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思维的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思维的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科技发展 心理技能训练 行为―心理―神经整合模型 心理技能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7.011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着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和变化。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使得一些传统上由人来完成的简单工作被计算机和机器人代替,而一些需要高级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工作则需要更多具有相关心理技能的人来完成。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什么样的心理技能以及怎样训练这些心理技能,用以维持自我的生存,支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本文就科技对心理技能训练的影响,提出建立心理技能训练学的必要性。

科技发展对心理技能训练层次的影响

行为层次阶段。20世纪初期,为了使心理学走上客观化的道路,行为主义者提出心理学研究应该只研究可以客观观察的行为,因此心理技能训练的早期研究集中在行为层次上进行。作为心理训练的开辟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发展出一些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常见的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正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起来的心理训练疗法,这些训练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调节焦虑紧张、恐惧症等心理状态上,例如运动员的心理训练①。

认知层次阶段。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崛起。随着众多认知研究的展开,心理技能训练也进入了认知层次的阶段。例如在记忆方面,研究表明位置法(Method of Loci)在老年人记忆训练中具有良好的效果②。在高级认知方面,Fong、Krantz和Nisbett研究推理能力训练,发现人们经过训练后可以根据大数原则进行推理③。直到今天,认知层面的各种训练法仍然得到大量应用。

神经层次阶段。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脑成像技术以及神经可塑性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训练研究者结合脑成像技术来考察心理技能训练对大脑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会根据环境和经验而持续不断地改变其功能和结构,研究者把大脑的这种特性称为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使得大脑训练成为可能。例如,研究发现在学习杂耍3个月后,人们与加工和储存复杂视觉运动相关的脑区的灰质容量增加④。

现代科技对心理技能训练内容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要求人们具备相应的认知技能来掌握这些技术;另一方面,人类所独有的无法被这些技术替代的心理技能则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心理技能也成为当前心理技能训练的发展趋势。美国国家学术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技能”的概念,即21世纪的工作要求人们应当具备的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技能,包括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调控技能三部分。以下将对这三种心理技能的范畴及其已有的训练方法进行介绍。

认知技能的范畴。第一类心理技能――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主要指非常规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思维。具体来说,包括创造力(提出新方案的创造力)、整合能力或综合能力(整合看似无关的信息),以及洞察力(发现他人可能忽略的问题的能力)⑤。其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规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题驱动的学习(Puzzle-Based Learning,PBL)和共同创造混合KM模型(co-creation blended KM model)是目前两种比较有效的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多个国家和多种课程中运用,其有效性得到了验证⑥⑦。

社会技能的范畴及已有的训练方法。第二类心理技能――社会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是指在与他人相处时所需要的心理技能,包括合作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等能力⑧。社会技能历来是管理心理学、沟通心理学、市场营销、领导力训练等心理训练领域关注的心理技能,对提高工作效率、团队合作精神和完善个人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技能训练方面,研究和应用的最广泛的是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以改变行为、认知和情绪为目标,研究证明SEL有助于提高社会情绪能力⑨。在临床领域,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也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证明SST能有效提高受训者的社交能力⑩。

调控技能的范畴及已有的训练方法。第三类心理技能――调控技能(intrapersonal skills)是内在于个体、协助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适应能力(包括心理韧性)以及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调控技能使个体能抵抗内部和外界的不良影响,因而有助于适应环境和提高绩效。

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被试者进行为期两周的监控说话方式、使用非利手等自我控制训练均可以有效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而冥想训练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科技发展对心理技能练方法的影响

第一,虚拟现实训练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各种传感设备合成人工三维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等感觉世界的综合技术生成的虚拟现实,使受试者体验到与真实环境一样的感知活动和情绪反应。虚拟现实技术能创建变化复杂的仿真环境,较好地改善生态效度和实验及训练控制的冲突问题,也为高危险或高挑战性的情境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脱敏训练特别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社会技能。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特别适合训练调控技能中的适应能力,特别是针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第二,可穿戴O备生理反馈技术。生物反馈是将个体的心身状态和特定的生理指标(如脑电、肌电等)建立确定的联系,帮助人们改变生理活动的一种训练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昂贵而笨重的生物反馈仪正在逐步发展为可穿戴的生理测量设备,这种设备有轻便和低成本等优势,可以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反馈和可穿戴设备技术特别适合用来进行社会技能和调控技能训练中涉及情绪等生理反应的部分,包括社交焦虑的克服以及应激的降低,可以配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训练。

