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的范畴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科护理的范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科护理的范畴

篇1

关键词:护理;内科;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23-02

良好的素质修养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结合内科护理特点,内科护理范畴广泛,内科病多呈慢性发展,病情复杂多变,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相辅,内科护理的组织、技术管理以及抢救是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1 内科护理的作用

医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科,一种是内科,无论是哪一种,对于患者来说都是十分痛苦的,患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地好起来,因此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十分暴躁。而护理的职责就是对患者负责,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1.1 给予患者日常治疗:患者病情重的需要动手术,稍微轻点的需要留在医院治疗,而这两种都是护理服务的范畴,护士是给予患者日常的治疗或是帮助的。例如护士每天都会去病房查看患者的情况,把患者的康复情况反映给医生;护士还每天给患者作护理,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对于患者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护理工作,患者的病就不会这么快好起来,就不会使得患者如此放心地住在医院接受治疗。

1.2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治疗:患者的病很多都是由于情绪引发的,因此调整患者的心态也是护理所关注的话题,而在医院治疗这段时间,患者不会去想太多病情以外的事情,因此只有使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就是对患者最好的治疗,因此内科护理的周到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现在很多医院都倡导微笑服务,就是在保证医院治疗的基础上让患者及家人舒心。如果是态度不好的护理人员,那么患者会经常与护理人员发生争执,产生矛盾,从而更加气坏自己的身体,加重病情。例如患者是肾脏病患者,每天面对的是愁眉苦脸的护士,服务态度也是极差,患者的一些请求得不到护士的帮助,这样对于这个肾脏病患者来说每天都与护理人员产生争执,再加上肾脏病本身就是忌讳生气,这样的护理会导致患者的病情继续加重。

1.3 建立一个完善的内科护理系统方法:确保护士数量与服务质量成正比关系,提高整体护理工作水平。各级护理人员安排不同的护理工作,将人力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使各级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其最大的护理工作作用。而且,需要合理地进行排班,根据各病房及科室中所需的护理人数及护理级别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护理工作更为严谨周到;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当组织本科室内的员工进行更为全面的健康教育学习。更新护士护理工作中的工作观念,建立整体的护理系统,并将之引入护理区,成为一套严格有理的护理措施。并且调动科室内的护理骨干深入其他科室,将已经成型的护理方法、经验取经来到科室中,使整体护理的方式全面实行起来。

2 内科护理的管理策略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微笑服务。好的护理人员能够让患者感到心情舒畅,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而不好的护理人员常给患者带来厌恶的感觉。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不断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觉悟教育,让护理人员明白自己的职责与自己的重要性。应该高度重视护理素质管理,重视护理人员的精神行为及心理管理。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护理人员和医生一样重要,不要以为只有医生才是治疗病痛地能手,护理也是后期治疗的能手,只有好的护理才能更快更好地康复。因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尤为重要。医院不能出现什么都不会的护理人员,这样会耽误患者的病情,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例如,一肾脏病患者住进医院,当他发病的时候,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到位,对患者采取了错误的急救方法,这样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或深造,优化护理队伍结构,全员投入,以传、帮、带和轮转相结合的配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定期开展科内业务学习,重点讲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抢救及护理常识。发展优势,形成专科特色,在搞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开展护理科研工作,活跃学术氛围,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技术骨干,确定帮带责任,相互学习,在遭到困难和故障时,骨干首当其冲解决问题。

2.3 加强内科护士自身对于用药的管理措施:药物的正确使用是对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如果运用不当的话,同样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甚至于生命的危险。而众多归属与内科系统内的疾病一般情况想都归属于一个科室进行诊断治疗,那么,不可避免的,所用药物也将种类繁多,复杂而烦乱。那么这个时候,药品的安全监管措施就必须全面而彻底地执行,否则,一旦产生事故,将是对患者致命的伤害,同时这也成为了护理管理上的的关键问题。药物的处方是有主诊医生所开具的,而护士则是成为了药品使用的执行者,那么,这个时候护理人员就必须掌握全面的药品相关科学知识,并且掌握药品的使用方法与相关技术,及时地观察患者使用药品后的反应状况,以便于更确切地指导其正确用药,并且防止不良反应的出现,从而确保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用药的过程中将由护理人员全程参与,这样便可为医生提供患者用药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主诊医生能够第一时间判断药品使用效果,以及调整药品的使用剂量与方法。

