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感器”精品课程建设是传感器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探索“传感器”实践教学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为视角,教学过程中注重通专结合的工程师素质训练,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体现课程实验和有感活动特征对传感器教学内容和实验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和改进,并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提出了与实际工程对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获得效果。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传感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4-0105-04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当代科学技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感器实践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变换、处理、显示等检测手段和测试技术。学生在学习传感器技术时已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如果我们采用一般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其形式过于简单,难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可应用“工程对象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感检测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又是其它现代工程专业如物流、交通、通讯和生物医药工程等共同的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工作就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传感检测技术”课程配套的传感器实验是刚刚发展建立起来的工程实验课程。目前许多大专院校的物理、电子仪器、测控技术、自动化等专业的“传感器”课程主要以“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作为实验平台,完成十多种传感器的基本实验,该实验系统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内容单调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的结果也比较粗糙。动态实验内容在规定的学时内学生基本不能独立完成,通常由教师进行演示。这种实验模式格式化,模型基本固定,学生完全按教师和实验讲义要求的内容、步骤进行实验,难以提供具有个性思维的训练。
另外,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的教学实验中都是以模拟实验箱和数字仿真实验为主,目前教学中主要采取的这些实验方式缺乏与实际工程对象相结合的系统实验理念,这种教学方式的后果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课程并做完相关的实验后,仍旧对检测技术、控制原理与控制工程的本质内容缺乏理解,甚至连许多基本的概念都不能很好的消化和吸收,更不用说应用手段和方法去创新性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随着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创新的工程专业都有了共同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课程,如电子电路、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嵌入式微控制器等。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单元电路种类愈来愈多,集成规模和功能复杂程度日趋增高,由依附于实验对象的理论转向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交叉,那么检测实验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有人认为:从实践的角度讲,操作性技术是在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解决要做什么的问题,而理论上看实验者仅仅对实验效果感兴趣,对实验条件如何可以不必了解。因此,在实验技术中学生往往忽视操作性技术理论,包括实验环境、仪器仪表的特性、精度、可靠性、实验材料、实验电路等等,导致学生不能对实验内容科学、全面地理解,影响实验技术方法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就测量与控制技术而言,各种物理量大多数是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而进行检测的,它不同于普通物理实验,不仅要理解其物理效应,更要注重使用方式,因此传感器实验技术会涉及大量的电子技术。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具体检测信号的转换电路原理,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这就要求实验者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主导工程的创新思想,实践课程需要充分结合生产和工程实践,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中,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在“传感器”实践教学研究中尝试引入创新性“工程对象教学方法”,开放实验室,建立测控工程创新实验环节。
(一)创新实验模型
“工程对象教学法”模式,是以一个个典型的工程对象为平台进行教学,开展的工程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模式,主要对实验教学平台、教材、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重点是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实践课程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课程主线,改进理论课与实验课程严格分立的方式,按“任务驱动”内容分解知识点,打破“讲课+实验”的传统模式,努力使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没有严格的界定,可以在做中学,也可以在学中做。“传感器”实践教学中,重点加入与实际工程控制对象相结合的设计和创新实验模型。
要实现“工程对象教学”模式,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室必须具备工程化的测试对象,能够让学生利用工程实验对象设计实验,内容包括传感器的选取、安装,反馈信号的获取,计算机测试系统的搭建,控制信号和控制效果的分析和处理等等。这些测试被控对象必须是生产和实际应用中经常碰到的设备小型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试验模型,使之能够方便的在实验室环境中实现并展示给学生,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将课本上抽象的概念通过物理运动或现象直观的表现出来。
倡导工程对象的课程内容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克服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有的内容仅面向部分尖子学生。部分基于工程对象的课程教学在时机未成熟(或低年级)时可先开设实践教学的选修课,基于丰富的工程对象的实践教学的优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初级的工程对象可使学生了解各单元技术在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及与其他单元技术协同工作的机理,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深入理解掌握中、高级的系统技术。而综合通用型工程对象可使学生借助基础对象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构建实验系统平台
基于工程对象的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没有本质的冲突,可以以对象为主线将各项传统的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课程融入其中,赋于系统的概念,是对传统实践课程的补充、完善与提高。将单一的实验改为综合实验,内容充实了,教师只给出要领,具体细节要学生自己思考、讨论、配合。将实验室典型工程对象分三大类:
第一,专用型。主要分别服务于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实训,如用于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工程对象有:转子实验台、位移实验台、环形输送线;用于自动控制原理的工程对象有:工业机械手、水箱自动控制;用于信号与系统的工程对象是:系统仿真设计、频谱分析;用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程对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等。 第二,综合型。主要服务于所有或部分专业的专业课或综合素质训练。典型电路模块(基础类);仿真对象(专业类);教育机器人(通用型);智能机器人(专业类);可用于专业课教学与实训、科研。第三,综合大系统,模拟建立生产线管理等局部功能,用于素质综合训练。如用于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训练或课程设计。
建设检测技术实验的运行控制平台,要求实验系统既能方便地搭建控制系统,对工程对象进行实际的检测与控制,又能采集和记录控制效果,并对控制效果进行分析和处理。为了支持多种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可采用单独的部件去实现每一项功能,然后再通过总线,把完成各项功能的部件组装起来,快速形成一个控制器系统。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平台是MATLAB仿真环境,该软件能够方便地对各种测量控制系统和算法进行建模和仿真,评估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平台内置数字PID、一阶系统环节、二阶系统环节和软仪表盘、软信号发生器、软波形显示,并能与各种接口进行组合与连接。目前已完成的典型工程测试对象有十多种,如:电机运动模块、无损检测模块、秤重模块、工件计数等。
(三)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实践
开放实验室是加强学生课外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开放实验室激励了学生参加科研实验和设计创作,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参加工程实践、并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项目,让学生承担部分实验室主技术工作等,也作为学分制学籍管理奖励学分的依据。对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科技立项、电子大赛的学生必须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这样需建立实验室教师值班制度,或以学生管理方式为主,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交流,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各项课外科技立项、电子竞赛等活动。目前,测控专业在大二、大三阶段就要求全部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电子竞赛的预赛训练,选拔后可参赛。为了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本学科的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解前沿性的科研开发课题知识内容,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有一定认知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这些工程实践,可以从研究项目的立题、设计、制作、调试,以及工艺、工具、测试、维护等实践环节有系统的训练。
三、教学效果及改进建议
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培养,要求授课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现代技术和综合测试技术,加强充实操作性技术的理论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应逐步转向对系统的研究。在实验技术方法上将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作为技术载体具体地将各种方法运用到“传感器”教学的全部过程,即每个程序、步骤之中。将传感器实验数据和结果直接送计算机显示,并根据测试曲线分析试验结果,建立数学模型。
