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资源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篇2
我园科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幼儿园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就谈谈我园的主要做法。
一、幼儿园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幼儿园环境中有科学教育里不可缺少的大量的非学科体系的知识和经验,营造一个具有科学氛围的教学环境,对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及科学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科技教育环境的合理创设,有利于幼儿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学习、探索来逐步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良好的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和机会,幼儿能得到充分的感官体验,获得发展。现就谈谈我园在科学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1.创建丰富、趣味性强的科学之舟探索发现室,开辟探索空间
我园的科学探索室具有以下的优点:利用方便、分类清晰、功能突出。科技探索室内设置了:科技音像阅览区、科技作品展示区、科技实验区、材料区。各个区域间相对独立且便于组合,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工作流程图、操作安全图示规则、工具百宝箱,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氛围,幼儿在科技探索室里乐不思蜀,常常沉醉在科技活动的乐趣中。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对生活中的科技也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热情。
2.依托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网络具有快速高效、资源丰富、操作简便、搜索便捷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园根据拥有校园网、多媒体、班班配备了电脑、DVD、实物投影仪的优势,扩大科学教育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比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从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向往。通过网络下载内容及图片,分类存放供幼儿参考,扩大幼儿的视野。而家庭中电脑的普及与运用,幼儿的能力不断增强也可以通过网络自己查找资料,扩展自己的科学知识,获取信息,积累经验。
3.因地制宜地设立科学活动角
科学教育不单单只是在科学探索室进行,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建设起有特色的科学角。为了创设一个有特色的科学活动角,我园的幼儿教师可谓是挖空心思的想出了与其他幼儿园有所不同的科学角。科学角的内容涵盖了:水的压力、气球摩擦生电、神奇喷水壶、颜色的变化、弹力游戏等方面。在区域游戏时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对科学活动区的材料进行摆弄和探索,他们往往会玩出和老师们预设的游戏活动不一样的玩法,例如,在教师预设的气球摩擦生电游戏活动中,老师原本希望幼儿利用气球相互摩擦产生静电,感受产生静电后吸纸片的有趣现象。但是幼儿却用气球套在可乐瓶上,通过捏、放可乐瓶感受气体和压强变化时,气球大小的变化,玩得不亦乐乎!幼儿在这种良好科学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扩大了幼儿的视野,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向往。
4.创设科学图书阅览角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幼儿对科学技术进展知识的渴求。而书籍是幼儿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我园还为幼儿专门创设了科学图书区,不断地提高科学图书的藏书量,并定时安排幼儿到图书阅览室里看科学图书。科学类图书的选择也尤为重要,我们大致分为教师科学图书、幼儿科学图画书。其中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及文字阅读的能力较差,不能像成人一样看文字去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在选择幼儿科技图书的时候最好为幼儿选择以图案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
二、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科技教育资源是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补充和扩展。家庭里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被幼儿所利用的科学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家庭资源能为幼儿提供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实践机会。有效地利用家庭开展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在家庭中得以延伸和扩展,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科学知识,增加亲子互动的趣味性。
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家用电器、科技藏书、家长的科技技能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动。同时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科学专业技能对孩子的科学活动做出指导,促使家长关心孩子的科学活动,和孩子一起参加科学小制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科学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中。
例如,在科学活动月中,我园教师充分利用顺德的地方特色――小家电的生产基地,开展了家电博览会的主题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电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我们请在美的空调厂工作的家长,帮我们在厂里拍摄了空调及微波炉的生产过程。请一些家长中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幼儿园开展“爸爸妈妈走进课堂活动”,为幼儿上《家电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的科学课,使幼儿了解了家用电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用第一代的家用电器和现在的家用电器的功能和外型进行比较,让幼儿知道科技的力量,知道科技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增长了幼儿的见识,也激发了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
有效利用了家长自身的专长,加强了家园互动的效果,活跃了课堂的教学形式,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社区环境,社区是幼儿广阔锻炼的天地。社区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保证。社区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博物馆、工厂、科研单位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加社区中的科学实践活动。
1.组织幼儿参加社区中的科普宣传活动
社区中经常会开展一些科普宣传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参与到科普宣传活动的布置工作中,把自己在幼儿园制作的小作品带到科普宣传的现场,激发幼儿参与科普活动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增长幼儿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更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真正体验到参加科学活动的乐趣。
2.共建科学教育场所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策略
一、科学发展观与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提出将国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发展目标。[1]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最大程度的教育信息服务来满足最广泛的受教育的需求与权益。以人为本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即是要着眼于通过良好的设计,调动和依靠学习者内在的积极性,使资源服务于学习者个体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够适应激烈社会竞争的、主动的创造者。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首先在宏观上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其次,要建立并形成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资源体系,以特色、精品资源带动远程教育资源质量的整体提升。再次,通过对远程教育系统中的"人"与"物"的关系的科学理解和把握,运用系统原理,将冲突和矛盾转换为改进的契机、动力与积极的改革结果,实现远程教育资源规模、质量、效益、管理、理论、实践等内部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2]。
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现实问题
1.缺少有效的甄选与考核机制
远程教育管理工作由远程教育归口单位承担,而课程主讲教师则由教学院系选派的。由于管理体制所限,远程教育学院对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无法进行必要的甄选和考核。对承担了课题研发任务的主讲教师,亦没有成熟的途径对其资源内容选取、媒体素材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前期考核和评估。学习资源研发完成后,虽然会由专家组根据评价指标对其进行验收,但验收结果难以计入教师工作绩效考评,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奖惩。
