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常识与急救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常识与急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网上技术市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技术交易信息沟通方式。本文在分析网上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并提出了建设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82-02
0 引言
发展技术市场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也是依靠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末期,辽宁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转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任务异常艰巨。
因此,“十二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和繁荣辽宁省技术市场,对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建设意义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是传统技术市场在现代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发展趋势,有着传统技术市场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能改变、加快、改善技术交易的流程,缩短技术转移周期,而且能为技术交易提供更为便利的增值服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
因此,网上技术市场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热烈欢迎,并在全球获得迅猛发展。
目前,国内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也在部分省市逐渐发展起来,如中国浙江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天津的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北京的中国技术交易所网上技术市场、厦门的科易网等。
2010年7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始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在11各省市开始试点工作,辽宁未列其中。
因此,认真研究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对建设我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并借以融入整个中国创新驿站,对辽宁省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2发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浙江、天津、北京、厦门和科技部火炬中心都建设了网上技术市场,其中浙江、天津和北京的网上技术市场是由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建设,是区域性的公益性网上技术市场;厦门的“科易网”是企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是非公益性的;而科技部的中国创新驿站是全国性的技术市场网络,要依靠各区域站点才能实现其功能。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学者和专家对网上技术市场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文章也大多局限于网站建设的功能、内容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综合性的研究几乎没有。
冯秀珍和武丽丽在《网上技术市场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网上技术市场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并认为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信息集成能力是网上技术市场的核心能力;魏建良和谢阳群在《国外网上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研究》一文中对国外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网站功能、和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交易信息和技术交易与被服务是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核心功能;张宇萌和谢阳群在《我国网上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模式》一文中对我国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其总结的并不全面。
3建设实践
3.1基本定位
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和交易风险,实现在线技术交易支付的难度极大。
因此,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初期建设的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息沟通问题。
3.2建设宗旨
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建成后为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等省内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全公益性的信息服务。
3.3网站构架
网站全部功能分为7个模块,包括技术成果信息模块、技术需求信息模块、技术交易处理模块、展会信息模块、技术合同管理模块、技术合作洽谈模块和各级分市场(见下图)。
技术成果模块:集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后台服务工作主要是制定成果信息标准,同时对不规范的信息进行修改完善。
技术需求模块:集中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支撑科研立项的市场信息。后台服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制定需求信息标准,同时对不规范的信息进行修改完善。
展会信息模块:集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主办的各类展会信息。
技术交易处理模块:为用户提供技术交易的初期信用担保、技术评估和相关政策优惠办理服务。
技术合同管理模块:对通过技术市场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管理,为相关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据。
技术合作洽谈模块:为有意向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主体搭建初期交流沟通的平台,主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即时通讯类的服务。
各级分市场:在各市建设各级分市场,设立相应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
3.4运行机制
网站的基本运行机制为机构会员制,包括四类机构会员分别是:
供给类会员是指拥有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并愿意在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和交易的单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
需求类会员是指对技术成果有需求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单位。
服务类会员是指有能力在科技成果交易以及转化过程当中提供各类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专利事务机构、会计及税务师事务所、中试平台、技术经济评估机构、市场咨询机构等单位;
管理类会员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地域具有行政或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篇2
关键词:急救知识;公众;推广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被明显改变,突发性的意外与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受害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致伤致残率、大幅度的提高被救助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仅是医疗救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更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亲历者"所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
1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健康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突发性的身体疾患、交通事故、以及意外事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所能够参与的相关急救培训活动非常之少,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难以达到对突发性事件中的患者或伤员进行急救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公民整体健康水平与危难救助意识,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0%以上,而在心跳停止10min后才开始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急救强调的是时间,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到求救信息到抵达现场平均耗时10min以上,这正是心跳停止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但多数"第一目击者"无法开展急救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国民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脏复苏术) 的公众培训率是25%,西雅图等城市培训率超过30%;而北京2007年的一项问卷式调查表明市民中通过各种形式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比例占12.9%,接受过CPR培训的占5.7%,能够独立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仅占0.2%,仅就此数据来看,我国的急救培训工作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与人群积极的投身其中,在社会公众当中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对于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生理常识、不同方式急救的技术要领、人体肌肉与骨骼构造和解剖知识、对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一般性外伤止血、包扎方法、患者运送、伤员转移等。上述内容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可以在公众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
