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集安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可喜成效。
强化执法监管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控制源头上的农业投入品安全。组织开展“打假护农保春耕”专项治理行动,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有效遏制制售假劣农资和规定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同时,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逐步扩大放心农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完善流通链上的监管制度。狠抓市场准入关,探索建立农产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制度,落实经营者质量安全责任。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对已销售的不合格农产品召回制度,及时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积极谋划和争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加强对重点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检验。同时,建立群众反馈制度,设立群众举报热线、信息咨询平台,对发现的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农产品,坚决清理出市场。
坚持示范引导 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促进标准化生产和示范作用体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六化”,即: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加工规范化、产品流通标识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同时,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范畴,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坚持田间管理技术跟踪指导。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冬春科技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等形式对种植户进行农业技术提升。同时,以生产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按要求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培训总人数达到7万人;打造优质品牌带动效应。鼓励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以基地为试点,倡导应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措施来防控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残留,加快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目前,已有2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有机认证,4种农产品被列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督促责任落实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组织保障。在全市11个乡(镇)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的牌子,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对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对产地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严格落实市委人才战略,长短期统筹抓。今年初,通过全市“急需紧缺人才”项目引进动物科学和农学研究生2人,年底将继续引进。同时,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农委组织有关培训20余人次;狠抓下级部门对相关领域的帮扶包保。完善部门联合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的工作机制,提高农业部门履行农资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目前,已通过帮扶包保,打造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个,在建基地2个。同时,以全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实现通沟村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有机食品认证。
篇2
抓基地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引导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今年印制《长春市蔬菜生产记录手册》8000册,免费发放到菜农手中,实现了生产记录在册,有效规范了农业生产行为。
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执法检查,严禁质量不合格的农药、种子、肥料以及国家禁用的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销售。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677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及经营业户1318家次,立案62起,罚没47.3万元,没有发现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抓市场监管,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和监测力度重点加强“元旦”、“春节”、“3・15”和“5・1”等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突出抓好高考、中考和“七一”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今年以来,长春市农委检查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累计27次,共进行3次例行监测和1次专项监测(春季韭菜),抽取蔬菜和水果样品280个,蔬菜平均合格率达到98.2%,水果合格率达到98.9%。
篇3
1.加强职能机构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1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按照省农委《关于全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松原市认真组织落实,根据松原实际,制定了全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方案。截止2012年,全市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均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不增加人员和编制,各乡(镇)政府确定了一名主管领导,明确了一名站长和一名以上工作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为全市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放心农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
1.2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 通过几年的努力与沟通协调,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初步设计与概算批复后,松原市项目办和松原市农委积极与设计单位沟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2012年 11月初编制完成招标文件,已上报省世行办审核,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同时也为全市农业标准化技术、病虫害管理技术等培训工作提供了平台。
2.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松原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在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科学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几年来,一直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2.1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管 结合全市药检工作实际,本着“狠抓源头,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了农药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了农药使用终端监督机制。市农委把农资市场监管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深入开展了农药市场监管整治活动。市药检站与当地经营业户签定了“农药经营单位承诺书”,不定期检查生产基地是否存在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行为;是否张贴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录和识别假劣农药简明挂图;是否有《国家禁限用农药经营备案和流向记录册》;严厉查处经营假冒登记证和擅自扩大使用范围的产品。2012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65人次,整顿农药市场12个/次,检查农药企业605个,查处假劣农药10起,共198公斤,挽回经济损失32万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治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2加强农产品基地环境污染监管 不断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增施农家肥、生物菌肥等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农药以菌治虫,利用嫁接技术防治土传病虫害,严禁使用残留量大、残留期长、剧毒性农药。同时,在不断加快市、县(区)检测室建设的同时,还委托上级检测机构,对全市生产基地的“三品”及蔬菜、瓜果等进行检测和农产品基地环境监测,对农药残留和有害重金属进行监控,对确保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加强农产品督导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4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对外贸易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毒饺子事件还未消除人们的顾虑,最近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四川广元的柑橘生了蛆,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势在必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阶段推进我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也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保障农民收入的关键途径之一,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重点在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于面临选择的有关经济变量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降低食品的安全质量,对此生产者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消费者仅仅凭借搜索和观察很大程度上无法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市场的这种质量安全息不对称状况,使得市场效率降低,不能有效分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结果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蜕化为“柠檬市场”。
2.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新式贸易保护主义,其目的仍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它经常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表现形式。
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
(1)全程管理理论
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础理论。六十年代初美国通用公司的菲根堡姆(A.V.Feigenbaum)最早提出全面质量控制概念,他认为:全面质量控制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这一概念逐步被推广至世界各国。
(2)过程追朔理论
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是超前的、大胆的理论运用。它要求农产品在生产过程行为应当达到可追溯,实现节节相对、环环相扣,并要求所以生产行为有记录,事后可再现管理的轨迹,从中寻找管理上的不足与问题,以便采取补救和纠正措施。
