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1

此外,为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提升学生个身体素质。作为语文老师,应以爱心和耐心疏导学生,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生的抗压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应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为手段,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以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指导下,优化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的需求。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将《生命 生命》中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其中,由内而外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

二、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的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应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学生,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营造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的学习意识,也会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系列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是搭建师生关系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三、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多数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会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目标相背离。除去外部原因,部分学生也会受自身方面的困扰,使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

对此,可以尝试心理教育模式训练课。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为指导,综合提升教育资源功效,直面剖析心理健康教育中蕴蓄的内涵。

四、言传身教

篇2

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积极的成果,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分别获得了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家长学校》、河南省《诚信办学先进单位》、《洛阳市初中教育教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依法治教合格学校》、《洛阳市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和洛阳市《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为了让留守流动儿童走出成长的烦恼,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思路,扩大家庭教育的内涵,创建符合我校实际的家庭教育体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把握方向、相互结合、开拓延伸、改善方法,这就是我校家长学校工作管理的“1623工程”。

一、培育价值观念,把握家长学校工作的方向

坚持家长学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1、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家长学校的主方向,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升华情感。精心设计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从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做起,不断升华教育目标。

2、挖掘文化历史资源,开展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抓住重大节庆纪念日普遍开展回顾革命历史、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结合各种活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各种纪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优良中华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家长和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学习动力。

二、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构建家庭教育网络

“低重心、强基础、重实效”是我校家长学校的教育方针。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入领会、提高认识。根据家长、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学校《家教公约》、《合格父母标准》和《好家庭环境标准》等。由年级目标、班级目标和个体目标组成的家庭教育目标体系,对于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实施方面,我们坚持专家讲座和课堂教学为主,多种形式并举,努力做到“六个结合”。

1、家庭教育与课堂文化教育相结合。把家庭教育内容列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家长必修课内容。每月上一次家教知识课,同时将家庭教育内容渗透到常规的家长会中,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努力使家庭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系统、更具效果。

2、家庭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接受法制教育。另一方面,聘请法律专家为家长和学生上法制课,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上来。

3、家庭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运用学校家庭教育园地、健康教育园地、班级宣传角、橱窗、墙报、标语、主题班会,另一方面,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成功育子》讲座、《学校十佳育子能手》、《家庭教育常识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家长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处处有标语、事事有制度、项项有活动”的家庭教育新格局,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几年来,开展的活动达几十场次。

4、家庭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加强师风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教师的育人素质,是加强家庭工作的前提。为此,我们在教师中努力创新家教理念,创建家教机制,营造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氛围,建立络。我们为每个教师配发了《赏识教育》一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我们建立健全《教师家庭教育档案》,对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跟踪考核随时掌握教师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产生的思想问题,用共同的事业召唤人、凝聚人、稳定人,用优良传统教育人、团结人、激励人。我们制定了《优秀家庭教育教师的奖励条例》,使为学校家庭教育做出贡献的教师名利双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每学期学校中层干部组织一次“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活动”给每一位教师划等级,确保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这些措施在优化师风师德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促进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水平。

5、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有三名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课堂讲授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同时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聘请心理健康专家讲课,每学期不少于2次。政教处定期组织家长、学生观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视专题片,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切实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使家长学到了心理健康知识。

6、家庭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的范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的新的内容。每年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和世界无烟日开展活动,创设家庭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植树节,我们组织家长、学生参加各种树木的种植活动。世界环境日,我们请环保部门的专家到校作报告、观看环境教育录像片,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调查,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的调查,增强家长、学生的环境意识。世界无烟日,我们召开“吸烟有害健康”主题班会,组织演讲、小品、知识擂台赛等生动多样的节目,使学生认识吸烟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性。我们经常开展环境手抄报、插花、手工艺品制作等比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家长的监督、督促作用。创设好的家庭教育情景,营造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熏陶。

三、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推动家庭教育的多层次延伸

家庭教育社会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家庭教育网络,让学生全方位接受到家庭教育和熏陶,对于提高育人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关系到育人的成败。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努力拓宽家庭教育新途径,使家庭教育工作向外、社会延伸。

