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土规划方案

篇1

整改落实阶段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重要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按照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为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根据《全区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 三、推行“五制”,力求整改取得实效。

学习实践活动要推行“五制”,即公开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问责制、销号整改制,确保整改方案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具体要求:

(一)公开承诺。责任领导牵头有关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需整改的问题逐一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排出进展,明确时限,限期完成。建立公开承诺台账、实行承诺登记、完善销号制度,确保承诺事项逐项得到落实。

(二)科学承诺。结合整改落实方案,对征求的意见建议和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梳理,按照轻重缓急和明确、具体、量化规范的要求,将梳理出的问题提交局党组会议再次研究,确定责任领导、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科学确定整改承诺事项。

(三)认真践诺。局系统各单位要根据《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着力破解难题、创新体制机制的方案》(陂土资规党组[2009]16号),把整改落实工作情况作为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分管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要认真制定兑现承诺的

篇2

我国国土规划的发展和“长株潭规划”的来历

在中国,“国土规划”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名称和内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的国土规划中,曾出现国土规划、国土总体规划、国土综合规划、综合国土规划、国土开发整治综合规划等名称。

1984年12月,国家计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搞好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一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20多个地区开展了国土规划试点工作。但总体上看,规划内容涉及范围广,重点不突出,即涉及资源开发利用,以牵扯到人口、经济、城镇、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与布布局。但由于规划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84年启动编制的国土规划对摸清国土资源家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没有起到多少规划的指导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因宏观背景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和突出,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变化更加剧烈,粮食安全、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拉大等影响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现,亟需通过科学的国土规划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先后批复实施一系列区域性规划,国土资源部也在福建海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河南中原城市群、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施区等地部署国土规划试点工作。在全国层面上,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联合28个部委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的编制工作。当前,《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正在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2010年9月正式启动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以下简称《纲要》)根据《全国国土规划工作方案》共设置了国土生态安全建设、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空间合理组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国土综合整治等9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48个,在专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形成。

在全面分析国土资源现状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纲要》提出了规划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从开发引导和分类保护两方面对全国国土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国土资源分类提出了农村地区、城市化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的国土综合整治。根据全国国土资源分布特点对陆域国土和海域国土进行了分区,不同的区域提出了不同规划发展略。最后从土地政策、矿产资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

《纲要》立足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围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国土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和改善国土生态环境,统筹提出了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并制定了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对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为推进新一轮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国家启动了包括“长株潭”城市群在内的多个区域国土规划试点。

因为全国尚未关于国土地规划的统一规程和标准,各试点规划通常针对试点区域的各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编制规划。如“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建设,突出“构建两型、绿色低碳、和谐高效、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主题;而福建海西岸经济区国土规划则突出国际国内广域合作的主题。

试点区域规划主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有效配置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空间开发,统筹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整治国土空间,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内容则一般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评价;国土规划目标与任务的确定;重点产业带与城市体系的优化与布局;泛区域国土开发合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重要能源、资源保障;国土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应该说,区域规划与全国规划最大的不同在于:区域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区域面临的不同时间和问题,重点突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规划。

国土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国土规划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国土规划编制工作日益重视,2009年国家组织了28个部委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但国土规划体系尚未建立,建立健全的国土规划体系对落实国土规划指导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考虑到国土规划的宏观性和中长期性的特点,国土规划不宜以行政辖区隶属的特点建立体系。而应在国家、省级体系的基础上,以重点区域为重点建立规划体系,重点区域可以是跨省域界线的,也可是省内重点地区编制国土规划,形成国家、省级、重点区域的三类国土规划价框架体系。

其次,需要理顺国土规划与其他空间规划的关系,在国土规划的定位上应当加强研究,其应当与主体规划区规划一样,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的层面,而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规划均应依其为依据进行编制,全面提高国土规划的战略意义和落实宏观规划作用。

此外,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为各类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国土规划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我国编制各类国土规划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除规划理论和内容上自身不足外,规划实施手段的也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篇3

一、强化组织领导

针对目前“两违”现象频发的趋势,根据县委县政府坚决打击遏制“两违”建筑的高压态势。我镇成立了“镇拆违制违工作突击队”。把“两违”整治工作,作为我镇常态化的主要中心工作任务,集中力量,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做到人员、任务、责任落实到位,确保“两违”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二、建立联动机制

1、实施“两级巡查发现”工作机制。

村(居)日巡查机制。村(居)委会建立以村(居)为单位的日巡查监察机制,落实巡查责任,依法管理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和发现所辖范围内的“两违”建设行为,并及时上报“国土、规划领导小组”。

