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债务危机;福利;紧缩政策;金融监管

一、希腊债务危机隐含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此次希腊债务危机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于该国的福利制度。从希腊政府公布的数据看,政府财政多年超支。据希腊政府2009年12月公布的数据,2009年希腊的财政赤字占到希腊全年GDP的12%,债务总额高达2940亿欧元。以当时1100万人口来算的话,相当于全国人均背负2.67万欧元的债务。

与美国等国家不同的是,希腊的国债大多用在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上,而不是将大量国债投资于一些基础设施和工业产业等的建设,因此,希腊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成了一个低收益的投资。这样的投资有去无回,而财政赤字却逐渐增长。

希腊的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希腊政府在养老金支出上负担较大。据欧盟统计,希腊的老龄化负担占GDP的15.9%,是全欧洲最高的。希腊政府各大政党为了拉取选票,往往提出受人欢迎的福利制度。因此,诸如养老金等福利问题,就在对本国经济无充分度量的情况下被提出了。假如政府提出紧缩的财政政策,必然引起本国人民的一阵恐慌和极度不满,这将会对执政党的领导地位造成影响,于是,便使得政府无法真正落实对本国有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通常是和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挂钩的,而希腊的福利制度在力求赶上其它欧盟国家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经济发展。相对于其它欧元区国家,希腊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这远不足以支持希腊执行这么好的福利水平。

面对这样的问题,希腊政府应当真正执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财政预算,控制举债规模,改革高福利制度,将举债真正用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之上,提高经济产出。尽管这些政策和措施会遭到工会和部分民众的反对,但只有通过紧缩财政的政策,才能缓解本国的巨大债务危机,要不然,希腊面对的将是破产的威胁。

二、希腊债务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希腊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受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出台了适用于本国国情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恢复经济,然而,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无疑给正在复苏的全球经济再一个重创。这样的经济形势让大家质疑,我们的经济将可能面临第二次探底。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预测,受债务危机冲击,在世界各大经济板块中,欧元区经济走势最为疲软,今年的增长率只有1%,明年也只有1.5%。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经济增长乏力,欧元不断贬值,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美国等许多经济体的出口,进而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

就目前欧债危机的现状来说,欧洲众多的国家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诸如德国的较多大银行持有大量高债务风险的欧洲国家的国债,美国的银行业拥有1.2万亿美元的欧洲债务。假如债务危机深化,那这巨额坏账将会对众多的国家的金融领域带来巨大的连锁负面影响。

(二)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希腊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其中,最大的影响是中国的出口贸易方面。

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09年欧盟吸纳了中国出口总量的19.7%。从国际经济贸易来说,欧元汇率的贬值会使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少,进而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据统计,2009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364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出口2362.8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9.7%。有专家估算,我国对欧出口增速可能会下降6%~7%。但即使如此,中国今年的外贸形势也不会比去年更差,预计全年出口会有15%左右的增长。因此,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部经济政策组主任鲍里斯・库尔内德所说,从总体上来看,在中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下,我国的经济仍将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长,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国内需求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出口虽然仍会有所增长,但不会像过去增长那么强劲。

三、希腊债务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欧债危机无疑给世界经济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了我国很多启示:

首先,经济复苏过程中市场信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面对众多潜在的危机,我国应当建立良好的预警防御机制,时刻准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一国的经济政策应当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才能使我国经济在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取得稳定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从希腊的债务规模和用途上,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居民工资收入和福利水平应当真正适应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举债来维持福利水平。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原因主要是由于希腊的经济增长远远落后于工资和福利增长,政府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而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政策开支扩大对财政状况的影响准备不足。此外,我国应当借此进行深刻总结,规范各级政府的举债规模,以及举债所得资金的投放范围。

最后,应当再深入加快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监管改革步伐,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以防范于未然。希腊债务危机不仅仅一国的经济危机,这涉及到欧元区较多国家的债务危机,乃至对正在复苏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如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和债券信用评级的监管。

四、结束语

希腊危机的爆发对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灾难,却让世界各国对此有所反思,即一国的薪酬水平和福利水平应当与该国的经济产出能力相适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居安思危,对风险防范于未然;经济复苏中,市场信心还不够坚定,应当规范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同时,我国应当引以为鉴,结合我国国情,严控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好应对金融风险的各项防范措施。

篇2

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上有这么一幕:德国总理默克尔送给法国总统萨科齐新生女儿“茱莉亚”一个德国产的泰迪熊,萨科齐拨打夫人布吕尼电话,接通后把手机递给默克尔,默克尔向法国第一夫人表示祝贺。

这一细节无疑是要告诉世人,默克尔和萨科齐重修旧好了。深沉冷峻的黑森林和阳光沙滩的蔚蓝海岸,必须通过一个逾百岁的布玩偶重新“绑定”,才更容易让人接受。

2011年最后几个月,欧元区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危机持续扩大,欧元的地位岌岌可危。欧盟国家空前合力,协商解决方案。德国在欧元区经济实力最强,也是欧元区救助计划的最大出资方。

实际上,欧债危机触发了欧盟内部力量格局的重新洗牌。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但始终因背负沉重历史包袱,德国在国际交往中一直韬光养晦。在这次债务危机中,德国―反常态,态度强硬,并大事张扬,联合法国,要求欧洲各国向德国看齐,力推“德国模式”,就是必须相信法律的约束力,认为只有欧元区各国统一标准、严守财政纪律,才能克服欧元区管理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洲债务危机。

大部分的观察评论人员认为,欧洲人在应对欧债危机中正在“说德语”。德语燃烧欧洲,此种现状延续至今。这是简明世界局势之一小景。

德国为什么这么红?

“我的旅行”文档中,德国之旅居多。旅途中最喜闻乐见的“德系”造物,有大众、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汽车,有朗格、格拉苏蒂手表,有日默瓦旅行箱等。

德国制造,必属佳品,我一度这样认为。特别是2006世界杯之后,德国人因“德国制造”再度拾回对于国家民族的自信心,不论是消费品市场中,还是商务世界里,都再度掀起一股股的德国热风。德国不再只凭重工业称雄。

我们谈论德国的许多,譬如拜仁军团、日耳曼战车,譬如德国高铁ICE、徕卡相机、蔡司镜头、迈森瓷器、西门子、博世家电、阿迪达斯、慕尼黑啤酒、特里尔雷司令、“德国医生”、法兰克福书展、包豪斯、柯比意与柏林公寓、鲁尔区的春天、弗莱堡Vauban社区、柏林雨水回收池、汉诺威绿色办公建筑、哈迪德的灰色太空船、沃尔夫斯堡科学中心Phaeno,甚至贝多芬的德意志兰、桑巴特的《海德堡岁月》、美因茨古登堡博物馆、巴登巴登赛马会、威斯巴登的富豪水疗城和“仙踪街道”上的新天鹅堡等。

制造德法新童话的STEIFF泰迪熊只不过是德国国家品牌软}生竞争力的代表之一。

篇3

最近,随着希腊退出欧元区风险上升,有关欧元区经济危机将加剧并蔓延的恐慌再次袭来,导致了新一轮的不确定性和信用风险溢价的扩大,大幅度减缓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此次始料未及的冲击还波及了欧洲其他地区,甚至影响到欧洲以外的国家(地区)。欧洲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长期再融资计划”减轻了银行部门的筹资压力。这些措施,同其他强化财政约束、结构性改革以及财政整顿的举措结合,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的不安情绪。近期,有关加强欧洲金融“防火墙”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将强化这些政策的力度。展望未来,IMF的基准预测是2012年至2013年间,欧洲经济将实现缓慢复苏;然而,在根本问题得以解决之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存在加剧可能,进而抑制经济的增长,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实体经济前景展望

