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建议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对策

一、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宗旨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工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需要。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职业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因此,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并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共建的途径才能形成。

(三)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长久生存。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更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都必须有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共建,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好学校和企业在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定位问题。

要明确高职院校在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而高职院校要发挥好这种主体作用,一是要大力宣传和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在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宣传优秀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理念,并以此在校园内营造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应以众多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使这些优秀企业文化被高职院校吸收,并广泛渗透和表达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思和实践过程之中。二是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途径,不断创新贴近企业的方式。在请进来方面,可经常邀请一些企业老总、技术专家等走进校园,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文化、本企业及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从而使师生们加深了对有关企业的全面了解。三是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企共建的校园文化氛围。应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二)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校园文化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对职业岗位专项能力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包括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应有意识地渗透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尽早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岗位训练的同时也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一是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二是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强调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

(三)逐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合作共建校园文化的动力。

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规范化、经常化,关键在于构建一种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和服务的动力,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才会更有生命力。二是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三是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持续、稳定的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同时,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企业的实践,也将朝气蓬勃、自强奋进的大学精神带入企业,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

参考文献:

[1]黄文.关于建构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丛,2011,26(11).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高职院校也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根据调查显示,去年高职院校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所,这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在这个高职院校大军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过于滞后缺乏创意并且发展缓慢。

一、当前校园文化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视培养学术理论的方式,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以及国家教育的改革高考扩招使高职院校迅速发展,至今全国各地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所高职院校,然而,就在它迅速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并不受到重视,与目前的时展相比显得过于滞后并且缺乏创意,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显得缺乏兴趣,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课外生活缺乏的状态下生活会导致性格的压抑[1]。因此,如何改变当前的现状,促进当前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创新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发展缓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于校园文化的概念都不是很重视,如果我们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足够重视,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建设校园文化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设校园文化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师生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才能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的广播来宣传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不是说一定要学生听过广播之后立刻对我校园文化产生兴趣,只要能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概念一个印象就算是有了成效。然后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部的报纸上刊登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章,并且在文章中留下电子邮箱或者是微博地址等联系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联系方式来反馈表达自己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希望以及建议,对于建议被采取的学生赠送小礼物纪念品之类的奖励。最后,可以在学校组织活动时多拍些照片并且上传至学生微博或者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给学生[2]。这些都会提高到学生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可以使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心。

三、建立以专业行业为基础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创意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述中的加强宣传之外还要切实的举办一些关于校园文化的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我们建设校园文化的决心,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宣传而一直没有什么行动,那么会让学生由最初的期待逐渐变得失落失望,最后会影响学校在学生心中的地位[3]。这样不仅不会对校园文化建立起到积极的影响,反而会导致学校的信誉下降影响今后的发展。

我们要建立以专业和行业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行业组织不同的活动。高职学院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技术,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活动中融入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及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另外,还可以进行职业模拟培训,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时来对其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模拟,这样可以让我学生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不至于到时手足无措,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中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着,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却显得陈旧缺乏创意,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这导致了学生逐渐对校园文化的轻视,同时也越来越缺乏兴趣,因此想要建设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就一定要注意创新,要注意改变思路,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用心良苦同时也可以为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活动中来。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活现状是,大部分学生长时间泡在网吧中打游戏,在宿舍里赌博打牌,通宵喝酒等。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价值观的歪曲等[4]。面对学生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强行禁止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对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来鼓励学生们进行电子游戏。平时学生们沉迷游戏我们很难对其进行纠正,但是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展示游戏的机会,举办一些游戏竞技比赛,这就等于将有希望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更加方便有效的对学生玩游戏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技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合理的控制学生游戏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意校园文化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我们迫切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的到了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现象,正面来对待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去寻找产生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并且努力去寻找办法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只有发展好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更加健康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去完成自己的学业,这对于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别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世红.尊崇生命彰显个性――基于百年名校如皋中学“生命化德育”特色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2]涂刚.把握课改精髓培育学校特色以新课改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3]张茜秋,成祖松.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向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篇3

关键词:院校特色 校园文化 学校改革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重专业,轻人文

目前医学院校培养才人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导致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比重便可看出,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亚太地区医学顾问会议提出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人文科学类课程比重应为总学时的1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课程最高比例为9.3%,最低占4.6%,大多数在7%~8%,平均为7.54%。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地位极其微妙,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各医学院校都有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但从上课时间、考查方式来看,明显有不重视因素存在,人文课程成为点缀。

