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经济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经济的含义

篇1

关键词:航运业;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关联度;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02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05-04 收稿日期:2011-12-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兴起,海洋经济产值在全国和各沿海省市GDP中所占份额日益提高,2010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三成。而航运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外部性,不仅能带动内陆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于上海市而言,既要保证国际航运中心目标的实现,又要发展好其他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上海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协调好航运业和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上海市航运业与其他各海洋产业的关联程度,研究海洋经济中的各个产业内部之间的联系,以期发现上海航运业和其他海洋产业关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航运业与其他海洋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航运业与其它各海洋产业的关联度,计算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里昂惕夫逆系数。

(一)产业关联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相互消耗和提品的关系,或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关联度是对关联关系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一般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里昂惕夫逆系数度量【1】。

本文为了研究海洋经济产业和航运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引入了《产业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定量研究产业关联的程度。投入产出法指的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模型来对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2】。

本文投入产出模型中所引用的数据是《2007年上海投入产出表》144个产业部门数据。该144产业部门中,第104部门为水上运输业(a104)与本文航运业内涵一致,而有关海洋产业的有第107部门的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a107)、第6部门的渔业(a6)、第77部门的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a77)、第18部门的水产品加工业(a18)、第9部门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a9)、第127部门的滨海旅游业(a127),其中采用部门分类基本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定的。

(二)航运业与关联产业联系方式分析

航运业与其关联产业的联系方式包括直接联系和完全联系。

直接联系是某产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程度,反映该产业因直接消耗而对其它产业产生的拉动和影响作用。直接联系的程度可以用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来度量。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产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去除它所消耗的各种要素分量【3】。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完全联系是指由于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相关产业有直接联系外,还与有关产业有间接联系,从而各产业在生产中除了直接消耗外,还存在着间接消耗,完全联系则是这种直接消耗联系和间接消耗联系的全面反映。完全联系的程度可以用完全消耗系数来度量。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以记为单位矩阵,那么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公式为:

B = ( I - A )-1 - I

1.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定义航运业关联产业中,将关联度大于平均水平加一个标准差的产业定义为密切关联产业,大于平均水平的产业定义为较密切关联产业,小于平均水平而不为零的产业为有关联产业,为零的产业为无关联产业。以此对航运业关联产业进行分类分析 【4 】。

表1中直接消耗系数的含义为:航运业生产一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其他各海洋产业的消耗量。因此,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航运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越多,直接关联效应越明显。上表结果可以发现,航运业对其他各海洋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很小,说明航运业对其他海洋产业的关联度不大。相比较而言,航运业对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最大。

2.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航运的发展除了和相关产业有直接联系外,还和有关产业有着间接联系,因此需要计算航运业和其他海洋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根据完全消耗系数公式:

B = ( I - A )-1 - I

求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可以获得航运业与其他海洋产业之间的完全消耗系数(见表2)。

上表中的各数据即表示完全消耗系数,如横行的所有数据就表示其他海洋产业对航运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即求得其他海洋产业对航运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见表3。

完全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另一个基本系数,是一个从投入角度分析产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技术经济联系的指标。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某产业单位产值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对另一个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完全消耗量。一个产业或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消耗和全部的间接消耗之和构成了该产业的完全消耗。如表示的是航运业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渔业产品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仅为0.00097。由表3可以知道,航运业的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完全消耗量最大。

3.里昂惕夫逆系数分析。

里昂惕夫逆系数指的是第G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第I个部门的完全需要量。其计算方法是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矩阵便是里昂惕夫逆矩阵,因此其公式为:,其元素称为里昂惕夫逆系数。(见表4)

上表各数据的经济含义为:其他海洋产业每提供一单位的最终产品,对航运业的完全需要量。比较上表数据,发现其他海洋产业对航运业的里昂惕夫逆系数中最大的是,表明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每提供一单位的最终产品,对航运业的完全需要量最大。

三、上海市航运业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航运业和其他有关海洋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里昂惕夫逆系数的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市航运业与其他海洋产业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关联度系数都很小。说明目前上海市航运业的发展对其他海洋产业的依赖性不强,航运业的发展对其他海洋产业的需求很低,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对航运业的需求也很低,产业之间的拉动作用很小。

完全消耗系数相比直接消耗系数来说,从投入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反映了航运业的发展对其他海洋产业的影响,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说明航运业的发展对该海洋产业的影响越大,拉动作用越明显。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航运业不断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

里昂惕夫逆系数是从需求的角度反映海洋产业对航运业的影响。里昂惕夫逆系数越大说明其他海洋产业对航运业得拉动作用越明显。因此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的发展对航运业的拉动作用最明显。因此大力发展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不仅有利于上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拉动上海市航运业的发展,推动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符合目前上海市的发展目标。

四、上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策略

1.上海市在以航运为特色,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同时,协调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既能推动上海市海洋经济,又能推动航运业的海洋产业,实现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的同时,海洋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

根据完全消耗系数分析,应该大力发展的海洋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因为上海市未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业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航运业的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拉动作用最大,因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未来最容易发展的海洋产业。

2.根据里昂惕夫逆系数分析,上海市应该着重发展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因为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对上海市海洋经济有着巨大的贡献,同时发展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能够拉动上海市航运业的发展,符合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3.作为上海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滨海旅游业,应当继续大力发展。虽然滨海旅游业与航运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很小,这说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对航运业的依赖性很小,而滨海旅游业对上海海洋经济有着很大的贡献,因此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能降低上海市海洋经济对航运业的依赖性,以减小航运业的危机对上海市海洋经济的影响。

4.作为传统的海洋产业―海洋渔业在上海市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在日益下降,其与航运业的关联程度也不大,对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贡献不明显,而且海洋渔业是一种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产业,因此不应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悦 李平,产业经济学[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187-212.