2.4 内科护理人员责任心要强:护理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变化。因此我们要以白衣天使的形象,极端负责和热忱亲切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对我们的信任。积极为患者整理床铺,保持整洁、干燥、舒适。及时帮助患者恢复积极心态,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痊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好的护理服务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因此医院对于护理的服务及管理应该高度重视,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应该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方法。同时让护理人员知道自己对于患者的重要性,要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断地学习,最终成为优秀的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刘瑞霞. 微笑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2,(24)

[2] 吕慧萍. 如何降低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J]. 当代医学,2012,(18)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08-02

引言:呼吸系统疾病是一张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器官、支气管、肺部以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重者则是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体质较弱,对周围环境较为敏感,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关怀。护士需要对患者全面的观察了解,不同的患者病情不一样,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对体征观测。由于重症患者约束较多,护士要多多观察,监督患者摒除不良习惯。护士本身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护理的学习,向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学习,一方面加强技能,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自身交流能力以及面对危急情况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临床资料

试验中选取医院中2011年7月到2012年5月间确诊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9例, 女性91例, 年龄34~78岁, 平均(59±7.1)岁。实验时随机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 与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最多,共计10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6例,肺癌患者12例。对照组只给予基础护理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护理方案。

综合护理方法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多,发展较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呼吸频率、脉搏、心率、痰量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气护理:通气护理呼吸危重患者中,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是急救与治疗的重要因素。在本项护理中,本科要求医护人员做到:①维持患者气道顺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保证吸氧及时合理,并尽量避免损伤患者黏膜,促进痰液引流;②对于救治中使用的仪器(如呼吸机 等),要密切观察各项参数变化与功能预警,注意同步效果是否良好,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排除原因;③对患者气道湿化 时注意吸人温度与患者体温相近且经过湿化的气体,有利于防止感染,促进气道净化。

3)药物治疗护理。在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药物使用量,严格控制血药浓度。因为对重症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中毒量,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因此一定严格控制剂量。为确保药物可以安全快速地进入患者体内,临床医生建议使用两条静脉通路,分别用于一般药物与特效药物的输入。需要强调的是,对患者行静脉注射时,应预先了解患者的用药历史,确保无药物冲入,并及时观察患者有无抽搐、恶心呕吐或者心律失常等不良症状。

4)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护理:主要治疗为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如伴发喘息可使用解痉平喘类药物。同时鼓励患者咳嗽,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除。呼吸困难者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位为主。

5)心理、健康指导护理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心理辅导与健康护理有助于增强患者信心,了解自身病情 。本组研究中,医护人员以热情的态度、和谐的语言、真诚的感情、熟练的技能面对患者,向患者辅导疾病相关知识,适当给予患者鼓励与帮助,帮助树立信心,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让患者主动配合临床治疗。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PaO2、PaCO2和心率水平均优于干预前,仅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小于干预前(P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选自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急诊内科2012年5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患者,男67例,女43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2.7±2.3)岁;急诊科护士40名,年龄20~40岁,平均(28.5±3.4)岁;按照患者护理方式分为优质组60例及常规组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优质组60例患者采取优质无缝隙护理。

(1)建立护理无缝隙小组。对护士年龄、护龄、专科知识、学历、技能、职称、工作经验、沟通服务能力等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按照护士实际情况,成立3个责任小组,每组分别设2名责任人。根据分层次使用原则,量化护士职责范畴,将其安排不同级别护士实施护理,加强护患治疗沟通交流。对护士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医护人员合理有序急诊抢救。

(2)创建无缝隙排班模式。按照床位比,对护理人员实施合理调配,护士长应相对固定责任班,大小夜斑双班制,保证8h在岗,24h责任制。护士长提前排好班次,根据护士实际能力合理安排班次,新老搭配,连续动态观察患者,实施整体合理。建立排班留言卡,置于排班本首页,若需调班,应将调班写在卡上,同时安排1名机动护理人员根据留言卡,及时调整班次,必要时段增加护理人员,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护理。

(3)优质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接诊后,应按照“先诊疗后付费”原则,实施抢救,并开放绿色通道。若患者无陪护人员,护士需要代替陪护人员办理各种手续,分诊护士接诊后用平车送入抢救室通知医生抢救。第1组应全程守在患者身旁,掌握病情动态,抢救期间观察患者循环系统,第2组负责人注意患者呼吸系统,第3组负责外勤,若出现异常情况做好记录。抢救期间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4)护理质量监督。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对整个护理过程实施质量监督。定期开展护理质量考核,做好各种制度的细节性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确保护理方案的个性化、全方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变化,计算患者护理纠纷和遵医行为,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纠纷例数/总例数;遵医率=遵医例数/总例数。

