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整合的问题及其对策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整合的问题及其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整合的问题及其对策

篇1

【关键词】证券公司;证券市场;财务核算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体系中,证券市场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的繁荣或衰退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金融体系,进而波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证券市场稳健、有序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证券公司作为这个市场中的主体,也为大多数人所关注。在满足自身的利益同时帮助一些投资者交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很多人都会在证券交易的过程中达到目的,获得好处。保证证券公司长久、快速的发展成为了很多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财务核算是证券公司运行机制的重要一环,它的管理体制是否完善成为了焦点问题。我们通过现有的经济模式以及相关的财经纪律总结出现在财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核算结果不准确,财务核算工作成为操控利润的手段,核算办法混乱等。从历史上、主客观因素寻找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为证券财务核算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证券财务核算的内容

众所周知,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证券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等。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工作也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展,我们简单介绍两种主要业务的核算方式。

(一)证券自营业务核算

证券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自营证券,需要把企业资产进行分类。依据持有证券的目的把它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分类核算自营业务资金,具体的核算内容就和普通企业财务核算大致一样了。

(二)证券承销业务核算

证券公司承销记名债券的发行方式主要为柜台发行和网络发行,由于网络发行比较广泛,我们就讨论一下这种承销债券业务的核算方式。

1.企业在证券上网发行日按照承销价款记录证券情况。

2.同证券交易所计算清楚,只把实际收到的资金数目记入账目中。

3.承销期结束后,企业把承销证券款额交由委托的单位,同时向他们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对于没有售出的证券,使用余额包销方式把证券承销出去的,由证券公司认购,按照承销价款记入到帐中。

4.承销期结束后,在代销的情况下,就应该把还没有卖出的证券退回给委托单位,并把这些记载下来。

三、证券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证券公司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业务量也在蒸蒸日上,在这个局势下,财务核算的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先进的核算理念。很多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核算方法,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各个证券公司的财会信息没有可比性,财务核算混乱。

(一)席位费处理方式不同

众所周知,证券交易所里的会员只有在交足席位费的情况下才可以在这里取得一个席位,而证券公司对这笔数额不菲的资金的处理方式都不相同。调查研究到每个公司在这笔费用上的处理方式都不同,在会计报表中可以看到有的公司把他们作为无形资产,有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还有的成为长期投资等。

(二)买卖证券款核算内容混乱

公司接受客户的委托,客户买卖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而获取到的款额是买卖证券款。财务人员在处理这部分款项时,有时容易和公司自己的资金核算混淆,在买卖证券款这一科目中的记录不明确。有时也没有根据客户类别分类记录、核算。这些都会对今后的具体核算工作带来麻烦。

(三)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方式不同

目前,证券公司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和报酬。资产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帐内核算表外反映:没有核算受托资产的浮动亏损和已核算受托资产的浮动亏损,但是依然把它当做不承担报酬和风险的情况处理;已经把受托资产浮动亏损和未结算资产管理亏损划在了利润表中。

2.帐内核算表内反映:把受托资金按照借款业务核算,归入流动负债的项目中。把受托资产归入自营债券的项目中,做好升降价的准备。

四、解决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集中财务核算

证券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现在的金融环境,可以集中财务核算处理和监控财务,来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避免经营的风险。在这个集中式的财务核算系体系中,主要决策和主管部门要掌握住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

集中财务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数据归集

为了避免数据反馈上来这段时间造成的延误,收集数据过程中传递的错误,可以把整个公司上下的各个账目的数据由公司的总部统一存放,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可以确保真实的数据不被埋没,有利于经营者有效监控和分析。

2.设置集中式管理监控的手段

在一个完善的帐套体系中,每个帐套参数都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控制程度和级次,例如折旧政策以及核算政策等。通过这个过程来建立证券公司的管理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我们可以制定比较严谨的作业流程管理和严密的参数控制,化解公司财务风险,保证核算数据规范、科学。

(二)集中报表分析

证券公司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主要运营方式是资金运营。针对证券公司的如下特点,我们能够知道方便、快捷、灵活的数据分析工具是多么重要。决策者可以很清晰的透过功能强大的集中报表分析系统了解财务核算工作的成果,以便准确、果断的做出决策。报表输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构成了集中报表分析系统。

1.报表输出

具有很强的定制表格格式的能力,还有定义报表格式和模板的功能。在报表输出中能够构建三维立体表格,还有查询远程报表的功能。

2.采集报表数据

数据源主要有业务和财务系统中的数据,其中有格式化数据,也有非格式化数据。将这些数据按照组织关系集合在一起之后再进行分析和报表。

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一个很复杂繁琐的过程,而数据库的联机处理分析系统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分析工具,通过它可以深入挖掘数据,进行数据建模,最终实现多单位,多角度的分析,充分利用它帮助决策者找到解决方案。

(三)全面业务监控

针对财务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要进行全面的业务监控,把出现在每一环节上面的问题找出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实现这一监控,可以提高监控的效率,更好的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监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算中心:把一级清算数据导入或拆分,接下来再把这些数据传输到各个证券营业部门中。并进行往来对账、资金计算利息。

2.自营证券:可以清算数据或者导入资金,进行自营管理。这里有一些设定的组合项目,其中包括操盘手、股东号、库位和资金号等,根据项目组合来进行自营证券的核算成本,分析盈利、管理资金等行为。

3.客户资产:对客户的资金实行银行第三方存管方式,客户的资金由第三方银行来保管,确保客户资金账户与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账户有效分离。对于客户和公司签订的合同也要仔细审核,以确保公司的利益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客户的投资管理和损益管理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要施以有效的监控。

4.资金拆借:证券公司在经营时如果缺乏资金,可以从同业的拆借市场通过拆入中筹得弥补这部分资金。如果有多余的资金,同样可以从同业的拆借市场中拆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收入和支出。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利息计算,收付资金等是十分需要监控的。

5.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看似与资金核算、财务系统没有什么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财务核算工作需要一个高效运作的团队来完成。因此对于即将入职的员工进行严格筛选,对于在职员工进行严格考核是保证企业财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

(四)集中资产管理

目前证券公司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一直都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存在着很多缺点。管理成本高、信息滞后等使得管理处于分散的状态。我们要推陈出新,通过资产的采购和预算、报表汇总统计等方面来进行集中资产管理。

