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初中生学习化学是人生中的第一站,它的意义十分巨大,如果学生能喜欢它,则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很多老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另外一个作用就要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会思考问题,会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做法。

一、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头脑产生思考的根源,没有问题还需要思考什么?思源于疑。从这个心理学规律看,欲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设置问题,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不得不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向学生直接提问等方法,让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氧气制取实验的时候,加热KMnO与KClO都能得到O,但为什么常用的是加热KMnO的方法?在用加热KClO制取O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MnO?在具体实验的时候,为什么要将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在实验结束的时候,究竟是先把水槽中的导管还是先移去酒精灯?在用加热KClO制取O的时候,如果没有MnO,那么可以用什么药品替代?这些问题在化学学习阶段有很多,老师要在教案设计的时候,准备好。

二、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力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提高,不是凭空就能得到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很难强化思维能力的。科学的发展史表明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比如,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规律,大家都知道他是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发现的,假如他不会正确的分类、归纳的思维方法,即使智力再高,也不一定能发现元素周期律。同样,没有演绎的思维方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的方法也不会有原子的结构猜想的提出。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

三、常见的几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1.训练分析与比较能力。初中化学里的概念特别多,不少概念很相似,有些概念之间就相差一个字,但意义大不相同。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很好地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比如,简单的有量筒与量杯,让学生先分析两个器材的字面差异,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异同点;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先请学生从字面上分析异同,然后对照概念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各自表达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概念的内涵,又能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比较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2.训练抽象与概括能力。化学里的概念与原理是化学工作者长期从事研究的结果,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是几十年,但是,学生在课上学习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比如,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要让学生多看几个物质变化的现象,最后从各种物质变化现象中概括成具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才叫化学变化,而这个概念的本身并不是单纯地描述哪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理解它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实验复习教学中,请学生概括用试管加热固体药品时的注意点,很多学生就能概括出:必须将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点。

3.训练推理力。从已知的知识或者从看到的现象中推理一个新的结论或者规律,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力,这种思维能力叫推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具有很高的教学意义。比如,在学习酸的性质的时候,从各种酸的电离后发现,所有阳离子都是H,因而推理出酸的概念。学生的推理能力需要经常性锻炼才能提高。比如,刚才说的酸的概念,假如电离出来的部分阳离子是H,就不能称为酸。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照起来学习,不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从而从已经学到的知识中推理出正确结论。

4.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思维发散性。假如遇到了问题,只会沿着一个思路考虑,常常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一条路走到黑,行不通。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常是采取一题多解的办法训练。如,现有CuO8.8克,通入H完全反应后,能生成多数克的Cu?可以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方式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CuO里含有多数铜的质量分数计算,就是利用化学式解元素质量分数的办法。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收集与编写类似的问题。有时候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比如,同样的一个实验,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设计,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最终选择一个比较可行的、科学的方案。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中,他们的潜力很大,只要运用好教学措施,就能迅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还能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从而为培养创造性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从学前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需要数学来完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与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运用思维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判断等。也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数学具有本身由多组判断组成的特点,判断有专业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符号,一些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的集合产生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的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是需要推理判断,而推理判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也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思维能力才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提及,而数学又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两者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积极促进效果。一方面,思维能力强,其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自然也越强,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又能全方位化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单纯的大脑活动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如口头、四肢等的活动,联系起来,将思维扩散开来。以人教版教材中指导学生认识1-5这些数字的单元为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认识这几个数字怎么写的、怎么读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数字的拆分与组合,这无疑能起到扩散思维、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一)贯穿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如: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题及应用题、测量、画图等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况的描述。通过实物与事例,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比较、正确判断,进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教学圆形的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圆圈,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形,应当先找一些具有圆形特征的不同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抽象地描述出图形,概括圆形特征。教学计算法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加法结合律,多列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如(1+2)+3=1+(2+3),先将1和2相加,相加得数再与3相加,与先将2与3相加,相加得数再与1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例子的共通点,即等号左端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相加,等号右端后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的结果一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有效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熟练计算,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思维能力,解题练习是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好的练习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的小学课本后面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这些习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一定适用于教学的需要,由于班级不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学生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则需要教师出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熟悉掌握: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稍微加大习题的难度;做到有针对性的设计习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切合生活实际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教师在长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具体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中,给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创设机会,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用启发式突破学生难点,重视学生的求证方法。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力。