2.重技能,轻医德

由于专业技能至上的人才观,导致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人才标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结构系统,它不仅包括各种技能,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及人文精神等方面。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无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匠人”、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3.重建设,轻特色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大都从实用主义立场理解,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过分追求形式主义,跟着社会需要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搞什么,重点突出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功能,校园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其娱乐功能,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鲜有与医学相关的校园文化也仅仅停留在医学技能比拼上,极少涉及医德、医疗观教育。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1.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彰显医学院校自身特色的必然诉求

(1)医学院校学制普遍较长

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主要模仿前苏联的模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比较稳定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有充足的实践锻炼,因此医学院校学制设置比其他院校多出一年临床实习时间,同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在坚持原有的五年制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都在争取本硕七年制或者本硕博八年制,因此各医学院校会因为专业设置等原因出现不同学制。

(2)医学院校学科种类较为单一

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质强,学科种类较为单一,大都为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近年来在综合型大学的指引之下,各医学院校尝试将其他学科与医学相结合,但这些学科在医学院校仍属于边缘学科,生源少、师资队伍弱、学校不重视。这实质上并未改变医学院校学科单一的情况,直接结果是,医学院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活动缺乏生气。

(3)专业实践性强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特别重要。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医学实践包括临床实习、人体解剖基础实验、临床见习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实践对象,或是物,或是人,其中涉及医学生的科研伦理、人际沟通、医德培养等多个医学人文培育着力点。

(4)师资队伍多元化

医学院校以医学教育为主,一方面教育者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多以医学或理科专业背景为主,在对学生的日常和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前者由学校专职教师讲授,后者主要由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兼职讲授。以文科作为专业背景的老师在医学院校属于少数。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献身医学、救死扶伤”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

(1)医学生专业目的性强、职业倾向性强,比较容易忽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①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强

医学生从踏上大学征程的那天开始,就庄严的宣誓:“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短短五年浩如烟海的大学学习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知识学习中,无暇顾及其他课外知识。

②课业负担重

医学类本科课程是各类本科课程中最多的,最高达74门,平均有38门,总教学时数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达3575.8学时,其余有效时间减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业课本版本不断更新,为研究国际医学新进展,对医学生英文水平要求逐年提高,各学校都加重了英语授课的比重,英文专业术语的出现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学习时间长

这里所说的时间长不是指大学期间的学制长,从事医疗行业,无论年长与否,无论资历长短,都需要不停的学习,随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医学专业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

④学习自主性强

医学生要将老师讲授和自学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即教学计划内组织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即在校内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以及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⑤学科创造性大

医生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疾病,没有统一的公式、统一的疗法治疗疾病,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疗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⑥实践性

医学生的学习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职业上的成败。

⑦行业准入严、就业特点强

卫生行业行政部门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医师和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和行业特点。目前的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激烈,不少医学生从入校时就感到就业的压力。

(2)医学生价值选择趋于务实,功利色彩较浓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作用,医学生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关怀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需要在前职业时期即大学时期潜移默化的完成,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良好的校园人文关怀氛围的熏陶。

2.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校”“院”融合

医学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实习的时间比其他专业实习时间要长很多,而且他们实习的场所比较固定,基本实习都安排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或者相关的实习医院。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生活、工作、学习都在医院内进行,因此我们不能让实习这段时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真空期,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是学校和社会结合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利用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和医院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结合,在我们对医学生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从根本上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带动医院文化的建设,用医院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

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重要之务,而且是经常之务、长期之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同时接受技术和人文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当他们踏入社会,从一位准医务工作者转变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的时候,技术上的学习多数靠实践中完成,而医德的培养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信息库,定期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子贺卡的形式,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是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在成长中及时得到来自他们的母校的关心和叮咛。

4.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健全机制、全员参与

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应优化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的建设,要健全机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时间搭配得当,不能使人文课程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固然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因此,和学生接触的、校园建设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参与到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教育者的教风、医院指导老师、护士的医风、学校校风等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晓强.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特征.经营管理者,2009,(19).

[2]缪顾根.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2).

