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参与-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构建出了“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涵义
“参与-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引导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特征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受训教师“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再只是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受训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体参与作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情境性和体验性,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受训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受训教师获得新的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完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参与-体验式”培训还充分考虑到了受训教师的情感因素,重视受训教师的情感体验。受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卷入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保障了他们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有效学习。
“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传统培训方式只重理论或理论与技能脱节的弊病,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使受训教师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终形成个人化的心理辅导理论。
三、“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基本过程
“参与-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以问题为起点的五步递进式循环过程,即以对问题的探究与澄清为起点,经历情境设置与体验、尝试辅导与实践、经验交流与分享、辅导理念与技能五个个性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探究与澄清阶段,是让受训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并对自己进行设想,进而形成计划的阶段。培训教师要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受训教师考察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动机、澄清问题(理解心理辅导实质)、制订计划、确立目标。
第二阶段是情境设置与体验阶段,是通过情境设置让受训教师发生观念冲突并产生情感体验的阶段。受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依次经历了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识和观念、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产生冲突、体验心理辅导过程以及对辅导活动的开展作出计划等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尝试辅导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受训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受训教师解决学生的日常问题与学习问题是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的。受训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写下辅导的体会、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时对自己作出评价和提出要求,再通过查阅资料或寻求同事与专家的帮助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是经验交流与分享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进一步澄清问题、考察并理解心理辅导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互作用、团体互动相互观察学习、反思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增强体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受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之后,以开展心理辅导研讨会的形式,让受训教师报告各自的辅导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
第五阶段是辅导理念与技能的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受训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后,再进行考察与反思,把所学的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与技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能。受训教师分组研讨心理辅导实质和价值,在团体互动中反思适合自身特色的辅导方式和策略,计划和实施心理辅导的研究课题,撰写心理辅导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
四、“参与-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策略
为保障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参与-体验式”培训可采用以下培训策略。
1.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为了激发受训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培训时从创设与受训教师实际相关的情境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与他们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先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再一起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探讨和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脑力激荡,师生、生生对话,互动分享等方式,让受训教师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围绕所培训的内容,并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一改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以及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使他们都能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2.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在传统讲授式培训中,单向传递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训教师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容易打击受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体验式”培训强调关注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感悟和反思内化等心理活动。在该培训中,受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3.交流互动,经验分享
“参与-体验式”培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受训教师在交流和互动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不仅分享以往的辅导经验,而且分享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新的体验;不仅与其他的受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还与培训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受训教师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并在反思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达到使受训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
4.现场演练,促进应用
“参与-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让受训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能,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要达到形成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理念和辅导技能的终极目标,就需要受训教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融会贯通,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5.运用反思,整合经验
篇2
9月28日我带领我们学校7位优秀的班主任参加在泰安培训会,议程两天,分别是北京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韩玲老师的《直面教育新问题,智慧化解新对策----我的班级管理之道》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一线班主任教育专家陈纪英老师的《重视心理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两位专家老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了当前的教育形式,用大量的事例讲述现在一孩化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处理办法。专家的讲座非常精彩,两位老师的讲座很实在,给我们在坐的每一位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起到了很好地指导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帮助。
两位专家从班主任工作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从具体实例展开阐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变化,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作为学校的辅导员,我深深地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是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转向。”
