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立法 环境法
一、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紧迫性
工业革命,一方面使人类社会得以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产生了诸如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单纯的防治环境污染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使人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全国如此,山东省亦不例外。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我省经济高位运行,使得资源环境压力很大,污染严重。
故在国家级层面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和专项法规尚未系统出台的情况下,研究山东省地理资源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探讨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内容选择,提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立法建议成为本文的立足点。
二、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内容选择
1.加强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明晰责权分工
循环经济立法首先要明确国家和各级政府统一的协调管理职能,明确各主要部门的职责分工,以保障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使他们能够密切配合,全局统一,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循环经济的作用。
我国循环经济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认为:地方人民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循环经济主要涉及环保和经济建设项目的审批、规划,所以我国现在对循环经济行使职权的主要部门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环保局。但现在二者权限分工并不明确,循环经济法草案界定二者职责时也没有具体规定,容易事实上也确实会存在相互推诿或者争夺权力的现象,本人认为应当设立专门的循环经济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由其统一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机构体系下,我省人民政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本级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和权限,并组织协调个各个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因为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管理、规划和推进方面,除主管部门外,还涉及财政、税收等许多行政部门的工作。所以,本级政府应当明确他们的权责,加强他们的协作,这对发展我省循环经济极为重要。
2.加强政府导向,保障政府强制管理和经济刺激职能
山东省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政府、生产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在三者之中,政府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循环型社会的成败。科学的政府决策通过引导、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逐步融入循环经济模式中;科学的决策能够引导绿色消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政府决策能够培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适当的政府自身行为亦能够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故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是推进循环型社会进程的方式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采取强制管理和经济刺激等,构建一整套的完善的制度进行政策引导。把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监督力度,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限制和制裁。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控制生产和消费总规模,严格审批制度,尽量控制新的生产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存在的环境风险;严加监督管理,控制社会消费,其别是新增消费物品、新的消费方式,新增消费能力的环境风险。”
3.加强科技支撑,鼓励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包括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我省可以组织有关行政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研究组,将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研究。
我省各级政府应从政策和经济上对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给予大力扶持。科技工作者应当担负起知识经济赋予的重任,研发建立循环经济型工业、农业等产业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急需的循环型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开发推广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广泛采用符合我省省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加强研制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高科技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对于已经研究开发取得专利的循环经济技术,政府鼓励推广利用。国外和外省的取得专利的循环经济技术,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并进一步研究开发。
4.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科学解决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垃圾分类收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山东省政府可以出资聘请科研人员研制多分口垃圾箱,每个分口处注明回收的垃圾类别,垃圾箱顶部可以设计成大花盆形状,上面种植鲜花,一方面美化环境,另一方面分类回收垃圾,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活垃圾真正实现资源化,做到物尽其用。
政府一方面出资更换公用分类垃圾设施,另一方面强行要求每家住户低价购买家庭型分类垃圾设施,差额由政府补足。加强对公用垃圾箱的监管,如果发现有人向公用垃圾箱乱投垃圾,政府有权予以经济处罚,所收费用可以作为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使用。
实行垃圾收费制度,这样可以鼓励人们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控制垃圾量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关键。首先,在生产产品时,进行科学设计,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资源,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或限制使用一次性商品,设计产品应当尽可能使之可以回收利用;限制一次性包装物的使用,鼓励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禁止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包装物。对于废物,应当最大限度的使之再次资源化。对于确实无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应当做无害化处理。
5.实行政府补贴和低息贷款等财政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作为调整经济的杠杆,山东省政府性补贴和低息贷款等行为,可以引导社会投资,通过经济刺激,可以促进我省循环产业链的发展。“首先应当取消和减少危害环境、浪费资源产业项目的财政补贴;其次要建立环境保护基金,该基金应由地方环保投资、环保费、环保税、环境贷款和环保赠款等组成,由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环保领域先进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或以赠款、贴息贷款等形式向有关企业、单位提供经济支持。”
我国循环经济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七章的鼓励政策中,关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使用,税收优惠的规定,投资的经济倾斜,价格和收费等的规定,都是对通过财政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的规定。山东省政府应当通过对具体运作规则的制定,使这些财政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6.重视法律责任,建构责任体系
法律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的集中表现就是由国家机关依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人根据其违法性质、危害后果、主观因素的不同予以制裁,违法者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健全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制度,重视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是切实保障循环经济法有效实施的方式之一。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主体应当具有广泛性,凡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违反相关法律,不作为或违法作为,其失职行为给国家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行政机关、直接责任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生产者、销售者不依法清洁生产或不依法承担废弃物回收再处理责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日常采购中违反循环经济法规定的绿色采购比例,广大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违法行为对经济环境造成损害达到一定程度的,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本人认为,循环经济的法律责任应当形成完整的责任体系,将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有机结合起来。行政责任,不应当仅体现对违法的行政机关、企业组织追究责任,还应当包括对直接责任人员和普通公民的行政处罚(包括行政拘留)。山东省循环经济法规属于地方刑法规,我们无权制定刑事责任。在我国的循环经济法生效后,我省循环经济法规的法律责任应当适用我国法律的规定。我们只能制定地方性实施细则,加强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 企业循环经济内在动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研究,作者在《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结论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仍然是从中获利,并通过对循环经济“3R”原则的展开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参与循环经济确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一、现阶段企业发展与参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矛盾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社会发展形式,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讲,其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直接的内在动力也是从中获利,并且也确实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参与率低、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的努力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发展与参与循环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突出表现在企业最终发展目标、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以及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发展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把重点放在提高生产效益和利润率上,而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更多体现在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则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当企业的规模大了,实力强了,可以调配的资金多了,企业会考虑通过参与循环经济更好的实现企业最终目标。