第三,脑―机接口反馈技术。脑―机接口,又称脑―计算机接口,是基于脑电信号实现人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通讯和控制的系统。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残疾人辅助控制装置和病人的康复训练中得到了应用?,未来对于心理技能训练,脑―机接口技术同样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对大脑直接进行训练的重要工具。脑―机接口技术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反馈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矫正的作用。

心理技能训练学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心理技能训练研究层次先后经历了行为、认知和大脑层次三个阶段,这三个研究层次是理解人类的三个层面,三者密不可分。不过,由于心理技能训练仍然被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者独立研究,心理技能研究的各个层次仍然处于分裂状态,而建立统一的心理技能训练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心理技能训练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作者提出心理技能训练的行为―心理―大脑整合模型(见下图)作为心理技能训练学的一个基本关系模型。在该模型中,训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上述研究的支持,而脑―机接口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用来直接对大脑进行训练。在心理训练层次、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的整合上,心理技能训练学可以根据该整合模型,通过实证研究,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最佳的训练层次和训练方法。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需要各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支持。在教育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可以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用于培养具有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和具有心理韧性的新人才。在经济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也可以对培养领导者的系统思维、提高职员的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国防领域,心理技能训练学可应用于训练战士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合作能力和意志力等。总之,心理技能训练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出能够胜任21世纪高精尖工作的人才。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202021)

注释

Docan-Morgan, Tony, and Thomas Schmidt, "Reducing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for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he value of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skills train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2, 8(5), p.16.

Anschutz, Lucy, et al., "Remembering mnemonics: A three-year follow-up on the effects of mnemonics training in elderly adults,"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 1987, 13(3), pp.141-143.

Fong, Geoffrey T., David H. Krantz, and Richard E. Nisbett, "The effects of statistical training on thinking about everyday problem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6, 18(3), pp.253-292.

Dragan-ski, B., Gaser, C., Busch, V., et al., "Neuroplasticity: changes in grey matter induced by training," Nature, 2004, 427(6972), pp.311-3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ssessing 21st Century Skills: Summary of a Workshop, J. Koenig, Rapporteur. Board on Testing and Assessment, Center for Education, Divis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Falkner, N., Sooriamurthi, R., & Michalewicz, Z., "Teaching puzzle-based learning: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cepts,"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2012, 10(1), pp.183-204.

Ho, T. V., Nakamori, Y., Ho, T. B., et al., "The Effects of a Knowledge Management-Based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ands-O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 (IJKSS), 2015, 6(1), pp.60-78.

Durlak, J. A., Weissberg, R. P., Dymnicki, A. B., et al,.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 Child development, 2011, 82 (1), pp.405-432.

Cook, C. R., Gresham, F. M., Kern, L., et al.,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or Behavioral Disorder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Meta-Analyt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2008, 16 (3), pp.131-144.

Gailliot, M. T., Plant, E. A., Butz, D. A., et al. "Increasing self-regulatory strength can reduce the depleting effect of suppressing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7, 33(2), pp.281-294.

唐一源:《整w身心调节法的机理》,《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年第6期,第27卷,第383~388页。

彭凯平、刘钰、曹春梅等:《虚拟社会心理学:现实,探索及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7期,第19卷,第933~943页。

篇2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略)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TBL(Team-BasedLearning)的教学方法是2002年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Michaelsen等提出的全新教学策略[3-4],TBL教学的优点是通过团队的相互促进作用,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9年9-10月和2010年9-10月分别来我院急诊科见习的2004级和2005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全日制学生。其中2004级25名,2005级29名。

2.方法。两个年级见习课程编排顺序,需要掌握的急诊危重症病例以及单项技能训练项目要求相同,由同一组带教教师使用相同的教材,对2004级和2005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培训。

(1)教学方法。对于2004级的学生,我们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课和操作示范为主,学生单项技术操作练习为辅的经典培训方法。对于2005级学生,我们在采用PBL教学法基础上,与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合作,使用生理驱动的高仿真急诊危重症监护模拟人(EmergencyCareSimula-tor,ECS),将学生分成6-7人一组,同时引入TBL教学法,采取教师理论讲课和操作示范为辅,学生团队讨论和分项技术练习为主,操作上改为综合模拟演练并使用录像回放总结的模式进行培训。