工程对象教学方法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自觉学习成为风气,可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工程实验上,这一教学方式对目前大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有消弱作用,并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有一定借鉴。
对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科技立项、电子大赛的学生必须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这样需建立实验室教师值班制度,或以学生管理方式为主,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交流,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各项课外科技立项、电子竞赛等活动。目前,测控专业在大二、大三阶段就要求全部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电子竞赛的预赛训练,选拔后可参赛。为了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本学科的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解前沿性的科研开发课题知识内容,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有一定认知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这些工程实践,可以从研究项目的立题、设计、制作、调试,以及工艺、工具、测试、维护等实践环节有系统的训练。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教研组教师一直不遗余力的全力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2012年相关专业的学生获奖部省级、国家级奖30多项,这也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一个特色。毕业生优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适应性强,除继续深造者外,大部分被电子信息、通讯、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行业的研究院所、三资企业、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录用,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许多人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
通过实践教学研究认识到,大学生的认知实践应该分系列、分层次,并贯穿大学学习整个周期。从更广义的角度看,认知实践的内容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工程技术认知、基础认知实践包括工艺知识、常用工具、基本的调试方法等。所有认知实践均可在实验中心开设选修课,创新实践活动也应该是系列化、分层次。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能仅靠工程训练或实践训练形成,还与课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紧密关联。目前,传感器实践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完善与改进:
第一,实验教学管理不科学,本课程还没有实现全方位的网上教学管理,如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报告、预约实验等,实验室动态管理还得不到基本保障;第二,实验室技术人员不足,应对教学和实验在岗人员进行公开筛选,择优聘任。建议理论课教师兼职,外聘优秀技术人员担当实验指导教师,聘用优秀研究生或本科生帮助助课、指导实验、管理实验室,提倡教授充实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第三,实验内容更新慢,除保留传统实验技术外,应该尽可能的引入新型传感器和新的实验装置,开设新的课程内容。虽然自行研制实验平台,建设实验设备,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传感器”课程要求。另外,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室实验设备陈旧,不能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平台、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地。“测控”专业的大学生进校后,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逐渐安排由简到难的实践内容,这个过程别要求掌握经典的实践环节和现代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进入大四的毕业生、研究生学习阶段,还可以进行控制工程、智能系统的学习,解决各种非线性复杂系统对象,进行建模、以及控制理论的研究。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感器”精品课程的建设以“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创新作为突破点,突出实践课程亮点和优势,有的放矢的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发挥示范作用,使“精品课程”建设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鸿江,尹军.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385-387.
[2]柴欣,于明,武优西.在精品课建设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与水平[J].计算机教育,2009,(12):142-143.
[3]吴建平,成毅.“工程对象教学法”模式应用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5-88.
[4]刘军良,刘冬明.高职院校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5):132-133.
[5]蒋葛夫,张文桂.以科学理念为先导,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6):25-29.
[6]吴建平,周四春,等.全学分制下的传感器实验教学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3-76.
篇2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3.教学网站及资源利用率低,应用效果不明显 转贴于
篇3
1 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①为此,需要在四个方面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一是要转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知识灌输型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以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系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加强知识通融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理念。四是在教学的管理方面,要转变统一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②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构建教师、学生“双主体育人模式”,既要确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己的控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去钻研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保持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能独立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应该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③基于这种思考,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必须能拓宽专业口径,所以必须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设置,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第二,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基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原则,突出重点课,优化专业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突出精品课。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创新教育内容,改变教学内容老化、知识陈旧、文化功底薄弱的状况。第四,精品课程建设要改变过去教学计划统得过死、课程内容知识面不广泛的现象,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学互动。
4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创新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通常都需要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④加强和规范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实践训练、考核以及教材等教学环节的教学要素,使精品课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发展。⑤具体地说,(1)精品课程在课程讲授环节,需要足以胜任精品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课程讲授任务。(2)精品课程在课堂讨论环节,应该有规范的讨论程序和内容安排,使讨论不仅成为帮助学生吸收和深化知识的重要形式,而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时比重、具体形式,不同类型课程可以灵活安排。有些专业性课程提倡单独设置讨论课。(3)精品课程的教学在作业管理环节,必须加强规范管理,使作业训练成为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4)精品课程的教学还应有规范的实践环节,要使实践环节成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依托。组织指导各种课外实践及研究活动,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改变课堂教学与课外各种实践环节完全脱节的状况。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活动。各类课程都应安排适当的实践环节。(5)精品课程的教学也需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观念,使课程考核成为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的重要导向因素。(6)精品课程的教学也必须加强教材改革与建设,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及时更新。
5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予以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品课程建设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更有成效地建设精品课程,无疑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无论精品课程还是其它课程的教学或建设,教师终归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就不可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不可能有精品课程。要加强精品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创新意识,端正为教育服务的思想,使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更新和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还要重视师德建设,要使承担精品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和能力。
注释
① 蔡克勇.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J].求是,1999.
② 郑造恒,陈伟.教育国际化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
③ 朱洪涛.近年来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及其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1998.
