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的缺点

篇1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59―02

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就将国际化视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就使得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成为必然。所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后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而且由于先天存在的办学时间短、经费不足、教师队伍质量相对较低等原因,使得其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涵盖很多,但最重要的内容还是课程的国际化。邦德(S.Bond)在谈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时认为“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元素接近20个,但其中没有一个元素的地位可以与课程国际化相提并论。”本文主要讨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HT5H〗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及优缺点

1.1聘请外教授课的形式

聘请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教,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高校常用的考核方式是目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简单、粗暴”。“简单”是它的优点,即实施起来相对简单,只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外教即可,无需积累,无需底蕴。“粗暴”是它的缺点,即虽然可以很快开展,在表面上看起来实施了国际化,但这并不具备传承性,很难让这门课程延续下去,因为一旦教授此门课程的外教离开,也就带走了这门专业课程国际化成果的主要内容。

1.2由中国教师用英文或者中英双语授课的形式

由国内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参照国外的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具有传承性,而且授课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因为授课教师是中国人,其流动性很低;缺点是很难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现实中的情况是能够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懂专业的老师则不会英语,或者英语水平不高不能够用英语授课。而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很难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即使能够勉强讲授这类课程,也是“形而上学”,很难体现国际化课程的精华。

1.3使用国外网络课程的形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美国高校和部分其他国家的高校开发了一个国际联合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免费提供网络课程。国内高校可以直接把这些资源用作课堂教学资源。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让国内高校的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这些“原汁原味”的课程,可以领略世界名师的风采。但是这种形式也有以下三方面的缺点:(1)很多课程内容不是最新的,录制时间相对久远。国内网易的网络公开课算是比较成果的,但是在网易公开课的资源库里有很多七八年前的课程。(2)国内高校买不到与课程匹配的课本。通常情况下所有网络课程都有与之配套的课本,但是网络课程里一般不会明确指出使用哪本教材,而且即使知道是哪本教材,这些教材也很难买到,没有课本就导致借助网络课程开展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教学很难实施。(3)不能进行答疑和讨论。一般情况下课程会开展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疑问需要答疑,这些都需要在线完成,但是网络课程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1.4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求学,而且国内的“1+3”、“2+2”、“1+2+1”等双校园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一年或者两到三年的时间到国外高校学习,这实际也是一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享受国际化课程,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与国外课程没有太大差别;缺点是对学生的英语要求比较高,如果学生英语水平太低,会跟不上国外高校的授课进度。

〖HT5H〗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建设的资金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其生均拨款远远低于部署高校。这类高校建校时间短,学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建设发展,用“百废待兴”这个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所以这些院校能够用于支持国际化办学的经费很少,而且国际化办学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因此能够用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这些院校基本上不可能投入很多经费支持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不足会导致这类课程不被重视,没有教师愿意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2.2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知名度不高,能够提供给教师的待遇也相对较低,科研条件也教差,所以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更难吸引有海外经历优秀教师的加入。这就导致这类学校能够开展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极其匮乏,大部分学校基本没有能够开展这类教学的教师。一些学校即使勉强开展了这类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些教师要么来自外语学院,作为外语教师他们只懂英语不懂专业,要么是各学院的专业教师,他们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过程中,教材的建设非常落后。一般情况下课程需要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国内很难买到,而且价格非常昂贵,一些评价高、质量好、知名学者编著的教材单价高达两千多元人民币,这就使得使用这类教材具有很大的困难。通常情况下,国内授课教师会到淘宝上购买一些国外原版教材的PDF文件,然后根据需要打印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材费用,但是教材选择的范围就限定在能够购买到的数量不多的教材上。而且国内教师对国外同一课程教材的优劣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也不可能把市面上所有的教材都买回来进行比较。

〖HT5H〗3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措施

3.1思想上重视,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投入

高校领导要重视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要意识到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如果现在不进行国际化将来会被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淘汰。学校领导要站在学校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问题。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但如果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那么学校投入到这一方面的经费也会增加,因为学校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经费的投入比例。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在经费上有更多的投入。

3.2做好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长远规划

专业课程国际化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建设周期长,这就要求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上要提前做好规划,不能无目的开展这项工作。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会分布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这就表明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周期最少是三年,如果缺乏授课教师,周期会更长。学校要针对所要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且学校的规划必须是长期规划,最好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教学工作中也不例外。教师是影响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多方面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可以设立诸如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具有优先被录取的权利等条件;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派送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培训学习;以课程引进的方式引进国外高校的专业教师来学校授课,还可以给该课程配一个教师助理,让助理教师通过跟堂听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3.4加强教材的建设

对于教材的选用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不要选用经过中国出版社增加了内容或者删除了内容的教材,要选用最地道的原版教材。对于专业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的选用可以咨询相关外教,或者专门组织教材选用研讨会,把对这些专业课程和教材熟悉的国内外专家、外教请来研讨,讨论各版教材的优缺点,最终选定本专业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外文教材。相关学院也要把历年授课教师的教案、讲义、PPT等资料收集存档,供下一任授课教师参考使用。

4结语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在我国高校中占很大比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虽然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很多先天不足,但是国际化是时代赋予的要求,如果不进行国际化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淘汰。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要抓重点,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对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清,陶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5663.

[2]许晴云.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河南日报,20120128(08).

[3]杨志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解析[J].唐山学院学报,2014,(02):8790.

