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艺术中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摄影;视觉艺术

一、视觉艺术的定义

什么是视觉艺术?视觉这个词语从字面上来看的意思是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也就是人类眼睛所观看到的景象。因此视觉艺术也就是一种可视文化。在人为定义中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而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等,但视觉艺术又不同与听觉艺术,因为听觉艺术只能用耳朵获取,大脑和心灵去感受,并不能摸得着,但视觉艺术强调其真实性,能看得见,可以摸得着,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视觉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只要人的视觉系统的存在,任何景象都可以成为一种视觉艺术,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并不是每一种视觉艺术都有其意义,大多数视觉影像并不能称之为视觉艺术,只能称之为行为.因为其中并不具备相应的美学元素,而城市的规划,建筑的设计,自然的风景,园林的修剪,工业的造型等等我们能看的到的,感受到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美学元素在内,所以这些才统统能称为视觉艺术。

1.视觉艺术本质的含义

视觉艺术的种类繁多,但所有种类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表达某种含义或者意义。所以视觉艺术其实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表达语言。和我们人为简单的交谈语言以及书信等文字类一样都有其基本的构造与定式。所以这种语言单纯靠肉眼去看是无法获取的.人的眼睛很难理解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义。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具有美学元素以及对视觉艺术有专业知识的人和一个对其完全不了解的人看同样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后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最好是能有对视觉中的语言有一定的了解与基本素养。

2.视觉语言的构成

视觉中的语言是由基本的视觉元素与设计基本原则两个部分结合构成了一组传达其含义或规则的语言系统。基本的元素包括,点,线,面,形态,明暗,黑白灰,色彩,空间等。这一系列基本元素是构成一切作品的基石。而设计原则则包含了节奏,统一,平衡,对比等,这些是人为用来组合与运用基本元素来传达意义与原则的方法。而视觉艺术的表达则是艺术家们根据各种实际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材料以及表达形式。而摄影艺术则是其中最难描述与表达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摄影的概念

1.什么是摄

摄影,摄,即取,获取,捕获.而影顾名思义,为影子.所以摄影应该是取得,捕捉到景象中的有趣的精彩的瞬间.任何一种被拍摄物体,不论死物活物,风景人像,还是建筑街景,由于拍摄者的不同机位,相机的不同参数,以及人为的思考等等,可以造成被拍摄物体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当你的快门按下的一瞬间,一张作品就已经完成,即便不加后期修饰,即便不加美学元素在内也是一张完整的作品.只不过不是一张好的作品.因此,美学元素是链接摄影与视觉艺术的基础纽带,而所谓的美学元素应该具有让人舒服的看点和感觉点,可分为构图,视觉元素,整体人物元素,作品对人引起的思考以及共鸣.这与其他的视觉艺术诸如绘画等有本质的不同,在绘画的创作中,对内容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随时随地去增加与减去其画面中的美学元素,然而摄影则不是这样。当创作时由于被拍摄物体往往是实地存在的,所以拍摄者无法随意增加与减少画面元素。但摄影可以依据镜头中本身的手法以及寓意来对被拍摄物进行取舍,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来将主次区分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好的摄影作品就应该是美学元素以及拍摄者心里表达内容理解的高度统一.

2.摄影内容如何表达。

摄影通过相机来成像,由快门的速度快慢以及光圈大小来决定进光量的多少。白平衡等其他的组合来成像,并且可以人为的决定拍出来的图像形式,或许过度的曝光,或许高对比,也或许是其他的色调。并不一定非要与被拍摄物体一模一样。所以摄影某种程度上具有与绘画相似的地方。因此摄影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以及创造性。由于后期的加入,很有可能不存在的元素也在其内。所以具有欺骗性。但也是创作的一种。但最初相机造出来的时候定义的是记录,留下最真实与完美的瞬间。所以说,无论何种摄影,人像也好,风景也罢。统统归结到最后就是纪实。所有的照片都是纪实。只不过是人为的后期,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已。实质上摄影是一种非常难描述的视觉艺术形式,由于摄影最终是将拍摄者的心里活动和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通过相机这种单一的机器去人为的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复杂的工作,被拍摄物体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拍摄者本身的思考与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元素,这种组合基本就是无限的.所以有的时候好的作品甚至是需要去碰.如果一旦碰不到,人为的美学元素依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要知道摄影艺术的这个行为首先是三维的行为艺术,其次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用适当的后期修饰等.而后期的修饰可以人为的取舍一些元素反而更能创造出好的视觉艺术。虽然艺术源于生活但取高于生活,所以也可以说艺术是对生活及其状态的反映。并且通过其中的语言来告诉观察者其含义以及内容,摄影时一种图片以及图像艺术,而任何图像其本身就具有各种含义,只是深浅不一而已。因此摄影是全世界通用的并且能够都理解的唯一的语言,图片影像的应用也表现在社会及其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领域当中。然而摄影是一种在平面上供人观看与思考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摄影同样是视觉艺术中的图像艺术.而这种图像图片艺术大大提高与扩展了视觉艺术。

