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债务危机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财政债务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

篇1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 启示

一、欧洲债务危机现状

2009年10月新上台的希腊政府宣布本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允许的3%上限,希腊债务问题就此浮出水面。随后,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并开始蔓延至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相继出现债务问题。虽然2010年5月10日欧盟设立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用于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但还是难以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深化。欧债危机继续给欧元区带来巨大的冲击,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经济走势持续低迷。2011年11月10日 欧盟委员会经济预测报告说,欧洲经济增长恐将陷于停滞,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仅为0.5%。业界还普遍认为,2012年欧债危机还将蕴含经济二次探底、信用评级下调、银行业债务危机、欧元区“缩编”乃至解体四大风险。

二、欧洲债务危机起因

(一)过度举债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长期过度举债导致国家的信用缺失。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不应超过GDP的3%和60%,但是欧洲许多国家并没有严格遵守公约规定的条款。2011年,PIIGS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由最低的63.9%(西班牙)到最高的158%(希腊),并仍在增长之中;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大国同样存在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且债务负担均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标准,其中情况最好的德国政府负债已占GDP的73.2%。正是因为欧洲各国没有很好遵循公约中的相关规定,同时欧洲国家相互交叉持有债务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了这些国家形成高负债率,政府的信用随之降低,令投资者不能安心的充当债权人的角色。

(二)经济发展失衡

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欧元区不断扩张,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经济体(比如希腊)的大规模连续加入,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加大。经济结构和金融周期不一致迫使欧洲按发展水平实施“多速欧洲”战略(即允许成员国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实施核心和国家分步走),这无疑更进一步加大发展的差距,使欧盟国家分为边缘国家和核心国家两级。边缘国家和核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并且呈强国愈强,弱国愈弱的恶性发展态势。

(三)体制弊端

欧元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置于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内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制度上的弊端为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其中的关键因素体现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步调难以一致。

欧元区内,欧洲央行负责实施整个区域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自主实施财政政策。在这样分离的货币财权体系下,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然而,在经济危机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而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本国的危机。

(四)政府失职

由于体制上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欧债危机的爆发难以避免,但必须看到只要各相关政府切实履行其职能,定能很好的控制欧洲债务危机。但是在危机爆发初,德国为首的欧盟核心国家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未施以援手,危机蔓延后才开始策划救援方案,动作迟缓耽误了救助的最佳时机。而出现债务危机的当事国政府则乱开“药方”,单纯的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本国的财政支出,这与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不相协调,远远达不到使本国脱离债务危机的目的。因此,政府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三、欧洲债务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

中国的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到2011年9月,我国的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但必须警惕的是,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却要严重得多,同期我国地方债务的总规模大约为10.7万亿,如果加上国债余额,那么中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就将翻一番,达到约50%,接近警戒线水平。因此,中国在控制债务规模的同时,现阶段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上。否则,任由我国隐性债务提升将增加我国的财政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有效的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状况,实现财政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其次,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在防范地方政府风险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地方财政资金的综合监督部门具有的信息优势,在地方财政风险的评估、处理和预警上应发挥积极作用。最后,建立比较健全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扩大融资渠道,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优化政府负债存量,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包袱。

(二)扩内需减少外需依赖

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恶化,欧元区经济的萎靡状况可能带来其外需整体性收缩的影响。2011年12月我国出口17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为2011年连续第5个月增速下滑,低于17.4%的历史平均水平。考虑到2012年欧债危机仍然会严重影响欧元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出口增长会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中国政府要坚持扩大内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才能弥补出口损失带来的负效应,防止经济增长放缓。

(三)探索区域化货币政策

在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欧元区仍秉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造成了欧元体系的失衡,在此情况下,危机爆发时,债务国只能依靠单一的财政政策应对各项冲击,而最终导致了本国更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鉴于此,我国在货币制度的建设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努力探索更合理的区域化货币政策,从而避免类似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不协调而爆发的债务危机。

(四)亚洲共同货币区的设立条件仍不成熟

长期以来,关于亚洲成立共同货币区乃至“亚元”的呼声高涨,根据蒙代尔的最优货币理论,只有成员国在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趋同等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能带来各成员国福利的增进,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欧债危机中希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亚洲各国不管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政治文化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建立亚洲共同货币区的条件尚未成熟。

四、结语

此次从希腊爆发随即几乎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给了世界各国一个警示,不管任何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强大与否,都应该高度正视本国的财政运行状况和公共债务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扩大对本国的财政披露力度,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上注意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建立与统一货币政策制度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1] 赵长宝. 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J]. 中国财政, 2009, 6: 79.

篇2

【关键词】底特律破产 中国地方债 财政预算

一、底特律的衰落和破产

底特律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汽车产业衰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日韩和欧洲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挤压着美国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美国的汽车公司纷纷进行了产业转移,直接减少了底特律汽车工人的就业岗位,减少了底特律的税收。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口迁出是衰落的重要原因。国内暴乱让底特律开始走下坡路。三大汽车业公司全部停工停产。底特律的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底特律,这导致税收萎缩、服务业受创,导致经济不景气。

造成底特律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官员不计后果地借债。由于底特律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失败,未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财政收入很困难,政府必须向几个银行借债来缓解短期的资金不足。次贷危机利率不断下调,让政府的债务增加,最终破产。

二、中国的地方债问题

底特律的破产使我们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地方债问题。今年两会上表示,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可能在15万亿到18万亿之间。在今年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预测总债务规模超过20万亿。根据《审计结果》中36个地区债务增长12.94的速度估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3.87亿元。衡量当年还本付息额的指标偿债率同样显示了地方严重的债务危机。有13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偿债率超过20%,最高将达到达60%;如果算入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偿债率最高的将到达67%。因为偿债能力不足,很多省会城市本级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而且,有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亿元。

