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人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育人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育人理念

篇1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特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以“大爱之心无私奉献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为办学理念,德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德育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紧扣时展脉搏,始终把德育工作当作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德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德育新思路,开创德育新方法。

一、创新育人模式,实施全员育人。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因此我们校在德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按照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制定了德育全员育人的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育人职责,首先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丰富的德育因素,做好“两备”(备渗透目标,备渗透过程)、“三结合”(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年龄特点、结合年级特点)工作,方法上要讲究科学性,要精心设计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

二、创新育人载体,增强育人实效。

1、用“规范”育人。

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吉化第九小学“文明礼仪示范班”评比细则》为依据,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观察、监督、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卫生等习惯,继续以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红叶明星”活动为抓手,逐步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常规教育体系。

2、用“活动”育人。

学校坚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继续规范升旗仪式、提升国旗下讲话的教育。以班会课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教育活动,通过教师节、三八节和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系列活动。

3、用“文化”育人。

我们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内涵,协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的氛围,提高教育品位。做到让每一寸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一楼是教师价值观,二楼是学生价值观,三楼是学生手抄报作品,四楼学生美术作品,学校处处营造了和谐的育人氛围,打造和谐校园。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科学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目标,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水平、高品位的德育活动。

三、创新家校形式,提高育人效果。

好的教育应该是孩子、老师、家长三方步伐一致,形成最大合力的教育。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才更能绽放出人生的美丽之花。然而,现实中家校沟通实际操作中的盲点、难点频显。为探索高效的家校沟通方法,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全新的共同体,我们学校开始致力于打造活动载体,创新家校沟通模式,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尝试走高效教育合力之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交流困惑,分享智慧,打造班主任德育论坛

我校已经成功举行了2次班主任论坛活动。其中一期就是从班主任角度,谈怎样做好家校沟通。上台的各班主任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谈了家校沟通的众多好方法。既有自身的家访案例,又有名师的优秀经验。班主任借这次机会,反思工作,交流困惑,分享经验,更加明确了有效的沟通是一座桥梁,能架起新时代家长和学校老师间心灵的桥梁,能取得教育的理解与配合。

2.精彩对话,明理导行,牵手德育课堂

如何引导孩子与家长沟通,如何让孩子愿意接受教育,如何给予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的“营养”,这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开学初,我校要求学生处每月出台“德育关注点”,引导各学科老师结合德育关注点,与学科知识结合,尤其是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感恩教育,进行德育牵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美化心灵,滋润行动,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激他人。

3.引领智慧,搭建平台,巧借网络平台

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除了在理论上给予我校班主任知识的充实外,更在实践操作上搭建网络班级平台,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学生,教师,家长沟通的模式。网络班级平台是一个学生,教师,家长完全对话,教育嫁接,思想交流的集体的开放空间。既有师生的互动,更有家校,家师的互动。学校利用四个培训班主任为点,安排他们在例会上做经验交流,计划下阶段根据实际进行以点带面地尝试推进。企在巧借这个新型的网络模式,让家长更直观地,动态地关注了解,参与班级乃至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

篇2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进步,我国高校教育理念也更加先进,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将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式,旨在通过实践,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丰富、思想道德高尚、综合素质突出的新时代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实践育人理念下,探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时代对大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新思路。

一、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育人理念没有被广泛认同

我国教育部门颁布多项政策和法规,向社会各界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但是,从实际效果分析,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亦或是社会,总体上对实践育人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够,与之相比,更加倾向于传统的课堂育人。作为教育的先驱,大部分高校仍然将思想政治教育限制在课堂的框架之内,在高校中,实践育人地位地域课堂教育,此种情况也导致学生对实践育人的认识不清,在学习过程中,依旧重理论轻实践。家长出于爱护、心疼孩子的心理,也不支持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社会团体、单位、企业,参与高校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差。

2.政府保障措施不到位

实践育人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实践育人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是落实到各个高校实施时,缺乏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对于鼓励社会单位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中的措施,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参照,实践育人与实践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机制,产生的影?就是社会单位参与其中的兴趣低,同时,大学生到单位实习的机会少。由于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虽然一些单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但是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制约了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无法体现实践育人的价值和意义[1]。

3.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与活力

目前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在内容上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且较为僵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大学生的主动性差。与此同时,从形式上而言,目前的实践育人也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许多高校将实践育人活动以硬性规定的方式,局限为某种实践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缺乏创新,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无法感受到实践教育的意义。

二、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1.创新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

