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曾经解释道: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环境设计,它比建筑更宏大,比规划更普遍,比工程更富有色彩。它是一种既喜欢管闲事又包括很多内容的艺术;而且还是一种尽人皆知、闻名遐迩、倍受关注的艺术;它在实践和环境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给予环境在视觉上的秩序能力,并能对装饰人员的领域能力有所提高。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现在也成为了很多普通高职高专学校中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课程。它的具体培养对象都是面向园林与建筑企业的,并且还要具备很多园林养护与管理、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等基本的素质和专业性极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多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对城市园林进行全面的掌握,对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作出相应的服务和贡献。在环境技术设计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涉及到地域文化,例如像北京的四合院、重庆的吊脚楼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他们都包含着相应的传统地域文化元素,并通过环境艺术的设计,将其散发出了一种浓郁、高雅的地方特色。所以,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虽然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同时它还是一个含有多个民族的文明古国,这样也就因为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使得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也有了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多方面内容的艺术,地域文化也对其中的形式层面、意象层面以及意义层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层面的影响
所谓形式层面,它是指人们通过对环境的直觉体验,而感受到的具体外显体态、色彩、位置、尺度、形状以及表情等等的各种直观物象。根据形式层面的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层面,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就可以对其一目了然了,所以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层面的影响是具有极强的直观特性。虽然对于地域文化来说,它所能反应的是环境艺术中的表面属性,但它同时能够对其形成相应的直接刺激和反应,同时也作为深层认知的必经门户和先驱。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层面进行影响时,也对环境的气氛、性格、情趣以及观赏动力都进行了强化,并且还产生了明显的感觉反应,让唤醒作用出现在相应的情绪反应中。在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层面影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影响让人们产生了很多的心理效应,但这些效应都是短暂的,对于人的记忆和认知等意象产生得都非常迅速,并且消逝的非常快,使得人们只能短期的记忆一种意象。这就使得地域文化不得不继续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更深层一面。
2、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象层面的影响
所谓意象层面,它是指通过对空间里的结构和框架以及典型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号的利用,而最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内涵,同时,它也是形式层面中的一种结构要素。它可以通俗的表示成环境的性质、人类视觉上的特性以及各种场所的特征和用途等内容。对于形式层面,它和形式层面不一样,是需要一系列的理性辨别才能产生的各种直觉反应,而且还要涉及更多的理性知识及反应的内容。对于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象层面的影响,它已经涉及到了很多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更深更透彻的研究了。意象中的象可以说成形式或是外形;而意就可以说成反映、思绪或是设想。则意象就可以直接说成是人们在环境艺术中,产生在头脑中的外界反映。根据头脑中所产生的反应,使得地域文化拥有了更强势的特征。它能够对人们过去的生活经验在大脑中进行留存,从而形成相应的记忆保存下来,而且还能对人群进行特定或间接的作用。从心里学方面来看,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意象层面的影响,是人们经过现实生活的一系列刺激而产生在大脑中的各种图像,并能通过人们的各自兴趣,将其进行保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环境的形态、环境的结构以及涵义这三方面。而与此同时,它也通过典型性、需求性以及易解性等各种方面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从实践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们的意象都是通过相应的读、记、懂以及深层的认知和相应的兴趣所记存下来的。这也就是说,要想对环境技术设计工作进行特别熟练的掌握,就必须要对日常生活、文化知识,特别是地域文化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并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框架和创作的欲望,同时还应该具有生命的活力。
3、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义层面的影响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它是在形象的结构中所隐藏起来的一种文化涵义,同时,它也是一种不具有争权夺利的精神反应。对于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意义层面的影响是非常宏大的。而且只有依靠环境中的创造者,才能对意义层面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就是环境艺术的设计师通过对历史、文化以及生活和其中的特殊人文要素的综合运用,并在创造过程中,能对环境的社会属性进行授予,使其能拥有相应的意义,最后能对现实中的欣赏者或者其他人们带来刺激感和影响。在现实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无论是创造者还是欣赏者,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义层面的影响,都能够对人类的情感沟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使得人类能拥有相对持久记忆的同时,还能让环境设计拥有一种永久性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生活中美化空间的一种艺术设计,并且它对人们的适应和改造能力都进行了提高。同时,地域文化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它能通过各种标志性的建筑或是其它的人文建筑表现出其重要性,而且还能体现当地本土文化的传统美。
篇2
关键词:地域性;山水画;作用
在山水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地域性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往往借助自然生态方面的影响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促进山水画个性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形成,为山水画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所以在山水画研究过程中,地域性一直是较为重要的课题,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地域性与山水画的关系
地域性与山水画之间关系应该从地域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对于画家而言,地域性中地域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完全不自觉的状态,而也正是借助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真正凸显出地域性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地域性中的自然环境因素能够影响山水画的创作和发展,并且也能够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而逐步促进画家地域性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说,地域性与山水画创作之间的联系是动态的、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1]。对当前现存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山水画创作风格的形成与画家的生平和地域性存在紧密的联系,从地域性角度对画家的创作风格进行解读能够对画家的创作风格变化形成系统的认识。而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山水画进行分析,发现地域文化一般借助人们的民族精神、信仰、风土人情等对绘画产生影响,让绘画者能够与山水产生情感共鸣,并将这种对地域山水的理解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形成绘画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可见,地域性与山水画的创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受到地域性的影响,不同的山水画创作风格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2地域性对山水画的重要作用
绘画的地域性往往需要借助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出来,并且与一个地区内画风相近画家群体存在紧密的联系,对地域性在山水画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其重要作用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2.1地域性成就了山水画不同的表现手法
地域性往往借助地理风貌和文化风俗习惯等对画家的创作产生影响,促使不同地区的画家在绘画创作方面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特定的表现风格。具体而言,地方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会成为一个地区画家的主要创造素材来源,形成了对画家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的限定,如漓江画派注重对漓江的描绘,黄山画派将黄山作为主要绘画对象。同时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还会在绘画表现手法形式法则方面有所体现[2]。如降低地区地貌以低缓的丘陵地貌为主,气候湿润,受此影响,江南地区形成了“披麻皴”等山水画语言表现方式,而北方地区则山势雄浑,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斧劈皴”的绘画语言表现手法。以“长安画派”为例,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如创作出《陕南小景》(如图1)的作者孙宗林,他立足于西北地区进行创作,画作展现出浓郁的西北地区特征。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方面,长安画派的画家对中国画传统笔墨形式进行创新,将西北地区荒凉峻拔的自然风光转变为美学层面的磅礴大气,画作既有高原的苍茫感,也有山土的温软厚实,虚实结合,展现出西北地域性的自然风貌和黄土高原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见地域性对山水画多种表现手法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2.2地域性关系到山水画艺术手法或技法的创新
