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90.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8.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 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 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 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篇2

关键词 高职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nnotations and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ZHANG Lin

(Shenyang Ope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3)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effectiveness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daily essential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knowledge elements from the body, object elements,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ontent elements and the way elements of everyday element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取得结果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结果对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任何实践活动实效性最直接、最根本的评判依据就是这一实践结果的有效性。结合本论文的主体,将实效性定义为与计划达到目标相一致的效果的程度。

1.1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的提出

《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报告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此表述首次明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两大块,同时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成总体中缺一不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作为高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需要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就目前高职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层理论涵义:从教育对象层面来讲,高职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细微方面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积极地运用相应的手段方法,进行引导、释疑、排解等,达到帮助学生消融矛盾、调节情绪的教育目的;从教育内容层面来讲,高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培养人、塑造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要手段,集中解决信念、理想及“三观”的“做人”教育,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阵地,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刻苦学习、遵纪守法、知荣明耻、文明礼貌等的“成才”教育。其不追求构建完善的逻辑体系,而立足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日常细节,通过普通生活熏染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健康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行为举止;从教育方式层面来讲,高职日常性活动通常在课堂以外的时空里进行,以达到学生张扬个性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日常活动多载体、多形式的特征。日常的主题教育、政治学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活动,可采用说服与情感教育、个别指导、心理调适、环境熏陶等方法进行。特别是对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使用便捷、覆盖面宽等新特点,可以采取网上互动、网下联动来打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符合高职心理认知特点的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

2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素

2.1 主体要素

高职院校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通常分为专职和兼职,包括学院(系)的党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兼职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指导学生工作、学生活动的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管理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较多,情况比较熟悉。所以,他们的素质、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在对这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要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能针对高职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其教育的效果。

2.2 客体要素

客体是日常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即为高职的学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多变性、差异性和可塑性。由于客体的活动常常在不确定时间和空间发生,受主体的引导、影响,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有一个过程,从而使得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时候需要主体的耐心、尊重、关爱、体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节入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逐渐进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的轨道,带来思想行为所希冀的变化。

在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客体的高职学生,比一般意义的客体更带有日常生活的特殊性、个性。他们青春期身上固有的思想认知、心理变化等因素,决定着在接受教育时候,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强烈的个体选择倾向。特别是当主体实施的教育贴近自己感触时,他们接纳、配合教育的主动性会随之改变。所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多种途径来缩短与高职学生的认知距离,调动高职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辩证把握客体的相对性,注意条件变化引起主客体相互转化,是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环节。

2.3 环境要素

高职作为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通过对“三观”的影响及道德水平的制约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网络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辅导、答疑,学生随时可以上网浏览教育资源,有利于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获取。学生通过网络寻求更大范围的思想交流伙伴,匿名、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另外,学生网络可以突破地域和实践限制,将传统媒体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比以往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并积累社会知识,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校园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实践表明,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该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文化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调适人心情和陶冶人性情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努力奋斗,追求理想。

2.4 内容要素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其特殊培养目标而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传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总体,以课程的形式显现,是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内容包括课程的门类及其结构,其课程应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所需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组织课程内容。

2.5 方式要素

教育方式是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完成的程序和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和,涉及实现目标主客体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由于高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要素的相对应性,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其培养方式强调做中学,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其最主要的培养方式之一。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引导大学生理国研究”( L12BZZ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篇3

深入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探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服务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到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学界开始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种观点:“一个规律论”,主要源自张耀灿所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他在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界定为“研究人的一个特殊领域———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品德表现的学问”;同时,吴铎在其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特有的矛盾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与规律;除了上述,其他学者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人们在思想方面、特定的政治思想及行为的形成发展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曾特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们在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教育主体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律;陈成文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矛盾特殊性的集中表现,因而研究的对象应当特指人们在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李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审视》一文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作为思想的接受者们的思想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连同包括施教者们依据其差异的身心状况而所采取不同教育理念的双重规律;还有学者从其他方面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特定阶级(集团)所独有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对人民实施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的全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内涵的“三个规律论”将内涵归结为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实施教育及自身发展的三重规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其研究对象的内涵仍未确定,专家学者不是在完善上述三个规律论,就是在扬弃前人研究成果来提出自己新的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一)内涵方面

