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风险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风险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风险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篇2

一、风险的涵义

风险,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状态,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在风险发生的全部过程中,一般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三个概念。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或产生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要素,包括物理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等,是风险发生的间接因素。风险事故是指风险因素作用的最终后果,它是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减少的数量必须以货币单位来衡量。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解释:风险因素增加或产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引起可能的损失,从而导致实际结果和预期的差异,形成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涵义

将风险引入审计这一研究领域,便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涵义。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涵义的解释,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其理解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一)狭义审计风险观点

目前我国和其它各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现的就是狭义审计风险的观点。持狭义审计风险观的代表有:1)《Kohlers Dictionary for Accontants》对审计风险的解释: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被审计单位范围存在一个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人员觉察可能性。2)1983年,AICPA在SASNO.47中提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3)《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审计评估与内部控制》中对审计风险的表述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际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的意见的那种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各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对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持该种观点的国内学术界代表是张龙平教授。

(二)广义的审计风险观点

国内代表学者徐政旦、胡春元(1998年)等持该观点,认为审计风险,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可见他们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持该观点的还有谢志华(1990年)阎金锷、刘力云(1998年)吴胜生(1995年)。该观点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三)两种观点评析

笔者认为将审计风险理解为广义审计风险概念不恰当,赞成将审计风险定义为狭义审计风险,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不能够形成和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第一,审计风险产生于具体的审计过程之中,是基于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产生于审计项目、审计范围与重点等具体的过程与职业判断方式、统计抽样方法等审计本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它的边界仅仅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这三项风险,而不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承担的损失,因为该损失可能游离于审计过程之外,是在审计发生之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广义审计风险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审计过程的技术性程序风险当作了事务所自身面临的商业风险。审计风险概念理应界定为属技术性程序的狭义风险范畴。

第二,广义审计风险概念的外生性使审计风险无法评估。我们知道,众多因素造成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可能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是无法预先评估的,带有很大随意性。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之时,无法预测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采取何种行动,从而无法确定风险的性质,判断风险的程度。而狭义审计风险观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计算评估审计风险。

第三,广义审计风险观没有正确区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一些概念。商业风险(经营风险)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企业(被审计单位)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二是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风险的极至是经营失败,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破产或者无力偿还债务。审计风险的极至是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往往是因为审计人员缺乏职业胜任能力、疏忽大意、舞弊欺诈等情况所至。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 风险防范 措施

1、会计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企业会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会计业务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在企业会计的业务工作当中,因为组织管理、制度安排、技术方法及其人员素质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可能。一般包括:因为企业会计核算反映的资料,经过国家相关的经济管理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和审计,从而揭示企业出现的风险;因为企业会计核算反映的违法行为被其他人举报带来的风险;因为内部控制不够严密,造成了企业会计核算失控,导致了企业财产的失控,出现了贪污的行为而产生的风险。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影响,其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也会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以上这些内容表明了会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一般来讲,会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1风险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讲,会计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潜在与会计的工作当中,他们是否能够从潜在危险转化为现实危险,这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假如会计信息存在着错漏,但是又没有被人发现,会计人员就不会因此承担全部的责任和损失,只有当追究责任时,各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1.2风险的严重性。会计信息主要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但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也会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1.3风险具有可变性。影响会计风险的因素很多,当这些因素在发生变化时,会计风险也就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当今监督和内控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不可控制的会计风险变为了可以控制的会计风险,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会计信息失实的程度。当前的会计准则对于同一个事项会给出很多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这又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通过限制这些选择的可能性,有效降低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好的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有效降低会计风险。

2、企业会计风险的现状

我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都比较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比较多,但是忽视财务会计风险是很多企业经营不善的重要因素。会计风险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的。所以,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者,只有有效树立财务会计风险意识,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才能够有效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企业产生的会计风险原因比较多,其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既有企业的外部原因,同时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具有如下表现:制度环境总在变化,比如产业政策等,假如决策不得体,那么将会带来较大的会计风险;在决策的过程中缺乏真实的信息,决策者对于决策事项的未来变化事先是不能够掌握和控制的,或者不能够获取充分有用的信息;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各种欺诈、违约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称之为“道德风险”。一般来讲,道德风险对于企业财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用度比较低。主要是在违约及其债权关系的严重扭曲等方面,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只是依附于其他企业的信用程度上。同时,经济合同履行率较低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产生的正常运营,加大了企业会计风险。

3、会计风险的防范

3.1有效降低固有风险的途径。会计的固有风险主要是来自于会计自身的缺陷,对于理论研究的深入能够更好的降低该风险。从会计实践当中出发,对现有的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改进,努力探求减少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其可靠性。应该注意,理论研究不能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应该加强应用性的理论研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使研究成果真正的落实到会计处理当中的偏差上。