在山水画艺术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性在促进山水画艺术手法和技法的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山水画的不断传承,甚至可以说,只有在地域性的作用下,受到不同地区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才会形成多种类型的创作手法和技法,实现山水画的蓬勃发展。如清乾隆嘉庆时期,扬州富商云集,在扬州地区形成了赏玩字画、附庸风雅的特殊社会丰富,画家也受到社会的重视[3]。受到扬州地区这一地域性特征的影响,在商业和文人情趣的作用下,有才之士投入到绘画领域,对山水画手法和技法进行创新,形成了新的创作风格,“扬州八怪”绘画风格随之形成,主要代表作品有《雪景山水》(黄慎)(如图2)、《竹堂筑荫图》(高凤翰)(如图3)、《西山楼观图》(华喦)、《汉川野火》(罗聘)、《甘谷菊泉图》(郑板桥)等等。此外,岭南画派的形成也是在地域性的作用下,画家们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将中西画法相结合后形成的,并且由于地域性影响较为显著,岭南画派的创作技法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主要特色。
2.3不同地域性特征造就了山水画不同的意境美
中国山水画创作讲求意境,而地域性则是山水画丰富意境美的成就者,在推动我国山水画不断传承发展,丰富山水画艺术内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具体来说,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在不同地区产生的生活体验成就了画家的眼界,而画家眼界不同,面对同样的景色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且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形成风格多样的意境美,或清雅、或恬淡、或雄奇、或蜿蜒逶丽、或曲径通幽、或亦真亦幻,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美学感受。如唐末五代的荆浩在北方生活,其《匡庐图》(如图4)画作不仅描绘出庐山的雄浑,也表现隐士的生活,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空灵境界。而唐末五代的董源则在南方地区生活,因此其山水画一般清淡仓润,在一派优雅天真中向欣赏者展现出朦胧静谧的意境。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的强烈地域性特征也是对画家审美意识和中国特色绘画创作艺术的反映,而中国画家的审美意识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们认为在观察世界过程中应该以大观察小,从小中发现大,不能受到固定视野的局限,也不能着眼于特定的明暗和色彩变化,更不能对某一处特点进行详细的表征,而是要在观察外表的基础上认识其本质性特征,为山水画创作增添一定的情感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山水画家的审美思想融入到创作中,凸显山水画创作的不同意境美,提升山水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3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和地域性特征对当代山水画的启示
3.1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当代,中国山水画艺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发展状态,整体变化态势表现出现代化特征。而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地域性特征的影响仍然较为显著,地域性山水画的出现与历史性的集体文化规定存在一定的联系,而面对新社会形势和艺术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地域性特质能够逐渐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其体现出现代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也是借助自然山水展现山水画家精神境界的重要艺术形式。从自然地域角度进行分析,自然地域和地貌的关照对画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画家生成了最初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当艺术体系中的自然地域超越客观自然地域而存在,并且能够被画家捕捉时,其就能借助画家的真情、心境和笔法再度进行演绎,此时绘画创作就会赋予自然山水某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简言之,在当代山水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画家同样可以借助地域之美和自然之美,以心灵之美的方式将山水艺术在画作中呈现出来。中国当代画坛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他们将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性的凸显作为主要的创作目标,在绘画艺术领域形成了特殊的山水画创作现象,而正是在这些山水画家对山水画地域性的探索和开拓,才促使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山水画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山水画的地域化发展也成为现实。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当代画家对地域性山水画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也证明了地域性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3.2地域性特征对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启示
基于地域性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现代绘画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全球化趋势下和大众文化扩展和渗透的影响下,山水画创作已经面临严峻的危机,当代山水画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承,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在创作和建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传统的绘画思想作为范本,将发展的问题融入到地域性背景中进行不断的反思,进而形成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5]。在这一过程中,当代山水画创作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在发展和创新中坚守符合自身创作特点的地域优势;在继承地域风格的同时也应该格外突出当代地域风格特点。唯有如此,中国当地山水画艺术创作才能够有效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真正将自然性情和创作者的自我性情进行有机融合,探寻更高的艺术境界,实现山水画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良好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结语
地域性在山水画研究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地域性的作用进行分析,能够对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和流派的演变形成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所以在发展现代山水画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地域性的重视,把握地域性完成山水画创作,突出山水画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性,为山水画在新时期的良好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敬鹏.疏林平坡简淡清逸——浅析倪瓒山水画的地域性特征[J].大众文艺,2012(23):40,169.
[2]寻之义.论地域性因素对山水画表现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33.
[3]聂彦锋.地域性在山水画风格中的重要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3(33):270-270.
[4]韩安荣.论巴蜀山水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7):77-80.
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 作用 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形态非常重要和活跃的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则是现代文化形态形成培育的重要基地和特殊场所,深入探讨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不仅是体育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高校体育文化的性质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2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依托、以校园活动为基本方式、以课外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既是自发形成的也是自觉创造的,既是受社会生活影响的也是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既是校园中无处不在的也是在高雅与庸俗斗争中不断扩充的,既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具有一定历史传统的,既是引导和影响大学生活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既是大学生心灵的自然坦露也是校园生活中自觉的创造,既是受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牵引社会文化潮流不断更新的。
3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两种不同文化,它们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体系,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参与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健身价值、育人内涵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辅助方式,使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的特点,把握着校园体育文化朝着符合社会主流的方向发展。
4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高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文精神。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我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净化心灵,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大文化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大学生完成校园教育以后,就会把校园先进的体育文化带进社会促进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类型,而大学校园文化则是体育文化依附的基本活动场所和重要基地之一。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智能、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丰富多彩的。在全民倡导和重视终身体育健康的社会大形式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龙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 杜生一,曹红,张继革.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2).
[3] 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11).