专家告诉我们不要用原来传统教育的眼光看学生,我们应该跟着时代的步伐、教育的发展,换一种眼观看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优生优育的情况下出生长大,优越的生活条件,来自各种亲人的爱,让一孩化的教育现状发生了改变。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智力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他们的心理。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心理的角度走进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年代过去了,我们应该转变理念从尊重和赏识教育入手,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接纳你,相信你,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教,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融洽,教育效果才会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曾说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剩过许多教育手段”。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的自身修养,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发展,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教师丰厚的学科知识、健康乐观的心态、品顺温和的语言、文中坚定的行为、善解人意的性格等无一不对学生有影响力。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都是形成学生眼中教师亲和力的必不可少的构件。所以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或者是少先队工作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管理班级如同我管理班主任一样,我要想办法如何营造一种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和动力的团队,让老师们感到在这个团队中发挥心理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的发展是当下主要任务。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人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我们从事这一学科教育的同志也往往轻视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但通过老师的讲授使我清楚的认识到: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实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这样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抓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学无止境,有学习就会有收获,紧跟时代步伐,让知识充实大脑,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多元化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我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网络。
一、把握三个坚守
坚守一种理念: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坚守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为中心,努力塑造师生健康成长的心灵氧吧。
坚守一个目标: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打造成为全区甚至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使我校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二、重视三支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和学生心理委员队伍。从2005年起,学校先后选派教师到福州、西安、上海等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合格后所需费用由学校报销,回来后做好在校内的二次培训,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研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研讨会,各年级开设专题讲座等。从2006年开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的基点转向班级,每班培训配备2名心理委员,主动为学生集体及个别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调服务。目前,我校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3人,还有五位兼职教师准备考证,学生心理委员78人。正是有了这样的专职队伍和广大的兼职队伍,以及班级学生心理委员,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使我校成为新罗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今年区教育局推荐申报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三、搞好三个阵地建设
我校长期致力于抓好宣传教育阵地、教师培训阵地和学生帮辅阵地建设。宣传教育阵地主要有学校阵地、年级阵地和班级阵地。除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外,我校的校刊、校报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从2006年开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的基点放在班级,每班每3周出1期心理健康教育板报,主动为学生集体及个别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改造传统德育工作方式。教师培训阵地主要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组织心理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选派专职教师参加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同时还请省内外名师到我校作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学生帮辅阵地主要是通过每班配备2名经过培训的心理委员,主动为学生集体及个别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调服务,及时疏导个别学生不良的心理行为。
四、建立三层管理网络
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并实行了德育、教学、心理咨询三个层次的管理网络,一是政教处――班主任――德育辅导员的德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二是教务处――学科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网络;三是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网络。三个层次管理网络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相互融合,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五、坚持三大抓手
一是以抓机制建设为抓手。一方面抓工作机制,我们主要以个别咨询、班级活动、团体训练、专题讲座、学科渗透、课题研究、科普宣传和网络自助与互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抓管理机制,我们主要从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成效。
二是以抓活动载体为抓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渠道。(1)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我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和悄悄话信箱,每月有心理健康教育广播。(2)构建教育教学渗透途径。我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了课堂。如:针对高一新生因环境改变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学习要求提高引起的心理压力重、青春期发育引起的心理波动大等特点,学校制定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高一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针对初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也安排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青春期的成长困惑。除此之外,各年级还开设心理专题辅导课。如:初一的“感悟生命”教育、“学会感恩”;初三、高三和“塑造成功心态”“正确面对考试”“考试焦虑调适”等专题教育辅导,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3)隐性教育。开通绿色网吧心理服务,建立QQ聊天热线,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倡导体验建立多元化的活动体系。以“活动”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活动主题系列化”,以“体验”为特色,化作学生生活成长的要素,融入学生在校生活成长过程,打造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如影随行地相伴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多主题。如:“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多类型。如: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活动、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活动、“彰显个性”特色体验活动(“想唱就唱,唱响校园”―― 校园文艺汇演活动)、培养共享精神的读书教育活动等;三是多形态。如:中国梦系列教育(征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演讲、歌咏比赛等等)。
三是以抓方式创新为抓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利用心理健康网站的“成长心理知识”“心理问答”“心灵探秘”“心灵鸡汤”“健康减压”“读心课堂”等栏目,促使学生从中正确认识自我,自觉进行心理调适和减压,及时调节自我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同时通过在网上设立了“QQ”聊天室和留言板,及时开展了“心理问题”大讨论,如“早恋了怎么办”“被同学误会怎么办”等等,由心理辅导老师在网上进行答复,解决了学生不愿当面倾诉的问题,密切了师生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强了学生情感认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调适。有条件的,还可建立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在“博”中沟通;利用“校园贴吧”, 学生跟贴积极性高,“贴”出精彩。
依托课题实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学校存在的双差生、学困生、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家庭困难的学生、特长生等六类不同的学生,列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通过心理教师对上述六种类型的研究,形成相应的六个课题研究系列,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研究,有的课题已被区级立项。通过研究有效地预防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六、构建三大平台
一是心理活动室平台。学校建有“阳光聊天室”、精细的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科学的管理软件,成为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引导学生积极心态的快乐园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所在及影响因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姿态。心理活动室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体魄的 养成。
二是心灵信箱平台。学校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和心理咨询室门口均设立“心灵信箱”,便于学生及时通过书信的方式与辅导老师取得联系;另外,学校通过校报、校讯通等多种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学校心理咨询师负责接听解答。
三是学校信息平台。学校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如班级黑板报、“星河”校报,学校宣传栏均开设“心理知识讲堂”,积极向全体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通过移动“校讯通”及时学校心理活动信息、师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科研成果等,架起教师―家长―学生沟通桥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七、落实三大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学生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强化职责的落实和相关的教学教育研究活动的参与,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运作和指导,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检查到位。