3.2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预测系统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并健全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预测系统是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好的管理制度能够维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更好的防止损失,防止失误,是有效弥补设计和技术风险的重要手段。因为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突变性及其爆炸性等特点,所以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从而更好的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有效优化会计行为,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要建立并健全完善的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就需要开展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不断优化监督实施的机制,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3.3根据相应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岗位及其责任。需要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的规定,建立并健全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从而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其次,要从单位的实际的业务流程来着手,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从而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强化内部控制措施,解决一人多岗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最后,应该加强账务的管理,特别是对其他应收款和应付款的往来核算的管理,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企业及时的发现风险,尽早的采取措施来防范风险,从而最大的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确保企业的稳定。

3.4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企业的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素养,有效减少信息失真的发生。通过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手段,能够形成较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计行为风险。

4、小结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各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更新观念,调整策略,与时俱进。特别需要加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去迎接企业风险的全面挑战,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稳定、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驹.浅谈企业集团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J].商业会计,2011年8期.

[2]石伟祥.我国金融企业会计风险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30期.

[3]林洁.浅谈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财经界(学术),2010年2期.

[4]李翠玲.试论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4期.

篇4

【关键词】会计风险;风险传导;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

我国对会计风险的识别与分类,主要针对会计风险的性质,闫淑敏(2008)等主要强调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会计风险进行了辨析,通过对会计风险的四性分析,即客观性、严重性、可控性及多元性,提出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控制风险构成。管素娟(2010)将会计风险进一步细分为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认为主观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构成;客观会计风险由会计理论风险与会计规范风险构成。常华兵(2008)将会计风险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理论风险;会计规范风险;会计行为风险;会计误读风险,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有利于会计风险管理针对性提高,因此本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分类如下:

1.从影响范围来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内部传导和外延传导。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是指随着会计信息的内部传递,将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若能及时对内部会计风险传导加以辨析,则可避免企业内部风险集聚,从而截断风险向外传导的渠道。如果放任内部风险传导,风险随着特定路径会产生大量的风险流,从而对外造成直接影响,此时会计风险传导就会表现为外延式传导。一旦形成外延式传导,则风险管理成本会大幅上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2.从工作流程上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风险的主观传导和客观传导。其中主观传导包括操作风险传导、道德风险传导等,客观传导则主要由会计法规的选择性风险传导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传导构成。这两种传导模式共同作用,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具体类别。

三、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各种要素联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风险,必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而给整个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应对会计风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随着会计风险的传导,必将导致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及风险源

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是指形成会计风险传导过程的主要风险,当各种风险通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事件的激发,就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分析,可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主要由会计人员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会计法规的选择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等组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会使得这些风险逐步集聚成风险源,从而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潜在力量。

(二)会计风险的传导节点

会计风险的传导依赖于信息传递,因此其传导节点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提供方与接受方的交接点,当从风险源传导过来的风险强度较弱时,传导节点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风险的作用,而当强度超过节点所能承受的范围时,风险源会立即向下一个节点传导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三)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

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是指与传导阻体相背离的,导致传导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会计工作存在利益相关的各方面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风险承载物”,其表现形式多样,既可能是特定的风险事件,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漏。而传导阻体则是指能够使风险传导的强度或速度减弱的风险阻截物,其多表现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但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同,传导节点是会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而风险阻体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上述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通过图中的相互联系,将在风险传导的各节点之间形成风险流。

四、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

由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图可以发现,风险传导的发生须按照特定路径来实现,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通常与会计信息的传导路径一致,因此会计风险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两条主要路径构成。

(一)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

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经由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来实现。会计的主要工作流程也即是会计风险传导的内部路径,路径结构如图2所示:

会计风险在企业内部传导时,会涉及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使得风险经过复杂的传导过程后,其强度与速度不同程度地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风险传导的各要素在特定路径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会计风险的外部传导路径

由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涉及面广,风险传导的表现形式也会与内部传导有所区别,其具体传导路径如图3所示。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会计风险在外延传导过程中,形成了繁复的传导网络,此时对于风险传导将不再只是表现为会计信息的解读偏差,而往往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风险传导出现了层次叠加性的特点。

五、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国内文献中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大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切入来分析,王冰(2010)从市场经济条件出发,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徐亚(2010)将会计风险的产生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度环境的变化;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可能的不对称信息;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风险的存在。并从会计固有风险和行为风险两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杜燕(2010)提出了要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及加快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防范会计风险。此外,蔡红(2010)等从企业内控的角度分析了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当局认识不足,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现象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落后。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变动也给会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文娇(2009)从七个方面对新增的会计风险进行了剖析,张小明(2010)则针对新准则下股指期货带来的会计风险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完善和企业内部控制两个层次提出了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文献,集中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内部控制、人员监督等,因此本文提出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如下: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传导重在从源头抓起,因此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应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工作制度、会计控制制度等,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健全,能够实现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作用。会计工作制度的建立除了常规要求外,要特别注意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会计人员的岗位交接应作明确要求,使各岗位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减弱会计风险的传导。会计内控制度则应对不同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做到职责分明,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的处理程序,财产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制衡,并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作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国家应加强会计法规的建设,通过对《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的不断完善,消除会计风险传导的制度缺失影响,从而使防范会计风险传导具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得风险判断标准不断提升,起到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有效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