认为,如何区分科学研究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便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矛盾,这是一门学科对象形成的基础。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存在这种矛盾,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对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与当下环境中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二者间的矛盾。因而,思想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的全面理解应当立足于这个特殊矛盾的基础,换句话说,内涵应当在社会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水准”的差距上,即应当将从“要求”到实际“水准”的诸如过程、方法及规律等实践活动作为学科研究的针对性方向。进而,从笔者的偏重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人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其特定规律。对于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列宁都曾有过专门的阐述,前者形象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后者则总结道,“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种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针对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方法存在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在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不断变幻莫测的当下,如何使得主客体更好地联系统一,方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我们所面对的“要求”与实际“水准”之间的关系,即是所说的“桥”与“船”的问题,又是列宁所说的“主体”联系“客体”的问题。只有将实践活动的这个“中介体”作为研究对象,加以重视、解决,才能过好所说的“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才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方面

了解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是什么,即比对相对权威的邱伟光、张耀灿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张耀灿、郑永延等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而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务、环境、过程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容、原则、方法与艺术、载体、管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细分多个专题,先从其发展、目的、价值进行论述,之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构、主体、环境、过程、方法、载体、管理进行详述。通过内容的罗列、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两本专著所涉及的研究的角度基本相同。某一学科研究的内容应当也被理解为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内容,并不是凭空臆断而来,它需要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具体展开,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包括它的具体实践活动及其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活动中,各个阶段、领域、主客体通过实践都会形成各阶段与领域的规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应当建立在学科实践活动及在活动中日趋完善的规律上,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它形成的特定规律毋庸置疑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研究范畴内的特殊矛盾统摄之下。

(三)研究客体、对象同一性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目标是促使人们尽快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与品德素养,以及需要对人们解决具体做什么与具体怎么做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科的基础之上更像是一门实践科学;它的研究客体是实践活动,揭示其中的规律,并以认识和分析学科教育领域的现象为目的;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该书中出现的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客体。客体不仅是指相对主体之外的一切他物,还是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对象,它是主体在行动与思考的过程中作为具体目标的人或事物。从中我们发现,对象与客体并无实质的区分,客体也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不问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与其客体是具有同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内所具体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方面

从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诞生、发展到当前的日臻完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在现实中,学者们已经基本认同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三大主干学科构建而成。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断发展过程中,主干学科群体化的现象日趋显著,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已经分为价值论、环境论、中介论、资源论、评价论等诸多分支学科。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主干与分支课程的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它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与规律作为对象的。因此,对于普遍认可、相对权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定,即包括人们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学科范畴内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双重规律的认识。笔者通过梳理、概括认为,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不应涵盖于其中,而应当放入三大主干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当中。毕竟,从相关性来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延续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史是有很大关联性的;同时,丰满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不仅能够丰富与发展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门学科带来极大的学科自信、理论自信,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自身形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它的规律确立为其内涵的一部分,这样能够赋予自身浩大的整体学科形象,展现深沉的历史情境,并最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干及其分支研究能够在平衡协调、健康有利的状态下迅速发展。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梳理;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43-04

收稿日期:2013-02-25

作者简介:费 萍(1979- ),女,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之初,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关注度并不高,当时学界比较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的视线逐渐转入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多年来,经过广大学者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全面客观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梳理并据此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

本文以有代表性的教材、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为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笔者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1987-1999年)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是1987年到1999年。划分的依据是:1987年,学界出版了第一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该书由金鉴康主编。1999年,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看作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规律体系。该研究理路为学界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发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代表性观点有:

(1)金鉴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金鉴康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首次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目的和基本手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1]该书从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发展变化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律。在笔者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该书是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但由于受学科发展历程短和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缺乏的限制,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还不成熟。

