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的嫁接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果树的嫁接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果树的嫁接技术

篇1

关键词:果树嫁接 技术 探索

树嫁接是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们通过嫁接技术可以来改善果树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在生产实践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果农由于对嫁接方法掌握不全面,致使影响了嫁接的成活率。下面就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所得表述如下。供果农参考。一、果树的嫁接时间

一般情况下,果树嫁接可以分三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在果树萌芽前的春季进行,这样有利于幼枝生长和树冠的形成;改良果树品种可选择在早春嫁接。二是在接穗芽熟化后的夏季节进行;葡萄等需用嫩枝嫁接的果树必须选择在夏季嫁接。三是在夏末秋初进行秋接。1年中有多次发枝特性的果树可选用秋季嫁接,但要注意幼枝的越冬防寒。二、嫁接前的准备工作

技术员在嫁接前需要对改良的果树进行剪伐,去掉果树原有的绝大部分枝条,留下适合嫁接的树枝(也可称之为砧枝),并剪成适当长度的短橛。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应尽量剪去远端、上部树枝,选择下部或近主干部的树枝做接砧;二是砧橛的选择要因树而异,同时要注意压低高度,防止揭皮和开裂,便于嫁接和收缩树冠;三是留橛数量及长度视原有树形和树龄大小而定 一般情况应保留下部主枝留砧,同时还要考虑树冠的大小,树冠大则应多留橛,树冠小则应少留橛。三、改良品种的选择

果树嫁接改良应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这一工作。既要选择较为前沿的果树品种,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果品销路好,与需改良的果树嫁接亲合力强的品种。做到果品的成熟期、风味、色泽、果型尽量与众不同,又可鲜食、贮藏、加工品种的合理搭配。

四、接穗采集

接穗采集的原则是选择健壮无病虫,芽饱满,直立向上生长的一年生枝。早春嫁接的果树可充分利用顶芽进行枝接,并要除去花芽。夏秋季嫁接改良的果树。接穗的采集要注意芽的熟化程度,尽量使用枝条颜色加深,叶色深绿肥大的腋芽。五、 嫁接的具体方法

1、劈砧橛嫁接法。将选择好的砧橛劈开,长度3――5厘米待用,随后将接穗插接部位削成的“楔头”长2――3厘米(要求平直光滑,两斜面等长或略有差别)进行插接。插接的要求是:一是接穗一侧的皮层要与砧橛皮层对齐;二是接穗插入深度以一个削面刀口与砧橛剪口对齐为准,接穗留芽2――3个。三是接插后绑缚要严紧,可先用塑料带包闭,然后用细绳扎紧;或固定好主要部位后涂上接蜡。早春枝接直径3厘米以下的砧橛及夏季葡萄的嫁接宜用此法。

2、插皮嫁接法。 该种嫁接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插枝接法。接枝“楔头”削法同劈接法,不同之处是“楔头”短而陡,较长斜面2厘米左右,短斜面1厘米。插接时较长的斜面对着砧橛木质部。二是单芽插接。芽的削取方法是:在芽下1厘米处斜向上削,连同木质部削到芽的上方,然后在芽上方横切1刀,取下单芽。插皮接砧木开口通用方式为“t”字形开口。插枝接的砧木开口方式还有“一点一横”式,以及直接在砧橛剪口端纵划1刀开口的方法。插接后绑缚同劈接法,但是单芽嫁接的要露出芽眼。

3、夏季皮接法。 夏季皮接法芽的削法同单芽插接芽的削法,芽削下后需要揭下芽片,去掉木质部。揭芽时要防止“抽心”。对于桃、梨,苹果树的嫁接,削芽后可带木质部嫁接。皮接法砧木开口有“h”形、“t”字形等。嫁接时要注意做到芽片与砧木结合平整严实,防止芽片卷曲。绑缚方法同单芽插接。此外夏季还可采取嵌皮接、哨接法等。

4、剪口护理。 随嫁接的先后顺序对砧木剪口及接枝上端剪口都要用塑料带包闭或涂上接蜡,在遇干旱时可用石灰水刷白主杆和大枝,以保护树体水分,提高嫁接改良的成功率。六、嫁接过程的要点

1、要正确使用失水接穗。由于时间、地点的原因,很可能使接穗的采集和使用出现不同步,从而造成了接穗的失水萎蔫。此时我们不能够勉强使用,而是要取出失水的枝条,用清水浸泡,看一下接穗的情况再定。如果接穗能够吸水恢复,晾干表面水分,蘸蜡后使用不影响成活率。接穗不能恢复的,则不能使用。

2、对粗砧木嫁接时要绑缚得当。大树高接时,由于砧木较粗,用塑料条包扎较困难。此时我们可以采用插上接穗后,用一块比砧木接头稍粗的塑料布盖住断面,再用窄塑料条绑扎即可。

3、要正确处理穗上部芽。目前,有很多技术员沿用传统的嫁接方法,使用的接穗较长,上部保留的芽子较多,嫁接萌发后会萌发较多的新梢,如抹除不及时,会造成生长发育不整齐。为此我们要进行改进,将接穗上部只留一个芽子,并且此芽对准与砧木形成层对齐的厚面。这样的接穗嫁接后,每接穗只萌发一个粗壮的新梢,生长壮实、整齐,且成活率显著提高。

4、嫁接后解绑要及时。果树嫁接时间早的,成活后应及时解除绑缚的塑料条,否则随砧木的加粗塑料条易陷进砧木内,造成接芽死亡,使嫁接成活率降低。如果当年不解塑料条,嫁接的时间应掌握在砧木、接穗形成层接近停止活动时,在8月20日左右进行,这时芽接的当年可不解除绑缚的塑料条,于第二年剪砧时一起除掉,减少用工,便于掌握。

