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陈郁婷(1981-),女,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研究所2003级硕士生。王鑫(1945-),男,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教授。研究方向:地形学、地质学、景观研究、环境资源保育及教育、生态旅游等。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4-0042-07
一、前言
地质旅游(geotourism)是以地质地形为旅游资源主体的一种旅游形式。许多的地质遗迹非常适合发展观光旅游,特别是具有教育目的的旅游。地质旅游的基本概念是“利用但不破坏”,在旅游活动发展的同时,也顾及景点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因此,基于永续旅游原则的地质旅游活动十分值得鼓励与推广。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中央偏南,由近百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除花屿外,其余各岛皆由1800万至800万年前地质运动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构成。岛上拥有分布很广的熔岩流平顶台地,变化多端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岩脉或侵入体、火山口及近似火山口的穹状地等火山地形景观,亦有丰富的海蚀洞、海蚀柱、沙嘴、陆连岛等海岸地形景观。尤其是柱状玄武岩景观,因其罕见的线形结构,高耸、陡峭的海崖,随观赏位置、时间的变化,给人相当奇特的视觉感受,深具游憩、观赏、教育价值。
由于岛屿上风光秀丽,具有浓郁的海洋特色,而其他物质资源较为缺乏,所以近几十年来观光业一直是支持澎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澎湖的观光形象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或活动往往以海上活动及文化史迹游赏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极富特色的地质地形景观。因此,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进而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推动地质旅游改善观光活动受季节限制的困境,带动区域的发展,是未来澎湖群岛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澎湖群岛的地质旅游发展
澎湖群岛虽有秀丽的海岛风光,但早期海岸地带多为军事管制地区,观光发展受到限制。1971年连结澎湖白沙与西屿的跨海大桥完工,打开了澎湖的知名度,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制解除以后,澎湖地区的观光空间大为增加,相关部门也开始积极推广旅游活动。1990年,风景区管理处在澎湖成立,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了资源与经费投入,以推动澎湖地区的观光发展。风景区成立之初,开宗明义宣示要建立一个“海上度假公园”,相关资源多投入在游艇码头的建造、形象设计、商圈设计、度假区规划等等。直至近几年,随着世界遗产、地质公园等议题的兴起,兼顾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的模式才引起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注意,开始重视澎湖固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并在2002年初步选定桶盘屿、奎壁山、天台山、小门屿、七美岛、吉贝屿6处(见图1),作为推动地质公园建设、地质旅游发展的潜力点。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澎湖群岛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与规划旅游资源的评估,对观光开发、制定政策、资源保护等极具重要性(铃木忠义等,1988)。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述6处景点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了解各景点的发展潜力与限制,并依照评估结果提出澎湖推动地质旅游的规划策略与建议。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估
旅游资源评估的方式及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分布状况、区域的开发条件及开发现况等(吴必虎,2001),评估重点在于了解其开发程度、吸引力和开发潜力。本文将旅游资源评估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资源特性,指先天拥有的适宜于发展观光旅游的资源要素;二为发展潜力,指吸引投资与开发的区位条件。
在资源特性的评估方面,除了本身的地质地形特殊性与价值外,还要考虑与其它的景观(如水、动植物、土地利用、历史等)的结合。一个旅游区没有众多旅游景观要素或不同景观要素的效应配置,那么旅游景观就不易形成与辐合,旅游吸引力强度也会不足(吴必虎,2001),因此地质旅游应以“地质”为主,周边搭配的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亦不能忽视。
发展潜力分为3方面:首先是考虑景点的可及性及游客容纳量,可及性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大,游客容纳量越大,开发的效益也越大;第二是土地利用现状是否适合当地环境,是否影响整体景观;第三是现阶段的公共与游憩设施数量及质量能否满足游客需求。各评估项、评估因素及评分准则如下表(见表1)。表1:地质旅游资源评估项目
各景点的旅游资源评估结果如下:
1.地形与地质
2.其它资源(生态、文化古迹等)
3.区位可及性
4.游客容纳量
5.土地利用
6.相关设施
四、规划策略与建议
1.建议推动优先级
由于资源有限,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开发有潜力的景点。本文参考卢云亭(1993)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订定出来的权重,将资源特性的权重复位为0.7,开发潜力为0.3。根据最后评估结果(见表2)建议推动的次序为:七美岛、小门屿、桶盘屿、天台山、奎壁山赤屿、吉贝屿。
2.加强地质地形解说设施
澎湖虽有许多独特的地质地形资源,却缺少相对应的解说设施,例如桶盘屿的莲花台为一似火山口遗迹,游客往往“有眼不识泰山”。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眼光放在目的地的景观、设施及服务等要素,却忽略了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标识物,即旅游解说系统(Leiper, 1979)。地质旅游以较静态之漫步、赏景活动为主,如能配合相关解说设施,使游客在感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地质知识,不但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也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3.加强提供景点讯息与活动线路规划
评估过程中,发现许多澎湖的地质地形景点并未被纳入游客活动路线当中,其原因是缺乏相关信息提供。例如,至天台山的游客往往仅在山顶草原上眺望海洋,很少人知道可以下至海蚀平台观赏粗粒玄武岩景观。此外除小门屿及桶盘屿外,各景区的全景图与导游图大多付之阙如。所以,建议各景区提供图面信息的文字,以利游客在景区内串连各个景点。
此外,在景点附近常有许多民众设置的摊点,除了对整体景观造成影响外,当游客数量多时亦会影响游客流动。故应针对景点做完整的旅游线路规划,由地方主管单位在适当地方设置简易餐饮与出售纪念品的设施及场所,再交由地方经营,以维持景观之整体性。
4.改善现行离岛景点间船班营运
桶盘屿、天台山、七美屿等景点,因位于离岛地区,交通不便,对观光活动造成许多限制。因为只有少数班次的交通船,所以大多游客必须依赖私营游艇业,发船需要一定的人数,对于自助旅行的游客尤为不便。此外,为了在有限时间内浏览各岛,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不多。例如桶盘屿的停留时间约为30-40分钟,游客大多仅能步行至莲花台附近,短暂停留照相后即返回码头,没有时间步行至南岸或是参观岛上聚落,更不会对地质地形景观有深入的了解。
5.设计不同深度的地质旅游线路,发展海上观光旅游活动
前文评估之潜力点,多是观光知名度较高、周边其它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其实澎湖还有许多不为观光客所熟悉的地质地形景点。因此可依据地质地形资源的特殊性、交通易达性、周边是否有其它资源等,针对游客需求分为大众旅游与深度旅游两种路线,并指导游客如何进行。本研究对熟悉澎湖地区地质地形特色及相关自然、人文背景的专家(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单位、地方组织、学者等31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建议开发的其它地质景点包括:锭钩屿、小鸡善屿、西屿池西、西屿大果叶海岸、员贝屿、小白沙屿等,可规划为深度旅游路线。
此外,由岸上观赏玄武岩海崖有许多限制,需从海上才能欣赏其全貌,加之许多景点位于偏远的离岛地区,故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与游艇业者积极推广海上观光活动,开展澎湖地质地形深度旅游。
6.增加自然环境与生活文化的连结
其实除了自然地景外,澎湖处处可见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痕迹,例如用NFDA1*NFDA2J(即珊瑚礁)建造的房子、为了抵挡强风在田地周围筑起防风墙而形成的一格又一格的“蜂巢田”、还有为了捕鱼而在岸边堆砌的石沪,所用材料都取自于自然,运用当地丰富的珊瑚礁及玄武岩,形成极富特色的人文地景。可惜随着时代的演变,许多都已荒废。因此,建议可与地质旅游连结,由当地民众自主,将不同的活动引入蜂巢田,使每一单元的蜂巢田都充满不同的趣味与独特性;或将传统地方特色NFDA1*NFDA2J民居重新加以整修再利用,如发展特色家庭旅馆等。游客体验自然原始风貌后,进一步感受先民与自然互动的智慧,不但能增加地质旅游的广度,同时赋予澎湖新的价值与活力。
7.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地质遗迹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中必须注重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展地质旅游活动是可两者兼顾的一种方式。澎湖的玄武岩并非稀有的岩类,但如此大规模散布于海中则实属罕见,加上强劲的东北季风、台风、海浪的侵蚀,形成多样化的地质地形景观,具有发展地质旅游的潜力。未来更可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计划”,建立澎湖地质公园,除了可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更可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带动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Leiper,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tourists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2):390-407.
[2]Ibrahim Komoo. Geo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ts Potential for Geopark Development in Asiaoceania[J/OL]. 世界地质公园网, .
[3]铃木忠义等著,陈水源译.观光地区评价方法[M].台北:淑馨出版社.1988.
[4]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台北:地景出版社,1993.