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精品课程;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74―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从启动至2011年9月,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初步构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群。信息管理专业是依托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朝阳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处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资源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上,这样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应借助精品课程建设,谋求更大的发展。目前对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自身教学团队已建设的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论 述[1],一类是关于某一具体课程基于精品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论述。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情况如何?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研究则相对缺乏。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省略)上2003-2011年评选出的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由于信息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范围较广,不同学校专业建设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异,为了减少争议性,课程研究的范围为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及其下属信息管理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该9门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2]。研究样本的获取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课程中心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起止时间为2003-2011,教育层次为本科,一级学科为管理学,二级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级别为国家精品课程,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检索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1年9月,信息管理专业的9门主干课程已建设有国家精品课程18门,其年度分布、课程名称及所在院校如表1所示。
本研究依据课程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参考赵芸辉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现状分析与建议》中的分析框架[3],最后确定了相应的内容分析框架,具体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组织、评价等4个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总体概况
由表1统计分析可知,信息管理专业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运筹学(运筹学)、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管理统计学,其中以核心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最多,有4门,占总数的22.2%;其次是运筹学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分别有3门,各占16.7%;管理学建设了2门,占11.1%;其余课程均为1门。从课程的院校分布来看,精品课程所属院校共14所,其中“211”院校13所,占总数的92.9%。江西财经大学建设了3门,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各建设了2门,其他院校均为1门。
(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与分析
为进一步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组织、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逐一进入各个精品课程网站调查。调查发现,其中10门课程是无效链接,需要密码登陆且无有效密码的网站1个,最后确定剩余7门有效链接的课程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有效链接仅达到38.9%,具体年度及课程名见表3。
1. 教学方法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中规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4]。
从表4和表5的统计结果可知,在所分析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能明确体现出教学方法的达到100%。传授法已经完全渗入教学当中,占总数的100%;体验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紧随其后,都分别达到85.7%;直观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率较低,只有57.1%。从具体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讲授法使用率最高,达到100%,其次是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都达到85.7%。信息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5],故其使用率较高。而模拟演示、讨论法的使用率为57.1%,启发式教学的使用率为42.9%,实习法的使用率为28.6%,问题解决法和游戏竞赛法的使用率仅为14.3%。这些教学法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使用率普遍较低。
2. 教学资源
(1)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各教学单位规范教学内容、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开展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正确制定并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教学大纲应设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各环节教学安排等内容。
研究涉及的7门课程全部提供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学时安排以及参考教材等。
(2)教材
7门课程都对课程采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介绍,且全部提供了习题练习,让学习者自评自测。其中有3门课程提供了电子教材,还有1门课程建设了课程学习模块,在模块中有章节内容、章节学习指导、章节视频、动画案例等。
(3)教学课件
课件是教师和学生共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借助课件开展教学,学习者可下载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经统计,只有2门课程没有共享课件,有共享且能打开的占总数的71.4%。这些课件从制作技术上来看,可以分为PPT、PDF、网络课件等,其中以PPT课件为主,占56%,PDF格式的课件和网络课件各占22%。
(4)教学录像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4年),教学录像的音频、视频都要制作成流媒体形式,音频与视频图像有良好的同步,播放流畅,对外实现共享。
统计数据表明,7门课程都有提供教学录像,其中4门授课录像是完整的授课内容,其余3门课程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其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授课录像的呈现形式可分为“在线播放”和“在线播放+下载播放”2种形式。统计显示采用“在线播放+下载播放”形式的有2门,其他的只能在线播放。
(5)实践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服务[7]。根据实际情况,专业着重于培养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8]。统计显示,7个研究样本中,有2门课程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内容,其余的5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采取2种或以上的不同教学形式体现,具体见表6。
(6)课程扩展资源
本研究将课程扩展资源定义为除了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所有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据此,本研究将课程扩展资源分为参考文献、文献资料、网站资源、专家讲座、学术会议、该门课程的其他教学站点、教师队伍中主讲教师的专项研究、专业术语、问题集锦、专业期刊等类别。
通过对7门课程的扩展资源的调查分析可知,课程扩展资源类型繁多,几乎没有两门课程提供的课程扩展资源的类型是一样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7。其中提供参考文献资源的最多,达到85.7%;提供学术科研相关资源的占71.5%;提供网络资源的占28.6%;提供问题集锦资源的占14.3%;提供专业英语资源的占28.6%。
3. 学习活动组织
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精品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精品课程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利用精品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协作工具开展的一系列学习行为,并借此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
本研究将学习活动分为基于学习资源的学习活动和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即是借助精品课程中提供的大量优质资源来开展自主或探究学习活动;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又分为同步交互活动和异步交互活动。在此主要分析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
7门纳入研究范围的精品课程中,6门课程设计了在线答疑的同步交互平台,但全部未对外开放。在这7门课程设计的异步交互平台,其主要形式包括论坛、留言板、电子邮箱、通知公告四类,其中使用论坛的有1门课程,且只针对校内;使用邮件的有3门课程;使用留言板+电子邮箱的有1门课程;使用通知公告的有1门课程。
4. 评价
在评价方面,主要从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显示,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作业习题和试题,7门课程均有这种评价。从题型上看,各类题型的比重不等,常规题目(判断、选择、填空、问答、计算题等)所占的比重较大,达到100%。
另外,从操作及交互性上来看,提供在线测试的课程占27%,仅呈现问题题目但无法在线回答的课程占73%。经调查,在线测试出现在2007年以后的精品课程,这将会是以后精品课程建设的一种趋势。
研究样本统计显示,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提供教学效果评价内容的只占了89%。它们主要可分为评语和调查问卷/量表两种评价形式。其中评语是主要采用的评价形式,占89%;而调查问卷/量表的比重相对较小,仅占11%。
5. 教学语言
研究样本统计分析还发现,7门课程中有1门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1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其余为汉语教学。
四、结论及建议
(一)从整体来看,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分布不平衡,主干课程未建设齐全
“211”院校凭借雄厚的师资、良好的设施包揽了90%以上的课程。信息管理专业9门主干课目前建设了8门,还未建设齐全,且专业扩展课不多。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今后还需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并利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共享辐射到其他层次院校,推动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共同建设与发展。
(二)课程共享程度不高,持续性建设欠缺
在2003到2010年的18门信息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有11个网站因各种原因不可用,或需密码登陆,数量高达61.1%。在研究样本中能够体现课程持续发展的少之又少,仅2003年度复旦大学黄丽华老师主讲的精品课程在坚持更新其授课的教学录像,截至检索日期,有2003、2006及2008共3个年度的课程录像。可见各院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的评审,而忽视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目的是优质课程的示范和共享。精品课程没有公开共享,谈何示范作用呢?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建设工作。
(三)教学方法多样,但学生主动参与不足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9]。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都能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讨论与启发相结合,既有直观性强的模拟演示法,也有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发现,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游戏竞赛法以及实习法,这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精品课程建设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四)建设有多种教学资源,但数量不够丰富
例如部分网站虽提供有教学录像,但仅有1-2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资源的建设应该是持续的,除少数课程外,多数课程资源的更新未能紧跟课程的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专业而言,课程教学更注重实践性,但仍有部分课程未建设实践性教学内容,或虽有建设但形式单一,多以实验报告指导书的形式呈现。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都能重视课程扩展资源的建设,并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学术前沿,但相关网络资源和国外相关资源的推荐比较薄弱。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资源的建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师生交互平台单一,互动不足
