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物保护意义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动物保护意义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动物保护意义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自然权利  环境  大地伦理

    当前,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实现本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而今天,为什么要保护自然,又何以能实现,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今天,追本溯源,从历史的角度来反思环境保护的渊源,对实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自然权利”说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自然权利”这一专业术语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渐进性决定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权利”释义的不同。提到“权利”一词时,它总是与人或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即有它的特殊的规定性和特定的使用范畴。因此,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法律关系,还是作为道德关系范畴,特别是就“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时,权利只能局限于人类或人类社会领域。

1. 1“夭赋权利”的最初途释

    “天赋权利”或“天赋人权”是17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的哲学家洛克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倡导人权解放运动首先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也就证实了最早的“权利”一词指的就是人权,即人类的认识只是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其实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就认识到这样的哲理:人是先于政府或其他文明秩序而存在的,这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根据某些基于存在和生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他们把这种原则称之为“自然法”。

    3世纪时,罗马的法学家乌尔比安就提出“动物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法包括了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罗马人也由此推出,假定存在着(除人类以外的)另一种道德体系,即‘动物法’,也是合乎逻辑的[[2]。上面所说的“自然法”或道德体系,也就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动物权利”意识,只不过直至后来出现了“人权”的思想,才有了更明晰的解释.另外,虽然这里只是提到了把动物包括进这种“公正”的概念之中去,但这种微弱的“广延共同体”的思想使在20世纪70年代的“森林与其他自然客体在法律面前应当拥有地位”观点的出现就显得不很突然。

    而其他意义上的“权利”思想,即和人类社会同等意义上的“权利”范畴内的自然权利,不可能存在于动物生活领域或其他生物生活领域。澳大利亚哲学家帕斯莫尔认为“权利思想完全不适用于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之外的生命认识不到彼此之间的责任,也没有能力交流对责任的看法,这一事实意味着只有人类道德才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荒野只有工具价值,当然人类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加以讨论,也就是说,大自然的确不拥有权利,但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保护大自然,把生态伦理学当作某种人际道德来加以讨论是正确的。”罗国杰认为“所谓动物的权利,并不是他们生而俱有的。而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之所以赋予植物或动物以权利,并不是为了植物或动物本身,而是为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阁。因此,并不否认“自然”权利的存在,而是从人类自身的“权利”问题出发,即谈到自然的权利,不只是权利主体的改变,其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权利”有根本的区别。因此,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借用,或类比的用法。同时,也必须承认,人类对于“权利”含义的解释也不可能至少不能全部在自然那里找到。

1.2“动物权利”的突破和认识自然的起始

    在历史上,很多宗教都倡导“生命意识”,仁慈主义者对任何生命都持有敬畏的态度。他们把对动物的残忍行为视为人所犯下的错误,从宗教的角度看是一种罪孽;哲学家纳斯认为,“原则上,动物所拥有的生存和成长的权利,与我们及我们的孩子所拥有的权利同样多”[’]。英国的劳伦斯最早提出的“畜类也享有权利”的观念,是伦理上的重大进步。但他反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反对激进的仁慈主义者。仁慈主义者的行为在18世纪由民间运动逐渐发展到为保护动物权利立法的斗争。1876年,使用活体解剖成为争论的热门,最后迫使政府立法调节,要求必须用麻醉药把动物实验者的痛苦降到最低的程度。

    另外还有素食主义者的禁猎行为等,他们和宗教的仁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动物权利的保护和动物权利解放运动;虽然还只是局限于动物的范畴,但它促进了人类从“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向“开明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化,这是人类伦理思想的重大进步。

2自然权利的基本特征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到“大地伦理”伦理思想的诞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类在曲折的发展中发现大自然同样存在“权利”,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综观各个时期的自然权利理论,人们发现“自然权利”有以下特征:

2.1自然性

    自然权利是自然意志的表现,它源于自然运行的法则,任何违抗自然意志,违抗自然运行法则的,对自然权利的侵犯行为,最终都会遭到自然力量的报复与打击。自然性是自然权利的本质特征。

2.2一致性

    所有生物按照生态规律的存在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任何生物都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存在权利,同时,也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义务、自然意志、自然法则。自然力量是不允许任何生物只行使生存的权利而不履行存在的义务;也不要求任何生物只履行存在的义务而不行使存在的权利。

2.3平等性

    在自然权利上,所有的生物无贵贱之分,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分异,决不因其数量的多少,出现时间的早晚,拥有力量的大小,进化层次的高低而不同;自然这一伟大的造物主既不偏爱也不歧视任何一个成员,任何生物都不可能长期获得超越生态学规律之上的生物生活特权。

2. 4相对性

篇2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准物权 物权立法 构建

    一、狩猎行为与狩猎权

    1.狩猎的法律本质——先占

    狩猎行为,意指追逐、杀死、占有野生动物。在纯粹的民法意义上,狩猎行为是典型的先占行为。先占在本质上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调节在需求无限大和财富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问题的标准之一。具体而言,通过先占确立财产权利的归属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先占原则仅靠时间先后这个单一维度就能确立财产权利,在适用时十分简单。其次,先占首先就确定了财产权的主体范围,从而减少了因竞争或过分开采而导致的高成本运作,有利于效率观念的发挥。在立法例中,如《德国民法典》第958、960条,《日本民法典》第239条等规定,先占主要适用于无主物与抛弃物的取得,同时各国也均将先占的对象扩展到野生动物。但是,在充分认识到先占行为的效率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其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先占制度反映了人类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观念。对此,西方环保主义者指出,有关先占的法律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因此,当代物权法要想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制过程中体现出和谐的一面,除了注重发挥财产的经济价值之外,还必须体现出一定的道德价值和生态伦理内涵,表现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2.克服先占的缺陷——资源的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的划分