(2)邱伟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进行了揭示 邱伟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教育过程发展中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阶段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于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2]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为:第一,该书是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进行揭示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揭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立。第二,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本质联系的反映,抓住了规律范畴的实质。第三,该书提出的“本质联系是由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

(3)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 王礼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该书指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基本规律是: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定向引导的规律;教育过程的迂回曲折中发展的规律;层次递进地进行教育的规律。”[3]该书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阐释。但笔者认为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更像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4)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4]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据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5]该书在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6]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分层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为后续研究者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范例。第二,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界定为“适应超越律”。这一界定准确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因而得到了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是2001年至今。划分的依据是:2001年,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探索,代表性观点有: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论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不同章节中区分开来进行论述。该书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7]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有: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开进行论述,纠正了过去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混同或等同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准确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不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始终充满着矛盾运动的过程,该界定更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状态。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为后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但该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上最大的遗憾是:只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而没有论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致使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没有建构起来。

(2)罗洪铁、董娅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罗洪铁、董娅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时,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加以科学区分,从而得出如下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言,它是其中的一条具体规律。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作为一个体系,那么,它又是由若干具体规律构成。”[8]该书从系统论的视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中心范畴——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科学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韦冬雪撰写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是韦冬雪于2008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后出版专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文指出:“当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高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一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是中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二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子规律属于较低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三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层次规律、第二层次规律、第三层次规律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9]该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以及具体规律下的子规律的内在规定性进行了有益探索,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客观地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分歧迭出。出现分歧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的时间较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相对比较欠缺。而且,规律的探究是学科理论体系中难度最大的部分,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系统探究任重而道远。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难度决定了它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笔者基于研究的兴趣,仅在此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应明晰的几个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及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构。笔者认为,要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规律的内涵。何为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规律,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11]基于规律的内涵,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的诠释包括以下要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如前所述,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它既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也不依赖于人的意图和愿望而转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本质联系,都可称之为规律。只有那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才可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即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普遍性。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和各个环节。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一个方面、一个层面的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分层研究

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2]“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的本质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整体运行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整体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有的本质联系只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我们应学会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内容确定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具有层次性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分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厘清可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入手。如前所述,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也就是说,规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事物的本质联系又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关涉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顺利开展,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其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达到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目的,必须超越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使受教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应是“适应超越律”。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可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同的具体规律。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阶段(内化、外化、反馈调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建构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个系统工程,就必须以系统论的相关理念为指导。借鉴系统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应坚持的原则有: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单向研究进入多向研究。也就是说,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研究单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身的本质联系,又要研究过程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第二,有序性原则。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有一定的有序性。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各个规律的相关性,又要注意相关性中的有序性,使之同向发挥作用产生整体功效。第三,层次性原则。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反映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历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系统论出发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通常,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反映基本矛盾的基本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第一层次的规律,而由具体矛盾决定的具体规律作为第二、三层次的规律。这些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鉴康.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2]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 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4][5][6]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篇5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在我国,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思想交锋和知识探讨最为激烈的场所,越来越受到信息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电脑、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中推动信息化浪潮的生力军。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环境和载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得更加地开放和多元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但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有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应当探索多渠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如今,随着教育环境、教育载体和教育对象的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了独特优势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而存在的。但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认知维向。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键在于“隐”这一词,即通过有步骤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人们在劳动实践、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收教育。还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润物细无声”,并且注重教育的长期性、自然性和潜在性。在本文中,则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是从范围界定上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两者是具有同样教育目标而具有不同教育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二是从特征上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者其独特的“隐”,这不仅包括了教育方式的隐性,还包括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隐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如上文内涵中所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因此,其在特征方面必然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区别。其一,在教育过程上具有隐蔽性的特征。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区别的特征。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学习思政理论课和进行相关的理论考试等来进行教育,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讲授知识、灌输道理,具有明显的教育过程和考核过程,并且具有明显的教育目的和意向。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贯穿于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采取隐而不露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情景效应和知行体验中受到教育,这个过程往往不具有范围的规定性,也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二,在教育内容上有渗透性的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活动,其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靠教师集中讲授等教学环节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而展开,因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编写质量和教师讲课水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利用校园内外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加以进行,教育内容广泛地渗透在大学生的校园学习、日常生活中,比如通过校园主题活动,来引起学生们对某种事件的关注,进而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接受正面教育。又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伟人、名人的雕像来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们走在校园中感受到伟人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从而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简单来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的特征,它能够由外入内地去感化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其三,在教育载体上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载体的运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呈现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桥梁。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载体是课本,整个教育过程也更侧重于课本主导性。而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加侧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很少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如上文所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以说,凡是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物,都可以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大学生使用最广泛的手机、大学生社团、校园展板、以及大学生校内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合理地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来向大学生进行环境熏陶和培养,使大学生接接受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有力的补充,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晰地看到,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深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最为核心的即是教育内容,这是能否对学生形成长久吸引性以及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上文所述,在以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本,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除了理论课教师外,最主要的就是辅导员。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课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有限,而辅导员则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由于长期以来大学不断地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辅导员队伍增长却落后于大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使得辅导员工作常常呈现出忙碌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保障,特别是在一些日常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内涵的现象,导致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深入性,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教育效果也有自然下降了。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待丰富

