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在当今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制度创新是对人力资本实施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通过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才能在既定风险水平下,实现投资者收益的最大化。
0前言
风险投资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指一切具有高失败风险和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指为建立和发展专门从事某种高新技术生产的中小型企业而持有一定份额所形成的资本。按美国风险投资协会(mvcn)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人到新兴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隋别是中小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投资形式,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有两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可或缺:其一,风险资本家需要激励与约束去投资于成功的企业,减少对风险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其二,风险企业家需要激励与约束去努力把企业经营成功.降低风险投资的成本。只有在这两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风险资本才能高效率地运作。
1风险投资运作的3个阶段
风险投资运作的过程包括风险资本的筹集、投资和退出3个阶段,并由此形成一个风险投资周期。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作为风险资本循环起点的筹集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筹集足够数量的风险资本以满足投资之需。Gompers and Lerner等人认为,风险资本筹集的变化源于创业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但就某个具体的风险基金而言,风险资本能够筹集到的数量也就是风险投资者供给资本的数量。这些数量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和筹资能力。而风险资本家的业绩和筹资能力主要受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资本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主动性资本。需要某种激励才能激活,因此,风险投资者只有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某种激励与约束,才能在既定风险水平下,使投资者收益最大化。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风险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并且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大都以高科技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周期长、高风险、高回报。它属于股权融资,它不是靠股份分红或派息,而是靠企业资产增值后的股权转让获得收益,投资周期长,不需要定期、固定的资本偿还,从而使资本的使用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在美国有20% --30%的创业企业可能完全失败,60%以上的创业企业受到严重挫折,只有10%--20%获得了成功。一旦获得成功,收益是非常可观的。在美国,风险投资长期年回报率达20%,远高于9%-15%的股市长期年回报率和5%—6%的国债收益率。
风险投资是通过转让股权获得长期资本增值的典型性资本。风险投资投人的资本主体是非债务性资本或非借贷资本,它与以借贷资本为特征的间接融资有着截然不同的资本运作模式。风险投资是集融资、投资、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性金融工程。风险投资将资本投向有着巨大风险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上,因而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非常在意风险企业资产的增值,以便将来通过上市或出售等退出机制来取得高额回报。风险资本家既拥有资本优势,又具有人事管理、市场开发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行为,更是一种智能型、专家型金融管理行为。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风险资本退出的方式很多,包括公开上市(IPO)、兼并与收购、出售和清算等。尽管退出是风险投资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对风险投资其他阶段的正常运行极其重要,不同的退出方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回报、风险资本家后续阶段的筹资能力、风险企业家的货币收益和对企业控制权的掌握等。
2风险资本循环不同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风险投资基金通常采用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财务激励与约束的方式主要有:
其一,控制权激励。在新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营运过程中转换的形态)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现代企业的价值应为物质资本的价值与人力资本的价值之和。物质资本的价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价值容易计量。然而,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效度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本价值也有较大差异,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本的激励效度决定着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而决定着整个企业的价值。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以非对称形式在基金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激励方式。作为企业剩余的主要索取者的投资者一般不被允许参与投资企业的直接管理,即拥有有限的剩余控制权。风险投资家拥有包括确定基金筹集的具体时间、选择具体投资对象、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后续管理在内的主要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外部风险投资者而言,风险资本家具有风险资本运作所要求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因此,剩余控制权向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风险资本家倾斜,有利于发挥其专有的人力资本优势。
其二服酬激励。陈爽英、韩传强((2003)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的计量模型,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应包括固定合约收人海本工资、津贝旬和对企业剩余利润的分享—剩余索取权两部分。很显然,基本工资、津贴属于人力资本补偿价值,不属于产权收益范畴。在有限合伙制模式下,风险资本家的报酬结构也由固定报酬和可变报酬组成。其中固定部分也就是基本工资、津贴,占投资金额的2%}3%;可变报酬即剩余利润大约占投资利润的20% 。按照财务规定,风险资本家的利润留成只能在投资者得到投资回报之后,才能实现。上述以利润提成为主的报酬结构和收益分配顺序有利于在风险资本家的目标与基金增值的要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励风险资本家释放其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
其三,声誉激励。经济学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出发,认为人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经济学声誉模型表明,声誉影响人的决策行为。经理市场上的声誉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合同的替代物。对于风险资本家而言,个人声誉是其人力资本要素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声誉有利于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相反,会毁损人力资本价值。风险资本的融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声誉的一种正面评价,风险资本家的声誉是对投资者资金安全性的保障。所以,对于那些在风险资本市场拥有良好声誉的风险企业家而言,其筹集风险资本更容易,而声誉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风险基金运作效果好坏不仅影响现有的风险投资者利益,而且通过声誉激励机制的传播作用影响潜在的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的选择,进而对风险资本家形成有效的约束。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对风险投资的成败尤为重要.其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
第一,股票激励机制。在风险投资阶段,风险投资家是委托人,风险企业家是人。风险投资家为减少与风险企业家的冲突,广泛采用以股票赠与和股票期权为主要形式的报酬激励。在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中,风险企业家或企业家团体的报酬是同企业业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的工资收人通常低于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大部分收人是以潜在价值大大高于现金工资收人的股票方式支付。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家要求股票或期权持有达到一定期限。这样创业者在短期离开时,就不会得到股份,进而增大其离职成本。另外,企业家的股票只有在企业业绩达到预定目标时才能兑现。如果企业未能实现预定目标,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连续的融资来稀释风险企业家的权益,使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利益实现了高度趋同,降低了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此外,在风险投资实践中国外常采用诸如次级普通股、幻觉股票计划、补偿和奖金计划及利润分享计划等激励机制。
第二,阶段性投资激励机制。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内容主要涉及3类要素:发现某种潜在的市场获利机会、拥有某种核心技术及整合资源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相比,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价值识别的困难性,不可让渡性及非从属性。此外,与风险资本家的效用函数不同,风险企业家除了追求货币收益以外,还追求在职消费、职业声望和其他非货币收益。企业家的非货币收益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资本家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动机的需要,有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投资于报酬低于投资者预期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分阶段投资赋予风险资本家一个有价期权,即风险资本家通过收集信息,监控企业进程,并保持定期退出低质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机制,一旦风险投资家发现任何有关未来回报的负面信息,该项目自新一轮融资起就可能被终止。由此会导致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实现,风险资本可能被套牢,而阶段性投资能缓解套牢的问题。
第三,投资者退出权激励机制。投资者退出权是指投资者能及时退出有问题企业的权利。最常见的退出权是在风险投资活动中的赎回权(redemption),即风险投资家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从他所投资的企业中抽回投资而退出该企业的权利。赎回权实质上是一种看跌期权。当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业绩低于预期目标时,作为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为减少投资损失,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将股权回售给被投资企业。当风险资本家行使赎回权时,一方面会使风险企业家实质运作资本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信息影响风险企业家后续阶段的资本筹集。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风险投资追逐高收益,这与其所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当它所扶持的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必须寻求退出出路,其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IPO);企业兼并收购;清算。当投资的风险企业达到了风险投资的收益预期时,一般会进行上市或企业间的并购,但由于风险投资承担着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成功率较低。当投资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难以扭转局面、无法达到风险投资收益的预期时,一般进行清算。解散和破产进行清算可能是较好的减少损失的办法。风险资本不同的退出方式对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激励效应。
