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意识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阅读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借助多种形式,如猜谜、歌曲、故事、表演等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思维之门,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意识,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文本的阅读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化解在阅读学习时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文本理解的偏差问题。例如,在三年级学习“How old are you?”时,在操练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利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在学生问老师“How old are you?”时巧妙地渗透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笑着回答:“I’m sorry. It’s a secret. Please remember it’s impolite to ask a woman’s age.”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当面问一位女士的年龄是一件不礼貌的行为”的文化知识。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6 My e-friend时,在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猜谜的游戏:We can’t see each other. But we can chat with QQ. We also can write emails to each other on the Internet. 学生很快的回答出:“e-friends”.然后笔者继续介绍并追问:“You’re very good. Here ‘e’ means ‘electronic’. We also have electronic books, we call them e-books. Do you know other words with ‘e’?”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寻找身边的“电子”文化。学生通过这种特殊的构词方式找到了“e-cards, e-bikes...”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又传播了英语文化知识。实际教学中,笔者深度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中文在词的构成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紧扣词汇资源,挖掘文化内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引导学生关注目的句型与词汇的含义,这都要建立在学生对于文本上下文、各段落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英语中的词汇是学习文本与进行语言交流的基础,在长期的使用与积累的过程中,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在教材中没有直接体现,但教师可以在借助图片、事物、游戏等策略的基础上,多留一点心,适时的将单词与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词汇的热情。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外交流日趋频繁,英语的教材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外来词汇,常见的有“sofa, coffee, jeep...”。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类词汇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并整理,进而帮助他们快速地掌握这类词汇的发音,然后引导学生在掌握这类词汇来历的基础上了解它们的中文含义。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食品类的单词“sandwich, hamburger, ice-cream, juice...”,笔者在教学这些单词时,先给学生讲述了这些单词的来历,然后拿出带来的实物,让学生采用看、闻的方式去记忆这些单词。在学生记忆单词的过程中,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相应的文化知识:麦当劳、肯德基是快餐实物,在国外属于平民食物,价格相对而言是便宜的,但这些食物所含的营养价值不高,我们不能经常去吃。接下来又给学生渗透了多方面有关食物差别的知识,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外国人吃食物用刀叉……食物类的单词在文化背景的衬托下变得生动有趣又富有内涵,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也被调动起来。
丰富课堂活动,创设文化语境
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而语境有时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积极地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积极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因此,在教学“Holidays”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收集“christmas, halloween...”的资料,先从时间、来历、与风俗习惯入手,对节日形成初步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一张节日表格,然后要求学生四人小组,整理、归纳所收集的资料,培养其探究、合作与跨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对节日形成成熟的概念。在后续的拓展活动中,笔者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南瓜灯、圣诞卡片等,让他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近距离地感受西方节日的文化氛围,真实的文化语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培养他们合作、探究与劳动的意识。
篇2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西方文化。而了解西方文化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因此,英语教师除了要精通英语的语言形式外,还应熟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水平收集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使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判断哪些内容应该放在教学中,哪些是文化导入的重点,哪些内容可有可无,做到心中有数。
2.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对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风俗习惯等。
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组织学生上网观看原版电影、电视剧,利用电影、电视所提供的语境,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各个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如何庆祝节日以及说话时的姿态、表情和手势动作等辅助语言。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别表演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并结合自己所学的英语加进各自的创意。学生从演出的反复排练中体会西方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
4.鼓励学生积累典型的英语国家的文化。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毕竟有限,更多的文化知识要靠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学积累。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课余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如谚语、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以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书刊杂志,并做好读书笔记,相互交流。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对他们学习英语语言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篇3
论文关键词:英语文化意识英语思维功能意念教学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体制也日臻完善。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法精髓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和学习西方教学模式.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语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此交流工具,人们逐渐打破“哑巴英语”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在分析意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功能意念教学法角度,探讨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一、文化意识、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