首先,对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对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视程度,改变单一依靠课堂教育的方式,将新时代的实践育人,与传统的课堂育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1+1大于2的教育效果,将思政政治的理论教学,充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家长层面而言,学校要邀请家长进入学校,了解真实的实践育人活动,让家长认识到实践育人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认识到实践育人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从而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最后,政府要通过政策帮助实践育人活动的进行,并为其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利,对那些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业单位给予政策福利,如减免税收等,鼓励更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此以外,政府还应该将实践育人费用纳入每年的财政支出当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资金额度,为实践育人活动顺利展开提供保障[2]。

2.创新教育方法,构建实践育人的激励机制

当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所以,为调高教育质量和效果,要在实践育人教育中,融合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首先,要为教师建立激励机制,以此促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并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增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通过实践育人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全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意识。最为关键的是,要将教师的工作绩效量化,并将量化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评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育人机制,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自觉的参与到实践育人活动中来,进而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3.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建设实践育人平台

在时展进程中,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构建多元的实践育人平台,具体而言,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如助残活动,助教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中国重要的节日,例如国庆节、端午节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丰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3]。

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立人;精神成人

一、通识教育蕴含的“立人”教育理念

当前,大学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但专业教育的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得人才培养过于职业化、功利化。造就专才固然是大学应有之责任,个体在社会之中,职业谋生和生活需求也都离不开各种专门之学,但大学教育同时还承担着促成青年学生“立人”的重要责任。而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正是关照人性,给予学生思想的充盈来对抗空虚,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获得精神的成长,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真正意义上的“立人”是指个体精神成人,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具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达到从“格物”到“立人”,获得德性的完善和人性的尊严,并拥有追求美好、卓越人生的可能性。中国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曾提出过“立人”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的论述:“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个体的精神成人,以及独立的品格和高贵的德行的形成,是其在真实生活世界中展开生命活动和获得生命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立而后凡事举”,正是因为如此,相对于大学的专业教育来说,通识教育更为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根本性问题。《大学》开宗明义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儒家为学做人的三个纲领性表达不是针对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述,但由个人自身的精神和德性的完善推及到他人以至社会群体的观点与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有共通之处的。可以说,“立人”的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一旦偏离这个最初的出发点,就可能背离初衷而无法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大学面对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是鲜活的生命,大学阶段也是青年学生德行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在大学时期接受的通识教育将成为其个体生命的根基和孕育个体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大学教育给予青年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谋生的技能,更应引导个体成人,引导其走出自我中心、走向他者,将自我引向敞亮。

二、通识教育的现状审思

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整全、通达,注重精神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个体只有将所学融会贯通,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批判的精神,才能对自我和世界有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和反思,才能对生命成长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具有独到而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也才能真正地精神成人、获得人格的健全与完满。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识教育在各高校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立人”的教育目标还相去甚远。第一,一些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门类求多求全,却没有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颠倒甚至混乱,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资源丰富却仍无法达成通识教育目标。黄宗羲在《文史通义》中说:“载籍浩博难穷,而吾力所能有限,非有专精致力之处,则如钱散于地而不可绳之以贯也。”知识浩瀚无垠,况且现代社会信息日新月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机理十分重要,必须围绕大学的教育目标设定一条主线,再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避免“泛而不通”。第二,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矫枉过正的现象,部分高校通识教育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主,忽略了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能培养自由的心灵、高雅的气质,启迪个体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但人类历史演进中沉淀下的精神文明和文化财富是多方面的,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对个体的认知和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差强人意也是一大通病,很多高校仅仅将通识教育课程当成专业教育的补充,通识教育课程授受不足,加之其地位和考察要求不如专业课,使得通识教育的实际境遇较为尴尬,学生也不够重视,不但没有掌握课程知识,课程的“立人”价值也无法实现。当然,除了上述情况,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课程教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趋向明显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学通识教育“立人”的教育理念也无从谈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浪费学校的资源,久而久之,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也将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三、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首先,通识教育的“立人”教育理念不可能靠空谈实现,只有合理选择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作为通识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人类文明中的核心知识。人文科学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了解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在哲学、诗歌、小说等文学名著中体悟人性,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社会科学让学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所了解,能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自然科学则能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当然,还需要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对这些课程进行内在逻辑的梳理,使杂乱无章的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才能保证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落到实处,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理解自我、理解世界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其次,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学识渊博而又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学教师对学生“立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敷衍塞责的教师和尽心尽力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了然于胸,讲课有条不紊,表述清楚、不急不缓,在知识传授中能做到尽心尽力,这些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进而,如果教师德高望重,对所教授的内容有精深的见解,能引导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感知经验基础之上又得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这样的教师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导师。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从“立人”这一层来讲,教师的“身教”胜过“言教”,个人修为的自然流露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学应注重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激励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通识教育教学,成就更多的大师。再次,大学文化建设对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十分重要。在长期的发展和沉淀中,大学凝炼了自身传统的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行事准则,还有师生共同创造的追求学问的生活方式,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大学文化。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掀起建设,但对大学文化底蕴的挖掘还不够,大学文化显得单薄没有厚度。大学是探究高深知识之所,大学文化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文化“就是激励学生精神成人的文化,就是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心智、努力发掘自我潜能、全面提升自我人格的文化”。[3]“立人”的教育理念只有融入大学文化中,才能促进青年学生精神品格的形成,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相比外在的建设,大学更应加强内在的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的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将自身的传统精神进行传承、创新,让青年学生生活在传授知识、钻研学问、追求真理的自由宽阔的大学文化氛围中,成为有情怀、有智慧、有修为的人才。

