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教学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教学论

篇1

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除了修订教学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自身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中的不足,从而针对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这些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教学时,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就应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探究方法,而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反思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验证,才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反思的运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内涵和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确定教学反思的时间

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对初中生物教学反思的时间进行科学的确定,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反思的成效。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一是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备课阶段进行,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预测,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二是教学中的反思,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此时主要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变化的揣摩和分析,主动、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在促进教学调控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在加快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从而对教学思路进行有效调整,总结教学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教学后的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批判性地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多种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教学经验,促进研究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素养的养成。

(二)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策略

初中生物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部分,通过理论性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种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只注重理论教学无法达到新课改的标准,这就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于孩子的性格是活泼爱动的,只有在教学中释放孩子的天性才会引导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古板,^多的束缚反而无法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内心向往的学习平台,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学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阶段,学校对其并不重视,使得学生对生物课程也出现了差别性对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是以讲为主,并认为生物课程不是主科,只是按照书本内容叙述一遍即可,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缺乏积极性,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最终影响整体教学效率。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感,同时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如在学习上过于束缚,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甚至对生物课产生厌倦,这种状态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整体教学效率,学生过于懒散,对将来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不能正确看待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就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阻碍,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引导者,一定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讲解的传统观念,以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主,以“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自由式”教学,自由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活动,而是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使教师在讲述知识时,学生能够积极的与老师互相讨论。很多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的普遍原因就是因为害怕老师所以产生偏科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对于教学工作来讲就会很难顺利进行。由于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而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接触到生物,因此,只有将生物教学理论结合生活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生物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效统一,所以,教师一定要先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对老师有所依赖,然后,针对课程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将更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结合教材引入到生物课程中,使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互动教学等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其中,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学习,并通过亲身实践,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可以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也使得学生在情感、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尤其在科技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科技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光对鼠妇的影响”中,学生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阳光充足的白天看不到鼠妇?”,然后根据问题设计相符合的实验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反复实验来观察鼠妇的生存条件,从而验证鼠妇适应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这一特征,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本能,也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教学中一种全新的尝试,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将原本较为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更加直观的景象,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

2.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极为相似的基础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为主。例如,在讲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而教师要在旁边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在亲自操作时会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同时也在实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证明,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带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所领悟,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师生共同协作的学习意识,更有利于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虽然现阶段生物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为生物课程带来无穷的魅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而教学时间是一项无止境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才能获得知识上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郝敏。初中生物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篇3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相应地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地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存在与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非常想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地提高。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早餐进行回忆,回忆自己早餐当中的食物有哪些,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牛奶、面包、鸡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此时的积极性,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行解读,并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让学生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学习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体消化系统世界的奥秘。

二、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21世纪是个多变的时代,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及走向都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整合,强调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生物与我们的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园、还是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基础。中学生处在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枯燥、抽象的生物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带领学生走出生物课堂,走进生活,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强化生活化探究教学,让生物“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首先,以生活化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与生活相融合的活动中去理解,去体验,在理解与体验的过程中,开拓生活视野,领略生活内涵,从而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会生物知识的运用。同时,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知识的运用,认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懂得用生物知识解答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把生物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明白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属于文理综合的课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粉笔走,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引发学生排斥心理,降低生物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开展直观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增强学生体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以便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篇4

自主探究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计划、装置、方法和步骤,自主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实验。这类实验现行的新课标、新教材、以及各级各类考试中已经明显加大权重。因此这类实验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生物学的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新课程目标“学以致用”的落实,最终关系着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培养和新课程的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类实验是要求利用以有的生活,生产经验和知识能力进行的一种开拓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亲自实验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能更有效地培养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要他们之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新的完整的实验并非易事。因此,对这类实验的教学应遵循能力培养原理,运用逐渐分化,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法,要求学生在经历过模仿式和分段式实验的前提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过渡到自主探究实验。教师应尽量为实验提供或创造条件,讲清实验原理和实验的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们自主、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把自主作探究实验作为开启学生新思维的钥匙,否则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失得其反。下面我就以现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课本中,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的探究实验为例、谈谈我的引导式“五步”探究实验教学。

一、设问

以生活现象、课文内容或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实验的问题是:

①为什么人的皮肤被轻微刮破后,流血不久就会自然停止?