篇2
关键词:财务;绩效管理;国内外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国内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
1.财务绩效管理内容研究
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是研究资金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具体包括财务基本理论、财务基本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与方法(许文翰,2011)。
我国著名的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财务包括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三层次的观点,并以国家财务论为其理论核心,提出财务机制与财务调控理论。
我国著名的财务学家刘恩禄教授认为,财务绩效管理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部分组成(刘恩禄,2009)。其中基本理论又包括:经济效益理论、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资金保值理论、财务控制理论、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公共关系理论、资金运动规律、资金成本理论、财务系统理论、财务信息理论、财务机制理论。应用理论又包括按环节分的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诊断理论。
王化成教授在阐述其财务绩效理论结构体系时,以“环境起点论”为出发点,以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王化成,2009)。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构想的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结构包括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以及财务管理的其他领域。
笔者认为,按照上述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把我国财务绩效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理论,二是应用理论。
2.财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a.利益相关理论
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与之相对应的企业财务绩效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谢琼,2010)。企业拥有众多的利益主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有国家、相关企业等,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本企业。这一理论还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企业还不能做到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正积极做到最大化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王德敏,2009)。
b.规则与分工理论
财务绩效管理的规则与分工理论,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是企业惟一的综合价值管理工作。要提高财务绩效管理效能,使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发挥出最大功效,首先必须打造一个高效的财务组织(甄进明,2010)。这一目标主要应考虑设计合理的财务部门结构,设置明晰的财务岗位和建立科学的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以促使财务组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c.风险控制理论
我国目前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一是与风险管理其他领域相比,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偏少(许海玉,2010)。二是研究领域较窄。
二、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
1.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研究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研究主要包括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以及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等两方面。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建立在客观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王琴,2010)。影响企业理财目标的因素很多,但有重大影响的不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企业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表决,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最为重大的影响(吴峰霞,2009)。其次是企业债权人,再次是企业职工。另外,政府为企业提供有关公共服务,要求分享企业的收益,也对企业财务决策产生影响(舒晓惠和刘建平,2009)。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除企业所有者外,企业债权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基本上是受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而决定的。有代表性的财务绩效管理目标有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余小琴,2011)。
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国外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
筹资管理。公司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首先筹集一定量的资金。筹资是理财的一项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筹资是指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从一定渠道,采用特定的方式,筹集资金的过程。
投资管理。公司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投资,投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考虑投资规模,即为确保获取最佳投资收益,公司应投入的资金数额(林良义,2009);同时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来确定合适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李东和曹静海,2009)。
营运资金管理。为满足公司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营运资金需要量、节约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等。
利润分配管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要用以补偿生产耗费,并按规定缴纳税金,其余部分为营业利润,同时也可能会因对外投资而分得利润。资金分配是一次资金运动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次资金运动过程开始的前奏(石金涛等,2009)。
2.财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a.资本结构理论
篇3
关键词:财务杠杆;财务杠杆系数;财务风险;函数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现今的财务管理教科书对财务杠杆原理的理论阐述已经比较全面,但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杠杆原理的基本理论,从数学的角度,利用函数关系,进一步揭示财务杠杆系数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以及财务杠杆系数最优区间的确定。
一、财务杠杆系数的理论分析
财务管理中杠杆效应是指由于固定的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资本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为了便于计算,可将上式变换如下:
DFL=EBIT/(EBIT-I)
式中:I为利息;T为所得税税率;N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
在有优先股的条件下,由于优先股股利通常也是固定的,但应以税后利润支付,所以此时公式应改写为:
DFL=EBIT/[EBIT-I-PD/(1-T)]
式中:PD为优先股股利。
为分析方便,假定企业不存在优先股及其他固定性资金成本,在本文的讨论中,只考虑负债经营所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
从公式DFL= EBIT/(EBIT-I)中可以看出,DFL为EBIT的函数,其中I是固定的常数,对DFL进行求导,利用函数特性来判断DFL和EBIT之间的内在联系。
DFL’=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分母大于零,而分子小于零。
DFL’
利用函数性质对DFL分析,根据EBIT与I大小关系,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当EBIT>I时
根据公式可知:当EBIT>I时,DFL∈(1,+∞),随着EBIT数值不断增大,DFL数值在不断减小。当EBIT趋向于I+ ,DFL接近于+∞,此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最大,当DFL接近于1,此时财务风险最小。根据DFL数值大小,可以推断财务风险大小,当DFL越大时,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当DFL数值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判断财务风险的大小,根据函数性质可知,随着EBIT不断增大,EBIT变动所引起EPS变动幅度在逐渐减小,财务风险在不断减小。DFL反映的是EBIT的变动幅度对税后利润变动幅度的影响程度,EBIT不可能无限制增加。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EBIT不可能达到+∞,DFL不可能为1,由于投入所引起的产出并不能无限增加,要想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能只从EBIT方面进行考虑,财务风险减小的途径不能仅靠增加EBIT,可以从改变企业资金的目标结构方面进行考虑。
根据一般经验分析:DFL∈(1,2)称为财务杠杆安全空间;当DFL>2时,称为高风险财务杠杆区间;当DFL
当EBIT>I,随着EBIT增加,将会引起EBIT-I或EPS增加,DFL在减小,财务杠杆作用在减弱,财务风险在减小。在这一阶段,充分利用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二)当0
此时,EBIT-I0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此时EBIT增加将会引起EBIT-I同方向的变动,由于EBIT和EBIT-I符号相反,所以DFL
由于企业利用了财务杠杆作用,导致了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在此阶段,随着EBIT不断增大,DFL在不断减小,但是财务杠杆作用在增强,财务风险却在增大。
(三)当EBIT0
在此阶段, DFL为正。此时企业亏损,EBIT增加将表现为亏损减少,随着EBIT增加,EBIT-I不断增加,此时DFL数值却不断减小,意味着EBIT-I随着EBIT的增加其变动幅度在不断减小,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减小。在此阶段,DFL为正,DFL∈(0,1),EBIT不足以支付I,企业必须动用所有者权益支付利息,将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当EBIT=0时,根据公式可知DFL=0,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财务风险,此时财务风险仍然存在。
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了财务损失和财务风险,在此阶段,随着EBIT增加,DFL在不断减小,财务杠杆作用在减弱,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减小。与第一阶段相比,虽然变化特性一致,但从函数图形上可以看出函数凸凹性不同,故此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也存在不同的特性。
以上分三种情况讨论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不同的阶段,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收益和财务风险的关系是不同的,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财务杠杆系数最优区间的确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财务杠杆系数DFL不是越大越好,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最优区间。财务杠杆系数最优区间的确定应与保障利息支付倍数(Q)联系起来确定,因为Q= EBIT/I,所以,EBIT=QI,代入DFL=EBIT/(EBIT-I)并化简可得,DFL= Q/(Q-1)假定某企业要保障利息支付比率不低于5倍,即支付的利息I≤EBIT/5, 那么财务杠杆系数:
