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市场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业市场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1、矿业资本市场在矿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已凌驾于矿产品市场,成为推动矿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从矿业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资本市场在矿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矿业资本市场作为支撑矿业运行的基本纽带,已成为有效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推动矿业健康发展的核心机制,是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开展资本运营、提升公司治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不但是矿产勘查开采融资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矿业制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主要证券交易所对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制定特殊政策
全球范围来看,与矿业发展相关的主要资本市场有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E)、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JSE)、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伦敦证券交易所(LSE)。由于矿业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其风险与其他行业具有不可比较性,国外资本市场对上市矿产勘查开采公司的风险管理做出特殊规定,并列出与普通上市公司和其他类上市公司不尽相同的上市要求。例如,多伦多证交所将上市公司分为工业公司、矿业公司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三类;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将上市公司分为工业公司、矿产勘查公司、科学研究公司、投资公司和外国公司等;约翰内斯堡证交所将上市公司分为矿业公司、资产公司、投资公司和其他公司。纽约证交所和伦敦证交所只允许矿业公司上市,其他四个证交所则允许矿业公司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
二、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矿业具有投资规模大、见效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矿业融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同时,矿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矿业发达国家在发展矿业资本市场的同时,高度重视配套制度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机制,为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健全监管服务体系
矿业活动具有高风险性,有效识别和降低风险,对于促进矿业透明、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国外实践表明,矿业资本市场为矿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风险监控机制,是降低矿业风险、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总结全球主要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和经验,可以看到,储量管理、信息披露和中介服务则构成了控制风险、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三大基石。储量管理方面,以科学、规范的储量计算标准、评估方法和报告规定,作为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审批、信息披露的基础和依据。信息披露方面,紧密结合矿业风险、技术、财务等方面特征,建立信息披露报告制度,严格信息披露要求。中介服务方面,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以职业地质师制度为核心,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打造专业、独立、诚信的矿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2、夯实储量管理,为风险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储量管理是矿业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报告不仅是证券交易所审核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的重要依据,也是上市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从全球范围来看,储量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报告规范(JORC规范)(见表1)。JORC规范已被写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例,成为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矿业公司必须遵守的规定。
3、严格信息披露,为风险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国外矿产勘查公司在上市前和上市后都要向公众披露任何可能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信息。上市前披露的信息主要是招股说明书及其附件和相关文件,以及提交独立、专业的专家报告,上市后则要按照证交所的规定按时公布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并及时公布会对股票交易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的信息。
一是独立专家报告制度。独立专家报告的内容包括报告要旨、专家及其独立性、矿地资产评价基础及方法、专家责任等。专家报告制度的主旨是通过提供完全独立、专业的、明确的观点,帮助投资者作好投资决策。涉及矿产资产的专家报告有三种:技术报告,是指对矿地产或租地潜在经济产出的技术评价,包括地质报告、矿业和石油工程报告及冶金报告;评价报告,要阐明对资产价值的评价意见,并涉及政治和环境保护因素及诸如预期产品的销路等经济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公正性及合理性报告,用于指导对交易的公正与合理性进行评价。
二是季度报告与年度报告制度。上市矿业和矿产勘查企业必须提交季度报告与年度报告。季度报告须在每个季度末的一个月内完成,且必须由称职的地质学家编写并签字,报告的格式、表格都有统一的规定。对于油气和金刚石矿产,其报告的要求和内容则有所不同,如油气矿产的勘探要求在每周的同一天提供周报等。上市公司还需提供年度报告,并对勘查和矿业公司有专门的要求。
4、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风险监管提供专业服务
(1)国外矿业资本市场主要中介机构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一般都规定要有独立的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包装、评估、推荐和提供咨询服务。国外矿业及矿产勘查公司上市需要包括证券经纪公司和专业性咨询公司(地质咨询公司、财务咨询公司、法律咨询公司、安全咨询、环保咨询)参与,以帮助公司解决诸如公司结构和法律事项、财务、招股说明书、证券的销售和分配等问题,并提供独立、专业的咨询服务(见表2)。
(2)职业地质师制度
职业地质师资格认证制度是高度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和个人质量法律负责制度。从国外职业地质师的执业范围来看。首先,矿产勘查评估报告是中小型地勘公司上市筹集风险勘查资金的关键因素,必须由独立的职业地质师按照特定行规编制或审核签字。其次,证券交易所对上市的项目,要求有一个合理的一期勘查计划,先说明该项目的找矿潜力,再对有形资产、现金股本等进行审查,这些工作需要由注册或称独立的职业地质师按照证券市场指定的行业标准或制订的评估规范编写评估报告。再次,矿产勘查公司上市以后,还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向投资者公布真实的、影响公司股价的找矿信息,主要结论要由证券市场指定或雇佣的其他独立职业地质师进行编写或审核。
从职业地质师执业要求来看。一是要求实践经验,矿业发达国家的行业组织在对职业地质师的考核中首先强调工作经验,例如英国地质学会、加拿大职业地质师协会、澳大利亚矿业冶金协会等,都要求职业地质师必须具有同一领域至少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二是强调职业道德,职业地质师在获得资格或注册后,都被要求严格遵守相应行业组织所颁布的道德规范。绝大多数的行业组织所实施的道德规范都对职业地质师的日常执业行为有比较详尽和明确的规定与禁止条款,特别是要求职业地质师对地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三是权威性行业组织认证与管理,矿业发达国家职业地质师的主要管理模式通常是由相关行业组织来实施资格认证并制定执业规范和标准,实行业内自律和业内准入。
三、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的启示
1、发展矿业资本市场是矿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外发展实践表明,资本市场是推动矿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矿业的发达程度。矿业资本市场不仅为矿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融资平台,而且能有效减低矿产勘查开发活动的风险性,提升矿业和矿产勘查企业的公司治理能力,促进矿业的稳定与透明发展。
2、矿业风险决定了矿业资本市场监管的特殊性
矿业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矿产资源具有天然的隐伏性,矿产勘查成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特征决定了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在财务指标、风险水平、专业程度等方面必然不同于一般行业,因而在申请上市时必须要特殊对待。从实践来看,允许矿产勘查企业上市的资本市场,多数将矿业单独列出来,在上市要求、金融产品、信息披露、风险监管、中介服务等方面制定特殊的政策。
3、发展矿业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和服务体系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风险控制是矿业资本市场监督管理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服务体系是保障矿业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主要表现在:建立包括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独立专家报告在内的上市公司报告制度,严格信息披露;建立职业地质师制度,通过权威行业认证和严格行业自律,确保地质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和行业的诚信水平;发展包括证券经纪、地质、财务、法律、安全、环保、社区发展、生产技术咨询业务在内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参与矿业资本市场提供专业服务,为监管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干飞:关于矿业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5).
[2] 干飞: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J].资源与产业,2010(1).
[3] 中国矿业融资培训与研究项目组:走进国际矿业融资市场[J].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12).
