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移动通信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移动通信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

篇1

一、我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结构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独家垄断时代的结束,从此我国通信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信市场由垄断逐步走向竞争。1999年2月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随后,政府又给网通公司、铁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颁发了牌照。2001年底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北方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至此,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市场初步形成。其中,中国移动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即领导厂商。两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价格战,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目前我国通信运营商已经陷入了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使得运营商们把降价作为其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降价扩大了通信业的整体市场,但由于ARPU(用户每月平均消费值)的降低,运营商的总收入并没有上升。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并不是一定非合作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结果显然胜过不合作的结果,运营商之间应该合作。

二、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下面我将以“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国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根据一般看法,市场份额高的领导厂商由于销量大,生产规模就大,平均生产成本可能更低,因此在竞争中会处于有利的、主动的地位,甚至可以以低价格将竞争者挤出市场。但中国移动通讯服务市场的价格战却与一般看法正好相反: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联通往往主动降价,而中国移动则处于守势,价格战也因此呈现出“联通挑起,移动跟进”的特征。虽然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数都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双方用户市场份额的差距却不断缩小。运用博弈论方法可以对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垄断服务市场运营商之间存在的价格相互关联性和依存性进行研究。博弈论起源于应用数学,它主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是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在商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商业运作是和平的另一中表象,商业中的和与战是合二为一的。单纯的竞争只会破坏市场,只有通过竞争与合作,才会实现双赢的效果。博弈论为双方提供了崭新的游戏策略。当人们的利益相互依赖时,博弈论就会通过系统的方式解决策略问题。策略和行为的博弈可以是不合作行为,也可以是合作行为。非合作型博弈行为表现为各自的独立行动,而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形成价格合谋。

1、不合作竞争模型。图1支付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两公司的市场占有比例虚拟形成的。在此,我们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到,(降价,降价)是一个占优均衡,即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无论对方采用什么策略,降价都是其最优选择。由于本博弈是一个非合作博弈问题,且两博弈方会按照个体行为理性原则决策,因此虽然双方采用降价策略的均衡对两个博弈方来说都不是理想的结果,但因为两博弈方都无法信任对方,都必须防备对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谋取利益,所以双方都会是无法实现的。即使两寡头都完全清楚上述利害关系和响应的效率意义,也无法改变这种结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正如两个没有条件串供的囚徒一样,双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形成协议定价,共同瓜分市场,在目前双寡头的市场形势下,必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协议注定是脆弱的,即使能够达成,一旦有一家或几家分公司在做决策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破坏协议,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君子协议”必将荡然无存。

2、合作竞争模型。从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能够合作,采用(不降价,不降价)策略,两个运营商的收益都比恶性的价格战高。其中,移动得到8000,联通得到4000,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二者更好的选择,合作的结果明显优于不合作的结果,理性的企业应该选择合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恶意的价格战频频发生,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运营商应该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两者实现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他们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说,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囚徒困境”的博弈就可以实现合作:第一,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穷多次博弈中,选择背叛者即使在第一次的投机行为中获得利益,他也将会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对方的报复。第二,参与博弈的人数少而稳定,每个参与者所感觉的风险减少,并在不断的合作中将风险减少至最小。第三,有严格的外部约束机制,惩罚博弈中的违规者,如在“囚徒博弈”中,两名嫌疑犯均受到威胁,如果选择坦白,他们将会被判刑,那么两个囚徒就有选择合作的可能。

参与博弈的两大运营商选择合作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好处,反之,背叛将会招致打击报复,他们谁也没有勇气去脱离这种合作的关系,因此,在无限次重复博弈情况下,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意义就在于,两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预见期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之间的竞争关系要一直维持下去,而且,这种竞争基本等同于无限次重复博弈。因此,从双方的长远利益考虑,他们更愿意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第二,在移动通信业内只存在两家运营商,他们相互之间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第三,政府可以干预或限制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三、小结与启示

1、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之间强劲的较量和施展竞争策略给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撒了一把催化剂,使得这个市场的火焰已经燃烧到白炽化的状态。价格战没有赢家,其最终后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甚至伤害整个行业。无序的价格战除了会使运营商的利润下降和发展减缓外,还带来了畸形的市场发展和扭曲的竞争心态。

2、根据“无限次重复博弈可能产生合作行为”可知,只要“囚徒困境”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博弈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选择合作来获取更大的利益。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从数量型竞争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利润型竞争转化,市场已渐趋成熟,在这样的寡头垄断市场中,任何试图单方面对市场重新变价洗牌的行动都是不现实的。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是一种零和博弈,有一个成功者就会有一个失败者,而对利润的追求则是正和博弈,可以通过合作达到双赢。对我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应该转变竞争战略,摆脱价格战的泥潭,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创造显著的竞争优势。

3、对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构造差异化经营方式,注重品牌向导,进行品牌竞争,在品牌竞争中取得先机,更为上策。中国移动推出“动感地带”、“全球通”、“神州行”三大品牌,进行品牌推广,把竞争从价格战的泥潭引领到品牌竞争的高层次,也为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勾画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模板:发展品牌,做移动通信专家。而中国联通也不甘示弱,大力推行“CDMA”、“新时空”等业务,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业务。同时,中国联通开辟了电信企业聘请明星做代言人的先河,与姚明联姻,聘请他做联通“CDMA”的品牌代言人。

4、对待价格问题,既有实现合作的必要性,也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从理性方面来说,合作应该是双方的最优决策。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时常发生,为什么实际情况与理论不相符合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得出运营商实现合作结论的隐含条件时,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虽然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但是其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针对我国移动业状况,体制改革深化需要适度理性的竞争和互助的合作。运营商之间进行广泛合作,在竞争中合作,靠合作而竞争,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通信网络的整体效能,提高双方通信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共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各自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摆脱“囚徒困境”的困扰,实现双赢的良好愿景。

篇2

我国移动通信目前仍以极高的速度在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到2001年9月,我国电话用户从2000年9月的2亿户到目前已突破3亿户,即在1年之内增加用户1亿户。发展速度世界罕见。其中移动电话用户中国移动"全球通"用户为9580.2万用户,联通移动用户为3490万户,共计超过1.3亿户,普及率为10%,居世界第一位。据预测,到"十五"末期,我国电话用户将超过5亿户,普及率将达到40%。其中固定电话为2.4~2.8亿户,占世界总数的1/5,居世界第一位。移动电话为2.6~2.9亿户,占世界电话用户1/4,居世界第一。移动通信用户数将超过固定用户数。届时,固定电话的用户普及率为18%,而移动通信的用户普及率为21%。中国将是名副其实的通信大国。

从中国移动通信终端市场的发展来看,据有关专家分析,今后3~5年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到2005年,移动终端的销售额可达到1200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2000年全球10%的手机是在中国制造的。移动市场对中国GDP所贡献的产值,到2005年将达到6000亿元,在全国GDP中占6%~8%。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包括三部分,即运营服务收入,手机终端销售的产值及运营商网络建设的投资。

国家决定,我国CDMA移动通信网络由联通负责建设和经营。它将达到5000亿元的整体市场规模。在"十五"期间联通投入CDMA项目的资金达1000亿元。国家计委决定,19家企业获得了生产CDMA手机的资格,它们是:波导、科健、中兴、首信、TCL、海尔、东方通信、康佳、南方高科、中电通信、大唐、贵州振华、浪潮、海信、大连大显、南京普天、天津电话设备厂、厦华以及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按照联通的规划,5年后CDMA手机用户将达4000万左右。

以上简单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但应该看到,世界先进国家的移动用户数占人口总数的20%~65%之间,而对于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现在只占10%。因此,无庸置疑,在今后10年内,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移动通信仍将高速发展,形势大好。

2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运营商的进入和产品低关税的涌入,将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当然,同时也会有大量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也会带来促进作用。审时度势,我们只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和策略迎接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总地看来,我们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对待。

第一,对于在我国目前也广为应用的2G和正在兴起的2.5G的发展,应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大力促进其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和占领现有的移动通信市场。

第二,WTO和3G同时到来,我们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兴利除弊,以积极的态度迎接WTO和3G的到来。

第三,建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即制造业),仍然是发展我国移动通信带有根本性和战略的任务。及时开展关于未来新一代移动通信(或4G)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切不可轻易放过。

下面,对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3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大力促进移动通信的推广应用

我国目前正处在2G的发展阶段,已有1.3亿用户,占世界第一位。但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移动主要发展GSM系统,现在已有9000万用户,很快将超过1亿用户。继续发展GSM无疑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有利方针。对于中国联通,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和发展CDMA网络,2001年将达到1550万用户容量。可以预期,今后10年它将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CDMA网有利于解决频率资源紧张、基本建设投资巨大和用户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等实际问题。我们2G发展的一个可能的格局是GSM与CDMAIS-95平分秋色,同步发展,这对于各方面来说,都是有利的。