DFL=EBIT/(EBIT-I)≤ EBIT/(EBIT-EBIT/5)=1.25
也就是在保障利息支付倍数为5倍的政策下,财务杠杆系数的上限为1.25。如果此企业的保障利息支付倍数降至2倍, 财务杠杆系数的上限上升到2。
三、结论
财务杠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时应当慎重。
根据上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当EBIT>I时,负债经营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提高股东收益。在特定时间内,I是固定的,当EBIT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给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从DFL公式中看出,影响DFL作用大小的因素有EBIT和I,要想发挥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增加EBIT,这也说明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生产经营是最重要的。生产经营是企业运行的基础,资本运营为生产经营服务。
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当企业严重亏损时,可以减少企业投资者的风险。通过财务杠杆作用把企业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当企业赢利时,多余的收益不会被债权人享有,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同时利用负债可以减少货币损失,当通货膨胀时,利用举债扩大再生产比自我积累资本更有利,债务人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降低综合资金成本。根据通常的经验,债务资金成本较低,企业借入资金,不论赢利或者亏损,只需税前支付固定利息,且利用负债可以借助于税收挡板效应,使企业少交税。债务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同时也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篇4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那些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风险,制造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存在属于自己的特殊性,不会像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流程大致分为:采购销售;而制造业企业由于存在自行生产环节,其经营流程为:采购生产销售。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运营流程中,财务风险也不例外,所以,财务风险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的各种情况的发生或不发生的概率总和。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
1、投资风险。由于企业筹集来的资金主要是为了投资,有可能投资于企业内部用于扩大生产经营,也可以将资金投入到能获取更多投资收益的外部项目中去。但是,无论投资在内部还是外部,投资回报率都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固定收益品种的债券,也不能保证被投资单位一定就有偿债能力来支付固定利息,而这种不确定性也被称之为投资风险。2、筹资风险。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基金扶持、汇率及利率等情况的影响,由于以上因素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为筹资风险。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充斥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供、产、销各个环节无一不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其中的存货变现、账款的回收时间和金额都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都会伴随着意外情况的发生,即这种风险被称之为经营风险,又被称为营业风险。
二、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一)资金运动风险
资金是企业长久生存所需的血液,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血液作为支撑,资金运动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管理层决策的失误导致的与企业预期目标的偏离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1、投资决策风险。在长期项目的投资中,由于企业运用或错误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而给企业的投资决策带来的风险。具体而言,包括:将资金投入到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上或是没有将资金投入到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上。此外,由于对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的预测不准确所带来的企业价值的减损。2、筹资决策风险。筹资决策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由于债务筹资的成本较权益筹资成本低,且债务的利息可以税前扣除,并且可以发挥到DFL的作用,放大企业的收益;但过多的负债,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财务负担,由于还本付息压力而致制造业企业破产的也屡见不鲜3、经营决策风险。经营决策风险主要包括收益分配风险和流动资金管理风险:(1)收益分配风险:企业的盈余一部分用于分配给股东等的投资者作为回报,一部分留置于企业内部用于可持续发展,二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矛盾。因为“盘子就那么大”多留存就意味着少分配,而少分分配又会伴随着股东财富的减损,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背离。(2)流动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非货币资金莫属,制造业企业应留有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此时,就应该确定一个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因为较少的持有现金会增加资金的短缺成本,而过多的留有现金,会造成机会成本的加大。此外,也应该考虑存货、应收账款以及与流动性与赢利性有关的流动资产结构风险。
(二)财务关系风险
财务关系风险是指企业在处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委托—风险。在两权分离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的目标不同,其都会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他们的关注点甚至是相反的,此时就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个方面的问题。2、供应链风险。供应链中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他们的目标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由此带来了合作风险的增加,进而增加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三、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兴起时其他国家财务管理观念已深入人心,且我国风管形式较为单一,其具体做法就是实施财务风险控制,认为企业资金来源中如果没有债务就不会有财务风险,其实这种意识是非常片面的,也是非常狭隘的。
(二)财务风险管理监督乏力
虽然,制造业企业已经形成了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并且将其付诸实践。但是,如果缺乏监督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施效果,大多数都仅限于机构监管模式,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往往缺乏足够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难以实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不利于公司整个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进步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就直接影响了外部监督的效果。
(三)缺乏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许多制造业企业通过校园招聘、网络招聘以及去当地人力资源中心去招收创新型人才,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却忽略了单位内部人员流动性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有新人涌入,却面临缺乏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的窘境。很多的财务人员还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的层面,没有关注到全面风险管理;或者有些制造业虽然设置了财务风险岗位,但也过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四、加强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优化资本结构来合理控制负债规模
公司的筹资风险大小主要是受到负债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降低企业的筹资风险:第一,合理控制负债规模。负债经营能够降低企业综合经营成本,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但是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无力偿付的债务风险。因而,适度负债对企业十分重要。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适当减少对大规模固定资产的投入,放缓扩张脚步,以确保企业有充足流动资金进行日常营运管理。第二,降低债券筹资。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如果其过高表明企业投入资金的项目回收期长,偿债能力较弱,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高,此时需要调整资本结构。更多利用自有资金,降低筹资成本,改变对某单一渠道过度依赖的状态,保证企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财务风险范围内,来充分享受财务杠杆所带来的收益。第三,资金筹集量与需求量匹配。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计划好各个部门甚至是各个车间的资金投放,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来说,企业在确定筹资额时,不仅要考虑生产车间能达成的生产规模,而且要考虑到产品的销售情况,做到“以销定产”,避免因资金不足阻碍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
(二)精简投资使得规模产品优质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价格的下降、成本上升,企业不能仅靠扩大产能来增加规模的方式发展。企业需要在投资理念上有所转变,对于投资项目,需要构建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把控风险。第一,构建投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建立从上至下每个部门息息相关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在立项上,企业管理层根据董事会订立的发展规划和投资方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并提出项目计划书。随后由投资管理、财务、法律等部门对投资风险进行实时、持续地监控,保证项目实施的效果,最后由管理层确认通过。第二,规避经营风险。作为制造业企业,必须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最好能在政策出台之前,做出应对措施,预防风险。不断借鉴国内外其他制造业企业对政策的应对措施,提前布局,规避政策性风险,同时学习国内外企业先进的技术、销售和管理能力。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保障账款回收
当企业存在赊销比率过高、金额过大的问题时,本质上应提升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应收账款的出现;在内控制度的建设上,需要加强现有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并对企业的销售合同妥善保管,做到有据可依。在赊销的情况下,应对客户的偿还能力进行监督,防止呆、坏账的产生。
(四)调整收益分配
基于委托—理论,企业应该有效的调整收益分配制度。业绩较好时,现金流量较大,此时可以采用基本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使稳定股价,改善投资者对公司收益将增长的预期的目标进而提升企业形象;业绩平平时,采取少发或不发的政策,因为投资者看重的是企业的未来,虽然目前少发或不发但从长远来看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五、结论