篇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
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指它的表现形式时时刻刻处于一种流动与变化的状态,而非静态停滞,致使它从最初的产生,到日后被完善,被创新,最终形成体系。生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特征是指它依托于生态环境而萌芽成长,可接受外界的信号有所变化,实现其创新与升级。当它成熟完善后,又映射出生态环境的特征。传承性。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点是形态与内涵,传承的基础是传承制度与传承方式,一代又一代人通过约定俗成的传承制度与传承方式将其形态与内涵传承下来,才让世人看到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传承人的创新与改造,衍生出很多分支,表现形式上会产生变化,而其内涵却始终如一。变异性的存在也是其“进化”和“传播”的结果。
二、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在非物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一)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人是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人更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主体。正是由于“人”的存在,非物质文化才得以传承与流传。非物质文化无论具有的是何种表现形式,它都需要人来将这种表现形式保存并传递下去。当然,保存的形式可以是通过书写留在纸张之上,也可以是通过技艺的传授得以保留。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人就是它的传播主体。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专业从事艺术学习、研究、创新与发展的人才,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掌握艺术形式,将艺术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到世人面前。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承担起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作为具有稀缺性、濒危性特征,这就要求高校艺术专业人才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成为它传播的重要主体。各种类型文化的繁荣发展才使我们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氛围,在这个繁荣的景象的营造过程中,非物质文化功不可没,为了继续保持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可以继续繁荣下去,就要付出更多精力来传承与保护它,而这重任就落在了高校艺术教育人才的身上。
(二)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之所以具有“非物质”性就在于它不是以其他“固定”的载体存在于世间的,它的载体是人。它扎根于人的思想之中,存活于人的生活之中,通过人的所掌握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经过人与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播、延续。非物质文化被称为是“看不见”的文化,它由人来保管,由人来经营,而人这个个体成为了它的“栖息地”。高校艺术教育人才会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艺术的深奥内涵,在他们掌握了艺术的内涵后,学习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后,再将这种艺术进行加工传播给更多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进入了衰落期,年轻人们一门心思扑在“世俗版理想”的实现上,没有人愿意掌握非物质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然而,掌握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是当代高校教育艺术人才的责任,他们既然选择了艺术行业,就应承担起这份历史使命,成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
(三)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客体或内容非物质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既它可以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教育,将个体塑造为传统文化的产物,将“野蛮人”变为“文化人”。人们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时,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文化”的传播上,既文化内涵与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播,却忽视了“人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精髓所在。通过科学家的实验与调查研究,“人性”并非是先天形成的,它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非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所掌握与传承,也使人性变成成熟与完满,而人性的特征也同样伴随着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而被传播出去。艺术教育人才在高校学习的任务除了掌握专业的艺术技能,再者就是通过学习塑造完美的人格。学习什么文化艺术,什么文化艺术的特征就会渗透到骨子里,伴随着文化艺术的表现而一同被传播出去。那么,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载体的同时,自身也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客体与内容。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地方院校;图书馆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遍布各地的高等院校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生力军,地方院校图书馆该如何确定和把握自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位置,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作用?本文试就此略作讨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如下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包含了人类文化呈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进行有选择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濒危文化采取的“一种记录、保存、评估、拯救、起死回生、继续自续、人类共享的一项文化工程”。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以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陆续公布,其数量和类别均非常丰富。2006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518个项目,2008年第二批又公布了5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47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仅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民族文化异常丰富,目前国家和地方所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远远不能涵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化一体化使得主流媒体和流行艺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占居了公众视野,同时也挤占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在这种主流媒体的强势权威下,我们的整个民族,现在都在“自觉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去追求现代化的文化。
二、地方院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功能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集合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通过全社会各团体和个人的努力,才能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却有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包括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文化场所和对其过程记录的文字、声音、影像等等资料。这些物质载体与图书馆馆藏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国际遗产学界公认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手段,而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图书馆馆藏就好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物质遗产有其非物质性,非物质遗产也有物质性。总理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的图书馆四项社会职能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在其《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所赋予的公共图书馆若干主要使命中,即有: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对艺术鉴赏、科学成就和创新的了解;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表现途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支持口头传统文化等,上述表述都确认了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和地位。事实上,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文献资料作为自己搜集、整理、开发乃至服务读者的对象。
三、地方院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首先,地方院校图书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必要场所。它设有收藏书库、报告厅、展览厅、大厅或广场等场所或设施,可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保存、宣传、展示、研究等活动。而且很多地方院校图书馆本身就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并把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作为其工作任务之一。可以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最基本的资料支持和帮助,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
篇6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现代化
Abstract:The first Yangtze River city of Yibin, this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where accumulated under the splendid culture, and developed tourism industry to the city’s cultural and economic added a beautiful ring, but also to bring a new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concept; this is more laid Librar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the position and role.
Key words: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digital libraries; library modernization
1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宜宾位于四川南缘,1区9县,人口515万,文化积淀丰厚,早在1986年2月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江安、李庄、龙华等3座省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真武山、焚人悬棺、夕佳山古民居等19处古建筑、古墓葬、古民居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南竹海天下翠、兴文石海天下奇,五粮液更是驰名中外。宜宾是川滇黔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是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渝经济圈的次区域中心;区内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立体配套。随着内昆铁路建成通车,向家坝电站、筠连煤田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宜宾又迎来巨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中心城市、川滇黔结合部的结合交通枢纽、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的依托城市、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会教育、开展情报服务、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生们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宜宾学院图书馆前身为宜宾师专图书馆,1978年建于宜宾李庄,2001年,宜宾师专图书馆与宜宾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为宜宾学院图书馆。占地面积30 000 m2,图书馆下设一室五部,即馆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文献信息服务部、阅览部、流通部、技术部;现有工作人员6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8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7人。至2010年,图书馆馆藏文献共155.3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文报刊2 000余种。图书馆依据学院教学科研需要,已基本形成以文史哲、经济管理、数理化、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为骨干的藏书体系。图书馆现有现刊、过刊、教师参考等九个阅览室,拥有180座电子阅览室,可容纳读者900余人。从1999年10月起,图书馆局域网全面建成,利用图腾集成管理系统,在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等环节实行自动化网络管理,图书流通书库对全院师生员工实行全方位开架借阅。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使用图书馆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教育网电子图书数据库、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Academic Search Premier-ASP)、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BSP)等网上资源。但是随着我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馆馆舍及设备设施已经不
能满足本校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已于2005年正式动工修建了30 000 m2的现代化新型图书馆,于2006年建成,已成为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全宜宾市的信息中心。
3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献信息集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变图书馆旧式的借阅方法,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物质的载体书籍,数子化、网络化对图书馆传统业务提供了挑战,数子化图书馆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图书馆的使用效率。对一个城市来讲,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文化内涵,那么城市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只有高度重视、正确定位并扎实地搞好宜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建设,才能全方位地发挥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宜宾市的城市化进程。
图书馆在建立书目数据库、乃至建立全文数据库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社会分工的细密使行业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差异也越来越大,这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发挥作用的空间,即搜集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源,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系统的材料。宜宾学院图书馆现有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8~);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对外贸易与WYO法典法规、案例数据库;EBSCOhost外文期刊数据库;教学参考电子图书。但是如何面对日益逼近的信息化潮流,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呢?