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多通过陶冶式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式教育方法来进行隐性教育。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这三种主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如今政治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思想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地活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我们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依托着校园文化建设、党团建设、社会时间活动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四个主要的渠道,在教育方法方面也显得单一,甚至于过于依赖于实践体验式这一单一的教育方法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显然与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形成了对比,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制约作用。因此,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十分必要。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缺乏创新

如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注入了新鲜的发展动力,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信息技术也同样以其强大的影响力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以及教育模式。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在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媒体中结交朋友、建立社会圈等都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缺乏既懂信息技术,有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也缺乏针对网络媒体而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提高重视,加快创新的步伐。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主导者,教育者能力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育活动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理论教育,使他们不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觉悟,扎实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开展网络操作技能培训,特别是使教师们掌握大学生们常用的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的使用技巧,从而为开展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深入挖掘校园资源,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性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的场所。因此,教育者应当基于校园这个大环境,深入挖掘校园资源,为大学生创造更加具有新颖性和吸引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此,一方面,要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式,努力从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角度,来设置校园展板和宣传栏的内容,如通过大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来向大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等,转变以往宣传口号的单一设计风格,使大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对校园社团活动加以创新,多举行大学生们关注度较高的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如在举办的轮滑活动中,融入八荣八耻的背诵接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而且还实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关起门来造车,而是应当敞开大门,加强与不同学科的交流和交叉研究,取各学科之长,补自身之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为此,我们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地吸取各个学科的知识,扩大自身知识面,进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在谈到某一环保型社会问题时,思政教育者可以引用生态环境方面、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给予学生一个全面的知识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角度,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为进一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高。

(四)创新网络教育载体,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如上文所述,在当今的社会,网络是无处不在的。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面对网络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网络教育载体,拓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像网络一样无处不在。为此,一方面,教育者应结合学校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设各个专业的专栏,并在其中定期和更新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校园网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地开通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建立起互相关注的模式,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之合适的故事、情节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进行宣传和分享。此外,还要注重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只有这样,网络这个重要的载体才能真正为我所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地做到大学生心坎里。

【参考文献】

[1]滕晓雯,曾长秋.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和掌控[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韩雪.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品牌,2015,01.

[4]胡金枚.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品牌(下半月),2015,01.

[5]徐小莉.网络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J].电子制作,2015,16.

