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篇1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引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空泛

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缺乏实效性。因为此项工作同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算学校的重点工作,更多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文件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专业队伍建设、设施配套等具体行动中,投入不够。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成为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中知识不足,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对待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时,用一些大道理去说教或灌输,缺乏心理咨询的技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专业队伍不齐整

许多高校缺乏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水平要求很高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自身品德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有些高校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但整体上存在专业化水平不理想、工作质量不高、数量不够、队伍不稳定等问题[1]。

3、关注对象过于局限

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因是认为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适用范围也仅局限于心理疾病方面,将主要的时间、精力、财力放在已经出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完善这类学生的人格,对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一种心理救助。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弱化了功能。我们知道,需要心理引导及需要有效的人格塑造的是大多数学生。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现在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理论研究也因此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议论多;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2]。这都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5、缺少家庭教育的合作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单边作战,不过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家庭对学生的熏陶、教育绝不亚于学校的作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将大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高校刚开始起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因此,需不断加强探讨和研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教育观念需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必须转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少部分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少数甚至是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和治疗。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的整体教育中,它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严重不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碍。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师资数量的不足,二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限[3]。作为高校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其他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例如辅导员,平时工作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也需要接受心理学的相关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最新的咨询技术和咨询理论,提升自身工作业务水平,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心理健康的课程建设

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及环境适应等方面问题,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然而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是很完善,主要是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开展,本人认为,把心理健康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这样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如果高校不具备某些条件,可以系统地开设一些讲座和选修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电子版及纸质版的档案均便于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整体的心理状况,高校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进行集中讲座,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5、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新生刚入校期间,高校应该利用专业的调查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对于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沟通交流,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援。此外,高校应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抓基层,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以及反馈制度等,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5]。

6、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动静结合,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便形成一种奋进、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积极的氛围影响之中。高校可以利用校广播台、橱窗、校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等,同时可以开辟心理网站,设立网上信箱,比较灵活、及时、平等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由此创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6]。它可以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从而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障碍。

7、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以及对一些不良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等。

8、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理论建设需立足工作实际,注重实际调查分析,通过研究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动和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很多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令我们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科学认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须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2]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7,(3):95-97.

[3]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1):140-142.

[4]林琳,刘伟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43-645.

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9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育内容。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潜能开发、着眼建设性和未来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等良好心理状态和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标本兼治”,即解决心理问题与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相结合。因此,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表1所示的几个部分: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总的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现已进入稳定成熟期。而我国内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目前发展历史仅30余年。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的形成。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偏差。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导致现实工作流于形式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高校按照相关要求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人员、场地、经费等。但是,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只是做基础的心理测试,很少开展实质性工作,导致心理咨询机构本身成为部分高校装点门面、敷衍上级检查的摆设。其次,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配置达不到国家的基本标准。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而这种“外行半路出家充当内行”的做法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这种形式化做法与高校管理者的理念、认识上的偏差是分不开的。很多高校管理者错误认为:维稳是学校重中之重,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况且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现慢、考评指标不明确,做起来不必太认真。

1.2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者都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双方在实施原则、操作方法上有较大差异。而现实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的现象不在少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基本由德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兼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背景人员缺乏。第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却忽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第三,教育者易于以家长式姿态回应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德育化倾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足,自然难以奏效。

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引发学生不满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但在一些高校,这门课程遭到诸多学生的反对和不满。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和最不满意的课程均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多学生抱怨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对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负有大部分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给予规定的课时和学分,本应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但现实中,教师把知识传输、学分获得作为课程目标,未能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通过率与频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现实心理需求,提高其实用性。

1.4心理健康教育单兵作战,与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以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但是,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单兵作战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咨询中心(一般隶属于高校学生工作部)作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教学系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独自为阵,孤立无援,难以取得学校其他部门的有效支持;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第四,教育管理者组织学习、交流机会少,加之教育者本身经验有限,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处在摸索阶段,失误难免。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具体对策,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2.1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监控系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等资源优势,对学生实施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开通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配备心理咨询“知心姐姐”,切实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帮扶,帮他们解答人生困惑。充分利用墙报、广播台、校园橱窗,专题知识讲座、校园网络等资源和平台优势,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积极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要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使心理辅导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和问题。

