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现状

篇1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100)

摘 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风险是所有企业不可回避的且必须要应对的问题。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核心。财务风险控制控是由国外传入的,故而海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相对完善。在传入过程中,海外的财务风险控制对中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深远的影响,极大推动了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控;国外;影响推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85-01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颜川(1990-),男,湖北利川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财务风控。

风险控制(以下简称“风控”)是在对企业基本活动安全职能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变现为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避免或减少企业活动中风险。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企业风险控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被格外重视。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以及反馈控制是主要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国外的财务风控政策给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国内的财务风控要根据国内经济现状而定,不可盲目借鉴。

一、国外企业财务风控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风险控制中的重点项目。财务风控是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风险进行预测,以降低和避免风险造成的财务损失。国外企业的财务风控理论提出的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量化测度财务风险的一系列研究方式与计算方式。如早期的CAPM 模型及后来的期权定价模型等方式,都推动了风控的发展。同时在财务风险预警上也提出了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模型、财务风险量化测度的具体方法,如一元判别法、多元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模型等,这些方式都得到了综合、有效地运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还是在防范上进行的,无论是集团财务风控还是企业内部财务风控,都会在各个环节尽量避免财务的风险问题。进行财务活动时对于预算也做到了多样化与全面化,并且财务风控的制度也相对的完善,使得企业能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这也是海外企业财务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控现状

财务是企业信息与资金的集散地,其他的风险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也是财务风险,故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已经融入到其它的各个方面。国内的经济情况与海外有着极大的不同,因其特殊的经济情况所呈现出的财务风险也有不同。就经济现状而言,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导致资金流动大、不稳定,以致造成更大、更多的财务风险。就财务风控制度而言,国内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制度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抵御财务风险。财务风控制度如此不够完善,就会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困难,使企业难以应对当前经济现状出现的风险。就财务风控重视程度而言,国内对财务风控不够重视,难以有效地发展财务风控制度和抵御风险。国内财务风控行业尽管在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企业的真实运作当中,这一环节显得相当的随意,并且没有进行应有的风险控制。

三、国外财务风控对中国财务风控的影响

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在较早发展的前提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因此,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强,人才可观。而国内在财务风险上由于当前经济情况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对财务风控进行发展,但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却可以给当前国内财务风控一定推动作用。在外国经济体系与财务风控的影响下,国内也应该针对自身财务风控缺陷进行相应的改善。目前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财务风控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改进。大致上也是根据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大环境下的经济要求。其一是增强企业财务风控意识。为改善国内财务风控长期不利的局面,加强风控意识,可以有意识地在财务上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其二是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要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系统,且要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风控策略。其三是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企业财务活动是频繁的,也是资金流动的必然结果,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风险是主要问题,因此风险控制是必须的。其中包括筹资活动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债务风险控制以及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其四是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并且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经济形势和发展状态的研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同时人才的重要性对于财务风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当前国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大多的企业却没有正视财务风险控制对与一个企业重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同时财务风控在企业中的制度也千奇百怪,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切合实际的风险控制策略,致使国内企业对于财务风控能力不强。故而通过对国外企业财务风控的了解,推动自身财务风控的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观平. 浅谈财务风险控制[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2):47-49.

