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2日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原有的农民工而言,特指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亿人,其中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约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六成以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将参与到城市化建设中。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融于城市化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职业技能等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就业空间小、适应能力差,这也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真正融于城市生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对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真正融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转型时期,大批农民向城市迁移,成为城(镇)市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我国历史上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广大农民工尤其是作为农民工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是城镇化人口的主要组成,也是城(镇)市化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是解决他们长期就业、稳定生活、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排除在城市政策体系之外,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夹心层”。他们在城市里是无根基阶层,其工作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导致其经济基础的薄弱,又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无法真正实现与城市的社会整合。通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逐步改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有待完善。近年来,虽然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培训规划和指导意见,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到农业、科技、教育和劳动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大多是仅仅从自己部门的角度推出相关“应对”措施,并没有将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另一方面国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上投入不足,成为严重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健全的法律法规规章保障,因而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造成地方培训机构分散、泛滥,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质量难以提高。

(二)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不足。加强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企业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明确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同时,国家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职工培训费用提取标准以及使用管理办法。但是,从执行情况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效果不尽如人意,至于进行职前培训则更少。主要表现有:有的企业特别是效益较差的企业并未真正落实;有的企业尽管按规定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却把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挪用于其他方面;有的企业着眼于眼前利益,不愿多培训员工,在职工培训上流于形式等。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无法帮助他们有效实现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所面临的障碍。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刚刚从校园走向社会,大多数来自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地区,没有相应的技术基础,难以适应社会、企业对就业务工人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内在需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上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自身经济条件差。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家境比较困难、经济拮据,又刚刚走向社会,经济上还没有独立,没有能力支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选择困难。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培训学校时常常难以分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经验不丰富,不能有效把握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选择技术培训上存在盲目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促进广泛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这是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促使其转变观念,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明确政府主导地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明确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相关法规和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质量,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一方面企业要强化培训责任,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地处一线的优势,积极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同时,企业要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统筹兼顾的原则,既注重农民工技能又要兼顾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的产业工人。

(四)发挥培训机构的主渠道功能。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其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功能。一方面培训机构要充分调研,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细分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N].光明日报,2012.3.16.

[2]姜丽萍.论“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4.

篇2

加强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

当今,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教师中,尤其是小学教师尤为严重,严重影响着英语教育的正常发展。在他们眼里,小学生除了英语26个字母外,只是学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和几句简单日常用语,对于这门课程好对付,也好教,现学现卖就可,其实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小学教师所起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比大学教师还要大,因为小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小学老师的话就像是“圣旨”一样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们认为,他们从老师那里学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必须具备一流的综合素质,因为它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的基础,教师在这一基础工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中小学开展高质量英语教学的需要, 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英语师资匮乏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加强中小学外语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工作,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做好中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必须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虽说每年也有一部分教师到本地的进修学校进行培训,可那只是一些常规性的培训,不能真正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他们应到附近的大学去进修,那里有专家,有外籍教师,只有这样,他们的业务水平、业务素质才有一个实质性的跨越,中小学外语教育才有希望。

教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它就是通过一些良好的教学方法达到其良好的效果,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懂得如何运用这门艺术去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情趣,只有懂得这门艺术的教师,才能够知道和运用除了正确发音的英语教学法外,还能够利用肢体语言,以达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寓教于乐,使学生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欲望和能力。

中学外语教师培训方法

1.加强英语语音学习。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要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语音学习来实现。正确的发音有利于表达思想,提高交流效率,对学生记忆词汇也有极大帮助。能够正确发音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出英语单词的音节,掌握了英语单词的读音音节就掌握了英语的读音规律,掌握了读音规律就能够准确地拼读出英语单词来,因为在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是符合发音规律的。因此教师语音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掌握速度和程度。

但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素质较差。近年来,城镇小学从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而小学又普遍存在着英语师资严重匮乏现象,大部分学校没有英语教师,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城镇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临时改行的,都是经过一两个月的培训后才开始教英语的。个别教师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不知道如何发音,不会读单词。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不会使用英语音标读单词,而使用汉字注明单词的发音,比如:把the注成[的]或[地],把your注成[咬],把study注成[斯打地]等。在英语中,绝大部分单词都是符合发音规则的,只要能正确地读出一个单词的音,就能够正确地拼写出这个单词来。所以必须对中小学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突破语音关。