作者:高 榆 张 宝 胡良梅 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合肥工业大学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鲁迅.文化偏至论•坟[A]//新版鲁迅杂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49.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育人;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15-03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还不成熟,突出表现在质量不高、结构失调、管理粗放、创新乏力。中职教育需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由单纯地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结构、效益转变的过程中,管理理念作为中职教育发展的指南针无疑发挥着导向的作用。“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产生于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是现代服务类职业院校的特点所决定的,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

一、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内涵

“服务育人”是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期提出的新理念,是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归纳,进而提升出的一种职业教育管理思想。从字面上来说,“服务育人”是出现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的一种指导思想,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服务育人”具有其时代的特色并凸显出其与时俱进的内涵。

(一)“服务育人”理念的内涵

“服务育人”理念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与指导服务,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为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服务,在循环服务的大环境中,实现对专业优质人才的培养。“服务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从狭义上来讲,“服务育人”的概念更多是与高校后勤工作联系在一起,表明后勤工作的职责与使命,具有一种学生作为主体“被服务”的倾向。“服务育人”口号在1985 年由清华大学后勤提出,之后得到全国高校后勤普遍认同,被尊为必须永远坚持的行业“宗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辉煌成就。国家教委曾提出高校后勤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工作宗旨,在高校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又提出了“环境育人”,明确了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和育人的两重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育人”是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是一种狭义的管理理念。

从广义上来讲,“服务育人”是一种融入到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的新型管理方式。随着时代进步、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服务育人已不单是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发挥其育人功效,而是在更多的环境中发挥作用。服务不仅仅是后勤部门的事情,服务育人具有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需形成“大服务育人”的观念,服务育人的目标定位是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基础上,不再使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法来要求所有学生。服务的理念需渗透到管理与教学等各个环节,教育目标不仅有高度,也有梯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实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增强服务育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因此,中职教育“服务育人”新理念的“服务”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具有更多内涵的服务。

(二)“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内涵

“服务育人”是指职业学校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服务主体,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生活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校企创新合作的方式,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种职教理念。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服务育人”理念是中职学校实现特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内涵,如图所示,包括:

1现代服务业需要“服务育人”,使企业员工成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合格职业人;

2中职学校是以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学校,需要“服务育人”;

3在社会要求学校特色的背景下,管理、教学、德育、后勤等各种活动都要融入“服务育人”的理念。

在“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中,所有的服务指向育人,这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狭义的、物质上的服务育人。

二、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特点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指南针。“服务育人”体现的是在中职学校的管理中学校的领导阶层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服务,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教学服务,在实训中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技能训练的指导服务,在德育中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为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服务以及在后勤工作中通过相关后勤人员爱岗敬业的熏陶培育学生尽职尽责的精神服务。“服务育人”是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管理理念,其特点体现在管理、教学、实训、德育以及后勤等各个方面。

(一) 科学管理服务,民主和谐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倡导的管理,不仅是在管理阶层中树立服务意识,更是要把“服务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管理,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得组织的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组织的目标更加明确,团结一致的努力才能使中职学校的发展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标准。服务的理念正是在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的时期应运而生。“服务育人”倡导管理阶层共同营造的民主与和谐工作氛围。

(二) 优化教学服务,专业高效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在体现为满足现代服务业岗位需求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服务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包括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内容,是实现高效利用教学平台的有效途径。