首先,应立足进入信息网络,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力度。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进入信息网络的利器。
其次,大量积累数据。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尝试性地建立起符合网络要求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并以此来培训人才,总结经验。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制作各种专题性的地方文献产品(如缩微、磁盘、光盘等),以丰富文献类型,既作为网络的基础产品,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个工作的物质基础。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以下4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济、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2)传递科学情报。传递科学情况,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主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
(3)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工会地位;作用发挥
1 工会的认识
工会又称工人联合会或劳工总会,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形成的,为了工人的共同利益组织的群众团体,工人阶级的利益与资产阶级是相互矛盾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调动广大群众组织的积极性,贯彻党的发展路线和方针,在2001年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播,加快了我国新世纪经济建O的步伐。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企业工会担负着促进职工责任心和积极性的重要责任、弘扬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义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建设。在党的十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合法向,不断促进企业、职工的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体系,全面提高企业与职工的精神文化交流。
2 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与工会之间的联系
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与工会之间是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职工文化不仅包含了工会主导的文化建设活动,还包括各种非工会的活动,例如企业的宣传部门或文体部门举办的活动。同时,工会与职工文化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工会代表的是职工利益的文化,而职工文化还包括各种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一种社会群体性的文化,两者之间虽然有不同,但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员工的整体利益着想,在满足职工利益这一点上,二者具有共通性。工会的对象是职工,职工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广度上来看,企业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它不仅要考虑职工的利益,还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责任。企业要正确处理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与工会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和谐稳定,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的最终利益相一致。
3 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3.1 活动组织者
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建设中,工会是各项活动的组织参与者。企业最终属于广大的职工,如果活动和工作的开展没有职工的参与,企业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工会的就是企业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关乎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在促进职工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职工的文化建设,离不开职工的广泛参与。
3.2 利益保障者
工会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职工的根本利益。企业要在员工之间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传播,就必须经过工会这一途径,因此,工会还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在进行文化建设工作时,工会对员工的利益进行维护,在不断满足企业和员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保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3.3 文化凝聚者
工会在文化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维护工会的稳定,才能促进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要想实现企业的和谐,就要发挥工会的凝聚作用,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传播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提高职工的素养,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
3.4 形象代表着
工会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文化形象以及员工整体的素质。企业的工作要依赖于工会的运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它。对内,工会对职工起着约束作用,开展思想文化的教育,对外,它代表着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文化价值的体现。
4 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1 调动积极性
工会是属于员工的组织,也是维护员工利益的港湾。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中,工会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起到主导作用,在活动的开展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另外,工会之间还具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分为不同的工作委员会,不仅有基层职员的工会,还有领导干部的工会,因此,这样覆盖范围广阔的管理组织在整个企业和职工的文化教育和建设上具有和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给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4.2 提高凝聚力
企业工会因为代表了职工的根本利益,也代表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很好地提高职工和企业的凝聚力。工会的管理彰显了民主、自由和平等的理念,职工通过工会可以行使自己的监督和举报权,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员工的主导意识,在文化建设时就会使员工拧成一股绳,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会更加顺利,从而促使其他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4.3 推动竞争力
工会的管理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在文化建设时就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改变结构形式。例如,在文化教育上,不仅可以通过宣传培训等模式,还能够通过竞赛等方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竞争性。在充分调动职工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建设和交流,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
5 结语
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利益目标应该高度,这样才能形成和谐健康的文化建设。工会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建设上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会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加快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赛男.论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
[2] 李雅洁.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营科技,2014(04).