篇4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 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办学导向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与边缘化等原因所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因此,重新认识医学的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1.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2]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努力学习的学者。”当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在这一模式下的医学发展,要求医学生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医学生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3]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依据

2.1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之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凝聚大学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平台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人文素质教育天然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力

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2.3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实践载体

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产生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3.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3.1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把创建校园文化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确保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近年来,我校制订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我校把“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人文精神活动月”等活动的开展制度化,常抓不懈,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的工作思路,实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引导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确定“人文精神活动月”,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努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我校通过校园建设“精品化”、校园环境“精品化”,最终促进人文环境在硬件建设上的“精品化”。在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道路命名等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设立固定的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场所,方便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不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而且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我校一直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学校博物馆已于2006年正式组建成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分基地,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果展,已建成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厅,还在校友资助下建成岭南名医壁,等等,上述硬件设施建设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器物基础。

3.3加大对典型事迹宣传

我校注重对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一个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并且让学生在此间担当主体,将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同时,通过宣传典型,推动教风建设,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把教师培训与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紧密结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我校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校园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对学校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宣传,营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4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网络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通过开设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论坛(诚济论坛)和中医药文化网站设计大赛等平台,让学生主动投身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在推广中医药文化过程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3.5丰富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寓素质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喜闻乐见、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育人,努力营造和谐校园。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丰富学生社团建设,我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等,以此推动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素质。

3.6借助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

医学院校本身专科性强,人文底蕴相对薄弱,与综合性大学合并的医学院校则有可能利用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优势,实现人文社科资源的共享。单独的医学院校,也应该与综合性大学紧密联系,加强合作,争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可能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实现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4]我校依托“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一平台,通过各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中西文化兼容,科技人文并用,精品通俗共存,教师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结合”为理念,切实推进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文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作用,把人文知识经过实践,转化为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元媛,周振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7,(2):34-35.

[2]朱光,汤雪银.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05.

篇5

论文摘要:本文诠释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与文化品牌的含义、分析了当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弊端,并提出改革的的建议:重视经济基础力量,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完善大学建筑,尊敬文化大师;强化精英文化的引导力,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一、品牌与文化品牌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r,源出古挪威文,意思是“烧灼”。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分的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手工艺匠人用这种打烙印的方法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留下标记,以便顾客识别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并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担保,同时向生产者提供法律保护。16世纪早期,蒸馏威士忌酒的生产商将威士忌装入烙有生产者名字的木桶中,以防不法商人偷梁换柱。到了1835年,苏格兰的酿酒者使用了“OldSmuggler”这一品牌,以维护采用特殊蒸馏程序酿造的酒的质量声誉。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理解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在1960年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1]

可见,品牌是一个复杂、综合、抽象的概念。从表面看,品牌是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标记等可视外观;从本质透析,品牌是一个浑融的体系,是组织的综合实力之反映。品牌涵括三个层面:产品本身、企业及产品形象、消费者心理。

品牌作为一种心理认知,难以轻易被模仿,所以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品牌富涵自有价值,可以使企业持续盈利;品牌是企业长期积累所致,持续性与积累性明显。品牌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

文化品牌是指把品牌的理念深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使文化具有特质与光点,以致其被关注、被倾慕,成为学习的榜样,继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而今,随着大学竞争的加剧,品牌意识在大学日渐觉醒起来,文化作为大学最为突出的亮点,其品牌的建设也成为各大学着力打造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弊病

1、经济把持命脉,文化无足轻重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日益产业化,金钱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校园建设,开始成为左右校园发展的首要力量。门面工程擢升为头等大事,各大院校不惜重金建高楼盖大厦,新办公大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纷纷拔地而起,拥有多少外观硬件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文化水准的第一要义。在这种背景下,经济的地位毋庸置疑据有制高点。为给学校带来经济实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扩大招生。生源的扩大使学校的直接收入明显增加,但同时给原有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节约成本,许多院校在扩大招生、增盖新楼时,却并未同比例引入新进教师,师资比例往往严重失调,其结果就是整体教育素质下滑。这样,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缺少坚实的基础文化层面。

另一方面,文化效益收效的长期性和当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理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文化的积累和养成需要长时间才能够见效,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更看重的是短期、直接的效果,经济最能立竿见影的实现这种效果,其地位再次被突显。

2、大楼名人交相辉映,大师踪影难觅

经济把持命脉的直接结果就是校园内,高楼拔地而起,新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校园当中。水泥丛林的大量出现,使校园瞬间变得现代化起来,然而外观建筑的现代化却并未一同伴随出现大批的学术大师。大楼一幢接一幢,大师踪影却是苦苦难觅。

