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加拿大 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 教学特点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特殊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点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点

(1)教学形式新颖,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每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点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训练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安全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安全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转贴于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训练;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与大学联办)和一年制研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与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与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商量对策、分头准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 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时.加拿大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 青海交通科技,2006,(6).

篇2

摘要:社区化职业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共生发展的载体,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从办学路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三个方面阐释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实践,分析其办学理念与目标、办学主体与功能、办学管理与运行的三个方面特点。

关键词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个案;特点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3]赵庆典.关于高校办学模式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行业英语 就业导向 技能训练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承担着生产一线的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其素质高低与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各行各业对这些技术人员在语言领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水平不仅被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更起到提升职业技术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英语教学的成败与高职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英语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在高职形成自己特色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职行业英语的课程特点就是紧跟市场、紧贴学生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要求, 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 “ 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教育部高教司, 这种行业英语完全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就是高职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

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单一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通常把教育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知识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其主要特点之一是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忽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高职英语教学遵循的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提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成绩斐然,但高职英语教学似与高职教育产生游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更谈不上质量优势。主要原因在于高职英语教学没有建立起适合于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至影响了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适用教材的短缺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外语教材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教材内容偏深偏难,或针对性不强,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教材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学起来既无兴趣又不实用;有的选用的是大学本科教材,导致投入大、收效差。我国有些高职教材内容虽然好,但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历,不容易产生共鸣,激起兴趣。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外语语法学家、语言学家,而是具有一定的与外方人员沟通交流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突出这一特色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它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故不能走本科压缩型的道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服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提出了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底子差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课堂麻木”现象(所谓“课堂麻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堂信息接收不良、反馈不畅、麻木不仁。该思的不思或少思,“该说的不说或少说”,该做的不做或少做,最后导致学习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不会灵活运用,“更缺少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非常有限,这使得很多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四、不能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高职外语教学特色这一宗旨

毕竟, “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 而不是拔尖的高科技人才。高职生在学习、工作中最为常见的外语需求就是看得懂、说得出、写得了有关涉外的业务资料, 特别是能结合专业和岗位得体地进行日常会话和专业交流。

行业英语课程教学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它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相一致, 秉承了“ 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 的教学目标, 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岗位群, 根据行业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大学英语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相比于高职英语, 大学英语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他们的“ 学术” 能力, 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学以致用, 即学的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具有实用性。

基于“实用”这个最终目标,并结合高职高专生的生源状况,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措施来进行改善:

(一)建设精品教材。精品教材是构建新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近几年出版的高职英语教材,课文变成了岗位情景对话。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由单一的讲解变成了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三)创建以学习者英语职业技能发展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课堂

(四)改革考试评价手段,全面多样考核学生。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改革侧重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发展,根据不同时期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全面多样考核学生。 全面多样考核学生,并以奖励为主,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五、总结: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的课程特点,并通过对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侯宁海.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浅探[J].安徽焦距学院学报,1998,(1):93-96.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唐祥金.现代外语教学论——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74.

[4] 刘燕,安晓灿.理解“基本要求”实质,在高等专科英语教学中把握好方向[J].外语界,1997,(1).

篇4

关键词:职业高中学生;心理特点;语文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职业学校工作的十来年中,我发现职中学生不仅具有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除了具有普通中学生的特点外,大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这对于职校的教师来说,工作起来难度更大。教学与德育并重,虽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早已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的教学目标,但是理科教师相对于文科教师的优势更弱,文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更为有利,而在文科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更为明显。2008年我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发表了《浅析职业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下面我就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针对职高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

一、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是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职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成绩不是很理想,目标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他们考普通高中无望,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职业中学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又显得无奈。因此上职高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针对这一情况,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为他们重塑信心,所以在接班后我不是急于开课,而是先上几节作文课。题目是我要了解的一些内容,例如《自我介绍》《我这几年的成败》《上职中的打算》……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批阅这些作文,并做记录,从中了解每一位学生。谁有远大的目标、谁有什么特长、谁的作文写得好、谁的字写得好……

做到心中有数后,我要在班里逐一表扬。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重拾信心。做好这一步再开始上新课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特殊群体的组合,容易形成“小帮派”现象