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通常不会考虑参与循环经济,原因在于参与之后,经济效益可能没有提高,企业甚至无法将投入的资金收回,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小企业通常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循环经济。当然,在政府做出各种倾斜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尽快发展之后,小企业也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它们可以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如何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最直接的动力,当通过循环经济的参与能够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时,企业会积极参与;但是当企业认为参与循环经济对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没有直接贡献或者贡献较少时,它们会选择暂时放弃循环经济的参与。这就需要企业外在的动力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现阶段我国企业还缺乏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尽管有些企业确实知道参与循环经济将会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没有积极参与;还有很多企业可能根本不知道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会获益,因此需要对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展开研究。
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是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且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的关键。究竟应该如何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
领导具有战略性和较强的综合性,在企业中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和激励作用。企业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领导者最终做出的决策。因此,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实际上应该从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入手。只有企业领导者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员工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参与循环经济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还有些企业家根本不了解循环经济的真正涵义。因此,首先,需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传媒渠道,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形式,让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同时,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这样容易把新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在一些大城市开展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会议,通过专家、学者们对各专项课题的研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提供可借鉴理论和经验。
第三,组织一些专家定期到边远地区或信息不发达地区进行专题讲座,加强当地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一些农民企业家,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能够了解循环经济的途径不多。因此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使他们在参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捕捉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循环经济”一词及其相关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频率,使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都能够就循环经济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政府行为化解矛盾
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某项经济活动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如,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时,企业一定会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力。问题是现在参与循环经济并不能使企业直接获得经济利益,有实力且有远见的企业会毅然选择,而更多没有实力或有实力没有远见的企业则缺乏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就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化解矛盾。
政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企业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使那些有条件但缺少资金的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成立一些专门机构帮助愿意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逐步转型,逐渐参与到循环经济中;通过成立相应的工业园区,使区内各企业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实现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通过项目招标,扶持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通过政府定价以及一些政府购买行为,对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适当提高销售价格,使这些企业通过政府行为从参与循环经济中获益,进而提高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以对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企业给与一定的表彰,为其他企业树立典范。通过这些措施,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投资有所回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篇4
(一)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体系尚未成型
目前我国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涉及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的专项法规较少。我国已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从总体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它是一部综合性法律,内容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不可能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做出详细规定。尚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隶属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涉及服务业中旅游、餐饮住宿、通信服务、物流、零售批发等部门的专项规定为数不多。纵观现有的法律政策,主要是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管理办法和标准,一方面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级较低,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政出多门欠缺协调性,并且欠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这些政策在服务业各领域的执行情况不尽人意。从我国地方循环经济实践层面来看,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确保发展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目前,山西、甘肃、深圳经济特区、大连市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武汉市和广东省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的立法体例,内容涉及各个经济部门,专门对服务业的规定少之又少,不能对地方服务行业循环经济的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法治体系尚未成型,相关的法条具体规定有待系统化、规范化,暂时不能适应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成熟
循环经济的特点决定它不仅是一个政府的自觉行为,也是一个市场的自发行为。一方面需要立法先行,从制度上给予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需要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环境标志、财政信贷鼓励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使企业、社会和公众都能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通过制定税收、金融、价格和财政等优惠和鼓励政策,来推动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广泛适用。但是,从目前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来看,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自2008年中央就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为此中央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颁布了《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该办法第7条指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包括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的服务业项目,具体涉及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二手车流通、旧货流通、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三种方式分配到具体的项目中去。为此山东、辽宁、海南三个省,九江、厦门、长春市特别出台了适用于当地专项资金申报及管理的《服务业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其他各地也积极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各地的申报通知当中,依旧是以营业额、销售额等指标为导向,对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服务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不足的成因
