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资金链

全球一体化,世界多元化要求经济不断创新,并将知识的创新投入到经济化生产中,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大力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缓解了部分就业难的社会现状。然而,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受制度、资金、人力资源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性相对较低,其中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可见,科技型小微企业如何控制财务风险已刻不容缓。

1相关概念界定

1.1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创办或领导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生产、科技咨询与服务等业务的企业。小微企业的概念是在2011年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它是指小型、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科技型小微企业则是指小微企业中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在这样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经济环境下,众多科技型小微企业都在努力寻找行业发展的突破点。

1.2财务风险及资金链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必须保持这个资金链循环良性的不断运转。综上,本文试图从资金链视角,结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征,重点探讨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以期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2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资金链可具体化为从筹资(科技创新投入)到投资经营(高新技术转化成产品生产)再到资金回流(销售产品)的循环,如表1所示,给出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链及其财务风险,下文将以此资金链循环为基础,重点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各个环节中的特征和财务风险的成因。

2.1筹资财务风险的成因

2.1.1研发人员与技术支出巨大,筹资需求巨大。科技型企业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科技人员比重高,二是科研资金投入多。这两个主要特征再次说明了科技型企业在运营起点投入资金数量的巨大。在国内高端技术类人才比较稀缺,因此科技型人才要求的薪资相对于一般的服务型企业人员都比较高,且在科技型企业中初始技术的研发投入更是巨大,同时既要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又要考虑到投入市场的可能性。2.1.2外部融资尤其是债务筹资为主。财务风险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弱,银行等金融企业很难给企业贷款资金支持。所谓的偿债能力弱,也就是说企业所创造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其对内外的负债。一方面是科技型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少,其中所发生的资金、人力成本无法完全形成收入回收。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投入大,运行速度快,必须有充分的资金支持。这样大的资金需求要求企业不得不从外部筹资,所以一般的科技型企业的负债都过高,可选择的外部筹资渠道还有限,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完善等固有特征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只能高利息从民间借贷机构借款。巨大的利息偿债压力也会在企业发展上影响经营决策,阻碍企业发展。

2.2投资经营财务风险的成因

科研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是投资经营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科技型企业顾名思义是以高新科技为主的企业,科学与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支持,科技人才成本又很高,耗时比较长,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在科技型企业中研发的科技计划或项目本身是为市场服务的。所以很有可能企业对科技项目付出了充分的投资之后还未必适应市场。很多科技计划项目无法转化成科技成果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业绩需要。

2.3资金回流财务风险的成因

资金回收达不到预期,是资金回流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科技型企业运行的重点环节,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一般很小,导致其有时无法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资金回收达不到预期的期望,很多小微企业因此销售收入不足以冲减投入成本,为企业带来了财务危机。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尤其是在初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投入大,最终收到的利润却很少甚至很多会出现亏损,此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岔路口,如果安然度过初始创业期就可以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成长发展期。反之,如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可能就出现资金链断裂,走向毁灭。即使是成长发展期的科技型企业也可能因为回流资金少而出现财务危机。

3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对策

3.1拓宽筹资渠道

目前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筹资方式多是债务筹资,这样过多的债务负债会增加资金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要扩宽自己的筹资渠道,不再局限于从银行或民间的借贷机构借款,可适当的增加权益筹资的渠道,寻求外部投资机构的投资和大型机构对本企业的参股入股经营等方式。分散债务,减少债务筹资,让财务杠杆维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

3.2加强与科技型服务企业间的合作

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与科技型服务企业间的合作,如通过与一些成果转化类的科技型服务业企业的合作,会更大限度的利用研发成果,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3建立与优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合作平台

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将众多规模小的科技型企业集聚到一起,既保有自己企业技术的独特性,又利用团体的力量抵抗大市场的冲击。

4结束语

总体来看,尽管国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出台了一系列的减免政策,但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依然很高。想要小微企业在发展中资金链稳定不动摇,必须要使其财务风险维持在一个较低且稳定的水平,这需要企业本身与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希望以上提出的建议能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毕竟科技型企业的高创新性使其很快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现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琳.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26):180-182.

[2]魏娜.科技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152-153.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行政单位;财务;研究

财务管理是行政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财务管理是保障行政单位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多数行政单位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收支两线并行的模式,同时设置支付中心,采用上述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但由于部分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再加上主管部门难以实现全面监管,如此一来就会引发财务风险。本文分析了行政单位中财务风险的管理问题,旨在提高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1.行政单位中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管理、核算、支付及信贷风险,单位内部的财务结构失衡、融资方案或方式不合理、偿债能力降低等是引发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行政单位的日常工作涉及面较广,包括福利、体育、教育及文化等,这就给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与可预测性的特点。不确定性指的是难以确定财务风险发生时间、范围、波及程度等,且在风险发生后难以掌控风险发展趋势。客观性指的是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的特点,风险事件的发生、发展均不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且风险发生后及发生转移时,无法通过主观意志实现扭转,因此具有较强的必然性与客观性。此外,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风险还具有可预测性的特点。虽然财务风险出现、发生难以完全确定且不会因主观意志发生转移,可以采用有效方法预测风险是否发生与风险类型等。这主要是因为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且随着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风险控制与预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对财务风险实现科学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便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