[2].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204-286.

[3].宋增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J]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2007(4).

篇2

关键词:WTO规则;海洋经济产业;出口贸易

一、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60多年中,WTO促进了100多个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21世纪,海洋已成为不可取代的经济发展助力引擎,并且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已经具备认识海洋、发展海洋、保护海洋的能力。较早的对WTO争端模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并发现高收入和强大报复能力的国家更频繁地违反WTO规则,同时向DSB提出了更多投诉。这些含义也与标准的WTO贸易条件法的预测非常吻合;Hungerford(1991),Kovenock和Thursby(1992)以及Ludema(2001)着重研究争端解决机构的存在如何影响协议中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Beshkar(2010)和Park(2011)分析了DSB在WTO成员之间合作中的作用,而Maggi和Staiger(2011)描述不同贸易协议合同下的最佳DSB任务授权。Maggi和Staiger(2015)着眼于WTO争端的结果,并通过经验检验了不同合同类别,早期和解决定和DSB裁决精度之间的关系。关于海洋经济产业对出口贸易的文献,吴珊珊等(2014)运用主成分方法把我国沿海省份共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以海洋竞争力角度分析,山东和广东最强、最弱的则是广西和海南;而以高科技海洋角度分析,天津和上海更需要高科技的支持。童兰(2013)以宁波为案例进行了对海洋经济产业的结构分析。本文以全国和青岛市进行分样本分析12类海洋经济子类产业中哪类对贸易的拉动作用最强,并提出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一)关键变量的测度。1、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我们取得了1996~2015年间的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增加值,其中2001~2003年间的海水利用业与海洋电力业的产业增加值是两者总额,我们利用2004~2015年间两者数据的加权平均取得两者之间的占比,并对2001~2003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得到了海水利用产业以及海洋电力产业独资的增加值。这些产业的增加值我们是从1996年至2015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读取的。2、出口贸易指标。我们选取了货物出口总额作为出口指标。这个指标的组成因素详见WDI数据库,这个指标的读取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二)控制变量的选取。控制变量是借鉴谢非和刘婷婷(2019)、杨逢珉和程凯(2018)、俞立平(2013)、吕剑(2007)、韩轶(1993)等研究,选取实际有效汇率、通货膨胀、GDP增长率、金融市场发展。实际汇率是通过名义有效汇率和成本指数的比值得到的,能够反映人民币的价值;通货膨胀是以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本计算的,能反映收益的偏离;GDP增长率是通过2010年美元的不变价为基础计算的,能反映回报;金融市场发展衡量的是我国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别国投资我国的预期风险。这些数据都来自WDI数据库。(三)描述性分析。我们以中国为样本,基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提供的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数据,选取1996~2015年的数据。其中,海洋矿业是近20年平均增加值最低的海洋子类产业。从极值标准来看,不同产业的增加值差异较大。此外,除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外,其他控制变量的标准差均较小。可以得到变量的稳定性结果。

三、模型设定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定。海洋的12类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分别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出口贸易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这12类海洋子类产业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我们使用可以对单个变量系数显著性进行检验的稳健标准误OLS回归,可以更直观地得到这12类海洋子类产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EXt=αXt+εt其中,t表示年份,EX作为出口贸易指标;Xt代表解释变量,其中包括核心解释变量各类产业增加值以及其他控制变量;εt为扰动项。(二)基准回归结果。12类海洋子类产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根据表1所示的计量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对出口贸易产生较强拉动作用的产业分别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除海水利用业对出口贸易产生了不显著的负向效应外,其他均为正向效应,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不显著的是海洋化工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产业和海水利用产业这四类产业,剩下的其他产业会产生显著的拉动效应,且显著性均在95%以上。(表1)(三)基准回归结果分析。我们根据费希尔对产业的划分思维,因为12类产业各有牵扯与联系,所以借鉴费希尔思维我们把12类海洋经济子类产业分别分为三个总产业分别是海洋渔业(拥有多个传统产业)作为海洋的第一产业;海洋的第三产业就是剩下的海洋运输交通业和滨海旅游业;剩下的9类是属于海洋的第二产业范围的。研究发现,我国海洋主要产业对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渔业、交通运输业、盐业、油气业、滨海旅游业、船舶工业、矿业、生物医药业、化工业、工程建筑业、电力业、海水利用业。1、海洋第一产业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较强拉动作用。一直以来,沿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就以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等生产活动从海洋中获取物质资料,更将此作为重要的生活收入来源,如我国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都以海洋渔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支柱。因此,相较于其他产业,海洋渔业的历史更加悠久,发展成熟并且水产品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海洋渔业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较强。2、海洋第二产业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海水利用业对我国出口贸易无拉动作用的原因可能是我国本身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并且我国海水利用业方面的全方位技术发展还未发展成熟。海洋电力业对我国出口贸易无拉动作用的原因与海水利用业的原因相似:其发展历史短,并且在管理方面有着不小的缺陷,而且相关地区的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别,但是电力是我国发展离不开的能源。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落后。3、海洋第三产业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拉动作用。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发展力度较强的产业之一,这个产业也支持着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这个产业的联动和带动作用十分强大。滨海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较大。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更多关注身心愉悦这也促进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青岛市为样本,分析了12类海洋经济子类产业对贸易的拉动作用。研究发现,海洋渔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最强。但目前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严重依赖原材料出口,进一步升级可能需要尚未存在的资源。因此,由于进口激增和海关程序的全面重组而可能引起的短期结构性问题可能会削弱最不发达国家贸易便利化的长期利益。贸易自由化的具体而有限的要素对于使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并促进升级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确定有效的保护率在确定进口关税调整的实际影响时变得非常重要。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21世纪不光是海洋经济时代依然是技术发展时代,我们应促进相关新兴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技术发展。并进行进一步的海洋经济的开放,引进管理方法、统筹兼顾合理发展海洋经济;(2)我们要保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认识海洋-发展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中进行转变,要做到保护海洋与开发海洋并行;(3)“一带一路”的政策实施也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与“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遵循WTO规则以及互惠互利原则。

参考文献:

[1]许建伟,刘琨.海洋经济的结构分布与发展路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海洋经济,2019.9(06).

