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学素养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文学素养知识

篇1

1.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起点。只有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对于儿童来说,只要是他对从未见过、从未听过,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能有所领悟,都可视为创新。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一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点拨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在生动地讲述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我要求学生们自己当一回“编剧”,改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想一想当狼扑向小羊时,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一个空,掉到了河里了。”“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突然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打抱不平,朝狼开了一枪。”“在狼扑向小羊时,小羊勇敢地跳进小溪,狼看着哗哗流淌的溪水摇摇头走开了。”……孩子们的创想颇有新意,我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小学生年龄小,好表现,喜表扬。掌握了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地创新意识,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

2. 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孩子们在脑海里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给学生一较多的心理自由,使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让学生们联想:当小女孩忍冻挨饿在街头卖火柴的时候,那些富人家的孩子在干什么呢?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会带着甜甜的微笑?她会做个什么梦呢?并要求学生所想到的都写进日记里。通过联想再对比,想象与分析,学生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同情更深了,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3. 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语文教学应促使更具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每个角度,提出每种设想,寻求多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加强求异性思维训练,等于给了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合理性、深刻性。还可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用活语言。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把语言用准确,要让学生用活,用得有创造性。如有一个学生这样用“自信”和“开朗”两个词造句:其一:小路自信地伸向远方;其二:冰雪消融,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多么鲜活的句子啊!充满了孩子的灵气。富有想象和创新力。作为老师应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重视学生的智慧萌芽。不能因为学生的思维突破了定势,就不予肯定,甚至反对和压制学生提的与老师或课本不同的说法,这样把人的思维越搞越僵。

4. 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室为牢、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法、以作业为训练、以考试为目标。其实,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宽广。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远远不够,教师和学校必须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有用、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我们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尽快地转变思想、明确育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工作哈斯乌拉

(乌兰察布市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信息技术与任何一门课程整合都不是指单纯地将技术与课程拼凑在一起,它需要对承载信息的技术的优缺点、课程目标、课程和教学设计、整合的教学过程等因素作充分的考察,将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和课程的各自优势,以产生聚合效应的一个过程。一句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态,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1.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究竟应该整合什么,我国的教育技术专家有不少真知灼见。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核心领域: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把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之中。在这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目标。然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无论是教材形式设计,还是教学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新视角,应该在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一项综合任务学习信息技术。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提高了信息素养,而且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角色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工具,学生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来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中,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形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可以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络上的和光盘里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第三,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教师作为主体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同样也可以作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工具软件,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软件进行自主学习,以便更好地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加强对其整合过程复杂性的研究。了解整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要素和主体,协调处理好整合主体要素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整合和实施的效果。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李芒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技术、人、资源和环境等四个层面。(1)技术:信息技术应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用于对教学过程中传输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传输的技术。(2)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子系统的主体包括教学者、学习者和整合过程的支持者。教学者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将会由于整合模式引起的教学过程的变化而产生新的角色转换,也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者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更多地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和信息加工等。整合过程的支持者就是整合过程需要得到相应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实施等所涉及的人员。(3)资源:资源包括一切有关教学的外在环节和内在环节,包括整合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拓展资源等。(4)环境:环境作为构成整合子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我们的教学主管部门应该能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持,为整合过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等信息处理能力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条件就是信息化观念,使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一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能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而课程整合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学习,创设数字化学习条件,为更好地促进课程整合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3.1 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建构主义较适合于不良结构领域的高级学习,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在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结构还比较简单,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还缺乏自制力,因此,教师的指导、传授及人格魅力的影响,就有着不可替代性。

3.2 构建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就要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就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3 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李芒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根据每个学科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进行。如语言教学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语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重点应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思维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篇2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人文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认识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其次,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再次,厘清体育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关系。最后,提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人文素养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人文素养

本文所指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按照社会的主流原则合理处理“我”与“他”,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在教育上,即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使得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各方面都能达到和谐,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目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显性目标,即实现“体育”,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等;二是隐形目标,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如果只是把体育教学的显性目标作为其全部目标加以实施教学,那么这将是体育教学真正的悲剧。