另一方面,尽管在资源研发过程中,技术部门通常会通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来对资源组织形式、素材类型等进行规范,但研发人员并非学科专家,在向教师提出此类要求和建议时难以做到科学全面,也容易与教师产生分歧和矛盾。缺少科学的教师甄选、评估机制及其带来的奖惩结果,无法真正激发教师开展资源研发的热情,无法真正控制学习资源的质量。
2.教师的资源内容设计相关培训不足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缺乏教学经验使其无法真正理解"自主学习"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含义,导致知识点划分不合理、缺少过程性的讲解,必要的练习不足、电子书式的网络课程等问题。部分教师即使能够较好地组织课程内容,也无法确认能否以及应当从何处获得适宜的教学素材和信息。
然而,目前远程教育教师的培训仍仅停留在简单的培训会或平台操作手册等说明性材料,且培训内容多关注技术操作而非资源设计。因此,这样的培训难以触及资源设计的根本,仅能使教师懂得"如何制作"而不懂"为什么要做"以及"何时做"的本质问题,培训难以收获应有的效果。
三、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策略
尽管远程教育教师在研发远程教育资源时存在着不足,但只要能够让其充分了解远程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他们均能够设计出好的远程学习资源来。基于此思路,笔者提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TEA策略。
1)T(Training)策略
T策略即实施远程主讲教师的资源设计与制作专项培训。笔者曾就高校教师远程教学胜任力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利用11项通用胜任力及3项岗位序列胜任力来描述远程主讲教师的能力构成[2]。其中,与教育资源内容设计紧密相关的胜任力包括:课程设计、媒体表达与信息素养,如表1 所示。由于胜任力来自岗位需求分析,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假想的成分,并且胜任力的描述是围绕可观察、可测量、可预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展开的。因此,依据上述3项胜任力规定的行为水平,可以迅速地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并保证该内容与实践需要的高度契合。
远程主讲教师资源设计专项培训应至少包含如下主要模块:第一,远程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学规律;第二,远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如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组织、学习资源选择与应用、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结果评价等;第三,多媒体素材与网络课程制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如网络视听心理基本知识,常见文本、图形、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软件工具的应用等;第四,面向Internet与移动网络的信息素养,如网络教学素材检索、获取、加工工具的应用,网络教学素材及信息评价的基本方法等;第五,所在远程教育学院的资源建设流程、要求与经验;第六,国内外特别是类似学科的优秀设计案例。培训内容的设定须因循资源建设的需求变化,并以其能够胜任资源建设任务为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2)E(Evaluation)策略
E策略即建立科学高效的远程教育教师资源研发考核机制。在政策层面上,应与院系教学监管部门的密切联系,合作建立网络教学质量管理小组,改革远程教育教师评估考核制度,将教师资源研发成果作为科研成果纳入晋升、选拔程序,将教师组织网络资源和开展素材制作的情况纳入教学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中。只有如此,才能将资源研发与教师个人的成就价值和经济收益联系起来,使其有动力、有目标的持续投入研究热情。
与此同时,必须解决好评估体系的科学性问题。首先,建立具有权威与公信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针对网络资源与移动资源的评估,国内外已有丰富的资料可供参考,并有多项国际标准出台,如国外的ADL-SCORM标准,IEEE P1484标准,国内的CELTSC标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教育)》以及正在由工信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等。远程教育学院应在已有的普适性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将多种媒体建设者、评判者及使用者,特别是教师与学习者纳入指标修订者群体,建立起基于多视角的、符合自身的资源建设需求并具有兼容性、拓展性的资源评估指标体系。
3)A(Application)策略
A策略则是指通过完善资源的应用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动态扩展和完善。远程教育资源的设计与研发皆是为其应用服务的。必须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学习评价机制和生动的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促使学习者高效的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更要带动教师和学习者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例如,利用课程Wiki或博客,要求学习者参与课程资源的提供,并将其作为学习成果考核的重要指标。又如,要求教师将学习者在协作学习中产生的各种过程性数据、案例和学习成果作为新的资源拓展到课程内容之中。再如,通过定期收集学习者应用资源的意见,向教师提出课程资源的更新、维护要求等。简言之,就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泉源,以资源应用作为渠道,为课程资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资源研发质量的提高依赖教师的投入,教师研发的热情则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健全机制、改善培训和沟通渠道,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将会迈上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刚.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的时代蕴涵[J].教育研究, 2011,380(9):3-7
篇4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利用资源 学科实验
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打开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优质教育资源犹如一股暧暧的春风,吹来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信息,吹来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教师共享优质教育的机遇,是一个与外界专家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教育跨越式发展。教师运用资源提高自身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学会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课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观看IP资源“少年文化”中文史大观、普法之窗、人物星空、军事迷彩,利用IP资源“专题教育”中学校健康教育、文学修养,“时事动态”中的国内国际新闻、教育科技新闻、文娱体育新闻内容办黑板报、专栏、橱窗,丰富了校园文化,推进了德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素质,激发了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IP资源的宝库中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促进全面发展。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粉笔+黑板”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条件略好一点的学校偶尔可以用上教学挂图或实物模型,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停留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上。远程教育IP资源上提供的教学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和拓展资料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好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远程资源网上的优质课件素材,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如语文学科知识涉及广,小学生受年龄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习课文或多或少存在着“难点”,而这些难点又恰恰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准确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难点处运用各种电教手段,把学生的求知欲调整到兴奋状态,使难点迎刃而解。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写景的文章,学生由于受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一一去体验,这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展示,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美,欣赏美。如在教学《日月潭》一文时,学生对于台湾这个宝岛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教师可以通过IP资源“课程资源”中《日月潭》的风景再现,让学生从形状上感受一半像月、一半像日,充分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求,也进一步了解作家在表现美时的用词精炼,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等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缓解教学仪器不足
