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文学叙事;审美艺术;文化传播
自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以来,究竟什么是文学的争论就一直持续不断。文学最初的定义告诉我们,所有书写出来的作品都通称为文学,后来学者们又把文学限定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形式,再到后来把文学形式基本只限于诗歌、小说与戏剧。因此音乐家获得文学奖这一事实显然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而且还在不断拓宽,信息时代出现的网络和电子文学也都是对文学形式的突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从精神层面上说,文学是关乎人类心灵的学科,是令人感怀的人、物与事,借助文字的创作力来彰显和抒发感受、交流与分享情感、净化与升华思想,无论是在自我人文教育还是教育他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电影作为一门较晚时期诞生的综合艺术,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用声、光、电、影等多种技术展现无数个多彩的画面。电影与文学同属艺术表达形式,都是叙事和抒情的艺术,都是通过美感的塑造来完成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完成表现社会与人之众生态的内容,其终极目的都是通过阅读或观看的愉悦感形成认知与审美,从而与美学内涵保持一致(刘明银,2008:178)。然而两者表现美感的形式各不相同。虽然音乐家获得文学奖引发争议,但是歌词仍然离不开语言创作,因此文学作品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审美,电影则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表现审美;文学的语言形式相对单纯,而电影则包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文学作品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作品的意境和感悟会因人而异;而电影作品则是编剧和导演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而演绎出的故事,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极小。经典文学作品和畅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几乎从电影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借助文学大家的手笔和创作出来的生动故事,大量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带来商业价值。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在蓬勃发展的当今电影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电影本身来说,与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文化精神始是分不开的。对于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是自我专业提升的要求,也是文学文化教学的要求。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研究是近年来文学和电影跨领域研究的一个亮点,促进了大批高校师生读书、观影并深入研究的热潮。为了更全面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加强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本身也要投入到文学与电影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将语言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蕴于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和教育学生。
一、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意义
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可以激发高校英语教师进行文学文本阅读和研究甚至创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和其改编电影作品的对比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无一例外都具有文学叙事、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播的特性。由电影叙事产生的文学性,包含着画面语言与文化艺术精神的融合以及传统美学精神由文字层面向画面层面的现代转化过程。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极富感染力的故事,或令人回味无穷的光影造型,或精彩叠现激烈的情节推进,或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塑造,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令感官愉悦的审美意蕴。正是叙事性的共同存在使文学可以改编成电影,其改编过程就是将作品中的人物及行为搬上银幕的过程。文学作品由文字构成,在转变成电影时需要进行图像解码,虚幻的人物描写要转化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行动也要转化为真实可见的动作,人物的对话也要浓缩成精华表现出来,人物所处的环境也要以影音的方式展现出来。叙事电影中,文本的语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表现,其选择和组合方式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导演的统筹、剧本的构思、演员的表演以及场景、道具、灯光和其他电影技术,甚至还要受电影成本的约束。文学主要靠语言来叙事,而电影靠影音来叙事。在文学作品中,故事始终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间接存在,需要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加以想象;电影中的故事则直接表现为画面和声音,观众通过直接观看便能知晓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全貌。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既可以沿用原著文本的叙事方法,也可以独立于文本之外另辟蹊径创造出更有说服力的叙事方法,从这一点上讲,文学作品和电影改编作品就有广阔的研究对比的空间,有助于全面理解叙事结构和文学特性。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美轮美奂的的艺术美感,源于镜头语言和电影特效的使用。文学改编电影由于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其镜头语言和电影特效的使用更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文学改编电影的剧本来源于文学原著,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为电影改编和拍摄增加了难度。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才华,配之以优美的音乐创作和精美画面,加之演员的精彩演绎,语言的厚重精炼,都会增加镜头语言的艺术美感。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性也许远没有电影作品那样具有感染力,音乐和画面都是虚幻而不存在的。然而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一段荡气回肠的主题音乐,几个令人窒息的绝美画面,还有蕴含哲理的电影台词最容易成为该作品令人难忘的标志。正是由于叙事、影音和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审美特性,文学改编电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因为观众更容易接受他们所熟悉的作品。任何一部电影,最终都要走向大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进行传播。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由于集结了多种文化形态,在多元文化的传播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文学作品,文学改编电影都是对该地区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展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旨在反映人类共同的情感、精神、追求、理想等,同时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最终是展现人类所共同构建的普世文化和价值。正是由于传播上的优势,文学改编电影具有较强的反哺文学的能力,会带动文学作品的二次传播。文学与电影两种媒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得文学改编电影具备强大的文化传播价值,文学与电影的强强联合正是文学改编的意义所在。尽管电影是一种更具有吸引力的大众更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也具备一定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但是由电影欣赏回归阅读文学原著仍然应该成为时代的精神潮流,正如著名作家麦家在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致辞中说:“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能去对付比我母亲病痛更痛的痛。”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解读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异同,可以获得对文本语言和电影画面的理解力和洞察力,甚至可以比较哪种形式的表达力更强,这显然可以激发人们阅读文学的兴趣,还有助于提升文学理解力。文学改编电影对内心独白、视角转换、诗化语言、领悟瞬间等会如何表现,文学改编电影如何运用音乐、灯光、色彩、摄像、剪辑等电影特定元素来弥补原作的不足或者挖掘作品的深度等等,这些崭新的视角都会使读者的文学理解力进一步提升。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必然会提升人们的文化洞察力乃至其文化生活水平,个人文学理解力的提升也必然给现在以及未来的文学作品创作、以及文化生活媒介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篇2