初学者,尤其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靠模仿,教师发音不正确,学生模仿出来的音也是错误的,在中小学形成的不正确的发音,上大学以后很难改正,因此造成了从小学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博士毕业,不能开口讲英语的不良后果。90%以上的学生发音不正确,轻重音不分,不懂得什么是开音节,什么是闭音节,读起句子断断续续,没有语感。学生的不正确发音,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和读的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记英语单词。英语教师的不正确发音,不正确的教学方法,也势必打击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影响了一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培训,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应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教师业务素质培训过程之中,使之充分认识语音知识的重要性,具备良好的语音习惯,掌握准确发音、正确拼读和流利朗读的技巧。

2.注重音、形结合,加强词汇知识学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来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任何语言离开了词汇都不可能存在。

注重音、形结合:“音”是每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形”是每个单词的书面书写形式。在学习单词时,只有把英语单词的音和形在大脑里相结合,才能在直观上产生对该词的形,同时在大脑里形成该词的音,才能说得出、听得懂、反应快。为什么英语的“Yes, No, Hello, Goodbye” 既听得懂,又能迅速地脱口而出,也能很快地反应出来呢?因为这几个词的音和形已经在大脑里完全融合为一体,扎了根。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应该是先学音,然后才学形,因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工具,只有正确掌握了音,人与人相互间才能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才能准确地按照其发音规则正确地拼写出单词来,因为英语的绝大部分单词是符合发音规则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音与形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向学生输出知识的信息量,作为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应通过大量的阅读,加强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同时适当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

3.重视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很难截然分开。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这样。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篇3

当今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已成为现代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培训深化改革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职业培训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职业培训中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既是当今社会对现代职业培训的迫切需求,也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职业培训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谈谈看法。

二、计算机学科和其他传统学科的区别和特点

计算机专业作为新兴的学科,从创始以来发展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它所创造的效益也是空前的,计算机专业引发了生产力的变革和信息与管理方面的转折。计算机学科同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内容多、范围广、应用面广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必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特性,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本质和方向,知道如何在专业技能学习时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现代职业培训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

职业培训时学员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状态就决定了要搞好计算机的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培训过程中既要使基础较差的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方法和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其他基础较好的学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来缩小学员这方面知识的差距,提高学员整体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培养学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可从以下这些措施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在课程地位方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必须积极加大重视度,确立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在课程命名方面,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职业培训特色和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员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其所在行业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研究数据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行业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学员所在行业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员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建立适应职业培训发展的专用教材

目前,面向职业培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专业教材稀缺。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准备时,应紧密围绕职业培训中行业所需的必要技术,使其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不仅要适合作为职业培训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作为从事相关行业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三)适应职业培训所需的教学改革

学校在职业培训时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毕竟受众群体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职业培训人员的学习要求,以及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实用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职业培训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用合一式的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员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员批判和创新精神。可以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员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职业培训课堂。

(四)职业培训中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劳动力;农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20-04

一、农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省阜南县现有农村劳动力815 576人,2015年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有六十多万人。农村劳动力不再仅仅是农业劳动者,相当一部分已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职工。因此,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业的现代化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人的知识化、专业化是最根本的因素。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与之相适应。即使在现阶段,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实用农业增产增效的普及和推广,也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11.63%,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左右。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每年年均要提高户籍城镇化率1.3个百分点,每年要让1 600万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人成为户籍城市人口。上述规划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W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1]。在阜南县815 576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有4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很多,农民的职业教育素质是决定转移规模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农村劳动力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有助于他们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使农民开阔视野,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主动性。从实践上看,一方面,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据统计,2015年,在阜南县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比平均值低20.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4%,分别比平均值高23.1和3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高。据阜南县统计局的问卷调查,2015年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技能培训的占55.3%,高于农村劳动力总体技能培训水平40多个百分点。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政府服务农业的基本职能

WTO主要成员国都将农民培训作为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对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以及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获得经营农业的资格。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而美国不仅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还在农村广泛开办培训班,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2]。因此,县委、县政府要利用好阜阳市唯一一家科普基地――阜南县委党校这个平台,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这既是政府服务农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政府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劳务两个方面。不论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是增加劳务收入,都与劳动者的素质密切相关。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农户的家庭收入是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和转移劳动力劳务收入水平会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同时有关资料显示,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更加明显[3]。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执业能力,激发农民的创造力,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

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转型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农村城市化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二是规模、效益、特色、有机农业将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农民职业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适应农村社会转型需要,开展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培植农村专业农户和骨干农民,防止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农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农民的社会化终身教育,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

