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和理解

篇1

现就我科在脑卒中病人康复训练中常用的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浅析如下:

康复科医生在初次接诊需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病人时,常会应用结构化技术。根据临床诊断、功能评估应对病人作出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同时还应向病人及家属阐明康复近期、远期目标,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时间、大致费用、总体治疗方案等,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现实,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在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康复医疗工作者应多使用积极关注技术,发现病人细微变化。因为脑卒中病人病程长,功能恢复缓慢,多有情绪不稳,焦虑、烦躁、抑郁、失眠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出现。因此治疗训练过程中时刻要积极关注病人,充分理解病人心情,及时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帮助病人及时了解自己的变化、进步,多鼓励关心病人,改善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树立其合理信念,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早达到治疗目标。

治疗中要合理使用具体化技术,及时弄清病人的感受和想法,尤其是对有言语表达或认知障碍者或有多种并发症者,治疗师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发现其异常表情变化及各种言语和非言语动作,结合及时的科学诊查评估,来了解病人的训练强度、承受能力、感受或其他不适情况等,合理调整治疗、训练方案。防止训练不足,避免训练过量及训练中意外发生。

对病人及家属的质疑、疑惑以及不现实的过高期望,治疗师应使用立即技术及时作出反应,平等、开放式地与其讨论分析、解释,澄清认知、消除疑虑,医患互补,增强互信,减少矛盾冲突。

篇2

关键词:恶性肿瘤;妇科;中医康复锻炼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和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成为导致妇女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本院在2007年5月到2008年12月间用中医康复疗法护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5月到200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恶性肿瘤病人32例,入选条件是已婚、家庭完整、患者对疾病知情、行根治性放疗并治愈出院。30例病人年龄23~67岁,平均4O.5岁;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13例,初中9例,小学以下10例。恶性肿瘤的类型:乳腺癌12例,直肠癌6例,鼻咽癌3例,肺癌3例,胃癌1例,肝癌1例,纵膈肿瘤1例,其他恶性肿瘤5例。由专人出院时对病人进行评估调查,32例病人均表示已理解和掌握康复教育内容。出院后1个月至6个月再对这些病人进行电话随访或面谈,了解病人对康复教育的遵从情况。 

1.2中医康复锻炼方法 

1.2.1常规方法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中医康复治疗。使用按摩、针灸等方法,1次/d,2O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气泡浴+涡流浴。操作如下:患儿全身裸露,颈部或腋下戴游泳圈放入水温37℃~38℃、水深6O~70cm的水疗机中,打开气泡、涡流开关进行治疗,1次/d,20min/次,2O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1.2.2心理康复指导康复是一项主动自觉的活动,不同的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康复效果。比如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组织多,手术创面大,尤其是手术后形体上产生的变化及对预后的担心,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要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帮助患者接受现实,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康复信念,才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康复的行动。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和进行心理治疗,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 

1.2.3功能康复指导功能康复的时机是康复治疗的关键,要向患者讲解康复时机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过早活动会影响组织愈合,过晚运动会引起腋窝积液、上肢水肿,告诉患者乳腺癌术后2周要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从每次5min开始逐渐增加到每次30min,每天可进行数次,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标准。康复锻炼的主要技巧是要掌握活动的力度,早期被动运动要求轻柔、缓慢,以不引起疼痛为宜。 

1.2.4用药指导化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化疗是炎性乳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接受化疗的患者应无明显的骨髓抑制。常用的化疗方案有CMF方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CAF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等,要求连续应用6个疗程,以提高化疗效果。近年来,开展的新辅助化疗指对晚期恶性肿瘤行术前局部化疗,目的是在术前缩小肿瘤,改善乳癌的临床分期,减少肿瘤的侵袭性,是进展期乳癌术前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期,化疗患者用药后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要对患者讲解可能出现的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情况。 

