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网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上网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体育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及其对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希望能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行为提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301
1 前言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近几年在大学里日趋流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种种弊端却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的健康文明程度,而且,也对加强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8班的32名同学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2岁。
2.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共包括5个问题,备选答案均为4个。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32份,有效回收率100%。
3 研究结果
3.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57%的同学拥有自己的电脑来上网,30%的同学到网吧上网,而用手机上网的同学占44%。这一结果提示,体育教育专业拥有个人电脑的同学占有很大比例,学生上网途径非常便捷。同时,用手机上网和到网吧上网的同学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上网行为特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每天都上网的同学人数比例最高,这说明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天都上网。有22%的同学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有近1/4的同学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69%的同学上网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晚上(18-23点)这段时间;15%的同学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上网;另各有7%同学选择上午或下午以及午夜过后的时间来上网。这一结果提示,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时间都集中在晚饭后至就寝前的这段时间内。
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上网目的
体育专业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集中于玩游戏,占44%;上网聊天、看电影的占25%;浏览网页、看新闻的占22%。这一结果提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多地是利用网络来玩游戏和娱乐,只有很少的同学是利用网络来学习的。
4 讨论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现状分析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上网时间的控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面对宽松的大学生活,大部分学生心中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把大量时间浪费再上网问题上。面对当今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不去珍惜大学的生活,没有把时间利用在知识积累、技能的练习上,没有利用这些时间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上。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上网动机的把握
对于上网的动机,因为学习原因而上网的不足10%,而绝大部分同学上网的目的都是为了玩。尤其是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真正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很少。
学校的网络知识宣传和教育不够,导致学生在接触网络时没有一个好的指导,心中没有文明上网的概念和标准,而仅仅把上网当作是消遣和娱乐、交友的工具。
4.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环境方面
根据问卷对上网途径的调查得知,有30%的同学上网是在网吧,在网吧上网所使用的电脑所占面积不足1.5平方米,空间非常拥挤且空气相当污浊,电脑辐射严重,恶劣的环境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良上网行为的影响
4.2.1 不良上网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人的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亢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的增高、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暂时性升高。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会导致下肢肌力下降、呼吸短浅、心肺功能降低、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同时可能诱发腕关节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生理疾病,影响其身体健康。
另外,电脑辐射也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
4.2.2 不良的上网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上网目的的调查显示,有44%的同学上网主要目的是玩网络游戏,沉溺于网络虚幻世界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排解现实中压抑不满的重要方式;有人认为是展现另一个自我的途径。长时间玩网络游戏会影响一个人思维模式,导致现实与虚拟分不清,使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有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上网次数和时间过多、过长,不易控制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行为,极易与同学、朋友和环境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甚至犯罪等行为。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且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4.2.3 不良的上网行为对学业的影响
对上网时长和时段的调查显示,很多同学上网时间都在晚饭至就寝之间,而且在网上逗留的时间最多达5小时以上。显然,这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如果学生上
网是为了搜寻有助于学业的信息和资料,也就无可厚非。
但是,有近一半的同学上网是为了玩游戏,这不但会影响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复习功课的效果,更会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项练习时间减少和专项水平的下降。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上课迟到、旷课和逃课的原因之一。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较高,达57%,所以其上网的途径非常便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上网行为具有频率高、时间长、占用课余时间较多的特点。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玩游戏和娱乐,辅助学习的只占很少的比例。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差以及学校对校园网络管理不严,对培养学生正确网络观的教育不足等诸多因素有关。
5.2 建议
5.2.1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使用计算机上网的培训,教授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上网。加强对网络科学知识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增加就业信息和其它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辨识和思考的能力。学校有必要开设一些当今比较实用的计算机知识讲座,如VF、C语言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上网时间更多的用来学习掌握这些较实用的知识上。
5.2.2 学校组织学生上晚自习
针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安排晚自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主要课余时间就是晚上,因为晚上没有事,所以学生上网时间会持续较长。院系组织学生上晚自习,不但减少了学生的上网时间,更为学生复习和学习课外知识提供了平台。
5.2.3 倡导学生利用网络提升自我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利用好网络资源。网络在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了解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及专业动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好知识、练好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利用课余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范.上网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体育运动疗法的研究[J].高校讲坛,2008,(16).