(3)关键点控制理论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而广之。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质量问题
总体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了逆差。主要集中出口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不断受阻,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也有许多国家利用 IS014000 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和限制进口。可见,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的大门敞开了,但是门槛没有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1.出口的农产品本身质量上存在不足
(1)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不利于生产的安全监督
很多农户缺乏必要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农民没有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进行生产。①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盲目购买、使用生产资料。②收获农产品时,往往是个人的经验对农产品的外观进行目测,以此作为质量和价格衡量的标准。
(2)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危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民销售农产品时,竞争比较激烈,一些经营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免违反职业道德,收购不合格、甚至是变质有害的农产品。有的商贩为了降低成本用发霉的农产品加工后出售,或者为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外观更好看,过多使用保鲜、防腐剂。
(3)政府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暗藏隐患
目前, 现有的监管机制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理。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般由多个部门对不同的阶段进行管理, 主要涉及的部门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税务局、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畜牧食品局等。由于多部门执法管理, 农产品的不同阶段, 某些管理职能就可能出现交叉,往往会导致管理出现真空甚至导致部门之间的矛盾,削弱执法管理的力度,使得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2.出口的优质农产品比重较小
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更是低,这样的质量状况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3.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
我国加工农产品产值仅为农产品总产值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分别少了22%和192%;我国在水产品加工量仅为30%;产前、农产品采收后处理能力占产量我国不及20 %而西方国家远员远超过了我们一倍。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比较差,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有待提高。
4.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高标准实施贸易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
我国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标准比较严格,导致出口的下降。非关税贸易壁垒种类繁多且变化多端,并有着很大的不公平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往往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出口初级农产品,这些出口农产品具有一定生产污染性,这种情况下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质量安全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要用经济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决定农产品竞争的根本在与质量。
2.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设,逐步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应该包括政府标准和自律标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行业。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一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既要符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流通、指导农产品消费。
(2)借鉴经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韩国等与我国农产品贸易关系密切的农业生产、贸易大国比较成熟先进,倾向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及认证
要保障农产品安全,必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十分重要,为便于追踪,建立农产品溯源制度。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 推行安全措施验证制度,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素质和产品安全质量。而对小生产者、经营者则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3.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农产品
提高补贴水平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从事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对不同的农产品培育、引进、推广要有不同侧重。规范使用农业技术,特别是农药的使用技术。
4.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龙头农产品出口企业示范带动
积极培植和扶持龙头出口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批具有影响里的龙头企业群体,拉动农产品出口企业,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汲取出口产品高质量的经验做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突破外国的技术壁垒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映. 绿色壁垒与中国农产品贸易[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23(1):98~102.
[2]徐海峰.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 山东林业科技,2007,168(1):81~84.
[3] 计宏伟、吴 海. 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理论前,2005(12):40~41.
[4] 高 芳.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北方经济,2008(1):51~53.
[5] 杨学礼.如何提升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J].口岸控制,2007,12(1):25~29.
[6] 张立富、张锦梅.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 农业经济,2002(12):11.
[7]杨天和、薛庆根、褚保金.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06,330(10):1~3.
篇5
一是全面强化河道管理,强化排洪沟渠等防洪设施管理,确保辖区多处防洪排涝设施安全运行。二是水库安全隐患排查制度,重点组织实施正坑水库、跃进水库等病险水库的抢险工程。三是认真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及时排除隐患。五是完善了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
二、落实水保治理计划,加大水保执法力度。
一是强化对开发建设项目的依法督促管理工作。通过加大监督和监测工作的力度,督促开发建设单位依法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及时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大大降低了潜在的水土流失。
二是强化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后续监管。为了确保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到实处,重点督查、检查了明珠社区公园前期弃土场工程、裕泰实业有限公司金山碧海花园项目、东部沿海高速莲塘至盐田段、大梅沙濠信别墅项目、大梅沙爱琴湾山庄房地产项目等数十个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措施落实情况,对不按水保方案施工的建设单位发出整改通知,要求严格按已审批的水保方案落实各项水保措施。
三、扎实落实森林防火措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一是强化对街道办及有林单位的管理,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责任。二是强化宣传。共在盐田电视台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发放宣传资料3500多份,在林区悬挂宣传横幅38条。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对护林的巡山工作进行布置及责任制落实,确保林有人守,路有人巡,责有人担。四是设卡检查。对全区开放的登山路口进行设卡检查,确保市民进山不携带火种。五是做好物资储备检查,补充森防物资,确保山火发生的物资后勤保障。
四、强化对下属事业单位及辖区各水厂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长效安全机制。
1.健全制度,以防为主。我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同时,也加大了对下属事业单位及水厂的监管力度,要求其完善其相关制度,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
2.强化巡查和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下属事业单位防洪所、动防所、辖区各水厂均做好日常巡查和节假日期间的值班检查工作,对本单位的用电线路、消防安全、防盗设施、监控摄像头、实验室危险气体安全状态、车辆等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还专门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安全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各项设施的安全运转。
五、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居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1.以日常监督抽检为基础,全面强化监测体系。一是对辖区屠宰场严格做到有宰必检,对病害肉坚决销毁处理。二是对各市场、超市农产品来源、质量自检等情况进行严格督促检查。三是每月对蔬菜、肉品、水产品、水果等主要农产品质量进行全面抽检,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跟踪整改。
2.强化执法检查。组织人员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市场超市农产品安全把关情况,对监测中检出的不合格农产品,监督商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商家依法进行处理。
3.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理论和技能水平。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到场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举办相关的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单位内部人员和企业从业人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
六、狠抓责任,确保施工安全。
进一步加大责任制的落实力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检查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情况,督促施工单位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由于措施得力,我局所监管的工程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无人员伤亡。
篇6
五、重大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