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命运,同样的归

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以沟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可能是班级不安定的因素,但如果我们利用好了就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作为职高的教师一定要比其他学校的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所以通过细心的观察,两周后你就会发现谁和谁走得近,哪几个总在一起。然后有针对性地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扬长避短。从语文基础知识到古文学习,从名篇欣赏到写作技巧,在他们小团体内进行择优选拔,然后在全班进行比较,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从而使他们能自觉学习。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小团体”要比教师的分组好得多。

三、自我意识不够健全

职业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差,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针对这一特点,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课文中提到的名人、课文的作者,甚至是课文中主人公性格中的优点进行全方位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自身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这种比较我们常常进行,最频繁的时候每周都有,然后让“小团体”内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一段时间后让班内同学指出其改进的效果。

四、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职业高中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心理还不够成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表现的欲望较强。有的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成绩进步不很明显,学习劲头不足,心理的倾斜度较大。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经常会寻找机会表现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能说会道的学生,我试着让他们讲课、演讲,就班里的、学校的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时他的见解不一定正确,在他表达后我再加以引导,但一定要给他表现的机会。对于不善言语的学生,我要给他其他表现的机会,字写得好的,上黑板抄题;普通话好的,领读课文;歌唱得好的,在同学们枯燥学习的间隙唱个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所擅长的,但我们一定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教学评价

长期以来,语文课在职校的同一年级,不论什么专业,都使用同一种语文课本,教师基本上用类似普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和职教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职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因此,我认为现今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专业技能特点为教学本位,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本位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双重职能就是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为学生学习的专业课服务。

1.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专业为本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技能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其价值体现在“用”上,语文课的教学应能满足专业理论课的教学需要,使语文知识真正成为连接专业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学做合一,知行合一”,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得以增强,体现出现代化和适应性。学生在系统地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向自己专业技能领域延伸和渗透。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应增设企业文书、公务文书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及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装潢专业应增加书法训练、诗词鉴赏训练的内容;物流管理专业需加入礼仪规范、接待、接听电话、主持、司仪等内容;机电类、电子类专业、汽修专业,则要加强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分别写作“如何操作机床”“怎样修理电视机”“发动机的安装”等复杂说明文。总之,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2.在教学评价机制上要体现以专业为本

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要以职业为本,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再试想,如果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没有一手好字,口语交际能力低下,不能写基本的商务文书或写出来的文书文句不通,难以明白,难道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吗?所以,评价教学效果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而是要从阅读分析、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本位

目前,职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字、词都不会写,书面表达低,语病连篇,缺乏审美意识、情感体验,厌学情绪明显。鉴于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本位和出发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以职校生的实际为本

职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难度过高,学生又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因而,采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方法,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以此激励学生在“跳”中获得提高。

2.突出过程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为本

传统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只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突出过程评价,既能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主体精神。

三、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

目前,中职生最缺少的就是兴趣和自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让他们发现自我,正视自我,善待自我,已是当今中职教育教学的重大课题。

1.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利于学生个性特点为本

中职学生虽说考试成绩不一定好,但是,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中职同样也能出人才。因此,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体现既让学生共同发展,又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个性特长。简单来说,我们要让能“说”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说”的机会;能“读”的学生,展示他“读”的风采;能“写”的学生,让他有驰骋文思的自由,让他们的能力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强化和提高。

2.教学评价要以体现个性差异为本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性格外向、学习积极性颇高的学生,可以给予“激励制订高目标”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也给学生制订了更高的技能目标,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升华。而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可采用“缓和评价法”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

篇6

黄晶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分析了若干典型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形态与特征,并提出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分别分析了“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四种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第一,“双元制”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德国和奥地利实施的“双元制”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形态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徒在企业参加培训的时间与在学校参加脱产学习的时间比例约为7∶3,学校与企业既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特征是:1.突出企业本位的特征;2.法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3.普职教育等值。第二,“合作教育”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在英国,工学交替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起源于“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继承了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是美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特征是:1.实施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2.有完整的依托项目教学的培养培训计划。第三,“产学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日本职业教育形成了“产学合作”的主要特征,包括校内(职前)教育和校外(职后)教育的形式多样、结构完整的职教体系,而“产学合作”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阶段办学实践中。特征是:1.有政府的全面指导;2.有社会的广泛参与;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第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按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学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奠定了基础。特征是:1.政府主导性特征突出;2.学校主体性地位明显;3.企业自觉性意识增强。