1.4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制定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操作、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分值100,分数越高患者护理质量越高。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均20个条目,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质量及心理状态对比

2组患者护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纠纷及遵医性对比

优质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3%(2/60),遵医率为96.7%(58/60);常规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9/50),遵医率为76%(38/50);2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及遵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4

【关键词】 心内科急症;中医思维;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97

心内科急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 患者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将造成残疾或死亡等严重后果, 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本文将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本院就诊的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给予临床研究, 探讨心内科急症的现代中医治疗思维, 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 年龄49~86岁, 平均年龄(64.34±4.06)岁, 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8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脏骤停6例。

1. 2 方法

1. 2.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科)》确诊为心内科急症;②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③排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产褥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者;④无脑、肾、肝、肺等机体其他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⑤对本次研究所需各项治疗措施具有良好耐受性, 可遵医嘱完成治疗;⑥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 2. 2 研究方法 对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中医医师完成所有患者中医治疗工作, 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医护人员、询问患者及家属等。记录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疗效, 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 2. 3 治疗方法

1. 2. 3. 1 心律失常 若患者先期经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时也可加用或改用中药, 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Ⅱ度1型、Ⅱ度2型、Ⅲ度)、病态窦房结和综合征, 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昏厥史, 可根据中医理论中“心悸”证实施辨证救治, 药物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丽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1. 2. 3. 2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患者经西医处理复苏后, 根据其实际证型提供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措施:①气阴两虚: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为主, 药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生脉散加味(鼻饲)等;②痰热蒙蔽清窍:治疗原则以涤痰清热开窍为主, 药用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等;③气滞血瘀:治疗原则为活血祛瘀, 药用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④阳虚欲脱:治疗原则为回阳固脱, 药用丽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可加用参附汤、真武汤加味(鼻饲)。

1. 2. 3. 3 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无明显合并症、梗死面积较小、已经失去溶栓机会或不宜实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选用纯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真心痛”范畴, 急性期宜化痰祛瘀为主, 药物可选用具有豁痰行瘀的温胆汤+失笑散、越鞠丸+失笑散, 嘱其绝对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实际表现可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 应注意若患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应给予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①显效:各项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②好转:各项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③无效:各项临床表现均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经上述中医对症治疗后, 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9.47%, 无效率仅为10.53%。见表1。

表1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疗效分析(n, %)

治疗效果 例数 所占比例

显效 21 55.26

好转 13 34.21

无效 4 10.53

总计 38 100.00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 祖国中医理论已受到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救治疾病过程中。研究表明, 我国将现代医学俗称为西医, 而传统医学则俗称为中医, 因此临床对待同一病证可出现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案[2]。

有研究显示, 根据临床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患者不同临床表现, 中医思维可分为先中医后西医、先西医后中医、单纯中医等多种形式[3]。此外, 在治疗前确定大的中医思维后, 仍应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细分证型, 实施中医辨证给药, 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本文研究可知, 心内科急症中轻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采用单纯中医治疗思维;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患者则可给予先西医后中医治疗思维。本文中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给予正确中医思维治疗后,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47%, 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提示正确运用现代中医思维治疗心内科急症效果显著, 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

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现代中医思维, 待确诊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 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荣芳, 程友桂, 孙开婷, 等.中医护理临床带教路径在心内科病房教学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7):114-116.

[2] 张咏梅.在中医院心内科实施优质护理的体会.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22):115-116.

[3] 叶丽燕.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临床效果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11):160-161.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内科现有2个病区,均为综合性病区,每科护理人员18名,日平均住院病人43人左右。由于内科是跌到病人多发病区,故我们从内科入手。2011年1—7月,2个病区住院病人发生意外跌倒13起,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53~95岁;发生于夜间(17:00—8:00)8例。病人独自下床无力跌倒7起;入厕时突发头晕跌倒3起;洗澡后体力不支跌倒1起;因床刹及护栏失灵导致跌倒2起。1例造成头部血肿形成,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造成疼痛不适及心理恐惧。