1.2.5饮食指导合理安排饮食,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蛋白、低脂、低糖饮食,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营养过度,因肥胖对治疗肿瘤有不利影响,在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的长期生活中,应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遵守饮食有节不过量的原则,在饮食安排上,对每天的总热量、脂肪、糖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暴饮暴食。 

2结果 

 

本组32例病人出院后1个月-6个月回访调查,28例保持良好心态,24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1例饮食休息合理,25例掌握了正确的性生活知识,32例重视后期放射反应。

3讨论 

 

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心理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比如确诊前疑为癌症时,患者会因潜在的“恐癌”意识而回避事实,就诊时避重就轻,不积极检查,将病情合理化,这些均对早期诊断不利。还有病人出现明显的急于求证的焦虑情绪,急于四处求医,同时,病人对诊断结果表现出期待性焦虑、伴有坐卧不安、失眠、食欲下降。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综合性护理康复干预措施,可降低其孤独感、抑郁、焦虑、恐惧;帮助患者对诊断和治疗的适应;增加对疾病的理解和控制,减少躯体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康复锻炼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锻炼的核心就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观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措施 ,康复锻炼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积极应对。Okamura等研究表明,在患病早期,患者感到迷惑、混乱、信息需求量大,采取咨询等积极主动的行为不但能明确获取相关知识,还能减轻内心的困惑。对乳腺癌的治愈情况、疾病分期、疼痛、术后肢体康复、饮食、放化疗及内分泌的不良反应、康复期的性生活等都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中医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它融汇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它仍然充满活力,造福人类,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研究、采用。对祖国医学宝库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认真学习、理解、继承、发展和创新。在本文中,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与中医康复护理后,大部分病人对康复教育的遵医行为较为理想,重视疾病的康复问题,尤其对饮食和休息、治疗后期反应等认识深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发现部分病人对一些中医康复内容的遵从不是很理想,如对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性生活知识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更为突出,出现这些情况固然有病人本身的因素,但也有来自生活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因素。由此可见,康复锻炼是一项复杂的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的过程,医护人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康复锻炼,可帮助病人正确掌握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达到有效教育、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总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中医康复锻炼,不但能使患者患者早日康复,而且能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增强生活信心,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患者全面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篇3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功能筛选量表;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09-0032-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精神知识的缺乏,给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很大不利,更具有转变为慢性和精神残疾的趋势。目前单纯生物治疗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降低复发、提高患者生活水平的效果相对较差。为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引入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用于慢性精神疾病康复的手段之一综合技能训练,可归类于程式化康复技能训练。本文参考有关资料,以“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自信心的训练,生活功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家庭护理干预”等项目,对农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训练,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09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病人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连续住院3个月以上,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7~47岁,无严重躯体疾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征得家属及病人的同意。研究组:男17例,女1 3例,年龄17-49岁,平均(30.1±6.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4.2±3.4)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9~46岁,平均(31.5±6.2)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13.4±4.6)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用药种类、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综合技能训练的方法:(1)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让患者获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了解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让患者理解长期服药的必要性。学会自我管理药物和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按时按量服药。学会识别和应对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学会如何在需要帮助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如何向护士反映自己的病情、如何与医生和护士进行药物治疗有关问题的讨论。(2)自信心的训练。鼓励首次自我介绍,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长处或优点,如文艺爱好、手工特长等,随时对病人好的表现加以肯定,以增强自信。(3)生活功能训练。着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及主动性,如定时起床、洗漱、穿着打扮,积极参加工疗娱乐活动,调动及培养社会兴趣。每日督促检查批评,对参加训练积极努力者给予阳性强化,以促进生活技能的掌握。(4)社会技能训练。采用讲课、讨论、角色训练的方法,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模拟家庭环境实行开放式管理,病人可在院内自由活动。利用假出院,让患者及时回到现实生活中,考察患者学到的技能,应用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干预及时干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教会患者如何自我调节情绪、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等。(5)家庭护理干预。利用家人探访的机会,讲解精神知识、家庭护理注意事项、长期服药的重要性,以及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对患者康复与重返社会的重要性,教会观察病情变化及复发的早期征兆和应对方法,以便及时给予干预。