篇2

现金流风险在我国央企面临的风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2012、2013年,根据68家和76家中央企业年度风险管理报告汇总的前10个风险,现金流风险连续三年稳居前三。石油产业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垄断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且全球能源短缺、分布不均,三大石油公司屡屡通过海外并购解决石油供需问题,因此其面临的风险相对于一般公司更为复杂,风险恶化的影响后果更为广泛,直接影响国家能源安全、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金融机构、投资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石油企业特殊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产工艺形成了复杂的内外部风险环境,使该行业面临多种风险。财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金流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而现金流风险在财务风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在公司的运营管理中,利润指标被视为最为关注的指标,但是,如果只关注利润指标而忽视现金流指标,很可能会使企业不知不觉陷入危机。诸多公司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我们,现金流是关系企业兴衰存亡的核心因素之一,现金流也是企业最真实状况的根本反映。尤其是相对于利润而言,现金流更能反映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企业的长期发展经营更需要持续增长、充足的现金流。鉴于此,本文基于现金流研究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二、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现金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并且随着社会对现金流管理需求的不断上升,在现金流的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功能、对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这几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Beaver(1966)[1]最早将现金流指标变量引入财务困境研究。Altman(1968)[2]首先运用多元线性判别模型预测财务风险,以总判别分(Z值)判定财务失败的可能性。Blum(1974)[3]认为如果现金净流量减少,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CatherineAFinger(1994)[4]提出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能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危机。FionnualaMGormley(2007)[5]认为集团现金流量能够预测企业集团现金管理是否平衡。国内关于基于现金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晚且不完善,对于现金流的关注始于1998年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周首华等(1996)[6]建立了包括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F函数模型,但研究样本是国外企业。陈志斌、韩飞畴(2002)[7]基于价值创造探讨企业如何从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个层面对现金流进行管理。黄鹤、李凤吟(2003)[8]在其文章中引入4个现金流指标变量和其他财务变量一起进行预测。刘庆华(2005)[9]从获现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和发展能力几方面构建了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系统。聂丽洁等(2011)[10]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根据同行业、相近资产规模的配对原则,在保留少数主要的传统财务指标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现金流的预警指标体系。魏东、曾翀(2013)[11]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石油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中,形成石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武晓玲、乔楠楠(2013)[12]认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是否发生财务危机有显著的预警作用。吕怡君、傅婷婷(2014)[13]从现金流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预测等方面构建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综上所述,外国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现金流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现金流建立财务预警模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相对来说,国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起步晚,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国内外不同的市场属性,我国关于现金流对财务风险影响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梳理文献可知,关于现金流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现金流为基础,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然而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还不够完善,存在指标选取的可信度差、分析时间滞后等问题,且关于现金流重要性、敏感性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其次,如何将学者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融入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后,学者们基于现金流研究财务危机的样本选择大都没有区分行业,然而行业的差异性限制了实证研究结果的适用性,而专门针对石油行业基于现金流研究财务风险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尝试选取获利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现金流量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现金流指标体系,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现金流角度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为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提供决策支持。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我国石油行业基本上属于垄断性行业,中石化于2000年2月2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中石油于2000年4月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中海油于2001年2月28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考虑到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财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1~2013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香港交易所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研究变量与提出假设1.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预期收益率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通常划分为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入分配风险。而融资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起始点也是核心,融资风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股东投资收益率为负,从而导致企业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来偿还到期的债务,最终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或者破产重组。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对财务困境的界定与我们国内常用的财务风险定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股东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继而影响债权人投资收益,公司面临破产或清算的风险。鉴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投融资比例大,且石油行业产业链复杂、开发项目投资周期长、相关辅助设施建设投资较大等特点,如果股东投资收益率为负,会导致石油公司丧失偿债能力,面临财务危机。鉴于此,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衡量财务风险。2.解释变量———现金流衡量指标国内外学者大都从获现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现金流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石油企业投融资比例大的特点,加入现金流量结构指标,因此本文的现金流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需剔除相关性高的指标。为了检查各个自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要以解释变量为自变量,使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共线性检验,通过容差和VIF可检验数据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见表2。其中容差的值介于0和1之间、VIF介于0和10之间时,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后续研究。从表2可知,12个自变量的容差全部在0~1之间,而VIF方面,12个变量中,销售现金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现金债务保障率这3个指标的VIF值分别为10.945、19.179和16.487,大于10,说明这3个解释变量存在共线性问题,应将这3个变量删除。将此3个变量删除后再次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3中,9个解释变量的容差在0.371~0.865之间,VIF值为1.086~2.697之间,可见剩余的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3.提出假设(1)盈利能力。本文构建的盈利能力指标体系与传统财务分析中的盈利能力相似,主要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同时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对其进行改进,进一步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由于石油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石油销售收入,而油价受到国际市场以及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因此选取指标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财务风险。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股东权益收现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2:净利润现金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2)现金流量比率。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短期负债比例较高,而长期负债比例相对较低,说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间接融资偏向借款成本低的短期负债融资,较少考虑成本高的长期负债融资,这可能会导致利息负担加重和偿债能力降低。如果其现金流出现不合理调整安排,将引起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使得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偿债压力,可能成为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诱因。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3)发展能力。石油企业的产业链复杂、项目开发投资周期较长、相关基础辅助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幅度较大使得资金链和运营成本较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日常营运和投融资资金的来源保障;石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较大的阶段是筹资和投资,在这些过程中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企业的运行。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全部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5: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6: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财务风险越高。假设7: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财务风险越高。(4)现金流量结构。为平衡石油资源市场需求,石油企业纷纷进行海外并购和勘探开发,本文选取现金流量结构指标衡量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自身现金流入量对现金流出量的满足程度。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8: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假设9:筹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

(三)研究模型综上所述,基于现金流角度研究三大石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模型设定。其中,ROE为净资产收益率,β0为常数项,βi代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解释变量的下标it代表第i个样本单位在t年的指标值,εit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首先,对实证模型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财务风险最低的净资产收益率是0.344050,而财务风险最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是0.074413,平均值是0.187186,说明三大石油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187186,整体而言财务风险较低。自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量指标差异较大。

(二)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在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方法上,经常采用Hausman检验,本文对回归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模型的Hausman检验P值大于0.05,因此属于随机效应模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处理,回归结果见表6。回归结果表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的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且在10%水平上显著,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的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且在5%水平上显著,即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净利润现金比率、全部现金流量比率、筹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分别在1%、10%、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符号与预期不一致,但仍对财务风险产生显著影响。经过分析实证结果可知,假设2、4、9部分得到了检验结果支持,假设5、8完全得到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持。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现金流角度选取指标衡量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得出以下结论:(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投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显著影响财务风险,且与财务风险的变化趋势成反比。(2)净利润现金比率、全部现金流量比率、筹资活动总流入结构比率显著影响财务风险,受到样本量的限制,系数符号未能与预期一致,但仍会对财务风险产生显著影响。依据此结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从现金流角度降低财务风险。

(一)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行,为投资项目和融资来源提供保障。石油企业应从以下两方面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首先,在不违背企业信用的情况下,尽量延长应付账款付款时间,充分利用现金浮游量,以股权或期权支付员工薪酬减少日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形成抵御财务风险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为石油企业投资项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其次,石油公司应从现金流角度改善经营管理,在提高石油销售以及石油勘探项目盈利能力的同时,可以考虑鼓励现金销售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充足性。管理层应当通过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充足性、稳定性、结构合理性和成长性的考察,关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应当完善评估经营风险的信息体系。

(二)合理安排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增加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纵观石油行业的现状,国际能源紧张和严重分布不均导致各国争夺石油能源的竞争异常激烈,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也在积极进行海外并购和勘探项目投资以平衡能源的紧张局面。首先,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属于高风险的投资,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且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经验积累不足,这都使得我国石油企业投资活动存在很高的风险。健全石油企业投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成功地进行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也有助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合理规划投资活动,科学安排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其次,针对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和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资源国政治环境的研究与评估,调整经营管理方式,重视文化融合,加强和重视投资项目质量管理,以防范石油企业投资风险。加强对投资活动现金流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抵御海外并购和项目投资风险的能力,减少风险产生的损失,提高海外投资活动的效益和水平,增加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

