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篇1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具有防腐的多元文化知识,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聘请了马头琴教师及达斡尔民族舞蹈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马头琴及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邀请历史研究办公室的老师,为教师们进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讲座,更加补充和丰富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走出去”即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2)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篇2

关键词: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现状

传统民间音乐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着眼于地域文化分类,是民间智慧和乡土习俗结合的产物,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在民间成长,经过历代的发展流传至今,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俗、社会意识和等,既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共性又包含了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性。但在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而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挑战,下文就针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展开探讨。

一、当前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受到一些现代人的热衷和吹捧,追求新潮流新的艺术形式在一时间成为时尚,而忽视了本民族的艺术精华。虽然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仍在流传发展,但民间音乐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已慢慢被淡化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各种先进的电子音像制品开阔了人们的音乐视野,简单直观的民间音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了。许多地方民风淳朴的原生态民歌在新生代中传唱越来越少,只有在极少数的穷乡僻壤才可听到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像苗族飞歌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一些大的音乐院校中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的了解甚少,学校对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因而,要求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的精髓,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不断创新发扬民间音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不断传承的同时推进音乐文化的创新,维扩我国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在很火层面上维护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引发人们对音乐文化的探究,不断思索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转型形式,继续继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实现整个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面对蒸蒸日上的文化产业,旅游业市场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随着文化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政府加人资金投入利用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来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原生态传统民间音乐的追求,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

1.加强对学校传统民间音乐的教学。做好音乐教学工作对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民间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展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将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纳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体现传统民问音乐的奥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充分做好学校民间音乐教学工作,重视民间音乐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使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得到真正意义的传承和发展。

2.加强民间音乐的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宣传工作,积极鼓励人们接触和了解民间音乐,并不断地去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民间音乐。建立完善的民间音乐保护机制,运用现代的技术方法记录原生态的精华,不断地将其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使我国的民间音乐更富有感染力,建立民间音乐文化馆,并向大众开放,增强人们对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视度。

3.加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文艺工作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培养各级文艺工作者对民歌的科学态度,正切认识加强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来做好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

四、总结

传统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情,而对文化的入侵和先进的现代化电子音像制品的冲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加强对民间音乐的宣传力度,建立一系列的保护机制,重视学校民间音乐教学工作,做好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从根本上做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段桥生,米瑞玲,漫谈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艺术研究》2004年02期

篇3

关键词 应用型 民办高校 特色体育课程 意义

一、南宁学院学生特点

南宁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85年的邕江大学,是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的国有民办二本高校,也是教育部确定建设的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应用型民办高校(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一般为本科第二批和第三批入取的学生,南宁学院也不例外。我们能够普遍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且意志力薄弱,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目标设定;但是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喜欢接触新技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且动手能力远超于理论知识学习。

二、“特色体育课程”的涵义和现实依据

(一)涵义

所谓特色体育课程,角度不同,概念也不尽相同。本文所阐述的特色体育课程主要指在教材内容方面,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中以田径项目、体操项目及各项球类项目为主导的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另一类是新兴特色体育课程。

笔者正在参与的南宁学院2015年校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以特色民族体育为切入点,即借助民族或地域的优势,将部分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探索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高校开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它的改革将激活现有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现实依据

三、“特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同时又能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实践教学之初,就将有关理论涉及的问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灌输,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上网等查找资料,并在下一次上课之时对有关民族体育项目起源、发展和文化价值进行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才干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本土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有利于加强课程改革和构建多样化教学内容体系

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缺乏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民办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障碍。国外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内容较早,特别是邻国日本,将传统体育柔道、相扑等运动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且颇受国人喜爱;除此之外,韩国的跆拳道作为其民族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推广,被列为学校运动项目,亦是军训必修项目。因此,对于特色体育课程的研究,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喜爱的项目也将增多,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只是简单而枯燥地掌握某项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而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建立,不仅能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改编多种形式的运动方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诸如丢沙包、竹竿舞、跳绳等大家喜闻乐见的特色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这种特色体育课程的建立,更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改革与创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满足应用型民办高校现有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为民办高校乃至整个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带来新的血液,是高等教育真正摆脱传统教学内容模式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地域;民间艺术;中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

