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规划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地规划;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e land planning is the national control land management to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nd the current land planning exists and the re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ontradiction, the method of dynamic, lack of lag maneuverability, individual character, etc.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d planning method, system reform,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mproving relevant personnel specialized level and other measure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Existing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言
土地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以及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规划。土地规划具有指令性和拘束性,属于行政规划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并合理开发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目前而言,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以及土地需求旺盛的现状使得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科学、民主、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如今土地问题已成为世界令人瞩目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为了研究解决这一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目前,中国正处于“两期”时期,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日益加剧,农村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日益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统筹规划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这又给土地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地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土地规划缺乏动态性,方案单一且与现实操作有差距。以前土地规划因受到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规划区域范围仅采用静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局部的经济发展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指标,再进行各种数据运算,最终达到综合平衡的状态。而对于区域内的其他方面,如土地自然属性、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同时也没有对各专业用地的规模进行阐述,这样导致十分复杂的土地利用问题过于简单化,从而造成其指标预测精确度下降。加上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有些规划只有一种方案,没有制定相应的第二种方案。如果规划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出调整或者更改,那之前的规划方案就可能作废,或者是很难做出相应的作出变化来及时调整。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没有根据客观情况来制定,也没有对未来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规划,而只是在原基础上做表面工作,编造相关数据,使得土地规划成为僵化的形式,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控制作用,规划也就越来越脱离实际。
2.土地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及个性。如今一些土地规划只是过分强调评价,特别重视农业用地的评价,却轻视了整个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空间布局。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也只是根据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展开的,创新能力极其低下。且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一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新颖性,土地规划方案执行性不强,无法体现土地规划的预测性、先进性。土地规划的重复问题严重,利用土地的目标、实施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也缺乏特色,尤其缺乏地方特色,特别是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地规划出现雷同。
3. 土地规划程序不严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国相关的土地规划的条款很多且隶属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但是规划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属于同一主体,与法治要求的“权力分立”的原则相矛盾,难以满足规划的公正性、科学性等要求,从而把规划变成了谋取利益的一类工具。农村土地规划及其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编制实施规划时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的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并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的知识,从而导致了规划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三、解决土地规划中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1.改进规划方法,制定规划技术标准相关规范。改变传统的静态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一种全新的动态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这是因为土地利用的动态过程,所以土地规划应是能体现这种动态过程的,所以它会涉及到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经济、人文、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必须采用动态的规划方法来制定具有动态特点的规划方案。用动态方法可以把规划划分成几个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指标要求,这样对于实施者来说就容易把握了,规划也就容易得到落实。所以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员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规范,通过不断实践修正,将标准不断完善。
2.加强规划可操作性及个性,深入规划体制改革。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与编制实施空间规划密切相关,无论从规划的定位还是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等都有比较清晰的界定,规划数量少而精,规划之间不存在交叉重叠和矛盾,因而实施起来比较顺利,操作性提高。有效解决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革规划体制,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力和综合管理力,减少规划数量,严格界定各类规划的范围,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3.确立土地规划的监管机制,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以及社会结构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对规划编制也要不断地进行相关的调整,在一定时期内无论规划做的多详细总会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规划应进行有科学依据的调整,不能为了追求稳定而不进行相关的调整。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对规划进行调整才能保证规划的的顺利实施。
土地规划的复杂性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各类关于专业用地及相关法律政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确保规划水平,提高规划的现实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利用科技手段作为分析政策影响、跟踪区域问题、筹划重大决策的重要支撑。
结语:
在土地规划实施的问题上,我们要冷静认真地考虑,发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土地规划实施工作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小敏、郭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05)。
[2] 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2) :115 -117.
篇2
关键词:土地规划;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在不断的被利用。 土地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想要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的规划。
一、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现状
( 一) 规划制定不完善。
在土地规划制度逐步受到重视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凸显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土地规划的制定不完善,与贯彻执行脱节。通常,一个完整的土地规划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编制,当规划取得进展后,往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执行过程中通常有很多现实的阻力影响预先编制好的规划,致使土地规划形同虚设,造成大量的浪费。这种情况出现有很多主、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规划制定不完善、政策整体性、连贯性差、土地规划权威性不高、公众参与度低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土地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 二) 规划方法单一。
我国制定土地规划一直以来采取静态的定性研究法,而非动态的定量研究法,这种单一的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规划的局限性。定性研究法凭借规划者的经验判断,通过客观事物的观察为导向,进行综合测量判断,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指标,最后经过数据验算、推理达到综合平衡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土地规划越来越受重视,如果依然沿用这种定性的单一方法编制土地规划,势必会影响土地规划的准确性,难以建立严谨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难以促进我国土地规划的飞速、稳步发展。
( 三) 规划可操作性低。
由于国情的需要,我国土地规划过分重视农业用地的评价,却忽视了我国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空间布局。通常,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某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创新,土地规划方案的执行力度不够,无法体现出土地规划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缺少创新能力,只是在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下执行实施的。而且,土地规划中重复问题严重,地方实施土地方针政策缺乏地方特色,甚至出现土地规划雷同的现象,这些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二、我国土地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土地用途不合理。
当前,我国土地用途规划的不合理,往往由于领导权威过高、公众和专家参与度较低、现实与规划脱节、制定前期实地调研不到位或不准确等原因造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恶化,在土地规划编制前,必须对规划范围及其周边用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详细调研,在合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政府、环境、当地实际等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 二) 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土地规划未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规划目标不科学,方法不得当,体现不出地方土地规划的特色,从而使得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发展背离。此外,有的土地规划制定的方案单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调整,导致以前的规划作废,浪费人力、物力。
( 三) 规划缺乏动态性。