除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讲座式培训外,我们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状况以校园为单位、以特殊工种为单位、以个别行业为单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及专题练习。
2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知之甚少 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对患者和伤员的救治仅仅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认为急救技术相对复杂,难以掌握,即使自己施以援手也难以保证患者或伤员的生命就一定能够得到挽救,一旦施救失败,那么自己就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2.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目前在我国,公众基本都是依靠医疗机构走入社区进行普及式培训才能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但是由于情况所限,公众很少有机会进行模拟演练与急救器材的操作,因此公众所获取的急救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每个人所拥有的急救技术与能力参差不齐,即使多人合作也难以完成整个的急救流程。此外,我国尚未对医疗急救培训机构制订出统一的行业管理规则,现存的急救培训大多属于公益性质,商业价值不大,而不具有利润的商业活动是很难得到企业机构的重视的,所以,如果要想使企业参与到具有公益性质的急救培训工作当中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急救内容吸引力不足 目前公众所接触的急救类培训一般以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创口止血等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内容为主,缺少涉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性急救内容[1]。如果将急救知识作为一项普及性的工作来做,那么就必须要对公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培训内容务求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3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的对策
3.1首先,在公众中普遍推广和宣传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结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公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串联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增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2]。
3.2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使公众主动救助患者、伤员成为社会主流;制定出相应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对急救进行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双重制约,尽可能的保护施救者的利益,同时为获救者与施救者提供保护。
3.3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 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以公众最为需要的内容为主,以医疗保健知识为辅,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平时保健。培训方式也应不拘一格因人施教,对学员以年龄、学历、工作等条件进行有效的划分,制定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急救手册逐人发放。在培训过程中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好实例讲解与急救规范流程、现场演示与练习的结合。
总之,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展开一场全民性质的整体运动,才能最终获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胜利。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02
新颁发的《干休所工作条例》将医疗保障明确作为干休所服务工作的核心内容。院前急救是老干部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老干部急救医疗研究的主要课题[1]。我所从建所之初,一直很重视医疗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定,探索院前急救模式,成功处置老干部急救事件。
1 基本情况
我所保障老干部基本为军职以上退休干部,现有老干部48人,遗属3人,年龄在64-97岁之间,平均年龄80岁,平均患病4种以上。有23位老干部未与子女同住,占总人数的45.1%。而且老干部居住分散,医疗保障难度大。
2 院前急救模式
2.1 急救复合模式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急救预案,成立了院前急救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在老干部集中居住的每个小区,邀请数位身体状况良好、临床急救经验丰富、现仍返聘的老干部组成医疗保健专家指导组,参与本所左邻右舍老干部突发疾病的急救,并现场指导卫生所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同时,为老干部家中安装了上海市老年应急呼叫系统“安康通”,老干部遇突况只需按一下按键,可立即与所内工作人员、地方120联系。这样,即组成了医务人员――医疗保健指导专家――地方120“三方联动”的急救复合模式,大大提高了院前救治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利用背靠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与院方积极协作,确保老干部急救护送绿色通道畅通。
2.2 抢救设备完备
除心电图机、除颤仪、吸痰仪等急救必备仪器设备外,卫生所还购置了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急救常备针剂和药品等。专人负责,定点放置,定期检查,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药品无失效、破损。每位急救指导专家的家中也备齐了一套急救设备和药品。急救车由勤务分队专人负责,定期发动,随时使用。
此外,现今老干部居住条件改善,都居住在高层楼房内。由于电梯空间狭小,配发的担架无法进入电梯,走楼梯又严重拖延救治时间。经过所内工作人员细心钻研,研制出可方便进出电梯的急救担架小车,并兼顾到送院途中的搬运方便、安全。一次性制作了8个,放在老干部居住集中的每一个单元内。这样,大大提高我所老干部突发疾病急诊送院的效率。
3 完善院前急救的措施
3.1 规范保障制度
加强医德规范,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2]。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结合干休所实际情况,卫生所工作人员制定了规范、全面的《卫生所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办法》,工作中严格执行。对于抢救、急救、就诊等都有详细的流程,建立各种疾病抢救预案。
3.2 抓好医疗保健
对老干部进行分级保健制度,建立老干部保健病历和健康档案。完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措施。由于老干部居住分散,每月两次上门巡诊、代开药,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置隐患。对重点人群,加大巡诊频次和力度。每周两次医疗班车,保障老干部就诊和取药,并有一名医务人员陪同,解决老干部就诊和取药中的困难。每月写一次病情记录,每半年写一次病历小结。每年组织一次老干部参加学校体检,体检率基本达到100%。对于体检查出的疾病和异常指标,建议老干部及时进行复查和专科就诊。
3.3 提高技术水平
每位工作人员熟悉老干部病情,熟练掌握各项流程、预案、急救要点,并能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急救演练和技能比武。借助所内部分老干部临床经验丰富,仍在返聘的优势,搞好传帮带,工作人员轮流到附属医院跟老干部随诊学习[3],提高全科医生能力。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学校、附属医院组织的青年医师培训,以及全军兼职心理医师培训班和总后老年内科急救提高班的学习。
3.4 加强健康宣教
在日常保健过程中,注重疾病防控和健康宣教。平时巡诊过程中,嘱咐老干部把医疗卡、病历、证件放于固定位置,方便就诊,家中备好常用急救药品。外出时,随身携带老年应急卡(所内为老干部制作了包含姓名、住址、常见疾病、过敏药物、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的老年应急卡。)和常用药品。气候多变、季节交替及疾病多发季节,对老干部进行健康宣传。并在秋冬季节,组织有需要的老干部,免费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同时,注重对家属和保姆的宣教。教会他们一些急救常识,遇突发疾病和意外情况如何处理,以及最有效、省时的呼救方式,提高家庭自救、急救能力。
以上是休所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老干部身体状况,形成由卫生所医务人员――医疗保健指导专家――地方120“三方联动”的急救复合模式,此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大大加强了院前救治的力度和及时有效[3]。建所三年来,及时送院或成功救治、现场抢救老干部意外情况,无一例拖延、延误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文炎.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J].西南军医,2009,11(2):317.