在一轮又一轮的新课改浪潮下,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在追求公平与效益的钟摆运动中不断调整,经过不懈努力,呈现出“山花烂漫”的情状,初见成效。《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这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学美术教育,探索符合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将地域性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必要性

(1)普及民族素质,提高文化修养。民间艺术是人类瑰宝,属于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透过民间美术可以反映出民族审美、民俗文化以及广大群众的爱憎与价值取向,它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中不乏“绝活”,像剪纸、编织、绣花、年画、蜡染、皮影以及女书等,这些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引进地域性民间艺术,可以避免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技法、操作程式,而忽略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大量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透出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机勃发的“真、善、美”情怀,有助于净化心灵、熏陶气质,给人以精神的满足,无形中也可以给学生的生活和创作带来有益影响,有助于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回归地域灵魂,担负传承历史重托。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也是文化艺术传承的关键力量。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与艺术传承的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让我们的民间艺术在最富生命力的青少年心里扎下深根,这比将它们放进博物馆供起来有意义得多。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正在退化、消失,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的现象。新时期的年轻人在“哈韩”“哈日”思潮下也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产生了冷漠感,并有盲目自卑感。教育传承是人类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把民间美术引进中学课堂,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引导中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民间艺术,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做好传承与发扬的工作。只有让中学生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纠正他们“一切现代皆西方”的错误观念,才能做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全新解读民间艺术,形成地方特色课堂。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的主要载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的主力军,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的最佳主体,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方式。通过民间美术教学向下一代注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挖掘本土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将其引进中学的美术课堂,形成地域性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站在中学美术教育视角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体验,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吻合的切入点,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和谐发展,同时起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中学的美术课程不只会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通过民间艺术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中学生学习这些地域文化艺术,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间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了民族精神的洗礼。

二、创建地域性特色中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1)结合当地实际定位课程,突破传统教材。将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就是要结合民间艺术,探索适合各地域特点的中学美术课改之路。一村一镇一城池要因地制宜,要突破单一纸上作画的方式,延伸课堂、拓宽思路,因陋就简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比如山村地区的可以组织学生在石板、鹅卵石、雨花石、树叶、树皮等上作画或者刻画,展现个性而又生动有趣的书画作品。部分地区还可以结合旅游资源进行手工艺术品的开发等。也可以开展“谷物粘贴画”“泥塑工艺美术课”“废物利用”等,进一步拓宽本土性地域文化美术教育的渠道,让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本土性和自主性。

(2)创新课堂,增强活力,改变授课学时。针对本地区特殊性进行的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关注民间传统的艺术恰恰为课堂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美术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编织、拼摆、小雕刻、插接、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材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创意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意思考的习惯,避免终极性教育倾向。同时,也要改变一周一节的传统授课形式,采用灵活的授课形式,如一周两节或者两周两节集中式。

(3)以赛促学,强化民间氛围与传统意识。美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尽管美术与设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中学美术教育在很多地区的学校仍然处于一种“副科之副科”的地位,特别是中小城市中学、乡镇中学尤为突出,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并未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地域民间艺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对传统艺术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制作表现等,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每年都要办“节”抓“日”,举办“家乡美书画展”“民间工艺制作大赛” 等活动。尤其是在学生艺术节上逢先必争,使作品创作质量不断提高,使这些文化活动成为推动学校中学美术教育工作、检验美术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这将有利于全面培养青少年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和弘扬民间艺术的精神。

(4)提升美术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美术教师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递者,更是民间艺术的弘扬者,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其授课方式对培养中学生的艺术兴趣是极其重要的,要加强美术教师的民间艺术制作与鉴赏能力,不定期地聘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共同完成传承教育的重任。要突破中学美术课堂的尴尬地位,不要把专业美术教师变成学校打杂的、打补丁的,哪里需要去哪里;更不可将美术课堂时间变成放电影的时间或者“放松和娱乐”的自习时间。在开发课例、编写民间艺术课教案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公共平台建立地方性中学美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民间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应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把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在我们感到浮躁的今天,回归民间艺术尤其迫切与重要。唯有传承本土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民间经典艺术是我们灵魂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凌 浩.浅谈中学民间美术教学的必要性[J].学园(教育科研),2013,(6).