2011年第四季度,欧洲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下降幅度超过预期,许多经济体出口量均出现缩水。因此,IMF新研究报告对其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欧洲2012年经济增长数据下行的调整,幅度要大于其他地区。

欧洲经济意外严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债务危机国家的周边国家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前景、竞争力以及偿付能力均面临恶化风险。对于危机在整个欧洲地区的传播,银行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债务风险的上升引发了政府新的筹资压力,并抬高了债券的风险溢价。于是,2011年下半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加速。实际上,这个去杠杆化过程相当于银行信贷的供给冲击,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私营部门贷款必然下降。欧元区银行去杠杆化和信贷增长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跨境特征,这在东欧尤为明显。

这些大体趋势在多大程度上延缓了欧洲经济个体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受影响经济体所处的危机环境以及潜在的风险冲击,还反映了它们的初始状况,特别是其财政状况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欧元区各个成员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比2003年至2008年期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仍然处于危机的中心地带,2012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衰退。预计2012年第三季度,欧债危机不良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受影响最为强烈的是意大利,其次为西班牙,其经济活动将于2012年第四季度明显缩减。至于在欧元区内及欧元区外的其他欧洲经济体,经济活动也将有所减弱,成为或接近成为轻度萧条区。

自2012年1月初以来,由于金融市场情绪有所好转,加之经济活动信号相对积极,形势趋于稳定。在债券市场,其他国家债券对德国国债的收益息差从高点回落——深陷危机之中的经济体除外。这种好转得益于欧洲央行于2011年12月中旬的三年“长期再融资计划”取得的成功。该方案降低了欧元区银行偿付债务的流动性风险,其改革及出台的整顿措施也减少了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对美国经济活动的意外冲击。

欧洲的短期前景和风险状况关键取决于欧元区的诸多事件的发展趋势。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的基准预测,假定决策者已通过持续的危机管理和进一步推进问题解决方案,成功地控制了危机。当债务危机出现改善,市场波动及收益将进一步正常化,但在某些情况下,更为严峻的财政整顿仍将拖累经济增长。

在债务危机不恶化的前提下,IMF预计欧洲经济增长将在2012年得以复苏,预计年均增长率将达0.25%,但明显低于2011年的2%,这主要受到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影响。同时,IMF基准预测表明:2012年至2013年间,虽然欧洲各经济体的前景仍呈现显著差异,但它们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有望缩小。

欧元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0.5%的负增长,此后开始复苏。许多经济体呈现的经济衰退预计不会深入,也不会持久——因为市场信心有望提升,财务状况有望改善,来自其他地区的外部需求也可能会加强。相比之下,希腊和葡萄牙仍然以欧盟和IMF的联合方案为指导进行调整;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尽管两国加强了财政约束的努力,但其国债收益息差仍将持续走高。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将更为严重,其经济复苏要到2013年才有望实现。

欧洲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增长预计在2012年期间出现反弹,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提高全球总需求量、巩固欧元区核心国家的持续增长前景。许多欧洲经济体都避免了危机前的严重失衡,家庭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压力也将减弱。这有助于缓解欧元区危机外溢所带来的冲击。相比之下,由于英国金融业受全球危机的冲击相对严重,其2012年经济将仅缓慢增长。

欧洲新兴市场的短期增长前景同欧元区核心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根据基准预测,到2012年年底,大部分欧元区经济放缓的外溢将被吸收,整个2012年,欧元区以及全球范围内,贸易增长和制造业活动都有望回暖。但是,由欧元区银行去杠杆化造成的筹资困难很有可能会拖累信贷的增长。

2011年下半年,许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减弱,鉴于经济活动放缓、商品价格下跌,预计未来通货膨胀将得到较好控制。对于通货膨胀上升或高于目标值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一次性因素,如能源价格上涨和间接税的增加。

欧洲经济短期增长前景面临的主要是经济下行风险。尽管欧元区最近在加强危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只要重债务国家偿还能力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欧元危机仍有可能再度升级。由于该地区的大多数经济体联系密切,一旦触发贸易紧缩和金融链条断裂,则意味着欧元区危机的爆发,这将是欧元区面临的主要风险。

危机的溢出效应

如果欧元区危机不断升级,银行体系的资金收缩、不断加深的财政脆弱性及总需求的减少之间的负反馈循环,可能重新开启。首先,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进一步加剧,如像2008年至2009年间出现的情况,债券收益和风险溢价将大幅上升。其次,不确定性和全球风险规避情绪可能导致市场信心低迷,这将抑制有效需求。此外,国际贸易(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下降幅度将超过整体地区的总产出减少程度,这将会对外向型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最后,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下降,进而对大宗商品出口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

溢出效应的影响大小还取决于与欧元区相关的风险暴露规模。对许多国家来说,它们同欧洲最紧密的联系是贸易往来,欧洲(欧元区内以及欧元区以外的先进及新兴的欧洲经济体)内部贸易联系最为紧密。欧洲大陆以外,同欧洲贸易联系最强的是独联体国家,其次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而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与欧洲的贸易量往来相对较小。

除通过欧元区银行、中央银行及其中东部欧洲分支机构,给欧元区以外地区带来负溢出效应以外,通过金融关联形成的风险暴露相对有限。资料显示,欧洲的金融市场外部溢出效应相对较小,对其他地区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到1/5,而这种效应溢出明显小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然而,在激烈的金融动荡时期,金融溢出效应可能会加强,如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美国金融市场对全球的负溢出影响。

未来政策挑战

欧洲总体政策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在解决根本问题时出现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进一步恶化。这需要欧元区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在诸多方面做出政策性调整。在该地区的大多数经济体需要推出组合政策,以实现经济复苏,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面临的挑战,妥善管理金融行业风险。

适当的财政整顿显然是当务之急。深陷危机的欧元区经济体以及财政状况较差的国家(如意大利、斯洛文尼亚)都需要落实近期商定的计划,以加强财政约束。西班牙的新赤字目标,旨在进行一场大整顿,这在总体上是适当的,虽然它的实施可能进一步加剧疲软的经济增长前景。然而,许多其他欧元区经济体应允许自动稳定体系自由运作,以防止仍然处于疲软状态的经济活动和下行风险,打击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就财政账户的实力及其在市场上的信誉而言,财政政策仍有“用武之地”的经济体,应考虑放缓巩固财政的步伐,并将重点放于旨在加强中期债务可持续性的措施(如德国)。欧元区以外的发达经济体,其市场一般保持良性状态,加之融资成本低,因此自动稳定体系不应受到限制。此外,欧洲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允许适当放缓结构性财政调整的步伐。如果经济状况恶化,可以考虑进一步放缓财政约束步伐。新兴欧洲市场对巩固财政的需求差别很大;最近几个月,市场压力增强和债券收益上升的经济体,都必须继续稳步巩固财政,如匈牙利。