在娱乐真人秀节目中,2013年1月18日,湖南卫视播出了中国首档顶尖歌手音乐对决真人秀《我是歌手》,在这档节目中,节目采用了观众短信互动的方式,在节目开办的复活赛中,还运用网络平台,让观众在贴吧发帖支持自己喜爱的歌手,来获取最终的复活名单。这些方式的应用,无疑是把电视与手机、网络这些“第五媒体”融合到了一起,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节目的吸引力。在娱乐真人秀节目方面,如《快乐女声》,在电视读报节目中,曾有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马斌读报》、凤凰卫视杨锦鳞的《有报天天读》、江苏卫视原来的一档节目《孟非读报》等,这些节目在媒体形态上将电视和报纸融合在了一起,在节目形态上将新闻播报和新闻评论结合在了一起。关于读报节目,马斌这样说:“读报原本是和电视特性不相配的,我们的节目能成功,胜在‘内容为王’,虽然我们的消息来源是二手的,但每一条新闻都经过重新包装,融入了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读报节目的出现,将资源整合了起来,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重要的资讯,这是读报节目成功的原因之一。电视节目形态融合是电视业发展的趋势,这些融合类新节目的成功原因,还有主持人这一重要环节。作为节目的呈现者,主持人对于文化素养这一方面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更应该审视一下在电视节目形态融合趋势下主持人的文化素养。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素养的范畴与界定
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包括: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以及学习能力。文化素质是节目主持人的艺术修养、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是主持人业务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主持人只有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达到沟通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的需求。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人物,无论是在镜头之内还是镜头之外,都应该有一种文化自觉精神。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这里所说的文化特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电视媒介的正确导向,在这其中,主持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汉语中对“文化”一词这样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价值标准,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还是一种艺术创造。“我们通常所讲的文化素质,一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文化素质,一般是指某个人所掌握的以书本为载体的文化知识,而广义的文化素质则泛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任何对于契合该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方向,甚至包括人的行为举止、穿衣打扮、生活阅历等各个方面。”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素养的提升
电视节目形态融合是对节目的创新,创新是为了争取受众资源,增强电视节目传播的影响力。有了好的传播方式还要有好的内容,特别是融合类的节目,由于节目中形式多样,切忌形式大于内容。电视节目以其图文并茂、可视性、生动性、可感性等优势,在媒介传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电视技术依然优于其他的传播媒介,媒体以及媒体人应当树立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与栏目定位有很大关联,关于文化素养的提升与重建,不仅仅要从主持人自身做起,还要从我国电视节目方面着手。
1.主持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
2013年1月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联合的“2012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中,受媒体关注的“十大主持人”分别是:崔永元、周立波、撒贝宁、孟非、董卿、谢娜、张绍刚、朱军、何炅、白岩松。这些主持人之所以受大众欢迎,都是具有一些成功的原因。(1)丰富的生活阅历。一位主持人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对事物有深刻的见解。否则,会在节目主持中暴露种种问题。试想,一名刚刚20出头的主持人,如何与60岁的老者产生思想的碰撞?所以,主持人特别是年轻的主持人,一定要多多历练,努力使自己的文化积淀变得厚重起来。生活阅历是主持人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2)学习能力。事实证明,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具备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电视节目主持人处在大众传播媒介最前沿的位置,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形态融合的趋势下,主持人不单单是主持一种节目形态,多个领域的介入势必要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在节目中如鱼得水。主持人的学习能力也是文化素养的一大组成部分。(3)丰厚的文化底蕴。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在访谈节目中最能够凸显出来。从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现状来看,具有较深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主持人比较匮乏。特别是在谈话节目中,会出现主持人被嘉宾“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例如,林白和姜华对易中天的采访,主持人完全不能够掌控现场,易中天也直白地说“你们今天完不成任务了”。关于访谈类节目,笔者认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主持人是杨澜,她的睿智和能言善辩散发着文化的魅力。(4)良好的口才能力。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良好的口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主持人的谈吐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讲究说话的技巧。这是建立在主持人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的基础上的。主持人在与观众、嘉宾交流的过程中,要讲究情与理的交融。语言应真挚、自然、和谐、含蓄。例如崔永元,他幽默的话语、敏锐的思想、良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使他受到了大众的欢迎。(5)亲和力与人文关怀。主持人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沟通氛围,说出的话语信息要给受众以启发和感受。亲和力可以消减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是一种心与心的平等与交流。这一方面朱军比较具有代表性,他的主持风格以煽情著称,在《艺术人生》中,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他的“催泪弹”,他总能够拨动观众最为敏感的神经,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做文化高素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篇3
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课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同其他科目相比较多,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随着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课前积极开展三分钟演讲活动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说话训练,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对语文学习存在胆怯心理。针对这一现象,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训练。
第一阶段:成语运用。七年级时要求演讲者在黑板上板书一条成语,演讲时说出该条成语的意思并能造句,然后再说出所写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其他学生作书面积累,并在每周末用所积累的五条成语写一段话。
第二阶段:名言语段。八年级时要求演讲者把每日积累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标明作者及出处。演讲者向同学解说该名言的意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最后带领全体同学朗读该名言语段。