篇2
关键词:参与;教学环境;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长期以来,沉闷、无聊、空洞、说教成了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不喜欢听;另一方面,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教学效果不好,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n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避免空洞说教。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篇3
关键词 高中计算机教学 教学现状 反思
由于我过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性,计算机课程的普及程度以及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脱节,如何能在课业繁重的高中阶段将计算机课程有效的推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成为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话题,本文从我过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来分析其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期望能够引起大家共鸣。
一、目前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课程在高中阶段目前基本得到了普及,但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们逐一来探讨:
(一)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对高中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虽然现在很多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注意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还是高度重视文化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对信息技术这种操作性强,高考中占分数不多的课程不加关注,造成了信息技术在高中的开展停留在形式上,而对教学的效果关注度不高。信息课的地位低下,导致许多的信息课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事务性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课时极大的被浪费。
(二)高中计算机课程课时不足,教学工作不能持续开展
计算机课程作为技术性学科,其技能的掌握和不断的练习非常重要,而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程,本周学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不及时复习和练习巩固,到下周基本已经忘掉大部分了,再加上很多知识是比较具有独立性,和其他学科关联较少,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常用的,所以课时不具有持续性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方面教师上课前准备不足
很多老师只粗略的备课后就上课了,教学设计方面不下功夫,上课内容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调查中发现80%的老师还只是在用“一本书、一张嘴巴”的讲解、演示等较传统的授课方式。客观方面:由于学生初中开课情况的不一致,造成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知识点初中学过,但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学这门课,如何解决学生起点不同的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课程与教师的地位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要管理网络教室、电教设备,帮其他学科教师做课件等,工作繁杂;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不知学了有什么用,也不考试、考核,对上课抱着一种玩或作为休息娱乐的机会的态度。教师在学校地位、待遇较低,和其它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有落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积极性。
(五)教学设备落后老化,维修维护不及时、不到位,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
很多哦学校机房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打开机箱,里面灰尘布满了整个机箱,把电路都给遮住了,灰尘潮湿时就可能造成电路短路,轻者系统不稳定,重者会把主板给烧坏。65%的计算机系统因上网、拷贝等途径,使病毒、垃圾文件一大堆,长时间不清理、不维护,造成系统瘫痪,不能进行常规教学。
二、对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确立信息技术课的科学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不但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掌握这门课程。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和提高全名族素质的高度出发,运用学校的一些舆论工具,如学校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提高全体师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学习自觉性,并要确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费、课时、教师的“三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评价范围,逐步确立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教育中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提高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二)开足课时,把握好教材
在新课改到来之后,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能训练,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领域的全面认识。教材中,可操作内容相对减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方法策略的掌握和信息素质的形成。
(三)教学硬件、教学设施的不足的解决
一是努力争取社会、学校领导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学校教务处做好课表的排课安排,尽可能做到错班排课,避免学校有几间机房就有几个班同时上课的现象。
三是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如果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建议可采用分组上机的制度,保证学生一人一机。
(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的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解决学生起点水平不平衡的问题的办法有三:一是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三是如果学校条件许可的话,学校可以尝试打乱现有班级,在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后,重新编班进行分层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方法策略的掌握,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为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为以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丞明.现代教育技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08)11-0063-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和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在职培训、教师间合作、与大学合作、专业发展学校等。网络凭借其便捷和共享功能,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讲,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通过学习、交流和讨论、获取专业指导和帮助、记录个人成长轨迹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形式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有层次之分的,他提出了人的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发展需求,充分诠释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日益受到推崇,教师专业发展的很多活动都开始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上网学习交流已经日益普遍。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为了生存和职业生涯的顺利,融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师群体中,必须上网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这充分体现了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同时,对于很多优秀教师来讲,网络也为满足教师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跨时空的特点,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成功教学案例等到网上,与人分享,在交流中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时体验到自我的价值。
