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建议

篇1

2019年9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联合协办的“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宁夏银川市成功举办。来自重庆、成都、武汉、深圳、银川、青岛等市县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同行业界及专家学者近400人出席会议。

在中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总体规划如何明确自身定位,推进自身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深刻变革,已成为规划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次学委会年会以“新空间 新总规”为主题,旨在探索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市县层面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针对“新”的会议主题,各发言人分别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回应,“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落实了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贯彻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任务,体现了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国土空间改革是国家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落实国家、省级空间规划的关键环节,如何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是当前的焦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现将此次参会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表看齐,理清我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

在本次会议上,重庆、成都、武汉、深圳、银川等市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先后分享了各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最新成果。汇报内容涉及城乡规划转型、国土规划体系构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规划数据支撑等多个方面的积极探索。我区应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和实施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提升新区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

    二、瘦身总规,建立我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上位规划是通过下位规划贯彻、体现和传递,而不应直接拿上位规划来管理和督查,新的体系应是分级审批、分级授权、分级督查,真正对建设情况的督查依据应该是详细规划。建议在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适当简化原城市总体规划(眉山环天府新区经济带规划)中规划部分的内容,为专项规划留下接口。

    三、多规合一,构建我区高水平空间规划管理体制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该是“合一”的,且须把握四个原则:一是深入浅出。变革过去不同类型规划“深入深出、浅入浅出”的问题。规划内容应深入,深研问题、找准方法、明确路径;规划成果要浅出,要言不繁、大道至简;二是发挥优势。过往不同类型规划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要发挥城乡规划深入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发挥国土规划强化管控和约束传导的体制优势,扬长弃短、优势互补,提升综合水平;三是补齐短板。无论城乡规划还是土地规划,都不能认为用过去的“两把刷子”就可以承担起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多规是“合一”而不是“拼一”,“合”是内外互通,是以生态文明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内外一致地指导规划编制;四是突出特点。不突出特点的规划是没有价值的,合一的规划还应凸显城乡规划的精髓,突出城市发展的特色。

四、要素创新,制定适宜我区发展的国土空间政策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意义

1.1 “盘点”规划“家底”的需要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已过半,主观上需要对各自行政辖区内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就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规模、布局、使用、剩余情况,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任务完成情况,土地供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效果,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生态用地保护,以及规划实施措施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盘点与评价,掌握基本情况。

1.2 规划修改的需要

随着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政策的逐步落实,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启,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环境保护的也压力进一步加大,客观上需要对规划进行适度调整与修改[1]。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4]117号)、《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的指导意见》(晋国土资发[2014]117号)文件精神,对规划修改有强烈要求的市、县(市、区),必须对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评估,为下一步的规划修改打好基础。

1.3 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需要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文件,其中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第三条工作任务第一款指出:在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完善规划中期评估成果,进一步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措施[2]。一是以二次调查成果及其连续变更到2013年的土地数据为基础,遵循统一的标准、分类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土地规划中期评估成果。二是对耕地减少过多、建设用地增加过快的地方,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三是分析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促进区域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等措施对土地规划实施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四是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利用二次调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等成果,及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力评价研究,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基础工作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成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来看,从工作方案制定、政策与业务知识学习、规划回顾与分析研究等工作内容与程序着手,依序分步扎实推进,对于理顺工作思路,顺利完成实施评估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2.1 制定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

编制规划实施评估的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进行组织准备、工作培训、技术准备,合理安排时间进度,落实工作经费、工作场地、承担单位等。

2.2 政策与业务知识学习

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必须充分了解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程规范及相关要求等。否则就无法统筹全局、高屋建瓴,最后必然会造成工作被动。

2.3 回顾、研究与分析

2.3.1 对规划修编、调整与修改情况的回顾、研究与分析

包括对规划修编决策过程的回顾,对规划修编成果的分析研究,对历次规划调整/修改情况的分析研究,对规划数据库图层的分析研究,对规划下达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规划落实情况的分析研究,对挂钩周转类建新指标与规划落实情况的分析研究,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的分析研究,对历次规划评审、修改与批复情况的分析研究,分析计算至评估时点的主要规划指标/目标等[3]。

2.3.2 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及基本农田依法核销情况的梳理与统计汇总

通过这一步,要分指标来源,全盘了解各类新增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含挂钩周转类指标等)的落实与使用情况,剩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类型、面积与布局情况,单独选址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历年土地供应情况等。

2.3.3 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情况进行梳理与统计汇总

通过这一步,要全盘了解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情况、耕地开垦情况、建设用地复垦情况(含各类挂钩复垦区复垦情况)、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破坏土地复垦情况等。

2.3.4 对历年地籍变更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这一步,要全盘了解各类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等的变化情况,了解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情况,归纳、总结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特点。

2.3.5 其他

主要是对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变化情况、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情况、闲置土地情况等的分析研究。

通过以上步骤,工作任务与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制定好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程规范等领悟透彻了,对规划编制与实施也进行了回顾、研究与分析,就基本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的指导意见》(晋国土资发[2014]117号)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

篇3

>> 国际大都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北京的启示 城市品牌建设的国际镜鉴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建议 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国际经验与启示 中国海关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对策建议 国际化进程中商业特色街区语言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我的养生镜鉴与经验 北京空间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奥巴马政府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要害 北京景观地产影响:空间格局与经济格局 韩国“迁都”对北京“疏解”的启示 当代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 员工国际外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际项目管理中提高沟通效率的对策建议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镜鉴意义 韩国地方自治与农村社会的转型镜鉴 苏联历史上的民心建设与溃散镜鉴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阐释与现实镜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张可云,邓仲良,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J].江淮论坛,2016,(4):46-51.