乡镇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实验,由于学校经费十分紧缺,条件简陋,实验的药品、器具和模型无钱购置,现有条件下,一些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本无法完成。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做得最多的不是真正的做实验,而是教师上课讲述实验过程、现象,学生考前背实验步骤,无疑极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程教育资源网中,针对乡镇小学难以完成学科实验的情况,将一些实验过程运用实时录像的手段,介绍实验过程、呈现实验现象,较好的缓解了这一矛盾。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手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中,过去我们总是再三强调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强制学生机械记忆公式,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来历,不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总和。利用加工后的远程教育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课件,运用不同颜色的面闪烁、飞入,正方体的六个面用三种颜色的面板飞入,帮助学生领悟。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习题精选”,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根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在这时段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已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直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恰当的媒体,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如教学课文《泉水》时,学生对多、清、甜、美的泉水难以想象,在教学时如果只凭课文插图和教师的介绍,很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搜集一些有关泉水的图片、录像,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将学生带人了令人向往的泉水之中,感受了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二)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课前播放《种太阳》的动画音乐,学生被带进歌曲的意境中,情不自禁地轻轻地跟着哼起来。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起他们读课文的欲望。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以后,我便利用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读文,在感悟巾进行句子训练,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远程教学资源,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对农村小学而言,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小学频道”,是具有针对性的栏目。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以及适用的特征,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教案示例提供了一些示范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设计,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用最少的时间设计出了高质量的教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媒体展示中课件的应用能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集成功能,增强教学活动的交互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学生的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Intel(R)未来教育 网络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一、引言
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性的课题学习,其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带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Intel未来教育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从获得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尤其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的目的从传授和掌握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一种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Intel?未来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使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充分有效地整合。
二、“Intel(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等各种教育思想日趋交融的背景,“Intel?未来教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融合,注重运用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挥的协作学习、创造情境学习、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先进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中。
在Intel未来教育看来,教学技术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BCT)将教学技术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可见,教学技术主要是解决“如何教育”的问题,它的核心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如果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没有教学技术作中介,就不能顺利地作用于教学对象。因此,教学技术可以称为一座“桥”,它将理论与实践相连接。
三、对“Intel(R)未来教育”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分析
教学评价表由设计理念和方法(28%)、教师教学能力(28%)、学生学习情况(20%)课堂教学效果(24%)四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分值分配均衡,尤其是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表没有提及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表相比较,这张评价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将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引入了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西尔斯和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文版的“序”中谈到教学设计的发展时指出:“建构主义的思路和新的技术支撑两者结合,创造了新的设计与传递教学的途径。”何克抗教授指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其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关系。准备单元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备课的过程。为了备好课,教师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搜集各类多媒体素材、建立辅助教学网站或教学演示文稿、制订学习评价标准等。“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习过程评价与反思”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从教学网站中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学习”通过基本问题展开,教师讲得少,只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去主动发现、探索、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Intel未来教育关注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有意义,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提倡课题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倡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规范资源引用行为”体现出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这一标准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其根植于实践中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 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对学生学习情况(20%)的评价标准上,强调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能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意见;能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学习的组织形式需灵活多变,学习过程需随意自然。“结对共享”、“作品观摩”、“教学研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们既是课堂的闪光点,也是一节课上最活跃的地方。但“灵活”不失严谨,“随意”不是放任。事实上,在这种灵活随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始终没变,教师必须具有严谨规范的治学作风和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使教学计划中的所有内容都在控制之中,有序而富有节奏。