本文从财务风险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制造业企业特点,根据对财务风险的分类即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经营风险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根据制造业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冬桃.浅谈我国制造业的财务困境[J].时代金融,2012,(21):36.
[2]解秀玉,管西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基于制造业数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4):58-68.
篇5
摘 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随时都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企业破产。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企业财务 管理 策略
当今社会,财务风险管理已经备受企业和各国政府重视,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的研究,而且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借鉴国际研究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积极拓展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领域,是我国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更是带动我国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但其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表现在财务上就是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果与其财务目标相偏离的状况就是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定义为,影响企业不同层次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作用而使财务状况和财务目标产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 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又可以定义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企业内部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中起着更直接、更关键的作用,外部风险因素只有通过内部风险因素才能起到作用,才能促使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企业内部风险因素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效果必须做到最优化
在具体的生产领域,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经济效益的高低、注重经济效果的好坏,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管理意识上,要有效益意识、战略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开发意识、时间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①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客观原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
②.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③.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观原因
①.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产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造成负债到期无法偿还,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②.企业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内部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体现,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诱因。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关系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看法是: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都可以认为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实物运行与价值运行是不可分的,前者是运行实体,后者是反映媒介;经营风险主要从企业实物运行的角度出发,财务风险主要从价值运行的角度出发,两种风险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而已。另一种看法是: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经营风险,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等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这种观点认为,相对生产经营的实物运行,企业的资金运行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随着企业资金运行的日趋复杂,财务活动已具有其自身的经营对象,企业可以从事期货、证券等投资活动并从中获利。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经营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经营,货币、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企业的经营对象,财务活动不是游离于企业经营以外的另一种经营方式,而是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反映和控制手段。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在企业组织架构中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由专职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负责风险管理的业务。依据经验这样可节约10%的风险管理成本。然而,依据国情与企业文化的不同,实践中风险管理业务的归属与独立部门的设置并不一致。日本倾向将风险管理业务分散于其他各部门,而英美倾向集中于独立部门。依据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职责范围的不同,风险管理部门规模大小也不同。笔者认为英美国家的作法比较合理,应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并隶属于财务系统,由企业最高财务负责人兼管或负责。企业财务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既是今后较长时期内企业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防范意识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要改革现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重心应从传统的物质资源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企业可按自身规模和管理特点划分为若干财务管理层次,赋予各层次管理者对等的财务和人事权责并予以制度化;各级层在保证完成各项财务指标的前提下,有权决定该部门的人员指标和人员素质要求,有权提出人员奖罚建议。其次,要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国家和企业应双管齐下。要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外语、写作及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适时进行知识的更新;鼓励财务人员接受函授、远程教育,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对财务人员进行阶段考核,竞争上岗;坚持科学决策,减少决策失误;另外,企业负债规模要适度,储备库存要合理,决不能为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企业过度负债。
(二)增强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对资金流的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危机都是从财务危机开始,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 财务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它是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本标准,也是规避潜在的财务问题的有效保障。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个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是基于系统化和规范化而建立的一整套清晰顺畅的会计业务流程和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必备的管理工具。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就在于有效地控制风险, 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又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
财政部规定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制度,企业必须遵照执行。但是有的企业只有原则规定,没有制定企业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实际上,有的企业放任自流。由于财务内控制度没有建立、健全,有的单位对外投资、借款,担保等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分析,而是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其结果不但收不到效益,甚至血本无归,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债。有的单位购进固定资产时,主管领导和经办人在发票上签字报销后,至于保管、使用、丢失、损坏、处置均无相应的制度,造成家底不清,账目混乱,资产流失。
(二)在财务内控制度监督上不得力
表现在有的企业把财务内控制度制定下发就了事。不开展财务内控制度的检查和考核;有的单位内部审计组织形同虚设,当涉及人情关系特别是牵扯到个别掌权者时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企业财务内部内控制度的监督软弱无力。
(三)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在很多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合理,企业对所属部门的资产缺乏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企业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比较分散,不利于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企业集团与所属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各个部门之间缺乏配合与协作,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协调效应的发挥,无法作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从专业素质上看,整个会计群体呈现缺少专业学院教育的状况,个别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品质操守受到质疑,表现为会计人员人为地捏造会计数据,替企业做假账,编假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隐瞒收入,虚报利润,逃避税收,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损害企业所有者利益和投资者利益,很难发挥其监督和约束作用。
三、构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建全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必须以国家财经法规为准绳,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企业制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必须把握全局,充分涉及到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实际情况,就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容易出错的细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控制度,对其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水平。
企业可将几种框架结合起来,特别是将财务内控制度控制方法和控制对象相互结合构建具体制度结构具体有: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基础性管理制度;会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购销流程管理控制;其他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相关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等。