[2]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起运,陈璋,苏汝.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翟健.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三):英国新城――区域规划A指导[J].城市规划通讯,2015,(3).

[5]翟健.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四):英国新城――城市化背景[J].城市规划通讯,2015,(4).

[6]刘健.巴黎地区区域规划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2,(1):67-71.

[7]邹欢.巴黎大区总体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00,(4):17-20.

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简称“两规”)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43-01

一、“两规”需要协调的原因

1由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要对未来相应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均为国土规划专项规划,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建议两个规划的上一层次的国土规划基础下进行协调。

2“两规”研究的角度不同,在用地调整的问题上具有从属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做的安排;而城市总体规划则着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的安排,如果忽视两者的差异和关系,将导致两者在规划思路和规划结果上的矛盾。

3“两规”对于用地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质上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其中心任务是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选择和用地分类及布局等。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两规”在用地上都要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为核心。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的原因

1“两规”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目的是:在不增加土地面积投入的条件下,优化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它侧重于规划的过程,它的结果只是一种预测,强调的是为达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进行的调控过程。

2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更新成果可信度较高;而城市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城建部门的统计资料,对用地进行统计时,往往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所得到的数据为概查和估算数据。此外两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础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如:城市规划部在统计城市建设用地时,往往将已有城市总体规划区的、还没有建设的郊区或部分农村也计人城市现状用地,土地部门则以实际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的用地作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所以统计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会大于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

三、“两规”不协调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分析

1编制不同步,“两规”城镇用地规模的规划结论缺乏可比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土地部门负责编制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始于20世纪8O年代,直到1998年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了原则性规定。我国的城市规划始于20世纪5O年代初期并确立了《城市规划法》同时早于《土地管理法》。往往在各地的编制过程中,规划的起点和规划期限也不同,使得“两规”在表述城镇用地规模时明显存在不同,其结论缺乏可比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影响用地规模的控制效果。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为指导思想,由上而下编制,实施以来虽然在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避免城市无规则蔓延上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土地系统的复杂性、规划基础条件的欠缺,加之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其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四、“两规”协调途径

1实行规划的同步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建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两规”编制的基期年和目标予以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同步编制,并且其他相关规划也应在规划期限内进行编制,不得随意改变规划编制的期限。

2人口规模预测的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的预测关系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因此,在“两规”的协调过程中,首先必须在人口统计口径上达到一致;其次二者统计的行政区域范围必须一致,这样的话,二者所用的数据基础是一样的,由此确定的规划建设人均用地指标也显得科学合理。

3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统一。在“两规”的协调中,目前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控制城镇用地规模的标准,但它忽视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原因和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研究,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影响了城镇规模控制的效果。只有在对已有的扩张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判断的前提下,针对城市集约利用水平和闲置地、空地情况,根据对未来城市土地需求量研究和区域土地需求的矛盾,才能提出未来城市用地适宜扩张的范围。显然,通过上述两者的结合,将城市现状、城市用地扩张分析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可确立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4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要使“两规”在城市发展方向上达到协调统一,必须先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性质的确定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国情,保护耕地应作为城市发展用地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向宜建区和基础设施有所延伸的地方拓展。

5“两规”实施一致有效。“两规”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够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在“两规”的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两规”的实施予以同等重视。“两规”的实施都应注重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综合应用。此外,应加强规划宣传、社会的监督和进行规划实施评价,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和规划管理公开,调动公众的主动意识,促进政府部门的公正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制约和避免各种违反规划行为的发生,保证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冯广京,严金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2.

[3] 许德林,欧名豪,杜江.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J1.现代城市研究。2004.

[4] 曹荣林.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J].经济地理,2001,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调整目标、生态足迹

1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1]。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的环境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因此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关系重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的实施可能对环境带来影响做出预测、分析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角度,利用生态足迹法对临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生态足迹评价模型

2.1生态足迹法简介

生态足迹理论是由Rees和Wachernagel提出并完善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2]。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之前的差距,评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并较准确地判定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和状况[3]。其基本思想就是把消费与支持消费需要的各类土地联系起来,把物质消费转换为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以此来度量人类消费对生态资源的占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4]。

2.2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假设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主要基于以下假设: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废弃物的数量是可以确定的;这些资源和废物流可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每单位土地面积转化为全球均衡面积,每单位全球均衡面积代表着相同的生物生产力;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即一块土地只能有一种属性,这样就能对各类土地进行加总;自然系统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量也可以表达为标准化公顷为单位的生态生产面积;人类对土地面积的需求可以超越自然可提供的土地面积。

2.3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模型

4措施建议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临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该市的生态承载力,改善其生态环境,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使方案的实施更好地降低临湘市的土地生态压力。第一,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耕地的产出率;第三,保护林地并适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第四,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空间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鎏,黄云,高德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48―2349

[3] 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134―138

篇6

一个月前,连续几场专家务虚会使得自去年9月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以来,一度陷入沉寂的土地规划修编工作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主题。