(2)教学组织。教师先进行简短的理论讲授并进行操作示范,然后以临床真实病例为模板,设计并建立几个不同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和呼吸停止的“患者”,并用ECS反映其临床表现,显示器显示“患者”的相应监测数据,尽量模拟急诊室真实环境,让学生在ECS模型人身上进行判断、抢救及其他紧急处置措施。

(3)训练方法。2004级使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产的Sim4000简单模型人分组进行分项操作训练,对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两种情景的治疗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救治成功”且操作熟练为止。2005级按小组组成急救团队,用ECS进行综合模拟演练,首先由教师报告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和研究患者的病情,制定该如何救治的计划,并设想在各种“突发和意外”情况出现时该怎样处理,人员该怎样合理分配等。训练过程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判断和抉择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尽可能不做过多干预,直到一次程序运行结束。然后学生角色互换,再次运行相同程序,每位学生分别担任指挥者3次,每名学生都按顺序轮流担任不同角色。

(4)考核方法。所有临床科目见习结束后,按照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5]在ECS模型人上按照设定程序进行实习资格操作考试,包括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考试由计算机自动评分。

(5)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对全体学生发放反馈问卷。包括急救意识、学习兴趣和效果、临床能力的提高、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等,发放问卷全部收回,问卷有效率100%。(6)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均数进行统计学描述,使用Satterthwaite法t''''检验,校正自由度为v'''',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核成绩。2004级和2005级学生考试成绩如附表。

2.学生反馈。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在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学习兴趣激发,危重症判断能力提高,急救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单项技术操作能力,对今后临床是否有帮助,和以往教学方式比较,自学能力提高,增进对理论学习的理解10个方面反馈意见上,2005级明显好于2004级。

三、讨论

1.教学成绩比较。从成绩表可以看出,2005级成绩明显优于2004级。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按照“疾病概述—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思维程序授课,实行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参与,其教学程序与教材一致,属于顺向思维教学[4],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易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复杂症状体征的能力缺乏,在临床中较易形成定向思维,从而容易使误诊或漏诊出现。PBL和TBL教学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具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决策为主的特点,可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它是主动与被动学习之间的比较,因此成绩较好是合理的。

2.PBL和TBL教学的优势。我们从调查反馈的实际数据得出2005级学生在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上达到100%,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上达到96.6%,明显高于2004级。大部分学生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具备生动、形象、直观、易记忆的特点;能够明显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讨论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比较和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后将在医院工作,对临床情景的模拟还可以激发他们内在的认可度,减少对临床的陌生感从而缩短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时间。也就是说PBL和TBL教学在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3.团队合作和非技术性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是PBL教学实现的保障,由于病例的复杂性,单人自主学习和操作往往存在困难,因此通过分配任务和汇总可以实现团队学习资源共享和工作的完成,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服务于团队的责任心和人际之间交流的技巧。相对于临床思维和操作技术,医生的指挥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默契程度以及对病情的交流、探讨等非技术性能力也在训练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这些非技术性因素有时也是临床救治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7]。

4.教师的角色定位。在TBL和PBL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心聆听,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并能据此做出合理、符合逻辑的提问和表扬;同时,教师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来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5.八年制急诊教学的展望。急诊医学是一门高风险的学科,见习教学不可能在真实危重患者身上演练,我们学生反馈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大胆创新,引进PBL和TBL教学模式,使用ECS进行急诊医学培训和考核,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操作的严格要求,达到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会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种模式,也使学生本人对如何获得更有效率的教学有了初步认识,从而为他们将来工作后为他人传授医学知识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并经过头颅C丁或MRI检查明确的,且符合下列标准:①病情稳定,意识清楚,有明确的认知功能障碍;②有肢功能障碍;③无明显精神及痴呆病史;④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上。    

排除标准:①本次发病前其他疾病致肢体功能障碍及先天性肢体残疾者;②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肺功能及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疾病不能胜任康复训练者;③不能或不愿配合认知训练者。1.2研究对象2014年一2015年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新发脑卒中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人82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37岁一80岁(67.8岁士4.5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40例,大学及以上32例。随机分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组及对照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人入院前均经过神经内(外)科正规诊断及治疗,病情平稳;入院时均为发病后7d}15d。详见表101.3方法1.3.1评定方法认知功能评定: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一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共有评价时间和地点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和短时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物体命名、语言复述、阅读和语言理解等30个小项,每项正确得1分,满分30分。划分是否痴呆与文化程度有关:小学文化程度<20分,中学以上程度<22分,大学及以上<23分;痴呆评分参考:正常27分一30分、轻度21分一26分、中度10分一20分、重度0分一9分。本研究中病人训练前MMSE评分在8分一15分。量表分值越高认知功能越好。    