三、摄影图像艺术大大提高了与拓展了视觉艺术。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发达地区进入了高消费社会,人民创造出来了许多极为丰富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几乎无论老年朋友还是人,还是年轻人几乎都是人手一台数码相机,在前几年相机还只是奢侈品的代表,今天几乎就和电视机一样正常不过.现在正在以摄影,电影,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科技正在发展异常新的视觉艺术革命,人类当今社会已经是被视觉所主宰,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将自己放置于公共的视觉空间。由于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暗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兴的数字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以及代替。致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视觉艺术。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是电视及数码艺术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艺术家可以用来创作的工具以及手段的越来越多。美学的范畴也愈加宽广,而摄影艺术仍然是迅速接触视觉艺术的手段之一,但也是最难表现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姜进.《新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篇2

招贴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在现代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被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人们开放的思想观念,使得现代的招贴设计都已冲出平面的范畴,并且呈现出“多维化”的趋势,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感官来体验艺术和欣赏艺术。而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一直是作为人类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它们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有着某种共通性的艺术体验。艺术家无论是要用音乐表现画面,还是试图用绘画来表现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它们在寻求设计的灵感和启示。

概念解释

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并将客观内容纳入到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艺术呈现的艺术形态。”有些美学研究学者认为,艺术的呈现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这两个主要方面,这是从审美主体角度考虑的,并且这两个方面都是要通过必要的感官和相对应的感性物质媒介,前者是制造出的是审美对象,后者则是达到审美的愉悦感。

2.听觉艺术

听觉艺术指的是通过倾听者和欣赏者的听觉器官所引起的审美感受的艺术总称。听觉艺术的特点就是应用音响、音乐、节奏、旋律等特殊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让欣赏者随着旋律和节奏的变动来体会和把握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听觉艺术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音乐。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融合

1.视觉艺术的音乐性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我们可以从概念定义里找到他们的共通性,而且在视觉艺术的作品中也能同时感受到艺术家借视觉作品表达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音乐的创作思维也成为视觉艺术家探索和创作的范畴和源泉。康定斯基是第一个真正尝试着将音乐表现在画布上的视觉艺术家。他通过对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来传达音乐的律动,将抽象的图像和音乐结合起来,让欣赏者能够“聆听”绘画,实现文学上的通感,艺术上的联觉。他认为“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而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

2.听觉艺术的视觉传达

我们在生活中用心倾听音乐的时候,经常会感受到音乐传递而来的具有画面感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作曲家们已经将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在经过艺术加工的过程中转化为音乐――也就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而欣赏者又把这种抽象的音乐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具有画面感的视觉形象。作曲家们受到外界如绘画景象的影响,在音乐上不运用传统的旋律和乐曲构架,进而去追求富有声音色彩变化的音效。这也就造就了一部交响音乐《大海》的诞生,这是管弦乐印象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一个章节就如印象派代表莫奈的《印象・日出》的意境十分相似,描述清晨红日喷薄,海上倒映着日光的魅影的壮丽景象。

音乐会招贴的形式表现

尼古拉斯・卓斯是爵士乐音乐招贴设计的代表人物,他运用自己充满绘画性的形式语言创作出极具影响力的爵士乐招贴,他的招贴形式多样,绘画性极强,并且充分汲取现代主义绘画的笔墨营养,强调写意,用简单的线条和变化的色彩,去表现出音乐的跳跃性和生命的活力。特别是他1991年设计的艺术三重奏音乐会的招贴,运用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只用红、绿、黄三种色彩的直线表达,通过看似随意的组合,塑造出演奏小号、打鼓、以及萨克斯三个乐手的形象。而我们欣赏者需要经历一个短暂而奇特的认知过程,才能判断和识别出画面中的具体形象。一旦画面被识别,三种颜色的组合就会显得井然有序,使得整个招贴的画面具有强有力的动感和幻觉效果。我们用“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来评判大师的作品是十分妥帖的。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晶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结合,不借助任何现代的科技手段为我们打造出一场极具艺术特色的视听盛宴。

篇3

[关键词]视觉艺术设计;民族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83-03

一、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由来

民族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说来,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就是指这四个基本特征在视觉图形上的表现。

艺术家在塑造个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创作环境以及所依据的创作理念,都深受其成长的生活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同一地域的艺术家们因生长环境中文化的大同小异,其创作也免不了带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最终会扩大并形成为全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民族文化精神,于是也就有了民族特征这一概念。

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形成民族独有的特征。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设计文化的观念层面上,它能直接反映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视觉艺术风格。

当然,视觉艺术中的民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该民族的设计会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设计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民族各个时期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不同时代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二、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特征。譬如,日本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学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日本化”设计风格,它具有静、虚、空灵等传统的东方韵味特征。德国视觉艺术设计受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它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为设计趋向理性,重点在简洁、直接,注重可读性,与德国严谨务实的民族特征相吻合。意大利的设计风格受其民族特征影响,其设计形式注重人的个性、情感和心理的表现,美观灵活,充满意式幽默,这是在“文艺复兴”的文化底蕴下形成的民族特征。中国视觉艺术中的民族特征是含蓄、传神表意、以意代形等,这是儒学文化等传统意识形态造就的。

