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科学与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光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1997年8月26至30口在莫斯科召开来自22个国家的210多位科学家,分别在大会、分会和专题讨论会上266篇。分会的主题是光学存储和神经网络,光学生物电子学和生物计算,光存储机制和材料,计算机光学和衍射光学元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与显示的方法和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满足这些要求,在发展现代电子和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同时,人们对光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也有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由光束、光波或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时,不仅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而且并行性高、互连能力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在这次会议上,近三分之一的论文是关于光学存储和神经网络的。大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的A.IJ.Mik。!边n院士在大会报告“全息存储、现状与预期应用”中综述了俄罗斯以及国际上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
在分会报告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领域非常活跃。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D‘Psaltis教授介绍了他们在一立方厘米大小的光折变品体中存人10()()0幅图像的基础上,所完成的小型化光学全息存储器,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该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高达1TB(即10(j0GB),已接近实用化。由于是按页并行存取信息,读写速率比现在的CDR()M高出2一3个数量级。人们认为这将是继综合孔径雷达(光学信息处理)、光纤通信(信息传输)、光盘‘存储)和激光打印机与激光电视(显示)之后,光学信息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义如,英国Heriot一wat:大学的B.Wherrett教授为解决芯片与芯片间通信速度瓶颈而设计的光互连灵巧像素阵列(SmartPixelArrays)。该器件的使用可使芯片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TBPs(即xTeraBit。perSeeond)。神经网络方面的论文也很多,主要是关于神经网络光电混合硬件系统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面的,这是神经网络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笔者报道了基于液晶神经元阵列和光互连的神经网络系统,受到会议的重视。该文除了和其他论文一样在SPIE论文集上发表外,大会主席Mikealian院士还在会后通过e一mail要求我将该报告写得更详细些,在他所主编的国际学术刊物<()ptiealMemoryandNeuralNetworks》上发表。与光学存储密切相关的领域是光存储机制和材料研究,这个分会上发表的论文也占三分之一左右。
篇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繁忙的公务中浏览我这份平凡而不贫乏(有点长)的求职信。请允许我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叫XXX,现在是XXX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大四的一名普通的学生。
现在,我正面临着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考验——找到适合我自己发展的实习单位。大学四年的学习转眼就要过去,曾经经历过了考上大学后的狂喜,看到大学环境后的失望,经历了大学生必经的迷茫,也曾经走过专业学习上的弯路。人生路上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总能够让人明白很多道理,也让人学会珍惜眼前的拥有。这时候我为自己做出了斩钉截铁的决定——我一定要专注在自己专业的学习上,我应该坚守自己当初选择走技术道路的初衷。也许是因为继承了祖辈们农民厚道的基因,我内心深处坚信对于我自己而言,踏实而专注在技术的领域是我个人最好的归宿,并不是其他的道路不好,只是技术会更加适合我的性格特点,因为个人对于攻克技术难题有着本能的欲望。
经过大三的弥补,我认认真真地独立看完了我的所有的核心专业的书籍(包括CC++语言编程、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以及单片机、基于ARM嵌入式开发、数据结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等等)。狂补我理论知识的缺失,但是我还是发现不足,因为仅仅看这些理论性的书籍无法真正掌握书中的技术,即使是书中的理论知识也无法真正掌握,我又和同学一起买了单片机开发板一起研究,经过努力学习,掌握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但是也因为自己曾经过于追求个人独立的学习,而错过了学校的电子竞赛实践机会,后来才发现做技术研发、做项目不是靠自己一人能够完成的,也不是靠死记硬背教科书里的公式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项技术就必须在项目实战中学习,要想做好项目研究必须要团队默契配合,并且各自高效完成独立模块,然后综合大家所有的工作,反反复复不断改进才能够做好。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才会更高。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个不能够吃苦的人,作为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我早已理解吃苦的真谛。现在的我缺乏的是一个机会。作为一个没有任何专业项目经验的我来说,这个工作机会就像久旱的甘霖。如果您给我提供这个宝贵的实习机会,我会感激不尽,我不想说太多保证的话,因为那样会显得太轻浮,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精准地保证什么。但是,如果您给了我这个宝贵的实习机会,我可以说我不会让您和贵公司做一件亏本的买卖,因为无论是我还是贵公司都在寻找各自最适合自己的对象,如果我们寻找到了对方,那便是我们双方最大的祝福。我们会实现双赢的局面,我会倾尽全力为贵公司奉献我的全部智力和精力,贵公司也会让我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也许您会觉得选择我这样一个没有项目经验而空谈理论的学生会是一项风险投资,不过也正是因为有风险所以您的回报也会可能超乎您的想象。
最后衷心祝愿贵公司所有员工上下一心,事业发达,业绩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篇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金工实习报告总结二00五年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我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金工实习,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实习我们兴奋不已,但也难免有些茫然。由于对实习与金属加工的无知我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是通过为期一周的实习之后我发现收获真是太大了,视野更加开阔,对生产实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在自己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增添了我在以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的自信心。现在回想这一周的蓝领之行,我尝到了:酸——严格的上下班和工作制度;累——手持锉刀不停地锉呀锉;辣——各个工种师傅的精彩表演以及我们的亲自动手;的甜——亲手制作精美的心和子弹以及以后学会的基本技能。
开始第一天,好奇的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各自迫不及待的地向工程训练中心飞奔。同学们个个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在阳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生龙活虎,激情飞扬,还时而散发出一股青春的气息。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河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理工大不愧是河南最好的工科院校之一,这样的工程训练中心足以与重点大学相媲美了。按学校安排的日程,各个实习班先集合在一起由实习的老师先给我们讲解实习中的安全事项。然后各就各位,到各自的实习车间,第一次瞧见这么多的机器这么大的车间我唏嘘不已,由于是第一次来指导教师郑重的向我们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没有一个同学乱动机器。而我们一组就更不会乱动了,我们第一项是铸工。这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在家就见过人家用铝铸造铝锅了,但是我们还没有谁动过手。首先我们在展板上学习了铸工的实习内容和安全操作规程。
我们这个工种的实习教学内容: 一、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 二、型砂蕊矿应具备的主要性能及组成; 三、型砂的结构,分清零件、模样和组件间的差别; 四、型砂的作用、结构及制造方法; 五、铸件分型面的选择,手工两箱造型的特点及应用,三箱、刮板、机器造型等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六、熔炼设备、浇铸工艺以及浇铸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七、铸造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特种铸造的特点及应用。然后是安全操作规程:
一、进入工作场地必须穿戴工作服,禁止传塑料底和胶底鞋; 二、工作前检查自用设备和工具,砂型必须排列整齐,并留出通道; 三、造型是要保证分型面平整,吻合。烘模造型有缝处要用泥补牢,防止漏铁水; 四、禁止用嘴吹型砂,是用吹风器时,要选择无人方向吹,以免沙尘吹入眼中; 五、搬运砂箱和砂型时要按顺序进行,以免倒塌伤人。调运重物或砂箱时要牢靠,听从统一指挥。操作时,随时注意过顶行车铃声,避让调运重物; 六、浇铸铁水时应穿戴防护用具,除直接操外,其他人必须离开一定距离。两人抬铁水包时要稳,步伐要一致; 七、浇铸前必须烘干铁水包,挡渣棒要预热,贴水面上只能覆盖干草灰不能用草包等易燃物; 八、浇铸速度极流量要掌握适当,浇筑是人不能站在铁水正面,并严禁从冒气口正面观察铁水; 九、发生任何事故时,要保持镇静,服从统一指挥。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建设 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人才的参与,因此高校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了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但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不仅无法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针对这一专业建设展开深入研究。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口径太过宽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学科,在高校教学中仍然出现于建设阶段,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学科时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课程设置研究工作,因此往往出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口径太过宽泛的不足。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体现其专业特色,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刻意忽略了对其专业性课程的深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与同类电子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终在市场中无法获得专业优势。
1.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因此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较多不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因此往往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代课,这对于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同时,部分高校聘请的专业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虽然其专业对口,但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与工作经验,因此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学。
1.3实践教学较为薄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的专业,但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最终造成其专业实践教学较为薄弱,学生实践水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很多高校在开设这一课程使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能在课程建设中安排丰富、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验证性强,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最终无法真正实现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改进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中的专业口径太过宽泛问题,高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其专业建设。首选,高校需要对这门专业的教学内容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划定其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特色课程,并对其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点研究,如计算机、电路与系统等专业内容;其次,高校还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全面了解市场中对该类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内容的设置。
2、提升师资力量。首先,各高校必须重视对这一专业师资队伍的招聘与培养工作,通过外部招聘以及内部培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其次,教师也应该重视对自身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不仅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同时还应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对教学队伍结构的调整,定期对团队进行考核,最大可能的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对教师队伍结构的改进与发展,最终有效提高整个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
3、强化实践教学。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时,高校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实践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高校也应该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社团活动以及科技创新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篇5
关键词:光学软件;仿真;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明阳(1976-),男,浙江衢州人,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工业中心2012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XJG2012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02-0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光学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光信息的产生、获取、转换、传播、存储等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及其应用。[1-2]近年来,以软件设计和分析为特色的光学系统与器件设计在实际中应用日益广泛。例如,基于光学系统设计的成像光学设计和非成像光学设计、基于光纤和光波导技术的波导设计和光纤技术、基于光纤通信网络的通信系统设计、基于激光器的激光器设计等,这些都需要以软件设计和分析为基础。
近年来,本专业开设了为数不少的光信息专业软件课程,如光学系统设计、CODEV软件及应用、光通信器件设计、光通信系统设计、虚拟实验室技术、Matlab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等课程。这些设计类的课程已经成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它有效地连接了本专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例如,光学系统设计是光学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应用之一。[3]光学系统设计广泛应用于以经典光学和现代光学为基本原理的各种仪器或仪器部件中,如LED照明灯的灯具的设计,相机镜头、手机镜头以及显微镜等镜头设计等等。光学系统设计应用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理论分析和处理工程中遇到的与光学系统相关的实际问题。光学系统设计课程强调逻辑分析的理论方法和编程处理的工程方法的训练,强调算符方法、数值模拟和系统设计的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学系统设计技术与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之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和社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的增加,相比于大型实验设备,软件设计起点低,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与实际课题接轨。因此,也成为本专业近年来发展的重点之一。本专业教师在专业软件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下面从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要求、考核方面几个方面对光学专业软件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前后课程之间往往缺乏有机联系和有效的交叉。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理论课程缺少兴趣,而当学习设计类课程需要用到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又感觉迷茫,无法将以前的课程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课程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较低。为此,本专业教师有意识地将先修的理论课程中加入部分软件实例,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专业软件分析得到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课程教学更为直观、形象,教学内容更多样,丰富了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无形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软件的兴趣。而在软件设计课程教学中,结合实例,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和软件运用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选修课程和知识的认识,也促进了他们对软件的认识。
同时,在设计类课程教学结束后,增加了后续课程,即专门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完成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工作,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全面地应用专业软件的设计和分析功能,并将专业知识融合到具体的设计和分析中。既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锻炼,也巩固了选修的专业知识。