第三阶段:美文欣赏。九年级时要求演讲者选择优美感人的文章诵读,并说出推荐的理由,然后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并谈谈听后感。
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还能锻炼胆识,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并能以说促读,以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使学生受到文化、思想的熏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语文课。
二、课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收获者。
课堂气氛的营造要围绕民主、平等、创新的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以人为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课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扩展,是对学生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它把语文教学由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引向课外,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从组建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入手。课外兴趣小组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活动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语文能力和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参加活动的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活动小组。当然,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要为兴趣小组提供活动场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各类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要坚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指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人文素养;道德;规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11-01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1.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重新进行明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向往美好、希望、自然与生命,增加交流,拓宽自身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欧洲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以人的幸福、兴趣和发展为世界的核心,主张尊重人、关怀人,反对人身依附,提倡人身自由,重视人的创造性。但是从我国教育模式下走出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缺乏正义感、同情心,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珍惜,这正是我国教育对人文素养忽视所产生的恶果,也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可推辞的义务。新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指明了根本方向,即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基本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应该与语文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人文素养提升的实施途径
2.1 利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章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情理形神完美的结合,是作者思想、心灵的袒露。文如其人,此之谓也。选入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无不闪耀着古圣先贤和现代智者的思想光辉。
首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意识渗透人文性的教育。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捕捉与课文有关联的事物、现象、诗词名句。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时如果抓住"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三个关键词,就能体会到鲁迅对他保姆的真挚感情。前两个词带有反讽,表现了作者的幽默感,后一个词是真诚的歌颂。三个相似的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显然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即使对一个有许多毛病和缺点的、麻木、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可见他也为下层小人物所感动,体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人文关怀。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读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即人学,它能给我们很多思想上的启迪。认识一个人物,从他身上学习伟大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
2.2 坚持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这个根本 。
从学生人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钱学森为祖国和民族创造了奇迹,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铮铮铁骨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何以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教学中,应紧扣教材,结合现实,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
2.3 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 。
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2.4 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知道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了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素养培养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能提升语文教育关于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5
要想提高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的写作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是鉴别一个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高低、能否胜任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
1.提高师范生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儿童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它的讲授方法与众不同。作为现在的师范生,就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这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些文体教学的关键。既然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那么,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会有相应的不同。我们把儿童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儿童诗歌类和儿童故事类。
讲授儿童诗歌类作品,关键环节就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因为朗诵是一门艺术,它是作品的再创造。通过朗诵,可以使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所以,师范生应该掌握这项基本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使语言和文学变成生动的画面,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通过范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
