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

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教学环节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师资方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呢?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实施“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做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另外,教学手段落后、单一,主要的教学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不能将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加以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四)成绩考评单调,实践能力测试不足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成绩考评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五)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高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现有的高职会计教学方式,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职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解决措施

(一)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认清高职教育目标。树立“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结构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是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如对《财务会计》内容及时补充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内容,则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进行协调。

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会计理念、新颖的会计制度等,更深入地进行会计领域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会计教学不仅要妥善运用咨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课堂演示性、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要大力提倡,此外应鼓励学生通过相关的参考书、全国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中有关会计实务的内容、网络信息等进行多渠道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内的“会计从业资格”与全国“注册会计师”等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并任职,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三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篇2

6月13日,2014智慧校园管理与建设暨高校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六朝古都南京举行,会议地点就在东南大学礼堂,相关专家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专题演讲,与会嘉宾也分享了本次会议协办方――华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其“创新成就未来,智慧互联”的理念为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协同媒体同行对华为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马悦在研讨会的致辞中说:“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知识传播的限制,让所有人都能平等获得不同国家的知识,在线课程包括开放教育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能够随时被分享、传播。当网络连接覆盖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教育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最成功的大学一定是能够为全世界提供知识的大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应加深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基础设施的认识,建立完善机制,采取应用驱动为推进的方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平衡教育资源,推动均衡发展。”

针对华为“让所有人都能平等获得不同国家的知识”的观点,本刊记者特别感兴趣,当问及华为如何支持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时,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胡忠华说:“第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打破时间、打破地域这样一种沟通和教学的目标和模式,即我们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第二,是我们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其中云计算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和产品,只有实现资源的共享才可能去做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沟通。重点应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充分利用国有通信企业的现有网络,解决当地校园的网络接入问题,尽快实现‘校校通’;加大教育系统各环节信息化的应用力度。对各类行业信息化来说,建设是基础,应用是关键;加强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建设。教育信息化必须鼓励和带动多方参与和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平台为依托,调动一批教育、科技相关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资源开发与推广、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等项工作中。华为在这方面作出了较多贡献,如Cernet重点高校IPv6系统案例、广州教育局科研网云计算平台以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桌面云应用等。”

青春易逝,智慧无价。大学校园不光是青年人浪漫的地方,更是智慧养成、梦想实现的地方。从不同地方步入大学的青年人,尤其是从偏远地方付出更大艰辛、突破各种更大障碍步入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对自己的未来承载了更多的希冀。他们期望有个平等实现梦想的环境。对此,华为的理念无疑是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

最后马悦总结说:“大家都在说中国梦,我认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信息化能够帮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教育平台。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学途径的变革和精准的教育管理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几个方面的变革。华为公司提供了ICT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我们过去多年来也持续把教育信息化方面作为重点进行投入。华为的教育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各界群体之间的自由交流,这也是华为作为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对教育领域的一个独特价值。在教育行业,华为提供了从区域到教室、从学校到个人的多层次的ICT解决方案,包括高等教育,也包括基础教育以及资源共享平台――就是我们的云数据中心。我们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也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

篇3

(讯)政策、技术、需求三驾马车拉动教育信息化市场增长。政策层面看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关注程度、政策力度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投入持续加大。同时知识更新加速,传统教育模式需转变,教育信息化为弥补传统教育缺陷提供了良好解决方案。教育资源不匹配及全民素质教育需求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

在线教育火热,高等教育平台建设市场处于爆发前夜。通过对比国内外在线教育产业链,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台存在蓝海市场。而国内高等教育在线平台的需求切实存在。随着互联网的推进,高校职能及教学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平台建设市场将迎来大增长。

云服务在线教育平台,2U教育揭示高等教育市场新领域。本次月报我们深度研究了全球云服务在线教育平台领先者2U。2U公司网上教育平台注册学生多达8540人,学生报读的课程人次高达31,338,目前合作学校达16所高校。公司向非营利的教育机构提供基于云技术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服务范围包括招生、教育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研究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助于分析未来国内高等教育在线平台的发展方向。

投资标的:推荐立思辰,公司紧抓提分和大学生就业两大教育体系痛点,积极展开布局。并且教育信息化逐步完成B2B2C模式逐步明晰。 (来源:宏源证券)