[4] 中国矿业融资培训与项目研究组:加拿大矿业融资[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 赵宇凡: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
[6] 周琦:浅谈国外职业地质师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6(3).
篇2
发展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早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一方面老龄人口的抚养比急剧上升;另一方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负担比(指享受养老保险人数与养老保险供给人数之比)将在2030年达到最高的37.37%,2050年为29.81%。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使得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极大挑战。
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现为五支柱)需要共同发展。1994年世界银行提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由三个支柱构成,即第一支柱国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目前已经有学者将三支柱理论进一步深化为五支柱理论,即把对老年人和部分特殊需求人群的救助作为第四及第五支柱。目前在我国,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而作为重要养老补充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大力发展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代表的第二支柱是必然选择。
事业单位改革将深化国内养老金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和事业单位两套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形成巨大的社会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逐步扩大之势。1998年企业人员月平均退休金442元,事业单位人员月平均603元;2005年分别为714元、1346元。企业与事业退休金之比从1∶1.36扩大到1∶1.88。为保持事业和企业单位同类人员退休后待遇水平比例关系的合理、公平,逐步缩小差距,未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框架很可能与企业单位趋于一致,即转变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建立必将从四个方面促进企业年金的方展,即:尽快出台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企业年金产品创新、推动法人受托与行业理事会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机构服务水平等。基于此,我们认为未来企业年金将与职业年金等一起,通过引入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运行机制,共同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国内企业年金市场三年来取得的进步
企业年金从不为人所知到今天许多企业和员工各自拿到了金融机构提供的企业年金对帐单,其中包含了社会各界对企业年金这一制度安排和金融产品付出的努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一是继20号令、23号令出台后,有关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流程、会计制度、运营机构资格认定、运营细则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不仅奠定了企业年金的制度框架,更规范了企业年金的市场秩序,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已有25个省市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出台,财政部在今年年初也在有关企业年金财务处理通知中,认可了企业年金缴费可以按照工资总额一定比例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二是监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运营机构共同推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努力使得企业年金制度的优越性深入人心。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中央国资委不仅先后出台了(2005)国资分配135号文和(2007)152号文,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还直接组织企业年金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极大调动了国有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目前已有东风汽车、中国网通、中煤能源、联想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起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各运营机构纷纷加大投入,积极培育市场。三年来,仅具备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资格的中国光大银行,就先后组织和协助20多个省市社保部门、国资监管部门、人力资源咨询机构,举办超过60场次的推介会,走访了数百家企业客户,接待了数十次客户来访,印发了十几万册各类年金材料。
三是企业年金运营管理经验和客户服务日趋成熟。目前具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各类机构61家,尤其是第一批获得资格的29家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和实践,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对于单一年金计划、准集合年金计划以及原补充养老保险规范转制等各类年金计划的运营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针对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和委托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光大银行为例,目前已形成了全方位、多种方式的企业年金客户服务渠道,提供包括上门服务、电话外呼、直邮投递、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2006年10月,中国光大银行在国内率先开通专门为企业年金客户提供专业咨询的800全国免费服务热线。2007年10月又开通400全国免费企业年金专线。
企业年金发展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尽管企业年金市场三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为:
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这几年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出台了企业年金计划报备、银行账户开立、银行间及交易所市场交易、存量企业年金整体移交等方面的重要管理制度,但是与复杂多变的年金实践相比,尚有许多深层次的制度性因素亟待解决,包括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工资薪酬体系、企业分配政策的配套等等。
运营管理模式不够成熟。国内企业年金市场在三年多的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业务模式并存的局面。总结来说,按受托模式分,有法人受托和理事会受托两种;按计划类型分,有单一年金计划和集合类年金计划;按运营机构分,有2+2模式、3+1模式、2+1+n模式、1+1+1+n模式等等。众多的运营模式及众多的运营机构使得企业年金运营管理模式多样、业务流程复杂,甚至不同模式之间流程管理和风险控制出现差异,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机构运营、相互沟通等多方面的成本。
企业年金产品和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虽然国内各家企业年金机构都十分注重企业年金产品设计和服务水平,但是目前的管理模式与系统化、完整性、标准化的体系尚有距离。一是不同服务模式基本是围绕企业年金运营机构之间的角色分工,而不是以企业年金计划和年金受益人为核心展开;二是所有运营机构均需要与潜在企业客户沟通协商,从方案设计开始进行不同角度的业务推介,增长了管理路径和服务链条;三是企业对年金运营机构的选择更多地局限在人脉、价格等非技术因素,对年金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关注度不够。
资本市场波动加大企业年金资产保值增值难度。我们对许多企业年金计划资产配置方案的分析跟踪发现,无论是稳健型还是激进型资产的保值增值均离不开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过去两年间,中国A股市场从1200点上行到6124点,在此期间参与市场运作的年金资产都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是2008年以来,外部市场环境持续恶化,截止到一季度末许多企业年金资产已经严重缩水,不少投资风格比较激进的年金组合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因此,面对大幅波动的资本市场,企业年金资产能否实现保值增值目标成为所有企业和职工特别关注的问题,从而再次引发了年金计划受益人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投资能力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限制的关注。
针对近几年国内企业年金市场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矛盾:
市场预期与实际执行之间的矛盾
两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一是统一而系统的税收优惠制度是最直接的影响。在世界上发达的养老金市场,政府向养老金计划参与人都提供明确而系统的税收减免优惠安排。而在我国,一方面国家没有出整统一的税收政策,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又不尽相同,许多跨地域企业在实际操作上很难把握;另一方面在年金缴费归集、投资运营、待遇领取等各个阶段的税收政策又不甚明朗,一些省市甚至规定员工的个人缴费仍需税后缴纳,严重制约了企业年金计划中个人缴费的积极性。
二是年金市场发展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于企业年金制度涉及社会保障、企业财务处理、金融市场交易、薪酬管理等多个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及金融监管部门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年金政策和市场发展提出了要求,导致企业实际执行中存在很多难以准确把握的问题。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从各自区域利益出发,出台了与企业年金制度相左的补充性养老金政策,导致企业面对这些政策无所适从。2008年以来,许多企业建立年金工作的进程明显放缓甚至停滞,对企业年金制度的态度也从以往的积极推进,变为观望等待。
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流程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没有明确规定,运营机构为了市场竞争需要,在业务初期都尽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是随着业务规模增加和复杂程度的提高,没有标准化的业务流程,造成了机构运营成本的急剧增加。
除了需要建立标准的业务流程外,实现标准的电子数据接口也是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各运营机构企业年金业务量逐年递增,特别是法人受托机构越来越多地承担受托人的职责,使得整个业务运营中各角色之间采用电子手段进行数据交换日益频繁,建立全行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其次,自2007年始,一些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首期合同陆续到期,其中有少部分企业年金计划出现了更换运营管理机构的现象。由于缺乏标准统一的数据接口,客户信息和计划数据在不同机构之间的平滑转移成为摆在更换机构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
合规经营与遗留问题解决之间的矛盾
尽管目前原有企业年金转制工作已接近尾声,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地方社保部门管理的年金和行业性年金曾经占据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的主要部分,电力、铁路、邮政等行业性企业年金都具有各自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形态,与新制度下企业年金运营要求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这些都表明企业年金市场全面规范运营尚需要很长时间。