    在依照先占规则确立资源归属时,首先应依照自然资源的自然性质和占有人的使用的性质,对财产进行存量和流量的划分。所谓存量,是指无论在时间上和对象上都不受到限制的所有权,而流量则是指受到时间和空间维度限制的财产权。对资源进行这种存量和流量的划分暗示了所有权的时间维度,获得了对某项资源在“存量” 上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可以取得其将来的“流量”的所有权,而如果仅仅取得在“流量”上的所有权,则仅意味着取得了一时的财产权。先占的对象应限于资源的流量上,即一般只承认对于特定量上财产的先占取得。

    对公有物进行存量和流量的区分对于提高财产移转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财产,特别是这些无主的财产进行多维度的量的限定,才能够增强财产的移转效率和价值;否则,财产移转时就会产生外部性。将先占的对象限定为野生动物的流量,意味着在流量上设定排他权,这也默示着法律允许财产在经先占建立了清晰的财产权之后进行转让。将狩猎行为认定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流量”的先占,意味着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先占制度相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先占的对象本应包括所有的无主动产,其中当然也就包括所有种类的野生动物。但是基于特别法的规定,只有依法可以捕猎的野生动物才能成为先占的对象。

    第二,取得野生动物的权利只能由权利人享有。因此,狩猎权不能基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让与。

    3.狩猎权的法律性质——“权利”还是“权力”?

    在对狩猎权具体问题进行界定之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和私法主客体二元划分的基本框架下,野生动物资源的归属问题在本质上可以化约为财产权利问题。

    目前,我国学界在对“狩猎权”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狩猎权是对于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狩猎人取得狩猎证后,在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的范围内享有狩猎的权利。还有观点认为,狩猎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其土地上的野生动物的捕获权授予他人而形成的一种私权利。本文建议将“狩猎权”界定为“人们依法定程序取得的猎捕、捕捞野生动物,取得猎获物所有权的权利。”因此,狩猎权在本质上属于行政机关许可从事狩猎活动的资格,因此可以认定为一种行政许可的性质;同时其又具有财产属性,属于资源利用权中的取得权,狩猎权人获得猎物的所有权,同样也是基于先占原则,许可权只是授予狩猎者狩猎的资格或权利。

    二、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关于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有着两种立法例:

    第一,狩猎权是土地所有权的组成部分。德国、美国等土地私有的国家都采纳此种立法模式。例如,依照德国《联邦狩猎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密不可分,不得当作一项限制物权进行设立,但是同法第11条又规定其可以进行用益设定。美国法中,狩猎权被认为是进入他人土地进行狩猎的权利。法官通常认为,狩猎权是一种受特定狩猎目的限制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所有权,因此,狩猎权的实现依赖于对私人所有土地的进入的权利。

    第二,狩猎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无关,野生动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如《俄罗斯联邦动物界法》第4条明文规定:“俄罗斯联邦领土范围内的动物界是国家的财产……对动物界占有、使用和处分属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各主体共同管辖。”这就意味着,私人土地所有人不能对动物享有任何权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条也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三、我国的立法现状与将狩猎权确立为私权的意义

    我国立法尚未正式确立“狩猎权”这一权利类型,遑论权利的行使和限制了。而特别法的规制更为关注的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几乎完全忽略掉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享有的财产利益。

    (一)立法现状

    第一,在权利的取得上,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6条,狩猎权只能基于行政许可取得。与其他对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如通行权、地上权等)不同,在我国,狩猎权不能基于时效取得。

    第二,在权利的让与上,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5条的规定,狩猎权不能任意转让。王利明先生主持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383条也规定:“狩猎权禁止转让和抵押”。

    第三,在权利的行使上,需要遵守法律关于区域、期限、数量和动物种类的限制。

    第四,对于猎捕到的动物的任意处分权也受到严格限制。

    (二)将狩猎权确立为私权的意义

    1.权利创设意义。我国现行法律未正面对狩猎权作出规定,这就说明狩猎权尚未成为法律承认的一种财产权类型。借目前的物权立法这一时机确立狩猎权,也可兼顾对物权法基本原则(如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客体特定原则等)的体系性解释以及对用益物权体系进行完满的解释。

    2.生态保持意义。在法律上对狩猎权进行明确规定,并对权利行使的时间、空间、客体范围等进行限制,反过来又可以控制野生动物的数量,使特定自然区域中野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繁衍。

    3.经济效率意义。新制度经济学早已证明了对于公共物品进行产权确立的重要意义,依照其基本观点,产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激励,使得外部性更多地内部化,在财产上确立排他权是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