5、.塑料条的缠法要科学。技术员进行嫁接时,有的人从上往下缠,有的人从下往上缠。不管怎样缠,成活率并没有什么差别,对于及时解绑的两种缠法都可,但是对于解绑不及时的,从下往上缠比从上往下缠要好。因为多数束缚生长的都是最后绑的一下,绑在芽上面的比绑在芽下面的对接芽的束缚要轻,对接芽的影响就小。科学的操作是将塑料条从下往上缠,最后绑在芽的上边3~4厘米处。这样的好处一是不束缚接芽,二是培育速生苗和嫁接晚当年不解塑料条的,可在剪砧时将塑料条剪断,塑料条可自行脱落,省去解塑料条的工序。

篇2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文冠果 冬季嫁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25-01

文冠果为无患子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1-2],原产自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文冠果的种植适应区主要包括沙草地、撂荒地、多石地区、黄土丘陵地区等。文冠果喜阳,耐半阴,且对土壤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抗旱能力极强,即使在-41.4℃的温度下也可安全越冬。现在黄土高原某地区布设试验基地,对文冠果冬季嫁接情况进行对比试验和分析,以提高文冠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1 黄土高原文冠果试验基地的基本概况

在黄土高原某地区布设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设在陕西靖边县林业局管辖范围内的苗圃中,全县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靖边红沙峁――丹霞地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且通风条件良好。该地区土壤主要以褐色土壤为主,且有少量的黑垆土,年平均气温7.8℃,≥10℃的植物生长有效积温为2800℃,年平均无霜期为130d,年平均降雨量395.4mm,平均日照时数为2768.2h,为苗木生长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

2 冬季嫁接文冠果的试验方法

本研究中接穗来源主要来源于陕西、内蒙、辽宁的五个县区,主要包括5个采集区。根据各地区接穗在萌动时间上的差异,接穗的选取日期为7月10日~9月31日。在Ⅰ区采集接穗53株,在Ⅱ区采集接穗815株,在Ⅲ区采集接穗581株,在Ⅳ区采集接穗349株,在Ⅴ区采集接穗179株。采集过程中,接穗所处环境的最低温度为-2~6℃,所处最高温度为8-21℃,在此种气温条件下,采集接穗进行嫁接和对比试验。

接穗给予不同的保存方法,主要采用三种保存方法:即:低温湿藏、常温保存、低温冷藏,通过对比嫁接成活率,对三种保存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其中,常温保存是指在接穗采集后,将其直接放置在密闭环境内,放置时间为6小时左右。低温湿藏是指接穗采集结束后,即刻使用湿棉包裹冰块,并通过此种方式降温。将接穗放置在温度为10℃以下且湿度充足的环境下保存,保存时间为2d。低温冷藏是指将接穗切口5cm的切口,并将其浸泡在水中,浸泡12h后,将其放在0-5℃的冰箱中保存。

由掌握文冠果专业技术的相关技术人员实施嫁接操作,在嵌牙接的基础上,Ⅰ区、Ⅱ区采用1cm切芽,从两个方向交叉缠绕捆绑;Ⅲ区、Ⅳ区及Ⅴ区采用2-3cm切芽,沿一个方向缠绕捆绑嫁接。

3 文冠果冬季嫁接的研究结果

3.1 影响文冠果冬季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文冠果的的接穗采集时间为7月10日~9月31日,嫁接时间为10月1日~11月29日,接穗采集后最长的保存时间为1个月。Ⅰ区、Ⅱ区、Ⅲ区、Ⅳ区的接穗采集时间为连续3天,且采集区域集中在辽宁省部分地区及内蒙部分地区,但接穗保存方式存在差异性。Ⅳ区接穗开始萌动,且嫩芽开始膨胀变大,大部分嫩芽长出1cm以上,Ⅴ区接穗的采集地区为陕西省南部。若能对5个采集区的接穗实施良好保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低温湿藏、低温冷藏、湿沙埋藏法等,保障接穗在保存过程中避免受到热空气和潮气影响,保障接穗在1个月的保存期内完好,提高嫁接成功率,具体见表1。

4 研究结论

影响文冠果嫁接成活的相关因素较多,有研究显示[3],文冠果嫁接成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接穗采集地区的温度、接穗的保存时间、接穗保存的具体措施以及嫁接手法等。本次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但同时也提出,若在一定时间和温度范围内,接穗的保存时间以及采集地区的温度不会影响文冠果的嫁接成功率。针对此种情况,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黄土高原地区文冠果的嫁接成功率。

首先,要妥善保存接穗。采集接穗后,要根据采集区域、接穗情况等具体因素选择低温湿藏、常温冷藏以及低温冷藏等方式进行保存。在接穗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接穗在保存期间不受热、不脱水,可使保存期延长到1个月,且不会对嫁接成功率造成影响。但需要注意,在接穗采集后,常规保存的时间不宜过长,常规条件下保存时间过长将导致接穗受热,出现脱水现象,使嫁接成活率降低。

其次,接穗采集地区温度要适宜。若接穗采集地的温度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将不会对嫁接成活率造成影响。同时,也可保障接穗萌动、尚未展叶前采集的接穗嫁接成功率。

再次,提升嫁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冠果嫁接成活率与技术人员的嫁接技术息息相关,因此,无论是新上岗的嫁接技术人员,或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均需要进行再培训和训练。

最后,需要掌握正确的嫁接方法。嫁接成功率与幼芽长度、绑带缠绕方法以及嫁接速度等关系较为密切,本次试验仅选用两种长度范围进行嫁接成活率的对比试验,在其他长度上的嫁接成活率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郭有燕,张文辉,周建云,等.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天然种群实生苗更新特征[J].林业科学,2015,51(2):11-17.