1.资产预算是公司确保高效运行的必要过程,证券公司完成资产预算后,要根据预算上面的数字来指导资产采购入库。

2.要根据预算直接采集资产数据,把采集之后的数据集中处理,在整个公司内部建立一个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体系来实现公司正常运作。

3.有效的资产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因此建立健全一个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方位资产分析统计数据的资产分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4.在资产核算的过程中要按照规定好的政策来执行,不能一意孤行,在核算的同时要保证核算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因素对核算的干预率,在保证这些的基础上提高核算效率。

5.证券公司要制定并完善审批流程,确定审批权限,对没有达到权限标准的行为坚决不予审批。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要明确责任和权力,不能以一己之私损害公司利益。资产管理中有各项申请流程,对于这些流程中的细节也要仔细推敲,有效预防违规行为产生。

6.证券公司的内部存在着很多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之间彼此作用,彼此影响。资金在这些分支机构中的分配可能会不均匀,因此要实现资产调拨的管理。

以上在证券财务核算的内容,证券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相关解决对策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其实尽管中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证券财务核算的制度也不能和西方国家所媲美,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目前证监所也在大力研究这些问题,找出事情的根源,完善市场建设。在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集中财务核算、集中报表分析、全面业务监控和集中资产管理方面改进后,一定会为证券公司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晓燕.证券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工作研究,2003(9).

[2]张丽.我国证券市场常见违规行为及监管研究[J].金融市场,2011(7).

篇2

管理会计是伴随着新的企业制造环境的变迁以及传统财务会计所产生的局限等基础上而兴起的一种新的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本运作为基本管理对象的内部报告会计,它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关于生产经营决策的参考和辅助手段,它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部分,它包括诸多现代创新性理论和方法,诸如折现现金流量法、剩余利润考核法、内部转移价格机会成本法以及信息经济学时代交易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开展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和经济效益增加值的创造以及资本运作的效率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管理会计基本内涵及其对于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企业在规划和实施管理会计项目工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和思考: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核心业务持续增长的高度和层次去进行统筹和审视,以企业经营管理全方面的提升和相关业务流程的整合为管理会计的实施扫除关键组织障碍,加大对于管理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同时结合信息经济的背景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别是其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2现代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及其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主要开始于2001年伴随着加入WTO而产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企业的标杆示范作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0年期间我国实施和开展管理会计项目工程的企业数量年均增长水平达到了7.8%,2010年底实施管理会计项目的企业数量达到了2005年总数的11.4倍,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各项业务和领域的覆盖比率在2010年底达到了26.3%,其该期间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资源资金投入增加水平平均实现了每年5.7%的增长,同时数据也显示企业管理会计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水平增长非常迅速,由2004年1:3.1发展到了2010年的1:11.8的水平。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归纳总结起来我国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和核心业务持续增长机制的考虑,使得管理会计规划和实施中对于企业战略实施和实现的贡献率较小,同时也使得管理会计实施缺少了企业战略层面的支撑而失去了持续推进的保障机制。据一份对企业管理会计项目实施中战略和核心业务关注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开展管理会计工程的企业中仅有约34.3%的企业是出自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或者核心业务的扩展来进行的,而在这些企业之中能够连续5年保持对于管理会计的资源投入年增长率在5%以上的企业数量只占17.1%,数据还显示2010年底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工程实施中的资金缺口维持在33.2%的高位水平运行。

第二,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管理会计实施和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即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和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使得管理会计实施中来自于这些方面的压力和阻力不断增加从而构成了管理会计有效运行的关键组织障碍。据一份对企业管理会计项目实施中关键组织障碍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2005~2010年期间开展管理会计项目的企业中仅有31.3%的比例开展了以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的调整优化和总体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目的的前提工作,这其中又仅有11.3%不到的企业基本达到了管理会计实施的行业公认水准,相关研究数据揭示企业管理会计项目实施中约有仅43.2%的深层次问题来源于传统机制的羁绊和阻碍。

第三,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支持力度和辅助机制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解读,使得管理会计的辅助决策系统设计与国外横向比较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对于经营决策的指导性和建设性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据一份对企业管理会计项目实施中辅助经营决策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中辅助决策信息模块的健全程度不及21.5%,2005~2010年期间企业用于该模块建设的平均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不到2.1%,与该期间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值平均高达21.3%的贡献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悬殊,另外数据还显示,该模块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覆盖面和贡献力度分别为8.7%和4.3%,两项指标与行业标准值相比均处于滞后状态。

第四,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对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关注,使得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技术平台设计及其架构布局相对陈旧,会计信息的实时互动和综合加工处理及其共享水平较低。据一份对企业管理会计项目实施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2005~2010年期间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信息技术使用和覆盖的领域年均比例不到14.3%,年均增长幅度不超过3.4%,与同期欧美企业水平相比分别相差30和9个百分点,使得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各系统信息共享的程度在2010年底仅达到了17.3%,其综合加工处理的成本和对于相关决策支持力度都大幅度地落后欧美国家企业同期平均水平。

3现代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管理会计内涵基本原理及其对于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项目工程规划和设计中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会计相关知识和理论特别是对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现状深刻的市场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外先进国家企业实施管理会计工程的有效做法和成功模式,就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项目工程规划和实施的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应该以企业既定长远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业务为基本参照和关注点,按照其基本要求和程式来规划和设计管理会计项目工程的总体框架体系和运作流程及各子模块功能架构,以确保该项目与企业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发展相适应。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和竞争能力提升的重大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从企业发展战略和对核心业务增长的需要上来关注管理会计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这就要求对于企业战略和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的细分和解析并将其功能要求转化为能够在管理会计项目工程中能够实现和转化的方案和模式,并在其系统框架设计和模块功能设计中给予有效的表达和实现。

第二,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应该对于影响和制约管理会计实施和开展的关键组织障碍进行有效的分析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组织和管理水平,优化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为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扫除障碍。管理会计其思维和理念较财务会计有着根本的不同,因而其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要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在管理会计的实施和运行中必须要有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加强作为前提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按照管理会计的要求进行重新的调整优化和重新定义,实践调查也显示这些关键的组织障碍构成了管理会计实施的主要困难。

第三,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应该着重加强对于管理会计系统中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模块的设计和优化,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关于生产经营状况评估、评价、预测、控制以及风险防范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和建议策略,增强其实际应用价值。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决策的辅助作用上,然而受制于传统财务会计着重事后记录式的思维方式使得现今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支持力度和应用领域还比较低,除了思维上的原因外还有管理会计系统模块设计上的缺陷,尤其是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模块的设计普遍跟不上企业生产经营所面对的快速市场需求变化的幅度,这就需要加大该模块的设计和相关参数的设置工作。