市场快速发展与监管能力建设的矛盾
企业年金市场在我国仍属一个新兴市场,虽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业务领域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企业年金又是涉及千万年金计划的百年大计,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急待解决。我们注意到目前企业年金市场监管能力还很薄弱,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年金制度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挥协同监管机制,对企业年金涉及的税收政策、企业年金集合产品、信息披露、运营管理收费、投资比例限制等问题统一明确的政策。
对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建议:
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需要强制性的缴费制度安排。目前全球养老金市场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实行的均为强制性第二支柱制度,无论是一般企业人员还是公务员,政府都要求每月工资总额中一定比例的强制供款。即使像美国、英国这样非强制缴费的国家,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许多企业员工、医院学校职员都通过各自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按月进行养老金缴费。
简单明确的税收政策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我们看到,养老金发达的市场税收政策一般都具有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应当简单易行,企业年金计划参与人不需要进行复杂计算便可清楚了解税收政策影响;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涉及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投资收益、待遇领取等所有环节。
集合年金产品尤其是零售的年金基金产品对第二支柱养老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年金计划都有运作成功的代表。但近年来,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集合年金计划产品发展更为引人注目。据澳大利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集合类年金计划占到市场分额的33.3%,成为占比最高的计划类型,自行管理计划和行业计划分别占到22.7%和15.5%。香港地区的集合年金产品更是大行其道,集合类年金基金和紧贴指数的集合类计划产品占到50%以上。
篇3
(一)产业集群的出现形式多样。
一是由产业的转移形成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自然会选择低成本劳动力易获得的地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南昌劳动力易获得且低廉,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低廉的劳动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带动了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由国企改革推动形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国有纺织业面临诸多困难,被迫压锭改造、改制改革、职工分流的同时,一批纺织企业职工与近郊农民结合在一起,办起了一个个生产出口低档背心、文化衫等针纺服装的企业,由于体制优越、机制灵活,这些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漂染、制衣一条龙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向中东、非洲、拉美和欧洲等世界各地出口低档针纺织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国际针纺织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三是由龙头企业和品牌形象依托带动起来的。近年来,青山湖区不断引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通过区委、区政府“招商联姻”,投资8亿元的南昌银志纺织服装城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瑞达纺织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青山湖区。
(二)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十五”期间,纺织服装产业年均增长26.7%,高于工业增长9.6个百分点。2006年,青山湖区共有针织服装企业562多家,占工业企业的36.5%。涌现了如银志、盛兴、成功、阳光、福德隆等一大批上了“龙字号”的企业。青山湖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95户,产值在1 000万元以上的针纺企业达50余家,占全区针纺企业的10%,针织服装业占青山湖区三大产业的68%。从业人数达3.52万人,占青山湖区工业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91亿元,利税总额3.0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2.0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创汇总额的85.2%。今年上半年,全区服装企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企业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16户,达到11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1%,同比增长32.26%。与针纺产品有关的配套产业随处可见。纽扣厂、拉链厂、棉线厂、塑料包装厂、纸箱厂等看似不起眼,却带富一方。青山湖区已由当初的“块状经济”升级到今天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纺织业已经成为其支柱产业的“大青松”,经济发展的“隆起带”。
(三)中小民营企业比重大。
由于纺织工业还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内部规模效应还不明显,而纺织服装的最终市场又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多元化、易变性等特点,因此中小型企业必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构成主体,是南昌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量从事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特定地理区域,形成集群,则可以视为南昌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同时,从我省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特点看,凡是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是私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是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企业除华源江纺、华安针织等几家国有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2006年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68亿元,占纺织服装企业增加值的95.1%。
(四)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业门类比较齐全,主要以棉化纤纺织加工、棉化纤纺织品及编织品制造、纺织服装制造三种行业为主,生产的文化衫、T恤、休闲衫、针织运动服大小规格齐全,颜色图案各异,高中低档齐备,产品销售主要与沿海地区和境外、国外客商接单生产,远销中东、南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文化衫出口占全省总量的1/2。2006年,青山湖区出口创汇2.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创汇2.07亿美元,占85.2%,涌现出银志服装、兆丰纺织、嘉鸿服装、贤日印染、中基等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群。
二、青山湖区纺织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的层次还比较粗浅。
青山湖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多数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主要还是加工型的企业集聚,承接沿海地区部分转移产业,属上游原料粗加品居多,甚至有些产品的核心技术还依赖产业转移输出地。产业链条难以衔接,致使产品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多数产品档次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以低质跑量经营为主的企业还占大部分。
(二)产业专业化结构、综合功能不够完善。
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产业集群之间和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受到限制,难以得到很好发育,产业集群或企业群体内部的专业化深度不够是起点低、规模偏小的结果。作为轻纺工业本身的链条不长,企业的生产往往又集中于这些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也不丰满。总体配套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三)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少。
在青山湖区纺织行业中,仅有银志服装、盛兴制衣等50余家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其他企业基本通过外贸公司接单。
(四)缺少自己的品牌,没有纺织品专业市场,行业难以进一步集聚。
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配套服务功能上。在原材料供应、选购和配送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地区配套功能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强化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纺织品专业市场,针纺服装业所用原材料大多外购。不仅运输费用高,企业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是难以吸引众多全国知名纺织服装企业落户,极大地限制了行业进一步集聚。
企业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创建自己的品牌,而南昌针纺服装业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还处于接订单和贴牌生产阶段,绝大多数的纺织出口企业大都是采用来料加工方式。虽然近年来,也培育出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装品牌,但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不甚理想。
三、发展青山湖区纺织业集群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对纺织业的政府调控,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
创造有利于纺织工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当前要严格落实产业政策,强化信息引导和市场准入,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一步扩大。纺织行业协会应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行业信息,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及纺织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的工作,重视协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一些组织技术性的职能委托协会代行。
(二)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抢占市场。
当前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市场转移。南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包括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配套,积极承接当前纺织业的转移。同时,也要加快技术、原料结构调整,提高服装纺织产品附加值,立足于提高竞争力,抓住市场。通过沿海市场的链接,直接进入全球服装市场中去,获得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由市场机制整合产能,培育优势纺织企业。