文化意识决定思维模式。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继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模式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形成并反映文化意识。因此,说英语的民族具有抽象、分析、直线性客体思维。说汉语的中华民族则具有形象、综合、螺旋式主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恩格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柏拉图)。这些众所周知的哲理性话语向人们展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索绪尔,1999:157),把语言归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中。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也是思维运作的表层形式之一。Www.133229.COm于是“学习英语的表层价值是掌握新的交际工具,而其深层价值则是增添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张后尘,2000:316),因为“人用知性进行感知.边思维边说话:人通过反思而与整个思想连带关联起来的每一状态都有助于更好地思维,同时也不断地提高着他的说话能力”(赫尔德,1999:76)。显而易见思维与语言是内容与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思维而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培养,结合功能意念教学法,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与汉语的不同思维方式
二、功能意念教学法的概念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从以教学法为中心向交际内容、交际目的为中心过渡。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发挥语言(外语)的功能作用的教学法,被称为功能意念法。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积极发挥语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语言表达关于询问、命令、请求、商谈、断定等,最终达到主观交际的目的。功能意念法提出了八点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心理作用、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超语言手段。它从交际要素的角度研究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从而导致了独立的交际教学法学派(也称交际教学思潮)的产生。意念指观念、思想;功能指表达观念、思想的语言。但是,人们的观念、思想千差万别,究竟如何筛选和分类呢?功能法的取舍标准是人们的社会需要。功能意念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它的方法论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近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反复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功能,在我国教学设备更新及电化教学普及后,功能意念教学法被引进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功能意念教学法恰能有效地发掘和培养其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法,将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在功能意念教学法视角下。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两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在教学相长的同时,对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有所心得。邹韬奋先生在谈及自己的英语教学体会时.说:“不要忘却我们在英文课堂里要尽量用最好的法子达到我们学习英文的目的。”(张后尘,2000:303)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按学生需要取材,由内容决定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功能意念教学法的灵活使用,加强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诱发与强化,使英语教学得以环环相扣.最终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
首先.从静态角度透过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现象,总结出各自的思维规律和文化意识。比如,人们常说某人“挥金如土”,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英文则是“spendmoneylikesoil”,实际上英美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究其原因是人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英文原版作品再现作家生活年代的真实生活场景,其中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形成规律,激发学生从作者的思维角度理解作品内涵.进而在异域文化中思维得到转变.逐渐养成在英语文化意识支配下学习英语的习惯。
其次,从动态角度透过英语影视作品。总结人们实际运用英语的动态思维规律。观看英语影视作品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到社会现实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练习发音的和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影视材料,引导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篇4
1.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在现代化社会中必须运用一种国际眼光和文化底蕴来实现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仅仅单纯包括学生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象征,能够充分的体现一个国家所具备的软实力和特征形象,因为只有通过对国家文化背景的充分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英语所使用的具体背景与学习方法。现如今,面对国家之间日渐频繁的交流,语言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交流途径,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而那些为了了解背景而学习语言的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很显然这对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十分不利,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更加不利,进而将会直接影响到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对外介绍。因此,要借助文化意识的培养,来增加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在促进语言功底深厚、合理有序的进行高校英语教育的同时,将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2.学生英语学习误差的有效减少。当下,英语作为在全世界各地所通用的语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英语,即英式与美式英语。世界上全部的语言都发展与演变的具体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礼,之后经过不断的融合逐渐发展而成,密切的联系这自身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中既有本土语言,又包括一些习惯性的英语和相对比较口语化的语言,故学生首先需要在充分了整个国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的学习。如此一来,教师也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学生也会因此有效的减少对英语学习的误差。3.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优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人生价值观与态度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可以学生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学习,进而能够将这个国家所具有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为自己所掌握,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打造学生完美人格。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人格的塑造,通过对本国和国外优秀文化的汲取与借鉴,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完美的塑造自身的品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培养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重要作用