篇3

关键词:发达国家;战略高技术;成功经验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159-04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开始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上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高技术及产业,以便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胜者全得”的理论,即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领先哪怕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其他竞争对手将很难生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他们分别占有世界微处理器、系统软件90%的市场份额,后来者似乎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正因如此,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目标,正确选择和优先发展对本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高技术及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推动高科技发展,保障国家目标实现的战略举措。

一、国家战略高技术的概念及特征

由于各国国情差异,国家发展目标不同,各国选定的国家战略高技术在其内涵和特征上也不尽相同。迄今,世界各国对国家战略高技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各国发展战略高技术却基本上都是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国防实力为主要目标。例如,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的有关文件中把“战略高技术”定义为“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为重要的技术”。欧盟把“战略高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一般来讲,国家战略高技术是指那些影响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群,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力。这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新产业革命和新军革的重要技术基础,对科技能力的提升、国防实力的增强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

综观世界各国战略高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服务于战略目标,国家战略高技术选择是直接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的。以美国为例,冷战结束后,多次宣称要使“21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其科技发展就是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服务。当今,美国的国家目标包括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确保国家安全、保持经济繁荣、改善人民生活和健康四个方面,只是不同时期,侧重有所不同。二是国家战略工具,即提供或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工具。二战期间和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了一大批战略高技术项目,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为最高指针,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同样,我国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为代表的战略高技术项目的实施,对整体提升国防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起到关键作用。三是产品公共性。有关国家发展这些战略高技术及产业往往着眼于政治、军事等公共政策目标。主要产品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购买者主要是政府。有关国家政府支出中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购买战略性高技术产品,如人造卫星、武器装备、民航飞机、通讯设备、核电站等等。四是足够的规模,即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有足够的规模(指足够的市场空间和自然空间)。大国,特别是拥有大量人口和较高人均收入的大国,可以比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小国更能有效地发展规模工业。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只有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五是导向效应。以航天工业为例,它的发展带动了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感遥控技术、温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密封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特种工艺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测试技术的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往往带动一个创新产业群,能极大改善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六是前瞻性。战略高技术前瞻研究已作为发达国家高技术宏观管理的一项制度化的重要工作。如美国就非常重视制定代表高科技发展趋势的战略计划,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曾领先制定了重大的战略计划。2003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氢燃料战略计划,就是极具前瞻性的范例。此外,高投入、高风险、战略高技术产业建立在科技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费用极高,风险和收益都高,并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垄断,产业组织结构往往趋于高度集中。

二、战略高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焦点

面对战略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技术前瞻和国家战略高技术选择研究,以期把握未来高科技发展方向,确定研发重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纵观美、日、欧国家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其重点大都集中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特别是纳米材料)、新能源(特别是氢能)、环境保护和先进装备制造等几个领域内。

以发展高科、占据战略性高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为杠杆,谋求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早已成为美国政府的高度共识。为加强对国家战略高技术的指导,1990年美国总统办公厅科技政策办公室指定组建了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每两年起草并向总统和国会提交一次有关国家战略高技术的双年度报告。1991年3月,该委员会向布什总统提交了首份双年度国家级战略高技术报告,这是第一份代表美国政府的战略高技术指导文件,是美国新型产业技术政策诞生的标志。此后美国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每两年滚动修订一次,并对上次选择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动态加以评价。这些技术政策报告成为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发展技术,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策略手段之一。美国战略高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一是主攻明确,带动全局。以微电子、航天、基因为主攻方向的战略规划,其“附带”效果是推动一系列战略技术领域的加速突破;二是“总的第一”思想。把在总体上占领战略制高点,在全局性、关键性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作为其根本出发点;三是更上一层楼的“马太效应”。常常表现出相同领域的研究计划与相同开发重点的不断重复,不断追加,不断加大投入,使战略高技术发展的重心倾斜比较明显、清晰。

日本在二战后偏重选择发展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技术,逐渐形成产官学三位一体的密切合作体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若干重要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就迅速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为迎接新世纪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实现“科技创新立国”(1995年)的目标,21世纪的帷幕刚刚揭开,日本就确定了“关于科学技术的综合战略”,并开始实施据此制定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第一个“科技基本计划”1996-2000年)。综合战略规定在新的世界里开始采用新的“集中与重点化”战略。第二个“科技基本计划”确定了四大重点和四小重点。四大重点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环保技术及以纳米技术为主的新材料技术;四小重点是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防灾技术)和前沿领域(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日本不仅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加以培育,而且将此视为“主战场”与欧美展开争夺。此外,日本一直将宇宙开发视为谋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日本长期以来为追赶欧美,从运载火箭的国产化到通信、气象等各种卫星的研制以及星球探测计划的实施,投资巨大。日本战略高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特点:一是积极体现“科技创新立国”思想,把加强创造性开发研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力图在一些重要领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在“立国”上发挥独有的战略高技术作用;二是积极抢占制高点,力图将来在生物、纳米等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有竞争优势;三是努力摆脱困境,直接针对日本比较落后、受制约的领域积极开拓,拉动经济再次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欧盟为了促进欧洲整体工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尤里卡计划,第6个研发总体规划也获得通过并在不断增加投入,赶超美国和日本。尤里卡计划涉及信息技术、微电子、通信、机器人和自动化、激光、新材料、生物技术、运输系统以及能源、环境技术等领域,研究项目接近300项,有1000多家公司和科研组织参与了这项计划。第6个研发总规划中的许多计划旨在依靠战略高技术,提高各成员国的竞争能力。“欧洲研究区”的建设进展顺利,其宗旨是将欧洲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智能地区”。欧盟近期选择出的战略高技术主要有卫生与生命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包括交通和航空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原材料技术、光电子技术等跨学科技术。

德国近年来做了多次战略高技术及产业选择工作。德国的目标是选出对德国经济社会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以确保德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地位,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兼顾社会、生态的需求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强调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不但考虑科技标准,而且要从新技术对解决经济发展、生态、社会等问题的贡献方面对技术进行评价。德国在新世纪确定的战略高技术及产业主要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能源、医药、食品和农业、原材料的勘探和循环利用、环保、交通运输等。