要着力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各类农民职业教育机构应相互沟通,分工协作,构建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农业系统中的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高、中、初等农业职业教育,普及性农业科技培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同时创造条件开展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教育系统中的农村普通初中和高中,通过“3+1”“3+X”的形式,植入职业教育内容,对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开展职前技术教育和培训;农村职业中学应主要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技工学校在面向城市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更多地承担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四是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县委党校要充分发挥阜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这个平台,围绕技能、转岗等职业教育开展培训。六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应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七是村委会、村民小组等农村社区组织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事业,主动承担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职能。

三、农民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农民职业教育机制

农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涉及农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等多个政府部门。完善农民教育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可在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由农业部门协调实施。二是决策机制,可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对各自承担的农民职业教育职能提出意见,由农民职业教育的领导、协调机构进行统筹,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权威性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由有关部门分头组织实施。三是执行机制。政府部门制定的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应由公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有资质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所需教育培训经费除农民个人合理负担外,应由政府财政解决。有关部门对教育培训过程要进行严格管理,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追回经费。四是加强部门合作。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中学开展的职业教育,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积极参与,在师资、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在教学场地、生源分流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调动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农民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农民认可不认可、接受不接受,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

调动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首先,要选择农民需要的教育内容。当前主要是效益、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及有机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进城务工岗位技术等。

其次,要选择方便农民学习的教育形式,教育培训地点要尽量贴近农民,最好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力转移输出相结合。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一种打破时空限制、深受农民欢迎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在普及农业技术,实施农民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农民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其作用。

再次,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规范,包括对教育机构的收费、质量的规范,转移就业的规范,对农民参与学习优惠待遇的规范等。特别要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对实行就业准入的工种要加强检查和监督。

最后,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有关调查显示,农业科技培训中有偿服务的障碍度为0.887。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农民普遍认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在遇到问题时才想到学习技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在求职碰壁后才走进技能培训班[4]。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教育机构要开展广泛的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使未来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实用技术。

(三)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规定中。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化,很难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近年来,农业部、教育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农民职业教育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由于农民职业教育涉及关键的投入问题,具体贯彻时往往是层层发文件、层层难落实。因此,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必须有国家权威的规划或政策作保障,最好能有专门的法规加以规范,使农民职业教育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

(四)多渠道增加农民职业教育投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教育的投入”[5]。农民职业教育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能,属公共财政负担范畴。增加农民职业教育投入,一是要把农民职业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教育培训规划确定资金规模。二是教育部门征收的教育事业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应当切出一块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应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等。四是应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联系生产和经营活动,出资开设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班。五是应支持农村社区组织,如村委会、村民小组等,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金,自行组织开展互的教育培训活动。六是应鼓励社会机构捐资支持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七是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税前列支农民工培训经费。当前,农村普通中学的“3+1”职业教育培训、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资金是由财政保障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就无法在农村中培养一批热爱农业的骨干农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的趋势将会越来越严重。

(五)切实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民职业教育牵涉面广,重在社会效益,组织难度大,需要必要的政府投入,因此必须加强领导。一是要建立权威性的领导协调机构,由党政分管领导一起抓,农业部门总协调,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参与支持。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农民职业教育状况是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常规的官方统计数据都未涉及这方面的分类统计。因此,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状况的统计调查,为制定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三是要制定权威性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规划,既要考虑农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不图形式、不急功近利,做到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四是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基本任务进行考核,增强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陈龙珠.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r业大学,2013.

[2]S祖琴.加强农民工社区建设教育的措施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150.

[3]张慧敏.关于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2):11.

[4]商学芳,姜卫良,郑世英.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7.

[5]全.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使命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教育,2014(12):26-27.

Farm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unan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ZHU Jin-hong

(Party School of FuNa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Nan Anhui 236300, China)

篇5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开发;培训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5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有近9亿农民居住在农村,要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要关注“三农”发展,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1]城镇化发展是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重点在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齐头并进,在实际发展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型农民;稳固农业发展基础,为实现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扎实的劳动力基础。因此,全面有效地对农村农民进行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养,构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1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必须要重视对农民的素质培养,关注农村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具体而言就是对生活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员进行职业方向的培育,包括对农民的农村专业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在内的教育培训。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将农民培育成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质、懂得现代农业生存技术、具备农业管理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针对农村的发展政策,并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实施开展的各项政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储备,接受适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改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帮助农民其他各项素质的形成。首先,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农民认识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尽早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其次,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教会农民正确地判断农业市场的发展走向,把握市场的运作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与销售渠道,确保农民农业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经济基础;最后,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后,可以加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地开展农业生产参与到市场经营活动当中,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基础。[2]