日本的视觉艺术风格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与柔和的民族特征。“雪”“花”“月”和“物哀”等是日本自然美学观念的精髓,也最常见的设计题材,通过对这些具备强烈民族特征的图像的设计,表达人们对自然之中稍纵即逝的、纯洁的、伤感的事物的喜爱。在色彩方面,日本的视觉设计运用 “白”“青”等素简、清淡之色较多,他们喜欢自然事物及植物的原色和水的清纯无色,这是因为日本民族把自然事物的色彩也赋予了美学和文化学的意义。在视觉艺术设计中,这种独特的民族特征就表现为一种图像简单、不完整、破损和以物寓意的设计风格。

德国的视觉艺术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德国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它的视觉艺术风格趋向理性风格,严谨、精致、务实是德国视觉艺术设计中“非凡”的民族特征。在德国视觉艺术设计中,设计师的思维极其广阔,不拘一格,比如一些设计师常常会利用很平常的书本、灯泡与铅笔等素材,将其组合、分割、拼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思维手段表现强烈的意念追求,进而演绎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寓意的新视觉形象。

意大利视觉艺术设计师非常善于从“文艺复兴”的丰厚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并使之与自己的设计完美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后“实用加美观”原则让他们的设计有个性、自我的风格。除实用之外,设计师的思想、追求、和幻想会被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使他们的设计别具一格,更加出众。总的来说,意大利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核心是人的力量;抛弃低劣的人性,恢复、高扬明晰的审美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意大利设计追求的美好境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中国文字、工艺品和许多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这些独特形式,即民族特征,是我们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的“形式专利”。它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的视觉语言相结合,能够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文化特征,又有当代视觉效果和审美意味的新风格。例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凤与凰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又体现出现代视觉语言的特色。中国2008北京申奥标志,其形象以传统的吉祥造型“盘长”为基本构架,这种造型源于佛教“八吉祥”之一的“盘长”造型,在民间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心心相连,事事如意”之意。可贵的是,设计者还加入了时代的设计形式,对“盘长”的造型做了出人意料的夸张设计――运用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断意连”的写意手段,使其“静”态之形变为动态之像。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结”“运动员”和“五角星”三种意蕴的结合,其形象可以说是生动自然、寓意深刻。整个标志既洋溢着吉祥之气,又有运动意味,体现了民族特色。

三、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视觉艺术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这种发展的趋势必然导致各个国家设计的民族特征逐步减弱,甚至可能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虽然国际性的设计可以带来传达上的方便,但是,如果缺乏民族性的设计,缺乏生动性和多元性,那么视觉传达设计可能会走向刻板、高功能化、理性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因为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在全世界视觉艺术设计日益趋向相似的时候,有一些设计师开始关切设计的个性,关注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史,这个文化资源宝库为我国视觉艺术设计提供了最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在现代文化趋同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学会深刻地理解和继承民族文化,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进行设计,同时在与国际设计广泛的对话与交流中积极地吸收其精华,不断地发展壮大自身的民族特征,打造中国式的视觉形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英国设计基础系列:视觉形态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视觉形式;现代艺术设计;表现

一、视觉形式的内涵

视觉形式根植于形式,视觉形式是外形式的一种,因此,它也必然遵循着形式的特征和规律。首先,视觉艺术的形式应该与视觉艺术的内容相对应,即它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其二,如果说形式是作品的存在方式,那么视觉形式则是视觉艺术的存在方式。其三,视觉形式既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也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其四,视觉形式是视觉赋予对象以形式而实现的,是视觉格式塔能力的体现。其五,视觉形式是情感的外化,是客观化的。其六,视觉形式是一种意象。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内涵

严格来说,现代艺术设计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虽然早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设计”,但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之后,艺术设计的概念和体系才真正形成。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是依托机械化大生产而产生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和社会催化的产物。这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工业大规模系统化生产能力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它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生活逐渐富足。工业革命以前,由于生产手段落后,生产力极为低下,精美的产品只是少数权贵阶级享用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量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送到市场,而价格也降到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水平。其次是随之而来的人们物质、精神需求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对工业产品审美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审美要求的普遍提高。以前处于商品匮乏时期的人们,对温饱的需求大大甚于对美的需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进步,人们对美的需求日益强化,美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也即中国古人所说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三、视觉形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事实上,现代设计中的视觉形式是经由“构成”(Composition)的原理组织起来的。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是将若干个(大小几何形)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质),按一定的原理,重新组成一个新单元,并赋予视觉化、力学的观念。实际上,设计上的构成概念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而现代艺术中所表现出的结构观念的源头应上溯至塞尚。塞尚认为,结构是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它是客观的、永恒的,外界条件或艺术家的主观情绪无法对对象的结构造成影响。而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赋予混乱的知觉以秩序和结构。因此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描绘一切对象。对他来说,“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尝试表现对具体对象的解析、重构和综合处理,把对平面结构的分析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理性规律的作用。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也认为,艺术必须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世界。他认为抽象的形式蕴涵着无穷的张力,“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锐角的冲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琪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触及亚当手指力量小”。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就是由一些抽象的点、线和块面组合而成,后期则完全是较为规则的几何图案。

