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情景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或协助学生以戏剧小品的形式,生动再现课文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并乐于体验,创造性地体验,才能真正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的时候,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所在。而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初中生生源优异,普遍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表现欲旺盛、参与活动的意识浓厚,同时也极富娱乐精神。课堂情景剧教学法就是学生能够运用且乐于运用的有效建构方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情景剧,防止情景剧流于形式,让情景剧真正为课堂、为学生服务呢?笔者结合七年级上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尝试。
2 案例描述
2.1 片断1
“病毒的发现”情景剧:剧中角色有伊万诺夫斯基(科学家)、农夫、助手。剧情大致如下:心急如焚的农夫拿着生病的烟叶请伊万诺夫斯基帮忙,伊万诺夫斯基看到病烟叶之后产生疑虑:“难道是由细菌引起?”于是叫助手将病烟叶捣成汁并用细菌过滤器过滤,然后注射到正常烟叶中,几天后正常烟叶生病了,伊万诺夫斯基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不是用细菌过滤器过滤了吗?”最后以伊万诺夫斯基将这个问题抛给现场学生为结尾。
“病毒的发现”这一环节,教科书的介绍比较简单,而这个过程在病毒的研究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适当补充。学生精彩的表演让这一环节更显丰满生动,课堂上不时传来的笑声足以说明情景剧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表演者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剧中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更能体会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也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最终以问题为结尾,又使得情景剧不仅仅是停留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思维,升华了情景教学的内在意义。
2.2 片断2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情景剧:剧中角色有大肠杆菌、噬菌体、非典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剧中将病毒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的关系比喻成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将病毒寄生的细胞比喻成居住的房子。通过病毒三兄弟的自我介绍和互相吹捧、挤兑,将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种类等知识点生动直观展现。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其中的知识联系紧密,层次清晰,但内容比较抽象。改编成情景剧之后,通过学生生动夸张的演绎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此外,初中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一环节距离前一个情景剧大约间隔了15 min,在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将要下降时再度出现情景剧,毫不费劲地将学生即将偏离的焦点拉回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从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和练习的完成效果,可以看出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了重点。
3 案例反思
从这两个情景剧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合理使用情景剧不仅让课本知识更立体生动,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兴趣,同时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3.1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是情景剧实施的关键
克伯屈指出“要给年幼儿童提供足够的自由和机会,让儿童在教师明智的引导与管理之下练习发自内心地自己确立目标和选择目标,练习自己订出计划、执行计划、作出判断和评价”。编写剧本是情景剧实施的必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谁编写更合适呢?平日的师生互动已经让笔者领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欲望。虽然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景剧编写与组织排演的能力,教师不能因此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情景剧的编写、排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讨,独立于教师之外的一个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因此让学生编写剧本,这样既符合新教育理念也能锻炼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具体步骤如下:(1) 全班范围招编剧;(2) 布置编剧熟读课本;(3) 考察编剧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4) 把两个情景剧的具体要求告诉编剧;(5) 编剧上网查找资料并完成剧本的编写;(6) 完善修改剧本。
而在演员的选择方面按照自愿的原则。因为初中生大多渴望被关注,但当同学都将焦点集中在他身上时,往往会感到紧张甚至不知所措。课堂情景剧的参演者一般只有寥寥几人,纵目睽睽下的表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大考验,有勇气报名的学生至少说明自信和对此事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在角色确定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意愿并结合学生们的推荐。此外,在排练时小演员们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剧本更生活化,把一些时髦用语串入其中,还制作了小道具比如头饰、卡片等,靠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有了最终的情景剧。
3.2 教师的指导是情景剧实施的助力
克伯屈还指出“教师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决定目的的选择,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教材等;此外,教师要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和兴趣、减少学生们的学习挫折到最低的程度”。在剧本编写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怎样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呢?