三、中国地方债与底特律的异同

中国地方政府与底特律在财政问题上有两个相同点,第一,都存在过分依赖单一产业的问题。底特律所有经济部门都依托汽车产业。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财政上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以土地出让的收入作为偿债方式,若土地出让的收入下降,地方的债务问题就会陷入危机,存在严重的违约风险。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问题。第二,都存在大量举债的问题。底特律在汽车产业遭遇危机时向银行借债缓解短期资金不足,购买金融产品寻求获得投资收入。中国地方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城投债,第二是财政部发行地方债,第三是市政债试点发行。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期相对集中,这对绑架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来说,无疑会在偿还期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

中国地方政府之所以没有像底特律一样爆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是因为我国的地方政府是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在我国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破产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即使真的出现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转嫁出去。

四、底特律破产的教训

正确看待底特律破产的问题,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打破单一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底特律还在汽车产业中挣扎时,芝加哥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成为了美国的第二个金融城市。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和升级,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继续生存。第二,地方政府要确保财政收入的多样性,防止财政税收过分依赖单一的来源。当前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过分依赖于土地,如果土地价格下降,很多地方政府的收入将会大大减少,地方政府将会出现大的财政缺口,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地方财政必须扩大财政收入的来源,保证财政收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三,地方政府在遇到财政缺口时,不能简单的向银行借贷来渡过暂时的困难,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上出现的问题,对每一笔资金要精打细算。

五、中国地方财政新的探索

中国地方的财政问题需要从自身深层次的体制找原因,对我国的财政制度进行新的探索。第一,建立有效的财政收支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必须将更多的方面包括地方债务等问题纳入官员的考核范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来避免地方官员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地方债务等问题。第二,将债务的使用和偿还纳入财政预算中,更好的控制债务的规模,增加地方的财政安全。第三,地方政府需要让国企和民企参与到地方债务问题中。企业在生产和经营商往往具备更多的技术和经验,更加了解市场的动态,更好地考虑成本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利润。让民企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中,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但会减轻靠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会刺激当地的经济活力,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要吸取底特律的教训,改变财政过分依赖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面,严格控制地方债的规模,将地方债纳入财政预算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让企业更多的参与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才能增加地方财政的安全性,避免底特律破产的悲剧在中国发生。

参考文献:

[1]易鹏.底特律破产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J].中国西部,2013,(22).

[2]梅新育.底特律破产谁之过[J].社会观察,2013.

[3]毕夫.底特律破产的追踪与反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3.

[4]丁一凡.底特律破产的教训[J].首席财务官,2013.

[5]李秀江.中国“地方债”快速扩张危机[J].法人,2013.

[6]李勇.地方债、向国企民资借力[J].中国经济周刊,2013,(23).

篇3

中国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引起关注,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中国地方债务问题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中国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12.94%。从债务形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 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 419.62亿元,占29.68%。

中国地方债务规模的发展扩大,不仅与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也深受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推进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加大政府投入,深化改革,地方政府相继成立国企性质的投资公司,这类公司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融资。1994年,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出现中央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开始向投资公司募集资金,这也让投资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我国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也放宽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政府债务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种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规模不容忽视。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地方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部分债务并没有包含在政府债务的名义规模中,因此会给地方政府造成错觉,这也使得地方政府并未重视或有债务问题,持续发放政府债务。但是这些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在某个时间点上却会转化为现实债务,妨碍财政的正常运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引起债务危机。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加强对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监管,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和化解这部分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也与债务本身的累积效应相关。政府债务具有还本付息的特性,当债务到偿还期时,新发行债务要用于还本付息。随着债务发行年数的累积,历年发行的债务规模也会不断增加,这样才足以用来支付到期债务及利息额,债务的累积效应显现,使得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正面效应

1、资源配置效应

资源配置是指在不同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每个社会,都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中。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作为补充性主体,两者共同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而政府的配置作用具有强的目的性,可以根据政策的要求,采用多种途径,在遵循市场配置的基础上,指导资源配置。如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历年债务支出填报表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债务支出主要用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大型的长期的项目一般处于国民经济的上游部门,可以为私人资本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政府权力引导资源,改变资源配置。这也就允许政府可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去安排投资,进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2、经济扩张效应

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消费、储蓄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当债务政策影响消费时,一般会对经济的短期增长产生影响。当债务政策影响储蓄时,则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影响。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其中,为国民收入,为消费,为投资,为政府财政支出,为常数,为边际消费倾向。联立可得

表示第 年债务发行额度,用表示债务依存度,则,可以推出,对求导,可得政府债务乘数

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债务可以通过乘数对经济起到扩张作用;同时,债务依存度与债务乘数反比例变化,债务依存度越小时,债务乘数越大,发行债务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越大;当债务依存度越大时,债务乘数越小,发行债务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越小。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债务规模对国民收入的扩张作用,需要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不能无限扩张。

3、社会效应

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政府发放债务募集到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特别是很多低收入群体,会提高他们的收入。因此政府债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另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性,通过发放债务,或者为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机构等隐性债务提供担保,增强了企业和公众对经济的信心,同时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整体环境。

三、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负面效应

1、加大地方财政风险

由于大量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存在,使得实际债务规模很大,但是名义债务规模却并没有引起民众的关注,这也就加大了地方财政风险。当实际债务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极容易发生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激化,破坏财政平衡。此时政府也无力偿还大规模债务,产生债务违约,甚至引发债务危机,为整个地方经济生活带来损失,产生严重的财政风险。

