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发展;能力;心理;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86-03
一、课程改革定位与现实背景
就大学的职能定位而言,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文化定位应该以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和特色鲜明的职业训练为主导,突出大学教学的职能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植根于行业企业又超越于行业企业。就高等教育的功能逻辑来讲,高职教育首先体现了它的育人功能,其次兼具经济功能,以及部分地引领企业行业文化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在彰显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职能的同时,突出高素质;在强化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和兼具经济功能的同时,坚守高等教育的独立精神意志。但事实上,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内容、方式、过程、策略等方面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同质化”;另一方面,课程、专业定位及其指向过于专门化,在课程、专业划分上呈“本科压缩化”,表现出对自身发展方向、文化定位的盲目性和非理性。
(一)研究的落脚点局限于“问题”
现有大量的研究往往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常存在定位不准、定性不当、实践性不强、教法学法单一、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没有遵循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没有体现教育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存在研究内容陈旧、研究力量过于薄弱、技术性差等实际问题。事实上,要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不能只针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的局部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发展需要开展整体研究与设计。
(二)课程教育内容错位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方面,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指导、意义教育、性格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培养等,大多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治疗,涉及潜能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较少,涉及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容几乎缺失,这与积极心理学关于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的理想,以及高职院校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的理想,都存在很大距离。课程教育内容的错位,使课程不能完成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预期目标。
(三)课程改革措施及评价体系研究不足
现有的课程改革研究偏重于理论探讨或 “德心共育”,对于课程改革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缺乏实证研究。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研究很少,且多强调以教师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不是基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最终准则。
(四)师资力量严重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不高,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较少,接受高水平督导的机会更是很少或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使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组织上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考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致传授了心理知识,却无助于心灵的成长。
二、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内容
“个人心理成长+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旨在于: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性;以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发展需要为依据,充分体现发展性;以解决实际问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要任务,充分体现实践性;以高职院校工作实际、办学条件及支持力度等为依据,充分体现可操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注重以适应、发展、职业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个人的积极特质,让学生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做人,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职业性,主动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和高素质的生产一线高级人才。
(一)“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理念
立足高职院校的功能层次定位,在坚持以高等教育性为人才培养核心要旨的同时,彰显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将高职学生的个人心理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模式,形成个性发展与个人谋生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高质量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于高职教育的社会需要。
(二)“问题+素质”课程设计模式
摒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贯的知识传授讲座模式、精神病理学模式、德育模式等,采取“问题+素质”的课程设计模式,以指导积极适应、促进主动发展、激发自觉创造、提前适应职业角色为基本任务,形成全新的适应高职学生个人心理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课程。
(三)“专业团队+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塑造
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创新团队教学理念,形成学生同质或异质团队成长,教师二人团队平行行课,跨校区行业内教师团队集体开展课程研究、课程组织和课程效度评估的教学团队塑造,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专职专业化问题。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6-0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部门,我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2008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同类院校领先的品牌专业。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
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
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
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围绕优化学生教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这根主线,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地选择运用。
1.团体心理训练。教师面向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生活实际的学生群体,设计并有效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项目,如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常教师领导一个小组在特定的团体训练室作示范,其他小组在隔壁课室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采集系统观摩,然后分组进行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2.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法是指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若干个论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专题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讨论专题一: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与要求: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讨论专题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目的与要求:提高记忆效率,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3.心理技能训练。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如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案例分析等。并且,我们设置实践成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科目的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省举办的试讲大赛、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
[2]柳友荣.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篇3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发展探讨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除了个人专业技能的竞争,还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的,很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因此判断一个人才是不是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心理素质是不是合格。新世纪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勇敢探究、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造力等都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要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必然需要提升人的心理素质。根据一项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关于财富与教育关系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板块共同构建教育的观点,而心理健康的内在价值就蕴藏在这大版块中。中国正处于冉冉上升的关键时期,正如曾经提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还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人的利益需求,还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吻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卫生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不仅是综合素质的构成之一,更是其他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中介,在大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必然性,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心里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过去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高校日常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要想对当前的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必然需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知道具备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而一个具备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心里素质水平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自身的心理素质从结构上与功能相匹配,并且从整体上来说心理素质系统具有开放发展的特性。在大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各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发展成不仅具有正常的智商并且人格保持完善、具有相当好的适应能力,真正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夯实心理基础。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教育目标服务的,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门现代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往来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下手,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比如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矛盾,保持整体心态的平和与稳定,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保持好一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大学期间使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具有可塑造性,但是相应的,在这个阶段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引导,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能够培养好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实现个人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
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不仅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关,还与个人对于道德的实际认知、情感体验一个态度息息相关,而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一般都是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需求着手,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更尊重人的个人主体性并且注重个人内心体验的教育引导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迁移到德育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4、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
一直以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认清现实与未来的区别,更好明确人生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学会如何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现个人的人格完善与升华。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其是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好的心理素质支配好的行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又会不断内化沉淀为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的心理素质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变化。
除了课堂心理健康课程,还需要做好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借助网络开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健康知识。高校还可以不断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引导和立法工作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四个政策文件,但是并没有具体明确如何开展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有效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相关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稳定深入。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需要进行严格限定,对最低经费投入进行规定,避免各高校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敷衍了事,随意开展,避免经费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障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切合实际,打造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的,高校需要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学生心理健康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的师生比确定教师队伍数量,专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必须意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很专业的工作,教师的心理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因此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构建时要严格把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职资质,避免因为教师素质不过关给大学生带来二次心理伤害。
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停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汲取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确保培训工作的日常化。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技能训练的培训,并重视后期的实习督导工作,适当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要想推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做好相关工作,还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己e极配合。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仅与我国发展现状以及传统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还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每一个方向都能挖掘出更多的东西,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82- 585.
