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文化 素质 广播 主持人 重要性 理性 实践要点

广播节目是艺术与技术高度综合的节目,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文化素质,是其基础与前提、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然而,在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具体工作实践中,许多人又恰恰忽视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往往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走入误区。

为此,有必要对文化素质对广播节目主持人这一重要命题予以强调,加深认识,以便引起应有的重视,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认真落实。

具体而言,文化素质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详解。

一、文化素质重要性的理性思辨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要全面把握、深刻认识文化素质对广播节目支持人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在理性认识上达到明确、精准、全面、深刻的程度。

“知识经济”的21世纪,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各领域也都相应地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诸如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文化、商贸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等等,文化真正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大主题,也成为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三大综合国力的一大要素。许多人都已达成共识:各种竞争说到底都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竞争。文化素质对于人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到不容置疑的高度。

所谓“文化”,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早在19世纪,著名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就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下了全面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到了20世纪,美国的文化学家克鲁斯伯、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又对“文化”给出了新的定义:“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文化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大系统,它又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而“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们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由此可见,文化素质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是不争的事实。

二、文化素质重要性的时间参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以服务于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

实践充分证明,文化素质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确起到了基础与前提、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的重要作用。许多广播节目主持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乃至成为广播名人,追根溯源,无不以高深的文化素质为支点与亮点。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小儿广播节目主持人孙敬修老爷爷,就以其雄厚、高深的文化素质,备受老儿听众的喜爱与尊敬。又如辽宁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连播节目主持人王刚,也以其雄厚、高深的文化素质获得巨大成功,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影视明星和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再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王波,也以较高的文化素质,成功地主持了多档广播节目,并参加了广播剧的录制与电视剧的摄制,均获得巨大成功。

由此可见,大量艺术实践都已有力地证明,文化素质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之所在,也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

三、文化素质重要性的具体要点

在理性思辨意义上与艺术实践意义上,我们都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文化素质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体来说,这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是明确文化素质的真正内涵。所谓“文化素质”,实际上就是文化素养与文化品质,是一种实际能力。当然,这种文化能力是由文化知识转化而成的。如果说,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实行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的话,那么广播节目主持人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同所有艺术人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样,也要实现由文化知识向文化能力的伟大转变。

其二是明确文化素质的构成要素。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其文化素质由下列几大要素构成:一是哲学素质。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而艺术则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二者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哲学对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对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均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又常常以美学作为中介与桥梁,因为美学被黑格尔老人称作“艺术哲学”。二是道德素质。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又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上,始终强调德艺双馨。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道德素质,也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的方面。三是科学素质。现代科学对艺术已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电子科学、数码技术的运用,使广播节目成为科学与艺术的有机整体,因此科学素质也为广播节目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四是艺术素质。包括艺术想象力、情感体验力与情感表现力、艺术创造力等等。

其三是明确文化素质提升的途径。文化素质的提升,主要靠广播节目主持人自身的刻苦学习、艰苦磨练、认真修炼,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

由此可见,文化素质重要性的具体要点,也是广播节目主持人所应牢牢把握,并认真落到实处的。

参考文献:

①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P1721

②[英]泰勒,原始文化[M],转引自文化学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P109

篇2

[关键词]:校园体育 体育文化 素质教育 思维模式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校园体育文化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功能下赋予了特定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学校体育的地位逐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充分表现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

1.校园体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好、意志品德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能最充分地表露出来,有助于培养他们善于交往的性格,克服自卑和孤僻的不良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

(1)校园体育有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规则和纪律的约束和限制下,能让学生逐渐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而加强组织纪律性。

(2)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校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竞赛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这种道德情感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在这些体育运动诸多规则的约束下,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反之则会触犯体育“公德”而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

(3)校园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在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无疑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开朗、豁达的个性;体操、武术等利于培养机智、沉着、果断的自控能力等。而在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顽强拼搏获得最后的胜利,从中体会到喜悦,而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抵挡突如其来的社会压力。

2.校园体育文化在智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

(1)体育活动可增进人体健康,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意大利著名医学家戈尔季说过:“朋友你只将塞满的木柴拔动一下,火焰立即就冒上来,木柴便能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学习、工作通过校园体育锻炼,经常调节紧张的神经,使大脑得到休息,从而达到提高大脑抗疲劳能力,使头脑清醒,精神焕发,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校园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在各种体育游戏中,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对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进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组织、判断、记忆能力。如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队员们要根据场上的各种变化进行快速的思考、判断,从而迫使队员们在比赛中提高大脑分析和判断能力。