由于广泛的财政收缩需要,支持经济增长的负担大部分落到货币政策上。考虑到短期内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加之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小,一般应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应降低其基准利率而继续使用非常规的措施,以解决银行筹资和资金流动问题。欧洲许多其他先进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很少或根本没有通过常规手段而得以好转的案例,必须使用非常规政策支持经济复苏。在英国,经济增长疲软而商品价格下跌,这两方面因素导致通货膨胀可能低于2%的目标,据此,英格兰银行可以进一步放松其货币政策立场。新兴欧洲市场中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迅速下降,这为央行实施宽松的政策提供了新空间。

鉴于当前危机核心部分的债务风险与经济增长前景密切相关,或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因此,进行刺激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迫切。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可以提高生产力,它们对于存在竞争力问题和内部或外部失衡的经济体至关重要。运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巩固市场信心,提升财政状况的可持续性。

要阻止危机进一步升级,还需要在欧元区层面对两个维度进行干预。首先,危机管理机构必须强硬。就这方面而言,近期将“欧洲稳定机制”同“欧洲金融稳定机构”相结合的决定颇受欢迎,加之最近欧洲做出的其他努力,将强化应对欧洲危机的机制,并支持IMF加强全球金融“防火墙”建设。要限制破坏性的去杠杆化,银行需要提高资本水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支持实现。此外,需要一个泛欧元区机构,有能力直接获取银行股权,包括那些财政空间很小、难以自己做到的国家的股权。

篇4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欧债危机产生和持续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总体上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个层面来分析和解读。

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冲击,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并面临持续下行压力,政府不得不在原本高企的债务水平上继续推进杠杆化以应对危机,导致政府债务水平激增,最终出现无法偿付的债务危机。而希腊债务危机成为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导火索。当年为了加入欧元区,希腊与高盛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实现自身外币债务的缩减,从而达到欧元区财政赤字率的要求。但希腊为此也付出了长期向高盛支付高额回报的巨大代价,从而使希腊无论是经济竞争力还是债务水平都逐渐陷入泥沼,最终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引爆债务危机并持续扩散和蔓延。

欧债危机长期蔓延并难以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欧元区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进程严重错位。以希腊为代表的部分竞争力较差的国家在自身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加入欧元区,其自身的问题和矛盾虽一时得以掩盖,但随后仍逐步凸现并最终爆发,从而拖累整个欧元区。相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财政政策不统一、欧洲央行缺乏最终贷款人角色,南北经济体发展不平衡等瓶颈,导致欧元区缺乏解决危机的高效手段,使债务危机持续蔓延。

欧债危机爆发的深层根源是欧元区部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与其为维持老龄化和高福利社会而产生的国家债务水平严重不匹配。如果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私人金融部门发展的脱轨,那么欧债危机就是以老龄化、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条件下公共金融部门财政管理的异化。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福利的刚性特点以及争取选民等政治需要,欧洲弱国通过大肆举债维持高额的国民福利。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高额福利与其本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效率水平即国家竞争力并不相符,也就是说,其经济实力与国家竞争力无法长期支撑其福利水平,只能不断提升债务水平。这种低竞争力国家的高福利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无以为继,经济增长的乏力使国家债务、国民福利、国家竞争力的矛盾迅速凸现,国家财政被高福利社会绑架而无法自拔,导致国家财政面临破产风险。

二、欧债危机的现实困境

欧债危机已持续三年之久,而预计未来3—5年内仍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之所以积重难返、危机干预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三大现实困境持续发挥影响,制约了欧债危机的快速有效解决,导致了欧债危机解决进程缓慢。

一是欧洲重债国深陷刺激经济增长与缩减财政支出两难困境而左右摇摆、无法自拔。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洲整体面临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各国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普遍处于历史高位。从2011年全年来看,欧盟及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葡萄牙等主要成员国GDP同比增速呈现四个季度逐季下行态势,投资与消费都出现持续萎缩,失业率不断攀升,其中西班牙和希腊失业率一度超过20%,而失业率最高的这些国家恰恰也是欧债危机中最具危险性的,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累积。同时,虽然银行流动性有所改善,但由于补充资本充足率等需求以及受经济不景气、投资与消费持续下滑的影响,银行流动性并未有效注入实体经济。如何在财政紧缩、满足救援条件的同时有效刺激经济和保障就业将是重债国未来最大的挑战,而这一过程必将艰难而漫长。

二是欧元区经济体综合实力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欧元区政策出台的效率和效果。欧元区各国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债务水平等诸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的国家,未来其债务仍可能保持较高水平,要求其加强财政纪律的实际约束力和操作性如何令人怀疑,可能会继续拖累整个欧洲经济,成为不容忽视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例如近半年西班牙债务问题凸显。欧元区经济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并非短期能够改善,为欧洲经济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三是欧洲国家内部、各国之间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博弈大大制肘欧债危机解决进程。事实上,就危机本身而言,欧元区有解决危机的能力,通过“财政契约”、再融资操作等一系列措施,也已初见成效。但欧债危机的解决进程却艰难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洲既面临着致力于美元霸权的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挤压以及全球主要评级机构的打压,也充斥着欧元区及欧盟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博弈,涉及到修改各国法律、执政党民众支持、缩减福利开支和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欧洲各国需要经过反复博弈来找到利益平衡和妥协的解决办法,需要根据事态发展的严重程度倒逼大家形成一致意见,这都大大阻滞了欧债问题的解决进程。这就如同美国国债违约危机中的政治博弈,这种一致性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候才能达成,但终究会达成,否则结局对博弈各方都是损害。

三、欧债危机的解决思路

从长期来看,欧债危机的总体解决方向必然是推进欧洲一体化。辩证的看问题,欧债危机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欧洲国家面对问题思考解决思路,大大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里程碑。统一的欧洲是历史的趋势和潮流,当前实现了货币一体化的欧洲,正从有限的财政一体化走向完全的财政一体化,其理想的未来将形成统一的类似美利坚合众国的“欧巴罗合众国”。

就中短期而言,欧债危机的解决路径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振兴各国实体经济,寻求各国经济平衡,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使社会福利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欧洲各国要规范财政金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处理好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对于希腊、葡萄牙等“欧猪五国”来说,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纪律,使本国国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财政资金更重要的用途在于培育本国的实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欧洲各国才能有效推进财政、政治一体化进程。

其次,为有效遏制当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需继续强化ESM等救助机制作用,必要时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加快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目前欧洲也正朝着这一方向缓慢前进。2011年底以来,欧元区采取的几项重大措施。一是欧盟峰会26个成员国缔结了“财政契约”,同意加强各国财政纪律,并强化了EFSF和ESM等危机救助工具。二是欧央行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实施了两轮三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以1%的低息向欧元区银行提供了1万亿欧元的贷款。三是2012年9月份欧洲央行议息会议上,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启动OMT。央行要求西班牙等重债国推行债权国家要求的严格的财政缩减以及改革计划,在此前提下央行帮助相关国家压低举债成本,为重债国争取时间制定较长期的危机应对措施。同月,德国裁决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ESM(欧洲稳定机制)合法。目前欧央行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宽松的流动性政策,而对于发行欧洲统一债券的讨论也此起彼伏。

篇5

【关键词】失落的十年经济落后应对方法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实际上早在经济世界化发展初期就已经显现,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甚至被称为“失落的十年”。那么,为何称八十年代的发展中国家是“失落的十年”,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呢?本文就由此展开深入的分析。

