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能力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维能力重要性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是小学生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数学课以其严谨、严密的推理和逻辑推导,通过对数字、公理、定理、公式的表达与解释,让学生加以训练,就可以对思维进行培养和影响,从而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差异中,思维品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也认为“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充分体会到探究思维品质及如何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非常实用和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数学课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积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方法,这是提高他们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思维活动,而且,它本身也蕴涵了情感素养的熏染,不仅对小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塑造严密科学的行为方式大有裨益,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培养的方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例如,师傅和徒弟共生产零件2000个,其中徒弟生产了 ,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学生分别说出了两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1:从题中的条件可知是把师徒两人共生产零件的个数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零件的个数是2000的 ,师傅生产的个数就是总个数2000的(1- )。这样从师傅生产的个数里减去徒弟生产的个数就是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解题方法2:从题中条件可知是把两个人生产的总个数2000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了 ,师傅则生产了(1- ),那么师傅比徒弟多生产了总数的(1- - )。关系式是:师徒生产的总个数×(1-×2)=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求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就是求2000个的(1- ×2)是多少个。

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需要特别注意和训练出来,因此学生在课堂表述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毛病。数学老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指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能说到会说,从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上来。

2.加强听取、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

篇2

关键词:思维训练挖掘培养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遭遇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走投无路,便钻进了一个山洞,山匪也进了山洞里。在洞的深处,商人未能逃过山匪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山匪逮住了,身上所有的钱财,包括一把准备夜间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掳去了。之后,两人各自寻找着洞的出口。这山洞纵横交错,两人置身洞里,像置身于一个地下迷宫。山匪庆幸自己从商人那里抢来了火把,他把火把点着,借着火把的光亮在洞中行走。他能看清脚下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但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终,他力竭而死。商人失去了火把,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艰辛,他不时碰壁,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正是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来的微光,他迎着这缕微光摸索爬行,终于逃离了山洞。由此想到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给予学生以“火把”把知识正确地,全面地,甚至高密度地传授给学生,仅仅如此,他们是否能够走出“山洞”。有专家如是说“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了以后,还保留下来的正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保留下来的是什么呢?就是能力,是思维素质。知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会长久地保留下来。

下面就自已在教学中的体会,以高中数学认识过程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已有知识,包括定义,定理,公式的正确处理

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思维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思维训练。学生往往认为定义,定理,公式等只要记住就行了,对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很少能给以足够的重视;教师也往往只重视让学生把定义,定理,公式正确地、全面地接受下来,而不去探讨它们的由来和实质,课堂上认真地、严格地对每一个定理加以证明,对每一个公式给以推导,忽略证明和推导的原因。这样学生只会机械的记公式,套定理,而会忽视运用的前提条件。例如,求数列{1,x、x2……} 的前n项和,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应用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得出结果 。其一,忽视该公式应用的条件 ,而在本题中公比q有可能为1,此时,得到一常数列,其二,忽视等比数列的条件:等比数列中,其公比和数列中的项不可能为0,而本题中x可以为0,得数列{1,0,0,……},其前n项和为1。加深理解“等比数列(公比)的前项和公式 ”后,面临这类问题不会顾此失彼了。还有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关系:{n=1,很多学生也只是勉强记忆,其实只要理解记忆了就很明了清晰了。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连系的方法教学,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

我们说一个稍微用功的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讲的课并不难,仿照例题解几道题也完全可以,但是要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了。故必须放弃“前提--结论”式的教学,而用以思维为主流,以链结式的学生的思路展开。如数列概念一节的教学,概念较多。如不注重思维引导,只顾孤立地呈现,学生是必会像猴子下山,摘了西瓜,丢了芝麻,也可能会有似像非像之感,我在教学中按下面的方式进行,比较适当。先由集合的概念 引入数列概念 列举出课本中的几个数列 对比集合的特点 结合实例归纳出数列的特点对比集合中的元素 引出数列中的项 由此得出其序号 由序号与项的对应 联想到映射 一一映射,函数 数列与其序号构成一个函数 联想到函数的定义域 它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它的一个子集 有限数列,无限数列,即数列的分类;函数 函数的图象 由定义域的特性,得出是一群孤立的点;函数 函数解析式 通项公式概念 分析出一个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前几项 看事实,悟规律 由前几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有的可写出不只一个通项公式,有的却写不出通项公式)整个过程都是联系对比所学知识,很自然引出新的问题,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并且把所有知识一串而成。真可谓一气呵成。

2.数学的综合运用上,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去挖掘,而不是强加给学生以解题模式,框架,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例题的讲解追求的不是解题过程写得多么详细,而是解题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才不会单纯摹仿,不会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新问题不会觉得束手无策。例设{a,a+b,a+2b……}的前n项和sn(n=1,2,……),a ,b是常数,且b

