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主导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的主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这让黄家兄弟三人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总理都这么要求了,解决住房问题应该有希望了。”住在大约1平方米的地堡里的黄国才说。然而,这种希望看起来又多少有些遥远和渺茫。
作为涠洲岛上的原住民,他们在岛上竟无栖身之地。一方面因为贫穷,另一方面与当地政府的管理失当不无关系。
2015年11月9日,《中国经济周刊》第43期刊发《一个国家4A级景区的“沦陷”》,报道了国家4A级景区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因为管理失当,整个海岛成了疯狂违建的“违建岛”,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家庭旅馆、酒店和农家乐的违建世界,非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和沙滩。
而贫困户黄家兄弟则是这场疯狂违建的受害者。兄弟三人的几间危房被不断违建扩张的农家乐和家庭旅馆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破败不堪,没有出路,就连扶贫队也无法进入维修。无奈之下,黄家兄弟也选择了违建,但尚未完工,就被涠洲岛管委会拆除了。“为什么只拆除我们?为什么别人违章建度假酒店可以,而我被迫违章建个容身的窝却不行?”
记者调查了解到,相当一部分“违建”出资者是岛外的投资人。当地国土部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背后的出资人‘非富则贵’,这导致了监管和‘拆违’成为空谈。”
黄国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一个国家4A级景区的“沦陷”》一文刊发后,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下称“涠管会”)曾组织召开过会议研究解决黄家兄弟的住房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法解决宅基地问题。
这一结论意味着黄家兄弟在岛上不可能通过合法手续取得宅基地建房。这让他们很难接受,“整个涠洲岛可以允许这么多岛外的投资者在这里非法‘违建’酒店、农家乐,却无法许我们原住民一块栖身之地,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涠洲镇政府提出对黄家兄弟的危房进行维修,但黄家兄弟认为,维修已无任何意义。“上世纪60年代的房子,已经破败到修无可修;即使修好了,也根本住不下。”黄国彬说。
以黄国才家庭为例,现年56岁的黄国才一家,儿孙三代共有6口人,全部居住面积只有 2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大约3.3平方米。“退一万步,即使能修好,我总不可能跟儿子儿媳挤一个房间吧。”
作为岛上的困难户,从北海市一级的领导到涠管会的主要负责人均到黄国才的地堡察看过,“都说他确实困难、可怜,但看过之后都不了了之了。”村民说。
篇2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A
1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促使了经济发展的快速进步。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产,社会的生产活动也离不开房产,它既是生产要素,也是生产的动力。房地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许多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家居市场,建材市场和装修装饰行业等,都是在房地产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这些产业的发展都会促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往往这些产业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
最后.房地产业还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不相同的,支柱产业是指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扩散作用.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份额。
2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我国在工业领域发展中处于劣势,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大力倡导发展第三产业,而房地产业就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其次,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促进作用,对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在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还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在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那么将会促进我国城市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投入,使城市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城市的集聚效益是指各种群体和个人在地域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其一般用时间.费用.距离反映,城市商业、工业与农业土地单位面积收入的比例为1000:100:1。而城市集聚效益的多少与房地产业提供的用地、用房质量、数量和结构是分不开的。除了上述外,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问题。以及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以目前的形式来看要做到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房子那是无法实现的。美国住房自有率最高的时候也只有64%,这两年因为次贷的原因,有一些房子被没收了,白有率有了一定的下降。德国只有50%多。我们国家的统计数据是72%。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有住的地方。从我们国家来看,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将近1000万,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又是I0007Y,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对住房的需求是持续的、长期的。再加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住房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满足这个需求,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因为这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2)房地产的投资建设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一年前有人做过一次研究,就是说100元钱的房地产投资,可以拉动卜下游170到220元钱的投资。建房要有钢铁、木材、水泥、砖块。以及对装修业、家具、家电的需要,再加上对园林、运输、服务业的需要,所以房地产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建设有推动作用,在侧面来讲,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就业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就业的压力比较大,大量的待业人员找不到工作,使国家陷入了压力之中。而通过有关调查得知,我国每建设一平方米建筑就会解决一百个人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国的人口众多,解决人口就业问题就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3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出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虱侈羽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E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要做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房地产业内部的结构协调和供需协调。内部结构协调是指房地产业内各类物业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保持合理比例。供需协调指通过加大或缩小新增房地产的投放量。通过刺激或抑制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达到房地产业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结语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一些问题。房地产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中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很多的城市中已经出现了泡沫现象,这些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使得我国政府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和经济干预的手段对其进行调整,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上,控制利用房产的投机行为。通过国家的有效干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必将会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建设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工业 投入产出表 主导产业 产业关联基准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赵池北、伏润民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云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从产业关联度和综合发展能力评估42个产业部门,得出云南省国民经济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有重工业色彩。因此选择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作为带动云南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更深层次云南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却无人涉及。2009年云南省GDP 6169.75亿元,其中工业总值2088.17亿元,占云南省GDP 34%。2010年云南省GDP 7224.18亿元,其中工业总值2604.07亿元,占云南省GDP 36%。 长期以来工业在云南省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省工业部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如何?工业部门中哪些产业可以作为云南省主导产业?如何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工业部门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基础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广义的工业即第二产业,指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工业主要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等的制造与供给业。