1.提高对培养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通常情况下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首先应该注重的便是对本国文化意识的培养,而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学习英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外国人进行流畅的交流,而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也是为了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让中华文明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由于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故不管英语教育课堂做怎样的安排与调整,都必须将培养中华文化意识放在第一位。2.组织学生多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多元化的视听教育。听、说、读、写作为英语教育中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能够保证学生可以将英语大胆的说出来,故口语的练习对于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通过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如文化背景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尽量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格外注意语句与单词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在文化意识层面进行灵活的学习。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将英语本身在语言发方面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找到自身在学习上的弱点,实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从中实现两国文化的有效融合。另外,还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口音纯正、发音标准、极具国家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从之对外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背景以及历史文化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3.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身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职业素质和操守,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扎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对一定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探索出适应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新时代教育理论,灵活的处理教材,并根据课堂的实际发展状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越发明显,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全世界所通用的语言,是每一位高校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之一。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外国文化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英语、理解语法和短句在特定背景下的深刻含义,减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误差,并且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作者:邓婧 单位:邵阳学院
篇5
【论文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
1.引言
文化是同一种人群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享的、获得的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和思维模式的总合。在人的任何一种活动中。从日常生活到社会活动,无不在体现一种文化。当中国人在春节除夕之夜包饺子时,美国人在感恩节制作南瓜派时;当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时;当美国人用刀叉用餐时;当中国人穿着旗袍参加盛典时;当美国人穿着西装参加总统就职仪式时……。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文化现象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
随着现代传播学、美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用学等新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从微观语言结构的对比研究到宏观语言文化背景的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语篇情景、思维习惯、文化制约、宗教影响、社会价值取向等超语言因素对翻译结果的巨大影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写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文化背景因素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们的确是一大困难。他们多数通过了四、六级考试,拥有正确地道的语音语调、牢固的语法知识及丰富的词汇量,但在日常翻译训练或在各种考试中处理翻译题时却屡遭挫败,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不能透彻、正确地理解英语原文,倾向于从自己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别国的文化,甚至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目的语文化之上.在翻译学习方厦很难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D.P.Pattanayak博士在其所著的AspectsofAppliedLinguistics一书中指出:Bothinspaceandinstylelanguageisculture—oriented.Lan ageisboththeproductandtheexpressionfo culture.因此,在翻译中,应以文化为中心而非语言为中心。翻译决不是简单地使两种语言的词语等值对应。
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是通过语言领会欲说之意而不只是领会语言本身。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在表达过程中,即便是同一概念,两种文化中语言表达的形式也是无法用文字来一一对应的。最佳的选择应是遵循本族语人的习惯表达。例如,“母乳喂养”应译成“breast—feeding”而不是“mothermilk”或“mother—feeding”:讲到“人才”,应为“talent”而不是“abilitypeople,capablepeople”等等。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糟糕。比如,当今世界女权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女强男弱的现象。中国把这类丈夫叫“跑耳朵”或“妻管严”,美国叫henpecked(即“怕母鸡的公鸡”),如把“肥耳朵”直译为soft—ear,(即“软耳朵”),则会让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了在翻译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3.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美国学者Hanvey认为,文化敏感性的提高可分为四个阶段:1)对一般文化特点的认识,通常感受是对外来的感到有点奇怪;2)与本民族文化比较,意识到一些重要、细微复杂的文化特点,常认为难以想象或是不合理;3)在第二条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意识到是可信的:4)能从非本民族文化内部的观点看问题,体会到这个文化的运用.逐渐产生认同,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就能提高。 当然,我们有一系列增进文化敏感性的方法。如通过读外国文学著作,看外国电影及电视节目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文化观的讨论或讲座,进行文化、风俗习惯的比较,多与外国人来往等。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接触多种文化环境。但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则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比如,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语言心理的角度分析,硬汉民族在思维方面存在差异。讲英语的民族较注重客体思维,因而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汉语比较注重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历史和现实依据。英汉的修辞手段、用词习惯也有所不同。汉语讲究匀称.用词趋向重复.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阴阳”学说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造就汉民族追求均衡,讲究对称的心理,这在汉语中有不少表现,音、义、词、语、句的成双成对,重叠反复,对立并联和对偶排比。而英语忌重复.总是追求用同义词语来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这种行文方式费城明显,表现了英语民族不断求新求异的价值观与心理结构。例如,“小张真是个骗子。当着我的砥她对我赞不绝口。可是在我背后却总说我的坏话。”汉语中“骗子”的概念较为笼统,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或是人品方面不老实的人,我们均可称其为“骗子”。然而在英语里.不同类型的“骗子”却有不尽相同的表示方法。sW mer一词尤指“政治骗子”(politicalswindler),而impostor则侧重指产品或名誉方面的“冒名顶替者”。Trickster一词常指“搞恶作剧的人”。但是对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之类的“骗子”,英语习惯用phony一词来表示。所以,上面这句话应该译为“XiaoZhangisaplainphony.Hegivesmeasongandadanceinmyface.butbad—mouthsmebehindmyback.”通过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翻译技巧,如变通与补偿、视点转换、加注、释义、归化与异化、回译等,使学生在翻译时做到心中有数。