2、通货膨胀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要看政府举债是否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这需要根据债务的认购主体来定。如果债务的认购主体为居民,那么政府举债使资金由居民向政府转移,只会对居民的储蓄或者消费产生影响,并没有影响货币供应量,因此对通货膨胀不会产生影响;如果债务的认购主体为商业银行,而且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认购债务,则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扩张作用,导致社会通货增加,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3、挤出效应

以利率为中介的政府债务挤出效应假说认为,当政府为了增加支出发行债务进行融资时,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量不变,会出现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的现象,这将引起市场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成本加大,引起私人投资减少。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一种情况是当政府举债募集资金时,会引起政府与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上产生竞争,减少资金流向民间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另外,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强的干预。在整个经济社会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等融资部门势必会首先满足政府的融资计划,压缩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民间部门不得不去寻求成本较高的资金来源,这会使得民间部门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之后的投资能力。

四、研究结论

1、加强债务规模监管。当政府债务规模在适度范围之内时,能够合理配置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债务政策的正面效应凸显。当政府债务超过一定规模,挤出效应、通货膨胀等负面效应显著,甚至出现地方财政风险引发债务危机。在加强债务规模监管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存在。

2、调整债务资金投资结构。在中国经济转轨期,政府通过发行债务募集到的资金走向应由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上来,着重注意结构性调整,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医疗教育、低收入群体的投资。

3、完善金融体制。在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干预较多,商业银行也为政府债务融资提供了便利平台,这一方面使债务快速累积,也使私人投资挤出等负面效应明显。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规范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保证银行的独立经营权和决策权,使双方维持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5)

[2]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5)

[3]马拴友,《中国公共部门债务和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经济研究,2001(8)

[4]杜永潇,《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知识经济,2012(12)

篇4

  主权债务是指一个国家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者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因为是以主权为担保,所以主要体现为政府负债。而当一个国家政府不愿意或者无力继续履行债务职责,也就是政府负债总额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逆差比重升高,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时,就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

一般而言,国际上对主权信用风险采用六个评价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8%为警戒线;四是由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决定的未来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五是财政债务依存(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与当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之和),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六是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这其中分别反映财政可持续能力、债务规模、债务融资能力的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这3项指标最为重要。如果这些指标急剧恶化,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就非常大。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

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导致全球许多相关金融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下滑,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全面紧缩,危机也很快由美国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在冰岛爆发,接着是爱尔兰,进而陆续蔓延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到2009年12月,当以上四国相继公布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远远高于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冰岛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债规模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万美元债务。冰岛国内三大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也就升级为主权债务,国家长期主权信用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至“垃圾级”,至此冰岛濒临“破产”。

希腊政府在2009年11月对外宣布其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7%,对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可能无法实现再融资;12月惠誉评级机构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投资者由于担心政府对总额为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的国债无力偿还,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并且至今继续恶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四国占欧盟gdp总量的37%左右,在2008年底四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从平均不足4%飙升至9%,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从平均65%上升至90%;在2009年12月主权信用被遭受置疑,信用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爱尔兰2010年和2011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值接近15%,国家银行的坏账损失比例更是高达32%,公共债务占gdp比值从2010年的95%上升至2011年的96%。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爱尔兰的长期主权信用从“aa-”下调至“a”。

东欧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负债水平一直较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评级机构在2009年就降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后来又有匈亚利、罗马利亚等国降低了评级,东欧国家的事实上也存在主权债务问题。

按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负债余额占gdp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从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在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欧元区五国的政府债务都严重超出了gdp的60%的参考“警戒

转贴于

线”, 政府赤字都超过、甚至远超过gdp的3%的参考“警戒线”。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原因分析

从上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过程来看,其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各国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均超过欧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水平。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实质在于政府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财政负担能力与调控能力,从而引发赤字节节攀高、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进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复苏和深入发展。

(一)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转和经济平稳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行为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就是政府行为正确且有效,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增值方式也通过传统的货币——商品——货币的方式转变为以货币——货币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家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趋于非理性化,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7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金融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就会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

政府职能与作用的发挥必然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财政收入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南美、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和2008年欧洲各国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来看,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失衡与经济衰退时,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望政府的注资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市场和扩大国内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这就必然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财政赤字——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美国金融海啸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经济重创。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2007年7月的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在此大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为防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振兴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经济刺激举措,因而扭曲了资源配置,加上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普遍大幅上扬,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实质就是各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表面上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其核心问题,反而造成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的举动激发了全国,不仅使得原本就不足的民众信心更加锐减,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稳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产生。

转贴于

2.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欧盟各个国家经济差距较大,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他们利用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着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较为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及配置效率低下,使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较大。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进入工业化时间较短,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整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希腊以旅游、造船业为主,西班牙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爱尔兰以农业为主,他们对工业品进口依赖度较大,对外出口基本被德国、法国垄断,出口缺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投资者对欧美等国的信心普遍下降,相反的,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优厚的税收政策等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再加上欧元升值也打击了其出口,导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以希腊为例,希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高的周期性。随着全球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制造业不断失去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

3.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欧洲一向以高福利闻名于世,包括高工资、高津贴、高补助等。较高的福利待遇导致了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使得政府支出过大,加重了政府负担,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欧洲各国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政府为维持国民福利,避免引起公愤,一般都通过增加赤字或负债解决问题,这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诸多隐患。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政府债务日益加大,已经达到足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