1.3 评定工具 自行设计治疗依从性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接受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分别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损害情况。在病人人组时及治疗3个月时和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由经过培训的主管护师评定。采用x2检验,1检验统计。

1.4 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前后依从性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SDSS评分比较见表2。

篇4

【关键词】饮食;心理护理;肺结核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04-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疾控中心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排除有语言与认知障碍及其它疾病的肺结核患者150例,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25~75岁。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依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与心理护理计划,并达到预期目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1.2.1饮食护理

肺结核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在饮食上需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并且清淡的饮食进行辅助治疗。患者应该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除此之外,还需要禁烟酒。肺结核患者治疗期间要多休息,不可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感冒。恢复期患者可以到室外进行适当活动,多做深呼吸和扩胸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使劳逸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若出现大咯血,必须卧床休息并且禁食,咯血停止后可适当进食一些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温凉食物。当咯血停止1周后,患者可做一些适当的室内活动。饮食疗法在早期就已成为治疗肺结核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即使现如今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有各种药物进行治疗,饮食护理仍然对肺结核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2.2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缺乏有关的医学知识,对肺结核的难治愈性产生恐惧心理,担心病治不好,无法正常工作,还带来大量治疗费用给家庭造成心理及经济负担。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应当耐心给患者讲解肺结核知识以及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可以向患者讲述一些成功康复的案例,给予积极地暗示,给患者带来希望,增加治愈的信心。积极性的暗示不仅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和行为,还对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康复的几率。另外,有时为了防止结核杆菌的传播,要对严重排菌的患者进行适当隔离,有些患者缺乏医学知识,不理解治疗措施,认为大家都厌烦自己,抛弃自己,产生自卑疑虑心理,极大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针对此种情况保持体谅的心,给予适当的亲切安慰,以真诚的态度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减少疑虑心理,防止因心理受挫而导致病情恶化。对于患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应当积极帮助解决,重拾患者面对生活的信心。再有,医护人员可以经常与患者聊天,消除患者孤独感,时常指导他们如何自身进行辅助治疗,进而能够积极配合,早日康复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

3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起病缓、病程长、病情反复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果不经过合理规范的全程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因而导致大量复治、难治病例发生。多数初治患者由于缺乏对肺结核病的认识,不了解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造成患者不能长期坚持有规律性的服药,症状消失或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药,最终产生细菌耐药,转为难治性。另外在饮食上也不注意,以自己喜好选择食物,对日常生活不加控制,这些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病情时好时坏,再加上患者往往产生悲观、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又进一步下降,减少了肺结核的康复率。因此,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与心理护理,约束患者不良饮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对于帮助肺结核患者康复具有很大作用。医护人员要认真担负起责任,对肺结核有充分的认识,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手段,耐心教育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明确调整饮食与心理状态是控制病情的重要因素,依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比如三餐的合理搭配,以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坚持饮食治疗。充分理解患者的精神上的苦闷与心理需求,主动给予帮助,与饱满的热情对待患者,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情,从而通过积极配合治疗使疾病得到早日康复。总之,饮食与心理护理在肺结核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治疗效果,维护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康复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5-01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围绕培养目标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启发学生临床康复思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双重训练,将中国传统医学和康复医学理论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具有良好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2.1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系统性,重视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互交融互补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运用。临床课程减少病理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课时,增加中医基础学、神经病学等课程,重点突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疗法(ST)、中医传统康复、临床康复等必修课程。注重中医传统康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加强康复实践技能培训,强化学生针灸推拿的理论和技能,充分发挥和凸显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

