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
篇2
关键词:介入超声;教学
Abstract: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ltrasonic medicine.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oints about studying the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suggest the teaching method on ultrasound guided needle biopsy in intership.It'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knowledge about ultrasound for few hours of class ,the teaching mod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may be improve this situation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Key words: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Teaching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近年来介入超声发展迅速,可应用于实质性脏器病变的穿刺活检,穿刺抽液,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切除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等,其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因为应用广泛,较易掌握,是一名合格的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操作,也是医学生应该熟悉的超声课程。但目前,介入超声仅占课堂教学的两个学时,而实践课没有安排,因此希望学生仅从教师的课堂讲解中,了解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具体操作方法有较大难度,因此如何利用学生短暂的实习期就尤为重要。
1目前介入超声诊断的教学形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由于超声具有实时、灵活、无放射性、准确性高等优点,成为临床穿刺活检的首选引导方法。目前超声医学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较少,主要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学等。非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所占比例极小,甚至超声诊断学仅作为选修课程之一,而医学影像专业的必修课超声诊断学,也因学时较少,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②教材内关于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不能很好的结合,超声诊断是实时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断层图像,因此课堂教学所学理论内容难以通过实践课一一显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少,重理论轻实践成为普遍现象,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还有待加强。④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检查,常规的实践课时安排极少甚至没有排课,因此如何利用学生超声科轮转实习期了解并且基本掌握介入超声的操作要点以及适应症就非常重要。
虽然各所学校超声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差异,但上述问题的存在还是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超声诊断教师,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理论知识,又能将实践与理论很好的结合,就必须积极改善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利用目前的信息系统、先进设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在超声教学的授课中,由于超声成像原理抽象复杂,学生短期内很难掌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超声检查有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M型超声等多种实时显示方式,不同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图像的成像及观察都是在动态中进行,检查不受时间限制,这是超声检查的极大优势。超声扫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角度、手法可以产生无数个切面,这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因此将超声教学分成两大部分,在课堂讲解中,将原理、超声图像改变、临床医学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超声诊断的要点、适应症、诊断价值。而超声各个切面的具体操作手法及技巧应安排在实践课重点讲授,同时结合动态图像,回顾理论课的内容。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介入超声诊断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3],扎实的理论知识是顺利完成介入超声检查的前提条件。在实习中应教会学生,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超声诊断能力,还要建立一定的临床思维,只有这样全面分析,才能增强介入超声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的痛苦,增加介入超声的临床诊疗价值。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介入超声的风险,掌握各种临床操作的适应症、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方法。
3实践课中的具体授课方法
超声诊断学是形象思维学科,介入超声需要有很强的空间观念,尤其是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介入超声的顺利操作意义重大,而学生脑海中的解剖断层图像,很难与实时动态图像相联系[4]。因此学生在实习期接触超声图像时,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器官的立体结构和相互间的毗邻关系,改变学生的平面断层观念,将静态断面图像与动态图像之间进行转换,建立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养成立体思维的习惯,将有利于理解、分析图像,提高穿刺的准确性。
目前介入超声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穿刺活检枪及活检针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在正式穿刺之前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活检枪的使用,在操作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活检针的安装及标本的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结合具体病例,实地讲解穿刺活检的适应证,强调适宜探头、相应型号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活检的进针部位、角度、深度。穿刺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肝脏占位穿刺活检一般选取肋间或肋下进针,针道距离尽可能短,占位表面应覆盖一部分肝脏组织,穿刺应避开重要血管及脏器,根据占位大小选择取材长度等等。
不同的脏器穿刺活检术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首先要掌握共性的部分,然后再了解不同组织器官穿刺的各自特点。因为这是一项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操作,最好是临床医师在场时现场就该病例进行讨论学习,了解穿刺活检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出现并发症时的处理方法,使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认真写好超声报告
实习中适当给与学生上机机会,具体操作中应该强调注意病人、探头部位、穿刺点的选择及穿刺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关键问题。强调超声诊断特点,超声图像无固定切面,可根据不同检查部位进行任意切面扫查,以清楚显示针道及穿刺目标为最终目的,尽量避开重要脏器、血管,针对不同器官穿刺的超声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序、系统地训练。在临床实习中,注重对学生影像思维能力的培养,比教师单纯地看图讲解更具有实际意义。
超声诊断报告是超声诊断的重要部分[5],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还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写好诊断报告有利于学生对临床实习中遇到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报告就是对整个穿刺过程的简要描述,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对该穿刺的足够了解。教师须认真修改报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准确使用专业词汇,客观书写报告内容。
规范的超声诊断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超声观察的内容及超声诊断的结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超声报告内容首先应对穿刺目标作出简单描述,消毒铺巾局麻,穿刺点的选取,穿刺针型号,取材数目、质地、色泽,穿刺中及穿刺结束后患者的反应,若有不良反应还应记录相应的处理步骤及结果等全过程。实际教学中要向学生仔细讲解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要点,并对不同组织器官的穿刺活检给出具有代表性的报告范例。
总之,临床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甚至于在介入超声教学中,其重要性要远大于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知识,开拓学生思路,通过实习期间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必要性,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超声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许维新,郭光友,魏吉庆,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探讨,2008,5(3):13-15.