在长时间的研究、思索中,人们期待着,能为负重前行的这轮规划修编找到一条柳暗花明的道路。

不同寻常的“前期工作”

时间回到两年前。2005年7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徐徐拉开序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从2002年即开始着手筹备的这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似乎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同寻常。

要求开展“前期工作”,是这一轮规划修编与前两轮修编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

经过两年多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各地依照规划管地用地的意识明显增强,不按规划用地就是违法用地的认识逐步确立。各地普遍对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不少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经费、人员上全力给予保障,有的还订出了时间表。从上一轮规划修编时的“要我做”,到这一轮规划修编“我要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显著提高。

2005年7月12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前期工作”的提出,无疑给某些急于规划修编的地方泼了一盆冷水。一些地方表示,现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执行多年,部分地区的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的规划用地指标已经或接近用完,修编要赶快动手。

地方的这种情绪,中央似乎了如指掌。中央将原来准备全面推开的修编工作改为先做前期工作再审慎推进,其直接原因就是担心,如果地方与中央在修编指导思想上还很不一致的话,一旦规划修编全面铺开,各地有可能出现“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情况,如果关键的几个问题把不住,建设占地将再度一哄而起。

事实上,不少地方政府正是怀着通过规划修编解“建设用地燃眉之急”的期望,对新一轮规划修编表现得甚为急切。许多地方在修编中强调“一增两减”,就是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有些地方也确实在暗地里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趁着这次修编,提前把大片的土地通过合法的途径装进各自的“腰包”。

针对调研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理批示,这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把这件关系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办好。

中央的审慎态度并非多余之举。2005年年初,一些城市在规划年限至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有意抬高GDP增长速度与人口规模,提出超常发展目标。媒体报道,某省会城市目前只有200多万人口,规划中却提出202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1000万;某市目前建成区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却规划出一个150平方公里的新区;不少城市提出新的规划期经济两位数持续增长的目标;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不少地方之所以违背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种种不着边际的发展目标,一味将城市做大,无非是要扩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处置权,“合法”地占用更多的耕地。

国务院领导就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必须及时对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进行正确引导,并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尤其要有明确而有力的土地控制政策,合理限制发展规模,防止滥占土地,掀起新的圈地热。并指出,“此事要早抓,不可放任不管,否则会贻害子孙,造成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之后城市规划的主管机构建设部下达通知,要求正在进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协调和衔接,并按照合理限制发展规模、防止滥占土地等要求,对修编工作进行检查;在此之前,暂缓对规划纲要和初步成果的审查。

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携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对下一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报批工作提出建议。建议提出对土地治理整顿验收未合格或未验收的地区,以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未经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仍暂停审批。也就是说,土地规划修编未经通过的,不得批准城市规划。这个建议实际上明确了两大规划的先后次序,强调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作用。

至此,牵扯两大规划的长期纷争似乎应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冰冻三尺,岂一日可化?“战争”远未结束。

其实,《城市规划法》早有规定,城市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土地管理法》又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不得超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而在一些地方着手开展城市规划修编之际,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尚未启动,如果城市规划赶在前面把建设用地规模确定了,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只能扮演“马后炮”的角色。这大概就是一些地方之所以对于城市规划修编的热情如此之高的真正原因。

说穿了,自上而下、一级控制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多地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意志。而自下而上、由地方分散编制的城市规划,则使地方政府的诉求获得了更易实现的方式。这两大规划纷争的背后,实质上有中央与地方的博弈隐在。

规划的困境折射出的是体制上的弊端。有人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中央政府调动了地区发展的积极性;而中国经济最大的难点,则在于中央如何对地方过高的积极性进行调节。没完没了的宏观调控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有意无意将规划作为和中央进行博弈的工具,期望以不同规划来相互牵制以及寻求各规划之间的相互漏洞来规避管理,使得规划的编制越来越难。

只要思想观念的偏差一天不消除,博弈就难以平息。思想认识不统一,主要矛盾不理清,新一轮规划修编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系统、深入的前期研究,为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力地带动了土地管理各项工作。一些地方在土地利用上盲目扩张的态势得到初步扭转,耕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大部分省(区、市)2020年建设用地增量预测数比前期有了明显下降,其中天津、四川等省(市)的降幅超过30%;同时耕地保有量有所增加,上海、广东等地的增幅达10%以上。

许多地方通过深入开展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研究和以“四查清、四对照”为主线的规划实施评价,进一步摸清了土地的现状和潜力,理清了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由依靠外延扩张转到重视内涵挖潜上来,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机制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扎实开展的前期工作,从思想、组织和技术等方面为全面开展新一轮规划修编作好了准备。

在各地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修编深入推进。

空前激烈的博弈

如果说,修编前期一些地方暴露出来的“一味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取向还只是一种苗头的话,那么,2006年5月,当这轮规划修编进入实质阶段的时候,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博弈便更趋激烈。

离预先计划报国务院审批的期限仅剩一个月,这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经过严格测算,全国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已经初步确定,正在分部门、分地区进行最后的协调和对接。毋庸讳言,各地对规划修编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指标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指标决定着各地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路线和前景。

在当时召开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座谈会上,“对接”成为会议的主旨。“对接”,既是指标的对接,也是规划思路的对接。

最引人注目的指标,无疑是耕地保有量和建设用地规模。而未来5年的耕地保有量,作为一个约束性指标,已经在 “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下来。