2.5G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建设目前已覆盖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25个城市投入试商用,容量达到40万户。面临3G能为人们提供高达2Mbit/s的数据率和传送多媒体信息的挑战,人们致力于使2G采用一些改进技术以达到提高数据速率的目的。从而产生HSCSD、GPRS和EDGE等一系列GSM的演进技术,采用信包(分组)通信技术,可提供E-mail、ftp、电子商务等服务。目前运营商推出2.5G也是出于可以尽快满足市场对移动数据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为向3G过渡做了技术上的准备。目前已有爱立信、西门子等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推出数款GPRS手机。厦新公司也推出一款GPRS手机--A8698。另外,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也纷纷出台自己的GPRS产品。但不必讳言,一个窄带系统用来传送宽带业务,即传送高速数据和多媒体业务,是力不从心的,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在已推出GPRS手机的地区已出现了上网速度慢和影响电话通话的情况就是证明。因此,虽然2.5G有一定发展空间和时间,但终究是一种过渡技术,当人们需要在移动中大量传送高速数据和多媒体信息时,他们将很可能会选择具有宽带特性的3G系统。

总之,对国家来讲,无论是继续扩大2G的应用和发展2.5G,都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以避免顾此失彼,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移动通信的推广应用。

4兴利除弊,迎接进入WTO及3G的到来

我国加入WTO,这对于我国进一步开放、发展经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电信业,特别是移动通信的运营业和制造业无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指的是我国面临国内外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采取正确的措施和策略,我们将在竞争中取胜,求得更大的发展。所谓有利有弊,是指如果在竞争中有所失误,则将严重影响我国运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所谓利大于弊,指的是无论如何,国外资金、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经验的大量流入,为我国移动通信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条件,总体上说,我们将赢得这场竞争。

同样3G从CCIR提出到今天已15年了。经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标准之争,应该是初见分晓的时候了。世界上各国对3G发展的必要性的共识也是不容质疑的。现在的问题是3G付诸实际商用是否能达到人们预期的性能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目的和要求。我国对3G的发展应该说起步并不太晚,但决心不大,投资强度不大,动作力度也不大。在国家"863"计划和"九五"计划中均有所安排,也有了喜人的成果并提出了TD-SCDMA标准,但与国际上各大国相比,差距较大也是不能否认的。因而,大力发展3G,仍然是我国发展移动通信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其出发点主要是:

(1)大力发展3G是建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和占领未来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一次难得的机遇。

(2)应把发展3G与发展2G结合起来一同加以考虑,使二者既能满足当前国内市场的需求又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3)容量和频谱利用率的问题是发展移动通信的根本性问题。应尽量采用先进的频谱利用率的系统。3G的基本技术是宽带CDMA技术,因而是有很大优势的。

(4)我国未来2G的发展可能是GSM与CDMAIS-95平分秋色,因而对于3G的三种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及TD-SCDMA均应发展。

(5)我国发展3G应与建立生产制造业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注入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国家要加大投入,使移动通信真正成为国家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5发展未来新一代移动通信(4G),建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

3G尚未商用,为什么人们已开始关注发展4G呢?应该说,这种关注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代技术的发展,要经历提出、研究、实验、形成标准、批量生产直至最后到客户手里,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1G、2G、3G的发展都是如此。估计4G的发展没有10年时间是不行的。中国3G的应用估计可能要到2005年左右。到了2010年左右4G可能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一般认为,新一代的产品无论在技术上和应用上都应比老一代的产品有"革命性"的变革。因而4G要比3G有明显的进展。目前对4G虽然尚无明确的定义和规范,但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4G应比3G数据传输速率高一个数量级,达到20Mbit/s~150Gbit/s。

(2)主要采用更宽的频带,即以广带(Broadband)为基础的技术。

(3)应具有自适应系统分配和适应变化的业务流和信道条件,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和灵活性。

(4)能综合多种网络结构,如固定、移动、广播网络,并能加以控制。

(5)能满足不同用户不同业务和码率的要求。

篇3

一、出借、转让、出售身份证

从法律角度看,公民对自己的身份证有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的义务,如公安部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40条就规定:“公民应当随时携带并妥善保管居民身份证”。因为居民身份证是公民身份的法律象征,其法律意义等同于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营业执照或公章。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法人出借自己的公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介绍信,将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公民出借(包括转让和出售,下同)自己的身份证,并且对其使用范围未作限制,就是允许或者授权借用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当然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借用人借到身份证后,如果以出借人的名义购买了手机,由于出借人直接与移动通信部门建立了服务合同关系,而且这种法律关系是合法有效的,法律后果将由出借人自行承担,因为此时借用人是以人的身份出现的,至于购买手机以后是否由本人使用,不影响出借人的缴费义务,因为服务合同并不限制手机户主将自己的手机借给他人使用。例如大渡口区某厂下岗女工陈女士,去年8月20日下午收到一张重庆市移动通讯公司永川分公司11日寄来的催缴手机欠费通知,要求其缴纳手机话费等5120.3元,过期不缴,将从当月21日起,以每日3‰计算滞纳金。后经陈女士回忆,上年8、9月的一天,与她在同一店里打工的张某曾经将她的身份证借走了10多分钟,当时她正在生病,丝毫没有在意,问题就出在这上面。

如果借用人借到身份证后,还是以自己的名义购买了手机,而只是将出借人的身份证作为担保,那么借用人应当自己承担民事责任,而出借人对自己的行为则承担担保责任。

二、遗失身份证

有一种观点认为,身份证遗失后如果及时到公安机关挂失,就可以免除遗失者的民事责任。笔者认为,从法律上看,由于公民自己妥善保管居民身份证义务的存在,公民在遗失身份证这件事上有一定过错,身份证遗失后流入社会,其证明功能从法律上讲并不因为向公安机关挂失而丧失,换句话说,遗失身份证的公民如果挂失后找回原来身份证的,原来身份证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对于一般的社会民众和单位而言,在进行民事交往活动时,只有辨明和判断身份证真伪的义务,而没有审查公安机关颁发的证件的权利。

从法律关系上看,身份证所有人与移动通信部门建立了一种服务合同关系,这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身份证的拾遗者拾到身份证的行为本身不构成违法和犯罪。但是拾遗者却用拾到的身份证进行手机盗打活动,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盗打手机话费数额达到一定额度时将以盗窃罪论处。由于拾遗者是以身份证所有人的名义进行盗打,因此直接侵害了原身份证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原身份证所有人除有权要求有关国家机关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外,还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犯罪行为给自己造成的损失要求赔偿。

与出借身份证不同的是,拾遗者使用身份证并未取得遗失身份证的人的授权和同意,因此在处理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民事责任划分时,要正确处理身份证的保管责任和商家审查身份证真伪责任的关系。例如去年11月,江北易女士接到移动通信寄来的一张3000多元的手机缴费通知单。易女士来到移动通讯局查询这笔话费的由来,发现去年2月不知何人用她遗失的身份证购买了手机卡,话费和滞纳金累计已达3000多元。易女士拿出曾经报案的某市雨花村派出所的证明,把遗失身份证等情况,向移动通信说明后,对方答复:因为易女士遗失身份证后没有刊登遗失启事,她原来的身份证属于有效证件。所以这笔话费仍然应当由易女士自理,但考虑到情况特殊,可以减免部分滞纳金。

三、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

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12月23日,某市巴南区移动通讯公司一纸电话欠费催缴通知,让27岁的江津生意人黄先友吃惊不小,因为以他的名义购买的135、136手机SIM卡竟然多达8张,这8部手机在2006年7月~10月使用,总计打了近5万元话费后,因为没有缴费而被停机并寄来了缴费通知。话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这8部手机都是用黄先友的身份证复印件购买和挂帐使用的。而黄先友则说,他的身份证从来未遗失和转借他人使用过。

如本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均属实,这就是一起典型的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案件。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是一种违法行为,对于此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里存在两种情况:

1.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者为购机者本人

在这种情况下,购机者首先与移动通信部门建立服务合同关系,这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由于购机者在建立这种民事法律关系时具有欺诈性,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这种民事行为是一种无效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应当由购机者本人承担。购机者利用这种无效民事行为取得的手机电信号码使用权无效,使用手机产生的话费等费用是一种盗窃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处理身份证被非法使用者与移动通信部门的民事法律关系时,由于身份证被非法使用者已经不存在身份证的保管责任,而移动通信部门亦无过错,因此应当按照《民法通则》规定的公平原则来处理。在司法机关追究购机者的刑事责任过程中,身份证被非法使用者和移动通信部门均有权要求购机者对犯罪行为给自己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2.商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