篇3

【关键词】 公司并购; 财务风险; 影响因素; 防范措施

引言

公司并购,即兼并与收购,是现代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向外扩张、对内收缩或自身变革的活动。回顾并购在世界及我国的发展历史,不仅西方各国所发生的并购案中存在大量失败案例,在我国仅发展了20多年的并购活动中,失败案例也层出不穷。从理论上来看,公司并购能够带来诸多优势,如可以发挥经营协同效应,带来财务协同效应,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等。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看有65%以上的并购是失败的。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但财务风险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为我国企业并购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有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19世纪末到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共经历了五次明显的并购浪潮。早期的国外企业并购主要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规模效应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期间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资产的价值,即账面价值和重置成本价值。评估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和主要对象。

产品市场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以后,单一产品和单一产业的经营风险迅速提升,为了有效地降低单一产品和单一产业的经营风险,向相关产业开展并购成为新的并购特点。这一时期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对象主要是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目标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益水平。目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益水平即创造利润的能力成为财务分析的重点。企业非报表资产如营销网络和产品品牌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评估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成为企业并购财务分析的重点工作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时,企业并购财务分析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关注目标企业创造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上。用贴现现金流量法来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成为目前企业并购中确定目标企业并购价格的重要依据,此时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质量成为企业并购财务分析的主要工作。

(二)国内公司并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并购在我国是改革之后才出现的事物,从1984年至今短短20多年的时间,并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我国的并购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探索阶段

1984年7月,保定纺织机械厂和保定市锅炉厂以承担全部债务的形式分别兼并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和保定市鼓风机厂,拉开了中国企业并购重组的序幕。随后,并购开始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展开。这一时期的并购有以下特点:(1)并购数量少,规模小,都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进行;(2)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主导并购,其目的是为了消灭亏损,减少财政包袱;(3)并购方式主要是承担债务和出资购买。

2.第一次并购浪潮

1987年以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并购。这段时间企业并购的特点如下:(1)出现了跨地区、跨行业并购;(2)出现了控股等新的并购方式;(3)并购动因由单纯消灭亏损向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4)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出现。

3.第二次并购浪潮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促进了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进程。随着产权交易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育,上市公司出现,外资并购国企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不断涌现。这段时间的企业并购特点如下:(1)企业并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产权交易市场普遍兴起,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上市公司股权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要方式;(4)以资本为纽带的混合式并购有所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集团;(5)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纷纷参与并购,并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

4.第三次并购浪潮

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并购法规,如《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的制定必将引发新一轮并购的涌现。

二、公司并购及公司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一)公司并购的概念

公司并购就是公司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狭义的兼并相当于公司法中规定的吸收合并;广义的兼并除了包括吸收合并外还包括新设合并。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可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称为吸收合并;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称为新设合并。而收购则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收购可进一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股份收购又可按收购方所获得的股权比例分为控股收购和全面收购。

合并与收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而收购则通常保留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收购以产权交易方式取得对被收购方的控制权为特征。可见,兼并与收购在交易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事实上,在实际业务发生的过程中,它们的联系远远超过其区别。并且,兼并与收购往往有着相同的动机与逻辑,都涉及企业所有权的改变,而在控股式兼并中,收购又是兼并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操作方式,因此,实际中常将兼并与收购并提,简称并购。即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一种投资行为。

(二)公司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

风险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物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危险性的隐患。公司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举债利用财务杠杆而导致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所指的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其广义的概念,即并购作为一种投资活动,其成功与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并购中的诸多环节,如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融资以及整合等环节都有财务风险的存在。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目标公司价值的确定对于企业兼并出资额的定立是至关重要的,而出资额的定立又直接影响兼并的成败,因此对目标公司价值的评估就成为企业兼并的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遵循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程序作出的估算,它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目标企业内部人员与并购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果目标企业是上市企业,主并方相对比较容易取得其资料进行分析,否则,主并方获得其高质量信息资料的难度要大一些,容易形成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财务风险。(2)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相关的规定多为原则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并购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对并购影响大,并购不能按市场的价值规律来实施。(3)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由于缺乏独立的、为并购提供准确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中介组织,所以无法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也无法对并购行为提供指导和监督,增加并购的交易成本及新企业的整合风险的成本。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自有资金投入不多,企业必然采用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都有大幅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

3.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实施并购后,原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都需要及时迅速地进行整合,以期实现企业并购的目标。整合期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只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才能统筹全局,实现对并购风险的整体管理,控制各种风险爆发产生连锁反应的不良影响,才能确保整体并购目标的实现。

三、公司并购中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企业并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整合风险、偿债风险等。无论是哪种风险都会通过并购成本影响到并购的财务风险。之所以会有风险,传统理论认为是由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实际上风险不仅来自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也与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密切相关。笔者认为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并购中因素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所以,影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

(一)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宏观上看,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从微观上看,有并购方的经营环境、筹资和资金状况的变化,也有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公司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同时,企业并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法律、财务、专有技术、环境等。这些领域都可能形成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信息不对称性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也普遍存在。例如,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往往对其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风险。即使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也会因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了解不够,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致使整合失败。而当收购方采取要约收购时,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为了达到私人目的则会有意隐瞒事实,让收购方无法了解企业潜亏、巨额或有负债、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等,使收购方的决策人基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致使并购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四、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其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因此,企业应对此进行充分的分析,尽量规避并购的财务风险,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防范并购财务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克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为了减少并购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损失,并购方在决定并购目标企业前,必须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审慎的调查与评估,发现和了解已知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特别是一些可能限制并购进行的政府行为、政策法规等潜在的风险,以减少并购过程的不确定性。

在资本市场上企业被视为一种商品,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交割活动。资本市场上的交割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专门的中介机构,运用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及经验提供服务。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它是现代企业并购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但是,尽职调查在我国的并购实践中却往往被忽略,将其简单的等同于资料收集。这显然与我国国情有很大关系,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并购行为是在政府的指令与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带有很大的行政与计划色彩,与真正的市场行为相距甚远。但自发的市场并购行为必须遵循其应有的游戏规则,重视尽职调查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做好尽职调查应注意以下要求:(1)由并购方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CPA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2)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未尽事宜明确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的并购成本要签订补偿协议,如适当下调并购价格等。(3)充分利用公司内外的信息,包括对财务报告附注及重要协议的关注。