篇5

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其中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语言是了解汉语言的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的重要门户,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千变万化,在研究语言时对象及内容也更加广泛。汉语言的意境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升华。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同样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就会阐述出不同的意境。意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对客观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就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化成人生感悟,然后通过语言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欣赏者在品味其作品时,就会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作者的理想与抱负。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方式,也是领悟汉语言文学内涵的重要手段。

二、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作用

语言与意境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质,同时还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灵魂上得到净化。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进入汉语言文学的门户,是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是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语言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元素,也是后期对意境研究的一个载体。语言和意境相辅相成,语言的形式比较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语言的运用与掌握是研究意境的前提条件。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描述,能展现不同的语言意境,从而会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养方面也会更加丰富,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我国的文学书籍中,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且意境幽深,都是通过语言和意境体现出来的。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想更加深入,就需要提升在赏析语言与意境方面的能力。通过文学作品中作者语言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结合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就能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能从作者的角度去感悟作品中的内涵。意境的研究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是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进行挖掘的重要途径。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只有通过对意境的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义。

(三)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学科,是对我国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语言与意境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我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能展现出当时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色彩。在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过程中,能透过作品,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色,能通过作者的表述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并从不同层面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更加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三、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应用

(一)增加阅读量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篇7

[关键词] 地域文化;原创性;路径

一、动画原创性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设计师都以中国民族特色原创性动画作品为追求的目标。有民族文化内涵、风格的原创动画对表达我国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思想上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原创动画不仅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形象和产品,更是动画产业链延伸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我国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很多知名动画公司只是在承担一些国外动画大片的后期加工部分,实际收益却微乎其微。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我们参与制作的属于动画行业里较低端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缺乏高端的原创部分参与投入。例如在动画片《芭比娃娃》中,我们只是参与加工制作这一环节,获得利润2%收益。《人猿泰山》和《功夫熊猫 》等动画片的加工制作是在我国深圳完成的,这仅仅带动了部分就业。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20万分钟的动画节目,这调查结果证明在动画方面我们可做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原创动画作品。因此动画原创性探索研究,是我国动画行业向前发展的一个根本点。

二、地域文化是原创动画的基石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正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与重视,探索研究与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动画产业领域,将地域文化引入其中,利用地域特色文化的优势,提高我国动画原创水平也势在必行。我国不同地域环境、社会结构、资源风水,民俗风情孕育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三秦文化、中原文化、中州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蜀文化、徽文化、巴文化、赣文化、闽文化……地域文化不但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地域文化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的同时,也通过与地方相关产业结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兴起,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动画产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探索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动画产业的互动关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以地域文化为先导,提高国内动画的原创能力,是我国目前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例如长白山文化,它既是由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相结合的物质文化,也是军政合一的政治文化,同时也是独具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但是,目前以长白山为题材的国产原创动画只有吉林动画学院于2007年制作的104集《长白精灵》一部。长白山作为吉林省八景之首,其可挖掘的创作题材和民间故事非常多,将长白山文化引入到原创动画中,其可利用、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因此以神秘、美丽、独具特色的长白山为大背景,以深厚的关东文化为底蕴,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进行原创动漫的制作,不仅可以体现特有的东北民风民俗,让欣赏动画片的人有朴实豁达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宣传“大美吉林”,发展长白山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例如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其随性、抽象、夸张、趣味、象征、造型自由等风格都是在动画创作中可以加入的视觉元素。静态造型转化成动态造型艺术形式是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民间艺术通过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彰显文化的魅力。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现代电脑技术进行制作的影视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人物精美、场面宏大、色彩绚丽的动画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动画创作需要将民间艺术造型与时尚流行元素整合并创新,创造出民族风格的新视觉元素符号,才能适应潮流发展,增加动画作品自身的生命力。