现代学徒制教育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学徒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理想模式,也是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篇7

【关键词】国企 新入职大学生 思想教育

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完善进行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离不开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把企业做大、做强,那就要抓住竞争的核心。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新入职的大学生又是企业人才的后备力量,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国有企业新入职大学生的流失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进行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首先就要对新入职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一、分析当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而把握其在选择企业的心里状态

一是由于近年的就业压力大,很多大学生存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即在没有找到理想单位的情况下,先找到一个落脚单位再说,然后在工作中再慢慢地寻找合适单位。二是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职业规划认识不够,盲目就业。三是择业时易受家人、学校、朋友的影响。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深刻的认识,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二、分析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便于采取具体的思想教育措施

大致说来,新入职的大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上进心强,工作生活有激情。 二是应变能力强,适应能力较强,敢于有独特的见解。三是心高气傲,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四是理论知识稍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五是从学校到企业,可能出现不适应企业文化及企业一些严格的管理制度的情况。六是学习力强,较容易沟通,容易接受新事物七是涉世不深,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诱惑。

了解新入职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但是这个“药”不能是一剂“猛药”。“药”下得太猛不一定就是好药,需要的是一整套,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上岗之前的引导培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次培训做得好与差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下一步的工作激情。因此在上岗之前,要树立新入职大学生正确工作观念,让他们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能马上干出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很大的,这也就是可能出现的“现实冲击”引导培训最重要的目的就要将这种“现实冲击”的矛盾降到最低,就应该包括提供有关企业的基本背景情况,介绍公司的文化理念,基本管理制度,再进行必要的沟通技巧演练,确实让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在具体工作中进行逐步引导

年轻人最怕闲,工作不忙,没事干便容易导致逆反情绪和消极情绪,我们公司一直提出来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有目的地让他们一步一步熟悉工作,然后真正做到得心应手,也可以避免由于工作任务一时过重导致的压力过重和不知所措,而且“具体”工作不仅仅是说有事可干,还应该包括有“责任”要担,一个人只有身上有担子,有责任才会更加仔细地去摸索,对于年轻人来说更会觉得是一种信任。

五、树立员工归属感

员工归属感是指员工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员工的归属感。公司要通过座谈会、举办各种活动、慰问等各种有效形式让员工有种家的感觉。愿意将自我价值和公司的价值连接到一起,并充分地、自觉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个体与企业的双赢。

六、随时注意工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

一般说来,刚入职的大学生首先都是安排在最基层的岗位轮换实习,基础岗位很重要,但相对说起来创造性不大,固定的、相对简单的操作较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后,很多人会开始出现厌烦情绪,而且会在整个团体中蔓延,如果控制不及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员流失。

七、“三多”―多沟通、多鼓励、多即时表扬

“沟通从心开始”,我们的沟通不仅仅应该有上下级之间的谈心式沟通,也应该有朋友般的聊天。朋友之间才能更好地敞开心扉,进行吸纳。另外,多鼓励、及时满足员工的成就感是很重要的。

八、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建立不同的发展通道,并通过纵向上的职务晋升、横向上的通道转换和向核心岗位的水平移动,为员工提供多重职业发展通道,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最大限度地同公司的发展保持一致。让各类员工都能看到自己的晋升渠道。便于他们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为之努力奋斗。

篇8

论文摘要: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迫切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合适切入口。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教学方法呈现出了几大发展趋势:(1)以学生为中心;(2)以活动为中心;(3)整合性;(4)以团队为基础。而这些趋势也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实践要求。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实践要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历程跌宕起伏,新世纪的大力推进使其在内涵发展的新生中昂首阔步。其中,课程与教学是内涵发展的两翼。当下,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行进中,但是,教学领域的革新之旅却仍步履蹒跚。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稳健有力,教学研究,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明晰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指明其教学方法的几大趋势,希望能为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抛砖引玉。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的特点

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切入口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在普通教育及学术教育领域,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常会出现借鉴过度,即生搬硬套的问题。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本文决定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的特殊土壤中培育出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勾画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的前景蓝图。