(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加强新疆、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强化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和黄淮海地区花生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南方甘蔗和北方甜菜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改善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等生产条件。
(四)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
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现代种业工程
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动植物基因信息库,研发生物育种技术,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作物育制种基地,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和种子检测设施条件。支持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建设。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
(六)渔政渔港建设工程
改扩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和内陆重点渔港,建设一批大型渔政船,加强渔政基地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渔政执法能力。
(七)动植物保护工程
健全六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完善监测、防控、监管等设施设备。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
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全方位建设市(地)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质检站,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
(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
(十)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重点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收集打捆机具配套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条件,完善农业、气象等方面的航空站和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十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十二)农村沼气工程
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善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
(十三)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
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京津风沙源区草地治理,继续加强三江源等地区草原生态建设,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南方草地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良草原3亿亩,人工种草1.5亿亩。
(十四)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六、保障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县域内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农业中长期贷款,加强考核评价。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支持其开展信用合作,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建立农业补贴政策后评估机制,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实效。继续实施种粮直补。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研究逐步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扩大马铃薯原种和花生良种繁育补贴规模;扩大生猪、奶牛、肉牛、牦牛、绵羊、山羊等良种补贴规模。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加大农机化薄弱环节生产机械补贴力度。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研究将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和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纳入免疫补助范围。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坚持和完善渔用柴油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农业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免税进口优惠政策。
建立完善农业生产奖补制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转移支付水平,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规范粮食主产县涉农投资项目地方资金配套,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稳步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级人均财力水平。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扩大草原生态保护、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奖补范围和规模,探索实施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使用补助政策。研究建立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报废回收制度,探索实施报废更新补助。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加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农业领域实施力度,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所予以稳定支持。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工作经费,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政策。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规模。继续向农民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对大学生涉农创业按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完善主要农产品吞吐和调节机制,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发挥骨干企业稳定市场的作用。继续加强生猪、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生猪、棉花、食糖、边销茶等调控预案,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三)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农业对外合作。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和水平。借助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
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强化多双边和区域农业磋商谈判和贸易促进,做好涉农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工作。进一步强化贸易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支持行业协会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运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措施,灵活有效调控农产品进出口。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积极推动种业、农垦等方面改革。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五)强化农业法制保障。
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
篇7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是指由食品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生命健康及动植物安全构成危害的事实和潜在的可能性。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食品生产、养殖、加工、储存、运输过程的农兽药残留、病原体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而且还包括类似疯牛病等致病因子以及转基因蔬菜、水果、粮食、油料等新生物资源食品可能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和影响。
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因此,“批批检验”已成为出口食品沿袭多年的安全卫生控制模式。由于样品抽取的随机性和食品安全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初检合格的食品出口到国外再次检验未必合格,所以要转变工作方式,把食品安全卫生关口前移,对出口食品由单纯的产品控制逐步转向对出口企业自控体系的监督管理。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引导企业引入ISO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从而提升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
本文以无公害蔬菜、水果为例,浅谈出口食品的安全生产及检验检疫工作。
中国是一个蔬菜水果种植和消费大国,种植规模和人均消费水平居世界之首。据FAO统计,2000年我国的蔬菜和瓜类产量为27834.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1.6%。据国内有关部门统计和预测,2002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产量将超过4.5亿吨。我国用4.4%耕地创造的蔬菜年产值已超过3100亿人民币,仅次于粮食、蔬菜出口创汇总金额20.34亿美元,蔬菜出口顺差达19.67亿美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入WTO,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明显加快,蔬菜水果生产迅猛发展,蔬菜水果在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出口量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谁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谁就能赢得了市场。执行ISO9000将使客户对产品充满信心,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基础,事实上,ISO9000已被一些国外客户列为他们评定合格供方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客户确实需要供方具有一个良好和稳定的品管系统,而ISO9000能够客观地体现这种品管系统,获得国际认可的地位,客户就放心了。
根据ISO9000的管理要求,无公害蔬菜水果安全生产关键控制技术如下:
1 环境质量:生产基地的周边环境(方圆1Km内)无污染源(主要指无“三废”污染,尤其是无化学污染),农田灌溉水质、大气、土壤必须符合DB31/T252-2000中规定的要求。
2 农药使用:对病、虫、草、鼠、螺等有害生物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所使用的农药必须具备“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农药使用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执行使用时必须具备田间使用记录档案。如:病、虫、草害发生的种类与危害的情况,农药使用的种类;农药使用的剂量;农药使用的次数;农药使用的技术;使用农药人员的安全措施等。农药要有专人保管;农药要有流转制度;农药要有固定的安全存放地方(按种类存放并贴有标签);过期、废弃的农药要及时集中处理。
3 肥料使用:根据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施肥,推广使用有机肥,适当减少化肥使用量。所使用的肥料必须具备三证(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执行标准号)。所使用的商品肥料应符合有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对于实行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管理制度的肥料品种,必须使用获准企业产品,有机肥要充分发酵、腐熟。禁止使用城市废弃物、泥肥和磁化肥料。控制氮肥用量。使用情况必须具备田间施用记录档案。如:肥料施用的种类、数量、次数、方法等。肥料要有专人保管,肥料进出要有记录,肥料要有固定安全的存放地方。