3.校园体育文化在美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体格的强壮,动作舒展;还有利于磨练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经调查轻校园体育的传统教育,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萎靡、迟钝、怯懦的感觉。通过体育锻炼能使他们的体格强壮,体形优美。例如体操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柔韧,动作的舒展;舞蹈能使学生的身材变的更加完美;球类运动能使学生们在运动中得到各种动作体验等。而从本质的意义上说,校园体育的这个过程又鼓励学生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体育行为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渐渐地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

4.校园体育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使他们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锻炼,全面地发展肌体器官,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和力量;另一方面,许多学生选择体育活动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让身体的生物学改造(即器官的运动和锻炼)和心理的调适在健康的方式中体现。其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以及有利于学生培养豁达、大度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思维模式

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应体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具体如下:时间上的业余性、内容上的广泛性、艺术上的通俗性、思想上的启迪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经常性、现实上的针对性、重点上的突出性以及对象上的层次性。

四、结语

通过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丰富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还能使校园气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这一代人应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为提高全民素质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

1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航服务中包括空服人员以及机场地勤人员。为了促进民航服务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民航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乘服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优雅的举止体态,更需要具有专业的语言沟通技能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于空乘大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本文结合空乘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探究当前空乘专业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2语言文化素质的内涵

语言文化素质主要是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素养,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指的是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观念以及精神因素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修养、人格以及气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个人的实践来进行人格、气质、修养的培养,促使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当中,应通过文学、艺术、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

3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1对空乘大学生面试的重要性

各大航空公司的面试中会涉及形象选择、体检、综合面试、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于面试者的语言文化素养考核是非常直接的。国内的航空公司除了关注空乘面试者的普通话、英语水平、小语种水平之外,对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空乘大学生在面试中必须要表达出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技巧。例如,在多数航空公司面试中,要求面试者来进行中英文的自我介绍,这对于其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存在自我介绍过于简短的问题,部分学生则存在讲话过于啰嗦、缺乏层次感的问题,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自身的准备不充分所引发的。此外,在面试者自我介绍完毕之后,部分面试官会根据面试者的表达内容进行简单的沟通,这就要求面试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在国际航空公司中,对面试者的修养、经验、气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十分重视其沟通协作能力、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因此,空乘大学生必须要注重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1],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从而能够顺利地通过航空公司的考核,为其日后成为合格的服务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对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空乘大学生,由于其日常工作地点和要求的特殊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空作业中,客舱存在着空间狭小的问题。因此,在密闭空间的工作环境中,空乘服务员必须要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并且要与旅客之间进行互动,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空中服务员,不仅要具有亲切的外表、健康的体魄,更需要具有合理的处事方法以及成熟的心态,通过优秀的沟通能力与旅客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在提升空乘大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文化素养,对于其日常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这对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促进社会价值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对个人长久发展的重要价值

无论空乘大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如何,在其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都需要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化素质,这是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只有在其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后,才能够适应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并且合理地处理生活以及工作当中的困难,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不足

4.1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

空乘大学生的生源相对特殊,大多都是高职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缺乏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思想狭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但是对于其他的事物却不感兴趣;部分学生的行为偏激、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存在着自卑、低落以及精神压抑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追求物欲,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这些自身的因素影响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于空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严重不足,认为空乘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即可,这对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空乘专业教育中,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将与人文素养与其职业技能之间进行充分地融合。总体来讲,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但是在人际关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语言文化素质要求。

4.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空乘大学生的专业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体的人文知识水平有限,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虽具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语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侧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忽视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部分从事语言文化素质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当中无法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整合。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空乘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薄弱,缺乏专业技能与语言文化素质结合的能力。

4.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空中乘务专业加强学科内涵知识建设,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增设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2]但是,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其专业技能之间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整合,导致语言文化素质课程无法与技能课程之间进行良好的互补。

4.4学校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国空乘专业发展较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校园文化建设严重不足,无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资金不足、环境不够优美,并没有充分体现学院的人文精神以及校园文化,无法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并没有注重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缺乏创新性,学生整体的参与意识不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能力的提升平台有限。在部分学生社团组织方面,学校重视不足,并没有将语言文化素质的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之间进行充分融合。

5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路径

5.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的竞争不断激烈,尤其是相关的岗位处于动态变化中。空乘专业在对于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养时,必须要考虑其日后的发展,在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时,注重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优秀的空乘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更应该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个人的语言文化素质不仅能够提升其文化知识修养,更能够使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从而乐观地应对工作以及生活当中的挫折。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必须要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加强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于语言人文教育的认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人的修养。

5.2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变教学方法

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则需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条件。一方面,学校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文素质人才,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的人文教育团队。本校专任教师可以与校外的专家之间进行合作,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提升语言文化课程的感染力。另外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规范的培训来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结合双师的建设,让专业教师定期接受锻炼以及培训。

5.3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提升空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关的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语言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并重,并且将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融合。另外一方面,相关院校需要丰富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实现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之间的融合,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相关院校应该整合语言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立相应的教学板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5.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在对空乘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素质培养时,必须要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来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结合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积极主动地开拓创新,通过具有人文精神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篇4