2当前农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21教育培训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扩大和深入,农村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对农村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目标定位整体偏低,忽略了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给农民带来的有利影响,将目标定位在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上,简单地把新型农民培育当作农村劳动力培训,对职业农民的认识观念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教育培训中,缺乏对农民“农业生产”本质培训,而是重视农民对农产品深度加工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在这种定位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影响农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22教育培训的结构和资源不足

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也在向城市D移,相应地农业生产资金和产业也在向城镇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结构被压缩,教育培训优势无法集中。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严重匮乏,表现有两点: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都是由普通中学直接改制次年改成的,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3]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弊端,师资构成文化课教师多,专业教师少;理论教学多,实践培训少,相比城市环境,农村教学环境、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相对落后,无法吸引专业高质量的人才,也很难实施高水平、高效率的职业教育教学。

23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人员集中性较差,很难保障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性,再加上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更加剧了农村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难度。一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教育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农民本身存在着自觉性差、自我提升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没有强制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下,很难将职业培训长期有序地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在没有稳定教育资金来源下,教育培训规模缩小,力度减弱,职业培训效率低下,已有的培育层次落后,严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

3基于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策略31转变观念,从身份农民转变成职业农业

在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时,消除社会对农民的偏见是创设职业农民培育氛围的首要条件。要发挥职业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认识到农民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打破传统观念中对农民的认识局限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同时,农民也要正确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农民并非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职业分类,积极地融入到培育过程中,通过培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现代化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尽一份力。

32财政支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任何一项造福于社会的发展计划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也不例外。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情况的影响,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不高,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该计划的财政支持。首先,政府应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成本地职业教育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出,通过财政资金的支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的可行性;其次,对积极参与到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农民提供相对应的农业岗位,增强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及时地反馈到职业教育当中;最后,合理利用政府投资的财政资金,确保资金的正确利用,落实资金利用工作,避免出现资金滥用和资金浪费,也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和质量。

33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培育工作的督查

确保农村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性,政府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有效的督查和管理,为农村职教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建立健全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政策法规,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序进行,完善已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将培育工作进行细化,既要重视对农民文化知识、农业生产方面的理论培训,也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对正在实施的培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督查,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相对应的思想教育,对培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嘉奖,保证培育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4体系保障,构建适合农业发展的培育体系

我国农村在地域环境、气候风貌的影响下,南北差异、季节差异较大,在对不同地区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育中,需要紧贴农村发展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当地发展实况安排合理的教育培训课程,并逐步地完善教育培训课程,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5]利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优势,结合现代化农村发展要求,注重对职业农民专业化、现代化、素质化的培育。另外,优化培育师资队伍,保证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和效率,建立稳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教育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薪资待遇,吸引优秀农业技术人才进入农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当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35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产生了固定的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如今,在农业转型的同时,农民这一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民已经向职业化过渡,需要转型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因而农民需要不断地培训学习,那么,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对新型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比如:政府、学校、企业、民间机构等。

同时,新型农民这一职业的发展也需要分工合作,形成集约化的生产,就需要新型农民掌握相关的技能,如:发展生产经营型、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并对不同技能层次的农民需要采用不同程度的教育,研究农业的基地可以形成农业学校,或者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中心,让农业学校走进农田,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让新型的职业农民能在发展过程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在新型社会形成产业链生产模式,提高职业农民的分工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农业种植效率。

4结论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农业发展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加强对农村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现“农科教结合”,改变过去农村发展中单一的文化教育或者单一的农业技术培训,立足于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根据不同地区农民实际需要的不同,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开展素质和技能全方位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能有效提升农民素质水平,实现我国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莉敏,马建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4-48

[2]杨道衡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开发与培训开发――以湖南衡阳为例[J].品牌,2015(6):59

[3]杨燕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J].职教通讯,2014(16):62-65

[4]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8-62

[5]张学军试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C合研究),2010(9):5-9

篇6

关键词 基地化培训模式;杨凌示范区;虚拟培训组织;职业化农民;非营利性组织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79-05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政府上下联动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不断发展,不同类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正在形成,竞争与择优机制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日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日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其效果也逐步显现。但是,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目前的特点是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1]。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杨凌示范区教育资源分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区内拥有1所农业高等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职教中心、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5000多名农业科教专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示范带动功能定位等都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杨凌,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1年8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在杨凌成立,这是首个全国性农业领域企业孵化的非营利性自主联盟,联盟发起单位42家,包括各类孵化器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在杨凌示范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涉农专业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职、中职、技校、职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体”多元化办学结构。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村官培训工程”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工程”,以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而杨凌示范区职教中心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现代化的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既能开展学历教育,又能开展短期培训。从教师来源结构看,示范区内农民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结构看,由政府、学校和农民三部分来承担。