一、背景分析

“失落的十年”一词原是用来形容日本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指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这是日本在二战后,第二次大发展时期(首次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次大发展受到许多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九十年代初泡沫破碎,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由此进入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大萧条的时期。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很多发展中的国家都陷入了危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特别是贸易保护的泛滥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进入到了低谷期。在南亚、非洲零散出现了一些新区域一体化组织,但拉丁美洲则进入到了一个困境中。由于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再加上全球国际贸易的环境不断恶化,由墨西哥开始很多拉丁美洲都步入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八十年代无异于是“失落的十年”。

二、原因分析

(一)国际商品市场中石油价格上涨

上世纪的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极为复杂。全球都受到了很多经济冲击:通货膨胀的不断持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慢、1973年、1978年的两次石油不断上调。

7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生产快速发展,全体发达国家的GDP达到了极大的增长,例如1962年~1972年的十年里,平均每年安4.8%的速度增长、到了1973年,更是达到了6.3%的增长。而这样的上升速度,主要是因为整个60~70年代初,能源实际价格的下降以及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不平等交换而造成的。

由1973年第三季度开始,到1974年初期,石油价格不断上调,一再高出了原油价格的四倍左右,到了1970年,更是高于原油价的七倍。而石油价格的上调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极大的必然影响,而且间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及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除受了上述的影响外,还有承受发达国家不断加大的保护主义,包括严重的粮食匮乏和粮价等提升问题压力,这些问题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后果:

1.经济发展速度多数有所减慢。根据世界银行的《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估计,包括资金还有富余的石油输出国在内的,全体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66~1976年十年里达到了6.1%,但到了80年代初直接下降了2个百分点。进口石油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如下:

60年代-5.6%;70年代-5.1%,其中,低收入国家由4.1%直接降到了3.3%。

2.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1970年水平相比较,1980年全部出口商品购买力发达国家增加了71%,而进口石油发展中国家增长了84%,输出石油发勤工助学中国家的增长率则更高,超100%,达到了229%。资金盈余的石油输出国增长更是惊人,其至快超1000%,一共增长了737%。但是,因为原有基数不同,实际购买能力根据1978年的美元价格进行计算,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资金盈余的石油输出国分别增长了4710亿、2260亿、140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所增长的部分当中,低收入国家只增加了三十亿美元。而这十年内,其人口增长率四分之一,低收入国家的进口量并没有增加。

3.往来账赤字快速增加。根据国际货币的基金组织统计,发展中国家往来账赤字1973年、1979年、1980年分别为115亿、561亿、804亿元。在往来账赤字中包括了贸易、债务、劳务还本付息等等方面平衡之后的赤字。如果要对这部赤字填补,需要从公私各个方面以及各种方式借入外债和运用的储备。所以到了70年展中国家,外债快速增加。到了1980年,积聚达到了3700多亿美元。如果加上中期的债务,外债数仍在不断增加。1980年达到了4160亿美元,其中1540亿美元均源自于官方,2026亿美元来自私人方。每一年还债的负担极重。还债时期短且利息高。并且在80年代商业银行是否可以继续向他们提供大量的资金还是无法确定的。

(二)人口增长过快

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国内生产增长情况,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平均每一年会增长4.5~5.7%。但是因为这些国家人口增长快速,因此人口平均收入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要比较低。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在发展中国之用80年代,根据人口平均国民生产的总值分析,假如各个方面情况均良好,则仍将低于六十年代;如果各方面情况不好,则甚至可能低于七十年代(见表2)。

(三)歧视性货币政策

发达国家,如美国,以于手持巨额贸易顺差的发展中国家、地域,更进一步开展了歧视货币政策。这其中就包括了取消普遍的优惠制度,让其货币一度升值,降低关税的税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进一步开放商品和劳务市场等。根据目前世界经济方式,美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是压缩预算,紧缩于银根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对外将援外开支削弱,特别是多边的开支。同时,对已承诺多边官方发展援助,则采取了拉长支付期,实际上是削弱外援办法。美国的总统里根,在国际货币基金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年会上讲话来表示,要更多云发挥资金市场作用,实际上,是不再同意云增加官方方面的发展援助。这将对于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其可以进一步减少、进口,减慢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1989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平均出口增长率由1988年的24.%下降了十个百分点。

(四)存在引发债务危机的因素

1982年,暴发了国际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累计责任高达13000亿美元。根据国际金融机构统计,当前在发展中国家只有8个净债权国以及地区。除台湾之外,其他7个均为海湾产油国。从这里可以看出,债务问题严重、普遍性。国际社会作为抑制债务危机二次暴发,在80年代中,先后提出了至少20多种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方案均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提出的债务问题的新意见,即是布雷迪计划,支持债务国以及商业银行共同解决债务国的还本付息负担。具体的操作还包括了商业银行放弃部分债权,降低债务利息以及提供新贷款,把债务转化为债务国当地企业的股份。但是,“布雷迪计划”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在放弃债权基础上所提供的新贷款。此外商业银行也不会愿意冒着风险金融体系云瓦解风险。在这样情况之下,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找到新财源,增加资金,加上商业银行以及债务国适度的妥协,债务危机可能会在危险而不慌乱情况下得到缓解。可是,在这样的缓解的情况之下,并不是以让债务国得到缓解其严重的危机。特别是在1989年,西方的国家开始上调其贷款的利率,由此加大了债务国家的偿债的压力,并且在一客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解决方案

(一)重新重视农业的发展,同时发展好工业

实际上,多数发展中国家,有着发展经济的环境、条件。当前,在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大约有140个;土地面积80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0%;人口30多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资源极为丰富,70年代末期,主要农矿产品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石油、铜矿石分别占65.8%、54.5%。几乎达到百分百的有天然橡胶、可可、咖啡豆。整体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源丰富、地广,市场潜力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均大。特别是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数国家均具有经济发展基础。就国内政治环境来看,比较稳定,适合经济发展。农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基础。发展中国家重视工业发展,但却未能重视农业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粮食不足,要从发达国家进口,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外汇,并且也会导致城乡发展失去平衡。到了70年代的中后期,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了农业,并重视了农村的建设,对农业开始了发展。这种政策转变,对很多农业仍占了极大的比例的国家来说,将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可以解决本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促进国家农业的发展,不依赖发达国家的进口,也能促进工业的协同发展。并且,还要大力发展工业的生产,不断扩大实际贸易,扩大产成品的出口。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本国所需要的商品、原料,优化贸易条件,并可大力促进本国工业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要加强经济合作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始于上世纪的60年代。1960年,拉丁美洲国家签署了《蒙得维的亚条约》,成立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同一年中美洲国家签订《中美洲经济一体化总条约》并构建中美洲的共同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早两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由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的地区。有的学者把20世纪60年代形象总结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时间。

七十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深入、拓展,有的重要合作组织不断成立。但和拉丁美洲及非洲比较,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落后,涉及到区域经济全作一体化组织只有东南亚国家聪明及天然橡胶生产协会。可见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利益于组织的构建。它们发展中国赢得有利贸易条件及国际地位,并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金融信、技术合作等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由贸易分析,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还有待发挥。

(三)提高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

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储蓄率、投资率都在提升,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条件。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投资主都有了极大提升。因此,70年代,就算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到了危机及经济的不前进,但发展中国家,还是保持了比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因此,普遍提高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就中国而言,这十年里,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投资率,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加,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国内储蓄作为保障的。储蓄是投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再加上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都比较高,有着极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形成让投资率上升的压力。而投资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动力。