2.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财富,是国家、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加里宁)。而校园文化是没有放学铃声的潜在课堂,它贯穿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校风、学风、价值导向等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因此,要组织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当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此外,要积极发展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以“5・25”心理健康宣髟挛契机,进行心理学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心理素质趣味竞赛、组织心理建设团体辅导等,这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有效措施。

2.3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重视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探讨更好地教育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时刻保持密切联系,共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战胜挫折、增强信心,取得成功。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硬件设施,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加强高校警务管理、做好危机干预,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以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10).

[2] 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

[3] 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改革与开放,2011(16).

篇5

[关键词]网络化模式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特点优势 内容

[作者简介]回娅冬(1969- ),女,回族,河北沧县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白美丽(1978- ),女,山西山阴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开发、旅游文化、文化产业;韩丹(1982- ),女,满族,辽宁辽阳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1212)和2011年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2011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97-02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富于理想,渴求知识,勇于开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但是,由于处在复杂的环境中,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倾向、行为取向等对当代大学生都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大学生要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交往和择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面临很多困惑,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压力。因此,近些年来,高校都特别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硬件配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于团体教育、个体咨询、课程教育、校园活动等实体空间层面,呈现出课堂化、专题化、条块化的特点,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注点。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网络化模式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大学生工作的亮点。

一、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规律为指导,依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它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拓展。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1.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扩展。实体空间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被局限在学校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这给很多学生自由选择带来了困难。而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板块、常见心理问题自我调适板块,尤其是24小时在线的心理咨询互动平台,极大方便了学生的随时学习、随时咨询。学生不需要到学校指定的地点听讲座或接受咨询,也不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进行听讲座或接受咨询。校外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立,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得到了扩展,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场景上的虚拟变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咨询还是个体心理咨询,都是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这其中将出现很多尴尬。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指定的心理咨询场所,担心有其他学生看到自己;学生也不愿意面对面地与教师谈论心理问题,因为在面地面的场景中,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将隐私、难以启齿的问题对教师讲出来。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联系,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不是师生面对面的,尤其可以不标注身份自由畅谈,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顾忌,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3.增加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场地、教师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实体空间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教师的心理辅导和知识普及,这在当前高校规模大、在校生数量多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性和供应性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遇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经过梳理后放置到网上,这样增大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同时,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大学生们可以随时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即时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咨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4.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传统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见面的交流方式,而随着网络这种现代媒体的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网络邮箱、博客、微博、qq、飞信、微信都可以实现人们之间的便捷、迅速沟通。使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网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大学生倾诉情感,表达愿望;敞开心扉,展现自我。也有很多学生通过网络,讲出自己心底的秘密,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不快告诉他人,缓解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契合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现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这对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网络还有其他很多优势。比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一次投入,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而其经济成本是有限的;另外,网络形式也是深受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强制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是有益的。因此,网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拓展和有力补充。

二、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开展,并将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网络环境下与实体空间下一样,可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能够将自身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1.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筛查软件,及早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和在校生每学年的开学初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有利于促进对有心理异常问题学生的及早发现、及早关注、及早疏导;同时,在网络中,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报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在线对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复等。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环境是开放的,能够被校内外的学者、专家看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探讨,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2.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部分学生具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有的个体是精神病。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体遗传、个性弱质的因素,也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交友压力、择业压力等环境因素。对于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个体都有感知。但面对这些问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愿意与人袒露,不愿意在实体空间向心理教师求助,这时候,网络化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及时提供帮助。网络中,学生可以不露身份地、坦然地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困惑,也不再有了实体空间的顾虑,从而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向教师充分袒露出来,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释放大学生群体的压力是有益的。