篇2
一、引言
假如说,传统的商贸城市支撑着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的工业化城市则承载着300年来的近代工业文明。但正是这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消耗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的自然资源,使温室气体的浓度人为地增加了数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促使人类开始反思文明的进程。反思的结论是: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式必须要走向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二、低碳城市建设与低碳城市规划的关系
低碳城市可以理解成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一城市一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对城市发展起着引导控制的作用,在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中,贯穿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与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城市规划应当担当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规划应当积极响应“低碳城市”的号召,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将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通过层层解析,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识别确定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探讨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进而为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指明方向。
三、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控制方法
2010年1月21日~22日,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共建低碳中国”的口号,在全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大背景下,依托多角度的空间规划策略,以旅游名城桂林市为例,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规划,交通建设和生态建设5个方面探讨低碳城市空间新格局。
(一)土地利用
在桂林市的城市土地布局利用规划中,“十”型的功能轴线控制了整个城市用地的结构。整个土地布局以展现桂林世界独有的景观风貌特征,注重生态和人文资源保护,注重城市优良环境的营造和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完善良好的城市功能结构,增强城市的可居性,可游性,大力建设紧凑型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使城乡的土地,水资源,能源,物产资源得到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在生态建设方面,“以保护山水资源,传承山水文化,创新山水城市”为基点,大力保护山水自然景观的格局,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二)城市空间布局
低碳城市的建设更强调城市(片区)与其所在区域的空间联动和功能互补,从而降低功能上的偏差和结构上的不合理所带来的“高碳”后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
桂林市中心城区的规划空间结构,展现出“城乡交融,城景互衬,山水叠层,网络交织”的山水城市格局,形成了“两带双核八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两带”为南北方向的沿漓江城市生活旅游发展带和东西向的城市新兴综合服务发展带;“双核”为临桂新区和桂林市老城中心区;“八组团”为老城中心组团,瓦窑-大风山组团,叠彩-八里街组团,临桂新区组团,四塘组团,雁山组团,七星组团和铁山组团。
在空间布局中,桂林市沿漓江城市发展带,坚持原有规划中的“两江四湖三楔”的城市与山水环境关系格局,严格控制与保护“两江三楔”所涉及的开敞空间和视觉走廊,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始终注意与山水环境相结合,以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为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新型高科技产业,采取“一区多园”的模式,对老城区和景区的“三高”产业进行搬迁和集中整治,使土地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三)产业规划
产业发展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创新和调整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策略。桂林市是国家级旅游城市,其产业结构具备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但就桂林市而言产业类型主要是第三产业(旅游业),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桂林市独特定位和发展目标。
1、桂林市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协调性分析
2012年上半年(图1;1-9月份),全市生产总值560.74亿元,增速较快。首先,第一产业增长5.2%,增速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24.2%,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1%、73.3%、22.7%。其次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1-6月,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27亿元,同比增长57.0%,增幅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6.51亿元,增长48.1%,增幅同比提高1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1.06亿元,增长21.5%,增幅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
但对比第一,二,三产业增长投资和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偏低。上半年,第一产业投资虽然保持了高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但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比例的2.4%。这势必影响质量的提升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第三产业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增幅不增反而回落。总之“三产”的发展不协调性必将会影响桂林低碳城市的健康发展。
2、以低碳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桂林市应积极实施“品质旅游”战略,深化改革,加强统筹协调,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功能,着力打造消费层次丰富、产品体系完整、服务水平一流、产品线路完善、市场秩序规范,能满足多样化现代需求的旅游格局。积极推行电动旅游汽车、燃气旅游汽车。鼓励旅游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能耗技术,培育一批低能耗景区,倡导徒步旅游和自行车旅游。鼓励旅游景区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教育,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推进漓江游船能源系统改造工程,漓江游船动力系统改造为电力发动机或混合动力发动机,经营性竹排所用发动机改造为电力发动机,试行发展液化天然气(LNG)动力游船,减少能耗,减少环境危害。
(四)交通模式
网络状结构既是中国传统的道路系统形式,也是基于平坦地形的理想选择。网络状街坊促使城市高度融合,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而且因其提供了到达目的地的多种路径选择而减轻了汽车交通的拥堵。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逐步摒弃现有的等级森严的道路等级体系,强调相对匀质的网络式道路系统.加强支路系统的建设。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桂林市在本市城区交通规划中(图4),大力发展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系统,旅游交通系统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在公交干线所经的干线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保留和规划交通枢纽站,鼓励大运量交通出行方式。在旅客旅游出行的交通系统中,组建旅游集散中心,城区旅游道路系统,旅游公交系统和水上观光游船系统等,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往来和出行,避免了游客因道路拥堵和混乱而造成个人行程的不便。在慢行交通系统中,倡导和鼓励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方式,结合城市绿地,绿道,滨水地带,城市广场等规划出行线路,以满足市民锻炼,休闲,娱乐购物和短距离出行的要求。
通过三种不同的交通系统规划,极大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又积极地引导人们选择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减少了交通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
(五)生态景观建设
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毋庸置疑。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绿地的“吸收”和“转化”的作用,构建以公园绿地为节点,道路绿化系统为纽带的网络状绿地系统。
桂林市在区域生态系统的规划中,着重构建“三山三水”的区域生态网络结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山,丘,峰,景”的区域生态结构格局,形成不同的风景带和风景区,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结合历史人文环境与居住组团式布局的结构特点在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一区,三楔,八廊,多轴,多点”的城市景观风貌新格局。
四、结语
篇3
1、地质公园基本情况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于2004年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位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乡境内,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距省城贵阳188公里,距安顺市90公里,距黄果树国家级风景区52公里,320国道从地质公园南侧通过,重点开发区离320国道仅1公里左右。地质公园在东经105°25′35″~105°27′54″和北纬25°52′16″~25°52′16″范围内,面积86平方公里。
地质公园内保存于瓦窑组底部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群,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之一。由海生爬行动物、鱼类、牙形石、海百合、菊石、双壳、腹足、腕足以及植物等,多门类生物构成的一个十分奇妙的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可在野外露头上见及,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是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2、关岭生物群地质公园资源特点
关岭生物群绝大部分化石不仅个体较大,而且形态优美。分布有多种类、大数量、极其完整的生物化石,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资源量丰富,分布地层密度大。在厚仅10米左右的地层中,大量保存着门类众多的古生物化石。许多古生物化石呈层状保存,有些单层几乎全由化石组成。已发掘的海百合化石和各种“龙化石”成百上千件,但却仅是关岭生物群总量的的极少部分,不足万分之一。二是门类众多。目前已记述了关岭生物群10门类。显示出其中9个为新命名的属种。三是大多数生物化石肉眼可见,特别是海百合和海生爬行类化石不光形体具大,而且形态非常优美,极具观赏性。
3、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Baidu、Google两大查询网站搜寻“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时,看到“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旅行计划”栏目,虽有景点概况、线路、及交通栏目,但是均打不开。除中文外没有其他语种界面,没有像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网站有中、英、日、法四种语言界面、浙江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有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界面、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有中、英、俄三种语言界面。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网站中,未涉及到地质科学知识,科普知识、地学研究、地质遗迹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与解读。没有建立视频播放,也没有三维虚拟实景系统。从其现有的网站上折射出以下二方面的问题:
一是旅游电子商务观念落后。对旅游电子商务认识不深,还没有形成对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规划的指导思想。由于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与人们固有的消费、购物习惯差异很大,旅游电子商务要蓬勃发展并成功地融入一个地区乃至全国,人们的观念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二是暂时的市场需求不足。贵州整体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落后,来贵州旅游的游客网络购买比例不高,从而制约了网络的发展空间。
4、旅游电子商务对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影响
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重组了旅游市场的版图,也将改变旅游市场的结构,它是游客与旅游企业的链条、中介,它影响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格局,它是旅游景区景点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关岭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是不可移置的,为满足旅游者体验需求的特殊资源,要唤起旅游者的消费必须依赖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在电子商务时代,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把互联网看作宣传旅游吸引物的有效工具,希望利用这一全球性传播途径吸引来自各地的旅游者。而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本身存在知名度低,市场份额小等弱点,这对关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宣传不利。
旅游电子商务能在以下几方面为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提供发展机遇:一是可以普及关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学相关知识,提高国民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建立地质公园电子商务后,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让更广大的游客群体获得旅游地学方面的知识,以便他们正确地、科学地认识旅游景观的形成、发展,使其形成自觉保护旅游景观。二是可以满足旅游者出游前了解地质公园的旅游产品现状,通过“虚拟旅游”吸引潜在消费群体购买。三是通过网络宣传,提高关岭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地质公园的的信息需要视频网络活灵活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能够激发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它以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形式美观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规模的购买降低了成本,为地质公园经营机构进一步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打下了基础。
基于关岭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网络的普及状况,其旅游发展必须借助旅游电子商务,为其进行市场宣传、形象塑造、产品销售等提高便利,快速推进关岭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
二、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1、制定关岭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旅游业的综合性与电子商务的复杂性使得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应用尚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没有规划的信息系统必将造成无数的信息孤岛,为未来的集成应用带来巨大的成本。[22]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因此,关岭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规划的制定应由关岭现政府牵头,旅游局、规划局、建设局、宣传部、文物局、工商界、旅游协会、旅游企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规划以关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以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规划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旅游电子商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2、建设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个性化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络
为了适应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往往将服务分成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两个层面。标准化是所有旅游企业都必须要实现的,而企业的竞争能力出来标准化的服务之外,更为重要的关键因素是个性化的服务。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在个性化定制中,消费者可以根据其自身的需求,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获得其所最喜欢的饭店、最愿意租用的汽车、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想观赏到的旅游产品等等。一旦客户在数据库中留下这些信息,当他登录时,数据库就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将最符合条件的信息提供给公众。利用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将关岭国家地质公园的特色――喀斯特山地上的古生物化石群凸现出来,并依据地质公园自身的特点建立“地学知识讲堂”、“地质遗迹视频介绍”、“3D三维在线体验”等引起游客的兴趣。
3、整合资源构建地方DMS信息系统
政府主管部门要从多方面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予以支持,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软硬件环境。DMS系统是国家金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统一平台多终端联动的、集信息运营、营销宣传、电子商务、行业管理、媒体服务等于一体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实现网络化办公,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个平台,旅游企业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时时产品信息,扩充销售渠道并大大降低销售成本;通过这个平台,旅游目的地城市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在节省时间和节约经费的同时,取得信息传播更广、更深入、宣传时间更长的促销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讯及商务服务。地方政府要加快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与管理(DMS)信息系统建设,并将关岭地质公园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融入地方DMS信息系统。