投入产出表,又称产业关联表或部门联系平衡表,它描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与产出使用去向,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产出表是产业关联的基础。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迅速和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有着广泛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的、持续的发展速度的产业,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罗斯托是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认为主导产业的作用为:(1)导入创新获得新生产函数和新市场需求。(2)形成持续的高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回顾效应、前瞻效应和旁侧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或间接的诱发作用。随后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基准。利用产业关联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关联强度较大,能对其前向,后向产业起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产业关联强度是指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判断。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感应度(推动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以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其计算公式为: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和的平均值。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各部门感应程度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感应力系数越大的部门就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 。
三、数据来源及实证研究
云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划分为42个产业部门,其中属于工业部门有23个。本文根据2011年云南省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依据(1)、(2)计算得出云南省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排名一、二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分别达到了1.3927和1.3667,高出平均水平39.27% 、36.67% ,对云南省整体经济的辐射作用巨大。此外,其他一些产业诸如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等的影响力系数也较大,表明这些产业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波及程度巨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部门对整个经济具有较大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作用,在市场不景气情况下,如果这些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大刺激,将会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经济活动中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波及程度很大,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于产业的平均水平。这些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这些部门首先会受到较大的需求压力,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是制约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需要重点扶持和发展。此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的感应度也超过1,说明这些产业受到其他产业一定的波及程度,需要加以扶持与发展。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各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与感应度,我们可以用社会平均值1.0为界,将“影响力系数一感应度系数”分割为四个象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1)位于第一象限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小于平均值1,感应度系数大于于平均值1,属于弱辐射、强感应产业。第一象限的部门只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位于第二象限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属于强辐
射、强感应的工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是对经济增长速度最敏感的产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3)位于第三象限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平均值1,属于弱辐射、强感应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既不会对其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受到其他产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4)位于第四象限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平均值1,感应度系数小于平均值1,属于强辐射力、弱感应力产业。位于该象限的部门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按照钱纳里和渡边分析关联系数的方法,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比较大的产业在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云南省经济带动作用较大的10个工业部门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上述10个部门中制造业和加工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云南省应该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有些特色优势产业可以培养成支柱产业,从而更好的带动云南省经济的发展。
(1)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等传统产业的快速优化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做精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企业的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鼓励积极运用信息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2)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云南省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科技与云南省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应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以推进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高级化的步伐。
(3)加强配套体系建设,打造龙头企业,培育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集群
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能力弱是目前制约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要鼓励织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培育化学工业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我省经济的支持作用和对中小企业的拉动作用。同时要加快为龙头企业、名牌产品服务的配套体系建设。
(4)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生产业
工业的强大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支持。第三产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研究设计,仓储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促进第三产业中为工业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注重科研效果,即重视产出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就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因为只有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好了,才能更有利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物流也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扩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威 张洪 云南省42产业产业关联分析 [J],商品与质量,2012.(1):18
[2] 程莉.文传浩,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80一83
[3] 李娟,费宇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思想战线,2011.(3):143一144
[4] 赵池北,伏润民 云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69-172