(四)控制人口增长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外,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发展中的国家,人口多、底子弱、耕地比较少,人均所占有的资源不足,而这些均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建设国家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以中国为例,自70年代,计划生育在我国全方位推动,我们国家控制人口增长在这方面得到了认可。这给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极大的便利。正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了计划生育政策,直接促进了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施,也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及全民族纛,同时间接缓慢了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这为子孙后代有所造福。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科技和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所以,重视人才的培养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

(五)解决能源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会遇到两方面的能源问题:

第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找到更加充分的能源供应;

第二,如何提升能源效率。不可简单重复发达国家已走的路。为解决了能源紧张的问题,国家应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处理。从能源供应的角度分析,增加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努力提升能源的供给力。如煤炭行为要加大煤矿案例的改造力度,并且支持煤矿的扩能的改造,全面启动大型煤矿基地建设。电力行业,加快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行业,重点推进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从能源利用来看,提出节约能源、提升交效能,构建起节约型的社会。并且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关闭一些高耗能以及污染高的企业。优先发展高科技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国际商品市场中石油价格上涨、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歧视性货币政策、引发债务危机等因素导致经济发展严重停滞,在经济发展上无疑是“失落的十年”。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失落的十年”的悲剧也给了我们启示,即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重视农业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合作、提高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人才以及解决能源短缺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杨九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展经济面临的挑战.界经济期刊,1982,1,31.

[2]谷源洋.发展中国家在失望中挥别了八十年代.世界经济期刊,1990,4,1.

[3]郎平.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政治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8,14.

[4]李述仁.八十年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某些趋势.世界经济期刊,1983,9,28.

[5]宋鸿兵.《货币战争2 金权天下》.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8,1.

[6]宋鸿兵.《货币战争4 战国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2,1

篇6

滞胀时代的确认

我们在7月末中指出,全球滞胀越来越清晰。这既是各国纾困刺激的产物,也是各国解决财政困境的出路。而站在基于技术进步的长波周期的角度来看,生产效率放缓,成本压力的上升,滞胀是必由之路。

我们一直强调,滞胀的“滞”,不是经济停滞,而是利润率下滑,“胀”也不是物价全面上涨,而是必须消费品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普通工业品价格难以上升。

我们也一直认为,目前的情况,不是经济有多坏,而是看不到突破的希望。我们不是在下跌的时候重新关注问题。实际上,问题早就发生,且没有新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欧美没有给出“直面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自2008 年危机以来,全球已经确认走过了“计算机时代”。这就意味着全球生产体系中不再有系统性的ROE 全面上升的科技与产品基础,除非再次出现大的技术革命。此时,市场边界制约经济增长,而保守势力守护着原有产业体系的利润水平,经济中的矛盾不断激化。

我们一直强调滞胀时代的确认,并不是要表达多么悲观的论调,而是要客观认识时代的特征。滞胀时代,股市不是只跌不涨的,而是震荡的。欧美股市在过去2 年多时间里持续上扬,现在到了调整的时候了。欧美股市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现在必须寻找到一个低位。这不是大熊市,是一个震荡时代。回顾1970 年代的道琼斯指数,我们便可清晰看到震荡时代的股市运行特征。

股市是震荡市,但这只是名义的,实际上是大熊市。我们试想,1966 年的1000 美金,与1983 年初的1000 美金,购买力相差之大,可以想见吧?拿中国来说,如果市场长期处于2300-3500 这一大区间震荡,试想,2009 年夏天的3500点,与若干年后的3500 点,内涵的货币购买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没有根本性的技术革命的时候,欧美必须正视滞胀的基本格局,从而给出解决方案。对于美国来说,解决方案相对简单,债务型通胀是必然取向。欧洲的问题要复杂得多,由于欧元区的财政不协调,不同国家之间财政状况差异大,欧元区必须给出债务解决方案。

滞胀时代的风险资产价格

我们从前文看出,滞胀时代,股市是处于区间震荡。那么,其他风险资产呢?

首先看大宗商品,由于滞胀时代看不到经济突破的希望,大宗商品价格是很难长期上涨的。而由于通胀也是必然的方向,大宗商品价格也将在一个不太低的区位得到支撑。

结合当前的状态来看,经济不景气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而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处于最高位区域,这就决定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宗商品价格将迎来一段较长的下跌波段。

欧元区必然面临大震荡

欧元是德国获得欧洲大市场的工具,给德国带来了发展腹地,在给其他国家带来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债务。

从货币与财政统一的角度来看,德国理应对其他国家实施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德国至少应该部分地承担其他国家的债务。而从法律意义上看呢?德国人并没有义务为其他国家承担债务。

相类比,人民币是中国疆土之内普遍流通的货币,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用人民币。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国疆土之内,人民币的法定利率是一致的。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贡献着劳动力和市场。当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之后,财政的投资会发生转移,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叫转移支付。

由此看来,货币的统一,如果不伴随着财政的统一,必然产生上面的悖论。在统一的货币体中,经济发达国家形成了弱势国家的事实上的剥削者。在弱势经济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却丧失了货币政策这一缓冲工具,从而使得矛盾更加尖锐。

如果这些债务由这些弱势国家负责,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不能自己印欧元,只能靠生产活动来挣欧元,从而获得欧央行投放于市场中的货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无论如何紧缩财政,也不能在满足既有社会福利的条件下实现偿债。但问题是,在法理上,德国不欠其他国家的钱,没有直接救助义务。因此,只有当其他国家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解决欧元区财政不协调问题的制度性方案才有可能出台。

因此,我们认为,欧元区必然还有大的震荡,必须等待审判之剑,然后才能找到复原的力量。

市场的趋势和机会

趋势上,维持我们在过去几份报告中的观点,从大的格局来看,我们处于震荡时代中;从中短期来看,当前中国股市处于震荡时代的相对低位,欧美正在从相对高位跌落至中间区域;从未来1-3 个月的情形来看,中国股市在等待转折的契机,但欧洲可能发生的大震荡让中国的底部如何形成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6 月份的相对低位时候,谈论底部和反弹的声音较多。在当前这个时间窗口上,这一论调变少了。在9 月21日那个算不上标志性行情的时候,尽管有高呼转折者,但迷茫的声音还是更多。普遍认为,市场还需要最后一跌。

篇7

最近不到一个月时间,美国债券市场出了很大问题,很多先知先觉的债券投资者已经开始抛售。第一个出来做的是太平洋投资公司,他们已经将美国国债清空。前两天巴菲特也开始对美国债券市场表示忧虑。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被大幅抛售,这是对美国的巨大挑战。

美国经济还需要刺激,今年后续的财政预算赤字所需要的补偿由谁来购买呢?过去12个月美国联邦政府发行债券的70%,由美联储供支。6月份之后,如果美联储再供支,美国债券利率可能上升。债券利率上升可能推动美国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率全面攀升。

如果是这样,最终结果是什么,资金从债券市场撤出。会去哪?去美国股票市场吗?美国股票市场已经在去年大幅度上升。目前许多政策因素已经反映在股票价格上。如果利率上升,以美国的经济形势,它是否有能力推动股票继续上涨是存疑的,股票、债券的基金经理对此也没有太大信心。这样的话美国从股票、债券市场撤出的资金可能流出美国。去哪儿?去欧洲吗?