篇4
2003年,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的设计规划方案中,我们明确提出了适应功能定位和功能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空间,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建设流线。
在用地规划上,考虑急救中心的特殊职能,大胆预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选址在郑东新区,北邻城市东西主干道金水路,西邻南北主干道中州大道,同时可以实现5~10分钟路程进入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和绕城高速三条高速公路,交通便捷,环境适宜,同时周围的配套设施完善。
依照郑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发展规划,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占地30亩,在用地上做了大胆的预留,院区四周用围墙与外界相隔,围墙内四周环绕为应急通道。
建筑呈“一”字型设计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位于总体用地的中央,坐南朝北,成“一”字型设计,主要包括:通讯调度指挥大厅、综合行政办公区、急救医疗培训用房、应急物资储备库、后勤保障用房等功能区。主建筑前方为中心广场,面积多达3000m2,一方面用于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另一方面为日后开展“空中急救”预留为停放急救直升飞机的停机坪。主建筑后方一部分为绿化用地,占地约3000m2,预留为后续建设更高层次的急救培训综合楼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另一部分为运动场馆和综合培训场馆;总体布局流线明了,科学定位,布局合理。
指挥调度大厅设在最高层,面积200m2,设12个调度席位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业务用房设在主建筑的最高层,独占一层空间,面积达400m2,空间开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保密性和避免扰的要求。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维护机房、首长指挥室、工作人员更衣休息室等。指挥调度大厅面积200m2,设置12个调度席位,完全可以满足郑州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在指挥调度大厅西侧相连设置首长指挥室,面积为60m2,可以通过透明玻璃墙,看到指挥调度大厅的整体情况,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的多媒体视频墙。现场救治情况也可以通过指挥调度大厅切换到首长指挥室,一旦遇有突发事件,便于领导的指挥、调度、决策,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综合办公区流线高效
综合办公区设在主建筑二楼。各职能部门形成独立一层工作流线,便于沟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院区道路规划设计为环形通道
设有应急车辆流线指示牌,大门安装自动电动门,应急车辆可以按照规范线路快速通过,达到快速、高效、便捷的车流目的。
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
主建筑楼后方东侧为一长排一层建筑,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业务用房,我们称为“特勤大队”,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弥补急救中心对急救现场指挥职能缺失的不足。特勤大队的作用主要在于现场的指挥协调,合理调配,规范分流。其用房包括有急救人员值班室,常用应急物资储备室(只备部门职能的应急物资)。
主建筑楼后方的西侧为一长排两层建筑,二楼为应急专家公寓,一楼为餐厅及应急车辆停放车库。车库主要停放应急指挥车、应急通讯指挥车、应急炊事车、应急物资转运车等。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确保有力、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设有两个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有两个应急物资储备库,一个是中心储备库,设在主建筑的半地下层,并充分考虑了物资储备的特殊性,进行了防潮处理,设置了抽湿排风装置。一般来说,半地下层的物资储备库只适合于北方少雨干燥地区。另一部分为车库,车库与储备库之间有应急通道,平时闭锁,在紧急调用物资时,便于运输。另外一个储备库是前面提到了小储备库,为特勤大队储备库。
近几年来,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传染病疫情的时有发生,现有的储备库房面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当年预留的建设空间时刻都可以派上用场,救援中心正在积极的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在预留的空间建设更大规模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
救援中心内部设置有培训部,同时也是河南省卫生厅急救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具有开展行业内专业岗位培训职能、面对全省急救管理干部的培训职能、更有面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职能。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包括有能容纳200人同时授课的多媒体教室,创伤急救实训室、指挥调度员培训模拟电子教室、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室、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室等培训用房。自2005年成立以来,培训部已经承担郑州市全部院前急救人员的轮训,全省指挥调度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公安、消防、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居民等的急救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任务,受益人群到十几万人次。
后勤保障设施考虑全面
*供电系统
指挥调度大厅、消防用电、空调系统、应急照明用电为二级负荷,办公及场区内附属设施用电为三级负荷,在室外安装200KV箱式变压器一台。并设置配电房,配备沃尔沃柴油发电机一台,能持续提供200kW的供电,当市电中断时,能快速发动,简单切换,保障电力供应正常不中断。
指挥调度大厅等关键部位配备了UPS电源,在突然停电等情况下,能保证通讯指挥调度畅通无阻,避免数据信息的丢失。
*采暖及空调系统
主建筑楼在建设设计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配置水冷机组,夏季开机自行制冷;并连接外网热源,实行冬季供热。
*消防安全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配备安装了消防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和喷淋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报警,迅速扑救。
*避雷装置
按照建筑规范要求,在主体建筑和指挥调度系统管网设计并安装了避雷设施,保证楼体和指挥调度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后感言
*急救站的设置应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指挥型急救中心,以城市各级各类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为依托,建设急救站,因此,急救站在其功能定位和布局思路上,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根据服务人口的多少,因地制宜,并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目前下设35个急救站,依照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急救站建设基本标准》建设设置,有独立或者与各急诊科共有的业务用房,急救站设在医院一侧或前部,紧邻急诊科,并有专门的救护车停放区域和专用通道,建筑面积不小于200m2,设有医护办公室、调度室(连接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网络终端)、医护值班室、司机值班室、急救物品准备室、急救人员培训室等。
篇5
[关键词] 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42-02