篇4

关键词:大学决策;有限理性;有组织的无序;垃圾箱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5-0024-04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大学的属性及决策模型的研究前所未有地兴盛了起来,引发了一场史称“高等教育管理革命”的变革,形成了众多大学决策理论型态。其中,由科恩(Michael D.Cohen)、马奇(James G.March)和奥尔森(John P.Olsen)等人提出的“垃圾箱”模型是唯一一个直接以高等教育为研究背景的决策模型,堪称现代大学决策理论的典范之作。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恩和马奇对42个文理学士学位授予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在访问了41位校长、39位主要学术官员、36位知名企业家和28位校长助理之后,他们得出结论,大学和学院组织属于典型“有组织的无序”组织,“垃圾箱”模型(Garbage Can Modal)是最适合这类组织的决策模型。

一、“垃圾箱”决策模型的前提证明:大学“有组织的无序”特性

选择何种决策模型取决于对大学组织特性的认识。就“垃圾箱”大学决策模型而言,大学“有组织的无序”特性就是该模型的理论前提。

(一)何为“有组织的无序”

科恩等人所界定的“有组织的无序”主要是针对大学的模糊性而言的。所谓“有组织”,是指大学作为正式组织所具备的制度化内涵。大学作为一个正式组织,总要构建一定的组织形式,遵循起码的规范,体现出秩序、等级、稳定的一面。所谓“无序”,是指大学组织与人员的价值取向、活动安排、工作技术的多元化和离散状态。这种“无序”并不是由于缺乏制度安排而出现权力真空和失控。恰恰相反,它正是大学这一独特组织制度建设的合理化和必然性的结果,是大学作为学术性机构所必需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的需要。

(二)大学“有组织的无序”特性的根源

科恩等人进而探讨了大学“有组织的无序”特性的形成。他们认为,组织的决策程序是无序的,问题、目标与解决方案之间并没有一致的逻辑推演关系。这种“有组织的无序”主要源于大学决策的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选择上的模糊

在以往的组织理论看来,每个组织都有指导其成员行为和活动的明确目标。但对于大学组织而言,“我们把它看做是一个变化着的松散联合体……大学组织通常是根据行动来做选择,而不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才去行动”。在组织决策过程中,很难保证在决策情景中实现理性决策所期望的偏好一致。相反,决策是建立在很多没有相互冲突甚至没有明确定义的偏好之下的,组织的决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偏好缺乏一致和明确的界定。要么决策者的偏好是模糊的,要么他的偏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也或者是存在几个决策者,而他们的偏好并不一致。因此,组织并非一种结构严谨的体系,而是一种松散的、能够容纳各种理念的结合体。这种目标选择上的模糊既跟人的理性有限有关,也与人的个性、兴趣有联系。像大学这一类组织很少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在对某一问题提出某种解决方案之后,由于每个人对问题的兴趣与目的不同,不同意见之间往往会出现争执不休的情况。旧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产生了新的问题。这种在模糊与冲突中做出的选择,不可能像理性的计算那样精确无误,只能在决策执行过程中逐步调适。

2.技术路线上的模糊

组织做出的决策及具体的决策过程并不能为组织成员共同了解,人们很难理解和解释决策制定的“输入”和成果“输出”之间的关联。组织成员往往只知道与自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缺乏清晰的认识。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信息或知识的储备并不一致,他们对所要达成的目标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在决策的方法或技术上,人们要么选择“试错”的方式,要么就凭过去的经验行事,而不是依靠理性的规划。在组织层面,大学本身也不清楚自己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管理工作也主要是凭借试错、模仿、经验和机遇而进行。这种技术路线上的模糊还与大学内外边界的模糊相关。科尔(Clark Kerr)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就认为。大学是由多个社群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它包含许多互相矛盾的社群。边界的日趋模糊,权力分配与运行方式的多元,必然带来决策制定与实施的多元化。

3.参与人员的流动性

大学中参与组织决策的成员常常是变动的,时多时少,无法固定。“组织成员参与决策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的参与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标准的选择理论和权力理论就显得不恰当了,对解决决策的模糊性也无能为力”。此外,由于组织决策就像一个舞台,参与者可以自由地进出这个舞台,参与者的进入与离去亦是无法预测的。职员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参与决策上。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组织的界限非常模糊,决策者与参与者对任何政策的参与都不能通过“理性的计算”精确地得出。

对大学的这种“有组织的无序”特性及成因,克拉克(Burton R.Clark)称之为高等教育系统内有序和无序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对于大学建立起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又必不可少。鲍德里奇(Baldridge,v.)则认为,“有组织的无序”是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专业组织所必须具备的特性,学院和大学必然表现为“具有模糊与纷争的目标系统;服务于其需求影响到决策过程的顾客;多方面的非常规技术;高度的专业化和‘相互割裂’的专业人员队伍:对外部环境的日益脆弱。”“有组织的无序”观点对我们认识大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大学决策模型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垃圾箱”决策模型的要素构成与模型实现