杨凌示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有开展大规模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为先,协调乏力,培训与市场缺乏关联,投入不足,培训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培训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杨凌素有中国的“农业硅谷”之称,但是传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广体系却导致许多新技术、新成果只是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新技术、新成果“灯下黑”、“走不出杨凌”的现象,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因此亟需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使之发挥集约优势,并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三、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含义

篇7

刘晓、梁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中撰文,基于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战略,分析了该实践区在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终身学习体制发展方面的特征与优势,提出了他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分转换和转移、促进地域劳动力和发展终身教育事业方面的启示意义。

首先,作者从发展背景和实践区缔约政策两个方面阐述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过程。在发展背景上,作者分析了各国建立该体系的需求、作用和目标;在实践区缔约政策上,作者从建立宗旨、会议的目标、资料搜集运用、地域性、语言以及对各自角色界定的角度加以描述。

随后,作者分析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特征与优势:1.促进实践区地域性劳动力流动:学习成果转移模型实验是学分得以在两国间转换、认证、积累的学习途径;实践区流动学习的质量监督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地域性劳动者的流动性;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资格认证方式,有利于规范地容纳不同的学习成果的验证和认定程序,为学习途径注入流动的血液,从而实现地域性流动学习的现实价值。2.在实践区促进终身学习体制发展: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为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实施ECVET的实践区可对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成果进行验证,在实践区内部实施ELVET便于劳动者的职业资格等级的更新。

最后,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建立的意义及启示:1.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保证了政策的透明性,使各国形成合作的统一意识,在推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分制和增加弹性学习路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在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格互认和跨国流动以及不断更新劳动力职业资格等级,设立专家小组专门研制升级课程包等方面对我国有重要启示。但是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需根据教育发展自身的现状来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方案,同时对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发展面临的困难,在我国也要给予重视和警惕。

篇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78-0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1.5亿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大约有1亿人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主力军。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及城市化的需要。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特点:年轻化程度高,务农经历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对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关注度高,对个人城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注重包括身份转变、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同步实现[2]。换句话说,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关注自身发展和自身的城市融合。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技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的过程。

2.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成为其立身于城市的必要条件。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技能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务农经验少,与此同时,他们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弱势,这使得他们不但没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反而徘徊于城乡两端的边缘。尴尬的处境以及当前就业现实的严酷性迫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3.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本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技术纯体力的行业岗位将越来越少,代替的是更多的需要高技能的职业岗位[3]。岗位的锐减及生存的需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继续教育,打破知识壁垒,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劳动力人口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所以唯有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全国范围的产业调整才能更为健康稳步的推进。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实地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拥有美好的理想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他们却严重缺乏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1%的农民工希望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但对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针对何种岗位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这样一来,即便被提供了培训的软硬件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的培训也是盲目而随意的,其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其次,调查显示: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29%,他们中90%的人群表示日常工作压力大,他们从事的工作要求一周七天均为工作日,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

2.政府层面。通过政府及民间的相关部门,我们了解到各级政府机关均有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及相关扶持措施,但效果甚微。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独立主导下的培训过多注重在思想道德层面,例如常州市就有“道德大讲堂”的培训。政府实施这类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农民工道德行为、建设文明城市,但这类培训对农民工而言缺乏吸引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第二,已有的政策在宣传方面漏洞重重。据了解,部分城市的各级政府机构均设有免费的职业培训机构,但大多宣传力度不够,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在宣传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政府的宣传册中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甚至于一些宣传册中所列出的培训机构的联系方式与实际不符。第三,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查阅相关文件,我们发现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政府出台的文件多是以建议书或实施办法的形式出现,制度性或法律性的文件基本没有。同时,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监督、保障机制,以至部分培训项目成为形象工程。此外,就行政管理而言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力差,还没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导致对农民工的培训各自为政,盲目性、无序性突出,并且多部门介入放大了对财政的需求,由此带来资金分散、资金使用不一[4]。

3.市场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观需求较为强烈,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时间分配等现实因素制约,其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上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的引入。