完善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功能强大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应对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实施医疗救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设和管理,提高紧急救援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多种建设和管理模式,虽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特征都是以医学专业化建设为特征,因此,在急救医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现将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1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组织架构
1.1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
1.1.1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成立于2005年6月,是隶属于泸州市卫生局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指挥调度平台实施全市120呼救集中受理,按照就急、就近原则统一调度指挥。指挥调度系统配备有线通讯、无线通讯、计算机应用技术、GIS技术、车载信息终端GPS等。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沪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已完成了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建立了17个急救站,有急救车52辆,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2 243平方公里,480.696万人口,城市区内实现6公里急救半径,15分钟以内响应。
1.1.2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职责
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检查、督促各急救站及网络单位执行《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设立“120”医疗呼救指挥平台,24小时接受呼救(通过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多途径通讯实现)并进行分诊;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对社会急救医疗网络进行管理、维护,定期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负责把拒绝接受调度或参与抢救的急救站或医院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向市政府或市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在社会急救医疗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并提出表彰建议。
1.2 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救站
1.2.1 概况
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基础,也是实现紧急救援“快速”的前提,应根据市区人口情况,合理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新标准,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制。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政府举办的市级、(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驻泸的省级单位医院(包括泸医两所附院)组成,现已评定了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共4家为一级急救站,(区)县级二级以上医院12家为二级急救站。
急救站以各医院急诊科为基础,组成医学专业院前急救队,配备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配备先进的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终端,形成指挥平台、急救站、急救车辆相互间的通讯网络,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整合医院内急诊相关科室,形成院前、院内紧密配合的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
1.2.2 急救站职责
急救站应服从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社会急救医疗任务,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服务,开展急救常识的宣传,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负责急救信息的收集、报告、传递,参与维护急救“绿色通道”。
1.3 泸州市紧急救援储备医疗机构
为应对特重大型突发事件,将所有未加入120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作为储备,纳入紧急救援体系管理。储备医疗机构职责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接受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调度指挥,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接受急诊病(伤)员及转诊转运急诊病(伤)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具备急救条件的医院转送。
2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模式
2.1 概况
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为市卫生局直属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为单纯指挥调度型管理模式,以制度管理网络的方式运作,网络管理实行准入制、责任制、考核奖惩制。与全国其他城市的管理模式相比,此模式科学地整合了卫生资源,减少了区县急救中心的重复建设,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强化了医疗急救专业化队伍建设,缩小了出诊半径,缩短了反应时间。不足之处是此模式由于各入网单位的人事权、财权互不约束,因此存在网络管理难题,120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的权威性缺乏保证;各接诊医院把病人送往本院为主,各医院间存在协调沟通不畅的问题,易出现不按患者病情送往有救治条件医院的矛盾等。
2.2 泸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管理架构
2.3泸州市120急救医疗网络运行架构
3 泸州市紧急救援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等均涉及人的安全问题,包括受害人员、施救人员的安全保障以及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泸州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按照政府应急预案要求建立与 110 、119、122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日常状态下以各业务分散接警、分散指挥,应急状态下实现联动处理、集中管理、快速反应,构建全面的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大大提高了城市对突发、应急、特殊和灾难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4 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紧急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和提高紧急救援中心救援质量的关键。根据本市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人员素质、资源条件,按照现代急救管理理论和方法制定了一套急救网络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出台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规划》《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体系120急救网络入网标准》《泸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标准》《院前急救若干规定》等,以制度来管理网络,规范了院前急救医疗行为,明确了各个岗位、各类各级人员的职责, 对泸州市紧急救援网络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泸州市医疗紧急救援工作规范、快捷、高效与优质的服务宗旨。