研究样本调查统计表明,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交流互动手段多数以同步在线答疑为主,且都只是针对校内学生,并不对外开放;异步交流方式则以电邮为主。而学生常用的即时通讯工具QQ、留言板、博客等工具并没有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平台。Web2.0技术的发展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优质示范课程,应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促进师生的交流,充分利用新技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六)评价体系以学生自测为主,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量化数据少
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评价仍是以习题和在线测试为主,题型则以判断、选择、填空、计算、问答等常规题型为主,缺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多数课程是直接提供测试题和答案,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和评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以专家和学生给出过程性的评价为主,缺少问卷或量表等量化评价结果。能够由学习者控制测试过程并由系统自动批改的少之又少。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更应该是改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手段的有利工具。因此,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改进评价方式,提供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七)初步意识到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统计显示,有少部分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开始注重国际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开展英语化教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只是作为优质示范课程辐射全国,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和发展,精品课程的辐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应放眼全球,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五、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0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广大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晋升高职院校后,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工作随之跨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7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示范专业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前形势下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的学院重点工作。通过这两年多来的课程建设,我院共建成了2门国家级、16门省级、4门教育部教指委级精品课程。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深深体会到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我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体现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和学科特色,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宽口径,厚基础”不同,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的需要,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
首先课程内容首先应该是活跃的、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要能跟上日益发展更新的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其次,课程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否则其它各个方面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优化,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当在非常熟悉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深人企业收集资料,以体现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完善大纲内容。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是边讲边写,学生边听边记,课程讲授大多沿用概念—原理—运用的传统方法,学生参与程度低。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在利用程度上还参差不齐。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一种模式。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这次我院各系在精品课程的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将传统的讲授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纺化系,在这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较好地体现了其学科特色,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也可看出,我院一些精品课程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表现教学内容与教授方法的协调应用上还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改进教学效果和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优化教学手段还要处理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手段的优化对教学质量的优化所具有的优势。
4教材的整合优化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衡量一个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与高职高专相配套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注重教材的系列化和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的相呼应,并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此外,教材建设除了选用以上这类优秀的成品教材之外,我们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例如,我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和行业需求,编写了51本特色教材,进一步完善了主干教材的系列,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篇6
关键词:图像处理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改革实践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它不仅应用于专业的平面设计、排版印刷、装饰设计、动漫设计、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摄影等诸多领域,而且也越来越得到广大普通电脑用户的喜爱。图像处理技术是我校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起基础支撑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为后继课程更深入的学习,也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通过探讨图像处理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教学改革。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为此,我校成立校、系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和系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1]。
根据图像处理技术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和目标,为突出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在全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教师队伍、教学资源与研究、实践教学条件建设5个方面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及具体措施,并确定了5年内该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2.1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典型案例和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以一体化教学环境为教学情境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考虑软件版本的更新和行业发展,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2) 课程设计的思路。依托职业岗位群,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梳理出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由此形成理论教学任务与实践教学任务,以完成这两项教学任务来组织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实施中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行业标准牵引,紧密结合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学模式,运用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完善的学习资料、丰富的课程资源、真实的实践环境作为课程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教学融理论与实践、职业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教学形式,以职业资格认证、行业企业及客户认可作为评价标准。
根据对行业和我校近几年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毕业学生就业职业岗位的调查,我们确定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以及各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详见表1。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各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技能标准考核内容,跟踪软件版本的更新,选取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
4) 教学内容的划分。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划分为9个模块,整个课程按照模块围绕核心知识与技能点展开,理论与基础实践融合交叉,纵向上前后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
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加认证”的递进型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演示、学生实验、课程设计、校内专业综合实习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校外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5个阶段。除课堂演示外,每个阶段分“基础、提高”两个层次进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
5)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以项目实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各模块与知识点用实例贯穿,理论与实践交融推进,按照赏评、学习、模仿、创新、实现等层次式发展,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整个实践教学采取“项目驱动”进行训练,实现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对接。
2.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本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实践过程阶段化、考核方法立体化,以及“教学做三位一体”和“学用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贯穿启发、讨论、点评以及视频辅导等教学方法,工学结合,多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运用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发网上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等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目前,本课程全部内容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和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基本教学资源已全部上网,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和互联网,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天候、立体化”的学习平台。不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技能,为学生创作优秀作品,提高图像处理技巧提供思路。通过加强日常教研交流、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另外,依托计算机协会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积极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2.3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校、系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一目标,通过选送中、青年教师到高校进修或到企业锻炼,积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课程组以青年教师为主,通过培训获得高校教师、NIT教师、考评员、广告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80%。校级教学效果测评获得优秀的教师占70%,基本上已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4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近几年,学校加大对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支持力度,新建和改造校内计算机实训基地,新建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动画一体化教室、艺术设计制作中心、摄影工作室,购置了包括HP图形工作站、迪生网络线拍系统、苹果电脑机、电脑刻绘机、彩色喷墨写真机、冷裱机、手写数位板、非线性编辑系统、摄像机、照相机以及专业灯光器材等数字媒体方向的专业设备,同时建成数字媒体(教师)工作室一个,有效地改善了实验条件,保证了图像处理技术项目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加强与本地众多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印刷公司、婚纱影楼、影视传媒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加强现场教学,力争让所有学生参加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目前已经建立包括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铁路局电视台等13家校外实训及产学研基地,使本专业的学生在正式就业前就得到较好的锻炼。