保住18亿亩耕地,意味着今后5年我国耕地减少量必须控制在3000万亩以内,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这个数字仅仅相当于“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减少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这18亿亩耕地保有量无形中也就成为用地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

总量已经初步确定,切分就成了关键。东部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要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要振兴,城镇要扩大、基础设施要跟上、新农村建设要推进,几乎所有地区都能找到加快发展的“正当理由”,几乎所有地方代表在承认总量必须受到控制的同时,也都认为,“我们这个地方特殊,应该受到照顾”。

所有省份的代表都提出,未来5年本地区GDP增长速度比国家确定的7.5%要高,其中大多是两位数。

基础设施建设也迎来新的用地高峰。据有关部门预测,规划期内各项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总量超过4500万亩。其中,公路用地预估需求大于3000万亩,年均约为1997年~2004年年均增量的1.8倍;铁路用地预计超过300万亩,年均增长是1997年~2004年年均增量的2.7倍。

农业部门提出未来需要20亿亩以上耕地;林业部门提出要40多亿亩林地。目前根本无法满足。

中央要求总量严格控制,地方提出建设用地要增加。按照各地上报预测材料统计,规划期间全国建设用地净增量超过13500万亩,年均增量是1997年~2004年年均增量的两倍。显然,这个规模大大超过了全国规划纲要的总盘子,无论如何也是满足不了的。

上轮规划被随意突破的尴尬犹在眼前。可以想见,如果一些地方和部门过于急切的用地势头不扭转,新一轮规划将难免重蹈覆辙,导致规划目标无法实现。

“这一轮规划可以保证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用地需求,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但绝不为超越‘搞大’既定目标的所谓更高发展速度提供用地。各地如果有更高的发展需求只能通过集约用地解决,靠拼资源消耗拼多占土地的办法发展经济不是真本事。这是全国一盘棋的考虑。”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的担纲人之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胡存智在座谈会上这样讲。

如果说《全国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那么,指标的分解和对接工作所经历的艰辛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位自始至终参与修编的人士告诉笔者,在修编进行到最后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有好几拨来自不同地方或部门的代表前来协商规划指标问题。有时候一个省的指标要反复协调衔接三四次还不能解决问题。如此推算,全国所有的省份与主要用地行业和部门加起来,一共需要多少次?

小指标必须服从大指标,最后的对接是艰难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从《全国纲要》征求意见稿到送审稿,再到《全国纲要》(草案),经历了大量协调工作,其中对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等用地部门进行的重点调研达30多次。

2006年7月,经过多次审议,国土资源部按时完成《全国纲要》编制工作,正式上报国务院。

出乎意料的转折

空前的重视与前所未有的激烈博弈,似乎早就预示着这一轮规划修编,不会是一条坦途。

2006年9月6日,备受关注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因为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的决定,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就在这次会上,国务院作出了暂缓批准《全国纲要》的决定,要求从长计议、加强研究、继续推进,编制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加严格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命运遭遇重大转折。虽然这转折,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当前又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口继续增长的压力,发展不可能不用地,但吃饭问题必须靠自己解决。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是一个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规划,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这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根本大计。

18亿亩耕地保护面积要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坚决守住(而不仅仅是此前设定的“十一五”时期),基本农田“红线”不能动,建设用地规模要压缩,城市发展以内涵为主,不要扩外延……常务会上,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凸显出一个词―忧患意识。

与中央暂缓规划批准的决定相反,对于许多地方来说,迫切需要的是加快修编步伐,加紧规划实施。

各地普遍反映,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急需加快修编步伐。规划暂缓期间,迫切需要解决建设用地的出路问题。一些地方表示,到2010年的规划用地规模已全部用完,即使有指标也落不了地。至于存量土地,一些地方认为,该用的都用了,不该用的也用了。有的地方甚至指出,今明两年“挤干榨尽”,不出三年就得闯“红线”。

由此看出,与中央保持一致,首先是思想上保持一致,发展观念上保持一致。否则,指标上保持一致是无法实现的。当务之急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深刻理解国务院领导的忧患意识。

这忧患出于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深深担忧。在科学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近些年耕地一直在减,而人口不减,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存在隐患,直到现在中国仍然存在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发展不可能不用地,但首先要保证吃饭,要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吃饭问题,靠外国人不行。

这忧患同样出于对我国来之不易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局的精心维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另一个是人口多,土地少。这些年来,建设摊子越铺越大,工业用地越来越多,城市建设恶性膨胀。土地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土地上大手大脚会把国家败掉。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国务院领导才提出了“用地要一分一厘算,而不是一分一亩”的更高要求,才作出了进一步从严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决策,才明确指示我们需要编制的是一个危机性规划,历史性规划,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规划。

10月12日,全国土地规划工作座谈会在雾都重庆召开。这是在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作出暂缓批准《全国纲要》之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召开的第一个全国规划处长会议。会议主题是传达和学习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精神,部署推进规划修编下一阶段工作。

根据会议部署,在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全国纲要》修编重点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认真做好“四查清、四对照”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第二次农业普查,继续深入开展现行全国规划纲要和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二是,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等重要用地指标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并报经国务院同意后,再修改完善《全国纲要》。

各地的土地规划修编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在“四查清、四对照”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严核定规划修编各项土地基础数据。

二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做实做好现行土地规划实施评价。系统总结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客观分析规划编制和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三是深化省级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按照国务院第149号常务会议要求和国土资源部初步审查意见,继续深化对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做好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成果的完善工作。