以驻村领导、驻村干部及村干部为主体。建立兼职巡查员队伍,坚持每天在辖区范围内进行至少一次全面巡查。每周将本区域内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巡查情况上报“国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所)。未发现违法建设的,应当实行零报告制度。

巡查工作,重点制止2013年以前有举报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历史“两违”现象,坚决打击2014年后新增“两违”现象。巡查报告内容须详细真实,按统一格式填报。

2、实行“三级制止”工作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发现一起,制止一起,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行为。

(1)村(居)委会“依约”制止。依据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制止村(居)内违法建设,并报告镇人民政府。

(2)驻村领导及驻村干部依法制止。对发现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应及时宣传政策和思想教育工作同步进行的原则予以制止。

(3)“国土、规划领导小组”工作人员依法制止,坚持依法履行法律程序,并下发《责令停止违法(章)行为通知书》及《限期拆除通知书》。

3、实施“三级拆除”工作机制。

(1)村和社区依据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争取当事人自拆或由违法建设人提出帮拆。

(2)由镇人民政府组织“镇拆违制违工作突击队”。依法对违法建设予以拆除。

(3)对于镇人民政府实施拆除确有困难的,由“国土、规划领导小组”协调上报县“两违”办组织相关执法部门联合。

4、工作流程

1、对于“两违”问题,由各村及驻村干部负责不间断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两违”现象及时制止并报驻村领导,驻村领导在指挥制止无果后及时报镇“国土规划工作领导小组”

2、镇“国土规划领导小组”在接到驻村领导的报告后,立即派国土规划工作人员前往制止。并下发《责令停止违法(章)行为通知书》。并同村干部建立“两违”工作档案,仔细记录调查“两违”当事人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情况。制定“行动方案”。

3、在制定强拆方案后“两违”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不主动拆除“两违”建筑的。由镇“拆违制违工作突击队”,需要力量增援的由“国土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增援。在强拆过程中村干部及驻村干部负责做好“两违”当事人的情绪稳定工作,对在强拆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由“拆违制违工作突击队”会同相关部门果断处理。确保打击一步到位。

4、做好善后工作对强行拆除后的“两违”当事人,由村干部及驻村干部负责善后工作。确保事后过激行为的反弹现象及上访闹访事件的发生。

三、加大工作保障力度

1、将“两违”整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国土、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对各村(居)进行考核。对违反本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个人,不得评先评优。

2、建立“两违”整治工作责任制。各村(居)驻村领导第一责任人。各村(居)书记、主任为主要责任人,驻村干部和其它参与人员为责任人。凡因责任人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等,造成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事实,情节较轻的,对相应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执法执纪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篇4

关键词: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现状;措施;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 make the land and resources related laws that allow the use right of land and resources on compensatory transfer and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transfer,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latform, but excessive blind in the transfer of land resources worsen the cri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planning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land resources; Planning manage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mea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P285.2+3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土资源是国家领土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森林、矿藏、草原、渔业等自然资源的载体,是国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空间,也是国家重要的资产之一。国土资源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标志,包括他国不可神圣侵犯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等。国家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和有规划的转让和使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政策不断放宽,使得许多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开发项目层出不穷,特别是对集体土地(主要是农业耕地)的进一步蚕食,直接导致我国农业耕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国土规划管理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国家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制定相关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律措施,严控国土资源的使用限额。国家为规范国土资源的有序、可持续开发使用,严令各省市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国有土地规划、管理,促进节约、有偿用地,确保土地使用权转让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防止国土资源的肆意转让、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的分散管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步集中管理及其后续的集中统一管理过程。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使用始终存在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之间的矛盾;加之,我国土地资源质量逐渐下滑,粮食产量和安全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和谐统筹发展,国家必须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实现国土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2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加之国家对国土规划重视不足,相关人员和机构涣散,很难对我国国土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完备的统筹规划,当然也不能对规划体系的层次和法律效能进行科学恰当的界定。尽管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和《国家国土纲要》等规范,只是针对国土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和初步规定。较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过时,面对政府职能部门间用地冲突协调、跨区域建设协调、农业发展瓶颈、国土保护和新兴产业扩大用地需求的问题显得无能为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国土规划法律规范,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2.2 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体系落后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很难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老旧的规划管理理念很难实施和开展工作,很难适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事件的力度不足;国土资源市场化的配置比例偏低;违法用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执法监察的力度不足;规划管理技术和措施落后,严重制约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有序进行。