    四、立法建议

    1.赋予狩猎权一定的流通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对狩猎权进行任何形式的流通,这意味着只能基于行政机关的特许而原始取得,这与狩猎权的私权属性完全冲突。建议未来立法将狩猎权区分为针对特别保护动物的特许狩猎权与针对一般野生动物的一般狩猎权。

    2. 在承认狩猎权具有可流通性的同时,要对流通的范围进行限制。由于特许狩猎权是针对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进行的猎取行为,这些狩猎证的取得只能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别目的。我国现行法规定了申请特许捕猎证的五类事由,包括进行对野生动物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驯养繁殖的目的、完成科研或国家医药生产任务的目的、宣传、普 及野生动物知识或教学、展览的目的等。这些目的多具有公益性质,基于对这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特别保护,不应允许其作为财产权流通。但对于一般狩猎权,由于其中尚包括有财产权利取得的内容,建议未来法律规定这类狩猎权作为财产权利具有一定的 可转让性。

篇3

一、民法学与环境法学视野中的动物

环境资源法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法理学和整个法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环境法学产生之后,环境法学与主流法学特别是民法学的关系如何?是否带来了挑战?这些问题现在无不引起法律学人的反思。有的学者认为,是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发展引起或者推动了法律的第三次革命,对传统的主流法学理论和整个法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武汉大学蔡守秋教授出版了《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提出调整论这一理论,更是把这样一种反思推向深入,同时也引发广泛争论。环境法学者的观点主要是认为传统民法学认为法律只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对的。他们认为法律应该、能够并且可以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主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客体,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客体,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主体;现有的法律理论不能解决环境资源法中的新问题,研究法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1]因此,在对待动物上,环境法学者认为动物不是物,但也不是人,动物就是动物,应该获得法律主体地位。[2]但民法学者对环境法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如有学者认为,物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可以分为动物类,植物类,生物类,矿物类等,“动物不是物”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是说不过去的,罗马时期甚至把奴隶当作物对待;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客体,是受体,缺乏主观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作为现代意义的民法,将人、物划分开,便于权利、义务的划分和配置,等等。[3]

二、对动物法律主体化的剖析

“动物不是权利主体”这一命题在传统的法理中是毋庸置疑的。但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及物种灭绝速度惊人的提升及人类遭受来之动物疾病的痛苦,使保护动物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生态学家和法学家开始关注动物的权利问题,提出了应给予动物权利主体地位的观点。《德国民法典》已将动物排除于“物”的范围,这似乎为动物权利主体论提供了坚实的论据:物乃客体,既然法律规定动物不是物,那么它就不是客体而应成为主体。作者认为,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理由是:

第一,从法理学角度来说,民法属私法,而环境法属公法,它是从经济法衍生出来的一门新生学科。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由此决定了民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民法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基本大法,故在此意义下,民法规定何为民事法律行为主体具有重大意义。而环境法由于其带有公法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对民事法律主体作出规定。可以说,民法规定了从事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而环境法只是规范这些民事主体在涉及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其并没有创设主体的功能。

第二,哲学认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面对具体而复杂的客观活动对象,主体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定意图和需要,必然要建构起具有一定意向性的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实践主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就建构起的关于未来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观念模式或理想蓝图,是一种具有指导与支配现实实践活动的意向性观念。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这已经为现代科学所证明了。人既是来自动物,自然会有动物的本性。[4]但是,人的生命活动即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受人的意图、目的支配的,人因此而成为人(即“类存在物”),人的活动因此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种支配人的生命活动的“意识”就具有实践理念的性质。马克思在科学地阐述新实践观的同时,就已内在地蕴含着这种实践理念思想,它是马克思用以表示人的实践活动区别并高明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标志,故在此意义上来说,动物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承载起主体的角色,从而也就无法获得法律主体地位。[5]

第三,我们不能因为“动物不是物”而得出“动物不是客体,那么它只能是主体”的推论。这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1990年8月20日德国立法者在《德国民法典》第90条项下增加了关于动物不是物的规定,笔者认为,将动物与没有生命特征的一般的物加以区别,在适用法律上本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强调动物的特殊性。这是基于动物保护的需要,是伴随着强大的动物保护呼声和压力而在法律上采取的必要回应措施。

第四,法律因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法律是人类的法律。法律关系来源于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为法律规范调整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组成,建立法律关系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权利义务。如果承认动物在法律关系中属于权利主体,受其自身生命特征所限,其权利义务的实现存在先天的、不可逾越的障碍。[6]从上面笔者的论述可知,动物无论是在意识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无法具有与人类同位阶的特征。法理中有一条重要的法律原则,即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平等。倘若给动物以权利主体地位,我们不禁要问,是所有的动物都享有权利主体地位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是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只有有限的动物享有权利主体地位。对此,我们不禁又要问,有限的动物如何界定?如果只给有限的几种动物以主体地位,那对其它动物而言是不是意味着“不平等”呢?再者,“动物权利主体论”与法律责任制度相矛盾。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当法律关系主体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时,法律就迫使行为人或其关系人承担以履行某种义务或由国家有关机关予以处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又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的本质是对于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否定性评价,通过对违反法定、约定义务的主体进行制裁,从而实现法公平、正义的价值。试想,如果动物享有权利主体地位,当其行为违法时,如毁坏他物、伤害人类等,如何让其承担法律责任呢?