(一)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落后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是在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部门全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自建国以来,政府全力推进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发展,依赖农业和工业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直到施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才开始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循环经济在第一、二产业中己开展,尤其是制造业,并取得初步成效。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的线性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模式,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也还未引起国家及其他社会层面的足够重视。相关的实践开展的较少,仅在餐饮住宿、旅游、物流等传统的服务业部门推进实施了绿色节能制度,能源循环利用程度较低,总体来看还处在启蒙和探索阶段,与先进国家具有一定差距。人们的物质享受,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在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为了迎合和刺激消费者的愈加膨胀的消费需求,服务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忽视了长远的人类生态利益,客观上导致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了资源危机的加剧。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当前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金钥匙。服务业是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要实施循环经济就要从根本上引导消费者从“过度消费”的理念转向崇尚自然、注重资源节约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在消费的同时注意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消费的观念。同时,倡导服务业市场主体树立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的理念,鼓励引导服务主体实施清洁生产,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在各地建立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的产业链。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水平上实施以上内容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循环经济实践毕竟是分散的、低水平的、小规模的,几乎还没有哪个行业能做到内部流程的循环。成熟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形成,从而制约着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二)公众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理念,在国际上兴起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年,在国内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在国际上,有不少先进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我国目前还处于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公众参与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范畴,减量化生产、资源再利用、循环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具体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如何通过法制建设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等问题,仍然了解很少。构建循环型服务业需要行业内所有的市场主体和公民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具体制度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的政策规划将各项具体的制度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中去。因此,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服务业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宣传,在公民中进行普及宣传倡导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
三、健全完善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的对策
目前,促进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主要集中于餐饮、旅游等传统行业中,实施情况也不尽人意。在批发零售、金融、物流、通信等现代服物业的相关立法中,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及具体制度还未能体现。现有的法规从效力等级来看,主要表现为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标准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完善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反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由综合性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三部分组成。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要建立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时具体来说如下。
(一)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立法
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体的制度可以被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规定一些较宏观的、覆盖面较广的内容,诸如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制度和责任等,因此该法不可能针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做出详细而周全的规定。为了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一部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来协调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是针对服务业节约资源,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的专门法。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整个服务周期贯彻循环发展理念,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是由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旅游、物流、金融、通信、信息咨询等若干个分产业部门组成,这些部门在经济生活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同,具体的运作模式也跨度较大,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实施有差异的循环经济具体制度。但从宗旨上来说,树立绿色消费观念,确保服务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等立法目标应该贯彻在所有的制度当中。积极鼓励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禁止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落实政府、企业、公民在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义务和责任。
(二)制定服务业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
服务业涉及多个行业,提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具体物质的循环利用工艺及技术要求在制度设计上要进行区别对待。所以,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制定不同的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的单项法规。例如,制定适用于零售行业废弃包装物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法》;制定推动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回收法》;制定适用于通信业废旧手机、电池、充电器资源化利用的《废旧电池、手机回收利用条例》等。社会再生产的末端是消费者,在传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中,消费者承担着很少的环境保护义务。但在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消费者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通过制定《绿色消费法》来引导公众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把危害环境的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面,政府的绿色采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最大的采购方,能够购买较大份额的绿色节能产品,从而形成经济规模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绿色采购的同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使得各个消费群体提高环保意识。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已有的《政府采购法》基础上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条例》,从而进一步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进服务业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规模。
(三)加强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的规定,地方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在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地方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规,如服务业清洁生产、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餐厨废弃物回收、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等方面的地方条例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现有的服务业环境管理、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地方条例,共同构成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地方法规体系。但是,一定要注意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与国家立法及国家的与之相关的法律的关系相协调。只有促进多种规则的宏观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作用,为真正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构建并完善与服务业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体系