4. 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单一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具有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虽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中,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各欧元国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财政政策取决于各国政府。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是欧盟统一货币制度的内在矛盾。欧洲中央银行以保持价格稳定为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联盟内的各国无论本国经济发展如何,必须以稳定物价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行同一货币制度即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状况,于是就形成了政策的错配。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遭受外来冲击时,对于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就无法通过货币贬值、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即扩大财政支出、增加预算赤字来促进经济增长、应对危机。另外,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当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必定会由于金融传染效应而使整个欧元区都面临困境。风险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进行事后弥补。所以当危机爆发后,虽然各成员国都拿出了救市计划,但为时已晚,收效极低。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式主权债务”的启发

(一)“中国式主权债务”的现状及其风险

“中国式主权债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国在2008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达8000多家,涉及项目3000多个,截至2010年5月底,所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在gdp中占比接近20%。虽然我国目前整体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低于3%,总体债务水平低于gdp的20%。但是,由于地方债务大部分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到期的贷款基本上都无法归还,再加上地方债务的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日益深入,加上目前房价下跌,地价已经不保,以往依靠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将可能难以为继,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面临萎缩的较大风险,即预期中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大幅下降。一旦地方政府无法转贴于

偿还债务,由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导致的“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便会发生,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兜底埋单。由于这些债务多来自于银行贷款,因而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也将导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地方财政风险会传递为中央财政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

(二)防范“中国式主权债务”演变为危机的对策

篇5

这一危机也被认为是高福利的经济模式的危机。在高福利模式下,刚性的财政支出太高,以至于在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时,政府就会出现财政赤字,一旦不能为赤字融资,就会出现危机。高福利模式的危机其实就是财政收入支出结构不匹配,这还是财政问题。

这一危机还被认为是在欧元区内没有财政联盟机制的危机。当一国出现赤字、融资困难时,欧洲央行受到通胀目标约束,不能任意扩张货币,也不能为其直接进行融资。同时,在欧元区内部,没有盈余国向赤字国进行财政转移的机制安排。可见,不管从危机的表现还是根源上看,欧洲债务危机均与财政密切关联。

财政紧缩还是扩张?

解决欧洲的债务危机,应从财政入手。但如何入手,则存在较大争议。

第一个争议,是用财政紧缩政策还是扩张政策。紧缩财政就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即所谓的A计划(Austerity)。对个人来说,增收节支看起来是减少赤字、提高偿付能力的最直接的办法。但对一国政府来说,增收节支并不必然减少赤字和提高偿付能力。

紧缩财政一般会导致经济活动收缩,税基减少,财政收入不增反降,财政赤字也可能不减反增,偿付能力进一步弱化,从而需要更大的紧缩力度,并出现经济进一步衰退和赤字进一步扩大的恶性循环。为防止总量上紧缩财政带来的经济下滑,可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做一些刺激经济恢复的安排。

在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不同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项目,对经济活动的抑制程度和刺激效果不同。比如,增加1欧元的居民所得税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与增加1欧元的企业所得税对投资的抑制作用是不一样的。1欧元的社会福利支出和1欧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也是不同的。这样,就有可能在增收节支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结构来避免经济下滑,并实现降低赤字和提高偿付能力。

然而在现实中,紧缩政策会带来经济收缩、失业和社会矛盾。一方面因为难以准确衡量不同收入支出对经济活动的抑制或刺激效果;另一方面因为收入支出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不是精心计算刺激效应的结果。

鉴于财政紧缩解决欧债问题的实际效果不佳,提倡财政扩张办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凯恩斯主义者和供给学派均会支持用赤字的办法来解决赤字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办法是增加政府支出。短期内,增加政府支出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赤字,但一旦实现经济繁荣和稳定,则财政收入会扩大,这时候减少支出,就会减少赤字,甚至实现盈余。

供给学派的办法是减税。减税在短期内可能造成财政赤字扩大,但一旦效果显现,经济活动恢复,税基扩大,财政收入就会增加,财政状况就会好转。

其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可能会制约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和减税的刺激效果,但即使财政扩张政策能够产生效果,也会遇到较大的制约,即短期内谁为扩大的赤字来融资:是本国央行,还是本国居民、企业,抑或只能依靠国外?欧元区的财政赤字国,不能依靠央行融资,也由于国内居民、企业储蓄不足而无法满足政府融资,所以只能依靠国外。

要不要放弃财政?

第二个争议,是要不要放弃财政,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如果财政赤字可以在国内融资,自然不需要放弃财政;即使只能依靠国外,如果能在市场上向国外居民企业发行债券来融资,也不需要放弃财政。

但在无法获得市场融资的情况下,就只能依托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来融资了。外国政府为了保护资金安全,要求对借款国的预算项目进行审核,对预算执行和税收征管进行监督,这种做法就相当于银行对贷款户的资金用途进行审查,对资金使用和收入进行账户管理与监督,也算是合理的。

这就使得借款国丧失了部分财政。这种情况演变到极致,尤其是出资国和借款国很多的情况下,欧元区内部就有必要统一财政。统一财政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需要以政治联盟为基础,需要对国家和联盟权力,以及国家职能和联盟职能进行合理划分。所以对于财政统一来说,功夫不在财政上,而在政治上。

实现了欧洲的财政统一,欧洲的债务危机或欧元区的危机就能得到永久性地解决吗?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欧元区财政,欧洲还会不会有债务危机?这种危机还会不会危及欧元货币体系的稳定?