第五,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把动物当作法律主体在我国的最近立法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也反映出无论是立法界还是学理界对动物的法律地位的认识还是与传统保持一致。所以,笔者认为,法律追求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法律的价值在于它的可操作性,离开了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法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给动物以权利主体地位,是对整个法理基础和法律体系的颠覆。

篇4

【关键词】 沈石溪;动物小说;儿童教育观念;美育观;生态观

在云南文学作家群里,有一位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他以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对动物社会生活和动物心理的描写,展现着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动物性与人性的角度表达着他对生命意识的独特理解,对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一、沈石溪动物小说中呈现的美育观

儿童读物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材料。沈石溪的动物故事多发生在美丽而神奇的西双版纳,在一幅幅边陲的自然美景中,讲述一个个在丛林中发生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小读者对大自然、对美好事物的认识、感受和欣赏的能力。尤其在城市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许多儿童很少有机会真正的走进大自然,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却让儿童看到了陌生、新奇而神妙的动物世界,“森林里古树参天,野竹丛生,金黄的麂子在草坪上悠闲散步,洁白的鹭鸶在蓝天自由翱翔。那巨大的榕树撑开几十条手臂,像欢迎我们的到来。”[1],儿童被引导进入这自由宽广、美丽而宁静的审美空间。他的《第七条猎狗》、《和乌鸦做邻居》等都能契合儿童的心理,在带给孩子们审美的快乐的同时,提升和丰富着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

沈石溪还有许多表现动物世界中父母冒着生命危险给幼崽觅食、保护幼崽的故事,让孩子在接受、明白、领会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以感恩之心看待世界。《老鹿王哈克》中母鹿安娜为救即将分娩的小生命,违反了鹿求生的本能保护幼崽。《再被狐狸骗一次》、《红奶羊》、《棕熊的故事》里的公狐狸、公狼黑宝、母熊宁愿牺牲性命也要保护孩子。作品借儿童对动物天然亲近的情感,把他们带进动物世界,以情感的魅力打动感染着他们,这种教育方式远远胜过单纯的说教。

沈石溪在讴歌母爱的同时,也不忘指陈动物身上的陋习,来警醒阅读者。《单臂猿的末日》借的单臂猿告诫读者:“要想改变自己的境况,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赢得成功,要靠自己坚忍不拔的努力,靠自己的实力”;《小气鬼猴的诞生》让儿童明白自私是不好的行为;《板子猴》启迪孩子们:外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养成勤劳、刻苦的好品德,成功是属于努力的人。作者就这样让儿童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地学习动物主角所具备的传统美德,摈弃陋习,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

二、沈石溪动物小说中呈现的生存教育观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是人类现实的艺术化,通过对动物生活、命运和动物间关系的描写,折射出了人类社会,对儿童生存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沈石溪毫无掩藏地表露对王者意识的赞扬,并把这种争当强者的意识传达给小读者。《疯羊血顶儿》小羊血顶儿立志长大为母亲报仇,不断改变自己懦弱的性格,最终成了英雄。《混血豺王》中的白眉儿历经波折,血液中的强者意识终被唤醒,并走上了豺王的宝座。这些原始森林中的强者形象,不仅表现了残酷的生存竞争下争当王者的勇敢,同时也表现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让儿童读者从中感悟到生命的艰难,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更学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王者性格。而那些隐含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主题的《象冢》、《老鹿王哈克》等,则传达出:必须努力上进成为优秀的人,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教育思想。作者在直面剖析动物世界生存的状态中,给读者以一定的警示,只有让自己变得优秀,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沈石溪在创作中还能抓住了动物群居的特点,给我们建构了一个充满和谐、团结友爱的动物乐园。《象警》里,各种动物在大象的保护下愉快的在河里嬉戏,“兔子就在黄鼬面前喝水,马鹿就在红毛豹跟前嬉戏,谁也不提防谁,谁也不躲避谁,好一派和平的景象。”[2]《太阳鸟和眼镜蛇》里,弱小的太阳鸟面对劲敌眼镜蛇的入侵,团结一致、成群结队的合作下把强大的眼镜蛇置于死地。使儿童既感受到动物之间温暖的友谊,又能使以自我为中心的寒冰慢慢融化,从而培养出团结意识。

三、沈石溪动物小说中呈现的生态教育观

当今社会,生态保护成为了一个常新的话题,保护生态应从儿童开始抓起。沈石溪用有趣、生动的文字讲述发生在动物与人之间的奇闻趣事,力图让儿童在阅读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儿童与动物、自然的亲和力,帮助儿童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与动物的生态意识。他对在利益面前人类伤害动物的贪婪行为进行揭示,让儿童读者领会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黑天鹅紫水晶》通过黑天鹅的故事呼吁人类善待动物,停止杀戮;《从非洲来的雌象麦菲》里可恶的捕猎者打乱了雌象麦菲平静、惬意的生活,让它在异族的象群里饱经沧桑、受尽磨难。《斑羚飞渡》中人类为了利益把无辜的斑羚逼到绝壁,斑羚群只能牺牲老斑羚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作品以一个个血淋淋的故事教育儿童读者――保护生态、关爱动物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四、沈石溪动物小说对儿童想象力的扩展