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所持有的教育认知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是重视智力开发,轻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儿童合作性、独立精神的塑造。用这种观念指导教育,孩子偏食,营养不良,发育和成长一定是畸形的,至少是有缺陷的。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孩子的智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却造成同等学习条件下不同学学业成果的呈现,这主要就是非智力因素如毅力、信心、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引起的差别。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多从非智力因素来考察孩子的学习。

2家长素质

家长所具有的素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起到真实可靠有效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子女心中建立起自己作为家长的威信,只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以及本身的性格人品特征去赢得孩子真正的爱戴和尊重。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才能真正地对子女教育起到作用。

2.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指良好的体能和体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状况。父母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有些家长有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很容易感染这种不良习气,养成不良行为,因为父母的身体力行。家长注意平衡膳食与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心理素质

家长的心理素质包括多方面内容,包括性格、心境、情绪、精神、心胸、毅力等。其中,性格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并且会对孩子的性格起到一定的决定及影响作用。在家中对孩子和爱人互相尊重,讲究民主。此外,除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家长也应该具备另外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平和稳定的心境、高昂激扬的精神以及开阔的心胸和坚持到底的决心等等。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在学业上帮助孩子取得优良成绩,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家长才能够按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来对子女进行培养和教育,一般他们会注重培养子女勇敢坚强、机制活泼、乐观开朗和善于与人沟通相处的良好性格和心理素质。相反,心理素质不佳的家长则会对子女造成截然相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2.3文化素质家长文化素质的不同,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首先,文化素质不同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投入不同,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相对来说也会较高。而且就对孩子的学习投入来看,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例如为孩子购订各类少儿杂志和报纸,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等课外教育场所进行课堂外的学习。再次,文化素质不同,家长为孩子所构造的家庭学习环境也就不同,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更倾向于创建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良好的环境。最后,文化素质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虽然父母对孩子都十分关爱,然后文化较高素质的家长不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注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注意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更注重自身对孩子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则常常会忽略这些。

2.4道德素质

篇5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的积淀和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我们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素质教育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或称之为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在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然而,我们并不由此推断,过去的教育,特别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就不产生影响或发挥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何一种类型、模式或方式的教育对人才的心理品质即素质都会产生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何一种教育之中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素质的提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中,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而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提高素质才能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因而,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重大突破。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这与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三、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全国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试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设想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普遍的认同。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们还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实现“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可以说,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首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始终与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讨论相依相伴。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双重探索,思想观念讨论中的收获与突破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过来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改革。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界逐步确立,并逐渐深入到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头脑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调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这些做法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无疑为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 企业文化素质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倪凌(1976- ),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B88007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72-01

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学界认为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即“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理论学习外,还要花费相当长一段时间到企业参加实习工作,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随后不久,美国也出现了与此相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合作教育”,它是一种把工作与教育正式联系起来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合作教育计划。此外,我国高职教育界熟知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也是工学结合的典型,它为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近十年来,各高职院校经过深入的探索与广泛的实践,摸索出包括引企入校、办校入企、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任务驱动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在相关行业企业完成一定的生产实践性任务。这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适应了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密切了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的协作,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

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包括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发展重要性的清晰认识和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素养。高职人才培养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能只具有较高技能、能熟练完成某些技术型工作,他们还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较强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等企业文化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从本质上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现代企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2005年11月,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现代企业注重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这里的高素质人才不再停留于人才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上,而是更加注重包括企业文化素质在内的人才内涵,较高企业文化素质已成为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高职学生如果只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或掌握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将很难出色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备较高的企业文化素质是促进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生涯深入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能使学生不仅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还能使他们在企业中真正找准自身位置,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和发展。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路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内容

在国际大环境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重点是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增加校内外实习实训的内容。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大多数专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加强,同时,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不仅把它纳入到新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还要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加以考核。只有这样,与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开设才能真正保证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校企深入合作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参加理论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各种实习实训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毋庸置疑,企业要比学校更了解企业文化素质的内涵、更明白其员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素质、更了解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培养员工企业文化素质的途径。一方面,在引企入校、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通过邀请企业管理层或培训师到校进行讲座和座谈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在顶岗实习、办校入企、半工半读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走出校园,直接深入企业参与生产、服务和管理实践,能亲身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增强对企业文化素质的感性认识。因此,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业直接参与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有效渠道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好地促进教学。然而,高职校园文化活动长期以来都囿于校园范围,与社会以及许多工作行业脱节,校园文化建设也限于普通的学生文娱活动,或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的开展。针对于此,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更多体现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加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的学生活动,这样不仅能保留校园文化活动原有的功能,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目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力促进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