篇3
【关键词】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正常阑尾直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6例,男103例,女73例,年龄6-87岁,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患者大都有转移性右下腹痛,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多数病人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LOGIQ7,LOGIQE9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10MHZ,采用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低频探头常规扫查腹盆腔脏器及大血管周围,重点观察右下腹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多方位,多切面连续扫查,然后使用高频探头扫查,肠胀气明显者需适当加压,仔细寻找肿大的阑尾或包块图像,并观察阑尾的形态、大小、阑尾腔内的回声,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肿块周边积夜的范围。
2 检查结果
本组17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超声与病理结果符合者为163例,诊断符合率为92.6%,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8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9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5例,阑尾周围脓肿11例,超声未能诊断阑尾炎13例。
3 讨 论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外形似蚯蚓,长约5-10cm,直径5-7mm,为一细长管状器官,近端开口于盲肠,远端为盲端,由于其位置深且多变,加之受气体干扰,正常阑尾难以显示,阑尾一旦发生炎症时,其水肿,渗出,化脓等继发性改变可被超声检查发现。本组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有以下四种类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纵断面扫查时可见阑尾轻度水肿,其直径大于7mm,边界欠规整,阑尾壁层次尚清晰,阑尾腔积液时表现为中央的无回声区,横断面可表现为“同心圆”征。(图1)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形态各异,肿胀明显,阑尾壁增厚,层次模糊,腔内可见较多积液或积脓,透声差,有时可见粪石的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图2)③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肿胀粗大,形态不规则,壁增厚明显,腔内回声紊乱,可见点状强回声,阑尾周边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阑尾穿孔后,阑尾壁连续性中断,阑尾内无回声与周围的无回声相通。(图3)④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失去正常形态,阑尾区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的混合回声,与周围肠管及大网膜相粘连,边缘杂乱不规则,盆腔可见液性暗区(图4)。同时在检查急性阑尾炎时也发现一些间接征象: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肠间隙积液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在本组病例中,有12例出现了肠间隙积液,9例出现肠管轻度扩张,因此当进行超声检查时,右下腹未发现异常回声,而发现有局部的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肠间隙积液时,即使右下腹未发现异常,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应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本组病例中,有13例超声未能诊断出急性阑尾炎,并且未发现有间接征象,后经病理证实均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炎症较轻时,早期声像图不典型,易于漏诊,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时有较典型的声像图表现,故检出率高。另外采用高频探头检查,可以提高阑尾炎特别是单纯性阑尾炎的检出率,高频探头能清晰地显示阑尾壁的层次结构,腔内较小的无回声及透声情况,阑尾周边的渗出以及腔内的粪石。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与检查者的扫查方法,彩超仪器的调节以及阑尾的解剖特点等因素有关,超声检查容易出现假阴性,因此即使超声检查阑尾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时,也不能排除阑尾炎,还需要结合病史、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需要与输尿管结石、附件炎、异位妊娠破裂、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急性阑尾炎方法简便无创,费用低,且可以重复检查,适用于具有阑尾炎临床症状的患者,能较准确的发现病变范围,有无脓肿形成,阑尾周围渗出等重要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超声检查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富京山,左文莉,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30-632.
[2] 陈敏华.消化系疾病超声学.北京出版社,2003:331-332.
[3]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7-545.
[4]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98-1100.
篇4
【关键词】 胃超声造影;儿童消化性溃疡
我院于2000年月1月-2007年12月间,利用胃超声造影检查法,对1 000余例临床疑有“溃疡病”的儿童进行检查,共检出消化性溃疡200余例。现对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46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胃超声造影检查在诊断儿童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6例患儿中,男92例,女54例;年龄4~15岁,平均12.6岁,其中8~15岁占76.7%(112/146)。临床主要表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饱胀、疼痛92例;呈周期性疼痛、空腹痛或夜间痛46例;伴间隙性黑便或呕血30例;不明原因的贫血18例。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使用Philips HDI 5000、Acuson128XP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造影剂选用浙江湖州东亚医药公司生产的“天下”牌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