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能力(ADL>评定:分别采用ug和Meyer分级及FIM功能独立性量表。①Fug卜Meyer评分原则及评测部位、,满分为100分。    

评分:0分表示不能做某一动作;1分表示部分能做某一动作;2分表示能充分完成某一动作。运动功能障碍分级50项,最高总积分10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好。总分<50分表示患肢严重运动障碍,50分一84分表示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分一95分表示患肢中等运动障碍,96至99分表示患肢轻度运动障碍。    

OFIM功能独立性水平和评分标准,满分126分。独立:活动中不需他人帮助完全独立((7分);有条件的独立(6分)。有条件的依赖病人付出50%或更多的努力,其所需的辅助水平如下:监护及准备((5分);少量身体接触的帮助(4分);中度身体接触的帮助(3分)。完全依赖病人需要一半以上的帮助或完全依赖他人,否则活动就不能进行。大量身体接触的帮助(2分);完全依赖((1分)。FIM的最高分为126分(运动功能评分最高91分,认知功能评分最高35分),最低分18分。126分为完全独立;108分一125分为基本独立;90分一107分为有条件的独立或极轻度依赖;72分一89分为轻度依赖;54分一71分为中度依赖;36分一53分为重度依赖;19分一35分为极重度依赖;18分为完全依赖。1.3.2评定时间分别在病人入院后2d内(训练前)、训练2个月时各评定1次。评定人员经过统一康复评定培训,病人各项评定均采用同一标准,分为量表及计算机评定。1.3.3训练方法两组病人同时予常规康复治疗、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及对症药物治疗(主要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用药)。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理疗、针灸、水疗、心理治疗、P丁、O丁及S丁等。常规认知功能训练:①记忆力训练:短文复述、背数、倒背数字、图片记忆、词语配对等,指导病人使用适合自己的辅助设备,比如记事本、卡片等辅助日常事务的完成;②注意力训练:图片视觉跟踪、猜测游戏;③计算力训练:简易数学题计算,模拟超市购物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让病人进行计算;④日常思维能力辨别训练:利用图片进行季节、日常生活所用工具等辨别;⑤失认症训练:对于视觉失认的病人则反复训练辨别物品的形状及颜色等。    

篇5

【关键词】 中老年人群;瑜伽功;改进措施;专病治疗;效果观察

现代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进入中老年后,机体各项功能逐步衰退,活动能力下降,心态、情绪失衡,加上受各种慢性病和一些相关性疾病的困扰,直接影响家庭、社会和个人的生活质量。中老年疗养员在疗养期间有如何进行自我保健、如何纠正不良心理因素、如何采用非药物性保健治疗手段来缓解和矫治病症、如何掌握康复保健技能等等疗养需求。近几年来,针对疗养员这些保健需求,我们结合中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医学保健知识和护理专业技能,在动静结合、刚柔有度、以穴疗病、以调健体的瑜伽功基本功法的基础上,从训练治疗方法、姿势、时间、动作的幅度、频率、强度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老年人专病治疗的特色专病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6年5月~2008年10月,对我院486名中老年疗养员开展了瑜伽功专病专治,其中女性310人,男性176人;年龄为54~73岁。患有高血压病者196人,骨质增生者188人,糖尿病者27人,颈椎、腰椎不适者173人,经常性便秘者53人,胃肠功能紊乱者182人,关节不适者181人,睡眠不佳者190人。

2方法

2.1心理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量表》、《抑郁症状量表》、《应对量表》进行心理测试。

2.2瑜伽功基本方法及功效采用瑜伽功呼吸法(breathing)、冥想法(meditation)、法三项基本方法。

2.2.1呼吸法包括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和完全呼吸。主要强调用鼻腔平和缓慢地深呼、深吸,辅以冥想,也就是将身体与精神联系起来,进行有节奏的呼吸,一静一动,供给头部足够的血液和氧分,控制意识和情绪。其功效:可提高大脑镇静效果,放松身心,增强精力,缓解压力,平和心态,排浊纳清,疏通经络,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更新率,还能按摩胸腹腔,促进心血管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