2.5重视教材建设
2008年,系上组织课程组编写数字媒体技术系列教材,目前《图形创意设计与实现》、《视频后期编辑》、《Flas设计》、《多媒体作品创意设计与实现》等6部教材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已在我校使用。同时为与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课程组已开始编写《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教材,并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开发CAI课件。
2.6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精品课程从开设到成熟、从完善到精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我校已构建了包括学生成绩,学生和督导对该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评价,社会和同行评价3个方面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先后出台了12个关于加强、推动、规范和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精品课程从最初申报、审核立项、到校级评审,每一环节都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处组织召开由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系部主任、教学督导、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特别在学校评审阶段,竞争很激烈,以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学校审核立项建设的共有13门,经过评审淘汰了5门,评选出8门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并确定了包括图像处理技术在内的3门课程参与省级精品课程评审。
在完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的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各部门时,学校统筹协调,大力支持;对获得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给予资金奖励和颁发证书,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
3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在学校高度重视和软件系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将图像处理技术课程建设成为“2009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基于该课程的“‘内容项目化、过程实战化、制作产品化’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改革”获2009年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厅级奖,另外在课程改革方面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2]:
1) 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多人参加专业进修、国内学术交流、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
2) 实施了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主编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媒体技术系列教材。
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自主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按知识点录制了全部视频教学辅导,有内容丰富的各种资源库,并设有课程交流论坛,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5) 近5年来,课程组教师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大奖20项。
6) 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
4改进方向与实现途径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有以下几点需进一步改进:
1) 教师队伍需进一步完善,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
2) 针对学生培养的层次,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动态更新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用3年时间建成CAI教学系统、网络试题库以及实现网上考试;维护好精品课程网站,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
3) 进一步密切产学研的关系,加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对外宣传和交流。
4) 进一步将设计创意思维和行业标准要求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不是为学习软件而学习,而是将设计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同时始终考虑行业需求。
5) 进一步加大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投入。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课程组教师密切配合,结合专业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专业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精品课程;会计学科;应用性;课程内容;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本科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会计学科的特点
会计学科是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经济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变革等都会引起会计学科相关课程的调整与更新。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而且随着网络化社会的来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剧,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学科的“非稳定结构”表现得尤其突出。
由于具有实践性特点,会计学科更为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如,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提出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市场化办学方向”相结合的本科办学特色。1.高素质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应用型主要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和选用教材的导向作用上。3.“国际化”的特色体现在招生方向的设立上。早在1987年会计学院就开始招收国际会计专门化。2001年,会计学院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合作,从当年入学的本科生中招收了东北地区首批国际会计方向的学生。国际会计方向的全部专业课程均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部分课程由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驻华机构选派外教来校讲授。4.“市场化”特色体现在根据毕业学生的就业趋势,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根据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来培养高素质人才。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乃至学科内容的非稳定结构使得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都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基本内容,必须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并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同时各门课程还应该厘清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累积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精品课程的全方位解析
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具体而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整体和全局的观念和视野,把综合系统工程科学地分解为若干有具体目标的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就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核心环节。
(一)一流的师资队伍
精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前提。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差距,所以,造就大批教学名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成功的。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求师资结构要合理,即师资的学历、职称、年龄以及学缘关系配置要合理;其次要求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高。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培养、教师梯队以及师德、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师德建设。师德问题既是个人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它是当今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折射和反映。“说到底是一个人格、人品和价值观问题。”高尚的师德的核心内涵就是对学生的爱心和对事业的责任心。教师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高尚的师德都源自对事业及对学生的爱心。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二)一流的教学内容和精湛的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包括:教学内容设计的先进性、课程内容处理的恰当性、课堂讲授的艺术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践教学的实用性等方面。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课程内容在处理上要明确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恰当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本课程与相关课程或前后课程的关系,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精湛的教学方法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的应用(包括网络教学、CAI课件的应用)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个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讲授,讲课失去艺术性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流的实验条件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实验条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硬件条件。 为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必须有完备的实验室,实验工具要能满足基本的实验要求,能开出实验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和流程。
(四)一流的教材和其他教学文件
教材建设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精品教材对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文件辅助资料,前者主要有理论教学大纲、试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后者主要包括课时授课计划、教学任务书以及试题库等。
(五)一流的管理制度
精品课程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就必须有一套保障制度。1.教师管理制度。如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教师试讲制度等;2.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如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3.质量评价制度,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毕业及用人单位评价制度等。
三、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既要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来确定发展思路,又要结合会计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动态性、创新性和实验特色。
(一)课程内容建设的基础性和前沿性
一门课程要称得上“精品”,应该具备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些特征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来体现,所以课程内容建设是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1. 对于会计学科而言,应该把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作为主要目标,力争通过科研和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得课程内容能够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法规的规定,以期不断实现学生的知识更新,调整学生的素质结构。