即使有统一财政,根据政府职能和联盟职能的划分,各国政府仍会保留部分财政权力,就像一个国家内部会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一样,各国政府也同样会保留发行债券的权力,仍可能出现债务危机。一旦发生这种危机,欧洲央行和统一财政恐怕无能为力。

另外,统一财政会承担各国部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职能,像当前这样的债务危机,很可能转嫁到整个欧元区的财政负担上。当欧元区出现整体财政赤字,尤其是同时出现经常账户逆差时,就可能会出现整个欧元区的财政危机。不管是欧元区内的债务危机还是整个欧元区的财政危机,均会危及欧元体系本身的稳定性。可见,要真正拯救欧元区,即使有统一的财政,也是不够的。

不仅仅是财政问题

欧洲债务危机并不完全是财政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顺差国的财政赤字完全可以在国内融资,难以演变为债务危机;而逆差国的财政赤字要依靠外部融资,很容易演变为债务危机。

欧元区的不平衡问题包括内部不平衡和整体对外不平衡。内部不平衡,即德国等国的顺差和希腊等国的逆差,在货币统一之前就存在,货币统一并没有消除这种不平衡。内部不平衡至今存在,且愈演愈烈。统一财政虽然能将内部不平衡所引发的部分国财政风险转移到统一财政的负担上,从而降低内部不平衡引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提高欧元体系的稳定性,但不能降低外部不平衡所引起的财政风险。

篇6

关键词;试论 应对欧债危机 中国策略

希猎债务危机爆发至今半年多,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不断显现出来。有的专家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但笔者认为欧洲猜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得小视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外汇储备缩水。尽管不清楚欧元和英镑资产在我国外汇资产中所占比例有多高,但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外汇资产时管理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2)欧洲债务危机导致人民币“被升值”。最近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美元指数先后突破85、86和87,美元对欧元、英镑、澳元和瑞郎等货币纷纷升值。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3)随着人民币对非美货币升值,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热钱的流入,不应该只关注美元资产的流入,也要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4)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和宏观经济政策退出影响较大。尽管 “欧洲五猪”(葡萄牙等)在欧洲的经济影响力不大,但目前来看,这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欧盟各国不仅提出了巨顶的援助计划,还勒紧腰带准备缩减本国的财政赤字。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元区核心国家复苏减速几成定局。欧债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5)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我国对欧出口在总出口中的占比高达20%,尽管中国对希猎、西斑牙等国的出口量不大,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将出现下降。如果出口企业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缘下滑。

数据显示,自2010年2季度开始,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就进入了下行通道。从同比增速看,与上月相比,2011年11月份进口、出口增速双双回落。其中,出口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至13.8%。11月份的外贸数据显示,受欧元区经济持续疲弱和欧债危机持续扩散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低于2000年以来23.9%的平均增速,

处于持续放缓之中。

(6)非必需品订单变小变少 必需品交易价格难定

2010年上半年爆发的欧债危机,对2011第110届秋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产生影响。欧洲不少国家在资金把控加强后,债务较为严重的欧洲国家也适当提高了税收比例,使当地企业和贸易商的可支配资金有所减少,加之欧元汇率走跌等因素,部分欧洲采购商于是缩减了在广交会的订单数量和额度。

欧洲消费者对物美价廉商品的追求,使当地采购商对价格越来越敏感,这给中国卖家的议价能力带来不少压力。现在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都在涨,企业难免提高价格以维持适当的利润空间,但在部分国外采购商看来,尽管产品质量不错,但“低价”一直是中国产品的代名词,面对普涨的价格,有的欧洲采购商暂时采取了观望态度。

(7)资金流通效率减缓 卖家遭遇延期付款

在不少欧洲国家,由于债务危机导致流通性减弱,相关企业在与义乌开展商品贸易时的货款清算也呈现拖延迹象。从客户反馈的情况来看,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当地各国的金融机构对资金的流通非常谨慎,说得通俗一点,国家口袋里没钱,如果无法开源,只能在节流上多想办法,对流通资金的审查肯定会严格许多,尤其是外汇管理,流通时不像以前那么顺畅。

(8)欧债危机的影响还不只如此。一方面,日本的灾后重建和对新兴经济体贸易的高速扩张弥补了欧洲需求萎缩留下的外需短板;另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冲击向实体经济领域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通过贸易领域向我国传导存在时滞;因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目前尚未完全体现。

二、制定应对危机策略

鉴于欧债违约风险不断上升,我国应清醒认识局势,做好充分的应急对策。

(1)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特别是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倍受打击、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屡试不爽。我国也从2007年的财政盈余变成近几年的财政赤字。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2)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不能高估外债与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就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我国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隐藏了不少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些借贷资金给地方留下了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巨大的财政结构性风险。应当把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2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3)积极应对未来欧洲经济增速放缓及流动性长期泛滥的双重影响。从实体经济领域来看,欧债危机会对国际经济稳定形成一定冲击,并且欧洲将执行更加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市场需求,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与此同时,面临金融和经济困境,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有所抬头。由于欧盟已取代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如果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经济的整体下行必将影响我国出口形势。如果未来欧美同步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全球货币政策重回刺激轨道,预示着未来全球将长期处于低利率及充裕流动性的大环境之中,建议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将此长期趋势考虑在内,力争控制通胀水平,积极进行微调。

(4)国家信用虽然重要,买家资信更为关键

厂商与欧债国采购商做生意,应多关注买家自身的资信级别。以希腊、西班牙等信用评定下降的国家为例,欧债危机或许会持续较长时间,但从长远来看,欧盟不会让其“自生自灭”,相应的扶持措施会适时出台,以免影响欧元的地位和欧盟形象。相比之下,欧洲买家的资信等级对贸易风险的影响更大。简单来说,如果买家的信用等级很低,所属国家的信用度再高,一旦出现问题,对方的国家不可能来弥补卖家的损失;反过来说,希腊、西班牙等国现在的信用等级有所下调,但悔单、拒付货款的个案并不多。因此,与欧债国采购商做生意,本地企业和经营户最好能事先了解其信用程度,再决定是否交易,或者给货物投保出口保险,防患于未然。