第四,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应该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无线移动互联技术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加强对于各信息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和集成管理能力,提高来自不同信息平台的信息综合处理和加工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力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面临着多信息平台、多信息终端、多种分布式布局以及跨底层数据库等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要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对于这些挑战下一定的信息综合处理水平和处理时效,就必须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整个系统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和改造,这对于管理会计新系统功能的发挥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存在问题 整改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企业并购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利益有很大帮助,也是企业资本扩张的主要途径模式,一旦企业并购成功,就能通过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优的运营资本。企业并购需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通常情况下企业收购成功的概率要远小于并购失败的概率。通过不完全统计,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财务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企业并购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对企业并购成败有很大帮助。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企业并购

所谓企业并购指的是企业和企业之间收购和合并重组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市场、产品、产权、控制权等。合并重组是就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协议合并重组为一家全新企业。通常情况下由一家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吸收另外一家或者多家企业。企业并购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合理合法的企业扩张行为,不但能扩展企业经营业务,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并购风险

企业并购过程中没有选择正确的对象,就会导致并购失败,同时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和相应并购法律法规问题等因素,同样会导致企业并购失败。除此方面风险问题外,如果并购活动中包括定价、融资以及支付等并购活动中的任一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在并购后出现财务问题,使并购磨合的难度加大。综上,企业并购活动涉及了企业业务、管理、财务等多方面内容,环节众多,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后期的财务风险,故为保证并购效益,必须针对并购活动的特征,制定全面的风险应对方案,推动并购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企业并购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解析

(一)并购前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及其成因

1、企业并购前的价值评估风险

企业并购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主要并购流程是:企业制定并购计划、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筛选并确定并购目标、对选择的目标企业进行合理评价、企业和被并购企业进行首次面谈、如果谈判失败,需要重新寻找并购目标,如果谈判成功就可以进行并购交易,如果并购交易成功代表企业并购成功,如果并购交易失败,就需要重新筛选并确定并购目标。所以说企业并购过程非常繁琐复杂,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只是并购的开始,目标企业评估的准确性是后期企业并购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决定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收购企业获取的被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是评估定价准确性的基础。在实际的并购交易活动中,很多企业内部信息是不对外公开的,无论是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企业都很难获得对方详细的信息,就双方信息掌握程度而言,双方都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这也是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定价高于实际价值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价格甚至超出了收购企业的能力范围。

2、价值评估风险的成因

很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仍然使用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告为价值评估的主要依据,但是却忽略被并购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问题和缺陷。甚至有的被并购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从而增加了企业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并购前期需要专业的中介结构密切配合。我国目前的中介结构有投资银行、并购经纪人、顾问公司、会计事务所等。虽然我国企业比购的数量和规模在逐渐增加,但是毕竟我国企业并购起步比较晚,而且还没有达到全面市场化,能够提供真实、准确、有效信息的专业中介机构匮乏,有些反而会加大企业的并购成本,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并购的财务风险。

(二)并购过程中融资与支付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1、并购过程中的融资与支付风险

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需要预留充足的资金储备以完成并购交易,这些资金的融资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如果是企业内部融资,那么就会占用企业的财务资源,降低财务风险抵御能力,带来经营风险。而外部融资主要是通过股票、债券的发行,可能导致企业损失一部分股权还可能使企业面临债务压力,这都会对企业未来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除融资风险外,支付风险也是并购过程中常见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并购时具体选择何种支付方式,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常见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股权、杠杆收购、混合支付等,如果支付方式并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就可能带来财务风险。

2、融资与支付风险的成因

(1)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融资的渠道具有很多种,如果并购企业仅选择单一一种融资方式,如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大量资金,不但会需要较多的时间成本,延误并购的时机,而且会增加企业偿债压力,并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可能因债务压力过大出现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日常资金的运转。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建议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另一个因素是企业的融资结构,并购企业要想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除了需要坚持多元化资金融资渠道之外,还要考虑融资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有效。通常情况下,并购企业的融资结构主要由股权资本结构、债务资本结构共同构成,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不但会造成融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并购失败。股权资本结构通过扩大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达到实现融资的目的。其主要的特点是审批严格,成本较高,融资时间比较长。债务资本结构的组成主要包括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企业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贷款等渠道砘竦貌⒐鹤式稹F渲幸行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批困难、限制因素比较多,但是融资的成本比较低,时间比较短,面临的融资风险较少。债务融资对企业并购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并购企业并购的动机不同,同时每个并购企业都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长期资金投入和短期资金投入的比例不同。

(2)现金支付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现金支付指的是收购企业通过固定的现金收购目标企业的股份,对于企业而言,现金支付方式比较方便灵活,不会受到原有股权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的控制权。如果在并购过程中存在其他企业也在并购目标企业,可以使对方因难以在短时间内拿出足够的现金而退出竞争,同时目标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支付款项。但是现金支付也存很多缺点,比如:可能在并购过程中不能在数量和时间上满足其对资金的要求,从而造成并购失败。

(3)股权支付产生的股权稀释风险

股权支付是指以股票作为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并购企业在股票市场发行新股或向原股东配售新股及换股方式实现并购两种形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并购企业在短时间内支付大量现金的压力,也不会挤占公司正常的营运资金,被并购企业还能占据企业部分股权,对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都有好处,基于此,选择股权支付的企业越来越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发行股票的数量和能力逐渐增加。通过股权支付的方式不但能满足企业并购的融资要求,而且不需要庞大现金。同时通过股权支付,使得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相互持股,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对并购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样股权支付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如果并购企业选择的换股比例不合理,就会造成企业股本扩展,稀释每股股票收益和股东的权益。

(三)并购后整合风险及其成因

1、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以后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经营规模,但是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企业文化差异、经营管理差异等等,势必会在后期整合过程中出现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但会导致企业失去原有并购带来的利益,甚至会对原有的企业造成一定的财务影响。

2、并购后整合风险的成因

(1)财务组织机构整合不力

财务组织机构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并购后的价值和作用能否顺利实现。财务组织机构整合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企业并购前期完成以后,并购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应的部门岗位进行调整,如果并购企业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导致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职能发生冲突,使得双方企业不能顺利融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第二,财务组织责任和权利分工是否明确,是保证财务部门履行责任的主要指标,有些企业并购后新的财务组织结构设置不当,不能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互适应,造成岗位重叠和效率低下。不但增加了企业并购的成本,降低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能出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组织管理的漏洞损害企业利益,进一步增加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2)财务制度建设不完善