2.完善行政单位中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分析

2.1建立起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相适应的内控体系

行政单位中的内控体系由政府采购内控、资产管理内控、收支管理内控及预算管理内控等组成,根据行政单位中的财务管理特点完善内控体系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内控体系及控制财务风险,则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对内控环境进行合理优化。优化内控环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在优化内控环境时可以通过强化文化宣传的方法,让相关人员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本单位的意义,包括高效管理各职能部门,提高本单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信力等;还应认识到强化风险管理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意义,例如减小公共事业建设支出成本,确保公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等。

(2)在行政单位中建立起防腐预警与反腐机制。企业内控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营效益,而行政单位开展内控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阻止个别人员滥用公共权力,避免专项资金被非法挪用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以确保财政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最大效能,从根本上遏制财务风险。对此,应将防腐、反腐机制建设的内容融入到内控管理工作中,以“不能腐败”及“不易腐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3)应重视完善行政单位的监督体系。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两部分构成,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点在于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以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有效约束各类财务风险操作行为,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

2.2根据财务管理目标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管理财务风险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财务资源的运行成本,有效防范违规性财务活动出现的风险,保证财务工作科学、准确及规避会计系统中出现操作风险。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则应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1)收集财务风险信息及识别财务风险。收集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于行政单位而言,应重视收集、整理财务管理工作中与公共服务目标背离及损害公共利益的信息。在收集好财务风险信息之后,应通过分析信息识别行政单位潜在、面临的风险因素与财务风险。

(2)分析风险及计量风险。分析财务风险指的是计算或估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与风险发生后可能引起的损失、损失程度等,同时预计风险发生时对内部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与带来的后果。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计算财务会计核算的差错率评价财务风险。差错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先采用内部稽核的方法找出差错凭证,随后计算出差错凭证与凭证总数之比即可;也可以通过抽查差错收费票据,随后计算出差错票据金额与票款总额之比。通过采用具体的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能够为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

(3)风险决策与风险处理。风险决策指的是根据风险分析与计量结果,比较风险管理成本与风险收益,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风险偏好,以决定风险应对态度及优化组合风险管控技术措施,从而消除或减少风险。风险处理指的是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方案,确保单位中的各个部门协同应对风险事件。

2.3强化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预算工作

财务预算不合理可间接引发多种财务风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编制相对合理的预算方案积极防控财务风险。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将收支平衡作为基本原则,并考虑预算安排与发展计划等方面的内容,保证预算计划及收支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行政单位当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以便统一强化管理财务风险。此外,在管理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要重视做到勤俭节约、突出管理重点及统筹兼顾,确保财政经费预算计划中突出新技术开发或引进方面的内容,并全过程及动态化监督经费使用过程。

(2)应在行政单位中建立起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平台及时掌控财务工作情况,包括各个部分资金预算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等。在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追加预算金额,确保收支预算处于合理及公平状态。此外,应基于信息平台建立起财务管理系统。利用网络及时各项财务预算信息,包括管理成本、员工工资、预算方案等,以便共同管理及监督财务预算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透明性,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可对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管理财务风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强化行政单位中的财务预算工作等方法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莫磊.论公司财务与社会责任的全面融合――基于制度规制与价值创造的双重视角[J].会计之友,2015(06):28-33.

[2]黄芳,章贵桥.财务重述程度、控制权性质与审计意见――来自A股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4(11):109-111.

[3]黄颖,林春红.基于财务集约化理论下的供电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探究[J].华东电力,2014,42(12):2743-2746.

篇3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即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二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因素

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企业财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困难,同时,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所作出的财务决策和财务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其后果可能会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

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偏好因人而异,且变化很快。所以企业的生产必须与消费者偏好密切一致。在买方市场,企业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真正降低企业的财务与经营风险。

二、企业内部因素

第一,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财务风险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伴随有风险。在现实中,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这是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务中,比如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就与企业风险意识淡薄有关。

第二,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造成了资金的流动性不足。资产作为企业得以运作的重要命脉,其流动性至关重要,是指资产变为现金并保持其购买力的能力,也是引起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我们对此不能小觑。财务风险与资产的流动息相关。资金缺乏、存货积压等问题是资金流动性不强的表现,也是爆发财务危机的导火索。筹资决策的失误导致的财务风险也就是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体现。

第三,企业的内部财务关系的复杂性。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在企业中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部门之间,资金管理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乃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因。财务活动贯穿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必须合理的运作。

第四,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不良资金占用大,资金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导致资金回笼困难,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分析宏观环境及其变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四、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篇4

衡量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包括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股东获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风险水平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这些指标能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衡量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本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选取了以下常用指标的数据(指标中的B是指该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为期初值与期末值的平均值;A是指该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为期初值)。1.盈利能力衡量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B)、净资产收益率(B)、长期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2.发展能力衡量指标。包括:资本积累率(A)、固定资产增长率(A)、总资产增长率(A)、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A)、利润总额增长率(A)、营业利润增长率(A)、营业收入增长率(A)。3.营运能力衡量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B)、存货周转率(B)、应付账款周转率(B)、流动资产周转率(B)、固定资产周转率(B)、总资产周转率(B)。4.风险水平衡量指标。包括:财务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综合杠杆。5.股东获利能力衡量指标。包括: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普通股获利率A(每股股息/每股市价)、普通股获利率B[(每股股息+期末股价-期初股价)/每股市价]。6.偿债能力衡量指标。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利息保障倍数B[(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长期负债比率;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度比率、现金比率。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特征