篇6
【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消除“跨文化震惊”,从而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为此,跨文化意识培养成为公共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阐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借以说明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然后讨论了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运用技巧。当下对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偏重于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对英美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有效避免沟通交流中出现误会和矛盾,最终有利于国际的合作。因此,公共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日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整体,它不仅包含思想观念、发明创造、人工制品、价值观念、信仰和艺术作品,还包括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政治体系、、法典法规等。实际上它包括我们能想象的一切事物。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以及物质生活方面。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语言模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决定人的世界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其自身的文化。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我们就无法正确地理解、运用所学的语言。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在当今高校的英语教学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围绕着语言知识来进行教学。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授课的主要环节仍然是词汇的分析、句型的操练、语法的讲解和课文的翻译,而较少关注语言以外的文化因素。学生记住了太多的单词,巩固了太多的语法,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他们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下会经常犯语用错误,不能较好地应付日常英语交际。由此,我们认为,英语教学中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
英语学习在本质上与语文学习是一样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在英语学习中也要欣赏英美文化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英美文化作品的阅读,可以了解到英美过往的社会生活,其故事情节反映了社会百态,其塑造的人物再现了其民族的灵魂特点。如果细细品味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就能够对英美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习惯有所把握,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积极配合,最终能够和谐交流。
公共英语教学在高校中的特点是,学生的英语课时少,但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这就给英语教学设置了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进行英文经典作品赏析,让学生陶醉其中,意犹未尽,从而促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二)重视内容导入,培养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词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含义之外,还应该充分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第二,口语教学。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营造真实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掌握正确的与人交流的规则,避免问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尴尬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得体的交流,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第三,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化信息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阅读上的障碍,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举办中西文化比较讲座,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高校公共英语是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这些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课程教学,对于英美文化等存在认知缺失。英语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一种交流工具,学生的专业不同,将来从事的工作不同,对英语的需求侧重也就不同。举办中西方文化讲座,可以让学生在短小的讲座中快速了解到文化差异,最终提升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
举办中西方文化讲座,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讲座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连续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辅助公共英语教学,英语教研小组的教师要开展中外文化差异相关主题的系列讲座。这样,学生可以周期性地来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第二,讲座的主题要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且对讲座内容的受益人群标明出来。这样能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听讲座,从而提高效率。第三,讲座的内容要由两大人群共同确定。一是高校英语教研组的教师,这些讲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二是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这些学生选择的讲座内容是他们急需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讲座的主讲人最好能够请到外国友人,外国友人用英语开展讲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举两得。在外国友人的讲座中,可以增加师生问答互动的时间,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外国友人的回答也具有时效性,避免学生用不标准的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四)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要有专门的时间来讲解,又要有细微的跨文化知识渗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就可以渗透文化差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了解词汇的用法,还能够在日后的阅读过程中触类旁通,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lucky dog”这个词汇学习中,教师就要将中西方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差异进行讲解。西方一直将狗当作朋友,用“dog”这个词是褒奖。“Lucky dog”的意思是“幸运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的意思是“爱屋及乌”。然而,在中国古代,狗在文化中的形象多数是贬义的,例如“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狐朋狗友”“走狗”等。当代中国人对狗的喜爱是人所共见的,但是语言的传承不能随意更改,这就会给当代学生造成误解。因此,教师要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日后对英语的运用。
(五)开设跨文化交际选修课
学习公共英语课程的学生,其英语功底参差不齐。开设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可以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援。选修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向导。在选修课中,教师要将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罗列,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多少内容需要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将各个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上,教师要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注意事项,并且确定学生听进去且听得懂。只有这样,才算将学生“领进门”,为学生后续自己的“修行”奠定好基础。