篇8
关键词:电子游戏游艺;文化软实力;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57-04
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7月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建议》(简称《实施建议》),对广东省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广东省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文化建设,提升广东省文化软实力的决心与信心,标志着广东省文化发展迈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号召,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以《实施建议》为指导,结合全球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趋势与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认真探讨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在新的文化产业大发展时期的历史使命,以期为广东省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的诞生是社会文化经济进步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概况
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以高科技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内涵,集研发、制造、交易、运营为一体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物,形成以产品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动漫内容创作、人才培养、会展、终端场所经营、产品销售与经营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型产业链,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消费群体,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1.市场需求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人们的消费方式将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过渡,社会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娱乐型转变。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目前,美国人们已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有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这表明发达国家进入了休闲娱乐时代,花钱买快乐、买体验,从而获得精神上满足和抚慰,成为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据普来斯特豪斯预计,到2011年,仅主题公园的消费每年将稳定增长5%,产值将达到286亿美元;在未来5年中,亚太地区游艺业市场将以5.5%的增长速度递增,将为全球游乐市场带来超过80亿美元的收入。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人们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明显提高。从2006年开始,国家文化部正逐步调整电子游戏游艺业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开放电子游戏游艺文化市场,批准了上海、成都、中山、珠海等内地多个城市为加强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管理试点城市,2009年,第一批发放牌照10 000张。如果我国继续开放更多经营场所管理试点城市,游戏游艺软硬件产品的需求将持续递增,其市场容量将越来越大。按照普来斯特豪斯的调查,大多亚洲地区的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于中国游乐休闲业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会一直持续增长8%以上。
作为独具文化娱乐和精神体验功能的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动漫产业的下游产业链环节,迪斯尼产业模式就是其代表。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由生产型主导社会向消费型主导社会过渡,动漫产业逐渐成为继通信、IT产业之后的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2005年全球产值超过5 000亿美元,已成为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等国的第一大产业或支柱产业。从2004年开始,我国积极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先后批复了多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援引相关协会的评估,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市场的年需求规模至少为600亿元,2009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动漫游戏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
2.产业不断延伸
在媒体革命与市场的作用下,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正日益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成为科技创新与休闲娱乐的结合体,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把文化内容与文化符号渗透入电子游戏游艺产品,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大众获得心理释放、娱乐愉悦和身心体验的独特资源,使其焕发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文化化;另一方面,运用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丰富人们的娱乐形式,提高文化创意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工业化方式把文化创意进行大量复制,生产传播,实现文化产业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垄断着世界电影与游乐市场的美国,把电子游戏游艺产业作为国内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日本,以及世界网络游戏产业最发达国家之一的韩国,就始终将文化创意作为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巧妙地将高科技与文化创意相互融合,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令消费者应接不暇。
根据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的“微笑曲线”,科研、娱乐场所经营环节的附加值最高,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为了突破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偏重于设备制造和小型娱乐场所经营的低层次产业形态,提高产业附加值,国内业界正在学习美国、日本、韩国的先进行业经营理念,延伸产业价值链,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向产业链上游、下游伸延,积极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迈进,从设备生产迈向市场终端经营,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营或合作经营方式开设主题乐园,通过主题乐园带动房地产、娱乐、餐饮、商业等关联行业发展,有效地延展品牌价值,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对提升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影响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以高科技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内涵,集研发制造、交易、运营、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我们的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与审美需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其文化消费的目的与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独具文化娱乐和精神体验功能的电子游戏游艺,成为被追捧的文化消费方式。从迪士尼中我们不难看出,游戏娱乐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动漫文化为内涵,以人为本,根据心理释放原理与审美取向,创造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娱乐方式,建立规模宏大的游乐园,营造迪士尼文化家园,逐步完成从娱乐到文化渗透的全过程。
2.“阳光、时尚”的游艺游戏,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修养
“文化竞争力,本质上是人的文化素质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基础在于提高公民素质”。一直以来,电子游戏机被社会称为“电子海洛因”,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的“脏、乱、杂”已在普通老百姓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社会舆论对电子游戏行业存在较大的偏见。随着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电子游戏游艺市场的管理行之有效,人们逐渐改变了这种偏见,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阳光、时尚”的娱乐已成为主流,甚至成为教育的有益手段,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亲子等电子游戏游艺产品层出不穷。我国文化部于2006年毅然推出在上海、成都、中山、珠海等四个加强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管理的试点城市,电子游戏游艺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从源头抓起,加强电子游戏游艺内容的审核,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建立有效规范的经营秩序,营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市场环境。
3.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软实力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而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因此,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动漫产业的下游环节,在美国,以迪士尼为代表,以电影―发行―游乐园为动漫产业链基本主线,以游乐为核心,拉动了出版、旅游、演出、文具、服装、玩具等产业的大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长,加工层次深的完善的动漫产业链,成为美国文化产业中最为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各相关部委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动漫产业热潮空前高涨,但由于动漫产业链的脱节,时至今日,中国动漫仍然在低水平、浅产业化阶段徘徊。以杭州为例,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动画公司是从20世纪80年后期的动画加工企业发展而来的,其余大部分动画公司是在国家近几年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缺创意、缺资金、缺运营”已成为动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大难题,特别是如何综合运营解决动画产业链缺失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游艺游戏产业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培养出中山金马、中山世宇、中山金龙、深圳华强、广州华立等知名游戏游艺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完善的生产供应链,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较大规模的研发、制造、交易、游乐场经营、游乐园经营的发展模式,初步显现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潜在动力。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我们知道,进行文化交流,一要吸纳的兼容外来文化,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平衡”。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沉淀,应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竞争力。目前,我们不仅面临严重的“文化逆差”问题,还面临严重的“文化安全”问题,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也只有走出去,在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民族性,增强话语权。要走出去,就要深刻地认识国际文化市场的变化,要有相适应的内容题材与载体。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电影为载体,向全球实行文化输出,至80年代,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的普及,日本开始以动漫为内容形式,以电视为载体,实现文化输出。在国际社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娱乐型转变的今天,作为独具文化娱乐和精神体验功能的电子游戏游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之一,它将成为我国的文化出口的新途径。