5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
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承担着对调度人员、急救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的培训任务。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质量。
5.1 中心调度接警人员培训
接受岗位专业训练,掌握接警技巧。车辆调度、现场急救处理指导、大型事件病人分流,熟悉全市地理概貌、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等相关知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5.2急救医护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人员经培训须重点掌握检伤分类、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气管插管、清创缝合、防毒和隔离消毒等基本技能,医师应具有医师执业资格,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实行持证上岗。
5.3 驾驶员、担架员培训
重点掌握急救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外伤抢救四大技术 ( 止血、包扎、 固定和搬运),并实行持证上岗。
6 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建设,120指挥中心已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的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体系, 在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可紧急调动全市医疗资源,实现了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并取得了以下成效:整合全市医疗资源,降低急救的运行成本,减轻了政府财政再建投资和运营成本负担;急救站布局合理,有效缩短急救半径使市民得到了方便、快捷、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医学专业化队伍;实现了泸州市急救医学服务人性化、结构网络化、反应快速化、指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经受了大型突发事件、旱灾、洪灾、火灾、乙脑疫情等事件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篇6
【关键词】家庭备药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59-02
家庭备药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方便治疗常见的小病,比如偶尔的头疼脑热、皮肤瘙痒、普通感冒、口腔溃疡等;另一个关键作用是,在发生烧伤、烫伤、低血糖、心肌梗死等危急事件时,用于急救的药品。家庭备药的来源一是有目的的购买,二是家庭成员生病后的剩余药品。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自我药疗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用药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等于2010年10月27日在北京《2010年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报告》。根据该项调查报告,在中国居民家庭常备药品中,医疗器械、心血管用药及代谢药的储备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27.14%、26.91%;感冒药的储备比例最高,为78.25%。常备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储备比例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正相关。现在大多数家庭越来越注重成员自身的健康,一旦感觉身体有什么异样,便会在第一时间用一些自己所熟知的措施来进行自我防治。所以,多数家庭都有一些备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家庭备药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1 家庭备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药品种类不合理
药品是每个家庭必备品,特别是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家里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些家庭储存的药品种类过多。主要表现在治疗同类疾病的药品储存四五种,如抗感冒药同时备有扑感敏、新康泰克、速效伤风胶囊、强力银翘片、白加黑感冒片、小儿感冒灵等。其实这些复方制剂许多成分是相同的,有一两种就足够了。其次表现在储存不安全的药物,如某些供注射的药品、安全范围窄的药品等。再就是缺乏急救药品,如碘酒、烫伤膏、硝酸甘油等。另外处方药在用法上、安全性上都不如非处方药,尽量不要储存。
1.2 存放方式不合理
多数不分类存放。大人与小儿的药、内服药和外用药、急救药与常规用药都放在一起。急用时既不容易找到,又容易拿错,并造成危险;不了解药品的存放条件。药品一般应放在干燥、避光和温度较低的地方,某些药品如胰岛素、人血白蛋白、干扰素类、疫苗等必须2~8℃冷藏。为了久存药品,避免药品的氧化或潮解,应密闭存放;药品应放在小孩所能触及的地方,尤其是糖衣片,极容易造成小孩误服;随意放在床头、抽屉里,不但混乱,还不容易查找识别。
1.3 淘汰制度不合理
看不清药名的、包装破损的、过期的、变质的、不清楚用法的药品都要及时淘汰。一般3~6个月应清理一次。可是多数家庭没有养成及时清理备用药品的习惯,急用时容易服错药物或过期的药物,贻误病情,甚至对机体造成危害。
1.4 存放的药量不合理
家庭备药主要为应急之需,没有必要存放大量药物,一般以够吃2到3次的量为宜。
2 对策
2.1 家庭备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家庭备药应该作为常识性知识走进家庭。因此应该得到媒体的广泛重视。电视、广播、杂志、社区等都应该充分重视、广泛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2 药店、医院在患者购买药品时不但要交代清楚药品的使用剂量、给药方法、服用时间,还要告诉患者药品的储存方法、有效期及失效期的识别等。并指导购买者看明白药品说明书,如果备药同时嘱咐购药者保存好药品说明书。
篇7
【关键词】 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raise the public sens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first aid as well as th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through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in community.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community.The emergency care knowledge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can be conducted by mea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publicity material spreading and first aids drilling and related realia of dummy.Results The eligible rate of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in the community was 25.32% pre-training and 93.43% post-training.The rate about first aid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was 18.0% pre-training and 90.73% post-training.The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Conclusion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nd then penetrate into different public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ublicity material spreading and first aids training,it canimprove the public sense and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in the first aid.