做足面子,也要做够里子,为了让自己里外看起来都风光,很多院校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来客座,为自己脸上添光。例如,畅销武侠小说家金庸受聘浙江大学,周星驰客座西南民族大学和人民大学,张铁林被聘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等。而真正能致力于教学和引导学术发展的大家大师,却人数稀疏,难见身影。

相反,在国外,在哈佛,教授聘任有一套非常严格和复杂的程序,被聘的绝对是学术界杰出人物。基辛格博士是著名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其名望蜚声国内外,他退休后想到哈佛当教授,结果却被拒绝,原因是哈佛认为他没有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这些世界知名的院校不以大楼大厦为标志,只以大师为荣。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这些院校非凡的声望。而我们却正在背道而驰。

3、亚文化空前泛滥,精英文化举步维艰

亚文化主要以网络文化为主要形式,时尚文化、流行文化、手机文化、课桌文化、卧谈文化、厕所文化等各类通俗文化,以及社会低俗文化交汇而成的文化形式。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低级层次。无疑,亚文化具有娱乐性、时尚性、调剂性的特点。但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质、反叛性质,对生活的戏谑性质、调侃性质,无所顾忌的表达某种情绪、观念、想法、感受、爱好时的夸张性质和表演性质,执拗沉溺于追随潮流与体验流行的盲目性质和偏执性质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2]

精英文化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以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骨干,以热爱知识、追求真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莘莘学子为基础,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底蕴凝聚而成的代表着该学校历史和文化精神传统的一种令来者肃然起敬、心驰神往的文化精髓之所在。精英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层次,是融合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高职校园中的代表。她构建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格精神,表达了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浓郁的学理气息、高雅的审美趣味,具有先进性、高雅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特征。它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统摄校园文化的灵魂。[3]

当前,校园内,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娱乐和休闲为主的亚文化大行其道。

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重视经济基础力量,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

经济的基础力量是不能否认和忽视的,任何校园的建设,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在脱离经济力量的状态下成功,经济的决断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是必须被承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占有完全话语权,文化的引导作用也必须一同被重视起来。大学校园毕竟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就在于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种精神导向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深深植根于大学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

诚然,今天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而正以新的姿态和面貌积极参与着社会的建设,但这并不等同于社会活动成为大学校园发展的主体活动,经济生活成为大学发展的导向性活动。如前所述,大学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提供精神导向力量的,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重视经济基础力量的同时并不弱化文化的引导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成就成功的校园文化

2、完善大学建筑,尊敬文化大师

一所让人瞩目的大学,必定有着独到的外观建筑,这是视觉的直观要求,不断改造和完善校园的外观建设,让各项工作在一个更舒适的环境中开展的同时带给人美的享受,是值得赞许的。大学校园的建设中,不断增设新楼,只要用得其所,是无可厚非的。而当前,我们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并不完全考虑大楼的实际用途,只是为了外在的面子不断建设新楼。

与此同时,大学作为精神和文化的导航标,大师是它的具体表现者,衡量一所大学水准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它有多少位大师。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知名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大师云集和大师辈出的地方。但是,当前,我们只将钱大笔大笔的投入到了大楼的建设中,投入到了名人的轰动效应中去,对真正的大师,却是冷漠至极。而真正文化的形成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却是依靠这些文化大师们。

3、强化精英文化的引导力,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如前所述,精英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层次,是融合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代表,具有先进性、高雅性、导向性、示范性的特征。作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层面,精英文化是统摄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它在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力量。精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在这些特性也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它的引导力量,使它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领导者。在强化精英文化引导力的同时,抵御亚文化的不良影响也不能松懈。亚文化所表达的对主流文化的对抗性质、反叛性质,戏谑性质、调侃性质,无所顾忌的表达某种情绪、感受等的夸张性质和表演性质等,都正在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这要求强化精英文化弱化亚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必须采取一些直接的策略应对亚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校园文脉 ,文化建设, 国内外大学

Abstract: the campus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is the essence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full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ontext of naturalness, humanities, historic features, detailed comparison about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ce of each other enough. Full explana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the culture, time, space, to a university have the profound function and meaning.