法国对战略高技术及产业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国内科研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等。法国政府决定发展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组合化学、农业和食品加工技术、能源、环境与生活质量相关的技术。法国已是世界第二航空大国,第三航天大国,也是世界军事强国。在航天领域,全欧洲40%的航天工业生产能力和40%的从业人员集中在法国。以法国为主生产的欧洲阿里叶娜系列火箭,承揽了世界60%的商用卫星发射业务。

三、发展国家战略高技术成功经验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这是战略高技术项目或计划得以贯彻实施的有力保障。国家战略高技术选择研究的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主要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战略高技术选择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一般都要建立高层专家组成的战略高技术选择委员会,各国战略高技术的专家委员会多半是产学官合作的形式。1991年,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由13人组成,其中9名由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指定,包括3名政府官员,3名私人企业的技术专家和3名大学与研究所的专家。另外4人是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首脑指定的代表。按照国会要求,进行美国国家战略高技术选择研究,要阐述美国技术基础的状况,选择重点领域,考虑改进策略。这项研究以未来5-10年竞争前沿技术为研究对象,从技术供给能力和产业需求出发,由“关键技术委员会”的专家选出在未来5-10年期间可行并可能实现的对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重要的战略高技术。1992年克林顿上台后,国家战略高技术选择研究更受到高度重视。1993年,克林顿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增强经济实力的新方向》为题的技术倡议中提出:“将国家发展重点转向信息与通信,柔性制造系统和环境技术等商业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上”。在日本,则一切科学技术的决策、预测和选择均采用产学官结合的方式。德国是完全仿照日本的方式,建立了由国家机关、高等学校和企业界组成的“技术选择委员会”,进行广泛的技术选择研究,然后通过软科学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合作选择国家战略高技术。

其次,进行技术预测。这是高技术战略决策的基础。目前,已有不少国家把技术预测作为政府的一项系统的和长期的工作。美国国会早在1976年就成立了“国会未来研究所”,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预测。日本从1971年开始,利用大规模德尔菲法(Delphi)每5年进行一次技术预测调查,至今已进了7次技术预测调查。这项研究的宗旨是从和远观点出发,对未来30年的技术发展进行预测,从众多有希望的技术发展成长点中比较科学地捕捉重点。日本的技术预测通常不是对未来图景的一般描述,而是可以具体实施的蓝图;不是孤立进行的系统,而是和国家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沟通的未来是预测的未来、可能的未来和优先的未来的三者合一。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在某些领域赶上和超过美、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得益于日本政府坚持不懈并科学地进行技术预测活动。德国政府于1992年首次进行技术预测调查。第二次调查于1998年完成,共有2000多位来自企业、服务业、管理层、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调查,涉及12个领域的1000多项技术。其结果为制定高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英国政府在1993年发表了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发掘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与技术战略》,1994年首次开始了国家技术预测工作,对可望开拓市场的战略高技术进行选择。英国新一轮的技术预测始于1999年4月,这次技术预测主要强调竞争力优势、生活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主要参与者除政府、学者与行业人员外,还有社会风险投资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各主要国家的技术预测工作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技术水平发展预测与市场发展预测相结合,重视对竞争对手的预测。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这是发展战略高技术的基本保证。战略高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需要极大的投入,这种投入及其投入带来的高风险,已大大超过了私人企业的承受力。据悉,卫星发射的保险业务,除了国家的保险公司或世界上几家大保险公司外,一般保险公司根本不敢问津。因此在发达国家,对这些战略高技术及产业的投资也往往是由政府进行的,或者是由政府资助大公司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则一般是由政府进行的。以原子能工业为例,目前5个核大国的原子能工业,都是由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美国的科技研发投入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其研发支出约占经合组织国家总支出的44%,是第二大投入国日本的2.7倍,并始终把研发经费投入集中到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各个战略高技术上。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1970年代的投入不足55亿美元,到2001年超过了200亿美元;2004年,在联邦政府54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投入中,生命科学就占了54%。日本从1970年代以来对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十分重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80年代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居世界前列。在日本实施的一系列科技计划中,经费投入都较为充足。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4年投资2.9亿美元,年均7000多万美元,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属中上水平。近年来,欧盟用于研发的财政支出占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1999年,欧盟用于研发财政支出占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3.1%,2000年、2001年、2002年,该比重分别为3.9%、3.8%和4.1%。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a)-0165-02