首先,教师要选好适合编写成情景剧的内容,要构思好这一环节要体现哪些知识点。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或有必要改编成情景剧,情景剧要为整节课服务,比如它可以是导入部分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是用来突破重难点,而当教师确定大方向后,学生在编写剧本时目的性更明确,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善情景剧,尽可能通过排演加以点拨,及时改进不足之处。有的学生的表演经历并不少,对于表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采纳表演者的合理建议,并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有时候难免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太过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点拨,避免情景剧变成闹剧。
此外,教师要给表演者充分鼓励。一方面要调动全场气氛,给表演者带来更多的表演激情,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灵活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准备,尤其要照顾好表演者的感受,给予充分的肯定,避免学生因紧张等因素造成表演不当而产生负面情绪,处理不妥当很可能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3.3 师生共同发展是情景剧实施的结果
克伯屈主张“教育属于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生生硬的知识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在编排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编写剧本、角色扮演、制作道具等,体验了表演的乐趣,发展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论辩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还有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教师从中也是受益良多。当然,不可否认辩论、情景剧表演等这些热闹的教学方法确实耗时耗力,这种“消耗”值不值得呢?确实,课改至今大量以小组讨论、两队辩论、情景表演、成果汇报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比比皆是,人们开始怀念返璞归真的课堂,而且只要是出现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活动,总感觉在作秀。但从这次亲身尝试中笔者的感受是:这种“消耗”是值得的。具体如下:
(1) 排演节目是一次很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增加彼此的感情,教师还深入了解了当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喜好,对今后的教学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2) 在编剧、排练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相信经过这次磨练,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 课后有的学生向教师索要表演时的录像,有的学生问什么时候还能演。相信这次愉快的经历会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美好的一页。若干年后当他们打开电脑回忆曾经青涩的表演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篇2
就目前存在生物课堂探索出来的学习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一问一答、共同实验、群策群力三种主要的学习合作模式,而三种学习合作模式也直接决定了初中生物课堂的整个导向。
1.1一问一答互动式
一问一答主要指的是老师来提问,学生们来回答,这是一种比较传统式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因为初中生物教师掌握了整个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脉络,所以,相关生物老师教育教学的一问一答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另外,在问与答的互动式中,还存在一种,那就是学生们提问老师来解答的方式,目前也属于初中生物教学一问一答互动合作学习中的一种,这种学习合作模式较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更能显现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质,而且学习实效和学习效果要超出前一种。
1.2共同实验全员式
在初中生物学习中,也会有一些实验性的学习内容,但是较物理、化学等科目要相对少一些,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那么,只要初中生物中所遇到的实验课题,就一定是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就一定是学生们需要攻坚克难的学习内容,那么,每一项学习内容,即实验内容要想让学生们充分的掌握和领悟,就必须要珍惜这一学习和实验的机会,就必须要珍视学习和实验的学习带动力,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实验中学会、弄通弄懂、有所领悟。另外,这里所提到的课堂实验学习,也不仅仅就单一局限在初中生物实验这一范畴中,而是要涵盖整个初中生物的第二课堂、具体实践活动,都属于共同实验、共同实践的范围。
1.3群策群力小组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被很多的学习科目所采纳,初中生物学习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动优质意识的提升,在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中,制定教学方案并提出相关问题,做好专项小组学习和日常小组学习方案的制定,不能脱离初中生物课程学习的主旋律,不能脱离课程学习的中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另外,还要提升合作意识,科学做好小组人员调配,必须要抓好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在分组之前就形成一个核心,关键看人员的调配,如果不能有尖子学生带动,如果不能有后进学生的支持,那么就完成不了小组人员的科学调配与合作学习。
2.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学习中的有效应用
深入了解三种合作模式,下面融入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在实践学习中予以有效的应用:
2.1互动式一一推动,让课堂合作学习“声声入耳”
举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就要面对诸多的问题有老师提问,让学生们思考解答,从而调动学生们对初中生物知识的探究心理,这里面包含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生物包括哪些内容?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学生们思考的范畴。经过学生们预习或者思考后,就可以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答,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则要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三个方面去回答,比如植物为人类提供了氧气,动物也可以从食用、药用等,微生物用于科研并且与人类的渊源甚深,总之,三者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正确使用并积极爱护其他生物。