4 管理:企业是否建立质量和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并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企业要有一名领导抓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监督。生产过程的关键生产技术要有文字记录并立卷归档。
5 人员素质:所有人员均需理解安全卫生农产品的意义和概念,企业要有一支熟悉农艺、技术熟练的专业队伍,企业生产操作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生产技术操作过程,并能遵守各项生产制度。
无公害蔬菜水果的质量标准与检验检疫:
一.质量标准是由一个指标体系构成的两个系统
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共有29项。其中农田灌溉水指标9项,它们是PH值、汞、镉、铅、砷、铬、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生产加工水质量指标9项;大气指标4项,它们是总颗粒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物;土壤质量指标7项,它们是汞、砷、铅、镉、铬、六六六、DDT。
产品卫生质量检测共23项,它们是砷、氟、汞、镉、铅、铬、六六六、DDT、甲拌磷、甲胺磷、对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倍硫磷、敌敌畏、乐果、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百菌清、多菌灵、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酸盐。
二.评价标准与检测方法
(一) 监测布点、采样和样品处理
1.布点原则
(1)布点要有代表性、连续性。
(2)布点的数量要求经济、科学,以少量监测点而获得最佳的结果。
(3)样品的布设要根据产地环境质量状况、主导风向而合理设置。
2.样品的采集
采集要求为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一般在个采样小区内采取一个代表样品,由分布于4-10处,采取4-10个样品混合组成。常以梅花形、对角线、棋盘式和蛇形采样法等采集样品。
3.样品的处理
测定植物中易起变化的物质应在新鲜状态下进行分析,洗净、凉干、匀质后可放入-20℃冰箱保存。用干样进行分析的样品,应经过干燥以免发霉腐烂。干燥后去掉灰尘、杂物,粉碎后过40目筛网。
篇8
责任重于泰山
——**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工作纪实
(初 稿)
**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全县辖23个镇、324个村(居)、13万户45万人,人口居商洛市第三,县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居商洛市第一,全省第六。境内有野生中药材1000多种,中药材基地发展到35万亩,素有“西部药乡”之美誉;全县已探明矿藏49种,其中钒储量310万金属吨,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矿床,有“中国钒都”之称;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竺山、明清古建筑群漫川古镇、省级风景名胜区月亮洞、明末山寨群天蓬山寨等景区对外具有一定影响。先后获得质量兴省先进县、“双高双普”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等称号。全县有农产品生产基地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农产品生产企业38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3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5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1家,集贸市场19个,食品经营户2616户,餐饮服务单位565家,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327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当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创建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有效保障了公众饮食安全。全县未发生三级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全县食品安全形势平稳向好。
齐心合力抓创建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县,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都动员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打好整体战。
2012年,县政府印发了《**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工作规划》、《**县“十二五”食品安全规划》,提出了创建规划、目标和任务。
2013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常务会议,把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作为2013年全县“五大创建”之一,写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全县重点工作项目来抓。
3月28日,县政府成立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将创建正式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县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召开办公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立了创建办,抽调5名工作人员专职办公。县政府拨付100万元作为创建工作启动经费。各镇、各监管部门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职办公人员,创建工作责任明确,任务具体。
3月29日,**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动员会召开,对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工作作了全面动员。会议要求各镇、各监管部门要紧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创新思路,齐心合力,落实好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措施,扎实开展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
7月3日,县政府召开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推进会,对前阶段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创建工作存在问题,进一步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为确保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全县23个镇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配备2至3名工作人员,共聘任食品安全协管员142名,明确了工作职责,落实了办公经费。全县326个行政村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共聘任村级信息员324名,监督员326名。
为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县政府印发了《**县食品安全责任制》、《**县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监管部门、各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食安办印发了《**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农业、质监、工商、药监、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县政府印发了《**县食品安全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县夜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县农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组织开展了部分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消除了食品安全监管盲点和盲区,实现了食品安全无缝监管。建立了食品安全投诉及奖励制度,全县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及奖励制度健全、举报投诉渠道通畅、受理及时。去年以来,共受理食品安全投诉10起,回复率达到100%。
各镇、各部门把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和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向公众公开承诺,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
为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制定了评定、命名办法,全面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场、食品安全放心企业、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和食品安全放心镇、放心村评定命名工作。全县评定命名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5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个,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放心企业1146家,食品安全放心村320个,放心镇23个。创建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强化监管促创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全局,影响民生。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县政府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食品市场日常监管。
种养殖环节,农业部门制定印发了《**县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试行)》,落实农产品生产“五项制度”和“四项档案”。加强动物饲养环节监管,查动物防疫条件,查用药情况,查饲料使用和防疫消毒情况。全县23个镇设立了农牧站,配备工作人员160人,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队伍工作制度,按规定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以农资经营门店、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小区、大场大户为重点,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整顿、农资打假行动、农鼠药、兽药、饲料专项治理等。共建特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32.9万亩,对7个到期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进行了复查换证,对3个合作社农产品进行了“三品一标”一体化认证申报的材料上报。“**核桃”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得了专项评审,完成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285个点的采样工作。取缔非法经营户1户,纠正处理违规经营户3户,没收过期、假劣药品1215支(包),排查动物养殖场(户)468家,农产品抽检样本合格率为99.1%,水产品检测率达到98%,检测合格率为100%。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监部门印发了《**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县食品生产企业行为规范》,对全县23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22家食品加工小作坊,实行分类监管,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市场准入、缺陷产品召回、质量监督后处理等监管措施,与45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责任书和承诺书,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原料、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可追溯率达到100%。
食品流通环节,工商部门开展了食品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治理,先后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食杂店、市场小摊点62户,疏导办照38户,实现镇以上经营户持照经营率达100%,县城以上农贸市场摊位挂牌经管率达100%,对无照无证食品经营单位的查处率达100%。所有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率达100%,所有食品经营单位建立和落实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率达到100%。对获证食品流通企业年度审查率达到99%,利用“网格化”监管优势,对所有食品经营单位监督巡查覆盖率100%。