我国当前土地规划方法单一,基本上采用静态的定性分析方法,从地方的经济发展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再进行各种数据的分析、运算。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和土地的自然属性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容易导致土地利用问题过于简单化,造成其指标准确度的下降。另外,由于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随时调整或者更改,使得之前的规划方案缺乏动态性,需要大幅度修改,造成了重复的劳动。这种缺乏动态性的规划使得土地规划成为一种僵化、固有的模式,导致了土地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的控制作用,与实际脱离。
三、促进我国土地规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健全规划制度。
为了尽可能避免土地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国在现有的土地规划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包括土地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土地规划的公示等,并对现有土地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另外,我国政府应加强出台关于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并逐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通过对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审批的严格管控,推动土地规划的全面执行。
( 二) 完善土地规划编制方法。
我国当前土地规划方法过于单一和局限,必须对土地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完善土地规划方法,采取将定性分析改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由于土地的利用开发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仅仅凭静态的角度分析,难以全面掌握,很难作出合理、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了达到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同步这一目标,并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均达到最大化,必须采取动态的方法进行土地规划编制。
( 三) 深入规划体制改革。
为了将土地规划的基本宗旨充分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就必须不断加大对规划方案的改革力度。一是应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让各级领导树立起规划管理的意识,明确土地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相关部门在规划执行过程中的自觉性。二是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实施,必须深入改革规划体制,减少规划数量,加强规划的衔接力度,严格界定规划范围。三是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市场经济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 四) 建立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
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计划编报程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进一步推动土地规划实施。相关土地规划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实时更新国土动态,通过部门间学习、省内学习、国内学习等途径,不断深化专业及相关法律政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确保规划水平的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土地规划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编制水平。
( 五) 做好土地规划的实施工作。
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善于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做好。不断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尽可能避免规划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地规划的制定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必须建立一个系统性和完整性较高的土地规划方案。 在土地规划实施的问题上,需要冷静认真地考虑,发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做好。 不断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尽可能避免规划中各类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土地规划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文章. 关于我国当前土地规划的理性思考[J]. 江西建材,2014,04.
[2]竺豪杰.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 中国农业信息,2014,03.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问题;对策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安邦立国之基。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近年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集约节约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协调各行业、各部门经济活动综合平台的土地规划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保障土地规划的作用充分发挥。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国民经济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土地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总体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基础。亦即以区域内全部的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等方面所做的统筹安排[1]。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问题
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不高
土地规划是政府进行土地宏观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尊重。从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各地规划指标被提前突破、先用地后规划、违反规划和随意修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认为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2]。这与一些地方领导规划意识薄弱,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轻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忽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法律的严肃性有一定关系。
2.2 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在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3]。究其原因,其一是政府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政府一样为公众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和条件,其二是公众对自身知识或者专业理念持有怀疑态度,从而导致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气氛不高涨。其三是公众误认为土地规划是国家或者政府层面上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干,因而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和心理,从而降低参与的积极性。
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不清,协调不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跟随城市规划走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往往都是编制了城市规划之后,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布局再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致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理不顺、理不清。与此同时,各地都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势必会导致农用地的转换,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将屈从于地方政府的局部利益。致使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抓紧出台《土地规划法》,并将其作为一部与《民法》、《刑法》等具有相同威慑力的法律固定下来。及时研究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整个土地规划法律制度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5]。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现象毫不姑息,提高违法成本,进而形成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完整的反馈机制。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约束、引导、影响地方的土地利用及规划管理。
3.2 提高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只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它的执行也与每个老百姓息息相关。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完全效仿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公众参与制度也不大现实[6]。但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公平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民主的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在制定、修改、实施土地规划的整个过程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监督渠道和环境,保证土地规划接地气,有人气,顺利实现规划目标。
3.3 理顺两规关系,加强两规之间的衔接,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整个区域的规划,城市规划是土地规划的一部分。从规划范围的角度来看,两者是面与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7]。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均服务于城市建设发展,只有做好两个规划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使两规协调一致,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立体的土地利用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前提下,也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解决吃饭问题需要保护耕地,但更需要通过经济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来根本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只有做好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使两规在指导思想、规划图件、基础数据等进行相互衔接,建立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的联动机制,才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和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8],从而形成互利共赢、互补协调的格局。
4 总结
通过分析可知,只有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真正将规划当成法律,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都按照法律进行。并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鼓励倡导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为公众提供合适的渠道和机会,进而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规划的透明度。还要理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才能最终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建平,邓爱珍,赵小敏,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以江西省广丰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42-48
[2]李龙浩,张春雨.加拿大土地规划制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6):38-42.
[3]张子桢.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5.
[4]黄薇.浅谈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J].低碳世界,2013,12:123-124.
[5]严金明.土地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及法律框架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4-9.
[6]李茂.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土资源情报,2009,3:38-42.