专业设置是基础,是形成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的落脚处;课程建设是关键,因为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形成和素质的提升,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上。如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的专业设置,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类和旅游服务类为骨干,以文化艺术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教育类为辐射面,以会计、物流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重专业为引领的专业结构,凸显了学校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会计专业为例,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务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依据专业需要开设《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税法基础与实务》等校本课程,努力实现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服务育人”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应紧紧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不断强化和塑造自己的特色与品牌。只有坚持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中进行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依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教育内容,构建“素质核心”教学模式。以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已初步构筑起“基础集群+专业集群+拓展集群”三大课程集群,并开发出相应的校本教材。

(三) 改革实训服务,协同创新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实训创新注重结合学生的个性和专业技能训练,强调在实训服务中发挥育人功能。

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仿真工作场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反馈与调控,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标准、高成效,努力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服务育人”理念指导下,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坚持联合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双元联动”模式。学校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发展,先后与信合会计师事务所、沃尔玛、中海物流、东莞宾馆、东莞康辉国际旅行社、东莞联通公司等几十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 “企业冠名”、“企业课堂”和“企业驻校”等多种方式,形成了校企“双元联动”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从“企业配合”向“校企共建”转变。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在“服务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努力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学校面向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切实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学校与珠三角地区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 强化德育服务,交流渗透

德育工作是“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灵魂。贯彻“服务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得德育这一灵魂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的德育,是在学校教师及工作人员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综合素养服务的环境中的影响与熏陶。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要求全体教师确立德育观念,在各种形式的课堂上、在课外活动中,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以“诚信阳光”为核心,将企业优秀文化引入到校园并进行职业素养课程开发,把德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校企协同,开展随岗实践和体验,形成了“体验、内化型”德育。

(五) 提升后勤服务,诚信敬业

后勤管理工作是中职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后勤管理包括物产管理、财务管理、校园基本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后勤管理工作不单单是一项纯粹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培养人,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工作。在“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指导下,东莞经济贸易职业学校后勤管理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构建“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模式,倡导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充分调动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后勤工作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功能的最大发挥。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诚信敬业的后勤服务,是在优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强化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通过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塑造,在培育中职生优良品格的过程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规范和陶冶功能,它是中职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是育人的基础环节。

三、 结语

“服务育人”中职教育新理念,就是在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作为指导思想,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目标,强化现代服务意识,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真正做到以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特色。

篇5

竞争进取理念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因为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灵魂,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竞赛的社会教育作用是其它学科竞赛难以比拟的。英国政府曾经对国内那些体弱多病,肥胖超重,懒性极大,缺乏竞争动力的孩子呼吁“参加富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是最好的选择”。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开展竞争的舞台,有竞争就有较量,较量进步与落后,较量勇气、毅力、创造与超越。较量、竞争的过程包含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要有坚硬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足、成长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远价值。

2公平规则理念

任何体育竞赛,都崇尚公正的原则。倡导公平竞争、公正裁判、规范竞争的模式。运动场上,人人平等,公平获胜,不允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体育竞赛展示的是团结协作的友好竞争而不是破坏性的斗争,不允许违反规则和假冒伪劣。竞技体育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保障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裁判示意比赛开始,个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并自由发挥出追求自我利益的能量。一旦比赛结束,无论输或赢,个人都必须接受这一比赛的结果。整个比赛过程带来了民主与法制的平等,展示了人类追求正义、公正、民主的社会理念,倡导了一种人道礼让的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学生必须自律、自制,共同遵守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反对一切不平等现象和腐败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更需要公平、公正的规则来维系。

3民主理念

一直以来,人类都赋予了体育丰富的理想:和平、进步、团结、友谊,相互尊重和了解等,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民主理念在体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体育事业的民主目标。一般的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员都比较多,而体育比赛结果往往都是公开的,这就使得体育比赛从整体上体现为一个民主过程。在大学校园里的校级、院级、年级、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平等地参加,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与自我天赋相适应的结果。整个体育竞赛活动中,竞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结果的裁定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充分的民主。当然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民主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比赛的民主是在比赛规则的严格约束下形成的。体育比赛结束后,相关结果的裁定也是在众人的关注下实施的,因此,体育竞赛活动的结果通常需要接受仲裁和众多师生舆论的监督。这些过程所体现的公开和透明,恰恰也保证了体育竞赛活动的程序民主。