2.2.2冥想法冥想法是思维的特殊训练,是一种通过思维导引,将健康的意念活动替代繁杂的思虑,调节心理平衡的套路练习。它可降低大脑的耗能,静化心态,调理身心,通过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使机体心血管系统及内脏机能活动,获得良性调整,对多种身心疾病起到防治作用。

2.2.3法此法是以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活动、体息时姿态、姿势而提炼出的功法,如鸟、猫、孔雀、蛇、鳄鱼等动作,以达到运用自然方法疗伤祛病的目的,是躯体和精神融合的重要部分。姿势中的弯、扭、推、挤等动作,使五脏六腑沐浴在精、气、血之中,对脊柱、肌肉、内脏器官、腺体起到了自我按摩和牵引的作用,并可调理和释放荷尔蒙的内分泌系统,同时还可促进消化与排泄,提高有效呼吸功能。

法有7种训练姿势。①敲头式:可放松精神,缓解头痛与疲劳。②猫伸展式:可柔软脊椎,消除脊椎僵硬感,使其更加富有弹性,并能放松颈部与肩膀。③仰卧婴儿式:此法可按摩腹部器官,刺激胃肠消化。对长期便秘者效果明显。④英雄式:可降低血糖,对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效果良好。⑤战士二式:可降低血压,对高血压疾病有良好的效果。⑥侧卧式:可增强肾脏功能。⑦半蹲式:对老年骨质疏松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瑜伽功专病治疗方法的改进措施

依据疗养员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疾病症状、不同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身体特点,我们结合医学保健知识技能和疗养护理专业理论技巧,在瑜伽功法的基础上,从训练治疗的方法、姿势、时间、动作的幅度、频率、强度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设计了7项(治疗高血压、强化肾脏、治疗糖尿病、治疗便秘、防治老年骨质疏松、脊柱保健、治疗失眠)适合中老年人训练的瑜伽专病专治、康复保健功法。对在我院疗养的486名疗养员进行了分组。A组为中年组,60岁以下,体质较好,心理应激较好,疾病程度轻者;B组为老年组,60岁以上,体质较弱,心理应激偏低,疾病程度稍重者。A 组训练方法以光盘教学、自学自练、示教指导为主。姿势标准,一节训练时间为45 min,频率每3 min 1个动作,幅度分别在30°~ 60°间,强度以中度(个体能够忍受为准)。B组训练方法以光盘教学和专人指导为主。姿势缓冲,一节时间为30 min,频率每2 min 1个动作,幅度分别在15°~45°间,强度以轻度(个体能够接受为准)。

4瑜伽功专病训练治疗效果探讨

普通的瑜伽功练习在时间上一般为1次/d,每节课时为1 h,频率上各疾病间、各动作间没有任何区别要求,强度上标准要求过高,多以柔韧健美、健体保健为目的。普通的瑜伽功练习尽管能对一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但对中老年人群来讲,无论是从体力、记忆力、接受力、承受力来讲,都难以遂愿,只能是望尘莫及。因此,我们针对中老年疗养员的特殊性,在疗养康复保健实际工作中,通过对瑜伽功进行改进和创新,力求实用性和科学性。通过实际运用和观察随访,中老年疗养员认为,其自我感觉症状缓解快,体质恢复见效好,不使用药物既可治疗专病,又可通过运动活动筋骨,促进血运锻炼身体,缓解了因年龄增长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多种疾病缠身,长期靠药物治疗又要承受药物副作用的不良反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通过效果跟踪调查,疗养员对此方法接受率,疾病症状缓解率,生理、心理不良状态改善有效率,平均达96%以上。此方法不仅拓宽了疗养辅诊服务范围,同时也丰富了体疗康复保健的内涵;不仅提高了疗养服务效果的内在质量,同时也为中老年人群专病训练治疗拓宽了途径,达到了调整生理心理、专病防治、康复保健、养生健体、平衡心身和美容美体之功效。瑜伽功时间、频率、幅度、强度改进对比表(表1~2)。

5结论

篇6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目前,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1]。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纳入研究病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7±5.9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69.49±6.02)岁。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并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评价[2]: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状态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为0~100分,总分为800分。分值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康复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脑卒中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为(486.56±93.58)分,观察组患者的总分为(597.82±92.34)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来,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4]。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取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5]:①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发生原因、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控制要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并为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环节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练掌握为止。②鼓励: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引用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工作:患者可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如洗手、洗脸、刷牙、摇动轮椅等,家属应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正确姿势和的摆放、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如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应对康复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张英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1-12.