2.3 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的强制力不足,致使后续规划管理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土资源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空间开发和规划布局无序日益突出。城市、城镇的不断发展和扩展,大量吞噬国土资源,使现有发展空间凸显不足。国家相关规划职能部门没有对国土资源全局的、统筹的规划和监控,致使城市化肆意扩张,盲目、无序占有农业耕地和破坏区域环境。

由于缺乏约束力和监管制度,直接导致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协调性差,实施力度差,规划混乱,权责不分,很难开展科学的、统筹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加之法律等硬件措施的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强有地的强制性力量作为后盾,很难科学的、详细的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一些国家宏观长远的发展规划得不到重视和实施,致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持续、不健康,综合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3 国土资源的科学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

国土资源最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护,并拥有强制执行力,从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统筹规划管理,达到最优化的效能。逐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土地、矿产、海洋、环境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法律体法规;科学统筹研究制定我国的《国土规划法》和《海域使用法》;逐步修订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等国土资源相关的法律,逐步形成系统性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确定国土资源的强制力和权威,科学、完备制定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划要求,确保土地的使用、开发有法可依。

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法律约束经验,加强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执行力度和充分体现法律强制约束力,并组建国土资源规划和实施团队,尽可能的贯彻和落实国家级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2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要突出重点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以提升国土资源的现实和潜在效用,以提升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逐步推进我国政策和统筹城乡规划的发展、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统筹安排,逐步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并将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权力赋予每一个公民,强化国土规划的执行力度,并将国土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向民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监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开发战略,科学分区,明确目标和方案,以点带面,统筹空间、规模、结构和环境的协调,促进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和协调发展。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国土资源规划的主管机关,积极履行对国土资源的管控职能,统筹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各项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并随时将国土资源规划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中,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的综合利用效益,并开展时序性监管、空间布局等重要规划着力点建设,提升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地位,努力为促进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共同责任机制和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基础性指导。

3.3 加强国土资源的技术支持,完善规划绩效考核体系

在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应不断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规划管理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系统的平台;积极组织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技术技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信息获取技术和信息管理能力。

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具有长期性和非经济性的特点,科学建立并落实国土资源规划绩效考核制度,因地制宜,明确利弊,避免部门之间的冲突,确保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的顺利、有序开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重视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要求下,国家职能部门积极制定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法律规范,并积极探索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道路,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努力解决国土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农业耕地等之间的矛盾,寻求一条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不断迈向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莹,王玉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3).

[2] 张赶社,张德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J].党史博采(理论),2009,(02).

[3] 章叶飞.浅谈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09,(10).

[4] 范德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2008,(12).

篇5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住宅与房地产业,勘察设计咨询业,市政公用事业和风景名胜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受委托组织起草有关建设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研究制订建设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和体制改革方案,并指导实施。

负责管理全省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工作。承担推进城市化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省政府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承担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审查,报批和保护监督工作。指导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规划管理,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的审查。管理城市建设档案。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土地规划;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4-1

1 新时期的土地规划理念

新时期、新思想、新规划,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土地利用规划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现实需求和环境调整土地规划。具体来说,新时期土地规划的新思想、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性发展

改变以往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环境质量、各个自然因素的组合情况来进行土地利用的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明确指导思想、分配目标,改变以往以人类的需求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妥善处理经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可持续性的理性发展观念,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将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性发展。

1.2 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供需调整,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长期性的空间规划,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上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重强调了规划中对于数量的要求,对于空间概念涉及较少,尤其是在分区方案的规划中,对于内部土地利用的具体空间要求过于概括化,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控制功能难以得到发挥。因此新时期的土地规划应该从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现实优势,进行复核地域实际情况的空间规划,并且通过相关的政策来进行约束。新时期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环境等多方利益相结合的空间规划。

1.3 可持续性发展

持续化是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中要贯彻落实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并满足其生存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即要求我们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土地资源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和落实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最终实现生态合理性、经济效益与社会需求三者的和谐统一。

2 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

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不仅要在思想观念和理论上实现创新,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及土地开发的现状制定新规,还需要从方法上实现创新,按照规划修编的要求,采用新的规划方法。

2.1 引入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的引入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水平,反馈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关键,在新时期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修编之前,各个地方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土地利用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且总结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与规划之间的关系。从当前评估机制的开展效果来看,评价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全,有许多地方没有贯彻落实评估机制。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土地资源本身的利用情况,还包括了土地规划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否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发展需求。在修订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之前进行完整系统的评估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总结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2.2 系统化的方法