4全球化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外丰富的体育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使体育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发挥了教育功能,体育充当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先锋使者,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全球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文明病”;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文化的异化和冲突导致了社会丑恶现象丛生;全球竞争的加剧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间的战争危机。面对全球的种种困难,全人类应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以前瞻性全球化的战略意识,共同维护、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美好。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更应时刻具备这种全球化理念,高校体育应加强体育人文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适应社会、和平竞争的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积极参与与其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各种竞争,从容的接受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5民族认同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激发以及振奋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认同意识可以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民族认同意识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的形象。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同学、家庭、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能极大地震撼着亿万大学生的心灵。从古至今,中国的体育发展始终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以及民族的事业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体育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民族的忧患意识,同时又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总之,不管我们是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夺得金牌,人们都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感到无比巨大的荣誉感,激发着强烈的民族团结自豪感。

6团队协作理念

篇6

摘 要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多样化、价值选择多元化等问题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品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推行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提升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也是高职体育教学适应现代化变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高职体育 人文理念 应用策略

当今社会知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知识信息碎片化、社会需求多样化、社会角色多重化、价值选择多元化等一些问题。这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品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作为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推行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人文理念是指体育教育所表现出的对学生生存价值以意义的终极关怀,它强调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播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调节提升。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塑造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也是高职体育教学适应现代化变革的必然选择。

一、体育人文理念的内涵

体育人文理念是指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表现出的对学生个体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它强调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应然要求。体育人文理念的内涵由内而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注个体价值的“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第二个层次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公平、竞争、超越”的体育精神;第三个层次是内化社会需求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三个层次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体育人文理念的内涵,也是当代我国高职体育教学中必须构建的一种时代精神。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这与体育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是相通的。体育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体现,首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注重情感价值的渗透,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归属感和敢于创新实践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健康的价值取向。最后要切实遵循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人文理念在教材选择中的应用

教材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将健康、人文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目标中,通过选取与时俱进的教材内容,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第一,教材中应包含对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的必要补充,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程教育和实践意义,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第二,体育教材的选择应贴近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富有生活化的教材选择,拓宽体育教学的时空范围,将体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体育教材应具有适应学生个性化特点的激趣性和开放性,通过趣味性的教材选择活跃高职体育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人文理念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是教师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理念的主要凭借,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在体育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人文修养。一方面,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体魄,这是高职体育教学最基础的功能和目的,通过体育项目的实训和练习,使学生保持健康体质和活力。例如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具有易于学习、训练效果明显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既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品质,这也是应用人文理念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全面发展为本,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避免因高强度的体育训练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

(三)人文理念在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高职体育教学应当包含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体育理论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的方向和指导,还应是体育实践的总结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升华。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方式中的应用,一方面要注重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形成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果说体育实践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体育理论教学则在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体育理论教学时,要注重对体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体育实践教学要积极变革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意识、合作实践的培养。例如在实践教学中综合运用个别指导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关注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并加以引导,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关怀和价值实现过程。体育人文理念中涉及的民主理念、公平理念、竞争理念、个性化发展理念,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是由其主要倡导者隆・米勒(Ron Miller)在7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包含了进步主义、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全脑开发教育、体制外教育、协同学习、地球教育等教育思维,强调全人教育运动还在理论创立的阶段。因此,现在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全人教育的定义。

隆・米勒还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这一全人范式理论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它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Ron Miller,1990)。隆・米勒还与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为人类的发展而教;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经验的关键作用;整全的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选择的自由;为参与式民主社会而教;为培养地球公民而教;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精神和教育(刘宝存,2004)。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它在对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躯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有价值的人。与培养目标的转变相对应,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都要围绕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设计。全人教育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表现在目标和手段两个主要方面。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会计人”为目标 一方面,会计工作本身的专业技术性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表现为过分追求专业技能训练,从而陷入人才培养的工具化泥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割裂、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使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缺乏全球化的视角,甚至难以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会计本科教育仅仅只有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狭隘的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现代“会计人”,他们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理念 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落实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做好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培养、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保证工作。超越僵化学科的限制,结合社会需求和会计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整合和联系,注重“会计人”完美人格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合理安排与会计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适应其不同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上,教师必须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促进者,应根据需要设计和运用学习情境,以适应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授课方式上,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实习和会计实验的作用,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接触建立起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考核评价方面,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会计处理的观念,也要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全人教育理念在本科会计教育中的实践

全人教育思想在北美兴起后,也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在香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是在一个“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推行专业教育,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是其突出的办学特色。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全人教育的实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全人教育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作为中美合作办学机构,最初的定位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院现已将“全人教育” 确立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都紧紧围绕该理念运行。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导向,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世界公民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最后要努力提升学生会计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在突出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具有“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重基础、多元化、体验式的国际化全人教育手段