三、地域文化与原创动画结合路径

(一)构建地方文化符号

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一种以具体表达抽象,以简单表示复杂,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它代表某一事物,承载一定的意义和内容,人类的语言交流与思维活动都离不开它,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地方符号具有强烈地方性,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或某一事物的称谓,可以说是人无我有的东西,如洛阳的牡丹、四川的苦荞茶、天津泥人张彩塑、南通的蓝印花布、景德镇的青花瓷等。地方符号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记,是特定区域、特定民俗风情、特定地产资源、特定生活方式的产物。地方符号所指已不是单一事物,而是事物之后更多的文化内涵。构建地方符号,并将其与动画创作结合,不但提升动画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

以构建长白山文化为例,我们可以从传统遗存与现展的角度,对长白山具有代表性符号进行归纳。包括(1)民间故事。长白山的民间故事产生于长白山的开发与建设中,是人们对神秘、美丽、富饶生存环境的解释。是长白山精血、松花江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长白山人,才使他们创造了神奇、美丽的传说与故事,自娱娱人,口传心授,汇成浩荡民间文化长河。故事里有的人物,环境、情感都可成为动画创作的元素符号。(2)神话传说。特定地域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基因孕育了神话传说,同时也孕育近现代人文学及其民间艺术的胚胎与种子。在发展原创动画,提升动画产业竞争力的需求下,神话传说作为一种特色地方文化符号将会起到现实的特殊作用。(3)民族习俗。发祥于长白山的满族人为了垂念根基、祭奠祖先、祈祷天地、祈求子嗣、企盼丰收、祈福延年、祈祝打猎、褒灾祛病、出征平安等,常常举行由萨满跳神而构成的仪式。仪式上 “人借神力,神借人力”所揭示“信仰与人生”之哲理,可谓萨满文化核心与本质。民俗仪式外在形式的图腾道具,内在的精神哲学都可以化做动画创作的符号。

(二)提取地域文化精华

动画创作中地域文化精华的提取是指对地域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的提炼,并运用其精华来表现动画的文化主题。物质形态的提炼是指将某种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在创作中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但地域性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包含宝贵的“精华”的同时难免有腐朽的“糟粕”残留。因此,在进行动画设计元素的选取上,就需要创作者仔细去辨别,取“精”弃“糟”。这个过程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创作者要在对地域性文化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创作一部充满地域性特色文化动画片,不是随便撷取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形式符号就可以了,而且要通过对地域性文化的正反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吸取。动画创作主要表现为具体元素符号的提炼和受众心理感受的融合,那么于精神的提炼不仅是一个要求更高、更难的层次,而且要在对地域性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其精髓,重神兼重形,给受众创造精神共鸣的亲切感。

例如享有盛誉的大型动画系列片《中华泰山》就是在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好客山东”和“创意山东”理念,旨在发展壮大山东地域文化影响力,打造“好客山东”文化品牌,实施齐鲁文化品牌战略背景下出炉的。在《中华泰山》这部动画片中,通过艺术加工、塑造泰山石敢当、灵芝娃娃的形象可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更好地了解中华历史、泰山文化。通过此动画片不仅把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观和泰山的形象一起植入受众心中。同时,还将通过这部作品形成对相关产业链的辐射,促进动画产业的长足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原创风格的动画片形成,是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将不同时代思潮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相融合全面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内容与形式。通常既要和地域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结合,又需要有设计师创作角色造型的个性特点。因此,对地域文化精髓的吸收、提炼,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是未来动画的发展方向。

(三) 传统再现

地域性特色文化的再现是指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场景设计等要素的表现都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展示,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构思创作一个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动画片。通过文化的再现引起人们对地域性文化的共鸣。例如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应用于动画创作中,也是一种文化再现的表现方式。文化是无形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载体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例如枉然俊秀的诗文字画,简练淳朴的传统家具,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含蓄的竹卷窗帘等。它们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体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不朽的载体。但是,传承地域文化不等于拘泥于传统、僵硬不化,相反,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些优秀文化,推进原创动画更富有民族的地域风格。