(六)充分利用校内网电子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电子教学资源非常多。一方面,电子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电子资源可以助力学生课下自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生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要指导学生激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公共英语学习成绩,教师要对校内网上的电子资源进行细致整合,使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互联网上有很多适合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资源。例如美国的《一分钟英语》,就是将美国俚语的运用方法和产生背景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并且还配有风趣幽默的图片以及演员的情景表演。这样就能够在一分钟之内运用多种方式来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再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微课,在微课中可以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出来。教师要给微课取一个醒目的名字,从而有利于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M行学习。此外,在学校的互联网平台上,学生与教师之间要进行高效的互动。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文化差异问题提出来,教师尽快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光顾校内电子资源的频率,为学生了解和应用公共英语的电子资源做好铺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通过英文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来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从而为其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通过各种讲座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差异,进而在英语交流中能够“入乡随俗”,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要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常识,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单词大意和用法,还能够将单词用得更地道。因此,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都大有裨益。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将跨文化意识培养有效地纳入到公共英语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李秀.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误区及其应对[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04):553-556.
篇7
关键词:板书;英语文化;背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94-01
英语是一把开启世界文化与艺术的钥匙,因此学好它是非常重要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尽量体现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性。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板书具有将文化形象化的特点,英语教师应利用好板书,充分发挥其文化形象化的功能。
一、板书内容体现文化意蕴的意义
英语教材的编写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许多课文充满着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色彩,内容涉及艺术、教育、历史、文学、音乐、政治、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科学地利用教材,在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板书把这些文化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文化信息,以陶冶其文化情操。
板书是一门艺术,是对教学内容最直观的反映。如果板书的内容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内容,就如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文化景象,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体现文化意蕴的板书内容
1、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因而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教授“Fog”这一课时,我借助板书,重点突出fog这个词,并向学生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词汇是文化的一部分,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以fog为主题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英国。英国的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因而由fog构成的英语词汇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出现较多。和fog有关的词汇有fogbound(因雾而无法安全进行的),in a fog(在雾里;坠入云里雾中),have only a foggy idea(对某事的意义仅有一模糊的观念)等。
2、习语
英语中的习语有些来自于成语典故,有些来自于神话传说,有些来自于文化着作,这些习语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学习英语绝对不能只按词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教授“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这一课时,我先把文中的习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习语的意义,领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当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习语。
如在“Word power”中,有一些习语我们平时经常运用,而这些习语又与某一动物或事物的特性有关,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并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我把这些习语板书到黑板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了板书的习语后,能更好地掌握其文化意义,并顺利地完成了书本上的巩固练习。
3、背景知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文以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适当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突出课文背景知识中的文化内容,必要时,还可以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以便更加形象地向学生呈现有关文化信息、文化内涵。如教学课文“English and its history”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英国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识,再联系中国的情s,进行形象而直观的文化内容对比。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向学生讲解“英国以不列颠岛Britain为主体,其中Scotland,England和Wales三个部分都位于Britain”这一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文章中多次出现其他民族的语言被带到Britain,或其他民族侵占Britain从而导致英语语言的不断变化这一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三、板书的注意要点
众所周知,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但它也有信息量小、没有声像效果等缺点,因此,仅仅依靠单一的板书手段,有时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所以,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交叉渗透。Rivers认为“语言不能与文化完全分离起来,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中。”因而,英语教学应该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Cross-Culture)意识,使其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提高其社会文化能力。