企业并购的目的有很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长企业业务和经济利益。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控制。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财务制度的管理整合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核算、审核、成本管理、税务管理、股利分配等等都需要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如果不能科学、合理、规范、统一财务制度标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双方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导致企业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并购后企业对文化的整合不够重视;第二,双方文化存在固有差异,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整合完成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并购以后,企业机制和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差异,通过文化或者物质形式体现出来,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并购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企I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并购前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

1、充分掌握目标企业的基本信息

为了确定科学合理的并购交易价格,规避因错误评估而导致企业财务面临风险,收购企业要派遣专业人士到被并购企业中充分全面掌握其基本信息,比如:企业成立时间、组织结构、固定资产、负债情况等,从而为评估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对被并购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固定资产等,因为通过财务报表能得知目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从而杜绝财务造假的现象发生;第二,为了避免被并购企业存在隐藏真实财务的状况,使企业陷入财务陷阱,并购企业要利用其他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比如: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包括:收集材料、信息以及相应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并购企业也要委托律师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调查,通过律师对目标企业的历史沿革、经营业务、产权等提出评估意见。评估的内容不能仅仅限制在目标企业的账册资料中,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应的律师报告。

2、科学选择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就理论而言,评估企业价值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资产价值评估、现金流量评估、清算法评估等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以选择单一的评估方式,也可以结合多种评估方式进行评估,以便降低在价值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在实际并购过程中,每一种评估方式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并购企业要根据具体企业财务信息以及经营状况,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性质和发展战略方针,选择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方式。我国企业并购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的制度和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所以在选择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时多选择资产价值评估法和现金流量法进行。

(二)并购中融资与支付风险的控制

1、灵活选择并购融资方式

融资是企业并购顺利完成的主要关键因素之一,选择科学、合理、灵活的融资方式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面临的财务负担,从而降低企业并购成本。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避免选择不恰当的融资方式增加企业债务压力。同时根据目标企业基本的财务信息、股价的变化,对每个流程环节需要的资金进行预算,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结合融资规模选择科学合理的融资方式,为后期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2、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是影响融资风险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并购企业在明确融资方式基础上,根据并购的资金总额、财务风险和成本管理选择合适的融资结构,并确定相对于自身而言最佳的资本结构。从而使得财务利益和风险保持合理、均衡的状态。

3、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

企业并购需要较大的交易数额,如果在并购前期没有明确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现金支付额,就会增加企业债务负担,进而出现债务利息大于收益的状况,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基于此,如果并购企业选择了大部分现金支付或者全部是现金支付,就需要考虑并购企业现金支付的最大承受额。

4、确定合适的换股比率

换股比率的选择有不同的方法,如用每股税后利润确定换股比例,用将来预期的收益确定换股比例,用市场价格确定换股比例等,净资产比率法,此种方法主要用在双方公司在并购前一年每股净资产比率为换股比率,主要缺点是没有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双方企业缺乏信息缺乏可比性。净资产加成法,对净资产的实际内容进行调整,把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比值当作换股比率。市价比法,每股市价法是以并购各方每股市价为基础确定换股比率的方法,此方法应用的前提是合并双方的在健全、有效、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三)并购后整合风险的控制

1、组织机构的整合

组织机构的整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财务组织机构,根据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把经营过程和会计核算业务量纳入财务组织当中,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组织机构;另一种是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安排,无论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企业都拥有各自独立的人员设置,并购以后在人员管理上经常出现重叠现象,因此要整合人力成本,营造高效氛围。

2、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

为了加强并购之后的整合,对企业的财务制度进行有效实施,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机构设置。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行业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完善财务制度就显得的尤为重要。

3、融合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

马克思.哈贝曾在其著作《合并整合》中明确提出,“公司文化主要定义了员工的做事方式、工作信念以及认可行为,而组织团队中的成员一般无法解释公司文化内涵。尽管如此,在接收到共同行楣娣逗凸蚕硇拍詈螅组织内部成员会自动和不遵守规则的人区别开。”在这一思想领导下,在进行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管理进行整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首先分析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其次,分析了企业并购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最后,提出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希望对企业并购业务的发展有一定帮助。总而言之,企业并购过程中涉及的环节众多,每个环节都一定的风险。为保证企业并购产生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就需要采取如强化并购前企业价值评估、结合企业实际选择多样化的融资与支付方式以及整合并购双方的制度、企业文化等,从而促进并购活动的有序开展,尽可能规避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倩.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

[2]邓尧雄.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5

[3]吴志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

[4]赵东娜.试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科技信息,2013

[5]吴茹月.企业跨国并购战略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中国移动并购巴基斯坦Paktel公司案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3

篇4

关键词:大数据;医院;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医院财务管理是在确保完成教学、医疗、预防、科研等任务的前提下,开展资金的使用、筹集和分配,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院作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医院又是独立核算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应当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如何实现医院资源的高校配置,是当前医院财务管理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互联网和计算机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数据逐渐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元素。因此,深入探究大数据时代下的医院财务管理创新改革,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医院的大数据本身具有潜在价值大、数量较多、变化较快、复杂多变的特点,如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会降低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医院财务管理中运用的非结构化数据要首先经过语义分析,才能进一步实现数据分析和挖掘。而若要科学分析财务数据,就必须具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因此,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既要了解医疗财务知识,又要掌握数据挖掘和分析知识。但目前,大部分医院缺乏掌握数据分析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2.缺乏数据整合能力

当前,我国医疗事业改革逐渐深入,医院的社会性也随之增强,若要实现医院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增强医院财务管理数据分析的能力,完善财务管理模式。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依然采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这导致许多医疗数据得不到有效分析与整合,这一方面导致许多医疗信息和临床实践信息被搁置,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除此之外,医院缺乏数据整合能力,还会严重影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患矛盾,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投资管理已经成为医院扩大基础设施、缓解资金压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调查显示,目前仍有部分医院受传统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投资管理人才。无法准确把握重大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在项目投资回报分析、市场需求研究方面存在盲目性,这不仅不利于保障医院的资金质量安全,还会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极大障碍。甚至有可能导致医院陷入财务危机。