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相对于学术体系的独立存在。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紧密联系及其技术应用性赋予了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术教育的独有基因。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特点

首先,所学知识的性质具有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都很重要,前者尤为重要。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实际“做事”的人,而不是善于进行理论思维或设计与规划的人才。

其次,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具有特殊性。职业性学习的三种表征方式是:(1)片段式的、情境性的——表征是基于个人的、情境的或是情感的体验,属于个人知识;(2)概念性的或语义性的——指概念和原则以及他们的定义解释,相当于命题性知识;(3)行动性的——指在以上两种表征方式的作用下可以做些什么,即程序性知识。基于此,我们可以说,职业性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把一定的概念原理用行动表现出来。在职业教育中,这三种表征是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技能的获得的,学习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开始。一些学生喜欢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善于从实践经验中学习理论和概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更倾向于行动表征,他们的智力并不低于学术体系里的学生,只是普通教育没能提供给他们把行动表征体同概念表征联系起来的方法。所以,他们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二)学习内容的选择方式和组织方式的特点

职业教育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原理和方法与学术领域中的不同。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习者和知识体系外,更要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也要考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两者的满足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职业教育更讲究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工作世界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影响存在着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以德国为代表,坚持职业性原则——提倡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分析。第二种,以英国为代表,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能力本位培训框架内独立分散的工作场所胜任力为根据的。最后,基于对严格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不断批评,出现了不同于前两者的第三条道路。它的学习观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启示是:(1)过程性——个体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性知识,获得渐进式发展;(2)社会性和情境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3)整体性——依赖于构成能力的整体观念,利用职业中关键任务整合知识。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卓越性,同时教师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化。

(三)学习场所的二元性特点

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以教室、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不同,职业教育牵涉到学校和工作场所或实训基地的同时性学习,这种双元性的安排类似于学徒制,但更强调结构化的工作经验项目。在工作场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供了通过真实工作进行学习的机会,又称为“真正的学习”。

这种二元性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不同学习场所间学习迁移的问题。二是教学过程如何提供最好的互补性活动,以使职教学习者能够反思和整合从不同场所和经验中学到的知识。这强调了发展“学会学习”和有效利用非正式学习事件能力的重要性。职教教师也因此多了一个“联结专家”的重要角色,要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联结他们所经历的多种学习形式。

(四)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点

与普通教育学习者相比,职教学习者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社会学看,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是一定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中高考失利等社会处境不利的人群。这就强烈要求一些支援,如针对有特殊需求学习者的读写、计算和咨询服务等。所以,职教教学要做好充分的服务准备以应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其次,从心理学看,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不同于学术课程的学习者。正如我们所见,他们更倾向于活动性、经验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视觉图像学习优于口头言语学习,同时,又更依赖于教师的用心指导。这些特点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教室和工作场所的不同学习风格,如何处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匹配的问题等。

至此,已初步论证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的特殊之处,这就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法奠定了逻辑基础。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核心内容

为了使教学方法更好地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在努力运用心理学、系统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形成了教学方法的以下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

身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的脚步一步步逼近,这些必然影响着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如今,好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有效传递,而更多地被理解为促进学生优质化学习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教学也正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更加追求自我导向学习——学生有权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教与学的责任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分担。因此自我导向和学会学习的技巧需要被教授,教师需要给学生们提供能促进这些技能发展的教与学的体验。简言之,职业教育教学的焦点正从教师转向学生,学习者正在从被动接受者变成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职业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表现在学生角色的转变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并且与学习促动者、学习情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相关联。必须意识到,作为整个过程的中心,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自我导向学习的技能是整个学习过程得以发挥功能的关键。而教师作为关键的学习促动者,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资源是必要的、哪些资源是可获得的、哪些是缺失的,还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情境、认清情境中的支持因素和学习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考虑并放弃珍视已久的传统的实践经验,比如作为“舞台的权威”以及其他一些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二)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活动为中心