移动通信部门有许多商,商在进行手机经营过程中有使用他人身份证的便利,如果商利用这种便利非法使用他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将与购机者本人一起对移动通信部门构成欺诈,在认定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时,与第一种情况基本相同。

在处理身份证被非法使用者和移动通信部门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时,两者亦均无过错。但是,商作为移动通信部门的授权者参与欺诈活动,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盗用、伪造身份证

从客观上讲,盗用、伪造身份证的情况应当是存在的,但是从目前反映的案例来看,由于消费者没有提供有关的情况,公安司法机关介入的力度又不够,目前还没见到相关的典型案例。

从法律上看,盗用、伪造身份证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当由公安、司法机关依法予以打击和惩处。情节较轻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盗用、伪造他人身份证进行其他犯罪活动,触犯了其他罪名的,应当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予以惩处。根据《刑法》第265条的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话号码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按照《刑法》第26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盗窃满500元即构成盗窃罪,3万元以上即构“数额特别巨大”,最低刑罚为10年有期徒刑。

五、民事问题的解决

“恶意欠费”的核心问题是话费现在由谁承担的问题。总的说来,在因居民身份证而产生的几种“恶意欠费”问题中,出借身份证者由于主观过错较大,应当承担全部或者主要的民事责任;遗失身份证者主观过错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没有履行好法律规定的保管责任,也应当承担主要的民事责任;身份证复印件被非法使用者和被盗用、伪造者主观上无过错,应当按照公平原则来处理。

也许有人认为,公安部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40条虽然规定:“公民应当随时携带并妥善保管居民身份证”,但是并没有规定相应的承担法律后果的方式,也就是说,没有明确规定保管责任是一种什么样的责任。这里有一个法律的调整方法和法律部门的分工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只是行政法律关系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时附带强调一下,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应当如何追究犯罪,应当依照刑法来处理。对于民事责任问题,居民身份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只需要规定有这种责任后果存在就可以了,具体应当怎样承担责任,应当由相应的民事法律来调整,如果民事法律没有相关的规定,应当根据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来处理,居民身份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不可能代替其他法律对一切问题都作出规定。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手机“恶意欠费”问题的最大受害者无疑是消费者。因为第一,消费者一般名义上都与电信部门存在服务合同关系,如果要证明这种法律关系不存在,证明责任在消费者一方,而消费者要证明自己的无辜性,大多只能依靠公安司法机关的力量;第二,该问题大多已经涉嫌刑事犯罪,按照刑事优于民事的一般司法原则,消费者只有在刑事罪犯被追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获得后才能使自己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第三,在引讼时,消费者要证明商或者移动通信部门主观上存在过错也比较困难。

篇4

关键词:4G;电信运营商;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2月4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即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均获得TD-LTE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随着我国正式发放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开发中国第四代手机通信技术, 中国移动获得130MHz频谱资源,分别为1880 -1900 MHz、2320-2370 MHz、2575-2635 MHz;中国联通获得40MHz频谱资源,分别为2300-2320 MHz、2555-2575 MHz;中国电信获得40MHz频谱资源,分别为2370-2390 MHz、2635-2655 MHz。 这注定不是一片坦途,反而会迎来惊涛骇浪的考验,下面本文就尝试分析一下运营商将要面对哪些竞争,以及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四代电信网络涵盖了数以十亿计的海量用户,和大量的扩展业务,这块大蛋糕必然引来各路竞争者的垂涎。所以首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三家运营商就要面对内外多重综合竞争的压力。所谓内外多重综合竞争:一方面要扛起树立中国自主通信品牌的大旗。回首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我国移动通信从此步入3G时代仿佛就在昨天。而4G到来的今天,该革局仍未有改变。而且,随着中国采用TD-LTE技术这一中国主导的,已获得了国际认可4G技术标准。这意味着,我国电信运营商要拿出过硬的技术和高品质的服务,并且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随时做出调整,这样才能树立消费者对中国电信业品牌的信心,否则就会面临消费者的不满和国内外竞争对手要求市场进入的两面夹击的尴尬,甚至导致行业重新洗牌;另一方面,同行业内部随着新领域的拓展,业务的竞争,服务产品的推陈出新,各电信运营商彼此之间也会展开激烈竞争;除此之外,还要防备各种网络服务提供商,插手传统电信服务的竞争(如微信)等。那么,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电信运营商要在未来的市场中取得有力的竞争地位,需要建立一个高效、高可控性的营销渠道体系。电信运营商通过渠道模式设计,对自身业务、用户和市场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渠道种类和模式的组合,从而实现精细化营销和管理,使之在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中发挥出更高的效率。一旦成功地建立起这样一个渠道体系,就可针对市场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容加以应对。

电信运营商要面对是否向互联网运营商角色转变的抉择。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化,单纯的通信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消费的需求。而4G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基于数字宽带技术,数据传输速率高,网络兼容性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是高度自组织、自适应的网络。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同已有的移动网络相比具有根本性的优点,即: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互联。未来电信运营商将不得不去,越来越多的进入网络服务领域来拓展自身业务,如数据挖掘,云计算等。中国移动已适时提出了“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的战略,并预见到云计算在未来信息服务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从2007年启动了“大云”云计算研究和开发计划,是国内最早介入云计算研发和实践的企业之一。未来谁在这些领域更早布局耕耘,将决定今后的成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物资流动也在被互联网所兼容,根据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的预测,人类正在迎来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联网时代,4G 移动通信技术将实现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物流功能,有效实现物资流动和互联网沟通。

网络运营商将要面对因4G的开放性而产生的大量安全风险。①一大批外部接入点夹带着同行运营商、第三方应用软件提供商、公共网络,即通过许多不同的技术访问一个设备,各种安全技术不能充分的交互作用,潜伏大量安全漏洞。②多个服务提供商核心网络基础设施共享,这意味着单一供应商的纰漏可能导致整个网络基础设施的崩溃。③如果第三方能伪装成合法的用户,那么会发生服务盗窃和欺诈行为。新的终端用户设备同样也会成为恶性攻击,病毒,蠕虫和垃圾文件,电话等等的来源。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电话的垃圾邮件(SPIT)和新型的VOIP垃圾邮件就像今天的垃圾电子邮件一样,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光靠电信运营商自身努力,恐怕难以解决全部问题。建议电信运营商能够借鉴当前成功的网络安全模式,在增强自身技术实力、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积极拓展跨行业合作,密切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充分整合互联网资源,才能应对未来安全领域的挑战。

总之,中国电信迈入4G时代,对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中国电信运营商们应该趁势而上,大有作为,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为实现电信领域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云龙.3G和4G网络的对比,电子测试[J],2013(10).

篇5

2G:移动手机第二代,开始于90年代,大部分技术目前都在应用中,以GSM、TDMA等数字手机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数字语音解码。

3G:移动手机第三代,指手机向个性化、移动多媒体应用服务方向的发展。它具有多种功能,如:蜂窝电话、发送E-mail、传真、召开视讯会议等。

CDMA:英文全称为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码分多址技术,指应用到2G或3G无线通信中的接口方案。

W-CDMA,即宽带CDMA,属于3G无线技术,可为移动无线装置提供高于目前市场的传输速度。

20年前,“手机”这个概念在中国老百姓头脑里,就像“电脑”概念一样陌生。过了10年,手机由“概念”转化为实物的“大哥大”,虽然显得笨重,但其神奇的功能已经让用户惊喜不已。今天,手机和电脑都已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深深扎下根,并且进入了普通人家,就连小孩子也懂得玩电脑和打手机。在信息社会时代,尖端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手机从1G向3G的发展,正好反映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的那种密切的互动关系。

全球升温 热炒热卖

3G手机可谓是现代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理想产物,和以前的1G、2G手机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人们从外形上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出一款手机是否是3G:有一个超大的彩色显示屏,往往还是触摸式的。从功能上看,3G手机是包括标准的制定、系统网络、终端应用开发等在内的一个整体概念,高速度、多媒体和个性化是其鲜明特点。具备强大功能的基础是3G手机极高的数据传输速度,目前的GSM移动通信网(2G)的传输速度为每秒9600字节,而第三代手机最终可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度为每秒2M字节。

3G手机的未来不是梦,其广泛的用途和诱人的前景,使得3G手机一问世便在全球骤然升温。在欧洲,已有11个欧盟国家发放了3G许可证,其中,2000年4月英国首开许可证拍卖记录,五张3G许可证的拍卖所得高达360亿美元;接着德国政府更胜一筹,拍卖6张3G许可证竟获利450亿美元,创下天价纪录。