(二)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风险意识,要从其综合素质培养开始,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提高会计从业门槛、延长继续教育时间等手段,促进会计人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点,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判断能力的培养,避免因业务素质问题,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培养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能够始终用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进行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会计风险传导。

篇5

我国部分学者就1993年以后历年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作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严重不足。笔者认为,这种不足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实务界、学术界以及管理部门尚未摸索与制订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关于重要性的标准;(2)部分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还不尽全面、深刻;(3)注册会计师迫于环境压力或受利益所趋,对重要性标准的运用属两难选择,大部分CPA最终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按照对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意见的研究情况,审计报告类型与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相比背离太多。这表明我国CPA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还远未成熟,一旦经济环境有所变动,遭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应不在少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受我国CPA执业环境(尤其是脱钩改制前)影响,为数众多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法律、社会责任淡薄。从目前来看,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一方面审计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却依然迫于环境所限,不得不以高风险换取低收益,或者为获取一定收益而宁愿承担可能的高风险,风险与收益关系被严重扭曲;(2)对审计风险理论的掌握还不够系统,难以有效指导实践;(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在现实环境下尚难得到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性较差。

二、重要性概念理解与运用关键点

1.重要性概念为审计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审计模式由详细的帐项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样的制度基础审计,这其中是以内部控制作为其制度基础,以抽样技术作为其方法基础,而以重要性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对于社会公众或报表使用者来说,非重大的会计信息并不足以影响其据以形成的判断与决策,于是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目标便逐渐演变成为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重要方面而非所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2.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许多国家的审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的定义大都沿用会计准则,由于两者均为共同的报表使用者服务,因而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由于会计活动旨在提供信息,而审计活动则为鉴证信息,故从理解时所处的角度以及运用时所持的方式上有所差异。就主观性而言,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分别来自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就客观性而言,它们又可合二为一,即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它来自于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

3.两种重要性水平。学术界有学者将重要性水平区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两者可以用前述"客观性"和"主观性"来解释。但要注意,这里的客观性仅是相对而言,一个能被所有的信息使用者共同接受的重要性标准是不存在的。

4."重要性"之于审计的重要性。这体现在五个方面:(1)在审计的发展史上,是作为支持现代审计模式的重要观念或思想之一;(2)在审计过程的计划、实施、终结阶段,是作为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是否适当的依据之一;(3)在抽样审计中,是作为确定可靠水平和精确度的指标之一;(4)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是作为考虑审计意见类型的关键事项之一;

(5)在涉及CPA的诉讼活动中,是作为合理界定审计责任的证据之一。

5.重要性水平的标准。标准有质与量两方面,大体来自:(1)会计、审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2)实务界的经验积累;(3)学术界的实证研究;(4)司法判例。

三、审计风险理解与运用关键点

1.审计本质的另一种解释--分担风险。分担风险论认为审计是一个把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审计被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审计费用是利益相关者所支付的保险费用,审计的效果为保险的价值,审计人员如果失职则需

赂偿相应的损失。审计职业在取得报酬、利润和威信的同时承担了由会计报表供需双方转移而来的风险。

2.广义和狭义的审计风险。由会计信息供需双方转移给审计职业的风险,可称为广义的审计风险,这种风险相对来说不可控。具体审计项目时可能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称为狭义的审计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可以规划与控制,规划与控制的目的在于从审计成本

与审计效益的矛盾中寻找到最佳点。

3.目前我国民间审计中存在的与审计风险相关的问题。(1)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作假;(2)事务所全面、彻底脱钩改制,走向市场,面对风险;(3)审计收费与风险的关系扭曲;(4)注册会计师行业与司法部门在CPA所承担法律责任上的认识分歧;(5)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与风险意识偏低。

4.审计风险模型注意事项。(1)预期风险、可容风险与终极风险的差别和统一;(2)模型可以扩展;(3)模型并不唯一s(4)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5)模型具有主观性。

5.审计风险的衡量尺度。(1)考虑项目性质与遭法律诉讼的可能性;(2)审计成本与业务竞争的压力;(3)审计人员的风险偏好;(4)重要性水平;(5)行业经验积累。

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理解关键点

1.明确重要性有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实际重要性和估计重要性之分;审计风险有预期风险、可容风险和终极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分,在不同情况下所指会有不同,这是正确、清晰理解二者相互关系的前提。