3.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指具有教育功能的所有资源。“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探讨的是如何将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上的教学软件、课件、文章、多媒体等资源既可以为学生学习、自学服务,也可以供教师上课使用。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这一模式中,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信息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渐进性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
(1)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是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该层次是所有后续层次教学的基础。
(2) 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的能力。在该层次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重组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该层次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如:让学生用word制作一份专题小报,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选择相关的素材,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精美的英文小报等等。
(3) 协作能力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等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竞争”一般在智能性较强的网络教学软件支持下进行: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伙伴”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找到与现实环境中相类似的伙伴,共同协作、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另一种伙伴形式是由智能计算机扮演伙伴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在必要时给予忠告等。“角色扮演”指在用网络技术创设的与现实或历史相类似的情境中,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在角色中互相学习的过程。以上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投入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
(4) 探索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结语
Intel未来教育是基于活动学习理论,并将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的利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教学模式。交互型、探究型、任务型的活动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得以成功实施。Intel未来教育理念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同时也予以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极大的挑战,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信息的组织者与处理者,既是技术员,又是教育家,只有具备一专多能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事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张传燧.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
[3]林正范,贾群生,任顺元.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4]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5]谭荣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篇7
一、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加大课堂信息量。
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常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因此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例如讲授新课功率时就要与速度进行类比,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果无板书而只靠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再加上是短时记忆,学生印象不深,且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自制相关表格,将功率和速度的知识比较在表格上加以标注,边讲解边呈现,学生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也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合理使用网络教育资源,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的板书问题,还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向45分钟要质量。尤其是传统的物理习题课,老师必须在黑板上带着全体学生逐条抄题、画图、解答,课堂效率非常低。网络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通过课件展示,可以缩短板书所需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演示功能,能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物理教学手段,在处理动态图象时,只能用黑板上“静态图像”来呈现,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
二、拓展知识获得渠道,丰富学习新途径。
由于条件和时间的制约,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来源大多依靠教科书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渠道相对单一。网络教育资源与物理学科实施整合后,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教育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交流功能使得物理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唯一途径。此时,物理教师可以针对学科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网络上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通过参加BBS,互发E-mail等形式进行物理问题的讨论,另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多种渠道获取物理知识,最终达到预期的甚至超出学习目标所规定的内容范围。
从这一角度来讲,教师就由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网络时代的教师已不应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而应拓展视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信息处理的方法。物理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BBS发表想法、使用电子邮箱网上交作业等。
三、提供网络资源支持,促进学习多元化。
计算机远程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这一切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息渠道,这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
网络教育资源拥有它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交流多向,传递系统多媒体化,知识跨越时空限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获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物理学科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和保证。