[2]Bagwell,K.,Staiger,R.W.AneconomictheoryofGATT[J].Am.Econ.Rev,1999.89(01).

[3]Kovenock,D.,Thursby,M.GATT,disputesettlementandcoop-eration[J].Econ.Polit,1992(04).

[4]Ludema,R.D.Optimalinternationaltradeagreementsanddisputesettlementprocedures.Eur[J].Polit.Econ,2001(17).

[5]Beshkar,M.Optimalremediesininternationaltradeagree-ments[J].Eur.Econ.Rev,2010.54(3).

[6]Park,J.-H.Enforcinginternationaltradeagreementswithimperfectprivatemonitoring[J].Rev.Econ.Stud,2011.78(03).

篇3

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海陆空港;大物流;内在关系

【资助项目】“有效服务浙江现代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8N141-G)

1.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分散的、单一的物流业态和物流模式而言的一个概念,笔者将其含义概括为:以海陆空港为主要构架,以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整合、优化各种物流资源为目的,以货物集散、存储、加工、分拣、配送为核心业务,兼具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增值服务、报关报检等多种功能的快捷、便利、周全、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征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现代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现代化特征为:一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海陆空港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分为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就是空间上的集成,是指海陆空港及其所属企业之间为了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所进行物流业务的合作;纵向集成化是指海陆空港内部为了以简化物流环节、提高物流作业速度和效率,对港内各个物流环节、物流功能的协调和统一。海陆空港物流通过管理上的集成运作,就是要向客户提供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包括运输、仓储、加工、分拣、配送、交易、报关、报验、保税、金融、保险、商业配套、腹地运输等一系列整合服务。二是物流技术的现代化。海陆空港大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突出体现在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上。它不仅包括专用运输工具、自动装卸设备、立体化仓库、卫星跟踪系统、条形码和射频识别、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还包括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配送需求计划)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物流技术的现代化使海陆空港大物流从客户资料信息的采集、分析,到信息的传递、定单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实时化和标准化的操作。三是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海陆空港物流的社会化亦即物流活动的专业化,是指海陆空港及其所属企业利用各具特色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采用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B.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国际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国际化特征表现为:一是物流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海陆空港物流体系中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通过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建立战略联盟、进行跨国并购等途径,实现境内外物流资源的有机整合,目的是为海陆空港物流活动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多环节和更多功能上的集成运作创造条件。二是物流集成服务的国际化。当前,物流集成服务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物流园区的建设上。在海陆空港周边建设国际化物流园区,有利于形成和发挥物流园区的软硬件设施优势、整体功能优势,最终发挥物流集成服务国际的功能和优势。三是物流标准的国际化。物流标准国际化就是物流标准在国际上的统一化,这是海陆空港物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正在极大地影响物流标准国际化的形成,一些国际物流行业组织开始在物流的交易条件、物流技术装备规格,物流业务流程、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随着物流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接轨,否则不仅会加大国际贸易的技术难度,而且还会由于与国际物流标准的不一致造成不应有的贸易障碍、贸易工作量和贸易成本。

C.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立体化特征

海陆空港大物流的立体化特征表现为:一是物流系统的全面性。海陆空港大物流是由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三大主体有机构成,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都具有国际口岸物流基地、物流枢纽、物流结点、物流企业集群的共同特点,但又都独具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海港物流是以海港为主体、依托的是海运优势,陆港物流是以陆地交通枢纽为主体、依托的是铁路、公路运输的优势,而空港物流则以机场为主体,依托的是机场航线网络及航空运输优势。由于三者的物流特点及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它们在海陆空港大物流体系中缺一不可。二是物流系统的耦合性。即海港物流、陆港物流和空港物流通过在信息、资源、业务、功能、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的联合与联营,整合与优化,互通与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活动快速、便捷、节约、高效的本质要求。三是物流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性。四是物流主体及业态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主体及业态中既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物流主体,也具有综合性的物流主体;既具有内资物流主体,也具有外资物流主体;既具功能单一的物流业态,比如冷链物流、会展物流等,也具有功能复杂物流业态,比如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等。

2.浙江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海陆空港大物流的内在关系

A.浙江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浙江人素有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应变意识、发展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三位一体的浙江模式,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13%以上,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均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约束,浙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和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出口增长大幅滑落。而随着国家“救市”宏观政策的出台,货币投放量大规模增加,国内消费品物价普遍上涨,进而推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也快速攀升,浙江大量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停产、转产、倒闭风潮迭起,浙江经济发生的戏剧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浙江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在哪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港航强省建设”、“发展海洋济”等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应对新挑战、抢占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为了支持和帮助浙江经济的发展,2010年3月国务院把浙江省确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要求浙江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方面进行大胆探索。2011年2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又获得国务院批准,该规划定位于把浙江舟山市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国务院的决策标志着浙江省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了到国家战略层面。

篇4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篇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dustry,ships to marine pollu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industrial and academic circles pay attention to Green transportation more and more. At first,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s about marine pollution and green logistics, and so on. Then,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transport measures, and finally, states the marin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关键词: 海洋污染;绿色运输;多式联运;共同配送;防治措施

Key words: marine pollution;green transport;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joint distribution;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99-02

――――――――――――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胡从旭(1969-),男,安徽明光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物流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物流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运营管理。