篇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种教育因素的多维参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于专门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医治,它需要各种教育因素的多维参与。
1.多维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属性的必然要求。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既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又包括社会上从事心理、精神卫生工作的专家、学者、医生等;它的对象不仅仅是“问题学生”,还包括其他一般学生;它的路径是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它的内容是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立体的,它需要多维的参与。
2.多维参与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性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开展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而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心理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与渗透,密不可分;同时,各种教育活动本身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参与,健全和谐的心理是开展好这些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因此,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中多维参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多维参与是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局限性与狭隘性。比如:在主体和对象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仅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目标与模式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作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孤立地、简单地采取医学的或是教育学的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仅采取普及讲座及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针对特定具体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活动等。从多维的角度来思考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克服这些不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维参与的基本维度
多维参与就是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努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从多个维度思考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协调共进维度。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生存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机构等。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还要经常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涯。高校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主体自育能力。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心理教师和家长的培训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学院(系)―班级(心理自助社团)―宿舍―学生”五级保障维度。学校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规划、指挥、监控等;学院(系)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按照学校部署扎实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结合本院(系)学生和学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相关特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学生班级或者成立校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加强宿舍管理,把宿舍建成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实践锻炼基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3.“健康普查―知识普及―团体辅导―个体咨询―问题治疗―危机干预―转介”全工作流程维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开展健康普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对初步筛选出的超标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约谈;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面询、热线、网络、书信等方式,及时开展各种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于个别确实存在较为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治疗和必要的危机干预;对于重症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转介,实施专门的康复治疗。
4.“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全过程教育维度。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各种适应能力的培养;二年级的重点放在大学生涯的拓展,经济、学习等压力的舒解,情感问题的疏导等;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人生发展的抉择、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四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职业选择、社会适应等方面。而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各阶段之间的教育辅导还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持续性。
5.“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维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而努力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强调: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此,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直接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努力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做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够在教书、管理、服务等工作过程中,切实承担起育人职责,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格局。
6.“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党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共育维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工作规划、专门教育的推进、个别学生的咨询治疗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务部门要从教学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各级党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党团共建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后勤服务保障部门要立足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保障服务,发挥好服务育人功能。只要各部门积极参与、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努力形成部门共育的良好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7.“心理健康知识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专题讲座”全课程育人维度。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一般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教社政[2005]1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健康心理与潜能开发》等必修、选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学习心理、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引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促进每一类型的课堂教学都能够自觉发挥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用,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态势。
8.“心理辅导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全氛围育人维度。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教育主体性、激发学生成长积极性的有效形式。高校不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个案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来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要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心理知识科普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节、假期社会实践、社区义务劳动等,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智。
从以上八个维度思考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既体现了宏观环境与微观个体的协调性,又体现了各个教育环节与各项教育活动的全面性、全程性,突出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3).