(1)加强资源整合。要鼓励具有技术、管理、资金或品牌优势的纺织企业,对小散弱的企业加以资源整合,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延伸产业链,强化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提高行业组织度及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促使产业做大做强。(2)重点扶持,培育优势纺织企业。重点扶持那些品牌商誉好、具有民族特色、市场前景光明的中小企业。培育国家级知名品牌,争取尽早在国际知名品牌培育方面有所突破,以品牌创建提升纺织服装行业。(3)坚持市场产业联动,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积极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等产业,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加快针纺大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会展、营销等产业。(4)注重中小企业的培育。由于中小型企业必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主体,产业集聚要注重中小企业主体,使其强大的创造性和快速应变能力来满足和适应复杂多变的服务市场,而使产业集聚更能呈现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四)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
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我省产业集群开发能力,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区域建立纺织研发中心。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辐射范围大的企业技术中心要特别给予重点扶持;第三,要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文化和品牌效应,充分显现区域创新特色。改变过分依赖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长期忽视产业升级对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放大作用,而要面对国际国内买方市场的条件,增强质量、品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低质跑量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提高产业层次和集聚竞争力。第四,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强化纺织专业市场,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进一步开发及提升纺织专业市场,完善纺织城的建设,使纺织专业市场真正成为纺织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扭带,推动纺织集群效应的发挥。在加强纺织专业市场中,要注重诚信与法制,推进交易结构多样化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发挥专业市场对纺织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升我省纺织产业。
篇4
关键字:矿业权;市场;发展现状;前景
Abstract: Now,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ining right has gradually come into the economy in the market. China's mining right market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problem also causes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For our country mining right market at pres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future prospect has become a focus of the people discuss. Based on the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mining right market in an analysis discussed, the mining right market no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k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ining right; Marke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 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矿业权是指对矿产资源使用的权利,主要包括采矿权和探矿权。采矿权指的是在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的范围里面,开采矿产资源并获得采矿产品的权利;探矿权指的是在依法取得了勘查许可证的范围里面,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矿业权是以矿产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作为向导,根据市场规则,把资源转化成资本的一种新价值的财产权。
一、我国矿业权市场的发展现状
1、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些年来,在我国矿业市场上非法的采矿行为是屡禁不止,一些非法的矿业权转让活动甚至搅乱了采矿权的一级市场。个别的一些采矿业户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意识欠缺,非法采矿的活动屡禁不止,还有买方垄断的现象出现,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矿业生产秩序,甚至还扰乱了矿业权的市场。在矿业权市场的管理上面,有着比较多的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存在,有些矿业权市场的管理是十分不规范的。
2、矿产开发规范化滞后
目前我国的矿山很多都是已经采了很多年的老矿山了,其资源储量已经不多了,在这种缺乏必要的地质工作和开采计划的情况下,矿业权的发展已经是举步维艰了;另外现在的小规模的零星开采的人很多,他们的开采率较小,资源利用率很低,这些无序的采矿状态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对矿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3、市场运营与监督管理脱节
矿业的市场运营和管理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矿业权管理上,已经由以前通过行政审批后发证,改成了投向市场并公开地出让,这样一来引起了一些管理者采用错误的方法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第二,目前的一些矿业企业的管理者在拿到采矿权后,往往就忽视了开采的计划过程,其检查监督的工作都很滞后。
二、矿业权和矿业权市场的特殊性
1、矿业权的资源产权性
根据市场体系的划分,矿业权人在合法的取得了矿业权后,就具有了对相应的矿产资源的使用、占有、依法处分以及收益等等权利。因此,矿业权是属于产权市场的,但是,它却有着它的独特的性质。因为矿产资源跟其他资源是不同的,矿产资源是一种耗竭型的资源,它是不可再生的。例如土地资源在使用和开发中,可能回因为不同的用途引起土质和地形地貌有所改变,但是不会因此出现土地使用权年限出现变化,同一块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有很多次的转让。而矿产资源则跟土地资源有很大的不同,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使用的过程中,矿权人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实际上是在不断的耗费的,他的采矿权也会有终结的时候。采矿的许可证的有效期是有具体的规定的,例如一般小型矿山的采矿许可有效期是10年,中型矿山的采矿许可有效期是20年,大型以上的矿山一般是30年。
2、矿业权市场的关联性
在整个的矿业权市场中,各级市场是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矿产品市场,矿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能够直接地制约着矿业的发展。矿业权市场是以矿产品市场为依托和基础,存在着共兴亡的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其实就是资本运行,矿业权交易一般都是需要有资本的投入作为前提的,这就说明了矿业权市场对资本市场有着不可忽视的依赖性。可见,矿业权市场的发展程度,主要是有整个大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它不是独立存在的。
3、矿业权交易的有限性
由以上两个矿业权市场的特殊性,我们可知矿业权的交易是具有有限性的,它跟其他的市场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其有限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矿业权有形市场具有有限性。虽然矿业权市场是处于一级市场,但是国家对其采取了垄断政策,这样一来,矿业权的交易没有什么必要在有形市场中运行了,这种交易往往就只是一种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业权申请人的管理手段;第二,矿业权的交易总量是有限的。根据现状,我们对未来的矿业权市场的发展的客观期望值是不能太大的,我们要以使得矿业权的流转顺畅为目的。
三、对矿业权市场的前景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
1、合理分配矿产资源
在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其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分配规划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想要建立矿业权市场,我们必须要有合理可操作的科学的矿产资源规划过程,因为矿产资源规划在矿产开发中是起着“调节阀”、“关口”和“龙头”的作用的;同时,矿产资源规划是需要通过一个良好的矿业权市场来进行有效的实施的。由此可见,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市场的建设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
2、维护依法办矿权益,加大依法矿管力度
在矿业权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合理地使用法律的行政处罚权力,加强执法监督和打击违法开采的力度,杜绝无证勘查、无证开采的想象发生,营造出良好的市场范围。我们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恰当地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局部与全部的、当前和长远、执法与服务的关系。要做好各项在矿业权建设过程中问题出现的预防工作,还要及早发现各种有关矿产资源违法的行为,及时地掌握矿产资源的利用情况。
3、完善和健全矿业权流转制度
我国的矿业权市场如今还处在初级阶段,其矿业权流转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上对矿业权的熟知程度也不够高,这就造成了矿业权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对待这一现象,我们要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的原则来优化矿业权市场体系。
总而言之,由于长期的受到经济体制的束缚,社会对矿业权财产属性熟知程度不高,矿业权人对矿业权市场化运营观念也比较薄弱,特别是个别的矿山企业与其矿管人员法制观念非常淡薄。这在无形之中就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错位,矿业权的乱位,管理权的越位等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全国矿业权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矿业权市场做出相关的改良措施,从而给我国的矿业权市场带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骊光;浅议矿业权交易市场体系[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3年05期
[2]高志敏;王良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资产化改革思路[J];中国矿业;2007年02期
篇5
关键词:煤炭资源矿业权;政府权能;市场交易体系