篇4
[关键词]土地规划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率 提高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4-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占用量不断增多,因此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无论从国家整体上看,或者从建筑施工的微观角度,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都存在低下的问题,如何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已经是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的促使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强化土地规划和管理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
1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针对目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构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做到科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缺陷:总量大,人均少,耕地压力大,非农建设占用地面积急剧上升,占用耕地面积大,对于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是粗放型管理,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资源,如何解决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利用动态监测模型对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研究,利用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将各种监测数据纳入变化模型中,模拟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变化。
1.1模型的基本原理
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这种系统方法通过建立一定形式的数学模型来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一种全新的土地利用研究途径。根据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各种变化的原因、过程以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构建该模型主要根据以下两个基本原理。
首先,是模型驱动力的综合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管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而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人口、技术水平、富余程度等方面,其中对于土地规划管理的失误、经济的变化等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率的影响最大,对于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之间通过管理与规划而相互联系,它们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由于规划管理的效果使它们具有交叉相互作用。根据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动态模型,结合现实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之间的变化进行预测。具体如图。
其次,是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指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的各项因素与土地规划管理具有一种紧密相关联的特点,不同的管理规划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因素形式,土地利用变化会受到不同规模尺度的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对于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不能根据小尺度规模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累计,同样不能使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来对小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预测。只有根据测特定的区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模型,才能准确的把握土地管理与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影响。
1.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空间意义
土地最直观的特地在于其在空间区域的固定性与独特性,因此对于特定区域(国家整体也算是个区域)的管理和规划会造成其空间形式产生定性或定量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分析,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例如在郊区一家工厂被改造为耕地,或者郊区一片耕地被改建为一座工厂,同样是相同面积的土地,两者之间或许在面积上相互抵充,但是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叠合运算和空间统计分析对于各个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土地的为转移部分、转移部分和转移去向进行分析,识别新增部分和来源。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规划与管理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是否有促进作用。
1.3土地综合规划动态模型
由于土地规划与管理会促进土地利用产生变化,对于特定时段,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对于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反映该区域内由于规划的作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助于更加合理的设计土地管理与规划方案。某一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表达式为: LC= ni=1ΣLU i-j 2ni=1ΣLUi × 1T ×100%;LCT= ni=1ΣLU i-j 2ni=1ΣLUi ×100%。其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i-j为监测时间段内第i类土地类型转为非i类(即j类,j=1…n)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监测时间段长,当T的时段长设为年时,LC为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年度变化率。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也有积极的作用,在计算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的变化速率是适用和有效的。
1.4土地规划管理的空间尺度转化模型
由于不同的管理规划对应着不同的利用模式,因此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模式应该有助于当地建设,并且能够改善区域尺度的土地生态问题。这种规划模式才能有助于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促进土地使用率不断提高,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宏观上对区域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进行研究,还要从微观角度对小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进行探讨,国家整体的土地规划对于各地区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不能硬性的将这一规模尺度应用到以下各级的规模层次上,某一规模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机制在更大或更小的范围内可能表现得不明显或根本不适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中小尺度上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大尺度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需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同时也是受制于土地资源最严重的矛盾凸显期,从宏观上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需要不断深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因此土地资源瓶颈就更加凸显,在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效率是一大问题。其次,由于人口压力的家具对新增建设用地形成刚性需求。再次,由于经济发展趋势过快,各个地区的用地效益差距较大。最后,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面临着用地资源的匮乏,根据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研究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根据管理与规划动态监测模型属于整体较大尺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耕地整体被滥用、管理混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其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改革。
2.1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
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应该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而逐步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应该逐步实现各个地区对于诸如农田水利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区管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随行入市,不再将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而对于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该报经国务院审批,这些类型的用地应该减少计划管理,将这些用地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内,往往会对区域内的其他因素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
2.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
目前,有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这种意见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会加剧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非农占用低计划会扩展至农业内部用地,指令性计划将会扩展至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用地的调整,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粮食的播种面积主要由市场和政府经济部门共同调节,近年来供过于求的市场趋势使得这种调节模式发挥着巨大的潜力,而如果再次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就会造成越管越乱的情况,我国政府对于非农占用地的宏观管理已经稍显牵强,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会丧失规划的有效性。
2.3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
我国目前正在不断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除了要坚持市场调节的作用外,还不应该摒弃计划管理,要坚持在特定领域采用计划指标,对于如招商引资等情况而导致的较大缺口,如确有需要可以允许地方在一定幅度内使用计划外指标,使用计划外指标要经过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而对于用地较多时,则应上报国务院批准。
3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现今社会发展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加大,特别是那些占地面积特别大的企业,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本文举油田企业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为例,分析如何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促使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3.1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3.2土地使用集约化
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栏,具体如下案例:
同样是大型占地的建设项目,环城公路的工业项目和不符合区产业导向的现有工业项目应该严格进行控制。萧山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若干意见》,工业用地利用率门槛再提高,新建工业项目的容积率由不得低于1.0提高到不得低于1.2,上限由2.0提高到2.5,非生产性用地控制在7%以内。
3.3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
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4小结
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非常关键的。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国家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并且从微观的角度,对于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概况,更好的促进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张云;农村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年01期.