(二)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捕捉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降低估值风险。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定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市盈率法、市场价格法、同业市值比较法、账面价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并购公司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运用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内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三)及时取得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在实施并购前,应对并购制定全面资金预算,包括:并购所需资金总额预算、资金支出时间预算、资金支出数额预算及资金支出程序预算。企业在制定并购全面资金预算后,就应着手筹集资金,制定融资决策。并购方应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合理确定融资结构首先应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既要将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也要对三者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次要使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保持适当的比例;最后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以保证及时足额筹得并购所需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四)加强流动性资产管理

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来解决。并购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企业可采用对冲(到期匹配)法融资,每项资产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以减少出现资金缺口的情况。但由于债务的偿还日是固定的,而未来的现金流入却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无法做到资产负债与期限结构完全匹配。现金流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资产的风险上。要降低资产的风险,就必须增强其流动性,而资产的流动性强又意味着收益性下降。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尽管这类资产名义期限相对较长,但其变现力强,可以弥补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自身债务到期的资金需求。

(五)及时、有效地进行财务整合

从某种意义而言,并购容易整合难,并购企业在实现战略整合,人力资本整合与文化整合的同时,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财务整合。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与中枢,它不仅关系到并购战略意图能否贯彻,而且关系到并购方能否对目标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以及并购目的的最终实现。

五、结论

篇4

摘要:跨国公司因跨国经营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影响和危害也不断加大,公司往往因此陷入困境甚至于破产。为此,迫切需要对我国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指导其经营实践。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便能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一、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政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习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习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

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平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02)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控制

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我国企业面临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我国企业自身在产品、投资策略、公司结构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虽然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已经逐渐消退,但我国企业仍应以此为戒,居安思危,从内部制度到外部策略上进行综合的管理和规划,以便更好的抓住市场机遇,抵御外部风险,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广泛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影响,其财务风险来源不断增多,风险等级也不断提高。而随着市场经济下,商品流动性和行业依赖程度的加强,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就会在多方面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大量中小企业破产

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受产量和价格的影响。在经济相对平稳的时期,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产量则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销售体系和市场需求等要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产品价格下降,就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盈利减少。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8年,我国有些企业当年的盈利较2007年下降了31.3%,在广东沿海等地,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

(二)企业面临融资困难

由于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环境良好,吸引了大量国外企业入华投资,企业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海外投资。这部分投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使得很多企业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部分海外基于对后势的悲观预期,纷纷从华撤资,这就使得企业陷入资金困境,特别是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一旦撤资,项目则难以继续下去,最终导致前期投入成本都难以回收,而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在金融危机下各大银行通常都会采取缩紧银根的策略,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国不少企业因此破产倒闭。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调整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我国企业在融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缺陷。据此,我国企业应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和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践表明,公司制能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类资源,对于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企业由于受到旧有体制影响,在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国家和企业自身应共同努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全新的委托关系,这种新型关系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各项管理制度和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和优化,发挥企业管理体系的最大效能。我国企业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从企业内外部选取最为恰当最有才能的人士充实到公司架构中,以便确保整个体系的协调运转,实现各个部分直接的有效制衡,最终全面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低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而在金融危机之下,低成本则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前文我们提到过,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企业原材料成本投入巨大,一旦产品销售出现问题,价格很可能低于成本,从而使企业面临亏损,陷入经营窘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必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企业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工艺改进等措施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企业始终在业内保持显著的成本竞争优势。加强成本管理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根据企业各项业务和流程的具体特点,建立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成本。由于我国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国企业要加大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第三,要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限制人力方面的开支,降低人力成本。具体的可以通过企业机构合并重组和人员精简等手段来实现。

(三)建立系统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在于其风险管理能力如何,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是否有效。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破产倒闭,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其难以及时有效的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调整,从而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我国企业要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建立起适合行业特点的高效效率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备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系统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个系统要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无论是哪个环境出现了问题,系统都能及时准确的将问题反馈到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员;第二,这个系统应对行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高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当某一风险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都能及时的作出反应,从源头上遏制风险扩散。第三,这个系统要在企业内外部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应急处理体系,一旦风险发生,可以及时的联系相关负责人和在外部寻求相关支持,以便将风险从容化解,避免风险蔓延到企业内部,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存。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企业必须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其在研发领域和技术领域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与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未来我国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要适当的提高企业用于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将研发资金集中于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

(五)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缺乏体系优势,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从而难以充分其资源优势。针对这一现状,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核心技术优势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技术涉及的领域、种类、层次对其进行重新划分。具体的可以在科技攻关方面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组,在勘探和开发领域组建涵盖多学科涉及多种技术和人才的项目组,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姝.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管理观察,2009(12)

[2]宋昌英.金融危机下应对财务风险措施研究[J].中国经贸,2010(24)

篇6

关键词: 财务危机;预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196-02

1 国内现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现状

我国在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吴世农、黄世忠率先介绍了企业破产的预测模型,引领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从研究的现状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理论研究很不完善,绝大部分都是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为主。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三种,即多元判别分析(MDA)、多元逻辑回归分析(MLR)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BP-ANN)。在分析中,大多数模型变量所涉及的指标和数据是以财务指标和报表数据为主,主要包括流动性指标分析、资产管理水平分析、负债管理、获利能力、市场价值和成长性指标等五个方面。对于非财务指标,特别是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由于难以量化和取得,国内的研究中几乎是空白。虽然,有一部分学者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尝试性研究,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结论。在样本的选择上,上市公司成为样本来源,且绝大多数只限于预测被“特别处理”(ST)的上市公司,样本的范围大、容量小,模型的敏感性较低(多数只能提前1-2年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其研究成果主要为投资者买卖股票提供一些投资依据,对企业自身的财务预警作用并不明显。在预警系统的运用上,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由于预警系统的在实际中适用性差,不能很好的起到预警效果,从而导致财务预警系统在国内企业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2 现行财务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预警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2.1.1 在观念上,对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因素重视不够,强调对数据的处理。国内通常的做法对预警模型的研究,重在定量分析。大多数模型变量涉及的只是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没有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影响。影响企业破产的因素不仅包括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还有很多非财务指标,而一些非财务指标往往能作为企业未来财务危机较好的警示器,如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企业自身的战略、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人力资源等非量化等因素。这些因素更有可能是导致企业破产的本质原因,而在前面的预警模型中却几乎都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另外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以定量分析方法为绝对主导地位,强调对数据的处理,对定性分析结合重视不够,存在着灵活性较差的缺陷。