二、大数据时代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改革途径

1.优化医院财务管理流程

首先,医院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流程改革方案,对医院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主要包括医院职工待遇、药品、医疗业务费用和设备采购等。改变以往以科室为单位的财务结算模式,为大数据分析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若要确保流程改进方案取得良好效果,还应当设置与其匹配的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再次,还应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流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应当根据具体状况进行合理改进。在推进流程改革过程中,将逐渐构建高校、统一的医院财务管理流程,大数据技术也会在档案分析、药品定价、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提升医疗数据透明度等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2.完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

若要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增强与各个科室的联系,增强财务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个科室的财务信息、医疗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科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个科室,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医院内部结构升级,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3.提升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医院应当聘请精通数学、统计知识的财务专家。这些财务专家能够建立高级分析模型,进而探究隐藏模式与趋势,并在比较过程中发挥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作用。其次,医院还应当制定系统、完善、全面的人才评估体系。为选拔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提供保障。构建完善的人才评估机制有助于人才的培养。进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通用软技能、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再次,医院还应当通过专家讲座、外派培训、业务考核评比等方式,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同时,还应当财务措施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医院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中坚力量也进入革新阶段。而财务管理创新则是医院改革的核心环节。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医院财务管理也进入大数据模式,资源共享和信息流通机制日趋成熟。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大数据时代下的医院财务管理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提升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晟,高福君.“新农合”与“新医改”双重背景下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以L市医院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0.

[2]何瑛,彭亚男,张大伟.大数据时代的无边界融合式财务管理创新[J].财务与会计,2014.

[3]刘芳,石晓云,黄元强,韩俗.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1.

[4]缪飞翔.构建医院财务评价体系的探索:基于新财务分析参考指标[J].经济研究导刊,2012.

[5]王孝碧.医改方案实施后如何加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篇5

关键词:新时期;ERP;企业;财务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ERP管理系统的组成

ERP是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的缩写,其主要是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ERP管理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计划及制造的生产控制,分销、采购和库存管理的物流管理,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它们统一结合,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计划,建立一个清晰分明的财务管理系统。我公司的ERP项目主要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主要侧重于进销存管理,包括营销管理、仓库管理、项目管理、劳务外购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等;二期工程则侧重于生产管理,包括车间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我公司开发了ERP税控开票接口软件、用友NC财务系统与ERP系统接口软件,有效地和其他接口相互集成,自动将企业的资金活动信息输入到财务模块生成的会计报表上,完全替代了传统系统繁琐的手工操作工程。

二、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ERP系统主要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手段,其管理思想是对企业实施积极有效的管理,而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内容,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财务管理更加完整: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经济事后的货币价值进行管理,与现代企业所需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管理相差很远,而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不仅能够增加预算管理的功能和会计凭证自动生成功能,并且对简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使操作更加规范,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拓展了财务管理的内涵: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不仅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了企业管理中,使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也能够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并且ERP系统的实施也将企业会计工作中心转移,目前财务管理人员正逐步成为企业信息深加工的决策参与者。

3.资金管理更加严格:企业价值管理的内容是资金管理,ERP系统通过优化组合业务流程,不仅能够保证信息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削弱中间环节,而且对减少财务与货物收发期的往来,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ERP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转变传统的理财思想,掌握ERP系统的运作模式

ERP系统是以财务为核心、业务为龙头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就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要用分析监控仪代替数据计算器,彻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1.1 ERP系统中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以集成会计核算凭证为主的,现在大多由业务人员来代替完成以前由财务人员所完成的会计事务,财务工作人员还要把以前对商品的采购、销售、存库等事后管理工作转化为事中监控,实时监控经营部门的资金情况。

1.2 ERP系统克服了传统的浪潮系统不能实现的功能,在技术和时间上为构建高效的核算体系提供了保障,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完整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好地服务。

2.做好数据管理工作,确保ERP系统数据的及时、准确及完整

实施ERP系统之后,企业的所有经营信息在这个系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被打造成了一个开放性企业,还能及时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效果,同时,财务人员要实时的对ERP系统集成的会计业务进行监控。

2.1 每天要在线对销售的订单进行查询分析,看是否把销售信息导入到ERP系统,订单是否都已经发货或者开票,资金是否已经到位,销售的价格合不合理等等,发现问题之后及时给销售部门反应,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

2.2 每天要及时更新维护各种物料的价格,库存动态移动加权以及库存的价格是不是合理等来分析物料模块的数据。

3.运用ERP系统的管理会计功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利润中心会计、成本要素会计、成本中心会计、内部定单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等等,这些都属于ERP系统的管理会计。

3.1 定期对各个部门进行模拟会计核算,编制损失、利益的模拟会计报表,再通过利润中心会计对不同品种的销售利益情况进行考核。

3.2 要做好企业的费用预算,把这些费用再分解到基层的成本中心,然后再ERP系统中对费用的开支进行实时分析,分析费用的预算合理性,再分析费用开支的真实性,使ERP系统的预算控制功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3.3 运用ERP系统,还能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ERP系统自动对企业需要折旧和长期使用待摊的费用进行计提和摊销,节约了人力,也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库存情况很清晰的在成本中心会计体现,然后相应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情况发放给各管理部门,对账目的真实性进行核对,确保账目的真实性。

四、总结

通过ERP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重新规范、梳理、整合了企业业务流程,并使得各业务流程平滑衔接,企业资源得以共享,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标准化、电子化,实现了移动化办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登录互联网,就能登录ERP系统进行办公,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也提高了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此外,ERP系统的核心是数据,系统提供了大量的综合分析报表,数据真实、及时、准确,查询方便快捷,为公司管理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为公司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还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速度,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于文利.浅议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2(03):89-90.

[2]张桂新.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06):96-97.

[3]燕巧娟.运用ERP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0(08):63-64.