篇4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问题;对策;趋势
我国经济不断地增长的大形势下,居民收入的增加,房地产行业也迅速成长起来。房地产经济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商品房的面积以及住宅房屋的销售量也以上涨的态势呈现在世人面前。房地产行业以其较广泛的涉及面,相对较高的关联性,稳居我国国民经济中流砥柱位置,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房地产市场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其突飞猛进的势头。但是,在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等等,都需要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基石。所以,新经济形势下要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进行理性思考,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解决措施。
一、新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所处的地位及经济拉动意义
处于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的房地产行业,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生活基础材料,也是生产资料,所以,房地产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因素,所以将房地产行业称之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无可厚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指的是在某个时期对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导向性、拉动型作用的产业,与此同时,该产业还需具备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及技术能力方面的创新,具备以上特点的,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成为主导产业。支柱和主导这两个意义是不同的,支柱产业是指该产业的产值能够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强调的是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其份额。而主导产业重在强调该产业的推动作用及其相关扩散作用。由于我们的生活不可能脱离开房地产,所以与其他产业相比之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势必要超前。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与开发项目,导致其对其他行业的需求产生,又拉动了其他行业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态势有目共睹,其高效、快速程度对我国总经济的带动起了绝对作用。虽然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像泡沫、房价飞升、秩序难以控制等不利现象,但是其作为主导产业所应该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能被否定的。在我国的经济进步时期,房地产行业对群众的生活能力提升、生活水平提高具有关键意义的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二、新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现状的思考
1.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房地产经济出人意料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
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房地产行业涉及较广,关联性较高,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拉动了装修、家电、建材等较多行业的不同程度发展,为国民经济飞速增长作出巨大贡献。另外,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生存期间,住房问题是生存的重大问题之一,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住房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地长行业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积极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2.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合理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其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如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地价出现不合理增长状态,房价跳跃式上涨,严重脱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几个大型城市的房价,更是出现了不合理的增幅,高端住房供给过大,而保障性住房却供应不足的现象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土地,并不属于商品。土地在经济体系中的价位,也不是依靠劳动明确而来的。在我国地产市场,严格来说实际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并未形成,基本上来说,土地的批租价依靠“拍脑袋”得出。如此一来导致高价行为的产生,还有就是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存在。房地产经济巨额利润的引导下,大量企业挤进房地产大门,严重冲击着本就不够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导致原本不够健全、合理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更多的问题。
3.新经济时展背景中,城镇土地使用权的选址、范围等,需要供需予以明确,而不是国家
但是现今的部分区域,事前先将厂房等做好相关规划,通过不同幅度的优惠吸引投资方。这一类的做法虽然有部分成功案例,但是由于这种做法代表了与市场没有有效联系,是单纯的规划工作,不符合发展规律,依旧属于不合理范畴。城市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局,由群众需求和单位来明确它的选址位置及其面积大小。选取的同时,要对成本和规模方面的利于进行积极思考,不能依靠优惠,而国家的行政活动也不能予以替代。国家要切实结合供给理念,积极开展规划活动,以确保房产行业有序运作为目的,更进一步带动经济健康发展。
三、新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重要地位的影响,未来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1.当前阶段,房地产市场整体趋于成熟,但房地产经济依旧位于瓶颈期
总体来说,房地产经济整体看依然是上升状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市场调节作用会愈发显现出来。在城市的发展中,要能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要从长远经济效益出发,避免由于合理判断和科学知识的欠缺导致单纯出卖土地,获得利润的现象存在,国家的政策调整和积极引导要能够促进土地的有序开发,创造城市经济和形象双面效益,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2.房地产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依附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依赖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居民支付能力
房价在过去几年中的增幅和增速都大,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受到一定影响。在这之中,我们也不能否定房价与国民经济的正向发展关系。新经济形势下,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通过行政、法律、计划等手段,实时调整地产价格,保证其位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中,这是房地产市场想要保持稳定、繁荣发展的必备条件,国民经济也就能够保持稳定增长,有效避免房价出现大幅的波动。针对其发展特点,出台合理的政策,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恶性囤地等手段,要加大打击力度,进行税制改革,建立有序、良性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的加强,房价将会在未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市场经济下,纵观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史,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房地产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国家予以宏观调控之下,按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以保障低收入人群居住为主,着手于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对资源配置效率予以充分考虑,细分市场,实行区别对待或者总量控制,由政府调整准公共物品,不能依靠建筑项目对建筑面积、结构等进行衡量。在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的前提之下,适当降低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增加,解决刚需族的住房问题,促进供求平衡。与此同时,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会加大力度探索节约、低碳、环保等良性发展道路,为人类的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促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当前经济形势之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房地产行业,我们在关注它所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不能忽视它在飞速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争议不断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给予房地产行业一个相对理性的思考,使我们的思想和言行,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经济予以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为我们提供宜居环境,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赵滨. 对房地产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10(13).