在最后一学期,除了常规的毕业设计任务外,教师们通过前期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络,积极为学生落实有关实习企业。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可以到企业实习,并直接参与具体产品的设计任务,通过与企业导师和本专业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完成从机械结构设计、光学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优化,到产品样品制作一个系列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实践表明,这个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软件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经过这个环节锻炼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很快融入企业,并在企业科研一线发挥积极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方面,传统软件教学方法是首先介绍菜单、工具栏、命令等操作内容,再介绍详细的软件原理、操作步骤等。教学中发现,这种介绍方式内容单一、枯燥,教学内容前后往往没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软件也普遍存在不少不常用的命令。这样,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也缺少激情。同时,由于软件教学的特点,一般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由于与实际的软件操作有差别,缺少连贯性和直观性。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不集中和对课程失去兴趣。为此,探讨逐步减少命令、操作等软件细节方面的单一教学,改为以实例为目的的目标教学。在课堂上只进行少量的基本操作教学,开始以实例为主进行教学。对于个别容易自学的软件,要求学生课前自学,而不在课堂上对软件基本操作做系统介绍。在课堂上以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或任务为目标,通过结合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需要设计和分析的内容,再通过软件操作实例进行示范,直接在课堂上通过软件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需要调动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由于需要用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设计,这样也促进学生对已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由于有具体的分析对象和目标,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理解软件的操作原理和原则。同时,通过直接的软件演示教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有关操作要求。当然,由于要求现场操作,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提高,要求任课教师对软件的使用要非常熟悉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学生学习方式改革
学生学习方式从最初的被动式课堂听课、上机练习,逐渐改变为以主动性的课堂学习讨论,课后自主设计与分析,以及综合性设计为主的主动式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主动式学习的前提是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足够的认识。近几年来,由于在就业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低年级学生也较早地意识到有关专业软件学习的重要性和优势。总体上,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在逐年增加。
四、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本课程情况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客观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比较常用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上机考试和大作业。几种方法更有利弊,下面针对专业软件课程考试对这几种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是最传统也最简单的考核形式。但实践表明,这种侧重软件操作和实践的课程,以笔试的方式更多的只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无法有效了解学生对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的能力。显然,相比较而言,采用上机考试是更为合理的方式。比较常见的上机考试方法是出一些具体的设计任务,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整个设计任务。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由于针对具体实例的设计与分析往往需要的时间长,操作的关联性强,很容易出现学生因为个别难点未掌握而后续分析完全错误的情况。同时,由于在常规的两个小时左右的考核时间内,一般只能完成为数不多的几个任务,考核的结果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另一种比较合理的考核方式是采用任务式的大作业,即布置相关任务,由学生在课后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相关程序和报告。这种方式更接近于实际应用,还可以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得到锻炼,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部分主动性差的学生,容易出现偷懒和抄袭现象。综合可见,上机和大作业相结合的方法是较合理的考核方式。
五、总结
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措施,明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与专业思维能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升学。近年来,随着从事设计类工作学生在就业和发展上优势日益明显,学生在设计类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良好机制。
参考文献:
[1]胡章芳,潘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8):160-161.
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 引 言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今后20年高科技发展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上研究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增设电子信息专业,同时对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不全面,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2)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缺乏机动灵活性;如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发生改变时,课程体系只有重新建立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如果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设置多个能力模块,在能力培养目标改变时,只要进行专业模块的合理组合,就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
(3)实践课程体系中各种能力训练比较独立,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明确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绘制能力矩阵图,建立培养所需职业能力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块,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课程(以职教师资为例,如表1所示),尽量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2)构建合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国内大多数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课程模块,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框图如图1。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设置成各种专业能力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在各种能力模块内,实行教学内容优化,避免各课程内容重复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各种能力模块具有较强的衔接性、独立性、整合性等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各种有机组合;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在能力模块中溶入新技术、新工艺,淘汰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
(3)构建高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分层次、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指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一化;“分层次”指实验(实训)课程由基本技能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类型层次的实验项目组成;“开放式”指实验课程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实验开放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构建由两类课程、三类层次、四种性质、三个阶段组成的实验(实训)课程新体系。