3.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正如前文所述,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人文素养是学生处人、处事的准则和态度。体育教学中的活动课程,既有团体活动方式,又有个体对抗活动方式。这些正是可以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条件。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主体性,以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实施教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显而易见。自古希腊时代起,体育就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当代,则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足

1.重视体育活动课,轻视理论课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技能的训练,每学期除非天气条件不允许,通常很少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即使有些学校进行理论课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毫无特色,学生听之无味,教师讲的索然。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只是注重对学生技巧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很少在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各个项目背后的人文教育思想。

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人文素养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普遍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很少会反思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即使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知怎么在教学实践中和体育教学进行融合。

除了体育教师本身(也包括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是一门非常容易上的课,人人都能当体育老师。因此,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非常低,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体育教学这门如此古老的课程的很多隐被忽视。

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比较薄弱,而教师自身对人文素养的不重视,何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真正理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比较自身的课堂教学,使自己认识到在哪些方面还做的比较欠缺。

再次,要研习更多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体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学技能。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参加各种有益于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的培训,与更多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2.充分认识体育运动项目背后的人文素养教育意义

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每项活动所隐含的人文教育意义,如长跑运动对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足球运动中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通过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对学生不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也不自觉的认识到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负面教材来说明由于在体育运动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在奥运会中有的运动员为了博取好的成绩,吃兴奋剂;有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故意踢踹对方球员等一系列不良的表现,都是由于缺乏人文素养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在不论是在体育运动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挑战。

3.在体育教学中以人文思想去关怀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天生都具备着不同的身体素质,首先,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一定不能一刀切,是多少就多少,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要给予这样的学生一定加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其次,对运动天分比较差的同学,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中,结合每个班级的专业特点安排体育运动项目。

总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具备精深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内隐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生在人文社会素质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文章旨在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以及加强学生专业

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新时期大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养成。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社会素质

[作者简介]罗伟生(1959-),男,广西全州人,桂林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和管理研究;蓝秀

华(1970-),女,广西钦州人,桂林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医学教育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四批资助项目“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与实

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A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53-02

20世纪末以来,有关大学生素质的养成,一直是教育界研

究的热点之一。素质是指人们在先天具有的生理基础上,经由

后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内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

素质由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人自来到这个

世界上就拥有了生理素质,这是他生存的基础。社会素质是以

身体素质为基础,通过心理素质这个中介而不断获得、形成的,

包括道德、价值观念、知识、能力、技能、审美等素质。

以知识为核心的

21世纪,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强壮的身体,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

质。除此之外,还应拥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素质。在世界科技飞

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地方医学院校如何加强

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培养,这是每个大学人、办学者都无法回

避的问题。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养人良好的身心品质和

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注重的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的养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医科

院校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

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社会素质的养成,课程设置不成

体系,设置比例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的渗透。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选修课

程少而单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加之我国高中

阶段教育文理分割,报考医科院校的学生多数偏重理科知识的

学习,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相对欠缺。进入医学院校后,又

局限于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知

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就导致了医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

降。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医学生适应社会

快速变化、沉着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顺应时展的需

要。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

们不仅要求医生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良好的医德、高度的责

任感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加之,随着人才资源竞争的加

剧,用人单位并不是仅用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的选聘

标准,而是综合考察应聘者的医学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人际

交往、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各方面都表现优异者才能得到

用人单位的青睐。

第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医学自身发展的需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疾病的诱因并不只局限于单纯的生物

因素或某个环境因素,促使人们从单纯的关注生物因素,向关注

社会环境、心理、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及成因等因素,不同维度不

同视角地考虑问题,要求医务人员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和多元的

思维方式。而医务人员具备这些则需要从其所受的教育开始,

也就是从其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学校开始。

第三,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医学精神的诉求。人文

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科学发展的旗帜。医学研究和服务

的对象是人,医学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

进肌体康复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是人学,与人文的关

系最密切。医学关注的是所有人的健康,尤其关注的是身心受

病痛折磨、最需帮助和关怀的人。实际上,医学精神所呈现的是医

学领域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包括仁慈、善良、同情、体贴、关怀等。

所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医学精神的客观要求。

第四,医学人文社会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和医学人文关

怀的诉求。医学是研究人、服务人的学科,医务工作者以研究

人、关心人、为人的健康服务为其职业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实

行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要求。尊重人、

关心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怀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务工作