1 海洋污染概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活动逐步由陆地延伸到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危害海洋动植物的成长,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严重破坏,危急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平衡。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种类很多,其中,对海洋污染较严重的因素是物流中的运输。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贸易额越来越大,在对外贸易运输中,海运所占比重最大,对海洋污染也最严重。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于2002年出版的调查研究报告称:“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物来自于船舶。”

什么是海洋污染?不同机构、不同人观点也不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认为:“海洋污染指的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的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的有害影响。” 海洋污染种类很多,按照污染源分类,主要有3类,一是海上源,二是陆上源,三是空气源。其中海上源污染主要是海洋船舶泄露、水产养殖污染、海上石油平台污染和人类海上活动所倾倒的废弃物等。

海洋污染对生物危害极其严重,可造成鱼类、鸟类、浮游生物、哺乳动物等死亡,使得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临港工业也会受到威胁,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自身安全。

2 绿色运输含义

绿色运输是指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抑制运输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运输环境的净化,使运输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运输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运输系统。在物流的各个功能中,运输功能最为重要,若运输功能实现绿色化,整个物流活动也基本实现绿色化。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船舶密度增加,通航环境复杂,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船舶海洋污染防治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船舶对海洋的污染有多种,主要包括:各种油类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包装有害物污染、有毒液体污染、大气污染等。在各种污染中,油类污染最严重,如船舶发动机油、机械油、油船的溢油等,特别是油船洗舱的残渣混合物,以及混有油的压舱水、洗舱水等,都是船舶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

3 发展绿色运输的措施

3.1 发展多式联运 什么是多式联运?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对国际多式联运所下的定义是:“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把货物从一国境内接运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多式联运的好处在于:多式联运由于采用了集装箱,外包装可以大大简化,发货人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包装费用,货损、货差降低。可充分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点,扬长避短,经营人可以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运输过程的效率化。

3.2 发展共同配送 2001年4月,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配送的定义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分拣、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对共同配送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实质是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在互信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对不同商品进行优化组合后再进行配送,以此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配送成本,快速反馈信息,促进整个社会商品高效流通的配送,其核心思想是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企业联盟。

通过共同配送,使得社会车流总量减少。由于集中了多家企业和用户的货物,可实行混合配载,将多家企业的零散货物整合在一起,可提高车辆实载率,大大减少了配送成本。经过科学的路线规划,可以消除迂回运输、交叉运输、重复运输等不合理现象,从而减少了交通污染。

3.3 采用绿色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性能直接决定运输中所排放的废气量以及噪音量。为了减少运输工具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选择低污染的运输工具,如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电动车等。这就要求使用更清洁能源的发动机,比如将柴油和汽油发动机改为电动的,这样就可以减少污染,更有效的利用能源。目前发展的“高铁”是一种典型的低碳运输工具。高铁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的特点,是未来运输工具的理想选择。另外,在设计制造运输工具时,尽可能降低自身重量,减重有利低碳节能,减少动力消耗,目前,日本在大力发展轻型化运输工具,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4 船舶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制订和完善我国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法规体系 在我国,除了积极参与防治船舶污染的国际合作并加入了有关法律体系之外,还制订了多部国内法律法规,与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有: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颁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5年颁布了《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8年颁布了《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2010年颁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协调,不能与世界相关法律接轨,影响了船舶防治污染工作的有效展开。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在审查现有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修改、完善,建立起内容全面、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4.2 大力研发“绿色”船舶 传统的运输船舶会对大气和海洋造成大量污染,燃油消耗成本大;随着全球经济低迷,船舶公司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迫使船舶公司采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加上各国对环境污染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对“绿色”船舶的要求已迫在眉睫。“绿色”船舶是指对环境无害,不污染或少污染海域和空气的船舶。“绿色”船舶有下列一些特点:船体重量轻,燃油消耗少;采用新一代超低摩擦船底技术;船体形状呈流水线形,船体受到水的阻力小;使用超导体材料以减少风的阻力;使用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船舶能源;使用液化天然气代替燃油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新的能源管理系统和控制技术,以帮助船舶减少燃油消耗。针对“绿色”船舶的一些特点,各个国家应鼓励造船公司加大研发“绿色”船舶的力度,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于船舶运输企业来讲,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比如降低船舶停靠费、减少税收等。

4.3 回收处理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鼓励中大型港口建立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厂,集中回收处理渔业船舶和运输船舶的污染物,严格按照标准净化处理船舶排放的废弃物,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废弃物处理厂进行补贴,维持废弃物处理厂的持续运转。也应通过立法,改善船舶防污设备的配置,使船舶具有较强的处理废弃物的能力。

4.4 加大对船员的环保意识教育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船员的环保意识教育,使船员们充分认识到船舶污染的严重危害性,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大对船员污染海洋环境的处罚力度,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船舶,应采取处罚措施。执法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海域污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努力使海洋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激发全民参与环保热情,发动群众参与监督、举报,对举报者给予适当奖励。

4.5 对政府部门领导实行环保考核制度 在海洋环境保护中,政府部门中的部分领导缺少环保意识,过于注重GDP增长,缺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思维,这就要求国家对干部考核时,改革干部任用和考核制度,弱化GDP增长在干部考核中的作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衡量政绩和干部考核的范畴中。

参考文献:

[1]江彦桥.船舶与海洋防污染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5.

[2]袁金明,林凌,杨菊.物流绿色运输管理的实现途径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0,(10):53-54.

[3]胡建伟.对海洋环境有害物质的运输管理[J].航海技术,2010,(1):31-32.