1)两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选修实验课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三类设置层次: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型实验。简称基本型实验,指以强化学生基本实验能力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能力或从业技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第二层次,综合设计型实验。指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或职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验。第三层次,研究创新型实验。指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
3)四种项目性质:第一种是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第二种是设计性实验项目,接触本学科研究工作思路,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种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接触本学科研究方法。第四种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在这类实验中,学生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4)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第二阶段,大二至大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辅之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训练并重。第三阶段,大三至大四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主。
3 结论
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上述思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良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马云辉.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04
[2]谢自美.从电子设计竞赛谈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12
[3]王淑文.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04
[4]彭远强.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协会,2011—ZJXH—4927。
篇7
关键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刘雁(1975-),男,湖南邵阳人,三峡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蓝岚翎(1982-),女,福建漳州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实验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2010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21-02
我国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在过去的10年中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快速发展阶段,为我国的光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保障。[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不仅仅对重点高校,对地方院校都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
总的来说,希望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熟悉光学、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学校有自己不同的思考,或者说是培养特色。[3,4]
三峡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4年创建以来,对本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一直进行着摸索,希望结合地方经济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产业人才培养路子。争取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把本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让企业认可、有一定特点的受社会欢迎的学生。
一、光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光谷”最早是由美国人在1998年提出来的,在亚利桑那大学附近的吐桑,美国人最先提出了“光谷”的概念。“光谷”出现后,各国纷纷响应,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中国都有响应。2001年7月,在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也就是“中国光谷”。2010年,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在产品产业化方面,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2%;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5]伴随着武汉光谷的建立,我国相继出现深圳光谷、上海光谷、长春光谷、广州光谷等光电产业基地。
全世界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己达1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来,中国光电子技术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随着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显示、照明等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
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15年15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中就包括了光电子技术,声明要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6]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光电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显示器件、LED等在内的细分产业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7]
可见,在光电产业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大。
二、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光通信、光电检测、光电照明、光学元件与系统、光伏产业、激光技术、光学设计、光学材料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社会的发展和贡献不可估量。
作为高校,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些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教师兼职方面,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同光学、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但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十分有必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调整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的发展。
三峡大学地处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经济活跃,交通方便。现在高铁开通后,宜昌到武汉的时间已经减少到2小时左右。随着国内光电照明、太阳能、光电显示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宜昌太阳能、光电照明等光电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南玻集团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专门从事高纯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硅片及电池片生产的大型制造企业)等等一大批光电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节能照明、LED、光学冷加工等方面。这些光电企业有着旺盛的人员需求,对本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出台的《宜昌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至2015年)》明确提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方向要围绕光电子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抢占背景光源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液晶照明灯、LED背光源及照明产业化。围绕太阳能技术开发,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及产业化。[8]由此可见,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电子相关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地进行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根据三峡大学理学院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人才培养措施如下:
篇8