在各种需求的促使下,教师利用网络的专业发展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偶发行为变为习惯。下面从当前教师教学、学习和工作等方面来归纳教师的需求,也总结教师利用网络的专业发展活动。
1、资源性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教师下载或在线阅读课程教学资料。网络的一大特点就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希望从网络上获取一些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如教案、教学课件、试题、活动方案等;为了撰写教学论文或者了解某项研究的进展,教师会访问专门的网站,如中国期刊网等。为满足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的需求,很多地方建设了学科教学资源库,这些网络教学资源按学段、学科分类,实现了主题化、系列化、同步化,旨在为每位教师实施经验和资源积累提供个性化资源平台。这些资源库的模块有学科主题章节(单元)定义模块、资源类型定义模块(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文献、教师教学经验、案例、练习测评等)、教师个人工作台模块、统计与评估评分模块等,所具有的功能包括资源协同建设功能、资源类型定义功能(资源上传、修改时实现)等。教师对这些教学资源的需求,使教师主要以下载或者在线阅读的形式进行学习。
2、学习性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教师参与远程培训,实现最优化学习。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更加开放和自由。有效解决了教师学习时的工学矛盾。提高了教师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一些区域性网络开发了在线培训系统,开设了网络培训课程,设置了教育新书介绍、专家答疑等子栏目,更加方便了基层教师自主学习。
3、交流性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为教师进入互动论坛区,实现互惠共赢的交流研讨。网络的开放、自由,支持了教师公开交流自己的思想、寻求专业帮助的需求,即让教师实现互动交流、互惠共赢,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学习,相互碰撞,获取专业支持,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和提高。从目前来看,网络上的交流媒介主要是一些互动论坛区,如协作组、专题论坛(BBS)。此外,网络交流平台在方便教师相互交流教学业务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社会支持来帮助他们缓解职业倦怠,解除心理困惑,释放工作压力,从而增进身心健康,如在互动论坛区的“心灵驿站”栏目里,教师可以讲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可以得到同伴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
4、展示性需求
展示性需求表现为教师在网上教学成果,同时获取成功经验和指导。网络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成就感以及专业影响力。教师可以把论文、公开课资料等上传,创办个人博客、名师工作室等,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心得。从而获得同行或专家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登录同行或专家的博客、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学习成功经验,并就有些问题进行求助,获得指导和帮助。
5、研究性需求
研究性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表现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开展观课评课和研究活动。网络有力地支持了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如网络观课评课、教学研讨、课题或项目研究和交流、网上调研等,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让教师更加开放自由地发表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如浦东新区开发的视频课例分析系统就为教师利用网络观课评课提供了便捷、开放的条件。该系统是一个视频课例分析网络平台,目前可以进行视频切片分析,可以根据教学环节把一节课切成相应的片段。这一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原来一节录像课一看到底的纵向评课方式,可以实现优质课的同一教学环节之间横向比较评课、观课者与示范课教师互相对比评课、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评课等多种新的评课方式。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开创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方法,帮教师找到了一种教学反思和教学革新的新途径,也成为校本教研的好做法。
6、管理性需求
管理教师网络学习,日益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网上也需要获取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网络的记录功能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对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和完整记载个人成长轨迹的需求。就目前来看,信息公告区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是比较常用的形式,便于教师获取活动通知、相关新闻等内容,并能够记载教师个人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为教师反思专业发展的过程和成果提供信息。
7、评价性需求
评价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逐渐受到教师个人和研究者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网络特有的功能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从而渐进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网络的记录功能为有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信息采
集、学习过程记录、生成性资源的积累、学分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对上网时间、完成学分、进入论坛次数、浏览文章数、发表文章数、发起话题数、反馈(对别人文章的发言)次数、文章被浏览次数、进入精华区文章数、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次数、采用的研修方式等要素的评价,借助于自动化的统计分析,对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活跃度”和水平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可以让教师清楚个人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整体情况,如时间、学习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个人的影响力等。这里需要指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在评价反馈信息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专业发展行为,努力朝着专业化的方向缓慢“爬坡”的过程。