在此基础上,各地可以按照上报的《全国纲要》的要求,以目前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为参照,适时开展省级规划大纲的编制工作,但大纲的编制必须从严从紧,统筹安排,以免反复。

四是抓紧分解落实“十一五”规划目标。尽快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及相关指标,分解到31个省(区、市),作为“十一五”期间考核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依据。

五是稳步推进市、县规划修编试点。要求在这个关键时期,规划修编试点要做出表率,在深入总结已有经验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寻找差距,加紧完善。

同时对暂缓批准《全国纲要》期间,现行规划实施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18亿亩耕地要保住,基本农田不能动,建设用地规模要压缩――毫无疑问,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继续推进的规划修编将更加严格地保护耕地,更加严格地控制建设用地。

而我们又处于一个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用地量很大。看起来这似乎是个难解的结。怎么解开这个结,到底有没有好的办法,既能保住这18亿亩耕地,同时又能保障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

人们都在思索。可以说,不转变原有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就解决不了当前的矛盾和问题。大家意识到,再走外延扩张的道路行不通了,必须积极想办法,寻找新的出路。

各地在实践中,也被“倒逼”机制逼迫着,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将节约集约用地同用地指标分配与干部考核挂钩。浙江省制定出台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标准,对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相挂钩。

转变以往单纯扩张城市思维,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相挂钩。江苏省丹阳市,通过规划将散、小、乱的自然村和废弃的零散工矿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调整,计划将3047个自然村规划成753个。

从耕地转向未利用地,开辟建设用地新空间。国外很多城市建在山坡上,而我国的城市建设往往是先占了好地,再拿钱把未利用地开发成质量较差的耕地。与其占了耕地再去补,为什么不在未利用地上搞建设?我国未利用地数量很大,特别是沿海地区有大片的未利用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完全可以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有步骤地开发用来搞建设。例如河北高碑店、沧州等地正将这样的设想变成现实。

篇7

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关于推进城区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

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全力打造适宜居住和发展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将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

一、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

1、城市空间拓展滞后,制约了城市发展的速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沙坪城区已经形成以沙坪旧城区为中心,主要沿人民东路、人民南路、新城路以北等呈中心发射发展结构,截至二OO四年,建成区面积为15.17平方公里。近10年的城市发展主要局限在新城路以北、沙坪河以南的狭小区域,没有适时将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向南拓展,没有及时调控城市发展架构和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制约了城市的扩张发展。旧城区所在地人口密集、布局拥挤、道路狭窄,空气质量较差。如房地产开发没有拉开格局,用地紧张,地价攀升,是造成商品房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整体房价水平是五邑地区最高。

2、城市规划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历史上,随意更改规划使用土地时有发生,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得不到保障,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脱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符,一些建设项目违背总体规划,改变土地使用功能;在上世纪90年代前出让的土地较分散、无序,与总体规划不衔接,征地红线没有与道路红线、规划用地界线一致。二是功能设施不配套,基于资金的考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按规划合理配套道路、学校、医院、文化等设施,如城区新业路、新环路未能拉通,没有实行雨水和污水分流。三是开发建设时序混乱,没有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城市建设,遍地开花,造成城市建设的散乱。

3、城市建设品位不高、缺乏特色。相对来看,沙坪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于我市的经济发展,跟不上时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一是城市建筑特色不鲜明,有个性、有风格、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物不多,缺乏城市亮点和地方特色。二是城市建设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彰显*拥有李铁夫、梁赞、胡蝶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风格和*特色的地方文化特征。

4、城区综合管理水平较低,城区运营秩序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入口及主要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多为火柴盒式,有些因年久失修,显得破旧、凌乱。乱搭乱建时有发生,“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在去年底,我市大力整治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行为,由于建设了新业综合市场,为临时摆卖摊档解决了出路,城区管理秩序明显改观,仍要进一步巩固。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区道路狭窄,加上车辆增长迅猛,据交警部门统计,近年我市平均每月小汽车新车入户150辆(其中,四月份单月为250辆)、摩托车新车入户1000辆,城区道路交通的承载能力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交通管理压力加大,塞车、塞路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为甚。一些住宅小区商住楼首层改变使用功能用作商铺或饮食档,使小区车辆停放秩序混乱,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消防安全。此外,城市绿化管理水平不高,绿化品种单调,层次感不够,一些道路绿化缺乏养护,花圃尘土。

5、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够完善,控制力度不足。

第一,政府控制土地少,土地增值流失。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就对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内实行土地统征,主要征地集中在谷埠和坡山地区以及*大道、江肇公路、广湛公路两侧及大雁山的西南侧。当时,我市实行土地统征,意识是超前的,做法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在以地换路,出让土地偿还工程款,以及安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问题上处理不够妥善,造成政府掌控的土地资源少,分布散乱,基础设施不配套,当时转让地价未能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使土地增值收益流失到私人发展商手中。据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政府控制的适合当前城区拓展需要的存量土地面积只有6128亩(其中雁山脚片3814亩,行政中心片1491.4亩、东湖片822.7亩)。