1972年,科恩、马奇和奥尔森在美国著名的《行政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上发表了“组织选择的垃圾箱模型”(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mzational Choice)一文,正式提出了“垃圾箱”决策模型。从那以后,它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政府行政机关、大学等各种组织决策当中。

(一)“垃圾箱”决策模型的构成要素

科恩等人认为,要在“组织化的无序”状态中达成组织的决策,往往需要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决策机会这四个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要素。这四个相关又相互独立的要素汇集成决策的选择场所,从而形成一个包容各个要素的“垃圾箱”。它们在“箱内”任意而不停地搅动,最终产生决策。用科恩等人的话就是,“参与者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被倾倒在一个垃圾箱里,理解组织过程的关键就是在这个垃圾箱里提供选择的机会。”决策过程并不遵循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这一顺序,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不一定是一开始就联系在一起的。决策的四个要素具体如下:

1.问题。指组织内外人员所关注的问题。问题既可能产生于组织内部,也可能产生于组织之外,包括生活方式、家庭、职业、团体关系、地位、工作和资金分布、意识形态以及媒体和大众所关注的各种问题。

2.解决方案。指组织内的新思想和选择办法。这些方案主要是个人观点的产物,不同的人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它们在决策过程中出现、流动和消失。要想提出解决方案,必须首先找到组织内存在的问题。

3.参与者。指参与决策的那些进进出出的人。这些人员不断地流入和流出决策,他们的经历、价值观和知识面都有所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因水平、角度、程度、观念等原因而有所不同。

4.决策机会。指一个组织什么时候决定从事决策。一般而言,决策机会都会有规律地出现,每个组织都会定期宣布决策,这些决策包括签订合同、招聘人员、人员解聘、财政支付以及责任重新分配等等。

这四种要素或相互独立或关联甚小,在不明确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明显的标准来规范各要素。此外,这四种要素进入垃圾箱时,也无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因此,在垃圾箱中,如果某问题在适当的决策机会能碰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则有效决策就能作出。否则,要么决策无意义,要么则没有决策可言。

(二)“垃圾箱”决策模型的实现

实现决策是组织中最为复杂和最具政治色彩的活动。“垃圾箱”决策模型假设,在组织化的无序状态之下,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决策机会四大源流独立地流入组织结构。这个组织结构又受到净能量承载量、进入结构、决策结构和能量分布四个变量的影响。四大源流经过四大变量的筛选、汇聚,最后产生决策结果。同时,由于这个过程可能由许多个阶段、问题、解决方案、参与人和决策机会组成,时间段、问题数、解决方案数、参与人数、决策机会数就是模型的具体参数。下图是“垃圾箱”决策模型实现的形象展示。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模型中,所选用的概念既可以做定性划分(在图中用小括号表示),如进入结构可划分为完全开放式、等级制式和专业化式;同时也可以由可观察的指标来显示(在图中用大括号表示),如进入结构用技术与价值异质化程度和组织闲置资源数量来标识。

马奇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垃圾箱”决策模型中,有三种可能的决策结果。第一种决策结果是问题得到解决,即恰当的问题、时逢合适的参与者在恰当的决策机会中,找到了恰当的解决方案。第二种决策结果是“忽略问题的决策”,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形下,解决方案已经做出。这与原来的问题已经没有关系。第三种决策结果是与问题无关的决策,当问题已经转移到其他方案上,原来的方案可以得到采纳。他们的研究表明,“垃圾箱”决策模型中大多数决策结果会呈现第二种和第三种结果。科恩等人指出,虽然各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同一个国家内各大学的特点也相差甚远,但“垃圾箱”决策模型是可以普遍地适用于现代大学的。

三、对“垃圾箱”决策模型的评价

“垃圾箱”决策模型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在理论上的最大突破就是走出了“问题――方案――决策”的直线式思考路线,断开了问题、解决方案和决策之间的联系,强调特定的决策并不遵循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有序的过程。而是组织内部几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的产出。其次,通过将政策分析嵌入组织分析与制度分析之中,“垃圾箱”决策模型提供了一个视野广阔的研究战略和有很强生成能力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要求分别梳理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决策机会以及各自的演化脉络,在此基础上把握政策制定过程的全景,从而既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观察与调查的指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种实际因素。