篇5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当前,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能够促使它们和谐发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国内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范例。对土地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提高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预防有重大缺陷的土地规划方案的实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确保土地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有,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目标与方针;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分区,农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水源保护区、确定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面积。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对土地规划的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评价,并能采取降低环境不良影响的方案措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在于土地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能够减少规划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其进行改善的一种方法。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处于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相关城市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通过类比调查、现场勘查和访问以及专家咨询等工作,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开展、环评要点,以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二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及分析
由于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在规划区域内,其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就是对规划区域的现状评价和规划方案的评价。为了能够得以实施,就必须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识别及分析。在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方面,要能够正确认识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即环境影响具体指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对人类社会的反馈效应。要科学准确的对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就要确定哪些因素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计划性,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分析工作的可靠性,为减少和预防环境影响不利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进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识别时候,要根据环境影响因子的权重不同,选择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这些因子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的目标及方针、土地规划的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用地范围的规划与布局, 保护区等其它用地区的划分。在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土地类型的改变,如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的三废污染,严重威胁了自然环境;未利用地转化为其它类型用地会导致土壤侵蚀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域面积、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增加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交通用地阻碍了动物迁徙、农田被占用,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三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占用、土地组织与布局方面对自然环境的林地、水域等环境影响。土地规划的内容包括土地规划的目标和方针、结构调整和土地分区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因此,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就应包括:土地规划的现状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分析;土地规划与产业结构、城市建设等的关系分析;土地规划调整方案及相应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方案。
四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组织开展
为了能够有效开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可操作的技术规程,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强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规范,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开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示范,逐步完善并推广,加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对其进行培训,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并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替代方案或环保措施进行协商。其次,要进行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土地规划的生态环境改善方案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再次,要学习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型与方法。最后,土地环境影响评价要重视公众参与,通过鼓励相关专家与公众的参与,充分考虑到社会各层面的利益与观点,全面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自然环境现状,能够做出更加准确与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随机走访、座谈、听证、发放调查表等形式,更好地推动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五 构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首先,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要选择具有灵敏性、主导性指标,要制定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原则,如预测性和科学性原则,能够反映自然环境现状及未来变化;综合性和主成分性原则,能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指标;易于资料搜集和具有可操作性;时间和空间上敏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其次,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要有层次性,即总目标层、环境目标层以及指标层。最后,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可以利用定性排序确定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利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
六 结论
通过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技术方法等处于发展阶段,根据相关案例的实践经验,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工作路径。土地规划是对用地宏观结构布局,要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考虑。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现状评价,通过规划治理环境问题;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土地规划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最优的规划方案。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介入时间为土地规划方案的形成期间,具有前瞻性预测,通过分析土地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来改善土地规划方案。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土地规划涵盖了各个建设项目,从规划区的生态环境整体角度对所有建设项目的交叉、累积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实现规划区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的影响力度比较大,能够对规划区域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可以拟定替代方案来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公众参与的程度方面,由于土地规划方案草案具有机密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度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孙艾青,吴克宁,曹端海. 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友好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太原市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1)
[2] 周嘉,高丹,常琳娜.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06)
[3] 李艳超,朱胜标,曹秋平,彭志刚.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以湘乡市为例[J]. 国土资源情报. 2011.(12)
[4] 荀文会,李玉芳.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0.(01)
篇6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
土地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从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来看,国土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从我国目前的土地规划来看,建设用地的需求猛增,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总量供需和时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加快,但在实施过程中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现状严重脱节。
二、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是动态的,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土地的合理规划,乃至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一)土地规划信息库不完善