2.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相互关联。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判断,而重要性的确定又常常依赖于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两者互为条件。这里第一个"审计风险"指终极风险,第二个"审计风险"指预期风险,"重要性"则指由会计重要性所估计的审计重要性。

从另一方面讲,重要性是指会计报表中发生错报或漏报的程度,审计风险则指会计报表中发生错报的或漏报的可能性,两者统一起来,就成为"会计报表中某种程度错报或漏报发生的可能性",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意义。

篇6

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是否适合于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进行核算,需要考虑该项投资对被投资方的影响进行判断,在判断时不仅要考虑现有持股比例的影响,还要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的影响。为此,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方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2]。这项规定属于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与其他有关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等相协调,而且使“控制”“共同控制”和“合营企业”这些关键性概念在相关准则中实现了协调统一。

二、明确了风险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风险投资机构持有股权投资不属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核算的范围,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核算。自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投资公司开始,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近年来,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投资领域。风险投资机构属于一种金融投资中介机构,其运作模式是首先筹集投资资金,然后对一些具有成长性较好的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当被投资的创业企业营运管理成功后,风险投资机构从中退出,实现盈利,获得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这种投资特点决定了它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股权投资。一般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是为了投资收益,其收益一是为了获得差价收益(即资本利得),二是为了分享被投资方长期发展的利润。而风险投资是连接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资金中介,其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高回报的投资机会,是为了获得资本利得。风险投资公司通过与风险投资相关的经营管理业绩得到高额回报,对不良业绩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风险投资机构所持有的股权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更偏重于具有投机性质的金融工具,适宜用金融工具准则进行规范核算。

三、合并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在原准则中,对于企业合并时所发生的合并费用的处理分两种情况,即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合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合并费用计入合并成本。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在企业合并中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没有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的处理区别。这项内容的变化主要是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这项变化,其原因是为了压缩企业合并时产生的商誉,夯实商誉这项资产。

四、统一了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相关费用的处理

对于企业发行权益性证券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在原准则不同的准则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甚至在个别准则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规定。为此,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有关规定确定。”[2]这项变化主要是统一各项会计准则相同或类似业务会计处理的需要。

五、改变了成本法下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

在原准则中规定,企业在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所取得股利或利润,应当区分是否属于清算性股利,属于清算性股利要冲减投资成本,不属于清算性股利的确认为投资收益。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在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所取得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即不再划分清算性股利和非清算性股利,均应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简化会计核算的需要;二是与资产减值准则相协调;三是基于法律角度的考虑,从被投资单位分回的利润实质上就属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六、引入了综合收益的概念

为了增强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在新准则中引入了“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一是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期末确认损益时应当考虑;二是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当考虑其对处置损益产生的影响。例如,新准则的第11条中规定“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分别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2]。这种变化一是为了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增强企业财务报告相关性的需要;二是与新企业财务列表准则有关内容相协调一致;三是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需要。2007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对国际列报准则的修订,引入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对此,2009年6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在利润表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实现了与国际财务列报准则的持续趋同,在实务中实施良好。鉴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列报的会计准则散见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2009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有必要将解释中的相关内容吸收进财务列报准则中,以更好地整合相关会计规定,完善准则体系。

七、全额确认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失

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对于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因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损失,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全额确认。而在原准则中,对于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因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损益,在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均应按照持股比例进行调整确认。这种变化主要是体现了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

八、增加长期股权投资与金融工具间重分类的核算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追加投资等原因,会导致持股比例增加,不再适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核算,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进行核算。对于这种情况,在新准则中规定了明确的核算方法,如长期股权投资重分类为金融工具时初始成本的确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等。反之,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收回投资等原因,会导致持股比例下降,不再适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进行核算,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核算。对于这种情况,在新准则中也规定了明确的核算方法,如金融工具重分类为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成本的确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等。该项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完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需要,二是为了实现有关准则之间的协调。

十、引入了持有待售资产的概念

篇7

【关键词】 反倾销会计; 涉外企业; 财务风险

一、倾销和反倾销的概念

倾销的概念首先被提出是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倾销被定义为是一国的商品以比市场价格低很多的方式在另一国销售,而供应商所在国的政府对这一行为是认可的,并在各方面给予激励和补偿。1884年美国国会将这个概念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指出口商以比商品的正常价值低很多的价格在海外的市场上进行销售,这样的行为就被称为倾销。到目前为止,对于倾销的概念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经济学界也看法不一。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雅各布・伊纳认为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上出现的不同的价格差就是倾销。其他经济学家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同一时期内同一商品在进口国的价格比出口国的价格高,则存在倾销行为。从法律层面讲,国际上以及各个国家针对倾销都制定了反倾销的法律,因此才出现了倾销这个词,但法律上对倾销的定义也是基于经济学界对它的定义而产生的,指的是商品的出口价比它的正常价值低的行为。理解了倾销的定义,那么进口国以及企业对倾销行为的一种抵制就构成了反倾销,而且他们会采取很多反倾销的办法,例如征收高额关税等,并出台各种反倾销的法律法规。就国际范围看,世贸组织是最大的反倾销组织,很多相关协议都是以它的协议为蓝本的。