1 将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行业的职能越来越社会化,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也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涌入了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小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指的就是把最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的精髓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把可以承载许多教学信息的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语文的有力载体,切实改善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水平和方法,改善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我国的传统学科,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小学生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学,通过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是我国小学生最关键的基础学习阶段。如果在这个学习阶段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巧妙地把信息技术糅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就可以提高小学生创新知识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快速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很有必要实现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
现在很多小学生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更多的是玩游戏和聊天,并不了解计算机到底还可以做些什么。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方面,更加注重如何把计算机当做日常学习中的一种工具,让信息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应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2 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之上,小学语文教师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板书教学的授课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小学生的天性受到了极大影响,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就是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和最新出现的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可以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小学生天性的教学模式。可在具体的操作中,人们注意的多是计算机的运用和课件的设计,却忽视了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小学语文教师再根据学生总结出来的知识进行整合,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的展示。与此同时,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的查找,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需要小学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把原先枯燥无味的小学语文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地呈现在小学生眼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伴随着课程教育改革,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小学语文知识枯燥乏味、脱离生活的桎梏,正在朝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向不断前进。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小学生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3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范围
在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把信息技术当做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已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要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讲,他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工具。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学生了解信息、搜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需要他们掌握这种工具是非常熟练的。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在教育教学中,计算机运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很多学校虽然已经普及教师用计算机备课、出题、上网浏览教学信息,但学生用计算机光碟做习题、上网接受远程教育等,目前却是有相当困难的。现实生活中,大家关注的更多是听公开课,让教师和学生都来上网,建立自己的网站、专门进行辅导的网页等,这些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见得到的,它的效果也不可能仅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更要有人去做。
4 结语
篇9
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框架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对职能
笔者采用系统论的观点,用图1来归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框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两项基础性工作是“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则是最近几年的核心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人员可根据本框架准确定位,各司其职,避免“缺位”、“断位”、“错位”或“越位”等不良工作定位现象。
重申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动态的共生关系
现阶段,信息技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很不成熟,而且,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所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信息技术必修课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以及社会和家庭等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生互存,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之间的动态共生关系可用图2表示。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若干建议
关注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视角
STS的观点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的简称,是一种从“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在STS三者的关系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近代科学哲学中“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
首先,从STS相互关联的视角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科学知识”、“技术操作”与“相关社会问题”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的内在关系: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法律、道德和伦理等问题。
其次,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
从S(科学)方面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帮助学生挖掘和理解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当然,这种活动应适合其年龄阶段和认知能力。
从T(技术)方面来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例如,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逐步借鉴技术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学原则,包括技术活动或技术制作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优化等概念。
从S(社会)方面来看,则可因循以下线索,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①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和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②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含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科技文化教育;③注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巨大冲击,适度培养学生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价值观念;④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注意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2002)。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而双价值则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仍有生命力的老命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即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力工具。而学生的学科学习任务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双重价值的良好载体,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应用技术支持实践。