篇5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时代的需求;成长的需要;重要的任务
关于健康的心理,国内外学者有许多观点,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健康心理应具备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情绪正常、健康;意志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意志的支配;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人际交往常;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标准。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使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做事缺乏耐力,上课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容易动怒、敌对、偏执等。面对现状,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各种素质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恰是各种素质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未来时代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如一些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象心理冲突一样给人们将持久而深刻的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常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中小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理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工作在第一级的教师,理应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现在青少年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他们当中经常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易产生消极情绪,取得成绩时则认为是自己的天智和勤奋,不能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对集体的活动不热心,对社会舆论不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导致个别学生因受到严厉批评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走绝路。例如:某校三年级的学生张某,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家庭生活中父母又不和,经常打闹甚至要离异,对她的心理打击实在太大,时常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表现出无助感,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一剂“敌鼠强”结束了她年少的生命。又如,我班的学生蔡某,父母在外打工,寄养在亲戚家,除了吃喝,其余的无人看管和过问,各方面的习惯都比较差,厌烦学习,成绩总是不及格,嫉妒任何一个受表扬的同学,经常在班上做恶作剧。针对上述情况,我作了分析。首先,从调节他的心理状况出发,帮助该生建立起与同学交流的“伙伴网”。同龄人的接近、交流和帮助使他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同时我坚持和该生进行书信交流,敞开思想谈问题,避开老师居高临下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出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伙伴交流和师生书谈,该生的心理渐趋平衡,能开始认识自身存在的弱点,产生了改正缺点的决心,我及时抓住这个转折点,进一步对他提出了学习重要性和学习上的要求,并持之以恒的督促、检查,经常鼓励他的进步,使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了克服困难的心理意识。经过不懈地努力,该生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脸上有了真挚、天真的笑容。同样的心理障碍,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得到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重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品格修养。”其中所说的“品格修养”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责无旁贷。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有41%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中学生暂时还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教师应当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要舍得投资用于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篇6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一、教学思路
立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实基础可以发现:第一,高中阶段具有特殊性;第二,心理教学课程具有独特性。基于以上两点,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深入分析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高中生一方面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差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又不具有与社会人一样成熟的心智。尽管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和逻辑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们仍然具有行为能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易冲动等不成熟之处。通过分析高中生心智特点可以发现,高中生处在一个“不破不立”的特殊时期――他们通过批判看待和评价前一阶段的自己实现自我认知,从而建立全新的人格。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无疑会为高中生带来心理(如性心理的产生)和生理(如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上的迷惑和烦闷。因此,教学思路应以高中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问题和弊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从总体和具体、当下和长远四重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总体目标即面对某一类具有类似问题的对象所制定的宏观导向性目标,具体目标则更具有针对性,指希望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当下目标具有时效性和突击性,如“月考考前压力疏导”辅导;长远目标则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旨归,较前者的立竿见影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使教学工作的展开更具有导向性和规划性,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应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年龄阶段、理解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要点有三:其一,应不脱离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保证活动内容设置的专业性。其二,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保证活动的可操作性。其三,应不忘设置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实际成效。
二、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
将互动教学体验引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来,对开展高效教学和快乐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助益。互动式教学主要包含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考前压力、时间分配、青春期叛逆、情感问题及事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对症下药,探寻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正确解决办法。在生生互动阶段,教师应在保证课堂秩序良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围绕特定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暴露问题,利用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坚持尊重原则,进而营造有序而真诚、和谐而开放的沟通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聆听与倾诉中排解压力,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私人订制”化教学
立足于高中生所存在问题的共性,教师还应从具体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通过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进而实现对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掌握。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相关讲座,通过讲座普及知识;学校还应在讲座中增设举手提问等交流环节,专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再次,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师并设置坐班教师,随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治疗;可以在图书馆、茶室等场所按周或按月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对心理社团类组织提供大力支持。最后,应充分发挥师长和朋友的安抚作用,对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撑,自觉自发地提供非功利性帮助,进而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家校一体化教学
通过分析生态理论可以得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二者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实现“家校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义务,切实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重视,并与家长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单独约见家长、开设家长课堂等形式与家长加强联系,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实掌握。此外,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进步,学校应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通力配合,最终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最佳的成效。
三、教学评价
(一)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保证教师教学素养的专业性是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其一,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意识,在书本中汲取知识;应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获知外部信息。其二,教师应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能力,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可供学生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二)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健康教育课程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并在适当时机予以鼓励和支持,最终使学生在实现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收获自信。此外,教师应注重表达的方式方法吗,在合理化的尺度之下对学生表现予以反馈。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形成独立人格和健康心理,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喜亮.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篇7
在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委员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要求,是医学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要求,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工作队伍的触角和视角的延伸,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危机应激管理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1严控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
在班级中增设心理委员,根据班级的学生人数设1~2名,纳入到学生干部的编制中,可以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群体中异常、突况,实现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工作方式。
11班级心理委员的应具备的条件
(1)在同学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
(3)对心理学感兴趣,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
(4)人格成长比较健全,情绪稳定;
(5)性格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6)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7)责任心强,乐于助人。
12心理委员的选拔程序
(1)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班级推荐”,即获本班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即可。然后提交到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进行考察;
(2)考察合格后再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面试,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确定为“心理委员”,但真正获得行使自己职责的资格还需经过学校规定的心理培训,“不合格的心理委员”的罢免工作;
(3)对心理委员的罢免实行三级否决制,即在班级多数成员、主管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这三个级别中任何一级认为某人已不适合担任此职务时,都可以对其进行罢免。心理委员由于个人情况变化也可以随时向班委申请辞职。
2明确高校心理委员的职责
21主要职责
(1)关注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关注精神成长,提高学生素质。