1、科技政策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服务业科技政策包含两个方面:(1)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政策。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依托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服务业长久以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实施情况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要求。所以,国家应该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并且同时制定信贷倾斜、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措施,引导服务业主体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活动中。(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政策。先进的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出来后,政府应当推动这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服务业中广泛应用,分批分次组织企业培训,促使他们掌握新技术,进而在实践中大范围推广。
2、政府奖励政策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定义为自然生态规律(系统论、物质循环论)指导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即“循环经济”强调的不是经济循环,而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资源的循环。从内涵上认识循环经济,有3点需要加以肯定:(1)环境和资源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环境和资源是人类与大自然的直接对接方式,循环经济是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即循环经济要完成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有效保护。(2)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循环经济属于经济学范畴内容,符合经济学的价值形成规律,即循环经济要将环境与资源问题内生于经济过程,用价格导向而不是政策导向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3)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传统的经济学以价值形态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不以传统的经济学价值形态评价循环经济效率,同时考虑了资源的节约水平和环境的改善水平。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为“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Reduce)针对资源利用的输入端,即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少地使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单位产出的资源使用量的减少和废弃物排放的减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的压力,但是当人口数量上升,产品总量需求增加时,必然使资源使用量增加,废弃物排放增加,这时再结合再利用(Reuse)与再循环(Recycle)。因此减量化原则(Reduce)是核心内容。再利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或包装能够以初始形态被多次重复使用,延长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过早转化为废弃物。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初始功能后,能够继续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源,即废弃物的再生或再利用,减少最终废弃物的处理量[1]。
2循环经济的模式
为了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国际社会推崇使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2]。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对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对“废物”的认识不同,传统经济模式对于资源投入生产后,除需要的产品外,其余以“废物”形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而循环经济模式,认为“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源经过适当优化配置,仍能够投入生产,进行多次的循环使用。(2)“废物”的“资源化”,通常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经济主体有使用“废物”的权利。二是经济主体有使用“废物”的技术。三是经济主体有使用“废物”的经济动力。即经济主体在“废物”的“资源化”过程中,需要有立体的产权保障、技术保障和利益保障。(3)“再生资源”,即“废物”的再次利用,增加了资源的效用,这里的“再生”区分为“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废弃物的再利用”指不改变其物理结构或化学性质,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再处理即投入使用,如废旧瓶子的回收使用。“废弃物的再生”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结构或化学性质中的一种,进行再处理后使用,属于“降级循环”,价值低于资源价值。总之,循环经济属于经济学问题。循环经济的价值形成体系,需要体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如何研究资源的效用问题,如何将影响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分割融入经济主体单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4]。
3循环经济的实施战略与实施路径
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诸大建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C模式。C模式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的A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增长,亦不同于目前发达国家所采用的B模式———环境压力减轻,技术革新推动经济缓慢增长。C模式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应保留一段必要的缓冲时间,在这个阶段内,应逐渐完成以下过程:资源消耗、污染排放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高技术、知识型第三产业为主推动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从零增长到稳定的减少。陆仲武等参照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提出中国应穿越“环境高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人口多、资源贫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模式,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社会问题,具体参照指标为增加万元GDP的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监测万元GDP的环境负荷的总量和年下降率,使其年下降率等于或大于GDP的增长率。金涌等认为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穿越”环境高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难以实现,考虑到科技水平越高,环境曲线峰值越低,从而提出中国经济的“爬坡”方案,即科技水平和GDP同时增加时,平稳爬过环境高山[5]。减消耗、降排放、降低GDP的环境负荷,仍然需要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循环经济下的技术创新,将不限于产品工艺过程、产品本身的创新。从生态效率角度考虑的功能革新、系统革新(如产业布局、城市规划),从更大范围思考将更能提高整体的循环水平,提高循环效率。在实施路径方面,循环经济涉及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和综合领域下的3组循环,即单个对象的小循环、共生组合的中循环和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4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率测度
生态效率是目前国内测度循环经济的主要方法,生态效率即产出与投入之比。其中“产出”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投入”为企业生产消耗的资源及造成的环境负荷,计算指标的数值越大,则生态文明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通常涵盖社会、经济、生态3个系统的指标数值,研究层面通常集中在区域、城市、产业和企业层面。采取的方法多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对于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的测度问题,陆学等认为存在以下方法上的不足:(1)效率的提升不能代表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在减少,即经济总量的提升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在增加。指标背后的这个事实值得我们更加关注。(2)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过程,不能将具有全球性、长久性、不确定性影响的气候问题、生态问题等外部问题进行内部化处理。(3)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不同数量或质量指标的选择会使结果出现异同。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
中图分类号: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4-01
引言
作为一种以循环为关键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不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且还包括对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对于循环而言,就是指利用固有的资源,然后再将做成其产品,最后再将产品的废弃部分制成再生资源,使其变得可以利用,从而形成再生产品,由此而形成的循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让能源利用效率发挥最大化,还能将产品废弃最小化,对资源再利用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让我国现如今能源消耗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并且还在一定程度让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得到了化解。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经济系统,循环经济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具有社会、经济和开放的特点。在研究循环经济理论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就会显得十分的开放和复杂,因为它不仅要研究与其相关的经济特征和研究方式,还要对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这其中,除了包含于循环经济有关的运行原理和相关条件外,还包括循环经济的预警模型体系,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而言,这是循环经济的安全保障,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对现如今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效评价,还正确预测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促进了我国现儒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式体系的主要内容