4、构建关岭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的资源数据库
构建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的资源数据库,建立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数据库是其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加快其旅游企业信息化进程,利用互联网将所有的宾馆、酒店和旅游景点与旅游资源数据库之间架起桥梁,使整个行业信息迅速得到整合,使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信息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得到迅速的交流和传递。
篇4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53-04
1.地质公园研究进展与发展现状
地质旅游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动,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3月16日准批成立了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11个,截止到2006年,我国共建立世界地质公园18处,国家地质公园138处。
1.1 地质公园的概念
地质公园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所组成,它的存在不只具有地质意义,还可能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或文化价值。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有双重目的,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按照“国家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定义,地质公园规划方案包含了保护利用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内容:①面积不小于10km2,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或地形,具有国家代表性,未经过人类开采、聚居或建设;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群、特殊生态系统设置的保护区;③应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及聚居开发,禁止伐木、采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然及生态平衡;④保持现有自然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准许游人进入,可作为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游览与启智场所[2]。
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3]。
1.2 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籍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地质公园的建立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基础,而这种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发展。
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指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地质旅游资源[4]。郭威、丁华将地质旅游资源定义为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具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地质遗迹和地质体、地质作用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5]。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质资源”,在现有的大多数学术著作中无明确的界定,甚至有些是相混淆的。杨世瑜指出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可供人类游览、观赏、休闲、疗养、考察、探险的各种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现象及地质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和宝贵的地质资源,它泛指可作为旅游活动或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切地质资源;而地质旅游资源则是旅游地质资源中供专项地质旅游的那部分资源[6]。
1.3 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地质科技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利用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人们的地学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7](66)。
金利霞等人提出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①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②以地质科技旅游为主,辅以生态及其他旅游项目的混合模式;③以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和其他旅游项目为辅的混合模式[7](68-69)。
1.4 地质公园走科技旅游开发道路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还比较少,虽然在概念研究中提到了地质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模式中也体现了地质公园的科技效用,但事实上我国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实践经验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其开发项目也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漂流、民俗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对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科技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
地质公园与其他性质的自然园(区)不同,进行科技旅游的开发有以下好处:①保护地质自然遗产及原有景观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②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中心来规划景点、景区,可突出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等多种功能,形成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公园;③建立地质公园博物馆和解说教育系统等科普旅游设施,可揭示地质科学奥秘;④深度开发独特的科研价值,将地质公园变为一处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寓教于乐,使游客在游览公园时能获得地学科普知识,这对游人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2.实证研究
2.1 选择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依据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中泉乡龙湾村,北距景泰县城70公里,南离甘肃省省会兰州136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石林面积16平方公里。景泰黄河石林在揭示黄河上游干旱石林地貌的发展演化规律、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甘肃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整体开发滞后,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本文旨在通过对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实证研究为甘肃省地区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起示范作用。
2.2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现状
黄河石林景区内狭谷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有八沟之多。正在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进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景区内除石林外,尚有龙湾绿洲、滩坝戈壁、黄河曲流、河心洲及沙滩等景点[8]。石林与黄河山环水转,动静结合,有峰林映水之妙,是景区的主体资源。
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推出七大主体旅游项目:体验风情畜力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龙湾古水车、人间仙境盘龙洞、“农家乐”西部乡俗游、风情万种的篝火晚会、宗教圣地清凉寺,其次坝滩的滑沙、捡黄河奇石、沙滩排球以及石林猎奇探险等也是景区内别有情趣的娱乐项目。
2.3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在甘肃省内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共有15个,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共有4个,分别是2001年12月授予的以雅丹地貌和黑色戈壁滩为地质特征的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恐龙足印化石为主要地质遗迹的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授予的由桔黄色砂砾岩构成的石柱、石笋为特征的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9]。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游客对其了解甚少,例如堪称世界之最的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平时很少有人问津,大多数游客对崆峒山的了解往往也只限于它的道教文化和自然风景。
近年来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羊皮筏子漂流、沙滩浴、做客农家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但是基本上仍停留在一般风景区的开发项目上,未能充分体现地质公园的独有特色。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 没有正确认识到地质公园的内涵及价值
公园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黄河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对地质公园特殊的地质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深入挖掘。虽然挂着国家地质公园的牌子,但宣传推介仍停留在传统风景区方面和影视基地方面,对相应的地质科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挖掘地质旅游资源,降低了地质公园的科学品味和内涵。同时,过分的开发和不充分的保护造成景区环境压力过大,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开发忽略地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及导游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地理学知识的学习,导致景区内资源管理和保护得不到地质专业知识的支撑;旅游标识不能突出地质景观旅游资源,地质科技旅游特色不突出;在景区讲解过程中,只停留在对石林的形状和传说讲解的表面性上,缺乏对地质地貌的成因、演变和保护的科学解释,地质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内缺少地质科学内容宣传介绍,造成地质公园名不副实。
第三 景区缺乏高科技手段支持,科技开发资金投入不够
就我国数量庞大的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应用GIS的国家地质公园还是凤毛麟角,只有吉林长白山、广东丹霞山、四川九寨沟等少数几个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10],与美国等国的国家地质公园GIS的建设和管理相比,石林景区的GIS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利用地质科学成果进行旅游规划、景区景点的策划和制定等方面,现代技术支持还不够。
3.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3.1 景泰黄河石林地质概况
3.1.1 地质构造:
石林景区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清晰地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以来这一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石林发育于2.5亿年前的北山运动时期。距今65~23百万年,强烈的燕山运动使甘肃大部分地区褶皱上升,米家山、松山升起,奠定了本区地形、地貌的格局。
景区核心景观――古石林群形成于210万年前的积砂砾岩层,由于新构造运动,雨洪侵蚀及重力崩塌,形成许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组成的峰林和峰丛。
石林及周边地区分布着距今约5亿年的古奥陶系变质岩系,盆地中有沉积形成的下更新统灰黄色、灰紫色砾岩、局部夹粉红色砂岩的五泉山组砾岩;沟谷中有多级跌水陡坎和水流携带泥沙在石林表面形成的泥幔;黄河在此形成Ⅰ、Ⅱ级阶地、河心滩;还有风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3.1.2 石林地貌
景泰黄河石林是中国垂直节理发育最完整的沙砾石林地貌群,景区内石林与峡谷、断崖并存,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以河湖砂砾岩为主的集雅丹、丹霞、峰林为一体的地貌奇观成为公园的主体。
在沟谷的不同位置分布着石林不同时期的形态:在沟谷最上游及沟岸两侧分布着石林地貌的最初形态――冲蚀凹槽和石芽;在沟谷的中部有石林发育早期的峰丛地貌;沟谷下游两侧有成熟期的形态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蘑菇状、城堡状等的峰林地貌;还有主要分布于饮马沟、豹子沟上游的石林发育较晚期的地貌形态――孤峰及晚期的地貌形态――残丘和崩塌。在各个沟谷内还分布着圆形、长条形、纺锤形等不同形状的风蚀穴和风蚀壁龛;在盘龙沟下游有风蚀作用改造岩壁上的泥幔形成的状如窗棂的特殊地貌――窗棂地貌及风蚀作用沿层理改造峰林形成的后期地貌形态――摇摆石。
3.2 科技旅游产品设计
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就需要将科技赋予旅游开发之中,充分挖掘地质景观的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景区资源品味,设计出能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的科技旅游产品,实施科技旅游发展战略。
3.2.1 市场定位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技旅游市场类型可以划分为狭义市场和广义市场,狭义市场指地质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考市场,而广义市场强调科普、观光和健身等功能的大众市场。从该地质公园的开发现状来看,其市场定位既要面向专业化市场(学生教学旅游、专家学者科考旅游、一般科技工作者科考旅游),又要面向大众化市场(普通旅游者科普教育旅游、普通旅游者观光、探奇),而后者更是公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2 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第一 开展以广大旅游者为对象的地质科普旅游活动,扩大地质遗迹知识的普及,使公园成为传播知识、开展科普的基地。在游览景区过程中增添科学内容,如对该地区的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知识的讲解。讲解词中应减少神话和传说比重,还应通俗易懂,如可将“节理”讲解为“裂隙”,使游客不会感到讲解的枯燥乏味,失去游览的兴趣。景区还可以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由地质专家带领的徒步旅游,寓科普教育于游览,寓知识传播于休闲。
第二 开展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教学旅游。通过参观石林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地学知识,认识地质地貌现象,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在观景廊观看雄伟的石林全景;在水车园了解水车原理;介绍黄河相关知识,了解黄河水污染严重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意识。
第三 公园还可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主的科考旅游活动,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通过共同研究提高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可以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进行地质考察,野外研究,甚至还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公园还可与专家合作出版相关地质书籍、照片、光盘甚至是一些标本和模型,把科普宣传从野外延续到室内甚至是游客离开公园之后。
3.3 解说教育系统
解说教育系统是指运用各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与教育的基本功能[11]。
由于地质公园与一般风景区相比,以科研价值和科普旅游为主导,属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地,所以地质公园的解说教育系统一般分为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景区道路布局指示、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三部分。
3.3.1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重点,是地质公园教育功能发挥的必要基础。如在石林风景区内特殊地质作用形成的形状奇特的石笋、石柱、石峰等旁边应重点树立环保性解说牌示对其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特点、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说明;在必要时还可以配有地学专业知识培训合格的导游人员图文音并茂的讲解,还可以给游客发放可携式电子解说工具。景区内还可以专门出版有关石林地质地貌的书籍、平剖面地质图、制作各种相关画册、照片集、明信片、DVD等,以及三维动态模拟技术的各种高科技视听产品。
3.3.2 景区道路布局指示
景区道路布局直接影响游客游玩时的顺序和方便程度,在考察了黄河石林风景区内的道路布局后,认为该景区内的道路布局比较合理。但在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增加时应考虑到景区容量,要适时限制景点的游客数,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化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和不同的旅游线路。景区内应该对不同的旅游线路有明确详细的牌示(包括路段距离,难易度,趣味性和科普性的比重),方便旅游者在选择时作出判断。
其次,由于石林特殊的地质情况,鉴于地形、水和土壤的化学成分、肥力、山坡稳定以及地下水、黄河水的流动模式等是地质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要对景区时时监控,在第一时间发现地质地貌的变动,并在易侵蚀地段,拐弯处设置各种方向指示牌,危险地段设置忠告警示牌,并在生态脆弱地段设置提示牌,避免对石林地质景观的践踏和破坏。
3.3.3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主要是在游客服务中心。由于一般游客进入景区前都会先在游客服务中心逗留,可以在此放置一些印刷物,游客在此逗留时可以翻阅了解景区线路,精华景点的位置等。中心还可以设立大屏幕放映景区地质遗迹形成过程,如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等,游客在此可以事先了解石林的相关地质遗迹的知识,还可以摆放一些地质遗迹的陈列,遗址的再现等,提高旅游质量。
4.结语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甘肃省地质公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随着旅游交通的发达和出省旅游的方便,使得公园面对的竞争越来越大,如何能在原先良好发展的基础上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将地质公园的旅游做出特色,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开发力量,充分利用黄河石林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实施科技旅游,满足游客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的愿望,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黄河沿岸甘肃段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开发模式研究》(编号0601-02);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编号NWNU-KJCXGU-03-20)。
参考文献:
[1]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2003,5(1):58-64.