1.2存在问题

①住院病人存在高危跌倒危险因素无警示标识;②医务人员意识淡薄宣教不到位;③无家属陪护病人护理人员未及时提供帮助;④病床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床刹松、床栏损坏未及时维修,床头铃损坏未及时维修;⑤保洁员清洁拖地或地面潮湿、易滑倒无警示标记;⑥夜间照明欠佳。

1.3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1.3.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2011年8月成立持续质量控制小组,护理部主任负责,内科护士长担任质控员,科室全体护士共同参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质控小组成员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查找跌倒的原因,共同商讨制定改进的方法及实施程序。

1.3.2 制订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跌倒/坠床防范、认定与报告制度;制订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标准、高危跌倒病人的预防措施、防止跌倒的宣教制度及高危病人的交接班制度等。

1.3.3增强安全护理意识 ?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跌倒/坠床防认定与报告制度,并组织学习《侵权责任法》相关知识,对院内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并通报,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意识。

1.4实施程序

1.4.1护理人员培训 对科室护士进行跌倒预防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跌倒风险因素的评估、跌倒预防措施的应用、跌倒预防的工作指流程、向病人或陪护做好针对性健康教育等,并通过书面考试强化护士掌握相关知识。

1.4.2完善各类警示标识 ?全院统一制定高危跌倒标识、防滑标识 ,并制定管理细则:① 临床护士须对每位住院病人进行坠床、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并在病人住院一览卡右上角做好三角标识,床头卡上插警示牌,提醒全科护理人员加强对易坠床、易跌倒高危人群的安全管理。② 保洁员在进行清洁拖地时必须安放防滑警示牌,当地面潮湿时也需落实。

1.4.3 保障病房设施的完好 ?后勤人员定期下病房检测;终末消毒时护理人员必须检测呼叫铃、床头灯、床栏、床刹及陪客椅性能,发现故障在专册登记本上记录并申请维修,要求在24 h内完成修理工作。病人到达前再次检查,保证各类设施完好可用。对每位住院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正确使用床栏床刹及呼叫铃的指导;床头交接班时,对床栏及床刹的性能进行检查,保证床刹处于锁住状态。

1.4.4 制定跌倒预防工作流程 ?设计了跌倒管理质控表,检查记录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跌倒预防工作流程的实施,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使护理工作更科学、更有章可循,对跌倒预防起指导作用。

1.4.5 提高病人及陪护对跌倒的重视程度 在本组临床资料中,因病人自我感觉良好,对存在危险性认识不足,独自行动,陪护人员陪护不及时造成跌倒有10起,针对这一现象,制定了陪护制度及陪护人员自理能力评估表 ,规定陪护年龄大,生活自理能力低者应与家属沟通,调换陪护或请专业陪护照看。同时采取口头、书面等方式,对病人、家属及陪护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跌倒的危害性等的健康宣教。指导高危病人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如起身、起床时动作宜缓慢,保持稳妥的坐姿、卧姿,勿单独外出活动等。

1.4.6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晨会交接班规定汇报高危人群,医生查房时有针对性的重点宣教,新入科人员必须进行制度培训、考核。加强医护沟通,合理用药,对降压药、镇静药能合理安排服用时间,并做好宣教工作,防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病人跌倒。

1.4.7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把防坠床、防跌倒措施纳入护理观察范畴,随时检查病人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资料表明,跌倒多发生于夜间,因此,在保证照明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病人无陪护的特殊情况,将这类病人作为巡视重点,严格床头交接告知,同时要求落实适时提醒并协助病人上卫生间的服务,减少了跌倒事件的发生。

1.5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将安全保障工作列为保洁员及总务维修人员的日常工作考核内容,从而保障了环境安全措施的落实。建立护理部、护士长、责任护士三级监控制度,责任护士落实病人床边指导和教育;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护士长随时深入病房检查宣教的落实情况、病人自我防范技巧的掌握情况等,对理论知识定时考核,做好收集资料,统计分析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定期在质量管理会议上汇报;护理部针对跌倒、坠床不良事件对科室进行整改指导,并分析系统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促进持续改进。

2 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控制6个月,通过对跌倒相关知识的学习,宣教内容的完善,预防措施的落实,跌倒次数明显减少。2011年8月—2012年1月发生跌倒2起,发生率由改进前的0.69‰下降至0.12‰,高危跌倒风险健康宣教覆盖率由改进前的57%上升至98%;病人防跌倒知晓率由37%上升至88%。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

3讨论

通过持续质量管理办法,不断丰富护士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跌倒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主动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意识和对跌倒风险的识别能力;正确及时对住院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陪护的配合,使病人及陪护人员及时防范[4 ];病人安全的住院环境,良好的沟通方式,使护患关系的得到良性发展,从而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依从性;通过不断的交流,也有利于及时了解病人的并且变化及心理需求,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保障了病人安全。

4参考文献

[1]夏雪中.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展概述[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39-40.