儿童的想象力是其创造能力的能源,很多知识的学习或技能的掌握都有赖于儿童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森林乐园,以动物主角人格化的写作方式引发、扩展和锻炼着儿童们的想象能力。如《狼王梦》中小狼双毛受欺辱的心理:“它无法理解紫岚怎么会变成如此不同狼情的虐待狂。假如它犯了什么过错而遭受惩罚,它尽管也难受,但还能想得通,最使它伤心的是无缘无故被欺凌。”读者跟随小狼双毛的心理变化,而展开自己的想象。沈石溪深深懂得“处于创造状态的儿童,其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十分活跃的。”[3]如《鸟奴》写鹩哥水晶球与蛇雕武大的打斗的场面“武大抓着水晶球,顽强地往上拉升……水晶球始终没放弃反抗,还在空中时,就拼命用嘴啄咬武脯,被带进元宝状鸟巢后,更是嘴啄和鸟爪并用……”这惊险紧张而又激烈曲折的情节,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从而扩展和丰富了想象空间,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总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给儿童构建了一个和谐、纯真的世界,帮助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扩展儿童的想象力,守护着童心对自然的渴望,引导儿童审美的自然走向,对儿童读者美育观、生存观、生态观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作家像沈石溪一样创作出更多适宜儿童阅读、塑造儿童灵魂的佳作来。

【注 释】

[1] 沈石溪.戴银铃的长臂猿[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9.

[2] 沈石溪.斑羚飞渡[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59.

[3] 宋文翠.论儿童文学教育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1(24).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病控制

收稿日期:2011-09-26

作者简介:陈华南(1974―),男,江西赣州人,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18-02

1引言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均具有显著且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及珍稀物种,因而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与保护。同时丰富稀有的野生动物使得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建设有了更为明确、严格的要求,因此一旦管护不及时、监控不完善便会引起野生动物大面积爆发不良疫病,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野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人畜共患病等,不仅给动物物种生存延续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其存在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疫源疫病工作主要指对野生动物种群、物种展开实时监测,发现其存在的异常行为或不正常死亡现象,对其物种生存信息进行完善记录、科学取样,细化检测并完善报告结果,制定应急处理预案,面向社会大众疫情状况的全过程。针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产生的疫源、疫病进行完善监测控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水平的技术要求,且内含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实施高度时效性工作与完善科学的实践管理。

基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的丰富性,对其进行疫源、疫病的有效防控管理形式较为严峻,需要实施监测管理的范畴不断拓宽。现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管理工作需要交通工具的大力辅助支持,同时需配备完善的监测设施设备,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监测技术,否则难以满足监测工作需求。同时当前从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没有经受专业技能、技术培训,因而缺乏疫源疫病防控监测知识与实践技能。再者由于我国针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的野生动物监测疫源疫病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经验不足,欠缺良好的实践管理策略流程,因而需要进一步提升处置应急能力,为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源、疫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病控制体制建设

3.1全面提升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政府部门与基层单位应站在战略化的全局高度、认真贯彻落实林业部门、省政府以及国务院关于有效防控野生动物产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相关工作部署,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代表核心思想,由先进性角度出发,树立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态度,进而全面提升针对野生动物产生不良疫源疫病的科学防控监测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认识,将该类工作全面纳入核心、重要议事日程中,做到思想认识科学到位、领导组织准确到位、工作流程措施正确到位、制度责任细化到位。切实强化对监测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领导管理工作,实施科学的引导辅助。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实践措施,降低野生动物产生不良疫情的风险,杜绝由于防控管理措施不到位引发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情的持续扩散与不良交叉传播,进而确保动物卫生、动物产品安全,营造良好的自然保护区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完善体制建设,促进相关制度的不断更新

依据我国林业部门要求,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应加快组织建设、科学编制、规划野生动物监测疫源、疫病的工作管理体系,进一步密集发展监测点建设,扩充工作范畴,进而合理消除监测防控盲区,将针对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控制同保护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实践管理、检测鉴定、鸟类环志、生态观测与教育宣传等功能有效整合,实施一站多能的科学建设目标。实践管理中应本着基于当前、长效建设谋划的原则,细化制定研究防控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体系规划,将其合理纳入应急公共体系的建设实践中,进而持续提升监测控制能力与应急管控处置能力,从体制层面构建成为防控监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应实施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管理、监测巡护、科学教育培训,发挥应急职守能力,履行信息上报与反馈体制,进行完善的督导检查及工作考核,对、拖沓冗余的工作人员应追究其责任。进一步促进各项管控制度的持续更新与完善制定,面向广大工作人员进行上墙公布,使其在实践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突发疫情进行良好、完善的处置管理。

3.3健全机构,加强重大野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

(1)设立专业监测管理机构,主体针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单位,设置科学监测规划、设计管理措施与年度监测计划。同时依据自然保护区构建特征及自然环境特点适应性布设试验区及观测点,完善确定试验项目、监测任务,针对野生动物丰富资源构建全面的信息档案。

(2)针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展开相关科技知识的推广及普及,全面开展免疫管理工作,强化监测疫情报告环节,科学实施24h不间断的轮岗值班管理体制与实时报告监测体制,及时全面的掌握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动态疫情发展。倘若在监测管理中发现了可疑状况必须立即向相关林业单位、管理部门报告,通过工作人员深入现场的初步核查确认、监测单位的正式确认后,面向政府部门以及野生动物疫病防治监督单位进行如实、细致的报告。