[2] 刘昕玮. 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3] 张超,金明哲. 中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 中外企业家. 2009(22).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56-01
0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 越来越朝着开放的方向发展。借助于世界市场, 各国经济相互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外贸易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从宏观上强烈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 另一方面, 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又反过来影响着国际贸易。因此,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真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对进一步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对选择正确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1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1使我国国内资本向优势领域集中
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在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必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集中力量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才能在与别的国家进行产品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劣势产品,从而解决自行生产所消耗的不必要资源。而国际贸易会促使本国资本向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比较优势的领域,尤其沿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动,推动这些领域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和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之后由这些优势领域带动向其他领域的投资,加速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完成不平衡增长向平衡增长的转变。
1.2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资本货物的出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从而提高国内工业生产的效益,这对于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分工、尤其是国际分工不仅可以更加有效、更加充分的对各国资源进行利用,优化和改进各国的产业结构,还能促进各国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国内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此外,国际技术贸易还为我国利用市场机制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
1.3可以增强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淘汰技术落后企业
国际贸易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会给国内的出口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我国有很好的体现。随着国外的优势产品大量充斥我国国内市场,一些不重视产品质量产品包装,竞争意识淡泊的小企业逐渐被挤出。尽管从表面上看是我国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实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淘汰那些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趋势的企业的同时,也会促使那些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企业淘汰自身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积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高了自身的管理经营能力,在世界经济中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1.4可以加强我国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
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而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又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密联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国内劳动成本低这一优势来实现,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国内各个产业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最终形成了多个现代化产业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产业间沟通流转所需的费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得以充分发挥。
1.5加快了国外资本向国内市场的流入
由于我国人民的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国内资本的储蓄大于投资和消费,因而我国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资本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国外资本向国内市场的流入力度大大增强,不仅解决了我国国内投资不足的问题,还促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这对于缺乏改革资本的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实现国际贸易利益的机制
2.1发挥市场的作用
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2.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
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3结语
贸易与资本可以强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但资本的增强并不意味着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到作用的削弱,如果能够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无疑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尽快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和投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篇6
关键词:中国经济 日韩经济 经济转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眼下已经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作为一个“赶超经济体”,摆在中国面前的结局有两种:一种是像东亚近邻日韩一样,从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摇身一变,挤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种则是像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在20世纪初华光一闪,而后便陷入漫长的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凋敝,内乱不断。在亚洲各国中,日韩同属转型较为成功的国家,相较而言,日本又比韩国更加成功。
中国经济眼下处在的发展阶段相当于日本六十年代末以及韩国八十年代末的水平。根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作者麦迪逊计算,以1990年国际元为标准,中国2010年人均收入是8615,日本1969年人均收入是8869,韩国1990年人均收入是8704。中日韩三国举办奥运会的时点也耐人寻味:中国是2008年,日本1964年,韩国1998年。另一个支持数据是工业化水平,1968年日本的第二产业水平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46%,2010年中国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50%,韩国因其情况比较特殊,在经济起飞时,服务业就比较发达,所以第二产业在1988年占国民经济比例较低,只有35.5%。还有劳动力人口比例、城市化率、户均汽车、户均冰箱彩电等等这些相似的指标都印证了中日韩三国的发展在阶段上的错落一致。
工业化理论之父、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将经济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传统社会;工业化准备阶段;工业化起飞阶段;工业化成熟;消费社会。按照他的解释,在工业化起飞阶段,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应该在10%以下,第二产业迅猛发展,占国民经济的绝对大头;而到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服务业将会超过第二产业,取而代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六十年代末期的日本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劳动力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达到峰值的56%,整个社会经济享受着高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同时,衡量资本产出效率的指标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低于5,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说明投资非常有效率。但是盛极而衰,依循旧有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口红利会不断消失,工业化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随着青壮年逐渐老去,社会的老年人口抚养比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也在降低,经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此时人均资本较低,任何资本深化的投入,都会带来经济的强势增长,所以资本的边际产出在这个阶段可以维持在高位水平。但是当资本深化达到一定程度,资本的边际产出就会缺乏效率,不能再单纯地依靠增加资本拉动经济增长,这时经济就面对转型的问题。