还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形式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需求会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形式也会反映多种需求。以上的划分仅仅是从问题讨论的角度进行的,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些需求和形式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网络和教师。从现有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因素主要包括网络的功能、内容、网络的运行状态、网络生成性资源的水平等,教师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动机、技术水平、工作习惯、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等。就目前来看,受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有些教师自发地、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动机还不是很强,在个人技术和个人工作学习习惯上还不太适应。第一,很多教师习惯了以往的学习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查阅纸质资料或与同行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来获取课程教学资源,很难一下适应网络环境下虚拟的交流和讨论,也不太信任网络上的一些课程教学资源,加之个人上网方面的技术不是很熟练,对如何查找所需要的课程教学资源,如何与同事或专家交流讨论缺乏培训和指导,面对网络很茫然,不知所措。第二,很多教师工作量都比较大,日常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很难抽出时间上网。这也导致教师很少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第三,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水平也限制了其参与网络交流和学习的行为,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更多地是在网络上索取一些资源,对于参与讨论和进行思想碰撞,还有一段距离,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成为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教师在上网过程中,会发现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缺乏有价值的资源,网络运行状态不好,网络资源生成性差等,也会降低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动机。
2、网络方面的主要问题
当前,网络的基本功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教师也认为网络对其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第一,网络提供的内容是吸引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来看,虽然很多网站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如一些学科教学资源网站,但是这些资源的生成性水平比较低,更新速度慢,而且资源比较分散,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来搜集整理。同时,一些网络课程开发的成熟度不够,形式比较单一,不够新颖,不能吸引广大教师。有思想、有创见、适合教师的博客比较少,教师在思想碰撞、交流中容易遇到障碍。第二,一些区域性网络上的栏目内容比较少,不能同时满足教师的多种需要,教师需要登录多个网站参与不同的活动。第三,网络的运行速度也制约了教师利用网络的行为,很多教师所在学校的网络是局域网,经常会出现网速慢、流量小、下载速度慢或在线视频观看经常出错等现象。第四,没有充分挖掘网络的功能,如记录、自动统计生成,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提供成长轨迹记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等。虽然很多网站有一些基础性的数据记录,但是仅仅是次数的累计而已,不能建立一个评价模型,为教师提供建议。第五,网络的种种权限限制,把很多教师隔离在外,如一些学校的校园网,学校内部的一些信息和讨论版块需要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
三、有效促进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需求是比较多的。网络特有的功能和特点也能够支持教师的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和网络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限制了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这里从外部环境怎样激发教师内部动机,促动教师有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提几点建议。
1、开展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培训,引领教师走进网络
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需要专家引领,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网络环境,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需要开展教师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具备基本的网络常识,了解网络的功能和特点,掌握最基本的上网技能。第二,向教师介绍目前网络上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让教师了解不同课程教学资源所在的位置,如一些学科教学资源库、视频案例系统、有名的学科教师或专家博客、比较好的网络课程资源、比较好的教学栏目等内容,方便教师及时获得有效的资源,并获得专业的经验和指导。第三,向教师介绍一些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平台,如一些课题研究的讨论区、学科教学研讨区、教师心理咨询区等,使教师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表达个人的思想,参与讨论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第四,培养教师查找有关教学课程资源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利用搜索网站快速、准确地获得有效信息,如何利用期刊网以及目前比较稳定和比较权威的学术网站查找教学论文或有关文章,以满足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2、采取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措施,再造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自身惯有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成为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一个非常大的阻力。人都有惰性,不想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和原有的秩序,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外力来刺激和督促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逐渐形成一套制度。从而以外力激发内部动机,再造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使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习惯。第一,有必要建立一些强制性的制度规定。如规定教师每日或者每星期上网的时间、浏览网站的次数、发帖的数量、登陆校园网的次数等。第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励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成绩。第三,学校可以将以往面对面的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校本研修、学科组讨论等放到网上开展,这样教师就会慢慢适应网络,从而接受网络。第四,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来讲,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实现最优化培训,也可以扩大教师的自由度和话语表达机会。总
之,通过一定的强制外力推动。逐渐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进而形成习惯,使网络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学习和工作方式。