构成原理成为现代设计依照的基本原则。它是将纯粹的形式要素(或视觉语言:包括点、线、面、形体、颜色、肌理等)按照美及和谐的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原理和方法。构成的过程离不开对视觉、关系、力和空间的一系列因素的考量和研究。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作品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依照着构成的原理。因为构成中最重要的是对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因此,构成原理实际上就是形式原理。只是在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之前,人们并没有将各种形式的要素如此纯粹化和几何化,如此令人一目了然和自成一体。特别是在构成主义、包豪斯学院和风格派运动的设计中,“构成”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形式法则,而是一种设计的独立风格。对力、关系和功能的强调和重视,使现代设计呈现为突出结构和形式的视觉风格。

篇5

[关键词] 视觉设计;艺术心理学;格式塔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100-02

艺术心理学既非艺术论也非心理学,它是艺术论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虽然中国古代有着丰富而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收、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体系。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应用领域派生的一个分支,主要从创作和欣赏两个角度研究人类在艺术活动中的心理机制。从格式塔心理学派引申发展出的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派某些观点的角度论析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美感,对艺术设计的形式构成将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一、 艺术心理学理论

(一) 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美学属于哲学,艺术心理学属于美学。只有了解美学走向心理学的历史,才能深刻认识艺术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美学和艺术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开始。美学是哲学的分支,西方的美学家都是哲学家,重要和系统的美学观点、理论也都由哲学家提出。19世纪下半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审美研究。他把美学研究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和对象,转向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他不采用演绎的方法,而是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得出观点和理论。费希纳开辟了现代美学新纪元,标志着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二) 艺术心理学的主要分类

1. 实验心理美学。实验心理美学是艺术心理学的第一个流派。费希纳创立了韦伯―费希纳定律,他对美学的贡献是把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美学,开创了心理美学及近代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实验心理美学从形而上学方法向心理学方法的转变,为艺术心理学开辟了道路。但实验心理美学存有缺陷,它没有顾忌试验者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使一些统计数字具有偶然和不稳定性。它也不涉及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和对现实的情感把握。

2. 移情作用心理学。利普斯继承并完善了移情作用理论,认为任何审美活动都由对象和原因促成,两者交融在一起。审美活动的对象并非客观事物本身,而是直接呈现于观照者的感性意象,是经过人的知觉解释了的东西。闽斯特堡为纠正利普斯不提生理基础,认为审美活动仅是心理活动的偏执,提出审美对象孤立说,偏重动的而非知的方面。在他看来,运动必伴有知觉,知觉必伴有运动。

3. 模仿说。布鲁斯着重研究艺术起源问题。他认为艺术与艺术是相通的,都是人的自由活动。他提出“练习说”,认为游戏与模仿是人的本能,一切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在内,都与游戏、模仿有密切联系。审美活动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知觉本身就具有模仿的性质,但审美活动中的模仿与一般知觉的模仿不同,知觉的模仿实现于肌肉活动,审美活动的模仿停留在心理方面,因此是一种“内模仿”。

4. 心理距离说。布洛因提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而享誉心理学与美学界。心理距离是艺术的一个因素,布洛不同意主观与客观性艺术的区分,认为这种区分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重要的是心理距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心理距离又是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将艺术提高到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审美对象自身成为目的。同时,心理距离为区分实用的、科学的或社会的价值提供标准,也为区分一般与美感提供了依据。

5.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考夫卡认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结构,作品的各个部分组成有机整体,这种整体对人发出某种要求,作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来感染人的。重要的不是作品的结构所唤起的情感,而是作品的结构本身。阿恩海姆将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到美学研究之中,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他认为视觉艺术不是元素的相加或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

二、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格式塔心理学派1912年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韦特墨、柯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分为几何的格式塔(体现几何图案的格式塔,呈现最简单的形态)和经验的格式塔(按照动态规律形成的心理整体,原理是完形的趋向,最“有意义的”形态的趋向)。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格式塔,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格式塔本身既包含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心理现象的整体不能分解为部分或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以研究客观事实为基础,是客观决定主观的客观主义者,它继承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反对那种把知觉过程视为被动记录刺激符号过程的知觉理论。主要受康德思想的影响,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思维与客观世界无关,纯粹是主观的。格式塔心理学将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任何形都是格式塔,形是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清晰地分离出来,自身有着完全独立于构成成分的独特特性。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对于部分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一个格式塔虽然是由各种要素和成分组成,但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是完全独立于组成成分的全新整体。它把人的心理能力作为活动的整体,使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因此,艺术家把握美的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

其二,变调性。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构成成分都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依然存在。阿恩海姆认为创作是种过程性的东西,是种前后变化移易的过程,艺术作品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这一过程,始终都在有意识地试图达到某种理想的形象构图,因而每种认知策略都同形象构图的形式与象征效果联系在一起,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最终决定了题材及作品的表现形式。

(二) 视觉传达设计组织原则

以心物场和同形论为格式塔总纲派生出的亚原则,称为组织律。这些组织原则包括:图形与背景区分越大,图形越突出成为视觉对象;距离较短或相互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相属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反之则容易被分开;各部分距离相等但颜色有异,则颜色相同部分容易组成整体;格式塔与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经广泛改变而不失本身特征;整体中的部分做整体方向移动,则这些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三) 格式塔心理学的特点