2. 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兼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会计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3. 注重教学内容创新。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根据教学需要博取众家之长。教学内容要取舍得当,组织安排科学、合理,能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进展引入教学,及时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能和本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克服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倾向,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美国教育学家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个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要实现会计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针对会计学科知识的动态性,笔者认为,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比如,东北财经大学组建的财务管理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团队可以造就一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高质量课程教学的接力。在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青年教师要做到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并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发展及时加以调整,使之成为精品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
另外,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应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培养“双师型”的主讲教师搭建桥梁,鼓励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到对应的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
(三)教材建设的多元化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但我国教材建设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从编写到出版周期过长,教材形式单一,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一本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出版后就落后于现实的情况屡见不鲜,而立即再出版又不现实,这些都将影响精品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应该在各高校倡导将所有精品课程建立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并列入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执行,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应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充分条件。
会计学科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要完整地考虑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等环节,因此辅助教材的建设也十分重要。为了配合案例教学,应编写教学案例并定期出版。无论是会计经典案例、审计经典案例和财务经典案例,都要以会计学科的教学需要为目标,以中外资本市场发生的典型事件为主样本,从中精选出与各类会计课程知识点相吻合的案例。通过案例库建设可以加强案例教学,同时在精品课程共享资源中可以充分体现会计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实现由程序式教学法向发散式教学法的转变。在会计学科课程讲解中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避免教师在课程上的极力灌输和学生课下的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主讲教师对于关键概念、主要方法、核心理念等均要设置多级问题,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要强调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会计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其他具体的知识点,都应辅之以过去的经典案例或者是当今国内外资本市场中的最新案例,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教学也是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应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坚持业务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变为可操作的技能。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经历实际操作的体验,让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需要创新,会计教学手段的创新包括教学中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演示的创新,包括制作挂图、模具与教具以及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同时,要重视采用课件教学,这样可以扩大知识容量,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创新性、持续性和开放性是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推动力和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成就标榜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不是一时的精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材建设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更新。同时,会计学科的精品课程同其他学科的精品课程一样,应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社会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静树.精品课程建设浅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6).
[2] 徐经长. “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03,(12).
[3] 袁德宁.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篇8
关键词 精品课程;录像;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37-03
精品课程录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录像,与普通的课堂授课有较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它是作为教学公开示范课,以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为目的,它代表了教师讲课的最高水平,它以录像的形式把教师讲课的内容和过程拍摄记录下来,通过网上开放,供广大师生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它还可以为实现教学课堂评估、教学观摩、师资培训、名师讲堂、评课和评职评优等发挥重要作用。
要拍摄好一堂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素质与形象、学生的反应程度以及工作人员拍摄技巧的运用都非常重要。然而,这三者之间,教师作为主讲老师,是拍摄的主体,教师如果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优雅的气质性格、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美好的仪态风度,必然更能让学生乐于接纳,更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更好地增强讲课的效果。所以,一堂好的精品课程录像课,教师的素质与形象,对拍摄好精品课程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笔者多年从事精品课程摄录制作,接触较多参与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深感教师素质与形象对拍摄好一堂精品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谈谈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精品课程录像课。
1 仪容仪表
1.1 活力自信
教师从站上讲台、面向镜头的那一刻,就应该给学生感觉到是充满活力和自信的,在精神风貌上让学生感觉到是愉悦的。这在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会给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注重仪容仪表的教师往往更能第一时间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当然,活力自信的体现,需要教师平时学识的积累和修养的自我完善,拥有宽广和博大的胸怀,才能在一举手一投足中显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1.2 穿着得体
根据拍摄经验,一般要求教师着装整洁大方,衣服的颜色要搭配合适,不穿奇装异服。女教师可适度化淡妆,男教师头发整齐,最好不留胡子,注意脸上不泛油光,保持干爽,否则会在拍摄的过程中造成画面反光不和谐。衣服尽量避免穿红色,因为摄像机对这种颜色不易还原,容易在画面上缺乏质感和层次感,出现色差。红颜色的边缘最容易与其他颜色发生串扰,造成边缘轮廓不清,拍摄镜头长时间停留在鲜艳的红颜色也会使人烦躁、视觉疲劳,造成眼睛的不舒服。另外,还要避免穿窄条纹或细方格衣服,这些衣服会造成边缘不清,引起画面波纹交杂的频闪烁,影响观看效果。
1.3 举止大方
不同教师都有自己的讲课风格,有的教师上课喜欢站立,有的喜欢坐着,还有的是且站且坐。作为精品课程摄像讲课,最好的方式是以站姿形式讲课。这是因为,采用站姿讲课更符合拍摄的风格,教师也更能利用肢体语言突出个人的特点,展示个人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更加活泼生动。当然,教师站立的方位和形象也是很重要、很有考究的。一般来说,教师讲课应尽量站在讲台中央,身体自然挺直,不能弓腰,仪态大方得体。因为教师只有站在讲台的中部位置,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看到教师的全貌、表情和姿势,更好地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另外,也有部分教师喜欢讲课时在讲台上左右走动,或者站在讲台侧面,又或者走到学生中间讲课,这都是不好的习惯。频繁的走动容易造成摄像机来回跟踪,使得拍摄的画面不停移动,让人感到镜头不够稳定,影响拍摄的质量。而侧面站立,必然有一部分学生看不到教师的表情,妨碍交流。走到学生中间更是会使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坐在前面的学生对教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从拍摄的效果来看也是不理想的。教师如需要借助幻灯讲课,则应该站立在幻灯的右侧,面向学生,利用光笔指示讲课内容。教师不要站在幻灯的中间,更不要背对学生讲课。所以,教师在上精品课程录像课时,必须熟悉课堂环境,选择讲课的最佳位置,既保证摄录的效果,又要方便和学生交流,在学生面前更好更充分地展示自我形象。
1.4 谈吐优雅
在精品课程摄录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谈吐优雅与否,直接影响讲课的质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切忌声音过细,语速平缓无力,或中间长时间低头看教案,或不时出现一些不雅动作,如干咳、口头禅等。这些毛病都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的,要特别注意克服。一个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在讲课中应该做到对教案熟悉,胸有成竹,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讲课技巧,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利用语音的快慢、高低,有效控制讲课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有时,教师借助不同的表情、手势、目光等肢体动作,往往都会很好地营造出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2 业务素质
2.1 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要出色上好一堂精品课程理论课,必须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课堂责任感,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一个好的教师往往在讲课过程中能把一堂精品课程专业理论,通过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享受知识探索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切忌那种平淡乏味、照本宣科的新闻报道式教授方法。
2.2 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得精品课程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精品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根据精品课程讲课的特点,既突出教师作为主角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配角的作用。教师在讲述基本理论知识的时候,要避免单一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教学形式尽量多样化,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真实性、形象性和有覆盖面的教学案例,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形式多样、讲演更加生动精彩,如在课堂中除了平时使用较多的幻灯课件外,应根据课堂自身的教学情景,设法融入诸如案例教学、课堂提问、学生课堂虚拟角色示范等教学内容,充分让教师和学生达到教与学、学与乐的完美结合,把一堂原本单调枯燥的理论课程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2.3 熟练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素质也相应提出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的录像教学,大多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上课的形式和教学手段与传统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传授科学知识的相应技术,懂得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各项操作,能熟练运用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教学课件制作软件,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信软件等。另外,教师还必须熟悉和掌握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现代化设备,如多媒体投影机的性能、操作和注意事项,视频展示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音视频设备的连接和播放,中央控制系统的操作以及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设备的配套使用等。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系列变化,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师传授知识更加高效、便捷。