在亚洲,日本与韩国率先发放了3G许可证,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发放许可证的姿态。在尝试推广3G移动服务方面,韩国和日本领先一步,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大约逾700万的韩国用户开始使用3G的替代技术CDMA2000,通过移动电话和朋友聊天或交换图片。日本用户对3G服务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日本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已于2001年10月1日开通全球第一个3G服务,它还通过互联网公布了招募首批3G服务试验者的广告,结果在短短一周内,共有14.7万人提出申请,比所需要的试验者数量超出了近40倍。目前逾5000万日本人通过手机上网。

在3G手机热“炒”热“卖”的背后,是高技术创新的推力驱动3G市场,是市场需求的拉力加速3G商用进程,是IT产业高额利润回报的诱惑,是对多媒体通信技术服务于社会的乐观估计。因此,世界电信业的巨头们在一片利好声中迫不及待地把目光锁定在3G手机及3G移动通信设备上,在研发、推广及获取3G许可证方面不惜血本。

遭遇寒流,资本信心不足

但好景不长,一度被热炒的3G如今类似网络经济那样已遭遇寒流:全球各地3G牌照价格一跌再跌,芬兰电信更是硬着头皮把已经买到手的3G牌照又退还给挪威政府。欧洲最大的移动网络营运商沃达丰将3G互联网服务推迟到2003年,欧洲大部分地区要到2004年才能推出3G网络。阿尔卡特、飞利浦等手机厂商正急于从3G业务中抽身而走。德国电信股价曾下跌了60%,法国电信股价重挫40%,英国电信的市值也将近削减了一半。美国移动通讯软件业的龙头老大――无限网际系统公司(Openwave Systems Inc.)去年第三季度业绩缩水,导致公司裁员13%。

3G降温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3G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不够成熟。如日本的DoCoMo公司在推出3G试验服务的翌日便出现了技术故障,从个人电脑上发出的电子邮件无法向移动电话传送,并且发送图像数据的高速数据通信系统还不稳定,无法保证通信质量。二是内容与应用的匮乏。3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无线数据业务方面,但它目前还没有“关键业务”,即离开3G技术就不能实施的业务。加之每一种新技术的换代时间大约是10年,全球GSM手机用户(2G)已达到6.84亿,占手机用户总数的近70%。因此,要想让手机运营商和2G用户在短期内迅速将兴趣转移到3G手机上是不现实的。三是当前3G发展还面临着标准不统一的难题。尽管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终于从众多的标准中确定了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并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IMT-2000),但这三大主流标准的每个版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差别,这就给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带来了困难,他们难以选择一个版本的标准来开发生产设备和商用。四是国外运营商大肆炒作,哄抬许可证拍卖价格,使得3G的牌照拍卖达到了天价,运营企业负债累累,加上IT行业的缩水,使得资本市场对电信市场信心不足,打击了运营企业发展3G的积极性。

韩国民魅力,中国是希望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出现3G主打手机市场的局面,但韩国在普及3G手机方面可谓一枝独秀。目前全球生产3G手机设备的厂商中,韩国厂商居多。今年6月,第七届3G大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三星和LG的展台上人们可以看到韩国很多款魅力迷人的3G手机,彩色屏幕、内置数码相机、BREW平台支持各种下载游戏和软件、高速无线上网,让人大有手机世界已经改朝换代的感觉。来自韩国的数据显示,相对使用传统网络而言,通过3G网络,电信运营商能够从每一位用户的信息服务中获得多达6倍的平均收入。

韩国在3G移动通信技术上的领先并非偶然。首先是韩国人具有超前的市场眼光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其次是韩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采用了免费赠送手机的方法来发展用户,采取了政府补贴的办法来销售手机。再有,手机话费低廉也是促成韩国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韩国在开发3G手机的过程中,始终采用3G标准之一的CDMA2000。由于该技术标准最合适实现现有窄带CDMA向3G的平滑过渡,成本又较低廉,因而韩国开发3G手机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发展3G业务乏力。欧洲3G牌照售价太高,使运营商无法承受,造成全球3G推迟商用。美国3G规划混乱无序,目前总共运行着四种互不兼容的通信网络系统,因而需要花费5年~7年的时间才能在美国本土大规模应用3G标准。

如果说在CDMA发展版图中韩国是样板,那么中国就是希望。目前,中国移动用户已超过1.7亿户,不论是用户总量,还是每年净增用户量都位居全球之首。我国政府对3G的研发非常重视,在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下,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掌握了一大批核心技术,完成了W-CDMA和CDMA2000-1x现场试验系统的研制,并提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标准TD-SCDMA,该方案将当今国际领先技术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融于其中,具备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成本和较大的灵活性,很具竞争性,所以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发展3G的三大技术标准之一。最近国内设立TD-SCDMA论坛,大批外国厂商参与其中,并表示支持TD-SCDMA,主要是冲着中国未来广阔的3G市场而来。随着我国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加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望于2004年前后实现移动通信产业核心技术的重要突破,从而实现我国移动通信产业质的飞跃,中国人在未来几年内拥有3G手机的梦想即将实现。

浪漫憧憬

理想和需求是人类科技不断进步的动力,有了无线移动通信的理想,才会有手机这个全球通信市场需求量最大的高科技结晶。如果说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为我们展示了微电子技术的神奇魅力,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增添了沟通的彩虹,那么第三代手机(3G)则将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行为造成不小的震撼和冲击。

手机从2G走向3G,类似于当初电脑从Dos字符走向Windows图形影像应用。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2G手机,主要功能是语音通话和收发短信息,尚缺乏移动多媒体服务应用(MMS)和个性化服务这两大功能。

3G手机在新世纪的发展,已经向人类展示了下面这一幅幅令人心动的情景画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手机应用功能的看法:

你早晨醒来后,首先对你的3G手机一“声”令下,它就会启动自动工作的煮蛋器、微波炉和咖啡机。等你起床后,可以边吃早餐边从3G手机上接收当天新闻、了解天气状况,并可通过无线家庭网络使其显示在笔记本电脑上。上班出门时你可通过手机指示激活保安系统,协助锁门和开关电源等。

在办公室,你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通过3G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传输多媒体信息,并从电脑中下载软件或信息、发送E-mail、进行信息检索、查询股票交易信息等。另外还可以用3G手机召开视讯会议、接收家中摄影机传来的监控画面。

下班前,你可以用3G手机控制家中的空调以调节室温、让微波炉做饭、让冰箱解冻食品等。电冰箱上配备的感应器,可以计算里面还剩几个鸡蛋、牛奶过了保质期没有,并将需要管理的资料信息依你的设定定时传到手机上,提醒你下班时记得购买需要补充的用品。

在节假日外出休闲,你可用3G手机收发影音短信、交通信息、欣赏经典电影片段、MTV和MP3等,还可以把它当作数码相机为亲朋好友留下一段永恒的美好记忆。

你千万别把上面这些描述当成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或情人节善意的谎言,事实上3G手机那魅力四射的功能,已经在21世纪初端倪初显。

从今年4月开始,荷兰无线电信业者KPN Mobile首度在荷兰、德国推出iMode手机无线上网服务,它时时保持上网状态,使用者可透过iMode手机彩色屏幕来看报纸,收发电子邮件,传送照片给亲朋好友。

篇6

“我的未来,联通or电信?”这是中国联通的朋友近期在MSN上的签名,而在某通信网站论坛上,铁通员工间“恭喜”之声频起――对于一个郁结多年的电信重组话题,终于开始拨云见日……

“五合三”最终胜出

据官方的最新消息,此番重组,目前五家主要电信运营商合而为三: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移动通信网后保持原有的运营体制,中国移动合并中国铁通组成新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剩余的主体部分与中国网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联通。

中国移动管理层做出了调整:王建宙担任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任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原副总经理继续留任,并新增赵吉斌(原中国铁通董事长)、张晓铁(原中国网通副总裁)、李正茂(原中国联通副总裁)。另外,王晓初出任中国电信董事长兼总裁,尚冰任党组书记,常小兵任新联通筹备组组长。

同时,新一轮重组的细节一点点在展开。

6月2日下午4点半,香港君悦酒店;6点,文华东方酒店,伴随着中国联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小兵、中国网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左迅生、中国电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晓初等人的身影,短短数小时内,两起总规模近5500亿,其结果将直接影响重组之后中国通信运营商格局的上市公司交易公告,都在这里公布。

停牌一周之后,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终于正式对外披露电信重组的股份合并及资产收购细节。

根据三方公告,中国联通(下简称“联通”)与中国网通(下简称“网通”)将以股权转换方式实施合并,换股价只比中国联通5月23日收市价溢价3%;而中国电信集团及上市公司则以1100亿价格收购联通CDMA网络和业务,并延续联通运营C网的模式――集团拥有网络,上市公司租赁经营。据中国电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晓初透露,收购的资金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首选债务融资。