[2]韦莉.老年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73.

[3] 萧翠萍,曾丽群,叶琼瑄,等.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中的应用 [J ] .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 ,7 , (6) :62-64.

篇6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75-01

自发性气胸,多以取重物、剧烈咳嗽、喷嚏、大笑、剧烈运动等为诱发因素,常为突然、尖锐、持续性刺痛或刀割样痛,吸气时加剧,多发生在前胸、腋下等部位。胸闷,呼吸困难为气胸的典型症状,基础肺功能良好,肺组织压缩20%,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该病属于中医“胸痛”、“喘证”的范畴[1]。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护对该病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自本科室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收住院治疗的符合有关诊断标准[2]的1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热伤肺型6例,肝郁气滞型5例,肺肾两虚型6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等症状。

2护理

2.1病情观察、评估(1)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胸痛的部位、范围,有放射痛及呼吸、脉搏、血压、面色的变化。(2)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观察创口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管道有无漏气及气促、胸痛改善情况,观察水封瓶水柱波动及气泡逸出情况,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3)评估呼吸困难的程度、适合的及活动耐力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大汗、紫绀时,应警惕出现张力性气胸。

2.2一般护理(1)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和屏气呼吸,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并给予中流量氧气吸入。(2)病室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 min;预防感冒,避免剧烈咳嗽而发生肺泡破裂。(3)多进食粗纤维的蔬菜、新鲜水果,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若2天以上未解大便,应采取有效通便措施。(4)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向患者解释气促、胸痛、呼吸困难为暂时性的,抽气后症状可缓解,以消除其紧张心理,保持情绪稳定。(5)协助医生进行胸腔抽气治疗,注意做好抽气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2.3辨证施护

2.3.1痰热伤肺型症见:胸痛,咳嗽气促,口干臭,或大便不通,舌苔黄厚,脉弦滑数。

施护:①病室宜阴凉湿润,室温宜18 ℃~22 ℃,湿度70%~80%。②予金银花甘草茶漱口,以防口臭。③宜食清热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绿豆、黄瓜、扁豆等,忌食辛辣、油腻等助火生痰之品,戒烟酒。大便干结者进食香蕉、蜂蜜水、紫菜等以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④中药汤剂宜偏凉服。⑤可针刺尺泽、曲池、偏历、阳溪、阴陵泉等穴位。

2.3.2肝郁气滞型症见:劳伤后突然胸肋痛,胸闷,干咳,气短,苔白,舌质红,脉弦。

施护:①病室安静,光线柔和。②重视情志护理,疏导解忧,保证充足睡眠。③以素食为主,少食多餐。④可食柑橘、金橘,以疏肝理气。⑤中药汤剂宜温服。⑥可针灸肝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2.3.3肺肾两虚型症见:多伴慢性咳嗽史,咳嗽,胸痛,神疲,气促,胸闷,纳呆,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或数。

施护:①胸痛时可遵医嘱外敷四黄水蜜加频谱仪照射,以活血、通络、止痛。②避免剧烈咳嗽、屏气、打喷嚏,以免引起再发气胸或加重肺组织压缩。③可食用补益肺肾的食物,如人参、紫河车、沙参、百合粥、麦冬、黄芪、党参粥等。④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预防感冒。⑤中药汤剂宜温服。⑥艾灸肺俞、肾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

3小结

自发性气胸,临床常见虚热兼痰热,气滞夹痰瘀,病机乃肺肾阴虚,虚火内炽伤津,气不化津,痰瘀交阻所致。其发生与肺、肝、肾三脏密切相关,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法当以清热化痰,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补益肺肾等。护理上则认真观察病情,仔细评估,在实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做好辨证施护,急重期卧床休息,提供优质服务;缓解期做好健康指导,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平素避免剧烈运动、抬提重物,勿屏气等用力增加胸腔内压,否则导致气胸复发。一旦感胸闷、突发性胸痛或气急则警惕气胸复发,须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