进一步优化康复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达到1∶1-1.5,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并重。结合康复治疗技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学生讲授能够满足毕业后进行专业技能考试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内容,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开展相关实践操作培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又能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2.2教学内容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适当删减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增加学生提问和师生互动环节;增加典型病例讨论内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康复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如观看图片、影像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课程教学的优化:实践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由1名教师示教,2-3位教师分别指导实践,确保实践的效果;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增加病例讨论内容,让学生理解临床康复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前往医院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增加见习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形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教师尽己所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贯穿其中。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观看图片、视频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学网站及师生互动平台,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等相关内容上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选择预习、练习和复习内容,进一步形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有效地弥补实验条件不足、课时量少等方面的缺陷。

4教材建设和改革

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了解情况看,高水平的教材相对缺乏,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特色的专业教材非常少。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人卫版的康复医学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材,包括《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评定学》、《运动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物理因子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社区康复学》等。但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5考核机制的改革

在考核机制的改革中,应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取消以单纯期末考试闭卷的成绩作为总成绩的考核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制,重视和突出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将平时测试(课堂提问、作业评分等)、实践考试、笔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依据教学大纲课时分布比例,综合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等计算出总评成绩。在操作考试中,应该体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试中,从题库中抽取考题,实施教考分离,尽量避免人为命题出现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使考核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6结语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的医学学科,既要重视引进现代康复技术,也要重视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加强中医传统特色康复,推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创新。目前,中医传统康复的一些治疗技术已为国外康复医学界所接受,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也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特点。

我校作为陕西省较早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已经积累了一些康复专业培养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方面,充分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课程相结合,着重康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特色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中医特色康复成为康复治疗技术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任重而道远。

篇6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康复期;心理变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46-02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ICU2009年3月―20011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男50例,女36例,年龄38―76岁,其中干部33例,工人18例,农民35例,手术治疗48例,保守治疗38例,死亡6例,大多数患者经过急性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里改变。

2 心理变化:

通过对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大概有以下变化:

2.1 性格改变:有些性格过去开朗,健谈患者,患病后变为沉默少言,表情淡漠,或感情脆弱。

2.2 情绪波动:表现过度焦虑不安和悲观失望,由于起病突然,从一个健康有工作能力变成一个瘫痪者,患者从心理上不容易接受,一产生烦躁不安或悲观失望心理。

2.3 依赖心理:由于急性期一转为恢复期,已安于偏瘫这个角色,依赖性强,乐于接受别人照顾,不愿意加强功能锻炼。

2.4 固执已见:患者运动障碍常产生行为变异,急于求成,希望肢体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过量长时间训练,不听从医务人员及家属劝说,劳累过度。

2.5 急躁易怒:由于失语无法同家属沟通,有时用手势表示时,家属无法理解其意思,患者心理焦虑产生自卑心理。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安慰。

3.1.1 对性格改变患者:要表示理解,当他们因烦躁而情绪被动时要让其发泄后再加以劝导,使患者愿意沟通,逐渐控制乱发脾气。

3.1.2 对情绪被动较大患者:要诱导他们面向现实,正确认识疾病,举例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相互认识,对患者内心世界了解应如亲身经历一样,使患者感到被关爱和尊重,积极配合治疗。

3.1.3 对依赖心理强的患者:让患者最亲近家属参与制订康复计划,共同回忆以前度过的美好时光,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参加肢体功能锻炼,早日康复。

3.1.4 对固执己见患者:要肯定其积极性,同时告诉他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3.1.5 对孤独患者:特别是得不到家属关系的患者,除了生活上的细心照料外,还要做家属,同病室患者的思想工作,让大家共同关系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治疗环境。

3.2 做好医患的心理沟通:护士必须在言语及行为上树立良好形象,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解释问题耐心,给患者一种信任感、安全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对治疗产生恐惧感,需要护士耐心开导和精湛技术,在各种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让患者感到安全。

3.3 掌握医学知识:护士应比较全面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进入角色融洽治疗及护理。

3.4 功能锻炼: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协助被动运动,肌力开始恢复时,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坐位、站立、步行,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并指导家属帮助锻炼。

3.5 提高患者语言表达能力:从发单音开始,到认识人,物品,做到反复读,反复认。

4 小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心里复杂,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护理计划,与医生护士配合,对疾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高血压脑出血经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医学信息,2007 1989-1990页.