Keywords: campus buildings, cultural construc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如今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不断为之而努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包含了环境文化,环保理念,人文精神三大理念的。对于大学的自身发展需要来说,必须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而加强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之后,也可以使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可谓是一举两得。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国内外的大学均是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经验,不断进取,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以及其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形态是每所大学都具备的独特性质,独特的风格。当代的大学是源自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内外的大学均在历史发展的脚步下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韵味。

2国内外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对比

2.1自然性的对比

大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的地方,更是一处环境美好的景致。中西方的学校建设一直存在着不同之处,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了体现各处的文化特质及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各个大学的建筑角度也不尽相同。在国内,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没化,倡导绿色环保的校园理念,一年出现一个新景象,一年争取走上一个台阶。当然,在这种快速的发展下,也难免会出现不好的情况,许多建筑忽略的传统和文脉,建筑可识别性差,校园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丧失了本该拥有的高校文化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创建高校的时候就需特别注意去挖掘高校建筑的文化内涵,传承一直以来的文化思想,并刻不容缓的去建设与时代同步的高校建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暇点,处处能说话”。在这种观点下,我国国内高校的建筑与环境更应该做到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学校的各色景物建筑也能深刻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在学校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轻声诉说。

在国外,校园的一般没有围墙,大门也与其他的建筑融为一体,人们可以任意到校园内游玩参观,体现一种无边际大学的情景,可谓真正的开放性大学。此外,国外的很多大学都可以被称为一个景区,校园内的建筑环境都能体现出美、智慧、自然的特征。比如哈佛就被称为一种历史,而完备的设施对于大学的培育和发展起着坚定的坚实基础,这一点不容忽视。

记得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便知道该城市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理可推,只要看到学校的建筑,就能知道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需要什么。学校文化与学校的环境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学校的整体氛围,学生在一所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建筑的学校内,逐渐被熏陶,被感染,久而久之,会带上学校的那中文化素养。

2.2人文性的对比

对于学校的文化内心核定,围绕文化内心来说,学校就应该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围绕核心,办学理念,甚至是学校的校训,校歌以及育人目标。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应该从大事物,建筑,小到一花一草都传递着精神文明,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起到教育与熏陶的作用。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的,对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感化,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不是电脑,只要输入一系列的数据就可以计算,学生是一个承载与学习的载体,他们需要自主消化、吸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校园环境可以在这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国内,校园的课堂环境,人文素质,任课教师等都是重要的部分,为了更好的宣传,学校内设立了很多板报,板报包含了时事新闻、政治、科普知识等等有益于学生与社会融合、与世界接轨的设施、同时,学校每天进行广播,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到知识,感受身边发生的事件,在人文化境上,在发现有新的主意,新的建议的时候,应果断提出建议,新的血液才能带动新的发展、新的进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校园文化的开展是重中之重,在此之下,对于学生也有着很高的影响。因为校园文化的开展可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当然,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外,并非没有其他业余活动,例如校园中的比赛,活动等等。中国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在建筑、书法、绘画还是文学,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对“境”的营造。把文化素养,文脉继承与环境建筑之中,让知识文化存在于无形与有形之中,达到健康传播的效果。

相对于外国来说,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可以体现教育的实质,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这种精神。这种建设并非是一种表面上的装饰,也不仅仅是景观的设计,而是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髓。国外大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有学术自由,这包含了研究方面的自由,讨论方面的自由等。这一点,我国在大学建设上必须向西方国家认真学习,因为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代表,国外所做的学术自由也是一种新的表率。

2.3历史性的对比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西方国家的大学建立的相对中国要早,因此也沉积了更多的底蕴和文化,西方的学校一直以自由开放为主,以人为本,倡导的是自主学习,自由学习钻研。就我国与外国相比,可以轻松看出,西方国家的办学理念都是崇尚自由开放,而我国,仍拥有许多条条框框。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从大学创办以来就一直遵循的。

我国可以从国外大学的经验上借鉴一下,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创办理念,礼乐相成,西学中用,多元共生是我国高校建筑文化的起源。虽然我国没有西方国家那么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快速的发展,我国在大学的建造上秉承着虚心好学,吸取西方教育的优势,发扬自身的特色,不断进步。在我国,从各地所建立的大学来看,风格迥异,不尽相同,对每类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同,大学的校园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均在关注人的不同需求,建筑与一所大学来讲是剖析出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以及人们的愿望。面对社会对知识的创造,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大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如今的大学在建筑上要深刻包含我国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悠久的知识韵味。

结语:

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具备良好的高等教育平台,而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学校更应该具备优良的设施,完美的建筑。对于国内外大学来说,中点都是要加强以人文本,重视大学物质文化的创新,国外大学在校园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等物质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成功的提高了学校的形象,为学生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对外,也会有一个美好的声望。校园建筑是外在的标志,也是一种影响,同时更是一种创新理念。国外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吸取前人的经验,开拓出新的领域,新的精神。借鉴于这些经验,我国的大学建设也可以不断进步,进而,我国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学校建筑也应多多包涵文学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冀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

[2]王露.我国高校建筑文化传承初探[J].新建筑,2003

篇7

关键词:学生;主体;校园体育文化

一、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整个校园为主要载体空间,以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和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为导向,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大学校园独有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中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价值理念,陶冶学生情操,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活中,由于大学生的大部分基本生活都发生在校园里,他们每天在学校里居住、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行为上都要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一站,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可以说,浓郁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重要保障。

二、 校园体育文化

1. 校园体育文化定义及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2]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其中,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由高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其他一切与体育相关的精神通过沉淀、凝聚、整合、提炼出来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道德等的总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起着主导作用,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决定着每个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工作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画报等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物质实体。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并不只是体育物质本身,而是体育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透漏出来的文化气息,显示出体育智慧,能够吸引和发人的运动本能。体育制度文化介于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物质文化之间,包括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各种体育组织,只有全面完整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体育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

2. 校园体育文化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载体,以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相互融合,以一种富有深刻内涵而又有丰富外延的体育文化表现在高校校园中,在心理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行为上培养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弥补了正式的体育教学所缺陷的主动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为其进入社会后的体育理念的体育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持。

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在于不仅要让学生单纯的掌握体育技术理论或方法,还要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利用学习的方法和技术形成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满足自己的运动需要,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以保证自己的体质健康发展。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进行新的系统的专业化知识学习,生活节奏不再像以往紧张,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加,有些大学生沉迷于吸烟、酗酒和网络,过早的透支自己的身体。[3]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肥胖率和近视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高校中度过的,只有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从精神上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从物质上吸引大学生体育行为、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体育生活,提升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启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转变他们的思想,从被动到主动,形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以此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

现在大学培养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包括了专业技术、创新技能、掌握的科学技术本领、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多方面,而这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建立在强健的体魄上面。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就是拥有再多的素质也是徒劳的。因此,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是整个高校工作追求的目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学生体育参与现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摆脱被动的体育教育,被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影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2. 加大宣传,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思维、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都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出来的。因此,高校应该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体育文化传播,加大体育文化宣传,进行体育广播、开展体育知识竞赛等,促进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中,能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理解到体育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体育中的运动美,懂得欣赏体育,从思想上理解体育的健康含义,能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悟体育的魅力,能够自发、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加入到校园体育队伍中来,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

3. 改善条件,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物质前提和保证,以一种可见、有形的物质状态存在于高校校园中,由于现在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体育物质文化要求较多,只有拥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器材,才能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合理的配置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资源,开发更多的体育项目和体育用品,达到学生的体育需求,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保障。因而,只有加大体育物质投资,修建体育场地、购置现代化体育器材,合理利用和分配现有的场地和器材,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作用,达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4. 完善制度,改进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发展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保障,是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有序进行的制度载体。学校应加强全校教师的体育文化素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同时制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管理,促进体育物质文化利用达到最大化,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动态追踪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及体质发展,制定体育文化节,加强体育社团的组织与开展。同时,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各项组织措施和规章制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27)

[2]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亢瑾,孟令一,王大川,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生活方式分析[J],企业导报,2014,9

篇8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及教师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共同拥有的资源,研究当代农村贫困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及其意义是当前从教者必须进行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校园文化新思路研究意义

学校是传授人类文化及人类文明的基地,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众多成功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经验表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意义。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在借鉴成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如何因地制宜,办出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规划这项工作的新思路及研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就上述问题略谈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校园文化研究现状。

其实,当前我国国内校园文化研究仍是初步探索阶段,发达地区学校对于这一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效。对于校园文化这一定义尚存争论,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农村贫困地区校园文化研究这个课题应说是一个空白。这也是农村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的障碍因素之一。