第二,农村自留用地开发无序,建设标准低。规划区内保留了大量的农村自留发展用地,据国土部门统计,共有1233亩(其中*大道片718亩,*标志至九江大桥片515亩),这些自留发展用地由村一级开发,建设起点低,且分布零散,造成城区建设上的混乱,制约了城区规划建设的发展实施。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首先,“城中村”存在诱发土地无序开发和粗放利用,导致土地资源不能发挥最佳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连片开发和集中使用,造成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其次,未经改造的“城中村”大部分房子建筑密度高,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公共设施缺乏,安全隐患较多,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再次,“城中村”土地利用混乱,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新旧住宅参差不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较为低下。

第三,城区规划建设与沙坪镇、村发展经济的矛盾难以协调。一方面,沙坪镇为发展村级经济,在城市主干道两旁建设低档次、临时性、简易建筑物,用于生产经营,发展经济,既影响了城市形象,又与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相冲突。发展下去,一旦城区建设需要,拆迁难度加大,建设成本升高。另一方面,市城建规划部门与沙坪镇建设办审批权存在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在执行、落实、督促检查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等方面比较混乱。

6、启动新城区建设资金压力大。我市财政实力较弱,仍处在“吃饭”财政的状态,政府难以安排大笔财政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资金在城市建设中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启动新城区建设资金压力大。

二、加快城市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构建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区的发展应按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来进行,即紧紧依托西江、大雁山等山水资源,按照“东移北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在具体城市形象设计方面,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将城市形象定位为:凭借优越的环境优势及独特的五邑文化,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休闲空间,使*成为珠江三角洲良好的人居城市和休闲度假胜地。新区建设注意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城市的发展如同经济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确定符合自己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既要和谐地融入周边城市之中,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城市群必要的补充部分;更要挖掘独特的资源,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显著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2、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滚动发展。坚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城市建设融资新路。要全方位经营城市,通过经营有形和无形资产,设立并筹集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实现政府资产最大化、资本化,真正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以经营城市的谋略推销城市。在经营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操作上应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应确立城市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重要手段的意识。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并驾齐驱的两大手段。在广义区域内,一般是工业化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而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城市而言,城市建设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从提升城市形象的角度,还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市委市政府都应将城市建设作为未来5年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第二,政府应当最大限度地掌控公共资源。经营城市的实质是经营公共资源。有资源,才有效益,既然是公共资源,就应该由政府来掌握,而不应将资源分散、流失在私人或小团体手中。资源控制在政府手中,通过市场手段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确保资源收益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在政府手中。从我市角度看,应予掌控的公共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出租车经营权、路灯广告位、石场陶瓷土等矿产资源经营权等。

第三,政府投资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在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前提下,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价值规律,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问题。

第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土地出让置后的原则,确保政府掌控土地升值空间。在加快建设和财力有限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将土地出让置后,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在价值,待土地因基础设施完善而升值后再行出让,使政府掌控土地升值收益,改变过去那种土地出让在前,开发建设在前,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流失在私人开发商手中的状况。

第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搭建经营城市平台,以开发公司为主体实施资源经营,融资和筹集建设资金,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地生财、滚动发展。

3、坚持规划先行,确保规划的权威性。

“规划是龙头”,要以科学的态度和超前的理念,用规划引导建设,用规划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促进城市新形象的形成。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做到规划先行,并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新城区,尽快做好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立足长远发展,抓紧有关规划控制问题:一是西江边土地控制问题。要建好山水园林城市,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是控制好西江周边土地,一旦土地失控,要形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就难以实现,为了保护好水源、自然环境,建议制定西江景观控制规划。二是控制城中村发展问题。城中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改造城中村要考虑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就规划而言,要注意做好控制城中村的发展问题,控制不好,给开发拆迁带来的难度就会加大。

*城区规划区范围包括沙坪全镇及桃源镇的竹朗,古劳镇的连南、新星、上升、古劳、双桥及雅瑶镇的石湖、陈山、大岗、黄洞、古桥、古蚕等行政村,总面积约81.4平方公里。

到2020年,*城区建成区用地规模规划内城市的用地规模为23.28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东移北拓”的战略,与*市城区总体规划发展方向相吻合。城区东移,从城区总体规划来看是对谷埠组团的开发。谷埠组团包括坡山区、滨江区、汇源区。以高尚居住、商业、旅游、体育等功能为主。这是考虑到城区的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西江边及大雁山环境吸引,宜开发高尚住宅区和发展商业、旅游业。由于谷埠组团功能的战备转移,规划要求原水泥厂、印染厂、造纸厂等工厂搬迁或改变为生活居住功能。

4、正确处理新旧城区关系,重点建设新城区。

要按照拉动新区、疏解旧区的原则,将工作重点放在新城区。将资金、人力和资源重点投入新城区的建设,旧城区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市政管理,将其列入控制建设范围,严格控制旧城区的建设,引导城市功能设施、部门大楼、公益设施和人群向新城区聚集,促进集聚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推进产业和社会事业在新城区的快速发展。在新城区的建设启动上,要做到“四个拉动”:

一是路网拉动。要以骨架路网的开通拉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加大规划框架内城市道路和区域道路的建设力度,通过市政主干道的建设,提升新城区的集聚能力。要加快*大道的改造工程,延伸南北主干道文华路(南边延伸到佛开高速,北边延伸到新环路),开通大林路(蓝鸟厂——*大道),拉近新旧城区的距离,贯通雁伍线,新环路、新业路的全线开通也要提上日程。