篇6

我国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于变迁,精细化管理这一产生与发展于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逐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笔者从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出发,从教育过程、运行机制、运行载体等方面的精细化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希冀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大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为了快速复兴战后经济,提出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工作流程、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以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迅速得到了推广。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工作流程中的各环节、成员、工序都进行规范管理。精细化管理以其精、准、细、严的理念深受各领域的欢迎。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要求细化到每个教育环节、每一名师生,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以精细的态度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能够准确定位教育对象——大学生、教育内容,以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细化教育管理中涉及的各环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具体来说,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细枝末节。基于精细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对每个细节不仅是明确怎么做,而且要做到怎么做才能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动态地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每个细节不放过,精细地处理每个细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化。二是,将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在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科学精髓的同时,也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使管理体现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三是,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细化管理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只能通过这种精益求精的管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

二、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教育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载体的精细化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精细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这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以精心的态度开展相关工作,做到精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整个教育过程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得到精致化的呈现。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一是,教育对象做到具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势必要求做到教育对象的具体化,这样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教育诉求。二是,教育内容做到具体化,这是由教育对象的具体化决定的,要求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这里的教育方法具有动态性。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方法被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中本身蕴含着众多的科学管理理念,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其与人本管理的结合,丰富与拓展了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注意:一是,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管理,实现教育的规范化,如相关的会议制度、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分析制度、评估制度等。二是,精准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有责可问。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程精细化,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各个环节做到精细化地处理,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载体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的贯彻执行离不开信息的上传与下达,想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就应该注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对称性与时效性,以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管理,这对信息运行载体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考虑:一是,建立专门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他们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二是,设置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平台,方便学生及时地反馈自身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对于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解除他们内心的疑惑。三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管理平台,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每一环节的动态监督,以此打造精品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教育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载体入手,力图每一环节都做到精细。这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地实现,保障学生的健康成材。

参考文献:

[1]陈晓晖,胡冉冉.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教育探索,2016

[2]娄刚.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部化;专业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着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更加精确、系统和现代的教育内部化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专业性和学科科学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学科建设、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中主动地构建自身专业学科知识架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与教育本身、教育主体和客体等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科建设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教育相关内容组成统一有机的系统,构建专业的、科学的、独立的知识架构体系和教育活动体系。根据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础和立足点,不论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还是教育实践活动,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主要的活动对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中,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的点,从而更好地确定教育主题和教育理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核心是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思想实践发展活动,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烈的专业色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部化,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内部化,还有一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内部化。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建设自身的学科、研究自身学科的问题以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的学科认识体系

当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化倾向十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在学科建设自觉性上十分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要从学科发展的规律、学科建设的态度和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理念等方面采取措施,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构建的学科认知体系。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培养和建设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定位、内涵、特点和学科价值等等。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培养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能够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到坚定。其次,要自觉培养自身的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自身的学科职业伦理建设,这样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过程中做到爱岗奉献、积极努力,从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方面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判断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发展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内容进行探讨,要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核认知当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科学探索体系。而这一科学探索体系的建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敬业的科学研究精神,这样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相关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树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现实相贴近,教育内容要能够将社会当前真实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进行客观地展示,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其次,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保证。严密的论证方式、理性的内容分析以及知识的真理性探究等等,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性精神。另外,探索精神作为科学研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学科的科学研究、内容规律的探索以及理论和实际的实践联系等等,都需要科学探索精神。通过以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为主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树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的科学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培养

社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实践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对社会的分析、认知、理解和提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深入到社会体系当中,同时也要将社会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的内容当中。具体来说,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就要对社会进行仔细观察、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以及注重社会发展的改造方向等等,从多个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使之具有社会关怀性、社会解读能力和改变社会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成功的重要体现。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以一定的边界为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必须要对边界有着较为明确的限定和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边界意识的构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条件。边界意识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从业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意识的重要体现。其次,在教育活动中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进行区分,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另外,不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对所谓的边界进行研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倾向性提出来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需要从多个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4(2):16-21.

[2]叶方兴,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62-167.

[3]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4]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研究到科学研究的转型———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4-19.