“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求他们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验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水平高,普遍具有相当长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真正需要的,因为他们熟悉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他们了解现代企业的真正需求,能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与学校理论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能有力促进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在此模式下,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和高职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

篇7

关键词: 人口文化素质;经济增长;VAR模型

人口文化素质是指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文化科技知识后所形成的人力资源质量。我国要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把我国人口大国转成人力资源强国,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不平衡导致了人口文化素质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低于中东部地区。虽然西部地区存在少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口,但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口的分布主要以东、中部发达地区为主。而且省际间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高低差距已经较大且还在继续拉大。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GDP描述经济增长,在人口文化素质方面,选取上海市和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人数和文盲率。(本季度的人均收入上海居首位,甘肃最后,所以我们选择上海市作为发达地区的代表,不发达地区选择甘肃省)。

(二)数据说明

文中Y是人均GDP,描述经济增长,X1是上海市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X2是上海市文盲率。X3是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X4是甘肃省文盲率。

我们采用的数据是1996―2010年的统计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局年鉴和甘肃省统计局年鉴。

二、数据的时间序列特性

由于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如果直接建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由表2得,X3的一阶差分在10%的显著水平平稳,因而是一阶单整序列。X4在10%显著水平平稳的。所以,X4是水平平稳的,X3是一阶单整的,为I(1).

三、建立VAR模型

人均GDP、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和文盲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可以建立VAR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在VAR模型中,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且得出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由表3,在短期里,上海经济增长指数是自身最主要的贡献因素,在第二期、第三期自身的贡献比率分别是是92.25810%和92.98951%,但是很明显在长期,自身的贡献比率越来越小,到第10期时减小到46.54423%,而上海市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人数的变动的贡献度却越来越大,从开始的0%,到第10期增长到51.01641%,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盲率的贡献率从开始的0%增加到第二期的4.898953%,后又逐渐减少到第10期的2.439361%。

由表4得,甘肃省在短期内,经济增长指数是自身最主要的因素,在第二、三期的贡献率都维持在97%以上,但是在长期,自身的贡献比率越来越小,到第10期减少到30%。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变动贡献度越来越大从0%增加到61%成为最主要的贡献原因。与此同时,文盲率的贡献度也是显而易见的由0%增加到9%,贡献力度不断提升。

方差分解的结果表现出的意义在于:对于人均GDP即经济增长,自身的调节对短期的经济增长效果显著,但是,上海市与甘肃省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变动在长期内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度越来越大。并且,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上海市的文盲率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增加的,长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逐渐减少的。而甘肃省的文盲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却是逐渐增加的。对于此结论笔者认为上海市的文盲率在1996年为9.7,在我们所选择的研究年限中,前期上海市的文盲率在全国的文盲率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少,但是其相对比重在全国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大,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增加的。但是,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盲率逐渐下降,到2010年文盲率为2.74,在全国文盲率中占到非常小的比重,因此,其对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度也逐渐的减小。

甘肃省的文盲率从1996年的32.88下降到2010年的8.69。在这十几年里文盲率是逐渐下降的,虽然2010年下降到8.69但是其仍是全国文盲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其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在绝对量的角度来看,文盲率是下降的,但是从相对量的角度出发,甘肃省的文盲率的相对比重却是逐渐在增加的。因此其对经济的增长的影响是逐渐增加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上海市和甘肃省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人数以及文盲率的Granger检验、和方差分解,得出以下结论:

1、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上海市和甘肃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上海市与甘肃省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

2、由方差分解我们得出,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对其自身的变动影响贡献较大,但是自身的贡献度是逐渐减少的。而上海市与甘肃省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即人口文化素质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开始为0,但是以后逐渐增加,并且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上海市的文盲率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增加的,但是,在长期内文盲率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少。而甘肃省的文盲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却是逐渐增加的。

(二)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结论可以看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总体上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注意缩小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差距,是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针对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上海市做为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其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是这与其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于提高发达地区(以上海为例)的人口文化素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上海是一个外来人口占多数的都市,外来人口的文化程度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没有上过学,上过小学、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较小,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多数。近年来,虽然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特别是外来青壮年的文化素质,但是,这与上海市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增长新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市年龄在15岁到59岁之间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2年,2000年略有提高,但是比发达国家还是略有差距。

(3)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目前,结构性失业是上海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专业的高素质文化人才短缺,如上海在2015年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机遇。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定需要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因此,可以考虑设立一些专业化的学校去培养专业化的高文化素质人才。

2、近年来,甘肃省的人口文化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这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实证研究的结论显示其文盲率仍旧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高甘肃省的人口文化素质应该是甘肃省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提高不发达地区(以甘肃省为例)的人口文化素质,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教育,促进人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提高教育与科技水平的关系,使得经济,社会,资源,人口协调发展。