二是配套设施拉动。通过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新城区环境的吸引力。做好新城区水电设施和给排水、排污等设施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做好新城区的亮点工程*公园和大雁山休闲生态区域的规划建设,以美化工程的启动建设增强新城区的环境魅力。

三是政府工程拉动。新行政中心的建设要制定实施方案,以可预期的市政府大楼兴建增强投资开发商的投资信心。在新行政中心不能短期内搬迁的情况下,也要鼓励有条件的职能部门大楼先行启动建设。政府工程启动建设将大大刺激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空间。

四是教育拉动。教育拉动是拉动新城区建设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优质教育资源可有效刺激房地产业的升温。要结合我市建设教育名市,教育资源大整合的有利时期,在新城区划出专门的教育功能区,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建设好。可考虑将一中、鹤华、一小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部分搬迁到新城区,即使暂时不具备条件建设新校舍,也要预留发展空间。同时,在教育功能区,也要配套相关的文化体育设施。

5、加强对现有城区的管理。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适时将沙坪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目前,城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区镇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管理权限,为避免多头管理,条件成熟时,将沙坪镇改为街道办事处。五邑地区有先例,新会、开平等市的城区镇已改为办事处。

第二,抓好开放式住宅小区的管理。推行物业管理,建设封闭式安全文明小区,物业管理要逐步推行业主大会形式。

第三,要进一步解决好停车位问题。改造楼宇之间花圃作停车位,恢复住宅小区停车房的使用功能,新建住宅小区要按比例设置停车位。

6、加强对土地的调控力度。

政府掌控土地是实施规划的有利前提,针对目前市政府掌握的土地既不多,又分散的情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土地的调控力度。

第一,预征城市未来发展用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征城区未来发展方向区域的土地,特别是骨架路网两旁的土地,使土地升值空间尽可能掌握在政府手中,为今后城区拓展储备土地资源和建设资本。

第二,严格控制土地供应。要依据城区拓展和建设进程及规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供应土地,土地供应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操作。建议通过土地储备机制保证土地的集中供应,按照城市建设进度合理安排土地,调控土地一级市场,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形成价格,确保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

第三,大力清理闲置土地。闲置土地成为启动新城区建设的一大障碍,据国土部门提供,已出让未建设的商住用地面积达2306.7亩(其中*大道至九江大桥片1945.8亩,城市广场片360.9亩)。如惠康公司约700亩、利丰公司约1300亩等地块已闲置多年,应按有关法规进行清理处置。建议对已出让的土地进行清理,对征而未建设而又超过规定限期的用地回收,以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为依据,建立完善的规划国土协调机制,保证土地出让与总体规划协调。通过建立土地管理模式形成约束机制,规范用地的开发和使用。

第四,统一集中安排农村自留用地。目前沙坪镇沿*大道七个村委会的自留用地分布在主干道路两旁,不利于统一规划建设,建议用调地的办法,统一集中安排农村自留用地,改变农村自留地的分散状况,保证农村发展用地不影响、不制约城区(特别是重要地段)的拓展。

7、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启动新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探索城市建设投入产出循环机制。建议运用土地置换、合作开发等市场方式负债经营、开发土地,参与开发的企业可共享土地收益,以此为机制,优化整个土地开发的市场化途径。

第二,新城区建设启动资金来源有以下几个途径:

①土地出让收益,按国土部门测算,政府控制的大雁山脚地块3800亩、*公园周边1000亩规划作商住用途,可出让部分土地作启动资金。

②国有资产转制收益。口岸开发公司、自来水公司、住宅公司等资产相对优质,可考虑通过国有资产的市场化出让筹集发展资金。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布局;建议

1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的需求量正不断加大。在城市与乡镇发展速度与规模不平衡的背景下,为了协调城乡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合理运行,必须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做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进行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关优化方案,为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帮助。

2 探讨的目的和原因及具体表现

(1)目的

一是建立和谐社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为协调缓解部门之间的用地矛盾,实行切实保护耕地、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开展土地资源整理、复垦、开发提供依据,是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战略性选择;三是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完善规划控制手段的基本要求。所以应用有关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要求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和调整各部门的用地规模和布局。

(2)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现有问题产生原因

①从规划管制的角度分析,城镇的不合理规划,受地方发展冲动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往往提出不尽合理的发展目标,目标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城镇用地发展的不合理性;农村地区的规划普遍比较薄弱,政府投资不足,重视程度低,又缺乏城乡统筹的规划,使得农村地区无序发展,不能融入区域总体发展环境;缺少完善的微观领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控制缺少具体的尺度,规划“有政策没工具”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是宏观调控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②在城乡空间的演变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推进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人口由农业类型向工业及后工业类型转化的城镇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城乡各业用地构成比例的变化和空间形态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应该是无序的,而必须在规划、建设、管理的正确引导下有序地展开,以实现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具体表现

①由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迅速增加,原有的城镇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现状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城市用地指标偏低,不符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空间。

②土地利用结构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各项用地比例不够合理。

③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④目标发展不明确,规划定位不高;点轴布局还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式布局尚未形成;布局上没有考虑上下游产业的关系,导致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