例如《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故事以中国为背景,构成元素景观、布景、服装以及道具均充满中国情调。这部动画片的美术总监为此花了8年时间,他不仅钻研了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而且务求动画中每个细节,要忠实反映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亲自到四川成都考察,实地观摩了青城山、宽窄巷子、锦里、大熊猫基地等成都的标志性景点,以及北京、山西、武当山等地,因此,整个动画片的构成元素完全中国化。此片中,阿宝和他的鸭子爸爸生活的小镇,就是成都小巷子的模样。片中的重要场景“凤凰城”,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的传统式建筑,高挂的大红灯笼,到处可见的黄包车,建造恢宏的“宫门城”,这些细节设计都是《功夫熊猫》制作团队实地考察,对地域文化再认识,加工提炼的结晶。

四、结 语

大力发展动画产业是中国产业未来调整的趋势,但如今动画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高端动画人才原创能力的缺乏、动画作品题材不够多元化、动画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都制约着动画发展的进程,为了实现动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抓起,即动画的原创性。目前国内动画创作者要通过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将地域特色文化引入到动画文本原创研究当中,从而延伸动画文本的阐释空间,创造出具有新的生命力的动画片,增强动画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中国动画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胡泊,刘海兰.中国动画原创观念与内涵探析[J].美术观察,2012(01).

[2] 蔡亚南.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 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献资源 数字化建设

一、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政府组织科研人员对全国各民族的现状、历史、语言文字进行多次普查,到目前为止,在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比较多,有的民族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个别少数民族使用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数目可能在80种以上。在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40个,历史上曾使用过本民族文字的有17个。在中国境内,古今共使用过少数民族文字57种。这正是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形成壮大的基础。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虽然庞大,但民族古籍多藏于各个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并有一些藏于民间,更有一些由于历史原因而流失海外,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呈现出较为分散的地域特征;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多为特殊文献古籍,具有罕见的史料价值和珍贵的文物价值。其中有些孤本、珍本纸张已经变薄变脆难以再作为文献资料供人查阅或观赏,显现出较低的应用性。为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藏”与“用”的问题,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在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信息时代下显得颇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的特征

1.必须实现文本字符的数字化。

只有实现文本字符的数字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对文献资源进行编辑修改和加工整合。文本字符的数字化摆脱了民族古籍多为纸质所带来的诸多不便,文献资源可以不限时间不限次数地被使用和查阅,填补了原有扫描技术形成的图像文本无法修改校勘、笺注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的空白,使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能够灵活修整和深度加工。

2.要具有基于超链接设计的浏览阅读环境。

在超链接设计的理念下,读者在浏览阅读民族文献时就可以以词语或者相关的知识点作为关键词,即时性地、有选择性、便捷性地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这种形式改变了以往人们阅读文献资源的传统的印刷式顺序,书写汉字的大背景下,其中有些孤本、珍本纸张已经变薄变脆难以再作为文献资料供人查阅或观赏,显现出较低的应用性。很多民族语言的使用已近于萎缩,甚至濒临失传。通过将少数民族语言的数字化,这种基于超链接设计的浏览阅读大大减少了阅读文献的时间,使阅读文献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于保护现今的古籍文献来说,这种浏览阅读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护和保存仅存的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是现今的首要任务。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保护和保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有利于少数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通过数字化管理,使文献资源可以在网络上流通,方便读者在网上检索和阅读,这使原本占用大部分时间的检索工作大大降低,对于利用民族文献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使其省去了繁琐的去各地图书馆、研究所和博物馆查找纸质文献的过程,使少数民族文献能够随时随地地为人们所利用浏览,文献的使用率将会大幅度提高。

(2)有利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与保护。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流通的范围很小,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现今,在倡导讲普通话,书写汉字的大背景下,很多民族语言的使用已近于萎缩,甚至濒临失传。通过将少数民族语言的数字化,使一些面临失传的语言文字艺术通过数字存贮技术,以多媒体的形式存贮下来。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数字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得以继承和弘扬。