[2] 于革华.徐桂娟等 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12期.

[3] 陈小珍.黎艳等.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中国临床新医学,2008年 01期.

[4] 张晓梅.宋德花.祝晓琴等.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医疗装备,2004年 03期.

篇7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康复治疗;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43-01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00/100万,每年死于此病的患者约130万,存活者约75%致残。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必然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淡漠、易怒等,其中以抑郁最为多见,称为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国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8-79%,大多数在40-50%。国内报道为31.34―61.74%。它不仅导致患者躯体症状的加重,同时还增加了患者及家庭的精神负担,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各种医疗费用增加。为了促进我院脑卒中患者的尽快康复,我们自2007年开始对脑卒中康复患者在常规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于适当的心理干预及治疗。下面就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做一简单的阐述。

1、发病机制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机制不明,目前有两种学说:(1)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脑卒中后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2)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卒中后肢体功能的丧失,社会功能减退,角色转变,家庭关系等急性转变超出患者所能应对的范围;患者卒中后对疾病认识不足及对偏瘫后果恐惧导致精神压力过大;怕拖累家人、经济承受力的担忧等,多种家庭、社会、生理因素共同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悲观孤独情绪,不愿意与人交流导致抑郁。

2、治疗方法:

2、1心理治疗:

按病情的需要接受一项或多项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同时给于心理干预及治疗。康复治疗由专门的康复医生执行。心理治理由心理治疗师及管床医师、护士配合完成。具体操作如下:住院期间充分尊重患者,对其的痛苦,寄予高度同情和理解,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善于倾听,及时解释。给于患者安慰及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起康复的信心。每天心理治疗师与患者沟通1小时,管床医师及护士分别与患者交流每日最少1次。对患者主动的康复行为予以充分的肯定,不断强化其积极的治疗态度和行为,使之主动配合治疗,尽可能的为患者创造良好、轻松的治疗环境。当患者治疗中出现疑问及情绪变化及时给于解答和疏通。和患者亲属、陪人做好沟通,并动员他们多关心、鼓励患者,充分调动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康复训练之余,协助患者做一些游戏活动,使其放松,避免其情绪紧张或低落,并转移其已有的抑郁情绪。这样为患者带来快乐和自我满足,增强其活动能力,提高对家庭社会角色的参与。出院后给于随访,并定期邀请患者及其家人回归医院,与医生和其他住院患者一起交流康复训练效果及训练中产生的问题。通过上诉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的康复积极性,使其尽快康复,最大限度的完成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愿望。

2、2药物治疗:

PSD患者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少言寡语,烦躁、焦虑不安,失眠(入睡困难、早醒),食欲减退,兴趣降低,思维及行动迟缓,严重者出现轻身念头,甚至自杀行为。在给与充分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为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部分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目前我们主要选择较为常用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抗抑郁药物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主要有五种: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SSRIs通过选择性抑制5-HT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内5-HT含量,发挥抗抑郁作用。因其对胆碱能或组胺类受体无亲和力,因此耐受性较好,没有心血管和抗胆碱能等方面的副作用。可根据患者病情选一种。氟西汀对急性期PSD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帕罗西汀也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PSD的药物。西酞普兰在SSRIs中对5-HT选择性最强,对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组胺能和γ-氨基丁酸等多种受体作用最小,对P450酶系抑制作用小,因此对老年人安全性和耐受性也较好。大约80%的PSD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在SS-RIs抗抑郁治疗的同时,可给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唑吡坦、佐匹克隆口服,短期内改善患者睡眠障碍。随着抑郁状态的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会逐渐缓解。

篇8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急诊室共收治外伤患者452人。男239例,女213例,年龄3-72岁;头部外伤202例,多发外伤148例,四肢外伤102例;大专以上学历110例,高中232学历例,小学152学历例,文盲8例;干部95例,工人126例,农民120例,学生84例,其他27例。