欧洲现在面临债务危机,欧洲要形成一个共识,来拯救欧元区周边的债务,目前还没有达成协议。看样子现在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葡萄牙政府总理辞职以后,使得整个一揽子问题更加复杂。德国目前经济形势非常好,它是过去七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强劲的,但总理默克尔说服国内支持由法德主导的一揽子债务解决方案,有很大难度。当然这个问题在中长期总是需要解决的,我们也相信欧洲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马上解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美国资金撤出,流到欧洲的困难也很大,最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发展中国家,亚洲应该是一个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看好目前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应该说是有很好的机会,会有资金进来。

篇8

[关键词]欧债危机;出口贸易;福建;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6.12;F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3-0064-07

一、研究背景

2009年12月,惠誉(Fitch Ratings)、标普(Standard & Poor)和穆迪(Moody)先后下调希腊评级,从而引爆希腊债务危机。此后债务危机愈]愈烈,并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2010年3月,惠誉将葡萄牙的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A-。随后标普、穆迪跟进下调。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其他欧盟国家先后被三大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并升级扩散。2011年9月,标普将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评级下调至A,并维持“负面”展望。意大利成为继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塞浦路斯和希腊后,第6个在2011年被下调评级的欧元区国家。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二大债务,其1.9万亿欧元公共债务比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四国债务总和还大,这加剧了欧债危机形势。总体而言,希腊的债务危机推倒了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无一幸免。

2012年欧盟经济领头羊之一的法国也失去3A评级,被视作欧债危机有效解决机制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也从AAA下调至AA+。标普、惠誉又先后下调欧元区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等国家的信用等级,其中希腊竟为CC级。此时欧洲实体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1季度,欧元区17国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环比上升88.2%,这是欧盟统计局自从2011年3季度首次以季度为单位政府债务数据以来欧元区国家债务水平首次环比上升。其中希腊的债务水平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2.4%;意大利也达到了123.3%。受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欧洲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强,同时威胁着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出口欧盟市场商品额已超3 34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6%。欧盟市场是中国外贸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商品市场。显然,不断恶化并蔓延的欧债危机已对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身处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国亦受冲击。因此,把握欧债危机的现状、特点、发展方向以及作用机理,探究欧债危机对我国外贸经济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欧债危机爆发后不断蔓延、扩散与升级,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欧债危机对我国外贸经济存在显著影响,但对其影响的传导机制、作用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则存在不同观点。张晓晶和李成(2010)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直接、有限和可控的不利影响[1];林毅夫(2010)[2]、马宇(2010)[3]、漆鑫和庞业军(2011)[4]等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有明显的影响,但冲击程度小于2009 年金融危机。余永定(2010)[5]鉴于欧、日、美都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且都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区域,因此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必然影响中国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2010)[6]将欧债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路径归纳成两点:其一是消费需求,即认为危机中欧洲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会抑制消费并影响中国出口;其二是汇率机制,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必然削弱“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郑宝银和林发勤(2010)[7]认为欧洲债务危机通过降低国民收入、欧元大贬值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套利机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巨大影响。赵秀娟(2011)[8]通过分析欧洲债务危机发生、]进和扩散过程,从贸易规模、收汇风险、贸易摩擦等视角量化了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从政府和出口企业视角提出建议。李京阳(2012)[9]、张明(2012)[10]从国际汇率体系及国际套利机制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李敏晖(2010)[11]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欧债危机对上海的区域经济影响,通过分析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发展及影响范围等因素,认为其地域影响主要在欧洲,对世界经济全局影响有限;同时肯定其对上海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存在短期影响。

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必然非平衡地作用于不同区域。因此,国内各区域经济受影响程度、范围、时期和机制也必然不同。目前,现有文献对欧债危机与国内区域外贸关系研究不多,对其传导机制、影响程度和方式的定量较少。福建是传统外贸大省之一,其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外贸额较大比重。欧盟是福建省2011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因此,欧债危机的蔓延必然冲击福建的出口贸易。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本文通过贸易平衡思想构造一个以出口规模、汇率以及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福建进出口贸易模型框架,并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

三、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

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的直接影响可分离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一是出口商品的规模影响;其二是出口商品的品类影响。

(一)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市场规模影响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福建出口贸易已造成严重冲击。2009年福建出口贸易开始出现负增长。2009年12月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带来新一轮冲击。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和2月福建出口分别为54.66亿美元和44.55亿美元,环比下降4.25%和18.5%。随着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与扩散,福建出口增长持续放缓。2011年福建出口928.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86%,增幅低于上年4.23个百分点;2012年福建出口978.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增幅低于上年近25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福建出口同比增长呈下降趋势,福建出口规模与欧债危机的发酵升级具有一定相关性。图1给出2008 年1 月至2012年的福建出口的月度数据。

欧盟目前是福建第一大出口市场。因此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2009年,福建对欧盟出口下降9.15%,2011年、2012年继续下滑,2012年福建对欧盟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同比下降8.4%(见表1)。从欧盟主要国家来看,2012年福建对德国出口同比下降13.4%;对荷兰出口同比下降13.6%;对意大利出口同比下降17.5%;对法国出口同比下降12.9%。从出口市场比重来看,2009~2011年欧盟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9年的21.26%下降到2011年17.75%。

欧债危机一方面紧缩了欧盟国家居民消费,使得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欧元贬值,福建对欧盟出口的商品更加昂贵。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自2009年12月8日至2012年1月16日,人民币兑欧元已升值21.04%。其中,2009年12月8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次日人民币兑欧元便升值0.97%。并且,欧债危机波及到世界其他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对福建的进口需求下降,形成对福建出口贸易的间接冲击。图2反应了随着欧债危机升级与扩散,福建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同步下降。

(二)欧债危机对福建主要出口商品品类影响

欧债危机直接和间接影响福建出口规模同时,也对福建出口商品的品类组成有较大影响。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目前福建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2010年福建机电产品出口回升,全年出口293.96亿美元,增长32.8%;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升级与扩散,福建机电产品增长放缓,2011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41.83亿美元,增长16.3%,相比2010年增幅下降16.5个百分点;2012年福建机电产品出口354.03亿美元,同比增长3.7%,增幅比2011年同期下降近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亦不容乐观:2009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2010年虽有所回升,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升级与扩散,2011年全年出口137.35亿美元,仅增长4.3%,增幅比2010年大幅下降21.5个百分点;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0.11亿美元,同比增幅下降2个百分点。此外,2012年福建纺织服装、箱包和船舶业都出现负增长。2012年纺织服装出口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在福建出口其他主要产品中,却有部分商品获得比平时更好的市场需求。比如家具用品、体育用品和数据处理设备等方面的需求。这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出口商品种类构成,另一方面也间接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分配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福建产业基础与外贸结构的一次梳理和调整,是福建进行内部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对比危机爆发前后福建出口贸易的总量数据、品类数据及出口国家分布数据,可确定欧债危机的爆发、升级和扩散对福建省出口贸易已产生重要影响。福建对希腊、爱尔兰等陷入债务危机国家的出口贸易受到较大规模直接冲击,但由于在福建出口贸易比重不大,因此整体冲击有限;但重点国家和地区已呈现收缩趋势,因此有必要做好出口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从数据反映的情况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与当前我国总体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式类似,即三个传递途径:其一是消费需求。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下降,进口需求必然减少。同时伴随紧缩财政等措施,进一步抑制欧洲消费市场,消费需求减弱直接冲击福建出口规模;其二是汇率机制。欧元根基不稳,人民币因而被动升值,必然削弱 “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出口贸易规模;三是国际套利机制的动态平衡作用。欧债危机导致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萎靡,商品市场因而收缩,使福建大批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或由于生产需要囤积大批原材料的出口企业遭受损失。