引言:煤炭资源矿业权不是天然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的,相关交易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行政主导到市场主导的发展历程[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出台之前,我国矿产资源由国家独享所有权及其相关权能,煤矿企业没有独立经营权,煤炭资源禁止流通,更不可倒卖。《矿产资源法》出台之后,国家开始承认煤矿企业的主体资格与法律地位,并通过许可证形式将煤炭资源产权无偿授予煤矿利用。1996 年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确立了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煤炭资源矿业权允许有限制地转让,煤炭资源产权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步建立。随后的1998年、2000年、2003年分别出台相应的规定与办法,依次提出了矿业权可以通过招标投票、拍卖及挂牌的方式进行出让。2006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对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了探矿权采矿权要采取分类出让的原则。2007 年《物权法》将矿业权定义为用益物权,肯定了矿业权的私法属性,从法律层面承认了依靠矿业权取得经济效益的合法性。2008 年《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对矿业权评估业进行规范。2010 年国土资源部发出的《关于建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的通知》,确定全国范围内矿业权交易机构的成立,推进全国矿业权统一平台建设。2011年、2012年又相继出台《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矿业权协议出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矿业权协议出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促进了我国矿业权市场交易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煤炭资源矿业权市场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行政权能界定不清。煤炭资源矿业权市场包括矿业权出让市场与转让市场。在矿业权出让与转让市场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存在界定不清的现象。在出让市场中,政府与矿业权人之间既是一种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又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而这两种关系中往往又以前一种关系为主导,因而有碍于矿业权市场的良性发展,造成对矿业权市场管理中的缺位、越位与错位现象同时产生。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建立以营利为目的公司,直接参与矿业权经营,阻止社会资金的进入,导致不公平竞争现象的产生;有的违规操作,将矿业权出让给指定企业。在矿业权转让市场中,政府部门习惯用行政手段来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导致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变成一纸空文,政府部门随意让矿企“关、停、并、转”,甚至无正当理由强行收回矿业权 [2]。
(二)矿业权交易平台建设不健全。目前中国省、市两级矿业权有形市场全面建立,31个省级矿业权交易机构如期建成并运行,265个地级市州矿业权交易机构基本建成。但由于我国矿业权市场还处于建设初期,各项配套制度还不健全,矿业权信息系统还不完善,矿业权评估中介机构还不成熟,职能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矿业权转让信息的公开基本都限定在省或市级的矿业权交易机构内,矿业权转让信息公开度不够。矿业权网上交易平台虽有搭建,但实际运营程度不高甚至基本停滞。如国土资源部与天津市共建的天津国际矿业权交易所,自2013 年底开始,其矿业权转让项目挂牌只有不到 30 宗。从现有交易规则来看,矿业权电子交易主要针对招拍挂形式,尚未涉及转让、申请在先、协议出让等形式。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矿业权网上出让的适用范围。
(三)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存在局限性。2011年1月起开始执行《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同年12月31号国土资源部《矿业权交易规则(试行)》并于2012年3月执行,这些准则规则的制定,对各种评估方法的使用范围、应用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一定程序上对矿业权的市场价值评估起到了较为统一的规范,有利于矿业权的市场转让。但是,对于各类评估方法来讲,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益法中的贴现现金流量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煤炭资源矿业权评估方法,该方法将与矿业权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得到矿业权的评估价值。该方法需要主观判断两个要素:未来年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当经济剧烈波动时对未来现金流的测算可靠度会降低,对折现率的选取也较为困难。市场法采用市场途径进行矿业权评估。以可比销售法为例,其运用基础是要有一个较为发达、稳定和相对完善的交易市场,这些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讲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另外,对于三大类评估方法来讲,除市场类方法体现了买卖双方的相对平等竞价地位外,成本类方法和收益类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都是资产对于卖方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二、解决煤炭资源矿业权市场交易问题的对策
(一)清晰界定政府矿业权管理权能。首先,政府应在矿业权管理方面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与理念。政府应从过去“管理”的角色逐步过渡到“服务”的角色上来。政府应为矿业权交易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与交易平台,让每一个参与矿业权交易的对象都能充分了解相关政策与相关交易信息,以达成各交易方参与交易的目标。其次,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权限。在矿业市场管理中政府的职责主要是配合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矿业权交易的公平、公开与公正,而不应当插手矿业权交易中的具体事务。再次,要划清各级政府在矿业权管理上的权限。在矿业权管理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职责应当划分明确,同级政府之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同部门内部间也应界定清楚,以避免管理真空或产生争权夺利行为。
(二)完善矿业权市场交易体系。各级政府应该切实贯彻
《关于建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的通知》,进一步加快有形市场建设的步伐,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网络。政府在矿业权市场交易中要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促使交易向公开化、公平化方向发展。在建设有形市场的同时要注意无形市场的配套建设,尽快完善矿业权电子交易市场,促进矿业权交易的程序化、公开化与规范化。其次,要培育矿业权交易中介机构。现在我国矿业权市场的中介机构与矿业权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矿业权评估等中介机构少,服务行为不够规范,评估方法不科学。随着国土资源部《矿业权交易规则(试行)》的实行,矿业权交易将向有形市场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矿业权中介服务部门将大有可为。
(三)健全矿业权市场监督机制。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健全的市场监督机制。监督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政府授权的机构及依法设立的行业性自律组织。这些组织机构依照矿业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对矿业权市场交易活动进行监督指导,促进交易活动有序进行,以保障矿业权人的合法利益。矿业权市场监督体系是一个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体系,既包括行政监督,又包括市场主体之间的监督,还包括市场主体内部间的监督,通过它可以达到各方权力的相互制衡,最终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矿业权市场环境。
三、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矿业权市场交易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对于当前矿业权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政府行政权能界定不清,交易平台不健全及评估方法的局限,我们需要且行且改,不断规范行政权力,培育健全的市场交易体系,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督体制,以确保我国煤炭资源矿业权市场交易的公平、公开与公正的有序良性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矿业权 市场 产权 煤炭
一、我国矿业权市场的发端
所谓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富集于地表或地壳中的矿物聚集体。从用途、物理、化学性质的角度,将矿产资源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四大类。矿产资源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制度:一是矿产资源的所有制度;二是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主要解决矿产资源的归属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组成部分;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所涉及的,是矿产资源如何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它决定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矿产资源产权,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模式,其核心是矿业权制度。我国实行的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模式,所有权主体唯一,不存在直接流转问题,但为了解决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法律和经济实现,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我国逐渐建立了允许矿业权转让流通的矿业权市场。矿产资源所有者通过设立矿业权,将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权出让给其它经济主体,形成矿权的一级市场。大多数国家矿权的一级出让市场是由国家垄断的,国家出让矿权是有偿的。矿权出让主要有非市场化及市场化两种方法。前者包括“早申请者优先”原则及“工作规划交易”制度,后者包括现金红利权利金交易及租让制度。国家对矿权的二级流转市场实行监督管理。在我国矿业权区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的矿产资源制度和矿业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完善的矿业权制度和矿业权合理流动是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业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核心。而我国《矿产资源法》在1996年修改以前,是禁止矿业权的转让的。即使在修改后建立了矿业权流转制度,其转让也是有条件限制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制度及我国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的复杂决定了我国的矿业权制度在设立和运行中的复杂状况。
目前以煤炭为例,矿业资源配置缺乏公平与效率标准,难以保证市场化的实现。
(一)国家煤炭资源所有权收益流失。煤矿在并购、分立、重组改制中,煤炭矿业权没有纳入或没有完全纳入资产管理中。有的采矿权人不负担实际开采而发生的任何投资(包括税费),只是将其开采营业的法律名义出借给承包人,分享固定收益。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私自转让采矿权的行为。由于不满足采矿权转让的实质条件或虽满足但不履行转让审批,脱离了国家对矿业权转让的监督管理。在属于国家出资形成的采矿权场合,必然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二)管理机制滞后,矿业权出让信息不透明。国有煤矿占有优势资源而非国有煤矿开采劣势资源。国有煤矿的煤炭资源“得来全不费工夫”,有的企业占着资源没有资金开发,就搞所谓的资源战略储备。而非国有煤矿虽有资金却没有资源开发,使其煤炭资源储采比过低。有的外资和中外合资煤矿企业也占有资源区核心块段,内资非国有煤矿却难以进入。这不仅加剧了不同所有制煤矿之间的资源矛盾,增加了资源纠纷,而且为国有煤矿煤炭资源的权利寻租提供了土壤和气候,导致腐败、官煤勾结、矿难频发。近几年的矿难动辄伤亡百人,以至于人们将开采出来的煤称为“血煤”。仅以2004年为例,煤矿事故14702起,死亡6027人;金属矿事故2248起,死亡2699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