[3]王兰英,满都拉.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6-4317.

[4]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10):1594-1595.

篇7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门诊治疗的80例心理妨碍青少年康复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均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医从性增高,促进了的康复,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结论: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其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青少年患者康复。

关键词:归因训练心理护理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48-01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分析和认识,并推论其原因或者指出其性质的过程,归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认知或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人们探索导致自己成败、苦乐、得失和荣辱的一种常规的心理活动。健康的归因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而不合理的归因活动却会逐渐把人们引入歧途,使其变得焦虑、郁闷、抑郁、精神崩溃。心理障碍时导致青少年产生急性心因性反应、惊恐障碍、癔症、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本院对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的患者实施了积极的归因训练和心理护理,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随机抽选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治疗的80例病例,男性4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4岁至2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8.5±1.1)岁,患者学龄为初一至大二不等。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失眠症10例,惊恐障碍11例,急性心因性反应5例,疑病症9例,癔症7例,强迫症12例,焦虑症12例,抑郁症1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人,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以关爱的态度来对待青少年患者,将归因训练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这一训练过程中,逐渐唤起青少年内心的正确认知和积极归因,消除其消极情绪,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归因训练的着眼点在于对于患者内部状态的维度认知、方法控制和原因探究。归因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护理人员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的自身特点和个人经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维度,列举调查项目和内容,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实施针对性的归因训练。经过归因训练,消除患者内心不可控的、稳定的、内部的错误归因方法,使其重新认识自身能力,从中了解自己,改变对于各种事件的归因方法,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改变其行为和情绪,将患者逐步引入良性循环,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1]。归因训练是指将行为、情感、认知设想成个人对于行为结果和周围事件的原因推断所进行的一种训练,这一训练方法从改变患者对于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析方法入手,对病因进行可控性、稳定性和原因源维度上的分析。若患者将好事或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暂时的、外面的原因,而将坏事或失败归因于稳定的、持久的、内部的原因时,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耐心的方法,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认知。训练的形式一对一进行,训练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周2~3次,随疾病好转间隔时间延长,随访1年。

经过上述归因训练,所有80例青少年患者均能够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正确看待自己和疾病,对负性和正性事件以及疾病都作出正确的归因,逐步改进自身行为,获得合理的认知,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1.3心理护理。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都会经历较长的病程,且病情易于反复发作,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精神萎靡、冷漠、缺乏活力、自暴自弃、悲哀等临床症状,对治疗过程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出现对治疗过程和疗效的抵触和怀疑心理。为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树立其对于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充分列举适当的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最终成功的例子,并保持足够的耐心,用不懈努力好百折不饶的精神和成功的事例来鼓励青少年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积极的心理护理和循序渐进的教导,逐渐改变患者对于疾病的归因和认知,使其形成对于自己所患疾病的正确体会和认识,排除已有的无望感与无助感给患者带来的困扰,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从而积极配合康复和治疗[2]。

2结果

经过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均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医从性增高,对疾病形成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归因,并能够积极应对治疗,消除了绝望和无助的心理促进了的康复,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归因训练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患者抑郁、吸毒、忍受疼痛、口吃、失眠、焦虑等方面的临床症状,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3]。青少年由于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会在生活和学习中作出不准确或错误的归因,进而形成对疾病的错误认识,产生不良的行为或情绪,最终导致意志或思维逻辑方面的变化,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归因训练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从消极的方面入手,经过认知方法的训练,使其形成对事物和疾病的积极认识,打消其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使其心理和情绪逐渐转变为良性循环,形成对事件的良性归因,引导患者逐渐走向成功。综上所述,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有利于心理障碍青少年形成对生活和学习的正确认识,重新认识和归因自身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以积极的心理面对治疗,提高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许顺江.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与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23):3289

篇8

【关键词】脑血管病;并发症;康复

【中图分类号】R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20-00

脑血管意外亦称脑卒中或脑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头痛、偏瘫、失语、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我院自2007年1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该类病人262例,好转出院180例,好转病人平均住院9天,这说明病人康复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家中进行。如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很快恢复功能,如没有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肢体功能恢复差一些。通过对这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了一些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有效训练方法及早期康复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病人262例,年龄在30~80岁之间,男女发病情况见表1,病人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见表2。