[2]李玉辉.地质公园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6-99.
[4]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5]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60-63.
[6]杨世瑜.地质社会化与地质科技人才培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1):99-102.
[7]金利霞,方立刚,范建红.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1): 66-70,85.
[8]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网[EB/OL].省略.
[9]窦贤.畅游甘肃地质公园[J].西部大开发,2007,(3):52-56.
[10]辜寄蓉,范晓.美国国家公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J].四川地质学报,2003,(1):41-44.
[11]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与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12]罗芬,钟永德,付.SMRM模式在环境解说中的应用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5): 38-39.
[13]谢洪忠,刘洪江.美国国家公园地质旅游特色及借鉴意义[J].中国岩溶,2003,22(1):73-76.
[14]孙振鲁,郝杨杨.从欧洲地质公园建设看我国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J].台声新视角,2005,(4):84-85.
[15]高亚峰.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保护与开发[J].西部资源,2007,(1):16-17.
[16]吴国玺,刘学功.岈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6-27,63.
[17]黄金火,林明太.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福建地理,2005,(3):44-47.
[18]罗春科.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75-78.
[19]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J].当代经济管理,2005,(1):63-65,58.
[20]杨小荟,牛平山,温学友等.国家地质公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地质与资源,2005,(2):157-160.
[21]李国栋.湖北南漳水镜湖省级地质公园地质旅游文化价值,2007,(1):83-85.
[22]程驰.基于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以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8):126-127.
[23]向飞,童壁.旅游地学的成效分析―以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为例[J].科技咨询,2007,(22):205-206.
[24]余菡,陈锦凤,刘新.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6):102-106.
[25]郑丽,马木兰,何丽红.梭布垭奥陶纪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J].上海地质,2007,(4):61-63.
[26]李雪,郑春霞.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4):198-199.
[2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石培基(1961-),男,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篇5
一、贵州发展科技旅游的优势
(一)可开发的科技旅游产品十分丰富
贵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上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可用于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开发以下科技旅游产品:
1、科普教育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省可依托现有的科学技术馆、科研基地、研究所等,全面拓展科普教育旅游产品的升级、创新。除此之外,贵州的许多大型风景名胜区,如荔波樟江、马岭河、万峰林等都是发育在喀斯特地区,三叠系地质遗迹景观十分独特,这些喀斯特地貌景区和三叠纪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科普教育意义,主要的可建设产品有平塘大射电望远镜、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质公园、赤水丹霞地质公园和安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
2、观光体验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一直以来的旅游产品都以观光型为主,可结合贵州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在观光旅游中融入高科技服务,支持观光旅游深度发展,进一步提升大众旅游者满意度。主要可建设产品有3D虚拟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旅游景区自助导航科技产品和旅游景点讲解服务产品等。
3、生态科技旅游产品
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省份,主要的农业类型是山地农业,可以利用贵州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依托生态农业、特色农作物、观赏花卉等重要资源,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基因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推广生态科技旅游产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贵州原生农业示范区、农业博物馆、休闲植物园等。
4、养生科技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高科技生物技术手段、生物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开发具有养生、保健,满足人们对于生命健康要求的旅游产品、购物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健康食品等药用保健产品、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产品。
5、体育科技旅游产品
依托贵州特有山地环境,打造体育科技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小型飞机旅游产品、热气球旅游产品、户外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旅游装备展览产品等。
(二)政府重视,旅游业成为贵州的经济支柱产业
2012年的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贵州省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说明国家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贵州省省长赵克志在第七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说到,经过贵州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1.2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由3127万人次增加到12913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4.3%和32.8%。与2007年相比,2010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达到6.6%和14%。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贵州科技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贵州可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在开发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开发力度不够,与市场需求脱节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所具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贵州至今都还有没一部关于科技旅游方面的规划,从而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浪费与闲置的现象出现。贵州的许多科技场馆、科技园区、工农业园区、科研院所、以及自然景观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游客对科技旅游需求越来越多,许多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对科技旅游有着强烈的需求,而贵州的科技旅游产品目前还无法满足其需求。
(二)科技含量较低、吸引力有待加强
日前,与其他行业相比,贵州旅游的科技水平还较低,致使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科技旅游产品的简单模仿,科学设备的展示和陈列方式单一,科技成果、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说明和解释不到位,自然景观类产品和人文产品比例失调,即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综合开发设计的新产品为数稀少,高科技特色不突出,科技成分少,真正称得上科技旅游的景点屈指可数。总之,科技旅游科技含量的缺乏,使贵州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强。
(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解说体系有待完善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识和旅游专
业背景的综合素质人才,以适应科技旅游的要求。一方面,由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科技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成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贵州绝大多数的科技旅游景区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科技内涵的挖掘不够重视,基本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在旅游时,更想知道人们创造这一科技成果的原始启发、创造过程和基本原理。
三、贵州科技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规划引领,项目带动
规划编制在旅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需要做一些与科技旅游相关的规划,如《科技支撑促进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可以邀请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成立由专家小组和编制团队,对规划进行指导和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规划的先进成果,深入挖掘国家和省内外的政策资源,在搞好与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和贵州省相关规划衔接的同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交流与沟通,征求多方意见,提高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让规划停留在“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阶段。
(二)政府重视,投入财力,培养专业人才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有潜力的产业,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积极引进项目的同时,要加大对科技旅游的财政投入。并在税收、金融等各个方而给予优惠政策。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氛围;相关的旅游院校要不断完善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与旅游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进一批旅游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整体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三)科技与旅游有机结合
新信息技术与功能系统的运行和实施将会引起人们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并将带来旅游业的重大变革。利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贵州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实施智慧旅游计划,包括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两个方面的建设。通过推动贵州智慧旅游的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对贵州旅游业发展促进作用,提高信息技术在贵州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实现智慧旅游改善贵州省整体旅游环境,更好的保障旅游安全和旅游品质,提升游客全程旅游体验。
篇6
关键词:南阳;旅游;规划;发展
南阳古称宛,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拥有独特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境内以汉代文化为主的文物古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现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个,风景名胜4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为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山水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南阳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目前,河南正着重开发郑、汴、洛、三(三门峡)、沿河(黄河)古文化旅游线和伏牛山(石人山、白云山、宝天曼等)自然风光旅游线,伏牛山成为河南省旅游的名牌和闪光点。南阳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高速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能方便地进入京广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和京珠、连霍等高速公路,是连接豫、鄂、川、陕四省的交通要道,距关中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郑州经济区直线距离均在500km以内。良好的经济地理区位和遍布境内的旅游景点决定了南阳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源优势。同时,南阳周围分布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郑州、洛阳、开封、武汉、西安等,加入这个旅游网络,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南阳历史悠久,地形奇特,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中,南阳境内占73.1%。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主要有:1处世界生物圈、3处国家地质(矿山)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的以“山(伏牛山)、水(丹江)、龙(恐龙蛋化石)”地质奇观为主要内涵的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被誉为“长城之父”的中国最早的古长城——楚长城;中华“科圣”张衡的长眠地——张衡墓园;“中华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医圣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中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中国木雕石刻工艺最为精湛的古建筑群——社旗山陕会馆;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区。地质景区与人文景区相互交错,山水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各有千秋。
(三)客源市场潜力大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和启动消费的有力杠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大国的目标。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等系列旅游线路将对国际国内客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作为新近开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点,南阳旅游的省内客源潜力巨大。据世界旅游组织分析: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旅游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5。我国大部分省区人均gdp已经突破或接近1000美元大关,旅游需求将进入一个高收入弹性阶段,给南阳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市场份额小
与郑州、西安、南京相比,南阳的区位条件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伏牛山旅游业的发展。南阳独特的旅游资源产品没有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符合本区旅游资源特点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结构单一。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南阳旅游业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和周边知名旅游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景区开发深度不够,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落后、境外游客很少,这和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二)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统一管理