1. 格式塔与眼、脑的关系。人观察事物时,眼、脑共同作用,不是在开始就区分形象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在一个格式塔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太多的不相关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视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通过这个过程,才能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统一的整体。

2. 格式塔心理学的特点。心物同形论(异质同形论)。不同的自然事物有不同的形状和色彩,不同的艺术品有不同的形式,但追究起来,世间所有事物都可以归纳为力的作用的不同。“顿悟”学说,人的思维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情境的不断组织,直到领悟了事物内在的相互关系,从而产生“顿悟”。强调创造性,创造的思维对事物中某些格式塔的顿悟有关,打破旧的格式塔,发现新的格式塔,就是人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完形,强调整体,强调结构,强调异质同构的力的作用。它提出从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但忽略了情感、意志、本能,断言客观现实仅是通过直接经验而构思出来的东西,同时,对其他分析方法完全否定,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完形心理学并不是惟一研究艺术心理学的方法,学习使用这种方法要既吸收又克服,使它更好地为艺术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6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施 ;视觉艺术;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景观设计,从形式上理解,它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从概念上来理解,它是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发展和延伸,也是“现代”对“古典”的一种传承和历史性的更迭结果,其中蕴含着深奥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探究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视觉艺术,就得从视觉设计的概念入手。视觉的显现,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言,其众多的构成元素从直观上传达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官感受以及浓厚的思想情感。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泛指通过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提升公共环境的品质,并恰当的反映出人文特征和景观设计的整体面貌的一种设计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公共艺术设施泛指雕塑小品、标识牌、艺术灯具、休闲座椅等具有强烈的设计感的设计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视觉设计就是对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视觉体现,以此传达给人们不同思想情感元素的一种深刻探寻。

研究公共艺术设施的视觉设计,可以首先应从研究视觉的组成元素着手。我们这里强调的视觉组成元素,恰巧也符合平面构成中的一些概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基本的视觉元素是由点、线、面、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不同方面的视觉构成形式所组成。它们的存在与作用,使得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的视觉形态传达出的意义和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

要解构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视觉设计,首先就要从点线面的形式进行研究,其次从色彩中的视觉表达进行分析,最后从质感和肌理元素去探寻公共艺术设施设计。

1、公共艺术设施中点线面形式的视觉表达

点是构成视觉形式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图形构成中最细小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雕塑、座椅、喷泉等以单体形式组成的元素都可以概括成“点”。在中国的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题材中,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将传统的中国元素符号运用到设计中去,比如在以围棋的布局形式为主题的雕塑小品的案例中,围棋的棋子就是典型的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元素,从视觉上给人以紧密和集中的视觉感受。

除了点的构成之外,线的构成形式则是由众多点沿着相同的方向紧密运动所形成的轨迹,可以说,它也是点的演变的结果。在二维的视觉空间中,点和线的构成形成了图形。在抽象的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表达形式中,运用线条的构成和组合所形成的抽象雕塑艺术,以及利用线条的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小品的形态,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体现出线条艺术不同的形式和韵律美。

面是由点和线的构成所组成的特定的界面形式。面的特性传递给人们以广阔平坦的视觉感受。在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中,浮雕景墙中的浮雕效果就是采用的构成形式,在平面的图形上进行点和线的自由组织和设计。

2、公共艺术设施中色彩的视觉表达

除了上述形态元素对视觉的表达以外,利用色彩组合对景观对象进行视觉塑造也是视觉设计的一种形式。色彩元素使传统的构图形式有新的更迭,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变得更加多彩并赋予时代气息。

因为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所以在进行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时,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在对公共艺术设施周边的环境进行植物设计时,常常配以具有冷色倾向的冬青、槐树以及松树等乔木的种植以及黄杨等灌木的片植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运用植物的种植对公共艺术设施进行衬托设计,而且可以增强其空间的后退感和深远度,从色彩上则带给人们以轻重主次的关系。

在进行艺术设施比如雕塑景观的色彩设计时,选用的色彩就可以是醒目的、显著的以及色彩明快的红、黄、蓝色和色相鲜艳醒目的色彩,这样形成的色彩搭配,可以使整个公共艺术设施的视觉形象更跳跃,更凸显出雕塑在整个景观设计中的视觉重心地位。

2、公共艺术设施中质感和肌理的视觉表达

质感的体现关乎于材质的选择,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元素之一。日本的枯山水就是质感和肌理的杰出代表。因为日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日本的枯山水的设计者——寺庙里的高僧们,用枯山水的造景形式来表达“长生不老、生生不息”的主观意愿,因此,在进行枯山水的设计时,设计者不动用真实的水作为造景的手段,原因是水会随着时间的更迭而干涸,但是石头却不会,取而代之的造景手法是运用细砂石在地面上造成涟漪的凶过,最后得到的景观则是不使用真实的水也能够雕琢出仿佛置于水中的意境来。除此之外,借用块石的形式营造出山的巍峨屹立。此情此景,从形式上看,是对自然山川的描摹,它既没有真实山水的气势宏大,又没有潺潺流水的安静祥和,但是,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它运用幻象的表现手段进行“效仿自然”的造园活动,完美的体现出“禅”的意境。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视觉特殊效果,因此结合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在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时,借用此种手段对质感和肌理的效果进行设计。因为要考虑到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户外露天的设计条件,所以在挑选材料时,不锈钢、木材、青铜、石材和塑胶材料等都是适合的材料种类,尤其在进行雕塑景观和休闲设施的设计时,不锈钢和石材往往是主要的材料,因为其耐磨和防腐蚀的特性。