二是政策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我校在课程规划和设置、教育教学目标考核和评价、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而健康有序地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 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 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 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 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
篇5
那么,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如何呢?能否在小学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本研究主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个西部民族地区小学为例,以点带面,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发现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对象
黔东南是民族大州。在黔东南州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总人口40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8.31万人,占总人口的81.6%,其中苗族人口占42.0%,侗族占31.7%,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最多、苗侗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州,既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又在民族研究的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利用贵州省凯里学院进行的两期黔东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对参加培训的140位小学教师进行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自编的《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问卷》,其中,客观题共18题,主观题共4题。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及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科研情况等。调查分两次进行,分别在2011年11月和2012年4月,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87.9%。此外,还对27名前来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研究结果
从本次调查来看,黔东南州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喜中有忧,有成绩和进步,但更多的是不足与问题。
好的方面:
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123所小学中,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是38所,占总数的30.9%。其中28所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占总数的22.8%。有的学校能定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则视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在调查的123所学校中,51.2%的学校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专题讲座、专栏及其他方式(班会、集会、国旗下讲话等)。有一所学校“每周为学生开放一个快乐的下午”成为被调查的123所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特色的做法。
重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问题较多,都较重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学校占开课学校的84%(占总数的21.3%),其中有的学校同时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开设的学校,有的在中年级、高年级开设,有的只在高年级开设。
少数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心理档案。有16所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占总数的13%,其中有5所学校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占总数的4.1%;有9所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占总数的7.3%。
关注民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访谈中,有77.8%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民族学生中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行为及人际冲突的比例要比别的学生多,所以这部分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较高。在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38所学校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心理健康教
育教师占了72.2%,这一数据比我们调查前预想的要好,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不足的方面:
许多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起步较晚。有48.2%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23所小学中,69.1%的学校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农村小学占76.8%。在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38所学校中,有87%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限是二年以下,年限都较短。说明这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年才开始着手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领导的重视。“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只有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问卷中有14所学校的教师特别提出领导不重视是该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水平急待提高。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但本次调查表明从事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缺乏,水平急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少专职的、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调查中发现,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97.4%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100%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非教育心理专业的教师,且只有1位教师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拥有中专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8.5%,还有17.2%的教师无学历,这些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却从事着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
87%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限都是二年以下,年限都较短。说明这些学校的教师还缺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调查中发现,72.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是通过短期培训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50.7%的教师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他们对专家及心理专业人士有较高的指导期待。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家庭教育课的学校少,教材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123所小学中,77.2%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尤其缺乏针对性教材。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28所学校中,只有46.4%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7.6%的学校是自编教材。访谈中有11位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63.6%的教师认为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性太强,缺乏学生心理问题针对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教材缺乏少数民族学生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指导的相关内容;18.2%的教师认为教材缺乏直观形象,而且操作性差。
缺乏家庭教育课程,影响家校合力。87%的学校没有开设家庭教育课程,这不利于在学生家长中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利于推进家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利于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说明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作用力度不大,这会影响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的发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缺乏,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95.9%的学校没有建立独立的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虽然有心理咨询室,但除电脑外,其它辅助设备如音响器材、心理测试软件等都极少,更没有心理教室、心理放松室、心理测验室等硬件设施;92.7%的学校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据访谈的部分教师反映,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极少,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更不知道心理咨询室是干什么的。这些现象不仅说明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不够,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干预与辅导,更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效率,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和连续性。
心理问题的判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调查中发现只有3所学校(占总数的2.4%)对该校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过调查。许多学校的教师常常是通过如观察、平时的接触了解等方式和途径,对该校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初步判断,认为该校师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如学生厌学、教师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缺乏科学的手段对师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从整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独立系统的操作手段和方法,方法单一、水平较低。