讲授儿童故事类作品的时候,能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则是这类作品教学的基本功。师范生要学会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感情是关键,技巧次之。教师要想有感情地讲述,首先自己就要深入到作品中去,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结合起来,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人物的特点。而组织学生复述故事、表演故事、开故事会等形式,也会使语文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音、像、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导教学,同样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说它是精神活动,是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发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丰富、扩大作品中的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说它是审美活动,是因为它能让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求真、向善、爱美,在鉴赏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从而激起对美好情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再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就能够提升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鉴赏力。这样,现在的师范生――未来的语文教师,才能在毕业后,成为指引学生走向儿童文学园地的领路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们也确实迫切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3.提高师范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还要化身为儿童,用儿童的嘴巴去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儿童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作为师范生,要想更好地了解儿童,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便是一条极好的途径。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和懂得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技巧,了解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儿童和儿童文学的爱。冰心认为:“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同他们平起平坐。你要是不喜欢孩子,而勉强去写,你就不会写出能使孩子们感动的东西来。”而当你有了一颗爱心的时候,才会激发出你为儿童创作的一颗童心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童心,有了童心,他们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有了童心,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的感情。”无论是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如冰心、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还是外国儿童文学作家,如安徒生、高尔基、罗大里、盖达尔,他们无一不是既具有爱心,又具有童心的作家。我们师范生,也应以这些大师为榜样,在提高自己儿童文学作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基础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学历现状有以下特点:一部分教师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一部分教师毕业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一部分教师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共学过两个单元的儿童文学;毕业于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教师,在校学习期间,根本没有学习过儿童文学;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曾经开设过儿童文学选修课,而选修儿童文学,常常只是寥寥的几位女同学。虽然一些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教师,已经通过在职培训、函授和自学考试提升了自己的学历层次,但是,这些在职提高的学历课程,从不开设儿童文学。所以,师范院校对于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几乎就成了一个盲点。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设有全国最大的儿童文学教学基地,每年都有600多名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这里专修儿童文学课程;在台湾,80年代以来,所有的师范生,无论是文科的学生,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要修儿童文学课程。比较而言,我们对于教师的儿童文学教育和对于师范生的儿童文学教育,已经显得滞后和不足。解决的办法就是:一是把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的儿童文学选修课变为必修课,让所有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教育。二是在师范院校中文系设立儿童文学培训基地,让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培训。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少年儿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让儿童文学成为少年儿童在人生起步阶段、文学女神给他们的心田“播下的第一粒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瓢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泽”。[2]
参考文献:
篇6
一、通过文字书写训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书法是我国值得自豪的传统文化,研究证明,通过文字书写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日益下降,书法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利。高职院校学生更为明显,他们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写作经常出现错字。鉴于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文字书写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方法得当,学生还是喜欢书写,愿意进行文字书写训练的。开学初,我都会和学生分享书法。刚柔并济、优美和谐的书法可以给学生很好的视觉享受,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书法的魅力,逐渐喜欢上书法。我和学生一起欣赏的书法作品,我都会将其挂于教室之中,让学生天天都在直观的视觉环境中感受书法。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开设书法课,通过字形结构、笔法练习,使学生对书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进而开展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通过成就感激励学生坚持书法练习,从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文字训练还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文字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毅力,对学生性格的磨炼是非常明显的。就像学生所说:“练习书法,就是练习情绪控制。”因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文字练习融入高职语文课堂,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实到文字训练中去。
二、通过口语交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良好的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语言能力而言,形势并不乐观。很多高职学生词不达意,语不成句,答非所问。有的学生课下侃侃而谈,课上却不敢说话。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演讲是最有效果的途径之一。由于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可以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加大演讲的比例,比如课前演讲、专题演讲、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其中,课前演讲最具普遍性,也最受学生欢迎。