伏牛山景区开发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各景区从自身角度开发各自的旅游资源,造成各景区孤立、分散,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服务网络,使跨景点游览非常不便,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各景区为了自身利益,对旅游资源盲目开发,产品雷同,导致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人、财、物极大浪费,旅游资源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再加上我国自上而下树状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性质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给不同的行政区域协调开发旅游资源带来困难。如: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理;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由环境部门管理;文物保护区由文化部门管理;管理体制的不顺使旅游景区的日常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古迹破坏问题突出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阶段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地方政府支配财力有限,当地民间资金和建设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发过程中难免由于资金约束而急功近利,缺乏统一和长远地开发和保护规划,造成很多早期开发的景区布局混乱,大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景区环境极不协调。特别是开发过程中对景观及景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和污染,对文物古迹缺乏有效保护,破坏相当严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推广、促销严重滞后,影响了伏牛山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开发收益。
三、南阳旅游业定位及开发建议
准确的定位是科学开发南阳旅游资源的基本前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应选准以地质公园、南阳四圣作为旅游资源精品,进行高档次、高品位的整体开发,把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南阳旅游发展的龙头,尽快形成旅游经济规模。通过地质公园的强大影响,塑造南阳旅游的鲜明特色,形成山水旅游与人文旅游有机结合。(一)统一规划宣传开发,突出特色
要树立大旅游,大区域的意识,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与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合作,找准定位,高起点规划、统一开发境内旅游资源,要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和个性化道路。要完善和提升现有景区质量,加大南阳旅游的宣传力度,积极扩展旅游空间和旅游市场,从目前的大三角(西安、郑州、武汉)旅游市场定位,转向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方向来的外地游客和海外客源,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旅游品牌。同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各景区之间的关系,建设快速便捷通道,促进南阳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深度发掘山水地质旅游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成功,开创了南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纪元。应着力打造山水地质旅游精品,浓笔渲染“山—水—龙”内涵,广泛宣传景区内世界第九大奇迹,中国发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群和天然的植物化石群,规划好以伏牛山恐龙骨架化石和世界范围内惟一的、极特殊类型的长圆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展示为主的地质景区,组织在自然保护区的探险游、森林游,带动伏牛山旅游景区整体发展。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也是南水北调的起点,应大力开发水上休闲度假区,可推出水上跑车、水上赛场、水上纪念馆等。充分利用南阳“玉石之乡”的美誉,围绕独具特色的独山玉石作文章,以玉为主题建玉文化展览馆,举办玉雕文化节等活动。原始森林以其原始状态日益成为旅游的热点,南阳有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带面积最大,观赏价值很高的大片原始森林,而且山顶坦阔,进出方便,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三)充分利用“四圣”人文旅游资源,做出内涵
南阳“四圣”从不同角度成为南阳文化的标识,诸葛亮心怀天下、鞠躬尽瘁,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张衡发明了人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商圣范蠡,谋利不为利,功成身退有着很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张仲景“既为良臣、更为良医”的形象。南阳应依托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打好以“四圣”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牌,如:在张仲景诞辰之日,在医圣祠举行大型祭拜活动;让游客在智圣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过一把隐士的瘾,在武侯祠布下八卦阵,再现八卦阵的诡异神奇。
(四)系统开发特色历史遗迹
应逐步开发以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寻根文化,以中国惟一保存最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为代表的府衙文化,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中国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宛城冶铁遗址,以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道——淅川荆紫关镇清代五里长街,世界最小的城——新野汉桑城为代表的古代区域设置文化。
(五)引入市场机制筹措资金
篇7
关键词: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34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67
科普旅游是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1]。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2]。因此,地质公园是科普旅游发展的重要阵地,是提高旅游资源科学品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载体。截止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共有111个成员,分布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有31处,是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中国非常重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自2001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已先后批准建设了7批、共240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在科学知识普及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地质公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重评选、创收,轻保护、科普”等。最为典型的是2013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中国三大世界地质公园――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给予“黄牌警告”,原因是“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等方面有所不足[3]。这次事件对中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敲响了警钟。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3年间,中国旅游业发展令人瞩目,国民人均年出游率从不到一次发展到超过两次,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党的十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旅游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和较快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作为一种科学品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地学旅游资源综合体,开展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科普旅游”是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中国地质公园进入了由数量增长向内涵扩展和科学发展方向转移的新时期。
1 中国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研究现状
中国地质公园自开建以来,发展迅速,专家学者们从资源评价、旅游开发、线路设计、顾客满意度等多方面对地质公园进行系统的研究[4-7]。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逐步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如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明确指出普及地学知识是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之一;国土资源部发(2008)126号文件中,更是强调了地质公园科学普及问题,地质公园亦可申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保护地质遗迹,加快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开展科普旅游成为地质公园建设的重中之重。经过文献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对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国外特别是美国国家公园科普旅游建设发展的经验介绍。如美国十分重视各类公园的管理和建设工作,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确立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强化政府规划和约束机制等方式加强公园的建设和管理[8-9]。美国国家公园解说兴起历时上百年,所带来的启示包括对解说的价值应有充分认识、解说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以解说进行教育以及发展解说项目应因地制宜[10-12]。
2)关于国内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个案与对策研究。如彭华等[13]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丹霞地貌区的科普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丹霞地貌区开发科普旅游需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提升观光旅游品质的同时,谋求科普旅游的深层次发展;林明太[14]对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以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指出目前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对策;杨廷锋[15]对中国喀斯特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的开发对策;董晓英[16]通过建立科普旅游游客感知测评指标体系,对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游客感知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游客感知状况以指导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
3)关于地质公园科普旅游专项研究。首先是开发模式研究。如陈锐凯等[17]在分析咸宁岩溶地质资源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者学历高低、年龄大小等的不同提出了初、中、高级科普旅游开发方式和内容;于雪剑等[18]提出并分析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乡土科普教育、教学实践科普教育和普通游客科普教育3种科普旅游开发模式。其次是科普载体或项目研究。如施广伟[19]利用模糊数学和Dijkstra算法进行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设计研究;钱洛阳[20]和王艳[21]对地质公园科普解说系统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武媚[22]引入国外服务质量评价模型(SERVQUAL模型量表)对地质公园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进行测评并提出对策;屈天鸣[23]和梅耀元等[24]则分别探讨了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和导游解说问题。
2 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构建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时,遵循系统性、层次性、代表性和重要性的标准和原则来选择评价因子。在选取评价因子时,一方面参考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和《国家地质公园资格验收标准》等文件精神;另一方面运用德尔菲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地质学、旅游地学、地质公园与地质旅游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调查访问,最终确定了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综合评价的8大指标、20个评价因子(图1),这8大指标分别是地质博物馆、解说标志牌、科普影视馆、地质公园网站、地学科普书籍、导游科普解说、地学科普线路、地学科普活动等。
2.2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在层次分析法中,建立判别矩阵可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在判别矩阵中,需要对各层因子进行层层比较来确定因子之间的重要性。通过对专家进行调查,综合大部分专家的意见,然后运用层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各因子的绝对权重。然后运用层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各因子的相对权重值。其具体做法为,根据同一层n个元素x1,x2,x3,……,xn相对上一层某元素y的判别矩阵A,求出他们相对元素y的相对排序矩阵。记为w1,w2,w3,……,wn,称其为A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其中w1表示第i个元素对上一层中某元素所占的比重,从而得到层次单排序。最后将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若检验结果CR≤0.1,表明判断矩阵的结果可以接受,反之,其结果要进行修正,直到检验结果符合该要求为止。
根据综合评价指标和各因子的权重值,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得到各因子总排序后同样需要进行一致性的检验,经检验,CR
2.3 评价指标因子的无量纲化
在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综合评价中,各评价指标均有自己的量纲,不具备可比性。因此,为了评价的方便,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要对其中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表2),这样评价才具有统一的评价依据。
3 结语
中国关于科普旅游的实践发展很早,但相关研究比较滞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中国地质公园研究成果多在2000年启动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以后,理论研究滞后于地质公园建设实践。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对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基本原理方法、措施、实施规划和评价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个案研究和问题对策类定性研究成为中国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研究的主体。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评价受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制约,基于专项研究和引入数学模型方法的定量研究来探讨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成为未来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本研究利用专家访谈调查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8大指标、20个评价因子,其中地质博物馆、科普影视馆和解说标识牌是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的硬实力指标,地学科普书籍、地质公园网站、导游科普解说、地学科普路线和地学科普活动属于软实力指标。地质博物馆、解说标识牌、导游科普解说和地学科普活动4个指标所占的比重较大,总和为0.6,说明四者是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同时科普影视馆、地学科普书籍、地质公园网站和地学科普路线等指标也是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地质公园科普旅游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创新性要求很高,随着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一系列新的措施和方法将不断涌现,将会极大地推动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地质公园将会在公众科学知识普及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昌南.科技旅游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8-100.