因为不同的材质显现出的视觉效果的不同,有的是平滑的有的则是粗糙的。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材质的质感和肌理。在设计不同的景观对象时,要根据其粗糙或平滑的特性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在视觉设计中,质感和肌理是现代景观设计材料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视觉元素显现的层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视觉元素的触觉感体现,而且还是全方位的视觉体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观感,而且更能满足人们的触感,使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而不仅仅只停留于可视的层面。

纵观全文,研究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的视觉问题,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一个美的找寻、美的探索以及美的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审美过程。通过这样的审美活动所得到的美的感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趣味,营造出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不仅从形式上而且更要从精神上满足人们追求愉悦生活的终极目标。因此,视觉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活动传递给人们不同的美的感受,使人们能时刻感受到美的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杨秘、王学良.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科技创新导报,2012.

[2] 刘文庆.视觉传达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一、校园文化艺术中绘画学习的现状

一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学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片面认为开设美术课只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把美术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来开设,无形之中淡化了美育教育的渗透,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更谈不上如何将美术课堂上浅显的知识用于实践,为校园整体的视觉艺术贡献自己的灵感与心血。

二是美术教育的理念问题。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校美术教育育人功能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只重视“术”的训练而忽视“美”的引领,即重技能训练而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这些问题必然影响校园文化艺术建设。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展现学校风貌的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园整体文化背景来看,校园视觉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学校的形象设计、人文景观、艺术装饰等作为视觉艺术设计的具体体现,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对创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以反复修订稿本、覆宣、勾勒、敷色、渲染为步骤,形成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但是由于高中美术在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上的忽视与缺失,多数学生只是对工笔画形成一个笼统的概念,或者草草了解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品以及各个画家的绘画风格,根本无法深入领悟其精髓,学生在工笔画方面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几乎为零,在各种以学生为主体角色的校园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中,以工笔画教学为基础的视觉创造更是寥寥无几。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蕴含的厚重的底蕴与深刻的美学创造本应该为校园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与校园的一草一木、小山浅水相融合形成校园标志性特色的人文景观,而学生对工笔画艺术创造鉴赏能力的缺失使得营造校园艺术文化的最活跃的人群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加强工笔画教学的力度,有其深远的意义

二、探索工笔绘画对提升校园艺术文化的措施

1.重建观念,加强工笔画教学的实用化

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使工笔画作为一种传统绘画形式,需要较为扎实的基础功底,但也并不是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艺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矫正学生对于工笔画的观念,消除他们内心敬而远之的情绪,使学生相信工笔绘画在本质上和用铅笔涂涂画画是一样的,人都是创意的主体。

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绘画的工具。一般在工笔画课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一些历代工笔绘画中杰出的作品,了解工笔画的特征、分类、表现方法,让学生欣赏美的作品,如此作品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需求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应忽视一切创作的基础――工具。笔、墨、纸、色,在清晰地了解了各种工具的用法之后,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这对于将工笔绘画转换成校园艺术作品也是十分有益的。

2.创新教学,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校园视觉文化艺术的主要内容不仅包含校园景观设计、校史馆设计以及校园识别系统设计等视觉物化形态的内容,同时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等人文景观,因此若要令工笔画教学对提升校园视觉文化艺术有所帮助,就必须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校园资源,校园的自然景观和已有的人文景观是开展美术教育的基础,只有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了解校园的基本气质,才能把工笔画教育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校园的橱窗、多媒体展示墙、建筑楼的外墙都可以作为张贴或展示一些著名画家的优秀的工笔画作品的场所,随处可见的艺术画作的展览可以使校园的艺术气氛更加浓郁,同时也丰富了校园视觉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

立足于景物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入学校标志性文化因素,在基础知识和艺术气氛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提升校园视觉文化艺术的同时,也为实现艺术的实用化、大众化以及社会化而做出努力。

总之,工笔画作为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部掌握其绘画技巧对于高中教学来说确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类具有历史特色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校园视觉艺术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学校要重视工笔绘画基础教育,有效地把文化课程和美术课程创新融合,将学生的创造力融入校园艺术环境中去,从而在工笔画教学中自然而然地美化校园视觉艺术效果。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视觉艺术设计创作 运用 拓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22-01

近年来,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作品的运用愈发广泛,愈发得到国内受众和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红、中国结、水墨、青花等标识性中国元素在艺术设计作品中比比皆是。在作品中体现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民族感认同,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但行业者更需要去思考、挖掘,不断深化传统元素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和方向,不断拓展其应用外延。