手术室作为医院重要构成部门之一,是治疗疾病的一重要场所,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除了取决于医师操作技术外,还取决于其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1-2]。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细节护理,针对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和治疗护理需求予以个性化且合理的护理措施,不仅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便于医院良好形象的塑造[3]。该研究在2011年12月―2014年6月就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详细论述,并予以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该院2011年12月―2014年6月接收的96例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46±8.23)岁,手术类型如下:骨科手术23例,普外科手术34例,神经外科手术14例,妇科手术12例,泌尿外科手术13例。采取随机把96例患者划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分别给出两组各项基线资料,研究组中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38.96±8.14)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11例,普外科手术18例,神经外科手术8例,妇科手术5例,泌尿外科手术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39.17±8.29)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12例,普外科手术16例,神经外科手术6例,妇科手术7例,泌尿外科手术7例。两组患者在手术类型分布、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构成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可比性好。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简单介绍常规护理内容),即配合医生实施手术和患者麻醉以后放置、观察其生命体征,嘱咐其休息,控制饮食和减少活动量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施细节护理,如下:①术前:将手术原理、手术预期效果、术后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讲解给患者听,同时介绍手术成功案例,消除和减轻患者所存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可把关于手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制作成为小册子,将其发放给患者,经患者自己阅读以及医护工作者介绍,使患者对于手术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此使其积极配合手术。对于患者存在疑虑和所提问题,应及时解答且详细讲解,麻醉之前应予以其充分鼓励,防止因应激反应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检查床整性,以免手术时间较长使患者皮肤受损。②术中:护士应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检查手术仪器运作情况。以亲和的态度把患者带至手术室,待患者进入到手术室躺于床上后,应及时盖好被子,将其足心以及手臂包裹好,做好保暖工作,同时做好手术室外患者家属安慰工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全程陪伴于患者身旁,询问其主观感受,如果存在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手术期间可紧握患者双手,予以其勇气,以此消除和减轻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此外,术中还应确保手术室安静,操作动作应轻柔,遮蔽患者隐私。行外科手术的时候,电刀应放置在干燥处,防止灼伤患者或者医生。手术中冲洗应用温热液体。③术后: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从手术治疗效果开导患者,减轻和消除其心理压力,使患者心情保持顺畅,以促进其身体康复。术后应及时清点手术器械和纱布,术后1~3 d,手术巡回护士应予以相应的随访,及时了解患者手术后具体情况,在交谈和沟通过程中,应以真诚的态度,尊重患者,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和脸部表情变化,说话语速不可过快,调整好语气,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尊重,同时还应提醒患者应加强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利用该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同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对该研究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用χ2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满意度评分为(95.17±3.24)分,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对照组满意度评分为(79.25±4.29)分,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10/4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满意度评分上,t值为2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5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特拉唑嗪 甲基泼尼松龙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和输尿管镜治疗(URS),由于其损伤小,并发症少,目前被认为是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是他们的治疗效果一直受到争议。结石大小,形状和部位是影响结石通过输尿管的最重要因素。文献报道,5-10mm的输尿管下段结石的自然排石率为25-53%[1]。因此,有研究认为,输尿管下段结石应首选保守治疗,只有在保守治疗失败后才考虑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和输尿管镜治疗[2]。用于保守治疗的药物有钙拮抗剂、a1受体阻滞剂及甾体类消炎药等。我们于2007年6月-2008年5月对门诊114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分组研究,观察特拉唑嗪单用及与甲基泼尼松龙联用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诊断为输尿管下段结石(直径≥5mm)未经治疗的患者114例,经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和B超、腹部平片(KUB)及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排除尿路感染、严重肾积水、消化道溃疡,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女性患者须排除妊娠,对特拉唑嗪和甲基泼尼松龙过敏者也被排除。由2位有经验的泌尿外科医生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n=33),特拉唑嗪组,B组(n=24),甲基泼尼松龙组,C组(n=33),甲基泼尼松龙和特拉唑嗪联用组,D组(n=24)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A组每日口服特拉唑嗪2mg,B组每日口服甲基泼尼松龙8mg,C组每日口服甲基泼尼松龙8mg和特拉唑嗪2mg,D组为对照组,仅在需要时口服止痛剂。所有入选者从治疗开始每日排尿时用滤网过滤,注意有无结石排出。治疗开始前、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后复查B超或腹部平片,检查记录结石是否排出,是否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要镇痛药治疗以及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每例患者观察时间均不超过10天。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每天均需饮水2L左右。随访10天。对10天时结石仍未排出者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和输尿管镜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四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大小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10天后, A组排石率为54.5%(18/33),B组排石率为37.5%(9/24), C组排石率为84.8%(28/33),D组为33.3 %(8/24),C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A组患者结石的平均直径为5.96±0.33mm,B组为5.38±0.4mm,C组为5.88±0.23mm,D组为5.71±0.5mm。四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别。治疗后A组患者排出的结石平均直径为5.3±0.2mm,B组为5.7±0.41mm,C组为5.2±0.33mm,D组为5.5±0.13mm。四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别。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伴绞痛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输尿管结石70%位于盆腔,即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排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结石的大小、形状、位置; ②输尿管的生理狭窄; ③输尿管的蠕动; ④结石所在部位输尿管的痉挛; ⑤输尿管的水肿等。药物治疗的焦点主要是解除输尿管痉挛、水肿。

研究表明输尿管平滑肌中存在a1A、a1D、a2等受体,其中输尿管下段平滑肌中以a1D受体为主。Cervenakov等[3]采用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证实特拉唑嗪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特拉唑嗪组排石率为80.4%,而对照组为62.8%。此后,许多相似的研究结果陆续被报道[4]。甾体类消炎药可通过减轻输尿管粘膜水肿,促进输尿管蠕动而辅助输尿管结石的排出。

本研究比较特拉唑嗪和甲基泼尼松龙联用与特拉唑嗪、甲基泼尼松龙单用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特拉唑嗪组的排石率高于甲基泼尼松龙组,(54.5%vs37.5%),但是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特拉唑嗪组和甲基泼尼松龙组联用有很高的排石率)84.5%),和其他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

特拉唑嗪是一种高选择性a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能阻断a1A、a1D两种受体亚型, 而a1A主要分布在前列腺、前列腺尿道和膀胧三角区,a1D分布在膀胧逼尿肌和输尿管下段平滑肌。特拉唑嗪可能一方面阻滞了膀胧三角区的a1A受体, 减轻了结石对膀胧三角区的刺激, 另一方面阻滞了输尿管下段平滑肌上的a1D受体, 使输尿管下段平滑肌松弛。两方面均有缓解输尿管平滑肌痉挛, 促进输尿管结石排出的作用。甲基泼尼松龙则通过减轻输尿管粘膜水肿,促进输尿管蠕动而辅助输尿管结石的排出。

综上所述,特拉唑嗪和甲基泼尼松龙联用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能提高排石率,减少止痛药物应用。

参 考 文 献

[1]Segura JW,Preminger G,Assimos M,et al.Ureteral stones clinical guidelines panel summary report on the management of ureteral calculi.J Urol,1997;158:195.

[2] Yilmaz E, Batislam E, BasarMM, et al1The comparison and efficacy of 3 different alphal-adrenergic blockers for distal ureterai[J]. J Urol,2005, 173: 2010~2012.