篇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明确了教学的观念,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为学生奠定良好发展基础的重中之重。

新课标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就要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个环节是尤为重要的。

一、强调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首先是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的问题,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读教材外的书刊,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读报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动态。

最后是读生活,有人说生活是一本很好的书,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型。新课标非常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读数学,找数学,在生活中读到的数学知识有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自身来说往往是印象最深的,而且是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强调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础方法。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严密的学科,所以,数学中的听相当重要。可能只有一字之差,然而意思却截然相反。数学中的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发言。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因此,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提倡小组交流,博采众长,在组内活动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与人交流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讲”中的学

作为老师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会做题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只有自己会做又会给别人讲解的才是优秀的学生,学生在做题时锻炼的是数学思考能力,在讲解时锻炼的是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新课标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概念,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学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创新教育进一步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素材。历史学科是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因此,《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那么,在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紧扣“提问”的科学性积极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学则须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我在上新课时一谈到圆明园的毁灭和被动挨打的历史,讲多了学生们张口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也就是说,这一命题在学生心中已形成思维定势了,甚至有个别学生将之演变为“挨打有理”、“挨打活该”了,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的研究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要求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学生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教室里就开始热闹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之后再经过我的启发,把这一观点进行重组演绎,最终得出了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新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

再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可以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三、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尤其是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

1、学术专题讲座

如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一节内容后,可以以“近十年来关于对研究的新进展”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2、专题辩论

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如辩论是否是成功的),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3、撰写小论文

通过要求撰写历史小论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博采众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五、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篇5

怎样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新编英语教材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的编排上强调交际性。也是根据功能项目进行编排的,这些功能项目包括“Asking the way”“Offering help”“See the doctor”“Making a telephone call”等,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的话,学生就能融入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用英语进行思维。

二、尽量减少使用母语,排除干扰

近十多年来语言教学界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外语学习有与母语学习相似之处,需要自然的语言接触和耳濡目染,这种接触越多,就越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外语教学要设法增加语言接触、增加“输入” 、增加“自然”的因素。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听、读理解活动,让他们在理解文章的意思、欣赏故事内容、接受科学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获得英语语言知识,而不要完全依赖那种人为的、正式的教学活动——那种始终围绕语言形式的活动,如语法讲解、句型操练以及大量地做习题等。少用母语,使学生用英语思维,只有在英语的环境下,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用英语思维。

三、了解英美人的生活、起居、习惯和风土人情,有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

我们经常在读英语短文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那是因为我们对英美人生活不太了解,更不必说理解了,也就不可能站在英美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思考问题了。再比如我们不太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看英文幽默故事的人,通常会感觉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那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维,不能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所以多了解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对于我们理解英语文章是有益的。

四、多看、多听、多说,增加语言摄入,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多看有英文字幕的电视和电影,多看适当难度的英语报刊

看英文电视和电影,能使我们了解国外人的生活特点,各种习惯爱好。在看的同时还必须用英语进行思维,培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2.多听磁带、广播或有情节的英语碟片

学英语要从听入手,听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能。如果我们多听一些语言地道,语音纯正,难度和速度适中的磁带、广播和碟片,既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接触到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五、适时启发,促进其用英语思维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可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上,因此,启发式教学被看作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式。我认为思维训练中,无论是设疑、激趣,还是诱导、点拨,既要有针对性,还要留下一段相应“合理”的距离,一定要使学生们“跳起来摘苹果”。在“差距”中在“跳跃”中思索、领悟、挖掘、变通从而发幽探微,沙里淘金。这样,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训练中,并以跃跃欲试的态度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索活动,适时诱导,点拨思考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

六、多做游戏,启发思维

篇6

1. 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诸多能力培养中,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1 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 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2.2 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保证思维得以正常发展。