篇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荣辱观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社会用以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尺度;另一方面,是个人对行为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简言之,荣辱观包括了对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所做出的社会客观评价和本人的主观意向。在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没有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引导,就没有个体价值观的匡正。没有个体价值取向的扶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只能是空中楼阁。生活中,一些人以追求经济与效益为名,行欺行霸市、违法乱纪之实。他们看到了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但却忘却了市场经济同样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而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的构建,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与题中之义。

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在鞭挞丑恶的同时,我们弘扬世间的真情,秉承人性的光辉,用一己之力,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人世间不可或缺的真善美。"神舟六号"一飞冲天,奏响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号角,更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报效祖国的拳拳爱国之情;濮存昕担当"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走上街头义务献血,与艾滋病友如兄弟般握手相拥,展现的是崇尚科学,关爱生命的高尚情怀;大学生洪战辉12岁起扛起家庭重担,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背起妹妹上大学的故事里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中国女排17年磨一剑,自强不息,苦尽甘来,用辉煌的战绩诠释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更有我们华工的丁静教授苦心孤谥,潜心钻研,挥洒着华工人的赤诚热血,无愧于"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的殊荣……

在前人的事迹里,我们追寻人生的价值,我们探求人性的光辉,让天地间永不休止的浩然正气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们以何为荣?我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荣!我们以何为耻?我们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见利忘义为耻!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现代化建设的艰巨重任,承载着民族兴旺的光荣使命。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中,在弘扬时代精神,树立科学品格的征途上,大学生责无旁贷!实践荣辱观,我们更要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用无悔的青春创造闪亮的人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前行,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践行者!

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更像个无知者。但我不因渺小而枉自菲薄,不因无知而自矮三分。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中,我时刻不敢放松自己。在社会变革的年代里,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我要以青春的昂扬,以年少的锐气,坚守诚信,守住本分,坚守勤奋,守住理想,坚守科学,守住信仰,坚守信念,守住精神,以荣辱观为科学指引,用昂然锐气在天地间书写一个大写的人生!

篇7

“新经济”在当前是含义最不清晰的词汇。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意地加以定义,例如,一些企业家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就是搞新经济”,“到国外办工厂就是搞新经济”,等等。而理论界一些同志往往对新经济给以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风险经济等等10多条涵义,这样的“大筐含义”,使人们如坠云里雾中,对新经济更加摸不住头脑.对新经济的内涵尚未搞清楚,又怎样加以评判和提出对应之策?因而,对什么是新经济首先应该加以研讨。

我认为:新经济的含义可以如下表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多门类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的经济。新经济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是当达国家在高科技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一次经济调整。

二、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物质基础

新经济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变化,但的确发生了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变化为基础。现代物质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科技。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出现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硅谷成为这一现代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它导致90年代美国信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转化为生产力。信息和网络技术是对世纪的技术,其技术性能与经济功能,远远超过了远古的“火”,和十九世纪的电的发明。此外,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技术等也不断向深度创新,可以说,20世纪末发达国家出现了一场全方位的高科技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更是最强大,最先进的物质生产力,它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以及人的思想,行为带来即期变革和深远影响。只要不是闭目塞听,人们已经可以看见这一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革命已经对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及其经济组织、结构、体制、运行以及生活方式起着重组作用。新经济则是科技进步的经济重组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三、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新经济在于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以汽车、化工、石油、机械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增长放慢,而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它高科技的新产业则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人们可以看见,在美国、微软、康柏、英特尔、戴尔、IBM,斯科等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增长,其中一些企业在十多年时间内销售收入增长数十百倍,并使一批著名的百年老厂在排名上退居次要地位。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和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它高科技产业也不断发展,生物工程的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在发达国家正在出现以信息产业为龙头,以其它高科技产业为骨干的一场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

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了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更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和改组传统服务业,服务业成为就业中有高比重——在美国达75%的产业。高科技和服务业的地位越发显著,成为新经济的一项特征。

四、企业组织的新变化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使用,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化,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小型化趋势。网络化促使“大而全”的大企业把许多业务进行分解和向外承包,企业组织变小,电子商务使企业销售组织精干化,厂内网络化使管理组织扁平化,特别是产生了不在于机器设备多,而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新兴企业。网络化还引起在网上组织生产和交换的虚拟公司,以及没有主要厂房、厂址、经营场所的半虚拟公司,例如亚马逊公司的出现。借助于网络化的扩大市场开拓功能,有特色的小企业也重新获得生命力。

高科技型小公司的迅速扩张是新经济的特征。一批利润预期好的高科技企业,借助于虚拟资本市值扩大机制迅速增长,并借助企业兼并,把传统大企业纳入自己旗帜之下,实现“以快吃慢”,迅速成长,成为重量级的大企业。上述情况人们称之为南美比拉鱼现象,即“以小胜大”的新竞争法则。

总的来说,新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企业组织片面大型化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组织的精干化、小型化、多样化的趋势,产生了更多的“小而优”,“快而优”的企业和“以小搏大”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五、经济体制上的新变化

适应于科技创新和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经济体制也出现了可以称之为进一步市场化的新变化:(1)科技园区民营,小型企业的空前活跃;(2)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撑的风险投资制度的发展;(3)便利于科技型企业筹资和转移风险的二版市场的出现和发展;(4)经营者和科技人员持股制,特别是购股期权制的普遍采用;(5)知识产权的加强保护和知识产权进一步流动化,更容易转让给企业;(6)技术人员和职工就业进一步多流动,跳槽成为常规和在工资上的随行就市;(7)政府管制的松动,例如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需要,通常由政府兴办的电信业的放开和引人竞争机制等等。

上述变化表现出个人、企业活动和政府管理的更加松动灵活,具体地说:主体的自主性更强,市场更加放开,科技创新的激励更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交换的自由度更大,信用金融更宽松,政府对微观更少干预,上述情况可以说是适应于当代高科技创新的市场体制的进一步调整。