2.1.2 指标设置上,不能灵活选择财务指标。我国企业在构建模型时大多采用Z值模型和ZETA模型,指标几乎局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即流动性指标分析、资产管理水平分析、负债管理、获利能力、市场价值和成长性指标等五个方面,几乎没有体现现金流量指标。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而且没有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财务指标,难以达到全面、深入的从财务角度剖析的作用。导致所建立的预警制度只是摆设达不到预警的实际效果。

2.1.3 在研究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目前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来看,主要注重的是财务危机模型的构建和检验,这种研究局限于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探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预警模型仅仅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财务危机分析的工具。财务危机预警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借助于整个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用的发挥。

2.1.4 过分依赖会计报表数据,适用性差。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国内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几乎是利用上市公司报表数据作为样本,这种过分依赖财务报表数据建立预警系统,忽视财务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滞后性,忽视事前管理、过程控制等,必然导致预警指标不适用,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还应充分考虑会计制度等外界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

2.2 我国企业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对财务预警系统的运用还不够成熟,仍处于初期阶段,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因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

2.2.1 思想上,企业没有树立主动运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意识。现阶段国内企业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仅限于在理论上的探讨。国内企业以国有企业占主流,而国有企业由于在资源垄断、政策支持等享受特权。企业的决策层在这种意识下,规避风险只能是侥幸,任何风险体系只能形同虚设,加上破产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很少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导致国内企业缺乏主动运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意识。

篇7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逐渐融入到国际市场。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环境的变化和WTO的基本要求,根据我国企业改革的现实,按照国际惯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寻求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应对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一)建立多元化的财务主体,强化风险管理

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开放,大批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这将使企业理财主体进一步细分和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念,能够发现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强化风险管理,首先,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其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制定详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的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以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加强建设可预见的、系统的辨别风险的机制,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二)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若干项具体财务管理准则,但大部分仅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内容与国际财务管理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方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WTO准则为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规范体系。

中国在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准则的进程中,应全面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财务管理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准则的内容,并根据我国财务管理准则的制定滞后的现状,应该分轻重缓急。对于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入世”所需要了解的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依据近年来提出的经济附加值(EVA)自由先进流量(FCF)和时常附加值(MVA)等财务指标尽早规范。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应将现行的会计管理政策和法规进行改革,从而使会计法规体系更加健全。

(三)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获取更高的效益。

二、加快企业财务管理机构改革的步伐,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加入WTO使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内容变得更加复杂,企业实施外部扩张战略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在企业内部应专门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以便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应构建一种结构紧凑、反应快速、高效灵活的新型机构,要有利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算。

为适应市场发展对高素质财务人员的要求,首先,要加强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次,强化继续教育。目前我国财务制度处于变革时期,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财务人员既要有宽广的经济和财务会计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律和网络技术基础;另能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制定相应的理财策略。

三、与时俱进,进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就是由“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化,由原有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转为“企业财富最大化”。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利益主体是企业,而企业是多元化利益的集合体,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够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当控股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相冲突时,这一目标要求维护企业的利益,相应地就保护了全体股东的利益,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从维护企业利益出发,合理充分地保护不同的利益主体。这与WTO的规则要求及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相符合。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追求的利益指向企业价值,而企业价值不仅是目前利益,更强调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当企业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股东的财富最大化目标相冲突时,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活力潜能,从而克服了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企业价值只有在报酬和风险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最大化。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国情。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应更加强调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应强调职工的利益与权利,强调资本的增值保值,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面利益的协调,以实现共同发展。

四、加快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财务管理也很难健康发展。为了我国企业到国际市场筹资及吸收外国投资者到我国投资,我国必须完善国内立法,建立并完善符合WTO要求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

WTO运行机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在体制对接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将转变,由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法制化管理为主,着力建立监测体系及敏捷、透明的计划、统计和宏观管理体系,并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避免或减少出现政出多门、等腐败现象。要按照世贸规则和履行入世所做的承诺享受相应的权利。企业必须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要自觉遵从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及时掌握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情况,要重合同,守信誉;要学会依法公平竞争。

五、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

信息化管理建设能为管理变革提供最佳的平台和工具。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力求利用信息技术的适时性、共享性和公共性,来明确和优化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达到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的观念,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改革之间的关系。中国企业转向全面信息化必须走以电子商务为目标,循序渐进的道路。一个企业要想真正通过互连网这种高速快捷的手段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获取最大的利润,进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就应当搭起一个网络集约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即必须将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财务、人事、后勤、采购和销售,与服务业务环节及企业内部的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分支机构等紧密衔接,形成一种信息快速传递、业务互动的高效的商务运作联盟。

篇8

关键词:企业;资本成本;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28-02

一、资本成本的含义和构成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企业资金成本是指各类资金包括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企业进行投资前,先要筹集投资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企业融资有两类:一是进行内部筹资,内部筹资是通过企业提取留存收益和折旧而进行的;二是外部筹资,通过债权性筹资和权益性筹资进行的是外部筹资。相比于内部筹资,外部筹资的成本是明显的,是必须要进行支付的。而内部筹资需要的仅仅是机会成本,从会计上来讲,内部筹资是不需要花费费用的。外部筹资则需要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我们所说的筹资的资本成本。从微观来看,资本成本影响着企业价值,并体现在整个财务决策过程中,资本成本也是投资等活动的评价标准。从宏观来看,资本成本在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建设证券制度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引导资本流向,加强资源配置。