(1)“广通识、厚基础、多选择”的课程设置。为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形成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构成。通识教育平台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公民意识,熟悉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了解国际时事和国内最新形势与政策;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掌握必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和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通识课程学分占比达到32.4%。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按学科大类(一级学科)进行规划组合,包括相近相关专业互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平台课程在帮助学生建设完整、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拓宽专业口径和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是全人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学分占比为19.7%,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多元化、体验式的能力培养模式。学院有100多位外籍教师全英授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每周开设4学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2学时的英语口语课程,口语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从第五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开设一门会计专业英语选修课程,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注重采取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学院专门建设了富有国际特色的商业街,为学生提供创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服务,在参与实际工作中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会计系组建了“学生助理团”,学生助理通过协助会计系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接待来访,及时反映会计系工作存在的问题,搭建起会计系领导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实践教学由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和集中实践组成,理论课程中的实践主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如《税法》课程中的纳税申报实践、《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流程实践等。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实务、计算机模拟手工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3)多样化、国际化、重人格培养的校园文化。按全人教育的理论,人是精神性的动物。每一个人不但可以在生理上、情感上和智能上发展自己,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发展自己,净化自己的灵魂。教育必须不断培育个体的精神,使其健康成长。这里所指的精神上的发展实质上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格。如果说合作精神、服务精神、自信心、使命感、乐观精神是普适于所有专业大学生的优良品质,那么正直、诚实、责任感、谨慎等品格,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则有更高的要求。

会计专业以女生居多,学院创办的“女性成长国际论坛”成为女生与全球成功女流的平台,全方位帮助她们成为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女性;“国际文化周”中的中国日、拉丁美洲日、非洲日、欧洲日、亚洲日、北美日和国际联欢日使学生领略了中西文化的魅力,为学生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奠定了文化基础;学院重视游泳、太极、高尔夫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啦啦操等体育运动的教学,将其作为体验式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团队协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些品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学院重视艺术教育,成立了学生军乐团、交响乐团、排演了众多高水平的文艺节目,通过校内外交流演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艺术欣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环境育人也是我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学院的建筑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突出了西方建筑风格,别具欧洲风情的法国街、意大利广场、德国街、西班牙街,使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西方建筑文化气息;造型独特、设施一流的游泳馆、体育馆、行政楼、教学楼等建筑和雕塑、绿化相得益彰,完美地诠释了环境育人的理念。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院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效果逐步显现。虽然学生入学时是按三本招入,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就业能力比较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也逐步被社会认可。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0年度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0JGZD36)和201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敏:《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3]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4]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

[5]张云:《“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6]Ron Miller.Free Schools,Free PeoPle[EB/OL].省略/fsfp.htm,2005-10-30.

篇8

关键词: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步伐。“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深化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长久处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套对特定行业和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层面上,较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

教学渠道单一,大多仍然沿袭班级授课的单一传统模式,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讲授加考试”构成了教学活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体系偏颇。对学生的评价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考试测验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几乎唯一的法宝,忽略了对学生潜在创新能力开发和评价。这种单一的形式不利于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内容不尽合理,难以真实地评判教师的水平和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功能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从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而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3)从以课程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以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导向。而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个性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4)从信息工具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近20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处于信息工具与技术使用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仍然欠缺。(5)评估评价观念的重大转变。新的理念提出,评价评估要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价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以及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通过评价评估发现问题,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因此,面对当前国际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紧紧围绕高等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乃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客观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我们必须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深入思考,探索并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思路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的生命线。

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讨论与思考。在理论上,要对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案、模式等进行更深入探讨,形成先进而完整的体系。形成办学特色;在实践中,要形成兼顾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思路,形成科学的适用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及时实施。最终达到实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基于这一基本思想,本文提出在人才培养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十个重要方面。

1.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立人教育

国际求学网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称: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鲁迅先生则明确指出:“教育是要立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国际教育界有着同样类似的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家斯金纳则用更加简洁且极富哲理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那么,所谓“剩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就是“独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学习的能力、践行的能力”。

因此,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专业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思考、学习以及践行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2.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引导教学工作,形成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实施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计划。简单地说,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实施计划。

很显然,构建合理的、先进的、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将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心研制和凝练作为重点。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2013年7月关于《理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框架说明》的通知精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乃是该专业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主要适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设置专业的参考;二是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三是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

因此,“标准”是设置专业的基本准则,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是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应该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引导教学工作,按照基于“标准”、高于“标准”、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依据各校各专业办学条件的实际,凝练形成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3.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与老旧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矛盾。因此,密切结合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统筹本科教育不同阶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梳理核心知识,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建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教师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实质性地形成特色鲜明、国际接轨的理论教学体系,保证教学内容先进性。这些都是亟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的。