(三)资源浪费严重,采矿秩序混乱。我国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在40%左右,比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约低25个百分点。一方面是“承包者”各自为政,追求眼前利益,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严重破坏了资源与环境;另一方面是国有煤矿资源由于是行政分配而来,缺乏保护性开采的压力。
三、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矿业是一种高利润、高风险的特殊行业,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我国在探索性制度安排中由于对矿业权商品特性、价值属性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而且使国民经济运行在某些方面呈现不协调现象,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不利的。因此,要建立国家管理的适合矿业这种特殊行业要求的有调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矿业管理体制的有益经验。
针对愈来愈失去控制的局势,国家于2004年在山西启动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标志着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产权改革在中国正式启幕,从而迈出了中国矿业权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新设立的煤炭资源矿业权,均以市场竞争方式有偿转让。合理分配和使用矿业权出让收益,形成企业节约和合理开发并重的煤炭资源利用机制。在“试点方案”中还指出,要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根据不同回采率实行不同费率,并实行累进制。这一系列政策法规反映到成本核算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成本五大方面。完善这些成本核算是推动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下一步,煤炭的深加工和利用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能源产业将成为“十一五”规划中的投资亮点。
规划还强调,加强政府引导,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一体化的大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实行股权多元化。同时将重点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整合中小型煤矿,引导形成6~8个亿吨级大集团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企业。2006年,继神华集团之后,大同煤矿集团煤炭产销量也已超过一亿吨。整合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将极大地提高其行业竞争力,改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素质。
2007年1月,中国(太原)煤炭交易市场批准成立,目的是为煤炭的和谐流通、价格传导、信息集散和风险调控提供渠道。这对推动全国统一煤炭市场的形成,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交易环境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其他矿产资源的市场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矿业权的产权界定。市场运行的前提是产权的分解和界定,产权的界定既是效益分配的基础,也是改变“资源无价”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关键。关于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也应予以探讨。我国目前一级市场是市场不足、矿权主体不到位情况下的一种政府替代。
(二)矿业权价值评估以及矿业税制改革。这涉及到规范市场,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矿业权中各权利主体的权益,同时也关系到矿业的发展和充分利用“二种资源二个市场”的问题,因此应当进行深入研究,使之尽快地规范化。
篇7
[关键词]矿业权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65-01
1 我国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现状
矿业权流转是指在矿业权市场中,不同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相互让渡探矿权与采矿权的矿业权交易活动。矿业权流转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初次转让和再次流通。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提出了矿业权流转的概念。这部法律虽然在矿业权流转的法律制度的规定上还不是很全面,还有待完善,毕竟迈出了一大步已经并且取得了巨大进展。随后,作为补充,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以改善中国的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这些法规、规章主要有:《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这些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我国矿业权流转制度的框架。
中国目前的矿业法律制度,基本上已经形成系统。我国矿业法律规范了我国矿业市场,结束了原来矿业市场无法可依的落后局面。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也表现出了缺陷和不足,规范矿业权市场的法律规范缺失,矿业权流转制度的立法滞后,矿业权市场发展缓慢。
2 我国现行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矿业权转让的法律不够规范
我国的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在立法上无法跟上当前的矿业权转让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这个大的趋势。因此,矿业权依法转让,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上下各级法律冲突。例如,中国的《矿产资源法》规定:禁止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与之相冲突的是《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却允许矿业权的转让,矿业权的转让方式包括矿业权的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出租、抵押、赠予、继承、交换等形式。
2000年国土资源部颁布施行《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中的规定,有时矿业权和采矿权的概念界定模糊,很多时候人们理解不了矿业权转让,同时也给下级部门操作带来了困难。例如,第四条:矿业权承租人给矿业权出租人付租金的形式,出租人把矿业权出租给承租人。这里是用“矿业权”。《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条规定:“国家出资勘察形成的矿产地的采矿权的,应按照采矿权转让的规定进行评估、确认。”这里又用的是“采矿权”。《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探矿权的转让可不可以用于此规定。
2.2 矿业权价值评估法律规范缺失
矿业权价值评估在矿业权流转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矿业权价值评估为矿业权流转提供参考价值,有利于矿业权的顺利转让,促进矿业权市场的健康发展。矿业权价值评估是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业权流转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矿业权价值评估的规定,现行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同样勘察程度的矿产地,探矿权评估与采矿权评估的结果大相径庭;同一的矿业权,由于评估机构的不同或同一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同,评估结果也不同。矿业权市场交易价值远远高于矿业权的评估价值,形成了矿业权评估的随意性,而使矿业权价值评估不具有实际意义。
2.3 缺乏矿业权流转信息相关规定
中国现在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矿业权流转信息交易平台,解决矿业权交易信息流转困难这一问题?由于国家矿业权流转信息的相关法律的缺失,矿业权流转信息交流不畅,省内的矿业权流转信息不能传到了省外的想要投资的矿业权人的耳朵里,导致省内矿业权人很难知道谁愿意投资,省外的矿业权人也难以得到准确的矿业权转让的信息,很难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至于矿业权转让时,如果只采取招标、拍卖和出售的方式,只能由少数投资者得知信息,只知道矿业权拍卖的价格,不能真实反映矿业权流转的价值。
3 完善我国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对策
3.1 解决矿业权流转不同法律部门的冲突
部门规章对矿业权流转的规定存在超越了法律的现象,这是矿业权流转法律的冲突问题。《矿产资源法》中严禁非法占用、挪用矿产资源,严禁不经法律许可开发土地,违法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接受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等更重惩罚措施。当今,《矿业权转换管理措施》规定了矿业权的出售方式:投资、合作、租赁、抵押、赠与、继承、交换、转移。虽然这些转让方法,违背了《矿产资源法》的要求,与《矿产资源法》相冲突,但这些方法可以满足目前矿业权流转市场的需求,促进矿业权市场的发展。我国应该废除《矿产资源法》的有关法律,进行修改或废除诸如“禁止将探矿权和采矿权倒卖牟利”这类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条款。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得《矿产资源法》充分适应市场经济,有利于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
3.2 建立矿业权价值评估体系
国土资源部出台《矿业权评估指南》是我国关于矿业权评估的唯一法律规定。对指导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有巨大的作用。但是,该指南不具有法律属性,同时也存在很多有缺陷的做法和制度。所以,管理此行业的政府机构应根据《矿业权估计指示》为指导精神,尽快颁布《矿业权评估措施》。同时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规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赋予技术规则以法律权威。
3.3 建设矿业权流转信息贸易平台
建立一个贸易平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这进一步使得矿业权市场得到建立和完善。贸易平台可以是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国家土地资源厅要兴建一个大型的矿业权流转信息贸易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别市场和全国各地的市场信息都可以很容易在此取得;每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一个省级矿业权流转信息交易大厅,提供本地的各种具体的矿业权流转消息和记录。在贸易方法上,贸易平台可以是现实中的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互联网。在现实中的贸易平台最便捷的就是可以在这里办理矿业权流转交易需要办理的相关手续,这种方式有效地减轻了政府负担;当然这里也会第一时间关于矿业权流转的信息。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矿业权流转的信息,大家可以在家里查询到矿业权流转的信息。投资者可以在这里找到矿业权投资项目,矿业权也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买受人。矿业权信息交易大厅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市场对于矿业权市场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俊.构建矿业权与土地物权的冲突解决机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6):17-21.