所谓的转型就是整个经济社会的需求重塑,从投资为主导向着消费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改变。抛开外部因素不谈,一国的总需求必定与总供给相等,而总需求主要由消费、投资与政府开支组成。政府的开支由政府组织成本决定,长期来看,这块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而影响一国总需求最主要的因素在投资和消费。由于投资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的边际产出较高,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大力发展投资显得格外必要,而到了经济转型期,就必须走消费拉动经济这条道路,否则会导致产能过剩,或者经常性项目失衡,产生巨额的外汇流入,这样两种结果都是不可持续,也不满足提高社会福利的目标。如果考虑了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的方向就变的不可预知,这是由于外部因素不是稳定的变量,外部环境时宽时紧,比如在日本转型所处的六十年代末期,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外部需求强劲,日本的商品凭借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非常受欢迎;而反观韩国,在转型不久即遇到亚洲金融风暴,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一大步。遇上好的外部环境经济转型固然顺风顺水,而没有好的外部环境时,转型则更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国与韩国存在着相同的转型动因,因为两国都面临着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日本则更多受到生产要素的约束。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在劳动力红利消失之后便面临严重的成本上升压力,再加上两次中东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得日本经济难以为继,不得不革新求变。而中韩两国转型的动因则在于国内投资效率低下,一个显著的指标是用以衡量投资效率的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居高不下,迫使改革者不得不转换经济增长的思路,从消费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篇7
一、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类型及相应的政府治理表现
(一)自由市场经济―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这种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强调市场竞争,经济决策权分散在众多的企业手中。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都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和经营自主化。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依靠私人的市场活动。消费者完全通过市场向任何生产和经营者购买所需的商品。社会以此来达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二是强调市场的协调机制作用。市场价格由价值规律决定;生产者都要通过市场竞争寻求生存和发展;市场竞争对调整生产布局、企业结构以及满足市场需要起着主要作用。
美国经济政府干预的力度很小是这一市场经济的特征。但美国不是通过国家计划,而是采用财政、货币、税收、价格等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主要手段有:第一,通过总统的经济报告和咨文来引导国民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第二,通过财政和信贷政策来控制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第三,通过国家直接投资来保证国民经济的急需行业和部门的优先发展。第四,通过政府补贴或法律手段来控制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以保持供需平衡。第五,对银行实行集中管理。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一种以自由市场制度为基础,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化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的模式。政府为确保这种模式的正常运行,明确规定三个原则:其一,私有财产制度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法律规定个人通过“劳动”挣得的财产,或继承的遗产归个人所有,他人不得侵犯。如果有人企图侵犯,只要当事人,国家即进行干预。其二,契约自由的原则。法律规定订约自由,但合同生效后必须信守合同,彻底执行。当一方未经他方同意而破坏合同时,受害者,国家即出面干预。其三,企业自我负责原则。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后果,由企业承担,与他人或国家无关。如果对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时,国家将根据受害人的申诉出面干预。
这种市场模式的基本点是:一是私人企业是市场行为的主体,按市场需求对资源配置进行决策。二是市场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而公平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技术革新。公认“技术革新的优秀者为竞争的真正胜利者”,把技术革新视为推动自由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基本做法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自成体系,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计划(中长期计划)、年度经济预测和年度财政预算、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层次分明、规划周密的有机整体。
第二,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健全、精简,官员精干练达,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较高。日本政府机构的设置都直接或间接地同经济工作发生联系。管理经济的11个省、厅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各机构之间既互派官员加强联系,又彼此监督、互相牵制。
第三,经济立法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保证。据统计,日本现行法规约有11000多个,其中数量最多和影响最深的是经济法规。
(三)社会市场经济―以德国为代表
德国认为它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德国十分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其主要方法是:第一,通过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影响、引导企业沿着计划指导的方向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第二,国家投资兴建整个国民经济所必需而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经营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教科文部门等。仅在这方面建立的国有企业约有5000多个,固定资产占全国股份资本的1/4。国家用于教育、科研事业的经费约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第三,建立中央银行,稳定货币和物价。根据《德意志联邦银行法》,中央银行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主要任务是调节货币流通量,同通货膨胀作斗争。
二、启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美国、日本、德国,其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思路主要是:首先,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其次,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据此,它们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即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这里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公平分配等。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政府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
美国政府虽然对经济也有宏观调控和少的干预,但公共职能的领域比较窄,作用范围比较小,所以其经济模式属于较纯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而德国、日本等国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力度就比较大,因此它们的经济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二)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必然导致政府治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不同
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发育相对完善,属于自由市场经济,几乎一切公域事务都靠市场调节,所以,政府主要采用财政、货币、税收、价格等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而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力,对经济的干预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德国既然是社会市场经济,就需要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来缓解市场经济所造成的收入与权力分配的不均,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三)不管什么模式的市场经济,都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都存在一些领域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承担起责任