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但它强调实践教学的验证性过程,注重对经典学说的认知和接受,创新性实践环节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在已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实践教学“认知-综合-探索”循序渐进规律,统筹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协调配置、时间穿插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新体系,完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总之,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思维方法训练,加强实践方法创新,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互相关联。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最终建立特色鲜明的“自然认知-方法实践-综合分析-探索创新”循序渐进的课程新体系。

4.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与探索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和引起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讨论课和实践课,使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加部分教学活动等。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针对传统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考核方式简单、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过程呆板、缺乏师生交流等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等弊端进行系统改革,形成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孔子型课堂(知识驱动、教师主动、学生能动)、苏格拉底型课堂(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翻转型课堂(基于MOOc的在线学习、课堂质疑)、自主型课堂(程)学习(兴趣目标驱动、自主自觉行动、课内课外联动)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

通过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使教学过程实现五个转变,即: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从传统技术到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的转变;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从认识性、继承性到创新性的转变。

5.建设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

推进教育创新和培育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也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优秀的师资团队和教学管理团队是践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关键要素。

应该以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政策调控,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学习、国内外进修体系,从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应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重视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优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缘交叉,改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还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形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求、队伍稳定、专/兼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

专职教辅/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素质高、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

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制度,落实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6.建立一流的教学实验室

篇9

【关键词】 人本主义 理解尊重 关心爱护 宽容锤炼

人本主义学派明确提出要把人当作人来研究,要提倡人化的心理学。要以健康人为本,把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人性、对人性的自然因素作科学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和价值是由自然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为人类所特有的一些内在潜能所决定的。现代教育就应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这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是对人的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是意义或经验的学习。(1)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2)要重视师生关系中的态度和品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学生看做是“人”,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要做到把慈爱的光辉洒遍每一个角落,要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每一片土地,让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赞美。”他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主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格者和朋友,正确指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这样,个体的学习活动才能一直持续下去,才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多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超越自我,超越老师。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追求的结果主要是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渲泄等,而不重视掌握多少知识技能。”

因此,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同时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另外,应当明确,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带有情感色彩,那它就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性化的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认睦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愉快的、有效的。

“人本主义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在成长过程中,透过教育做自我选择的淘汰工作。”

教师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的看,但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希望的曙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育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而应当与学生们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你若变成好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好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通过双方的认知情感沟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向学生倾斜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指望从有关系的人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而,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对学生信任、理解、关心和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发发挥。所以说,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强调的是“爱的力量”。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要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志斌.《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诠释》,《教育导报》理论在线,2005年11月第96期第2版.

[2] 石鸥.《教育病态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王策三.《教学论三题》,载《北京师大学报》,1992(5).

[4] (德)贾斯珀斯(JasPers,K.)著,杜意凤译,《雅斯培论教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5] 杨迎春,《教育中的尊重与宽容》,《思想、理论、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8期合订本.

篇10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人才教育理念人文素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艺术行业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重视与青睐。各艺术高校均积极培养各类艺术人才,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主力军。艺术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艺术工作者人文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艺术品位的趋向,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比其他行业人员具备更广博丰富的人文底蕴。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艺术类人才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将艺术与人文割裂开,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个体本身都存在视野狭隘的问题。这一片面教育理念导致,目前我国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十分明显。不少艺术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审美情趣低俗、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精神淡薄、适应能力欠缺。比如,现代艺术类大学生成长于流行文化时代,由于种种因素,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文化,耽于网络游戏,止于文化快餐,人文知识荒芜,甚至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人文知识也是通过网络游戏间接获取的。而这些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这“无伤大雅”,只要培养的学生将来“有饭吃”、“能混”就行了。然而,艺术体现的是对生命的理解,是对生命理解的深化。艺术类学生如果缺乏人文底蕴就很难弄懂人生、情感、心理甚至艺术规律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更谈不上艺术的创新。

现代高校艺术类人才教育理念应包含、融合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概念广泛,它不仅仅是育智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育心、育性、育德、育情,进而育人的文化心理过程。然而,习惯上艺术类人才教育理念与人文教育视野的狭隘,导致最终艺术培育成果的缺憾。转换这一观念十分重要: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培养的艺术人才不应是政治观念的物化物,而是个性丰富的人;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培养的艺术人才不应是盛装知识和美德的容器和口袋,而是具有鲜活情感的精神主体;从艺术类学生个体而言,成长的结果不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私欲膨胀、沉迷物质享受的人,而是具有高尚生命和完美人格的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友善、宽容并富有责任感的人。现代高校艺术类人才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