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标识是产品的专利证明和身份的象征,它的意义涵盖甚广。就设计本身而言,它与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着密不可分传承关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是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在商标、徽标的设计过程中,体现于美学思想就是挖掘、创造和利用,使古为今用不断地焕发新的艺术青春并绽放光芒。标识设计,表现的是对传统图案提炼的构想。在中国现代标识计中,近年愈发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势,从单纯的国际化、“高端大气上档次”而转为充分挖掘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对一些吉祥图案及纹样给予变化和改造,转而“低调奢华有内涵”,使之成为现代中国企业的标识形象。

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招贴设计就是一种简单、直接、有效的视觉传播形式,它能有效整运用传统图形并赋予现代人的思维理念,使招贴设计融美学思想和创造性与文化性价值为一体,成为创新的模式。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壕强曾这样说过:“对传统承传的意义,不在于把传统僵化地保存,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这是对现代招贴设计在实践中的新定义。靳壕强先生和另一位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先生在设计作品中都深层地解读并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1988年在德国举行的“现代中国艺术家联展”上,二位设计师的宣传海报,充分运用水墨、彩笔触绘制成“太极”,创造性地演绎出现代版太极图形。作品色调以黑白为主,配以中国传统红色印章,运用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着色手法,再结合现代英文美术字体排版,既赋予中国绘画哲理精华,又体现出中西文化贯通的意境。使观者在心理上倍感亲切,因此就容易接受广告者的宣传意图。所以,这种古今中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巧妙结合,使现代图形艺术不仅体现出一种跨越时代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把时尚性、商业价值融汇到里面,使招贴画的意义外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延伸、内涵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因此也是我们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 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发展情势看,多元化发展绝对是大势所趋。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正在强劲地融入现代平面的设计理念中。因为,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审美,是人类特定的本能现象,民俗文化生长于民间,自然是有很强的生命力,也必定存在不容质疑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它才可以更容易被各民族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平面设计者应该以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为本,把当代设计的追求及其着眼点放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获得崭新的突破。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符合中国民众审美情趣基础之上,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经常会将传统文化的元素揉和进去,这已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者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贝老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为主色调,使现代建筑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体现着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强烈意念。由此来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并不是彼此割裂开来的,是在批判与继承并存的过程中磨砺而成的新的精华。在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时,设计者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中去,充分展示我国视觉艺术中对于“形、意、神”的艺术追索,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来演绎现代思维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之中,真正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完美结合,共同汇集成现代平面代设计艺术的潮流。

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怎样把握好传统装饰图案的传承关系,充分运用好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这是设计者需要刻意钻研和努力的方向。当前,商业和设计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设计作品过于商业化而破坏了平面设计设计中应有的文化氛围,这不是发展而是扭曲。因此,平面设计者在艺术领域不仅要跟上美学思想的动态发展,还必须顺应科技的进步。因为,随着现代设计范围的不断扩大,设计者要重新去熟悉新的领域、甚至新的知识。应在透彻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设计内容、版式等元素做重新组合,在民俗文化的演变中寻找灵感,在创作中发展个性,从而在视觉艺术设计形成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想,施展个人非凡创作力,设计出时尚的生命力更强的且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设计需求的崭新平面作品。

参考文献

[1] 赵广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化“出版及媒体尝试田[J].装饰,2008(10).

[2] 田君.五环下的设计一奥运设计与人文精神明[J].装饰,2008(8).

篇9

一、艺术设计

中“五感”理论设计的五感指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感相互作用,形成最终的感知结果。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而五感设计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而是让人感知物体,创造性地唤醒人的感官。传统的设计注重视觉感官的吸引和刺激,装饰性强;五感设计侧重以感官设计传达设计理念,作用于感觉和感官,让人真正体验到作品传递出的情感。“五感”理论将以往只关注视觉的设计延伸到各个感觉系统,从人的情感入手,借助各种材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一理念逐渐被设计师认可,被广泛运用于包装设计和工业设计。

二、视觉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及原因

目前,我国视觉艺术教育仍存在沿袭绘画式的教学模式的现象,教学重点依然侧重视觉表现,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启发和鼓励。造成我国视觉艺术教育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课程设置注重技能与实践,缺少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创意等课程,使学生的审美仅仅停留在视觉表现形式的层面上,忽视对其他感官的审美开发和培养。同时,缺乏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开设,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科之间缺乏联系

一些高校视觉艺术教育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方面。基础课程中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主的视觉表现课程,不涉及其他感官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视觉感受扩展到其他感官。另外,各专业课程之间也缺乏联系。各课程授课独立,没有学科交叉与渗透,无法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体系,不能融合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视觉艺术教育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培养。有的院校理论教学过于空洞,知识体系落后,无法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有的院校实践教学过于职业化,过于重视对技能的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对于五感的培养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视觉艺术教育改革措施

艺术教育是感受与创作紧密结合的学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一旦学生的思维被固化,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局限于视觉表达。针对我国视觉艺术教育倾向于视觉表现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加强对学生其他感官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合理设置课程

将五感运用于设计中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经验等各种要素的积累和综合应用,仅依靠应用技能的培养是无法实现的。视觉设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应当增加人文、社会、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开发感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2.加强学科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五感,应当增加除视觉以外其他感官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就接触到相关的知识与概念。当专业课程开始后,学生就能够将关于五感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专业设计中,从而强化运用五感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篇10