[2] 蔚东英,刘昌明,秦大河,等.Geopark发展动向、全球网络及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515-521.
[3] 中国广播网.三大名景区因“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不足被督促整改[EB/OL].http:///NewsFeeds/201301/t20130113_
511769990.shtml
[4] 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与产业,2003, 5(1):58-64.
[5] 鄢志武,杨 茜.我国地质公园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189-190.
[6] 许 涛,田明中.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进展与趋势[J].旅游学刊,2010,25(11):84-92.
[7] 方世明,李江风.香港典型地质遗迹资源与地质公园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47-150.
[8] 陈苹苹.美国国家公园的经验及其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2):55-58.
[9] 陈 飞.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对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58-59.
[10] 谢洪忠,刘洪江.美国国家公园地质旅游特色及借鉴意义[J].中国岩溶,2003,22(1):73-76.
[11] 彭绍春.中国风景名胜区和美国国家公园开发与保护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40-43.
[12] 孙 燕.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的兴起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2(6):110-112.
[13] 彭 华,张 娟,周婷婷.丹霞地貌旅游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A].全国第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地质学会,2005.
[14] 林明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公园管理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5] 杨廷锋.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2):140-144.
[16] 董晓英.基于游客感知的陕西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开发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17] 陈锐凯,钟学斌,孙志国.咸宁岩溶资源科普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204-206.
[18] 于雪剑,杨晓霞,程永玲.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1-5.
[19] 施广伟.基于模糊数学和Dijkstra算法的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10.
[20] 钱洛阳.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研究――以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1] 王 艳.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研究[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22] 武 媚.面向游客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篇8
近年来,地处乌江中下游核心区、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的思南县紧紧围绕“历史文化、乌江、石林、温泉”四张名片,在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中先行先试,以“改善基础、特色为根、文化铸魂”强力推进“旅游活县”战略,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主动融入文化旅游创新区及全省旅游发展“大公园”。
思南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 38.9%;2013年1~9月,全县新增乡村旅社80家,床位4000张,旅游从业人员300人;接待游客163.63万人次,同比增长43.25%,实现旅游收入17.02亿元,同比增长94%。
旅游产业迎来发展佳期
当前,思南县旅游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具备构建旅游强县的条件。
从资源禀赋看。思南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出“奇、新、全”三个特点:“奇”,境内“山、水、石,峡、洞、泉”各自成景,其中尤以乌江山水画廊、石林独特景观、温泉特有资源为奇,整个县域形成一个自然天成的公园,思南也因此被命名为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新”,得益于乌江梯级水电开发,在思南境内形成两大湖泊,沿岸山水相依、生态良好,可打造成两个湿地公园;随着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相继建成了万亩茶场、万亩草场、万亩花场等生态农业观光园,使思南“老城添新景”。“全”,全县旅游景点密布、特色各异,散则各自成景、独具特色,聚则山水相依、美景天成。境内既有乌江景观廊道、温泉、白鹭湖、石林、四野屯、万圣山等自然山水风光,也有荆竹园——文宝洞古战场、郝家湾古寨、思唐国保级文物建筑群、旷继勋故居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遗产,更有诸如花灯、傩戏、乌江船号、薅草锣鼓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积淀。全县奇山、秀水、密林、清泉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质科普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交相辉映,自然景观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
从发展形势看。近年来,思南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旅游强省战略的重大机遇,以铜仁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契机,主动融入梵净山大景区和贵州大公园,着力打造“金三角”的黄金节点和全省旅游精品景区。旅游产业对全县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加速发展,不仅能给全县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好效应,而且对于促进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解决群众就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加财政收入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环境看。思南将承办2014年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这势必将推动全县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收入水平和整个旅游大环境得到提速改善;势必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思南、关注思南、认识思南、体验思南和投资思南,对于提高思南的知名度、美誉度与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做特做优做强
文化旅游产业
今年以来,思南县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铜仁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契机,抢抓机遇,立足于把旅游业做特、做优、做强,重点在“大、快、新、高”上取得突破。
“大”。规划大手笔,全面启动全县生态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景点规划编制,重点抓好乌江山水画廊、石林景区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将全县旅游资源按照区位、功能等划分为8个重点旅游景区,规划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8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截至目前,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石林、温泉景区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建设大气魄。近年来,全县紧紧依托乌江山水画廊、石林景观、温泉和古建筑、古文化、民风民俗、名人名家等独特的资源禀赋,重点加快推进石林温泉景区建设,打造湘、渝、川、黔、鄂范围内独有的“石林仙境景区”;将白鹭湖与石林结合,打造乌江水上探险游、观光游、古纤道探索游等神秘乌江游,使游客能体验“水”之灵气,“山”之俊秀,形成相得益彰的山水文化旅游胜地。
“快”。申报规划快,立说立干,马上就办。目前,已成功申报并获得了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国土资源科普示范基地、中国温泉之乡等“国字号”品牌,完成了万圣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及编制工作。
建设速度快。思南温泉—石林景区从2011年开工建设至今,总投入已达9亿元,已于今年10月正式开园。同时,全面开工建设了杭瑞高速沙沟互通至石林景区旅游公路、石林景区至乌江港公路、温泉公路等交通路网,形成了水陆通达,立体连通的旅游交通网络;成功引进中建华诚城市置业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温泉旅游度假区和温泉疗养城,全力打造5A级景区,已完成投资2.1亿元,收储土地500亩、建设温泉大道2千米、铺设温泉管网19.6千米;完成其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3.3亿元,3家星级酒店将在年内建成投用。
“新”。旅游景区建设有创新,思南按照“黔中首郡,乌江明珠”的定位,坚持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古文化、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大胆创新,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效”。
工作思路新。全县以打造大景区、发展大旅游为目标,严格按照5A级景区创建标准和“国字号”品牌要求,在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银行贷款等方式,加大景区投入,全面推动新景区建设。
“高”。建设标准高,思南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上,严格按照国家A级景区建设标准,积极创建申报“国字号”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大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投资效益高。今年来,随着全省100个重点旅游区之一的思南温泉—石林景区建设深入推进,思南加紧在景区发展特色食品、商品、旅游服务等旅游产业。发展了50余家乡村农家乐,4家星级酒店和10余家旅游商品企业,带动景区周边群众人均增收2000~2500元,1500余人走上乡村旅游致富道路,促进景区周边乡镇3000人就业。
加快实施
旅游振兴“三大工程”
作为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和乌江经济走廊的核心区,思南县以自然生态、地质科普、民俗民间文化等为核心吸引力,以建设科普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实施旅游振兴“三大工程”。
实施景区升级工程。全县积极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四野屯省级风景名胜区;重点打造石林5A级景区、温泉和思唐镇古建筑群暨历史文化旅游、郝家湾古寨4A级景区等“四个特色景区”;集中推进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万圣山国家森林公园“三个特色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以万亩草场、万亩茶场、万亩林场、万亩花场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以乌江水上探险游、水上观光游、沿江古纤道神秘游为主体的乌江水上旅游度假基地和思南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筹备将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与梵净山旅游文化圈捆绑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篇9
欣赏如痴如醉的丹霞地貌似乎应该在岭南,但天工造物变化神奇,在祁连山下的丝绸古道上,那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从天而降,让看遍了戈壁大漠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