规划是一个时期过程,但从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现实来看,土地规划所依据的土地信息制度并不完善。土地利用信息是各类用地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我国大部分土地与规划部门对土地的利用情况掌握不够,基础数据不翔实,据此制订出的规划只能是空对空、假对假、相关统计数据不能及时更新;归档的资料缺失严重、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很难将现代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土地数据的管理相结合。因此造成土地规划借以参考的信息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相应的土地规划就处于一个变化、不稳定的状态。
(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滞后
在规划的专题研究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并不多见。土地利用规划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以经验判断为基础,在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规划指标,然后进行各种数据推算达到综合的平衡。而规划所以依据的土地信息本身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有的规划实施不久,客观情况就已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是用静态的方法处理动态的结果。这样一来,土地利用规划就不能很好的指导用地调整。预期的规划难以发挥效用,缺乏科学性,造成规划在某些方面的严重滞后。
(三)土地利用规划僵硬
土地利用的动态性决定了土地规划的灵活性,但灵活性并不意味着调整的随意性。所谓动态性,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用地的科学预测,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表面文章,使得土地规划在实质上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附属品,结果导致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丧失了统筹规划和参考的意义。灵活性,不是说随意的更改规划,而是参照当地的历史和现状、自然与文化等更好付诸于实施,也就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前很多地方把二者生硬的割裂开,造成了土地利用规划丧失活力,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形同虚设。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欠缺法律保障
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保障条款的制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空白,在权威与震慑的法律效果上达不到立法的目的,规划的法律效用难以形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实用性欠佳,缺少本身的独立性和新颖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再加上其规划本身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难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级规划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规划体系不够灵活,规划协调与衔接性差等。
(五)土地利用规划执行困难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面,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缺少,使得相关部门在处理有关问题时滥用权利,从而损害了国家的公信力;规划是保障公民土地权益的依据,也是公民履行相应义务的准则。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只流于形式,民主参与较少,民众对于这些规范很模糊、很陌生,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施起来矛盾阻力重重。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出路所在
土地利用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为更好利用国家的土地资源,找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出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土地信息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起调节、分配、控制土地资源的作用。我们应加快体制的技术创新,应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科学技术含量,进一步核查基础土地统计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定期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为随时动态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模式;其次,完善土地信息档案项目,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尽可能详实记录土地规划的情况;最后,加强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奖惩分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二)开拓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在德国科学分类方法常应用于规划中,比如建造用地一般划分居住用地、混合用地、工业用地、特别用地共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有次一级用区、片构成,如核心区、混合区、居住区等,而这些区片的有关具体规划思想,具有较为明确的意向性和指导性。另外,近年来我国有的学者推崇的沟通式的规划方法,它的操作使土地规划编制更合理、可操作性更强,利于社会公平。这些方法给我们的理念带来新的冲击,我们可以集众所长,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灵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因此协调好规划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地,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需要保持好稳定性,规划的市场变化必定会损伤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但我们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却是在时刻变化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做到在变化中发展,而不是教条的仅把规划当作教科书来使用。
(四)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保障
法律的保障将土地规划提到一个政治高度。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公众参与的公开性和民主性规划体制,这就要求在规划的编制和调整中,要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和规划实施监督制度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公众潜力和主动意识,赋予土地使用者知晓、参与、决策、监督规划的权力,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对规划的编制提供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政府部门编制的规划更加切合实际,同时制约和避免各种违反规划行为的发生。(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需要在公共管理思想范畴内,引入公众参与理念,了解公众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对重点项目和政策效应的意见等,从而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使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六)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
土地利用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种摆脱过去只考虑土地量化的新的规划模式。这种模式遵循协调共生、多样性、协调面积空间结构协调的原则。将土地规划纳入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制度发展的核心。
结语
就现状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推进是遇到许多困难和自身的不足。土地规划必须吸取先进理念,如控制城市向外扩张、保护农田、合理高效持续利用土地等。展望未来,创新理念,真正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2] 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3(17)
[3] 李沙.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理论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4] 吴次芳.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通俗点说,土地管理的工作就是先确定一块地的范围和面积,再结合这块地的地段区位、环境特点以及政府对这块地所在片区的规划等,对它进行利用和开发,决定是建造医院、学校这样的公共设施,还是拿来拍卖给房产公司开发住宅小区。”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在某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的陈永鉴这样描述他的工作内容。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这是一个“提出设想―论证方案―确定实施”的过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建在哪儿,医院建在哪儿,甚至我们居住的小区的建造都需要经过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
就拿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例子来说,旧东站离市中心很近,随着客流量不断增大,进出的人流、车辆使得车站周边的交通拥堵不堪。另外,从城市规划发展来看,对外交通一般设置在城市的,以避免众多大型车辆穿越市区,保证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有序进行。如果两者混杂在一起,整个城市的通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汽车站应该搬迁到城市相对边缘的地方。
有了搬迁车站的规划后,就要论证方案。为什么会搬迁到九堡而不是其他地方呢?九堡位于杭州郊区,有不少村庄,人口并不密集。随着城市化发展,种地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业,于是就有大量土地闲置。当然杭州有许多这样的地方,最终选址九堡,还和杭州市的城市开发方向有关。通常把大型公共设施布局在一个地方,可以迅速拉升该区域的经济,比如拉动地价、促进消费、吸引投资等。政府希望城东地块能够迅速被开发起来,于是九堡就成了城东开发政策的受益者。
方案确定后,就可以开始实施了。这时,先要通过土地勘测了解地形,并对区域内的土地分别属于谁、目前的用途进行调查,然后上报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即可进行动迁――九堡的土地有不少属于当地农村,这就要以村为单位征用土地,将村民动员搬迁至别的地方,动迁完成后才能开始建设。
这样一个从论证方案到实施的过程复杂而周密,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来具体操作,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的规划部门、审批部门、勘测小组的通力合作。
专业知识文理兼备
通过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并不是想当然的,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托。这就要通过《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学》等课程来了解土地规划、利用的原则和方法。这其中,《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管理学》十分重要,因为影响土地规划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经济和管理。
经济因素指的是土地的价值。农业用地的价值体现在肥沃程度上,城市用地则体现在它所处的位置和繁华程度,这些都对它们的开发形式有影响――肥沃的农用土地不用来耕作而用做房产开发十分可惜,而地处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发展商业就再好不过了。