篇8
矿业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世界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矿业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国家支持为手段,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以获取最佳的资源和最高的回报。矿业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矿业资金跨国流动,矿产资源跨国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矿业公司跨国兼并和跨国上市,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项目多国多家公司联合投资,以及矿业信息、知识、技术和管理国际共享等。矿业全球化的结果是:跨国公司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勘查和开发目标;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国际矿业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和跨国矿业公司对世界矿业和矿产资源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矿业公司间竞争更加激烈,全球范围内,以矿业公司相互兼并和私有化等为标志的矿业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发展。
目前全球矿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大型跨国矿业公司为主体在资源国勘查和开发矿产资源,在全球营销矿产品。主要表现在:
1.跨国矿业公司对全球矿产资源高度控制。当前,占世界人口不到1/4 的发达国家,消耗了全球3/4 强的矿产资源。发达国家大多数矿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是发展中资源国的几倍到10 几倍。离开发展中资源国丰富、廉价的矿产资源供应,西方大国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持续。目前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资源供应基地。这一切都是在矿业全球化的旗帜下靠跨国矿业公司的全球经营来实现的。
2.跨国矿业公司对资源国资源的控制主要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控制来实现。美、加、澳、英等工业化国家的矿业公司及这些国家的矿业配套市场,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矿业没有真正市场化,在全球化来临和市场经济来临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就使美、加、澳等工业化国家的矿业公司,在新的全球化机遇来临时,借助于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一切优势,得以迅速地扩张。跨国矿业公司根据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全球配置资源。资本和资源潜力主宰着整个矿业跨国经营的分布格局,即矿业跨国经营是从资本丰富的国家或者说是从可以便利取得资本的国家流向资本相对贫乏但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3.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矿业勘查开发的热点地区。世界矿业全球化、私有化以及矿业并购活跃等使矿产勘查开发的地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加之发达国家环保、资源税等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全球矿业重心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西方矿业公司在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业投资一直占有较高比例。
矿业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矿业及其企业,无论其是否选择跨国经营之路,都将会遇到毫不留情的来自各国的竞争者,都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世界矿产资源的竞争当中。只有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才能在世界矿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势必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站在全球一体化的高度,来重新制订自己的资源战略。一方面我们国内的资源很难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压力、可利用资源量、资源体制机制的束缚都成为制约我们立足国内发展资源产业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瓶颈),另一方面国际矿业公司正在大举进入中国,用他们的跨国身份,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势必会失去定价权和谈判话语权,当我们的资源高度依赖进口,或依赖国际矿业集团的再分配时就会出现丧失市场主导力,整个产业就将面临被国际资本控制的危险。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存在矛盾。石油、(富)铁、(富)铜、优质铝土矿、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东部地区地质找矿难度增大,探明储量增幅减缓。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仍较突出。矿山布局不够合理,探采技术落后,资源消耗、浪费较大,矿山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中部边远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制约了资源开发。四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需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五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短,主要以采选为主,后续深加工没有进一步跟进,高附加值产品少。
中国矿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一是历史遗留的诸如生产集中度过低、冗员过多、负债率过高、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二是企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方面的种种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管理水平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其直接后果表现为中国矿业不能优化运作,管理层次多、效率低,科技开发实力成长缓慢,成本降低不如人意,市场开拓动力不足,这一系列问题将使我们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国内矿业企业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矿业全球化将继续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加入到全球矿产的勘查开发和营销当中。同时,矿业全球化的发展将使矿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土地和资本的优势地位会逐渐弱化,人的主观能动性渐渐取而代之,这意味着未来矿业企业的成功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一是实施集团化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以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矿业是对外开放比较晚的部门之一,在找矿技术上,我国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经营管理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操作实践与市场经济实践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战略重组,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内部实现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在资源、投资、资产、资金和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健全机制。构筑符合国际惯例和公司法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近期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做好矿业企业的重组与联合工作,发挥集团的总体实力优势。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矿业企业之间的联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中国矿业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坚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战略。通过资源优化、技术改造、体制改革和加强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以便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减员增效,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措施。
三是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市场营销能力。现在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内资源市场的批发和零售,中国矿业企业必须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和增强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能力。如改革产成品销售体制,稳定和扩大批发,大力发展零售等。
四是改革科技进步体制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技术,凭借技术壁垒,他们可以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创造出质量更好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必须立足自身,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篇9
关健词 投资矿业 矿业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随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耗的矿产资源不计其数,当人们尚在回眸过去的岁月中取得辉煌的时候,一些矿种已经面临耗尽,资源危机来临。矿产资源属于短期内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某一时期过度开采,不但不利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而且容易破坏生态平衡。矿产资源开发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就容易走弯路,甚至于失败,这就是我们选择投资矿业的理由。通过分析国外国内的矿业情况,结合矿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投资矿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际矿业情况
大矿富矿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发达国家;而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因经济还欠发达,地质矿业工作程度还很低,矿业很缺少,而他们的矿产资源还丰富,有开发矿业发展的潜力。随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耗的矿产资源不计其数,资源枯竭。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已遭到难于逆转的毁坏,199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当今“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矿业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矿业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世界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矿产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无疑要实现资源全球化,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矿业全球化有:(1)矿产品贸易全球化;(2)矿业投资全球化;(3)矿业市场全球化;(4)矿业服务全球化。