由此,价格因素在此轮重组中初显杠杆作用:换股价、收购价、再融资价――这也许意味着国有垄断行业逐渐尝试跳出一味遵循行政命令的轨道,市场化手段和外来资本力量开始“撬动”,这之中,大方向不变,但会有各方的讨价还价和操作细节之争,需要更长时间博弈和执行。

此次调整,中国铁通成为中国移动的全资子企业。这也验证了赵吉斌在2007年12月召开的铁通集团公司月度经营分析会上的说辞:在重组后相当长时间内,铁通会相对独立运作。

目前,各运营商员工对重组事宜反应不一。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员工反应相对平稳,而部分中国联通的普通员工则更看好中国电信的发展前景,中国铁通方面,大部分员工认为并入中国移动的消息绝对是个喜讯。

预兆从两年前开始

中国联通一直处于电信重组传言的风暴眼,它的诸多举动也无一例外被看作是重组动作的先兆。而此次官方宣布重组消息,最先通知的就是中国联通。

某运营商权威人士此前曾向记者透露,早在2006年下半年,中国联通便已经完成了对G、C两网在物理层面的拆分。此前,“两网不可能彻底分离”曾经是业内众多分析人士反对拆分联通、实施电信重组的一个重要论据。

其后,中国联通重点投入发展G网,同时在2007年初实现了G、C两网分营。而在近期,中国联通内部更是异动频繁,这同样被业内解读为电信重组即将开始的前兆。

中国联通某地方分公司从今年四月开始大幅降低员工工资,取消工资条内的“一次性奖金”,此举波及中层及普通员工。据一名老员工透露,他的收入从原来的税后月薪1万元降至目前税后只有4千元左右。而公司的中层领导如部门经理等,由于“一次性奖金”占收入比例更大,所以降薪幅度也就更大。

同时,在今年四月底,该分公司集团客户部150人中有46人被调至各运营“片区”,其员工认为,片区相对于集团客户部来说,是离公司核心更远的部门,其待遇将进一步下降。

按照上述中国联通老员工的说法,凭以往的经验,降薪、换岗等做法一贯是公司内部进行大规模调整的前兆,因为一些员工不能接受现状便会选择离职,这样有利于后续企业结构和人事调整。

在另外一家处于重组风暴中心的运营商――中国电信那里,近一段时期也表现出了山雨欲来的态势。

据了解,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在2007年年底便成立了移动业务部,一些设备厂商在近期应北京电信要求为其举办了CDMA网络知识培训活动,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在此前一个月已经通过多种途径、派多人去中国移动学习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及运营经验,同时其IPTV等项目组已经暂停工作,全力为未来的移动通信运营做准备。

业内疑虑重重

本次电信重组除了在人事安排方面与此前的传闻稍有出入外,在运营商的组合方案上则丝毫没有偏离“预定轨道”。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目前对“五合三”方案持质疑态度的业内权威人士并不在少数。

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此前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重组仅仅是市场格局的表面调整,要真正维持平衡的竞争格局,还需要非对称监管政策配合,“否则,几年后,现有的固网运营商业绩下来得会更快”。

韦乐平认为,非对称监管政策应该包括:对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进行限制,要等到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降下来以后再对其发放全业务牌照;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降到50%前必须实施号码“单向携带”,国家在频谱分配上应该向新移动运营商倾斜。

中国联通某地方分公司总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通过他的系统分析得出结论是,“五合三”重组方案将会使中国移动基本不受影响,甚至可以发展得更快;中国电信很可能难以焕发出人们所期待的竞争力;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的组合很有可能会出现1+1

篇7

关键词:微信平台;高校舆情;研究

微信是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即时通信工具,具有交流形式新颖、沟通私密、费用低等特点。高校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微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沟通、交流和传播观点的重要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形成了重要的移动舆论空间。高校应该注重以微信为载体的舆论情况,加强对微信的管理,掌握微信环境下师生的思想和舆论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

一、移动互联网及微信

1.移动互联网。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社会各方面深受互联网的影响。

2.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智能移动端即时通信工具,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用户约6亿,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移动设备,每天发送微信数据超过200亿条。微信用户群体庞大,成了新的舆情信息源。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与微信好友进行点赞和评论。

二、微信网络舆情

微博的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微信与微博相比,有很多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现有针对微博舆情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微信。微信是私密性比较强的社交软件。微信网络舆情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腾讯公司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统计报告》显示,微信中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近一半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朋友圈后,微信好友会进行评论和转发,影响范围较广。

2.私密性^强。微信朋友圈添加的好友一般是朋友、亲属、同学、教师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交集的人。这些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对社会热点、生活情况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很容易引起共鸣。通过微信的评论功能,针对一些平时在公众社交环境下不方便表述的观点和思想,人们在微信相对私密的社交环境下可以进行讨论。另外,微信朋友网络会使微信好友对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持有较高的信任度。

三、高校微信网络舆情

1.学生微信网络舆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熟,高校学生成为微信的忠实拥趸。微信花费少,通过手机端能以发送声音、图片和视频,沟通方式与以往的社交媒体有很大不同。高校学生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对事物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社会责任感强,从众性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受到他人的利用。高校学生一般在微信朋友圈自己对社会时事、学校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看法。朋友圈中有大量的同龄人,他们兴趣相同,很快会在微信平台上热议,并以较快的速度进行转发和评论。在热议中,学生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会在较短的时间形成大面积的舆论传播。

2.教师微信网络舆情。高校教师对社会时事、学校情况的观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转发,通过微信传播到学生群体,形成网络舆情。教师进行微信观点时,学生有盲从的可能性。

四、监控和引导

1.加强网络使用道德教育。高校要对高校教师进行网络道德素养培训,适时开展微信网络舆情教育活动,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微信网络舆情;同时,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借助高校教育环境,在日常授课中对学生进行网络使用道德教育。

2.监督监控。高校要建立各级监管机制,包括学校级别、二级学院级别、年级级别、班级级别;要建立班级公众号,辅导员通过公众账号分析班级舆论情况。

3.实现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后,要建立和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出现舆情不能只注重如何处置。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比较独立,对事物认识有自己的看法,在舆情产生后只注重处置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只会使结果更加恶化,甚至还会引起新一轮的舆情传播。

参考文献:

篇8

饱和市场的新来者

成熟期的笔记本市场需要活力

无论是台式电脑还是笔记本,都没有能避开过去几年持续下滑的PC市场,从抢占传统台式电脑市场份额,到出货量不断萎缩,原本依靠移动性征服市场的笔记本在持续增长多年后,随着市场进入成熟期,也难以避免地需要面对市场增长缓慢,出货量下滑等问题。进入成熟期的笔记本市场,没有了大众化进程中的高增长红利,却不得不面对更细化更个性的消费者需求。无论是英特尔豪情壮志地宣告要重新发明笔记本还是微软以身作则推出Surface,都没能完全改变整个笔记本市场不温不火的局面。而面对同样快要进入成熟期的智能手机市场,两个市场厂商的跨界或起到令人想象不到的化学反应。华为MateBook之所以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很大原因在于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厂商进入笔记本领域的一个标志,跨界厂商的进入,让传统笔记本市场有了改变甚至颠覆的可能。

消费市场需求推动变革

成熟市场消费者个性化的应用需求对于传统笔记本厂商而言风险与机遇并存,个人消费者的换机需求能够实实在在推动笔记本产品销量,但差异化的应用需求又需要众多特点鲜明的产品才能满足,丰富到复杂的产品线往往又会对笔记本厂商完成巨大压力。当传统笔记本厂商犹犹豫豫缓慢向前时,英特尔果断选择培育“新面孔”的确很有可能成功制造“鲶鱼效应”,从而打破笔记本领域当前“一团和气”的局面。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消费者对PC的需求早已从最初的台式电脑满足计算能力、便携式电脑满足计算+基本移动能力发展到了如今与其他智能终端互联互通了,这样的应用需求发展趋势无疑给了移动通信厂商进入笔记本领域的机会,华为、小米乃至OPPO、酷派这样的厂商原本就拥有移动通信终端的积累,进入笔记本领域后,能够更方便地打通笔记本与移动终端设备的连接。同样,这样的应用需求发展趋势也会推动笔记本厂商进入移动终端设备领域,完善其硬件产业链布局。

全面渗透用户生活的诱惑

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互联网应用还是硬件终端产品,都同用户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发生着日益紧密的联系。从以台式机、笔记本为代表的传统PC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以及风头正劲的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产品,科技厂商努力实现着横向与纵向的拓展。