2 心理评估

通过接触、询问、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受伤原因、对疾病认识程度及心理状态等等因素,观察患者的言语、情绪与行为的变化及意外伤害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从而评估其行为表现所属那种类型。评估发现不良心理行为反应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易激惹行为 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使患者,特别是家属,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理应激状态,影响了其判断和应对能力,出现敌对情绪。平时可能不介意的事情在应激状态下会怒火中烧,气愤难平,增加了人际关系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表现为态度粗暴、诸事挑剔,对治疗护理不合作, 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2 抑郁行为 患者由于躯体疼痛致体能、活动明显受限,且对家人的态度、今后的工作、费用来源及自身病情过分担忧;或因活动范围受限,对观察室环境不满。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

2.3 赔偿[1] 多表现在为他人所伤的患者,对外伤所带来的后果、疼痛及各种损失心理上难以平衡,且涉及赔偿等问题,患者及家属担心医护人员偏袒对方而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多出现赔偿性心理。往往夸大病情及自身感受,拖延留观时间甚至刻意要求住院,或因肇事方未为其缴纳费用,又不愿自己出钱而强行要求医务人员免费治疗。既打乱了医疗秩序,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又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干扰,增加了医(护)患的摩擦与纠纷隐患。

2.4 不遵医行为 由于前往探视患者的亲属较多,有些患者和家属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无视医护人员的善意提醒,在观察室大声喧哗、抽烟、聚众赌博。或因肇事方与受害方协商时意见不和,在观察室发生激烈争吵甚至群体斗殴。严重影响了观察室的环境秩序及其他病员的休息、康复与人身安全。

2.5 消极暗示行为 个别患者或家属因未处理好协商事宜或未将心理调试过来,而向观察室其他患者及家属抱怨与不满,潜移默化影响其他患者的心理行为。

3 三步干预法

3.1 环境干预――营造健康有利的治疗环境

3.1.1 观察室设置 为了缓解陌生医疗环境给患者、家属带来的感官刺激,观察室一律选配绿色花纹的窗帘,卧具舒适洁净,设有图文并茂、解说生动的外伤知识宣教专栏。整个环境美观、整洁、明亮且富有生机,为患者和家属营造了一种轻松、舒适、安全的氛围,从而减轻心身压力。

3.1.2 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主动介绍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信息、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等内容。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适应治疗环境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通过信任与合作增加安全感,使患者能积极调整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3.1.3 病友间的心理支持 注重病室内良好健康氛围的培养,向新入观的患者、家属介绍其他恢复中病友的情况,鼓励同病室患者之间、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有效沟通获得有力的心理支持和安慰,相互影响、帮助、慰藉而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

3.1.4 获得家属的协同支持 在情绪和情感的产生过程中,认知起着关键性作用。[2] 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支持系统对其自我行为影响很大,他们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认识。而且由于家属疾病知识缺乏,对患者过度关心和担忧,其紧张情绪可能比患者更为突出。所以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的家属及亲友合作,为其提供信息,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让他们了解到过度负性情绪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带来消极作用。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爱与归属感得到满足,共同合作对患者实施正常的医疗计划。

3.2 认知干预――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3.2.1 开放式――主动沟通获取信息:采取单独交谈的方式,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耐心倾听并观察患者的表情、言谈及行为。理解、同情患者的遭遇及各种痛苦体验,对其关心的问题、顾虑与负担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评估。

3.2.2 启发式――帮助患者认识重建:对患者正确的认识给予肯定,对不良认识进行分析,帮助患者作出正确的判断,使其对自己出现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明确告诉患者,如果对不良心理行为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对其治疗及康复造成干扰,影响自身健康。

3.2.3 讨论式――在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和接受现实。适当控制不良情绪,理解和包容他人,以平稳、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用平常心和辨证的观念看待某些现象,以保持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