3、优化网络环境,构建区域的、系统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网络环境是制约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网络内容是否丰富,网络运行环境是否畅通,网络技术是否先进,网络资源是否具有生成性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个区域性的教师群体来讲,有必要通盘考虑如何有效搭建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的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支持。因此,构建一个区域的、系统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于资源问题,并非是要重新建立资源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起炉灶,而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学科教学资源库、博客、讨论区等。通过链接的方式引入,然后针对资源生成性水平低和内容栏目少等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更新资源。适当增加栏目内容,贴近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加强网络的后台技术维护和前台管理,保证网络畅通运行,尽量避免因技术问题而出现教师经常不能上网或者中途上不去的现象。再次,开发适合教师的、受欢迎的网络课程,吸引教师接受远程培训方式,同时实施对话交流机制,确保教师与专家的有效沟通。
4、加强评价研究,为教师、“网络环境”提供有效反馈信息
评价特有的功能,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改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从而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完善网络环境。对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评价和“网络环境”的评价,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如对教师利用网络专业发展的表现和水平的评价,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充分挖掘网络的记载和自动统计生成功能,记载教师专业发展轨迹和学习的活跃程度,开发评价模型,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还可以就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水平进行一定的测试。如设计和编制问题式的、情境式的、对话式的测试题目,考查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情况等。通过对教师利用网络发展专业的表现和水平的评价,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便于教师有方向、有目标地进一步开展专业学习。对于网络环境的评价,可以从网络的开发水平、设计水平、推进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不断优化网络环境。
篇5
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
适当的导入,创设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导入促进学生发展导入方法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的"导"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的方式,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高教师的课堂
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机房,软件资源
日益丰富,一些机房还提供了互联网环境,这些进步,在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
在挑战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艺术,上网、游戏、聊天吸引着中小学生充满好奇的心,一些学生迷恋于聊
天、游戏,无心上课,在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些问题,都赋予了导入部分更特殊的含义,一个好
的导入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聊天中拉回课堂,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按预先的教学设计正常进行。
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抱怨信息技术课难上,学生难教,其实,这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导入部分重视不够
有重要关系,如果忽视导入部分,或者是随意为之,草草了事;或者干脆省略导入部分,直奔主题,这都
会使课堂教学缺乏过渡,显得突兀,学生对上课失去期待,上课效果自然会不尽人意。以下是一个成功的
课堂导入,例:我在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时,恰逢第二天是教师节,于是便设计了这样的导课:去年教
师节只有部分同学给我送贺卡,今年我可不客气了,你们每人必须送我一份时尚的"厚礼"。听到老师要教
师节礼物,全班同学都楞了,礼品怎么也能当作业布置呢?接着老师又说:我所索取的礼物就在今天布置
的课后作业里。此时屏幕上出现一道作业题:"请每位同学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地址:
;主题:教师节的问候和教学建议;内容:给老师教学提一些建议;附件:电子贺卡。"同学们立刻被吸
引,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投入学习。
其实,这只是教师用的情境创设法,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目的得到
了很好的实现,可以这样说,这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个好的导入方式盘活了整个课堂。
那么教师主导中的导有哪些形式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供大家参考:
一、兴趣导入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此时思维活跃敏捷,也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信
息技术课,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弄明白学生感兴趣的实质所在,才能更好地指导
自己的教学。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内心世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每位老师必做
的功课。。
例如:在进入信息技术第一课《认识计算机》的学习时,抓住学生急切想认识电脑这一心理,开展"收集
新电脑的信息的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收集活动,不仅使同组学生体验了收集信息的过程,真切地体会到
信息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一举两得。
二、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视频、音乐、图像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创设情境,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特别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能为了创设
情境而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制作flas时首先播放孩子们喜爱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动画片,展现动画世界的美
妙,为师生共同探索动画奥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动画的选取要典型,时间也不宜长,几分钟即可
。
三、设疑导入
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
烈愿望。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够"想一想,动动手"。过难或过易
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例如:在学习《制作课程表》一节时,我将课前收集好的多种课程表展示给学生看,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
题启发学生思考:
①你知道课程表的作用吗?
②它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哪些?
③设计版式(横式、竖式)和规格是怎样的(行和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明确这些问题后,教师抛出这节课的重点问题:你能为自己
设计一份课程表吗?整节课在学生的思考和动手中顺利结束。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不错。
四、游戏导入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师,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能无意中悄然抹杀孩子的天真与活力。通过游戏、
故事、歌曲、谜语等,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将快乐融入课堂。教师要善于从游戏
活动中发现和抽象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发现我的学生键盘指法输入有很大的问题后,我利用"金山打字软件"等让学生了解"一指禅"的不
可取和指法的重要性。教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推荐合适的打字游戏。学生在打字游戏中实战练习,边学边
玩。我还和打字快的同学比赛,让学生明白:要速度,必盲打,想盲打,必用法(指法)!