【Key words】 Community; First aid; Training
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助,缩短救助时间是院前现场急救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院前抢救成功的核心问题是呼救响应间期、呼救反应间期和开始现场抢救时间[1],急救人员的质量和数量是保证院前急救正确及时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院前急救中,现场第一目击者多为社区居民,因此对这些非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在倡导全民参与的院前急救中显得尤其关键。我院于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对本区管辖的社区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我院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本区管辖的社区分别进行了两次不同人群的公众急救意识和知识的调查。同时在此期间完成居民急救知识培训5426人次,并对其中的928人进行培训前后的考核。
1.2 调查方法 按调查内容统一设计自填式调查问卷表格。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知道“120”医疗急救电话、是否愿意呼叫救护车、是否学过急救知识、是否会心肺复苏术、是否会创伤急救、是否愿意学习基础生命支持技能等。两次分别发放调查问卷4315份和4176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038份和3997份,总有效回收率为94.6%。
1.3 培训对象 从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随机选取愿意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的5426名人员进行培训,男2835名(52.25%),女2591名(47.75%),年龄为10~69岁。
1.4 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包括急救呼叫和拨打120电话,气道开放术,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
1.5 培训方法 每期培训班学员人数大约为100人左右,培训班授课教师均由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主治医师担任,教学水平为科普层次,培训过程中准备进口复苏安妮模拟人3套,型号为310045。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方式,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培训学员观看过多媒体和教师的示教后,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单人心肺复苏6次,同时每两个人一组,互相进行创伤包扎训练,教师观看并指导纠正动作要领。
1.6 培训考核及合格标准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接受培训中的928人进行培训前后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书面的急救知识小测验,60分以上为合格。另一部分为实际急救操作,标准为:①正确的判定呼吸心跳骤停;②正确的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③正确的口对口人工呼吸;④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部位;⑤胸外心脏按压频率80~120次/min;⑥正确的实施者的姿势;⑦正确的包扎手法。达到全部7项主要指标者为合格,1项不达标者为不合格。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两次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基本相同。年龄为10~69岁,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其他。职业包括:警察、司机、工人、商人、教师、干部、学生、退休人员等。知道“120”医疗急救电话的为6508名,占81%。接受过心肺复苏急救培训者32名,占0.4%,学过创伤急救的有103名,占1.28%。表示愿意学习急救技能的为3572名,占46.7%。
2.2 培训前后考核结果 通过考核发现,接受培训人员在培训后对于急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合格率均有明显提高(P
表1
培训前后考核比较
项目
培训前培训后
及格人数合格率及格人数合格率
书面测试23525.32%86793.43%
实践操作16718.00%84290.73%
3 讨论
随着我国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院前急救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院前急救网络系统。院前急救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获得更好的医疗干预[2]。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院前急救系统的实施效率,使社区居民掌握院前急救基本知识,充分发挥现场第一目击者关键的作用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普及明显不足,据报道,2007年北京市掌握急救技术的人仅为1/150,这和发达国家如美国要求的1/3以上公民学会院前急救技术的比例相比还相差很远;并且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公众急救培训普及的比例也有差异[3]。另外我国社区居民对于“120”急救电话的认知度较低也反映了我国社区居民对于急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对于居民的急救知识的普及需要加强。
急救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由于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的运用率较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社区居民采用讲座的形式,可以主要讲解一些常见病的急救。对一些特殊人群,如公安人员,导游,驾驶员等,由于他们的工作活动面广,接触的人群多,接受培训后有可能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传授作用,应该重点进行教育[4]。在院前急救培训的内容上,主要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项目,主要以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四大技术为主,通过在实践中借鉴国外在院前急救培训上的优势和经验[5]。值得注意的是,在施教过程中,教员要加强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对紧急危重伤病员,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是在院前,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极其关键。同时要强调社区居民的高度责任感,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是每一个“第一目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居民在危急的情况下要勇于承担施救责任。另外教员要注意消除参与者自身的忧虑。部分学员不情愿实施院前急救,主要原因是学员缺乏自信,其次是怕承担责任、恐惧、忧虑、怕受感染疾病等,这些问题必须在院前急救课程中给予解释,以消除参与者自身的忧虑[6]。
经过三年多的培训和调查,我们认为,以社区为基础,深入到不同的人群进行院前初级急救知识培训,将宣传与培训指导相结合,提高公众的现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7],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中能正确运用急救知识与方法,参与现场抢救,为救治伤员赢得宝贵时间,对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贾晨光,宋建亭.29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体会.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412.
[2] 朱一龙,陈虾,赵云鹏.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8):1542-1543.
[3] 蒲晓煜,马静,席淑华.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护理杂志,2009,26(4B):39-40.
[4] 王野,李远建,杨彬.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四川医学,2010,22(12),1198-1199.
[5] 桂莉,周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纵观.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6):325-326.