篇2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概念及推行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宏观来讲属于一种由政府干预的高等教育管理,微观意义上讲就是高等教育自己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过了多次革新。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然而,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并不是国家实行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除此之外,满足我国国民自身发展需求、提高国民素质使之自身能力能够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改变国民落后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是实行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进行推行高等教育体制有利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与综合国力,同时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体制明显落后,无论是国际化的语言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自身的革新与发展都存在明显不足,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严重脱轨。此外,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机制影响,教育中的创新力与创造力严重不足。相对于优势而言,我们的缺点较为严重,因为对于一个集体而言,协作精神与能力是维系集体生存的核心纽带,而对于个人而言,创新精神是个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然而怎样培养高校人才的集体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就成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干预的力度较大,高校很难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教育体制规划,可见,在这种高度统一的发展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都十分相似,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费用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无论何种改革都离不开资金这一坚实的后盾,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高等教育建设的研究根本无法进行。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路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跟随社会发展脚步稳步前行的。但是立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长远利益,我国教育体制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以往那种小范围的改革已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了。如前文所述,缺乏对人才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集体协作过程中要么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要么是沉默不语没有主见。就我国高教课程体系而言,教育体制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体制缺乏创新精神。此类问题应从根源上入手进行解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有必要从根本上进行。

(一)应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难题的对策

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上文中提到的这些,对此,想要一时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改革过程中需要就重避轻,先处理最根本的一些问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做法

高等教育体制革新的现实意义巨大,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人们生活的需要,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人才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科技发展的步调协调一致,如果人才发展慢于科技进步就会导致社会整体水平下滑,甚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推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由我国教育的本质入手,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源头入手,注重培养人才的集体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当然,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列举最为根本的改革方法的走向。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色研究

(一)创新型高等教育

建设创新型高等教育也是我国高教体制的一大特色,高教的自主创新是其发展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另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可一味的模仿西方国家的方法,而是要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自身发展方向与需求的改革之路。这样既能够保证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独特性又能够切实为我国高校发展所用,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二)我国高教改革的研究态势

遇到问题就及时解决与纠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思路较为清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发挥我国高教改革的优势,进而从本质上解决我国劳动力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模式与教育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这些具体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充分认清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状况,立足国情,放眼社会发展的整体进行高等教育体制革新。

四、结论

篇3

【关 键 词】全球化;美国远程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23-02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被压缩了,各国经济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还有文化多样性。教育也在追求全球化的浪潮,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全球化被视为有助于帮助公民适应世界环境,同时为人民带来一个安全、公平、人权化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大量美国研究机构在研究报告和几乎所有的战略计划里面都提到教育国际化。21世纪便见证了史无前例的美国大学在海外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成为美国大学的商业产品。

许多美国机构重新评估适应全球化发展而兴起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产生可以使学习者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和沟通技术缩短了两者的距离。网络技术、多媒体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支持跨国远程教育。但跨国远程教育是否能够保证美国模式教育质量呢?本文不准备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第一部分分析当前美国模式教育为适应全球化压力所面对的宏观问题,如现行的校园模式、学位认证机制、社会文化和资金问题;第二部分分析当前远程教育操作方面的微观问题如课程质量问题。

二、美国远程教育在宏观上面临的问题

过去,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希望在国内维持声望的同时将其向海外扩张,这种行动也给美国学者提供了向国外学习的机会。今天,这种行动多半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在面对日益收缩的学生招生数、猛涨的成本和收紧的财政、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被迫向海外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现行的模式

为满足全世界高等教育的需要,美国高等教育采取传分校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老师、研究机构跨国流动以及在国外建立分校。直到上世纪末,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海外美国高等教育有贝鲁特大学、美国希腊学院、开罗美国大学,同时还有美国大学分校如波士顿大学在伦敦和布鲁塞尔的分校。

直到最近,这种模式都是相当成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际学生的招生数日益增长,伴随增长的是分校的迅速建立。2005年,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数量的跨国校园,如今全球都布满美国模式高等教育机构。但大量事实表明,分校猛增的问题也产生了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政府支持的学术工程:多哈的卡塔尔教育城和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教育城是一个跟康奈尔大学、乔治敦大学和卡内基美隆大学合作的大型学术教学中心,KAUST将是一个与七个国际著名大学,如斯坦福大学等合作的学术研究机构。但是这两所机构的成功还只能说是“在路上”,在上面两个例子,成功并没有开花。乔治梅森大学(GMU)在哈伊马角阿联酋酋长国设立海外分校,但后来酋长国中断与GMU的合作并建立其自己的大学,取名叫哈伊马角美国大学,并将学生和老师从GMU分支机构里带过来,霍普金斯大学是另外一个无法通过分校途径实现跨国分校的失败例子,虽然失败有不同的原因,每个例子都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通过扩张所带来的问题。

(二)学位认证

美国学位认证拥有超过80个非营利私人组织的综合机构,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但在海外的美国模式分校在学位认证方面同样也遭遇到了障碍,尽管许多机构超过认证标准提出的要求,却并不符合本土的标准。一些外国官员开始反对美国认证,在南非对27个认证的商业学校发现,7个不符合当地最低的标准,尽管这7个学校是美国认证的。这验证了部分跨国认证员可能缺乏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环境的充分了解。

尽管高等教育认证鼓励在外国的美国认证与当地国际认证机构密切联系并寻求合作,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这样的协作。国际认证标准的缺乏恐怕是影响全球教育质量保证的最基本的挑战。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准是建立在其国家课程和标准上,可能或者可能不适合在其他环境下使用,在缺乏世界标准的时候,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或国家性的质量保证无法满足跨境高等教育流动活动,尤其是海外分校、电子学习、虚拟大学、特许经营以及校际合作等跨境交付项目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文化问题