2 早期康复的目的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目的是通过早期康复手段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和致残率,康复的重点是偏瘫和失语。

2.1 急性期康复护理:对意识障碍明显的重型脑卒中发作病人,因病情易变,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发病后症状进展,尤其脑出血病人更应慎重。因病人卧床,不能活动,已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褥疮、呼吸道感染、肌力下降、心肺功能低下、精神衰退等合并症。护理人员除积极配合医生完成调整血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的药物治疗外,康复的重点放在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上。康复护理措施如下:(1)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及废用性萎缩:①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②定时翻身,更换,意识丧失的脑卒中昏睡病人,侧卧时必须将瘫痪的上、下肢置于肢体上,以防受压。翻身时要注意头部侧、仰位置协调,以防呕吐物逆流气管和舌后坠。③床上被动活动,主要防止肌萎缩及足膝关节变形,脑梗塞病人若无意识障碍,则在发病后次日即开始,脑出血病人宜在病情稳定后进行。④按摩。给患侧上、下肢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按摩胸大肌。(2)、预防感染:①预防呼吸道感染,防止吸入性肺炎。②预防泌尿系感染,尿潴留病人,留置导尿按护理常规处理。③预防深部静脉炎,将患肢抬高,按摩患侧肢体。④预防皮肤感染,预防褥疮。(3)、处理好消化道症状。

2.2 恢复期康复护理:患者意识不清到清醒,护理工作将床边功能训练为重点,帮助指导病人由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1)自我运动训练:①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或健肢协助患肢被动运动。②鼓励病人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③练习腰背肌、腹肌,让病人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动骨盆,“拱桥式”动作如下: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由开始坚持数秒钟到增加时间再缩短卧床时间。(2)坐地耐力训练:一般使用活动靠背床进行训练,也可借助于扶栏杆或拉绳子或自己健手支撑做起的方法,又可由床上过渡到床边和椅子上和轮椅上独立坐起。(3)上肢训练:病人健手做日常动作-解衣扣、用筷、写字、用餐、洗脸、刷牙、梳头、穿脱衣服等动作。(4)步行训练:床旁可借助他人扶持,扶床站立,迈步训练,护理人员训练病人站立行走时要立于患者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亦可用绷带系于患者足踝部,用健手将患肢前拉。(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纺织、书法等。(6)语言训练:训练患者以喉部发出“啊、啊”的声音,鼓励病人主动训练。

3 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时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护,善于疏导,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训练计划。尤其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心理反应。

4 结论

篇9

【关键词】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尤其多见于下肢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DVT是骨科患者尤其是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严重可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老年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故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DVT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院从2006―2009年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8例,其中骨股劲骨折25例,股骨粗隆见骨折43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7.5岁。手术方法行DHS固定的有20例,行股骨近端锁定板的有30例。主要伴随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5例,脑梗塞3例。

2 结果

68例病例中由于实施了预防护理措施,发生DVT1例,发生率为1.3%,经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

3 预防护理措施

临床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疾病特点及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3.1 术前护理

3.1.1 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床单位整洁干爽,定期病房消毒。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素高热量的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便秘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静脉回流。忌食辛、甘、肥、腻食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诱发DVT。对于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

3.1.2 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不能有效的接受信息,而老年病人又常存在神经功能异常。与老年病人有效沟通可以理解老年人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2〕,根据老年病人的思维能力和职业背景,耐心地介绍手术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训练方法,让病人全面了解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以得到医患双方积极配合的最佳效果。

3.1.3 牵引护理 骨牵引时肢体的位置与肢体的功能恢复关系很大,牵引期间,每日检查牵引索与滑车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牵引砝码是否着地,牵引绳是否脱出滑车沟,检查牵引索是否有部分断裂,以免影响牵引力,并防止牵引过程中突然断裂,造成再移位。要定时检查牵引的肢体是否维持在整复或所要求的固定位置,包括肢体的方向及关节的角度,如有偏移及位置不当要随时给予调整。牵引患者搬动时,应保持患肢处于牵引状态,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及移动牵引方向,以免引起错位及畸形愈合牵引针避免左右移动,为预防感染,针眼处滴75%乙醇,2次/天,并用消毒纱布保护,保持纱布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牵引期间,患者如诉牵引处疼痛应检查钢针眼处有无感染或钢针偏移,观察骨牵引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其颜色、温度、感觉及活动情况,及有无肿胀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耐心指导患者进行骨四头肌及背伸跖屈的训练方法。