(5)针对欧债危机,我国应本着大国姿态,积极参与救助,推动中欧经贸投资向更深层次合作,这不仅可以支持欧元区国家克服危机,也可借此深化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机制,提升国际话语权,但须谨慎选择救助方式。一些欧洲国家希望我国大手笔购买危机国家的欧债,以帮助稳定欧洲债券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在当前的条件下,由于一些危机国家的违约风险仍处在上升通道,欧元面临对美元大幅贬值的压力,因此我国对投资欧债应该审慎。不过对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的债券和欧洲各国政府今后一旦达成共识后发行的欧元区共同债券,我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

(6)我国不能草率地建立或加入亚洲共同货币区。欧洲货币联盟规定,欧洲央行只对欧元货币,而非各成员国财政预算进行管理。欧盟只有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而无使用财政政策工具的权力,一旦出现债务危机,欧盟无以调动各国财政力量进行调控。欧元区这一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在几个不同版本的“亚元”即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方案中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各版本的“亚元”都谋求区域货币的统一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货币、金融开放政策,在区域内部实现自由流通,但同时也都强调各国财政政策自主,对超国家的财政监管持保留和排斥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实施货币一体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当类似希腊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同样甚至更加严重。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建立“亚元”货币体系的时机还未成熟,各项制度规则都有待进步一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帆;金惠卿;;希腊债务危机“警醒”中国[J];人民论坛;2010年15期

篇7

关键词: 融资平台; 债务危机; 规范清理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定义及分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 号)文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地方政府负债不会导致债务危机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以划分为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经相关部门批准符合《预算法》及《担保法》规定从而能够在当期地方财政预算体现的地方政府负债,主要包括财政部的地方政府债券、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隐性债务则不会在地方财政预算中体现,其范围比较广泛并且口径不一。

从承债主体分析,中国地方负债的承债主体为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根据上文分析,地方政府显性负债纳入地方预算,且2009年以来开始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较小,且由中央,整体较为审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承债主体虽为平台公司,但其最终债务主体还是各级地方政府。从我国的国情分析,实力雄厚的中央财政是地方政府负债的坚实后盾。债务的承债主体是中央政府。

第二,从债务结构分析,中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主要是内债,而政府2 /3 以上的债务是外债。中国政府对国内金融市场具备很强的调控能力,而政府协调欧洲金融市场的能力很弱,而且协调成本很高。从期限结构分析,政府负债主要为短期债券,如2009 年新发行债券中,5 年期以上长期债券占比不到30%,5 年期以下债券占比2 /3 以上。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由于主要投向建设期和营运期较长的城建类、公益类项目,其期限相对较长,如中国银行2009 年发放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期限5 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占比约95%。即使是五年以下的短期负债,债务到期时也可通过债务展期、重组或再融资方式逐步消化。

第三,从资金用途分析,政府债务主要用于了日常的政府行政开支和社会福利支持等,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因而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不具备自偿性。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主要投向了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些投资项目中其中有一部分自身会产生经济效益,相应的负债具备一定的自偿性。

第四,从财务状况分析,中国的财政现状要远比健康2009 年末,财政赤字占GDP 比重高达12. 7%,远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约束水平,而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仅为2. 36%。从债务余额占GDP 比重看,2009 年债务余额占GDP 比重为113. 4%,理论上已经“资不抵债”,而中国国债加外债两项余额占GDP 比重为26. 4%,即使考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7. 38 万亿元负债,总的政府负债占GDP 比重为48. 4%,远低于113. 4%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标准。

第五,从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手段分析。根据蒙代尔三角理论,货币政策有效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三者不可兼得,欧元区国家,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财政政策也收到欧盟财政纪律的约束,政府调控经济金融市场的手段和能力有限。而中国目前尚未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中国政府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调控国内经济金融市场,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世界公认。

3、相关对策与建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对地方财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不利影响,以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下发文件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和融资行为,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

3.1 坚决做好规范和清理工作

3.1.1. 对融资平台公司本身的清理规范。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 号) 要求,公益性质的融资平台公司今后将不再承担融资任务;准公益性质的融资平台要在落实偿债责任和措施后剥离融资业务,不再保留融资平台职能。经营性融资平台要按照《公司法》规定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化运作。地方政府在出资范围内对融资平台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实现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内部化。这些措施将使融资平台公司成为阳光下的公司,有利于化解潜在的债务风险。

3.1.2. 对于存量债务的规范和清理。要按照19 号文件以及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要求,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原则进行全面清理,对具有“项目包” “资本包” “担保包”和“账户包”性质的贷款,要逐包打开,逐笔清理,重新核定借款人资质,重新审核每笔贷款是否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行业准入标准,报批手续、环评手续、用地手续以及规划手续等是否合规和完善。

3.1.3. 对于新增融资的规范和清理。对于新增融资需求,要把握以下原则,对于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融资平台公司不再新增融资; 对于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在建项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 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合理的在建、续建项目融资需求要继续予以支持,防止因为资金问题导致“半拉子”工程。同时在新增融资投向上,要将资金重点投向财政实力强、政府信用好的发达地区以及省、直辖市级的融资平台公司,对县级融资平台公司的新增融资要审慎。