3.3 信息干预――指导健康科学的

3.3.1 在认真地了解患者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如:病情现状、治疗方法、预后、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康复锻炼指导、及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等。

3.3.2 介绍法律知识,加强对患者病历的管理,避免纠纷的发生。

3.4 干预技巧

3.4.1 沟通艺术 护士态度诚恳、亲切、礼貌待人、语言清晰和缓、冷静沉稳,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感染患者和家属。要避开患者休息和亲友探视的时间。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注意与其沟通的职业艺术和修养。察颜观色,因人而异。应从人道主义出发,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情,体谅其行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避免使用刺激性、冲突性语言,更不能鄙视、挖苦或讽刺患者及其家属的行为。认真倾听宣泄,对患者和家属的合理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尽量满足。对个别无理要求,也不能因同其赌气而降低服务标准,应在有礼有节的服务过程中委婉拒绝使其主动放弃无理要求。应耐心交谈,主动关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指导,向其宣教,使其解除顾虑.激发治病的积极性,主动配合各项工作。想方设法的帮助关心患者,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使其感受到受重视和关注。

3.4.2 应变艺术 对涉及事故纠纷的问题,虽然不是护士力所能及的事情,护士也应以诚恳端正的态度表示关心,让其感受到护士的努力与诚意。用恰当的语言,是求是的、有科学依据的解释病情,既要使其心服口服,又要诚恳、温和的让其感受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和支持。当肇事和受害双方发生争吵甚至冲突时,护士不能坐视不理,应立即上前劝解或请医生、保卫科进行协调。总之,任何情况下护士都不要与患者或家属发生正面冲突,要具备应急应变的能力,为患者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善于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医院内良好的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16-01

我院自2010年至2013 年12月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在减少病人后遗症,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6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其中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5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8例。

1.2 方法:实施社区护理前通过诊察对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活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环境状态,以及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对病人生活障碍的影响。根据评估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康复护理方案。

(1)心理康复:社区中的脑卒中病人住院期间已形成病人角色和依赖心理,回到家里其负性情绪更加严重,本组病例中有23例心理障碍占38%。因此要先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绪变化,采用解释、暗示、认知疗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激发病人的康复愿望和动力,使病人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并启发家属对患者宽容、理解,积极配合进行康复护理工作。

(2)家庭康复锻炼:根据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制定康复计划,社区护士每天上门为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对家属进行康复技术指导,使家属掌握康复技术以及掌握帮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方法,家属掌握方法后,社区护士每周两次上门检查和指导,以保证家庭康复落到实处。并指导家属根据患者的需要改造居住环境,以保证病人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家庭康复。

(3)进行家庭教育康复:在发达国家,参与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与病人之比为1:1,但我国目前社区康复人员不足。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双向交流式的健康教育,介绍脑中风的发病原因、演变规律、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应注意的事项、如何预防复发等,特别重视心理卫生教育,使病人自觉地改变不良行为和情绪,更好地配合家庭康复。

(4)同时还采用集体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康复的医学知识和服务技术教给家属,使家属掌握康复锻炼的技能以及病人的饮食调节、服药指导等,当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鼓励病人勇敢走出家门,到街道老年活动中心,进行唱歌、讲故事、社会服务等活动,以增添生活乐趣,改善自身体验,达到重返社会的目的。

2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 良Barthel( MBI)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积分评分。首次评定在患者就诊当天评出,第2次评定在首次评定半年后评出。结果: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社区康复前后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比较: ( x ±s)

3 体会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些患者甚至要坚持终身。康复治疗技术实践操作性极强,康复治疗师在康复医疗中有中坚的、基础的地位,影响着康复治疗成败和质量优劣[3]。近年来,随着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康复迅速发展起来,国家亦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社区康复队伍。但康复资源仍十分匮乏而且分布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让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尽可能的早期介入,把握好治疗时机,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各项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