篇7

【关键词】 责任护士; 职责落实; 考核; 优质护理; 应用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其经过考核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1]。护士岗位绩效考核是目前卫生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护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内涵不断扩展与深化,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状况下,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使护理工作进入病房,真正将护士时间还给患者,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医院采用护士管床及流动护士站床边工作制的护理模式已有两年,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仍有大部分护士脑海里存在以前传统护理工作模式,而且根深蒂固,阻碍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进程,常有细节问题出现如:责任护士已发药给患者,但患者未按时服药;护士过分依赖外勤人员护送患者做辅助检查,造成3 d未完成辅助检查,延误协诊。种种问题困扰着临床工作,每个人都有惰性,解除惰性最好的办法是开展评比和通过指标检查、考核[2],因此本科室在护理部的指导下,自今年以来每天由综合控制班对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与护士岗位绩效考核挂钩,对绩效进行二次分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6月到西翼区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东翼区五官科住院的6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1.2 实施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护士管床及流动护士站床边工作制的护理工作模式,每天由护士长进行查房发现职责未落实的存在问题即时告知相关责任护士,责令整改,在环节质控登记本上登记存在问题,并跟踪整改效果,但未实行扣分考核,无与绩效挂钩。

1.2.2 观察组 采用护士管床及流动护士站床边工作制的护理工作模式,每天由综合控制班对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扣分(由护士长负责执行,护士长休息由临时综合控制班执行)。考核内容与方法包括:(1)科室根据具体的特点制定各班责任护士职责,细化各班工作职责,尤其将患者准时服药情况, 患者3 d完成辅助检查情况等细节管理纳入责任护士工作范畴。(2)护理部设立各班工作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扣分细则,将标准量化、细化、透明化,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制订综合控制班每天考核的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着装仪表情况;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床边工作制)落实情况;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急救物品完整情况;分管责任护士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包括督促患者准时服药情况,患者每天完成辅助检查情况,患者基础护理落实情况等等。(3)科室根据经常出现不良现象细化考核扣分项目,组织全科护士反复讨论修改至完善。(4)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各班工作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扣分细则,通过多种形式考核,督促护理人员熟悉掌握标准的情况。(5)护士长每天查房,对照扣分细则对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扣分考核(护士长休息时由临时综合控制班执行),发现存在问题即时告知相关责任护士,责令整改,将失分的原因登记在考核登记本上,每天累计被扣够11分就在总分中扣减5分。月底统计被扣分值,从护士岗位绩效、风险管理考核总分内扣除。

1.3 考核反馈 每个月护长对全科护士进行综合考评,被扣10分以下为A等,被扣10~20分为B等,被扣20分以上为C等,月末随护长手册上交护理部,在开每个月护理例会上对优秀者表扬。

1.4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1)采用出院当天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采集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入院时各项安全注意事项介绍、饮食指导、掌握患者的输液情况、解决患者困难、健康指导、对患者的关怀等内容;(2)统计患者按时服药到口率。(3)统计患者3 d完成辅助检查情况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33%,患者按时服药到口率为98.33%,3 d完成辅助检查率为96.67%,对照组分别为91.67%、95.00%、88.33%,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8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干预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来我院采取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细节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细节化护理;尿毒症;血液透析;应用效果

尿毒症在临床上属于肾内科疾病范畴,且是一种较常见的病症。近年来,尿毒症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临床上对于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能够缓减患者的症状、延续患者的生命[1]。临床研究表明,细致、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就对细节化护理干预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来我院采取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40例,男82例,女58例,患者年龄27―81岁。患者的透析时间为1―3年,每次透析时间为8-12小时。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肾内科药物结合血液透析方式进行治疗,患者的透析频度为每周0.5―2.0次,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对患者每次的透析频度进行合理的调整,患者每次透析的时间为8―12小时不等。对照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主要包括透析前测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透析中采取多参数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同时密切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透析后封管液封闭通道导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细节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2]。

1.3 细节化护理

1.3.1 透析前护理

向患者介绍医院透析室的环境,减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准备好透析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治疗器械与物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部位,为患者建立起血管通路。上机时,控制好血流量,一般来说血流量不宜过大,保持在150ml/min―180ml/min为宜。上机后对各项参数进行再次检查,确保其均在正确范围内,各连接是否正常正确,空气监护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同时妥善的固定血流管,避免管路受压、扭曲或弯折[3]。