(一)盈利能力的主要特征1.多数企业盈利能力在2010年达到最大后逐年下降。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代表性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2012年间除新材料产业公司在2011年盈利能力达到最大外,其他行业盈利能力均在2010年达到最大后逐年下降,除生物产业每年盈利能力差别不大外,其他产业公司在2010年盈利能力达到最大后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2012年更是如此。2.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好于大企业。2009-2012年,中小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下同)的盈利能力要好于大企业(沪市和深市主板企业,下同),但多数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在2010年后都在下降。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比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大,而节能环保、新材料行业中的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大。

(二)发展能力的主要特征

1.多数企业利润下降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009-2012年间,多数企业的资本积累率、固定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正数,但多数情况下,这些指标为正的企业的比例都有所下降。此外,只有少数企业(低于50%的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为正数。这表明尽管在此期间大多数企业的股东权益、资产和营业收入都在增加,但很多企业的利润却在下降,这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各产业的企业在发展,但发展速度有下降趋势。就总体均值而言,除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有增加趋势外,其他企业的多数指标都有下降趋势,这表明尽管多数企业在发展,但发展速度在下降。3.利润结构不合理可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就总体均值而言,尽管多数产业的企业总利润在增加,但时间营业利润增长率却为负数或小于总利润增长率,这很可能表明企业来自主营业务的利润在下降或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在下降,利润结构的不合理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4.企业规模与发展能力间没有明显关系。2009-2012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各项发展能力指标各有高低,没有明显规律表明企业规模与发展能力间的关系。

(三)营运能力的主要特征

1.多数产业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2009-2012年,虽然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除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外)的应付账款周转率都有所降低,但其他指标基本也在降低,这表明虽然多数产业在应付账款管理方面的效率有所提高,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总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则降低,综合各指标后,多数指标都显示除生物产业营运能力变化不明显外,其他行业的营运能力均有所降低。2.大企业营运能力总体好于中小企业。总体而言,2009-2012年在绝大多数产业内,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均大于中小企业,而大企业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则大于或等于中小企业(除新材料产业外)。这表明,总体而言,大企业除在应付账款管理方面的效率比中小企业低或基本持平外,在其他方面的管理效率一般要好于中小企业,总体而言,多数指标都显示大企业的营运能力要好于小企业。

(四)风险水平的主要特征

1.各产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升有降,但变化幅度都较小。2009-2012年,各产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升有降,但变化幅度都较小。财务风险略有上升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略有下降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生物产业的财务风险下降幅度相对稍大;财务风险基本保持不变的产业包括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经营风险有所上升的企业包括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经营风险变化不大的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材料。2.各产业总风险有升有降。2009-2012年,总风险有所上升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略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总风险有所下降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略微)、生物产业、新材料。3.多数情况下,各产业内大企业的风险及大企业间的风险差异高于中小企业。2009-2012年,各产业内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特别是总风险基本都大于中小企业,且各产业内大企业间的风险差异一般也都大于中小企业。

(五)股东获利能力的主要特征

1.就普通股获利率而言,各产业内很多企业的股东获利能力都在下降。普通股获利率B2009年最大,此后有大幅度下降,2011年达到最低,为负值,虽然2012年有所恢复,但仍远低于2009年水平。尽管各产业中大多数企业都在发放股利,且发放股利的公司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很多公司股价在下降,导致自2010年起很多股东的每股账面价值还是亏损。2.就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而言,多数产业的股东获利能力都有所下降。各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为正,但每股收益为正的公司比例则略有下降,而每股净资产为正的公司比例基本不变。总体而言,2009-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每股收益在下降,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每股净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涨有降,而新能源汽车的每股净资产在降,就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而言,这些产业的股东获利能力总体有所下降。但生物产业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都在增加,股东获利能力也有所增加。3.中小企业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一般高于大企业,但大企业的普通股获利率(B)好于中小企业。总体而言,各产业内中小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均高于大企业,每股收益也基本都高于大企业,但大企业的普通股获利率(B)好于中小企业,而普通股获利率(A)则与企业规模关系不明显。这很可能表明,大企业股价的负面波动要小于中小企业,从而导致就每股账面收益率而言,大企业股东获利能力好于中小企业。