(2)增加教育投资经费,重点抓好基础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素质与质量。对于经济不发达的甘肃省来说,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偏低。而又由于学费高很多学生上不起学、辍学。这些都是影响甘肃省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原因。

篇8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攻略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专业型外语人才,而是要求掌握知识更加全面、更加广泛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等交际能力的外语技能素质,以及二外、计算机等通用技能的业务素质,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例如管理、经贸、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

面对这种高要求的人才需求状况,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单一的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而应更多考虑市场的需求,为其供应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向文化素质教育方向转变。

1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文化素质人才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观察研究儿童成长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得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教育基本观点。

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据的解释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核心内容是,文史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艺术修养的教育,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

因此,文化素质人才应具备:

──创造性。包括冒险精神、探索的意志、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活动本身,即科学精神。

──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包括公民的精神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反对意识形态的灌输,反对训练驯服而划一的公民,主张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和发展公民的美德,培养人们了解他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结构,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

──人性。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人的精诚合作、互帮互助,人的感受性、情绪情感、美感、责任心、人类的至善至美。

素质教育培养的个性是一个化知识为智慧,转智慧为德性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因而,教育者应摈弃偏面的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观念,充分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真正从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经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评价模式,造就具有健康人格适应社会事业成功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培养人才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为内容和目的。一些人以为所谓素质就是知识,其实不然,知识和素质是两回事。确切地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所以说一个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个有素质的人,但是素质高的人,肯定是知识渊博的人。知识只是素质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

实行素质教育之本质, 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知识传授和文化培养, 使受教育者有效地获得相应的语言文化能力, 以使其在“智力成长”的同时获得“人格成长”。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加强历史、艺术、文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品位、人文素质及科学素质,使学生在智力和人格两方面卓越健康的成长。

2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然而,单一的外语人才已不再受市场的青睐,他们需要懂营销、国际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科的外语人才,即“外语+X”的人才。因此,这种“外语+X”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认可和欢迎。这种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受青睐是因为培养出的人才既有外语方面的如听、说、读、写、译基本知识,有利于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还具有至少一门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会提高经济和工作效率。两种专业知识互为补充,互相支撑,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采用“外语+外语”、“外语+专业”、“外语+其他方向”以及“外语+专业知识”这四种模式培养新型外语人才。这几种办学模式有利于开设新的专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然而,新时期高校采用新方法培养外语人才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专业知识面狭窄,就语言来讲语言,没有进一步的扩展深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二,重理论而轻实践。老师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交际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三,学生普遍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较低。人文科学素质相当薄弱,阅读品位不高,且欠缺必要的艺术修养;四,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中人文科学素质水平较低,艺术修养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文化素质教育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提到的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用以下几点来解决。

首先,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组织课堂,这不仅可以减轻老师在教课时的负担,而且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优势,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既生动又有趣,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老师还应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纯灌输式的讲授方式,教会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应掌握的技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大学教育:“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所在。

其次,高校应积极开设一些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了解怎样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要知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不是要培养人才认识问题的能力,而是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所以,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外语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到学校进行翻译以及教课的实习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习成效,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的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善。

第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认识和修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不只针对外语专业学生,更要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普及文化素质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开设人文、科学、艺术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行选修。理工科的学生应加强哲学、艺术、人文等文科方面知识的学习,而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文化素质。

最后,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已成为推进全面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水平的师傅又何来高素质的徒弟呢?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状况。如果老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在讲授外语的过程中,除了讲解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和句式外,还可以适当的进行知识扩展,讲述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艺术、宗教和风土人情,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由此可见,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要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形成全面的人格素质有重大意义。这里所指的素质就是前文提到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立身行事的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基本条件。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表示,我们要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迫切需要的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民族精英人才。他们须树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复兴与民族振兴事业的远大志向,必须学贯中外,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因此,高校应当从国家战略角度着眼来启动和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平台,与国家战略接轨,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高校还应该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外语精英,例如同声传译和高级翻译等国家稀缺人才。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眼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素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将学生培养为社会青睐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承受力,能够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天然载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通过本民族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文化信息并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从传统的语言型教育转变为文化型教育,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眼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具有创新热情,才会成为真正的精英和栋梁,才会将国家的发展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2

[2]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J] 教育研究 1999.5.