不言而喻,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质的安全完整,还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实际情况的财务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规范企业会计工作、加强内部管理和降低企业营运风险的重要保证。
(二)明确企业管理职能及纵向与横向的交叉监督关系
企业在制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其控制体系时,应当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分工中,弄清财务活动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弄清企业各个层级的作用和责任,弄清每个层级间相互制约因素,使纵向与横向的制约机制得以明确,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财务内控制度方面应实行的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相互约束监督机制,达到总体与局部、各局部之间控制的目的。
(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企业应建立起严密的财务组织机构,形成完善的财会机构管理模式,分清单位负责人、财务总监、会计部门及其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轮换,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等。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做到“四分开原则”,即决策者和执行决策者、执行决策者和记录者、记录者和稽核者、稽核者和保管者之间都要在业务上相互分离。同时也必须实行会计人员的回避制度,以达到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目的,以避免经济业务中控制失效的情况发生。另外,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掌握财务会计动向和新知识,方能适应会计岗位工作,从而保证业务工作的质量。
(四)企业的职工必须达到相应的素质
要建立完备的企业的财务内控体系,要求企业人员具备以下必要的素质:企业负责人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并大力支持财会工作;企业财会人员必须具有足以实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企业的其他职工必须具有财务内控的观念。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顺利建立和实施财务内控制度。
篇7
【关键词】 电力; 风险; 管理
经济全球化、产业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广泛应用等迅猛发展意味着经济市场的壁垒已被打破,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等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转变和对全球经济参与度不断深入,我国企业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严峻挑战。只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构建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不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全面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方面,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必修之课。
一、及时识别电网经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巨额电网建设投资将带来筹融资业务风险
多年以来,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弱、资产回报水平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远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造成电网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十分匮乏。以2007年为例,2007年国家实施信贷紧缩政策,不到一年半时间内连续5次提高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调整为7.83%,同期国网系统主业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32%,低于五年期贷款利率达到3.51个百分点,更远低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7.58个百分点。如此微薄的盈利,企业留存收益对巨大的电网建设投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筹集巨额建设资金给电网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电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依靠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举债、给电网投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筹资压力和经营风险。国家对建设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规定,电网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投入比例为不低于20%。由于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许多网省公司负债额大幅度攀升、财务费用负担沉重,且呈持续刚性增长之势,有的网省公司负债率水平已经达到了80%以上。仅靠自身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等强化经营管理措施消化经营、资金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难度极大,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好发展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保持稳定良好财务状况这一矛盾是当前电网经营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严峻挑战。
(二)输配电价机制形成阶段的价格政策风险
由于电力价格涉及所有的工、农、商各行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生活,价格调节的导向作用非常敏感和强劲,同时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等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因而受到国家价权部门的严格监管。国家对电价调整本来十分慎重,涉及到国家行业经济导向、各行各业的承受力和方方面面的利益,电价调整难度极大,须由国务院直接决策批准后执行,加之种种原因,输配电价机制迟迟落实不到位。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多方认识不一,输配环节电价涉及的有效资产、折旧水平、权益资金成本、债务资金成本、社会平均运维费成本、资产报酬率等核价参数仍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完善输配电价机制下,形成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水平将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支撑电网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还需做艰苦不懈的探索。
虽然,容量电价、峰谷分时等销售电价政策已经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电价政策还不够完善、不够科学,分类销售电价改革、科学的分电压等级电价等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电网企业经济利益的政策冲击经常发生,背负着额外沉重的社会成本。再者,随电费征收的政府基金、附加也挤占了合理的电价空间,输配电环节的电价需求得不到及时疏导、合理购销价差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着电网经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输配电资产在客观上仍存在安全风险
近年来,由于环境、气候等变化,我国部分地区频频遭受洪水、冰雪、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由于设防标准低,电网输变电资产毁损严重、损失重大。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许多电网输变电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网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的客观要求。要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必须淘汰落后技术和推广产业升级,在高度重视主网架结构安全、坚强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配电网、农村电网的投资建设,根本解决设备长期满载超负荷、“带病”运行的问题,强化运行维护管理,不断提高资产安全、可靠性。
(四)电费资金回收的风险依然很大
电费收入是电网经营企业的最主要经营收入来源,且数额巨大。除必须满足定期向发电企业支付购电费用外,还要支付输变配电环节的日常运行、维修、维护费用、员工工资、管理费用以及向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支付借款利息、向股东缴付一定额度的投资收益等等。2007年国网公司系统售电收入为8 900亿元,年末的应收电费余额为42.5亿元,由于电费收入涉及面广、部分用户流动性强、情况复杂,往往存在用户缴费不及时,甚至恶意欠费、偷逃电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电网企业营运资金十分紧张,进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影响。
(五)财税政策和利润分配方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由于我国电力产业历史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政策支持阶段,向增容用户收取贴费、全国范围征收电力建设基金等,都随着清理、规范政府性收费基金政策而陆续取消,电网建设发展资金来源受到较大影响。2007年财政部、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必须上缴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给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电网经营企业带来了发展资金更趋紧张等影响。多年来,从农村到工矿企业等各类电力用户投资兴建了相当规模的输变配电资产,由于电力资产用途具有唯一性,按照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无偿接受资产视为企业所得,要依法缴纳所得税,这对电网企业有着巨大的压力,也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科学应对、有效防范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切实有效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电网经营企业首先要从保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坚持严格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企业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和资金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落实考核。在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电网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特有风险确定投资规模,积极采取全方位、多样化风险管理控制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筹资时机,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制定合理的筹资策略,长短期债务资本的布局要合理,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要拓宽和分散筹资渠道,可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从银行或非金融机构借款,科学、统筹安排资金流量、最大限度利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手段。加强对外融资和担保业务管理,强化投资、筹资环节风险控制,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运行风险。