1.3.2 透析中护理

透析过程每个1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血压测量,同时记录TMP,1小时超流量以及甘肃追加量等。严密观察处理各种透析环境警报和机器故障。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需加强肢体固定。由于血液透析的时间较久,因此护理人员要适时的安慰患者,照顾患者的饮水、进食,同时教会患者全身放松的方式,使患者处在较为舒适的状态。提高透析过程中的超滤技术,使患者体内的水分得到充分地清除,在透析结束时能够达到干体重。在血液透析结束前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停止肝素的使用。

1.3.3 透析后护理

透析完成时,在回血时需先确认是动脉穿刺之后再进行拔针,并且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冷汗等不适症状。回血中使用的生理盐水量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确定,在进行回血时,需集中注意力,在血液末端进入到静脉壶之后立即关闭血泵,依靠重力作用使残余血液流回患者体内。如果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有出血倾向,例如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牙龈出血,或者是不小心咬破舌头等情况,护理人员在透析结束后可以按照医生的嘱咐给予鱼精蛋白对抗肝素[4]。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能够缓减患者的症状、延续患者的生命。但是由于尿毒症患者的各脏器功能均出现衰退,而血液透析属于创性治疗,因此,在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时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临床研究表明,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细节化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云萍,薛小玲.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62-1064.

[2] 张玉玲.尿毒症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10-111.

篇9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0-128-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来源于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出血,属祖国医学“血证”范畴,其发病突然,发展迅速,是内科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迅速有效的止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护理人员除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外,密切的观察,精心的护理更是患者预后的保障。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对3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进行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1.23±5.43)岁;其中胃底静脉曲张患者13例,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7例,应激性胃黏膜损伤6例,其他2例。对照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1~64岁,平均(40.75±5.80)岁;其中胃底静脉曲张患者14例,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应激性胃黏膜损伤6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类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开放静脉通路,止血、输血、输液、纠正电解质等支持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内镜治疗及手术治疗。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方法。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暖、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精神、意识变化及生命体征情况,记录24 h出入量,迅速的建立静脉通路,至少2条。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

1.2.2.1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血不循经而外溢于胃及肠腔,是因为气不摄血。胃热及阴虚火旺而致。而心理应激是导致胃黏膜应激性损伤和导致出血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过程中,应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应急原因,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并通过按摩、穴位按压等中医护理中常用手段给予心理疏导治疗,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1.2.2.2 辨证施护 胃中积热型:脘腹胀痛,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臭、口干渴、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施护原则为清胃泻火,化瘀止血[1]。肝火犯胃型:吐血鲜红或带紫,或便血如柏油,口苦肋痛,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脉弦数。施护原则为泻肝清胃、凉血、止血[2]。脾胃虚寒型:便血或吐血紫暗,脘腹隐痛,喜暖、喜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无力。施护原则为健脾益气,摄血止血[1]。

1.2.2.3 中药止血 党参15 g,黄芪30 g,白术15 g,生地10 g,仙鹤草20 g,白及20 g,三七粉(冲服)4 g,乌贼骨15 g,黄芩10 g,生草5 g。对于急性出血期,加用黄连10 g,地榆炭30 g,丹皮10 g,煎水分次冷服,每天1剂,服3~5剂[3]。

1.2.2.4 出院指导 出血停止后,患者由于失血,真元大伤,气血未复,余邪未消,若调护不当可导致出血复发。嘱患者出院后劳逸相宜,起居有规律,保持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饮食有节,忌生冷、辛辣食物;戒烟戒酒,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1.3 观察指标

参照文献[4],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最为常见的危重疾病,大量出血是指失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或失血量达1000 mL以上。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基本上能够做到止血与预防再出血的目的,然而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主要原因在于发病迅速,因此有效地治疗与积极科学的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积极有效的整体化护理措施,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最终治疗效果,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重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该类患者常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医护人员首先要镇静,安慰患者及家属,指导患者缓慢深呼吸以放松,加强患者的沟通,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5-6]。向患者及家属简要说明治疗措施及目的,提高治疗依从性。认真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安静,并注意保暖,准备急救物品,患者绝对卧床,减少翻动,轻者家属可陪伴患者在室内做适当活动。做好患者口腔、尿道口和会护理,防止感染[7]。出血期间禁饮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流食一半,易消化饮食,要少量多餐,以软食为主,避免进食过硬、过热等刺激性食物。

健康指导:而中医护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冶”的原则,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病证的病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鼓励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戒烟戒酒。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36例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上消化道的出血起病急,病情危重,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护理技能、密切配合医生,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治疗及认真细致的护理,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郁颖.个体化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726.