3.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对存在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的学生,不能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指导,应当到医院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存在心理上的困惑、压力或暂时的情感异常,这个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促进他们心理的调节。比如,网络中的心理教师,可以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宣泄,在学生的情感倾吐、情感释放中予以指导,以减缓甚至消除学生的压抑、焦虑等紧张情绪,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低谷,促进其心理上的适应。

三、应重视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工作体系,它涉及网络软硬件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应用与创新等。因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因此,应重视工作建设,完善工作体系。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硬件建设。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设备就是网络,作为高校,应扩大校园中网络的布点范围,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上网,同时要适应访问量增大的趋势,实行网络升级、扩容,促进网络流量的增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网络流畅。另外,尤其要适应现代新兴媒体的发展,将校园心理健康网络的范围终端开放,使大学生们无论使用计算机上网,还是使用手机上网,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实用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软件建设。在具备网络硬件的前提下,加强软件建设更为重要。在网络内容上,不但要上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在内容宣传上条理分明、容易检索,为大学生的网页浏览提供方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一般实行板块化构架。另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维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要采用鲜活的事例,采用精彩的画面、立体化的音频表现形式等,以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效果。在咨询功能模块建设上,既要设置公开化的咨询空间,实现对同类问题咨询的公开化,减少工作的压力;也要设置网络私密空间,方便个案的咨询。因此,在网络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既要有一对多的功能空间,也要有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室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网络心理健康中发挥着组织、策划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引进心理专业的人才,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要重视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要适应网络平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提高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实行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推进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制度,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给予优酬优薪,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规划,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机制化、体系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官少卿.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2]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微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21).

篇6

      1 建设好一支队伍,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篇7

一、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责任和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大学生群体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信息爆炸和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享受过分的宠爱,他们的思想成熟更早,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有自己见解,自我意识更强,喜欢尝试新事物。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脱离了父母和家庭的束缚,在网络信息包围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当代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人格、情绪、恋爱与性心理、网络心理、择业心理等。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体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2]国内学者从学校性质、学科、内容、形式、工作载体等维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这些工作对构建一个系统、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应运用系统论观点,构建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切实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辐射面

1.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含义就是,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求助心理咨询人员,咨询师帮助来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多数的接受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是自发求助的,而也存在少数大学生由辅导员推荐或建议其求助心理咨询。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如个体面谈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等,增加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切实给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新生入学时都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同时,可以帮助识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将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辅导员,有针对性的给予关注。而对于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发生明显或重大变化,无法通过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克服的大学生,会出现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等一类精神疾病。很显然,心理危机已经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要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高校逐渐建立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牵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配合、大学生朋辈互助团体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和后期跟踪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建立,要求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全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班级活动。第二,根据心理普查筛选的结果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逐一访谈,建立心理危机学生档案,并将情况告知学生所属辅导员,共同做好预防工作。第三,通过咨询对相关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在咨询中发现心理疾病者应及时转送到医疗机构就诊。第四,与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和家长反馈干预后的评估结果,借助学生工作人员和同学的作用随时了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进行安全监护,并定期跟踪咨询。

3.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集学术界和各高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和信息,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很多,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的作用等。也有实证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统计分析,创新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到大学生心理尤其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的研究发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取得的实际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调查在校大学生急需学习和掌握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学课程,采取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在讲授心理学规律和理论的同时引入心理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真正有所收获。除此之外,可推荐课后参考书籍供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以后,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一旦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寻求指导和帮助。从与当前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中等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心理行为分系列专题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2.植根社团协会活动,渗透班级团支部活动