检查方法:患儿禁食8 h、禁饮6 h,安排在上午检查。检查前先将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用开水冲泡搅拌成均匀糊状液体,冷却后备用。检查时嘱患儿先服下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每人量约200~400 mL;服后马上进行检查;以平卧位、右侧卧位为主,辅以左侧卧位、坐位;操作方法于剑突下和上腹部沿胃的体表投影依次从贲门部胃底部胃体大小弯及前后壁胃角切迹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作连续完整切面扫查;重点观察胃小弯、胃角、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注意胃壁层次结构、胃黏膜连续完整性;发现溃疡病灶则仔细观察其形态、大小、部位、深度、周围胃壁层次结构、局部胃壁蠕动情况及造影剂充盈情况等,并将资料记录存档于电脑工作站中。
1.3 结果 本组146例患儿全部行胃镜检查对照,超声诊断符合133例,符合率达91.1%。误诊13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胃溃疡3例,复合性溃疡1例。146例消化性溃疡超声和胃镜结果对照详见表1。
消化性溃疡声像图表现:①胃溃疡好发于胃角、胃小弯和胃窦部;表现为病变处胃壁局限性低回声增厚、隆起,其中央胃黏膜破溃中断,呈现大小不一的凹陷,直径约5~10 mm,表面见强回声斑点附着,其周围胃壁层次清晰(见图1);病变处胃壁蠕动常减弱或消失。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和小弯侧壁;表现为病变处肠壁局限性低回声增厚、隆起,其中央黏膜破溃中断,呈现大小不一的凹陷,直径约5~10 mm;表面可见强回声斑点附着(见图2)。十二指肠球部常变形,面积缩小,造影剂充盈不良,有激惹征象等。③复合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发生;声像图兼有上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表现(见图3)。
2 讨论
过去认为小儿消化性溃疡并不多见,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缺乏典型症状,X线和胃镜检查常较少进行,因此常致误诊、漏诊。近年来,在消化病专家和儿科医师的重视下,加之胃镜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已被认为是儿童的常见病之一[1-3]。本组资料中也显示儿童消化性溃疡好发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和文献报道相似[2-3]。目前临床上诊断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段仍为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尤以胃镜检查作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2-3]。虽然如此,因X线和胃镜检查均有一定的创伤性和痛苦,小儿也不易合作,这些检查远没有达到如成人中的普及,尤其在基层医院。因此,选择一种简便、安全、无创伤、无痛苦的客观检查方法来诊断本病成为发展趋势。我院在总结胃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成人胃疾病的基础上,将胃超声造影检查应用于儿童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组资料中,和胃镜的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1.1%,说明超声检查对诊断小儿消化性溃疡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胃超声造影检查所使用的超声造影剂能在胃腔内形成了良好的声学界面,改善超声成像环境,能明显提高溃疡病灶显示率;同时该造影剂是用谷类食物研制而成,口感较好,患儿易服下,并可以消化吸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而超声检查的安全简便、无创伤和痛苦、重复性好等优点,较之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患儿及其父母更易接受。因此超声检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诊断儿童消化性溃疡的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也可作为对本病行药物治疗进行疗效追踪监测的好方法。另笔者在检查操作中大多数使用探头频率为3.5~5.0 MHz间,均能清晰显示病变,较少用高频率探头,因此在基层医院中均能开展。
本组中有13例误诊,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溃疡病灶较小,直径在5 mm以下,未能清晰显示;②胃内容物较多,和超声造影剂混合产生伪像;③操作者检查时不够细致、规范,扫查切面不完整、全面等。说明超声检查和胃镜比较有一定局限性:5 mm以下的溃疡灶易漏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不能判定是否出血、活动性出血不能检查等;而较之于X线钡餐检查超声从造影剂、操作方法、诊断准确性、重复性检查、损伤性及儿童接受程度等均具有一定的优势。
综合上述,实时超声检查结合胃肠超声造影剂应用诊断小儿消化性溃疡是继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后又一客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充分发挥了超声检查的优势,弥补了X线、胃镜检查的一些不足,更受患儿及其父母的欢迎,是胃镜前检获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良好方法[4-5]。
参考文献
[1] 许春娣.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
志,2000,15(3):143-145.
[2] 陈舜年,许春娣.儿科儿科消化病临床新技术[M]. 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2002:85-92.
[3] 董曙光,卫海燕.65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J].中原
医刊,2003,30(24):38-39.
[4] 黄福光,黄品同.胎儿与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8:455-457.
篇5
关键词:彩超;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68-02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畸形中较常见的一部分,是新生儿及儿童期的主要死亡原因,部分患儿即使手术矫治,其平均寿命也远远低于正常人群。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约有10余万先心病患儿出生,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因此开展胎儿超声检查是产前超声监测预知胎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生的迫切需求。用彩超准确诊断各种类型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意义重大。我院于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年经彩超检查2500例胎儿心脏,其中15例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引产后尸体解剖或产后随访确诊17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我院对2500例孕24~42周的孕妇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孕妇年龄22岁~42岁,平均年龄27.5岁,妊娠17周以上,1500例为初产妇,1000例为经产妇,其中高危孕妇共957例。