(1)设计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板块,分别为整个预警系统指标的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测试模块、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预测模型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信号识别系统,这四个板块相互依存又相互分离。作为整个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部分,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系统指标对于整个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测试模块架设而言,是其基本前提。而作为整个预警系统的主要部分,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预测模块则是一种基本技术和方法,它可以对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实际发展和发展水平差别起到一种衡量作用。除此之外,作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测试和预警程度判定的系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具有比较和判断的功能,这主要是利用预警系统的检测数值对警度值和警限值来进行的,然后再对实际预警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程度进行判断,在进行预警时,需要根据偏离的程度来进行。
(2)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对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确保其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时,需要让险情的恶化和扩大得到控制,这就需要分析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然后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际水平的偏离情况进行测定,由此就可以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警判断,在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时,需要根据预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除此之外,通过对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功能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解,就可以明确预警系统指标不仅对循环经济的全面情况有所反应,而且还让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律和趋势清晰显示出来。
二、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式体系中的模型操作
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和标准安全水平之间的偏离度是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检测原理,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也是以其为依据,才能让不同程度的经济预警发出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在对经济发展预警系统进行检测时,需要应用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压力指数测量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而言,它在进行相对评定时,主要是根据对循环经济的偏离度来进行的,在综合判断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和预警系统之前,需要根据相应的评定结果来进行,这就需要对测量样本和数据分析进行合理选择。根据研究数据,对系统进行数据化处理是常用的方法,而对于数字化处理指标而言,其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效益型、成本型和区间型指标。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指标,效益型的数值越大,则说明经济效益越好。对于成本型而言,经济成本则是它的指标,成本型的数值越小,则说明经济收益越大。而对于区间型的指标而言,其经济发展效益最好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数据区间内。在属性上,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效益型指标,第二种则是成本型的预警指标。例如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的数据等,就是效益型指标,其数值越高则证明生活水平越好。而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等,则属于成本型的预警指标,其数值越小则越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上,变得越来越合理,循环经济的出现,更是提高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所以,我国在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方面,情况得到了好转,自然环境的污染得到了改善,资源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让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得到完善,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发展循环经济.开辟创业新空间一以安徽省循环经济的实践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11(2).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法;生态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recycleeconomy)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拓宽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基于上述“循环经济”的主要概念,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要着眼于生态效率。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物质的可循环利用性,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循环经济的前提和本质是清洁生产,这一论点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效率;第二,优化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优化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要求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和生态化。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工业产业链中的主导链,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相连接,组成生态工业网络系统。
二、循环经济制度的国外立法概况
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循环经济制度,是发达工业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此项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快速工业化的道路中,加倍地体验了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苦果。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庭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经济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作为母法,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根据相关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原则,通过促进物质的循环,减轻环境负荷,谋求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律。
美国1965年于第一次将废弃物综合利用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1986年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其中包括了循环利用的内容,是目前世界上比较详细、完整的一部法律,在美国的固体废弃物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美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但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德国1986年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国民义务。1996年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
另外,1992年,韩国开始实施“废弃物预付金制度”,即生产单位依据其产品出库数量,按比例向政府预付一定数量的资金,根据其最终废弃资源的情况,再返回部分预付资金。2002年,韩国将“废弃物预付金制度”改为“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即从限制废弃改为再利用。
此外,在北欧、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新加坡等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多部单项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
三、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创建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2000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公布,启动了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步伐,这是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良好开端。在《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中也有此方面的规定。另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规章,主要有:《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完善现有综合利用政策几点补充规定的通知》、《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与新建和扩建工程实行“三同时”的若干规定》、《1989-2000年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纲要》、《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冶金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细则》、《化学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细则》、《能源部粉煤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
现行的这些政策、法律、法规为规范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因此,该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重点应做好以下几面的工作:
(一)将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经济道路的内容写入国家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一个部门法都必须在宪法的指导下制定。将在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循环经济制度写入宪法,是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重要的环节。经济发展同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密切关联的,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环境、资源、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和其他环境立法与政策中得以体现。
(二)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和相关法律