[2] 杨光,徐淼,邵海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急救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139-140.

[3] 郭得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371-372.

[4] 冯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15-316.

[5] 葛俏洁,杨丹东.中医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859-860.

[6] 甘会,韦延会.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护理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37.

篇10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薰洗;艾灸;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71-0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周围组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目前尚无根治此病的方法,西医治疗副作用大。为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科对48例患者采用中药薰洗配合艾灸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达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2008年5月~2008年9月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8例,其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12 a,最短1 a。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关节肿痛,功能活动受限;8例患者下蹲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

2治疗方法

2.1常规治疗镇痛消炎,对症处理。

2.2艾灸治疗清艾条每支25 g,剪成3 cm长艾段,每次点燃3~4个艾段置于艾灸盒上,于距指、趾、腕、踝关节的穴位(阳溪,阳池,二间,解溪,昆仑,足通谷等)或痛点3 cm处进行轮回灸,1次/d,20 min/次,6 d为1个疗程,休息1~2 d,连续灸2~3个疗程。

2.3中药薰洗将预先准备好的中药(桂枝15 g,川乌10 g,草乌10 g,延胡索15 g,木瓜20 g,牛膝15 g,桑枝15 g,防风12 g,海桐皮12 g,黄芪30 g,伸筋草30 g,独活15 g,威灵仙30 g)加1500~2000 mL水煮沸,取煨好的药液200 mL,扶患者坐于薰洗桶旁,并注意用大毛巾下肢保暖。1次/d,30 min/次,6 d为1个疗程,连续薰洗1~2个疗程。

3护理

3.1一般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舒适、安静的环境,病室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保持室温18~20℃,湿度40%~60%。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

3.2心理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下降,由于关节畸形,甚至劳动能力丧失,且常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自卑、易怒等心理,给家庭经济及就业等带来困难。鉴此,护士全面了解患者情况,针对不同病情及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尽力消除患者悲观焦急情绪,向患者介绍本病的特点及痊愈病例,增加治疗信心。工作中护士态度和蔼,对动作缓慢者不能有厌烦情绪,尽力给予协助,以取得患者最大信赖,积极配合治疗。

3.3灸疗护理由专人操作,对准各个关节的穴位或痛点,采用回旋灸或雀啄灸,随时调整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或轻微灼痛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各关节均要兼顾,动作要稳妥,及时弹掉艾灰,施灸时嘱患者保持舒适的,以免移动烧伤皮肤。

3.4薰洗的护理薰洗前向患者讲明目的及注意事项,空腹及女患者月经期不宜;薰洗前后适当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薰洗时温度控制在38~40 ℃,温度过高可致皮肤烫伤,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目的,每5~10 min巡视1次,随时调节温度,观察患者情况,及时解决患者需要,对活动不便者专人协助,确保安全。

3.5饮食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不同程度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饮食给予易消化、高铁、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3.6功能锻炼急性期适当卧床休息,鼓励或协助患者2~3 h 更换1次,同时保持关节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采取全身和局部相结合锻炼方法,如转颈、握拳、挺胸、摆腿、打太极拳、拉力器、握力器、捡珠子、阻力自行车关节活动器等。根据患者健康情况、关节功能状况、年龄等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同时按活动计划实施锻炼,在护士指导下有计划,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患者能承受为限。

4治疗结果

48例患者治疗20 d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关节晨僵消失,疼痛消失,活动自如)40例,好转(关节晨僵减轻,疼痛减轻,生活能部分自理)8例。临床治愈率为83.3%,有效率为100%。

5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主要病机为肢体经络被风寒湿热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足,经络痹阻,不通生痛[2]。中药薰洗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瘀消肿,活血止痛作用;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的作用,中药薰洗与艾灸配合使用,可发挥其协同作用,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现代医学认为,中药薰洗时中药煮沸产生大量中药离子,以离子特性渗透皮肤进入体内,改善血液循环,使关节灵活。艾灸具有抗感染、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而且其自身热效应可使人体组织温度平均值升高[3],促使关节肿胀消退,活动自如。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时间长,具有各种复杂心理状态,需积极疏导,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有利消化腺体分泌,食欲改善,抵抗力增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及附属结构,活动后诱发疼痛加剧,少数患者不愿意活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关节易于挛缩、僵硬。因此,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及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动防残,动静结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0~901.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