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是其为之奋斗的职业追求。

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

来源于医学人文社会素质教育和长期的社会实践。医学人文社

会素质教育是关键。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

观、成才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修养

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黄金阶段。因此,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医

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的养成,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

基础。

三、开展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医科院校单独设置、基础教育阶段文理分割现实背景下,

笔者以所在的学校为例,对开展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的有

效途径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确立并强化医学人文理念

20世纪

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医学教育培养“五星

级医生”的目标,力求使医生成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综合诊治

方案的制订者、健康教育的开展者、平衡卫生保健需求的社区领

导者和服务的管理者。2002年

2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了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医学类毕业生不仅要掌握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而且要具备沟通技能、批判性思

维、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及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

和伦理

7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

和“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

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一个身心健康、拥有现代医学理念

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人。只有这样,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

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才能在医疗卫生服务中把服务对象

看做整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仅仅是生物的人,才真正懂得尊重

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权益,尊重人的价值。因此,医学院校的决

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医学人文社会素质对医学生

的重要性,强化医学人文社会素质教育,确立现代医学人文理

念,从医学教育机制上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素质的

培育。只有医学院校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医

学人文社会素质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在医疗卫生服务实

践中对医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个学校才真正重

视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的培育。

(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培育

医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医学生的知识、技能、

能力、价值观念、伦理行为等素质的养成。因此可以认为医学生

的人文社会素质分为医学职业价值、伦理行为素质,医学科学素

质和人文素质三大领域。笔者主要通过修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医学生专业社会

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

1.调整培养目标,修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即将

毕业的医学生和历届校友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全球医

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调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新设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通过五年医学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

临床技能,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具备与病患家

属、同事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技巧,懂得信息采集和整理,对医

学职业的职业价值及伦理规范有较好的理解,具备敬业精神。

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

系。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

加通识课程。首先,以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为核

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这些知识和

技能的掌握,是医学生安身立命之本,是医学人才知识结构中的

核心成分和标志,也是其将来从事医学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其

次,围绕学生必备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如

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管理学、

医事法学等;最后,开设通识课程,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两课”

外,主要包括东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医学史、哲学史及哲学流

派等。

3.加强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

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巩固和掌握,对其职业价值、伦理

行为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校实际,在新的人才

培养方案中要求医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进行不少于

600

个小时(4年合计)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参加市区、学

校或社会团体组织的义诊活动,到医院、福利院做义工,对所在

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或进行相关的社会调研等。此外,

对医学生的实习要求也作了调整。实习时间仍为一年,除按原

临床医学生的实习安排原有科室的实习轮转外,还安排精神病

学、家庭与社区医学和神经病学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信息收集、管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场所之一,是学

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活、学习于

校园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其感染、熏陶。到处充满浓郁人

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人文

精神、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功不可没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

生的学习成长大有裨益。比如校园景观的美化,包括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学校建筑物的设计与装潢等,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

中形成较高的文化和审美品位。又如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文化专

题讲座,名著名篇的导读、名曲名画的欣赏,讲演及各类竞赛等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吸收人文知识,提高综合文化修养。另外,良好的校风、学风、

班风和教风,好的校训、校歌,都会彰显无形的力量,吸引、感染、

鼓舞着学生奋发向上,进而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内化为他们的

价值、理想和信念,引领、激励其日后不断进取,彰显精神动力。

医学发展史证明,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知识、文化底蕴,就

很难有医学上的卓越成就。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人

才的过程,必须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在医学教育机制上下

工夫。医学生只有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的

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从内心

深处理解医学科学和人文的双生属性,才会树立医学的科学价

值和人文价值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才能在日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中更好地关怀服务病患,使个人价值在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为

民众的服务中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王志杰,王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化刍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3).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文化素养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化素养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纪较小,接收、领悟事物的能力有限,最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是童话。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为小学生们创造了奇幻的世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童话类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儿童文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的积极性,是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最有效的载体。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了提升小学生“语感”和“文素养”。何为“文化素养”?即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确保识字认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等实际需要的能力之外,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二、当前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儿童文学教学偏重说教功能