(六)偿债能力的主要特征

1.总体而言,各产业的偿债能力强。(1)各产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强。各产业资产负债率四年间变化不大,且基本都处于较适宜的水平或较低水平。其中,新材料产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52%-57%);其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51%-52%)和新能源产业(48-52%);再次为高端装备制造业(44%-50%)和节能环保(43%-50%);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为新一代信息产业(33%-39%)和生物产业(32%-34%)。这表明,企业的资产大大高于负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强。各产业的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均小于1,比率较高的产业包括新能源(分别约为95%、60%、65%、63%)、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约为86%、44%、37%、517%)、节能环保(分别为74%、49%、46%、49%)、新材料(分别约为62%、40%、19%、45%),这些产业的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均比2009年有较大下降;比率较低的产业包括生物产业(分别约为17%、10%、21%、18%)、新能源汽车(分别约为15%、30%、25%、42%)、新一代信息产业(分别约为17%、13%、19%、15%)。这表明,各产业用营运资金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强。各产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各年均大于1,新一代信息产业利息保障倍数各年都在9-20,生物产业在9-14,新能源汽车在6-18,高端装备制造业在6-15,节能环保在7-10,新材料在6-9,新能源在5-8。这表明,各行业偿还利息等财务费用的能力很强,尽管一些产业在2010年后利息保障倍数有所下降,但仍远大于1,依然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各行业的长期负债比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新能源产业为23%-25%,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为19%-21%,新材料为16%-18%,新一代信息产业为11%-15%,生物产业为6%-16%,新能源汽车为8%-12%。这表明,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较小,企业长期偿债压力较小。(2)各产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各产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各年间都变化不大,且各产业用流动资产、速动资产、现金来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都较强,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其中最强的是生物产业(三个比率各年分别为2.0-2.4,1.5-1.8,0.8-1.2);其次为新一代信息产业(1.8-2.0,1.4-1.6,0.7-0.9)和高端装备制造业(1.8-2.0,1.3-1.5,0.5-0.6);再次为节能环保产业(1.4-1.8,1.0-1.4,0.4-0.8),新能源汽车产业(1.4-1.5,1.1-1.2,0.4-0.5),新能源产业(1.3-1.4,1.0-1.1,0.4-0.5)和新材料产业(1.3-1.5,0.9-1.0,0.3-0.4)。2.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大于大企业。除生物产业外,各产业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基本都大于中小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基本都低于中小企业,大企业的长期负债比率各年都高于中小企业,这表明中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大于大企业。2009-2012年间,各产业内中小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各年基本均高于大企业。这表明,中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高于大企业,但也可能说明中小企业对现金等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低于大企业。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煤炭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控制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国内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趋势大背景下,煤炭企业如何应对复杂的内外部宏观经济形势成为其保证利润增值的重大挑战。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需要面临众多不利影响因素,如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煤炭的需求量导致煤炭库存上升,国外煤炭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煤炭价格下跌经济效益受损等等,煤炭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给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许多不确定影响。文章主要讨论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就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

一、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前提条件是要清晰认识了解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综合来说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规则性、可预测性和可变性。具体而言,煤炭企业所涉及到的运营管理活动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所发生的活动都是具有客观性,即使有些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偶然发生的,但也是有其背后的客观必然性原因导致的;煤炭企业财务风险何时发生、影响程度有多大,事前都不能全面认识了解和消除的,况且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也不可能给财务人员知晓所有的财务信息资料发生的不规则性;虽然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不规则性,但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客观规律使然的,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不例外,应具有预测性特别是在当前企业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提升,财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对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程度额额预测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尽量减少风险发生时所带来的破坏力;煤炭企业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能源行业中,总是在变化中寻找相对不变因素的影响,财务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进而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可变性。

二、煤炭企业所要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煤炭属于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门,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其中隐含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煤炭企业管理部门常常会呈现效率不高、监管力度薄弱的现象,况且对外投资收益率不理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上存在的财务风险;第二,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浪潮,煤炭企业的项目融资难度大,贷款资金的短周期不能很好地满足煤炭企业项目的长期使用性,就会产生违约风险使项目未来的融资工作量越来越多;第三,煤炭企业属于长周期可见收益的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使用现金支付容易产生库存现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容易给煤炭企业带来新的债务风险,使用股权支付方式容易造成股东权益稀释的风险,即表现在煤炭企业支付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三、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煤炭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

煤炭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量庞大,集团化发展模式的下出现更多的下属子公司扩展企业结构的宽度和广度,导致集团资金多渠道分散化,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增长以及财务管理成本大大增加,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下属企业单位根据自身运营开设多个资金账户,给资金实际状况的知晓和资金余缺调度安排带来很多的不便利,有时出现资金短缺和资金闲置共存的现象;分散化的资金存放不利于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监管控制,也不能很好地把控资金的具体流向;集团内部不同单位之间的投融资决策不能进行统一的安排策划,容易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和财务成本的提高。第二,资金使用涉及到的范围广泛,存在各种潜在风险和低效率,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到位,常常出现集团内部单位之间相互拆借的三角债关系影响彼此之间的运营管理和资金的回笼核算,不能有效地发挥资金的价值,特别是在资金量富余偿付能力较好时不能使财务负债成本降低。第三,资金管理手段低效妨碍正常的经济运行活动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

2.煤炭企业负债规模控制不合理

所谓负债规模是指企业所借贷款的总额或者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一般而言,企业的负债规模越大,其运营收益较低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同时也要面临更多的利息费用支出。随着大型煤炭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其资金结构的优化程度呈下降趋势,负债资金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增加,2013年我国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上升,达到65.62%比上年提高3.49个百分点,容易导致煤炭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使企业承受更大的财务负担压力,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

3.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

根据2013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调查报告分析可知: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呈大幅下降趋势,增加了债务负担压力,净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6.33%,达到1507.62亿元,有一成煤炭企业出现亏损七成出现净利润下降,净收入率为3.99%比去年下降了2.41%。而煤炭企业的经营风险固存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外在表现为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煤炭企业不管使用股权融资方式还是债券融资方式,当出现经营效益不理想,资金的回收收益出现波动性变化时,企业均会面临债务偿还压力需要更多地财务成本利息费用,严重的情况下需要使用股本进行债务的偿还,可能造成煤炭企业的破产。

4.煤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不足

煤炭企业债务利息的偿还一般使用现金支付,而即便运营情况、盈利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偿付利息的归还还需要取决于煤炭企业当前现金流是否足额及时和企业整体现金流动性的表现。若煤炭企业在不确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决策性失误导致现金流出现临时性短缺,此时到期的债务不能按时偿还进而出现财务风险的危机。如果单从煤炭企业资金流动相角度分析,其资金的变现能力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呈反向关系。