参考文献

[1]白菁.康复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4

篇10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相互作用,来医治和解决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行为等问题。

心理治疗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行为向患者施加心理上的影响,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广义看,心理治疗是通过使用各种方法、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解释、说服、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以排忧解难、降低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亲密关系就构成了“治疗作用”,而理解、同情、支持就是“治疗药物”,所以非正式的心理治疗可以表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的心理影响。但正规的心理治疗与非正式的心理帮助不同,一是医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并且得到社会认可,二是医师的活动有相应的理论系统作为指导。

一、残疾适应理论

残疾的适应理论是把内在(即心理)方面与外在(即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决定因素融合到一起进行阐述的指导性理论。

在形成正式的残疾适应理论之前,大多数人认为与残疾相关的痛苦主要是残疾引起的,因此,去除或改善残疾有可能减轻痛苦。但实践表明,在去除残疾后,一些人仍然能力丧失。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身体的和社会的障碍(患者的外在障碍)是适应问题的主要根源,结果就产生了强调社会学概念的理论,如“疾病角色”和“疾病行为”,这些理论增加了在社会水平上对残疾适应的理解。

二、残疾适应模式

1. 分阶段模式分阶段模式认为,人们经历生活剧变后,按照可预言的、有顺序的情感反应过程发展。通常指心理休克期、冲突期及重新适应三个被普遍接受的假设。残疾后的心理反应及适应过程具有下述特点:

(1)存在个体差异。如初期反应除了震惊和麻木外,也有的表现出表面上的冷静而镇定自若,或恐惧焦虑及歇斯底里的哭喊。

(2)情感反应多变性。残疾发生后,情感反应并不是遵循相同的或一种方式,在接受残疾过程中也并不是一次定位再无改变,不是通过固定的阶段而最终接受的。人们情感反应顺序表现出多变性,人们解决危机处理机制也有多变性。

(3)并不是所有残疾人均能进入最后的接受和重新适应阶段。

2. 行为模式残疾适应的行为模式强调外在因素的重要作用,这种模式对患者认知功能强调不多,主要注重行为。残疾者面临四项任务,必须留在康复环境中,消除其余残疾不适应行为,获得残疾适应行为,取得残疾适应行为的结果。

(1)由于发生残疾和进入康复环境对大多数人意味着巨变和不能接受,常出现逃避、躲避或攻击他人的行为,因此,要尽可能减少康复环境中的不利方面,共同商定出能显示康复进步的指示剂,有选择地、系统地绘成图表,有助于患者注重实质性进步。患者的敌对反应是普遍的,应当在一定限度内忍受,应毫无敌意地对待这些反应,否则只会使环境(包括治疗人员)成为条件性有害刺激。系统地忽略不需要的行为,建立治疗上的亲切关系,会增加患者继续留在康复环境中的可能性。

(2)减少残疾不适应行为和获得适应能力。大多数残疾适应行为最初都是低频、低强度、低价值的。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包括:加强同治疗人员的联系,增加残疾人适应行为的强化内容和引进偶然性干预,以获得残疾适应行为和能力。

(3)取得残疾适应行为的结果。这是残疾适应的最后的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在康复机构学到的行为不能应用到患者家庭环境中,就应采用两种方法取得残疾适应行为。第一种方法是干预患者在他们脱离原工作后重新从事有意义的职业或业余活动。因此,职业咨询和有治疗意义的娱乐活动作为住院或在家中的患者康复的内容是很重要的。着重要求患者在返回家庭环境中,逐渐系统地练习新学会的技能。第二个方法是通过家庭来发挥作用,确定一名家庭监督和强化家庭计划。

3.心理应对技术模式心理应对技术模式既强调认知因素也强调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在危机理论基础上的。危机理论认为,人们需要社会和心理相平衡的感觉。外伤后会产生危机和无组织状态。在危机过程中,一个人的特征模式对平衡的建立显然是困难的,但是这种失衡状态通常是短暂的,新的平衡在几天或几周内即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