②贫血的人多数都是脸色苍白、你知道其原因吗?这种现象说明血液是什么颜色的?

③血液由哪些成分所组成的?各成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④你知道煤气是怎样使人中毒的呢?

⑤医生为什么在诊断某些疾病时,要先看血液检验报告单?

二、假设

启发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根据提问和自己已有的经验作出假设。

①皮肤轻微刮破流血会自然停止、可能是血液成分中含有一种能止血和凝血的成分(如血小板)

②贫血的人脸色苍白、不红润是由于体内血液中的某些红色成分(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被减少的缘故。

③血液的成分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其中有一种成分可能是红色的。

④血液中的各成分分别表现出血液的功能。(如运载氧、防御、止血和凝血等)

⑤煤气中毒的原因可能是血液中的某种成分失去了结合氧气的能力,使身体里缺氧而中毒的。

三、实验

指导学生根据假设、利用现有条件,提供必备的器材、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计划。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验证实验结果。

【实验一】①取1支洁净试管加入少量的柠檬酸钠,然后注入从家畜(或家禽)体内的10毫克血液、静止一段时间后,贴上标签甲,观察提问,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什么?

②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从家畜(或家禽)体内抽出的10毫克血液、贴上标签乙、静止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二】分组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取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并要求学生对照课文彩图、比较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大小。

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示学生注意:既要观察明显清晰的现象、又要观察细微隐含的现象,更好注意观察实验目的所要求的现象)

比较加入了柠檬酸钠的血液与未加柠檬酸钠的血液静止一段时间后,各发生了什么现象,老师追问、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①通过观察、会发现加入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呈黄色、中间有一白色的薄层,下层呈暗红色、未加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凝固、中间一团呈红色块状、周围有淡黄色液体(血清)。边观察边提出下列问题:

A.抗凝剂对血液有什么作用?

B.抗凝剂除柠檬酸钠外是否还有其他药品呢?

C.什么是抗凝剂?

D.为什么体内的血液未加抗凝剂也不会凝固?

②观察试管甲、乙现象时,应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的重点是:

A.甲﹑乙试管的血液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B.甲试管静止一段时间后分为几层,各层分别是什么颜色?大致比例是多少?

C.上下层交界处的薄层是什么颜色。

D.观察试管乙的血液时、注意内外的颜色、状态的改变。

③详细记录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永久涂片的有关现象(如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大小等)。

四、总结

组织学生用科学方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出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写好实验报告单。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的操作、验证、分析、观察可得出下列结论:

①血液主要由血浆(位于上层呈淡黄色)和血细胞(位于中下层呈暗红色)两部分组成。

②血液中血浆和血细胞的体积各约占一半(即约占二分之一)。

③抗凝剂(如柠檬酸钠)对血液的凝固有防止作用。

④通过试管乙的实验证明、血液里含有止血和凝血的物质如(血小板)、因未加抗凝剂的血液放在空气中被凝结成块。

⑤通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发现: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最容易找到、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明显的细胞核、体积较小、呈红色。白细胞数量较少、白色,呈球形、较难找到、有明显的细胞核、体积最大。血小板最难找到、呈白色、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体积最小。(低倍显微镜下看不清楚)

⑥红细胞由于含有一种红色的含铁的蛋白质(即血红蛋白)所以呈红色、使血液表现呈红色,这种蛋白质具有在含氧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的特性,所以血液具有运载氧的功能。白细胞、血小板都呈白色,所以未加抗凝剂的血液中间有一薄层呈白色。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对人体具有防御保护作用、血小板具有加速凝血和止血功能。