可以想象,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学习,学生们不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生物与人类,这一看似简单实则沉重的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2.2全员式动手参与,让课堂合作学习“指手画脚”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学生们是需要全员参与的,而“指手画脚”就是尽可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要动手的机会,亲自操作的机会,从而增强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做《细胞》的相关实验时,比如《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洋表皮和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在显微镜下看细胞,是让每一个初中生都会神往的事情,所以要想方设法地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和实践的学习内容,尽可能让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步骤操作过程中,首先,从以下六个步骤中让学生们开始介入,第一个是“净片”,然后是滴水、取材、展材、盖片,最后才是染色,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可以派相关的学生去完成。当然,调节显微镜,必须有老师亲自指导完成,让细心的、生物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来实验调整仪器,临时装片的制作则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参与,把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这一环节更是要每一名学生必须目睹一下。一系列工作完成,学生们都在津津有趣的实验中完成了学习,相信这节细胞实验的课程和相关的知识点是学生们永生难忘的,这也是合作学习中要求达到的较高学习境界。
2.3小组式群众协作,让课堂合作学习“同心同得”
在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要做到三点:一是提升独立意识,调动学生亮出新观点。独立意识的提升,就是要在初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二是提升团结意识,夯实小组合作基石。就是要在合作学习、团结学习中,完成相关的生物学习内容。三是提升引导意识,教师做好介入引导意识的提升,就是要求教师保证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适时介入,教师在课堂中的适时介入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老师要寻找介入的时机和节点,以便在最佳、最适当的时候作以辅导和启发。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鸟类》等知识点的时候,都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推动初中生物学习的生动化、成功化。
总结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积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84-03
一、激发兴趣,关爱学生是提高学习物理积极性的关键
Jeremy Harmer的研究成果表明,好的教师仅有知识和技巧是不够的,更要有耐心、幽默和热情等良好的个性和情感态度。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对物理的兴趣及热情,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这门功课。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彭前程,2012:5)所以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增加学生活动内容,对较难的知识,主要以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教学形象化,让学生在活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声现象时,教师请学生上台演奏二胡、小提琴,还制作“会跳的小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声现象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极需教师关爱。如果每个学生能够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学习物理的动机。因此,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热爱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实践表明,教师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热情的帮助等都能让学生增强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是维持学习积极性的保证
激发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要想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只有不断的成功才能让学习的积极性经久不衰。因此,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到每一次考试或活动,让学生都有新的收获,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的获取学习中的成功呢?
1.课堂上有效提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对话式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课堂参与程度,从而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入。
【教学案例】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做了两个实验:瓶吞蛋(感受向下的大气压),覆杯实验(感受向上的大气压),实验过程中,师生间的问答如下:师:放在瓶口的鸡蛋怎么落入瓶中了,是谁把鸡蛋压下去了?生:空气向下压师:装满水的玻璃杯下面覆盖着一张纸片,把杯子倒放过来,如果我把手拿开,会怎么样?(教师轻轻地移开手……哇声一片)师:谁托住了纸片和水?生:空气师:很好,除了水,与纸片接触的只有空气了,空气托住了纸片和水。师:空气向哪个方向托住纸片的?生:向上师:将杯口向侧边转动,纸片会怎么样?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生:纸片仍然不会掉,说明空气向侧边也有压力。点评: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理解有困难,通过实验以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参与到课堂中来。
2.善用习题,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善于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教学案例】巧用受力分析,解决力学易错题小东用20N的力水平推着一辆购物车匀速前进,突然发现前面有台阶,他马上用50N的水平力向后拉购物车,使其减速。在减速过程中购物车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受到的合力是______N.
解析:对购物车匀速前进与减速前进时分别受力分析,答案显而易见。
点评:随着知识的积累与深入,在考试中摩擦力是学生熟悉但是又经常错的题目;而力学又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与关键,物体受力分析在初中甚至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举足轻重,也是每年中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因此正确的受力分析来解决力学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通过习题教会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受力分析(注意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
【教学案例】用好图像,化解难题。例题1.有两个电路元件A和B,流过元件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甲)所示,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则电源电压和元件B的电功率分别是(?摇?摇)
A.2.0V 0.8W B.2.5V 1.0W
C.4.5V 1.0W D.4.5V 1.8W
解析:抓住串联电路电流特点:IA=IB=0.4A,此时对应的电压UA=2V,UB=2.5V,于是就可以很快得到U总=UA+UB=4.5V,PB=IB·UB=0.4A×2.5V=1.0W.