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对来说较为分散,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新时期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着眼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因此作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土地资源,应该以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规划方法来实现其系统化的运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联系局部,在国家整体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之上再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土地利用规划,适应地方发展,针对性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2.3 运用现代化技术

土地利用规划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土地规划中引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为土地资源的勘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提高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遥感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都使得土地规划从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到成图监督等实现了信息化和数字化,基于人机交互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关键性的决策依据。

2.4 鼓励社会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性的资源规划,并且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往的规划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极少,因此新时期的土地规划应该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组织相关的专家和社会群体共同参与,鼓励社会参与的方式,能够为土地规划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料,并且使得规划的目标更加明确,土地规划方案的实施更易得到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 郝庆,孟旭光,强真.新时期国土规划编制环境分析及开展建议[J].经济地理,2010,(7).

[2] 罗丽丽.试论新时期的国土规划体系建设[J].泰山学院学报,2006,(3).

[3] 申玉铭,毛汉英.国外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4,(2).

篇7

功能完善的设计是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前提,基建部门应首先根据医院医疗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要做到内容全面详细、有针对性,要有临床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的共同参与。依据不同设计阶段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基建部门在工作上应做到各有侧重。

(一)规划方案设计阶段

规划方案设计主要是根据国土规划部门批复的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条件确定总平面、建筑物外立面造型、建筑规模、高度等总体指标。在这一阶段,基建管理工作需注意项目总平面出入口、洁污物流线组织与院区总体关系,造型风格与院区整体风格的关系,建筑物的间距对日照的影响。此外,还应考虑对患者心理与生理特殊性。

(二)初步设计阶段

规划方案确定后即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基建部门应组织设计单位与相关临床部门积极沟通建筑内部各科室楼层设置、功能单元平面布置、医疗工艺流程等,与后勤保障及信息管理部门沟通供配电、空调冷热源、楼宇智能控制形式等。规划设计管理工作复杂细致,应注重加强与使用科室的沟通交流,形成建设项目设计环节科室沟通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全院各科室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建部门切忌闭门造车,应群策群力,把设计做细。在建设条件和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满足使用科室要求,重点关注患者居住舒适度、医疗工艺流程规范度和后勤保障维护方便度,体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二、工程报建环节

医疗建筑工程关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障项目的科学合理、合法合规,但这也给医院建设者造成了“程序复杂繁琐、耗时长”的普遍印象,部分项目的手续申报时间甚至长于施工时间。医疗建筑涉及到工程建筑类学科和医疗学科的融合,如果建设周期过长很可能造成原有的设计方案与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脱节,因此医院需充分重视报建环节。建设项目申报涉及卫生、发改、国土规划、人防、园林、环保、消防、建管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每一个审批环节在申报受理时都有若干前置审批条件,基建部门需要事先理清哪些是串联事项,哪些是并联事项,编制好项目申报工作计划执行表。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基建部门要制订完善、操作性强的项目申报制度和规范化流程,一切照制度流程办事,流程的制定需重点把握每个环节的前置条件,针对项目建设安排制定申报工作计划表,使报建工作衔接合理;要完备报建工作岗位,明确人员的职责任务,报建人员除要求具备遵守法律规定的严肃性、工程领域的专业性和从容应变的灵活性外,还应具备有对政策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其次,行政审批离不开技术方案的准备,如环保审批需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书,立项审批需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建部门应委托有实力且熟悉当地政策的设计单位、技术咨询服务单位,以促使项目顺利通过审批。

三、施工质量控制环节

医院建设管理者通常将项目管理工作定位在策划、招投标、规划设计、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上,而将现场施工管理的任务完全交给监理方,这给建筑质量控制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医疗建筑作为特殊的民用建筑,既有工程技术的共性,也有医疗工艺的特殊要求,监理单位因为缺乏医学知识和经验支撑自然很难全面掌握、贯彻建设方的意图和着重点。基建管理部门作为各方的桥梁、纽带,对质量目标的实现影响较大,因而在实践中应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一)完整、专业的施工管理团队

人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核心因素,在施工管理中,人起决定性作用。基建部门应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配备完整的专业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建立专业工程师工作制度,使每个人员明确其现场管理职责。项目管理团队应做到掌握施工图纸、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熟悉施工工艺,紧密跟进现场施工进度,做到提前发现问题,根据施工节点安排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协调。