除此之外,“垃圾箱”决策模型的另一理论贡献就是努力调和行动与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相比,“垃圾箱”模型的“结构”不再是整体的社会事实,而是个体可观察的具体的决策变量。与有限理性学派相比,通过大量引入结构性变量,“垃圾箱”模型克服了有限理性学派只能解释结构良好、目的明确的组织决策行为的缺陷。由于有效地将结构性因素与行动因素融合在了一起,“垃圾箱”决策模型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在实践领域,科恩等人以有限理性观点来解释组织决策的模式,后来为金顿(Kingdon)所采纳,并且被用来解释美国联邦政府多项政策的决策过程,从而发展出了一个应用广泛的“政策流”分析路径,取得了实践上的巨大成功。

篇5

密切关注成考招生录取动态,及时查询录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寻找解决方案,如未被录取及时参加调剂录取。

成人高考同普通高考一样,都是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只是由于本身的学习特征需要,才在学习形式等环节上有所差别,进行了一定区分。考生需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由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录取。设立之初,是为解决在岗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问题,参加者多为成年人,是国家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 实习基地 实习质量 PDCA理论

1.引言

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内实习,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如金工实习等;二是校外实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分为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2.学校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应用现状

尽管学校的院系、专业各不相同,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也不尽相同,但存在如下共同点。

2.1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标准:高等院校希望选择技术先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单位开展实习。他们主要选择正规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有较深厚的技术力量、较强的管理能力,并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学校周围,但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出现了不同专业的数量众多的学生在同一工厂实习的情况,质量将难以保证。

2.2校外实习时间的安排:工科院校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为5~8周,生产实习为一两周,正常安排在三年级进行。毕业实习为4~6周,正常安排在四年级进行,集中统一安排。

2.3生产实习活动:由实习指导老师负责了解工厂的情况,结合工厂的实际生产状态、技术能力,制订实习计划,讨论修改后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明确生产实习的具体要求、实习目标。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查,因此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2.4毕业实习活动: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给出实习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了解相关内容。但由于毕业实习时间较长,指导教师不可能天天跟随,因此缺乏有效的控制,致使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3.PDCA理论

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及活动计划的制订。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遵循;失败的教训也要进行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由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如下图所示。

图 PDCA循环的(戴明循环)四个阶段

4.PDCA在校外实习中的应用

学生在校外的实习质量可以通过PDCA的四个阶段加以控制和提高。

4.1P(plan)计划阶段:首先分析和评价校外实习现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时间安排问题,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的问题。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目标,评价这些解决方案并进行选择。

4.2D(do)执行阶段: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厂史教育、企业生产概况介绍等,监督实习过程是否按计划正确地执行。

4.3C(check)检查阶段:指导老师对实施的结果和计划做对比,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哪些是成功的,其经验是什么,哪些做得不对,教训是什么,起因是什么。

4.4A(action)处理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按规定纳入相应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中,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防止重复已经发生的问题。最后把这次循环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遗留问题转入下一次循环以待解决,为下一阶段制订计划提供资料和依据。“记录在案,便于下传”。

5.结语

学生校外实习质量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PDCA质量管理循环是个动态的大循环,是不断前进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不停转动,解决原有问题,新问题虽不断产生但可以解决,如此循环不止。PDCA循环使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管理有机会结合、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

[2]王伟廉.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大学教育科学,2008,(2).

[3]张红.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1996,(11).

篇7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net;B/S;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90-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人教育的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一直相对滞后,力量薄弱、手段落后、效率低下,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教育形式多、类型多、科类多。目前主要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形式,学生可采取脱产、业余、函授等多种学习方式。二是成人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素养、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各高校普遍采取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众多的成人教育驻外教学站点。高校成人教育的这些办学特点,无疑丰富了办学模式,扩大了学生可选择的学习空间,方便了学生在当地就学,增加了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使成人教育管理更加复杂。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生的各种信息量成倍增长,各高校的管理负担越来越重,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研发出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力求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的目的。本文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具体实例,分析、设计并实现一个专门针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特点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二、技术分析

(一)体系结构

设计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当前主要有两种体系结构模式:C/S结构(客户机/服务器)和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C/S(Client/Server)模式由客户机和服务器两个独立实体组成,客户端采用个人电脑并安装专用的软件程序,服务器采用高性能服务器并配套相应的数据库系统,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网络的系统结构。B/S(Browser/Serv-er)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式,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新型程序设计体系结构,主要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三个层次组成。B/S结构模式无须另外安装客户端软件程序,用户采用通用Web浏览器进行所有操作,具有界面统一,使用简单、易于维护、扩展性好等优点。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除了管理人员、教师,还有学生家长、班主任等用户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用户不可预知、登录地点和使用系统不确定等特点,同时用户主要是对学生信息进行查询、浏览等操作。B/S模式利用Web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特性刚好满足这种情况的需求。