四、加强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

1.完善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首先需要煤炭企业紧密结合自身运营的实际特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含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衡量指标系统、有关财务风险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系统、财务风险的测算评估预警系统以及财务风险浮面后有效地应对系统,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全面化的分析整合来制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对策。煤炭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增强他们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最后,煤炭企业应该利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每一个项目决策进行分析,在数据可获取的情况下通过构建数据决策模型来分析项目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就此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甚至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2.加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对市场环境的理解分析力

煤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复杂的宏观经济调控下开展运营活动的,因此市场环境的变动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对煤炭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企业需要紧密关注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煤炭行业的发展变化、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现阶段风险诱因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走向,客观分析及时总结整理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要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3.煤炭企业强化资金监管审批程序,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煤炭企业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依据季度或年度阶段性预算计划表对经营现金流进行分析预测,制定相对应的预算计划以更好地协调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贯彻落实资金的预算管理措施可以提升资金控制能力。另外,煤炭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资金监管审批程序,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状况进行定期的盘查和监管,强化投资的审批制度以及投资项目的财务监管工作,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可靠,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4.建立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对财务经营活动进行前期预警,以便于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性对应的措施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害。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需要结合内外部实际情况选择有关财务风险的指标,运用定量分析模型来评估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应该综合考虑当前市场上煤炭产品的积压程度、煤炭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债务情况、煤炭企业的应收账款以及成本支出情况等。煤炭企业通过构建全面完善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可以准确地把握财务风险的发生环境,制定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智.探析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当代经济.2011(05):13-14

[2]许琳.浅议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J].财经界.2013(09):146

篇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迫使我国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并积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以广泛的知识资源为基础,其代表着市场上新的经济发展形式,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企业能够将知识化为资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企业能够开展的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加之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较为迅速,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概述

1.组成要素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载体,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该时代下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分配和处理。也就是说,传统的经济时代是以材料、设备和资金为主要生产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资源。但是,就知识经济时代的组成要素来看,其与传统经济时代的组成要素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对于农业经济而言,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对于工业经济而言,其基本的要素由原来的劳动力和土地变成了资本和少量的劳动力;而对于知识经济而言,其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将知识资源转化为资本和生产力,即使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科学技术成果也能够通过现代化形式将其变为生产资本。差别在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要切实履行资本和生产力的经济职能只能够将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转化。也就是说,虽然经济发展形式和组成要素不同,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主要要素与传统的经济时展组成要素并无实质性的改变,知识依然可以转变为资本和生产力,并能够创造更加的可能性,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2.创新是灵魂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资源指的其实就是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和高端的科研成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专业人员通过不断的创新,为其注入无限的发展动力和源泉。这一点我们从知识经济知识的发展由来也能够明显看出,如果没有人们的不断创新和摸索,人类社会根本无法进行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惊吓,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加大高科技研发的力度,增强自己的无形资产,提高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3.企业结构性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必须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计算机更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以职能为根本,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下不具备适应性,必须要予以取缔。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机构组织的变革具有必然性,其既能够减少企业重复的管理职能,还能够降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且扁平化的网络系统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加强对分散经营的统一管理,企业还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和互动新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网络交流,实现网络交易,拓宽企业发展渠道,丰富企业的发展形式,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风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财务管理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这部分的财务风险大部分是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被泄露或者财务披露中出现了问题,如此物信息披露延期、披露不充分等。财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真实的信息和数据,在经营和决策中则有可能增加风险;其次,信息数据的更新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管理人员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造成决策风险;最后,无形资产投入的速度较大,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变化,这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增加风险。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利用较为广泛,但是与传统的投资方式不同,无形资产的投资期限并不确定,随时可能出现变化。因此企业有可能出现较多的投资风险。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妥善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防御才行。

2.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重新确立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由传统的资金、劳动力和材料等转变为了知识资源,传统经济知识中,将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管理目标,而新的时展背景下则要求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需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状况好坏不仅仅由企业的资金所决定,同时还包括企业对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处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质量等。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总的经济效益不仅与股东利益相关,还与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债权人等相关人士有关,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出现了变化;第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加明显。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源为基础,而知识资源与传统物质资源在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资源具有传递性和社会性,它使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也使企业必须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关的发展策略和管理策略的调整。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多高,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社会利益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的维护。其次,知识经济时代较为依赖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知识经济下产生的新的科技成果可以有效加强对企业外部经济进行管理。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较为有限,企业对外部经济的管理较为困难。知识经济时代能够较好的弥补这一问题,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3.财务资本将被知识资本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运作模式也将逐渐变化,知识资本将会控制和支配企业的财务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为核心,企业若想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知识产品和科技产品。当然,企业在大力发展知识产品和科技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财务资本的重视。传统的财务资本主要为物质生产资料,这种财务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会逐渐被知识资本所支配。之所以这么说需要对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资本的运作进行具体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传统物质生产资料如企业的服务和商品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其中蕴含的知识量来肯定其价值。而知识资本相对于传统的资产资本而言具有可重复性,这种特征必然导致知识资产的价值高于传统的资产价值,也决定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产品。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财务资产的数量要求并不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蛀牙是由企业能够反应出的知识资本和质量和数量所决定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越多,说明企业对市场中的知识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越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越稳固。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必将被知识资本所控制和支配,知识资本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1.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少的风险,这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企业能够安全度过风险,获取更好的发展,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积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特别重视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具有不可逆性,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并不能够完全避免,那么只有通过转移和控制的手段尽量降低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建立风险转移和控制机制的过程中应该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应该要学会制定有效的风险回避策略和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要求企业在投资和生产过程中要学会采用多种经营的形式和多种投资的方式来分散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其次,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也是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企业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时,企业必须要学会采用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控制风险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当企业面临债务风险时,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债务资金的财务比重等形式来加强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当然,除此之外,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也能够达到控制风险的作用;最后,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指的是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转移。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企业也应该实现网络财务管理。首先,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普及率越来越高。实现企业网络化财务管理是接洽电子商务的重要步骤;其次,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于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以更好的保护企业的财务信息,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安全保障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等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系统中的风险防范力度,构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