课前演讲是指教师每节课前都留出十分钟时间请学生进行演讲,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演讲题目,演讲结束,教师和学生一起提问点评。高职学生喜欢展示个人风采,课前演讲符合他们的心理特性,所以,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课前演讲,参与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说”,还需要引导学生“想”。教师要给予学生演讲内容方面的引导,通过演讲内容的导向作用,弘扬人文精神。教师可以时刻留意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正面的消息新闻,适时提供给学生成为演讲素材。这恰恰体现了语文的意境教学,即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不能通过概念来填鸭,需要给出学生有意义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自我寻找,自我体会,通过心灵的洗礼,提升人文素养。
三、通过文章赏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选用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文讲解中通过文章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情感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那么,怎么才能通过文章赏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阅读是文章赏析必不可少的过程,遗憾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阅读多持不屑态度,认为这是小学生的作业。我为了纠正学生这一偏激认识,每节课都会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或者自己亲自朗读一段。这样就能使学生沉浸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学会和文中的字词句对话,进而和作者对话。这一过程不仅是体会文章的过程,更是学生感悟人生的过程。如通过赏析《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以及他的自信和勇气,学生就能从中获得力量。不得不承认,现在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的文章不多,但是教师如果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那么每篇经典文章都能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曾经做过学生阅读量的调研,学生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作为高职语文教师有义务来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树立开卷有益的意识。就目前情况,我认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人文讲座来弥补学生阅读量下降的状况。人文讲座不能过于拔高,一定要切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关于爱情话题的人文讲座,关于理想和爱国的人文讲座,甚至可以举办玄幻小说的人文讲座,通过这些人文讲座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在实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实用写作。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实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日记随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尤其是日积月累,绝对能使学生有不小的收获。高职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不多,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写一些随笔,尤其在自己有所感悟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同时,教师要给予鼓励,通过激励使学生坚持下来。
在进行课堂作文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通过文意、文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作文得高分者,往往文意、文采俱佳。文采培养需要时日,但是文意的点拨却可以在点滴中实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教师应充当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提升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型的挑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法无异于其他科目,都是以考试内容和解题步骤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一直在重复着大量的练习和记忆。在这种形势下,很少有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再将之转化为自我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影响到人的价值导向和个性发展,对人格的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到打破“学习为了考试”的教学怪圈,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方向之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文就将具体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夯实积累语言基础,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教师凭空就能做到的,在高中教学阶段,提升语文素养就要从学生的字词语言基础开始。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字的发音、书写、意义,汉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在汉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历史和内涵,学好语文兼备语文素养就要从掌握汉字开始。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还是会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的升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语言基础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字词训练,也要让学生明白字词语言的魅力所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要了解文字运用的基本语法和修辞形式,这样才能规范运用所学的语文内容。
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古诗词和名著完成,这些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学习古代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强调字词积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和解析理解并记忆,能顺利读懂整篇文章,接着再对比分析这三篇文章的深意,这三篇文章都是由七国纷争到秦统一六国再到灭秦建汉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烛之武、荆轲或是刘邦都是古时的英雄,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英勇,并将之转化为语文素养。
二、掌握语文各项基本技能,为提升语文素养提供工具
语文教学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积淀与提升,对于即将参加高考进入象牙塔并且对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对“听说读写”全面提升的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追求其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各项语文技能的提升,切不可附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试化教学,让高中语文教学变成高考的形式化产物。语文的基本技能不外乎听说读写这几项,听和读是这些技能中的基础,在日常的人际交流、读书看报中基本都能达到相对不错的水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学生的“说”和“写”的水平依然无法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准。“说”,看似简常,殊不知“说”中也是蕴含着大学问的。一个人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气度与胸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兼带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举办以“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用“说”肀泶镒约耗谛牡南敕ǎ欢说起“写”,也一样是重要无比。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牢牢掌握这项技能会在学生走向社会后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也经常会让学生模拟书写一些诸如“公文”、“求职信”、“通知函件”等,一来让学生学会通过书面的文字展现自己、表达思想,二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将来职业生涯中常见的文体,对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提升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讲求潜移默化。因此,语文素养的提升势必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必须要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作为支撑,如若不然,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倦怠情绪,积极性不高,从而渐渐降低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小环节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这样一来势必就能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自行拟写演讲稿,并抽选代表上讲台演讲。这种活动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心中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学习起语文来更高效。