(二)开发架构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有两种主流的技术开发架构或开发平台:一是微软公司的.net平台,二是SUN公司的JAVA体系架构。很难说.net和J2EE(JAVA2平台企业版)孰优孰劣,它们都能为企业级应用提供分布式的、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两种架构在基于组件的中间层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对于创建、复杂、高效、高可靠性的分布式应用程序都有足够的能力;两种架构也都同时支持胖客户端和瘦客户端,即C/S模式和B/S模式;J2EE通过JVM实现跨平台,.net通过CLR实现跨语言;JDBC和在数据库访问方面也都各有优势。目前,基于J2EE架构的大型跨平台应用很流行,但是由于入门困难,J2EE专业的程序员相对较少,所以目前国内基于J2EE架构的软件开发成本比较高。微软.net则在一些中小型应用很广泛。

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规模中等,属于部门级管理系统,业务需求较为繁杂,易扩展、易维护是需求的重点,且开发周期短,所以微软.net方案是系统设计开发时的首选技术平台。

(三)技术工具

与微软.net方案相适应,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平台,使用微软的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

Visual Studio 2008可以高效开发Web应用,集成了AJAX 1.0,包含AJAX项目模板。在Visual Studio 2008中,Visual Basic、Visual C++、Visual C#和Visual J#全都使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利用此IDE可以共享工具且有助于创建混合语言解决方案。这些语言利用了.NET Framework的功能,通过此框架可使用简化ASP Web应用程序和XML Web Services开发的关键技术。Microsoft SQL Server2008是用于大规模联机事务处理、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它是一种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来对存放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进行组织、管理和检索。它可以跨越多种平台、应用和设备实现数据共享,进而简化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连接,实现功能强劲的集成化商务智能解决方案。

三、总体设计

(一)整体结构

通过对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访问调查,详细了解了管理业务流程,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学院的学生信息管理对象主要包括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两部分学生,管理的主要业务为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四大部分。因此,根据学校的管理工作现状,设计了软件系统整体结构(见图1)。

(二)系统架构

软件系统采用三层建模开发模式,用户界面(UI)层访问业务逻辑(BLL)层,BLL层在访问数据访问(DAL)层(见图2)。用户界面层即为客房端,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并将业务逻辑层处理数据的结果显示给用户;业务逻辑层部署在具有应用程序功能的Web服务器上,接受用户请求,负责对数据的业务处理,通过数据访问层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并将获得的数据实体按业务逻辑进行处理,然后把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数据访问层只负责数据的访问存取工作,通过实现数据库访问,与业务逻辑层一起部署在Web服务器上,实现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数据库通过Transact-SQL接收数据访问层请求,实现对数据的增加、查询、修改和更新等操作,返回处理结果。

四、系统实现

系统部署在学校服务器上,用户通过校园网以Web浏览器方式管理和访问部署在学校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共用一台机器,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客户端均采用Windows2000/XP系统产品。

(一)数据库实现

数据库的表主要有学生信息表、学籍异动表、专业信息表、教学计划表、课程表、考试成绩表、班级信息表、站点信息表、教职工信息表、财务表,以及系统自用的菜单表和权限表。以学生信息表为例,见表1。

(二)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软件系统主要有自学考试管理和成人函授教育管理两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分别包含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四大管理模块,而每个大管理模块又分别由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

1 招生管理。招生管理包括新生管理和站点管理。新生管理由“新生导入”和“学生分班”两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其中,“新生导人”实现将教育部和省考试院提供的成教和自考新生名单,通过Excel文档导入本系统。“学生分班”实现对新生进行分班的操作。站点管理实现管理各驻外招生站点基本信息、对招生站点进行编码,以及新增、删除、修改、查询、打印等功能。

2 学籍管理。学籍管理实现“异动管理”和“毕业管理”两个功能。异动管理由“异动查询”、“异动管理”和“异动导入”等三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毕业管理由毕业预审、毕业生数据导入、毕业生数据导出、毕业生照片下载、毕业证书发放等五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