跨界是科技企业进入另外一个市场领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占据用户智能移动终端市场后,小米、华为这类移动通信企业想要进一步完成对用户数字生活的渗透,笔记本原本就是无法避让的一个环节,甚至未来家庭一体机、游戏主机都将成为这类科技厂商布局的重点,再加上其原本就在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产品领域的布局,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硬件终端产品闭环。这样的闭环一方面能够在产品间形成拉力,互相推动对终端市场的渗透,一方面还能够充分发挥同品牌产品间的协同作用,最终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

开发更多的品牌红利

跨界是近年来科技领域的主要风潮,相比笔记本厂商涌入智能手机市场的积极,以智能手机未代表的移动通信厂商虽然不断借用平板电脑“踩过界”,但并没有真正进入笔记本领域,而华为和小米无疑成为众多移动通信厂商的代表。

红得发紫的华为Mate Book

2016MWC上,华为MateBook绝对是耀眼的明星之一。这款二合一产品配备了2160×1440分辨率的12英寸屏幕,搭载第六代英特尔酷睿m处理器,最高支持8GB内存与512GB固态硬盘组合,还随机推出了支持2048级压感的HUAWEI MatePen触控笔以及与主机身搭配的键盘皮套。根据不同的硬件配置,Mate Book售价跨度从699美元到1599美元,基本覆盖了整个主流消费市场,其目标直接指向了iPad Pro和Surface Pro 4,明确了以中高端市场为重心的策略。

从市场定位来看,MateBook真的让人感觉华为在笔记本市场有“一鸣惊人”的感觉。虽然说Mate Book定位二合一产品,但无论是简约商务风格的皮套还是触控笔的搭配以及指纹识别功能的加入,都让其更偏向PC应用一些。

不断炒作中迟到的小米

相比华为,小米要进军笔记本领域的消息更早在坊间传闻,而随着陆续放出的猜想和各种概念图片、规格等“泄密”资料表明,小米的确会进军笔记本领域。从小米这个品牌的成长史可以看出,这个极具侵略性的品牌是绝不可能放弃笔记本或者准确说是二合一产品这样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产品领域的。而截至发稿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小米或将推出12.5英寸和15.6英寸两个规格的笔记本产品,但是否会在12.5英寸笔记本上采用二合一设计却不得而知。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看法是小米笔记本将主要针对中低端市场人群,以充分挖掘其在智能移动终端领域领域到的粉丝价值。

在Mate Book出现以前,小米原本是最有希望率先推出笔记本产品的移动通信企业,不过在反复的市场预期操作和期待中,小米却很不幸的失去了首发机会。

以互联网思维布局产业链闭环

MateBook将华为的手机、平板轻度应用布局,转向了手机、平板+笔记本的轻度+重度应用结合,从而使产品线变得更加完整。其实纵观IT数码行业中的各个巨头型企业,手机+平板+电脑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产品结构,如联想、苹果等企业均是如此。手机与平板电脑偏向轻度化的应用,而电脑则具备更加全面的功能,可以说,在如今的产品构成中,电脑早已成为必不可缺的一环。

相比传统侧重硬件的科技企业,华为、小米这样具有浓郁互联网为气息、成长与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新科技硬件企业”在市场开拓和布局时更具互联网的战略思维,当传统硬件厂商盘算硬件产品链或者产品系列投入产出比时,华为、小米这样依托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企业,更多时候考虑的是如何实现硬件终端产品链闭环。布局笔记本市场,除完成硬件产业链布局外,更多还会让这类企业通过完整的硬件产业链,实现重度应用的渗透。最终让这类企业完成终端硬件产品获得用户流量、软件应用渗透完成从硬件销售到软件服务商角色的转换,而最终完成对个人消费市场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市场布局和卡位。

从1000亿美元产值看产业链价值

单从产品丰富度上其实很难对整个产业链闭环形成后产生的价值有一个直观了解,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资本方面了解整个行业的运行。任正非在华为2016年市场工作大会中表示,华为在终端要敢于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华为移动终端在2015年的销售收入才刚刚突破200亿美元,要在随后的五年里达到1000亿美元,这中间的跨度即使华为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翻一番都难以实现。借助在PC林谷的拓展,全面铺开硬件产业链并向软件和服务领域拓展,才是华为移动终端告诉增长的依靠。相对智能手机领域,笔记本市场体量以及产品单价显然更高,也更容易覆盖用户数字生活。

筑就完整的生态链

移动通信企业大举进军笔记本市场绝非单纯为了硬件产业链闭环,这类具有互联网精神的企业本身在网络和数据服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当其成功切入PC领域后,完全可以充分整合其在整个互联网领域的优势。

硬件潜力的挖掘

华为本身在移动领域是有自己的芯片的,但这次却选择了同英特尔合作,充分显示了其开放的心态,而这里要注意的是,英特尔除在笔记本领域拥有雄厚积淀外,更对移动终端领域充满了野心,但这样一来,也有望通过设备间的组合,充分发挥英特尔的产品和技术。以英特尔Realsense为例,搭载该技术的手机完全可以通过图像的扫描了解诸如房屋格局、家具大小等信息,而大屏笔记本这让人们更清晰的捕捉细节。

此外,手机与笔记本之间的相互定位、报警、监控等都是华为笔记本可以开发的特色应用。“”的理念在笔记本与手机之间也可以发挥出特别的功效,当它们的互补性被发挥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它们无法被分割的时候。

共建天然私有云

云计算和大数据一直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同一品牌下硬件终端设备闭环的形成,足以让人们更方便地实现笔记本同各种移动设备数据的同步和传输,无论是便利性还是稳定性又或者安全性都能得到极大提升。而这些看上去极为简单的数据传输,却能够让移动通信企业在未来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中进行卡位。同样以华为MateBook为例,其加入了拖拽式文件同传功能,与华为P系列手机无缝接轨,并且开启了一键链接手机热点上网功能,这只是生态链中的一小部分尝试,相信未来华为未来将对商务应用领域进行更多的开发,而这些都是移动通信厂商进军笔记本领域时在应用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笔记本和手机的双屏合一

良好的兼容性并不代表可以发挥硬件的全部潜力,同一品牌的笔记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乃至智能穿戴和家居设备组合,往往能系统甚至固件层面的系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新推出的笔记本产品同现有产品在互联互通上的应用优势,将帮助华为、小米们在市场站住脚。

将手机与笔记本绑定后,笔记本便可以随时拷贝手机屏幕里的内容或者作为手机的第二主屏幕使用,这就和投影仪如出一辙,这样的应用对于未来办公展示或者教学方面都极为实用。

设备间全面互动

笔记本和手机深度的互联互通完全可以实现手机远程控制笔记本启动及操作,笔记本控制手机拨打电话等,两者的相互协作更可实现以手机或者笔记本为跳板,实现多设备的控制和“万物互联”。

讨论新旧力量格局新旧动能的碰撞

华为、小米们打算进军笔记本市场,自然是希望做该领域的赢家,但作为传统科技硬件厂商的自留地,联想、惠普、戴尔、宏、华硕等科技硬件厂商又会甘心市场份额被拿走吗?

从思维模式看粉丝经济

传统科技硬件品牌的成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沉淀,其成长模式通常是以产品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然后随着时间的沉淀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品牌烙印,再从中产生品牌凝聚力和粉丝效应,最终通过漫长的时间沉淀,形成品牌产品独有的文化乃至信仰。

可小米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却从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打出粉丝经济的牌,将原本应该由时间沉淀、自然孕育而出的品牌精神和文化人为创造并加速推广,无论是小米米粉还是华为花粉,都为品牌抢占移动终端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粉丝经济也开始按照计划沉淀和发酵,成为品牌未来拓张的最好保障。

MateBook能够直接一来就面向中高端用户群,同华为花粉本身偏中高端商务办公人群有着密切关系。粉丝的成长为品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提供有力保障,而丰富的产品线也帮助品牌进一步渗透进入粉丝生活。不同的运营乃至思维模式,决定了两种势力将在笔记本乃至更多的硬件终端领域形成对抗,这样的对抗,为整个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会加快整个市场的开拓力度。

传统势力恐怖的沉淀

长时间对笔记本市场的耕耘,让底蕴成为传统科技硬件厂商应对挑战的最有力武器。长时间的品牌积淀本身让笔记本潜在消费者对联想、惠普等品牌更为依赖和信任,加上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线上、线下销售以及售后渠道,都会成为传统笔记本品牌的优势。从笔记本全球出货量排名可以看出,前五格局阵营已成,虽然有些沉闷,但不可否认每个品牌都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市场壁垒,新势力想要从这个格局分明的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蛋糕,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时间不单为传统笔记本品牌沉淀下来了品牌和渠道,更让其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格局。联想、华硕这样实力雄厚的巨头不单向智能手机领域进行了布局,更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都有涉足,本身其产品线规格规划同小米、华为在方向上是比较一致的,同样有机会完成硬件产业链闭环。