[5]李萍.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组织化[J].科学中国人,2016(5):247.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依据;主要形式

自计算机革命以来,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科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为此,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大数据“嫁接”,深入分析两者的内在耦合性,以大数据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思维探索信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传播理论和传播范式,以便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从而牢牢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

一、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创新的内涵

大数据是一场深入社会关系变革的时代革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深受其影响,具备了新的内涵。为此,理应以探索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的新内涵为逻辑基项,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1.大数据的内涵。通常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大数据进行界定。狭义上的大数据是指:“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能力的数据。”[1](P22)广义上的大数据是指:“它包括因具备大容量、多样性、高速度等特征而难以进行管理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分析的技术,以及能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获得实用意义和观点的人才和组织。”[2](P8)此外,IBM把大数据特征概括为三个V,即大规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样性(variety),这些特点也反映了大数据所隐藏的价值(value,第四个“V”)。因此大数据的特征可以整体概括为:“海量+多样化+快速处理+价值”[3](P5)。由此可见,无论是大数据的定义,还是大数据的特征,都十分复杂,内涵丰富,需从多方面立体化把握。2.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创新的内涵。所谓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的创新,是指以信息传播理论为基础,借助大数据思维、技术和方法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及规律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方法理论,从而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的有机结合。可见,其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为核心范畴,希冀通过大数据时代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创新对信息传播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紧跟时代步伐,从而打造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发展的宏伟蓝图,以解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二、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创新的依据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的理论创新,是立足于理论与现实基础上的逻辑使然。1.认识论与发展观的本质体现。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因此,需以理论为指导,创新理论发展,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一是以认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产生的逻辑必然。人类的真理性认识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而发展,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曾经做过精彩的论述:“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4](P295)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也遵循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对思想信息的地位和功能重新进行审视。为此,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为支撑,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为核心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应运而生。旨在实现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机嵌套,以理论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实践的发展。二是以发展观为依据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只有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理论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新理论通过对旧理论的分析与综合,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抽象与概括,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本质性和规律化的认识。恩格斯曾经提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P29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理论的发展也应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当前社会大数据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已经被打上大数据的烙印,其发展避不开与大数据的碰撞,两者以信息传播理论为基础粘连在一起。为此,需以大数据思维为先决条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的本质,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新方法。2.大数据时代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6](P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中介链接作用,将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目标相串联,使之成为整体。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分支,亦需要发挥这种串联作用。然而,大数据环境下由于教育环境的改变和受教育者思想信息的海量化动态增长,使得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为此,“要大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完成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7](P59)。具体来讲,就是要将大数据的思维、技术和运用模式有机整合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数据的结合,不得不考虑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社会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足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质的提升。因此,必须以信息论为依托实现大数据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的有机整合。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应运而生,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大数据时代特有的思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的特有规律。可见,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的确立来源于客观现实,而非纯粹的理论使然。3.大数据时代需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精准。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微化传播。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进行判断,从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与问题,使教育对象更加认可、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可见,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精准性”,注重不同的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为此,必须产生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能够时刻符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一方法就是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精准性保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信度较高。这主要是指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方法能够借助信息分析技术,从众多教育信息中提炼出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为教育内容,而后传播给受教育者。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效度较高。这是因为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凭借大数据实时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脉搏的动态预测和把握,能够采用最恰当的传播方式,向受教育者传输教育信息内容,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由此可见,无论是大数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微化传播的现实需要,还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法在精准性方面的特殊功能,都使其成为一种必然性现实。