(1)证明{ a,a+b,+a+2b……}是等到差数列;

(2)证明以(n,a+bn)为坐标的点 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写出此直线的方程。

分析并推导:要证明数列{ a,a+b,+a+2b……}是一等差数列,就是要得出 常数,此时显然要求出 的通项公式,而通项公式可由数列得,

故 an=a+nb

此时猛然发现这里n只能取自然数,这样得到的通项中是从第二项开始后各项,那么首项到哪里去找呢?噢,原来在用 数列{ a,a+b,+a+2b……}时就忽略了条件 2,而由数列得本身就还包含着 这样一个“始祖”。所以学生自然补充这一点,并验证 符合,最后由前述分析,得证。整个过程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开始也是感到非常棘手的。首先是从知识结构上,一下子就从数列跳到畏难的平面解析几何;第二要证明的点不是一个,二个或多个具体的点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无数个抽象的点。显而易见,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求,只有寻找某个规律性的东西才行。回到具体的坐标点,细思量,发现至少可以确定第一个点1,(a+b),其他的点呢确实不好找了,这时,可先放一放,回到如何证明点共线的问题,是要得出每两点所确定直线的斜率相等。如此,我们要求多少个斜率,用组合数来求要有个。似乎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规律是什么?不就是很多归结为一个吗?这里的无数个点能否用一个点表示呢。这不就是通项公式(n,a+nb)吗?对呀!然后它(们)与第一个点所确定直线的斜率是一个固定的,即为一常数。问题终于豁然开朗。峰回路转,有学生发问,这里用到求斜率,那它是否有斜率呢?题目中并没有指明。对,那什么情况下没有斜率呢?当两点的横坐标相同时,所确定的直线不存在斜率。这里的横坐标 会相等吗?即数列是常数列吗?前面 ,由条件 知数列不是常数列。由此尽管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不少,分支及要注重的环节较多,但只要能做到用"理"去服题,总是可以跨越的。

三、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不仅指抽象的逻辑思维,也包括着蕴含"轻捷灵活"的形象思维,即常说的数形结合思想,上面第四点的实例已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再例对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关于n的不含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对应的图象是一过原点的抛物线,

故由其特性,若 ,可知:

(1),取最大值(或最小值)(若为m+n奇数,取接近的相邻的整数);

(2),为0。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创造性思维;关联性;重要性

引言:艺术源于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通过艺术价值可以反映人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囊括了艺术学的所有特点,又区别于其它艺术学科的共性。因此,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包括来自表现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体现。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设计的灵魂,是每一位艺术设计人员必须要培养和掌握的技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衣、食、住、行,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艺术设计的身影,且对艺术审美的要求越老越高,环境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因此,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性思维的关联性

(一)、艺术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价值体现

创造性思维基于艺术设计为主体存在,创造性思维通过艺术设计为平台展现艺术价值。因此,艺术设计与创造性思维是相互依存在。艺术设计师有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是艺术设计人员自觉从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渠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大的设计领域,对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将创造性思维融入艺术设计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理想与实践的对接,另一方面可以不断突破传统局限对设计师的束缚。简单地说,创造性思维依托于艺术设计存在,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创造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价值奠定基础。

(二)、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敲门砖”

“敲门砖”意味着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和门槛。艺术是一个不断创作地过程,所以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要具备超前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才能在平凡的世界里捕捉常人看不到的美,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灵感应用到设计中,由于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模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程序、方法与传统思维存在差异,所以应用范围有限[1]。通常,我们将创作性思维能力定义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碰撞的结晶,同时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产物。因此,无论环境艺术设计是作为一项空间艺术,还是人文艺术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和贡献。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提

专业能力永远是一个专业存活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美学理论和美学专业能力,是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完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为了将创造性思维能力贯彻落实到环境艺术设计具体操作中,进而有效提高艺术设计的专业性。例如: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艺术设计中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包括素描、色彩、空间等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将创作性思维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从而为充分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价值奠定基础[2]。因此,丢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师等于丢失了灵魂的躯体。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创意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环境艺术设计是由多种学科内容综合而成的学科,包括对创意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有目的的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提高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和重视。此外,每个设计人员对艺术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通过多元化培养设计人员创新意识,便于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人员的特点和优势。另外,由于环境技术设计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就是艺术设计人员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其次,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且艺术和创造性思维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体现

环境艺术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应用于实际,改变实际的工作。我们说,设计师是美的建设者,所以设计师必须要拥有超乎常人的胸襟和巧夺天工的创新意识,才能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但是,目前,大多数艺术设计人员普遍存在理论大于实践的工作现状,往往无法在艺术设计中投入全部精力,进而导致设计作品过于平庸或常态化,严重削弱了艺术成果的设计价值。而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艺术设计人员明确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现,进而将设计人员的个人文化修养和艺术设计能力,全部投入到设计过程中,有利于增加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价值并提高设计的存在感。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性保障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3]。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设计者身临其境的参与进来,并用心感受设计细节,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设计的独一无二。而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设计师对空间的布置、对结构的设计、对风格的构思等内容,所以创造性思维模式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缔造者和设计者。