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有四个级别(6―9级)的目标要求,下面是对七级文化意识的描述:(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2)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典故或传说;(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媒的情况;(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现在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含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外语协会在其编写的外语能力暂行规定中,已经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质(社会文化能力)。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与其密切关联着的社会文化的了解。谁不了解语言内涵,谁就会遭遇“Culture Shock”,无论他语言习得多么“规范”,在实际交流中就会在“文化障碍”前碰壁。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教师传统英语教学过于关注英语语言基本知识(语音、语法、词汇)、基本技能,忽略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紧密相连,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十分薄弱,这就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有效地与人交流、合作。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交流频繁,英语教学又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一种文化跨越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精神、原则、沟通模式、规章典范等不同文化时,我们就称之为跨文化。《英语课程标准》给跨文化意识下的定义是:“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读、写、译)的自觉性”。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笔者简要谈论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融入背景知识,渗透文化意识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就拿中国与英美国家的风俗相比较,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诸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扩大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想去了解其它各民族人民,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该民族语言基础,以渗透文化意识。例如:在讲Travel这课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为什么美国被称作为“车轮上的国家(wheels on the country)”。还有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God bless you”,体现了美国是个宗教国家,超验大师爱默生曾把个人称为“God of yourself”。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背景知识,渗透文化意识,不但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挖掘文化内涵,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课文字里行间都蕴涵着英美人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侧重挖掘课文深处所隐含的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意识,价值观念等,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深刻理解本国文化特点,理解、尊重异国文化,以渗透文化意识。如:在Body Language一文中,有几种身势语言不同于我们国家。搭车时他们通常竖起拇指(这体现了他们的个人主义),而我们通常对司机摆摆手。他们表达祝愿时,常把食指与中指交叉一起“keep the fingers crossed”(祝好运)。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宗教国家,吃饭前都要祷告(在胸前画十字架),以示感谢上帝的关照,这里就体现了他们的宗教意识。给学生介绍这些,使他们有兴趣了解西方文化,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三、组织活动课,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常设计活动课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记忆深刻。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Tell me,I will forget. Show me,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因而,通过英语活动课,使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学习有关节日“Halloween Day”的内容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讨论Halloween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会说什么,并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如Jack-O-Lantern、ghost’s mask、sweets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Halloween这个文化主题,举行意趣盎然的Trick or treat活动。这样,学生们在丰富多彩而又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著名英语教授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作为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它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四、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一途径。如讲到Animal World时,让学生看一段“加菲猫”,使学生了解国外习俗、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以上简要概述了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及方法。我们要立足于本国文化,保留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异国文化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还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想了解其它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语言来源于实际生活,也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及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属于一门文化哲学,令人们深深地去品味。英语语言学习必须与目的语文化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199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炎昌,刘润庆.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7]陈俊森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8]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一、文化意识的涵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如何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多元化的,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包罗万象。文化有优劣之别,而无高下之分。简单地说:文化就是知识。 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指的就是目的语,即英语所在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还有和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文化与英语的教学如影随行,是教学中不可能忽视的必然存在。 文化意识绝大多数的时候被很多教师单纯地理解为文化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们会讲授Christmas,Halloween,Easter的由来等内容,但往往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由于不能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时常不够得体、恰当,甚至不顾交际场合、对象以及英语国家风俗,引起很多误解甚至会落下笑柄。
二、文化意识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直接载体。学会目的语的同时必须掌握这一语言的相关文化;掌握语言携带的文化,才能学会语言。 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意识不能孤立出来,它需时刻伴随着语言教学,由于它含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质,所以在教学中往往被削弱,形成了中国式的英语,这也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必须明了文化意识不容忽视,否则英语教学将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但由于文化的影响,学生仍然不能进行无障碍的交流,甚至一些比较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学生在理解上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偏差。究其根源,是因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语法教学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加强中西文化的教学,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将有利于认知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奠定相互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正常交流,减少用语失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作品文章,体会不同的文化素养。而文化意识的内容又需教师们去深入挖掘,初中英语教材虽然浅显,但能够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来创造性地整合这些文化内容,达到通过掌握语言知识,理解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