篇6

【关键词】 移动式输液架;结肠癌术后;康复锻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36-02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40-60岁发病率最高。好发部位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肝脾曲、降结肠、升结肠、横结肠。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物,结肠造口为主,结合化疗、放疗控制症状及支持法的综合治疗方案。结肠癌患者的护理是多方位的[1]。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对肠道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结肠癌术后患者静脉高营养,液体量多、无体力及切口疼痛严重制约病人离床活动,鉴此,我科对肠癌术后患者应用移动式输液架配合术后康复,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实验组中18例,女12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49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0-80,平均年龄48。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在术后第一日进行离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第一日可床旁站立,术后第二日可室内活动,每日活动3次。第三日开始逐日增加强度。护士在实验组指导病人如何正确使用移动式输液架,每日评定活动次数及强度,评定肠鸣音恢复、排气情况。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计算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实施前后各指标比较 见表1。

3 讨 论

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来说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手术可引起呼吸容量减少,呼吸增快变浅,再加上切口疼痛,患者不敢咳嗽,呼吸道痰多、黏稠,难以排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2]。由于手术对全腹脏器的扰动,容易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2]。因此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意义重大。没有使用移动式输液架的患者因为顾虑输入液体多、身上管路多悬挂不方便,活动不方便,没有体力等,造成离床活动时间短,次数少,所以排气时间较长;通过应用移动式输液架,减少了病人的顾虑和不便,将液体悬挂于输液加上,引流管固定于输液架,患者可以扶着输液架中间的支撑架,支撑架可随病人的身高调节合适的高度,节省体力、减轻腹壁张力,减轻疼痛,增加了病人离床活动次数及延长了活动时间,缩短了病人排气的时间,缩短了肠道能恢复的时间,病人进食早,康复早,缩短了住院日,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费用,可见移动式输液架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 微创手术; 手术入路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危险疾病之一[1],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又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占脑出血当中的70%以上,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可以使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但是保守治疗的临床病死率高达50%,所以多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关于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尚无标准的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者的习惯、手术设备和技术、经验的不同,各个医院手术方式不尽相同,唯一达成一致是基底节区30 ml以上的血肿就需要手术治疗[2]。将本院使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96例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治疗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6~68岁,平均56.8岁;出血时间6~32 h,平均19.8 h;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7岁;出血时间6~32 h,平均19.7 h。

1.2 传统的开颅手术方式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开颅手术方式。对患者给予全麻,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按照CT影像中出血部位和累及区域将基底节区出血分为四个类型:(1)前部型;(2)中间型;(3)后部型;(4)混合型[3]。包括有前部型12例,中间型13例,后部型10例,混合型13例,对不同分型患者分别选择经侧裂一脑岛入路或经中央沟下点一脑岛入路。对前部型采用经侧裂一脑岛入路,即打硬膜后显露外侧裂前点,分离侧裂约3 cm,暴露岛叶皮质并做1~1.5 cm的造口。中间型采用中央沟下点一脑岛入路,打硬膜后显露外删裂后支,定位中央沟下点1~1.5 cm的造口。后部型使用任何一种入路方式均可,可以选择自己熟练的手术方式。混合型则采用两种入路混合治疗的方式。当血肿部位在主体部位偏前时使用侧裂一脑岛入路,血肿部位在主体部位偏后时采用中央沟下点一脑岛入路[4]。

1.3 微创的手术方式 治疗组采用微创的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头颅CT扫描的结果所显示的脑出血部位[5],以CT扫描层面出血量最多的血肿中心为靶点,根据CT及头颅体表骨性标志侧裂-岛叶入路作为穿刺点定位,在穿刺时注意避开患者的头皮血管,选择合适长度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常规消毒局麻后,选择最佳方向后进针,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穿过患者的头皮、颅骨、硬脑膜之后就拔出盖钻,用钝头的塑料针芯取代金属针芯,缓缓插入血肿中心后拔出塑料针芯,见到陈旧性的血液流出后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YL-1型穿刺针侧管连接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抽吸血肿时,尽量保持非阻力化缓慢抽吸,量不亦过大一般为抽出血肿总量的1/3~1/2,然后用粉碎针注入尿激酶2万单位,闭管4 h后开放,共灌注尿激酶3~6次。经针形血肿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冲洗,有新鲜血液时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冲洗,同时保持血压稳定。血肿破入脑室者视出血量大小行侧脑室引流术,术后连续引流1~7 d,残存血肿基本清除即可拔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3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CT检查评价 术后拔管时对患者进行CT复查,以血肿完全吸收评价为显效;血肿明显减少达50%以上为有效;血肿量减少不足50%为无效;血肿量增加或出现新的血肿加重为无效。治疗组患者血肿清除率为95.8%(46/48),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为87.5%(42/48),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结果 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8±2.3)d,手术出血量为(80±15.5)ml,患者存活率为87.5%(42/48),神经损伤2例;对照组分别为(15.3±2.4)d、(200±16.7)ml、

79.2%(38/48)、1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治疗组恢复良好16例,中残19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与对照组生存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优势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最大特点是应用液体射流正压粉碎血肿代替机械式碎吸血肿,其工作区可严格控制在血肿范围内[6],采用YL-1型“微创穿刺”针分次清除血肿的方法,可以治疗80%以上的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清除血肿技术操作对患者损害较小,只需局部麻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大大提高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短,多在30 min内即可完成等诸多优势,且可全方位、无盲区、高效能地对凝固的血块进行击碎、冲刷、溶解、分离、引流来达到清除颅内血肿的目的[7],适用于基层医院和高龄、体弱患者。

3.2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不足

3.2.1 手术治疗的时机 手术时机适宜选择在发病6~24 h内的早期[8],且半球内血肿量在30~50 ml,中线移位不明显,一般情况较好者,发病时间越长,对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越严重,致死、致残率越高治愈率也就越差,同时还只能适宜于没有脑疝形成的患者。一旦出血量大,早期脑疝形成的急进型脑出血患者要进行及时早期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挽救患者的生命。