出甘肃省城兰州,沿著名的千里河西走廊一路西行500公里,就到了古郡甘州——张掖。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设河西四郡,其中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
张掖南为祁连山脉,北为合黎山群,其间便是一片平川绿洲。境内有发源于祁连雪山的黑河四季流淌,大片大片的川地得以浇灌滋润,是鱼米之乡,被誉为“西域小江南”。南北两山不但构成了张掖绿洲的屏障,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神奇的地貌景观——张掖丹霞地貌及彩色丘陵地质遗迹。
张掖丹霞地貌、彩色丘陵两种地质遗迹皆属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张掖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肃南县康乐区白银乡一带,彩色丘陵主要分布于临泽县倪家营乡的南台子村、红山湾村以及白银乡的敖河沟谷。前者以冰沟、芦苇沟、白庄子最为典型,后者以南台子村、红山湾村以及敖河沟谷最为壮观。
丹霞地貌分布规律为:石柱、石峰等一般发育于构造线密集的较大沟谷两侧,小型沟谷多呈现“一线天”、“巷谷”等景观,宽阔的梨园河河谷两侧发育有气势宏伟的窗棂状宫殿式、峰丛状等不同类型的丹霞地貌,延伸长度达数千米。
彩色丘陵分布规律主要受岩性的控制,呈圆状分布于梨园河北岸,处于丹霞地貌的怀抱之中。
张掖丹霞地貌及彩色丘陵地质遗迹分布面积约410平方公里,是白垩系下统下、上岩组砾岩、泥岩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由水流冲蚀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遗迹。这种地貌群非常罕见,不仅分布范围广、造型奇特、气势宏伟,呈现出与南方丹霞地貌迥异的格调,而且这里还有极富观赏性的彩色丘陵,壮丽无比,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清晰地记录了新构造运动以来这一地区古地理环境、古气候的变迁,形成的丹霞地貌在西北干旱地区具有代表性,为丹霞地貌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两种罕见的地质遗迹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处旅游观光、绘画摄影、科学研究和考察探险的最佳场所。为此,甘肃张掖地方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了丹霞地貌暨彩色丘陵省级地质公园。有关专家认为,张掖丹霞地貌区完全可以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干旱区丹霞地貌精品景区和开放式丹霞地貌科考研究基地,最终成为整个丝绸之路的旅游新亮点。
斑斓色彩照雪光
张掖丹霞地貌群丹霞地貌类型众多,人字石、巷谷、落水洞、方桌山、一线天等特殊丹霞微地貌景观也极为丰富,而最为精彩的则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被专家誉为丹霞地貌中的精品。这里的每一座岩峰都隐含着大自然的无穷奥秘,置身其中,你会深深地体会到一种自然的空灵和神秘。此处的丹霞地貌,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磅礴、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无不让观者叹为观止。
沿张掖通往肃南的公路行至红山湾村,就只能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南行。在乱石横卧的干河床步行一个多小时,再爬上河岸右边的一座几十米高的土塬,站在土塬的高处,就可以看见蓝天之下,祁连山皑皑雪峰熠熠生辉。雪峰之下,祁连山山脉逶迤而至,高大陡峭的山势顿时色彩斑斓地起伏在眼前。远观山势险峻,山壁陡峭,山体层理垂直交错,色彩斑澜、奇异。虽说是色彩斑斓,其主色调也只是红黄或红白色调,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便是色调顺山势成波浪起伏状,那些红黄、红白相间的色调又如彩色的飘带绵延不绝,顿时就让这山势也活了起来——那山就如驰骋在祁连雪域之下的汗血马了。
这群驰骋的汗血马来自红山湾南台村的东南方向。而在南台村的西南方向,还有一处色彩更为丰富的彩色丘陵地貌群,有红色、黄色、白色、绿色、蓝色,五颜六色的色调顺着山势起伏,一会儿直插云间,一会又从山顶斜插至山根。在观者的视野里,这样上天入地的不是山势,而是流动的色彩,而这种流动是大江大河色彩绚烂的奔涌,是奔流在大峡谷间携着浓墨重彩的瀑布的跌落与飞溅。如果有晨曦或夕阳的照耀,那些色彩就显得异常艳丽而新鲜,让人在惊叹之余,似乎能呼吸到那色彩的神秘气息,将人们带进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那是一种近乎神奇的存在,斑斓的色调顺山势起伏,疏密有致,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置身其中,整个人瞬间就会被一种如潮水般汹涌的奇异感受所淹没。而那些神奇的山,就在你的惊叹中绵延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
起伏的山峦仿佛被七彩锦缎仔细包裹了一番,又如同一大片彩色的波浪,被某种神奇的力量突然凝固。山体的结构与彩色的线条倏然统一在了一起,令整座山显得愈发飘逸俊美。彩色的条纹如丝如带,随着山势的起伏挥洒自如。
攀爬在敖河彩色的山梁上,你将整个儿地被这些色彩所淹没。也许,这就是传说中凤凰栖落的地方,山风轻梳着它那亦真亦幻、如纱如缎的羽毛,尔后,你在心跳中发现了山的灵魂。
在红山湾南台村的正南侧,山势低了许多,也圆润了许多,连绵的圆形山包间也起伏着红色、黄色和白色的飘带,这些飘带像是处于风歇之后休闲的状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挂在那些连绵的圆形山包上。
这三处丹霞地貌构成了一个“品”字形,从东向西傍依在祁连山高大雪峰的北侧。比起南方的丹霞地貌来,这里的丹霞地貌充满着神奇、神秘的气息,尤其是那色彩,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那些随处可见的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无数山沟、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那些山峰与山丘巧夺天工的造型更是引人注目,有的高峻挺拔,有的八面玲珑,有的像建筑群,有的又像山水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的似金色的麦垛、金字塔、堡垒、殿堂、亭阁;有的连座成峰,绵延几里,从高处眺望,好似一段色彩十分艳丽的丝绸飘在大地上;有的在阳光下突显暴露,绽放出眩人眼目的光彩,似五光十色的宝石般璀璨。还有那层理交错的线条,五彩斑澜的色调,灿烂夺目的壮美图画,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色彩纷呈,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变化多端,令人惊叹,疑为天人所造的一个彩色童话世界。
七彩的山石是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当地人民用极富想象力的传说给出回答。
相传,很早以前,魔鬼蟒古斯在此地兴风作浪,荼毒生灵,它修建了99座城堡,筑造了99扇铁门。英雄格萨尔汗骑着他的阿鲁骨马,带着他的猛犬前来讨伐蟒古斯。经过99 天的激烈拼杀,终于,正义压倒了邪恶,魔鬼蟒古斯巨大的身躯坍塌了,它的骨架和牙齿变成了石柱,那些铁门和城堡变成了石壁、石堡,它的血染红了一座座山,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七彩山。
五彩山城天工造
然而,地质学告诉我们,这些景观的形成有着另一番过程。
2005年,甘肃省张掖市丹霞地貌开发办公室委托甘肃地质工程勘察院对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暨彩色丘陵地质遗迹保护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们从地质学的角度对张掖丹霞地貌群进行了大面积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专家们认为,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有其独特之处。区内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主要有丹霞地貌、彩色丘陵。前者主要发育在砂岩、砾岩中,后者主要发育在砂质泥岩、泥岩中。
早在距今2亿年以前的古生代中后期,这里属于浅海地区,尔后,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海区相对缩小。在距今约1.4亿年的白垩纪早期为山麓堆积,后期为湖泊相沉积,地层的沉积处于干燥与湿热相互交替的韵律,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地层就是在这一时期沉积的。构成丹霞地貌的地层为白垩系下统下岩组的厚层状红色砂岩、砂砾岩,而构成彩色丘陵的则是白垩系上统的一套岩性多变的砂质泥岩、泥岩及页岩,呈现出多彩的颜色组合及软硬相间的互层状地层,由于当时沉积环境不同,致使沉积物中的铁离子进行交替的氧化还原过程,因而形成了这斑斓的色彩。当然,不同特色的地貌还有不同的形成机理。
丹霞地貌可以发育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红色砂岩、砾岩等具有红色调的碎屑岩系,而且,红层的外貌应奇、险、秀、美。作为丹霞地貌形成的构造条件,应当是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上升,构造线及垂直节理的发育。
丹霞地貌的坡面发育,往往是沿垂直节理、裂隙的侵蚀、剥蚀开始的。首先形成一线天式的狭窄深沟,继而垂直节理崩塌侵蚀,深沟加深、加大形成巷谷。巷谷的陡崖坡继续沿垂直节理崩塌,当堆积在崖麓的崩积物来不及被水流搬走时,则会在巷谷两侧的陡崖麓部形成崩积缓坡,同时,崩积物掩埋一部分基岩。这样的作用反复进行,崖麓缓坡形成面积较大的缓坡丘陵地貌,原来的陡崖及山顶缓坡则退缩成为“堡状残峰”或成为孤立的“石柱”。在张掖丹霞地质园区内冰沟内见到的柱状、瓶状、蘑菇状丹霞地貌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陡崖坡发生崩塌作用时,巨大的重力作用使崩塌岩块发生一次剧烈的碎化作用,使崖麓缓坡的崩积物有一个较安定的时间来进行风化,这样,就常使山麓缓坡上有相当一部分形成红色风化壳及土壤层。同时,坡面水流也在这些缓坡上进行冲刷、侵蚀。不断形成新的缓坡,又会受到风化、侵蚀而产生更新的陡、缓坡面。所以在丹霞地貌区,可以见到数级陡缓坡地貌。张掖丹霞地质园区内芦苇沟沟脑见到的三级以上陡缓坡面就是这样形成的。
而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幼年期的丹霞地貌,多为深谷、深沟,如神鹰大峡谷中发育的巷谷、一线天,为水流沿原始构造层面或节理下切侵蚀而成。原始构造层面或夷平面仍占有相当大的面积。
原始构造层面或夷平面已基本破坏,形成千峰竞秀、万壑峥嵘的景象,如梨园河两岸见到的墙状、峰丛状以及白庄子见到的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等应为中年期丹霞地貌。
崖麓缓坡的面积已很大,在这些缓坡之上由陡崖所包围的方山、岩峰等地貌,已演变成为堡状残峰、残柱,如冰沟中见到的柱状、台状残峰及蘑菇石等应为老年期丹霞地貌。
后来到了距今0.8亿年以前的第三纪晚期,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使祁连山前山带形成了若干褶皱,部分地层发生倾斜,并使盆地抬升,流水沿砂岩岩层的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了悬崖陡壁、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景观。而彩色丘陵是由松软的泥质岩构成,后期的构造运动使其表现为单斜山和单斜群峰,地形扭曲了色彩,色彩幻化了地形,便形成了这美妙绝伦的彩色丘陵。
彩色丘陵颜色五彩缤纷,其外貌低缓圆润。它的形成条件主要为:岩性多为泥岩,结构疏松,胶结物为泥质、砂质;形成过程主要为:在流水侵蚀、风力剥蚀下,使原来的块状岩石破碎,在原地堆积而成的地貌景观。其坡面平缓,堆积物松散,线条柔和,但缺乏丹霞地貌“身陡”的特征。
还有地质学家认为,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消失,地壳隆起,山体形成。山体中各种岩石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岩石的成分不同,其色彩也不同。铁质砂岩呈红色,泥质岩呈灰色,菱铁岩呈棕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黄色。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五彩城”。
无论是丹霞地貌还是彩色丘陵,其形成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之结果。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景区展布的格局,流水冲蚀、崩塌及风蚀等作用塑造了丹霞地貌景观;而彩色丘陵的形成主要受岩性的控制。
独特景观须珍视
张掖丹霞地貌、彩色丘陵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由雨洪冲蚀、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其作为旅游资源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景区丹霞地貌的幼年期到老年期地貌形态均有分布,其演变过程清晰可见;其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全国第一,其彩色丘陵全国第一,其丹霞地貌发育是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与广东丹霞地貌相比具有北方丹霞地貌的典型特色,且规模较大,在国际、国内同类型地质地貌景观中具有典型性。
此外,张掖丹霞地貌群是国内外学者对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及红层进行研究的理想场所,且有利于保护景区所处的荒漠生态系统,而荒漠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审美价值。