四、模型与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主要通过3个途径:消费、汇率及套利机制。因此,沿用新古典经济学思路,本文将以消费、汇率及套利机制为考量基础构建一个包含出口规模、汇率及其他市场因素为核心的福建进出口贸易模型框架,选取相关指标并定量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影响的程度和结果。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国外消费需求对福建商品出口的规模的时期和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模型将分别采用福建出口总额、福建对欧盟出口总额、福建对美国出口总额、福建对日本出口总额以及福建对东盟出口总额测度消费需求调整对福建出口规模变化;另外,参考现有文献的做法,本文选取利率变量对汇率机制及套利机制进行度量和分析;而对波动因素、随机因素及其他若干微小变量影响,将通过选取欧债危机变量进行概括,以保证模型建构的逻辑完整性。

根据理论框架、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特点,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lnEXi,t=β0+β1lnEXi,t-1+β2lnERt+β3lnGDPt+

β4Crisis+εt (1)

其中,lnEXi,t表示第t期福建出口市场规模;lnEXi,t-1表示福建出口规模和出口市场滞后一期项;lnERt表示第t期汇率变量;lnGDPt表示第t期欧盟GDP指标;Crisis表示欧债危机的虚拟变量;εt表示第t期随机扰动项。模型中因变量福建出口市场规模变量(lnEXi,t)通过福建对全球出口(lnEX)、福建对欧盟出口(lnEXeu)、福建对美国出口(lnEXus)、福建对日本出口(lnEXja)和福建对东盟出口(lnEXas)5个指标进行反映;考虑到出口变动的自相关因素,模型引入因变量滞后项(lnEXi,t-1);实际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对各样本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也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综合反映了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本文采用欧盟实际汇率变量(lnER)进行度量;同时,本研究采用OECD国家统计资料中的欧盟GDP月度指标衡量欧盟国民收入变化;此外,我们设定时间虚拟变量(Crisis)对比欧债危机前后的影响,2009年12月之前为“0”,之后则选“1”。

(二)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

样本数据来源于福州海关及OECD统计资料,其中欧盟汇率资料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时间段为2005.01~2012.12,累计96期数据。鉴于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采用X12季节调整方法预处理数据。此外,为消除异方差影响还对变量进行对数化。本文数据处理软件选择STATA12,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样本数据经过对数化和季节性调整之后,具有较好的正态性,标准差与均值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出时间序列的波动性。从样本数量考察,在失去7个以上的自由度后,样本仍保有80多期数据,信息具有一定连续性和完整性。因此,样本具有较高的信息特征。

(三)计量分析

为保证回归的有效性,首选对序列数据的稳健性进行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及PP检验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包含常数项、漂流项以及滞后阶数等内容的稳健性检验。可以看出,欧盟实际汇率lnER的ADF值及PP值在10%的显著水平接受原假设,但经过一阶差分后拒绝原假设而平稳。lnGDP、lnEX、lnEXeu、lnEXus、lnEXja和lnEXas的ADF及PP检验一阶差分后基本拒绝原假设。因此,可认为这些序列都是I(1)过程,详见表4。

并非所有I(1)过程之间都存在稳定的动态关系,因此必须进行协整检验,以确认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关系的存在性与稳定性。检验数据见表5。

由检验结果可知,时间序列间存在如下协整关系:

lnEXt= 0.6918lnEXt-1+0.6212lnEXeu+

0.5106lnEXus+0.2432lnEXja+0.1322lnEXas-

0.2273lnERt+1.7038lnGDPt+Ut

t值(23.6442**) (25.5112***) (61.3231***) (18.6355**) (13.7125*) (43.6132**) (27.3004**)

R2=0.9224 F=2.2668 DW=1.9561

由于lnEX的很大部分是由lnEXeu、lnEXus、lnEXja和lnEXas所构成,故无需对其进行母本和子本的因果关系检验。而福建的出口贸易与汇率变化以及欧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是本文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对此展开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检验的两组序列是同阶单整,因此我们将一阶差分的lnEX、lnER和lnGDP序列进行两两检验,结果如表6。

从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欧债危机主要通过收入与汇率渠道冲击福建出口贸易。套利机制的作用可分解为两部分,其一是期货市场的实物商品,可归类为远期消费项目;其二为国际利率差套利,这反应在汇率指标变量lnER。模型中出口滞后一期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福建出口具有正持续性,即福建出口及对四大出口市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出口具有较强增长惯性。其中,汇率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欧盟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对福建出口(对欧盟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显著为负的汇率估计系数,也必然将对美国、日本和东盟等市场产生影响,其不同货币汇率间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欧盟经济发展指标lnGDP显著为正,说明欧盟的经济发展对福建出口贸易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而福建出口(对欧盟出口、对美国出口等)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现有统计数据反映出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影响不如想象严重。此现象可能是由于欧债危机发酵时间持续较长,影响具有滞后性,因而时间虚拟变量不能完全代替债务危机本身影响;另外危机爆发后主要通过汇率及收入渠道对福建出口产生影响,也具有乘数收缩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

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的影响非常显著。着[于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影响范围等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模型和数据分析这一经济现象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欧债危机的升级、扩散对福建出口贸易的冲击,体现在出口规模和出口商品品类两个维度。数据显示福建出口规模与欧债危机的扩散具有同步性,且欧债危机不仅直接冲击福建对欧盟出口规模,也间接冲击福建对美国及日本出口;从出口商品种类维度分析,欧债危机减缓福建主要出口产品增幅,同时调整了出口商品结构。欧债危机影响福建出口贸易主要通过3个渠道:消费、汇率以及套利机制。欧债危机直接导致欧洲国家财政政策的紧缩和国民消费收缩,这直接体现在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其次是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无疑,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削弱了“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第三是套利机制。期货市场套利和利率市场套利共同作用,通过对市场缺口和空间的把握套利,客观调节国际市场商品和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实证结果完全支持这些观点与结论。

计量分析结果认为福建出口规模仍具有增长惯性,但增速进入下降通道。因此,及时调整福建出口战略,制定针对性贸易政策,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寻找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能够有效缓解目前福建出口贸易的不利局面,从而重新获得市场主动权。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以下调整措施值得重视:

其一: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欧债危机直接导致欧洲市场对福建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同时间接导致福建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规模。消费需求收缩是必须面对的难题。首先,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贸易环境显的尤为重要。其次,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制度建设。三是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形成内需外需双向并举、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

其次,提高质量,升华品牌,化解汇率压力。人民币升值已成定势,欧债危机一方面使“中国制造”的低价时代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中国对出口贸易调整改革的契机。当前福建出口商品种类的调整即是证据。因此,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生产方式,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才能消化汇率压力。因此,第一需推进市场多元化,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拓展中东、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降低欧元汇率风险;第二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注重出口贸易“质”与 “量”,尤其要扩大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三是鼓励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全球中小客户群,缩短贸易链,建立自主营销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时间、成本和效率等途径将汇率风险转嫁为短期甚至即期风险。

再次,积极进行金融改革,缓解套利风险。套利机制是国际贸易的剂,但是过度套利则伤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国际贸易中的套利机制进行一定的约束。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为出口企业提供避险工具和避险市场,积极引导出口企业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或外汇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转嫁进口商的信用风险;以及在出口结算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较为安全的收汇方式(如货到付款等),避免使用赊销、托收等风险较大的收汇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4):26-31.

[2]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J].新华文摘,2010(9):118.