(二)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应以财务为核心,形成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统筹协调的经营链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及时反映到财务上来,发挥财务的风险预警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发现并及时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应付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包括三方面的功能:第一,基本监测系统,主要对宏观经济情况、企业适用税收政策的预测分析、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分析、行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目标变化分析等。掌握这些,可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务政策,宏观环境不利时,采取与之协同、配套的政策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第二,适时监测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监测、获利能力监测、应收账款监测、资产运营能力监测、存货监测、负债能力监测、成本费用监测和销售收入监测。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可能引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长期财务决策进行监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一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些财务决策可能一时没有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却是公司以后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第四,反馈控制系统,根据跟踪检测到的各类风险信息,认真研究对策、制订管理预案、落实管理责任,把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可以说,财务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必须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管控机制,形成一个科学、协调的闭环管理系统方可应对。
(三)建立反映企业现值的财务评价指标
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反映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二是可以反映企业繁荣后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债权人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要牢记避免错误决策,引导全体员工关注反映企业资本价值的财务指标,强化资金回收风险控制。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了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
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建立销售与回款业务的流程化信用管理系统和客户信用分析系统,按期对销售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二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正确、准确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建立销售责任制,层层落实电费资金回收责任,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并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电费回收风险,做到对坏账损失能够未雨绸缪;四是谋划好备品备件、废旧设备物资等存货适时销售变现,可通过安全储备、合理订销、监控结构和及时进出优化管理,从而降低电网企业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风险。
(四)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其次,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再次要及时更新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与风险管理文化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强风险教育,使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财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各级领导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各级财务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处理每项具体业务时,积极防范,妥善应对,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五)时时关注外部市场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很重要,其影响企业投资方向和所有面临的风险。所以不可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应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使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而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
此外,在电网基建投资技改方面,必须以科学的投资效益观念作为出发点,把收益性、风险性、可持续性有机统一起来。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密切关注、深入分析、积极应对因银行紧缩银根、财税政策给电网企业带来的财务和经营风险,企业经营者应当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从而有效避免企业步入财务危机,保证企业财务规划预期财务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重要环节的财务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08年2月在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谭忠富,等.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8
[摘 要]旅游饭店财务风险是指在饭店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为了搞好财务风险管理,宏观上应优化外部环境,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微观上可从机构设立、风险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技术应用和加强信用管理等方面采取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活动日益国际化,旅游饭店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重视。资金是旅游饭店的血液,资金的运动即财务活动贯穿于饭店经济活动全过程,是资金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各环节的有机统一。而财务活动各环节由于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使饭店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所有者利益。因此,必须加强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最小的成本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预测、控制和处理的一种管理行为。财务风险管理是旅游饭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饭店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其他风险提供条件和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机会和损失扩大的可能性,提高饭店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减少收益的波动性,为饭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风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饭店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促进饭店与客户、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之间互信合作,减少外部因素对财务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为饭店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环境,增强自身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质量。
一、旅游饭店财务风险分析
造成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是指外部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对旅游饭店理财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旅游饭店自身经营不善、理财不当、决策失误而产生风险。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饭店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指由于负债筹资使饭店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我国饭店既存在现金性风险,又存在收支性风险。现金性风险是由理财不当和资本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筹资成本费用过大、负债比例高(许多饭店超过50%)、从资本市场上筹资能力差、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期限结构和债务规模不合理)等。收支性风险主要是源于经营不善。主要表现为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亏损严重,如不加强管理,就会给饭店再筹资和经营带来困难。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效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源于旅游饭店缺乏信息以及经营效率低下。饭店固定资产投资标准高,资金占用量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强,再加上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投资的风险性不言而喻。我国的饭店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造成市场预期不正确,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为饭店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旅游饭店经营具有经营范围广、营业项目多、提供的产品时间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我国大多数旅游饭店管理水平低、经营不善,竞争力弱,再加上债务负担沉重,经营风险大,而经营风险最终会表现为财务风险。另外,缺乏回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是导致旅游饭店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相比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
资金回收风险。旅游饭店资金的回收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风险。从实质看,应收账款是饭店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收回时间及金额不确定所导致的现金流量风险。它的拖欠将会严重影响饭店的获现能力和收益质量。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与信用政策和信用环境有关。目前,由于竞争的压力,我国旅游饭店的业务销售中赊销比重大,而不合理的信用政策常使饭店对应收账款缺乏应有的控制和管理,造成追讨欠款工作困难重重。宏观上,我国信用环境差,缺乏社会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风险大,再加上结算方式落后,使得旅游企业间拖欠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饭店的实际收益。
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饭店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风险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即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当,虚增当期利润,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饭店而引起财务风险;或者虚减当期利润,影响饭店声誉。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风险。对饭店而言,如果过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偿债能力;但如果饭店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饭店的信誉。因此,饭店无论是否进行收益分配,也不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旅游饭店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宏观对策