六、经济运行上的新变化

“新经济”在现阶段的重要特色在于它在运行上的新特色。人们谈论新经济,往往指出网络经济中的生产成本递增、个人效用递减等经济学法则的失灵,但更重要的新现象是出现了经济运行的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美国自1991年3月以来迄至2000年8月,已经保持114个月的4%左右的持续增长,而在过去年增长率为2%左右,这是二战后首次出现的长扩张阶段,而通胀却保持在1-4%的低水平。2000年4月美国失业率为3.9%,是30年来最低的。格林斯潘在2000年3月6日说:“美国商业周期与战后其它周期有着深刻的不同,不仅是它的长度破了记录,而且强劲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被抑制。这背后的关键因素便是生产率的提高。

技术创新是经济运行势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发展,引起一轮强劲的固定资产更新,美国在信息技术的投资占其总投资34%,不断创新的技术创造出持续而有力的投资品需求拉动,它是美国这一轮经济扩张出现的主要原因;另外,经济增长中群众收入水平的有所提高,技术创新的消费扩大效应,又形成了消费品需求拉动。可见,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扩大效应是美国经济出现长扩张阶段的主要原因。增长加快并未伴同通胀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美国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从1991-1995年间的1.61%上升至1996一1999年的2.67%,再加之以劳动力供给相对丰裕,因而减少了增长带来的工资上涨和通胀的压力。可见,高科技的扩大需求和降低成本二重功能成为美国高增长与低通胀的运行势态出现的根本原因。

90年代以来美联储不是一旦增长加快就立即提高利率,而是在出现通胀后才提高利率,从而保持金融环境的宽松,以增大企业的活力。可见,长扩张阶段的出现也与美联储采取有效的稳健宏观调控有关。

七、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势态是阶段性的

新经济绝不是如西方一些版刊上所说的“永远繁荣”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看到新经济的下列特点:

1.盲目性的增强。自由化的政策和松动的宏观环境固然增强了创业的积极性和企业活力,但是却也带来近两年来最热门的网络公司的一轰而起和过度扩张,促使美国经济出现过热,它表明市场深化包孕着市场失灵,后者成为新经济的一项内在矛盾。

2.泡沫性的增强。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增长是依靠风险资本投入,特别是依靠股市融资。增长型企业拥有的高盈利预期,决定了企业的高市值——微软每股市值高出原值数百倍——新经济中这种虚拟资本的超常的市值放大功能,使经济发展中带有更多的泡沫因素和泡沫破裂带来的风险。99年纽约证券市场上科技股的一路走红和2000年春科技股市值的猛跌,生动地体现了新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和泡沫风险。

篇8

关键词: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相互促进的历史。从使用自然的棍棒到自己制造石器,从发明使用火、弓箭、陶器到驯养家畜,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到手工业、商品及城市经济的出现,直到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到今天,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智慧,彰显了科学技术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影响。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但影响甚至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亮出了红牌。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的城市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牵制和压抑,因为这样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可能吸引投资商和大量的消费群体。可以说,自然用它必然的规律和铁的事实,在提醒人类,疯狂发展经济的结局将会使人类与自然玉石俱焚。要使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说,通过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

(一)新能源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根本保证纵观2016年新能源领域十大创新关注点,归纳起来,新能源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的能源管理观念,像能源互联网智能技术,就是新观念新技术背景下的能源管理,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新技术,实现能源分布使用等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科学的选择控制;二是新的能源利用系统,像智能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应用终端、大规模风电消纳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这些新的利用系统将促进能源的科学利用;三是新的能源来源,像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锂—氧电池等,这些环保性能高的新能源将逐渐取代旧能源;四是新的能源回收系统,像动力电池的系统管理技术,能源回收将从另一端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不难看出,新能源中的这些创新热点对环保的重视。

(二)新材料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与自然相协调新材料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可见新材料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材料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生态环境材料”是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提法,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主要是针对旧的材料使用过程提出的。旧的材料使用过程,就是“将大量的资源提取出来,又将大量的废弃物排回到自然环境”,这种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已经吃到了苦头。

(三)新工艺将节省能源并减少污染提倡绿色新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不但可以改善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的状况,还可以节省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所以说,新工艺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国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花大力气进行改造。

二、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放生产力,有条件和精力正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只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下的劳动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解放劳动者,为劳动者创造培训、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劳动者总是疲于奔命,根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素质,而素质低下的劳动者,不可能关注生态环境。

(二)改进和创新生产工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对生产工具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改造,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完成的新课题。那些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旧生产工具,必须从生产活动中退出,新一轮生产工具的变革,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

(三)重新认识劳动对象,能够使劳动者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充分表现在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上。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劳动对象从陆地、海洋、天空一直扩展到了外太空,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也是人类盲目扩张的结果。人类必须重新科学地认识劳动对象,强化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三、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引导世界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健康发展

(一)创新强国,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经济常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引导新的方向。要想在国际经济生活中有发言权,就要创新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二)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全球。“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寻求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和平、发展、互信、融合、包容”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发展中,必然会把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世界范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上,在经济合作中更容易达成共识。

(三)创新观念,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世界经济的新潮流。旧的经济发展观念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片面强调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人的需要和利益,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损害,这种损害直接表现在破坏环境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的威胁。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健康经济的新常态,也是世界经济的新潮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科技日报社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全面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以人为本”的经济新常态的首要问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从根本上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桎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洪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创新驱动”———基于青海的典型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3(1):62-66.