管理因素则是人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比如,把汽车东站搬到九堡就含有政府希望借此推动这一地区发展的因素在内。
另外,由于对土地的规划利用是政府行为,讲求科学严谨,不能出一丝差错,所以,了解土地的产权、产籍以及税费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会有专门的课程讲授这些知识。
这些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文”的一面,“理”则体现在实践操作上。
地形勘测是实现土地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测量学》课程就是为此而设。首先要学习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比如测量地面两点间高差的水准仪、测量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经纬仪等;然后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给定区域的地形,包括房屋的位置、树木的分布、空地所占面积、围墙沟渠的位置等,并将其画出来,形成一幅地形图,让看图的人不去现场也能了解那里的建筑、绿化的分布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规划、设计都将在这幅图纸上进行,所以并不是画一个大概就可以应付的,图纸上1厘米的差错在现实中可就是几百米了。所以,勘测也是个精细的活儿。
就业:公务员录取率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定的技术性,相较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等“万金油”类型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并不大。进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是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陈永鉴所在的班级毕业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取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他说,这比其他专业考取公务员的比率高多了。
由于掌握土地勘测技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土地勘测规划研究所、测绘机构工作,一些生产测绘仪器的公司也会需要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此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房产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等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这些公司都会有涉及土地的业务,例如参与土地“招拍挂”(俗称“拿地”)、土地评估、办理各类有关土地的相关手续等。学土地管理专业的人拥有“拿地”、评估的专业知识,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从事这类工作得心应手。
当然,继续深造也是很好的选择。陈永鉴就曾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读研,“适当改变研究方向,攻读城市规划或者城市管理方面的学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融合这两者知识,可以拓展专业面,满足社会对‘多面手’的需求。”
院校点击
有志学习土地资源管理的同学,本科阶段可以考虑以下两所重点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经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政策与法规等,专业设置偏重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
篇8
【关键词】科学规划,城市供水,城市防洪,停车设施,地下空间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学科、各专业、各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利益的整合,唯有密切配合协调,才能将城市规划建设好,城市功能才能走上正轨。科学的规划是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规划。规划对城市所有资源再分配,而这些资源分配是否均衡合理,也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的成败。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也都是规划的问题。
1 规划的前瞻性与连续性
规划必须适当超前,不能只看眼前,急功近利,规划是个动态发展的历程,要为以后规划修编和城市建设留有余地,而不应成为未来规划建设的阻力。我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城市布局混乱、道路不通、交通不畅,绿地随意侵占,湿地大量减少,历史建筑随意破坏,城市景观风貌完全变样,环境严重恶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滞后。
规划的历史欠账给现在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打通一条路也成了艰巨的任务。例如合肥市的长江中路改造,修路用了1亿,而拆迁就用了8个多亿。正如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所说,“我们现在拆的,很多就是自己以前建的,如果继续这样,会造成多大浪费!” “不做高起点的规划,一味将就,就是在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和子孙犯罪。” 这些留之有害,拆之可惜的“鸡肋”建筑大量存在着,过去规划的短视成了现在城市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2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调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均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但现实中两种规划的编制主体不同,强调的重点内容也不同。土地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而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的土地指标管理。离开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再好也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与土地规划的冲突导致规划不能实施。因此两规的协调与衔接显得非常重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为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条件;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也应主要根据土地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进行结构的合理安排。同时城市规划也要进一步树立合理和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概念。城市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等,应和土地利用规划衔接。
城市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制约,共同遵循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
3 城市供水
自古以来,所有的大城市都是依水而建,可见水资源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没有充沛的水资源,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很多有影响的古代文明都是因为缺少了水而消亡。不能做到水资源的平衡,城市就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我国目前657个城市中,缺水的有400多个,严重缺水的110个,年缺水量达60多亿吨。
不顾水资源现状,在规划建设城市时一味贪大求全,发展耗水量大的产业,使缺水情况不断恶化,地下水的超采使很多城市形成漏斗,地面沉降等问题日益加剧,次生灾害还将更为严重。
水资源足以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料总是以及分布情况,取得水资源的平衡,否则城市就不能可持续发展。
4 城市交通
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汽车数辆迅速增加,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各城市拥堵情况都很严重。
编制城市规划不够科学是拥堵的重要原因,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过于机械,生活区和生产区过于分离,产生上下班的交通高峰;规划的道路总量不足,城市干道密度过低,道路设计不合理;交通形式单一,公共交通发展不足,不能形成多渠道立体化交通出行方式;被动出行过多等。
城市规划一旦确定并付诸实施,道路密度很难再提高,因此必须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交通问题。合理确定功能分区;优化城市道路网设计,减少道路的平面交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另外,合理的城市管理也能减缓交通的拥堵,如错峰上下班,减少被动出行的数量等。
5 城市防洪
近年来灾害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考验着城市的防洪能力,排水设施的不足让城市出现严重内涝, “城市看海”的现象一再重演。巴黎的排水设施建于150年前,罗马的排水设施还是2000年前建设的,到现在都仍然发挥着作用,保证着城市的防洪安全。而我国大多数的城市排水设施都是近期建设的,却没能经受洪水考验。长期以来,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排涝设施相对薄弱、防洪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防洪标准不达标成普遍现象。规划建设重地上轻地下、不重视排水设施,随意破坏水系,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地形、水系等,按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选定适宜的防洪标准,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完善城市的防洪工程体系,既满足防洪要求,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旅游休闲、环境整治和生态改善等结合。
6 停车设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汽车数量迅速增加。人均拥有私家车的数量不断提高,加之城市规划的地区性差异,停车泊位的总量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车辆停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运转的瓶颈。而在道路上划定的停车位也影响了交通的通畅。在做城市规划时必须要对停车设施做出全面安排,科学测算车辆总量及发展速度,优先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发展地面、地下、空中立体式停车。
7 地下空间
城市各种要素和资源高度聚集,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日益提高,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地下空间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各种管线、地铁、商场、仓储、人防、地下车库等,规模都不大,只能作为单体发挥有限的作用。现实中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部门、产权分割,地下空间难以互通,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地下空间的作用受到严重限制。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地下空间的效率,城市地下空间统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地下车行、步行系统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将各部门、各单位的地下空间联系起来,人防设施也平战结合使用,打破条块分割,实施综合利用。地下空间一旦连起来,形成地下交通、停车、换乘、购物、服务、餐饮等一体的地下综合体,它的作用将成百倍的增加。地铁、地下快速车行系统的高效率运行,也能拓展道路空间,缓解地面的交通、停车等压力。
8 结语
规划建设城市不能只看利益而轻责任,只注重赚钱的土地出让和商业开发,城市必须要考虑更多的公共利益,优先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的设施配套完善了,城市的功能才能正常的运行,才是宜居、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朱鹏、张雷,城市化与水资源相互关系研究述评.