二、反倾销会计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不理想的状态,出现了很多贸易摩擦,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纷纷采用各种措施进行贸易保护,在此大背景下,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例逐年增多。但是我国企业在这些反倾销调查和惩罚面前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应诉率很低,且应诉成本很高,这些都对我国企业造成了困扰。针对反倾销调查,我们要准备大量的应诉材料,包括产品相关的成本、费用等的付款证明和发票,而且提供这些材料的准备时间非常短,往往准备不及时。世贸组织的规定是在30天以内,美国规定是30天,欧盟是40天,其他国家中最长也不超过45天。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应该做到有所准备,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以快速有效地应对反倾销调查。因此,应用针对反倾销的会计自测系统对企业的应诉能力等进行评估,以赢得反倾销诉讼。

三、涉外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财务风险,它主要是与融资有关的风险。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企业无法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出现了企业在经济上受损,预期收益减少等不好的情况。而涉外企业财务风险则是指在海外市场上所遭受的与财务相关的风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且由于我国市场的稳定性较弱,因此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加复杂和严重。据研究总结,涉外财务风险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外汇风险大。涉外企业的交易常常是海外交易,因此所涉及的比重也比较多,不同货币间的外汇结算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外汇风险。第二,投资风险大。外贸企业投资的不止是国内市场,更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投资收益,因此投资风险大。第三,资本运营风险大。涉外企业的产品中有很多面对的都是国际市场,因此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和管理引进上的成本支出会更多,这样也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要控制企业面临的涉外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资金、外汇结构、负债率、持有外汇额等合理,企业可以利用一定的负债率来提高资金收益率,但也要防止负债率过高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四、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历的第一起关于反倾销的诉讼是在1979年,在过去的三十年间,针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大量增加,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我国企业自身没有针对反倾销的反应机制,也没有相关的会计系统。

1.我国很多外贸企业的财务核算并不规范,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比较低,又没有合理有效的内控机制,因此在面对反倾销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作出反应。根据WTO的规定,对反倾销案例的商品进行成本核算的会计必须是专业的,受到国家认可的。但由于我国的市场、法制不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在会计和财务的管理环节上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在对待企业会计准则时非常随意,不能很好地执行会计制度。因此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财务数据基本上是起不到作用的。

2.很多外贸企业在应诉时会及时提供一定的财务资料,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国际标准的,而在反倾销诉讼中,能够提供规范的会计信息的企业会占有更有利的地位。欧共体在1998年就提出了对国际标准的重视和要求。我国很多非上市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不用说是国际标准了,有的连国家标准都达不到,会计信息极不规范,只有上市企业才会参照较规范的会计准则,而外贸企业中很多都是非上市企业,因此在应诉时提供的资料不能够满足反倾销机构的要求,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3.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我国企业所用的方法也与国际不一致,用这种方法算出的成本要更低一些。国际反倾销机构在进行成本调查时,更多关注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构成。涉诉产品的成本一般会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产品的各个流程,包括原材料、人工等都会对成本造成影响,因此要对每个流程进行合理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在我国很多关于成本的会计信息都是保密的,外界无法知道,因此也提供不了相关的信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成本法,在这种方法下,销售、管理等费用针对的是会计主体,而不是产品,这就与国际标准产生了差异,出现了我国的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容易被认定为倾销。

4.我国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所包含的项目不全。在企业中,土地成本的分摊一般按照其公允价值计量,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但是我国很多国企在获得土地使用权时没有付出代价或者付出的代价较少,在计算产品成本时都将土地成本算得很少或干脆不计算。根据国际反倾销法的规定,产品成本的计算不仅要包含生产成本,还要包含环境成本如排污费等。但在我国,由于还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环境成本计算机制,目前比较熟悉的只是排污费用,而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费用都不会计算,因此我国企业的环境成本与国际标准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反倾销机构的误解,认为数据虚假,或者判定我国企业举证不按要求等。这些对我国企业进行反倾销应诉非常不利。在人工成本方面,我国企业并未将养老、住房、医疗等支出计入到人工成本中,造成了产品成本过低现象。在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没有完善的机制,相当多的专利等都被盗用,不用付出多少成本,这也使得企业的产品成本非常低。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5.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一些不一致。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很多方面已经与国际标准趋同,但是有些方面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例如,在国际反倾销案例中,很多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判断标准,而公允价值的概念也是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推崇的;我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体系,但是市场各方面的发展还有局限性,很多方面都无法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在关于采购成本的计算方面提出汇兑损益也要包括在内,但我国的准则则是将它作为财务费用计算。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汇兑损失的话,会造成成本低估。在关于资产减值准备方面,新的会计准则规定长期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这也会造成资产和成本被低估,使反倾销中我国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五、规避涉外财务风险的主要策略