1.2 诊断方法
采用GElogiq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3.5MHz,孕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按产科常规行超声检查,观察胎儿,测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羊水量等常规产科指标。寻找胎儿心脏,确定胎心位置,转动探头选取各种胎心常用心脏切面:胸骨旁四腔切面,心室短轴切面,双房切面及主动脉五腔切面等,尤以四腔切面为主要观测切面。观察心胸比例,心脏各腔室大小,房室间隔,各瓣膜形态及结构,大动脉发育情况及位置关系,应用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大动脉,各房室内血流情况,了解有无异常血流。
2 结果
本组筛查基本上能获得较满意的胎儿心脏二维声像,胎心结构清楚,尤其是正常胎心。2500例孕妇产前用超声心动图筛查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15例,引产尸解及产后随访证实可疑先心病17例,漏诊2例,符合率为88.2%,其中发现心内膜垫缺损3例,三尖瓣闭锁并大动脉转位2例,大型室缺3例,法洛氏四联症2例,单心房2例,左心室发育不良2例,房间隔缺损1例。所有病例均能观察到较明显的相应的结构改变图像,并经彩超会诊、产后彩超检查或引产后尸解等确认。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90%左右的先心病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多数的先心病存在高危因素。在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列出生缺陷的前五位病变,发生率较高(6~8/1 000),其中1/3为严重畸形。因此,应重视高危孕妇产前心脏超声筛查,以便于早期查出胎儿先心病,告之孕妇及家属,使其配合产科医生尽早做出决定,早期处理,减少孕妇的痛苦和负担。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已有较多的报道,其价值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成为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最主要手段。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中要根据受检区域及观测内容的不同,应适当变换和调节诊断仪器条件,以提高成像和诊断质量。仪器的调节主要包括:①增益:图像上以非血流部分不出现噪音为界。②滤波:依据检查部位及不同病变而选择滤波。可以滤掉非血流产生的低频信号,但滤波过高会丢失信息。③最大流速分布:对最大流速的量程的分布依据不同检测部位应随时调节,可以调整脉冲重复频率(PRF),避免混叠或倒错现象发生,以防误诊或遗漏心内异常血流。④彩色基线的移动:如重点观察单向血流或有倒错现象时,除改变PRF外,还可以移动彩色基线,以准确反映血流状态。
本组15病例中最早1例是孕20周检出心脏畸形,10例在24~32周之间发现胎儿心脏畸形,占66.7%。中期妊娠可能因胎儿心脏相对较小,结构显示较困难,其实中孕时胎儿活动度较大,而且有较多的羊水作声窗,胎体小使心脏接近探头中场,有较好的分辨率。明显的胎儿心脏异常超声容易检出,如左、右心室发育不良,三尖瓣闭锁,法乐氏四连症,房室通道等。本组资料显示,2500例孕妇产前用超声心动图筛查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15例,其中发现心内膜垫缺损3例,三尖瓣闭锁并大动脉转位2例,大型室缺3例,法洛氏四联症2例,单心房2例,左心室发育不良2例,房间隔缺损1例,显示出了良好的诊断性。
漏诊病例多为单纯性轻型先天性心脏病,均因心脏位置连接正常、心腔大血管大小无改变及胎儿循环特点使超声诊断困难而出现假阴性。其它研究也证明,在筛查胎儿先心病时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不引起胎心扩大、胎心存在正常分流、心室压力相等等因素易致假阴性;胎心上翘、间隔组织菲薄常出现回声失落易出现假阳性;还发现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与卵圆孔增大难以辨别,尤其在合并巴氏水肿的卵圆孔增大。对于法洛氏四联症及完全型大血管转位,与胎儿时期法洛氏四联症右室肥大及主动脉骑跨不明显等特征,认识不足有关。本组发现2例漏诊病例,均为法洛氏四联症,符合以上判断。我们在临床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操作水平,并结合彩超检查,才能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和正确率。目前我们将普通黑白B超作为严重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初步筛查手段,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预期筛查范围还可逐步扩大。
总之,虽然彩超检查有它的不足,对微小病变易漏诊,且声束受到一些条件的影响,如脊柱向上,母体肥胖,前壁胎盘,羊水过多均给检查带来困难,但随着超声诊断仪分辨率不断提高和胎儿超声技术的日趋完善,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宫内诊断率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吴雅峰.胎儿心血管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145.
[2] 高云华.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方法及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2002,4(3):188-189.
[3] 吴雅峰.胎儿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规范探讨[J].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2005(2):67-69.
[4] 黄晶晶.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流行病学评价[J].围外医学,心血管分册,2001,28(5):266-268.
[5] 严英榴,杨秀雄,沈理著.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264.
[6] 晁桂华,田晓光,李秀群,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筛选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2002,11:42-44.
[7] 吕国荣,姜立新.胎儿超声心动图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97-99.
[8] 许幼峰,赵雅云,陈萍.四腔观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象学,2003,6(12):379.
[9] 周启昌,范平,章鸣.小儿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法洛氏四联症[J].中华超声影象学,2004,1(13):50.
[10] 黄晶晶.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流行病学评价[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2001,28(5):266.