4.企业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的“高移化”、职业转向的“高频化”[5]使得企业缺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为避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现象,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一般不愿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过多资金。调查分析显示:25%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在企业参加过职业培训;30%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在进入企业时参加过一次上岗培训,且培训侧重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另外,1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明参加过多次培训但效果不明显;仅仅27%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多次培训,培训效果好、收益丰富。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探讨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强烈的职业教育需求,但在职业发展上及技能培训方面不可以过于盲目,他们应根据自身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爱好为自己制定一套长期、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对规划的逐步实施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勇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政策。随着政府各级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各级农民工培训机构纷纷成立且基本是免费或低收费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勇于抓住机遇、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利用相关政策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2.政府层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应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培训体系。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状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农民工培训政策。一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门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农民工培训事宜,其中包括培训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安排、培训前的宣传组织以及培训过程的推进和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鼓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设立定向补助基金等形式不断激励民间教育组织、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推进,互利共赢的局面。完善培训效果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政府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量化考核,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杜绝形式主义。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统筹监管,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合作,避免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现象的出现。加强培训组织及宣传工作。各地区有关部门应随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宣传内容,并督促指导行业、企业、基层工作站和培训机构做好培训的具体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互联网、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灵活化宣传已有的相关政策。宣传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时间、地点。统筹管理培训资金,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府补贴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战略性意义,加大农民工培训的投资,总结全国其他省市农民工培训经验、完善已有的教育培训券免费发放机制并建立起培训费用分级负担机制。政府可根据农民工所需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及所获职业技能证书的等级分配培训资金,并根据实际培训情况定期予以调整 [3]。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善于总结全国各省市教育培训的经验并定期地:分析自身培训效果,将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不断推广。

3.市场层面。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设立应注重与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各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规范自身的培训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所从事职业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同时他们又对职业培训有着迫切的渴望。

4.企业层面。企业应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精神,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并结合员工具体需求情况定期与外界教育机构联系开展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姻并达成长期协议,只要企业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培训需要,就可以协调高职院校安排教师、场地,定期或是随时开办培训。

企业还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政策安排其内部员工定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也将给自身带来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郑小兰,冯海涛.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6).

[2] 吴岚,赵洪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10,(12).

[3] 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8.

篇9

【论文摘要】我国的失业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失业者年龄结构下沉,学历结构上浮,职业更新周期缩短,劳动者转岗频率加快,农村的隐}生失业表现为城市的流动性失业。国外经验表明,失业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帮助失业者再次就业。针对我国失业现象的特点和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议。

    我国人口众多,国民教育不够发达,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n。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主要症结在于实践环节薄弱、培训设施落后、企业参与不足。为此,从国家宏观就业战略目标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改革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机制,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目前我国失业现象的主要特征

    1.失业者的年龄结构下沉、学历结构上浮。过去,失业人员主要为:女性、中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人、低学历者和非技能劳动者。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大中城市把那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较差、并有知青返城经历的人作为再就业工程的重点对象。而在近年,青年人特别是缺少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甚至是部分大学生和少量的研究生也逐渐加人到失业队伍中。

    2.职业更新周期缩短、劳动者转岗频率加快。技术具有两面性,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后,造成了就业岗位数量的减少和失业现象的增多。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应用,许多职业岗位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很多职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内容发生了改变,其结果是职业更新周期缩短,劳动者转岗频率加快。

    3.农村的隐性失业表现为城市的流动性失业。我国人口中的大部分在农村,过去由于某些户籍管理及住房管理政策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再加上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多数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谋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外出就业人数平均以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增长。2003年,农村劳动力到乡以外地方流动就业的人数已超过9800万人。由于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因此许多农民进城后处于流动性失业状态。

      上述新特征的出现,使得我国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因而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运用教育与培训手段解决失业问题的举措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外失业综合治理中职业教育的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主要采用被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即向失业者提供经济支持和帮助,依赖于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但由于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和失业问题的继续恶化,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另外,很多失业者宁愿靠领取失业救济生活也不愿就业,这在一定程度l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公,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采取“从福利转向就业”的战略,实施以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包括:控制劳动力供给、开展就业服务、补贴再就业培训、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等。其目的是帮助失业者重新走向劳动力市场,鼓励他们再次就业,从而在根本上靠自己的劳动和就业而不是依赖于政府的失业救济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1.从国家的就业战略高度来支持教育与培训。国家间的竞争el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如果从就业战略角度来看,失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教育。为此,许多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比如英国,制定了国家学习目标和相关法律,保证青年雇员享有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权利;政府设立生涯发展贷款,帮助个人投资于自己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利息由政府支付。英国政府还制定了参加职业培训可以减税的计划,x-.j-于雇主和自我雇佣者来说,培训费用可以作为经营开支的组成部分。