二、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上级教育机构正现驱动力

作为贫困地区的上级教育机构在对这一地区的人的文化心理的培养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责任与义务。有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有着什么样的理念,也意味着有什么样的建设思路和成果。因为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发达地区总有着殷实丰厚的文化沃土。并有看支撑其开花结果的雄厚经济基础。因而在贫困地区的上级教育机构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决不能等待着别人的施舍和救济的。动员辖区内学校的学校教师及学生参与才会赶得及时,抓住机遇,方能办出特色,适时给予一定的经费划拨才是上策,高口号、高政策,不调研是解不通的。

(二)学校管理者的凝聚力、召唤力,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学校领导的直接凝聚力、召唤力是一门领导管理艺术。因为学校行政领导是管理学校的核心。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的校长及其它行政领导仍是上级任命,缺乏民主管理,唯一的管理法宝是考核手段.,随着时代的改革发展,有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却因委任命的原因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的体现形式是个别管理者主观因素的效果图。作为管理者必须认识别校园文化建设的形成及主体是全体师生作为内动力量的。教师与学生应该是这项工作的主要群体,管理者只是起主导作用,是统一指导和协调。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农村贫困地区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像发达城市那样得到专家的科学设计规范和论证,没有亭台楼阁,没有雕塑工艺装饰,但多听取有这方面创造的教师意见建议,多采纳吸收当地特色因素,多借鉴成功范例,让师生尽可能发挥他们的所长,才能办建设出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对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有着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等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基地。但是农村青少年儿童受打工潮流的影响,思想上的波动特别大,加之近年来国家对中专教育分配收费改革,很多学生家庭无力支付学生进入高一学府的深造学习,不少父母和社会人员从小给他们无形的灌输这一思想,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不健康的影响。学校在丌展文化建设时应考虑这方面因素,多宣传教育。如利用黑板报、班刊等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常进行黑板报评比,办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绿化带。目前在打造一个亮丽工程校园。

(二)对农村学校教学教育有推动作用

研究农村贫困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有推动作用体现在:

1、能开阔老师的教育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现代的远程教育能让教师有一种紧迫感,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学生也会看到自己与发达地区的儿童智力差异,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和学生共享知识源泉的丰富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查阅资料的方便快捷,老师不会模棱两可的传授知识,学生不会一知半解的接受,他们会互相学习,共同获取,共同享受“传道”与“求知’’的乐趣。

篇9

关键词:艺术院校 校园文化 生态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资产。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组成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了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处处渗透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发挥着定向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都蕴含着教育目标,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

(二)德育功能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价值观等,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三)凝聚功能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助于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才能使教师安心教学与研究,学生安于学习与提高,才能使学校充满生机。

(四)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对社会主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作用;二是在校园范围内,通过校园文化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先进的优良的思想、文化与行为得以传播,从而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的作用。

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具体举措

(一)改善教学条件,营造学院氛围,逐步构建学校的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约束师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建成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验室,逐步建成学生作品展览场馆。

其次,营造浓厚的校园环境艺术氛围。学校楼道的布置、师生作品的展示,教师工作室、学校办公室的装饰应该体现出应有的艺术表现力,让师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给自己创设的优越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去。

再次,加强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建设学校网站、宣传栏和院报、校刊,充分发挥各类文化阵地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二)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逐步构建校园的活动文化

首先,要逐步形成氛围浓厚的学术文化。教师的学术活动是学校活动文化的形式之一。艺术院校目前学科意识和研究能力均较弱。因此,一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明确教师自身在学科中的定位与作用,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学科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学术修养和研究能力。

其次,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其灵魂、娱乐其身心、锻炼其能力,提高其素质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指导思想,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融合专业竞赛、课外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逐步构建学校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

(四)通过提炼办学理念,培养优良“三风”,逐步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学校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三风”建设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它是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

首先,校风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因此,要以提炼校训为载体,加强校风建设。

其次,以师风师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教风建设。要使教师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生,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

再次,以学风班级评比、学风建设月为活动形式,加强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要内容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抱负水平,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跨越式发展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学校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味、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让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文俊,李晓敏.大学文化之学院文化建设浅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12).

[2]金晓明.艺术学院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7,(12).