篇6
【关键词】四维超声;中孕胎儿;四维超声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80-02
胎儿畸形是指胎儿期胎儿各器官结构存在的形态结构发育异常,合并或不合并功能异常。产前超声诊断是优生重要措施,二维超声检查已广泛应用到产前诊断中,而四维超声作为超声诊断的新技术,已日渐成熟。不仅可以观察胎儿的形态,同时也可以观察胎儿在宫内的运动和行为以及胎儿的血流动力学结构及改变,并在早期发现胎儿畸形,使胎儿畸形的诊断率得以提高[1]。本文选用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进行中孕胎儿(22-28周)检查的1080例孕妇进行系统性四维彩超检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超声科接受系统性超声检查的孕妇,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8.5岁,孕周为22-28周。
1.2 仪器 检查使用仪器为美国GE E8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仪器频率在2.5-7.0MHz之间。
1.3方法 孕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先采用二维超声系统对胎儿进行检查,首先进行胎儿解剖的检查:1头颅:观察颅骨是否完整、光滑。测量记录测值,,顺序为扫查自颅顶至颅底的横切面通过丘脑水平横切面、侧脑室水平横切面、小脑横切面观察胎儿颅内结构。2面部:通过冠状切面观察胎儿的眼睛、鼻和上唇。3心脏:确定心脏的位置,四腔切面观察左、右室及左、右房和房室间隔、卵圆孔、卵圆孔瓣的位置及活动情况。在心脏四腔切面的基础上将探头向胎头侧稍倾斜,可获得五腔心切面及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长轴。此时可动态观察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形成的交叉图像。4脊柱横切面可显示“品”字排列。矢状切面显示脊柱全长及表面皮肤的覆盖情况,骶尾部略向后翘。冠状切面显示骶尾部双层串珠状排列逐渐变细。5腹部观察腹壁的完整性,观察肝、胆囊、胃泡、双肾、双肾动脉、肠道、膀胱及双脐动脉的起始部。6四肢主要是观察胎儿四肢长度、数量、有无畸形,并测量脚底长度。如显示不清可让孕妇活动半小时后再重复检查。7羊水及附属物测量胎盘厚度、位置、形态、成熟度以及与宫颈内口关系。羊水分别做四个象限的测量。检查脐带内血管数目及插入胎盘的位置。测量脐血流的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S/D值。后用四维超声重新建立分析以获得直观清晰立体图像,重点观察面部及可疑部位[2]。
2结果
1080例中孕孕妇系统性超声检查中,检查出22例胎儿畸形,占2%;其中脑积水、脑脊膜膨出共3例、占胎儿畸形13.6%(图1);唇腭裂、左眼球缺失共5例、占胎儿畸形22.7%(图2-1、2、3、4、5、6、7);胎儿水肿综合征4例、占胎儿畸形18.2%(图3-1、2);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单心房、单心室、动脉导管增宽各1例)3例、占胎儿畸形13.6%;消化系统畸形1例、占胎儿畸形4.5%;单侧肾缺如、肾盂积水2例、占胎儿畸形9.0%(图4);单脐动脉4例、占胎儿畸形18.2%。13例孕妇在我院经引产后病理解剖证实,8例孕妇到其他专门产前机构进行产前诊断检查,经随诊后结果与本院超声结果符合。
3讨论
胎儿先天性畸形种类很多,各系统、各脏器均可发生。可单一存在也可同时多个畸形并存,临床上很少有特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3]。超声诊断可实时观察胎儿的各个部位、各器官发育情况,可反复、重点、多次的检出胎儿各种结构畸形,易漏诊为肢体畸形,特别是手部、足部。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监测法对胎儿四肢通过纵、横轴切面,先从肢体近端追踪至末端,并注意手、足的姿势,可明显提高肢体畸形检出率。胎儿面部畸形,尤其是唇腭裂,可以通过对颜面部结构的矢状、冠状、横切面3个相互垂直的正交切面扫查[4、5],可提高对面部畸形的检出率。另外对发现一种畸形后还应该仔细按常规检查其他部位,当被监查部位显示不清时,应做多个切面扫查,对高度怀疑畸形者,应追踪观察。近来,四维超声图像及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更充实了胎儿各器官血液循环状态的信息,为及早准确判断胎儿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田丽,王玉年,王淑霞,等.彩色实时四维超声诊断胎儿畸形133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15(1):827-828.
[2]金昕,徐晓青,王红专,等.超声诊断胎儿畸形133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32(21):461-462.
[3]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8.