(二)矿业集中度提高。
矿业集中度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矿石生产成本,使跨国公司更具竞争力。规模小、成本高的矿业公司相继被并购或破产。用全球低成本矿产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了矿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跨国矿业并购潮、矿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矿业战略合作的加强等。
(三)矿产勘查运作模式发生变化。
矿产勘查运作模式发生变化主要有:
1、初级勘查公司与跨国矿业公司联盟;
2、联合勘查开发分担风险。
(四)高新技术在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矿业是当前世界矿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矿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矿产地质勘查到开采、选冶、直至矿产品加工利用,渗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矿产勘查;(2)矿产开采;(3)矿物加工。
(五)矿业融资渠道多样化。
矿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启动、运行和经营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不同阶段有所不同。矿业融资方式主要有:(1)矿产勘查融资;(2)采矿阶段融资:(3)开发银行贷款融资;(4)以项目本身的财产权益进行融资;(5)股本融资;(6)出口信贷和设备租赁;(7)与矿产品挂钩的贷款筹资;(8)政府贷款;(9)借贷融资。
(六)矿山环境问题备受国际关注。
矿业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无情地改变和破坏自然环境,给生态环境带来直接和间接的、近期或远期的、急性或慢性的负面影响。
二、国内矿业情况
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统一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市场机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环境有进一步改善。在地质方面,我国地质科技的进步也不断谱写了地质找矿新篇章,充分展现科技创新对地质找矿突破的重大影响。我国地学理论不断创新,创立了地质力学,提出陆相生油理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建立地质构造科学、矿产资源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等。因为这些理论的建立,我们有望找到大油田和大矿山。我国正以勘查技术进步和地质理论突破为主线,地质找矿经历着从浅表到深部,从肉眼识别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精细勘查;从一般矿种到金矿、钨钼矿等重大突破,以及从陆地到海洋,从地面到空中勘查、卫星遥感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卫星、航空遥感和GPS、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工作。
我国矿产的有以下五个特点:
1、在数量或质量上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金属矿产45种,矿种多,有一个明显的优势;
2、国际竞争力弱。考虑矿石品位、选矿和矿石类型冶炼性能的因素,中国的黄金矿,方铅矿,闪锌矿的采选没有优势,铁矿石,锰,铜,铝土矿质量是较差的位置。
3、矿量多,但成分复杂,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选冶复杂,成本高,低竞争力。
4、小矿露天开采,大型和超大型矿露采矿极少,没有大规模的矿产开发。露天开采,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不能形成规模化露采,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低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
5、矿产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大部分铁矿石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等省份,而其他省份相对较少。
三、矿业发展现状
我国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原则,采取以“整合资源、规范秩序、完善机制”的一系列措施,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实现了矿产资源科学高效开发,使矿产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矿产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矿业支柱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在规范整顿市场秩序、整合矿产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矿业企业的服务,矿业企业也坚定了发展信心,既实现了矿产业的规模开发,又推动了矿产业由粗放开发向精深加工延伸,使矿产业走上了聚集探、采、选、冶为一体的良性发展道路。矿山选厂建设项目加快、冶炼厂建设正在加快和科技攻关力度加大。
矿业经济正在逐步成为拉动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矿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吸纳了矿区和矿区周边农民工的就业,改善了当地群众交通、电力和通讯等条件,带动了矿山周围各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积极的推动力量。
四、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金融风暴,经济萧条,矿业市场疲软,产品价格下跌,大部分矿业企业陷入举步维艰境地,矿产业发展中的软肋被充分暴露出来。矿业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资源储量、安全环保、高能耗、低技术、缺乏规划性和抗周期性弱。主要表现在:
1、金融危机冲击,矿产业影响严重。
2、企业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矿产业开发虽然如火如荼,但大部分矿业企业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1)勘探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地质勘查程度低,矿山开发缺乏充分的地质资料,许多矿山矿产资源/储量不清,存在零星开发、盲目找矿、盲目建选厂现象。
(2)技术研发力量严重不足。部分企业仍沿用过时的采选工艺,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开发进度缓慢。大部分矿业企业缺乏高端研究人员,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3)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很多矿区道路窄、路面差,对生产资料和矿石产品的运输有很大影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4)企业规模较小(矿权分散、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效益大幅下滑;
(5)产业链短,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
五、矿业投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5年以来,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步壮大,矿业经济快速发展,矿产业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产业支柱和财政支柱。在矿业政策良好,资源紧缺危机之时,投资矿业前景较好,利国利民。投资矿业务必注意投资的政治风险、商业风险、资金风险和地质条件风险。投资具体项目要从技术的可行性、财务的可行性、评价项目的财力、进行投资决策.、组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风险因素及对策等综合论证。总结投资矿业应注意的问题,使投资更有计划性,加大投资成功的概率,加快矿业发展。
为做好矿业投资,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市场问题。
市场是矿业建设投资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与我国矿山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分析矿山建设的必要性时,除考虑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外,还要着重分析我国冶炼厂的原料供需平衡问题。根据市场选择矿种资源,还要注意投资区域选择。投资区域应综合考虑的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国外:主要选择非洲国家及东南亚不发达的国家;
国内:主要选择就近矿业和新疆、等偏远地质工作程度低的地区;
选择在成矿区带上的成矿条件较好的探矿权;搞清资源情况再加大投入。
对于成矿区带上较好的地段,没有矿权的可以先申请非金属矿权或采石场所;
选择有采矿权,他缺少资金和技术,以经济、技术占优势收购股份或全部兼并;
选择资源紧缺的矿种,实现效益最大化。主要矿种有:金、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
(二)设计规模问题。
矿山开发是以地质储量为基础的。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要求上,论证矿山规模的保证程度和持续时间。
(三)开采工艺和设备问题。
可研报告中,应结合我国实际运用的情况来对比,推荐用先进的采矿和出矿设备来实现优化出矿,以达到推荐的规模。
(四)开拓系统问题。
开拓系统要从基建时间和矿量衔接上来分析其合理性。
(五)基建时间问题。
矿山的基建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井巷工程的施工速度。
(六)矿石成本问题。
参照类似规模和相近工艺、设备的实际生产矿山的矿石成本来对比,切合实际地预测矿石成本。
(七)经济效益问题。
明确施工队伍级别和确定相应的单价定额,做好设计投资计划。如何进行建设,资金配置如何,贷款能否偿还等进行正确评价,最终得出该项目的可行性结论。
(作者:黄照祥,单位:江西有色地勘局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三队,职称:地质高级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地质勘查;周吉,单位: 江西有色地勘局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三队,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矿产资源;钟琳单位: 江西有色地勘局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三队,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矿产资源)
参考文献:
篇10
一、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1)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2)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二、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采”的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三、结论
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 上一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 下一篇:地质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