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极少。97.6%的学校没有承接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有2所学校各承接过一项国家级相关课题,1所学校承接过贵州省省级相关课题。实际上,通过承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不仅能使该校领导和教师进一步了解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通过该校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题的研究,还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促进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可以使学校和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在调查中发现,98.4%的学校都没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总体上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近一半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展,但由于缺乏领导的重视;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相关的资金、设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还未能有效的进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支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同样,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转变观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要只是口头上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如何的重要,而无具体的措施。学校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设起来;要加大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与环境,设定专项资金,把心理咨询室建立起来;要对民族地区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队伍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评估的硬性指标。
其次,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了解熟悉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和单亲家庭的民族学生。学校要对每个教师提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调查中,许多学校的教师认为配备专兼职教师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急需的工作。虽然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要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学校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培训相结合,从班主任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鼓励教师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培养专职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开展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编写民族地区针对性教材: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集体备课,做好统一安排。要以民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要支持、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要多与其它学校的教师以及心理专家一起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合作研究课题、校本研究等方式,编写出适用于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予以推广。
发挥心理专家的引领作用:
各地高校的心理专家要主动下基层调研,了解西部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在独立调研或专、校合作搞课题的同时进行上门指导,如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并就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也可以组织心理专家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编撰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书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可以指导小学教师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家长会及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家长中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推进家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行为和科学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子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问题不只是学生才有,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学校可以通过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训练、文体活动等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要从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关注教师的各种需要等方面来减少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只有学校优化了学生成长的环境,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才能使学生免受消极影响,快乐的学习。
总之,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首先只有先把上面这几项工作开展起来,并把它们做好,立足于我们西部民族地区小学自己的实际,并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序性、系统性、生动性等工作,才能使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以提高,才能缩短与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差距。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篇6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谢红光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翟义生任副组长,政教处、团委牵头,各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管,有人做。
学校要求政教处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把心理健康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和总结。要求教导处狠抓学科渗透,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通过课堂,发展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每位班主任就是学生心理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健全的、创造性的人格。这样就构成了以班主任为基础、任课教师参与、各部门协同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队伍。
二、建设学校心理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巩固,并使这项工作在驻校社工的帮助下持续推进下去,全面提升师生的心理素质。2012年3月,学校领导考察、研究后决定在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地点设在学校新食堂二楼,与老年活动中心相邻。中心设置三个主体功能室,即办公室(社工部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从成立之后,短短几个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因其位置远离教学区域、功能齐全、专业性强、环境安静、保密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每天几乎都有学生来咨询求助,现在开展学生团体活动也有了自己的场所。在接受上级领导考察时得到肯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建设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
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因此,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我们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常识的专题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了心理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校本培训主要通过自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教职工大会上统一学习等形式,力争实用有效。每学期学校都布置本学期教师自学任务,并纳入校本培训考核体系中。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机会,送教师外出参加区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工服务理念的学习、培训、考察活动等。我校2012年先后派出若干名学校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参加了生命教育培训和广元11月的社工服务研讨会等。这些老师回校后在大会上又对其他教师进行了再培训和经验交流。心理健康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教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实施。
四、依托课题研究推动心理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为了帮助我校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摆脱各种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满怀信心和希望、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地工作和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我校于2010年12月安排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研究》的研究任务。2012年4月,我校进行了该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此课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校高中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同年12月,在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学校完成了对区级课题《七至九年级学生亲情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总结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讨在学校如何进行推广,并研究将此课题进行上报申请成为市级课题,进一步推动学校初中亲情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发展。
五、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我校高中利用班会课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为任课教师,每学期不少于四节课,教材为学校政教处和教科室编辑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人手一本。政教处负责上课考勤,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初中开设了《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由教务处按每班每周两节课的课时量排成课表,安排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上课,上课情况计入课时统计,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和年终考评之中。