篇7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在蛔虫症诊断中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随访、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腹腔管道内均可见一条或数条蛔虫样回声,经驱蛔虫治疗后腹痛缓解或消失、并发症好转或消失。结论 超声显像对蛔虫症有较高的显示率,可作为蛔虫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 蛔虫病 超声检查
胆道蛔虫症是临床急腹症的常见病之一,超声显像不仅方便、直观、有特征性表现,诊断可靠,而且对胃肠道蛔虫亦有较好的显示效果。笔者收集从2004年1月~2008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36例蛔虫症声像图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8例,女28例,年龄(38±25)岁。以急腹症就诊29例,其中疑诊胰腺炎3例,阑尾炎2例,胆囊炎8例;偶然发现肠道蛔虫7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贫血查因3例。
1.2 检查仪器 美国GE-ViVi3,探头频率3.5~5.0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平静呼吸,检查者多切面顺序探测腹部、肝内外胆管,重点探测脐周及两下腹部。
1.3 声像图表现 均以符合 “双线状强回声”为主的超声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声像图呈“双线状强回声”36例,位于胆总管22例(见图1),胆囊腔内3例(见图2),肝内胆管4例(见图1),右下腹肠腔内6例(见图3),双下腹肠腔内1例。位于肠腔内 7例均扭结成团,蠕动明显,伴近端肠腔轻度扩张;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示胆总管明显扩张,胰管轻度扩张,胰腺稍肿大声像;2例并发急性阑尾炎,扩张肠腔内蛔虫散在分布,蠕动剧烈,并于肠间隙可见游离液性暗区。
图1 图左:为肝右叶胆管内双线状强回声。
图右:为胆总管双线状强回声。(略)
图2 胆囊内双线状强回声,动态观察可见卷曲扭动。(略)
图3 图左:平行光带头端圆小,麻花样卷曲。
图右:动态观察同一虫体蠕动。(略)
2.2 临床诊断与转归 本组36例均由B超首先作出提示,1例并发胰腺炎经血检证实,2例阑尾炎经手术证实。36例均反复进行粪便找虫卵检查,均获得阳性结果,其中3例胃镜检查在胃腔内有活虫体2~3条。29例急腹症病人,临床驱虫治疗腹痛解除,并有24例粪便中排出虫体,3例慢性贫血患者经驱虫补铁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6例胆道蛔虫患者未见有虫体排出,但是1年后B超复查胆道未见平行光带强回声,粪便未见虫卵。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下蛔虫症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排蛔虫或呕吐蛔虫史,粪便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但是随着卫生环境的改善及全国学校贯彻肠道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近年来蛔虫感染率明显下降,从2004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经临床证实的蛔虫病例36例,都是以并发症入院的,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道蛔虫症,本组资料显示占61.11%(22/36),与文献报道占64%基本相符[2],其次是虫体顺胆道钻入胆囊腔3例,占8.33%(3/36),胆内胆管4例,占11.11%(4/36),其它占19.44%(7/36),因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无法比较。
3.2 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在人体不适(发热、胃肠病变等)或大量食入辛辣食物,或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刺激下,蛔虫可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引起各种并发症。如本组资料显示,1例引起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首先发现胆总管扩张,内见一平行带状强回声,未见蠕动,沿扩张胆管横轴探查胰腺,发现胰腺肿大,胰管扩张,超声提示胆道蛔虫并急性胰腺炎。因为主胰管与胆管在壶腹部汇合,形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当蛔虫引起共同通道梗阻时,导致胰管梗阻,形成的局限性炎症有关[3]。2例引起阑尾炎患者,并未见蛔虫堵塞于阑尾腔内[4],但是扩张肠腔内蛔虫散在分布,蠕动剧烈,并于肠间隙可见游离液性暗区。29例钻入胆道、胆囊、肝内胆管者亦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肖磊[5]报道胆道蛔虫致肝内多发脓肿1例,本组均未见引起肝内脓肿。3例引起贫血患者,是由于寄生虫感染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慢性缺铁性贫血[6],其超声图像显示肠管内出现多个“双线状强光带”组成的团块并可见到虫体在肠腔内扭动。因为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又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2],由于以上团块蛔虫均为成人,并未引起肠梗阻。
综上所述,由于蛔虫具有“双线状强回声”特有的声像图特征,在胆道内由于受气体干扰较少,所以较易显示;而肠道内蛔虫由于受肠内容物及肠气影响,超声难以成像,相关文献较多是以高频超声诊断[4,7],但本组资料发现肠道内蛔虫首先均以低频探头(3.5~5.0mHz)显示出“双线状强回声”,再把深度调浅,同样可达到良好显示效果。当肠道蛔虫活动或数量较多或出现并发症时,超声显示率较高,因此对急性腹痛病例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不明原因急腹症病例应常规作全腹顺序探测,仔细观察,谨慎除外蛔虫性因素,以免误诊、漏诊。对疑诊肠道蛔虫症的病例超声检查亦可作为筛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金树武,冼棠超.现代医学超声诊断学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10.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5.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21-722.
[4] 蔡少雨.高频超声诊断蛔虫阑尾腔致急性阑尾炎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3):205.
[5] 肖磊.超声诊断胆道蛔虫症并肝内多发脓肿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2):88.