篇9

1.1海洋文化战略的功能

总体上讲,海洋文化战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观。具体而言,海洋文化战略具有以下功能。

1.1.1提升海洋意识

海洋文化战略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人们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成,海洋意识的确立,是制定及贯彻国家海洋战略的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对海洋开发、利用和防卫等重大海洋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海洋意识就是海洋观,是“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海洋意识的提高,可以转化为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管理和捍卫海洋的原动力。同时,海洋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世界贸易的80%以上是要依靠海上运输。南海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海上通道,每天约有400艘船只通过这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沿海国,而一国之内的发达地区也往往是沿海地区。“正确认识海洋的地位、作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当前和子孙万代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不容乐观,即使在知识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中间,仍然存在这一问题。据调查显示,“60.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95.7%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其中64.6%的人认为这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海洋意识的淡薄源于国民海洋文化知识的欠缺。海洋文化战略恰恰是继承、发展、创新海洋文化的战略,可以使普及海洋知识、培养海洋人才、繁荣海洋文化体系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从而具有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的功能。

1.1.2弘扬海洋精神

海洋文化战略可以促进海洋精神的传承。“海洋精神是海洋人的内在品质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海洋人的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是多年来海洋工作者创造出的一面精神旗帜和发展品牌,也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源泉。海洋精神体现了一个群体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所表现的势不可挡的意志”。海洋精神并不只限于海洋人,它是人类面向海洋所展现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崇高情感和不畏风浪、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在西方大航海时代,面对浩瀚无边、变幻莫测的海洋,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人率领船员们,凭借自身智慧和血肉之躯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狂涛骇浪、暴风骤雨,终于发现“新大陆”,开启了西方伟大的大航海时代。在中国,早在汉朝就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谱写了海洋和平贸易的壮丽史诗;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创造了人类海洋史的壮举。海洋文化战略的核心使命,就是要通过海洋文化的传承创新弘扬海洋精神,使其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内在禀赋。“海洋精神关乎国运的兴衰,海洋精神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精神支柱。中国人要进军海洋,一定要具备海洋精神。有了海洋精神,海洋事业就兴旺发达,就可以持续发展……我们只有倡导海洋精神,坚持海洋精神,才能使海洋事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1.1.3创新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走向海洋的精神力量源泉”。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比如渔文化、船文化、港口文化、文化、海鲜饮食文化、海岛文化等。海洋文化一方面需要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继承是创新海洋文化的前提,创新是海洋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继承包涵对海洋文化的挖掘、研究、分析、保护、推广和应用,创新是对海洋文化形式、内容、应用方式的发展和再创造。海洋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和信息时代,创新海洋文化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创新是海洋文化战略的关键点,也是海洋文化战略的根本目的。只有创新海洋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海洋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方兴未艾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

1.1.4促进人海和谐

海洋文化战略具有促进人海和谐的功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最终表现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恩格斯说过:“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海洋文化战略是促进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有助于不断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海洋文化成果,满足人们对海洋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有助于培养“人海和谐”的海洋发展观。走向海洋,开发海洋,首先需要树立“人海和谐”的海洋观。然而,当前海洋开发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世界70%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77%的鱼类面临极限或过度开发,每年有近8600万t的鱼被渔业部门捕捞,预计到2050年世界鱼类贸易将陷入停滞。“2010年6月,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不久,科学家们很快就发现了墨西哥湾海洋食物链的变化,一些海洋生物相继死亡或受到严重污染,另一些生物已经适应了污染的环境,种群数量正在增长”。因此,海洋开发必须坚持人海和谐原则、环境友好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5丰富文化生活

海洋文化战略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居民的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应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20%”。“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为194元,2010年为1627元,是1993年的8.4倍。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文化教育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已经从1993年的9.2%增长到2010年的12.1%(在2002年曾达到15.0%)”。以上统计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十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文化战略需要贯彻十精神,通过战略设计、部署和实施,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作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海洋文化战略的二级结构

海洋文化战略根据需要,可以设计为不同二级结构,如根据类别来分,有海洋教育战略、海洋文艺战略、海洋传媒战略等;根据时间来分,有海洋文化短期战略、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根据空间来分,有国家海洋文化战略、地方海洋文化战略等。此处将海洋文化战略分为核心战略、继承战略、创新战略、人才战略和特色战略。这既可以反映海洋文化战略的主要方面,也可以方便其他划分方法对本划分法的参考和应用。

2.1核心战略

海洋文化的核心战略是有关传播、推广人海和谐的海洋观、价值观等海洋意识的战略,如海洋精神、海洋权益和海洋环境观等方面的倡导、推广和普及等。受几千年“以农为本”的思想影响,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不容乐观。“大多数国民认为海洋灾害、领海及国防、海洋科学研究、航运安全并不是十分重要”。因此,海洋文化的核心战略就是对此及时制订战略部署,在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间分步骤、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培育海洋精神。这是开发海洋的前提,也是实施海洋战略的保障,促进“人海和谐”的基本保证。

2.2继承战略

海洋文化继承战略是对既有海洋文化资源挖掘、研究、继承、保护与应用的战略。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也不会有真正的创新。我国的海洋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内容博大精深,留下了诸如《山海经》《观沧海》《西游记》《西洋记》等著名海洋文学作品,以及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张生煮海、八仙过海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其中,《山海经》的奇特想象,《西游记》所展现的东海水晶宫,至今仍令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海洋文化继承战略应围绕这些宝贵的海洋文化财富,制定详细的挖掘、保护和应用策略,如对海洋神话传说、海洋文艺作品、海洋民间信仰、海洋文化、渔歌渔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等。做好继承工作是海洋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2.3创新战略

海洋文化创新战略着眼于海洋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战略。“创新,其实就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源于个性化基础的思维特征。它不以现有的一切认识成果为局限,表现出人对世界的不断求知和探索,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创新有多方面含义,包括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渠道创新等”。海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海洋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时展需要。海洋文化创新战略包括内容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形式的创新、传播模式的创新等,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纽带。

2.4人才战略

海洋文化人才战略是实施海洋文化战略的人才保证。“有了人才,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人才,一切将是空谈。那种认为可以靠‘花钱买人才’的想法是片面的;而那种认为仅仅只靠‘借脑’,就可以照样有好效果的想法,也过于简单”。对此,《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海洋教育,扩大海洋人才培养规模,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达到400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5%”。这实际上明确了海洋人才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海洋文化人才战略同样需要确立发展目标和策略,同时还需要特别关注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培养海洋文化人才;