同时,我校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学科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容,教学目标中应有心育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做了具体规范:教师进课堂要微笑,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课堂要有启发性、创造性,学生愉快地离开课堂;作业批改要有感情、鼓励性文字。
篇7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式辅导;团体辅导
然而,我们在总结一些学校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式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后,会发现目前的培训模式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讲座式。讲座式的心理培训有一些特点,如:参与培训的人数多,多采用大班化教学(全市或者全县的班主任召集在一起,在教室或者报告厅中进行);培训教师大多坐在讲台上,班主任面向讲台而坐,听教师讲课;培训耗时短、信息量大;培训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采用理论讲授、举例说明等方式向班主任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等。
这样的培训模式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的确,班主任在培训中可以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但这种培训模式缺乏体验的过程,缺乏内心体验的支撑,与自身的内心感受相脱节,这样教师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活化的,难以在实践中有效运用。这样的培训方式可能效果会比较差,而且容易造成班主任对培训的认同度低,进而挫伤班主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导致培训低效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而就培训活动自身而言, 讲座这种单向信息传递式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班主任的多元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就是讲座式的培训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班主任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其身上发挥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重体验,不重讲授。很多内容只有通过自身真正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益处,而讲授的培训方式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团体辅导似乎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方式。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即由辅导者根据个体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延伸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做好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团体辅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团体辅导的环境有关怀性
团体辅导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以活动室作为培训场地,而且活动室的布置要有别于班主任平时的工作环境样式,培训教师可与班主任一起或坐在椅子上围成一圈,或席地而坐。培训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设置暖身活动,让大家在轻松的游戏中营造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培训教师可以在课间给班主任准备点心,班主任也可以主动带点心与大家分享,让彼此之间充满温暖与关怀。为缓解学习疲劳,培训教师或班主任可以在培训中间穿插组织各种放松活动或游戏。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者与班主任可以一起营造富于人性关怀的培训环境,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安全的心灵成长团体。
二、团体辅导的目标有针对性
在对班主任进行团体辅导时,辅导目标的确立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班主任群体的特点。除了按照团体辅导的理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信任、学会团体合作、结束团体外,还应重视情绪管理、爱心训练、班级管理、学生观培训等几个方面,比如可以利用循环沟通宣泄情绪并学会倾听,进而学习合理情绪理论;可以利用脑力激荡或热座的方式,发挥团体力量解决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可以利用积极赋义,给所谓的“学困生”的缺点赋以积极的意义,使自己从感情上接纳他们,进而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班主任团体辅导,可以提供面对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内隐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三、团体辅导的理念以人为中心
在团体辅导中,人成为关注的中心,每一个班主任都不会被忽略,培训过程成为班主任思考、体验、行动的过程,成为班主任心灵成长的过程。
团体辅导以引导班主任自我觉察为主,引导班主任学习专注、聆听、同理、尊重、澄清和具体化等心理辅导技巧的同时,注意激发班主任思考,巧妙碰触班主任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反思自己,看清自己的盲点,避免自以为是的“帮助”。通过建议班主任每天做反思作业,引导班主任主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借助心理投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即当自己对别人的心理加以揣测、判断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真正反映对方的真实想法,或许自己认为对方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心理的投射。
在团体辅导时,培训者应引导班主任投身其中,敞开心扉,充分地分享交流。每一主题的教学活动都少不了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个人感受的交流分享这些重要环节,而交流的形式又有小组间的交流与全班交流等不同形式。这些环节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每个人的分享交流,可以展示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同心态,以便真正做到将心比心,用心灵感受心灵,真正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正去理解他人。
四、团体辅导的学习注重体验
篇8
[摘要]通过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建议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力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结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 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 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 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 000~10 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 000~5 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 000~5 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6.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员工的共同参与,即全员参与。因此,高校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等的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样,就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了这支队伍的力量。而有了师资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并由消极的矫治性教育模式转向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模式,同时还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力量得到整合,心理教育辅导员不再是孤军作战,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并避免产生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还能有效杜绝课堂上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
篇9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中小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idwest Backbon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
WEN Xiao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lso more concern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study the basic status of Guangxi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s in Guang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ject, the releva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Guangxi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urban areas; Guangxi rural Schools in serious lack of special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ducation funding and lack of mental faculty position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bottleneck to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st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ation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迅速,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心理学专业教师、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其教学的内容更涉及到各科教学中,如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生自身家庭作业努力等。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处于起步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而相应的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培训(心理健康班)”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统一规划实施,旨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项目,该项目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对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该培训班共44名教师,均来自广西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