(3)强化应急准备,实施规范、科学的应急程序,进一步加强值守应急管理,进而在做好针对重大动物疫情疫病综合防御控制管理的同时,深入强化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控制。

3.4采取多重管控形式,提升监控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工作的宣传力度

为提升教育宣传力度可广泛利用、报刊、网络媒体的报道宣传职能,主体采用活泼生动、易懂通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野生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知识、相关保护知识以及疫源疫病防控监测知识的大力宣传,进而培养广大群众的主动防御庇护能力。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庄以及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展开宣传材料的有针对性、广泛性发放,在公共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定期组织开展现场公益性讲解,使民众了解野生动物存在的疫源、疫病的可预防控制性,进而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有效提升全社会民众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科学防控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

3.5逐级落实岗位职责,联合开展监控工作

(1)结合实际情况依据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从事的集群活动特征以及生物学习性,展开各项工作的细化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策略及措施,完善健全疫情疫病实时报告的岗位责任制。

(2)合理明确监测控制范畴、划定重点防控区域,明确检测管控对象,细化落实物资储备与监测人员的责任到位管理。明确各项管理工作责任,对各监测区制定第一责任人,实现责任体制的层层落实,全面履行各部门职责,避免管理漏洞。

(3)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对各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并逐级建立追究责任体制,严肃各项工作纪律。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监测站的野外监测工作,合理利用监督站驻场资源、木材检查站、森林管护站、林业工作站与防火检查站、望台等设施及单位将野生动物存在的各类异常状况及时报告当地相关监测部门,起到良好的辅助管理与联合监控作用。

3.6扩充投入资金提升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1)为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控制执行效力,应合理扩充投入资金,构建长效经费支持机制,确保经费投入的落实到位。对政府下拨资金进行良好科学的统筹安排,强化监测站基础建设、完善设备设施的购置配备、防控监测物资应急与交通工具的完善配备,合理改善办公条件,升级野外勘察设施设备。同时主管单位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自然保护区从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管控监测经费应用分配情况展开实施监督,杜绝违法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倘若发现违规现象应依据财政制度深究到底,进而完善保障自然保护区监测预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投入经费的专款专用。

(2)收集监测情况,从分析、报告与处理调查等层面入手给予工作人员精心的指导,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培训。通过丰富开展知识竞赛、针对干部职工组织专项学习、深入研究有效的防控措施、准确鉴定疫病程序及方法,提升全员的综合监测管理素质。为进一步扩充监测力量,有计划地招收自然保护、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野生动物方面的专业人才,进而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控制监测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构建完善的人才力量支持。

4结语

为有效防控自然保护区各类野生动物大面积产生疫源疫病,本文从优质的监测管理入手,通过强化认识、夯实建设、完善体制、合理防控、扩大宣传、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整体素质等完善的策略制定,展开对野生动物疫病控制的科学研究,对丰富管理经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营造和谐、良好、优质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一、活动来源

自然角的小金鱼、小乌龟、小虫子,时时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有时间,他们就会跑过去看一看,有的甚至还想摸一摸。

一天早上,雅诗带来的小螃蟹不见了,孩子们在屋子里四处寻找,终于在床下找到了小螃蟹,孩子们高兴极了。在吴老师的帮助下,把螃蟹送回了家。孩子喜欢可爱的小猫、小狗、小羊和小白兔;喜欢勇敢的螃蟹;喜欢聪明的乌龟;也想了解凶猛的野兽。孩子和动物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对各种动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他们带来了各种动物故事、动物图片,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求知欲望,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其当前的认知水平和幼儿用书上的内容,我们和孩子商量后,“动物世界”主题活动自然而然就生成了。

二、活动思路

我们班决定以“动物世界”为切入的核心,从幼儿熟悉并喜欢的动物开始,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动物图片、儿歌、故事、谜语、光盘,带动物玩具、图书等,开展故事、儿歌、参观、歌曲、律动、创作、游戏等各种不同的活动内容,与幼儿用书、区域、环境的有机整合,来发展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愿望,并在活动中逐渐丰富幼儿的动物知识经验,从而萌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同时能够讲述、排序、创作,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建议家长也能主动参与到我们的班级,通过亲子活动,体验和孩子与动物一起游戏的快乐;通过参观动物园,和幼儿一起经历愉快的、好玩的、惊奇的动物王国之旅!