(二)合理的质量控制程序

工程开工前应专门组织一次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图纸会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设计图纸中的漏项和错项、施工技术工艺表述不清及专业间图纸表达不一致之处,使施工和监理方充分了解建设意图和质量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基建专业管理人员应深入现场,认真检查施工是否满足验收规范,设计意图有无正确贯彻,发现不合格材料、设备要及时将其清理退场;对于隐蔽工程要坚持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原则。除了编制常规质量控制手册外,还要根据医疗工程实际难度设定质量控制关键点,院方要会同监理进行重点全过程控制,如直线加速器机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同时,要定期召开现场监理例会,综合协调解决每阶段的安全、质量和进度问题。此外,要形成施工全周期质量跟踪控制记录表,做到质量控制可追溯。

(三)周详的施工组织安排

医疗建筑包含手术部净化、医用气体、放射防护屏蔽等医用专项工程,专业分包多,施工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大,对基建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较高。从主体结构施工开始即应考虑实施预留工作,在砌体阶段应先做样板间和样板层,各专业承包单位实施验收会签手续后,方可大面积开展砌筑和抹灰工作。基建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专业施工组织制度,做到土建、安装和装饰工程无缝对接、有序衔接。

四、结束语

篇8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9

关键词:国土资源;工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P28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土资源测绘工程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国土资源测绘过程中不仅关系着行业本身的健康稳定发展,还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测绘是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技术的革新也关系到土地资源管理效益的提升,

1、坚持从战略层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

立足当前改革发展实际,以“四个强化”为牵动,重点从战略层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跨越发展。

一是强化国土资源领域改革。要紧扣省委省政府“五大规划”,结合县域经济建设需要,坚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和探索;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土地储备模式,调整利益分成机制;研究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切实推进矿政管理改革,科学合理设置矿业权。

二是强化国土资源宏观调控。要严把土地闸门,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推行集约、高效用地,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设立企业准入门槛,对投资额小的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积极盘活存量用地,鼓励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推进产业调整。

三是强化行政审批管理能力。推动审批办事方式的转变,加快政务公开化建设,建立接办分离、流程规范、时限明确的行政运转程序,规范行政审批人与管理相对人的工作行为和社会行为,增加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监管方式的转变。畅通“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能,为各类服务对象解难事、办实事,通过抓服务促效能、抓管理促发展,力争做到“执行效能更高、审批速度更快、收费标准更低、服务质量更优”。

2、坚持从技术层面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在对国土资源管理之时,注重使用3S技术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

2.1、国土资源测绘中应用3S技术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当前对国土资源的测绘和利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用3S技术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土地资源的勘测,并能获得更为完备的实时数据信息,为我国土地资源测绘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国土资源的测绘中,利用3S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土地的使用情况,采用GPS遥感技术也可以对所得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和甄别。对于常见的宅基地的勘察与测绘中,GPS技术可以实施全天候的勘察和测绘,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居民的住宅建筑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且还可以获得面积信息,对土地的使用情况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采用GIS技术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信息库,并及时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态势。

2.2、3S技术的应用策略

国土资源测绘领域运用3S技术首要考虑其便捷的服务特点,在建设技术系统的时候,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整合。国土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主要有土地的规划、用地的建设管理、地籍工程的管理、土地使用监察等方面,所有这些部门都要做好协调统一的工作安排,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3S技术的优势。GPS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载波相位进行及时动态差分定位,这是全球定位系统的新型技术,这种实时处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M测绘的精准程度,因此该技术完全符合现代国土测绘中对地理坐标定位点的精确性,同时也可以减小界址线与测绘目标附近物体之间的误差。采用同步卫星接收技术,将传送到基准站的相关信息进行解码和改正处理,借助计算机操作软件,得出最后的精确数据。利用Trimmap软件将数据传送到TDC电子簿进行保存,以便供国土资源测绘人员随时调取使用。GPS技术的工作流程比传统的测绘技术简单得多,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线状工程的测量、国土资源测绘等方面。

3、坚持从管理层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

当前,面对服务和保障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全面推进思想、制度、队伍、作风建设,提高破解资源保障难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抓思想建设,进一步提高争先创优能力。要切实增强争站排头、勇创一流的工作劲头和发展激情,善于用系统的方法抓推进、用典型的力量抓落实、用法律的手段解难题、用市场的机制抓发展。要强化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倡导“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作风,雷厉风行,说到做到。要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围绕既定目标,争分夺秒,快节奏、高效率地推进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二是抓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尽快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推进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和共同责任体系,把国土资源各项任务指标纳入整体工作管理目标责任状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强化责任制考核力度,奖优罚劣,增强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形成上下联动的整体合力。三是抓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抓班子带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提高全系统干部的用人导向,建立完善干部考评、选用机制,使善谋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为有位。