二、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山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现状
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游乐设备设施制造业已逐渐成熟,制造能力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各类游乐园(场)的需求。中山市现有游乐设备制造厂有30多家,每年为国内国际游乐园(场)提供约3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游乐设备,成为我国游乐园(场)提供游戏游艺设备的主力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亚洲第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游艺设备出现在国内游乐园(场),中山市的金马、金龙、世宇企业,都是国内业界的龙头企业。
1.发展稳定快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山市的电子游戏游艺产业虽然几经起伏,但总体趋势是持续向上、健康发展的。2008年建立国家游戏游艺机生产基地,当年12月,金龙(国际)正式成立,打造亚洲最大的电子游戏游艺产品交易平台,2009年建立国家级电子游戏游艺教育基地,同年,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落户中山市。目前,中山市已形成的60多家游戏游艺企业的产业集群模式,年产量从2004年的8 700台(套)发展到2008年的25 300台(套),增加了1.9倍,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山市游戏游艺年销售总值达20亿元。 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多家年产超亿元的企业,中山金马、中山世宇、中山金龙及中山智乐,已成为我国游戏游艺生产知名企业。
2.技术研发投入加大,初步形成“产、学、研”发展模式
近几年,随着游戏游艺产业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逐年加大,主要集中在有限元分析、动态仿真、游戏引擎、人机交互、目标跟踪等领域的研究。2007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与中山市金马游艺机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游艺游戏技术中心,专门从事游戏与动漫原创;2008年,中山市金马游艺机有限公司成立了金马高科技游艺设备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光、声、电、影视一化现代游戏游艺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已成功开发出多款新型游戏游艺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年,中山世宇宙成立中山市游戏及其开发运行设备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中心已动漫创作、游戏引擎开发、光机电一体、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为研究重点,目前,有技术开发人员200多人,掌握了3D游戏、动感游戏平台研发与游戏设备检测控制等多项关键性技术。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山市电子游戏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技术革命时期。
3.游乐设施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质量管理逐步规范
随着国家对游乐设施的制造许可、设计审查、检验试验、使用维护保养等环节的监管措施的不断规范,企业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山市游乐设施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特别是国家把游乐设施列入特种设备范畴进行管理以来,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4.实施全球战略,外源经济特色明显
首先,中山市各电子游戏游艺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行业会展,凡是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性行业会展,都积极参加。为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会展,2009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次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如世宇公司与世界行业巨头日本sega、namco等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或销售合作,在加拿大、香港建立了游戏游艺开发中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金马公司与包括美国、日本、比利时的国际著名游艺机公司建了合作关系,智乐公司早在2002年已与韩国企业合作,制成有卡通动画的摇摆机。三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使产品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大量销往包括美、英、日、意、澳等发达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当部分企业的出口比例达到30%以上,一些企业甚至达到80%以上。
5.逐步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主题乐园经营一条龙的文化发展模式
相当部分企业已经从单一的生产转向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游乐场、主题乐园经营一条龙,并且逐步从品牌建立向品牌经营、品牌输出发展,显示出可喜的发展趋势。如金马游艺机有限公司2005年自主投资、设计、建造了国内首家真正具有儿童文化主题的广州市儿童公园项目,取得了轰动效应;2009年建造中山长江水上乐园。公司还先后完成了太原迎泽公园儿童游乐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主题游乐园、顺德嘉信史努比乐园等一批现代主题文化公园的策划设计和设备供应。世宇实业公司自营或合作兴办的世宇乐园,已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及国外的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开设了30多家分店。中山振辉在本土拥有13家游乐场,并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发展100家。
(二)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条件和发展定位,提出产业总体目标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由“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为核心,以开发新型产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安全、节能、健康、美观、高质量、高档次、多功能为发展方向,加大技术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整合行业优势资源,促进动漫电子游戏游艺产业链的形成,创造一批全国名牌产品和品牌经营模式,培育、扶持、发展优势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国家级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基地与教育基地,打造国际性电子游戏游艺产业会展品牌,大力提高中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成为中山市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
三、扶持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意见与意义
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7月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建议》,对广东省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广东省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广东省文化建设的七大重点工程,标志着广东省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程。
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并形成研发、生产、销售、游乐场、游乐园连锁经营的产业模式,是广东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广东省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突起的一支生力军。积极推进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广东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有利于建立有效规范的经营秩序,营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市场环境;有利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新时期的民族文化优秀品牌,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中山市的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家各级部门的关怀和领导下,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未能符合广东省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基地配套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有待改善,复合型高级人才匮缺,高端技术研发水平有待提高,深层次的产业模式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广东省各级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加快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步伐,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地域文化;价值;空间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0-0135-05
地域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空间既是有边界的地域空间.亦是无边界或边界模糊的价值空间。地域文化空间与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是一体性存在,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是基于地域文化价值形态的空间表述,任何展示地域文化特质的空间形式都必然成为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存在于地域文化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地域文化通过空间展示自己的价值,同时也通过价值赋予空间以文化的意蕴。
一、地域文化的价值生存空间
地域文化是价值性存在,价值生存空间是地域文化获得价值性存在的先在条件,生存空间的拓展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价值实现。
1.地域文化的生活化生存空间
生活化生存空间是地域文化通过主体日常生活行为实现价值表达的空间形式。