三、筹备工作

1、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搜集动物的相关资料。如:动物的儿歌、谜语、图片、图书、光盘等。

2、协助幼儿调查动物的相关知识,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3、利用家长资源,联系野生动物园。

四、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运用身体表现动物的动作特征,模仿爬、跳、跑等动作, 增进幼儿身体协调的能力和肢体动作的灵活性。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感受动物儿歌、故事的意境和趣味,喜欢表演、仿编和猜谜。

3、幼儿喜欢动物,学习照顾小动物,并懂得保护动物。

4、认识5以内的相邻数,知道两数相差为1;点数10以内的动物,正确说出总数;会确定动物的方位,如:上下、前后、里外等;学习归类、比多少和排序。

5、会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学唱动物歌曲,做简单的律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动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的感受。如:绘画、泥工、粘贴。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我喜欢的动物

主要活动:谈话:我喜欢的动物 科学:动物有多少

分类:它们生活在哪 音乐:在农场

综合:农场里的动物 制订参观动物园的计划

第二阶段:动物本领大

主要活动:区域:搭建野生动物园

探究:有用的鼻子 尾巴的功能

故事:龟兔赛跑 小壁虎借尾巴

健康:跳远比赛 科学:小动物找家

科学:动物分类

第三阶段:动物用处大

主要活动:动物用处大 胎生和卵生找妈妈

篇7

一、精心组织,抓好宣传

为深入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我局就今年爱鸟周活动的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求等做出了全面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结合清明前后森林消防工作,出动宣传车,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及其栖息地知识、禽流感的预防知识。宣传活动期间共张贴、悬挂宣传标语36条,电视游字广告、公益广告200余条次,扩大了“爱鸟周”宣传活动在社会的影响,提升了鸟类保护在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并设立了举报信箱,充分利用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管理。

二、集中整治,加强管理

篇8

2010年,教育部制订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删除了过去中学生物教学中不符合动物福利理念的一些教学内容,并且增加了部分体现动物福利理念的教学内容。

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发了“动物福利”校本课程。“动物福利”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教学实践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教育调查法和教育观察法为辅。

课程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对动物生命个体的理解与关怀入手,鼓励对人、动物和环境的关怀与尊重,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会人与动物、环境的和谐互动。

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方面,增进学生对动物的需求、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作用、世界上生物相互依存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认识,逐步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所带来的影响及人类肩负的关爱动物的责任;在能力方面,使学生建立符合生态伦理的价值判断,建立对动物友善的行为准则并获得改善动物福利的一些技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对生命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怀与尊重,使他们具备仁慈心、同理心和责任感。

课程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教师讲授与学生参观、采访、调查等活动相结合,以课堂讨论为重要学习方式,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力求关注与动物福利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动物福利的认识一知半解,学生希望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动物福利的相关内容,知道自己能够为改善动物福利做些什么。

据此,我们设计校本课程框架,以介绍动物福利和动物福利组织的知识为基础,依据与学生直接经验由近及远的关系,系统介绍伴侣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娱乐动物、工作动物和野生动物六类动物的福利状况,最后介绍动物福利立法,使学生理解促进动物福利立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课程框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动物福利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在学生理解动物福利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动物福利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讲解国内外动物福利相关领域组织,依次介绍伴侣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工作动物、野生动物和动物福利立法;第三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保护动物福利的实际行动中,通过采访动物福利组织、走访社区、参观动物园、走进动物救助机构等亲身体验,使学生切实感受人类的某些行为对动物的伤害,领悟动物福利的必要性,形成珍爱动物的意识和情感,进而产生对人与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

动物福利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和操作能力。

篇9

《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首课,它总领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一种动物必须生活在环境里这一基本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教学设计共分三个部分,一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二是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三是了解生物间存在着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而本案例正是教学设计的第二个部分。

【案例描述】

第一层次

1.同学喜欢大草原吗?(出示大草原的图片)找找看,这里都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示:

生物:马、牛、羊、树、草。非生物:水、土壤、空气、阳光。

2.这些生物为什么喜欢长期生活在这里?它们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

生:草原为这些动物提供了食物、空气、水、活动及栖息场所。

草原为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等。

小结:那么像这样能满足生物生存、生长、繁殖需求的生活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板书:生物的栖息地)

3.你还能举一些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栖息地的例子吗?

生1:蚯蚓喜欢生活在松软、潮湿、阴暗的泥土里;

生2:骆驼生活在干燥的沙漠里……

第二层次

4.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这样一类生物的生存状态(动画出示白鳍豚图片)

介绍:白鳍豚是长江有的一种淡水鲸类,它数量极少,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它体型优美,又被誉为“长江女神”,可是它的数量在20世纪急剧下降,科学家们指出,白鳍豚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的消失不可能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白鳍豚濒临灭绝呢?

生1:人类猎杀和误杀;

生2: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质变差;

生3:过多的人类的活动挤压和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生4:船舶的噪音干扰了白鳍豚的声呐系统,导致被螺旋桨打死;

……

其实像这样濒临灭绝的生物还有很多,你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种也濒临灭绝?

好在人们早已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国早在195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迄今共建立了1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就包括我们盐城地区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课件出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起这么多的保护区呢?

生1:保护生物的栖息地,让它们有庇护所;

生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

第三层次

5.同学们,咱们刚刚说了这么多,草原、森林、湿地等等,这样的一些大环境都可以作为很多生物的栖息地,你们想不想动手来模拟建造生物的栖息地?