政府有关部门应为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必须进一步深化旅游饭店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政府应继续深化金融、投资、外汇、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信用环境,为饭店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针对目前的信用状况,政府应从税收和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饭店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为饭店的经营和理财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其尽量规避外部风险。
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防范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业机构,建立和完善行业的预警、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全行业进行不间断的景气监测,保证信息收集、分析、公布渠道通畅,及时向旅游饭店和其他旅游企业传递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提高全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另外,政府应从财政上引导和支持建立旅游行业风险基金。设立风险基金既可以减少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帮助旅游饭店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其一旦发生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就能够通过风险基金的发放渡过难关。
(二)微观策略
强化风险意识,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在饭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饭店的所有员工都应有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就是既要重视风险的存在又不畏惧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始终,寻求最优的管理方法,减少财务风险给饭店带来的损失。饭店内部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机构,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大中型饭店企业可设立风险经理一职,或由财务总监兼任;中小型旅游饭店可以在财务部门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饭店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控制;合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促使风险管理制度化;认真分析理财环境及其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提高饭店对理财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加强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人事部门和各个服务部门的协调。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第一,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饭店财务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财务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正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跟踪监测,饭店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财务风险情况。饭店内部的预警系统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保持与行业预警系统的协调、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饭店应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以现金流量监控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务风险。其次,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对有风险的财务活动明确风险的责任者,加强对财务活动的各环节风险的防范。饭店业务部门众多,实行的是集中领导、分级归口管理的财务制度。因此,饭店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工作,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
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饭店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饭店控制和处理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这种方法是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饭店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二是分散法。即通过饭店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结构、负债期限等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饭店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的方法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饭店的财务风险。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饭店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饭店可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稳健性原则,在饭店内部建立风险基金,如偿债基金、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预防风险损失,增强对风险的抵抗力。
重视饭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是指饭店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管理信息化可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保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置于严密监控之下,尽量减少内部因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饭店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对财务信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应用,保障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财务管理决策的水平;管理信息化可使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节约占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饭店可以考虑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把财务信息化作为突破口,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加强对饭店信用风险的管理。目前,我国饭店业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巨大。为了防范信用风险,饭店应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饭店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收账政策等内容。饭店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不同信誉情况制定信用政策,加强信贷管理。可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设立信贷部,认真作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针对会议、旅游团队、旅游人和个人的不同信用情况,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实行分级管理,建立科学的赊销审批制度,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二是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饭店应对与自己有经常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付款记录、账龄分析表及平均收款期判断个别账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以便正确估量应收账款价值,并相应地调整信用政策。三是建立销售—回款责任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对应收账款实行严格的监控,及时催收货款,并把回款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收入挂钩,从而把应收账款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在已有应收账款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正确核算坏账损失。
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提高饭店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资金运行和业务经营是饭店经营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良好的资金运行能促进业务经营活动向实现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高效益的经营活动能使资金运行向着有效循环的方面转化。因此,饭店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强化风险管理职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饭店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构筑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国平,于丽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统计与咨询,2003,(2)。
篇9
【关键词】财务弹性 现金 财务杠杆 融资成本 风险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不确定,这使得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突发事项,与此同时便会产生更多的应急性现金需求。不论是企业投资的出资方、经营管理者,还是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信贷机构都越来越关注企业的财务弹性。
关注企业的财务弹性,并非因为它会对未来短期内的收益造成影响,而是由于财务弹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种商业模式。增加财务弹性以便随时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目前,资金链断裂已成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和夕阳产业面临的最大威胁,这正是企业缺乏财务弹性的外在体现,如果企业财务弹性不足,缺乏及时筹资的能力,那么企业应对市场环境突然变化的能力将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企业迅速衰亡。保持良好的财务弹性,形成有效的现金管理和财务保护机制,是公司灵活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动的首要条件。加强财务弹性管理,是提高企业生产能力进而降低整个产业系统性风险的必要内容。
二、财务弹性与风险的基本理论
(一)财务弹性来源
1.现金流量。内部现金流是企业自由资金的一部分,是企业通过持续经营活动及各项投资创造出来的财富,指在不危及企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剩下的可以分配给股东的最大金额。由于这一部分资金是来自于企业本身,完全能够自由安排支配,且成本最低,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稳定、最有保障的资金来源,既可作为闲置的货币资金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用来进行股利支付或者等待投资机会。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不断地收到和支付现金,这是公司现金的主要来源,现金流就像公司的血液一样支撑着公司的运转。经营活动现金流在公司的整个经营活动中是永续的,正的现金流会不断地为公司补充所需要的资金,同时负的现金流也会加剧公司的财务紧张状况,因此公司在进行现金持有量决策时,未来经营期间的现金流状况也是其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2.举债能力。财务弹性还可以来源于一个企业所持有的举债能力。一方面,企业所能筹集的自有资金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在扩张期,仅仅依靠这部分资金是不容易满足企业的需要。而相比之下利用负债进行筹资不仅速度快,而且弹性也比较大。借入适当的资金能够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于营业利润相同的企业,利用负债经营的企业比没有负债经营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要相对较少,具有节税效应。因此,就资本成本来说,债务资本成本比权益资本成本较低,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二)财务弹性与风险