1、专题讲座教育向外延伸。为了充分发挥各渠道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自行组织了《读书》文学社,举办《红杏》校刊、《飞梦》校报和《家教快讯》。开展“感恩节”家长、学生互动表演活动,洛阳电视台《午间快讯》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家庭教育向社会延伸。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协助和支持学校家庭教育。我们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到学校坐诊,协助学校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家庭教育活动,为学校教师讲《家庭教育个案分析》,每学期不少于2次。专家走进学校的同时,家庭教育也走向社会,内外结合,相互促进,对学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安定的加强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尊重学生个性,改善家庭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尊重是一种重要的塑造力量,体现在家庭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注重它的生活性、开放性和践行性。

1、发挥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现代育人观认为,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特别强调发挥家庭教育中孩子的主体作用。在行为规范管理中,学校实行“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干部包班级、人员包学困生”的活动,班级管理实行《学生值周制度》和《民主监督岗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教育创设了舞台。并为家长每月提供一次做义工的机会。

2、探索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途径。现代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不能划一标准压制孩子,允许孩子作出自我选择。一方面,针对社会价值观多元的复杂背景,学校改变灌输说教的家庭教育方式,通过讨论、体验、实践等方法,是家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在家长、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深受家长、学生的广泛欢迎。

篇3

一、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关乎人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为了“七选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试行,从2014级的高中学生开始,将面临着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复杂的选择。对于不少学生及相关的教师、家长来说,由于一直以来都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在众多选择面前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被赋予更多选择自由权后的如鱼得水,而是不知何处入手的迷茫与盲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改革唤醒了社会大众的生涯意识,倒逼家庭、学校重视生涯教育,倒逼学生学会“为自己做主”,这或许是其衍生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毕竟在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生涯教育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已经被纳入教育计划。

所谓“生涯”,西方生涯大师舒伯将其定义为“综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看,生涯即生命的边界。在生死两端,存在无数将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条,但每个人最终只能划出一条生命线,这条线可以描得精美,也可以涂得随意。有广告语云“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路线不同,不仅看到的风景各异,而且旅人的收获与体验也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各次旅行,做过精心攻略的总归比那些漫无目的者更能畅享其间的乐趣。人生这场漫长的旅行亦是如此。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是单位的门卫才是十足的“哲学家”,因为对每一个想进单位办事的陌生人,他一般都会提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要往哪儿去?”,这恰恰也是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经常自省的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做生涯规划,就是要一手拿着放大镜甚至X镜,去透视、发掘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在内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自我,去梳理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手拿着广角镜和望远镜,去眺望、想象、构筑自己的未来愿景。就是要在深入了解自我内外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这辈子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成为怎么样的人,进而选择一条与自己的外在资源、内在特质最为匹配的发展道路,然后通过有聚焦的行动执行将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对接起来。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架构,我们在面临各种机会、挑战、选择时就能较为迅速而明智地作出决断,整个生涯进程也将更富效率和张力,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

二、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定位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是开设几次通识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使得生涯教育迅速成为不少高中学校首先关注的切入点之一,他们纷纷邀请专家为学生、教师、家长举行主题报告会,指定专人开发开设诸如“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志愿填报”之类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程,校园内外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生涯教育”的热潮,大有不同学校的领导、教师碰面时都会脱口而出“你(校)生涯了吗?”的架势。这对于缺失已久的学生生涯教育而言无疑是件好事,但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依然看到了部分高中在开展生涯教育时表现出来的幼稚与急切:就是把高中生生涯教育窄化为开设几次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有效实施高中生生涯教育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起步早、覆盖面广、分层分类、阶梯式教育主题、全社会参与、学科渗透、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和配套措施等是其主要特征。如美国的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并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6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加拿大则把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中学阶段,所有中学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进行自主选课,而且一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有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参加网上测试和学习,了解自己和相关职业。同时,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一般按年级配备,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困惑提供咨询帮助。可见,建立完整的计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营造浓厚的重视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是取得生涯教育实效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生涯教育不是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而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全方位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处处可见生涯而又处处不仅仅是生涯,它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融合与浸润的过程。 这一点,省内外不少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先行学校和教育界有识之士都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层面作了不逊于发达国家做法的探索。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生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教育教学模式;开设了10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导师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成长导师的引领、强化作用;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家校合作,提高家长职业认识力和支持的有效性。该校的做法实质上是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立体网络的生涯教育体系,培育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生涯教育文化,并且将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 “职业生涯教育是教育,不是开设一门课程,是要融入高中三年,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他同时还强调:“选择性教育是当前国内和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选择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成长成才、终身幸福。学校应当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生涯发展;家长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当我们认真学习领会韩厅长的讲话,我们对于近10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高中新课程、率先施行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良苦用心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一场高中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广大高中生能够浸润、融合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生涯教育海洋中去。