[2]杨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篇9
目前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了国内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作为人们生活以及工作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的土地资源,其在国内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此,需要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进行规划,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让其为我国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将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管理有所提升,本文针对其管理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解决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面积第三大国,总面积达到960万km2,具备着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可是实际却因为山地以及丘陵太多,造成实际可以利用面积较少,为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这是目前所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虽然近几年国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工作,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大量的土地资源问题没有解决。为此,需要对土地管理高度重视,使得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国家发展。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土地资源是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的发展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问题,这不仅会出现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也会使得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挥受到严重阻碍。归纳总结有以下几点。
1.1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是现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现在农村开始不断朝着城市化发展,使得往城市涌去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同时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对这类土地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所以导致耕地一直处于荒芜状态,这就使得这些土地资源产生严重浪费的现象。城市区域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面积都使用在建筑用地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匮乏与紧张。所以,现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结构都明显失衡,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工作有所阻碍。
1.2规划不科学土地资源一直是国内的重点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需要预先开展规划工作,可是目前国内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大多数有关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土地变更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就产生土地使用实际情况与收集资料不符合的问题,这将直接对之后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另外还可能造成土地规划缺乏信息依据以及合理性,导致决策出现严重失误,使得土地资源并未达到预期的利用率。
1.3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彻底执行目前国内与土地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并且与实际情况有所符合,但是在法律法规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并未落实到实处,未能实际有效执行。具体情况为:在与土地资源有关的管理政策后,却没有实际履行,同时有关权利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并且再与其他原因结合,导致许多权利都出现了位移现象;另外,并未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者权益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对于相关纠纷而产生的暴力冲突,产生了伤亡等事故;法律法规并未及时更新,一旦土地资源状况发生变化后,法律法规却依旧如初,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导致群众集体土地资源出现纠纷时,往往出现无理可依、无法可循等状况,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动摇。
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制定并健全法律法规如果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法可依,第一步就需要将与土地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健全以及填补建立的工作,这样才能对依法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在这过程中,需要确保立法时的严格审核,确保将土地资源管理能够规范化并且将其中所有有关的案例全部包含,这样才能让目前较为被动的局面有所改变。将有关的职责全部规范并划分,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都能被保护,极大程度地制约地方政府官员、违法乱纪的现象,确保土地管理能够合理开展。
2.2执法力度需加强有关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健全之后,需要贯彻到实处,有关的执法力度需要全部加强,如果发现任何违法行为,就需要根据情况对有关责任人的刑事以及行政责任加以追究。同时还需要建立领导问责制,这是为了确保责任到位,一旦领导造成群众不满或者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并且产生了重大损失,都需要对其追责处理,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能落实到位。
2.3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提高除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土地资源处于合理使用状态,还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对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政府机构以及土地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合理科学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确保土地调查所得信息和土地实际使用情况能够符合,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使用的土地规划,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管理需要严格执行。为了确保土地资源不会被随意浪费,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对土地管理严格执行。针对建设用地,有关土地管理部门需要设立用地审批管理流程,将审批流程全面规范化,这样可以有效整治如今建设用地方面存在的管理混乱问题;土地资源整合。为了土地资源不浪费、合理使用以及管理,确保土地规划能够顺利实施,为此,需要整合土地资源。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将地籍基础业务工作做好并改善,城市重点项目的用地有所保证,建设用地的规模加以限制。采取这些土地整合工作后,确保了土地资源使用合理性。
2.4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具备其特殊的专业性,并且内容多且复杂,如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依法进行,需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队伍不具备专业素养,并且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尤其是整体素质都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作为中介性较强的工作领域,所以有关工作人员都需要熟悉这些工作内容,知道每个专业领域都需要哪些专业知识以及特点。土地资源管理是需要具备多技术、多学科、跨行业等特点的人才加入,这样才能使得整体管理状况有所提升。
2.5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目前农民缺乏其应有的法律意识,为了防止土地资源其本身的作用不受到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维护其应有的利益,所以需要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能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这样就能够杜绝土地资源被非法使用的现象。
2.6投资需遵循市场规律现在政府投资依旧在土地投资中占着重要地位,而民间投资却较少。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各个企业需要依照市场需求开展投资,参与土地投资的企业需要对市场规律尊重,并进行合理规范地利用以及开发工作。
3结语
如今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在不断提升,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资源也引起了关注以及重视,如何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提升是现在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管理的现状以及问题详细描述,并且就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以及分析,将其对应的解决措施提出,同时加以实践。这些解决措施如能长期实施,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升,使得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确保原先所存在的土地资源浪费、违规使用土地资源等现象能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刘万平.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制度创设初探[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9):18-19.
[2]刘志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3]李刚.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J].江西建材,2015(6):260-260,261.
[4]张磊.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决策与信息(上旬刊),2012(11):96.