2.4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以教师和学生为拍摄对象,通过拍摄教师和学生良好的课堂互动,再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讲授和教师的风采。一堂好的精品课程录像,是教师、学生及摄录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所以,教师懂得如何与他们沟通,获得他们的精诚合作和共同营造良好的拍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与摄录人员的沟通。授课教师应在课前主动和摄录人员沟通,让他们了解主讲教师本人的授课特点和本次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安排,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细节与摄录工作人员一起策划拍摄流程,听取摄录人员的合理建议和技术指导。课前到拍摄现场熟悉课堂的教学环境,如对拍摄场地、机位安排、灯光强弱、音响效果、教室座椅布置等都要有了解和精心的准备,做到对教学各个环节心中有数,以免在讲课时出现不必要的差错。
2)与学生的沟通。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教师在讲课前应和学生沟通,向他们指出配合老师上好精品课程录像课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学生提出课堂要求,如着装整齐,精神饱满,专心听讲,不要把水杯等不是课堂物品的东西摆放在桌面上,书本和纸笔的摆放也要整齐,保证拍摄的画面让人耳目清新、舒适。如有在课堂上安排提问环节,最好事先设计好提问问题并通知要被提问的学生有所准备,并让他们上课时先佩戴好无线话筒,分坐在中间或左右靠前的不同位置,方便教师提问和镜头跟踪。要求学生在回答提问时要起立,神态要自然,声音要洪亮,面向教师,不要观看摄像头。当然,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和时间不能过多过长,否则会影响教师的讲课效果和质量。
3 结语
一门优秀的精品课程录像,是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充分展现,它既是拍摄人员精心制作和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教师讲课艺术的结晶,是教师素质和形象的最佳体现。
参考文献
[1]谢新就.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2(4):193-195.
[2]孙西朝.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8):50-52.
[3]张伟,等.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设计与制作[J].现代教育技术,2010(2):153-157.
[4]初万江,等.如何摄制高质量的精品课课堂教学录像片[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6):568-571.
[5]胡舜水.如何拍摄课堂教学录像课[J].中小学电教,2007(1):140-141.
[6]程艳荣.精品课教学录像的制作与技术处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58-59.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转型 升级
[作者简介]蓝洁(1981- ),女,广西博白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天津 300072)方绪军(1982- ),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2GXMS190)、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工教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317)、201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20-03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部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将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推入崭新的转型升级与发展阶段。高职类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以实践获得的理论来推动课程发展,以研究的成果丰富课程内涵。因此,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分析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是十分必要的。
一、明晰转型升级的背景
(一)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回顾
根据评审指标的改革与发展,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2006年。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与普通本科精品课程共用一套评审指标体系,虽另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高职高专课程适用)”,但高职类精品课程评审的针对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不强,忽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分类定位。在这一阶段,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占全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比例仅为16%左右。
第二阶段是2007~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类型”后,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的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制定并实施。与第一阶段相比,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强调“必需够用为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二是在教学效果上增设“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相关指标;三是强调实践条件和环节,2007年的评审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由二级指标上升为一级指标,2008年修改为对实践条件的评价,体现高职教育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和含有实践环节课程的建设,提倡职业性的改革方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特色。在这一阶段,高职课程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共有1042门高职类课程被列为建设对象。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独立评审标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分类指导的亮点。
(二)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政策简述
2011年至今,教育部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而是实施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意见》和《办法》的颁布,拉开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大幕,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也在新的评审和指导标准下向着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在 “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属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的课程”也就无法进入评审遴选;从2013年起,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课程有1011门,其中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336门,占总数的33.23%。在《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的推荐课程限额中,2012年未完成转型升级的原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中的530门将进入推荐限额范围。因此,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发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点。
二、把握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着力点可从评审指标体系的两个维度来分析和把握。
一是比较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与原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把握精品资源共享课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充分利用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挖掘转型升级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对比原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保留了对课程设置与定位、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内涵整合更新到教学资源、建设环境的基本内容中,但最突出的特征是充分强调了课程资源“持续更新与共享”的指标内涵,着力于推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因此,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首要着力点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做到课程资源的共享。应结合课程资源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标准性要求,提升技术支持的条件,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并促进全民学习意识的养成。
二是比较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评审指标与普通本科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明确高职类课程建设的特殊基础和发展导向,挖掘高职类课程的特色。《办法》在课程团队、内容、资源、技术四个方面明确提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高职类和普通本科类课程进行完全的分类评审和建设。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指标充分强调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负责人的行业影响力等主要评分观测点,将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课程负责人工学结合的执教能力、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力度、课程拓展资源中的典型新技术应用和生产案例等纳入评分标准。由此,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另一着力点应是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征,在课程建设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
三、落实转型升级的必要环节
(一)检视与扬弃
“检视”意为回顾检查,“扬弃”则是哲学术语,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既有克服,也有继承的性质。结合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检视与扬弃应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性战略,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克服、抛弃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消极影响。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经过近十年的评审与建设,从建设成果和各方面的反馈来看,主要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遴选出来的精品课程适合于教师参阅,不太适宜学生自学。由于评审指标在内容、功能、标准方面的模糊描述,致使多数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重模仿,轻特色,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将精品课程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为通过评审,严格模仿已建成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内容框架,模糊高职类课程本身的特色,忽视师生的实际参与使用效率,缺乏课程持续建设的长效机制等。已经暴露出来的两个主要问题应是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予以抛弃的思路和做法。
2.保留和继承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并发扬到新的阶段。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都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实现有效衔接和进一步持续深化建设。按照“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组建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团队,这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仍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在“一流教学内容”框架下形成的涵盖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等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的技术调整,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在“一流教学方法”的引领下推进的探究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等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同样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强调。
(二)转型与升级