篇8
关键词:超声医学;教学
超声医学是现代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实时动态、易操作、无创伤、灵敏度高、无特殊禁忌症、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等优点,使其成为了现今临床检查和诊断各学科疾病所不可缺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随着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介入性超声的兴起,更使超声医学从诊断走向了诊疗相结合的道路,其与临床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超声医生。
1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
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以解剖学为基础,病理学为诊断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名优秀的超声医生的必须首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超声医学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逐个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超声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超声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超声医学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诊断疾病的能力。科室每个星期安排超声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包括每周早晨的疑难、典型病例讨论,讨论之后由主持人将典型的病例理论知识再给学生讲述一遍,加深印象。要求学生进行记录,随访,将所学习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以便日后查阅。每月还有进行基础知识的小讲课,对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系统的讲授,培养学生扎实的解剖基础,进一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表现和特点。
2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突出理论与超声声像图相结合
超声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所以学习好解剖结构,再学习超声声像图就会容易很多。超声是利用各种组织结构间不同的声阻抗,使用不同灰度图像来反映回声的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大小以及毗邻关系。工作中所采集的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而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一个切面说话,需要动态扫查,从多个切面全面扫查来评价组织器官的形态、病灶的特点。在给学生带教时候也要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尽量给学生提供较多操作的机会,慢慢熟悉超声图像与解剖结构的关系,老师在旁边指导,传授手法,很多医生的工作经验及操作手法是学生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在工作中反复体会和总结。例如一些脏器的解剖以及毗邻关系比较复杂,必须熟知这些解剖结构,再熟悉正常的超声图像和不同病变的超声图像,这样才能对病变部位及性质进行正确的定位和描述。现在的超声仪器的设置比较高端,对其操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候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而且要随时调节仪器才能获得满意的声像。最后教师要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正确的思路要给予肯定,对于欠缺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引申,考虑不妥的部分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3超声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由于基础理论知识繁冗复杂,知识点又很多,大多都是必须要掌握的重点难点,要是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上课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听完课后还会觉得一无所获。但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使用幻灯片、动态视频或者图表与文字相融合的形式,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立体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例如在学习乳腺病变的超声诊断时,就把乳腺的解剖结构在PPT上展示,并讲超声新技术―乳腺弹性成像采用视频效果显示出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乳腺的解剖结构的印象,而且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更清楚、简便的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超声诊断技术。
在教学中,我们每周都要进行病例分析,将疑难的、罕见的病例单独拿出来给学生讲解、分析和讨论。教师将某个病例的病理基础与声像图特点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并与其他病例对比分析,鉴别诊断,这样可以使学生这个疾病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尽可能的选择有代表性、主题明确的案例,针对学生的层次,找出学习的难点、重点。生动、典型的案例能够综合反映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案例分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案例要注意控制案例的难度,过难、过易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病例分析时,注意要精心设置案例问题,教师设置案例问题是要经过细心缜密的思考的,将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设置案例问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其相关的医学知识,扩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例如,教师在给出卵巢畸胎瘤的案例之后,可以向学生出问题:卵巢畸胎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是什么?卵巢畸胎瘤的病理分型有哪些?其临床表现有哪些?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超声检查时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是什么? 在案例分析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病例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相互学习,从对方身上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临床思路以及别样的分析方法。
4超声医学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频彩超可清晰显示甲状腺癌肿块的位置、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肿块内血流特征及有无周边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结论 高频彩超对乳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超声检查;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阻力指数
本文回顾总结分析了36例甲状腺癌患者肿块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旨在说明高频彩超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2009年我院住院甲状腺癌患者36例,女性25例,男性11例,女性多见,约占69.4%;年龄在21~62岁,其中40~50岁有28例,约占77.8%。以上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
1.2 仪器和方法使用EUB-6500及 GE L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3MHz。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枕以使头略后仰;探头直接置于颈部,对甲状腺进行纵、横切等多个切面扫查,先做全面探测,然后重点检查。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肿块的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后方回声、肿块与周边组织关系等;再用彩色血流(CDFI)及脉冲多普勒(PW)观察肿块内部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最后观察肿块周边组织有无浸润、颈部有无淋巴结转移,最后将图像整理存盘。
2 结 果
肿块位于左叶15例(41.7%),位于右叶19例(52.8%),位于峡部2例(5.6%);肿块单发33例(91.7%),多发3例(8.3%);最小的肿块大小约为0.8cmx0.6cm,最大的肿块大小约为3.9cmx3.2cm,肿块长径小于1.5cm有3例,大于1.5cm小于3.0cm有26例,大于3.0cm有7例。其中状腺癌22例(61.1%),滤泡状腺癌7例(19.4%),髓样癌4例(11.1%),未分化癌3例(8.3%)。同时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者6例,伴有桥本甲状腺炎者9例,伴有腺瘤者2例。
3 讨 论
3.1 肿块形态不规整,界限不清,呈蟹足样、毛刺样,边缘不光滑(瘤体较小时,边界可以光滑整齐);无明显包膜,或有不全包膜,或周边钙化,无晕征。(有文献报道状腺癌也可见清楚的晕环[1] ,但在本组中未见。)蟹足样浸润是恶性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的声像图特征之一。本组中有28例肿块呈蟹足样改变,无包膜,约占77.8%。
3.2 肿块内部多为不均质低回声,本组病例36例均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可见点状、细小、微粒状的强回声钙化点,偶成簇状,本组病例中21例可见微小钙化,约占58.3%。也可见弧状、斑块状粗钙化,本组病例中4例可见,约占11.1%。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坏死或囊性变,局部呈无回声区,液化不全时,呈囊实性改变。本组病例中有1例。
3.3 后方回声衰减为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甲状腺癌肿块后方回声可衰减,无变化或增强。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到发生与肿块内纤维含量有关,纤维含量高,则肿块后方衰减明显,反之肿块后无明显变化或增强。本组后方回声衰减的有12例(约占33.3%),无明显变化的22例(约占61.1%),后方回声增强2例(约占5.6%)。
3.4 CDFI示肿瘤内部血供丰富,以动脉血流为主(28例,约占77.8%),流速13~60cm/s,阻力指数(RI)在0.46~1.0,其中29例RI>0.7,约占80.6%。边缘血流信号缺乏,部分肿瘤则边缘呈高速血流信号(有人认为,这是新生血管及动静脉瘘形成,动脉受压狭窄而引起的高速血流信号)[2],但内部无或有少许血流信号。状腺癌在囊性变时,其内部上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
3.5 观察肿块与颈前肌有无粘连,颈部有无肿大淋巴结,有无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及声带麻痹等。本组病例有4例表现肿块与颈前肌界限模糊,呈浸润样改变,约占11.1%。转移性淋巴结多呈类圆形,纵横比小于2,(通常以短径大于0.5cm为淋巴结增大的指标)[3]淋巴门消失或移位,内部回声较弱,欠均匀。本组有16例颈部可见淋巴结肿大,其中病理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的12例,占33.3%,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4例。本组有1例发生声音嘶哑。
【参考文献】
[1] 李治安,李建国,刘吉斌.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95-1696.