五、直接导入
有时,课程内容本身就富于趣味性,学生已经具有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或者本节课课时安排紧凑等原因,
亦可直接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动画制作工具flash》一节时,学生对动画本身就非常感兴趣,而且通过前一课时《奇妙
的动画》的学习,学生对本课内容已经跃跃欲试,无需赘言,可以直接进入该内容的教学与探究。
其实,导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温故导入、谈话导入、作品导入、实验导入等等,均可以在恰当的时候
加以运用。
总之,课堂导入从形式,内容,容量,声势上都应讲究方法和艺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导入
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五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进入学习课题
,这是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在具体操作中,必须灵活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机械照搬,做到科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 片长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73-02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的进一步规范,依据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如何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工作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前期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实行课堂学生“片长制”,实现课堂学生自主管理,能较好地保障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和秩序,实现了学生相互督促与相互帮助,培养他们学习的合作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科学合理地进行了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同时,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非教学干忧,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课堂内学生多、问题多、故障多的“三多”问题,能更好地把精力从管课堂纪律转移到教学上来,也解决了信息技术教师授课班级多、学生多,期末课堂表现成绩评定不准确、作业存储不连续等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保障,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1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纪律现状
对于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感觉最困难的是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管理问题。上课时学生较多,学生过于活跃而显得无序。有些学生是在讨论问题,而有些学生则在混水摸鱼说些无关的话,甚至还有的学生偷偷地玩游戏、上网聊天。课堂是教育教学最关键的一环,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新课程理念认真分析信息技术的课堂现象,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去维持、管理课堂纪律。
2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纪律现状管理难的原因分析
2.1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信息技术课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计算机是每位学生的学习工具,是造成课堂管理难的一大原因。
2.2学生信息技能差异大
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原来所在学校信息技术开课情况也不一样,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兴趣不同,学生入学时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比较严重。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同样的内容,有些学生已经掌握,再学起来感觉索然无味,而另外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听起课来则一脸的茫然。
2.3教师教学顾此失彼
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以外,还要关注计算机,很多时候因计算机故障就让教师忙得焦头烂额,更别说大多数班级每班近60位学生,每位学生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分身乏术,这更造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独木难支。
2.4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但性格不成熟。近期目标是推动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动机,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真正同远大目标联系起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意义,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3提高课堂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策略
3.1策略一:课堂管理“片长”负责制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中选择几名操作能力强,管理认真负责的学生任学生区域“片长”,建立课堂管理队伍,协助教师解决课堂中的学生提问,督促区域内学生规范上课和上网行为,并作好平时成绩评定;这些同学通过“片长”的角色,扮演一名“小网管、小教师、小评委”,实现学生课堂中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作品自评。
(1)“小网管”。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上好课的前提,片长的重要责任是负责片区同学平时表现的量化评定,在上课时负责学生的规范操作,在每节下课时向教师汇报上课情况,在期末时凭量化成绩向教师提供负责片区同学平时表现成绩。同时,各片长有权限查看各位同学的存储作业的“FTP空间”,有效地进行空间监管。
(2)“小教师”。目的是协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解决部分学生少问、不敢问教师的情况。
(3)“小评委”。由课代表、各片长组成班级平时表现评价小组,对同学的一学期来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3.2策略二:管理队伍“片长推荐制”