关键词: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视觉语;平面设计;影视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60-02

从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的研究领域角度上来说,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在设计行为的实施过程当中对于视觉语言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作品质量的实现。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本文旨在于研究的视觉语是一种能够与艺术设计语言相对应的语法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在于:对于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而言,其研究领域当中所涉及到视觉语不单单表现为欣赏受众在影视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对于各种音乐元素的合理应用以及对镜头调度方法的有效掌握。为确保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质量的有效性,在设计实践中要求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引起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包括平面设计、影视设计以及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这三个方面。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中视觉语的体现分析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平面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这种深远的相互性影响关系用来描述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与平面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同样适用的。我们知道: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往往是生活中的所情所感激发着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的创作、设计以及深刻再现。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以生活化为出发点进行艺术设计的研究才是最为可靠与准确的。生活过程当中我们所见所闻的各类型物象所处的状态非动态,即静态。而从物理学的相对原理研究角度上来说,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事物,其势必会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当中,而这种运动状态是绝对的,与之相对应的静止状态则是相对的。而结合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的抽象化研究视角来看,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成像原理对于世界的组成有着同物理学研究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的看法与认知,即在视觉成像原理作用之下,各种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的片断元素是构成世界的最主要元素。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的各研究领域当中,平面设计理念下的视觉语法观念均表现出了极为深远的应用价值。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显示界面、网络出版物显示界面的设计均充分融合了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法思想。换句话来说,平面设计与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的关系就好比素描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以上,始终作为支持与保障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对于现代意义上的从事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具备熟练掌握并应用平面设计下属视觉语法的重要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工作过程当中,针对显示界面或是显示页面当中所涉及到的各类型视觉元素进行灵活处理,借助于此种方式确保对于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效果的科学化协调。

二、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影视设计中视觉语的体现分析

在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研究领域进一步细分的过程当中,本文所研究的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在多个方面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从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实践性应用的角度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所对应的设计空间不单单表现为视觉领域,同时还能够与细化过程当总所形成的影视设计一样,延伸至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欣赏受众的听觉领域当中,是视觉与听觉的充分融合。这一点与传统意义上平面设计受限于视觉领域很明显存在显著差异性。在这种视觉领域与听觉领域设计空间相互作用之下,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听一体化体验,而这很明显明非平面设计所能够达到的设计效果。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从相关实践研究数据结果所显示的问题角度上来说,欣赏受众对于外界环境下各种信息的接受方式按照来源的不同,基本可以分为视觉性接受、听觉性接受、触觉性接受、嗅觉性接受以及味觉性接受这五种类型。然而在实验过程当中反应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欣赏受众对于全部外来信息的接受过程当中,视觉性接受占据有60%左右的比例、听觉性接受占据有25%左右的比例、触觉性接受占据有10%左右的比例、嗅觉性接受以及味觉性接受共占据着5%左右的比例。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合理并熟练掌握视听语法,对于任何一个层面的艺术设计均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而言同样是如此。从现阶段我国国内优秀的数字出版物研究当中发现:现阶段以及未来的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同样不单单局限于对视听领域的研究,更体现出了多元化理念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艺术设计的艺术化发展。

三、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中视觉语的体现分析

在统一化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当中,同一般意义上的传媒形式相比,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最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性传媒设计形式的最显著优势在于交互性。按照当前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研究里关于的发展角度上来说,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交互不单单包含交互识别,同时也涉及到交互操作以及交互响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对这三者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这三者存在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交互识别是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实现交互的前提,交互操作建立在交互识别基础之上,而交互响应又建立在交互操作的基础之上。从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的实践应用角度上来说,要求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通过对交互心理的准确性把握,确保在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交互符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欣赏受众所认知与准确把握。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激发这部分欣赏受众实施与之相对应的交互操作,最终确保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行为能够将交互响应的最终结果以一种现代意义上视听一体化的形式所呈现出来。基于以上分析需要明确的一点在于:在现代意义上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工作的实践过程当中,视听交互语法的应用需要以欣赏手中能够在瞬间状态下所产生的交互心理进行必要且准确的把握,通过欣赏受众对于交互符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以及心理行为的变化性及偶然性分析,确保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最终能够为欣赏受众所认同并接受。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新时期艺术设计研究领域不断细分的背景作用之下,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所体现出的学科交叉特性尤为突出,而在诸多的学科环节共同影响作用之下,视觉设计的重要性得到了极为深远的体现。通过对视觉语法的合理应用,能够确保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过程当中对于显示界面及显示页面信息交互性、动态性以及体验性的充分体现,从而确保对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水平的合理提升,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数字出版物艺术设计中的视觉语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郑鼎,陈晨.网格系统在数字平面设计出版物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4):62-63.

[2]严震,杨智坤.景深与景别在数字出版物设计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0,(6):60-61.

[3]严晨,杨智坤.格式塔心理学在数字出版物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0,(9):49-50.

[4]余永海.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谈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开发[J].包装工程,2007,28(9):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