篇10
【关键词】土地使用权、勘测定界、土地
在《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008-2007)规定中,在土地划界这一块,明文规定了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接或者使用的时候,需要提供相应的土地定界文本,用以证明土地的使用权适用范围。尽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话题,本文旨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寻求解决方法,为广大同仁提供新的思路。
一、土地类型的判断出现不同
在进行实地调研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实际土地类型与规划图上的类型有很大的出路,有时候甚至大相径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下几种。
1、实际土地是耕地,但在规划图上把他划分为建筑用地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因为,这块土地已经送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未开始使用或者还未准备建设,施工单位看到工程还没有开始建设,为了能够多获得以下收入,便在本来应该是工程建设用地的地方进行农业生产。等到工程开始的时候,才会停止农业生产活动,转而进行工程建设。在实地调研中,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在按照规划图上所说的划分标准来区分土地的使用类型,而是应该按照实地情况,客观,认真的记录现有的土地使用类型,从而方便国土资源局对其进行规划管理。
2、成线形分布的土地类型的划分
在进行公路建设或者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往往会开挖沟渠,进行排水或者疏水工作。由于沟渠的使用范围不一样,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渠、有用于输送水源的水渠、还有用于泄洪排水的沟渠,种类不同,不能才用同样的标准,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其进行划分。比如说水渠中的干渠与支渠、泄洪渠、以及引水渠这类主要以输送水源为主要使用类型的沟渠,一般算做水利设施用地。如果渠道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渠,应该划分为农用地农田水利用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渠道由于年久失修或者由于节水改造工程中被放弃使用的,由于不在具有渠道的功能,这类渠道就被算作废弃用地,不能算作使用用地,在实地规划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酌情考虑,修改规划图,一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工程用地就该划分为未利用地,而正在使用的土地也要按照现实情况来进行划分。除了渠道,还有许多成线性分布的土地类型也有这样的问题。
3、园地与耕地的冲突
在农业用地上还有一种冲突,就是园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在政府提供的土地规划书上,本来应该是园地土地使用类型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块土地被该做耕地,进行农业生产。出现这种的原因是因为土地使用者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擅自改变了种植作物,把用于园地种植的土地改成耕地种植。面对这种情况,由于园地与耕地的土地使用状况不会相差太多,表层的营养层还没有破损的很严重,归根结底,依旧算作农业生产用地,遇到这种情况,不需要修改土地利用规划图,依旧按照原有的土地的规划设计。
在遇到未利用的土地的时候,而原有规划图是是耕地,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进行土地测定的时候,经常遇到,而通常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则是调差取证。如果这块土地是由于轮耕而暂时遗弃,进行休养生息的,或者成为荒地的时间不足五年,就不改变规划图上的记号,依旧算作耕地的土地使用类型。假若在调查后发现,这篇土地已经长期无人料理,或者是由于当年进行土地规划时候,由于失误漏算错算为耕地。遇到后面这种情况,则需要与当地的国土支援局或者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协商,按照他们的意见来修改规划图纸。
二、相邻项目之间出现的土地问题
在划分土地的时候,经常在两块大型项目中间存在小块的限制用地,这些用地经常被搁置或者侵占,如何处理好中间用地,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实。
不同勘测单位在进行项目划分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雇佣了不同的勘测队伍进行土地划分,但是在进行划分的时候,双方没有沟通清楚,造成这种问题。或者是由于各个勘测队伍配备的人员不同,专业素质有高有低,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容易出现划分标准不一,两个项目之间留有空余的闲置土地,但是由于周围是大型项目,这些夹杂中间的狭小土地根本没法使用,而两边项目进行建设的时候,会将不用的废料堆放这次,也影响了土地使用。在勘测地界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与当地的土地规划管理部门或者是国土资源局进行沟通协商,并且让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同时到场,一起对中间闲置土地进行规划分配。同时制定统一的标准,在进行土地划分的时候,可以允许勘测队伍专业水平不高,但是不准不同勘测队伍之间使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只有使用统一标准,在能够在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前提条件下对土地进行规划分配。同时对于勘测队伍水平良莠不齐这种情况也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用来提高勘测人员的水平。
在不同项目之间还会出现侵占土地的现象,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规划部门在对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采用了双重标准,让不同项目之间出现了互相侵占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相关的规划部门,看看如何合理解决两个项目之间出现的土地争执的问题。是选择把这块土地平分给两个项目,还是在周边其他地方划分一块新的土地对其进行补偿,也可能是选择把这块土地划分给一方,并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结语:在讨论了几种土地划分是出现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土地划分出现的问题多是由于疏忽与大意造成的,没有进行实地考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勘测队伍大多是临时雇佣一些人员,协助他们进行土地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疏于土地的管理,采用十几年前老旧的土地规划图,墨守成规,不愿意实地考察,或者在进行实地考察的时候走个过场,摆个形式,并不是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上面所说到的问题大多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缺乏责任心使然。作为土地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与材料,土地划分标准时时刻刻影响着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采取一个认真,严谨的态度,在土地定界这一块是很重要的。而且划分土地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工作,它融合了地理,物理,人文,历史等一系列专业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与当地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好关系,还有与土地使用者之间对其进行沟通,合理安排好土地,合理处理好土地,对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资料:
[1]高忠书: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和田地区国土资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通知
[3]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流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