篇10

关键词:文化  法院文化  内容  功能  问题  建设

一、文化、法院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易经》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即由来于此。对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诸多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如《中国文化读本》(中国社科2000年版第125页)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①;又如我国的《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综合各家所说本文认为文化就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时期,通常是很长的一段时期,特定的区域和领域里形成的对外表现本群体的风貌、行为、道德、本质等,即将自己展现给外界,使本群体外的人或群体了解、认识、接受、肯定本群体;对内具有约束、激励、导向、遗传等作用的一种物质和精神形态的总和。“文化”本是名词,但文化必须经日积月累才能形成,因此笔者认为“文化”又带有动词的色彩。

(二)法院文化的含义

法院文化和普通文化一样,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所有要素,只是将其群体界定为在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判权及其相关的人员。根据一般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法院文化定义为就是以司法审判为职业及以司法审判相关的一群人,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审判色彩的对外展现司法公正、程序合法、高效廉洁、超然中立的法院形象及对内起约束、导向、激励等作用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以及承载这些精神产物的物质载体的总和。

(三)文化及法院文化的内容或者要素

文化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文化一般包括物质、行为和观念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承载行为和观念,是最基础的部分;行为向外展示文化内涵,是最关键的部分;观念即心理,根据内因决定外因的哲学原理,观念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观念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三个部分相互依存,互为整体,缺一不可。

法院文化同样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要素如司法文书、审判设施、制服着装等外在表现,它是法院文化另外两个方面的载体,没有了这些基础性的设施,法院就无从存在,法院文化也就无从谈起;行为则表现为司法审判人员的各种行为,如审判、内部管理、宣传教育、文体活动、社会交往等向外界展示法院工作本质、价值理念等的具体行为;观念即司法审判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群体精神等反应法官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样,物质是法院文化的基础;行为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直接展现给社会和大众,最容易被外界评价和议论,是法院文化的关键部分;观念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当人的道德观念高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在道德的指引下自觉的遵守法律,此时人的行为不再需要制度等外在约束,而全靠内在约束,因此观念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法院文化可具体表现为:法律之上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廉洁高效的行为规范、超然中立的思维模式、司法为民的价值观念等。

二、法院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即文化作用,是指一种文化对本群体成员和对外界的作用。根据文化学的一般理论,文化对内通常有以下几种功能:导向、激励、约束、学习、遗传、凝聚等功能,对外则有形象、宣传、辐射等功能。

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后,法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渐显著,法院文化也就更加重要了。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在法院的日常审判工作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树立法院形象

基层法院的工作水平、整体形象、司法公信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我国,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和案件数量大约占全国总数的80%左右,基层法院的工作量大而且艰巨。司法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法院文化整合的一致性,并给外界一种亲情感,在视觉识别系统中,会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而被社会认同,接受。因此,科学先进的法院文化有助于向社会大众展示法院的工作风貌,提高法院的办案效率,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在有争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用司法程序解决,而不是其他渠道。这样法律在人们的心中才会有地位,进而法院在人们的心中也就有了地位。

(二)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司法永恒的主题,是法治文化的核心,更是社会公众追求的理想和对司法活动的期望。在社会各界特别是老百姓的心中,法院是天平的守护者,打官司也是自己权利的最后救济手段。在通过各种渠道如调解、协商等都解决不了争议的时候,他们相信法院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法律、法官在他们心中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因此,先进合理的法院文化有助于法律得到全面实施,有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法官才能树立权威,才会得到信任,也才能使法律得到全面公正的实施,从而加快法治建设的脚步。

(三)实现高效廉洁

在由人治向法治推进的转型时期,社会公众一方面期望和追求公正,另一方面,囿于个体或集团的利益又想方设法干扰阻挠公正,这就使得法院群体成员始终存在被腐蚀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审判人员个人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有可能直接影响法律的公正。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就需要先进合理科学的法院文化来武装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审判行为自始至终在自己内因的作用下自觉地完成,保持司法的廉洁性与高效性。

(四)宣传法律

法院是由司法审判人员组成的特殊群体,法院文化中的群体精神一定程度上必须仰仗法官的具体行为加以表现。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只有法官的正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社会意识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当然如此”的认识时,法官才能获得崇高的权威和普遍的信任,因而法官的公正理念是实现法治的最终保障②。从这个意义上说,法院乃至法官理应成为忠于法律、捍卫法律、遵守法律的模范,从而发挥尊崇法律,依法办事的宣传作用。

(五)宣扬法律程序的功能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只有程序公正了,才能实现实体的公正。法院在实施审判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法规定的程序来实施,这样就向当事人展示了法律的程序性,使其相信法律程序的公正,进而相信法律实体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