目前我国对于儿童文学教学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儿童文学教学偏重说教。教师们将儿童文学教学作为一项任务,用来巩固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结合儿童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文学内涵,使小学生爱上文学学习。

(二)教师阅读面窄,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大多数的小学教师阅读范围比较窄,对于儿童文学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在小学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偏离儿童文学本质内容的现象。教师由于掌握知识的缺失,对于儿童文学教学多是采用参考教学用书的方式,但是教学用书中对儿童文学方面的介绍又非常少,在此教学方式之下,小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兴趣,导致儿童文学教学难以开展。

(三)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少,影响课内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80%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够理想,课外阅读作品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偏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学生多数通过观看动画片接触儿童文学作品,此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却失去了通过文学阅读,提升小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机会。虽然教师也会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但内容还是仅限于跟课文相关的作品,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缺失,不利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小学生的课内学习起不到帮助作用。

三、改善小学文学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有自己的世界,认识和思考的角度与大人不同,有独特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应当循序渐进,多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解答文学作品中的问题。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给小学生灌输固定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的现象。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他们打造一个纯粹的学习儿童文学的教学环境。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方面的教学一定要做好。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提高儿童文学教学能力,不仅要充分了解儿童文学课程的内容和语言的表达技巧,还要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儿童文学知识,才能将所要传达的内容予以清晰明了的讲解,用丰富的文学知识去培养、熏陶并且影响小学生,让小学生更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加大小学文学教学探究力度

由于阅历和接触事物有限等原因,小学生理解问题跟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生普遍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导致他们在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时,关注点主要是故事的情节,对于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不能及时领会。但是这并不会妨碍小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相反,儿童文学中精彩的故事和情节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更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满足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心情。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文学作品,提升文化素养。通过上述内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让他们了解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而是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文学的气质活化语文。

参考文献:

[1]刘秀梅.以“故事接龙”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6).

[2]孙伟.净化语言环境——为文学素养教育创设条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6).

篇5

一、儿童文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优秀的儿童文学都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一个个或美丽、或神奇、或科幻的世界,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旺盛又希望迅速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年龄,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种特殊的心理,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头脑中也将会随着阅读不断地幻想自己的世界,构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是很有效果的。

二、儿童文学可以增长小学生的知识,使他们在写作中有一定的积累

有些儿童文学如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能教授小学生很多的知识,儿童文学作者将一些知识和思想、技能等融入文学的创作当中,起到启蒙和开发小学生的思想、智力,增长小学生知识的作用,儿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扩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而这些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儿童文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形成良好互动

小学语文教育是师生互动的一项教育活动,作为这项活动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如何能让小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成绩,打好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新课改下教育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层面,语文教师也要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圈天真烂漫的孩子,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于这项教育互动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受到小学生的喜欢,是因为它充满了童趣和童真,紧紧地抓住了儿童的心理,而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特质。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应用学习儿童文学并通过儿童文学形成良好的教育方式,一定能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我觉着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

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甚至能成为儿童的心理学家。因为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是有着一定心理年龄特征的个人。儿童文学能让小生生乐于接受和阅读,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充分把握住了儿童心理,并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了适合儿童的形象,教师也应该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针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教育。

2.创新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就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教育家小林校长。故事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次户外活动,学生需要自带午餐,小林校长就要求学生让家长给带“山里的”或“海里的”,“山里的”即蔬菜,“海里的”为海洋产品,午餐时学生纷纷展示自己带的食物,小林校长便用充满童话式的口吻向学生讲解这些食物的来源,学生仿佛在听故事,而又学到了知识。在如此快乐的气氛中增长见识,学生当然兴致盎然,如果适当增加认字或形象生动地描绘该食物的环节,显然就是很好的语文教育。小林校长还经常带领学生读俳句诗:“瘦弱小青蛙,沉住气呀莫害怕,这里有一茶。”“小小黄毛雀,你赶快躲呀赶快逃,有匹大马跑来。”“冰雪已融化,满村满庄到处有,娃娃玩开了。”这种俳句诗极有韵律感,且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有意境、有童趣,有生活气息,儿童经常浸润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自会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感!