篇8
实习过三个科室了,来到了急诊科这个与其他科室截然不同的科室,有些兴奋,又有些压力。急诊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不仅接诊来院的危重病人,还要收治其他医院转来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每一步都要走的很谨慎,生怕做错了。
来了贵科第一周便跟贾老师在分诊学习。本来以为分诊会很简单,其实不然,每一项工作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和技巧。分诊负责来诊病人的分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初步的评估,分析、判断、计划和实施,并对分诊的结果进行评价。由于来诊的很多病人情况很紧急,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拥有熟练地分诊技巧以外,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解除患者的顾虑。理情况危急的要负责将患者转运到抢救室,并负责联系医生进行抢救。分诊的工作很零散,大到整个科室的联络工作,小到分诊台的物品管理,要求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分诊上有比较特殊的,就是腹痛分诊的鉴别,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部位和症状;颜面外伤的也要注意注意区别到底应该去口腔科还是去眼科。
第二周在抢救室和输液室。抢救室在我看来是急诊的核心,工作也相当的艰巨。需要有相当熟练地抢救技巧,遇到紧急情况要能理智的分析,能很好的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每当接收一个病人来抢救室,我们都要立刻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气,监测血压、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为后续的药物治疗做好准备。应用急救药品的时候要随时记录并观察病人的病情,急救药品的作用、副作用、常规应用剂量、安全值都要掌握,不能盲目执行医嘱,要用评判性思维去看待每件事。抢救器械的使用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应用,保证在抢救时能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治疗以挽救生命。抢救完了要及时的补写护理抢救记录,并严密监测病情,及时处理问题。在抢救室工作还要熟悉每种急危病症的临床表现、病情变化的监测、抢救,在工作中要注意总结。
接下来的两周就是在留观室学习,留观又分两种:留观病人和住院病人,基本上留观室就相当于病房,但却有着人员杂乱,流动量大,病种多的特点。留观主要给病人提供日常的护理常规、输液、治疗、病情观察,保证病人在观察的范围内,并在病情变化时给予及时的抢救。作为管床护士要了解所管床位的病情、治疗,了解患者所需及时予以处理。
篇9
家庭急救措施一. 猫狗咬伤的急救措施
秋天,天气凉爽,但人们的着装依然是比较单薄。如果,被猫、狗咬伤后,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因为,猫、狗的唾液里有狂犬病毒,被咬伤的人,有患上狂犬病的可能性。目前,狂犬病治疗无特效药物,死亡率高达100%。
急救步骤
① 如果伤口流血,流血不多的情况下,不急于止血。因为,流出的血液可以将残留在伤口的猫狗的唾液一并带走。对于渗血的伤口,尽量从近心端(伤口离心脏近的位置)挤压伤口出血,利于排除残留的唾液。
② 用肥皂水或者等渗盐水反复冲洗,用干纱布或干净布料蘸干伤口。再用70%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和周围的皮肤。如果现场找不到酒精或碘酒,可以用白酒替代。伤口较深,更应反复冲洗,消毒,还需用3%过氧化氢(双氧水)冲洗,必要的情况,扩大伤口,不缝合,利于引流。伤口处理后,尽快到医院或卫生防疫站注射狂犬疫苗。
家庭急救措施二. 烧伤的急救方法
烧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是常见的损伤。由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都称为烧伤。如火焰、热液体、热蒸汽、热金属等,也包括电烧伤和化学烧伤。根据烧伤的深度,我们可以分为一度烧伤(Ⅰ°);浅二度烧伤(浅Ⅱ°);深二度烧伤(深Ⅱ°);三度烧伤(Ⅲ°)
一度烧伤(Ⅰ°)表现为烧伤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可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
浅二度烧伤(浅Ⅱ°)烧伤处红肿,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疼痛明显。如果水疱剥脱,创面红润,潮湿。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疤痕,多数有色素沉着。
深二度烧伤(深Ⅱ°)烧伤处有水疱但皮厚,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疼痛较迟钝。3~4周愈合,常留有疤痕。
三度烧伤(Ⅲ°)烧伤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焦黑色,疼痛消失。需要植皮才能愈合。
通常把一度烧伤(Ⅰ°)和浅二度烧伤(浅Ⅱ°)称为浅烧伤。深二度烧伤(深Ⅱ°)和三度烧伤(Ⅲ°)称为深度烧伤。
另一种特殊类型的烧伤是呼吸道烧伤,临床上称为吸入吸入性烧伤,由于燃烧时烟雾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吸入肺部,引起肺部腐蚀和全身中毒。在火灾现场,由于人们紧张,恐惧,呼喊奔走,吸入过多的有害物质,导致死于吸入性窒息的多于烧伤。
现场急救:
① 迅速离开热源如果是火焰,伤者尽快灭火,脱去燃烧的衣物,就地翻滚,如果附近有水源,用水灭火更佳。也可以用非易燃物质(棉被、毛毯)水湿覆盖,隔绝灭火。切忌奔跑呼喊,以免蔓延火势,烧伤头面部、呼吸道的损伤。也不可用双手扑打,避免烧伤。热液浸渍的衣裤或者热液直接烫伤身体露出的部位,立即用剪刀将衣裤剪开,用水反复冲洗,将余热带走。忌强行撕拉, 将水疱撕破,增加感染的机会。
② 保护受伤部位 在受伤现场,尽量让受伤创面不再受污染和损伤。用干净的纱布和布料覆盖上面或简单的包扎,立即送到附近的医院,切忌在伤面上涂抹任何有颜色的药物,不利于医生对烧伤深度的判断。