3.2 进一步明确政策范围和方向

国务院国发[2010]19 号文件只是国务院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原则性规定,其中的一些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增强政策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3.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范围问题。若按照19 号文件的定义,各地的土地储备中心、轨道交通公司等均需纳入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范围。土地储备融资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还款,而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其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融资,其还款来源也主要靠财政收入或对应地块的土地出让和开发收入。19 号文件规定: 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在建项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应通过财政预算等渠道,或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3.2.2. 公益性项目的范围问题。19 号文件明确:对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今后不得再承担融资任务。但对于公益性项目的范围如何掌握,文件中没有明确,这会导致各地在掌握时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如公路、港口、机场等项目,本身具备公益性特征,但同时还有自身的收费来源,是否纳入公益性项目进行清理,操作中较难掌握。

3.3.3. 前期已发放贷款或已签订借款合同的项目,若此次纳入清理范围,是否应继续发放融资的问题。去年以来,商业银行按照国家“保增长”的要求,通过前期、搭桥贷款或理财资金等多种形式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建设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篇8

此次试点属于第三步,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由它们自行组织还本付息,中央政府财政的隐性担保从表面上看已经完全退出。今后不同省市地方债的信用评级会分出高下,发行利率、市场走势也会分化。

此次试点的年度发债规模限额仍须国务院批准。下一步改革或许会将计划性限额改成债务余额与财政收入、GDP之间的比例控制。由于地方政府在本届人大没有受到真正的预算约束,要令地方债发行规模完全放开、彻底自主,须等待遥远未来的第五步改革了。

历史上看,中央地方债因为隐含中央政府的信用,利率一直很低,与国债相差很小。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后,沪、浙、粤、深首批地方债招标利率甚至低于同期限国债水平。这固然有四地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强的原因,更因为地方政府掌握太多经济资源,承销商需要主动示好。此次试点,地方债须为五至十年记账式固息债。与凭证式不同,记账债主要买家是机构。可以预见,在首批试点债券中,仍然可能出现一些品种招标利率偏低、与同期限国债利率非常接近的情况。

从发债规模限额来看,这次十省市总限额为1500亿元,数额不大。2009年地方债规模是2000亿元,2014年地方债规模增至4000亿元,包括本次试点的1500亿元。这对于地方政府庞大的资金需求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要知道,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和担保责任的债务规模达到17.9万亿元,4000亿元占比仅有2.23%,付息都不够。

虽说本次地方债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方向正确,前景光明,但短期影响很有限,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尤其如此。债券供应不会突然暴增,利率不会突然大涨,投资者对地方债务危机、信用违约、经济景气下滑的担忧也不会有明显的缓解。由于规模尚小,地方债既无法消除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也不能明显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对“影子银行”的依赖。

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出足够的警惕。按照现行的财政预算要求,地方财政收支得平衡,不列赤字。可要刺激投资、发展经济,免不了寅吃卯粮,亦即借债。各地都成立各种各样的地方融资平台。政府把土地、公路、水厂之类的资产划给平台公司,把规模做大、报表弄好看,然后发企业债、向银行贷款。最后,中央急了,要求清理平台贷,控制城投债规模。平台们只好借用信托等通道,转向“影子银行”。如今,监管当局限制“非标”业务,“影子银行”之路也不好走。

总体而言,此前中央治债的手段一直是“围堵”,此次进一步放开地方债发行相当于是“疏导”。中央不敢一刀切,严禁任何地方债发行,因为近20万亿元地方债需要以新还旧。一旦把口子完全扎紧,地方债务肯定还不上,金融安全、经济稳定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可是,只要留出一点缝隙,地方平台们总能找到突破口,继续把债务余额快速推高。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是也。

篇9

希 腊债务危机的爆发,意味着金融风险已经由私人金融部门向信用转移。由此,悲观论者认为世界经济微弱的复苏迹象将会夭折,并使得中国经济外部需求进一步萎缩,V型反弹就此消失。

但是,在我们看来,本次危机的杀伤力将远不及之前。由于2008年各国政府对于金融危机的本质认识不清,未能意识到资产负债表危机究竟意味着什么。使得他们的救市措施推出行动迟缓,甚至错过了最佳拯救时间。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彻底意识到这场危机的本质,采取了强有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国家信用做基础营救私人金融部门。

正是有了之前的经验,此次金融恐慌不足以再让各国政府自乱阵脚。各国中央银行已经意识到新一轮危机的本质。因此我们看到欧盟与IMF旋即联手推出了75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这对于稳定金融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将有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这场欧洲债务危机基本上到此为止。金融市场可能有怀疑,可能有动荡,但是这种怀疑和动荡不可能蔓延为全球性金融恐慌,不可能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实际上,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小不点”,不足以撼动整个大厦。

中国经济V型反弹的格局已经形成,而支撑这一轮V型反弹的基础,是消费需求的快速爆发,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维持25%左右的增速基本没有疑问,外部需求亦不会因此次危机而明显出现萎缩。毕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步伐,也不会因为希腊危机小插曲而有所改变。

当然,金融危机让西方国家大伤元气,未来面临着滞胀的难题。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都将是新兴市场国家。所以,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还是很好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定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从而完全夯实消费需求的增长基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固的内需,而不是过度依赖投资需求的畸形发展。

如今,通胀形势日趋严重,虽然CPI依然处于3%的下方,但是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的压力非常大,具体表现在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恶劣天气条件带来的农业生产的成本上升等三个方面。

因此,存款利率调整的基本条件已经形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通胀预期,尽最大可能维护储户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已经基本上市场化了,暂时不动影响不大。即便上调贷款利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影响有限,因为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得不到贷款,而不是加息太高的问题。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工作重点应该是想方设法能够让中国金融体系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根据以上的分析,房地产的调整政策也应该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地上涨,对于广大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化进程,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夯实经济长远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是基础建设投资和消费的快速上升,这与过去十年的发展模式已经有所不同,过去是依赖房地产投资。