餐饮服务环节,药监部门制定了《**县夜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县餐饮服务企业行为规范》、《**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餐饮服务许可证事项受理、审查、核查、审批、发放等环节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督促餐饮单位按规定品种和范围对食品原料进货索证率达到了100%,对购进食品原料进行验收率达到了100%,对购进和使用食品原料建立台账登记率达到100%,从业人员持健康证明上岗率100%,餐具消毒合格率100%。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有序推进,已评定动态等级217户,挂牌217户。共检查学校302所,下发监督意见书80份。全县餐饮服务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制品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使用添加剂情况的监督检查率达到100%。对无证餐饮经营单位的查处率达100%,对超标准使用添加剂的查处率100%,查结食品违法案件21件。开展农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监管,2013年农村家庭宴席备案4613次,培训家庭宴席厨师900余人。
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经贸部门建立健全了生猪屠宰管理制度,实现了生猪定点屠宰厂规范管理,检验检疫和屠宰程序符合规定,进厂病害猪肉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出厂肉品合格率达到100%。超市、农贸市场、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肉品100%来自定点屠宰厂,农村市场出售肉品检验疫率达100%。深入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取缔私屠滥宰户10户。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方面,卫生部门加强对供水单位、供水人员相关证件及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水厂内环境卫生和水质卫生进行日常巡查,按照相关规定对自来水厂、集中式供水和学校自建式供水的312个单位进行全面检查抽样检验,采集水样检验合格率为95%,末梢水合格率为96%。餐饮具集中消毒监管方面,加强监督检查,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教育培训方面,健康体检率达到100%,持证率达到100%,“五病”调离率达到100%。各监管部门培训15000余人,每人每年接受培训达到40小时以上,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检验检测和风险隐患排查方面,县政府印发了《**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方案》,县食安委印发了《**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抽样检验工作制度》,《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通知》。各监管部门按照要求开展了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快速检测,各环节基本品种抽检覆盖率达60%以上,基本品种抽检样本合格率为100%。县食安委印发了《**县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度》,《**县2013年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分析、预警、整治制度,对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危害及时预警信息。农业、水务、质监、工商、经贸、卫生和药监等部门对获知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及时通报,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因素。
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应急管理网络,制订了《**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印了《**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达到政府有专项预案、企业有专门预案。食品安全事故查处及时,食品安全事故投诉处理率达100%。制定了应急演练方案,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建立了食品安全应急专家库,聘任食品安全专家29名。
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先后开展了“瘦肉精”、罗丹明B、猪肉和食用油、肉及肉制品、农村食品、早餐夜市、乳粉质量、酱油和鸡肉及其制品、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服务等系列专项整治,查结食品案件69件。各监管部门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移交公安部门案件1件,案件移送率100%。
广泛宣传促创建
全县上下各级把宣传贯穿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县工作始终,着力提高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县的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 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县食安办印发了《**县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总体方案》《**县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组织编印《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读本》5000册,下发《食品安全读本》(农村版)1000册,在主要街道制作大型标语5面,街道灯杆标语90面,食品示范街牌3面,利用各类会议宣传1480场次,在街道设立宣传点宣传48场次,摆放展板80余块,发放宣传材料60000余份。今年6月17日,开展了以“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组织开展了万人签名等活动。各监管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分别深入企业、学校、社区、机关、农村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1500场次。在县电视台开设局长访谈节目,播出16期。建立健全了县、镇、村食品安全信息报送、部门之间信息相互通报、信息公布和舆情监测体系,去年以来共印发各类食品安全信息120期,部门之间信息通报24次,印发简报80期,省市报道7篇。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信心十足。
篇9
随着网络普及,电脑成本的不断下降,网上购物已经从当时雾里看花遥不可及的状态,变成了当今最火爆,最适合上班族、年轻族群购物口味的一种购物方式。网上购物已经慢慢地从一个新鲜的事物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和思维、生活方式,以其特殊的优势而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是未来购物市场上的潜在用户。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了解并寻求大学生购物的趋向以及大学生的购物标准等问题。研究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态度,正确指导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以及未来对网购发展潜力的期望。
二、引言:
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这些词语如今是大学生的常用语,在校园里、在宿舍里,怎样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也是每天都能听到的讨论。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学校里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邮件。求乐、求廉、求方便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动机,男女消费动机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较看重便捷,而女性更加重视价格。从网上买来一件商品自己是否满意,除了商品本身外,支付方式、商家信誉、运送满意度也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几个重要方面。
但是还有许多同学不懈于或者不愿尝试网上购物,主要心理障碍因素是: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可靠性、保质期等方面,以及网站上同类产品的信息丰富程度、可筛选性、可对比性是否能够达到购买者的预期标准。此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方便与否也是影响因素。男生更多怀疑的是网站信息的可靠性,而女生则更多怀疑的是网上购买产品的质量。
因此,网上购物对于大学生而言的利弊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将就此类问题进行简述与分析。
三、调研报告正文:
(一)调研方案
1、目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购物正以越来越强的力度冲击着各国的消费群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是不可忽视的进行网购的庞大群体。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的基本情况,为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2、地点:XX的部分高校
3、对象:部分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4、方法:网上问卷调查(发放问卷XXX份,有效问卷XXX份,)
5、时间:XXXX年XX月XX号——XXXX年XX月XX号
(二)调研结果部分数据分析
1、大学生网购产品类型分析
从我们的《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经常购买的产品类型。首先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服装类产品,其次是选择在网上充值话费,当然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数码和图书类产品。
2、大学生网购过程中是否有受骗的经历
网上购物,看不见,摸不着,即便商家需讲求信用,但一些无良商家还是借此欺骗顾客,从而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还是有部分人有受骗的经历。
3、大学生网购消费金额情况分析
消费的金额主要是由生活水平所决定,而大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收入,所以一般的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30-60段和60-100段,其中女生偏多。
金额数男女男生所占比列女生所占比列
30以下21130.180.07
30-6027890.240.48
200以上1860.160.03
4、大学生对于网购商品的满意程度情况分析
网上商品无论图像多么的吸引人,颜色艳丽,但都可能经过修改,跟实际收到的有所色差及型差,所以有时购物人对收到的商品会不满意,觉得被商家欺骗。
满意程度人数所占比列
很满意60.02
满意1080.36
一般1770.59
不满意90.03
很不满意00
注:大学生对于网购的商品满意程度主要集中在“一般”和“满意”这两项,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很满意”和“不满意”;没有人选择“很不满意”。
(三)网购优点具体分析
1、方便性,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
网络购物,是一种极其方便的购物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方式。“网络购物”之所以可以深受时代青年的亲睐,第一大特点应该就要数它的便捷性,不论你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上网"逛商店",选商品买商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时下的青年男女,白天忙完纷繁的工作,下班时间有时会很晚,再去选择逛店买商品已很难,那么网络购物对这些年轻人你来说就成了最快最方便,也最喜爱的购物方式。
缺点:配送时间不定
2、网上购物要比传统购物还便宜
对于网店比实体店价格还要便宜,主要是由于网店不像实体店,需要花钱租店面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花费,并且开网店不要任何税收,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与实体店拼价格。另一点,很多开网店的人都是一手商,拿货价就要比很多实体店经营者还要低,所以在网上开店价位更低也就合理了,不过并不是所有价格低廉的网店都是这样的理由,里面不排除有黑心老板将次货混在里面将价位打低。所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商家的信誉度。
3、可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货比N家
现在的网上商场越来越多,习惯网购的朋友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只选一家,看上就购买,而是随意的挑选,只要你输入你想了解的商品,同样的商品不同的商家就会出现,你可以任意挑选,现实中的货比三家,在网上就可以变成货比N家,而且不会浪费你很多的时间,而更好的一点是,如果你想选择一件现实中很难找到的商品,就好像几十年前的一本很老的小说,现实中你可能很难找到,但在网上要找到你需要的并不是一件难事。
4、网购更具便捷性
网上购物的另一个优点对宅男腐女而言是最大的诱惑,那就是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商品,从订货,买货到收货都不必你离开家门,省时省力省事,不过这个优点受惠的当然不止是他们,在夏天或冬天,天气很不好的日子里,利用网络购物对大多数人而言的确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不必忍受外面极冷或极热天气的摧残,也不必忍受去实体店选购产品的烦躁,在家等着送货上门的服务,是很惬意的。
5、不必怀揣巨款购物