三、如何实现浸润和融合

镇海中学在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作为一所始终勇立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潮头的高中名校,笔者所在的宁波市镇海中学一直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视其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高中生职业规划选修课,2013年开始又施行德育导师制。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生涯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为此,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将生涯教育全面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德育导师制全面升级为成长导师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发开设了多门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高校专家和本校教师对2014级、2015级学生以及全体教师开展了专题辅导报告,举办了第十三届“生涯规划”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周,购置了由北森公司开发的生涯测评系统,组织全体2014级、2015级高一学生进行测评,等等。

在这两年里,我们还成立了学生生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在生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之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将生涯教育打造为一门融合性、浸润式的学校基础特色课程。 纵观国际通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模型和生涯教育的一般策略,生涯唤醒、自我探索与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行动是其中主要的环节。我们在设计、开发,开展生涯教育活动时,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环节,并且尽量做到精准发力。

(一)生涯唤醒环节

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涯唤醒”旨在激发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这部分工作主要放在高一适应性学习阶段,邀请专家或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开设通识讲座,此外还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校长寄语、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部分学生还可以选择专门的校本选修课程。 对于生涯唤醒,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让同学们相较以往提前去思考专业、大学、工作等具体问题,而且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希望他们对生涯的思考、定位能有大视野、大境界,超越小我而臻至大我。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海防遗址和爱教基地资源、著名校友资源、优秀学子资源等,大力弘扬学校文化,让学生感知、认同、践行学校“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并且在文化熏陶、榜样示范、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无用之功”看似与生涯教育并无直接相关,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开拓了学生的人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生格局。这对他们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等环节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自我探索环节

所谓自我探索就是通过自我觉察、他人反馈、实践体验、心理测验等方式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明了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这在整个生涯建构中也属于基础性环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部分,我们学校和教师可以做、正在做的工作如下。

1.尽力帮助学生去缩小“未知我”的部分,修正他们的“开放我”与“隐藏我”部分。

2.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正式评估,学校引进专业公司的测评软件,提供专业的测评服务,提供个案咨询。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完成,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非正式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各种课内外活动、各种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等途径形成一个定性的评判,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4.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发掘、培养、塑造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教师绝对不是无能为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5.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课任教师一定要合力创设更加丰富、优质的校园活动、社团、课程,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实践中逐渐认清自己,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三)职业探索与定位、专业志愿和大学选择环节

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先挑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入大学读书,直到毕业时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这种选择路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也许勉强够用,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和路径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因此,先要去思考你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你才可能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专业及到哪所大学去学。知道自己学的专业,你才可能知道“七选三” 到底选考哪些课程。由此看来,职业探索与定位对生涯规划有先导意义。 对于职业、大学、专业的认知首先是一个信息接收的静态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提供相对正确、全面和及时的资讯。然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志愿选择更需要深入地观察、体验、整合信息进而作出取舍,这就更需要学校创设更多的平台、现场和活动机会,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施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校友,提供关于职业、专业、大学方面的咨询。

2.通过相关社团、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职场)、职场报告会(校友或家长)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体验。

3.通过情系母校、高校行、大学教授(主任)进镇中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大学、专业等的了解和体验。

4.开设专门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等校本选修课程,开展较为详尽、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5.挖掘各自学科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培养职业意识,储备职业常识,训练职业技能。整理各自学科相关的专业概况、大学推荐。

6.系统梳理各自学科相关的学业、专业、大学、就业等信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个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也促进自己成为职业指导中某一切面的行家里手。

7.指导学生完成一份生涯规划书。

总体而言,镇海中学在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时着力建设的点可以概括如下。

1.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奠定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抓手。帮助学生在“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

2.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一支有一定指导能力的学生生涯发展导师队伍。

3.引进一套测评系统。

4.开发一门贯串高中三年、各年级有所侧重的校本课程,编写一本通识型的校本教材。

5.实施学生生涯发展讲坛制度。

6.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充分利用镇中校友会的力量,为学生打开高校、专业、职场等的广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