3.转变财务管理方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为单一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由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向现代化集成管理模式转变。集成管理模式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管理手段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集成的管理模式对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等的依赖程度较高,且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知识经济的组成要素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第二,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第三,企业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重新确立、财务资本将被知识资本影响。因此,新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管理,转变财务管理方式等方式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吴灵巧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宇会,于善波,董媛媛.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3,13:32-33+110.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现金流量

一、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即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二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2、从资产负债状况分析财务风险

从资产负债分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财务风险很小;二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侵蚀,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必须引起警惕;三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还占据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属于高度风险,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3、从企业收益状况分析财务风险

从企业收益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对这三个层次的收益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这其中分三种情况:一是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存在一定风险;二是如果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收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若严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必须十分警惕;三是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已显现。反之,如果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市场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现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谈谈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具体主要有:一是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一定规定和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用以弥补风险损失。二是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筹资风险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或筹集了高于平利息水平的资金,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负债经营规模。

(2)投资风险控制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上,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水平。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二是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四是建立销售责任制。

(4)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3、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

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

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4)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保证

企业资产对负债能力的影响,从短期看,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尤其是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可用现金流量的多少,决定企业负债能力的高低,因此,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从长期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一个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因此,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1] 注册会计师教材 2005年版

[2]顾晓安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经论丛 2000:7 65~71

[3]吴少平,李小燕 《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 2000:1 16~17

[4]朱望生:《论企业财务风险》,会计学会2002年第10期

篇8

论文提要: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任何经营决策都包括三大基本要素:金额、时间和风险。本文论述财务风险的定义、种类,通过中国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特征的分析,提出规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对策思路。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的范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即风险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运动、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风险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

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单个风险的发生来看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风险事件的发生则有其必然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风险的可变性。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变化。

4、损失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性。风险损失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收益,损失和收益是一体、共生的。

二、中国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

2007年度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09%,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为14.22%;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94.18亿元人民币,至888.0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4.04%下降至3.12%。集团年末总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本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07年股息每股0.10元人民币,并将提交2008年6月19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2007年中国银行经营绩效持续进步。截至2007年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9,955.53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为55,405.60亿元人民币,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合计为4,247.6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增长了12.44%、12.73%和9.68%。全年实现税后利润620.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9.05%;实现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2.22%。总资产净回报率1.09%,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股本净回报率(不含少数股东权益)13.85%,与上年基本持平。2007年税后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信贷成本继续处于较低水平。

三、中国银行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款,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取得资金来偿还债务或者投资资产组合的风险。2007年中行的流动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持续繁荣因素影响,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所减少,而贷款增势较好,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二是受新股频繁发行影响,资金大进大出,波动性很大;三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多次进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因利率波动形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属于价格风险。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二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利率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经营业务,将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中行主要通过利率敏感缺口分析来评估银行账户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即定期计算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两者的差额。假设各货币收益率曲线在2008年初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中行主要货币的财务收益敏感缺口为人民币6525、美元1128、港币524。

3、保险风险。中行主要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且主要以人民币及港币为计量单位。中行主要面对的保险风险为实际赔付成本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金额。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赔款及给付的频率与金额可能高于原有估计。因保险事故随机发生,实际发生的赔付次数及金额与根据数理统计方法估计的结果每年均有所不同。

4、资产质量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资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努力降低银行风险。中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成本稳步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总的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5、资本充足风险。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4%、13.59%降为2007年的10.67%、11.44%,这是值得注意的。

四、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构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按照全行统一的经营思想和经营原则,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只有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中国银行在2007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建设,成立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及运营服务等经营管理决策委员会,以及采购评审、资产处置等专业评审委员会。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加大机构调整力度,提前完成机构三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目标。以“三道防线”建设、基层建设、案件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以中行为例,还可以从一些细微处入手,如进行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成立尽职调查小组,确立问责审批制,重视贷款文档的管理以及抵押品的控制等等。

(二)提高银行人员素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中国银行以市场化为目标,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确定“追求卓越”作为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从“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五个方面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于高层人员而言,以发挥协同效应为导向,积极推进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富登金融控股、瑞士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战略投资者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领域的合作。对于基层人员而言,中行应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严把用人关,注重相互沟通。

篇9

关键词:高校负债 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财务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是风险的货币化表现;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运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因此,高校的财务风险既不同于广义的财务风险,也不同于狭义的财务风险。从概念的性质上看,更接近于狭义的财务风险概念,也就是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带来的风险。因此,高校财务风险是指存在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

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权衡风险、收益之间的利弊关系,做出在期望收益下风险最小,在风险一定下收益最大的决策,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因此,高校在负债筹资中必须充分认识其财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高校的财务风险是举债办学的必然产物。高校只要举债筹资,就会面临财务风险,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