四、教师自身提升语文素养,重视课内课外的提升途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想在日常教学中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先从自身入手积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懂得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思考和更新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重视课内课外两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日常教学大都数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是竞争答辩。与此同时,教师要看到课外提升语文素养的成效,要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字魅力,定期也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比赛,例如汉字拼写大赛、古诗词接龙比赛,组织一些诗社和小说社,让志同道合的学生有合作前进的动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课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方式。要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只有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其“活的灵魂”,让高中语文教学展现出其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巧妙创设授课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最有效地接受信息。
1.创设自由、民主、和谐且有序的授课情境
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课程需要等因素去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不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坐着回答问题。笔者引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一定规则下抢答问题,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答不出时还可以找“亲友团”求助。当笔者在无法确定作业形式、课代表的人选等问题时,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及理由,由学生投票表决。
2.创设“意识流”授课情境
意识流是指辐射型的思维方式。通过“意识流”创设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名家的写景作品?”,学生可能会想起朱自清的《春》,也可能会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可能会想起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此时,学生的意识会被激活,趁此时机,教师带领学生对学过的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当总结,并与本文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一堂课中就收获了众文所长。
3.创设“多元智能”授课情境
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将笔记与课文注释相结合,教师的板书以授课梗概为主,讲课时间尽量只占用一半的课堂时间,挖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笔者尝试将多元智能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文教学,在讲解相关背景及作者之后,鼓励学生以绘画智能来感受诗歌中的图画美;以音乐智能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以写作智能来拓展诗歌的内涵。创设“多元智能”情境,就会使拥有不同特长及能力的学生找到自己理解教材的角度。
二、多方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热情,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1.利用“小时间”,组织延续型语文活动
“小时间”是指早读时间、课前预备时间、上课前两分钟、中午“午检”时间以及放学前的总结时间等。教师可利用此时间组织活动。如早读时间由课代表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表演、小测试等)回顾最近学过或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课前预备时间以朗诵、背诵经典名篇(段)的形式迎接教师的到来;坚持利用上课的前两分钟每天背诵一句名言警句;还可以用“午检”时间选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或组织辩论……实践证明,这些“小活动”若能延续下去,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2.引入争及评比机制,组织选拔型语文活动
在班中或年级举办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选拔型活动,并选出一些书法、演讲、辩论明星,展示他们的作品,发放证书、奖励等。不仅能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会塑造学生身边的榜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竞赛也可以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荣誉感等,进行良性竞争及评比。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自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设置角色扮演平台,组织体验型语文活动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语文、提高素养。最常见的角色扮演是分角色朗读或演出课本剧,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这需要教师善于组织。例如,教师从演员选取时就开始组织相关活动,确定时间、地点去展示。中间环节可发现和培养出一系列善于导演、化妆、舞美等工作的学生。被赋予了新角色的学生们为了完成好工作,会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仔细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剧本或评审方案、组织好发言稿等,听、说、读、写等素养不断提高。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班级文学社、班级网络;结合班级教育工作设置“班级法庭”“焦点访谈”栏目;结合语文学习活动设置图书角等角色扮演平台,文学社长、文学社记者、办刊总编等角色相应产生,让学生们在充分展示自我魅力的同时,提高语文能力。
三、合理利用教材外的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吸取教材精髓的同时,积极挖掘课外促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源。
一是利用校内各项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并推荐自己的学生参与学校文学社、广播站、校园网等部门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写作投稿,积极应聘岗位,关注出刊、播放、更新的时间,感受身边同学的语文素养。
如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以及图书馆。学校文化长廊展示了中华传统典故,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关注这些典故,从中汲取营养。图书馆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下资源库。教师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定期去图书馆“充电”。利用好学校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空间。
二是利用名著、报刊等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阅读取向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在鼓励学生从教材延伸开去拓宽阅读面的同时,还为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作品,设置了“读书计划”作业,即按自己所选的名著作品以一个月为期限制定每天的阅读量,记录阅读时间并附上阅读体会。
篇9
第一,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应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教学。诵读的好处,古今教育名家不乏精辟论述,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但近段时间诵读教学好像有被忽视的倾向。问其原因,答曰:语文课少,要讲的内容太多,读太浪费时间,导致教学内容不能顺利完成。但笔者认为,这不应该是削弱甚至放弃诵读教学的理由。诵读是一种对语言的整体感悟,语言之美、文章之妙、情感之真都可通过诵读获得。