3 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实现“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班级管理”、“专业管理”、“教学(考试)计划管理”等五个功能。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由“学生信息查询”、“学生统计”两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学生成绩管理由“成绩导入”、“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打印”等四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学生班级管理用于班级管理的操作,包括查询、新增、修改操作、删除等数据操作。专业管理用于专业管理的操作,包括查询、新增、修改操作、删除等数据操作。教学(考试)计划管理由“计划导入”、“计划设置”、“计划管理”等三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

4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实现“收费项目管理”、“站点收费情况管理”、“学生收费情况管理”等三个功能。收费项目管理统一管理财务收费项目,提供对财务收费项目进行新增、修改和删除的操作。站点收费情况管理用于站点收费操作,由“站点收费管理”、“站点收费项目”、“站点收费详单”、“站点收费统计等四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学生收费情况管理用于学生收费操作,由“学生收费管理”、“学生收费项目”、“学生收费详单”、“学生收费统计”等四个具有独立操作功能的小模块组成。

五、结语

通过对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过程的调查分析,结合学生管理系统的实际特点,设计实现了一个适于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整个系统符合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系统的投入使用改变了传统手工、单机的工作模式,解决了学校各部门学生数据信息不统一、数据存储不科学和不安全、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蔡长安,王盈瑛,C/S和B/S的模式的比较和选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47-50

[2]曾浩,Java框架与.NET框架比较分析研究[J],科教文汇,2011,(9):94-97

[3]唐玉芳,张永胜,基于.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4):242-245

篇8

摘要:在研究咨询企业人力资本组成及活动的基拙上,提出人力资本有别于其它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价值转化过程,并籍此得出人力资本是咨询企业获取企业最大价值的关键资本。

关键词:咨询企业 人力资本 知识型企业 价值转化

导读:通过对咨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论文本文就人力资本的组成特点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1、咨询企业人力资本的组成及特点

整个咨询企业的人力资本具备了以下的几个特点:.咨询企业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很高。咨询企业,如国际著名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麦肯锡等,在录用新人时最基本的条件是具备著名高等院校的学历,其公司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几乎是100%[l]。麦肯锡所雇的员工中几乎一半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许多人拥有哲学博士学位(Ph.D.)、医学博士学位(M.D.)和法学博士学位(J.D.)[z〕。国内的咨询机构不少来自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转制和政府部门的分离,其中典型代表为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和九略管理顾问公司。在赛迪顾问有限公司中担任顾问和分析员的员工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so%以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咨询人员的主要资本。

一般咨询企业的咨询人员等级和对应的工作年限。咨询人员的隐性知识是其区 别于其它咨 询人员的标识。r1bbin(1998)指出,真正能够将一个公司区别于其竞争者的是员工的知识闭。对于咨询公司而言,其所拥有的知识大多是存在于咨询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每个咨询公司对其咨询业务流程都有相应的规定,虽然会有所差异,但基本都具有前期可行性分析,立项并调研,提出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监督与培训这几个咨询模块。咨询人员在承担咨询项目过程中,是按照相应的流程并根据公司案例库中已有的解决方案为其客户提供咨询。从这一角度而言,咨询人员的工作似乎是程式化的,无法区分的。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咨询人员在接到客户请求后,如何从不同的客户背景中找出问题的实质,并与已有的解决方案相匹配,以及在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其顺畅地运行,这些则主要依赖于咨询人员隐性知识的运用,而这往往是项目得以出色完成的关键因素。

企业内的知识共享是咨询人员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途径之一。咨询人员能否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主要依赖于其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这两种知识的获取途径除咨询人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之外,最有效和快捷的方法就是共享企业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由于咨询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大多数是难以用文字、图形等编码的隐性知识,因此要通过组织内的人事调配与不同员工间的合作来身临其境地学习其他员工的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在员工之间的传递。咨询企业内除专职咨询人员外,还有一批灵活机动的外聘兼职咨询人员。这些兼职咨询人员通常是某一领域或专业的权威和专家,当咨询公司的客户所需解决的问题无法根据先前的经验得以解决,并且本企业内的咨询人员也无法解决此问题时,这些兼职咨询专家就担负起解决此问题的任务。

2、咨询企业人力资本与其它智力资本的关系咨询企业与其它知识型企业一样,除人力资本外,也包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这两类智力资本。在咨询企业中,结构资本是指其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服务流程、信息系统架构、知识产权等资本,其中企业文化、服务流程、知识产权相对更为重要。咨询企业的客户资本主要包括企业信誉、固定咨询客户、客户渠道等。咨询企业的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之间的关系具备以下特征:

人力资本是咨询企业的核心资本。在咨询企业中,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创造企业价值的辅助工具,一切服务于人力资本的活动;而客户资本则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劳动来得以实现和巩固的。

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中,使员工认识到共享其隐性知识不仅是提高为客户解决间题的质量和速度,而且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的快捷有效的途径。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推动人力资本知识共享的方法之一。激励机制并不是对共享效率的评价,而是对共享行为的一种认可,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轻松地公开其隐性知识,使知识共享最大化。

客户资本对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依附性。由于咨询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通过咨询人员这一人力资本来实现的,即咨询人员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而向其提供定制服务。咨询人员所拥有的知识大多数是难以共享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又因其载体(即咨询人员)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务形式。

本论文由特约提供,提供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搜索的高端。次越深,覆盖面越广,客户对咨询人员的依赖性就越高,客户的忠诚度就越高。因此,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咨询人员是发展和保持客户的基本条件。

3、咨询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转化活动咨询企业的价值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活动来实现的,这种人力资本的价值转化活动可根据咨询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分为两种主要的形式:根据已有案例经验提供服务的价值转化活动和创新的价值转化活动。

3.1根据已有案例经验提供服务的价值转化活动这种价值转化活动是通过咨询人员根据本企业已有的成功绎验来为客户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在咨询企业中,丰富的客户案例库是其赢得客户的主要资本之一。

篇9

关键词:教学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研讨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16-02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条件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需求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被动的接收信息与知识、靠记忆获取知识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从教与学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教促学是信息化时代本科教学的需要。大学本科生毕业之后,帮你解决问题的是你思维,不是你记住多少,记住什么,而是你怎么想的,怎么解决问题。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这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数字湖南”人才建设的需求

“四个湖南”即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数字化是重要支撑。建设数字湖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四个湖南”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学生是“数字湖南”建设的潜在与贮备人才,是“数字湖南”建设的生力军。

(三)贯彻实施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需求

21世纪,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对新世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质量体系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

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内容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显示的技术系统,处理和管理的对象是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存贮、管理和组织方式和空间分析的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内外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数据结构组织,并掌握常用GIS软件的操作。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空间数据获取方式与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模型、两种常用空间数据结构和编码方式、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式、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空间数据模型、两种常用空间数据结构、空间分析的原理。

(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问题的设计

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数字城市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设置4―6个研讨式的问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研讨式的问题的设置是关键,设置的问题需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结合信息化时代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要求。以长沙市公交线路的空间分布、空间数据建模、空间数据编码与路径分析为例,设置5个研讨式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并总结小组答案,组长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式教学方式

(一)小班模式

针对3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研究GIS本科专业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时学生参与方式,确保即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30人以下的小班,以5人为一个小组,6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与组长汇报解决方案,课后整理总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共设置5个研讨式问题,3个问题在理论课堂解决,2个问题在实验课堂解决。

(二)大班模式

针对3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分2个大组进行研讨式问题的设计,提供2组研讨式问题。每组研讨式问题列出5个研讨式问题,每个小组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与组长汇报解决方案,课后整理总结。3个问题在实验课堂解决,2个问题在理论课堂解决。

四、《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在2011级和2012级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行研讨式教学,课程总课时为32理论,16实验,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在3次理论和2次实验课堂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测绘工程专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在2次理论和3次实验课堂中采用研讨式教学。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研讨式教学时教学进度比较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共48课时,教学内容比较多,受到课时的限制,研讨式教学的内容和研讨式教学的问题不应设置的太多,因此,研讨式问题的设置一定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研讨式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张紫屏.课程改革的难题: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遗留[J].2013,311(6):25-38.

[2]袁维新.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学报,2006,2(4):13-17.

The Discussion on Teaching Content and Mod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ZHAO Chun-yan,CHU Rong

(College of Scienc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校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 高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39-02

我国高等教育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社会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危机的出现使高等教育潜在的风险日益明显化,这些风险的加强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以及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其中的应用。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风险

我国高等教育要在规则市场中正常运行就必须达到完成自身发展目标和符合国家政策经济需求相统一的水准。因而我国高等教育风险也有着中国特色,有以下几类风险。

声誉风险。因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所以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具有一定的声誉风险。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包含诸多方面,有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一方面,国内高校自身条件不足,另一方面,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

质量风险。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校的学科优势、创新精神和追求优越的意识逐渐减少,整体教学质量大大降低,使全国高等教育处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战略风险。我国高等教育要达到完成自身目标和为国家政策服务的统一,在对两者进行权衡的过程中自然有矛盾存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特色化,因此高等教育在战略上也有风险。