强调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达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也秉承了这一课程目标结构。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而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三个课程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图3)。
从学习理论的四个核心要素研究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规律
即注意从学习者、评价、知识和学习群体四个核心要素出发,研究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尤其是学习规律(图4)。
资料来源:Donovan, Bransford, & Pellegrino (1999),How people learn。
五个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基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信息技术教学流程分析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120-02
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化学课堂教学,构建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网络等有机结合的交互式、智能化、开放性的动态教学过程,这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标准。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化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改变相应的学习目标设置、方法和过程评价等,共同完成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化学学习的实际,选择和创设适宜的信息技术媒介,则必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
1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背景
1.1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从信息科学技术角度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传递质量、数量和有效性。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模式和教学结构,必将对传统的教学体系产生一定的挑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性了。
1.2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现代社会发展是快速的,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也是迅猛的,尤其一些新的知识和名词、热点不断更新和变换。这对学校的教育者来说就要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单靠传统的文字教材和教师的一张嘴讲、一只粉笔写、一张试卷练,已经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了,运用起来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化学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自身特点,根据自己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制作多媒体课件、选取多媒体资源,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和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2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探索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这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同时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发散思维的创造性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2 整体化与个性化协调发展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整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开放的操作平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总体目标指引下,通过各自不同的的学习方法、过程来进行学习,开阔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宝库,为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
2.3 随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操作平台是在不断发展的,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例如,PowerPoint主要用于制作演示图片,或者通过链接资源库进行播放的操作;可以用Flash制作动画,进行动态的演示,增加直观感,立体感。当然还可以利用有关软件进行相关网页的制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极大增加。
3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功能
3.1 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之前比较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教师传统的传道、解惑的威严受到了挑战。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而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操作平台和网络进行资源检索,或者发帖讨论。这些都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涉猎更广的学科知识,了解更多的科学背景,否则很容易造成尴尬局面的发生。
笔者记得刚工作时,指导学生做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实验步骤:先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药品;先加大理石,再加稀盐酸,最后收集验满。一个学生故意捣乱,把试管打破了,当时笔者很生气,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耽误了本小组实验的操作。而这位学生说试管破了也能做实验,笔者于是想难为他,让他用这只破试管做实验。这位学生在破试管中加了大理石,然后把它放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稀盐酸,这样做的效果很好。笔者很惊讶,于是对他损坏仪器表示批评,但对他的创新表示肯定和赞扬。这时,其他学生也都向他投来赞赏的目光。在以后的化学课上,他更加积极,最后还成为笔者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3.2 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为化学教学的开展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情境。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灌输,角色比较单一。而进行信息技术整合以后,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和灌输者,更是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整合的设计者,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对资源库进行完善和更新。同时由于学科知识间的逐渐渗透,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组织教学的能力。有时个别模块知识点的教学是单个教师没有办法组织完成的,就需要相关学科的教师协作完成,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协作能力。
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更多更直接地接触生活,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化学知识的规律。所以要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素养,单靠课堂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虽然课内教学时间有限,但是学生往往通过教师的整合教学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则有学习广阔的天地,学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很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耽误学习的进程,如沉迷于打游戏、无意思的聊天等。
4 现阶段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教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效果,凸显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但也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要处理好资源查找、课件制作的时间分配关系。
总之,能否进行有效的整合的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非常重要,要当好导演而不是演员,要让学生唱主角,信息技术只是道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黄玉苏,徐祖印.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1(6):83-8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