篇8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垄断地位
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军事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新闻和广播影视业、金融业、重要物资储备部门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领域。从现实情况看,这些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中作用无可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保持垄断地位是国家对其实行绝对控制的必要保证。
二、在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保持支配地位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电力、邮电通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业、铁路运输、航空和港口等。在这些领域中,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投资这些领域,应主要由国家进行投资,并保持支配地位,由此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亦应逐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有些领域中甚至可以占到较大的比重,只要国家能通过法律、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得住,就可以尽可能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由此可能为国有经济提高控制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
当今世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现阶段,只有靠国有资本的参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潜力,才可能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性高、竞争激烈、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部门培育发展出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有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和建筑业几个支柱产业。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成分难以进入,需要全面促进其发展。这些产业是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部门,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有资本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加大在该领域投资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向该领域。这些行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产业等。
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
对这些行业中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国有经济要从中小企业中撤出,集中支持国有大企业,使这些大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由于目前我国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力还不强,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还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这些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是国有经济的优势所在。这些产业主要包括部分机械、电子、化工和原材料加工业。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较少、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分散经营的产业,国有经济的经营效率一般相对较低,应从中逐步退出。这些产业包括食品、纺织、家具、造纸、文教体育用品等制造业以及中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
六、国有经济区域布局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篇9
一、微观企业层面:有进有退,多元构建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企业组织形态也逐步呈现出多元、有序的格局,从经营规模、参与的领域,到所有制形态等,这种多元格局逐渐形成了一张企业组织生态网络。而在这个生态系统网络中,占主导地位的将是以混合经济形态出现的股份公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将决定该系统中所有企业的生命历程。哪些企业会续存发展?哪些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这些问题将由市场机制来解决。
在上述大背景下,对国有经济改革与调整的微观层面,即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内涵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基于市场规律而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中找准符合自己比较优势的位置,做好市场定位,以产权重组为核心,集中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对那些资不抵债,转型困难,不关乎国计民生又无市场前景的国有企业,其选择就是破产,退出市场。即使是目前盈利的国有企业,也要分门别类,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使那些依靠政府保护或垄断而自身没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退出”,要不改行,要不合并,甚至停产。
实际上,从理论分析来看,“进”、“退”范围的确定和选择应该以“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为前提,因为进退的实质是解决政府与市场(或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或“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分工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进退顺利实施,有效实现多元构建,政府必须首先对自身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对于非国有资本愿意从事并且能够从事的行业,政府应该果断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国有资本从中抽出来(这实际上即对国有企业实施“非国有化”改革);然后再将国有资本投入到非国有资本不愿和不能经营的非竞争性行业(而这显然又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其次,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构建过程中,要明确其“退出”、 “进入”的主体是政府,而不可能是企业的职工或企业负责人。这不仅是由国有企业的国有制性质所决定的,而且还是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效率的客观需要。因为,国有企业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涉及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的深层改革问题,关系到工人、企业负责人乃至政府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进一步改革只能以政府为主体,实行自上而下、有组织、有步骤的改革,而不能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那样,由基层单位充当首要行动主体、实行自下而上的改革。
总之,企业层面的国有经济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方向,采取有进有退的方式,但应以缩减数量空间的退出为主,进行结构调整。要符合企业组织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多元构建,灵活布局。这是因为,一方面,量大面广的国有企业加大了监管成本,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其次,还会导致腐败;再次,原有的制度安排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最后,只有在国有经济的企业层面展开系统的多元构建,才能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全国市场。
二、中观产业层面:战略集中,优化配置
在企业层面来看,国有经济以退为主的有进有退的改革,必然在产业层面带来国有经济以集中为主要表现的调整与重新布局。实际上,作为国有经济所有者的人,国务院国资委也是这么要求的,提出了四个集中:一是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二是向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本要向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集中;四是国有资本要向中央企业主业集中。这四个集中要求体现了产业层面的国有经济战略集中要把握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原则,政治利益的原则要求国有经济资源在产业选择上要优先集中到关乎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产业,经济利益的原则则要求国有经济资源要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与市场前景的产业。
产业层面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其目的是要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此,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理清产权属性,明确产权主体及其权利和责任;二是加快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和产权交易的法制规范,并严肃贯彻执行;三是要完善国有资产的流动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的产权交易平台,保证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四是继续探索构建国有资产的运营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充分发挥其在国有经济调整中的积极作用;五是加快培育完善的企业家市场;六是在政企分离后,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序制衡的可靠的公司治理结构。