篇6

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负面效应

我国民生财政的理解与政策趋势研究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社会捐赠:一个博弈分析

基于DEA-Malmquist的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效率实证研究

《资本论》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考察

安徽农村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

基于波特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分析

论遗产税的独特性

汽车消费税的消费效应研究——基于月度宏观数据的分析

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与高管变更

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

衍生工具使用行为对公司价值影响实证研究

医院应收医疗款的管理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的思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论现代道德选择能力培育及其路径选择

从“王”到“士”:中国古代身体规训的转折——《论语》和《道德经》的知识系谱学考察

哲学视域下的我国现阶段公共性问题研究

外资在华直接投资及并购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价值链的垄断竞争理论

交叉持股:日本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事件营销在科普图书营销中的应用

完善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研究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启示和建议

关于投资环境评估常用方法的对比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损探析

当前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之我见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方法、程序和指标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合肥市物流企业调研分析及对策

烟草商业企业即时服务与客户忠诚培育探析

论薪酬杠杆在电网企业中的作用

铜陵市涉外企业外经贸人员业务知识需求结构问卷调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的思考——以宣城市开发区为例

铜陵市水污染治理的调研

心智与语言——认知革命的哲学探源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论科学监督

基于生态创新的生态安徽建设策略探究

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内容分析研究

论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的关系

浅析企业并购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CM及相关整合研究

我国应对新贸易壁垒的策略初探

我国历史上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及其启示研究

外国农业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研究——以美国社区银行为借鉴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开发性金融初探

从《赋税论》看威廉·配第的税收思想

基于Hurst指数的电力、化工行业股票风险比较研究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公司治理与企业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安徽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探析

浅析企业成本控制下的质量成本管理

篇7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医药企业;应用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一般出现于跨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而随着对于医药行业重视程度的加深,我国有些制药企业已经实现了跨国的发展,因此,在医药企业中实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此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医药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对财务的业务流程进程再造,实现财务工作的精细化、集中化、标准化处理,消除非增值作业与重复作业,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财务服务质量与财务流程效率,达到增值降本的效果。医药企业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之前,各个子公司、部门的软硬件存在重复配置的现象,各级财务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传递与沟通极其困难,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但是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之后,医药企业实行统一的ERP系统,实现了财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消除了软硬件重复配置的现象,节约了购置的成本,并且实现了信息之间的快速传递与共享,使财务工作更加高效、顺畅。此外,医药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打破了企业有关集权还是分权的争论,重新构建了子公司与总部之间的权利构架,实现了财务信息数据的跨部门、跨地区的整合,有效的降低了财务失控的风险。

二、医药企业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出现的问题

(一)流程管理水平低下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医药企业中的合理应用,其本质就是实现财务路程的再造,从而实现财务管理转向为业务分工化与流程化。若想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医药企业就应有一个完善的流程管理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较为缓慢,才刚开始应用财务共享服务,因此很多流程管理都没有得到完善,例如,企业规定业务人员不能直接参与流程管理,这就导致制定的很多流程不能满足业务人员的需求,以至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能在医药企业中高效化的开展。此外,医药企业在流程管理方面的理念太差,没有充分认识到流程管理对于企业管控能力的加强作用以及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作用。所以,阻碍财务共享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我国医药企业流程管理水平的不足[1]。

(二)绩效考核力度不强

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在我国医药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运行过程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不能满足财务共享服务的需求。就考核企业而言,我国医药企业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然而,由于财务共享模式与医药企业及其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方式不同,因此,要建立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而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让采用着传统的财务报表结构指标,根本没有对绩效考核指标加以区分。此外,因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方法或方式时,没有充分考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至于建立的新的绩效考核指标不能反映财务共享服务的真实情况。

(三)信息系统整合度不高

由于我国医药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上起步较晚,信息系统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众所周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行需要医药较高整合度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支撑,从而实现不同业务部门财务的集中处理。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程度不高,信息的覆盖面不足,信息系统的整合程度较低,因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工作效率、财务流程等进行了优化与调整,这也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具有专业的财务分析、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技能,还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实现与各个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然而,从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员工大多来源于原来的财务部门,之前只从事基础的财务工作,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不能满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需求。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医药企业应用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流程管理水平

对于流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医药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医药企业流程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意识到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实行流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自身效益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流程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第二,将流程管理制度融入企业文化中。在医药企业中,企业文化是其灵魂所在,关乎着企业的形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医药企业应在抓紧实现流程的优化,将流程管理完全融入企业文化中,让企业员工对流程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流程管理环境,推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发展[2]。

(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方面的特点,因此,医药企业应对其制定专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采用平衡计分卡的观点,建立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第一,考虑财务维度指标。财务维度指标应包括医药企业在资金周转、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考虑客户维度的指标。客户维度应包括改善医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提高医药服务水平等。第三,考虑内部流程维度的指标。内部流程维度应包括响应速度、服务质量等[3]。

(三)完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的发展中,在财务共享服务领域,信息技术作为服务发展保障,对于医药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医药企业应为财务共享服务组建专业性的信息技术团队,开发高端的软件系统,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构建完善的数据库,有效整合各种系统与数据,加强数据接口管理,保证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平台具有共享程度高、通用性好的特点,实现业务数据在财务信息上的自动转换。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内需要集成医药企业的OA系统、ERP系统、业务系统、预算系统、资金系统等,对外需要连通银行、工商、税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等,实现信息共享,为财务信息处理提供高效便捷的环境。

(四)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运行的畅通与否与财务人员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医药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招聘新的财务员工。医药企业可以从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中选择适合在医药企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并根据财务人员的特点合理分配岗位,从而让财务人员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第二,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企业应将业务知识差的员工安排在基础性的财务岗位上,业务知识强的则要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第三,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医药企业应按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根据员工理解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保证每个员工都可以在培训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为了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其在医药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在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真实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我国集团企业应用问题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6,05:52-53.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 融资 问题 对策

产业集群,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使得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稳定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其融资优势十分明显,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仍未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文分别从中小企业自身、政府与金融服务体系和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供应链融资角度来探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及其对策。

一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具体在以下三方面:(1)信息透明度低,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是政府有关部门(包括税务部门)和贷款融资机构,没有上市公司那样的信息披露制度约束,也缺乏第三方监督的方式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较大企业严重。例如,许多中小企业对外融资时设法隐瞒各种不利信息,取得资金后又违反融资协定的规定,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损毁企业自身的社会公信度,难以与银行进行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加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2)缺乏品牌效应,信用记录不良。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小规模运转状态,由于经营历史短、信誉积累不足、缺乏品牌和信用历史所能发挥的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企业到期贷款不还或无法偿还导致银行拒绝贷款是当前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由此导致的信用记录不良则更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拒贷,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资金紧张、旧贷未清、信用记录不良、贷款被拒、资金周转更加困难。

(3)经营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人才缺失,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其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财务人员素质和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吸引所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缺失。同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而舍弃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