1、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知识来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教材的编排适合英语教师深度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内容,而且这类内容随处可见。当然教材并非书本本身,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比如,英文作品片段、英文报纸等很多材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学生对英语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从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完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人们精神的重要的代表,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完整的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瞬间。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可以真实地反映文化的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外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巩固英语的基础上,了解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特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和重新的认识,从而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知识。由于文学作品情节扣人心弦、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作品当中去,使学生走进别国文化当中,更好地对英语把握。 通过日积月累,让学生学习到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2、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是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对比法、讨论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具体方法。使用对比法时英语教师可以将许多领域的文化知识进行对比,比如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中国节日和美国节日的不同、汉语和英语的构造和读法等,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国际知识;讨论法的使用可以师生共通,讨论氛围越热烈说明学生的情绪越高涨,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材以及当前世界的时政热点话题,提出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型辩论;任务教学法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比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 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 family(大家庭)、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3、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篇10
摘要:语言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广泛,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较少提及。我国小学已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是有可行的。良好的语言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学习者能更好地运用英语,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并进行成功交际,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建构理论,认知的过程出发,并结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说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言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知识;语言意识培养
1.引言
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单词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它培养的是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运用,交际,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突显出来。
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意识指语言的固有能力来处理信息,是洞察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语言能力。本文中的语言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表现为是由文化、政治、社会和习俗等方面组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要掌握语言点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蕴含于语言之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从而培养英语思维。语言意识的培养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思维方式,交际也就更能达到理想效果。
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或者社会一部分范围内流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和信仰,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建坤,2008)徐行言在《中西文化比较》(2004)中,对文化的理解与概括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把文化理解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把文化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根据裴文的表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参见王建坤,2008):(1)语言是一种文化;(2)语言是文化的工具;(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4)语言是文化的形式;(5)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由此可见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就谈不上语言。语言学习需要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了解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更好地运用语言。
3.从建构主义看语言中的文化教学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范琳,2003)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皮亚杰,后经布鲁纳、维果茨基等教学教育心理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
建构主义是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清楚地说明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一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该方法主张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信息的灵活性,最后获得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4.培养语言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由于技术的发展,旅游的兴旺,经济和政治体系变化,移民方式的改变,人口增长等原因,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日益认识到文化会对交流产生微妙和深刻的影响。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妨碍文化和语际的正常交流。英语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交流和交际,是为了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出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克服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交际的成功。
5.交际教学法的弊端
巴克斯(2004,参见孙鸣,2007)认为,业内人士大都默认为:交际法不仅是先进的方法,而是唯一正确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根据语言学家威多森(Widdowso ,H. G. 1991,参见孙鸣,2007)对交际教学法的分析与评价,交际教学法注重让学习者用语言做事,表达观念和完成各种交际行为。它强调“做”、“自然学习”和“自然语言使用”,在学习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经意地学习语言,通过“做”而“知”。交际教学法所关注的是给学习者创造使用该语言的条件和情景,而不是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的词句和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