⑦血浆和血清都呈淡黄色,两者的本质应别在于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⑧完成上述两个实验、学生必须学会并掌握从动物体内抽血和使用显微镜等技能。

五、应用

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学到的知识、理论、技能运用到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去解决其它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如:通过本探究实验可以有如下应用:

①根据分析血液检验报告单、懂得医生是根据血液的组成变化、诊断人体的某些健康状况的道理。如初步诊断,人是否贫血、有炎症等病症。

②根据血液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可理解药物药剂以及各种营养,废物是怎样达到人体各器官部位后起的作用。

③通过理解血红蛋白的性质,可知血液之所以具有运载氧和部分二氧化碳,就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质在起作用的缘故。煤气会使人中毒的本质就是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的能力大大的超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而且血红蛋白一旦与一氧化碳结合就很难分离,再也不能与氧结合了。所以人体各细胞组织就很难运载到氧而中毒。

④通过理解抗凝剂、可知家里在宰杀家禽、家畜时,往往在家禽、家畜的血液中加一些食盐,其目的就是使血液的凝结减慢。

又如: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使学生不仅加深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等知识的认识。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和体会到了农民们在农作物播种前所进行的土地耕耙、做畦、选种、浸种、保温、催芽、播种等一系列劳动的科学道理,真正实现了生物探究实验“学以致用”的目标。

篇5

以“生态系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我国的绿地已经逐渐减少,绿地减少使得当地温度变高,土壤缺少水分而沙漠化,沙漠化的地区绿色生物变得更少,生物也不能在此地生存,继而人类也不能在此地生存。该视频片断说,像这般沙漠化的地区在我国变得越来越多,如果持续下去,我国将是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目前经常出现的雾霾问题、温度升高的问题,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从自己身边的例子感受到改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愿意自主吸收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有效,而有效的教学又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展开。

二、探索知识规律,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三、重视知识实践,让学生寻觅到环境教育的宣传途径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提高措施;方式方法

一、探究学习,搭建实验平台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通过课堂实验教学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突出表现。作为生物课授课教师,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能因时间紧、会考任务重,就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其次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者靠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让学生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中走出来,大力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验证性实验教学大胆地转变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努力搭建学生课外的实验平台,提供实验器具,布置的所有实验让学生尽量在课下设计完成;改变以往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分组演示实验,按照不同的实验方案分层施教,尽量创造人人设计实验、人人参与实验的良好局面,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求新的求知欲望,最终通过课堂实验教学来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七年级上册的四个演示实验,如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氧等都属于探究性实验;七年级下册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八年级上册的发酵现象等都属于是探究性实验。这些实验需要学生按照课本的操作步骤或者自己的设计步骤去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做到引导搭建平台的作用即可。

二、创设情境,激发实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征,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地营造集体探索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集体学习、集体感受成功来激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如在七年级课本中有一个实验叫《观察植物细胞》,这个实验本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学生对于如何观察实验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明确如何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并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玻片标本。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制作玻片标本的材料必须要薄而透明,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染色,这样制成的玻片标本才有助于学生观察。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当中,我们安排学生去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观察完还要检查学生观察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无法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就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应付实验。此外,任务要划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总之,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讨论,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积极性。