2.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原因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力度不够。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专门的机构,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虽然我国2003年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2)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匹配。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贷款的规模经济和经营风险角度,主要是针对规模大、实力强、内部治理、资信状况和抗风险能力较好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且有一套繁琐的融资手续,与处于规模、实力、信誉和抗风险能力都处于较低层次的中小企业的具有融资数量少、频率高和手续便捷特点的融资需求不匹配,因此挫伤了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又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使得中小企业从银行主渠道融资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3)抵押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只有极少数3A以上的黄金客户能在授信额度内享受30% 左右的信用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一是企业原来大多是依赖银行的信贷资金起步发展,原有的有效资产已向银行抵押,新建企业不动产规模大多较小,也难以提供足值抵押,加上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较低,企业难以通过抵押获得融资;二是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目前我国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大多数都在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而且担保机构的实力和规模不够,金融机构基于风险因素,不愿意与其合作。因此,中小企业也不容易通过担保获得贷款。

(4)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小型资本市场。我国目前只有上海和深圳两个“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即使深圳证交所在2004年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其上市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也与主板完全相同,中小企业仍被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我国资本市场结构扭曲、层次简单,交易品种过于稀少。一方面相对充裕的社会资金因有限的投资渠道而闲置,另一方面大量需要资金的企业却无法进入资本市场筹集所需资金。而国外的实践表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集群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以美国为例,其资本市场包含了全国性证交所、地方性证交所、第三市场(上市股票的场外交易)、第四市场(大机构和投资家直接交易的市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纳斯达克小型市场、小额股票挂牌系统、粉红单市场等多个层次,其中后三个层次的市场是专门为中小企业的资本交易提供服务的,入市标准也逐层降低,在最低层的粉红单市场,企业原则上不需要任何条件即可上市。

3.产业集群中供应链融资难的原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已成为发展趋势,它是指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思想,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对中小企业个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的评估。其融资优势相对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较明显,体现在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增大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范围。

随着近年来对供应链融资认识的加深,部分企业也开展了供应链融资计划,但是我国供应链融资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发供应链融资新业务方面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才有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发和应用,而且仅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少数银行试运行,这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巨大需求;其次,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手段,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信誉链”难以建立,在银行评估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时不再具有优势;再次,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信息透明度较差,很难符合银行贷款抵押与担保的相关要求。目前也还没有关于供应链融资的法律条款和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供应链融资整体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最后,国内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供应链融资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银行的授信业务操作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严重滞后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制约供应链融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1.中小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素质是解决其融资难的基础。第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树立企业诚信形象,打造企业诚信品牌;第二,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中小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学习、实践与总结,努力使自己成为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家;第三,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资金控制,健全财务制度,为银行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第四,建立自有资产补充机制,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第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方面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针对集群内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对中小企业优惠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并增强各种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中小企业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同时,政府还应扶持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引导、组建各种盈利或非盈利的行业组织,使其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深化金融改革,开发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

由于民营银行的实力与中小企业的实力相当,具有机制灵活、决策程序简单、运行成本低等特点,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质;租赁对担保要求较简单,租金支付方式较灵活,因此中小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相对容易,对于解决其融资问题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优势。因此,金融机构应深化改革,改造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加快集群区域民营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应改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推出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

4.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一,地方政府应支持在集群内设立担保公司,可以采取由地方政府出资或中小企业和政府合股的方式成立担保公司;第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保持频繁的业务往来和稳定的交易关系,这样企业间的信息会比较透明。因此,集群内中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互助担保机构可以有效解决融资担保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三,充分利用集群中行业协会的信息优势,发挥行业协会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用评级、担保贷款等作用。因此,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将会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减少银企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5.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过于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小,这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为了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一方面要促进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2004年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块设立。2009年创业板的首次开市,为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政府应鼓励创业投资公司积极为中小企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提供辅导,并适当放宽其发行上市的条件,简化发行审核程序,扶持龙头企业上市,推动该集群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中小企业仅依靠内源资金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债务融资是必要的补充方式。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的发展,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交易品种。

6.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途径

第一,银企共建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拓展,除了需要银行等机构设计出更完善的供应链融资方案与技术,提供更有力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同时还需要企业积极参与,银企共建规范的、制度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第二,企业应从内部提升资本运营效率,核心企业应树立并强化集群化管理理念,对个产业链进行价值重构与组合,优化财务供应链。同时应强化引入供应链融资的激励机制,增强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尽快形成相互依赖的“信誉链”;第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随着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始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融资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和控制。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营能力,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授予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贷款的运营和风险管理。这样既可简化流程,提高融资企业的产销供应链运作效率,同时也可转移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第四,实施信息协调战略,构建数据信息共享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而国内供应链企业大多各自独立发展,信息标准化程度不高,构建数据相互流转共享的公共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做出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实现链上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其内源融资能力;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完善相关政策和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和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在产业集群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并解决制约集群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因素,使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融资优势得以更大发挥,从而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谢启标.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完善对策[J].东南学术,2008(3)

[2]杨汉波.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融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3]叶秀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现状、优势与完善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0(3)

[4]戴志杰.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武汉工业学报,2007(2)

[5]荀文峰、刘杰.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1(5)

[6]吴晶妹、李诗洋.中国企业信用担保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07(12)

篇9

【关键词】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研究

1、引言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对自身经营状况、财务资金、资源分配等进行的总体预算,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经营活动的考核、控制和协调以实现对预算执行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增强自我约束力并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目前已经在很多企业中使用和实践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价值,本文就软件企业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

2、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坚持的原则

2.1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在软件企业普遍推行战略管理的背景下,全面预算作为软件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领域,就必须面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实现管理思想的战略转变,面向战略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有力手段。因此软件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该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各期各阶段预算的编制。

2.2坚持柔性和刚性控制相结合。软件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应该坚持柔性和刚性相结合的原则,柔性是就整个预算管理体系而言的,强调的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柔性控制,即各个层次的预算均应保持一定的弹性,从而有效地缓冲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对预算体系的影响,当布局预算出现动态变化或调整时不应该影响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和目标的实现;刚性是就预算管理的分解和执行而言的,对于月度、季度预算的执行则以刚性控制为主,从而起到一个有效督促各职能部门完成预算指标和任务的作用。

3、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基础性工作

软件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性工作的落实和完善上:

3.1建立健全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软件企业必须从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机制规划上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确立基本的原则、做法和业务实施流程框架,明确自身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组织机构等,对于预算的执行、预算分析、预算执行考核以及预算调整和追加等问题给出明确的规定,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准备必要的制度支撑。一般情况软件企业要进行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建立制定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归口办法制度、预算管理实施细则、预算管理评价和考核办法等制度,以强化和规范全面预算管理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然后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的反馈再对上述制度进行修正完善,从而最终形成一个规划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框架。

3.2强化项目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的管理。软件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单个软件工程项目的预算,其科学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软件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和专项成本费用预算是软件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的两个基本内容,一般采取定额的办法进行编制,人工成本预算、设备成本预算构成了软件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的两项内容,而差旅费、业务活动费和会务费则属于专项费用预算的范畴。其他费用的预算根据部门的业务种类、性质和内容等视情况予以核定。笔者所在公司根据产品线不同进行了差异化的标准成本管理,主要分为软件开发类、软件实施类、系统集成类、系统运营维护类等,每个类别都制定了不同的标准成本。

3.3使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口径保持一致。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被视为会计核算的前期工作和先导,应该遵从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规范和要求去开展和推进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全面预算科目应该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口径实现匹配和保持一致。

4、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分析和考核

4.1全面预算的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核心在于对全面预算的控制,主要集中于预算执行和预算操作阶段。软件企业的各级预算管理职能部门要根据月度、季度预算指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督、控制和调整决策,当出现执行与预算出现偏差的时候要寻找和追踪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一般来讲应该将偏差限制在5%以内;如果预算制定执行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影响因素,那么就应该对预算进行重新调整、分配和归并,并对相关预算指标进行调整或追加。

4.2全面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对于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预算职能部门、预算对口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办公室等要形成逐层汇报的分析报告流程,通过对前期预算结果执行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改进的建议和对策。就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算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偏差、相关解决方案和对策等要形成分析报告,综合运用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手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全面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是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和中心环节,它有机地联系着企业的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两个阶段,同时它也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调整修正措施的重要环节。

4.3全面预算的考核

要保证全面预算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就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对企业或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面预算制定的科学的预算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全面预算目标值和指标水平能够为企业或职能部门提供一个绩效考核的参考杠杆,对于全面预算考核的有效性及其结果反馈的处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企业全面预算执行力度和管理水平以及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5、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指管理层运用预算工作对旗下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资源及其它资源进行配给、考察和操控,帮助其有效完成运营活动,实现此前所定的经营管理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现在已经是事业单位重要管理形式之一。它通过对资本、信息和人才的整合,清晰适当的权力搭配,实现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对事业单位各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实现资金利用的最大化。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一、工作难点

(一)预算编制阶段

按照我国《预算法》中的相关规定,预算编制应当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是企事业集团进行财务及各种预算的主要活动。也就是说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根基存在,其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我们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和各部门有效的合作,并且上级所给时间较少,所以采用了一些比较不科学的预算方法。例如调整预算方法,这种方式是以前一年单位所花成本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高低及相关成本因素,来调整原基数高低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是一种传统的预算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缺少针对性,当管理层希望用预算来控制成本时尤为明显。零基预算同样也是现在事业单位的常用方式,不过它所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和高昂的费用无一不让管理层感到头疼。

(二)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具体实施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这体现在财务部门对财务预算的意识浅薄,认为凭借以往经验留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执行预算,没有想到去形成一个整体化、先进化、合理化的预算管理模式,从而没有严格去实行预算安排;二是执行过程中资金的混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水渗不满碗,资金空缺的现象,于是有了管理人员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导致各种基础支付和加权支出的混用,使整个资本系统混乱,分不清资本的来源与流出;三是预算的纪律性受到冲击,这主要是指公用资金被挪用方面。某些执行人员在接受财政拨款后,没有严格执行,而是揣入自家腰包,形成个人或部门的小金库,或者虚报具体资金,增加了大量的无效支出,给整个预算管理带来巨大冲击。

(三)后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必须建设一些合理完整的预算实施评价制度和业绩成果考核机制,因为这可以帮助管理层对今年的预算实施状况进行评价与结果分析,对明年的预算编制提供指导依据。而我们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没有对应的监督机制和预算实施评价制度,所以也没有实打实的业绩成果考核机制。仅凭一堆虚的考核制度,自然也谈不上对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的重视程度,减弱了对资金的控制力,导致预算管理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

二、关于对工作难点的几点建议

有问题不怕,怕的是发现了问题不去找解决办法,笔者针对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式。

(一)编制阶段

事业单位里的高产项目应该由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两方面组成,预算编制的进行应该要满足业务、人事、资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还要在编制之前就做好各种类型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倡导不同部门间的互相交流,考虑不同年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简明来说就是 :第一,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预算编制的粮草就是“清查资产的流入和流出,债务关系 ,查验财产损失,还有单位收支情况”等。第二,确定预算编制阶段负责财务的责任人是否合格。该责任人负责整个部门当年的预算,责任重大。第三,财务会计人员必须查核来往资金,保证单位是否能够完成今年预算计划。同时具体到各个实际工程中去,事业单位进行工程预算时应该参考《项目章程》中的相关要求,明确督察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的归属人群,并且设立奖励制度 ,鼓励旗下各个部门齐心协力为单位做出贡献,完成预算编制。

(二)实施阶段

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是预算管理中的基础问题,是管理层应当首当其冲考虑的问题。而以成本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事业单位的经典管理模式,是应该普及的一种模式。针对资金混用的情况,笔者建议应该设立收入专户和支出专户两种专户,分别授予不同的功能,严格区分、隔绝两者。同时预算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预算管理不仅要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更有责任保证预算的真实性。设立事业单位里的“廉政公署”督察部监督,并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构定期向单位汇报本单位的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两相配合以保证预算的真实性。

(三)成效考核制度的建立

一个完整成效考核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让单位高层了解到过去一年来,单位预算的实施情况如何,更能明晰单位各部门甚至各员工的工作情况,从而通过实施一些赏罚分明的福利机制例如:出国旅游奖励(年度表现最好的三位先进个人予以的奖励)、年终奖励(根据一年内的表现确定额度)、项目完成进度奖励(同上)和记过制度来鼓励优秀的员工或部门更加优秀,稍微逊色一点儿的员工或部门能为单位更多的奉献自己的努力。同时考核制度的建立也是对别有居心人的一种威慑,使单位主体重新把握对资金的控制强权,有利于强化预算管理中的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淑敏.探究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难点及解决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