1.对企业常见的涉外财务风险重点关注。(1)加强对外汇风险的规避。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持有或使用外汇时所面临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的波动产生的。外汇风险主要分为经济、交易和折算风险三大类。其中,经济风险是最难以控制的,它需要企业进行长期规划,采用多样化经营的方法来分散或规避。交易风险相对比较容易控制,企业可以通过提早或推迟付款、用有利货币来进行结算等方法进行规避。折算风险也比较容易控制,通常可以采用套期保值的方法来进行规避,套期保值工具有期权、期货等。跨国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外汇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国的涉外企业影响尤其重大。总而言之,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对汇率的预测,与业务部合作,将外汇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以预防企业可能会有的损失。我国在不断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改革,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今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会更大,外贸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会更加不可捉摸,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外汇风险的控制,同时利用金融工具等手段来进行风险管理,并可将这一成本作为企业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规避一定的风险。这些必然离不开财务部门理念的转变,要有预期意识,未雨绸缪,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保证收益最大化。(2)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最大的就是企业现有的资金规模和资金周转率的大小,尤其是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更要慎重衡量这两方面因素。其次,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也非常重要,对项目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给出科学的评估报告,以保证资金能够回收,达到风险规避的效果。另外,在做到以上两点的前提下,企业还要对被投资方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调查,尤其是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对对方的资金情况和企业信誉的调查更应该重视,以保证企业的收益。

2.建立完善的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1)财务风险回避策略。对财务风险进行回避是指在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时,企业采取主动放弃或者对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改变的策略。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达到风险控制的效果,但它毕竟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方法,因此企业在选择时应该慎重考虑。(2)财务风险预防策略。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是指在风险发生前,企业就从制度、组织等各方面来完善自身的风险抵御机制,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风险的产生。它是最积极主动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企业应该多采用这种策略。(3)财务风险分散策略。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散主要是以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即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效益。对风险进行分散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经营多元化、多方投资等。在实务中最常见的就是经营多元化、收购与兼并等组合方法。(4)财务风险转移策略。将财务风险进行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保险转移法和非保险转移法。利用保险来将风险进行转移是财务风险转移最主要的方法。它是指企业为保险标的购买保险,通过保险合同来对标的可能遇到的风险或者可能遭受的损失用一定的保费进行投保,在保险标的遇到意外损失时得到补偿,实现风险的转移。而非保险转移则是指将风险转移给某些专门的机构,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只能实现企业部分风险的转移,而当接受方无法承担时,则还是需要转移方来承担损失。

3.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强化风险意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有一支由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组成的领导队伍,因为这些财务管理人员把握着整个企业的财务决策权,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他们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也要注重思想的转变,风险意识的形成。其次,在进行招聘时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行竞争上岗的制度,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最后,对企业的员工进行风险知识培训,让他们对财务风险有更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业务中的损失。

4.加快与国际接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只有按照国际统一惯例和会计准则来要求自己,才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规避,减少企业的损失。

总而言之,企业应该提高对内外部环境敏感性,不断学习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以达到国际标准,并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规避措施,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变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爱东,赵金玲.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联动机制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构思[J].会计研究,2010(12).

篇8

(一)会计收益的计量会计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确认和计量各种收入和费用,根据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来计算。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收入实现、应计制、历史成本、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原则。对于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波动,如无客观事实认定,不予确认。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二)经济收益的计量根据经济收益观,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比较该会计期间期末和期初的净资产,_在扣除投资人追加投资、加回已对投资人所分配利润后,即为该期间的损益。若期末和期初净资产相等,资本得到保全;若期末净资产小于期初,资本就没有得到保全,差额为资本亏绌;若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资本不仅得到保全,而且产生盈余,差额即为利润。人们按资本计量属性的不同,又将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前者强调名义货币资本的保全,后者强调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的保全。在资本保全观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为取得收益而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行成本(资产的现行购买市价)而不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在企业已经耗费的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不得确认企业收益。在这类资本维护概念下所确定的企业收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收益。此时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概念所确认和计量的收益在量上存在如下的关系:会计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一前期发生的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经济收益(公式1)。上式中的无形资产不是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传统的无形资产,而是另一个概念即主观商誉。以资本化方法举例加以说明:

[例1]某经营实体总资产剩余有用寿命4年,每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如表1:(假设贴现率为5%,每年折旧7000,单位为$)第一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R1)=7000,第一年初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7000x(1+5%)-1=6667,8500×(1+5%)-2=7710。100(0)×(1+5%)-3=8638,12000×(1+5%)-4=9872,合计为32887。第一年末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8500×(1+5%)-1=8095,10000×(1+5%)-2=9070,12000×(1+5%)-3=10336,合计为27531。第一年的主观商誉=(折旧)7000-(32887-27531)=1644,每一年的会计收益=每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一每一年的折旧,第一年的会计收益=第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一第一年的折旧,0=7000-7000。同理可得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的主观商誉和会计收益,将各年的数据带入公式1可得到各年的经济收益(本题中有形资产未发生变化,故其数值为0),汇总见表2:

二、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概念

(一)会计收益的概念

从操作的角度讲,会计收益被定义为本期交易申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收益的五个特点:一是会计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主要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减去实现这些收入的必要的成本)。从传统意义上讲,会计界是用交易观来计量收益的。二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是指某一期间的财务成果。三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收入原则之上的,需要对收入进行定义、计量和确认。四是会计收益需要依据历史成本计量费用,要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一项资产按照获得时的成本核算直到被销售,才能确认所有的价值变化。因此,费用是耗费的资产或耗费的获得成本。五是会计收益要求当期实现的收入与适当的或相应的相关成本联系。因此,会计收益是建立在配比原则之上。从本质上讲,某些成本或期间成本被分配或与收入相配比,而其他的成本则结转为资产。

(二)经济收益的概念

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将经济学上的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Marshall)遵从斯密的收益概念并将其引入企业。当代经济学家J·R·希克斯(Hicks)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将经济收益定义为:“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该定义虽然指的是个人收益,但企业收益也可以用这个最基本的收益定义来加以解释,即在期末与期初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汤云为,1997)。由此可见,经济收益是与资本保全或资本维护密切联系的,它实际上要求在确认企业收益时必须严格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保全。

三、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差异对审计的启示

(一)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审计

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持有利得、现有资产实际价值及实物资本保全。一是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会计收益只包括已实现收益,而将未实现损益排除在外,经济收益则将企业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同样对待,而不考虑收益是否已经实现: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不一致,其差额主要是持有利得。二是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会计收益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责任。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原则内在的缺陷,特别是收入按现--时价值计量而费用按历史成本列支,使得会计收益的计算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而且使配比原则难以贯彻执行,以至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额补偿。而经济收益按现时价值计量,其反映的是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成本的足额补偿。三是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的差别。会计收益维护财务资本保全,即只要求业主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受到损害,企业收入超过投入价值部分即作为会计收益,注重报告经营财务成果。经济收益则坚持实物资本保全,只有当业主投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保全时,才能确认收益,只有保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企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内部治理方面的经济收益审计

篇9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验资风险 规避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35-03

验资业务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法定业务,它是界定企业产权关系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是一项十分重要,责任重大的业务。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涉及注册会计师验资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验资程序,加强风险意识,合理规避验资风险,使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能够健康发展,发挥和巩固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验资与验资风险的概念

根据《公司法》、《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及其他企业在设立审批时,必须提交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可见验资业务之重要性。而在验资业务中,验资风险又常常伴随而行,如何防范和规避验资风险,首先对其概念作深入的了解。

1.验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中规定,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验资的定义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验资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之一。(2)验资是一项受托业务。注册会计师必须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方可执行验资业务。(3)验资是一项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的审验意见旨在提高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变更情况的可信赖程度,满足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及被审验单位向出资者签发出资证明的需要。(4)验资的内容包括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5)注册会计师完成审验工作后,应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发表审验意见,出具审验报告。

2.验资风险。验资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验资过程中由于违约、过失、欺诈等原因,出具的验资报告中存在不恰当意见,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相应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由上可见,验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风险的承担主体是注册会计师。(2)承担验资风险的原因是验资报告出具的不恰当意见。(3)出具不恰当意见的原因有违约、过失和欺诈。违约是指没有达到合同条款约定,给委托人造成损失;过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缺少应有的合理的执业谨慎,没有实施重要审验程序形成过失,出具了不实的验资报告;欺诈是指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故意行为,明知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不实或提供的资料虚假,却加以虚伪的陈述,出具虚假报告。(4)承担验资风险的法律后果,包括行政、经济、法律责任三个方面,通常来说,因违约和过失可能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负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因欺诈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负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验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注册会计师制度在我国恢复重建20多年来,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作用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在验资业务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同时政府部门的干预和社会公众对其责任的误解,从而导致验资业务引发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使验资业务成为了高风险业务。

1.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因素。(1)注册会计师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或自身素质低,或风险意识淡薄。验资业务中除了要获得评估证明及产权证明,同时还要判断投入非货币资产的优良性和有效性,需要验资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如不能胜任业务的需要,其所带来的验资风险就很高;有些注册会计师误以为验资工作比较简单,费时少、收效快,因而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往往在不了解被审验单位基本情况,对委托和受委托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未作明确规定,对验资风险未作认真评估的情况下,就匆忙接受委托,这样必然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2)注册会计师缺乏健康的经营思想,置职业道德、业务质量于不顾,片面追求业务数目,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甚至还将就委托方的要求,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的审验程序,在未取得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就出具验资报告。这样做的结果,虚假不实在所难免,风险也就更大。