生活化生存空间是生活实践空间。正如胡塞尔所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地域文化正是通过主体的日常生活.将生活实践经验凝练成个性化的文化价值理念,并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活实践构筑起地域文化的价值体系,实现地域文化的价值承传与价值传播。“地域文化愈来愈成为地域族群的身份象征,不同的民族正是在通过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回忆与重新建构中强化了对自身群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活化生存空间亦是文化实践空间。生活世界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世界,文化世界是“一种最内在地理解的、最深层次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地域文化的生活化生存是通过“知识储存”实现的,借用哈贝马斯对知识储存的解读,知识储存可以理解为特定地域中的生活主体内在地拥有和共享地域文化传统、价值、信仰、语言结构及其在互动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库,它能够起到在生活世界传播、保存和更新地域文化知识的作用。生活化空间是地域文化最好的“知识储存”场域,是地域文化价值展现与价值实现的理想处所。地域文化如果不再是与日常生活的一体性同构,而仅仅是远离生活的纯粹形式,那就自然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2.地域文化的符号化生存空间
符号化生存空间,即地域文化通过语言、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饮食等符号载体实现自身价值表达的空间形式。怀特说:“符号是全部人类行为和文明的基本单位。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仅仅是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并流传不断。”符号既是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亦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形式,地域文化正是通过符号实现超越时空、表达永恒的价值承传。地域文化的符号化生存,实现了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延续。作为符号的地域文化空间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回溯,即通过唤起回忆让人们回溯历史,让人从历史符号中解读地域文化的价值意蕴。按照皮尔士的理解,符号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代替关系,当符号用以代替特定对象时,就意味着符号载体与特定对象之间的价值等同。正因如此,地域文化就可以借助符号实现价值表达。比如,由文化符号表征的意图性纪念空间,就是“通过建筑、雕塑、碑、柱、门、墙等元素来进行空间的限定和形象的塑造……运用隐喻、暗示、联想等环境塑造手段来引导人们的思考,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从而表达出空间的纪念性”。二是前瞻,即通过文化符号的营造,实现历史与未来的链接,让人们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价值认知把握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符号具有可复现性,因此地域文化就可以通过符号的持续生产,让符号作为传达工具或媒介实现文化的连续性传递。
3.地域文化的潜意识生存空间
潜意识生存空间,即地域文化以潜意识为载体实现自身价值表达的空间形式。潜意识空间,是一个不可见的绝对空间,即“一个‘物自身’(thing in itself),是一个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哈维)。同时,潜意识空间又是一个相对空间,潜意识总会影响主体的人并通过主体的具体行为与现象世界产生关联。地域文化从显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长期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地域文化就会人驻主体的精神世界并转化为社会心理意识,进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定势。如果地域文化在主体无所察觉时产生作用,地域文化就成为了潜意识存在,潜意识空间就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价值生存空间。
作为地域文化空间形式的潜意识既可以体现为集体潜意识,亦可以体现为个体潜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一种先天的、普遍一致的深层心理,不易被人们所觉察。作为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存在,集体潜意识同时成为集体中每一个体成员的潜意识。地域文化的集体潜意识是历代先辈的经验储存,当集体潜意识以不可觉知的方式介入个体的现实生活时,集体潜意识就转化为个体潜意识。但是,由于潜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因此,作为空间形式的潜意识本身带有价值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主体可以拓展地域文化的潜意识空间,为地域文化提供更加开阔的栖身之地;另一方面,主体又要学会在显意识状态下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潜意识带来的文化非理性。
二、地域文化的价值生产空间
列斐伏尔说:“每一种生产方式有它自己的专门空间,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外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就需要一种新的空间的生产。”同样,地域文化生产亦有自己的专门空间,地域文化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价值空间的生产过程。
1.地域文化的“我者”生产空间
“我者”是相对于“他者”的存在。列斐伏尔认为,空间首先是主体“我者”的空间,然后才是我的对应物或者“他者”的空间。依此,地域文化的生产首先必须是“我者”的生产,地域文化的生产空间首先也必须是“我者”的生产空间。“我者”空间的生产是对地域文化内在本质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价值特色的创制。
地域文化的“我者”空间生产,关键是要将“我者”始终置于核心位置,不能让“他者”僭越于“我者”之上。马丁・布伯在论及“我者”与“他者”的关系时谈到,“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去感知世界,“周围世界仅是感觉对象”。对地域文化而言,“我者”是使地域文化成为自身的先在条件,作为“他者”存在的其他文化只能是地域文化的对象性存在。毕竟,“依靠‘他者’救赎、施舍或审定,绝不是文化发展的正途,也不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健康心态。”当然,地域文化的“我者”空间生产并不是对“他者”空间的简单排斥,而是在尊重“他者”空间的同时对“我者”空间的价值维护。地域文化的“我者”空间生产必须有时间的保证,只有在历时性中才能实现地域文化自我生产的空间拓展。正是得益于时间的流逝,地域文化中的“我者”空间才被直接生活(lived)出来,成为体现主体社会本质的亲历性空间。
2.地域文化的“具象”生产空间
具象即具体形象,是以可视形象对人类经验和自然存在的文化再现。就地域文化而言,具象则是地域文化的形象表征,是生活中无数单一表象的创造性集成。作为文化形式的具象生产,是主体的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综合取舍地域文化生活表象进行的思维加工,是情感与灵魂的再造。地域文化的具象生产过程本身也是具象空间的生产过程,就像列斐伏尔所认为的那样,具象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时不时与一种隐蔽的社会生产相联系。
具象生产空间有两种不同维度的展示方式。其一是具象本身的空间编码,即特定具象空间要素的编码。比如,一个展示地域文化价值意蕴的建筑,到底应该在建筑里呈现哪些地域文化要素,就是建筑作为具象的空间要素编码。它既可以通过写实直接呈现建筑形象的地域属性,也可以通过重构赋予建筑以新的结构形式,在编码过程中注入主体的人文情怀,从而实现地域文化价值的崭新表达。其二是不同具象的空间编码,即不同具象在地域文化中的空间位置与空间权重的布局。由于不同性质的具象的价值表征方式不同,对生活主体的认知体验与感召能力也不一样,对地域文化的价值诠释自然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地域文化生产总是会将具有价值吸引力的具象优先布局,通过编码实现对文化空间的优先占领。
地域文化的具象生产空间同时也是价值生产空间。由于具象生产本身是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具象生产既是地域文化社会空间的再造,同时也是地域文化价值空间的表达,具象生产空间的延展总是意味着地域文化价值空间的扩大,预示着地域文化价值社会化的升华。
3.地域文化的“关系”生产空间
关系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形式,关系生产空间是地域文化生产空间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化的关系生产空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其一是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关系生产空间。由于地域文化总是特定地域特定族群的文化,由特定族群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因此,当特定族群主体进入非自己所在文化地域的时候,比如,英美文化地域的人进入阿拉伯文化地域,或者荆楚文化地域的人进入岭南文化地域等,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化矛盾,双方为解决矛盾而建构的价值平衡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关系空间的生产或再生产。其二是同一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生产空间。在封闭的农耕社会,地理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化空间移动的有限性,所以,同一族群基本生活在纯粹的本土地域文化中,很少受到非本土文化的干扰。但是,随着世界性文化交流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多元文化的渗透,同一族群主体也面临着文化关系空间的再造。通常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处理“我者”地域文化与“他者”非地域文化的关系?如何在保证“我者”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建构不同“他者”文化的位序关系?当主体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也便建构了属于自身的地域文化关系空间,完成了个性化的文化价值选择。
三、地域文化的价值作用空间
地域文化的价值作用空间。实质上是地域文化价值功能的实现空间。就像列斐伏尔所说的那样,社会生产空间,空间亦生产社会。价值空间通过对人的作用,实现了地域文化对社会的生产。
1.地域文化的历时性作用空间
地域文化的历时性作用空间是立足于时间一维性的空间形式。在从过去、现在走向未来的时间序列中,地域文化通过空间变化显示着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扬弃文化的方式弘扬文化的价值。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地域文化的时间与空间即是如此,时间改变着地域文化的作用空间,地域文化空间造就了不同时间的不同的人。
地域文化通过空间的收缩与扩张表征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作用效能,尤其在对待地域文化的“过去”上,空间的伸缩效应直接反映出地域文化的价值效应。如果地域文化为“过去”开放更多空间,让传统地域文化有更多的符号表达和具象呈现,则意味着地域文化的传统价值得到尊重,地域文化的“过去”获得了“现在”的价值认同。相反,如果地域文化排挤“过去”,则意味着传统地域文化生存空间的萎缩,甚至可能意味着传统地域文化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承接性的断裂。但是,“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地域文化的历时性作用空间的伸缩,均是其文化价值张扬的合理方式。
2.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作用空间
差异性作用空间是基于地域文化境遇性质的考量。地域文化作用的空间差异性体现在同质空间与异质空间的区分上。
同质文化空间是指作为“我者”的地域文化与作为“他者”的外来文化之间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一致的空间状态。在同质文化空间,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同时归属于一个更大的文化系统,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但是,同质文化的“同质”并不等于“同形”。事实上,每一种同质文化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文化的表征方式及演进特征各具特色,但这些区别至多只是量的分别而不是质的分裂。地域文化可以适度吸纳同质性外来文化的养分,在自我完善中提升文化品位与主导能力。