美国在世界的领头角色经常为美国在海外的教育机构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某些排外的文化和社会,这些教育机构被认为是美国官方机构出现,尽管教育机构的目地是希望给各国提供一个看西方的窗口,但却被看作是文化入侵。

(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系统状态

高等教育机构要保证高质量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完整的教育课程、较强的教师背景、最优规模和有资质的学生、具有丰富资源的基础设置如物理、技术、资金。这些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是相当缺乏的。尽管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占了世界上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只占世界投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将地区差别因素考虑在内,前景就更加暗淡。

三、美国远程教育在微观上面临的问题

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将美国高等教育出口给其他国家,不仅给各级政府,也给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影响,这些问题主要是如何提供合适的课程,同时确保和维持质量,因为目前还没有世界标准的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这部分提出的问题在什么程度上得到解决。

(一)远程教育组织结构

同步网络授课仍然是美国高等教育远程教育最常用的形式,老师选课程材料、设计课程,通过通信技术与学生进行教导与互动,这是最常用的远程教育形式。而单一模式是通过专家设计课程。一些大学,如马里兰大学,已经通过将单一模式的课程设计和混合模式的教师教导结合起来,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带来更好的网络课程设计,缺点是课程发展成本比较大和时间比较长。如果美国大学想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取得成功,那么远程教育的方法和组织结构就必须改变和创新。

(二)课程、内容

确保高质量的课程可能是扩张跨国远程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课程被认为是研究、活动、教导,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者把握适应环境。学习本身是一个文化活动,学习者的需求在不同文化背景、宗教、国家都会有改变。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设计的课程可能不适合另一个文化背景或国家。网络远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比传统面对面学习环境提供更多学习内容,但其课程选择也产生一些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

1. 语言多样性。英语是现在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最多的语言。网络课程中用外语学习的最大缺点很明显,因此,英语课程不可能完全解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用外语学习增加了社会和文化了解的负担,学习方法、习俗、学习风格在不同文化中很难互相转化。

2. 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指标表明少数民族群体在参与网络论坛、讨论,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的热情存在很大的区别。学习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运用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身上,还是未知的。

3. 网络课程的地方文化特点。网络课程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地区需要,信仰和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课程鼓励地方创新性?

4. 课程内容。跟文化背景一样,网络课程内容在适应性和工作技巧上是否满足当地需求?

(三)教与学

为应对形势调整,大学必须展示课程质量。对于网络大学的问题是:远程网络学习有效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重点主要放在面对面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比较,证据表明网络教育跟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是同样有效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种区别并没有真正评估网络学习。目前还缺乏评估网络教育有效性的标准,有几个理论框架提出来,如Sloan-C衡量在线教育质量的五方面标准和本科教育的七准则,五方面标准(教职员工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学习效果、成本效益和机构的承诺、享用权)有助于对全球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估提供框架。

四、结论

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尽管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机构以前出于向国外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动机,现在主要的驱动来自经济因素。不管动机是什么,网络允许教育跨国际,不受地理、社会、语音和文化的约束。受技术发展的推动,网络远程教育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这对政府机构、政策制定者、教职工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的问题都影响发展中国家学生的学习质量,因为远程教育将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所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参考文献:

[1]Mason R. 2007. Internationalizing education. In 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2nd ed., ed. M. G. Moore, 583591. Mahwah, NJ: Erlbaum.

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 管理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04-01

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中,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内容、高等教育的体制、高等教育的手段以及高等教育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能促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的年代,高等教育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1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概述

(1)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新理论、新体系、新模式的建立,使人的创造力予以激活,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的力度予以强化,求新的发展。

(2)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原则。

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中要坚持效率与利益双赢的原则,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而在管理的实践上,经常会出现轻效率重利益或轻利益重效率的现象,致使很多的发展机会予以丢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把上面所描述的弊端予以克服,并把效率与利益的关系予以明确的处理。

(3)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社会以及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也对教育产生了很多的影响,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就必须对高等人才予以创新,使高等教育中需要的高等人才得以保障,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也需要管理的创新来予以适当的推动。

2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若干方面

2.1 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创新

高等教育组织核心人物就是对有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教师、管理者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对高等教育组织的人以及社会中的人进行全面的培养,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组织推行的观念就是“以人为本”。

(1)构建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中,运用以人文本的理念使高等教育管理中老师的主体地位予以了确定,教师是教学工作予以完成的主要劳动者,既能使学校的管理目标予以实现,又能使教育事业的创新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予以推动,另外,教学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教师得到了发展,学生才能全面的、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观念就是促使教师在学历方面、学习方面、工作方面、职称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前提就是高素质老师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得以推动。

(2)构建以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是“以人为本”,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要想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的凸现出来,就必须把大学的教育资源予以配置,把教学元素得以优化,使学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予以满足,创造出有效的教育平台和优良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2.2 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若想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第一,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予以坚持,融“情、理、法”为一体的教育管理制度予以规范。第二,把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予以完善。第三,把教育管理行为的监督制约制度予以完善。第四,把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予以完善,使教育管理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对管理制度的建立、创新予以高度重视,制度的建立能使管理得以有效的实践,操作层面得以有效的衔接,管理效率得以倍增与活化,管理制度使激励功能与约束功能相结合,在激励功能上,鼓励、引向并纵深对实现教育目标有利的制度。在约束功能上,要将学校的权利要在法律的指导与法律的监督之下予以实施,不能把个人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在价值追求上,把公正民主予以提倡,使全职教工的利益得以体现,这样才能使教育效益成长的良性机制予以形成,使教育管理改革中的创新主力军得以稳定和建设,保证了高效管理的成功改革。