(二)资本成本的组成

一般来说,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筹资成本和用资成本。企业在获取资金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筹资成本,如在发行股票和债券过程中支付的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公证费等。用资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所要支付的成本,如企业支付的股利和银行借款的利息费用。对于企业来说,用资成本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直需要支付的,而筹资成本仅仅是在筹集资金时进行支付,可以进行一次性的扣除。

另外企业的资本成本还可以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分为个别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边际资本成本。企业通过某一项融资方式进项融资的资本成本是个别资本成本,例如长期借款成本、普通股成本、优先股成本等。对各项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就得到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的权重是各项融资所得到的资金在总融资额中所占有的比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扩大规模,需要追加投资,追加筹集所产生的资本成本就是边际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的大小是对最佳筹集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资本成本可以用绝对数或者相对数来表示,用绝对数表示的,如资金使用费、长期借款费;用相对数表示的,如借入长期资金即为资金占用费和实际取得资金之间的比率。在财务管理中,一般多使用相对数来表示资本成本。

二、企业资本成本在经营中的作用

(一)企业资本成本是评价方案的重要标准

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不同渠道筹集的资金会产生不同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但不管选择何种渠道、采用哪种方式,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是资本成本。现代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往往采取使用动态评价法,相比较于静态评价法,动态评价法更加能够体现出货币的时间价值,因为外部筹资会产生资本成本,所以动态评价法是更优的评价方法。常见的动态评价方法有内涵报酬率法和净现值法。

内涵报酬率是指项目本身所带来的收益率,企业对投资的项目的内涵报酬率和资本成本率进行比较,当项目的内涵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率时,该项目的投资是值得的;反之,就不值得对项目进行投资。

净现值是某一特定时期内现金流入的总现值和现金流出的总现值之间的差额。企业使用净现值法对项目进行评价时,只有项目所产生的净现值大于零才值得投资,而对项目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所用到的折现率就是资本成本。从实践来看,净现值法是一种较简便和常用的投资方案评价方法。

(二)企业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选择资本结构的重要依据

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两种主要方式,两者各有优劣,对于企业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筹资金额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确定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企业会选择债务筹资,利用财务杠杆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但是债务筹资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负债的成本,企业选择不同的资本结构也就选择了不同的风险和资本成本。企业需要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使企业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好处,又能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应该让筹资得到资金的收入等于筹资所产生的成本。

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比较时,企业需要关注的是个别资本成本和加权资本成本。企业需要依据个别资本成本来的高低选择筹资方式,同时也要将个别资本成本和风险结合,确定出一个最优的企业资本结构。另外,最优资本结构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的不同时期而不断变化的,根据行业的不同,最优资本成本也是不断变化的。最优资本成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合理的资本结构能使得企业的预计投资收益率高于企业的资本成本,而最优的资本结构是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

(三)资本成本在衡量企业效率中的作用

资本成本是企业创造价值能力和资本利用情况的重要的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那么其资本运用的效益较好;反之,则较差。近年来,逐渐兴起了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改变了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只重视收益而忽略成本的一贯做法。经济增加值(EVA)是价值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变量。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得到经济增加值,只有当企业的收益率高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时,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利用经济增加值对企业经营进行评价,通常对公司采取统一的资本成本,如可口可乐公司对全球的业务统一采取12%的资本成本。但在各单元实际情况有较大区别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资本成本。

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我们总结出使用经济增加值的优势。首先,经济增加值人们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价更加客观,在注重收益的同时也看重成本。其次,经济增加值的使用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在企业考虑追加投资时,资本成本成了硬约束。

三、我国企业中资本成本研究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企业中资本成本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现在的企业中,由于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偿还债务,所以对企业来说债务成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企业往往忽视了股权资本成本,很多企业认为股权资本成本是不需要偿本付息的;另外,在技术上,股权资本成本的估计模型在应用上还有大量的困难,使企业难以确定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例如,国内缺乏作为无风险收益率的短期国债市场,投资者分散、组合程度低。难以估算的股权资本成本使我国企业对于资本成本的重视远不如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二)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研究的发展

首先,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到现在短短的3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期间,发展起了一批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大致相同,没有学到国外先进企业的精髓,而对资本成本的研究浅尝辄止。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需求远大于供给,基本上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都是十分迅猛的,每个行业都是买方市场,企业收益远远高于了资本成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基本不用考虑资本成本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前的模式必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市场将会逐渐趋于稳定,资本成本必将逐渐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约束,企业必须重视资本成本,对资本成本的研究就成了必要,以使其运用更加的规范,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合理。

四、企业资本成本决策研究展望

资本成本是关乎资本市场基本架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素。首先,资本市场是多要素统筹共同作用下的系统工程,而资本成本能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安全性,保障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在这一系统中,上市公司是最活跃的因素,上市公司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使资本市场处于波动中。

正是由于资本成本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完善资本成本约束,构建合理的经济体系。首先,要完善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改革初期,为了安全性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以国内投资者为主。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主要还是境内投资者,但从长远来看,合理的引进境外投资者有利于我国企业树立资本成本意识,促使国内企业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资。

其次,要强化管理者的资本成本意识。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经营者受雇于股东,企业的经营者受雇于股东大会,与企业受益的联系稀疏是资本成本控制的巨大漏洞。要从利益联结和监督约束两方面强化管理者的成本意识,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最后,要在资本市场上培育战略投资者,只有真正成为战略投资者才能让股东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对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分离的优越性。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环境,通过特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采取一定的方式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降低筹资组合的总体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终的理财目标。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制度必须越来越完善,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的效益,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期待资本成本能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伟.有关资本成本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困境;预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14-02