教育大师陶行知这样看待教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要想把学生教好就必须诉诸于“做”,坚持以活动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有:首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实际“做事”的人才。“做事”的能力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其次,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以动觉型和互动型居多,他们的知识表征方式以行动表征为主。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活动中心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解放学生的身体,使其成为教育经验的有机参与者。这就需要克服身心二元论,促进身体活动与理解意义的精神活动的整合。同时,要教育学生有意义地、雅致地运用身体,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与心智一起在尝试与承受结果的联结中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其次,活动类型多样化并保持彼此间的持续互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多类型,例如,问题—解决式、课题—研讨式、游戏—参与式、社区—服务式、科学—实验式、事件—调查式、技能—操作式、劳动—体验式、任务—合作式等。但是教学的活动中心化并不是追求活动类型的多样性,重要的是多样的活动要彼此联结互动,共同服务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职业教育教学趋向整合性

职业教育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罗日叶在《整合教学法》中将能力界定为“对于个体而言,能力是为了解决某一情境族,以内化的方式调动一套整合了的支援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整合的方法来实现。尤其是当职业教育的学习兼顾学校和工作场所时,这种整合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那么,职业教育该如何实现教学的整合化呢?首先,教师要有“联结”、“整合”的本领,帮助学生做好不同学习场所知识的合理迁移和整合,彼此补充。同时,教师队伍要善于利用团体组织来整合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其次,为了整合学业的获得,要积极开发支持工具(一套呈现给学生的物质因素)、“背景化”教与学的过程、构建具有整合功能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网络、同化新的学习经验、结构化学业的获得。最后,可以借助项目统合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项目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青睐,它在促进知识学习、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和产品制作的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职业教育教学倾向于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与学的方法

在职业世界里,由于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团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合作力的发展,而且,实践证明,团队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期许。

教与学方法团队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有:首先,这意味着教师团体需对学习经验持一个更加整体全面的视角,需要知道使这些学习经验互相补充、彼此增价的方式。这些团体需要吸收一些不是教师但一起工作的人和可能提供丰富经验的学习者加入。这些“他者”可能包括学校的后勤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导师。这是一个趋向于多学科和跨组织的方式。其次,在学生中间,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尤其体现在项目教学中。项目教学以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自我组织和自主学习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项目小组是区别于常规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特殊的教学集体,小组内部每个成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必须明确,小组成员要自我负责、共同协商、共同组织,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而且以团队的文化来保障每个项目成员都能够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注重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其他工作生活中的关键能力。

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要求

教育体系中的任何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课程、教师、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其他教育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要求。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只有建立在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教学改革才会是有力和有效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方法的突破,必须勇于突破基于学科逻辑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加快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项目为单位;课程类型的设置要坚持选修与必修、活动课程与核心课程等多元并举的准则等等。

(二)教师能力的建设

教师在课改和教改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趋向性发展迫切要求更新教师的能力结构、扩充教师的能力领域、丰富教师的能力词条。例如,要更加重视发展教师的社会联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等等。总之,要顺应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开发多因素、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师能力模型。

(三)教学资源的建设

篇9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在《决定》颁发10年之后,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体育教学的专业化、职业化越来越强;职业院校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安排越来越趋于合理、趋于完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要用理性、冷静的眼光看待在体育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

一、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区别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意味着不需要或者说并不侧重理论的体系化和深度化,它侧重现实生活中能否以熟练的技能完成任务、解决障碍。它扎根于生活,扎根于各行各业。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教学,即通过对知识做系统性的剖析,对理论进行体系化的讲解,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的网络,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解决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研究性教学落脚点在于学生最后要思考:“知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我们为什么这样思维,而不是那样思维?”它训练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理性思维,一种将要素进行分割、还原、组装的游戏。它关注思维的严谨性、思想的深度与厚度。这给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有什么启示呢?在笔者看来,目前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教学的一些问题都和混淆了职业教育与本科通识教学相关。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体育教学观念模糊。中国的许多的职业院校都是在原有中专院校的基础上,转化升级进入高等学校行列。许多职业院校因为历史的原因,在教育教学环节依然沿用中专的模式,尤其在体育教学上,存在把体育教学作为辅、依附性的学科的教学思想理念,认为体育教学不具有与专业教学平等的地位,把体育课理解为随便上上就可以的课程。体育教师在一些职业院校地位不如专业课教师,有些院校对体育教师职称评定、薪资待遇进行差别化对待。这种对体育教学的漠视化情形依然蔓延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同时,职业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存有偏差,认为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一致,职业教育在实践性教学上具有自身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但是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参照的却是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其实,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本身有特有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体育教学在职业教学的背景下也应该参照职业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但是,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环节中,因为观念的模糊、观念的落后,体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存在两极游走:一极是中专似的表面化、泛化教学;一极是大学本科似的通识性教学,体育教学未能找到自身的立足点。