在购物缴费的时候,网上购物不必像传统购物那样,怀揣巨款或拿着信用卡刷卡时候担心身边有人会窥伺你,而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网上支付就不必担心这些问题,你可以安心的支付而不用过多的考虑周围是否有坏人在等着抢劫你,因为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四)网购缺点具体分析
1、配送时间不定
虽然方便性让很多时尚年轻朋友爱上了网购,不过不能说网购就是完美的,在货物的配送速度问题上,网购就不如传统购物方便,当你在网上选购好商品,再下单,到收到真正的产品中间短则一到两天,多则一个星期也有可能,这一点就不想传统选购,你当时就可以拿到你满意的产品,而且当你拿到网购的商品后,有可能出现这些或那些小问题,解决起来也不叫麻烦,需要再通过邮寄或配送环节更换产品,这样中间就需要浪费很长的时间,而在传统的商场购物的话,当时不满意的话就可以随意的更换。
2、质量不好选择
就像上面说的,的确网店价格低廉是网店吸引消费者的另一法宝,不过不是每家价格标的很低的商家都能保证他们销售的产品质量上是没有问题的,里面会有以次充好的现象,甚至是假货,在选择的时候由于消费者无法见到实物,所以上当受骗有时候是难免的。这种事情在实体店一般就不会出现,大家选产品都会注意挑选,有问题当时就可以解决,如果发现假货就可以立刻退换。
3、不能当场试用
的确,在网上选购你可以随意的挑选,也不会有不耐烦的服务小姐对你?哩吧嗦的絮叨,不过,它也有先天的缺点,那就是网购的商品你只能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却不可能当时就见到实物,如果是选购衣服之类的产品,你更不可能当时就试穿或试用,这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或许你看上的产品与实物的差距会很大,这一点在实体店就会令人放心很多。
4、售后很难保证
从网上购物的缺点之一就是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发票,产品得不到保修服务,消费者想要进行维权会很难。发票是消费者维权的基本凭证,没有发票也就无法受理和解决质量纠纷。现在在全国已出现多起消费者因为在网店购买手机或家电由于没有发票而造成厂商不予负责售后问题的案件。
5、网上支付也有风险
不要以为像上面说的,就以为网上支付是万能了,当然不是,他的安全性体现在不必担心周围人的窥伺,但却不能保证网上有没有窥伺着你,网上盗号盗密码的也大有人在,而且更不好应付,除非你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打好了所有的漏洞补丁,做好了所有的安全措施,否则网络盗号高手要比现实的强盗还要令你头疼。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采取的措施是在网店看好产品的价格,再去实体店选购,以免行当受骗,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帐号密码被盗取。
四、调研总结:
调研显示,有大部分大学生喜欢偶尔在网上购物,主要是因为网购节省时间、节约费用和在网上比较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其次是因为在网上购物操作方便和可以享受购物的乐趣。其少数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是为了追求时尚。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类,其次是在网上充值话费和购买数码产品,再次是购买化妆品和礼品。大多数大学生网上购物的金额也符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曾经有过网购经历的人大多数对网上购物的优点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她们比起没有过网络购物经验的更相信网络商家,更习惯网上购物的消费方式。这一结果也说明,上网购物会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一旦开始,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我国网络购物的经营者在多年的经营之后,已经比较理性,知道在网络购物的发展中应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
根据我们这次的调研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这一未来的主要消费群体对网上购物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说明网上购物这个市场还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相关网站,企业和商家应提高宣传力度,同时对于网络管理与支付程序等不足加以改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增加老客户的忠诚度。不仅让大学生这一群体了解,也要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促进网上购物的发展。
大学生网购调研报告(二)
我在很久以前就听说了“网购”这个词,淘宝网更是家喻户晓的知名网站。人们对于网购这种购物形式众说纷纭,在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网购存在很大的风险,也很少人真正尝试过。我一直都对网购很感兴趣,很好奇,在今年春天我开始了我的“网购生涯”。从那以后,身边的同学也纷纷开始了网购。后来网购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什么东西都喜欢从网上买。像我这样喜欢网购的大学生有多少呢?因此我选了这个主题。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为了揭开网购的真实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经贸学院的全部学生(限于三年级以下)进行分层,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随机选定某一学号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以95%的把握推断经贸学院中网购人数比例范围为45.36%~70.44%
2、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5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有97%的同学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会尝试网上购物。
3、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节约费用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和寻找新奇商品而选择网购。在众多的购物网站中,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有48.57%的网购者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4、大家都在网上买些什么呢?经调查,数码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7%,其次是服装27.87%,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67%。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21%),网购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还不是很普及,但潜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绝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目前,人们在网上消费的商品种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购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优化购物体系,打破这种局限。
购物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能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最时尚的商品,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来网购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形式之一。
大学生网购调研报告(三)
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科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完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衡水市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全市农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五)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着眼京津市场,生产高质量、高标准、无药残、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因素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机遇难得。
一是国家经济环境继续看好。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稳定、储备充足。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强化。“十二五”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随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五是我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离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影响反应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频发、病虫害、疫害几率增高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市水资源量匮乏,仅占全国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在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自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少农民遭受损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柴油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技术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日益突显。
(四)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虽然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六、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现念,推动思路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组织形式和推进手段,现阶段要特别注重以产业化、工业化思维和项目化手段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就是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工业化思维就是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项目化手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粮、棉、油是我市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当前,我市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较效益低。目前,全市粮棉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粮占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粮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势必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并影响到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棉油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增加投入、主攻单产等措施,在保持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优化粮棉油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建成一批吨粮县。棉花生产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枣强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2、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生猪、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园林水果是我市7个特色产业,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划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递延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根据全市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七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食品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肉类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重点是分割肉、冷却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纺织品服装等档次高和出口创汇产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开发生产果汁、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五是蔬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净菜、腌渍菜、脱水菜、速冻菜和蔬菜罐头等。六是奶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奶制品和高档奶产品。七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板材生产。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三)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