2.3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没有一定量的题练,固然达不到练就过硬解题本领的要求,数学解题中,应就题目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要求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篇7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生物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给予学生过多过细的指导,学生缺少探索、自由发展的情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应对当今的高考模式;另一方面,学生不能使知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实验课上,常常反映出理论归理论,不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理论彼此联系,灵活地应用于实验,不能使知识成为一种动态的知识。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都应该转变思路,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实验设计训练。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方法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1.重视经典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大多数的生物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我们应仔细分析书中的经典实验,比如演示实验(渗透作用实验装置)、模拟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验证实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杂交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探究实验(生长素发现实验)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实验设计的技巧、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反复实验——验证实验——形成规律)。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例如“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研究”成功的原因在于:实验材料选择适当;有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假说—演绎法);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及统计方法(观察子代性状分离现象,统计每一种子代数目)等。

2.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边动手边领悟实验的各个关键环节。课本中的实验和其他知识点一样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载体,在最近几年的生物高考题中也有意识地强调这一点。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将《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实验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综合运用其解决问题。

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10题(题目略)。本题考查的是书本实验的综合,涉及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中的“直接”二字。在光镜下可看到的对象有较大的如液泡;本身有颜色的,如叶绿体;或者经特殊染色的,如染色体、线粒体、脂肪。B项中的花生子叶和C项中的线粒体因未作染色,所以不可见;D项中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内体积相对较大的紫色液泡,占据了很大的视野,因而也不易观察到细胞核。要想能正确地解答此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实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尝试从实验情境的角度来分析确认相关描述的准确性。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那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正如一位专家所讲:“不做学生不知,老师也未必知。”

3.借助实验思维进行试题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进行题目分析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借助实验思维,排除干扰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实验思维,依据实验目的,提高表达能力及归纳、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31题(题目略)。本题中对怎么操作交代得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则需要考生在本题的情境下作出仔细的分析和推理,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很好地解答本题。2011年江苏卷28、30、31三大题均为实验分析题,有各自的情境,提供信息的渠道丰富,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但都很强烈地传递了一个信号——重视生物实验思维分析,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实验题的重要性,训练学生解答实验题的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研究生培养;知识拓展;分析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31-02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被誉为“世界工厂”,但是却面临品牌小国的尴尬局面。这不禁让人回想起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的那篇关于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著名言论。我们在强调技术强国的时候,却往往更注重技术带来的结果和利好,缺乏探究技术原理的动力和激励机制,仅仅是通过借鉴某种原理和思想,在技术得以应用就能够得到很高的赞誉,进而在社会评价体制中占有优势。试问在这样的氛围中,还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在漫漫科学发现之路上去对基本原理进行探索和发现呢?近代中国没能独立地发展出物理等现代自然科学,大概就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讲究使用,缺乏科学探索和建立理性思维体系的动力。有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研究的主力军仍青睐于研究生队伍。当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会推动研究生整体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偏重工程应用的教育一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逐渐地难以满足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强调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就是在强调不仅仅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在科学研究和基础性研究方面的能力和动力。事实上,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引导研究生在工程技术问题中进行科学抽象,提炼其本质和规律性的部分,能够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最终以理论指导,回到实践中来,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能力。本文从研究生课题论证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出发,提出一种在工程问题中进行科学抽象,提炼所涉及的基础科学理论,用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归纳和总结的水平,拓宽知识面,学习学术研究中的分析技巧,培养自主提炼工程中的本质原理、善于举一反三的科研综合能力,从而为后期的课题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科研与学术的研究效率,最终为我国创新型社会的转变提供必需的科技人才。