篇10

关键词:地方性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 政府债务管理 债务风险预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逐渐形成了地方政府债务。尤其在2009年,为应对全球的经济危机,刺激我国经济发展,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3万亿由地方政府筹集。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建立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逐渐加大和显露出来。为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扩大,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一、地方性政府债务的概念及影响

(一)地方性政府债务的概念

地方性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发行的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公共债务,包括直接借入、拖欠形成的直接债务和提供担保等信用支持而形成的担保债务。地方性政府债务主要分为国际借贷、财政借贷、商业借贷和集资借贷四种类型。

地方性政府债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近年来,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总量增长速度过快;2.地方政府在上级检查监督时虚报、瞒报债务,逃避监督使得债务累积过多;3.地方政府债务在无力偿还已到期债务时采取延期拖欠,使得政府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加重财政负担。

(二)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影响

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存在的债务风险很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进而引发政府信用危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债务到期日逐渐接近,使得各地方政府利用取得财政收入偿还债务,仅剩的少量财政收入保证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使得地方财政压力巨大。2.中央财政调控困难。过多的地方政府债务导致地方政府无力清偿,最终清偿压力会由中央财政负担,给中央财政收入造成巨大压力。3.地方政府收入增长困难。地方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债务,导致地方政府压缩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维护等方面的投资,由于地方政府投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缓慢进而拉低财政收入增长。4.政府信用下降。如果大量债务无法偿还,积累到一定成对会演变为债务危机,最终会导致政府信用下降,政府公信力丧失,最终会引发政府信用危机,既不利于经济增长,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地方性政府债务不断扩大的成因

地方性政府债务在近年来不断增加,影响也不断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性政府债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从源头上把握债务形成机制,为寻找解决方法奠定基础。地方性政府债务不断扩大既有合理原因也有不合理原因,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地方政府官员GDP政绩考核

由于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升迁主要依据地方GDP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在任职期间为拉动本地区GDP增长,扩大财政支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重视形象工程,进行重复性投资建设,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得不靠借贷来不断增加政府债务,大量对外借款,举债规模不断扩大。

(二)地方政府债务监督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混乱。并且上级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缺乏有效的监督,在地方政府高估偿债能力的情况下随意扩大债务规模,导致地方政府通过上级财政借款、银行贷款以及进行土地抵押和项目欠款等方式形成债务。

(三)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税源零散、稳定性差,财源不足,造成财政收入下降,而事权却层层下放,地方政府承担本地方教育、文化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增加债务来获得所需资金,支撑财政支出。

(四)地方政府部门承担公用事业单位贷款还款责任

公用事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需要扩大建设,公益性建设由于缺乏经济效益不可能利用收入来还款,之部分还款任务由地方政府负担,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另外,由于政企不分,造成地方政府为企业担保融资,当企业资不抵债时,政府承担还款责任。

(五)债务管理操作不规范

地方政府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在项目融资时审批程序不完善,对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而在项目完成后验收不严格,造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三、各个国家对地方债务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在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债务风险也逐渐加大,需要重点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与控制。为此,可以借鉴和吸收各国地方债务管理模式。1、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主要是市场约束模式,以预算管理和硬预算约束为核心,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美国联邦政府在事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在事后进行严格的监管。2、英国模式。英国地方政府债务模式为共同管理,只有获得中央政府的批准,地方政府才能举债,并且融资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此外,英国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准备金,用于偿还债务。3、日本模式。日本各地方政府举债为控制债务规模,实行严格的协议审批制度。4、印度模式。印度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经过信用评级后才能举债,此外印度还建立了邦和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与纠错机制,以及统一偿债基金等来控制债务风险和规模。5、巴西模式。巴西政府制定了具有可行性的地方政府举债量化指标;地方政府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财政账户收支状况,每四个月一次政府债务报告,强化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

四、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措施

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债务风险容易导致债务危机甚至是政府信用危机,因此,有必要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未雨绸缪,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和扩大。针对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产生原因以及各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模式,我国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管理和控制地方性政府债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渐深入,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主要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利用行政指令命令。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需要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方法,不再以GDP作为政绩的主要依据,而要综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

(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管理,首先要建立偿债基金,即各个地方政府按比例或者其他方法缴纳一定的偿债基金,存放在一个专门账户里,相当于作为一种保证金安排,如果某个地方政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则动用基金账户里的偿债基金进行偿还。其次要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状况相适应,与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相符合。实行地方债务规模总量控制,防止随意借债行为的发生。再次,对专项建设资金,要专款专用。对于有明确用途的借款,开立专门账户,有财政统一管理,统一调拨使用,防范所得款项滥用和浪费。此外,还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约束机制,并纳入到政府预算管理中。地方政府的债务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增强债务的公开性,防范潜在的债务风险。

(三)深化税收改革,保证财权和事权相匹配

降低地方政府举债动机,提高地方政府偿债能力,需要适当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此,需要深化税收改革,重新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税收来源和比例分享问题,保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负担。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设立专门部门,定期收集各个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构成,分析偿债能力,评价债务负担与偿债能力是否相匹配。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设置专门的模块,将各个地方政府债务状况,财政收入,偿债能力以及债务风险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指标体系,根据风险指标设置不同的风险等级,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地方债务中的风险,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除此之外,还要与重要的借贷部门联网,共同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能力,强化债务管理。当出现偿债风险时,早发现,早化解,防止风险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黄丽珠.解决地方债务风险的可行性选择[J].金融时报,2004;3

[2]张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原因与影响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

[3]李海燕.浅析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原因及风险防范对策[J].内蒙古科技,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