三、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创新的主要形式

大数据时代特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被追踪定位地传播,也能够被隐匿地传播,同时还能够被分割传播。为此,其主要方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信息追踪定位传播法。信息追踪定位传播法是指利用大数据定位和传播技术,根据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内的行踪,有针对性地向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亚马逊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向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书籍,依据的便是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内的踪迹,以其踪迹为基础,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样,信息追踪定位传播法可以根据受教育者在其停留的网络平台,向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按照受教育者的网络运动轨迹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固化追踪定位传播法。即以受教育者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的网络轨迹为基础,在其经常出没的网络平台、网站以及交流社区等领域内向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促使其思想行为发生转变。因此其具有常态化的特征,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固化的行为模式轨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投放到受教育者网络轨迹中,促使其在网络空间中“行走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这种方法缺乏灵活性,一旦受教育者转变了其基本运行轨迹,教育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的发展要求。二是动态追踪定位传播法。指根据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内的实时踪迹,利用大数据传播技术对其开展教育的方法。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内的足迹不可能一成不变,会受到网络舆情、现实热点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旦其网络轨迹偏离了常态化的运动模式,就需要启用这种方法,运用大数据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对受教育者的网络行踪进行精准定位,而后及时跟进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传送给受教育者。可见,这一数据信息追踪教育法以受教育者动态变化的网络轨迹为基础,所以强调时效性。为此,教育者必须树立一种时效性思维,准确把握时机,将动态追踪教育法作为固化追踪教育法的一种补充方法,实现两者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数据信息追踪教育法的最大功效。2.信息隐匿传播法。信息隐匿传播法是指通过大数据信息推送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隐匿形式主动推送给教育对象的方法。这一方法将潜隐性要求放在首位,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然而与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其以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为支撑,能够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进行预测,从而把握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向,以此为基本前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传播。按照不同的传播媒介,其可以分为:视频隐匿传播法、音频隐匿传播法、图片隐匿传播法以及文本隐匿传播法等等。这些隐匿传播方法兼具一般信息隐匿传播方法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总体而言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潜隐性。不可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直白地推送出去,而应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明其最喜爱的接受图式,而后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及兴趣爱好,将其具体化为一定的信息表达方式再向其推送,例如以故事、幽默图片、改编歌曲等形式向外传播。二是重视传播手段的潜隐性。信息内容的潜隐是信息隐匿传播法实施的先决条件,同样传播手段亦需要潜隐,若是不能实现传播手段的潜隐性,依旧难以充分实现教育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潜在的能够引起受教育者感兴趣的标题等吸引受众主动点击相关网站浏览相关内容,让受教育者在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从而增强教育效果。3.信息分割传播法。信息分割传播法是指通过大数据实时信息传播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灵活地分批次地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方法。大数据的实时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信息在计算机运行内存中就能够被组织加工,无须经过储存进行,然而这种数据信息处理方法受计算机运行内存容量的影响,每次处理的信息量有限,故而形成一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对其内涵的把握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传播内容的分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内涵丰富,包含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等,每一部分根据具体的理论和现实要求又可以详细划分为诸多具体内容。根据传播对象的实时思想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开展教育不可能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对传播内容进行分割,通过多次内容分割从而实现整体性教育。二是传播过程的分割。信息分割教育法旨在通过多次具有时效性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传播过程被割裂,具有不连贯性。然而,这并不对传播效果造成影响,因为足够多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传播,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还可以分为有意信息分割传播方法和无意信息分割传播方法两种。有意信息分割传播方法是指在借助大数据实时信息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在明知传播内容有限的情况下,甄选最重要最有利于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传播的方法。无意信息分割传播法是指在借助大数据实时信息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受困于信息处理能力,只得将必须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中的一部分进行传播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美]BillFranks.驾驭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日]城田真琴.大数据的冲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鲍亮,李倩.实战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总而言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政治,坚持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的再生产和分配,就是要为一定得经济基础服务,正如所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观点纷呈。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其一,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

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

其二,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

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因此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要割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化的时代特性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划分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层次,并能揭示出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体系是可取的。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划分出层次,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贯穿的层次,在基本规律中体现具体规律,在具体规律中反映基本规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根据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规律,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制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附于时代任务而发展变化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鲜明的独立个性,以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会有强制性的灌输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中,道家“无为”、“不争”理念涵化的人生哲学、教育思想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别具风格。与儒家注重的“有为”理念相较,道家的重心在于“无为”与“不争”。本文尝试着从“道法自然”的教育原则、“无为而有为”的教育模式、“上善若水”的教育目标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道家思想内涵,从而剖析出道家思想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道家管理理念的基本点

道家提出了以“道”统“德”、“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哲学视域下“自然无为”理念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点。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万物的本然属性及其内在固有的客观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要求在管理中不要过度地干预琐碎细事而要让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优势条件,顺势而为,轻松而不疲累管理,卓有成效的完成管理任务。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184“道法自然”、“顺性无为”是道家哲学的精神内核,遵道而行,因任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而不蛮横干预,则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性与和谐性。