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小型纸盒(或鞋盒)数个,剪子,胶水,胶带,带有动物和植物图片的杂志。

学生材料准备:沙子、苔藓、贝壳、种子、玩具动物(如贝壳虫和蜘蛛)、石头、树枝、泥土、干草和叶片、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图形等。

活动步骤

(1)让每组选一种课堂活动中研究过的动物栖息地做成微型立体景观,并解释微型立体景观――是指在一处自然环境下的一种微缩的、显示景致的植物和动物的景观。纸盒或鞋盒将会用来制作微型立体景观的外壳。

(2)要求每选择一处动物栖息地,告诉同学们,他们要选择在动物栖息地能找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并决定在下面铺上哪种土壤。同学们可以从杂志上剪下图片和插图,制作背景,并使用他们发现或制作的其他物体构筑他们独特的微缩立体景观。

(3)在同学们努力行动时,教师可以在布局上给他们一些建议。鼓励孩子们把微缩动物栖息地的景观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在每组完成创作后,让同学们在作品上贴上标签,注明所属动物栖息地的名称,并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字。

(5)做完微缩立体景观后,在教室里组织一个小型展览会。每组进行一次简单扼要的演讲,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实际教学第二部分:理解生物的栖息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为了丰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来进行教学。

一、师生对话交流初步感知概念

在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一定认识的基础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熟悉的大草原图片,来识别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同时在师生对话中激发学生提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探究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来解决牛为什么生活在草地上,这个环境里的生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的科学问题。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生物栖息地的含义,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促进了学生对“栖息地”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保护珍稀物种,丰富拓展内涵

本节课在初步感知概念的同时,自然引入到我们需要关注的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理解概念的内涵。本节课介绍了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多数学生未曾亲眼见过珍稀动物,缺少相应的感性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不易接受。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优势,特别介绍了白鳍豚、扬子鳄、麋鹿、丹顶鹤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状态,引导学生走近了解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亲历模型构造,体验探究乐趣

篇10

10 月25-28 日,第五届中国兽医大会在山东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兽医协会主办,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畜牧局协办。来自动物疫控、卫生监督、检疫检验、教育、科研、军队、公安、动物诊疗机构以及生产企业等领域的兽医工作代表3 0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以往的“技术压轴”不同,今年的兽医大会除了继续保留猪病、禽病、牛羊病等技术讲座之外,还旨在推动兽医行业发展,探讨中国兽医政策、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及兽医再教育、宠物诊疗机构分级管理制度、动物福利与肉品安全等议题。

关注兽医政策

随着“速生鸡”事件、黄浦江死猪事件等问题的曝光,社会对兽医工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而执业考试制度、兽医处方药制度等政策的出台则是政府从民生角度出发,为兽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近年来,兽医工作越来越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在本届兽医大会上,主办方除了延续去年首次举办“2014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经验交流会”之外,又新增加了“政策法规专场”。

在2014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兽医局卢旺处长出席会议并作了“全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政策解读与发展趋势”的精彩报告,卢旺处长指出:“各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充分认识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危害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切实提高肉品质量安全水平”。来自全国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大型养殖企业、科研院所、无害化设备生产单位等单位300 余位专家学者等业内人士参与了本次会议,会上就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措施、管理机制、运营模式、技术手段、国际经验、典型案例和试点经验等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积极为我国无害化处理工作献计献策,共同营造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在政策法规专场,主办方请到参与《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青岛东方动物法学研究咨询中心主任陈向前就当前《动物防疫法》进行深入讲解。陈向前指出: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归责”方面,动物疫病实施依法制疫以来,将此责任界定为相对人,即“谁饲养、经营谁负责”。但是,在这一点上,自始至终做的极不到位。造成这种责任不归位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广大兽医人员无论从管理层还是执行层,无论高层还是基层,在理念上存在误区所致。要从根本上纠正这一错误,就要解决执法上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本来由国家负责的重大动物疫病和残留控制一直由主管部门负责,造成法律意义上的越位,本来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则是各级主管部门层层负责,造成法律上错位,而真正的责任主体和义务承担者——地方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则游离于责任体系之外,形成实质上的缺位。此外,来自北京、河北、重庆等地动物卫生监督所得主要负责人也在会上就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交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张村帅处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袁蕾磊处长就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兽用处方药管理方面的话题做了讲解。

关注农场动物福利

在本届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首届“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是中国首个针对农场动物福利养殖、屠宰等环节的奖项,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兽医协会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共同创立。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表示,60% 的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动物疾病的防控与人类疾病的防控密切相关。保护动物福利,肉品从生产到餐桌,兽医是保障人们舌尖安全的前沿卫士,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快推进兽医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兽医协会会长贾幼陵认为,“设立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对动物福利理念的推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动物健康和防疫水平,提升畜产品品质及市场竞争力,还能够鼓励更多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关注动物福利,推广健康友好的养殖生产方式,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生存和发展。”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驻中国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保障动物福利实际上就是保障人类的健康,动物福利好了可以减少动物疾病,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他希望更多农场动物养殖及生产企业行动起来,改善和推广农场动物福利。他认为中国的动物福利事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的科学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这个平台,可以提高人道养殖及屠宰动物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共同助力中国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

“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是首个专门针对农场动物的全国性公益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对改善农场动物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企业、单位及个人。由中国兽医协会、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共同创立。希望鼓励更多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及民众关注动物福利,推广健康友好的养殖生产方式,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生存和发展,2014 年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共有五家企业入选,涵盖生猪、肉鸡、肉牛的养殖和屠宰企业等,他们分别是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江苏马陵山畜禽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珲春市吉兴牧业有限公司、四川川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