企业保持适度的财务弹性,不仅能够优化资本结构,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市场竞争的冲击,是应对财务困境的一个重要变量。
1.现金流量与风险防范。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并且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向债券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应付公司债券都比较少,那么管理者就能够以大量的现金充裕量来缓冲和减轻可能出现的失误。
一般来说,当企业投资的增长率越高、投资规模越大,为了满足日后投资的需要,公司往往倾向于置存现金备用,因为虽然在资本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是一样的等成本的,但是事实上资本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问题,因此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内部融资满足投资需要,避免投资不足,因此防范风险的能力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
2.杠杆与风险防范。财务风险是在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下的额外风险,由股东承担企业由于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当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借入的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债务利率,就会遭受损失,甚至破产,这就是杠杆带来的财务风险。相反,当企业经营良好时,投资收益率高于债务利率,就可以取得杠杆利益。
理论上,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杠杆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负债分为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但是财务杠杆却只能反映有息负债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不能反映无息负债(如应付账款)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不计息债务是利用商业信用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有息负债是为了满足融资需求而借入金额相对较大的,这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如果有一个有息负债,其财务杠杆是大于1的,放大的作用上体现在息税前利润对每股收益的变化上。定义公式表明,当息税前利润率增加时,较大的财务杠杆水平会使股权资本回报率增加更大的比例,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权益利润率将下降更快,这时,财务风险较大。相比之下,较低的财务杠杆水平,财务风险就相对小。财务风险的本质就是由于债务经营,使得这样的债务负担的风险由权益资本承担。
3.外部融资成本与风险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过是风险的更具体的一般风险的形态,由于融资的选择可能带来公司的未来价值损失。融资方式选择的不同导致产生的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例如股权融资的风险会带来控制权改变或失控,债务融资的风险的主要是公司无法支付到期债务且资不抵债带来的破产风险。
企业融资渠道融资,从来源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的来源主要是从税后利润中留存的企业内部产生的现金流。外部融资,顾名思义是企业外部获得的资金,根据不同的资金财产关系可分为两类: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主要指的是股票,股票投资者不能撤退资金,但有权参与企业的业务决策,从企业获得分红,企业无须还本付息,属于企业的自有资金,被认为是企业永久资本。债务融资的债权人通常不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企业需要按约定定期偿还本息,主要包括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以及商业信用等,构成企业的债务,这是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三、获得财务弹性的渠道
(一)保留适度的现金
企业有较强的获利能力,现金的流入也会相应较多,此外企业还有一个现金流的重要来源,就是偶然所得(例如接受捐赠、政府补贴等)。然而,由于现金能够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是非常有限的,即持有大量现金企业的获利能力降低,闲置的资金增加了机会成本,管理费用中的随意支出也会增加,因此对于自有现金存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获得经营利润后,如果利用股票股利进行股利支付,就可以减少大量资金的流出,将资金留待有及时需要或适当的投资机会时使用。通过较低的股利支付政策,从而将大量现金留存,增加了财务弹性,更好地应对未来突发状况。但是,企业如果不向股东分配股利而提高自有现金存量,会造成股东的不满,并且向企业外部传递不良信号,不利于企业的未来的长期发展。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强盈利能力,获得偶然所得等增加现金持有量,借助适当的股利支付政策减少资金流出,但同时要使现金存量保持适度。
(二)缩短现金循环周期
现金循环周期是企业在经营中从付出现金到收到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它决定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现金循环周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所需营运资金的数额。周期的长短,关系到资金成本及运用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压缩收款流程、优化贷款支付过程,减少呆账坏账,增加现金流量。
在企业管理运作中,除了能够利用未使用举债能力来保留其借款能力,承诺贷款契约也能使企业获得在未来使用资金的选择权。承诺契约贷款实际上是承诺给予企业的有价值的期权,企业可以马上借款而且能够在未来以一个事先商定的利率获得额外数量的借款。
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依靠的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为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不会持有大量现金。对企业来说,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而且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率较低,企业的债务成本低,灵活性高。企业为了抓住新的投资机会或处于财务困境急需大量资金时,就会向金融机构求助。在帮助企业缓解资金暂时短缺时,利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是一个重要方式。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资金需求都可以无条件提供,金融机构需要考察企业的还款能力、信用、盈利能力等。因此,企业不仅要提高盈利能力,保持良好的信用也是企业能够顺利获得贷款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承丽.浅谈财务弹性的重要性[J];财务与管理,2011.
[2]韩鹏.财务弹性生命周期下融资政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0(5)
[3]周心春.财务弹性、风险预防与经营绩效[J];财会通讯,2012(8).
[4]马春爱.企业财务弹性指数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0(10)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对策
事业单位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机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向深入,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方式等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成为当前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其目标也具有其特殊性,不像其他企业单位一样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将资金用到“刀刃”上,以此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因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必须全面贯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的要求,同时还必须为我国事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国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事业发展与资金供给、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勤俭办事,抓好财务收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我国社会事业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管理思想、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人员要积极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动地接受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从思想上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培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自觉优化专业知识意识,准确把握单位内部整体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纽带,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和监督上,迅速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是确保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保障,只有把财务监督控制制度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的受到监管,才能取保目标的实现。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将“源头控制”作为重要的管理模式,既要抓好事前审核,又要抓好事中控制,更要抓好事后处理,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控制,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还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工作,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更加公开和透明,能够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置于阳光之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控制,还要大力加强审计工作力度,除了要抓好“内部审计”之外,还要强化“外部审计”,特别是要积极推进“第三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不出现问题。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公众监督、媒体监督等监督机制,通过“多元化”的监督机制,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出现任何问题。 现增值,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事业。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要想在新一轮改革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特别是要结合新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制度,大力加强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报表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确保预算外资金的依法、合理、高效使用。同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健全组织、制度等,使其不仅能够保值,而且还要实。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事业单位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定期开展财务整理、内部审计等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确保事业单位不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还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五)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针对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事业单位业的发展和壮大创建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综合职业能力知识讲座等活动,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将所学习的职业技能知识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