篇10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厚度 诊刮术 病理检查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3月甘州区城镇55岁以上女职工体检,接受妇科超声检查的绝经后妇女367例,年龄55~82岁,查出子宫内膜厚度≥5mm的绝经后妇女87例,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两组,均进行诊刮术并送病理检查。
仪器与方法:使用日立EUB-20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观察子宫形态、大小、宫腔及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厚度以5mm为界限,子宫内膜厚度≥5mm时重点观察其回声、形态以及与子宫肌层的关系。
结 果
超声诊断结果:367例55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有87例子宫内膜厚度≥5mm,分有症状组34例和无症状组53例两组;34例有症状组;其中子宫内膜增生21例,子宫内膜息肉7例,子宫黏膜下肌瘤3例,子宫内膜癌3例;53例无症状组;其中子宫内膜增生46例,子宫内膜息肉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例。
病理诊断结果:34例有症状组;其中正常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改变15例,子宫内膜息肉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例,子宫内膜癌4例;53例无症状组;其中正常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改变41例,子宫内膜息肉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子宫内膜癌1例。
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改变的声像图特点:①子宫内膜萎缩280例,表现为子宫内膜呈线状强回声,其厚度<5mm。②子宫内膜增厚68例,内膜呈均匀性或局部增厚的增强回声,其厚度5~19mm,部分可呈“三线征”,轮廓清晰规整,内回声均匀,部分内部回声不均匀。③子宫内膜息肉12例,子宫内膜增厚局部隆起,呈等回声区或稍低回声区,8~23mm,轮廓清晰,内回声均匀。④子宫黏膜下肌瘤5例,子宫内膜增厚局部呈类圆形的稍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内回声尚均匀,15~34mm。⑤子宫内膜癌2例,局限性隆起16~38mm的之前回声,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匀。
讨 论
超声波检查(US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是用弱超声波照射到身体上,将组织的反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
从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分析中可用看出,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低,鉴别诊断困难,缺乏典型的声像图特点。在有症状的子宫内膜增生的一组,由于反复的阴道流血,使得子宫内膜增生声像图不典型,边界不清晰,内回声不均匀,宫腔内的血块回声增强,与内膜的回声边界不清;弥慢性子宫内膜癌,反复的阴道流血,宫腔内的积血块造成宫腔分离,误诊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在超声声像图缺乏特点,因此,对于子宫内膜厚度≥5mm的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进行病理检查,为此,降低了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提高了绝经后妇女超声检查的依从性,为临床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依据。超声检查监测子宫内膜的变化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仍然有重要的筛查作用。虽然,对于子宫内膜癌,诊断最有效的是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超声检查不能确诊子宫内膜病变的性质,但是妇女绝经后的子宫内膜疾病在有症状之前常被忽视。妇科超声不仅可清晰地观察到宫腔内病变的情况,能清楚些观察到病变组织的发展、变化情况,判断肌层浸润及治疗效果,作为一项无创伤性检查起到重要的筛查作用,为临床提供进一步确诊的依据,提高了绝经后妇女的依从性。
检查结果显示,有症状的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厚度≥5mm,以子宫内膜病变为主,无症状的绝经后妇女以正常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改变为主,对于有症状的绝经后妇女,特别是子宫内膜厚度≥5mm应引起高度重视。正常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呈线状,厚度3~5mm。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增厚并反复阴道流血时,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均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慢性增厚和局限性增厚,子宫内膜弥慢性增厚时,性质不易鉴别。34例有症状组,子宫内膜增厚22例,因子宫内膜均表现为弥漫性增厚,2例误诊,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绝经后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无月经周期的变化,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FSH升高刺激卵巢间质细胞增生分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其次,子宫内膜变薄,腺体变细,阻塞腺管形成囊肿破裂导致小静脉出血及子宫内膜抵抗力下降,细菌感染使表浅血管出血。此外,药物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绝经后雌激素的替代治疗、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增厚甚至子宫出血,虽然子宫内膜厚度不能作为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一项检测值,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应<5mm,绝经后妇女如果反复阴道流血,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厚≥5mm,就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进一步做诊刮术及病理检查。因此,要求B超医师经多切面仔细检查和综合分析,不断的在临床中总结经验,寻找子宫内膜病变的特点,提高超声检查诊断的符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