一、工程技术中的科学问题

导师在指导和为研究生进行课题论证的时候,往往立足于已有的课题研究的框架和固有的研究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然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高明。一个工程型的导师,多半也会按照特定工程问题常有的分析和解决思路进行辅导和指引学生,这并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应有的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人们都会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话,可随着课题的深入和曲折,就渐渐忘记了这句话的根本。在应对具体问题解决方式的纷扰中,在层出不穷的意外因素中,老师和学生都迷失了方向,我们都陷入了事物复杂的表面现象之中裹足不前。实际上,在为研究生进行课题方案论证时,不仅瞄准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设置研究内容和目标,而且应该贯穿对工程问题中理论本质的提炼,引导学生去提炼科学问题并拓展一般性的规律,最终又能回到特定的工程问题上来。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可以使研究生在工程技术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保留关键的边界条件和进行必要的简化,抽象为数理模型进行解析,得到并明确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结论,不仅仅可应对特定情况下的问题,而且初步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以超声电机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应用和应用基础为主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超声电机(Ultrasonic Motor)是一种新概念动力装置。它的实质是依靠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弹性结构体的机械能,使定子产生高频的微幅振动(微米级),再利用接触和摩擦作用将定子的微幅振动转换为转子的回转或者直线运动,从而输出机械能以带动负载工作。这种新型电机使用频率高于20kHz(即超声频率范围)的交流电源来进行驱动,故称之为超声电机。在向研究生教学这种新型电机的时候,如果只是仅仅停留在“动力装置、驱动执行器”的层面,那只是告诉了对方一个工程应用的概念。正如美国的罗兰说的,研究只停留于电报机、电灯和其他的便利设施,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是无法创造出物理学的,而没有物理学基础则难以发展出现代科学。在解释类似超声电机这样的工程概念时,可按照表象―实质―基本原理的流程进行引导。比如,超声电机的特点(低速大力矩、快速响应、断电自锁等以及结构形式灵活)决定了其独特的应用优势,这是由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决定的(压电结构激振和摩擦传动)。在压电激励方面,涉及到铁电材料的基本属性、正逆压电效应的存在机制、弹性结构的振动模态及诱发机理,涵盖了凝聚态物理、功能材料学以及结构动力学等基本领域。在摩擦传动方面,涉及到波动理论、高分子材料学、接触动力学等。掌握了这些基本领域内特定部分的知识,引导研究生对超声电机系统中涉及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本构关系以及力学行为进行抽象和描述,即忽略次要、繁复的特征,得到物理模型和其数学模型。

二、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超声电机表象,引导研究生对产生其特点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和钻研,过程中辅以多媒体动画甚至实物的形式表现知识要点,引起科研学术的兴趣,激发科研学术的活力,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的成果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尤其是从事类似超声电机等精密驱动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本身就是面向工程应用的。但要取得源创、有价值的成果,往往不能仅仅拘泥于特定的应用实例,而是要在学习这些已有范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创新思维。创造力与创造思维密切相关,面向工程的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类创新思维新式,深刻认识其主要特点。导师在讲授和指导具体学术要点时,要能够把握和融合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仍以超声电机为例,电机定子的振动模态是一个关键概念。首先让学生在直观的例子中了解结构振动是由频率和运动形式组成,通过秋千、桥梁、跳绳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结构体的振动来了解和体会概念的表象特征。两大要素的概念有了后,就可引入模态的定义。模态的定义是抽象的,因此这里是表象到抽象的第一个提升,但还没有达到本质。学生了解到描述振动物体需要用到模态,即振动频率和形式。而模态是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由其材质、结构拓扑形式决定。自然界中的结构体都是连续体,因此且振动频率和形式一般是难以穷尽的。实际上,上述的过程已经由工程对象抽象到物理模型了。更进一步,要求研究生运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方法,结合形象思维等形式,利用直觉、灵感和想象等思维方法,对具体工程对象的比较和类比、分析和综合等,形成对具体对象的一个新的认识。更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及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进行定量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以超声电机定子为例,有了物理模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振动模态进行分析和计算,即数学模型的建立。很重要的是,让研究生们明白超声电机定子和一般结构体振动的共同点:都是连续结构体的共振模态。但又要掌握其区别:超声电机定子是力电热多物理场耦合结构,而且工作在同频异形模态之下。在数学上,模态的概念是与线性代数的特征值问题关联的,频率和振型即对应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退化了的同频异形模态,实际就对应着重特征值。让学生掌握定子振动―(多物理场)结构模态―特征值问题这几个知识要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能够从数学关系上来进行转化,从公式上就能看出其物理意义,对应到工程现象。到此,学生就能够明白超声电机的结构为什么可以多样化:因为构造椭圆轨迹的结构振动形式很多,即结构的振动模态是丰富的,这就使得科研人员可以有很大的设计空间来构造定子的拓扑结构形式,所以有圆盘、长杆、环形、圆柱形等不同外形的超声电机问世。

研究生在求学阶段检索和选择到的课题往往是比较前沿的内容,无论是否具体面向工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笔者认为,研究生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除了引导其经验知识以外,更应当注重研究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技巧的训练。结合具体的实例,从实际的工程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升华为数学表述和定量分析,最后又能够回到具体的应用,整个过程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最终就培养出初步具有创新思考能力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大明.亨利・奥古斯特・罗兰――美国物理学的继往开来者[J].自然辩证发通讯,2006,28(4):93-101.