但要加强诵读教学应该面临不少的困难。
首先教师的普通话示范性教学教学受到挑战。在广大乡镇中小学,绝大多数教师可能在使用方言教学,即使在城市中小学也有部分教师因为用普通话教学咬音不准而最终放弃了普通话教学。对于这个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普通话教学作为一个硬性要求强制教师执行;其次对能坚决采用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第三加强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宣传力度。
其次是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有待加强。据调查,很多乡镇中小学偶尔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反而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奚落嘲笑,结果导致学生全部使用方言,缺乏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浓厚氛围,这些学生进入初高中后就不会使用普通话朗读和交流。为克服这些困难,我们语文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增加语文课堂诵读时间,在早读之外增加午读,还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背书比赛等活动促进诵读习惯的养成。另外作为学校也要向学生提要求: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只说两种话:普通话和英语。总之要多想办法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第二,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应加强学生汉字书写训练。汉字的书写是令世界瞩目的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要求中小学生写好字,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把汉字写漂亮,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一种个人喜爱的楷书或行书书法字帖,坚持每日临摹,长期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的文面必须整洁美观,字体必须工整清晰,凡是书写潦草之作,一律重写。另外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校本课程《书法》或成立书法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学生集中学习书法,提升有书法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书法水平。通过以上方式来推动整个学校学生的写字训练。
第三,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应拓宽学生课外阅读天地。课外阅读的天地是无比广阔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无比浓厚的。只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基本上都视课外读物为老虎,真可谓谈“虎”色变。随着今年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分值增加到180分,估计整个社会对语文的学习会发生一个大的转变。其实大可不必这样。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方式之一,从小这种学习方式就应该伴随我们每个人。只是我们教师在学生选择读物时要作好指导,指导学生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学生鉴别能力不强,易被不良读物俘虏,这是必须提防的。当然我们教师也不应该硬性规定学生该读那些不该读那些,这有悖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个体的自由阅读。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差别对学生作相应的要求:比如学生在校的课外阅读由于时间限制,就可以要求学生选读短小精悍之作,如报刊杂志;寒暑假时间较长,学生阅读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就可以选择篇幅较长之作来读,如古今中外的名著。当然,学生阅读之后,我们教师对学生阅读效果一定要有反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教师要检查;也可以在班级召开读书座谈会,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另外还可以在班级成立名著阅读兴趣小组、举办读书板报、组织读书讲座等方式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网络阅读等。总而言之我们语文教师要多渠道多途径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以不断丰富学生语文基本素养。
篇10
关键词:语文素养;背诵;课外阅读;作文;体验生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32-01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的水平。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无知即无智。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素养。语文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在内的各类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学得越丰富,记得越牢固,语文的功底也就越厚,语文素养也就体现得越高。
2、训练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透过能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素养。语文能力的强弱可以显示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因此,语文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训练好阅读、写作、聆听和述说等各种能力。
3、开发智力
智力即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智力的开发本身就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4、积累社会文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双基”以外,课内课外,学生还要学习不少社会文化知识,受到不少文化熏陶。举凡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工农财贸、体育卫生、科技教育、地理天文之类相邻相关知识,课内语文学习中就可涉猎;至于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课外读写视听中也可得到。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提高语文素养。社会文化熏陶的有无和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下。
5、陶冶情意人格
这是指除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的陶冶。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未来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具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重要作用。
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应该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 ,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不断积累语言,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完全是空中楼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让学生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通过正常课堂教学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等外,还可以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1、强化熟读背诵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 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
2、扩大课外阅读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 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 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学生课外阅读要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3、增加作文密度
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 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 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
4、躬身体验生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