2.3 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本质就是将管理中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得以实现,管理效率水平的提高能使高校管理模式予以基础化、社会化、网络化、综合化以及国际化。概括的说,就是把社会各层次发展的需求予以兼顾,又具有国际的先进水平,全球化、市场化是经济的挑战,改革和创新是教育管理进步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手予以改善,教育效率得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应把学校学科结构综合化予以创新,专业设置口径拓宽予以创新,课程的综合化予以创新,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增强还能把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予以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既要把管理予以重视还要善于管理事情、管理人才以及处理好人事之间的关系,使教育管理多元效益予以发挥。多元效益就是把内部教职工的凝聚力予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层次予以提高,教师的活力予以增进,促进社会进步。

3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在实际中的应用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前提是理念的创新,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理念,只有管理理念得以创新,管理方法才能得以创新。其次,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落脚点是体制的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高校必须在正式的制度安排遵从下才能采取行动做出决策,我们应把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相融合,将高校的体制、高校的布局调整与成人高校的体制、成人高校的布局调整相融合,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最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点是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可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予以落实,因此,一定要充分的分析现在的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根据创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的组织结构以及创新的制度对管理模式予以创新与整合,使信息化的要求予以符合。

4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予以构建,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以及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创新的精神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中需要的管理体系予以成功的建立,使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予以开创。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对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7(21):2-3.

[2] 吴亚男,李文广,石怀伟,等.新时期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山东档案,2011(4):27-28.

[3] 萧伯符,柳卫民.公安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C]//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282-287.

篇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规模迅速的膨胀,这促使会计一度成为了高等院校中最大的专业。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传统会计教育的弊端也不断暴露,主要问题有:首先,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型人才的教育,但是忽视了会计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传统会计教育中,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培养会计人才的核算水平,忽视了对其管理水平的培养;最后,在传统会计高等教育中,过度的注重会计的规则性,忽视了对会计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且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会计专业的学生严重的脱离了实践,实务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虽然我国从事会计行业人员的规模可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十分的巨大,这种情况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为明显。此种情况下,如何对会计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新常态经济的会计人才需求解析

一直以来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经济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培养的会计人员水平和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因此,要做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会计是受新常态经济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新常态背景下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拥有战略性的眼光以及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的能力。着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从单一人才向符合性人才转变,从低素质人才向高素质人才转变,从刻板向灵活转变以及从操作性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此外,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操作技术,能够应对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三、经济新常态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方向

未来会计高等教育应要首先符合新常态经济的特征,由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因此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首先方向是加大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弥补会计人员供求之间的缺口,会计高等教育需解放思想,摈弃单纯扩大会计从业人员规模的短视行为,努力提高人才质量和创新水平。

四、新常态经济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途径

会计高等教育变革首先要遵守“三个目标”和“三维能力”,所谓“三个目标”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及方式,所谓“三维能力”是指储备知识的能力、储备技能的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其他的措施有:

(一)改革学科教育,创新教育教学

在学科教育上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强化会计实践在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把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此外,由于建立和谐和生态经济时新常态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未来的会计高等教育体系还应该注重培养环境会计人才。

从教育教学上来说,需仔细的对专业的设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由于当今经济环境中互联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上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使用互联网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

(二)结合国际化教育,协同与其他学科或专业

无论是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会计学都与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因此,会计专业的未来设置不应采用传统的分离教学的方式,应该把会计学科放进一个综合而完整的学科平台中,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不断的丰富自身专业水平。另外,我国目前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和其国际化教育接轨的缺点,这是不符合我国新常态经济现实的,因此,在会计高等教学体系中需加入国际化课程或学科。

(三)注重会计教学的合理进阶

在未来会计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合理进阶的培养,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要针对各个水平的会计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在会计专业学位进阶方面的创新,其次,会计专业的教育也需要从从业资格认证上给予恰当的衔接,并进行相应的认证制度,这样可以增强业界与学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促进,提高协同能力。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营化;自;市场竞争机制;第三部门

一、高等教育民营化的含义

民营化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其核心是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财产拥有方面减少政府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的行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教育民营化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它主张更多地关注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打破政府对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垄断,通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即公共选择)来提供公共服务。它通过更多的民间办学,或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改变教育垄断现象,进而改变教育中的低效率和缺乏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的公平和选择的多样化。总之,民营化有两种选择途径:其一,民营化意味着利用非政府的公民社会选择,如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打破政府对公共报务的垄断;其二,民营化意味着利用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和利用市场机制改造传统的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的运作模式。

二、高等教育民营化的理论依据

1)公民社会参与越来越多的和重要的公共事务是一种趋势,也是达到“善治”的必然要求。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社区组织等。“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而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随着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逐渐崛起,并参与更多的社会管理活动与公共事务,从而形成与政府合作管理的局面,这就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绩效,增进公共利益。

2)市场有其内在缺陷,需要政府的干预。但是,政府本身也有内在局限性,政府同样会失败,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好。民营化所代表的治理理念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垄断高等教育的效率低下和单一化等问题。首先,民营化从理论上将高等教育的供给者和生产者分开,政府可以委托非营利组织等第三部门或私人生产高等教育产品。其次,在生产中引入竞争机制,政府采取招标、外包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服务水平。