篇9

(一)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如俗话所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使作为教育机构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不足,从根本上也不加以重视。这大多是由于对当下的时展与社会的结构快速变化了解认识不够。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人才需求越来越向全面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要求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整体素质,对其创新意识与创造性的能力要求也较高。但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专业性的知识教育是不能够取得实际上的完全实现。因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能力,在其整个的培育过程中就要求从学生的整体上来进行教育教学,不但重视知识性的教育,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当然,不仅仅是教育者,而且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也明显表现出不足。

(二)师资力量不足

从整个的教育队伍建设而言,在人文科学这一块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加其对其意识不足,也不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培训或者引进人才。

(三)教学资源的硬件配置欠缺

根据调查与研究以及社会媒体等的报导,可以清楚的看到高职院校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配置相当欠缺。因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对于文化知识的认知,也含有对于整个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而言,身体上的素质培养也还是最为首要的。所以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十分复杂,相当综合的教育类型。因此,教学中的硬件设施如体育场所的建设、体育用品的购置、图书馆的建设等都要一一进行武装。只有好的环境才能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因而对其建设一定要加强。

二、探讨新路径

(一)以创新为主导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对于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探讨与研究,要以当下的新形势为主要背景,比如说,其强烈的综合性特点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渐渐趋于复杂化,与原来的专业性越分越细恰恰相反,其现在要求全面的综合、重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系化的需求已经成了大潮流。因此,在进行其文化素质教育的探讨时必定也要以全面综合的视角去切入。创新一方面是发现新事物,另一方面是靠发明新的东西,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整理、筛选、分析,从而重整其结构。如同金刚石与石墨一样,结构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用途也各异,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对于人文科学这一块而言,其创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只能站在原有遗产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应用,一方面使内容上更新,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使其活力增添,更加富有新时期所需要的特征。

(二)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理念,注重人格培养

我国拥有厚重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在人文科学方面,其遗产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因此,要对这份财富加以合适的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讲授一结文学常识或者几篇诗词等,它要求的是一种人格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注重那些如古人所仰慕的君子之道,或礼仪之道,或中庸之道等。再者,由于中国文化里边的核心元素在于一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自身的行与知的关系处理,所以对于从中提取二者的主要元素,用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教学之中也未尝不可,比如从这两方面出发,其一可以令那些学生学习到交往中所应注意的尊重对方,其二,也可以利用这些理念去将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上的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里汲取的是理念,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现在所说的一种人道主义。使其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整个家庭以及与人的交往,工作等都可以变得和谐起来,这是从心性方面来培养一个学生,有助于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人格塑造。

(三)关注当下,紧跟时代潮流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信息化技术为主的综合体系的发展势头下,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一些新型的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自媒体、网络视频等进行一些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因为人文交流的渠道的拓展与接收信息的及时有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下的一些文化发展动向,将其固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打乱进行不断的重新组合。如同上面所言,不仅仅教育者对于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往往如此,对于人文科学方面的东西只是来源于其个人的喜好。因此,大多数人的意识也明显不足,要促使学生在新的信息化时代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先更新其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文化知识的功能与作用在今天这样的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没有多大用处。只靠讲解是不够的。教师要对其分析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其次,要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以历史的视野展开,将人类的文化发展作以整体上的理解,使其明白文化素质提高的作用点在哪些上面。最后,还是要紧扣当下新时期的特点,通过对其分析物质性的享乐排他主义的发展何以会使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现代人类所遇到的大困境只有通过文化的继续发展与增强,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的向前发展,也只有使其懂得了其重要性的关键点,激发起其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的责任。其积极性相对会得到一些提高,其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才不至于进行排斥,其在这方面的自主性才会提高,其人文教育的目的才能很好的去通过学生这个通道得以实现。

(四)文化素质教育要体系化、全面化

文化素质的教育属于人文科学,包含着整个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比如身体、心理、智力或情感各个方面。所谓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的全面而周详的教育体系。因此,不但要从硬件教学设施的建设中来加以加强,而且还要引入各种学科的新型理论与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研究。比如学生处在这个时期的特征分析,就必须从生物学上的生理方面来分析,再加以心理方面的辅助才能完整。再例如关于学生身体方面的知识,不仅要使其填饱肚子,最为重要的是要从医学的角度出发,从养生的大前提出发注重其营养搭配。肢体的运动等方面不仅是体育课程,它还关系到舞蹈、节奏、呼吸等。总括的讲,文化素质教育要构建起一个可行性的体系,从各种学科的复合与交叉中来捡取所需要的部分。

三、结束语

篇10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摘 要:高职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素质,以满际能力、信息获取与文化传播的需要。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制约了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引入新闻英语教学,有助于高职生提高语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效率,增强语言应用的灵活性,跨文化的信心与主动性。

关键词:新闻英语;高职生;跨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67-03

收稿日期:2014-11-03

作者简介:陈江宁(1980—),男,江苏盐城人,淄博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校媒合作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研究”(11CWZZ15)