1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表现

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境是指中小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理财困难的统称,习惯上也称之为财务危机,主要包括: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和费用,出现巨额亏损或者连续亏损,以及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等。债务拖欠是企业财务困境的起点,破产是财务困境的终极表现,在二者之间一般存在一个困境不断加剧的过程。

2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成因

2.1 内部原因

(1)负债问题。中小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离不开负债,适度的负债并没有问题,但是,不合理的负债则是财务困难的重要诱因。负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债总额过高,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二是负债结构不合理,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短期负债比重高,中长期负债比重低,企业短期偿债的压力大。

(2)成本费用过高。一是由于管理人员偏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致使管理费用、租金、折旧费、利息等固定成本高;二是由于工艺技术落后,产量偏低,致使单位产品或劳务的变动成本高。成本费用过高,必然导致企业出现两种不利的后果:产品定价偏高,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销售萎缩;产品按市场定价,成本费用补偿不足,企业出现亏损。

(3)经营管理不善。有资料显示,1980年美国企业倒闭的原因中有94%是因为企业经营者缺乏管理经验与管理无能。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经验与管理能力上也是有待提高的,很多中小企业的失败,或是因为管理者急功近利而决策失误所致,或是因为管理不力而出现经营混乱与财务混乱。

2.2 外部原因

(1)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如近年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的大幅调整直接导致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迅速下滑,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企业融资困难,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2)行业竞争激烈。中小企业所处在的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产品成长期的高额利润吸引大量中小企业不断进入,随着产品成熟期的到来,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售价降低,促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许多中小企业难逃亏损厄运,等到产品进入衰退期时,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

3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预测

3.1 对Edmister模型的评价

1972年,国外学者埃德米斯特(Edmister)专门针对小企业建立了一个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模型,该模型涉及以下7个变量:X1=(税前净利+折旧)/流动负债;X2=所有者权益/销售收入;X3=(净营运资金/销售收入)/行业平均值;X4=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X5=(存货/销售收入)/行业平均值;X6=速动比率/行业平均值趋向值;X7=速动比率/行业平均值。该模型假设所有变量服从N(0,1)分布,以标准值界限进行判别,变量值只能为1或0,模型如下:Z=0.951-0.423 X1-0.293 X2-0.482 X3+0.227 X4-0.452 X5-0.3526 X6-0.924 X7。埃德米斯特对各变量的取值作了规定:当X1<0.05时,取值为1;当X1>0.05是时,取值为0。当X2<0.07时,取值为1;当X2>0.07时,取值为0。当X3<-0.02时,取值为1;当X3>-0.02时,取值为0。当X4<0.48时,取值为1;当X4>0.48时,取值为0。当连续3年的X5有上升趋势,X5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当X6有下降趋势并且小于0.342时,X6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当连续3年X7有下降趋势时,X7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但是,埃德米斯特没有公布Z值的最佳分界点,使得我们在理解和运用该模型上比较困难。

按照我国传统的财务分析理论来解读Edmister模型,笔者认为,该模型的核心是将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数量化,X1、X4、X6、X7都是与偿债能力相关的指标,X3、X5是与营运能力相关的指标,X2反映了资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基于下面的原因,笔者以为该模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并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其一,该模型是建立在国外小企业的研究基础之上,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其二,该模型不仅计算比较烦琐,而且部分指标的设计与我国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相反(如X2、X3、X5),令人费解;其三,不仅各个变量的取值难以令人信服,而且财务状况恶化程度的概率值Z缺少一个公认的标准,使得该模型运用起来比较困难。

3.2 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困境预测方法的构想

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境与大企业的财务困境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只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其发生财务困境的偶然性更大、频率更高。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总体上不及大企业,因此,我们在中小企业财务困境预测方法的设计上,应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采用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预测方法为主,以定性预测方法为辅。

(1)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定量预测方法。

①单变量预测法。

单变量预测法是指通过个别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困境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简便,因此可以作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境预测的主要方法。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预测指标应以反映企业的三大能力的关键指标为主。在偿债能力指标中,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为关键指标;在盈利能力指标中,权益净利率、资产收益率为关键指标;在营运能力指标中,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为关键指标。在进行预测时,在每组关键指标中只需选择一到两个指标,将选定的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历史水平进行比较,即可进行财务危机的初步判断。在偿债能力指标中,如果资产负债率偏高或者上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债务保障率偏低或者下降,则表明企业存在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反之,则表明没有财务困境的迹象。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如果权益净利率、资产收益率偏低或者下降,则表明企业存在财务困境的潜在危险;反之,则表明企业没有财务困境的迹象。在营运能力指标中,如果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偏低或者下降,则表明企业存在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反之,则表明没有财务困境的危险。

②多变量预测法。

多变量预测法是通过多个指标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确定财务困境的程度。上面介绍的Edmister模型就是多变量预测法的一种。下面介绍几种在国内外运用广泛,笔者以为也比较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几种多变量预测法。

第一种,Z计分模型。该模型是美国的阿尔曼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目前财务困境预测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模型为: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其中:Z代表财务状况恶化程度的概率值;X1=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折现能力与资产结构特征;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反映企业在1年内的资产获利能力;X4=股本的市价/负债的帐面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结构;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该模型的判别方法是:Z值越小,表明企业遭受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Z值越大,表明企业遭受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阿尔曼教授针对美国企业研究得出Z值的临界值为1.8,如果Z≤1.8,则表明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非常大。该模型计算简单,评价方便,所用指标接近我国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我国中小企业在运用Z计分模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X4的计算,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为非上市公司,所以公式中“股本的市价”只能用“企业的市价”来代替,“企业的市价”可以通过资产评估得到;第二,Z值的标准,阿尔曼教授提出的Z值的临界值1.8,是针对美国企业提出的,对我国中小企业仅仅具有参考作用,而不能作为评价标准。