3)高等教育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因此,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它可以由政府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并且,在高等教育的提供方式上,政府、私人、第三部门之间既存在着单独供给,也存在着交叉合作供给。

三、西方高等教育民营化实践的特点及成果

民营化已经在西方各国进行实践。各国的民营化实践形式虽然有所不同:美国的特许学校,澳大利亚“未来学校”,新西兰“明日学校”,营利性教育机构等。但其都有以下核心特点:1)政府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赋予学校自,增强学校责任感和义务。2)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学校之间的竞争以及提供者的多元化。3)高等教育产品多样化,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

高等教育民营化目前已经明显取得的成果:1)提高教育质量。一项美国特许学校调查研究成果指出,在包含学校规模、班级规模、课程设置、学校设施、学业标准、教学质量、教师的个别化关注等11项指标在内的比较研究许学校的各项指标均远远优于公立学校。1997年对美国10个州所特许学校的459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从23.6%降到7.1%;而9个州的家长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满意度集中在非常满意和一定程度满意两选项上。2)降低教育成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对合同承包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服务质量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合同承包平均节省25%的费用。此外,1997年美国一项涉及9个州调查结果提供了更为直观数据:特许学校生均费用4507美元,而传统学校则要7000美元。

四、高等教育民营化理论和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高等教育民营化有许多优点: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成本;增加选择机会;整合民间资源;通过民办而造成竞争压力等。但是它同样也有缺点:在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指导下可能会忽略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承包商或人和政府官员都可能会为谋取自身利益欺诈贪贿;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往往缺乏对被委托者的有效监控,便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现实来看,尽管理论上存在争论,实践上遇到阻力,但高等教育民营化仍然是各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策略。

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改革应把握以下三点: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学校之间的竞争,但市场因素只能有限介入。在我国,特别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公共产品由政府垄断生产提供,市场无法介入,学校之间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会造成效率和质量水平的低下。所以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高等教育产品可以通过招标、学券制、合同承包等多种方式来提供,促使学校之间相互竞争,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但我们同样要防止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放弃公正与公益,否则改革就是失败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在保证公益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提高提供效率与质量。2)引进民间资本,支持民营高等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提供者的多元化,达到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目的。3)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但政府责任依然存在。将权力充分授予学校,以发挥其治理的积极性,强化它们的绩效责任和自我负责的态度,使高校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组织。但高等教育民营化不会造成政府角色的消失,而只是缩小政府职能活动的范围。政府仍然要在政策制定上大力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要对高等教育进行监督和评估。4)政府职能要解决在高等教育上怎么定位的问题。当代西方学者提出“国家—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三分法的理论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撑点。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方的合作与互动才能更好的提供更多更好的物品与服务,才能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1)政府要鼓励市场与公民社会参与提供高等教育产品,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创造条件和机制让其参与进来。2)政府应该在管不好的方面退出,学校自身能够办好的事情就让学校办,发挥学校自治的能力。3)政府和学校都办不好的事情都缺乏就让公民社会或市场来办。充分利用第三部门办学的优势,鼓励支持民办非企业办高等教育。总之,政府在管理高等教育事务时应该“掌舵而不划桨”,一方面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对学校的活动和行为进行引导、服务、调节和监督,保证教育市场的公平竞争,保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教育的公益性质。另一方面发挥学校自治的能力和鼓励支持第三部门和市场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占盛丽.“准市场”机制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择校改革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3.

[3] 杰夫·惠迪(英),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唐宗清.准市场化:公共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的基本取向[D].华东大学,2005.

[5] 文东茅.中国高等教育民营化探析[D].北京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北欧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84-03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在最新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评估中,北欧国家的表现引人注目:芬兰排名第4,瑞典排名第10,挪威排名第11,丹麦排名第13。在高等教育与培训的竞争力方面,北欧国家更是名列前茅:芬兰排名第1,挪威排名第8,丹麦排名第10,瑞典排名第14。北欧国家位于欧洲大陆上长年严寒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且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近年来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上却有如此好的表现,堪称奇迹。在这一奇迹背后,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一、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

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除了高等教育W生数量急剧增加外,提供短期和中期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大量涌现。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及有效分配经费,成为丹麦政府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于是,丹麦政府在1992 年正式设立“丹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评估中心”,成为北欧国家中率先建立全国性高等教育外部评估系统的国家。1999年,丹麦政府依据国会法案成立“丹麦评估协会”,该协会是由原来的评估中心转型而成,为独立机构,负责所有教育阶段各领域的质量保障和评估工作。

瑞典于1993年成立“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进行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质量审核活动。教育署负责高等教育的跟踪调查、质量评估、督导、法律权益保护、高等教育信息研究和国际合作。此外,尚未获得教授职位设置权的高校,要设置教授职位也要上报教育署批准。[1]

1996年,芬兰成立了高等教育评估协会。协会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等院校外的第三方机构,协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认证和评估来促进各高等教育机构质量的提高。协会将高等教育评估的目标定位于:“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向高等教育投资者与顾客反映学校的表现与努力,提高学校进行自我评估的意识与能力”。[2]

挪威政府于2002年正式设立“挪威教育质量保障局”,该机构于2003年开始运作。在挪威《大学法》第三章第13条中明确授权由保障局负责评估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体系,并由其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认证。挪威教育质量保障局并不属于政府机构,而是一个在法律架构及教育部规范下行使权责的独立单位。