3.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形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是由外在(相貌、衣着、服饰)和内在(性格、学识、品格)等等组成。富有形象魅力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内在魅力,如多才多艺、童心童趣、幽默、有爱心等,还应该无所不通:天文地理、远古未来、人类与自然、高科技等。如果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形式,如童话故事、科幻等向学生讲解,自然能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魅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乐于和教师接近,更加喜欢教师。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能达到良好的授业效果。

总之,儿童文学能增长小学生的知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爱好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潜能是巨大的,应当充分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昌荣中心校)

篇6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 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1-01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小学时期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时期,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小学时期一般处于6-12岁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小学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培养的。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老师还是社会都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非常的重要,而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比较高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因此国家给与了极大的重视,在教育部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来自文学的熏陶,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12岁,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无论是生理心理上还是受教育程度,都无法接受太深奥和抽象的知识,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幻想和新奇,丰富而有趣,整个思维都是感性的,没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因此,只有童话,儿歌、寓言、故事、卡通等这种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生动活泼思维单一但又包含一定的人生道理的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掌握知识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1 课堂: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呈现

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课堂学习使他们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而课堂学习则主要以教材为主,为了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儿童文学,如《丑小鸭》、《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等童话。还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寓言。这些儿童文学活泼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包含很多的一些人生道理,小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快乐也从中学习的人生道理,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我们知道,儿童的自制力相对成年人来说比较差,四十分钟的课堂,如果 纯粹教授文字性的知识,儿童很难一直集中注意力,但是通过故事、童话和寓言等儿童文学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不仅使儿童在其中获得知识,也能保证课堂正常秩序。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讲,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2 课外:儿童文学是对小学语文学习的补充

虽然课堂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是课外阅读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语文素养高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有比较广泛的课外阅读,以前我们的课外阅读一般只要指书籍,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外阅读逐渐的电子化,有专门的少儿阅读节目,动画片、网络上关于儿童文学的资源非常的多,可以直接而快捷的看到一些可听可视的儿童文学。虽然网络时代有很多的弊病,但是只要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儿童利用这些高新的科技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读更多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儿童文学,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不仅具有时代气息,而且风格幽默、故事生动活泼有趣与儿童的审美情趣相吻合,是非常受儿童欢迎的,如果小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说在课外,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

3 作文实践:培养小学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是虽然从心里上和身体上并没有成年人成熟,但是却比成年人多了一块纯洁的领地,他们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没有成年人那种复杂的心理,不会想着不去表现,明哲保身。所以儿童的表现力很强,当他们通过课堂学习和及课堂阅读了解了大量的故事、寓言等儿童文学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就希望有一种途径表现出来,并且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而作文是一种非常好的表现途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的同学能够写出简单纪实作文和想象的作文。通过作文,他们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故事通过比较通顺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且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作文是又小学生独立完成的,从中可以反映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价值取向,从而也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孩子的优缺点,并从中制定相应的对此,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的进步及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综上,我们从课堂、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儿童文学对小学生语文教育及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作用,国内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但是相比国外、甚至港台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网络,设立专门的网站,同时给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配备良好的教学设备,把儿童文学落到实处,真正的为小学语文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婷鸿.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J].中国海洋大学,2010.

[3]李远.小学儿童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07.

篇7

一、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学现状

1.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不够恰当

儿童文学是针对提升小朋友文学素养的一门文学,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不能与教学相统一。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设置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然而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却忽略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教授能力和认知水平,儿童文学整体教学都缺乏美学分析,趋于成人化、世俗化。

3.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的是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二、小学语文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效措施

1.充分展现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

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第二,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抒发体现出来,如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抒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抒情过程中将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为人物设计表情、神态、动作等。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4.内外结合,推动文学作品教学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偿,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课内、外文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当学习到《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从不同的作品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人生哲理,并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探讨,使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上通过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引入,不仅扩充了学生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同时从课外作品中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千姿百态,从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真谛。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童话故事表演比赛等,从而推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发展,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与思维逻辑。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阅读课程;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