3、坚持做好城市土地进行综合规化管理工作

3.1、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优化利用空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调控城乡用地总量与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优化土地的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划标准,要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标准进行开发和应用,是什么样的土地就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案。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认真做好村庄、城乡结合部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衔接工作,注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进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提升建筑土地的使用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土地利用的规范发展,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合理的开发土地,提升土地开发率,降低土地供求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同时加强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开展基础产业建设规划蓝图,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2、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推动城乡规划的顺利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工作的实施强度,定期开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行为,对违法建设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拒不停止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违反详细规划或者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要责令改正,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对于不能拆除或者无法拆除的,要没收实物以及违法收入,按照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推进城乡规划的顺利开展。

4、结语

在当前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以及基础研究,同时建立国土资源创新体系。促使国土资源的合理开以及和管理控制可以得到较好的管控,使得国土资源服务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应该建立国家投入引导、开发风险共担以及创新利益共享的新型国土资源管理模式,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 信息管理 GISR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城市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融,密不可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城市规划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一些关系。

二、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持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已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正发生着4个方面的变化:

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发展

当传统规划试图用静态的图纸来解决动态的实际问题遭到失败时,现代规划开始倡导从“方案”到“过程”的转变,强调规划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将规划理解成是“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规划面对的城市和城市问题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由于参与的决策的各个方面对城市问题的态度在不断改变。同时,现代规划还强调规划中软性指标的运用,使规划在实施时更具弹性。

从物质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是社会发展规划的一种形式,传统的规划只注重物质部分,而忽视了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规划的“以人为本”不仅指要考虑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还要考虑人的文化、、游憩、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规划中必须全面考虑人的各种需求,要将政府中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之中。

由专家审查到公众参与规划

我国规划审查制度长期采取专家评审方式。城市规划涉及公众利益,故而不应只是少数“智者”做出决定该怎么办,而应由社会主要利益集团的格局所决定。

规划实施由行政管理向法制化迈进

198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步,但目前的规划法规与监督机制还远远不够完善。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因市场的方向和速度变化而变化,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必须灵敏地回应经济增长所提出的不同要求,这种回应就要反映在城市规划和法规中。

二、城市规划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随着观念的转变,城市规划领域对规划与管理信息的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

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

时间上现势性、空间上精确性

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处理中正大显身手。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技术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技术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1) CAD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交互式图形输入、编辑与生成。2. CAD数据储存与管理。3.图形计算与分析。CAD可以对产品的不同样式、尺寸、结构等设计参数进行计算,对设计产品进行评估分析,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4.可视化表现与景观仿真。可以利用CAD软件,产生二维与三维设计图。

(2) CAD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规划业务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六方面:1.提高修改、编辑设计成果的效率。2.使规划设计成果、建设项目申请与审批的成果更精确、更详细。3.减少差错和疏漏。4.使设计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丰富。5.便于资料保存、查询、积累。6.突破传统设计上的某些局限。

2、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目前正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调查、管理等部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基础的,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得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绿化、环境等分布状况的可靠信息。

卫星遥感包括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和雷达卫星等对地观测系统,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综合的优势,遥感可以为编制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规划提供国土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调查与分析评价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采集、存储、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GIS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城市规划涉及大量信息,除基本的自然环境信息,还应包括大量的人工环境信息。为了完成城市规划的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 GIS功能。尽管目前 GIS软件的优缺点各不相同,而且实现这些功能所采用的技术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 GIS软件包都提供了如下的功能: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编辑、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查询与分析以及图形的显示与交互等。

技术(Network)

网络一般可以理解成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通过数据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连而成的系统。因特网不仅是单纯的网络名称,而且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电子邮件(E-mail)、远程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等等服务为数据的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创造了便捷的途径。这样,城市规划管理中多种形式的海量规划信息在管理人员中频繁交流成为可能。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管理。2、城市规划设计。3、公众参与。4、城市规划研究。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构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的信息世界,人们将生活在由原子组成的现实空间和由比特(BIT)构成的信息空间中,现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物理界面是由计算机及网络和数据库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这一界面可跨越现实空间与一些时间的限制,了解现实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进行思想交流。城市规划将在信息空间中构造城市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建设者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庭伟,迈入新世纪:建设有特色的规划.城市规划,2000,(1)

2、 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出版社,1998

3、 王静霞,迈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战略思考,城市规划期刊,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