总体来看,北欧国家的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法律框架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及独立性,这使得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从而转向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高等教育发展。

二、以立法的方式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权威性

1993年,瑞典国会对外颁布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条例》,规定不再由国家主导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而是赋予高校自主授予学位的权力;同时加强质量监控,并修改高校经费拨款政策,开始采用以绩效评估为导向的经费分配办法。自2000年起,瑞典法律明文规定学生有权通过法律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提出诉求,并具有教育决策权。无论是全国性评估或一般性行政教学工作都必须有学生代表参与,学生代表具有决策的投票权。

1995年,芬兰通过了《高等教育评估协会法及其修正案》,从而确立了高等教育评估的法源。另外,1998年颁布的《大学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大学应主动评估其自身的教学、研究及艺术活动,评估时应加入外部访评,并主动公布评估结果”。[3] 根据法律规定,芬兰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参加全国性评估。除了参加机构评估之外,各个高等教育机构还需要参加其他类型的外部评估,以多种方式对机构自身提出质量保障。

1995年,挪威颁布的《大学和学院法》规定了管理公立院校的规则。按照该法律,国家有权决定高校的学位授予、课程、专业设置等有关事宜,同时院校也拥有一些自。如院校可以认证一些私立院校和跨国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院校可以提供不超过120学分的初级学位课程。院校在开设新课程时为了获得批准,必须提交详细的计划书,计划书包括师资能力、课程内容、考试制度、教学辅助设施,如图书馆、计算机及其他一些必要设备的情况。[4]

2002年,丹麦国会通过了保障教育透明性及公开性的相关立法,让学生及家长能充分获得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根据该项立法,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将学校的详细资料放在网站上供大众查询,而且不但要明确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要公开每年级每科目的学生平均成绩,同时必须公开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

三、建立起内外兼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强调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1977年,瑞典高等教育改革使得高校在决策上有了很大的自。1977年-1982年,政府鼓励大学在系的层面上进行自我评估。在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下,系层面上的评估实践取得成功。之后,其引入同行评议的做法,并不断完善系层面上的评估体系。1993年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法》之后,根据政府规定,在所有的院校管理中,建立内部的质量提高计划是内部管理规则之一,而且院校应该每年递交报告,对院校质量提高的成果进行报告。除了将评估的重点从由课程评估转向院系的整体评估之外,近年来,瑞典的一些大学还开始发起专业评估活动,以促进院校自我评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芬兰政府从1986年起,要求各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必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活动进行定期评估,以对其所提供的教学与研究质量负起主要责任。目前,芬兰的主要大学及技术学院一直都在致力于发展并完善其内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涵盖了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在学校一级层面,赫尔辛基大学制定了明确的质量发展策略,设立专门的质量保障指导小组,定期开展系列质量保障活动。在院系一级层面,各院系要根据培养学位的要求,在学校的整体目标任务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对本院系的科研、教与学、社会作用以及支持性活动制定准则,并实施自我评估。需要指出的是,院系一级教与学质量的自我评估是赫尔辛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的重中之重。

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1999年通过了一个管理条例,要求所有的大学必须建立起一个正规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中要有对教师工作的系统评估,包括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自评、所在院系的意见等,其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另外,冰岛《大学法》要求评估院校设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必须包括学生代表。

由于商学院的学位课程大量增加,丹麦于2000年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政府开始规定每个新成立的学院都必须建立起“自我评估机制”,并实施跟踪改善计划。因此,这些专业学院被要求发展自身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包含以下内容:教学方法是否达成目标、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情形、教学评估和学校课程的组成情况以及教师是否持续在职训练等。[5]

挪威政府要求所有高等教育C构都必须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于2004 年1月前完成。建立这一体系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教育质量出现的变化、找出质量薄弱环节、调动校内人员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创造质量文化和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同时,挪威政府还专门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了相关“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有令人满意的质量保障文件;具有揭示质量问题的能力;涵盖从学生进入该专业学习直到课程结束,对专业质量起重要作用的各个环节;包括经常性的学生对教学的评估、高校自我评估及跟踪评估,高校改善学习环境的文件与新专业质量保障的例行工作;有确保质量保障系统持续改进的例行做法。[6]

2.开展多种类型的外部审核评估和认证活动

21世纪以来,北欧国家经过了高等教育扩招后,普遍面临入学门槛降低以及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北欧国家给出的答案是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审核评估。

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协会于2004 年开始尝试推行“芬兰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体系的审查”,规定每隔6年就要进行全国性的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协会认为,质量审查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1.协助各高等教育机构根据本身教学或研究活动制定质量目标;2.对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与合理性进行评估;3.协助芬兰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以符合欧洲质量保障原则,并以此增加芬兰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力。[7]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协会以全面性、绩效性、有效性和透明性作为审查原则,将审核结果分为四类:不存在、初级的、中级的和高级的。审核小组的任务除了分析机构送交的质量保障体系相关证明文件外,还要进行2-3 次的现场访评,以增进对于该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体系的了解。最后,由审核小组提出审核报告书,其内容大致包含:该机构质量保障体系的陈述与发展目标、审核小组提供的建议、审核规范的审核结果,以及是否通过审核。若未能通过审核,审核小组将提出该高教机构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效益、效率及透明性方面的重大缺失,并且要求该高等教育机构重新接受审核。