首先,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调研工作,在条件成熟时,由国务院所属的相关部门同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先出台促进循环经济立法的相关管理条例,进而从制定《循环经济法》开始,明确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宗旨、基本原则。尔后可通过制定一个相关法律群落来连接循环经济法的链条作为过渡,最后逐步建立与完善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对环境污染行为征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之策。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环境行为或产品课税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加紧制定《环境污染税法》,更好地运用税收杠杆来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调整、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其他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结合起来,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等。确立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给予比较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单行法律、法规,缺乏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下的原则性指导与具体规定,呈现浓厚的污染防治色彩,应予以调整和修订。另外,加紧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引导性政策,使政策和法律、法规相配套。
鉴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现有法律体系结构和环境立法传统,照搬、照抄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是不可行的,只能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现状,在有关层次上结合国情,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创建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经济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阎淑萍,苑清敏.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2]毛寿龙.迈向绿色的市场经济——对经济体制与环境保护的初步分析[C]//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篇8
1循环经济学的内涵
目前普遍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因此,并没有把循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宄。例如,诸大建认为,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忽略了生态环境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平衡,过分强调扩大生产来创造更多的福利;而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如何通过减少废弃物来获得更多的人类福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奈民夫。那顺、梁继业和邢恩德认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门学科称为“循环经济学。徐大伟和王子彦通过梳理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贡献,指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应该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宄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其文章认为“循环经济学”这一名词是由吴季松提出的。而吴季松认为“系统论与生态学是循环经济学的两大支撑”,“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要像生态系统中一样,建立起经济系统中的循环组分;与生态经济学同一理念,但研宄及措施更为具体”。
从已有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文献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学的研宄对象就是循环经济。而对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的见解,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探讨可以归纳为三类观点:第一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第二类是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使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来定义循环经济,都承认“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三项基本原则,也是循环经济论点的最为显著的内容。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根本在于“循环”: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转的线性经济系统,而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个闭路循环系统。因此,不妨将循环经济学定义为以“自然—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为支撑,研宄在既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以缓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为目标,运用经济学方法研宄物质流、能源流的运行机理、方式、技术、效率、机制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1循环经济学是以“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视角为研宄的切入点
当前的经济学研宄对象业已从经济系统本身的一元思维拓展到“自然一人类社会”二元思维,但是,“21世纪的主要矛盾由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带来的经济增长)变为需要大幅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单位自然资本带来的经济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更需要通过在区域系统运行的不同产业之间、同一行业之间进行有效的物质与能源交换。因此,循环经济学中的空间概念,将跨越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以及各个产业内部系统和产业系统之间,以及社会一经济系统,而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内寻求物质流、能源流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1.2循环经济学是深层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
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认为两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生态思想,这种本质上有别的观念反映在当代生态运动的具体行动中便有了完全不同的现实主张。例如,在解决污染问题上,浅层生态学通常的做法是,用技术净化空气和水,缓和污染程度;或用法律把污染限制在许可范围内;或干脆把污染工业完全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与此截然相反,深层生态学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评价污染,关注的是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生存条件,而不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方面R。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学不是一个解决局部或部分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经济科学,而且从更深层次的问题揭示、更大范围的系统设计、更为有效和长久的解决措施方面,来提升“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的运行效率。
1.3循环经济学的研宄目标是着重借鉴经济机制与杠杆,合理组织资源利用、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与保护
其中也要考虑这一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例如,仅仅从资源循环利用来看,循环利用的次数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考虑到每一次循环,都需要添加额外的能源与物质,比如附加的机器、运输的基础设施等,则就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生产流程、工艺或资源、环境、生态条件下这一循环利用的程度。
1.4循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目前一些分析十分注重将技术经济的分析应用到循环经济研宄的具体领域。当然,循环经济学的研宄并不限于技术层面、自然系统层面,而要寻求有利于形成循环型经济模式的社会经济制度。
2循环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异同
循环经济学的研宄是以“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为支撑的,而自然系统又是由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及自然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这四者之间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还是同一自然界的不同表象,从而又是相互区别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可再生性和资源禀赋,由于资源贸易的发展,使得自然资源的区域约束性相对减弱;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主要在于环境容量;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灾害发生的风险程度;自然生态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在生态阈值。由此可见,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性和影响途径是不一样的。
依据自然界及其组成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自影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经济学是以资源持续利用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资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经济学则是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经济学则是以生态阈值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学科。
当然,如果从大资源、大环境、大生态的概念出发,则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又是重叠和交叉的。例如从大资源的角度出发,则不仅研宄自然资源,还研宄社会资源,当前一些资源经济学的研宄内容就是这样的。除此以外,还可以将自然环境理解为环境资源,将自然生态理解为生态资源,从而扩大了资源经济学研宄的范畴。还有即是从大环境的角度,将资源、生态纳入环境系统,并将其作为环境经济学的研宄内容;也有的将资源、环境纳入生态系统范畴,并从大生态的角度来研宄生态经济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区别。
对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划分可以看出,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可以涉及到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的相互内容,因此,需要综合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三门学科的内容来加以分析与研究,这就需要产生一门新的学科。这门新的学科就是循环经济学,其从资源集约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及生态循环利用三个角度来实现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的统一。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学是一门有别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新兴的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它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全面、系统地描述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一旦形成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其将高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反过来还可以引导这三门学科的发展。