结构风险。结构风险包括内部结构风险和匹配风险,前者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数量比例和内在关联的方式,后者是学科、层次、类型以及区域结构跟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通过这一定义可以发现,高等教育中存在明显的结构风险。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缺陷

(一)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一切事务由政府“承办”的做法仍然盛行,而一些高校领导对高等教育风险并没有过多去重视,他们固有的想法是:学校是国家的、资产也是国家的,因此不会破产。首先,高校贷款只把筹资的成本考虑在内却没有重视筹资风险,几乎没有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的机制。其次,高校间师资力量和生源的竞争,甚至同国外高校的竞争让高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风险考验。高等教育管理者显然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且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短缺。

(二)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等教育大众化致使各大高校盲目地追求宏伟的建设目标,但是这些目标通常只建立在学校层面上而非具体的改进工作上,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际定位,实用性很小。另外,高校管理层的更换也会影响战略目标的定位和实施,这是高校完善发展的一大弊病。

(三)领导职能不明晰

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西方高校实行的是由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同于我国的高校受党委领导。以哈佛大学为例,它的董事会主要负责财政以及对校务上的管理,对于制定学校方针政策有着最高决定权,而校长的职责很明确,就是负责行政管理。我国的高校管理层中,领导的个人综合素质不同,且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导致高校管理层出现各种矛盾,一有问题出现就互相推脱责任,总之很难做出科学、有效且民主的决策。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

只有对内部进行控制才能让风险管理有效,高校在资金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和安全隐患,高校自身对财政管理和办学规范化上做了很多变革,国家也针对这一现象对规范高校财务制度、确立明确的财政纪律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但是职务犯罪事件仍然层出不穷,说明制度上依旧存在很大问题。

(五)无效的责任考评制

我国高校领导靠上级组织任命,缺乏市场的调节,而且管理层内部也没有相应的责任考评制度对领导进行管制。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对于高校来说,培养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对高校管理阶层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产生影响的无形资产。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能够大大减少风险的滋生,高校应该着重塑造风险管理文化,让高校在有效的风险意识中大力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进行高校各个层级和机构的控制活动能够帮助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信息畅通无阻以及时对风险进行防范,能够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的效率。

(三)完善管理层的组织结构

我国在建立高校风险管理框架时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首先,明确高校管理者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细则,将对风险管理的工作列入他们的日程中,制定高校风险管理方针,对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定期分析总结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其次,设立专门的高校风险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处理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大致趋势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措施

(一)控制高校资金风险

高校贷款可能导致的风险可以通过以最低成本和资金风险为代价筹集最大限度可供使用的资金来解决。那么具体的实施方案有哪些呢?首先,争取科研经费。高校科研经费的申请从某一层面上讲可以有效减轻高校贷款所带来的压力,弥补资金缺口。其次,争取社会捐款。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应该学习国外高校成立校友会的做法并设立校友会的运行机制,校友会的建立可以帮助高校互相促进互相改进,而且能够提升高校的声誉。最后,控制教育成本。高校应该有以最低教育成本获取最大教育成果的观念,杜绝资源浪费、公物私用、职务消费等做法能够大量减少管理成本的支出。

(二)控制高校经营风险

高校经营不当会对财务造成损害,所以要控制好高校的经营风险。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严格管理对外投资。高校应该在已经做好科学可行的论证的基础上利用闲置资金进行合理投资以降低财务风险。其次,参考笔者撰写的《基于风险控制的教育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报告,它对我国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体系、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教育经济与管理问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管理意见。它为当前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理清“培养模式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寻找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风险;构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流,分析工作流的动态运行模式,可操作性极强。

(三)运用风险管理工具

保险是能够规避风险的一种有效工具,应用保险虽然比较保守,但是能够把难以管理和控制的固定资产和自然人管理好,能够分担风险并将风险转移。高校可以通过经纪人或经纪公司购买保险以解决高等学校管理者对风险认知不足和选择方案不当等问题。为高校节省了人力物力的同时也能规避风险的发生,高校的风险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

(四)合理利用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一个了解学校运营每个步骤和环节并能以客观全面的角度进行风险识别、对高校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的独立机构。它在构建高等教育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上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为风险管理服务。

五、总结

高等教育风险是高等教育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科学有效地进行处理,就会危及各高校的发展甚至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深化改革高等教育,通过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规避高等教育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全生,杨亮.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 顾海华,周田惠.浅析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3] [美]詹姆斯-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激励到控制[J].国金融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