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以6年一期进行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的审核计划,并遵循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ENQA)所提供的质量保障准则。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瑞典国家高等教育已分别进行了两次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程序的审核。现在的评估重点在于质量保障流程所产生的结果与影响,而且考点不再只是注重书面文件,而是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日常运作。另外,审核计划结束后,评估小组将提出总结报告,以分析各机构质量保障程序的优缺点,并针对个别机构提供建议与反馈。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的大学长将根据报告对受评单位的质量保障程序提出“信心度”判断,结论分别为:“具有信心”、“信心有限”以及“没有信心”。对于结论是“没有信心”的高等教育机构,将会被要求立即整改,并给予一年的时间进行补救。[8]

丹麦评估协会从1999年开始,不仅积极开发各种评估方法和技术,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学科评估、机构认证及质量保障机制的审核等工作,还相当重视后续的反馈和跟踪评价,希望通过对话和沟通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目前,“认证”已经成为丹麦重要的评估方法。认证主要是针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只有通过国家认证,才能使在此就学的学生得到丹麦国家奖学金。认证每4年进行一次,参照13个学科领域的40条标准进行。标准包括:“教学目的与内容、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前景与能力、教育结构、考试制度、招生、师资组织管理、财政、学习辅助设施、内部质量保障”等。[9]认证程序包括院校根据丹麦评估研究所的评估手册进行自评、做出书面报告;丹麦统计局进行劳动力市场调研,以判断毕业生是否在劳动力市场取得了相应的职位;最后由丹麦评估研究所组织为期一天的现场访问,通过与学生、教师、外部督察员的面谈与实际的观察,做出是否认证的最终裁决。虽然有人认为认证与评估、质量保障区别不大,但认证是基于明确、清晰的标准对院校或专业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认证使质量保障更加具有透明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具有可比性,但认证不能被看成是质量保障活动的终结,而应被看成是质量保障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挪威的国家层级质量保障机制主要从“认证”及“认证控制”两方面进行,其中认证包括“机构认证”及“专业认证”;认证控制则包括机构审核和认证修正。依据《大学和学院法》的定义:“认证是指针对高等教育机构,或机构提供的教育是否符合既定标准的专业评估,而且以挪威教育质量保障局委派的外部专家进行的评估活动为基础,同时这也是机构提供该专业教育的先决条件”。[9]

[ 参 考 文 献 ]

[1] 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Organisation[R]. Retrieved Nov. 2014, from http://english.hsv.se/.

[2]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Audits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of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udit Manual for 2008C2011[R]. Retrieved Nov. 2014, from http://finheec.fi/files/147/KKA_1007.pdf:3.

[3] Liuhanen, A.M. (2001). Finland: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of Finnish Universities[R]. ENQA Workshop Reports 1, Helsinki: ENQA:2.

[4] 侯威.北W五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8):28.

[5] Danish Evaluation Institute. Organisation. Retrieved[R].Retrieved Nov. 2014, from http://english.eva.dk/about-eva/organisation:1.

[6] Norwegian Agency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Aims and Tasks[R]. Retrieved,Retrieved Nov. 2014, from http://nokut.no/sw2497.asp:1.

[7]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Assurance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R]. Retrieved Nov. 2014, from http://finheec.fi/index.phtml?l=en&s=98.

篇8

关键词:教师发展;职业瓶颈;教学方式

目前,中国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逐步增加,以南昌工程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2009年,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64%,2012年,该比例上升为71%,到2015年年底,该比例更上升为77%。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增加,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带来新鲜血液,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科研水平较高,能够很好地提升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师面对教学、科研、职称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的转变,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上实现从参与者到组织者身份的转换,是摆在每个青年教师面前的严峻考验。

一、热爱教师职业,要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提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牢固确定人才培养在高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这个工作中,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常有人把教师比作孺子牛,比作蜡烛。北京师范大学王静爱教授认为,更恰当的比喻,是将教师比做梯子,比做桥。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送到知识更高的层次,送到知识的海洋。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奉献精神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缺点。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学生扬长避短,而是要针对每一个学生扬长补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增加默会知识,打好上课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副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2],其中,显性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公共性,而默会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和情境性,默会知识镶嵌于教师的显性知识结构中,是教学专业化的基础。默会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实践当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因此,一个教师的授课是否生动、丰富,是否容易被学生接受,得到学生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默会知识的多少。要积累默会知识,不能满足于只看自己订的一本教材,尤其是工科的专业课老师,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放松个人的学习,只有不断追踪、吸收最新的专业发展,并把这些新的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从而提高授课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全球化进程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挑战,高等教育日益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现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工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低下,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难以协调,这些都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发展中的中国除了以上问题外,还存在其他特有的问题,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教学割裂,重科研,轻教学等,因此,应关注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教学改革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掌握高效沟通艺术,学会与学生交流的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育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高等教育的特点是,老师上课来下课走,上课以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交流时间少。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有独立的人格、思维模式和社会属性。再加上现在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因此,只有与大学生有效沟通,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北京师范大学胡志峰副研究员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掌握高效沟通的艺术[3]。面对学生时,我们要学会倾听,推己及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正面的语言给予正能量的反馈,从而转化冲突。做学生的知心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五、做好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积极应对职业倦怠

现代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如南昌工程学院有新进教师“导师-助教制”,帮助新进教师尽快熟悉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学习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进行备课,如何批改作业,如何进行课后辅导,等等。这一系列制度都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在发达国家,教师发展运动开始得更早,相对更加成熟有效,如,在美国就有未来师资培训计划、教师共同体等,多元化的教师发展体系不仅能够满足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诉求,如,在新教师起航阶段的引导,在职业倦怠期的纾解,高原期的提升等,而且能够满足教师多层次的需要,如,可以为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发展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体系,更好地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帮助教师在整个工作时间内更好、更快进步。