3.1.4指导病人定时抬臀,抬臀时将双侧髋关节同时抬起,最好指导病人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抬起臀部,可避免抬臀时引起疼痛又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嘱患者行扩胸运动、深呼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抬高患肢于心脏平面,有利于静脉回流,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袜〔3〕。

3.2.2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术麻醉清醒后,可给予被动肌肉按摩和患肢活动,促进静脉回流。鼓励和协助病人在床上多翻身,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采用的方法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可采用“tens法则”,即收缩10 s,休息10 s,收缩10次为一组,每天重复10组[4]。要求以病人的最大耐力维持,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3.3.3 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时需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术后适度补液,建议患者多饮水及饮料,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稠。

3.3.4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术后12―24小时是老年患者发生DVT高危期,这一阶段DVT症状不明显,要注意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由于老年人反应能力低下,护士需做好交接班记录,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潮红,多为静脉淤血所致。一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后三天出现小腿肿胀,肢体紧张感,经进一步超声检查后,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未发生肺栓塞,痊愈出院。

3.3.5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是近年来预防DVT的一大发展,它与普通肝素相比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5〕。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时间复查,可作为预防DVT发生的常规用药,我院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钙4000u(5000u)皮下注射5―7天,每日一次,其生物利用率接近90%,严重并发症较少,较安全。另外,应尽量避免术后应用止血药。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病人尤其是创伤病人的常见问题,特别是髋部、膝部手术后多见,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加之骨科的创伤病人具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缓慢的特征。因此,骨科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如何避免以上病因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是否到位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因此,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86

【2】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332

【3】 赵勤俭,井坤娟,刘军红,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1):1311―1322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0例RA的社区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诊断标准的RA,和干预知情同意过程;排除标准:正在服用抗抑郁药,镇静剂的人本精神障碍,沟通障碍和意识障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5名男性和19名女性,年龄(53.4±12.6)年;持续时间:10年7例;学历: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10例,大专以上五例。对照组,6名男性和29名女性,年龄(55.5±12.1)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持续时间:10岁7例;教育水平中等及以下7例,3例高中,大专及以上六例。的数据进行比较,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干预1.2.1对照组国内第一周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请填写调查问卷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量表(ADL)和汉化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理训练和心理指导,教会患者腕关节功能训练方法,而出具的健康教育材料。第四周电话随访,询问病人健康教育依从性情况,解释了他们怀疑及时的指导和监督,并鼓励病人功能锻炼,使其自理。8周电话随访,与前四周的内容。12周的家庭随访,主要内容是收集信息,请填写病人VAS,SDS,SF36和ADL量表。同时鼓励病人的依从性与健康指导的内容,如果病情加重,督促其尽快住院。

    1.2.2实验组第l周上门随访,在对照组随访内容基础上加强认知疗法,以缓解患者抑郁情绪。首先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现状、发展及预后形成正确认知,发现负性思维及其来源,知晓负性情绪对康复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在客观认知现状基础上应用积极认知方式,以改善不当认知与消极情绪。第2周进行上门随访,询问患者健康教育内容依从情况,再次讲解健康教育资料,为患者答疑解惑,示范功能锻炼方法至患者掌握。同时实施认知疗法,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其生活自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邀请患者家属参与,共同关心、鼓励和督促患者。第3周电话随访,内容与对照组第4周电话随访相同。第4、8、12周上门随访,内容均同本组第2周。

    1.3评价指标①关节疼痛程度:采用VAS量表评估患者关节疼痛程度分级,0~100级依次表示从无痛到严重疼痛。②抑郁:使用SDS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正常总分70分。③自理能力:采用ADL量表评定,量表分为8部分,包括更衣、个人卫生、排泄、进饮食、床上、床下移动、轮椅使用、行走及其他。采用likert5级评分,每项不能完成为0分,在帮助下完成为i分,独自完成但时间长为2分,独立完成速度正常为3分,独立完成迅速为4分,满分为120分。④生存质量:采用sF一36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36个条目、8个维度,各维度记分用李克累加法计算原始分值,再用标准公式计算转换为标准分,得分最差为0分,最好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进行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SDS、VAS、ADL评分比较。

    2.2两组干预后SF一36评分比较。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