一、高职生的跨文化素质需求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高职生的入学成绩较本科生低。高考成绩代表的是学生中学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可以说高职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相对较弱的。中学阶段英语课的基础作用和衔接作用非常明显,对后续高职英语课的学习影响也较大。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其英语课成绩一般也偏低,因此总体来看高职生学习英语较为吃力。这直接导致院校和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能够继续下去,不得不在高职阶段给学生补中学阶段的课,使得学习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基础知识上,不但无法进行进一步学习,而且也没有时间进行语言应用实践。同时,为了促使学生重视英语学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被一再夸大,甚至被说成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这既是对学生就业定位的不准确,也是对就业导向的一种误解。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具体,大多数岗位对英语能力没有要求。除一部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外,大多数高职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很少或几乎不会用到英语。即便在涉外企业工作的也是如此,一些技术方面的翻译工作或者需要跨国协调的工作往往由专人负责,一线技术人员并不会参与这些事务,也就不会用到英语。事实上,英语更多地被用于各类考试中,如升学考试、出国留学考试、职称考试等,而高职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的比例并不高,有的是因为没有机会,有的是因为没有需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生的英语学习不重要。英语学习仍然重要,关键是要明确通过英语学习应该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人都应当具备一种全球化的、跨文化的视野。在其中,英语仍然是一种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由于表情、代码等语言辅助工具的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人际交往中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熟练掌握程度也被弱化。但无论使用何种语言辅助工具,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因此,相对于英语能力而言,高职生更需要具备的是跨文化素质。综合来看,高职生对跨文化素质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对交际能力的需求

跨文化素质首先表现为一定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并不仅仅局限于跨国家文化、跨语言文化,从广义上来看,跨民族文化、跨区域文化、跨单位文化等都是跨文化。掌握了跨国家文化、跨语言文化的要领,对于在较小范围内避免文化冲突、有效开展交际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高职生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应当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社会交往适宜、人际关系良好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职生对交际能力的需求可以通过跨文化素质培养来得到满足。

(二)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能够快速获得信息的人将会在发展中占有先机。在工作中,不断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对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行业信息不仅来自国内行业,更多地还是来自海外和国际方面,要获得和理解这些信息必然就要跨文化。同时,信息的筛选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失实信息、错误信息不仅对工作没有帮助,而且还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必须学会在海量信息中较快、较准确地选出自己需要的,并判断信息的真伪,这也需要跨文化素质。

(三)对文化传播的需求

作为一名中国人,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生作为当代有理想的青年,尤其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后,其具备的爱国主义思想决定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有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产生了对于提高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需求,而文化传播需要跨文化进行。同时,即便不是面向国际参与对外传播,那么在区域间进行文化传播的活动也无处不在。即使是对本单位情况进行宣传介绍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能够从事好这类工作也是跨文化素质的体现。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误区

语言是跨文化重要的和主要的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英语成为全球一半以上的科学家思考和交流的工具,90%以上的科技成果用英语发表,在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中,有80%的信息用英语表达”[1]。可见,如果要确定一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话,英语是最优选择。英语课对培养高职生的跨文化素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英语专业各课程会不同程度地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所以不在此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高职英语单指高职公共英语课。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仍然较为刻板,方法仍然比较僵化,不但不利于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对于英语学习本身也是低效率的。综合来看,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误区。

(一)应试教育痕迹明显

虽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但现在的高职英语教学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有的虽然不强调“过级”,但也无法回避各种考试的权威效应,认为以考试为指导可以确保方向正确,而且校内考核评价本身也大多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这样即便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仍然会在教学中留下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语言的使用是极其灵活的,以大量客观题充斥的试题虽然可以准确地考查对语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无法衡量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以考试为导向必然使学生拘泥于试题给定的语言环境,无法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

(二)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

掌握语法和词汇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但在具体使用语言的时候,语法和词汇并不一定要准确无误才行。通常即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使用英语语法和词汇时也经常出现错误,只要这些错误不影响交际便可忽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考试形式也更加倾向于标准化,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就必然得到强调,因而学生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语法规则和单词拼写。结果导致的是,语言应用练习等学习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内容乏味,学习过程变得十分枯燥,同时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受到很大打击。

(三)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相互割裂

在跨文化交际中,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人听、读的过程同时也是翻译并思考如何说、写以保障交际进行的过程,相应的这五种能力也是一项综合能力。现在的高职英语课却经常将它们分开对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模块化教学,即将课堂教学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一个模块,重点锻炼一种能力。例如:在听力训练环节,学生要集中精力收听给出的信息,并完成相应的题目,将本应该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用来理解题意、判断选项,这与真实的交际环境相差甚远,同时容易让学生对交际过程产生误解。

(四)片面引入娱乐元素

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本身较为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会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娱乐元素,如:英语电影、歌曲等。这些内容固然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在教学上缺乏体系和系统设计,很少能够真正在内容上发挥作用。学生常常是看、听的时候兴致高昂,看过以后对教学内容仍然没有兴趣。同时,有的教材虽然收录了一些时尚元素来吸引学生,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远远不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尤其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最新信息,教材内容如果不能体现自身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夸大专门用途英语的作用