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理解水平甚至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强大的、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平台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获取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将呈现多元化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构成也将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再局限于物理教材上所提供的书本知识。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也势必将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加深知识理解应用,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可作为科学探究和过程学习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学习物理。通过对教学信息的检索、分析,处理、归纳和综合,最终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这一过程正是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加工学习获得物理知识的基本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加工能力。而初中物理传统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就缺少这个基本展示和呈现过程。
当然,如果仅是给学生观看由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制作的课件展示。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沿教师设定的路线进行,缺少独立观察思考的过程,结果只会造成他们认为教师讲的总是对的。这种被动接受知识获得的方式必然会掩盖知识理解上的肤浅性,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难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良好体现,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被公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例如在学习《速度》这一节内容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是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如果换一种方式,先利用教育资源库中的素材呈现诸如“高铁飞驰”、“蜗牛爬行”的图片,再给出探究活动“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物理思维,创建物理概念,就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比单纯由教师讲述来得深刻。
以上就是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将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关于如何将网络教育资源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的构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者之间整合的切合点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将不断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拓展获取知识渠道和谋求自我发展的有力手段,必将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1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6版,第1页
篇8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 高校课程整合 途径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此发展进程中,知识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因此,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伴随该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自我国正式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已经是高校当前的主要工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门,教学资源陈旧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加快构筑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整合改革与发展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把原有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计算机采集、压缩、编码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处理数字化。
所有的教学材料经过采集转换与抽样量化后使用二进制符号来记录,其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纠错性强。
2.显示多样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而且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网络远距离传输,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重复、任意地使用或者复制教学资源。
5.教学智能化。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使教学过程多彩纷呈,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具有下列优势。
1.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结构。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复制、传输与再编辑,不受传统线性顺序限制。
2.存储形式多媒体化、数字化。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储,可以存放在硬盘、光盘、U盘等多种存储介质上。
3.网络化传输教学信息。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与前提
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的整体。
数字信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二是从内容层面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完美整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团队作支持,应该有专业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各尽其责,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承担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创新推广理论引入到整合中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的途径
1.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非“书本搬家”,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在计算机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这些多媒体元素,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组成有序的开放信息集合体系,是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迫切需要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用具也涌现出来。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教鞭、电子讨论版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多种媒体元素能灵活有机地结合应用,活跃了教学过程。
2.建立数字化社区,搭建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
数字化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自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以来,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该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协作模式的学习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数字化社区,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配套资源。
图书资源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样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
数字图书馆作为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并且融入了Web2.0的相关理念,所有用户共同来建立资源、利用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完全开放,使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过程起到纽带作用。
综上所述,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过程,有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有可能进步。
参考文献:
[1]柯和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远程教育杂志,2006,(4).
[2]丁世敏.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构建.教学与管理,2010.3.
[3]蔡璐.试论数字资源的整合与保存.图书馆,2003,(6).
[4]程凯.高校课程整合及教育资源建设浅析.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5]董民辉.数字图书馆导航高校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宁波大学学报,2005.8(27)4.
[6]余伟建.高等学校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4.1.