[3] 马宇.欧债危机的特殊性、解决方案与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2010(5):87-90.

[4] 漆鑫,庞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19-22.

[5] 余永定.从欧洲债危机到全球债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10(6):14-2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希腊债务危机的由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欧洲研究,2010(4):1-16.

[7] 郑宝银,林发勤.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研究,2010(11):67-74.

[8] 赵秀娟.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6):28-29.

[9] 李京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J].财经科学,2012(3):1-9.

[10] 张明,郑英,敬云川.欧债危机的现状评估、政策选择与]进前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24-39.

[11] 李敏晖.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上海的影响[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8):18-20.

Analysis and Advic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on Export Trade in Fujian

Zhong Wuya1,Xie Qiong2

(1. College of Econom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08060,China;

2.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Fuzhou 350003,China)

篇9

本周港股维持低位震荡格局,至周五收市,恒生指数上涨0.94%,报19582.88点;国企指数微涨0.22%,报10299.58点。

重磅股本周陆续公布业绩,成为市场焦点。中国人寿(02628)上半年净利润按年倒退28%至129.64亿元人民币,远逊市场预期,并宣布发行30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资本,拖累股价急泻11.20%;中国平安(02318)有1.2亿股大手场外成交,市场传出多个传闻,包括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出货清仓、以及与新世界发展(00017)主席郑裕彤所持股份有关。平保发言人强调,集团未有配售股份,亦不悉有主要股东减持。中国平安股价一周下跌4.61%。

中国银行(03988)半年多赚28%,工商银行(01398)中期纯利1094.8亿元人民币升29%,农业银行(01288)中期纯利666.7亿元人民币升45.4%。业绩为中资银行股股价带来支撑,其中工商银行升1.44%,农业银行升2.46%,中国银行无涨跌。

中国联通(00762)中期纯利26.52亿元人民币跌9.2%,较市场预期大幅提高,股价急升8.12%;其他电讯股造好,中期纯利升8%的中国电信(00728)升10.79%,中国移动(00941)升2.64%;另外,电讯设备股亦见追捧,京信通信(02342)升15.53%,昂纳光通信集团(00877)升8.45%。

有报导指,今年批准的天然气进口项目将按比例返还增值税,有望令石油巨企减少相关的亏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00386)急升8.17%,中国海洋石油(00883)及中国石油股份(00857)亦升1.55%及0.33%。

下周展望

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7月全美新屋销售量环比下跌0.7%,经季度调整的年化数量为29.8万幢,连续第三个月出现环比下跌;而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的报告也显示,由于就业市场的低迷表现,第二季度抵押贷款拖欠率出现了上涨走势。此外,美国就业数据维持波动,上周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环比增加5000人,经季调的总数增至41.7万,显示就业形势依然低迷。

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仍然传出大量不和谐的声音。奥地利联邦总理维尔纳・法伊曼23日明确表示,奥地利反对德国和法国提出的建立欧元区经济政府的主张,奥地利也不主张发行欧元债券;德国发表声明称,该院将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9月7日上午8点针对德国政府去年对因债务问题而受困的欧元区国家提供援助的法案是否违宪做出裁决。虽然德国不太可能否决德国政府参与这项多年期援助方案但可能会对德国参与未来援助项目作出限制,例如需要获得议会授权方可参与进一步的救助行动等等。对“欧猪五国”债务的信心危机已迫在眉睫,但欧元区各国政府的协调性实在令人担忧。

由于市场憧憬QE3,港股在美股大幅拉升的刺激下一度走高。但成交量的萎缩反映出恒生指数挑战20500点的动力不足。如果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没有实质性措施推出,大市可能进一步走低。

投资策略

市场仍可能大幅波动,注意控制仓位比例。

篇10

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在有惊无险中度过,主要股市整体上保持了上涨趋势。唯一不太和谐的震荡发生在3月初,全球股市在3月6日创下三个月以来最大跌幅。欧洲主要股市跌幅均超3%,美国股市下跌近2%,石油、黄金期货当天下跌也都超过2%。3月7日,当欧美的悲观情绪传递至亚洲,前一天已跌过一轮的亚洲股市整体再跌近1%。这一轮抛售直到3月7日欧洲开盘后才有所缓解。

美股表现好于去年同期

美国经济始自去年第四季度的成长势头已经顺利保持到了今年年初。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也令人振奋。数据显示,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较上月增长24.3万人,单月涨幅为9个月以来最高,失业率进一步降低至8.3%,为三年来最低水平。2月的ADP私营领域就业环比增长21.6万,显示美国连续第三个月新增2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私营部门新增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尽管有人质疑统计口径,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似乎出现了新的生机。

评级机构标普认为信贷和经济面临的特定威胁已经减弱,或至少已经企稳。今年第一季度美国信贷市场有可能创下15年来的最佳表现,市场成交量较前一个季度增长将超过33%,高收益率债券的相对收益率收窄超过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微弱但令人鼓舞的信号,说明债市显露出复活的苗头,资本市场开始逐步恢复活力。

然而,一季度的经济向好还不足以过早做出乐观结论。虽然美国失业率已经连续数月下降,但是消费却未见与之相匹配的上涨幅度。消费支出在过去3个月里表现并不活跃。最近的经济上扬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去年最后几个月消费支出大增而驱动的,而且大多是由借贷支撑的,家庭去杠杆化仍在进行中。美国就业市场仍存在结构性难题,即面临长期失业和青年失业等难题。2月份,美国1280万失业人口中约有43%的人失业超过6个月。此外,2月份美国16至19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已连续三个月上升,增至23.8%,为全美平均失业率的近三倍。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仍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但自去年10月以来,美国核心CPI一直在2.1%以上,2012年1月该数据为2.3%。随着海湾局势的恶化,石油价格仍有上涨的空间,通胀将成为压制复苏的最大阻力。

欧元区股市筑底之路漫长

2011年欧元区国家在后半年遭遇到了最艰难的考验,欧债风波连续打压市场。2012年第一季度,市场终于止跌,开始缓慢回升。引爆欧元区风波的希腊违约危机终于出现阶段性解决方案,如果不再出现新的违约国家,预期今年欧共体国家遭受的压力会小于去年。

欧洲央行改弦更张,频繁参与二级市场债券买卖以及降息50个基点,连续两次推出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向金融体系注入了超过1万亿欧元资金。欧洲股市整体上进入筑底阶段。

从德国DAX指数和法国CAC40的走势来看,指数水平仍处于较低位置,与去年同期相距甚远。法兰西银行预计法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为零增长,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法走出欧债危机还有很长的一段过程。

英国经济复苏步伐依旧迟滞,英国央行继续维持基准利率在0.5%不变,量化宽松规模仍为250亿英镑。但企业经济活动较1月趋于疲软,且油价高企,可能在短期内推升通胀,并对中期经济增长构成威胁。

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的股市走势看,大市基本保持稳定。西班牙市场在2月中旬开始,向下调整的幅度较大,和去年同期相比,走势的形态类似,都是倒U形,但此时市场处于底部区间,整体上看来处于筑底阶段。

大宗商品和贸易走势各异

除了股市,世界经济的先行指标还应关注航运业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表现,特别是后者,与国际资本市场有较大关联性。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显示航运业从去年8月间开始复苏,11月间开始调整,但在2012年开始快速滑落,到了2月初开始触底。虽然短期有反弹的可能,但中长期看,国际贸易仍处于衰退趋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