2.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特色服务,为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通过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殷实的研究基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内涵。光彩夺目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学研究者的丰厚沃土。要想使民族学真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优长学科,就应当拥有现代的、高效的文献资源特色库,以此支持该学科研究的发展,发挥其整体优势,为民族学研究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四、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建设

1.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是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才和技术。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丰富民族文化整合经验的人,并且能够娴熟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使文献整理和数字化融为一体,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效率。

2.权威性机构是基础建设。

我国少数民族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大且具有分散的地域特征。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不可能仅由一个单位或组织来完成,而是需要各个地方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进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重大。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是我国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下逐步发展形成的文化宝典,是中国灿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仔细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各民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艺术、宗教、风俗、城市沿革、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在少数民族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加快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建设,不仅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少数民族文献,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而且使各民族的文化事业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桂,阿拉坦仓,德力格尔.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服务.内蒙古图书馆,2008,(2).

篇9

关键词: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大学教育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界对于文化的释义众说纷纭,都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来对文化进行界定、解释。宏观上说,文化应当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发展所创造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道德、价值观念、民俗民风等元素。从特性上来说,文化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创造性,形象的说明了文化在纵向上的传递和横向上的传播,并与异质文化相互影响、相会融合、不断积累、不断凝聚、不断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文化内涵,这个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相当深刻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之,文治教化”、“人文化成”的释义不紧深刻的解释了文化的作用,阐释了文化与教育密切的联系,即文化是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教育则是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积累、凝聚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传承不代表着全盘吸收,而在于结合历史发展规律予以科学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使得“为学”思想退到了幕后,而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占据了教育的主导位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传统的“以吏为师”悄然过渡至“以师为吏”,教育的功利性和政治化倾向进一步凸显。大学建设应该从大学自身在文化领域的使命和作用以及大学教育在国人道德素养维护与提升过程中的作用这两个维度出发,当代中国高校改革应该还原大学的“学术本位”思想,树立大学教育在于传播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大学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和最为活跃的地方,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具体单位,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思想、知识和人才的摇篮。大学最核心的功能在于教育,在于用先进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培养塑造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一个新职能,强调大学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作用,既符合大学创设的本质属性,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二、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

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完成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已经完成由过去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大学无疑成为传承精神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教育国民、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任务。

(1)提升高校自身文化理论修养的需要

大学的主要构成者是学生与老师,学生担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老师担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创新意识、道德规范有机统一的社会重任。无论是师或者生,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都会对自身理论修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意义。

(2)发展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需要

文化传承创新是增强大学自身综合实力、促进和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一所好的大学,必须秉承以自由民主、追求真理、科学探索、勇于创新、宽容失败为核心的大学精神、蕴有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大学人整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学文化,并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目标,从而对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广泛辐射。

国家的文化建设需要形成一批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需要形成一系列反应中国时展新风貌的经典作品,大学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得排头兵,担负着引领时展潮流的使命,对于文化强国的发展具有着指引的作用,而这种指引作用的最好体现,便在于坚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校自身建设的核心理念。

(3)提升民族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时代需要

篇10

【关键词】陶瓷文化;图案;颜色;包装设计

一、陶瓷文化

艺术起源于生活劳动,起源于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绘画、诗歌、音乐、舞蹈、雕塑、工艺美术,无一不是民间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因此,民间艺术作为造型艺术之“根”,是当之无愧的。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中国制瓷业的发展,不仅仅促进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繁荣,而且还促进了世界制瓷业的生成。陶瓷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在带给我们美好精致陶瓷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和经济史书写下灿烂的篇章,这是世界所公认的事实。在英文中,“China”既是“中国”的意思,也是“陶瓷”的意思。陶瓷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广泛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世界是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审美概念、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我们的人民有一个良好的传统,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情况下,所有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和好运。因此,性能是节日,快乐吉祥,自古以来,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陶瓷艺术装饰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吸收营养,如何在传统与创新,寻求平衡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陶瓷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的天职,让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陶瓷艺术装饰的新的审美观念,新的表达,认为陶瓷装饰艺术更辉煌的明天。