损失性。财务风险的损失性是指风险与损失相关联,不管有多少种可能后果,只要不带来损失,都无所谓风险。高校由于举债过度而无法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都会给高校带来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损失,严重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潜在性。财务风险的潜在性指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无法预知损失会不会发生,肯定损失发生或肯定损失不会发生,都不存在风险。高校理财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是必然的,而风险发生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形式却是偶然的,表现在一定的潜在性上,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是难以计算的。

危害性。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财务风险不仅影响高校财务资金的运动,而且危及贷款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资产负债率高的高校有可能因资不抵债陷入财务危机,学校运转资金无以为继,教师学生无法上课,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金融机构为避免收贷风险会全面关注高校贷款,提高贷款门槛,提前收贷,最终会导致高校的全面财务危机。

高校负债筹资的利弊分析

(一)高校负债筹资发展的成效

高校负债筹资使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扩招后,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为了解决扩招后教学硬件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纷纷采取负债筹资以寻求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高校通过负债筹资进行基本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其次,高校负债筹资拉动了社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为了配合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资源的渴求,我国从1998年起就逐步实施扩招计划,缓解了人才资源的供求失衡。据统计,在最初的三年扩招过程中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

(二)高校负债筹资所带来的风险

高校举债行为,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债务产生的财务风险;同时,高校又是一种投资,增加了学校的资产,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竞争力,这说明举债是一把“双刃剑”。据了解,有个别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已达到60%-70%,这样的资产负债率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企业都已进入了财务高风险区域,何况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高校;甚至有的高校已亏损运行,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而且我国高校由于产权不清导致债务的责任人缺位,类似于过去的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个别高校由于一直在紧缩其他开支集中财力搞基建,开始限制专职教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的提高,使高校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方面失去了很多优势,优秀骨干教师不断流失,直接导致教育质量下降。高校的债务问题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将有可能最终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不良债务。高校举债的财务风险问题已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少数高校贷款额度已达到警戒线。因此,贷款高校潜伏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防范高校负债筹资财务风险的对策

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负债筹资是高校发展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贷款高校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高校到期一旦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甚至资不抵债,财务风险就会转化为财务危机,严重影响贷款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防范高校财务风险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

(一)宏观上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制定一套高等学校筹资的配套政策,优化高等教育的筹资环境。需要强化政府财政投入责任,保证贷款高校正常运转。高校是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扩招后所面临的问题和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是贷款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还要完善高校利用信贷政策,保持高校利用贷款办法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门为高校提供融资担保的分级担保机构;政府应对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教学设备等教学基本设施的贷款项目进行全额贴息,减轻贷款高校付息压力;规范和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政策,允许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高校与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也可以考虑组建地方高教投资公司,搭建多级投融资平台。组建地方高教投资公司,利用社会化低成本资金解决高校快速发展中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高教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地方财政一次性拨款5-10亿左右作为注册资金,以后每年通过发行高教发展债券获取低利率融资资金。高教投资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求保持收回成本,资产不沉淀,现金能收回,能自我循环、良性发展。

2.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贷款高校筹资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高校负债筹资规模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高校负债筹资规模过大而引起的财务风险,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宏观政策上的引导和监督。虽然高校是办学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有自,但从产权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权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高校银行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教育部和部分省市教育部门对高校贷款制定了相应制度进行规范,要求高校贷款的额度一定要掌握在可以偿还的限度之内,不允许学校用校产作抵押进行贷款,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要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的报表制度。一方面,修订完善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贷款及其使用、融资租赁等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全面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高校贷款及其使用情况的报表,要求贷款高校每月或每季度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贷款规模和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对高校贷款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微观上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逐步形成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首先需要明确责任,提高筹资决策的科学性。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就是将高等教育由单纯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的发展模式,提高高校筹资和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因此,建议在高校建立大学理事会,对决策者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行民主管理。理事会的功能是监督学校的运行情况,制定有关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审核批准经费预算和投资项目。同时要求在计划财务处的基础上,设置筹资委员会和投资部,明确三者的职责,强化经济责任制,对贷款投资项目实行立项公开、论证公开和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使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另外还要建立高校多元化筹集资金机制。实践表明,高教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要打破传统筹资观念,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有条件的高校大胆探索股份制改革,创新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挖掘高校面向社会融资和自筹资金的能力,实现多方筹集教育资金的目的。

2.优化筹资结构,降低高校举债风险:合理控制高校负债筹资规模。高校筹资规模就是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某阶段实际需要的资金与可能拥有的资金的差额。高校的办学成本由经常性成本和建设性成本两部分组成。合理的筹资规模就是确定贷款规模的均衡点,即学校收入扣出经常性成本后,剩余部分大于或等于银行利息。贷款均衡点的确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效益性和合理额度的原则。优化筹资的时间结构。由于短期借款从风险上看要比长期借款高,而从资金成本上看,长期借款要比短期借款高,因此,要合理安排借款结构,将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相结合,权衡长短期负债的优缺点,尽可能以长期贷款为主,必要时辅以短期贷款。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是由筹资方式决定的。资本结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办学活力与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反映资本结构、衡量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高校必须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要保持风险与成本的适当比例,高校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

篇10

【关键词】 高校 财务风险 会计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纷纷大规模扩招和扩张建设,资金需求和资金投入逐渐加大。由于财政对高校的投入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负债办学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引发的高校财务风险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地促进今后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高校财务风险问题亟待解决。财务风险与会计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应对财务风险更重要的是高校会计制度的制定。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例如,企业若因呆帐过多导致现金不足以付息,或是举借了过多的债务,所得利润不足以偿还债务等等皆有可能。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四个方面: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主要特征是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性。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只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种类