1.转型。“转型”意为转变类型,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和课程面向对象的转型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指从课程资源的有限开放转向充分开放共享。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评选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性课程,虽同时提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鼓励开放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但不作为评审的指标和观测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监控信息显示,只有65.07%的课程访问率为优良,另有23.77%的课程因存在“找不到服务器”“该页无法显示”等问题而只能偶尔访问或根本就不能访问。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因此强调课程资源必须“持续更新与共享”,并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课程网站无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列入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分标准,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共享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必要条件。高职要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在课程资源开放的理念下充分推进资源共享的转型。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学习型社会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从而增加课程的受益面,扩大课程的共享范围,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2.升级。第一,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主要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应充分重视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将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中;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应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补充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从而构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实践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采用参与式、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通过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资源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整理课程内容,形成高职特色性、交互式的丰富的课程教学辅助资源。
第二,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的升级。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升级的目的主要是克服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规范性不高、兼容性不够等问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分别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拓展资源提出具体的规范和技术要求。
基本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资源的结构必须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形成框架规范的基本资源结构;二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演示文稿、教学录像等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应形成相对统一的存储格式,如文本文件采用DOC或DOCX格式,教学录像采用MP4格式,图形图像素材采用GIF、PNG、JPG格式等;三是统一基本资源的元数据,以支持惯例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主要指课程案例库、素材库等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应遵循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统一的要求,技术构架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设计尽可能便于用户操作的界面。拓展资源中网络课程的提交方式必须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规范”或“SCORM 1.3”标准。
(三)创新与辐射
1.创新。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突破和超越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应从课程文化和课程资源两方面进行创新。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文化创新应在深化“职业性”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定的规定作用。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贯彻和形成职业性的课程文化。具体而言,应以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技术实践知识和工作实践过程展开课程结构、梳理课程内容,更新课程组织、实施、评价方式等。
提高“原创性”课程资源的比例,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的另一路径。由于高职课程教学中包括很大比例的隐性经验授受,而隐性经验在承载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与显性经验存在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知识不能仅依靠语言、文字进行传递,结合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传授隐性实践经验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应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必要工作,也是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2.辐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辐射功能的发挥,应充分考虑当前信息化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增加精品课程资源的普适性、有效性、易用性和共享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交互式、移动式终端的普及,博客、WiKi、SNS等网络交流软件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前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使学习形式从时空的固定化过渡到移动性、学习过程从单向输入过渡到交互影响、学习内容从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过渡到碎片化的微型信息组合。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把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开发适应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的灵活性、个性化特征,最大化地实现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目标,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17-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以及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实施,对于提高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定位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并且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能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集中于主干课程。
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培养和提高师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就难以形成。
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它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而是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评估办法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应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评估精品课程可以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来考虑,如表1所示。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创建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传递。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教材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打破学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改变一本教材统治学校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迁就现有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些相关人员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另外,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带入课程教学。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
学校课程的发展,首先应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就业市场导向。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就业市场,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培养各种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技师学院,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不可忽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当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即使是国家有关部门最新颁布的各种职业标准,在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背景下,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问题。但至少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考虑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技能,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培训、鉴定考试等方面都会由此产生一系列改革,帮助学校从学院式、学术性道路走向职业性、应用性轨道。
联合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会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在国际高级职业人才的素质导向中,强调六种核心能力,即表达、演算、信息与处理、与人合作、自我提高与更新、解决问题。这六种核心能力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通用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也应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另外,在课程设置中,如果能够通过教材、教学、授课来解决上述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就应该采纳,甚至有些课程可直接考虑与国外大学接轨。学生通过全部课程后可以达到高技能型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具有必要的语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掌握国际上流行的、通用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方法。技师学院自身也可在这种接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师资,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课程发展应注意社会化的问题。课程必须与社会进步、时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持沟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技师学院课程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要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适用课程。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高职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客观实际,使课程目标具有了多元化倾向。从课程目标类型来看,既要有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行为目标,也要有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展开性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思维、创造能力的表现性目标等。尽管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操作有难度,却有利于避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利于避免采用讲授、灌输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体参与、探究的方式;有利于避免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种种弊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伟军,董奇志.谈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2]周远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3]李萍.把握教育创新 实行立体化研发——高教社正式启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J].出版参考,2002,(24).
- 上一篇:安全思想教育方法
- 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