学生组织是大学生的活动的基本阵地,也是大学生的大本营。各类社团和协会集聚了学校中优秀的学生,在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植根于社团和协会的活动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心理健康协会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拓展训练等大型活动,结合心理沙龙、心理对话、心理报刊、主题辩论、心理征文等日常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影片赏析等活动,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牛津大学证实一种成功的自我教育的模式。[3]班级团支部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如团体辅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规定每个专业老师都要担任本科生导师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学业上的引导。中国一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特点,对老师有较强的情感依赖心理,学业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交流沟通的频率较高,对学生比较了解,容易接纳学生和被学生接纳。学生向老师倾诉的意愿可能性较大。加之从业老师在知识水平和道德操守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学生当中有比较好的信誉度,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调整自身的角色,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平等、理解的。只有尊重对方的差异性、完全接纳彼此、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帮助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开设一个具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要求功能模块设计合理,网站涵盖的内容应包括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能为学生开辟符合实际需要和特点的教育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覆盖的内容应包括:

1.书面学习资料

结合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常识、心理问题个案分析、相关主题实用论文、推荐的心理学书籍、心理电影分析以及心理学科普专题课件资源等。可以通过提供其他相关心理学网站的链接,链接资源应该是心理学界有一定权威性的网站,增加学生接触的资源的丰富性和正规性。

2.视频资源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搜集相关专题的讲座视频、电影电视资源、热点焦点电视节目,如“心理访谈”等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解决心理困惑的技巧,尤其是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自我管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在心理学角度的分析问题。

3.开辟在线心理测试服务

提供心理测试的目的是通过心理普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鉴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展开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测试结果应给予专业的解释和慎重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可以给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可以自学的资源。

4.开通网上咨询途径

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全面,对隐私的保密要求比较高,更倾向于选择通过网上咨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想法。网上咨询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根据问题类型分成不同的BBS讨论区、聊天室,学生比较轻松地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心理老师给予适当、积极的指导,也可以设置一个心理邮箱,通过信件的形式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利用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开设专题栏目提供个性化服务。

5.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87-0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正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至今,仅公办院校发生的跳楼事件的学生付出死亡的代价就多达两位数。由于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又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压力(如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认同压力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也频频出现。由此看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远比公办院校令人担忧。

当前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每年因各种原因自杀的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重视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由此可以看到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

虽然有的民办高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还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但在执行时仅停留在口号上,有名无实,尤其是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认为只要学生不出大事就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底层。仅有心理健康咨询室,但设备简陋,基本上没有心理测试的软硬件,即是有也比较落后,得不到更新。

(二)专业队伍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人员流失严重,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专业人员是指精神医学、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赖丽在2008年调查的13所高校中,共有61.5%的高校配备有专业人员。在重点本科中,配备有专业人员的有83.4%,而所调查的民办高校均没有配备专业人员。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和职称评审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老师基本上都是行政编制,既不能纳入政工系列晋升专业职称,又不能走教师系列评审职称。因而,民办院校的心理教育人员不但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发展,而且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报酬低),造成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处于恶性的环境之中。在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求很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都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对心理疾病相关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另外,目前我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工作不足,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

不一,缺乏实习和实战,结果一些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或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心理咨询人员大有人在。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是影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

我国民办高校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弱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特性认识不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诊治、轻预防;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欠灵活

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以个别辅导为主,致使心理辅导不普及。个别辅导又以提供就业信息消除对前途渺茫为主。应当说,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构建团体心理健康的氛围是大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人文环境,所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学生心理障碍个性、共性需要,是当前民办大学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化多样化的需要。

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不但能普及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心理意识,而且能使学生的正确认识挫折,及时调整心态。据陕西省2011年统计,该省(除师范类专业)95%的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至于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的讲座更是寥寥无几。个别民办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是课堂灌输,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尚未得到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学校等有关部门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同时,更应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各种适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活动,采取有效可行的教育方式,促进民办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化建设

要积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立“5.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现场咨询、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征集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要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摸索着前行,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概念才能更好地走出一些误区。