(2)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

前文已述,相当大一部分职业院校是在原有中专的模式下升级而来,院校本身在教学资源、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上与本科院校存有差距,一些职业院校在进行体育授课时,缺乏教学的场地空间、缺乏进行特色化、系统化教学的体育器材;院校本身在体育设施的配备、采购、维护、保养上投入不够,有的院校甚至未建立完整的体育设施台账记录,体育教学工具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局面。

(3)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很少有教学监督环节的涉入,因为教学在户外进行,院校很少对体育教学进行监督,很少对体育教学的质量做科学的评估,导致在进行体育教学环节时,部分体育教师授课松懈、散漫,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没有对每一次的授课进行有针对、有系统、有目的的设计,授课方式简单、枯燥;授课态度欠缺严谨。由于缺乏严格的体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很难对体育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很难对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动态的监控,体育教育质量不容乐观,体育教学流于形式,流于过场。

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操作性对策

(1)提高职业教学中体育教学特点的认识。职业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职业教育是依托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工作系统化”概念指出,职业教育应该依托工作情景进行教学,应该把实践教学深深地嵌进将来学生的可能面临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模拟工作情景、熟悉工作情景、掌握工作情景,与市场对接,与现实工作对接。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应该将教学围绕工作情景进行。比如一所土建施工类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将来可能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作业,需要面临高空、噪音、粉尘等作业环境。因此,体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体能、耐力的强度训练,让学生的身体熟悉建筑施工的空间,有所准备,可以在模拟的施工现场,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攀爬、穿越、奔跑、跨越障碍物等训练。

(2)改善体育教学环境。职业院校本身要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认识到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具有的特殊意义,为体育教学提供扎实、完善的教学环境。结合本校实际、本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购置体育器械,对体育器械实行严格的台账管理登记制度,聘用专门人员对体育器械进行保管、维护。同时,要为体育教学提供合理、适度的教学空间,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场所不仅仅是在操场、田径场,应该把体育教学融入进日常化的工作情景中,在学生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在工作场景中设计体育教学,在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身体的耐力、强度、灵活性、协调性等训练。另外,体育教师团队应该有正常的办公区域和空间,有进行网络作业、网络教学的设施工具,让体育教师拓宽授课方式、授课渠道,为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而不懈努力。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融合模式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课程的设置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但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中,专业与课程之间的融合过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教学中,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更加偏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而普通课程则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相结合,在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

1.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职业教育院校也在逐渐的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综合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课程的设置中,课程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专业与课程的融合比较忽视[1]。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将企业的用人需求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的改革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创新,更要将专业与课程相融合,进而建设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的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英语、数学等普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偏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被动,学习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与课程的融合,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线也在逐渐的消失,这也就使得复合型的人才更加的受到企业的欢迎。目前,信息技术产物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劳动者。根据用人市场的这一发展变化,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适时的进行改变,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的融合措施分析

2.1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融合

在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的融合,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入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2]。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就要求普通课程的教师与专业课程的教师及时的进行沟通,让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有所了解,进而使得文化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英语单词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对学生展开教育。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就可以多为学生讲解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单词,使得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2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融合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体系构建应该从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置、文化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入手[3]。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礼仪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职场的规则,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而文化课的教育则主要是指普通的数学、英语教学等。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于教学课程的整合,将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置、文化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相结合,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育的同时,渗透对学生专业的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4]。另外,在对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时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下,任何一个科目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专业与课程的契合点,以该契合点作为课程教学的入口,进而使得专业与课程的快速融合,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工作的环境,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3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念,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融合

在职业院校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的融合,教师应该建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5]。人本理念的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并注重保持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教育性。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来对课程教学进行规范,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融合,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在人本主义的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本理论,进而能够对专业课程的理性风险进行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