3.2.2 手术并发症 基底节及丘脑等较深部位的出血易穿透脑室壁进入脑室,形成继发性脑室内出血。如果脑室内积血较少则可能随脑脊液循环逐渐吸收,就不必做其他特殊的处理,一旦脑室内积血较多同时伴有全脑室积血形成者,在血肿抽吸引流同时应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性地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9]。

3.3 术后再出血问题 再出血是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重要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再出血的原因是患者脑动脉末梢上存在的粟粒状微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在血肿清除后快速复位导致脑血流突然升高,局部自身调节功能失调的血管破裂出血以及原破裂处血管血栓不牢、血肿壁尚未形成;同时抽血时间过早,操作时损伤了血肿腔周围脑组织,血肿凝固时不恰当使用尿激酶[10],抽血量过多,速度过快,患者躁动以及血压控制不好等人为因素也是并发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再出血的发生,首次抽血量不宜过多,要进行分次抽吸,同时合理有效地使用尿激酶及粉碎血肿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时刻控制好患者的血压,在多种措施的综合使用基础上进行预防。

综上所述,在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不要试图单一采用“微创穿刺”的治疗办法或是单一的开颅手术方式,必须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为最大化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6-90.

[2]韩雄.脑卒中诊断与治疗学[M].第10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214-220.

[3]姜道新.脑出血穿刺抽血的时机及再出血的预防[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0,21(6):370.

[4] Korhari T,Brott J,Broderick R,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uth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07,28(11):221-227.

[5] 汪海关,李剑权.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1(12):658.

[6] 张硕.小骨窗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36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60(13):112-115.

[7]戴锋.基底节区出血对语言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5(3):332-339.

[8]周荣.血浆瘦素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2012,4(10):40-47.

篇8

【关键词】大牛地气田 井下节流 效果评价

大牛地气田开发历时10年,形成较为成熟的高压集气、多井加热、二级节流(低温分离)、间歇计量、集中脱水、集中注醇的工艺流程。但在生产中暴露出以下问题:

(1)气井产能低,气流在井筒和地面管线内流速低,携液能力差,导致井筒积液和地面集气管线内低凹处液体聚集;

(2)管线内气流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环境温度低,易形成水合物堵塞;

(3)节流降压引起温度降低,节流前需通过水套炉加热,增加采气成本;

(4)井口设备及地面集气管线承受压力高,存安全隐患。为此,开展井下节流工艺技术研究试验。目前,大牛地气田D47井区2口井试验获成功,取得显著效果和良好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1 井下节流工艺原理

高压天然气节流是一个降压降温过程。常规的地面节流工艺,在节流前需用地面加热保温装置对天然气加热,提高气流温度以免形成水合物堵塞。而井下节流工艺技术是将井下节流器置于油管某一适当位置,来实现井筒节流降压,充分利用地热加温,使节流后井口温度基本恢复到节流前温度。

2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2.1 现场应用

大牛地气田D47井区气藏具有低孔、低渗、气井产量低的特点,为减少甲醇抑制剂的生产成本,改善气井生产状况,在D47井区D47-13、D47-35井开展井下节流工艺试验。下面以D47-35井为例说明井下节流生产情况,采用井下节流工艺生产,油压保持平稳,套压下降缓慢,产气量稳定。截止2009年6月15日,累计生产1484天,累计生产天然气1645.6×104m3,累计带水553.1m3。

D47-35井产气层位石炭系太原组太2层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1、盒3。2006年12月24日开井投产,地面设备流程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堵现象,决定下井下节流器生产。2007年5月24日使用井下节流技术生产初期,产气量1.6×104m3/d左右,产水0.43m3/d左右,带水稳定生产。

随着气井压力的降低,产气量也逐渐降低,平均稳定产气量1.3×104m3/d左右,产水0.6m3/d左右,气井生产稳定,未发生堵塞现象。

该井使用井下节流技术生产后,产气量稳定,油压平稳,套压整体下降速率较慢,产水量前期呈增加趋势,由于大牛地气田属定容气藏,无边底水,后期产水量下降,截止2009年6月15日,累计生产751天,累计生产天然气962.4239×104m3,累计产地层水302.6 m3,套压由开井15.7MPa降至12.3 MPa,油压为5MPa,与输气压力相同,产水由0.45m3/d上升到了0.6m3/d后下降至0.4m3/ d。

2.2 效果评价

截止目前,井下节流技术已在大牛地气田D47井区进行了2口井的现场应用,通过现场应用证明,井下节流与集气站内加热节流相比大大节约了投资成本。

2.2.1 采用井下节流工艺生产具有较好的带水能力

井下节流后的气体压力降低、气体膨胀、流速增大,提高了气井的携液能力,达到排水采气的目的。D47-35井在未下井下节流器时,气井日均产液为0.43m3/d,井下节流生产后,气井日均产水达到0.6m3/d,井筒内无积液。

2.2.2 具有很好的防堵效果

改善了水合物形成条件,采用井下节流技术后,各试验井注醇量均有很大程度地减少,最高减少100%,最低减少41.6%。从实际情况看,D47-13、D47-35井注醇量可以再减少,气温较高时(6-10月份)可以不注醇。

2.2.3 减少管线堵塞次数和放空解堵损失

井下节流试验前后2口气井堵塞次数大大减少,减少率最高89.88%,最低75.95%;因解堵放空气量也均减少,减少率最高93.98%,最低87.66%。

2.2.4 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大牛地气田东区进行2口井下节流试验,试验后水套加热炉年平均较少自用气消耗14600m3,按850元/1000方天然气价格计算,年节约资金1.241万元。

有效地降低了井口、集气管线压力,提高了安全性在下井下节流器前、后气井产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节流前后油压明显降低,井下节流生产最高油压为5.4 MPa,最低油压为4.5 MPa,平均油压为5MPa,气井压力降低,减小了对管材承压的要求降低了管材成本。