可以看到,随着企业层面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国有经济的存在形态正在从“国企实体”转变为“国有资本要素”,政企分离取得一定成效,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角色逐渐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转变为国有资本要素的“所有者”,其管理的着重点也从“管理企业”转变到“管理资产”上来,这为产业层面国有经济的有效集中和优化配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产业层面国有经济改革的进程与成败除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因素以外,根本还取决于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步伐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宏观国民经济层面:全局利益,和谐发展
从整个改革的历程来看,国有经济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方式逐渐从体制外深入体制内的必然结果。体制外的非国有经济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并且事实证明其制度安排表现得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改革的力量必然突破国有与非国有的边界,渗透到国有经济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经济的改革与调整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整个国民经济和全体国民的最高利益。那么,从宏观国民经济层面来看,国有经济的调整就要以国民经济全局利益为导向,要处理好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强调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关系,而是要服从全局利益,突出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和谐发展,共筑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造福民生的混合经济体制。
另外,世界各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国有经济集中分布的状况各有其特点。这说明国有经济在不同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应该起着不同的作用。在经济起飞的工业化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问题。由于私人资本规模有限,即使是搞股份制来建设这些项目都来不及。而从服务面来看,这些产业又是整个国有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因此,世界各国国有经济最早出现在从事铁路、邮电、港口、发电等领域。在经济起飞阶段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民间资本能力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的此类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私有化。到这一阶段,出于解决技术改造等问题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国有经济从事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造船、重化工业等基础工业领域。而在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有资本则更多地投入到基础科研、教育等领域。虽然西方国家没有继续进行国有化,但政府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投资则一直在大量增加。可以看出,国家投资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私营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上。这就要求从宏观国民经济总体利益与全局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国有经济的微观退出和产业集中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有梯度、有顺序地进行。
站在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高度来审视国有经济的布局和调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其宏观性质与全局意义。国有经济的调整事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与全民利益,而且相当程度上决定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转轨中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当前阶段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平等待遇,强调两者和谐发展观,即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而非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关系。落实这种观念的关键就是要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原则。要清除限制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降低其进入的门槛。尤其要加快推进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同时要清除在资本、金融、人才等市场上对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差别待遇,营造有利于发展非国有经济的社会环境。
国有经济改革的宏观性质与全局意义,还要求在实践中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要避免短期化倾向和简单化倾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真正到位。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产权流动;产权重组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与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以平均每年18%的幅度持续稳定递增,显示了国有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截止2002年底,仅占全国国有企业户数0.22%的500家国家大中型企业,其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的36.04%,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国有企业的78.39%,这表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它们担负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各部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及金融、交通邮电等涉及国家安全重要产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的基础。但是,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我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47万亿元,而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按70%来算,负债总额为32.9万亿元,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同时,国有企业长期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等问题。要使国有企业摆托困境,只有通过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搞活企业,而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则是当前产权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从以公有制为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起步的。因此,一方面要着眼于如何搞好搞活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试验,直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则逐步放宽非公经济准入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有资产总量迅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国有资产总额(不含境外国有资产),2002年底已达47472元。但是应该看到,改革的取向和措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问题, 从而使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未能真正实现多元化。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股占绝对主导地位,只吸纳了其他很少部分的股份,并且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保持了国有股份的绝对优势地位。政府代表国家,使企业失去真正的市场主体,导致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影响了政府管理国家和调控经济的职能,致使企业产权主体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悖。