2.改革教育4~-制,加强从学习领域到工作领域的过渡。近年来,青年人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都要高于劳动力平均失业率。研究认为,青年失业率高低与其教育体制中学生从学习领域到工作领域过渡的过程密切相关。青年失业率低的国家是因为建立了包括雇主积极参与在内的通畅的从学校课堂到实训工场再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途径;青年失业率高的国家则缺乏这一机制,使得青年在由学习过渡到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障碍l2】。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和加强从学习领域到t作领域的过渡,采取相应的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和项目措施。

3.加强政府、教育、行会、企业等各部门的jeo.i,~和配合。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失业者本人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失业者本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社会各部门的密切合作与协调,而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协调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德国是“双元制”企业培训的典范,但近年来这种培训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效益下降,很多企业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不愿提供培训位置,直接影响了“双元制”培训的开展。特别在德国东部地区,两德统一后大规模地进行企业改制、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企业大量倒闭或被兼并,32人失业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引导,以及同类或同行业企业建立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在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战略意义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技32学校3167所(其中包括高级技工学校274所),就业培圳中心3465所,社会培训机构17350所ii,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技术培训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基于我失业现状和就业发展战略,借鉴国际l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的教育、培训举措和经验,我们认为,在我国非常有必要组建并建设好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区别于传统的各类培圳中心的特征在于:以企业为依托而不隶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学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业学校;受地方财政支持,为整个行业服务。开展这项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是提高职工队伍整4~-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设有教育培训部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i,但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教育培训’r作被削弱、被忽视。有的企业因考虑降低成本、缩减开支的需要把教育培训机构当作一种包袱或负担,想办法将其剥离或裁撤;有的企业担心员工接受了培训后跳槽走人,因而对投资教育没有积极性;还有的企业认为教育培训是职工个人的事情,x,-j-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额外开支,不乐意为职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这些都造成了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严重被削弱和忽视;(2)中小企业无力开展应有的教育~jjl-r_ff。有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有对职工进行培训的愿望,但苦于经济实力和教育培训资源的限制,很难在企业里设立教育培训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为职工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工作。而且,南于行业组织的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与大企业进行沟通和协调,因而也很难借助大企业的教育培训资源来解决实际的教育培训问题;(3)企业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分散,难以面向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虽然有的企业(多数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设有教育培训机构,但主要是面向本企业的员工.并不是面对整个行业,故很少且很难为本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服务。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企业内的教育培训资源是相对分散和有限的,对同行业中小企业来说也是封闭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教育培训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可以更有效地为拿行业的企业开展职工教育与培训,这对于行业内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职工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水涨船高”的作用。

2.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对改革教学方法和培训模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由企业参与已成为共识,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是以学校模式来实施的,与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较少。同时企业也缺乏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的兴趣,不愿意为职校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这必然影响职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高。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并开展相关的培训,而且还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与企业问的中介,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职校教师也可以在跨企业教育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

3.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可以大大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现有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与行业其他企业以及社会就业领域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特别是对本行业中的就业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缺乏必要和及时的了解,同时也没有建立健全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因而难以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就业服务,尤其是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既能了解企业实际所需,又能直接获得本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可利用现有的设施有效地开展再就业培训,这将大大缩短下岗失业人员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距离,因而也会有力地推动再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来开展就业服务方面的其他业务,如:利用行业优势实施相关的职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提供本行业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开展包括职业资格在内的各类相关培训,开展职业资格的考核、验证等。通过为社会提供再就业培训、职业指导与咨询及其他服务,使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就业、教育与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桥梁,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构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还具有其他一些优点,比如: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再是单个企业自身的行为,而是行业行为,使教育培训更具行业特色和水准,也有利于行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ij.ll经费是由行业统筹的,可以消除企业为顾虑员工跳槽而限制其参加培训的弊端;职工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设施可以了解到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等。

四、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若干建议

建立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目的是要扭转行业内各企业的教育资源相对分散的局面,使企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行业优势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作为职业学校学生从课堂学习向顶岗实习过渡的实训场所;承担政府的再就业培训项目;向社会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等服务。其目标是在各大行业均建有相应的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在整个工业界构建一个具有行业特色、布点合理、服务专业的跨企业教育培训网络。组建和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还要开展好以下几个:d-面工作:

1.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分布:政府牵头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依托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企业教育与培训网络。按行业分类,基本上一个行业设立一个教育培训中心,如有特别需要,可以设多个中心或是分中心。主要以同行业企业集中程度作为布点依据。