篇10

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现代社会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会计研究领域——现代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它有利于更好地拓展会计领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现代成本管理会计新的研究领域,是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其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共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汇率风险、交易风险、流动性风险、法规风险。最据权威、最科学全面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962年,美国的道格拉斯?巴娄最早提出了风险成本概念。RIMS及其战略伙伴Ernst&Young公司在其的报告中将风险成本界定为与风险相关的如下费用:保险费、置留损失、内部管理费用;对外服务费用包括咨询、必备管理和其他销售服务费;融资担保;费、税和类似费用。可见,风险成本概念源于保险业,其范围广泛,包含了因风险发生的支出以及管理风险所发生的费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哈林顿和尼豪斯将风险成本定义为由于风险存在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减少,包括风险的期望损失成本、损失控制成本、融资成本、内部风险控制成本、残值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由此深化了风险成本概念。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精确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5)残余不确定性成本。残余不确定性成本指通过损失控制、保险、套期、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以及内部风险抑制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公司选择并实施了损失控制、损失融资以及内部风险抑制措施后残余的那部分不确定性成本称为残余不确定性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现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

从成本计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成本计量是对具体成本货币化的过程,它是对实物性质的成本所作的性质上的转换,即把成本量化成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数据。而风险是无法通过实物量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确定的成本一样,通过体积、大小、容积等物理特征来衡量,也不可能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发生的货币交易来记录。从风险的性质上可以看出,对风险成本的计量方法要求同现在的会计计量方法不同。从成本的会计记录方面思考,经过了确认和计量两个程序,成本可以进入薄记系统,以便经过薄记系统的分类、整理、加工和转换,最终通过会计报表系统输出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服务。传统的成本数据较容易被记录,因为它是真实经济业务发生的,而对于风险成本,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处理加工模式来解决其记录问题。从成本的披露、报告方面看,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管理有用的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生成会计报告,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成本仅限于可以用货币量化的成本数据,风险成本作为预期成本,其不会像传统的成本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明确的数据披露出来,供管理层研究。

再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成本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分散企业风险。(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风险转移可以理解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出去,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保险、转包、转让、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方法把风险转嫁到企业外部。(4)风险的保险和补偿。要在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可以相应地建立一个职能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四个过程。在企业进行风险识别时,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支持;在进行风险衡量时,可充分利用会计的评价方法、评价技术,以增强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通过自身的防范体系和控制手段,化解和减小风险损失;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强化风险的业绩评价体系;在进行风险成本控制与管理时,可利用会计管理和参与风险决策的职能,为有效地控制风险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与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的区别所在。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为了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之中,虽然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其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企业的管理之中。如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很早就提了投资组合风险、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对于这些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对于投资组合风险可以运用数学概率技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期望预测,以寻找出最好方案。对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计算才减少其对企业的损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财务管理上的风险成本观点可以说是企业风险成本管理的一个小的方面,属于风险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是对财务这一块风险成本的研究,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涉及的层面比它大的多,覆盖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在现代企业的对外报表披露上也体现了风险成本的运用,即对预计负债的披露问题。预计负债它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的履行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可以看到预计负债并不是现在就发生的它很可能在企业将来的某一天发生,但是企业根据它的发生可能性来决定它是否要在会计报表中披露。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处理充分体现了风险意识。

三、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问题

(一)确认的难点。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成本确认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关键在于未来经济利益与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应在什么时间确认?是一次确认或多次确认?确认金额多大?应该把它们归集到什么会计科目?

(二)计量的难点。不确定风险成本计量的关键在于对量化的“可能性”做出正确估计和判断,然而影响风险成本的因素复杂多变,采用何种科学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对不确定的东西进行量化,它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怎么把握,是不是主观的职业判断占很大的成分。它的计量可不可以运用财务管理对待风险成本的方法,或者创立一个全新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这都有待我们思考。

(三)报告的难点。由于风险成本不确定性程度的差异,不同类型的风险成本的披露方面有所不同,风险成本报告模式与现行财务报告的衔接面临不少问题,如何通过报告的多种方式披露风险成本的相关信息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面临的难题。而且个人认为风险成本要怎么披露也是一个问题,是通过定性和定量想结合来披露还是选其一种方法披露?对于按什么标准来决定哪些需要披露哪些不需要披露,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决策与控制的难点。构建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发挥决策与控制的职能,风险成本决策与控制面临不确定性的影响,它们体系的建立需要传统模式的创新。

(五)风险成本是否要记录入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的成本它是否需要记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表现企业的真实资产、负债结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wWw.gWy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