我国中小学处于教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为6~18岁,该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相差甚远,却又存在紧密联系。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该阶段儿童在心灵受到创伤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将来可能会导致其自卑、怯懦、恐惧、多疑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变化往往使学生过多关注自己,过于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而设计的,在校接受专业知识人员以理论授课、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就开始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这些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在边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鉴于此,更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带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4名教师当中,只有一名教师是该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18.9%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其他均不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该校的政治老师、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其中,一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一人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43.2%的被试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而54%的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37.8%的被试只参加过1~3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情况: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严重不足,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6.8%的被试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目前没有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29.7%被试所在学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5.4%被试所在学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然而,接受调查的44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经费超过5000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教学内容情况:在44所学校当中,仅有少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多因缺乏心理专业教师而无法向学生正常开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初步涉及学习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感恩等,内容较为粗浅,授课形式单一。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模式,均以学校领导引导为主,具体表现为:班会(86.5%)、学科渗透(64.9%)、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均为45.9%),其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18.9%)和其他(16.2%),较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宣传(13.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3.5%)、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8%)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形式单一,授课时间与班级有限,多为“问题班级”教学,以政治教导为主,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较浅,学校均未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具体表现为,仅40.5%的被试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各个年级,但均以班会课的方式进行,13.5%面对部分年级,10.8%面对部分班级,35.1%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按照正规标准,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由于受教育人数少,均无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在人数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学,也因无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计划而由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兼职任教。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虽然推出了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但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甚远。④多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得不到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具备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及设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部门没有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标准与硬性的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制不规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门未能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硬性要求措施与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教学内容笼统、可有可无。
(5)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务效果差。广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缺少专门介绍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专业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上仅处于初级水平,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形式不熟练,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有时滥用心理测量工具以及混乱的心理咨询操作技术,适得其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将更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家长以及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清楚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⑤广西农村地区多留守儿童,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多离家外出打工,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无暇顾及,孩子身心、学习的发展均交由学校全权负责,学校教学压力大。
3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平台。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表明,教师在遇到学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没有互动平台,从而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对此现象予以改正,如设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估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学习或培训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事业运转的状态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响,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沙盘治疗室等硬件设施。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加强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育工作较为闲散,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完善的上层建筑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常规,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到极致,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寻求适合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如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等。⑥教育模式的选择,必须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校园环境、师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在旧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需求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建立符合事实、有明确目标、任务、方法、内容、原则、策略和途径等的模式,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参与个体的全面性和多环节授课渗透的深度。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教育者决定了专业教育的水平,唯有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准入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爱心、懂得师生心理发展规律。⑦然而,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在聘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在岗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参观学习、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设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法加强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更超一专”。⑧
(6)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当其岗位得到认可、付出取得硕果时,工作才会更有动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职称评定的权利以及与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注释
①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② 韦俊卿.广西推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③ 陈雪,余欣欣.广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④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心理论坛,2012(3).
⑤ 上官崇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师资管理,2008.
⑥ 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10).
篇10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 上一篇:非遗文化提案
-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