(2)开展海洋通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海洋文化素质;

(3)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及对海洋文化常识的了解。

2.5特色战略

海洋文化特色战略是海洋文化战略成败的关键。“特色战略,更主要的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或一个文化企业的战略。它讲究的是利用自己的独特资源、条件和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创造出别人没有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类型、质量以及形式”。特色战略就是重点围绕特色设计海洋文化建设路径和方法。特色既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统筹兼顾,又要避免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当前“许多原本有特色的资源,由于经营者不注意提炼,采取了用一般手段或通过一般途径去经营的办法,结果将本来有特色的项目做成了没有特色,把本来的个性又变成了共性,这等于浪费了特色资源”。特色战略就是在共性中创造个性,在人云亦云中挖掘与众不同。

3.结束语

篇10

Abstract: Nowadays, major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these chang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o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he earth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an help human to explain some natural phenomena, and even contributes to solving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economy. The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P键词: 现代测绘技术;作用;发展趋势;数字化;信息化

Key words: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effect;development trend;digital;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0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化,现代测绘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拓宽。现代测绘技术产生的条件是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1]。在国际领域,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正在或已经被现代数字测绘技术所代替,数字信息开始实现网络化,这预示着又一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这个新的时代就是数字化时代。最近几年,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致使数字化测绘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上取得更好成果,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测绘技术。所以,本文中具体阐述了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 测绘技术的含义

作为一门学科,测绘学的应用性是很强的,传统的测绘技术由五部分组成,包括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变形检测。现代测绘技术则是在传统测绘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手段、新方法和新仪器[2]。探讨测绘技术,要理清测绘的定义。测绘是一门与地理和空间分布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其包括的内容为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是其特征。测绘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把地表上自然人工要素及地理空间的位置属性信息反应出来,为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控制测量,碎步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等是测绘的主要任务。

2 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

2.1 辅助城市信息化管理

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进行测定获得的信息被称之为测绘结果。此结果可以为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地理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测绘资料是一个地形图,这个地形图由各式各样的比例尺和不同等级控制点坐标构成,它里面包含着精确的、详尽的地理信息,为现代城市信息化管理获得地理信息提供了唯一的来源[3]。例如,在城市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规划某一区域,城建和土管等部门需要较大比例且信息量大的地形图,以达到对该区域建筑物布局和土地使用情况的了解,而负责水电的部门需要更加详细的单体房屋类型和结构的地形图做依据来进行管线的铺设。

2.2 现代测绘技术符合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了地理信息系统,而这两个系统的建设都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做支撑。地理位置信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交通路线地图就是地理信息的真实再现,而交通路线图绘制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一份高质量的交通路线图的制作完成需要精确详细的测绘资料做依据。

2.3 现代测绘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代测绘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公路工程实施中就离不开现代测绘技术的运用,并且测绘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公路修建过程中需要开挖隧道,架设桥梁,施工点布置、测试以及地质勘探等,这些都需要有依据作参考,而依据的来源就需要进行测绘工作,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公路工程范围内土地的地质、地貌、地形条件等进行测绘,并与区域性地质资料结合分析,绘制出带状地形图。并在图纸上设计路线,把路基纵坡、平面、边坡位置标记出来,为公路工程的实际建设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如需在河流上修建桥梁,还需要测绘出河流两岸的地形图,并对河床断面、河流比降以及待建桥梁的轴面进行测定,从而获取精确的数据为设计桥梁建设方案提供指导。所以,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离不开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公路工程建设安全性、合理性的提升,并呈现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未来发展趋势

3.1 发展海洋测绘技术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离不开测绘技术的使用。现如今,海洋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以下特征:高精度、全覆盖、全过程自动化。海洋测绘技术定位精度的提高可依靠卡尔曼滤波或卫星定位的方法,全面覆盖的目标可依据高精度条带式测深系统或航空航天遥感测深系统来完成,并使海洋测绘技术过程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把海洋测绘技术获取的资料与自动制图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丰富的海洋图数据库,并最终实现海洋测量信息系统的建立[4]。

3.2 发展遥感技术

人们要想对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气候等的变化实施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就离不开遥感技术的使用。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种传感器、多频谱、多时相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智能化的特征。

3.3 发展地图学技术

当前,地图学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时态的特征。地图学的理论、技术和工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自动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地图学技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开发出地图设计专家系统、自动标记制版系统和信息分析专家系统,而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是遥感技术与其它迅速刷新地图信息的方法相结合[5]。

3.4 发展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

众所周知,模拟摄影测量和解析摄影测量是传统摄影测量的两个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字化摄影测量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与其它技术结合使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其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使用促进了测绘过程的数字化,其与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实现了航空摄影测量,从而减轻了野外摄影测量作业的难度。

3.5 发展空间定位技术

随着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大地测量的状态正在慢慢地由静态向动态转化。动态大地测量技术的使用扩大了大地测量范围,转变了研究对象:测量范围由局部延伸到了全面,研究对象从地球表面延伸到地球内部。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从技术和理论上改革了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例如,某工程中几条高速公路采用了1:2000数字地形图和DEM制作,该过程选取1:10000的地形图,以航飞像片的每六条基线量取两个地物点的坐标,作为像控点使用,进行空三加密和物方相关等,得到像对的DEM成果。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现在,我国的测绘技术水平与国际测绘水平还存在着差距,表现如下:数字化测绘的技术问题的解决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测绘生产存在着周期长、质量较低等缺陷。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各个领域充分地发挥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兵.浅谈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4):318.

[2]QIN Ke.浅析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5, 34(23):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