(二)国有制与社会劳动者所有权相分离、排斥,国有资产所有者处于“虚置”状态,虽然国有企业国有股名为国家或全名所有,但实际上作为真正的产权主体的社会劳动者谁都没占有。产权关系的虚化造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转移、排斥。即使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把国有资产看成是国家的,将自己的劳动视为雇佣,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经营好坏、流失与否与自己无关。致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与传统国有制的弊端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三)产权条块分割,国有资产利用率低下。在传统体制的影响下,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始终不能摆脱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困扰、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整体性受到地方部门分割。地方和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搞自然经济式的“大而全”或者“小而全”,导致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国有资产低效甚至无效营运。
(四)国有企业负债经营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企业负债额远远超过它所能承受的正常水平。据统计,截止2002年8月,全国已完成资产清查报表公审的12.4万户(占全国总数的60%)工商企业中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账面资产总额为41370亿元(其中尚有未处理的损失4438亿元),将其扣除则实有资产总额计。则负债率高达84%,其负债率之高是1989年我国工商企业负债率29.5%的2.85倍。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居高不下,还贷困难,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继续负债,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少数国有企业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品种单一,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之企业管理混乱,导致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
二、搞好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重要和紧迫性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从深层次分析属于体制问题,并且与我国国有经济的产权变革滞后有着深刻联系。在这种新旧体制并存、两种体制对峙情况下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十分尤其紧迫。
首先,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种新体制客观上要求运用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配置作用,通过市场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各个企业间的分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同时,自身所拥有的产权必须以商品交易对象而存在,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破产、拍卖、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挖掘资产的生产潜能,促进资产的有效、合理利用。
其次,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通过入股、参股、出售、股份转让、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亦日益多样化。产权的流动与重组,按股份共有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资产重组,使重组的企业一诞生就能有效地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当前,国有资产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中闲置浪费与严重短缺同时并存,通过产权的流动与重组,使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由“闲置”向“短缺”转移,既可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又可盘活国有存量资金。同时,还可使资金按照市场要求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有利于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产权流动与重组,采取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方式优化配置资源,迅速推动资本的集中,把有限的资源转化到优势的企业,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措施
(一)通过对行业内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系统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巩固和发展大型企业的主导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必须重点抓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型企业,以保持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坚持资产存量和增量等各种资源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流动的原则;坚持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调整企业结构,组建大型的企业集团,行业之间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要通过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国有控股公司、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局面,走向集约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就可以基本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通过兼并、联合、控股等嫁接合资等资产重组方式,加快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促使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减少企业亏损,建立为大型企业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国家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快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产权转让,使国有资产存量流向更有效益的领域,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更富有活力,其主要措施是:
1.发展壮大一批。对领导班子强,内部管理好,具有名、特、优、新产品,有一定生产规模,资本金利润率在1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实现强强联合发展壮大,以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主导作用。
2、重点扶持一批。对产品有市场、领导班子强、发展潜力大,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可以由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3、放开搞活一批。对管理不善、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尽快形成规模,走向集约经营,除了提倡优势支柱企业间“强强”联合,同时还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优劣互补,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通过承包、拍卖、出售、转制等方式,加快资产重组,进一步搞活小型企业,对于一些扭亏无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型企业可依法破产。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租赁承包,国有民营。把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交给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按照签约的资产经营责任租赁或承包经营,依法交纳租赁费或承包费。
2、资产拍卖,竞价出售。对长期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企业,或有闲置厂房设备、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可采取资产拍卖方式,竞价出售,盘活资产。
3、破产重组,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应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实施破产。
企业破产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不破产。所以,推动一般小型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应将兼并、合并与破产拍卖结合起来。只要仍有挽救的希望,就应挽救减少破产,以避免企业破产造成的巨大债务损失。
参考文献:
[1]汪海波、王东:“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若干问题”《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
[2]石建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1期.
[3]印雄文、谢禹、徐强“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推动国有资产存量重组”《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0期.
[4]鲍怀谦:“推动产权转让、盘活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6期.
[5]晓亮:“论国企改革与结构调整”《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15日.
[5]吴清沈:“关于产权转让的若干问题”《中国国有资产年鉴》2000年.
[7]伯彬:“推动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经济论坛》2000年2月.
[8]李保民:“产权流动与重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2001年.
[9]康恭舜:“关于企业产权制度的法律思考”《特区经济》2003年第10期.
[10]周小亮:“产权与产权明晰关键论质疑”《当代财经》2003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