张掖丹霞地貌、彩色丘陵地质遗迹地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的西翼,加上后期新构造运动的改造,褶皱、断裂发育;白垩系下统下岩组与上岩组岩性迥然不同,反映出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变化较大。对上述地质遗迹进行保护,为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极佳场所和难得的实物资料。
最近,《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内的重大攻关课题。白垩纪期间,全球生物界、古地理和古气候均发生急剧变化,发生了很多重大地质事件,本区白垩系地层及其以前的老地层出露连续性好,为地质学在大的时空尺度上研究长周期变化,特别是研究过去自然界温室气候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和极佳场所,也是进行海陆对比研究的理想之地。其所蕴含的古气候的科学意义,已引起全球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区内地层露头、地层接触关系表现清楚,砂砾岩、砂岩、泥岩结构特点、沉积构造的多样性,流水侵蚀、风力剥蚀的发育与丹霞地貌发育的关系,沟谷中的坡面侵蚀、下蚀与谷坡的崩塌现象,多处可见,是进行科学考察、学术研究与科普教育的良好场所。
奇峰蕴含美学价值。丹霞地貌、彩色丘陵作为一种特殊的山岳风光资源,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沿梨园河谷地可边行边赏,移步换景,绵延数千米;敖河、南台子观景台是观赏彩色丘陵的极好场所;冰沟、芦苇沟等沟谷是分享赤壁丹崖、造型地貌的理想之地。景区内所到之处,怪石峥嵘,险峰林立,拟人、拟物、拟禽、拟兽,形象逼真,千姿百态,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荣辱皆忘的境界,与裕固、蒙古等民族朴实纯真的民俗风情融为一体;使人置身其中,感悟自然之神奇,造物之伟大,比人造物甚至艺术作品更能显示人的情感特质,比燃烧的火焰更能显示人的炽热纯情;在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超出自身的控制,而达到人与自然的深刻和谐。
开发成景天下知
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最典型的张掖丹霞地貌奇观自2002年被传诸世人后,逐步为国人知晓。
2005年11月,该地貌因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艳丽令人惊叹,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第六名。
2009年8月,张掖丹霞地貌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
2011年,张掖丹霞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2011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
2011年11月,因其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2013年3号公告,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掖丹霞地貌成为国内外人们注目的焦点,然而,西部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张掖丹霞地貌群由于其形成的外动力条件、所处地质环境的脆弱性,景观地段的崩塌、侵蚀随时发生,尤其是老年期的柱状、瓶状、蘑菇状等形态的丹霞地貌极易受到侵蚀而遭破坏,丧失其构景价值,所以,对张掖丹霞地貌、彩色丘陵地质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很有必要。
对丹霞地貌、彩色丘陵地质遗迹的保护性,可充分发挥保护区内各种资源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研究、教育普及和文化娱乐场所。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张掖市乃至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对国家西部大开发及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战略,对提高张掖市乃至甘肃省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张掖地方政府按照刘伟平省长张掖调研时讲话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与建设工作,张掖市按照认识上高度、规划上层次、开发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科学、保护严格、开发合理、利用永续的基本原则,于2012年8月启动了《张掖丹霞风景名胜区彩色丘陵片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旅游规划通则》、《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等国家部委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经过三个月的编制工作和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于2012年10月13日由甘肃省建设厅主持,在张掖市进行了评审。评审专家组认为,规划基础资料比较充分,规划编制依据基本齐全,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区基本明确,规划编制过程中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协商,与城市相关规划进行了协调,规划内容齐全、成果规范,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规划对张掖丹霞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规划通过评审。
篇10
【关键词】地质公园;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地质公园的建立意义重大,内部的地质遗迹不但具有稀有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是一种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地质区域。地质公园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稀少珍奇的地质遗迹加以保护、为人民普及了地理学的知识以及促进了地质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过地质公园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将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1、我国地质公园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管理法规
我国地质公园管理法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1)法律地位不稳固,地质公园是由联合国组织推出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事业,因此按照国际法来看,我国开展地质公园事业是有理有据的,但是在我国的众多法律法规以及条例当中并没有找到管理地质公园的法律依据,这是当下地质公园管理当中较为显著的问题[1]。(2)现行的管理法规存在一定的缺陷,原先颁布的《地质遗迹管理规定》成为当下国土资源部行政主管部门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主要法规依据,规定当中对地质遗迹保护的内容和概念,还有等级的划分以及地质遗迹保护区域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1.2 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责不清晰
地质公园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其次是为了为人民普及地理学的知识,最后是为了促进地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就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的联合管理职责,这就直接导致地方对于地质公园的管理存在的职责上的混淆不清,一些地方地质公园通常都是归国土部门监管,然而有的地方地质公园其内部的森林公园则是归林业部门管理,而那些属于风景名胜的区域则是归建设部门统一管理,大多地方都是归旅游部门进行管理,也有的地质区域设置了专门的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这都是地质公园管理工作当中的突出问题。
1.3 科普解说工作不足
如今大多数的景区都已经建立属于自身的解说体系,但是几乎都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而导致科普解说工作较为薄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公园缺少专家,通常公园的申报和开园过程中会有专家前来帮忙建立,但是公园建设完成后专家就会离去。(2)对解说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很多解说员所具备的解说水平无法满足游客们的需求,导致解说起来地质科学知识越来越远,这些解说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因此很难真正将向游客讲清楚地质现象知识[2]。(3)解说牌数量少,且只注重形式,很多地质景区和景点所设立的解说牌大都是方便游客们进行自主了解地质知识途径,这也是地质公园存在的标准,然而如今解说牌越来越少,而且牌上的语言也不通俗,甚至有的解说牌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
2、我国地质公园保护发展建议
2.1 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
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业的开发需要在保护地质的基础上来进行,首先需要打造地质旅游的特色产品和品牌,以此来开展地质旅游。同时为了保护公园方面自然景观的生态平衡,就应当对其实施限制性的利用,主要是限制公园所具有的服务设施以及游客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也可以在公园的范围之外建设服务型的设施。公园范围内的服务设施,应当充分的考虑环境容量的许可位置,不过要谨记公园的主要任务还是要保护稀少珍奇的地质遗迹。
2.2 建设地质公园典范
如今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处于一个热潮的阶段,大多数有望地质公园而带来经济利益的地区纷纷开始申报各种类型的地质公园。所以,那些享有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荣耀的地质公园就必须在开发以及建设方面起到一定的典范作用,首先需要做好园区方面的总体规划,要规划好准确的园区位置,保护区以及不同功能分区的位置等,其次,要确定好公园的容客量,做好在地质旅游以及观光旅游方面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最后应当对园区的接待设施或者是其他类型的设施做好统筹安排的工作,以此制定好公园管理方面的体制和保障措施。
2.3 构建完善的公园管理体制
如今我国地质公园仍然属于国土资源部负责管理,而在地质公园内的具体工作事项则是由地方性政府来负责管辖,不过,由于在多个方面的管理体制仍然不够完善,所以里面的一些权责关系等暂时还没有被理清,这种管理体制就显得不够健全。其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比较好的国家通常都设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3]。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对国家公园进行全权管理,管理局当中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同时还配备了公园管理警察,甚至还有武装警察的力量,这样就能充分的保护地质公园内部的稀有地质资源免遭破坏。所以,我国也应当尽快的建立其此类国家级的公园管理体制和机构,以实现对全国的国家公园进行统一的管理。
2.4 完善地质公园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仍然处于一个申报和开发建设的上升阶段,所以特此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的颁布出台有关地质公园方面的法律规定,或者是暂行规定,条文条例等,从而保证我国地质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工作能够在具有明确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前提。地质公园理应归国家所有,因此也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不准随意的对其进行破坏、占据以及开垦,还有交易等行为,这类行为应当一律将其视为违法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国地质公园发展存在各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建设地质公园典范、构建完善的公园管理体制、完善地质公园法律法规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我国地质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方世明,易平. 地质公园规划实施效益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