目前,全市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编制。二要把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产业体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整和,对示范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引进、多功能拓展给予集中支持。
(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高效种养、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林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六)开展农业劳动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篇10
昨天,我们参观了滨州市的博兴县、滨城区和东营市的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的现场,刚才又听了东营、滨州、威海、济宁四市和即墨、莱州两市的典型发言,感到很受鼓舞和启发。东营、滨州两市做资源开发增值的文章,变包袱为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有许多新亮点、好做法,值得大家很好学习借鉴。英民厅长对近年来全省渔业发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打算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渔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省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渔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渔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战略意义。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和渔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渔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努力促进我省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200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57万吨、渔业总产值14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7520元,同比分别增长2.8%、12.4%和4.4%。全省始终保持了第一渔业大省的地位,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总量和贸易额等连续十三年居全国首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培育了海参、对虾、扇贝、大菱鲆、梭子蟹等10大主导品种,优质品种养殖率达70%以上。全省渔业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40家。二是水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共建立省级渔业标准化基地42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54个,面积发展到310多万亩,有387个水产品通过省级以上认定,共培育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渔业知名品牌。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已建立6个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人工育苗、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特别是海参、大菱鲆等养殖技术的新突破,都形成了大产业,海参年产值75亿元,大菱鲆30亿元。四是水产品市场日益扩大。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110万吨,出口额32.4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40%;全省已建成各类水产品批发市场128处,年交易量达370万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渔业作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生产效益高,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在沿海、沿河、沿湖、沿库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渔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管辖海域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近2000万亩,目前利用不到六分之一,深海海域更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内陆有近1000万亩淡水水面和盐碱涝洼地,利用率也较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有近7800平方公里负10米浅海和330多万亩滩涂,渔业发展优势十分突出。这些都是我省渔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二是渔业综合效益高。渔业是高效益产业,常有“一亩水面十亩田”的说法。目前,海上筏式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底播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4500元,网箱养殖收益更高。昨天我们参观的东营、滨州两市的池塘养殖,一亩水面的海参纯利润在8000元左右,对虾养殖的纯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收入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和一般的经济作物。而且水面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煤矿塌陷区、盐碱涝洼地等废弃土地,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观光休闲渔业,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渔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渔业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与之关联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较多,涉及水产种苗、饲料药物、加工冷藏、休闲餐饮等20多个产业,容易形成强势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省重点渔区当地劳力与外来劳力基本上是1:1。2006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152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渔业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有利的环境条件、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渔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科学把握面对的新形势,努力适应渔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现代渔业。
第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洋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增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陆源污染仍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石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渔业资源的根本恢复尚需时日,渔业发展面临的市场行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疫病疫情风险逐步加大。
第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改善食物消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各收入阶层对水产品的购买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健康消费和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多样,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鱼,现在平常日子也要吃,以前偶尔消费的珍贵水产品,现在也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无鱼不成宴”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消费时尚,水产品已成为常年性消费食品。
第三,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水产品流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水产品的流通半径在扩大,交易方式在更新,以前主要靠就地就近供应,属于小半径、近距离流通,现在已发展为全球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以前消费者主要到集贸市场购买,现在越来越习惯到超市购买;以前主要是简单加工贮运,现在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冷藏低温仓储或精深加工为主的冷链系统。
第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渔业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就为渔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渔为载体的垂钓、观赏、美化、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渔业也由单一的养殖业,实现了多业并举的转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渔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当积极谋划新思路,认真研究新举措,以工作指导方式的转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适应性变革,坚持加快发展、注重安全和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要从单纯抓开发、抓生产、抓数量,转向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市场并重、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新形势下寻求渔业产业的新突破,切实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力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我省渔业发展主要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对资源环境破坏也比较大。无论从渔业自身发展要求,还是从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看,继续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以建设**半岛渔业经济区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渔业经济强省。