一、彰显艺术专业的人文学科性质

艺术本身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产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方式。因此,毫无疑问,艺术专业本质上属于人文学科。然而,现阶段人们往往将艺术专业看成是简单的技术学科,将其看做是某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其工具化。工具化是以技术、操作的层面看待艺术,艺术不过是某种类似实业的“事业”,不过是一种可以人为设计、有意识操纵便能规划、引导的事情。艺术类学生与家长将其作为将来进入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敲门砖,教师将其作为简单的技能训练。艺术被工具化、功利化了。它仅仅是一种方式,一种可以分解、改装、组合、拼接以适应不同背景、不同阶层、不同时间、不同目的的表现方式。于是艺术创作可以毫无精神痛苦地由指定的创作小组进行,它可以背离精神现实,可以无视生命的真实被制作出来,某一类型可以成批量组织生产,经由审查、修改、调整后,最后定型推出……

然而,真正的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人文学科,不是“技”,而是“意”;不是“形”,而是“神”。

第一,艺术与人文密不可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就是艺术与人文密切关系的很好表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开创了一个现实主义艺术的新时代。

第二,专业课程也是人文课程。艺术专业学习是一门艺术陶冶、涵育人文素养的学习课程。艺术领域包含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艺术知能,鼓励其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提升艺术鉴赏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并以启发艺术潜能与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更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和完整教育的根本。艺术以其专门的术语,传达无可言喻的讯息,提供非语文的沟通形式,进而提高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创意思考能力,使人们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与情感,并从中获得知识,建立价值观。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所有的人都需要机会学习艺术的语言,以领会经验和了解世界。

第三,专业培养更是人文素养培养。艺术专业的培养是为发展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传承与创新艺术,培养文明且有素养的国民,重视并发展值得尊敬的文明。透过广泛而全面的艺术教育,艺术专业学生在参与音乐、舞蹈、戏剧演出、视觉艺术等活动中,学习创作和表达其观念与情感,分析、了解、批评、反省其作品所涵盖的感受与经验所象征的意义,进而认识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与意涵。并使艺术学习能够促进、联结与整合其他领域的学习。现今的艺术教育已逐渐脱离技术本位及精致艺术所主导的教学模式与限制,而迈入以更自主、开放、弹性的全方位人文素养为内容的艺术学习。

第四,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艺术源于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长的泉源。因此艺术教育应该提供学生机会探索生活环境中的人事与景物;观赏与谈论环境中各类艺术品、器物及自然景物;运用感官、知觉和情感,辨识艺术的特质,建构意义;访问艺术工作者;了解时代、文化、社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提供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各类艺术的表现技巧,鼓励他们依据个人经验及想象,发展创作灵感,再加以推敲和练习,学习创作发表,丰富生活与心灵。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尊重学生个体,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1.办学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学校、教师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学校的利益牺牲学生的利益,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提高学校效益而办学。不能因为现在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课,而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课。“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校中的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使每一位受教育者感受到来自学校、来自教师的信任、尊重和爱护。

2.内化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往往更需要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注重对个性、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不同思想理念的人往往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同时,作为将来需要“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民族使命”的艺术类学生,必须能够传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继承民本思想,学会人文关怀;培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终极关怀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现实和未来。

3.体现人文关怀,挖掘学生潜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积极营造的轻松、愉快、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是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人文素质教育能使艺术类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磨砺坚强的意志,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为人处世;培养学生具备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的能力;通过校园环境的陶冶、班集体凝聚力的内化、负面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社团有益活动的历练等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启迪学生自觉自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培养新时代既具有深厚传统功底,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同时拥有良好社会道德与责任感的艺术人才,帮助他们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就要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

1.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专业技术全面发展。必须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人文素质教育为专业技术教育提供基础,专业技术教育依托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发展。现代艺术的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固然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专业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视野,禁锢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总之,人文与专业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艺术类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的全面、稳定发展以强有力支持。因而,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是艺术类专业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空间为代价。

2.促进艺术类学生终身发展。在艺术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贯穿于艺术类学生生命的始终,树立全程教育观。所谓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和每一个受教育者成长过程的始终。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己能动学习与吸收人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人文,形思想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能力。要让艺术类学生在今后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不断进步,必须依靠全程教育,促进他们终身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德]艺术哲学―德国古典美学的经典[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7-01.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张文斌.服装工艺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05,(第三版).

[4]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中华书局,2009-09-05.

[5]管仲连等.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M].海洋出版社,200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