有的院校和教师引进了专门用途英语,以期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相关联来增加高职英语的实用性,有的甚至主张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进行教学。专门用途英语学习对于部分管理类专业学生是有益的,例如: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旅游英语,给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商务英语等。这些专业与英语的关联度较大,毕业生也更有机会从事涉外工作。但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要学习相应的专门用途英语,如机械英语、化工英语等,则有很大难度,因为这涉及大量复杂的专业词汇,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很少用到,这也就造成了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三、新闻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英语“是现代英语中常见的实用文体之一,同时也是规范英语语言的标准之一”[2]。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传播交际形式,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载体。新闻英语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其作为英语教学素材可以为学生全面呈现英语言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现状。新闻英语随时展而发展,又是最鲜活的生活化语言。“当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材料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学生学起来便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3]。新闻报道有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学习笔头或口头交际都能找到对应的学习素材。同时,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英语素材也极易获得,为教学提供了方便。根据高职生及其将来的工作特点,新闻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主要

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一)提高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在使用外语收听和表达时,学生常常会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这主要是由于语言思维缺乏逻辑性所导致的。新闻英语极富逻辑性,这在消息的写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消息写作最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这一结构“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即在第一自然段(常称导语)中,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或者先回答人们最普遍关心的问题,略为次要的信息放在导语后面,对细节内容逐步加以补充,最为次要的则置于末尾”[4]。“倒金字塔”结构为语言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那就是在叙述时要先说5个W,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再说具体细节。这种方法便于尽快理清思路,使表达更有逻辑性,言语更有层次感。

(二)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

学生在交际中有时会怕对方听不懂自己的意思,而一再重复或者换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但这往往事倍功半,结果说得越多越说不明白。新闻英语惜字如金,省略现象随处可见,“一般来讲,英美报刊段落大概由60个单词组成,平均在8行字左右”[5]。作者会通过使用简短词汇、精简句法结构等诸多办法减少字数,为的是让受众快速看(听)完,并抓住重点。同时,新闻英语表达形式多样、语言平实且贴近生活,尽可能地迎合了受众的接收和理解需要,便于提高传播效率。这些对于日常交际很有借鉴意义。简短词汇容易记忆、使用频繁,精练的句式结构表意更加明确且不易产生歧义,使用起来顺手、方便,不容易出错,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速度。学生学习使用这种风格的语言可以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容易被接受。

(三)增强语言应用的灵活性

人们说外语前经常要先想好所用的语法结构、词汇等,在头脑中把各种句子成分组织一遍,否则就说不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把语言表达想得过于复杂。其实表达未必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在这方面新闻英语就非常灵活。例如:新闻英语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叙述过去发生的新闻事件来制造“正在发生”的效果,增加语言感染力;新闻英语善用新词,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常最先通过新闻进行传播,为了表达方便,新闻英语还经常自造词语。有时不易解释的问题如果打个比方可能让人更加明白,新闻英语中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如“报刊英语常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社会现象”[6]。这使得新闻表述更加形象。学生学习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灵活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表意更便于交际双方相互理解。

(四)增强跨文化的信心和主动性

不熟悉的文字符号会带给人一定的困扰,一部分人对外语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活动中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他们逐渐接纳外语学习。新闻采访过程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新闻过程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信息的一进一出在其中非常明晰。模拟英语新闻采访与可以让学生体验跨文化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搜集信息也是采访的一个环节,可以锻炼信息筛选能力;通过阅读我国的英语对外新闻报道可以了解我国向海外进行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通过新闻英语,高职生可学习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以及如何组织语言进行文化传播。随着交际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信心必然提升,同时随着对英语信息的获取与成为习惯,跨文化的主动性也会进一步增加。

从高职生的英语基础以及毕业工作后对英语的需求实际来看,高职生对自身跨文化素质的需要远大于对英语知识的需要。无论从就业还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需要都应当成为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方向的重要参考。作为为数不多的公共课,高职英语课应当在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跨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语言是跨文化的重要工具,英语课可以说是跨文化素质培养的天然媒介。利用新闻英语教学对高职生进行跨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对高职英语课的科学扩展和延伸。这对师资同样有较高的要求。新闻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熟悉新闻写作和采编知识,不仅能够分析时事新闻,还要能独立撰写英语新闻稿件。跨文化素质培养要求教师要对英语新闻制作中所体现出的跨文化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跨文化技术通过新闻英语训练转化为学生的跨文化素质。教师应当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这些要求。

参考文献:

[1]梅红.传媒英语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引言1.

[3]郑燕虹.《大学体验英语》中所蕴涵的教育哲学思想[J].中国外语,2005,(4).

[4]张健.报刊英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