2.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组建:以大企业现有的教育培训中心改建为行业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可以利用目前职业学校正在兼并和整合的时机来组建相关的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同一行业企业的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重新组合,建立该行业的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新建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

篇10

(云南农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应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了解、分析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调查结果与分析,从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改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4-0054-04

在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备受关注。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1]。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农村劳动力、贴近三农的教育,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2013年云南省总人口为4686?6万人,乡村人口为3705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2181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58?87%[2]。乡村从业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转移[3]。当前,云南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的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亟待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弄清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4]。鉴于此,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云南农村职业教育进行调究,以提出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建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情况样本,深入了解和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一)被试

1?云南农村职业教育调查问卷被试

农村职业学校校长是基层职业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和执行者,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013年对云南省15个州(市)66个县(区) 的78所农村职业学校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情况见表1。

2?农村职业教育访谈被试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和难于量化的定性问题,设计制作访谈提纲,对云南省昆明、文山、楚雄、大理等四个州(市)的23名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调查。(二)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1?调查问卷

针对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设计自编问卷,包含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问题,并经专家修订完成调查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

设计访谈提纲,结合个别访谈和小组讨论形式,对农民、农村干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分别进行调查。

3?数据收集与处理

研究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封闭式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开放式问卷及访谈内容采用文本办公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接受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云南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并不愿意送子女到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即使到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往往也选择非农专业,毕业后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很低。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平均比例为88?1%,但是毕业生务农的比例仅为9?4%。由于受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云南农村职业学校所开设的涉农专业比例较低,仅为23?6%。与此同时,访谈了解到,由于当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往往认为种地不需要什么技术,因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调查还反映,许多农村地区组织农民参加农技培训不仅需要大力宣传,还需要给农民发放误工费,方能组织农民前来参加。可见,云南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接受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

调查发现,云南全省为农民提供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云南除了农村职业学校为农民和农村学生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外,还有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为农民提供着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但是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均较为单一,内容主要是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较少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也很少涉及农民生活方面的所需知识,如医疗保健、烹饪等。然而,调查中却发现,有很多农民有学习这些知识的意愿和需求。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在形式上仍以传统的室内听课为主,辅以少量的现场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加过培训的农民认为,室内知识传授往往理论性较强,难以理解,实用性不足,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帮助不大。他们更喜欢实用性较强的现场实践培训,尤其是一对一的在生产实践现场中的辅导,这样可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然而,这样的职业教育形式不仅需要资金支持,同时需要更多的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如在昆明市某县的访谈调查中发现,相关部门由于缺乏某些领域的专家,无法为当地农民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而仅能提供培训的内容和领域又不是当地农民迫切需要的。这足以说明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

(三)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亟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改进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5],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云南78所农村职业学校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双师型、专家型教师,而且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为48岁,对年轻教师需求量较大。由于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致使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提供的培训往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这是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78所学校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都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基础建设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访谈还反映,各级政府部门由于培训经费问题,一般把培训地点安排在县城,即使少量安排到乡村,培训也因经费限制普遍质量不高。

(五)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涉及高校、科研和农技推广等多个部门,包含研发、培训、推广等多个环节,虽然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但调查发现,涉及的单位部门虽多但相互配合较少。目前国家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单位都在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蚕桑局、妇联和烟草公司等都为农民提供着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但是这些部门、单位、企业和学校均按照各自的计划来安排培训,往往“单打独斗”,互相配合较少[6]。可见,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三、加快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多种获取农村职业教育信息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让农民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真正作用,以及给他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在提高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能根据自身需求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选择度和自主性。这有益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二)改进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入了解目前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需求,及时调整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更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应进行调整,适当增加现场实践、一对一辅导的比例,采取农民更能接受的教育形式,让他们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真正获得有利于生活和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提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

首先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聘请双师型、专家型的教师,或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合作,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师资保障。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民更好地获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他们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增加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首先,应切实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规和政策。尽快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标准经费,建立地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等。第二,应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需求。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职业教育能深入到农村基层地区,为更广大的农民提供切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7]。第三,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企业应在资金、实训平台上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教育培训活动应为企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人力资源。第四,应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

(五)完善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的相互配合,设立相应的机构,统筹规划和管理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并按照全省规划统筹发展云南的农村职业教育,将多个部门、单位、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系统性的农村职业教育,使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8],逐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2014-06-23] http: //www.centv?cn/my/folder3995/folder4001/2014/06/2014-06-2381678html.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胡晓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5]欧颖,杨锐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通讯,2011(7)67-70.

[6]唐智彬.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