第二种,巴萨利模型。该模型是亚历山大 巴萨利(Alexander Barthory)在Z计分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特点是计算简便,适用于所有行业。模型的方程为:Z=X1+X2+X3+X4+X5 ,其中:X1=(利润总额+折旧+摊销+利息支出)/流动负债,反映企业的业绩和偿债能力;X2= 利润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反映企业营运资本的回报率;X3= 所有者权益/流动负债,是资本结构比率,反映股东权益对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X4= 有形资产净值/负债总额,反映扣除无形资产后的净资产对债务的保障程度,是偿债能力指标;X5=(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反映营运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是衡量流动性的指标。X1至X5的总和即是该模型的最终指数Z ,指数高,说明企业的财务实力强,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小;低指数或者负指数表明企业已经陷入财务困境,前景不妙。

(2)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定性预测方法。

①管理评分法。

美国经济学家仁翰•阿吉蒂研究认为,由于管理不善所导致的企业灾难,其管理不善的种种表现可以比财务反映提前若干年被发现。仁翰•阿吉蒂调查了可能导致破产的公司缺陷,按照缺陷的征兆对比打分,把定性分析定量化。仁翰•阿吉蒂设计的管理评分表为:

笔者以为,仁翰•阿吉蒂设计的管理评分表对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基本适用的,只是在管理方面的缺点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不太相符,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修改。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与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研报告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存在六大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经营理念模糊,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经营者和各种人才;专业化水平和协作能力低,产品低水平重

复;管理粗放,基础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不够;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处于较低层次;劳动合同管理的意识薄弱,对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足。我们可以将这六大问题作为管理缺陷,进行评分。

②症状分析法。

该方法是根据财务困境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结合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来分析判断中小企业有无财务困境及财务困境的程度。财务困境各阶段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第一,潜伏期:盲目扩张;无效市场营销;疏于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资源分配不当;无视环境的重大变化。第二,发作期: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中;债务拖延偿付。第三,恶化期: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支付到期债务。第四,实现期:资不抵债;丧失偿付能力;宣告破产。

4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对策

4.1 严格控制负债,防范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财力有限,过高的负债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因此,中小企业的理财者必须从负债总量和负债结构两个方面严加控制。在总量上,应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在结构上,应控制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重,防止流动负债比重过高、流动负债到期日过于集中等问题。

4.2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实行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企业通过全面财务预算的编制与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的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营战略按规划实施,还可以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小企业的全面财务预算应包括如下内容: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期末存货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等。

(2)建立严格的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要做到事前有预算、有定额;事中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差异;事后有奖励或惩罚的措施。

(3)制定周密的现金流转计划。现金收支平衡对防范财务危机十分重要,企业不仅要做到现金收支的总量平衡,而且要做到现金收支的动态平衡,即收支的时间吻合。

4.3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个别领导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比比皆是。在中小企业实行科学的决策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主决策,不能搞一言堂;二是决策程序规范,可行性研究不能少;三是积极依靠外部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决策。

(2)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小企业要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要有一只由高素质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队伍。

(3)制定并实施规范的基础管理制度。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虽然重视基础管理制度的建立,但普遍存在制度简单、流于形式的问题,是企业管理混乱的重要诱因,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基础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赵丽琼,张庆芳.国内外财务困境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7,(9).

[2]周兴荣,李文宁.国内外财务预警方法与模型评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财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079-02

一、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

二、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要性

现今,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互通,致使财务软件只有财务部门在使用,与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地连接。财务人员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反映工作。会计电算化实施中还存在另一大问题就是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隔离。其实,以上两个问题都反映了现有的财务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管理者关心的财务信息。可见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是我国企业目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对各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罔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而且,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也会随之加剧,中小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如果我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那样也就无法与国际接轨,更无法与强敌竞争了。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的我国企业存在着财务管理思想、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使得财务与业务不协同,没有实时动态的财务信息支持管理和决策,导致财务风险增加,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被吞蚀,资金越来越紧张。这些情况正是国内大多数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很多企业都明白会计电算化必须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道理,却苦干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会计信息化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功能,引导财务职能的转变,进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财务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网络化进程的发展和融合,以往耗费时间的交易记录将大为减少,作为这一转变过程的结果,财务资源会被重新配置,成本也会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中小企业兀视现有的发展需求,那么企业的会计系统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最终导致企业无法进一步发展,而被市场所淘汰。随着管理技术、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各种信息职能之间的统一使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使得会计人员参加管理和决策成为可能。会计信息化向会计人员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给会计人员提供了机遇。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 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同时领导要重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制定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与学习,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一些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经开展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指导这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化没有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导致信息数据在内部外部之问不能共享,信息流通不畅通,既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发展的体现,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兼顾公司内不同业务部门的特点。当前的企业所涉及的业务领域是复杂的,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分析不同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目标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3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与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供应商,要通过有效的参考服务供应商的以往信用记录、市场份额等指标,确定服务供应商在信息安全、信息软件的稳定性等方面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等情况合理的选择信息服务供应商,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奠定基础。要注重内部控制氛围的营造,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再次,要强化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要通过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甚至全体能够接触到财务信息的人员树立一种风险意识,让其了解到任何信息的泄露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从而帮助其树立风险意识。要完善内部授权制度,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通过完善授权的方式,授权后业务处理的职责划分等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以此避免出现职责不分甚至等行为。要完善岗位职责分配。对于信息化条件下财会系统的管理员、操作员、数据审核人员以及后台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划分必须明确,以此来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可靠,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严格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于会计业务处理,必须明确账簿的建立、经济活动事实资料的记载等会计行为的流程,以此为事后的监督检查提供保障。

4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财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机密,不得出错、泄露和损失。因此,必须加强财务数据在网上的安全存取和传递。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系统环境的管理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运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5 财会人员应进行会计信息化知识培训。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由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移,加强了管理功能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的智能型财务分析功能。系统也从原来独立、封闭的系统发展到完全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中,实现了与其他管理系统的集成,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IT技术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企业的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将专业财务知识和最新经营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对会计信息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