三、精巧设计,规范操作步骤

在课前准备一些采集和培植的实验标本对实验课的开展至关重要。学生在采集标本和培植标本的过程中会对所采样的标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有一很直观的认识,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即使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标本和实验设备,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去自由地做实验,对一些有难度的实验,教师应该精巧地设计,尽量设计三个以上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按照三种方案去进行生物实践活动。同时,依据制定的生物课实验教学计划,教师还可以对一些连贯性强的实验进行重新组织安排,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前对实验的流程多操作几遍,并注意相关的事项,力争在课堂演示过程中能一次性演示成功,可避免学生对一些科学理论产生质疑,同时也会避免一些突况和不可预设的情况。比如,对于“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还原”等只是进行简单的试剂配置并且所用时间较短的实验,对它们的准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前一天进行即可。但是如果在课前缺少必要的操作演示,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很好的预计,课堂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总之,作为生物课授课教师,我们应该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尽可能多的、学生易于操作和观察的各种实验方案,把生物实验课题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做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生物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一、针对生活现象,解释生物原理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但这些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生物将是一门最有趣,也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食物腐败变质”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食物腐败变质现象。因为生活中这类现象很普遍,也很常见,因此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其中包括剩饭剩菜变馊、食物表面长一层“白毛”、水果蔬菜腐烂等。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我再向学生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和真菌以食物为培养基,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食物变酸、变臭、变色、变黏等,食物表面的白毛其实就是大量繁殖的真菌。而平日里我们将食物低温保存、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其实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有了具体的生活实例做背景,学生听起课来格外有精神,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二、选取恰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在学生眼中,一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生物学本身并不乏味,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部分原因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太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更不用说记忆了。就拿细胞来说,对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很难在脑中形成概念认知,但就是这样最微小的细胞,在生物学中仍被分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去讲解,细胞器还能再进一步划分。如此繁杂的生物体系,学生自然不乐意去深究。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模型或替代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书中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一级、二级、三级)、分解者、自养生物、异养生物、能量传递等一系列专业名词,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因此我在讲解这一章节时,特地找了诸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等一系列谚语去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我还借助“我们用了几万年时间爬到食物链顶端,可不是来吃素的”这一则小笑话,告诉学生什么是杂食性动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穿插实践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物课时较少,但涉及面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量,对很多抽象概念的讲解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展示生物的魅力。例如,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部分都很抽象。如果一味地去口头讲解,可以预见能将这一节课完整听下来的学生十中无一。但若能加入实践环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膝跳反射这一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时,我让学生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用手轻轻地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学生惊讶地发现,只要敲对位置,小腿会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大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在我的提醒下才停止动作。前后大约只实践了五分钟,且只涉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这两个部分内容,但学生的兴致却被大幅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一扫阴霾,变得异常活跃了。

四、安排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参与

篇8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新课改 新教材 教学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营造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地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转换,切实更新教学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和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

四、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后就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之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篇9

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呼吁着人们对环境进行保护,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依然存在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而存在这种行为的原因就是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受到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历史的潮流中发生了许多次环境被人类严重破坏的现象。所以在初中的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对学生放映一些因环境被破坏而带来严重后果的录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去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对其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存在垃圾乱扔的现象,在一些旅游景点的部分游客素质不够高将自身产生的垃圾随处乱扔,这样就会导致环境被破坏,河流的水质被污染,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中存在的这些不好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初中的生物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讲述因为人类自身原因而酿成的苦果,让学生们置身于这种情境中,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认识的更加透彻,当学生的对环境的认识加深后,学生自身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对环境的责任心才会加强,学生才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对环境进行保护。

2结合实际互动教学,上好渗透课

在初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的课对环境保护方面比较重视,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正确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初中的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教学意识进行适当的转变,在教学意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以及探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利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将问题形象、具体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存在问题的感性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去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然后让学生们把自己走访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现,让学生对调查得来的结果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调动起来,除此之外,通过实际的走访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会对不合理的环境开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对环境资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的污染有很大的抑制作用。除这方面以外,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环境污染的例子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例子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这样便可以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的活跃,给学生的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进行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去进行环保方面的实践,因为进行实践活动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环保进行实践,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去对环境进行保护。

(1)开展环保知识讲座。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去邀请一些在环保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或者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可以包含到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比方说环境的污染以及治理、资源能源以及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人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生物知识与环保知识进行结合,在实际的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