充当搅局者的新动能

笔记本市场长期以来缺乏新鲜血液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缺乏活力的市场很难在创新上取得太大的突破,英特尔和微软愿意花大力气扶持华为、小米这样的新鲜血液进入笔记本市场,也是希望为沉闷已久的笔记本市场代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华为、小米这样的企业或许在硬件研发、生产乃至售后环节无法同传统企业硬碰硬,但是它们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和从产业链出发对整个生态圈的布局,都会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从单纯的硬件产品销售到系统应用乃至云计算、大数据服务,这些搅局者有望加速整个市场的融合。

篇9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冲突类型;TD产业联盟;冲突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57-04

1 引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强调成员单位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强调合作主体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或建立行业标准为目标,强调技术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1~3]。2002年成立的TD产业联盟和2003年成立的闪联是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早期尝试。2007年,科技部等六部委为联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并在2009年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作为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要“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过几年的培育,我们发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促进知识创新,提升创新绩效。然而如同一般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可能扼杀创意、产生依从、助长自由行为,是冲突产生的温床[4]。从内部结构来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多个利益集团的组合体,各成员间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与冲突。本文首先分阶段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冲突演化类型,总结和归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冲突在不同阶段的特性,并通过对TD产业联盟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在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冲突实践,论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阶段性冲突演化及其基本特性。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阶段性冲突演化特性

Bruhn研究发现联盟中的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表现为权责不明晰、期望不明确,引发联盟内部的矛盾,造成联盟的终止或不稳定[5]。Blatt认为新企业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且因为创业团队成员之间信任和熟悉度的差异而引发来自内部创业团队自身管理方式的不确定性,可能形成合作式冲突、对抗性冲突与让步式冲突等冲突方式[6]。杨俊、田莉、张玉利等进一步分析认为合作式冲突会强化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对产品/服务创新性的正向作用关系,而在对抗式与让步式冲突的情境下,创业团队产业经验异质性优势则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难以转变为创新性的产品/服务设计[7]。众多研究者则认为合作主体对成果价值认识的不同是导致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高校定位科学研究和企业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制度性差异使得联盟主体之间的合作存在鸿沟,使得联盟存在许多冲突[8~10]。对此,辜胜阻、郭群峰认为企业本应是创新的主体,但现实中存在乏力的现象;政府本应是自主创新的主导,但现实中存在缺位的现象;大学和科研院所本应是自主创新的源头,但现实中存在错位的现象;社会中介组织本应是自主创新的桥梁,但现实中存在断层的局面[11]。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征和优势。但伴随着联盟的运作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逐渐呈现出来。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特点,可以归纳和总结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能产生的冲突类型。

(1)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情感方面的紧张和摩擦,相互之间冷漠,甚至讨厌,感到烦躁、挫折、苦恼[12]。主要包括联盟预算标准、联盟成员选择、联盟运作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冲突。

(2)联盟成员认知的任务冲突。联盟成员对任务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和有些国外学者提出的认知冲突相似,如解决和分析团队任务的方法、措施、建议等方面的不同容易产生任务冲突[13]。任务冲突能够激发联盟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和灵感突发,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与关系冲突相关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并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包括联盟目标设置、技术投入形式、技术转移途径等方面的冲突。

(3)联盟运行的过程冲突。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任务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如何完成任务所产生的冲突与联盟成员间责、权、利的安排有关,当联盟核心管理层对某个成员应该担负的职责存在分歧时,过程冲突就可能发生。主要包括研究日程制定、研究人员安排、研究责任划分、联盟技术标准接入等方面的冲突。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流程可分为激发创意、产生概念、组建团队、协同融合、技术开发、标准接入、生产制造和上市等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本文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激发创意-产生概念、组建团队-协同融合、技术开发-标准接入、生产制造、上市,根据各阶段的演化过程可以分析联盟冲突的基本特征。

激发创意-产生概念阶段的冲突特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核心成员根据市场信息、技术趋势等产生协作研发的诉求,并从潜在的成员中选择合作伙伴。在此阶段,良好的技术创意和完备的概念是吸引和选择联盟成员的关键要素。然而,也正是由于联盟活动仅是处于激发创意-产生概念阶段,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及其管理者难以制定相对完整的技术路线和技术发展轨道,从而导致联盟成员之间相对容易出现联盟目标认知难以达成一致等问题。联盟成员在联盟目标设置和将要开展的技术投入量及其形式等方面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矛盾。

组建团队-协同融合阶段的冲突特性。作为柔性的组织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和技术导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队的协作与融合是联盟运行高效的前提。在此阶段,联盟核心决策管理层需要依据联盟的远景目标确定成员的分工和地位。由于成员之间的利益导向不同,联盟成员之间易于出现对责、权、利安排的冲突,特别是在联盟运作过程中对联盟预算标准、成员的安排、技术标准接入方式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

技术开发-标准接入阶段的冲突特性。在此阶段,技术的协作和标准的产生是联盟成员关注的主要问题。每个成员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均希望能够占据着主导或主要地位,此阶段冲突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技术开发和标准接入过程中是否能够为成员产生最大的收益。联盟成员为了获得标准接入会努力地在联盟运作过程中吸收联盟核心技术,力图进入技术标准的主创者行列。此时,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由于对技术主导权的不一致而产生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会在联盟新成员吸纳和技术标准应用等过程中表现出来。

生产制造阶段的冲突特性。在此阶段,联盟成员的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联盟成员在技术标准接入上的矛盾会直接传导到生产制造阶段。生产制造阶段是联盟成员加盟获得收益的实现阶段,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联盟成员收益的实现。在此阶段,联盟成员对联盟收益分配方案、技术共享方式等的关注度会骤然上升,联盟成员为了各自的利益实现可能会在生产制造阶段不断地形成新的制造联盟。

上市阶段的冲突特性。在上市阶段,联盟推动产品的销售,对产品进行跟踪与服务,针对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改进产品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此阶段,联盟成员将把各自参加联盟的收益作为衡量标准,联盟核心决策管理层需要更加关注联盟系列产品的融合,提升联盟成员的整体收益。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及其信息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联盟进一步改进技术、创新标准的基础,成员之间利益冲突的缓和与化解需要在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中进行补偿。

3 基于TD产业联盟案例的冲突演化特性分析

31 TD产业联盟案例背景

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自1998年正式向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经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与3GPP(第三代伙伴项目)体系的融合、新技术特性的引入等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TD-SCDMA标准是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2009年,国家颁布3G牌照,TD-SCDMA实现大规模商用。目前,国内已经建设成了在系统设备、终端芯片、终端、测试各个环节都有多家企业参与的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3G标准,并具备了持续创新的能力。2011年1月TD产业联盟成员达84家,TD-SCDMA全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TD用户规模在三种3G用户中排名第一,获得入网许可证的TD终端有632款,其中TD手机404款,TD数据卡143款,TD固定座机85款①

。在TD-SCDMA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创意概念产生、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的冲突与矛盾,包括核心联盟成员之间的矛盾、核心联盟成员与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等。

32 TD产业联盟的阶段性冲突演化分析

TD产业联盟形成前后冲突事件不断,联盟成员之间、联盟专利成员之间以及联盟内外企业之间围绕TD-SCDMA标准的价值与市场地位进行着重复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可以将TD产业联盟冲突演化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FQ(+7mm。170mm,X,DY-W][HJ1mm]

[CDF10]

①有关TD产业联盟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来源于TD产业联盟门户网站http://wwwtdscdma-allianceorg/。

[HT9.25SS][FQ)]

第一阶段:激发创意-产生概念。我国1993年实施“四金工程”,开始启动信息化建设,部署建设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但直至1998年,国内运营商(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主要采购和装备国外公司的通信设备。面对巨大的移动通信市场需求却没有使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直接收益,以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转制前身)为代表的国内研发机构不断积极地寻求建立自主的移动通信标准。作为3G标准主导者的大唐需要吸引和说服同行业者,乃至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3G标准的研发工作。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严酷的现实,一项新移动通信标准的建立不仅面临着技术的困境,而且需要面对市场对标准的质疑。在此阶段,联盟主导者大唐面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TD标准创意构思的形成及其如何实现的矛盾,潜在联盟成员对TD标准基本任务目标看法不一致等冲突。最后,TD-SCDMA标准在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的驱使下得以顺利开展前期研发工作。

第二阶段:组建团队-协同融合。1998年1月,在“香山会议”上,邮电部科技委决定支持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的TD-SCDMA上报国际电信联盟(ITU),争取成为3G标准。1998年6月30日,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政府向ITU提交了我国研究制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即TD-SCDMA标准。在此后直至2002年TD产业联盟的建立,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技术研发、标准接入和产业化的组织是检验TD-SCDMA标准成败的关键。在此阶段,以大唐为代表的联盟主导者面临着如何处理潜在联盟成员之间的责、权、利等问题。特别是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问题开始呈现,由此而导致的成员关系冲突表现较为明显。最后,联盟主导者还是遵循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组建了TD-SCDMA技术研发团队和产业化运作联盟。