(二)“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

“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涵化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管理者要自在自为的否定与消除主观妄为,管理行为要符合管理的内在规律,从而铸成高效、和谐美的管理世界,凭借否定的不强为而趋近肯定的“无所不为”的管理境界。正如《老子》所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1]5“有”与“无”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能羁绊于急于求成、刻意有为的表演心态,逆势而为,否则就会走向反面、一事无成。物极必反,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要寻觅“有为”与“无为”的临界点,消解“过度而为”,注重“顺性而为”。

(三)“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

“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蕴含着深刻的智育、德育思想,有助于塑造管理者完整的灵魂与独立的人格。《老子》以“水”喻道,提出“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22“居善地”就是居下用柔,心胸博大,谦虚求真,乐天知命。“心善渊”就是在现实的诱惑中要心静如止水,涤除尘世的污染,不受喧嚣的外界干扰,心如磐石。“与善仁”就是待人接物要友好善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扶弱济贫,对于强弱一视同仁。“言善信”就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尔虞我诈,诚实信用。“政善治”就是立身处世要不偏不倚,持正守平,尽职尽责,多做实事,多出政绩。“事善能”就是敢于担当,审时度势,做力所能及的事,方圆有致,不越俎代庖。“动善时”就是要与时俱进,唯变所适,把握时机,紧贴时代脉搏,敢于创新,争取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节制欲望,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对“我”始终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做到与时俱进,达致无欲无私的道德境界。

二、道家管理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理念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原则

道家追求个体的返璞归真与精神自由,推崇人对自由的追求,批判异化对人自身的禁锢,致力于实现“天人合一”的至高人生境界。道家哲学凸显出的自由精神是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合”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自由异化的消解具有指导价值,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非凡。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精神的迷失、自由异化是社会转型期价值理性淡化、工具理性泛滥的具体表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与路径选择的向导。在社会转型期人文关怀遇到了现实危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存在分裂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掉进了以受教育者工具化、物质化为前提假设的逻辑陷阱,倾向于技术性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的不和谐,拘泥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与一元的价值取向,忘却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合理意愿,高度规范化与定型化的灌输缺乏生活基础与现实需求的空洞理论,导致受教育者走向了缺乏精神自由的奴役化状态,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应然要求,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直接的受教育者是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自由与价值要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2]86。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个体自由“和合”统一,从工具理性的视角看,个体自由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尊重个体的认知规律,重视主体的精神自由,激发个体的创造潜力;从价值理性视角看,个体自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科学的个体价值观为导向,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关注个体的价值诉求,打牢个体的理论基础,形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高度自觉。个体自由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视角来深入探析个体自由,强化个体的正确价值取向与科学的行为方式,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于生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认知规律、自觉接受理论的同时也在直接践行价值理念,使受教育者的个体自由得到充分彰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双向互动模式转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无为而有为”的管理艺术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管理”模式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要义精髓,“无为而有为”的理念涵化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是“无为”与“有为”的和谐统一。道家“无为”哲学显现出的“有”与“无”的理论对于建立有道家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以及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关键在于采取“自治、自觉、自悟”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轻松化与艺术化管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艰巨性、长期性、动态性等复杂性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紧紧依靠教育主体,创新“自动化管理”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实现受教育者广泛的参与教育活动、认真的体悟教育内容、自觉的践行教育理念的工作目标,从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特征客观的要求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管理”模式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体性建构,“自动化管理”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选择[3]49。“自动化管理”模式注重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实人”内在的自强、自控、自律意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每个受教育者的血液中,沉淀为教育主体的深层潜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变革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无为而有为”的智慧启发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破除家长观念,在方式方法上由直接的空洞说教式向间接的生动体验式转向,激发受教育者“自我管理”的巨大潜能,优化“有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确立“无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上善若水”的管理人格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道家“上善若水”塑造的理想人格社会内涵丰富,现实意义深远,谦下包容的气度、处下不争的准则、善待万物的德行对于协调好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境界的重要文化资源。“上善若水”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和谐一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及形成思想合力具有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