⑤布局分散,缺乏合作,且重复建设、内部竞争;分工不明、优势不突出且互补性较差。

⑥还须在区域土地资源最优利用上狠下功夫。

⑦由于受到经济、地形及交通条件的影响,建城区周围及沿交通干线的城市发展较快,边远村寨发展较为迟缓,形成了以建城区为中心,工业聚集带和沿交通干线向外延伸的城镇格局,城市体系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处于起步阶段,已初步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初步形成了不同的分工与协作格局,但在布局上仍以点和简单的轴线为主,城市群体的整体功能尚未发挥。

3 为做好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国家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的用地规模”。

(2)加强对集约用地的评价,规划控制指标的分配与集约用地挂钩

在规划实施期间,要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逐步形成节地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完善建设用地指标标准,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

①按照建立集约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设用地指标和面积定额,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并加强管理,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②建立集约利用评估体系,推进产业用地评估。

③建立集约用地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4)改革户籍制度,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户籍制度,吸引有能力的农村居民到城镇居住;同时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新增耕地为建设用地周转指标。

指标可以在整理(复垦)形成耕地前进行使用,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城镇规划发展区域内,相应增加规划建设用地预留区。同时,必须要在规定的年限(期)内整理复垦出相应面积的耕地,完成对已经使用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置换归还。

②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做到数量、质量“双挂钩”。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十分注重复垦耕地的质量,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5)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

(6)促进内部挖潜,加大存量盘活力度

按照分类推进、提升等级原则,加大存量盘活和劣势企业淘汰力度。

①设置门槛制定准入和淘汰标准,加快淘汰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

②推进产业置换。将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转型为有特色的产业、有品牌的特色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标准企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③提高现有厂区土地利用率。通过建设标准厂房等措施,提高原厂区的土地利用效率。

④优化整合零星工业点。结合郊区乡镇规划纲要,整合零星工业点,利用存量资源建设郊区都市型工业街坊。

(7)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

要遵循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加快重点产业板块、工业集聚地的发展,优化工业用地布局。经贸部门要会同发改委、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产业关联链条为纽带,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同时各部门也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专业性工业集聚地主导产业的新办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探索缩短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等审批时间的新办法。要大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聚集带,将工业聚集带与新城区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重点建设工业聚集带,大力引进一些新型企业,吸引外资,充分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加大投资、投入力度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带,带动周边的城镇发展,相同等级的小区之间横向联系得到加强,横向经济协作得到巩固,城市群体的整体功能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同时以区域优势及产业集群、产业带吸纳外县、市农村劳动力,通过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各工业集聚地良性互动的格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总体规划实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涉及项目内容繁多,资料分析、整理、存储、查询工作量大,因此,需要配合各项法规政策,深入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和方法,完善规划体系和规划理论,规范规划程序,制定规划标准,改进规划方法和规划手段,不断提高规划修编和调整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一定区域内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时间上、空间上所作总体的、战略的安排和布局,才能做好城乡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经济管理 土地资源 规划 乌海市

《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其龙头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促进我市集约利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乌海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 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始于1995年。1997年按照中央[1997]11号文件精神对《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1999年又依据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再次修订,规划期为15年,基期年1997年,阶段年2000年,目标年为2010年。同年12月21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实施以来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指标,科学合理安排非农建设用地,确保了全市10万亩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是保证了全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自治区大力推进“三化”建设,乌海市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服务于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一些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确需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选址建设,同时一些居住区因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矿区采空区塌陷等原因,急需进行搬迁,由于现行规划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近期内缓解规划与用地需求的矛盾,在做好与国家政策衔接的同时保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建设用地。2005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对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局部调整,确保我市经济建设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规划缺乏前瞻性。近几年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期长、编制滞后、科学预测不强。在规划实施中导致建设用地需求与规划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规划的法律地位不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用途管制的依据,国家明确规定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而在我市规划跟着项目改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实施过程中形同虚设,有失规划的严肃性。

三是规划编制单一可操作性不强。我市在原规划编制中,由于历史原因只编制了市级规划《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编制县、乡(镇)级规划。根据《土地管理法》二十六条规定:“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因而决定了规划不能擅自和随意修改,盟市审批修改规划的权限,只有乡(镇)级规划。

四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衔接。(1)两规划面积都为市域面积,但面积却不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是1,672.36平方公里。(1992年土地详查数据)。而城市总体规划面积1,754平方公里(民政划界面积)。(2)规划目标也不尽相同,前者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后者是发展城市空间增加建设用地规模。(3)两规划用地类别不同,规划指标不尽相同,在编制过程中各成体系,一个要管地、一个要用地,部门之间在用地方面矛盾凸现,这无疑给政府在城市经济建设宏观管理土地中增加很大难度。因此建议两规在编制中,要互相协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真正使两规划相互依存衔接起来。

五是资源型工矿城市耕地不宜过大。乌海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按照乌海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走城郊型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保持原有耕地10万亩,维持基本农田84.93%的保有量。因此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耕地不宜过大。

三、对策和建议

第一,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保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议抓紧修编规划,以适应新的形势和用地需求。

第二,由于我市地域面积小、土地资源匮乏,可利用的土地严重不足,随着乌海今后将成为内蒙古西部“小三角”区域经济的中心,依托煤、电、气、化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十一五”时期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而日益紧缺的用地指标将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一轮修编规划中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从而在发展城市经济、保障建设用地中具有可操作性。

篇10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

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

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

(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

(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

(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

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

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版权所有

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

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8、规划协调、编制规划成果阶段(11月24日至11月30日)

对推荐方案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干部和公众意见,必要时召开规划协调和论证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形成最终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