3循环经济学研宄视角的比较与发展趋向从当前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来看,其研究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3.1技术流程分析
这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到生产流程,并通过对生产流程过程中资源投入、循环利用及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例如,有学者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按照物质守恒定律,针对产品中所含的某一元素或某一稳定混合物,研究其基本规律。图2表示产品产量变化情况下,资源效率与循环率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提高循环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或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资源效率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循环率对于资源效率的增长要小得多[10。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出,资源效率与循环率之间的关系Fig.2Therelationbetweenresourceefficiencyandrecyclingrate资源利用效率与循环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完整的或真正经济学上的效率;对于产量持续增长情况下循环利用效率对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要小,这也是一个假设,有可能在资源环境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即便扩大产量,其生产者也是注重资源集约利用,从而改进生产流程,促进循环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里还需要考虑不断增长方式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以提高循环利用效率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对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要对比分析采取循环技术和新能源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循环技术的可行性。
3.2深层生态分析
这主要表现在区域循环系统(如循环农业、循环工业等)的构建方面。例如,在生态工业园中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进人大循环的,因此还应建立把使用后的产品进行回收、加工和处理的企业。这样,在生态工业园中,既有中、小循环,又有大循环,如图3所示,在a、b、c、d、e、f阶段,企业A',B',C'分别承担企业A,BC的产品使用报废后的回收、加工和处理。然而,按照深生态学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实现收益分享、共同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存在资源链断裂而带来的市场风险问题,因此,还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建立收益分享机制的同时,构筑风险分担机制,从而建立更为可靠、稳固的循环经济共同体。
3.3模式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在从企业、区域、社会层面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各地实践提出具有更为具体的模式内容。例如,有研究结合江苏省发展实践提出了七种模式:工业生态整合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结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回收模式[11。同时,各地还在积极探索模式推广,以不断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当时,总体看来,对于模式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増强,尤其是实行循环经济的时期相对较短,还难以分析模式推行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循环经济实施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从战略、立法、规划、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践分析与总结。就总体而言,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运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见,由此可见,循环经济还处于定性探讨与实践探索阶段,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业己走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探索的前面。
篇9
一、绪论
(一)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由国际社会的组成国家在明确可持续发展方向前提下,提出将自然资源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相互和谐的目标。
(二)黑龙江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
1. 是通过利用本产业的副产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利用企业自身的副产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交易市场规模,还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模式。
2. 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也是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动力。尤其是公共管理制度的提出,更是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提供了重要机会。
3. 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时,还要注意对经济风险的规避,而市场的价格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规避经济风险提供保障。
4.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村条件的改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因此,在进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对阻碍黑龙江中小企业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自身的困难,实现小规模的清洁生产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局面,从何促进整个黑龙江地区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国家依据参照指标及所占市场份额的不同,对企业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划分。企业的定量划分是按照参照目标不同对企业进行划分。参照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企业的员工人数、营业销售额及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定性划分是指依据企业在当地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企业的所有权及经营权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划分。不同国家参照的标准不同,对企业的划分方式也不同,目前,关于企业的定性与定量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政府对市场的政策进行的选择确定。
2. 支撑体系的概念界定。支撑体系通过引用物理学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解释,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所施加的基础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支撑体系的含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基础或决定性的作用效果,而是延伸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支撑体系,是为了保证经济的循环发展制定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可以说是将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有利因素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这些因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本文研究的经济循环体系的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资金、技术及制度等。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建立循环性的支撑体系,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的节能与环保工作的循环开展,还能促进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的发展体系建立。
(二)理论基础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征是体理论基础的最直接的表现特征,因此,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流动的循环性。它是一种将企业的经济发展活动依照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规律性运行形成的发展模式。它通过倡导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之间的相互循环利用,以减少整个生态系统的污染排放。二是科技的先导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企业经济循环的重要条件,可以通过采用新型的操作工艺及技术,来降低使用材料及能源的消耗损失,达到“投入少、产量高、污染小”的目标。三是综合利益一致性的原则。由于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它具有将生产与消耗的能源转变为可循环利用能源的特点,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还能满足社会的高效化生产,使生态、经济及社会的经济效益达到统一。四是具有社会参与性。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技术及社会需求进行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因此,在建立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三、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SWOT分析
(一)黑龙江中小企业的结构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黑龙江的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由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要注意从企业的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黑龙江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特点
由于国家及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及制度进行扶持,因此,黑龙江省的中小型企业在全省的经济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可以通过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如黑龙江省的非国有企业在2006年中全省经济中持续增长2000亿元,在同一时期相比去年增长25%,GDP比重持续增长20%。有上述数据可知,随着国家对经济的改革,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进行清洁生产的推广,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不仅可以稳步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延长企业经济的发展周期,立足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
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现有的支撑政策与手段分析