(2)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班、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开发人体心理潜能,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促使健康班级的形成,优化班级学习气氛,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22具体职责
(1)及时发现性格异常的同学;
(2)联系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及团体辅导;
(3)进行班级心理情况摸查;
(4)大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班同学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5)积极配合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开展工作;
(6)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
(7)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8)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并有效地开展朋辈间心理辅导;
(9)当本班同学中出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辅导员。
23日常工作
(1)定期报告。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每月心理状态向班主任或辅导员、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进行报告;
(2)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班级的墙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每学期最少组织一次有特定主题的辅导活动,可主动联系老师和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室共同举办,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5)在参加心理辅导培训的基础上,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6)组织班级同学参加院系、学校大型的心理健康活动;
(7)组织通知个别同学参与特殊群体辅导活动。
3加强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
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尤其是新生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没有专业背景,经验少,需要首先让心理委员在专业上成长,然后才能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的心理成长。心理委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做到保密和简单的初步评估是他们必须能做到的。如果心理培训跟不上,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势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心理委员根本起不到作用。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要分层次、有区别、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有《心理学基础知识》《恋爱与性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心理咨询概论》《团体辅导的体验与运用》《心理委员如何开展工作》《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班级心理委员职责与工作方法》。通过培训,心理委员对自己的岗位有一定的了解,方便以后工作的开展。
4注重心理委员的管理
(1)学校心理中心定期为心理委员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委员可以在交流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
(2)心理中心成立心理协会,其成员可以在心理委员当中优先民主选举产生。
(3)在心理中心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心协宣传和组织各种心理活动,各班级心理委员优先参加。
(4)心理资料室的所有心理图书完全免费提供给心理委员阅读,丰富自己的心理知识。
篇8
【关键词】自我塑造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大学生重塑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等问题困扰着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互联网上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许多有害的信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对象发展,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防病。大学生可通过参加文体、社团、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3)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制,它通常能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因此,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面对困难,并且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篇9
报考时间
甘肃武威2020年4月自考时间安排在:4月11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4月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具体开考专业及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见附表。
附件:2020年4月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及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
一、专科(含基础科段) 时间
专业 4月 星期六(4月11日) 星期日(4月12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020203会计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157管理会计(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46中国税制 00041基础会计学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020高等数学(一)
04729大学语文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30112法律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5679宪法学
00247国际法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45刑法学 00260刑事诉讼法学 04729大学语文
05677法理学 030301行政管理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292市政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07现代管理学 00277行政管理学 04729大学语文
00040法学概论 040103小学教育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405教育原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406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0415中外文学作品导读
00417高等数学基础 00012英语(一)
04729大学语文
00416汉语基础
00418数论初步 040109心理健康教育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5615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18青少年心理卫生 00031心理学
01755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类) 04729大学语文
02108实验心理学
03584偏差行为辅导与案例分析 050114汉语言文学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24普通逻辑
00535现代汉语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06写作(一)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80701计算机及应用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2316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198线性代数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30电子技术基础(三)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2英语(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4729大学语文
02323操作系统概论 100701护理学 1265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2997护理学基础
00488健康教育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179生物化学(三) 03000营养学 0286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3002妇产科护理(一) 03003儿科护理学(一) 二、独立本科段(含本科段) 020104财税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69国际税收 00015英语(二)
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20202工商企业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4管理学原理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3质量管理(一) 00015英语(二)
00152组织行为学 020204会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60审计学 00015英语(二)
00158资产评估 020210旅游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97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152组织行为学 06124旅游文化学 020229物流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7725物流规划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3361企业物流 07006供应链与企业物流管理 00015英语(二)
00152组织行为学 03364供应链物流学 030106法律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015英语(二)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30302行政管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1848公务员制度 00277行政管理学 00015英语(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40102学前教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94幼儿园课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385学前卫生学 00402学前教育史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00015英语(二) 040107教育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015英语(二)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和督导 040110心理健康教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26*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06情绪心理学 05622临床心理学 00471认知心理 00015英语(二) 06059心理学研究方法 040112小学教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227大学数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72比较教育
03330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0015英语(二)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50105汉语言文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37美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015英语(二)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87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50305新闻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42传播学概论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015英语(二)
00658新闻评论写作 080307机电一体化工程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20物理(工)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15英语(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80702计算机及应用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4离散数学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6操作系统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0015英语(二)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80709计算机网络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49网络工程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15英语(二)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2通信概论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80806建筑工程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439结构力学(二)
02446建筑设备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20物理(工) 02198线性代数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15英语(二)
02442钢结构 090102农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03作物育种新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678农业推广学 02679种子学 00015英语(二)
02680农产品加工 100702护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0预防医学(二) 03201护理学导论 00015英语(二)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30401公安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69警察*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370刑事证据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9-02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
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
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