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包括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如果出现财务风险,它不会因为资不抵债或者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高校的流动资金可能短缺,另外像拖欠教师工资、支付不起日常费用、拖欠支付工程价款等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发生。近几年,随着高校往“大学城”、“巨无霸”、“多校区”方向发展,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的不足,这使高校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即高校的债务风险。高校筹资活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使用数额越来越大。有些学校没有按照自身的规模和发展状况合理负债,造成学校盲目负债,利息负担过重,甚至超出偿还能力,因此,借款利息导致财务风险。另外,高校贷款往往是信用贷款,如果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会影响银行对高校的信用评级,负债过多又会导致高校的信誉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即高校在其财务运转过程的投资环节存在的投入资金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在对外投资方面,由于高校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管理滞后,如对校办企业和金融产品的投入,因其收益低导致投资期满本金难以收回的风险。在对内投资方面,如对固定资产和后勤经营资产的投入,由于固定资产规模与学校规模的不匹配以及后勤经营的“微利”思想,导致投入资金收回困难的风险。此外,高校的产品――学生“销售”出去后投入资金收回时间和金额不确定,包括:学生学费拖欠、政府的资金前期投入不足、学生和社会企业对高校的捐赠数额和时间不确定,从而导致了资金回收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即高校在日常财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收支失衡的可能性。高校收入一方面来自政府拨款,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目前高校学费一般一年4000元左右,有些高校学费达1万多元,但学费具有刚性,一旦制定,短期内很难变动。学费收入与每年招生有关,招生越多,收入越高。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生源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因此,学校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越来越少。另外,收入的减少影响了支出,表现在教育经费的不足,进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又反过来影响生源数量和收入。因此,经营风险与学校的发展呈负相关。

4、内部控制风险

近年来,有些高校的领导者利用职权,没有做到清正廉洁,为了个人利益做一些地下交易,从而帮一些投机的家长达成目的。此外,有些财务工作者也不作为,财务工作中出现内部牵制机制不健全、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挪用公款、公款私存、套改账目、隐匿偷盗钱财物资等严重非法现象,造成高校的资金大量流失。

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接踵而至,因此,高校的会计制度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高校会计制度概述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高校会计制度经过2013年的改革,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在核算基础方面,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了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含量;二是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更加真实反映资产价值;三是明确规定了基建投资业务相关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增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四是进一步细化事业支出的分类和核算,更为清晰地反映高校支出结构,为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支持;五是统一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确定了将全部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额并入学校资产负债表、将后勤保障单位的收支净额纳入学校收入支出表、将其他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支总额并入收入支出表;六是系统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优化了财务报表结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通用性和有用性。

四、针对财务风险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要降低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有可计量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而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有:一是资产负债率,是衡量资产与负债的比率,判断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一般以系数1为标准;二是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能否快速变现,从而满足现金的需要;三是偿债保障比率,是衡量学校收入的偿债能力的比率,该比率越低表明学校的偿债能力越强;四是收入支出比率,如果该比值大于1,说明学校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财务运行正常;如果比值小于1,说明学校入不敷出,财务出现隐患。然而高校对上述四项预警指标涉及的会计要素不能达到标准,导致这些预警指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14年新施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汲取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点,虽然拓展了核算内容,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多次采集意见修订了高校会计制度,达到了完善效果。但会计核算方式的具体实施性、可比性低、会计科目设置存在缺陷、会计报表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高校财务风险并不能有效得以降低和防范。鉴于此,应进一步深化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制度进行适应性的创新,以使高校能够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会计核算方式有效结合

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是一大跨越,因为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资产和运营的需要,所以应尽快用活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实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有效结合。

2、完善会计科目

新制度中对相关科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科目设置更加合理,但仍有缺陷之处。建议增设以下科目:一是计提坏账准备。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理念已经融入高校运行的各个方面,但也加大了高校在投资、经营运作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业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可提取坏账准备。二是增设“人才培养支出”一级科目,用于核算高校人才教育培养成本。将新制度中与培养成本有关的支出类费用全部纳入该科目,对其他支出费用的核算范围也做相应的调整。

3、统一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新制度将基建项目加入“大账”进行核算,提高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但对于部分会计科目的核算原则仍没有明确规定,若不进行统一规范,高校便不能参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只能依据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习惯进行判断,加大了人为可操纵性,同时也使各高校会计信息不具有横向可比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建议统一核算标准,降低相关账目的可操作性,以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4、继续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1)借鉴美国大学的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在高校建立实施财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和外部审计制度,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2)在学校网站建立“人才培养成本表”,向已缴费上学的学生和家长及时披露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信息,同时也起到向未及时缴费的学生以提示作用。

(3)增加现金流量表,明确反映高校现金流状况,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资金运营效率、增加效益,也能为高校的筹集资金和投资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4)在学校网站披露非财务信息,例如学校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学校综合实力、师资力量、专业排名、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五、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制约高校的长期发展,而财务风险的防范又需要良好会计制度的支撑,因此,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尤为重要。当然,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建立制度风向标,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应对和对会计制度协调性、适应性的践行。

【参考文献】

[1] 孙云良: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5).

[2] 袁徽鹏:高校财务风险与会计制度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