由于受地区及环境条件影响,黑龙江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较晚,而企业的生存周期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出现止步不前的状态。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及手段,以推动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黑龙江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政策
为了全面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经济,黑龙江政府对地方的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主要分为以下来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黑龙江政府通过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保证对国家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资源进行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二是清洁生产发展的政策。清洁生产的发展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对企业生产污染的预防措施。通过对生产设计、材料及能源的选用、生产技术的提升及设备的管理等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能源与生产相结合的目的,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二)推动中小企业的手段分析
黑龙江政府对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采取的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考核手段。为了更好的对企业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进行观察与控制,政府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企业发展所取得成绩进行考核观察,这种观察模式称为绩效考核;二是宣传教育手段。是指政府及相关的工作部门通过各种媒介的利用,对各个企业及新闻单位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思想及运行模式等;三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包括很多方面,但使用最多、也对有效的是财政、税收及货币手段。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技术的创新手段。技术手段的创新包括节能技术手段的创新、清洁生产手段的技术创新、环境保护手段的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五、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任何一种经济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以相应的原则为基础。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体系也不列外,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体系配套型原则。这种体系的建立既要满足中小企业与社会金融资本之间的转换关系,还要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及能力增强的要求,在符合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的多角度的支撑体系。二是功能复合原则。是指在构建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进行信息的整合。三是政府引导原则。是指通过经济循环体系的建立,将传统的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政府政策引导的依靠,实现盈利机构与非盈利机制的协调统一,从而增加引导投资与资金的利用率。
(二)构建的内容
循环经济是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证资源年的最低消耗。它的产生主要是对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通过将传统的对资源的依赖消耗转变为生态循环消耗,更是一种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利用通常是以相应的机械定律来指导,而循环经济则是依据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生存原理来进行指导,在保证人类与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前提下,实现对经济的循环发展。广义的讲,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友好的方式实现对自然资源及生态资源的利用,将经济从社会活动向生态方向转变。
篇10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思考 建议
1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循环经济已有初步认识,并已开展了一些循环经济的实践。近年来,迁安市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固体废弃物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得到了逐步推广,资源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已初步形成了采选、机制石灰、焦化、钢铁、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
(2)经济增长的粗放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很严重。迁安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仅仅是刚刚起步,从总体看,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比较粗放。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足,运转率还很低,先进技术推广难度大,资源利用水平还比较低。
2 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公众基础尚未形成。由于循环经济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造成了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意识不够强,公众消费环保理念没有真正形成,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意识还没有树立。甚至于许多企业对循环经济还缺乏认识,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还很小。
(2)循环经济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目前,迁安市环境资源管理调控主要依靠强制的行政和法律手段,而缺少具有激励效果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包括宣传引导、制定规划等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是宣传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依据的经济手段,仍然只是传统的征收排污费,对所有的企业都适用,对循环经济企业起不到激励作用,更没有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
(3)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仍嫌不足。相当多的企业由于规模小,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投入不足,先进技术未得到普遍的推广。除一些大型企业外,多数中小企业缺少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政府提供的技术指导又不能满足所有行业生产的要求。
(4)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链条还比较短。钢铁业主要以生铁、钢坯等初级产品为主,精钢、特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按产业政策要求,少数应淘汰的设备仍在使用,这些小设备能耗高、污染重;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够高,相互配套的关系还比较松散,互为补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
3 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制定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聘请委托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编制符合迁安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等。规划要全面体现“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生态经济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就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就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和生态保障系统;“推进六大循环体系建设”,就是建设钢铁冶金产业循环体系、水泥建材产业循环体系、化工产业循环体系、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等循环体系建设。
3.2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培育生态企业。清洁生产是企业内部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生态企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骨干企业作为试点,对示范企业,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徘放,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积极培育产业链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要加快工业园区的整合,重点是加快西部工业带中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与整合。在西部南北长约25公里的带状地区有10家钢铁企业、7家焦化化工类企业、11家水泥建材企业。在这里可以选择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加强建设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建立起园区循环经济体系。
努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筑循环型社会。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社会体系。迁安已是国家卫生城市,要以此为契机,建成具有完善服务功能的生态环境、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体系、持续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以“河、湖、山、林、城”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3.3 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抽调专门人员成立循环经济规划指导机构,明确职责,强化对各部门的协调和指导。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把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行定期考核。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制度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严格执行税收减免,并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促进作用的企业给予奖励,优先使用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优先审批企业项目。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思想保障。把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干部的培训计划。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科普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组织企业到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考察以开拓视野,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