六、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信息时代,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带来教学史上的革命。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中,甚至不再局限于校园里,只要有互联网和终端设备,每个人就随时随地接受大师的教学,这个教学过程不是短期的,只要个人有兴趣,就可以在网络上系统的学习每一门感兴趣的课程。MOOC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很大,我们要正视MOOC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并要善于利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把它为己所用,借助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4]。“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在三尺讲台传播知识传递文化,同时收获了学生的尊重。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应树立理想、摆正位置、虚心求教,集众人之智,采众家之长,补一己之短,帮助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能力,努力做“中国好老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

[2]迈克尔•波拉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马歇尔•卢森堡,著.阮胤华,译.《非暴力沟通》.华夏出版社,2009年.

篇9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历史

现代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诸如道德、心理、基础与视野等方面都离不开必要的人文教育,因而也可归于人文素质的范畴。所以,在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是其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在我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同时更要求道德、观念、心理等方面的“软件”的现代化,汤因比就曾认为,在不同文化相接触时,“硬件”是最易于转移的,而“软件”,则是最具排斥力的。

一、关于“人文”的历史回顾

西方“人文”思想的最初萌芽产生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中最好的”,至于教育就在于“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适当地根植于儿童的心灵中”,引导他们“恨你所应恨的,爱你所应爱的”,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即“获致了理性”。

古希腊的人文传统被漫长的中世纪神学中断后,于十四至十六世纪又为发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学者所掌握,成为向封建势力进攻的利器。文艺复兴“复兴”了古代灿烂文化艺术,并开始了新文化的创造,这即“人文主义”世界观。它打击神的权威,讴歌人的能力和作用,它颂扬、肯定“人”的一切,这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人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自然科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三大定律,培根的归纳法等等。然而,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尚未赢得独立地位,它混迹于人文科学的庞大体系之中,被人文主义者用来证明人性之伟大,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以此来打击“神”的尊严。

当代,许多西方国家在饱尝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极端发展、对自然无情掠夺的恶果后,纷纷到东方的古老文化传统中寻求“灵丹妙药”。于是就有“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国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诸种说法,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热从国外返销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思潮也在世界蓬勃兴起,并且有新的特点。在人与人关系上,由古典人文思想的指向自我转而指向他人,提出关心他人、集体乃至全球生存的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把道德原则延伸至自然界;对于科学主义,更是采取包容而非排斥态度。

纵观“人文”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看出,其“人文”的本质在于对人性的探索、培养和发展。而实现人性的主要手段——人文科学则具双重含义:从广义上讲,囊括包括科学在内的学问,现在大学科的提法即源于此。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校长S.B桑普尔认为:“真正的文科教育——即对大学生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体育、历史、数学、科学和技术,不管他们将来成为历史学家、管理人员、工程师、作家或物理学家。”从狭义上讲,人文科学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概念,它对于人、自然的看法只限于这样一些学科: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精神学、思维学、文字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其特点是:(1)以人为中心的知识;(2)以整体理解来把握;(3)内容涉及人的道德、价值、文化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4)是人类的对于自我的理解;(5)是人类精神的创造与想象,偏向非实用性;(6)求善求美,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和意义的真正表达。

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法》总则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世纪之交,千年之交,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过于注重功利性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教育界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行将会引起我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80年代后期,是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物。即便查遍近10多年来出版的教育类辞书,诸如《教育大词典》、《世界教育词典》等,均无“素质教育”的条目。“素质教育”这个新名词是怎样出现的·究竟谁是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术语第一人,现在难以考查。现在查到的最早提出人才“素质”教育的时间,是在1984年6月号的《教育研究》上。紧接着,该刊在8月号上,又刊出了全民深入探讨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素质”的长篇文章。

篇10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到高等院校的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1.1管理模式陈旧

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存在教学管理模式陈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重视管理本身发展。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的重点还是在于教学本身,对于管理本身的发展却不重视,这导致管理模式发展速度缓慢;二是效率不高。部分学校由于采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从而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2管理体制僵化

管理体制不灵活、运行过程僵化这也是阻碍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依赖科层化管理。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城府部门管理较为相似,相关的规定以及限制较多,这导致部分老师过于依赖科层化管理,无法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二是教学管理没有活力。由于各项规定制度化,因此,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也被压制,教学过程中没有新意,管理没有活力。

1.3管理措施疲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中,管理者每天都在忙于行政事务的管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结合现阶段高校的实际情况。

2.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本章节结合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2.1优化课程结构

本文认为要想进行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我们要从教学本身入手,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举措。首先,我们要建立课程管理组,组员要包括教授、讲师以及学生、行政人员等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需求以及课程开设所需要的条件,从而为优化课程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开设综合课程。

2.2借鉴国外教学管理经验

与其他国家高校的教学管理情况相比,我国的缺点主要是实践教学没有充分进行,因此,本文认为国内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还应该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从而加强对高校教学的管理,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2.3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是必须进行的措施,主要做法如下:一是组建教学管理领导小组。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学管理的领导小组,以各院系院长为小组负责人,各个系的学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加强对各个院系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监督,增强小组执行效率,促进信息化教学管理;二是要完善管理机制。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将信息化教学管理进程进行公开,同时将监督责任落实到领导小组成员。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