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建成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增设语文阅读课程,往往会培养起他们日后的阅读习惯。然而很多小学生在放学之后没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学习的主要时间都集中在在校期间,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也不是能够一天两天养成的。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尤其是处于三观建成阶段的小学生意义尤为重要,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日后必定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建成阶段,往往比较容易引导,习惯的养成往往也比较容易,尤其是像阅读这种能够同时动用学生想象力的习惯,其养成往往比较容易。小学时期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籍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再加上阅读课有些安静的氛围,因此小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宁静的阅读课堂氛围中沉浸到图书的世界中,遇到好玩儿、好笑的寓言故事时,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情景代入地了解故事背景,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日后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而小学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良好的阅读环境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图书的世界,因而小学时期开设阅读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甚至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中,往往阅读理解类题目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也是大部分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学生失分的原因往往集中在他们不能够读懂作者所写的文章内涵以及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这样的阅读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有目的地培养。

小学阶段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往往比其他时期更有效果,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往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记忆力也比较强,如果老师能够加以引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得到很大提升。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学生定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由于老师阅读课上的不同阅读任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哪些文章能够读懂,哪些文章读不懂,因此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对症下药,针对不容易理解的文章类型对学生加以引导,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并且要在每一次的阅读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训。其次,学生还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阅读笔记、读后感之类的作业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理清思绪,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内涵。随着学生在阅读课程上的不断阅读和积累,久而久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日后必定受益匪浅。

三、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时期的写作往往是较为简单通俗的看图写作,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语言文字也往往比较通俗易懂,甚至很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缺乏常识,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根据他们的个人想象,而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性也有待提高。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可以督促学生增加阅读量,通过多读一些经典好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建立。

在批阅小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类型的句子:“今天的风很大,东刮刮,西刮刮,过了一会把我的帽子也吹了起来。”这种“东刮刮,西刮刮”的风显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小学生往往只知道刮风,不知道风向的专一性。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了解这些常识的途径又少之又少,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孩子讲到所有的常识,就算是讲过的常识,小学生也有可能玩着玩着就抛之脑后。但除了家长和老师,小学生们了解常识和科学知识的途径还有图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例如,老师在阅读课上可以提倡学生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基础科学类的图书,内容针对小学生又通俗易懂,看得多了,学生自己也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了。

除此之外,学生阅读面的扩展有利于他们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文学大家的经典语录,这些东西他们看得多了、记得多了,在他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作文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在文章中掺杂几句古文言文,往往会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总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最直接来源于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学生的文章中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这个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知识面广的学生,文章自然而然写得大气,语句中常见的错误也往往较少。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阅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全都浓缩在一本本经典书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伊始阶段,有权利也有义务通过阅读这些凝结着古人无穷智慧的书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从中获得个人素养的提升。

篇9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生认知特点;游戏作用;游戏设计

2015版语文新课标开首有一段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必须达到的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我以为,能引导小学生逐步培养良好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是将游戏设计进学习过程。

科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有以下几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5)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而游戏,这一小学生最爱的活动完全能在培养他们语文素养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注意能力的不足降至最低。

有效的语文学习游戏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几点作用:

一、消除疲劳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一年级的识字写字过程是一道不小的坎,因为认识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控能力弱的生理特点,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一味的持续学习会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低下;但是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间设计短暂的游戏活动给学生一个动的机会,则能立刻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空,后续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这是一年级教学过程中设计律动的合理解释。

二、吸引注意力

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为了保持其学习状态的有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须不时提醒学生收回奔跑的思绪,这使老师不仅要额外的耗费精力体力,还令本就紧张的教学时间无形之中缩短。如果硬要坚持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拖堂,又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造成恶性循环,更不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心态。而寓教于乐的游戏式学习则将学习任务隐身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始终将注意力关注在其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学的轻松有效,老师教的轻松扎实。

三、培养好习惯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其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的倾听,积极地思考,勇敢的表达,有效的合作,及时的反省等行为习惯,学习过程中的群体游戏正是包含了以上所有要求,不需要教师枯燥无味的反复要求,游戏的结果于无形之中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期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间接起到养成作用。

四、提高能力

就像婴儿啼哭是一种体力锻炼一样,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游戏活动其实也在要求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正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内容,除了有利于语文本学科的学习外,还给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能力。

游戏活动在语文学习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让它达到助学的目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呢?