二、包装设计

当今人们走进商场,不需要解释说明,人人都清楚明白什么是包装,都在知道通过包装来挑选商品的。一些商品来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其包形式从方便实用的角度来看,一些物品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其包装形式更华丽,罕见的奢侈品或清新雅致;一些物品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这个买点,它的包装形式,以简洁、高效、现代高科技体现;和另外一些商品,它们更多的体现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品牌内涵,所以他们的包装设计侧重于表传统的元素和文明的时代,中国的一部分包装设计,以反映这种商品包装的特点。我国包装设计的定义:“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和使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今天,商品的包装已成为一个明显的促销方法被绝大多数人接受,通过给产品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包装促进商品的附加价值,使其成为有力的手段来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其诞生之初与商业业务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社会,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也是提高企业竞争的有效手段。

三、陶瓷文化在包装中的表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造各种类型的多样化的元素及文化符号,或显示一种审美情趣,或体现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陶瓷文化早包装设计的运用,不仅能反映出中华民族艺术自身都有优良的特性,但也可以成为包装事业国际化的推动力量。中国的陶瓷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这不仅是我们贵啊悠久的历史的反映及象征,我们在这个现代艺术创作过程中取之不尽的,无穷无尽的灵感。我们也知道,我们的一些陶瓷文化的应用到产品包装设计中去,这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也可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这也是我们的包装设计的重要渠道来走出国门走向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有必要将陶瓷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并在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面着手。在此基础上,这个话题从陶瓷文化中提炼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陶瓷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视觉设计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图形,有着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当今强调设计民族化、国际化是重要的手段,采用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图案元素进行设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我们设计理论中常常引用的,就是在陶瓷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提取,让它更加符合国际化的审美,来创造个性鲜明、极具魅力的包装设计。我国的陶瓷文化图案元素涉及广泛、数量极多,给设计者的设计表现提供了借鉴学习资源。在包装设计中加入陶瓷文化图案是常见的设计手段。中国的陶瓷绘画艺术博大精深,陶瓷美术形式结合了雕刻、剪纸、人文、宗教,还有动植物等等,设计创造了无数丰富的图案和纹样。甚至我国的文字,汉字的形状是由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陶瓷文化图案是通过视觉的角度展示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凝结了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在当今中国民族特色及地域特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产生了品种繁多并且个性迥异的图案元素,在长期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这些传统图形元素都或多或少被赋予了情感因素,其中较多的就是美好寓意的文化。这些美好的寓意和憧憬,成为了视觉形式的主旨,例如长寿发财、如意吉祥、迎祥纳福等等,有通过动植物提炼概括的“四君子—梅、兰、竹、菊”;龙、凤凰、蝙蝠、鹿、鹤等都被封为吉祥神兽;还从自然现象中所获得灵感的漩祸纹、云雷纹、火纹、谷纹等等。上千年来,陶瓷文化图案以自身独有的艺术形象特征、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来影响着大众的行为意识,成为我国最具民族性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陶瓷文化图案作为一种包装设计的展现形式,来提升商品的特点、表现出商品独有的意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

2、陶瓷文化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形式美的设计,人们对色彩元素是最敏感的,它是最具有情感特征的审美元素,它有强烈的情感,启发人们对设计作品。对商品包装的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差,大众对色彩的看法也不同,包装设计将预设大众这种心理偏好,把握人们的心理特点,使用适当的颜色为元素来合理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引用陶瓷文化色彩概念学习和借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传统的中国颜色体系,根据“五行”所谓的“五色”系统,如绿色,白色,红色,黑色,黄色。与此同时,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视觉心理体验,让色彩有了冷、暖、轻、重、软、硬强烈的心理感受,所以有很强的视觉感知的心理功能。如蓝色,清新、稳重、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白色:纯净优雅,大方,等等。当然,我们的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多方面,在一些时代的文化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背景,相同条件下的颜色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心理情感含义,如红色也可以是危险的,血腥和警告,白也有孤独、恐怖、死亡、意义等等,这些需要考虑我们在包装设计的实际工作中所要关注。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