第三阶段:技术开发-标准接入。2002年10月30日,TD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大唐、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电、中国普天等8家知名通信企业成为首批成员。产业联盟的成立和运转有助于形成TD-SCDMA标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联盟内企业的技术和利益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以知识产权为连接纽带的联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知识产权本身,知识产权分配与共享矛盾使得成员之间不能高效地开展技术开发与市场运作。在此阶段,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在技术主导权、技术转移途径等方面的冲突表现较为频繁。2003年11月,大唐将截至2003年11月的所有TD-SCDMA技术与资料全部免费转让给中国普天、中兴,从而使得这一阶段的矛盾得以缓解,TD-SCDMA标准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第四阶段:生产制造。2004年3月,首款TD-SCDMA 手机由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研制成功,TD-SCDMA标准进入生产制造与应用阶段。TD产业联盟成员在制造领域的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成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联盟成员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是知识产权的共享范围扩大,也代表着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剧。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的利益实现程度是衡量联盟成员技术产业化和共享的关键。成员之间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博弈与搭便车行为逐渐显性化,TD产业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对联盟预期收益分配方案、联盟技术共享方式等方面。在此阶段,联盟成员之间的冲突最终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来实现缓解或进一步升级。

第五阶段:上市。2008年4月,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启动,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重组后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三张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在此阶段,部分联盟成员在产业化市场上直接转化为竞争对手,成员之间的关系界定成为联盟管理者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TD产业联盟利益的实现方式成为了联盟成员之间主要的冲突源泉。TD产业联盟企业与联盟外企业之间的双边合作对联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这类冲突存在着较多隐形成分,联盟管理者难以有效协调。

33 TD产业联盟冲突演化的典型案例

篇10

【关键词】WLAN网络;干扰;分析

1.WLAN建设及其频率分配

对大部分建筑物,移动、电信、联通均建设了各自室内分布系统,如果每个运营商的WLAN建设均与室内分布合路,那么建筑物就有三套WLAN网络系统,这样WLAN网络系统必然要求要与原室内分布系统有一定的隔离度,否则杂散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严重。同时三套WLAN网络均工作在2.4GHz频段,存在同频干扰。另外,在2.4GHz ISM频段存在大量来自不同系统的各种信号,例如微波炉、射频识别RFID、蓝牙等。因此在WLAN网络建设中,要考虑各种干扰因素,尽量使干扰减少。

WLAN(无线局域网)基于IEEE802.11标准的允许在局域网络环境中使用未授权的2.4或5.3GHz射频波段进行无线连接。其载波的频率为2.4GHz,工作频率带宽为83.5MHz,划分为14个子频道,每个子信道间隔5M,实际使用1-13频道,每个子频道带宽为22MHz,这13个子信道是互相重叠的,只有三个频点是相互之间没有重叠,可以同时使用的,就是一般的1、6、11信道。

2.WLAN网络建设干扰因素分析

2.1 蓝牙对WLAN的干扰

蓝牙采用跳频扩频技术,跳频技术要求至少有75个可用信道,每个信道带宽为1M,蓝牙实际使用79个信道,跳频速度为1600跳/秒,从频率上看,蓝牙占用79MHz带宽。蓝牙的数据包比WLAN小,意味着蓝牙在数据碰撞时,数据丢失很少,同时在不同的频率里,蓝牙数据包的重传速度很快,而WLAN重传信息帧占用较长时间,WLAN传输的信号强度弱于蓝牙传输的能量,因此WLAN信号容易受蓝牙干扰。

WLAN的接入点(AP)与便携式消费产品(例如配置有蓝牙技术、且该技术处于激活状态的手机或智能电话等)之间由于存在信令干扰,大大降低WLAN系统灵敏度和WLAN链路的覆盖范围。由于这个问题只有在蓝牙功能激活时才出现,因此消费者将会敏锐地感到手机性能不稳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不令人满意。就距离或范围而言,需要考虑三个数值:在蓝牙功能未激活时,系统灵敏度一般在-95dBm范围内,输出功率在15-20dBm范围内;当蓝牙和WLAN配合使用出现问题时,系统灵敏度降低到-65dBm。

2.2 室内分布系统对WLAN的干扰

室内分布对WLAN系统的干扰主要是杂散干扰、互调干扰和阻塞干扰。

(1)杂散干扰

杂散干扰是指干扰设备发射的带外噪声落入扰接收机的接收频带内,形成对有用信号的同道干扰。杂散干扰对系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系统的灵敏度,在室内WLAN网建设中,各系统对WLAN系统的杂散指标如3.1所示。

再根据WCDMA及GSM网对WLAN网的隔离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WCDMA及GSM网对WLAN网的最小杂散隔离度,如表3.2所示。

从表3.2可以看出,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使系统间的杂散干扰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必须对整个系统的隔离度提出如表3.2所示的最小杂散要求。

(2)互调干扰

互调干扰是指当有2个以上的不同频率作用与一个非线性电路或器件时,由这两个频率互相调制而产生新的频率,若这个频率正好落于某一个信道而被工作于该信道的接收机所接收,则会构成对该接收机的干扰,称为互调干扰。

在所有互调干扰中,最容易产生强干扰的双信号的是三阶互调,如F1和F2的输入信号,经过互调产生2F1-F2和2F2-F1两种新的频率信号。在WLAN的建设中,主要是DCS及WCDMA两个系统之间的下行信号相互调制,产生的三阶互调成分,会对WLAN系统的接收系统造成干扰。通过理论分析落入到WLAN系统的三阶互调信号强度为-91dBm。

在多网合路的建设中,互调干扰是个突出的问题,产生的互调信号无法通过滤波器来滤除,因此如果考虑共建共享因素,多家运营商合建分布系统(含各自的WLAN系统),建议WLAN网络建设与室分合路的建设采用POI方式进行。

(3)阻塞干扰

阻塞会导致接收机灵敏度恶化,一致无法正常工作,长时间的阻塞还可能造成接收机的永久性性能下降。WLAN系统对阻塞干扰的要求:干扰信号如果没有落在正在使用的WLAN载波的邻道中,则它对WLAN接收机的影响可以不考虑。如果落在正在使用的WLAN载波领道中,则干扰信号的功率应该小于WLAN的发射功率16dB以上。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WLAN系统阻塞干扰最小隔离度是43dBm。

通过表3.2WCDMA及GSM网对WLAN网的最小杂散隔离度可以看出,只要满足了杂散的隔离度要求,也就能满足阻塞干扰隔离度的要求。

2.3 WLAN同频干扰

所谓同频干扰,即指无用信号的载频与有用信号的载频相同,并对接收同频有用信号的接收机造成的干扰。在室内中由于移动、电信、联通均建设WLAN网络,而WLAN互不干扰的频道共有1、6、11三个,因此相邻小区不能使用相同的频道,否则必然存在同频干扰。下面比较相邻信道使用相同频道,来分析同频干扰。

两个AP相隔40米时,均使用1信道时,网络吞吐量如图3.1所示。

从图3.1可以看出,当WLAN两个AP使用相同频道(1信道)时,总网络吞吐量最大是6.4Mbit/s, 最小是0.134Mbit/s,平均是5.7Mbit/s。

两个AP相差40米,在实际的工程中,很多情况两个AP的的距离远小于40米,如果使用相同的频道,那么同频干扰更严重,因此在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天然隔断(如建筑物,墙体),降低发生功率,同时做好WLAN频率规划,尽量避免同频干扰。

2.4 WLAN邻频干扰

所谓邻频干扰,即指干扰台邻频道功率落入接收邻频道接收机通带内造成的干扰。当WLAN两信道中心频率小于25MHz时,由于信道之间存在重叠区域,会有领道干扰。

使用邻频虽然可以增加可用频点数,但会引入邻频干扰,使WLAN网络吞吐速率降低,因此工程上一般采用1、6、11三个完全不干扰的频段,以避免邻频干扰。

3.总结

本文结合目前WLAN网络的建设方式,即与原室内分布系统合路的建设方式,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干扰类型:系统外部对WLAN系统的干扰(蓝牙对WLAN的干扰,室内分布对WLAN的干扰)及WLAN系统内部的干扰(WLAN同频干扰、WLAN邻频干扰)。同时对各种干扰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引起目前WLAN网络建设的注意,尽量减少各种干扰对WLAN网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无线电协会编著.移动通信多系统室内综合覆盖[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王培.WLAN频率规划及干扰分析[J].移动通信杂志.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