首先,设计时要注意它的时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应该紧紧围绕着语文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来设计,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选择对应有效的游戏形式,根据具体的课时教学任务决定游戏的时间长短,根据游戏活动的效果决定参加游戏人数的多少,以此借游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其次,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的趣味性。语文学习中的游戏活动是为着语文学习服务的,在这一基础要求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10

关键词:语文素养 小学生 培养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在学习当中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和掌握了解的语文知识、以及培养形成的思想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和经验积累,以及日常学习当中形成一种语感、自身的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和所感受生发的审美情趣、感知实践中发展的个性品格等因素的结合和统一,是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本性条件。所以,它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来讲不可或缺,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讲,如何培养其语文素养则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有效互动、兴趣引导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1]。”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丰富词汇,增强理解、表达和概括能力的时候,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们进行课上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习当中进行了思考的习惯,锻炼其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们学习古诗《乞巧》一课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有哪些著名的诗句。那么在这些节日当中,哪个节日是和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有关的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呢?这故事又和我们所要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这样通过教师基于学生节日兴趣的引导,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剥开古诗所涉及的典故和含义,不仅在课堂交流中增加了学生们的节日知识,提升了他们讲述故事的能力,复习了和节日有关的诗句,还加强了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的思考和关联能力,使他们懂得了探究文字当中所蕴含的深意。

二、点滴积累,集腋成裘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点一滴的汇集和积累,它不是一促而就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当中,善于发现、善于采集、善于诵读、善于结合、善于运用。通过学习、练习和实习,将那些优美的、动人的、精彩的、感动的、形象的、丰富的锦词佳句深深的记在心里,蕴于脑中,将其融会贯通、融为一体,将其灵活运用、自由结合,将这些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珍珠”串连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将这些精华汇集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这,也可称之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做好日常的汇集和积累,怎样使学生自发积极地进行积累呢?首先,要拓展阅读面,加大阅读量。多撒网、多捕鱼,不亦乐乎;其次,是要多动笔,多记录,多写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儿,记录下来则会更加深记忆,备用备查;再就是要多读多背,将死记硬背的东西形成记忆,以便使用时提取。“因为开始学到的只是死的知识,积累得多就变得熟练,熟能生巧,烂熟于心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才能指导你做人做事,进而成功。[2]”

三、良好习惯,学习保障

良好的语文素养有赖于良好学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它可以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的学习规范化,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基本要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日常教学开始,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好头,后面的事情就顺畅多了。“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规定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3]。”也就是说从课前的预习到课中的阅读,再到课上的理解、课后的练习,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建立起语文学习的规范基础要求,从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教师再在课堂的实践当中贯穿一些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加积极高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素养的形成。

四、勤学好问,提升素养

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有力工具,是学习主动探索的标志和学习积极性的体现,有问题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经过理解、分析、思考过后而产生的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是对知识的探寻和追索。在语文学习当中,基于学习的疑问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具有学习精神的问题,因为它是学生们自主思考而提出来的?带有他们的切实疑惑和一种探寻的急切心理,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和原因,也就有着更多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会更加积极的投入问题的探寻,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语文的素养。在这过程当中,“教师要在把握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筛选出“ 共 性 ” 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分工协作自主去解决问题[4]。”正是在疑问、提问、解决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得以掌握学习当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体会到学习当中的付出和收获,从而大力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五、结语

当前时期,在新课改的要求和指导下,语文素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语言、文字的掌握,而是每个学生整体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是帮助他们学习知识、认知世界,个体丰富的必要而基本的修养。我国文化深厚丰富,语言文字更是精华荟萃,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语文学习来掌握和传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更要凭借日常练习和生活当中的实践和应用;不仅要读还要背、不仅要背还要去感悟,要去写作、去实践。当然,还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升,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探究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贵全. 浅谈培养语文素养的“四要素”[J].山西:新课程:小学, 2010,(1):38-38.

[2] 单晓菲.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四川: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04) : 155-155.

[3] 徐桂芝.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河北:学周刊B版,2011( 04) :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