(2)组织各种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当今的社会上有许多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节日,比如世界节水日、环境日、地球日、爱鸟日、植树节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带领学生参加这些特殊的环保活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环保的知识进行宣传,尽最大的力量去提高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育的范围延伸到学会的家长,呼吁学生的家长能够与学生一起对环境进行保护。为了使得宣传更具感染力,学校应当提倡学生利用黑板报、文艺演出等方式,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环保意识融入到整个社会。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生物这门学科所独有的特点,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环保方面的课外活动,在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努力的将环境保护的意识融入到整个课外实践活动中,这样环保意识就会很容易的渗透到整个社会当中。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清理,教导学生对环境进行美化。

4结语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9-01

虽然说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久,但是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没有显著的提升。就此笔者结合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其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将情景模式融入到生物教学中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的影子,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文景观,都和生物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将情景模式与生物教学结合在一起,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将生活和生物结合在一起,创设一定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可以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情景模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生物教学七年级下册,在学习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的时候。就可以将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与教学结合在一起。树木对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树木在我们的国土上被大面积地种植,可是由于木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树木被不断地砍伐,或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当我们学了食物网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后,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那么人类将直接或间接地缺少食物来源,最终将走向死亡。因此,我们要植树造林,保护我们的环境。

再比如说,为什么每个人和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为什么爸爸是双眼皮,妈妈是双眼皮我就是单眼皮呢?为什么爸爸的身高不高,妈妈的身高高,为什么我的身高就高一些?利用情景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地环境下进行学习,最终提高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生物理念探索生活中的所出现的生物知识。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生物意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积累一定的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和学习生物。

例如:在学习植物中有水分这一课中,李老师带着学生去户外进行了一次户外课堂实习活动。首先李老师选择了天气比较炎热的一天,他让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塑料袋,要求塑料袋必须是不漏的,到公园的时候,李老师要求学生将塑料袋套在植物上,要求必须是密封的。过了几个小时候后,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回到了公园中,发现袋子里都是水。李老师当即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在密封的情况下,经过太阳晒了几个小时之后,袋子里会出现水?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让学生尽最大努力找到答案。

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比平常表现的更加积极,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其中孙阳同学说出了为什么会出现水的原因,植物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水分,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水珠是蒸腾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气态的水,也就是水蒸气。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将生物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发扬学生乐于发现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3.将生物故事和生物教学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故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生物故事无论是从历史角度来说还是从我们身边来说,都有很多。

例如: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鸡特别有好感,称赞它"头戴冠,足搏距,勇斗,守夜不失时"周代有种叫"鸡人"的官,专门负责"司晨",就是在祭祀这一天,每当鸡鸣的时候,专门唤醒百官上朝。后来发展成在每天清晨,"鸡人"带上鸡冠形的红帽子,撞钟报晓。为什么鸡一到清晨就啼鸣呢?因为每种动物都有生物钟,科学家经过了研究表明。鸡的生物钟长在鸡的松果体细胞里,松果体在大脑和小脑之间,是一个松果形状的小内分泌器官。到了黑天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出一种叫黑色紧张素的激素,来控制鸡的活动。如果给鸡装上这种黑色紧张素的胶囊,鸡就睡着了。

再比如说在生活当中,农村都用狗看家。为什么要用狗看家呢?那是因为狗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发达,在百米之外,就能够察觉出陌生人的出现或者其他异常的动静。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因此在课堂当中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知识,能够恰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之后,将实验布置到家庭作业当中。让学生找出在生活中生物的影子,然后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生物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对于自己所不理解要勇敢地提出来,这样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不懂得知识点,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为什么解决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的研究和爱好。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型实验,比如说观察生物中的现象,噪音污染对于动物正常生活的影响、汽车尾气对于植物的伤害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可以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总而言之,在生物教学当中,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本文就生物本身的特点,将生物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将生物和情景模式教学结合在一起,并且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模式得出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来证明生物的重要性,所以说生物必须要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