例题2.如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秤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图中A、B、C、D中能正确反映金属块所受浮力F浮与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摇?摇)
解析:如图,金属块进入水中的过程14,h变大。
①在1位置时,V排=0,F浮=0,测力计读数F=G不变。
②123,V排变大,F浮变大,F=G-F浮,变小。
③34,V排最大且不变,F浮最大且不变,F=G-F浮最小且不变。
所以答案选择A。
师生反思与总结:根据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
1.认清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
2.看清物理量的单位。
3.看交点: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变化范围)。
图线与图线。
图线与平行坐标轴。
4.描述两物理量间的关系式(控制变量)。
点评:图像是近几年中考的考试热点,也是解决难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两道典型例题,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难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三、发掘实验的教学功能,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这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教学案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普遍缺少感性认识,如果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遇到一些灵活性的问题就思维受阻、不知所措,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本章授课时可以借助实验,面对学生,取一个凸透镜靠近自己的脸,问学生老师的脸有什么变化?之后,将凸透镜远离时(物距大于焦距),学生再次观察现象,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了解凸透镜可以成像,而且成像有不同的情况,这样再进行凸透镜成像的教学,新课的引入自然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开始分组实验,多次改变物距,尽可能多地观察各种成像情形,学生在反复尝试中观察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对这个复杂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记忆也就更加深刻。
四、举办科技节等活动,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添加剂
【教学案例】在一次科技节活动中,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鸡蛋从6楼落下不会破,学生想了很多办法:鸡蛋周围铺满棉花减少冲击力的,给鸡蛋装上降落伞或者气球,降低下落速度的……
点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并能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神奇和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是中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教与学的实践当中切实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让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中学物理教学参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
篇4
[关键词]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 开发利用 策略方法
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活力,使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从而使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根据课程资源存在方式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比如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的即时反应等。因此,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又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当机立断,以有效地促成动态课程资源的生成。但目前的情况是:教师热衷于处理教材,以及搜集和制作生物多媒体课件,却忽视了开发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其实,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课堂教学中许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会对教学产生难以预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并通过师生互动,更好地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性教学资源,以提高双向交流与对话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重视研究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要善于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为构建生命化的和谐生物课堂服务。
一、基础:加强课堂观察,及时捕捉信息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中用以了解学生、调控教学进程,以动态生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教师的课堂观察具有即时性、选择性和多元化等特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一个课堂观察能力强的教师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情形,对课堂中出现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从而引发生成性教学资源。
【案例一】在上“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课时,笔者发现一位男生一直低头执笔,看上去又不像在记笔记。于是悄悄走过去,发现他正在画画,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就顺手把他的“作品”抢过来,本想批评教育一下,但一看他所画的内容是一男孩和一女孩手拉着手。转而一想,这不正可以作为一个资源吗?于是就把他的画投影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说道:“一位同学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性别决定是由什么引起的,又是怎样遗传的,就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图画。请大家谈谈这种形式好吗?为什么?”接下来,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上述教学案例,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养成宽容心。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她)会因某种原因而“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这是很正常的,但教师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种“资源”,则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重大影响。
二、关键:善于倾听判断,进行合理选择
1.对信息的注意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一座独特的生命富矿”,由于本身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反应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文本和具体情境与教师互相对话和交流,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凭借自己对情境和文本的独特解读,并善于识别、捕捉和利用这些资源,就显得特别重要。生成性资源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教师抢抓机遇,做到即时利用。
【案例二】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在探究教学中,笔者首先和学生一起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介,收集了有关洗衣粉,特别是一些名牌洗衣粉的化学成分等,要求学生互相传阅,并引导他们回顾初中生物已经学过的有关消化酶的作用的知识,以加深对洗衣粉中酶的作用的理解。接着,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经过讨论,同学们总结出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有以下几种:水温、水量、水质,以及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料、大小及浸泡的时间和洗涤的时间等。由此水到渠成地引入下一个课题――“当一个实验的变量有很多时,要如何设计实验?”从而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并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会经常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开阔教学视野。