两口井年节约放空天然气0.6284×104m3。,按天然气850元/1000m3,则年放空节约金额为0.5340万元。

经统计,D47-13、D47-35两口井一年可节约甲醇10.2420×104L,按甲醇2000元/吨计算,年节约甲醇成本16.2438万元。

按两口井下节流器年施工维护费用为5万元计算,则不计降低管材等级少投入的资金外,通过减少自用气量、减少放空气量、减少甲醇消耗量等方面年可节约投资成本8.0188万元,若该工艺进一步推广,可取消集气站加热炉和单井管线压力等级,节约投资将会很大。3 结论与认识

(1)通过在大牛地气田D47井区2口气井中应用井下节流工艺技术生产,表明井下节流技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消单井地面水套加热炉,可节约加热用气,简化地面流程,降低集气支线管线压力等级。达到了降低开采成本的目的。

(2)井下节流后有效降低了水合物的形成最高温度,有效防止了井筒及地面管网水合物的形成,并减少了甲醇抑制剂的消耗,气井生产平稳,减少了放空次数和放空气量消耗。

参考文献

[1] 李闽,郭平,张茂林,等.气井连续携液模型比较研究.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

[2] 刘鸿文.井下油嘴节流机理研究及应用.天然气工业,1990;10(5):57~62

[3] 杨继盛,刘建仪.采气实用计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篇9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效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现代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 其主要类型包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病情较为凶险、危重[1]。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但发展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方法的不断改善, 此疾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相应保障。然而,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实际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且手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多。在保障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治疗所引发的并发症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前运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本院特开展本研究, 并做出系统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2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期间共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 其中, 男性50例, 女性30例, 年龄45-82岁, 平均59.8±4.5岁。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包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排除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恶性肿瘤或最近2周内运用过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的患者;排除他汀类药物过敏患者。随机将本组80例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 男性25例, 女性15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4±4.3)岁;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 男性25例, 女性15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9±4.9)岁。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系统的身体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提示选择适合的药物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并未运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前运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 具体的药物剂量与用法如下:术前1周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口服, 每晚服用20 mg。手术当天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80 mg进行强化治疗。数轴1周持续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 , 即每晚口服20 mg。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脂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数据处理系统, 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组间对比运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运用标准差表示, 当P

2 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 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水平明统计学意义, HDL水平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即P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 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而导致的其体内的炎性因子与凝血系统被激活, 形成的血栓阻塞了冠状动脉,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的以急性缺血和缺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征[2]。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而言, 运用介入治疗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手段, 其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且对降低此疾病的病死率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具有一定的缺陷, 即患者治疗后极易出现血管炎性反应, 从而影响了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基于此,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不仅可降低此并发症的发生率, 且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等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他汀类药物不仅具备降血脂的重要功效, 且此药物还具有减轻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稳定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重要作用,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的保护药物之一[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与手术前相比, 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水平明显降低, HDL水平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

参考文献

[1]杨延超,急性冠脉综合症PCI围手术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应用探讨.医学信息, 2011,24(8):173-174.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育人价值;过程结构

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如何能够高效的进行概念教学,并且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针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对于教学的过程结构也应当有更加合理的设置。教师要选取更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教学方式,并且要突出概念教学的重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并且更好的发挥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在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并且更为合理的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结构设计前,我们首先很有必要探讨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这将会让我们找到更多更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模式,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来保障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且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育人功效。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常识,不少知识点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基础,也是教师应当有效把握的一个教学方向。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来更灵活的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将概念充分融入到生活场景中来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才是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且能够更有效的让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

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可以主要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课本中的很多概念常常具有某些自然概念的痕迹,并且,针对儿童的认知特征,会经过某种改造,以适应儿童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其次,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再次,不少知识点往往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观察、分类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来构建数学概念的。最后,往往以图画或语言文字为主,以描述的方式来呈现概念。这些都是小学数学中概念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这些特征的有效分析将能够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向。同时,教师也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合理的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并且让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有效得以发挥。

二、对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向,首先,合理的进行概念教学的渗透对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间往往有着非常直观的联系,知识点间的关联与共通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在这样的基础上,必须学生有灵活的思维才能够对于这些相关概念有更好的辨析,并且能够更有效的实现概念间的共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点间的这种特征,可以透过一些知识的串讲或者知识点间的比较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这才是概念教学育人价值的一种有效体现。

比如,学完大于号和小于号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把60、108、38、10、61这些数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再分别用“<”、“>”来表示它们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这个过程将会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概念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概念的育人功效,这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更新,是否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灵活地思考问题,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否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教师要有意识的注意这些教学要点,并且要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够让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更好的得以体现。

三、对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取决因素。灵活的进行概念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样会起到帮助,这也是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小学数学中讲到的很多概念不仅关联性十分明显,不少概念还有值得挖掘与探究的空间。教师要透过有效的教学启发来让学生有效的思考相关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挖掘概念中隐藏的一些知识点。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概念有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认知,这也会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才是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的体现。

比如,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认识标准图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多种方位上加以认识,着力进行变式练习。当学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彻底,可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图形中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从这些图形中挑出来,那就是被图形的表象所迷惑。教师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种能力反映出来的就是思维的深刻性。由此不难看出,合理的进行概念教学的创设,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这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与塑造,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切入点,合理的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能够提升概念教学的成效,这也能够让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充分得以体现。教师要善于在概念教学中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要让学生能够灵活的理解与应用各种不同的概念,并且能够透过事物表象看到事情的实质。这才是学生从概念的学习中获取的收获,这也是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的一种直观体现。

【参考文献】

[1]赵萍.数学概念教学别搞错了方向[J].湖南教育(下). 2010(02)

[2]任云云.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J].小学教学参考. 2010(02)

[3]叶菁.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1)

[4]吴绪蓉.巧用反例,让数学概念教学彰显活力[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