③ 保持呼吸道通畅火焰烧伤常伴有呼吸道受烟雾、热力等损伤,特别注意保护呼吸道通畅。有呼吸道阻塞者,应及时气管切开。
④ A。如果伤势过重,应送往最近的医院,避免长途搬运,增加病情。待病情好转后,在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陪护下,再转入较大的医院。
B.烧伤的患者,一般都有口渴的症状,可给与少量的淡盐水,不可给清水饮用,增加后期的休克症状。如有极度口渴的现象,提示可能有休克的发生。
C.安慰鼓励受伤者,有利于病情稳定和恢复。
家庭急救措施三. 食物中毒的急救
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多因细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一种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是集体发病。最常见的是细菌型食物中毒,另外还有病毒型,动物型和植物型食物中毒。不同类型的食物中毒表现各不相同,但有其共同表现
① 有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的病史。
② 大多数人以胃肠道的表现为首发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③ 也有部分患者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症状重、精神差、嗜睡、昏迷、抽搐、体温高,严重者有休克发生。由于多数病例发生在家中、集体单位或学校内,发病急,如果不能及时救治,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急救方法:
1. 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如果病人没有呕吐和腹泻的情况下,让患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 出现呕吐和腹泻者,暂不用止吐和止泻药物,让其污染的食物排出体内,减少毒素的吸收。
4. 如有呕吐和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现象,极易发生休克。最好让患者饮用淡盐水,增加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饮水,以免发生窒息。
5. 由于肠道蠕动增加、肠道痉挛,患者发生腹痛,尽量避免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不利于医生诊断。
6. 注意留取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有帮助医生对其病原的诊断和治疗。
家庭急救措施四. 气管异物的急救
任何物品进入气管内均称为气管异物,常为幼儿、顽童在进食时间打闹、哭笑,戏弄,不留神异物随吸气而进入气管、支气管,多见于瓜子、花生仁、玉米、豆类,饭渣吸入气管。成人很少见。昏迷病人有时将呕吐物误吸入气管。也有拔牙时误将牙齿吸入气管者。这种情况非常危险,有时瞬间就会夺去幼儿生命,应立即做出判断,在送往医院的路上,进行抢救。
判断
异物吸入气管,致使气管受到刺激,突然出现剧烈呛咳,异物堵塞气管时可有呛咳、弊喘、唇青紫,声嘶、面色苍白或青紫、以及异物阻塞声门时有呼吸困难、三凹征阳性、出冷汗、烦躁不安、失音,甚至窒息等。异物堵塞一侧支气管时,出现咳、喘、弊,呼吸快而困难。
现场急救
1。首先清除鼻内和口腔内的呕吐物或食物残渣。
2。让患儿俯卧在抢救者两腿间,头低脚高,然后用手掌用力在患儿两肩胛间脊柱上拍打,令其咳嗽呕吐出来。若不见效,把患儿翻成仰卧,背贴抢救者腿上,然后抢救者用食指和中指用力向上向后挤压上腹部,压后放松反复进行,以助异物排出。
预防
1。幼儿、儿童,口腔内含有食物时,禁止戏闹、哭笑等,加强对孩子的管护与教育。
2。三岁以下孩子不吃瓜子、玉米、花生等物
看过“家庭急救措施”的人还看了:
1.高血压家庭急救措施
2.家庭急救常识有哪些 家庭急救要注意什么
3.家庭急救有哪些常识 家庭急救小知识
4.家庭急救与护理知识
5.家庭发生火灾急救措施
篇10
1 引起纠纷的原因
1.1 服务态度不到位
现在的护理纠纷往往是非技术方面的,而是产生于服务态度。护士由于各种原因冷落了病人,纠纷便会随之而来。
1.2 业务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过硬。
1.3 服务措施不到位
许多病人对分级护理比以前要求更高,认为多了等级护理费用,就应享有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病情变化时,往往会引起护理纠纷。
1.4 管理者工作不到位
管理者不善于分析在医疗活动中与护理相关纠纷产生的原因,未制定可行性的防范对策。
1.5 抢救器材管理不到位
急救物品器材每日应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但在日常急救使用中,如抢救病人时,吸引器压力不足,氧气装置漏气,均能耽误抢救时间造成纠纷。
1.6 法制意识淡薄
许多护士护理记录字迹不清、陈述不清、随意涂改、回顾性记录、记录内容与医嘱不符、与医疗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和过程不全面、虚填观测单、重抄护理记录、随意签名、代签名,都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
1.7 护理人员缺乏
目前很多地方护理人员待遇低、压力大,经常成为病人的“出气筒”。
2 处理
对于新上岗、年资低的护理人员,缺乏与病人以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应由工作经验丰富、处理护患关系有技巧的老护士带教,以自己亲身的工作经验,讲解良好的服务态度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热情接待病人,耐心解释,消除紧张情绪。
科内根据不同年资的护士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加强年轻护士18项护理技术操作及考核工作。
按规范操作,在工作中要各岗护士严格按照医院下达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操作规范进行工作。
管理者制定可行性的防范对策,并以纠纷实例及时教育全科护士,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同时严格护士执业注册资格,杜绝无证上岗,合理分配各护理人员班次,避免超负荷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