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1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5.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50万吨,水产品出口160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9%、9.8%和10%;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水产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没有成熟的市场就不会带来好的效益。对水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要大力培育健康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要加快制订实施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依法保护养殖水域滩涂,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抓好10大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10大主导产业。各市也要确定具有地方特色主导品种,建立示范区,由点到面,扎实推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深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要依靠科技,实施渔业育种、繁育、推广等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水产良种,力争到2010年,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要充分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向海洋要食品、要效益。各地要结合省政府实施的“五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迅速行动,积极开发,尽快在全省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水产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如胶东海参、鲍鱼、海带、扇贝等,淡水的南美白对虾、乌鳢、大闸蟹等,完全可以叫响做大。要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二)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产业损失,还引起人民群众的消费恐慌。去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给我省大菱鲆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训极为深刻。质量就是产品生命,市场决定出路,没有质量安全作保障的渔业产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出了问题,损失也最为惨重。
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要把养殖全过程标准化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抓紧制(修)订品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检测、药物残留、饲料及添加剂等地方标准或操作规程,逐步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要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扩大渔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市场的监管。要先从工厂化养殖、苗种繁育入手,组织开展好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品(苗种、渔药、饲料)、重点管理对象的监管执法力度,尽快使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农产品取得了质量认证就是取得了市场通行证。各地要对生产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生产规模。
(三)积极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产业化经营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上多下功夫,把渔业产业化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机连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一是加快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对渔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可以带动起一个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要依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推进行动,在稳步发展来料加工的同时,积极扩大本地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数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产品基地。各地要围绕优势品种,搞好规划指导,加快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渔业的区域平台,引导现代渔业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推进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处、无公害产品500个。
三是加快发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资源的远洋渔业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要依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涉外生产加工基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海洋资源与海外市场。海洋资源方面要从过洋性捕捞转向大洋性公海捕捞,重点海域是东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东中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市场开拓方面重点是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沿海各级要对发展远洋渔业在服务保障体系、政策扶持、依法维权等方面给予重视。省政府即将下发有关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四是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渔业组织化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要按大宗水产品分类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建立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发挥渔民合作社和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好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问题。
(四)加快实施一批渔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项目。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养殖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突破的结果。必须高度重视渔业技术、特别是养殖技术的创新。一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渔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控体系。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选育和繁育,重点培育国家级、突出发展省级原良种场,带动区域性良种场和县级苗种繁育场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把解决渔用饲料问题当成一项重大工程来抓,鼓励科研院所、饲料企业和生产单位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环保饲料和疫苗,引导渔民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和配合饲料。三是搞好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抓好科技入户,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技推广的瓶颈环节。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积极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四是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要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三、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搞好海洋生态和安全基础建设
借此机会,讲讲加强海洋管理问题。当前,海洋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我省海洋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省已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开放式用海、围海和填海造地项目8376个,用海面积381万亩。其中,依法由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07万亩,保证了沿海地区217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231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省海洋管理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与科学用海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一方面,我省的黄金海岸成为开发的热点,海洋经济发展升温;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科学用海、规范用海、依法管海,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优先的原则,执行从严从紧的海域审批政策,把好建设用海“闸门”,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证重点,合理用海,既要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又要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用海保障。
二是坚持科学管海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防止管理随意性,维护区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搞好全省海岸线普查,摸清家底,科学编制全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利用规划,进一步促进海洋开发利用转到科学、合理、有序上来。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用海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用海秩序。要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这是今年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硬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省里负责勘定的7条市际界线已勘定6条,沿海市负责的27条县际界线已勘定25条,希望有关市县积极配合,尽快完成。
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生态安全和平安渔业建设。安全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工作。在海洋生态安全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和海洋环境准入制度,切实把好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好海水养殖、海洋石油钻探、各类船舶、港口等海洋开发活动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海洋自身污染。要建设和管理好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确立生态补偿依据和标准。在渔业安全管理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地重视平安渔业建设,加快建立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防灾救灾体系,完善渔业安全法规制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抓基层、打基础,将安全措施落实到船、落实到人,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机构依法监管、渔业生产企业和渔船船东全面负责,渔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新格局。要切实搞好渔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向渔民广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指挥有力、职责分明、规范有序、功能齐全的渔业灾害救助体系,确保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谋划,尽快制定完善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时,要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注重考虑渔业发展要求;在考核政绩时,要把渔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增强对现代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资参与渔业资源开发。今后一段时间,省里将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健康养殖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和渔业资源修复。各级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渔民减负、减船转产、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搞好研究,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