篇9
自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赫钦斯( R?M?Hutchins)在其著名经典著作《学习社会》中提出“学习型社会”理念距今已有47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型社会被众多学者所研究,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殊途同归,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型社会至少是意味着:人人乃学习之人,时时乃学习之机,处处乃学习之所。
社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教育活动,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学习型社会理论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阵地,积极发展社区教育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学习型社会下,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充分尊重社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对社区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巧妙整合、合理利用才能推动社区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学习型社会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大势所趋。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兴未艾,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力必须得赶上变化率的时代,审视这个时代,谁具备“吐旧纳新,不断突破”的实力和潜力,谁就能抢占先机。信息爆炸和知识倍增,传统的思想、观念,老套的知识、技术快速贬值,传统的“一站式”的受教育方式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不足以让人们在当今社会安居乐业、安生立命,停滞不前只会让信息和知识的洪流把你推向无知和时代的边缘。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自然界得以幸存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在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也适用于学习型社会。我们要适时地把握改变时机,要及时识别变化的需求和环境,还要选择好发动变革的时间。学习型社会理念下的社区资源整合正是作为变革前的准备工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为背景,在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指导下,最大程度的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其次,客观需求。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其自身的生长遵循人类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可以以教育和学习为纽带,把个人学习和个人需要与社会教育、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依托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显然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换而言之,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发展。社区教育是非制度化教育体系之外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和新的教育资源,只有有效地统筹协调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共建共享,才能使社区教育有效运作形成一种整体的“教育合力”,为社区发展服务。
最后,准确定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将社区内各种分散的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聚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合力作用,使之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一定功能的行为。一般来说社区教育资源分为三大类:显性教育资源、隐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本文笔者在借鉴其他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把社会教育资源分为物质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物质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教育场所、图书资料和教师资源;社区内公共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宣传栏等及其管理人员与教师资源;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等资源。文化资源包括社区内的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社区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精神文化状态、学习气氛以及社区人文历史。
三、社区资源整合的关键脉络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随着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在对建设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对社区教育从本部门出发给予领导、管理和监督。政府部门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牵头力量,应利用行政手段,统筹协调好社区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科学、文化、卫生、信息等相关政府部门,发挥优势,突破教育资源分属各部门的利益限制,将分散在各部门团体组织的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聚集。
2.完善组织机构。在组织管理上,要建设一个具有全面领导、管理权力和能力的机构的组织机构,集中精力致力于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促进社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社区化,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社区内的各种机构、组织和团体性质大不相同,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仅具有其专属特性还而且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促使他们向社区开放,需要这样的组织机构统筹领导。
3.建立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上,建设完整的社区教育制度体系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稳定保证。社区内政府应该制定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制度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服务,社区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积极的与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或拥有社区教育资源的团体组成合作签订资源开发、共享协议;当然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制度体系还必须包括详细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监督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以此更好的监督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进程。
篇10
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法,培养语文能力,方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改革教育方法和育人手段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现代语文教学目的。这一现代教育目的的达成,关键就是现代教育资源。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阅读效果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语文,才会读书看报,写文章。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离不开敏锐的语感。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们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多读,就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样才能读懂课文,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训练读为主线。考察传统的阅读教学,虽然方法很多,可教师大多以分步读为主:先指导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指导精读,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想,进行想象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这种阅读形式仅限于文本,信息量严重缺乏,认知层面狭窄,读的效果也不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为此,我选择了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生阅读教育。如教《舍身炸碉堡》一课是,我除了采用通过精读重点部分,理解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外,我还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代新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直观鉴赏,通过大量的资源感知和角色感受,任务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阅读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应提倡引导质疑问难,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使用信息教育技术,利用资源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资源阅读,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借助资源阅读的时候质疑新的问题,学会通过网络资源查询,自主解答问题,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为了增强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效果,我在教学新课前,有意设置一些有关信息化教学问题,要求学生一边查阅信息技术资源,一边质疑自主学习。在大量查阅了有关信息技术资源后,我实施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重点精讲,一课一得。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在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基础上,改变课文教学的固有程序,采用重点分析主要段落,主次分明,长文短教,实有所得。如教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实施了直奔重点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介绍时代背景,解决语文基础知识问题,明确课文主题,理清课文逻辑。
第二课时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借箭的经过”。精讲重点,明确课文思路,起因和结果。让学生明确了课文的发展顺序?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段写他借箭等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课文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与理解,我采用了电影课程资源支撑下的阅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其形式非常有效。
1、观看资源,自由读借箭经过。边读边探究回答以下问题的答案。诸葛亮在什么时候借箭?当时天气怎样?草船借箭是怎样回来的?和谁同去?同谁借箭?
2、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找:诸葛亮怎么借箭及其有关词句,段落等。
3、让学生借助电影课程资源简要复述“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4、利用电影课程资源,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重点。首先,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借助视频理解课文语句: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满天”,了解诸葛亮是“知天文”的人;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是“晓地理”的人;从“和鲁肃同去”和“向曹操借箭”(知曹操用兵谨慎,只射箭决不出兵),了解诸葛亮是“善知人”的人;从“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一字儿排形”(受箭面积大容易借箭)、“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头尾头”(两面受箭),让学生明晓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和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从而有效地理解了“神机妙算”一词的深刻含义。
四、巧用资源,培养学生开放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