结语: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广泛存在偏见,认为艺术设计与所有学科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至于艺术设计思想被禁锢于有限的范围内,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因此,为了改善艺术设计不容乐观的窘境,必须要加强对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并不断完善其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不断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才能进一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马强.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年11期

[2]葛明芳.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阿伦娜.艺术设计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篇4

关键词:数学意识;创造性思维;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78-01

当前,在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充分摆正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勤思勤做的主管能动性、刺激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过激,念想把学生“教会”。不管是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内容上。其实,这种方法已被证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再创造的过程

常规数学教学过程中,练习题是为了形象、便捷的揭示原理的内在规律,充分激励学生体验感悟未知领域。

1、教师把知识形态的数学思想像传授知识那样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构建起数学思想的大体框架。利用思维迁移现象,矫正个性思想,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它、检验它、丰富它,并内化为认识形态的数学思想。

2、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空间。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归宿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适合的思维意向。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颖悟。

3、数学思想方法是思维的高层次活动,是反复使用,长期思索的结果。只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我思考,自我鉴赏,才能突破思维障碍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比较对比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地内化为经验,形成观念。 最后,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一个教师通过精心备课,不失时机的暴露出最简捷的解题方法。恰到好处的做法,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破除学生数学思维的神秘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突发直感,或一闪念的解法思路,或一种恍然的“顿悟”与“灵感”就是最好的证明。

数学情境训练是诱发问题思维的重要条件

1、诱发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引导、诱发学生在强烈的提问意识的驱使下去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敢于离经叛道,勇于标新立异。激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地、大胆地把自己异于同学、教师甚至课本的想法与见解提出来,即使是浅显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当然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思维空间,努力开垦生成问题的土壤,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揭示与概括。甚至教师有时故意出些错误,出个错题,让学生在意识到老师的错误后产生“问题出在哪里”的疑问,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揭示思维的全过程,指出出现错误思维的原因,学生将会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下顺利的掌握正确的思维。

2、抓住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学生在对数学概念进行心理表征时,常常要借助于直观形象。这种直观形象源于日常生活或关于这一概念已有的学习经验。特别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形式定义往往与他先前关于这一概念的直观形象相矛盾(学生常常把直观形象中包含的非本质特征或个别特征当成数学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的直观形象和经验作用,在课堂上展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等主动的思维活动,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概念的形式定义。

3、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培养一般思维方法和数学特殊思维方法的重要契机,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在新旧知识间进行交互作用,才可能建立高一层次的认识结构。盲目赶教学进度,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其被压缩的恰恰正是学习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按照现代思维和能力发展最佳时机理论,学生将会错过或失去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最佳机遇。有鉴于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总之,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法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应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生“反应”的“催化剂”,而不应降低为输出知识的“传输器”。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主战场。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认为有两项重要的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就是创新思维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岷兴.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课堂效益[J].数学通报.1998(10).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要性;对策

就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而言,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精神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提升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具备很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学生思维个性化缺失导致小学数学教育得不到发展

学生个性化的缺失也是现代数学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由于传统教育中长期认为教师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更是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和展示,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并在教学制度的压制下,沦为分数和考试的机器[1]。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学生的自利得不到充分发挥,想要让其进行创新必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二)教师话语权的独断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权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话语往往不容挑战,具有绝对性,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和关注,这也是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性。这种思想导致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不平等的关系和话语约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长期在这种环境进行学习,学生的才智也将得不到有效发展,个性化将被扼杀,所以创新意识的发展更是难以得到完善[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教育体制的形成是一项比较漫长、复杂的工作,因此想要对其进行有效改善和发展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那么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怎样扬长避短,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发挥呢?

(一)创设更为宽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热情进行激发

要想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背景下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在对数学思想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的快乐,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进行完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后对其进行解答[3]。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开展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将会大大减少,对于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将起到重要的强化作用。

(二)通过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不仅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起到有效激发。在这个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目的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以便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获更好的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笛Ы淌ξ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也是民族的希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创新精神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雪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4,35(4):359-359.

[2]彭飞.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速读(中旬),2016,29(4):159-159.