异质文化空间是指作为“我者”的地域文化与作为“他者”的外来文化之间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分离的空间状态。在异质文化空间,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分离集中体现为价值理念的差异,以及由价值理念差异导致的文化呈现方式的不同。尽管不能说价值分离就是一种价值敌对,但在客观上,外来文化异质性的价值理念的确可能给地域文化带来事实上的消极影响。然而,简单排斥异质性的外来文化绝对不是地域文化实施空间保护的明智选择,彼此包容才应该是异质文化空间下的合理状态。这就是说,地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之间应保持一种和平的伙伴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并实现有差别的交往,成为非平等的“有差别的共在”。
事实上,在任何特定的地域文化空间,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通常总是并列存在的。地域文化会通过自组织方式实现文化上的“合纵连横”,通过与同质文化的联合实现与异质文化的竞争,从而坚守地域文化的空间领地,保护地域文化的价值纯洁性。
3.地域文化的对象性作用空间
地域文化中的人既是地域文化的创造主体,亦是地域文化的作用客体。地域文化的对象性空间状态,表征着地域文化对作为客体的人的作用广度和作用深度。
在传统中国社会,地域文化依靠集权的强制力与习俗的约束力成为一种教育规训,地域文化的对象性空间处于圆满而无疏漏状态,特定地域中的人无一例外地接受地域文化的单向度洗礼和熏陶,每一个人都天然被动地成为地域文化的对象性存在。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说,规训“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地域文化正是通过自己的文化权力规戒着人们的行为,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认同并臣服于地域文化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但是,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对象性空间失去了传统社会的圆满,不仅地域文化作用对象的广度萎缩,地域文化对作用对象的影响深度也正在走向肤浅。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地域文化的作用呈现出依年龄递减而空间递减的正相关效应。年长者更愿意以主体身份自觉拥戴地域文化传统,但地域文化传统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渐渐处于被漠视或被冷落的状态,而流行性的外来文化却实现了对年轻人的精神占领。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年长者在时间上离传统更近,有着更多地接近地域文化传统的经验直观与生活体验,因此对传统地域文化必然有更多的情感认同与理性接纳。而且,文化本身也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虽然处于同一地域文化空间系统之中,但年长者与年轻人只是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适应着“历史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他们可以共享也可以各自界定自己的文化空间。
四、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流变
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并不是静态存在.而是处于变动之中。地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其价值空间流变的缓慢特征,流变往往不知不觉却又无时不在。
1.地域文化空间的开放与封闭
空间开放是地域文化吐故纳新,获得价值自我更新的必然路径。由于“文化空间必须通过文化时间得以纵向地延续和发展,文化时间必须通过文化空间得以横向地展开和延展”,所以,在时间的流逝中,空间开放就成为地域文化确证其历史合理性的必然选择。空间开放是地域文化在维持价值规定性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接纳或改造。包容即对外来文化,包括存在价值冲突的外来文化在地域文化空间里以非排斥性态度容留其价值存在:接纳即在维持价值统一性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作为同质文化纳入地域文化空间所体现出的价值认同;改造即基于地域文化的价值需求,对外来文化进行价值修正并纳入地域文化空间的过程。无论哪一种开放,都必然带来地域文化既有空间的变化,并可能导致地域文化价值内核的重组。
当然,地域文化的空间开放永远伴随着价值风险,即文化的开放性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价值冲击.每一种新的价值理念的进入都可能带来固有价值理念的退让,并可能弱化甚至消灭地域文化的“地域”特色。所以,为了维持地域文化的价值特色.空间封闭就成为地域文化实施价值自我保护的本能选择。地域文化的空间封闭既可以是对有形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具象的空间垄断,如在特定地理区域只容许修建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也可以是对无形的价值关系的空间阻隔,如在精神领域抵御和批判有悖于地域文化习俗的思想。尽管空间封闭可以暂时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价值维护,但在社会空间愈来愈开放的趋势下,地域文化的空间封闭不仅在技术上更加困难,在价值上也更加无效。开放代替封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空间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何在开放中维持地域文化的核心地位,是地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现实课题。
2.地域文化空间的中心与边缘
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探讨;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4-01
文化在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信息载体的角色,它是人类发展的缩影。长期以来,由于生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的人们处于不同地域,而且各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习惯、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各具特色。这些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更能够全面推动该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后又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各项经济活动都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变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一项社会活动。这种新型“文化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面貌,提高了生产力。这表明和文化的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就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起到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社会学上是指人们在长期适应社会环境中所积累的必然产物。由于不相同的地域人群面对的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因而不同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社会习俗、历史遗存、文化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的不断积累,地域文化就随之而形成。正是由于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再加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的发展历史,这些都造就了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它也呈多样性和独立性,比如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就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像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在内容上不仅广泛,而且能够相互渗透和包容,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与众不同。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文化交流、行政区划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展现多样性,但是在本质内容上应该是保持一致的;这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中精神价值的体现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故而它能够赋予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环境下的特殊意义。这些从地域性文化的三个明显的特征就能够反映出来。首先是地域文化具有漫长演化史和深厚留存性,能够在文化上留下历史的痕迹,与其它地域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次,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仅仅是局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对外来文化有着较强的抗拒性;最后,地域文化具有较弱的规范性,在内容的发展上不具备足够的自觉性,这是因为它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文化形态。
二、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被定义为基础,文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现实中,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定义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反过来,文化又可以渗透到经济活动中,起到推进剂的作用。那么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又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呢?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其次是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
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地域的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基础,它对地域的文化的发展水平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过程还与地域的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息息相关。以山东省的齐鲁文化为例,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供给都有大量的资金的注入,这就为山东省的地域文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使得山东省的地域文化的不断趋于结构复杂化、类型多样化,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齐鲁文化。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具备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要前提;其次是要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这就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譬如山东的泰安就利用自身的文化遗产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该地区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要根据具体类型的地域文化,倡导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例如山东的齐、鲁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发展地域经济和建设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让地域文化不断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经济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其互相作用互相帮扶,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高文香.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