总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意识,根据学情,对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学生继续探究。
2.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和评价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特殊的言行或错误、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学生的认知冲突、具体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实践活动中的发现等,都可以作为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否可以把某些因素或事实作为资源,需要教师作出迅速而合理的判断,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及时反思、总结。
【案例三】如笔者在“基因的本质―DNA的分子结构”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在导入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DNA雕塑”的图片时,询问他们:“你知道为什么中关村将其作为高科技园的标志吗?”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DNA技术可用来作亲子鉴定。”有的马上抢着说:“还可以用于刑侦技术中,萨达姆被抓就是利用它来确定的。”有的问:“DNA是怎样被发现的?”“DNA分子的结构为什么像天津麻花卷?”有些同学很好奇地问:“黑人与白人的DNA有区别吗?现在用什么仪器可以观察到DNA分子的结构?”同学们纷纷提出了他们的疑问。此时,教师就要耐心倾听,仔细判断,以便很好地利用生成性动态资源,引导学生探究。
这个片断对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是最好的诠释,只有开放和生成性课堂,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智慧的课堂。在教学片断中,如果教师将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地介绍构建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框架)上死拉硬拽,这就必然会毁灭学生的激情。但在这节课上,竟能生成这么多的教学资源,从而点亮了学生的创造智慧。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历程,就会成为师生充分张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案例四】在介绍“科学家研究mRNA如何决定蛋白质的过程中,为了弄清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mRNA上几个碱基组成的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时,为了让学生重新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就要求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一些学生想到用人工合成只由两种或三种碱基相间排列而成的mRNA,然后以它为模板合成多肽,再检查多肽由几种氨基酸组成,就可以知道密码子是由几个碱基组成。 还有一位学生想到在mRNA最后面添加几个核糖核苷酸,再检查合成的多肽中氨基酸会不会多出几个,(这种想法实际上不会成功,因为有终止密码子)思路很新颖。这时,就需要教师提示:“一条mRNA的后段存在什么结构,有什么用?在此结构后面的核糖核苷酸还能决定氨基酸吗?”经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可能想到应该把核糖核苷酸添在终止密码子前面,有的想到应该添在翻译起始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加活跃,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因此,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并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3.对信息的延迟判断。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含糊的、带些偶然性的观念,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尽可能地把它们纳入到后续教学中去,以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此时,教师应该“延迟判断”,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通过比较和衡量每个可供选择的暗示,进行沉静而连续的思考,这对于确立首尾一贯的严密结论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必须允许学生有从容不迫的思考机会。由此可见,只要“停下来,多想想”,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三、深化:重视借助渗透,落实三维目标
1.及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释疑解惑。如果能将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用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往往就会引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及时增加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即时形成课程资源,这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酶的专一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确这种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区别,笔者及时列举化学知识加以说明, 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在生物学中,许多原理都能用哲学知识帮助理解非生物与生物界的统一性、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准确应用哲学原理,理解以上思想,从而发展自身思维,还可以介绍最新的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将平常搜集的一些生物学新成果介绍给学生。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笔者就适时给学生介绍了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它并不是异常大脑蛋白引起的,而是由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疯牛病,它都会使人感染致命脑病。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惟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了,同时也就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有机渗透生命科学史的教育,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传统的生物学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正是科学素养决定着学生未来在生物学及其它学科方面的发展。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不是他(她)的知识和智力,而是他(她)的品质。”所以,教师应该把“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要时时刻刻地想着学生,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插入科学家的故事,感化学生,引领学生,让他们时时刻刻地被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从而在科学家身上学到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时,可以及时插入列文虎克等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前因后果,明白科学家们探索的轨迹,弄清知识产生、发展的脉络,从中明白一些道理;在研究“发酵”现象时,可以插入巴斯德的故事,通过生命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懂得实验的重要性;在探究“遗传与进化”时,则可以及时插入孟德尔与达尔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进行科学研究要有一种不怕寂寞、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一种打破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人们常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就一定能成为教师手中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工具。
课堂是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的场所,而不是学生服从教师指令、接受教师训导的地方。教师只有把握时机,精心呵护教学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不断出现美丽的“风景”,课堂也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2]叶春英.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误区[J].教书育人,2004,(12).
- 上一篇:绿色建筑概述
- 下一篇:降低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