[2]袁熙贤.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4-155.

[3]洪煜,钟秉林,赵应生,张筱茜.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4]赵睿.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管理论坛,2007,(1):44-54.

[5]唐铃,杨木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实践规范化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23-124.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必要性;方法

引言: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形成条件反射,这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大的局限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解题速度,使学生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缺乏思路而无法解答.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放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有十分大的帮助.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提倡新型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都是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尽量多的做题从而可以形成解题的思维定式,遇到同类问题可以迅速的解答.题海战术对于学生对大量的重复的做过的题可以快速解答,但是对于新题型很多学生则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放弃,这种方法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减少老师的影响,对于同样的问题可以得出多种解答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而不是固定一种方法进行解题.

(二)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抽象性思维

高中的数学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需要学生依靠自身的抽象思维来进行理解、解答,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形成解题思路,自主找到适合的方法进行解题,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理解和记忆.很多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感觉很难是因为高中数学中抽象的思维很多,就集合来说,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可以理解集合是有着一类性质的数字组合,但是初中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统计掌握相关的内容,但是高中的数学知识知识点就有很多复杂的地方,要通过几个典型来进行知识的总结.在高中中老师是先给学生讲解集合的相关知识,其实真正的练习是要学生课下自己来开展比如在进行集合性质讲解的时候有集合确定性:“初三七班的全体同学”就是一个集合,我们把这个集合命名为A,A集合当中要有元素,我们可以把班级里面的每名学生看成是集合中的元素.这样学生在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很清楚,但是老师不能够每一个问题都这样进行讲解要培养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自我转化能力,让学生来根据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给全全班同学讲解出来,大家可以补充和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应当像传统教学一样给学生统一的一个解题方法,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跳出传统的解题模式,灵活多变的进行解答,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增强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学生对于函数图形在记忆的时候总是记混淆,但是老师发现有的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却能牢牢记住,老师让学生传授方法,学生就说能够对折的是正比例,把卷子反过来能够对折的是反比例函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创造性是无时无刻要进行发挥的,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些小的窍门进行记忆,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这名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的创新思维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其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老师要打破课本限制,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率,当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能够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研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培养起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到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对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数学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的解答基本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套用已知的组合公式来完成解题.但是数学问题很多都是由一个问题衍生而出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授课解题时要让学生发现规律,多角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三)抓住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看到问题时先观察,先进行思维,初步了解到问题再进行分析确定解题方法.数学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的应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一些难题的解答正确的直觉思维可以大大缩短解题时间并且可以提高准确率.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看到问题时先进行观察、思考,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是需要依靠日常练习所做题的积累来培养.

结 语

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教导学生将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到日后的数学学习之中,要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吸收数学知识的时候一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一、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非唯一任务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在小学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理论根据

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科学训练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极其有效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数学充满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所以注重训练学生发现规律,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结合2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说说算式排列的规律。通过课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样做,比过去单纯由老师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推理能力。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里比比皆是,它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实践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正确推理。例如教材在讲计算法则时, 一般通过实例都要求大家来总结计算法则。我们根据教材精神,注重训练学生自己归纳小结,以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再例如,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有的教师让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和步骤,学生发现教材先通过实例引入一组算式,再到两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 再根据共同点揭示规律,这实质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由于教师注重让学生归纳上述推理过程,所以到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虽然它的知识结构和深度都比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些,但由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同,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学起来就显得轻松,应用运算定律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高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出来的。例如,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既从除法、分数、比的意义方面类比,又从除法、分数、比的写法上类比,除法、分数、比的各部分名称,相互之间关系方面进行类比,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记得牢学得活,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得快。

3.利用计算和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可相应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练习题设计的好坏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