1.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差别,其理论基础、任务、内容和方法不能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心理学为主体,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技术,面向所有人进行的特殊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源于心理学理论,而德育主要是以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其任务主要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正确自我意识的养成、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等。《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强调,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采用个别交谈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对咨询者采取自愿的原则,并为咨询者保密。德育工作通常以报告、讲座、座谈、评比、竞赛、参观、访问等公开的集体形式为主。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评审制度。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成为学生可以依靠的知心朋友。二是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建立异常情况报告和应急处理快速通道,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动性,构筑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要将学生班长、楼长、宿舍长等大学生骨干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他们进行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设定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及早解决。比如加强对失恋学生、特困生、毕业生和生病学生等重点人群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压力期、敏感期和心理危机高发期为重点时段,加强大学生心理防范教育。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有效地开展跟踪服务,巩固心理咨询的效果,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四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从事业务研究和学习,(下转196页)(上接188页)奖励成绩突出的心理教工人员,在竞聘岗位、评定职称等事项时给予优先考虑。并且,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让心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接待日常咨询的人员)能够及时宣泄心理垃圾,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意识,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认识的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入。

3.引导学生利用适合的心理求助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使用得当的方法,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制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可以在新生入学时通过问卷调查,逐个访谈等形式,密切关注学生希望的求助方式,了解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心理,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家庭背景,及时了解当前学生心理状况,掌握他们可能想要的求助方式,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完全的认识,使学生能敞开心扉,主动咨询寻求帮助,这样以便于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叫“心理发展中心”,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切合实际,一方面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纠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即认为来心理咨询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想法)。再次要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偏差。在开展大型现场咨询工作时,笔者注意到好多学生对坐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的学生或是嗤之以鼻,或是一笑而过,或是如同躲避虎狼一样,迅速逃开,这说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如同国家搞普法教育一样,慢慢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学生心中。

(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特别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或辅导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事情的传统观点,让其他部门的人员加入进来,多一些了解和支持,促进全员参与。同时咨询中心和各个院系之间需要加强配合,经常沟通,确保信息得到很好的反馈和利用,及时纠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另外,高校应充分发挥各校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其环境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和环境属于学校潜在课程范畴,它的作用有时比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大,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的建设,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施加良好的影响。

篇9

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顺利进行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视角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十分重要。各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这对大学生今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完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共有思想观念教育、政治观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但是,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扎根,致使各大高校对此项工作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国家以及各大高校的重点工作必须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上,只有全面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以及发展方向等,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提高各高校的关注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若想在思想政治的视角下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必须提高各高校的关注度,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国家以及各大高校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并加大人才的投入,形成一支师资力量强大的队伍,确保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如期有效地完成。因此,各大高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可以完美“切换”;第二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确保教育工作者自身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

2.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若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成立小组进行探讨,举出案例进行分析以及定期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通过大学生的对话、问答以及讨论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以此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新教育手段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授时可以采用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方法,⑿睦斫逃问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大高校只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不断地进行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春明,高 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施路径研究[J].科技展望,2016(14).

[2]陈 艳,范 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因素及前提条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163-165.

篇10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和心理诉求的基础之上[1],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其逐渐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情况,控制自身的情绪,有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另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对人思想上的教育,是对学生政治理念、意识形态、道德品质及法律法规等层面上的培养[2],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针对个体,学生情绪、个性、习惯等个人层面因素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延展,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应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高校应大量吸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人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3]。同时,针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组,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将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巧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能力。另外,大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德育重要群体,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更为深刻,因此,辅导员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疏导工作,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会在网络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再加上每个学生背景条件复杂多样,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水平对思想认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教育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其实与其心理特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创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能够精准的找到学生实际问题出现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和解决,并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训练,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十分关注。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特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首要前提,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及疏导方法,预防学生出现心理疾病。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4],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帮助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疾病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心理保健理念。与此同时,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聘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及干预经验的相关人士。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情况调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情况跟踪档案,每年为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进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尤其针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进行疏导及干预,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教育部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5],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理想和现实中的矛盾,进而使学生最终树立高尚的人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心理学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发挥出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