篇6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也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诸多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片面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充分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理解。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7

1、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是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向学生展示客观规律。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运用化学知识,这使得化学的教学中要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质联系起来。同时,化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化学中涉及历史学,化学的发展历史;生物学,生物的新陈代谢是化学反映的一部分;物理学,通过物理性质,结合化学反映判断物质属性等等。这使得化学教学中要综合各章内容,梳理各内容间的联系,以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化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化学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化学学习对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数量以及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通过发散性思维可以快速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有效解决问题,也可以创新的运用新的解题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范畴,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同样,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促使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提高社会的整体水平。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典型学科,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学校在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更为有利。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学校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力度,学校也应注重发散性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3.1 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源泉,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多进行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化学的学习热情。例如,学生可以亲自电解水获得氧气和氢气,进而进行氢气燃烧的实验,化学学习不仅是化学反应,还包括反应过程的物理变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更好掌握这些知识。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表扬,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解答化学学习中的问题,防治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惧等等。通过以上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3.2 带着问题学习

化学学习没有生活规律可遵循,各种物质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反应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预留一些问题,供学生自发进行思考。例如,在测量空气中氧气比例时,用什么燃烧方式消耗氧气会使得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在实验的时候注意什么;在制取氧气的时候,用哪种制取方式快速有效,分别注意事项。老师也可进行看似有违常理的提问。例如,铁可以燃烧吗?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然后结合实验表明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比例高的环境下达到燃点时可以燃烧;通过一氧化碳、氢气的燃烧实验表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等等。问题、自我思考、实验的结合使得思维模式更加清楚,学生经常进行问题思考可以不断发现思维方式,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提高思维能力。

3.3 学生之间观点论述

老师在提出实验问题后,激发学生自发思考,进而结合具体实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验完成后,进行实验总结阶段。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使得学习成绩优秀以及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共同讨论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一方面,在表达过程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可以吸取学习成绩较好同学对问题的看法的角度;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可以加强对问题的认识。在讨论期间,老师要引导每个人进行思考,尽可能给予学习成绩差同学更多的表现机会。在各组论述完成后,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小组间观点论述,正视各种不同的看法,解决不同看法之间的碰撞,实现认识问题观点进一步共享。同时,在论述过程中逐渐形成团队意识,以更广阔的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4 老师对整个过程总结

观点论述完成后,老师应对各小组观点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应客观对待各组的实验观点,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对比实验前后观点,梳理思维方式,对相似观点进行再次讨论,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思维整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不要盲目的包容,对于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观点予以指出,展示正确的思维方式以供学生参考。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14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结合自身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综合运用教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深入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物理思维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还体现了作为物理学科本身的独特的思维特点。首先,物理思维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生掌握此思维能力,就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应用相结合,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学生掌握物理思维能力不仅能从理论上掌握力通过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因而改变运动状态,还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此定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次,物理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将抽象与形象统一起来。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而学生掌握此物理思维能力,就能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从具象上升到抽象。

例如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看见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从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就用到物理思维。学生掌握此思维,能有效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后,掌握物理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因为物理思维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属于一种定势思维,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探索万千物象背后所隐藏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物理思维还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人们在遇到相似的情景中,就能够广泛调动曾经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偏见。学生掌握此能力,就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对今后的学习或者解决类似问题大有收益。

二、高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推进,即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分别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分析运动过程和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可运用实验建立教学背景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演示或者让学生做平抛运动实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印象,比较自由落体小球和平抛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的位置变化,来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次,还可以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去描述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电流传播时,为了使学生明白自由电子在导线里的传播速度不同于电流的传播,教师可引用队列战士前进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再比如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时,就可用弹簧为例,当弹簧拉长时表现为引力,当弹簧缩短时表现为斥力,来帮着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最后,教师还可运用课件来还原物理场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将物理概念学“活”而不是学“死”。如在学习力的合力与分力大小的关系时,教师就可展示相关的flas,通过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将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明白物理本身就是现象,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学习中,物理概念、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都要运用到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抽象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含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物理概念、了解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多个方面,也是学好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重要方式。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基本的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发现普遍规律。

如关于力的概念,可通过马拉车、磁铁吸引、手提重物等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间的基本作用方式,从而得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就是被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再通过改变双方物体之间的条件,来研究作用力与被作用物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力的一般规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物理抽象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抽象性与概括性兼备,这是将感性的物理经验上升到一般性的物理规律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物理模型来强化其与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例如可将物体在圆弧轨道上的运动与单摆模型相联系,巧妙地运用单摆原理来解决物体在圆弧轨道上的运动状态。

(三)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代社会是一个重视创造力的社会,教师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努力从社会生活中提取与高中物理相联系的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教师还要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的设置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挑战能力,能够有效打破学生思维的僵局。

再次,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不拘于常格,变化角度思考问题,打开思路,体现创造的灵活性。在具体教学中主要通过半开放式的问题和实验,鼓励学生自我探究,不迷信权威,表现敢于质疑,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9

论文摘 要: 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找出培养数学思维的解决办法等方面着手。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转贴于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

1.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1.2 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1.3 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2.1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2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2.3 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1 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3.2 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