“一人成龙,不如人人如龙”,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所有同学应有人人为“片长”的觉悟。在每学期,成为“片长”的每一位学生,都可向教师推荐其区域内优秀同学成为新的“片长”,随着课堂管理队伍的发展,整个课堂会变成井然有序、规范有效。
3.3策略三:平时成绩电子量化积分
信息技术课除了课堂学生多,还有个特点就是任课班级多。任课教师很难精确到每一位学生,因为不熟悉每一位学生,加大了上课的难度和期末平时成绩的评定难度。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平时成绩量化积分,并与班级量化积分相绑定,能有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在期末也能以量化积分来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在实践中取得了效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法:由班级内各片区的“片长”建立本区域内成员的电子表格,填写上成员姓名、学号和日期,平时每节课登记成员批评、表扬记录,即时更新班级量化考核信息,在期末汇总考核,并将该电子文档上传于学生FTP平台公示。
3.4策略四:作业平台自主管理
信息技术教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品评价,一直以来如何合理有效地存储管理学生作品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成果。本机他盘作业保存和课堂作业向教师机提交都不能有效实现学生作业的持续性编辑,对上节课至以前的文件不能有效地保存,实现不了通过制作信息技术作品,培养同学的创作能力的目的。经过实践和探索,笔者用FTP空间实现了作业平台自主管理,易于操作,并解决了学生作业有地方可存,相互独立,也杜绝了U盘病毒传播和作业抄袭现象。
方案如下:
(1)学校每个学生可在FTP作业存储平台中注册一个帐号,用户名为学号,密码自设,空间大小为10M,可自行修改密码(如下图)。教师可后台管理帐号号,对不符合要求的帐号号进行删除。当所有学生注册完成后可关闭注册页面,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存储空间,并用帐号和密码即可访问,Windows文件操作简洁方便,能让学生灵活存储文件。
(2)对于课代表、课堂“片长”,在serv-U中设置好虚拟目录后,进入自己空间后即可打开其他同学的空间,权限为只读,用于检查成员作业和资料,防止在空间内存放不良信息和娱乐游戏,当好一名“小网管”。
3.5策略五:期末作品班级评委会制
每学期期末,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对每位学生的期末作品进行评价,以往都是任课教师的主观印象、个人爱好决定了学生作品的等级,这样不利于学生作品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成立班级作品评委会,通过FTP空间读取同学作品,由课代表和各片长任评委,讨论后打分评定班级内同学作品的成绩,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发现他人长处,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在教育信息化条件日益成熟和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作品班级评委会制在实践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6策略六:小组合作组员评定组长责任制
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一种常见的形式,目的是以好促中,以学优生带学困生,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小组学习成为了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到最后总是学优生独自完成或大部分完成作品,学困生得过且过,不配合小组合作。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配合,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可设立一名组长,平时合作由组长协调分工任务,班级评委会对作品的成绩为组长的成绩,组员的成绩由组长评定,最高不能超过作品成绩。实践证明,通过组长自主管理组员合作学习,既能有效地分配工作,又能通过合作过程中组员的能力和付出客观评定组员的成绩。
3.7策略七:上网时间动态调控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或者与网络密切相关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提倡学生学会在互联网中搜索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和利用资料。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提供丰富素材、锻炼学生创作能力的同时,又时时用一些不良信息诱惑学生上网去看、去玩、去疯狂。所以,在课堂中上网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明确上网时间,在教师、片长和同学的相互督促下,以学生的规范情况增减下节课的上网时间,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学生的上网行为。比如,教师征求学生同意,在第一课开通网络15分钟以提供下载资料,明确如果在本节课中没有发现同学有上网与学习无关的内容,那下节课增加5分钟上网时间,逐节递增直至整节课,反之,下节课减少5分钟上网时间。这样,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搜索资料的效率,还能让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提醒,规范上网,有效地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了控制。
3.8策略八:特殊学生考核评优方法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有生理缺陷的、智力障碍的特殊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不能放任不理,也不能同等要求,更不能直接批定不合格。教师应该每学期对其实际情况明确合理的学习要求,到达要求后评定相应的等级,同时多鼓励、多关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有所成。如,可以让其练习打字,明确每分钟达到一定的数目,这学期成绩评定为优等。
4实现课堂学生自主管理难度和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育,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否有效取决于建立的班级学生管理队伍是否尽职,每一支班级课堂学生管理队伍,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如片长人选的确定,培训、引导和在同学中树立威信等等。所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并不意味着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反而在建立班级管理队伍方面要投入更多的工作,但是如果达到预期的目的,那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会井然有序,为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省绍兴市永和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参考文献:
[1]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信息技术(初中)[J].浙江省教研室,2009(7).
[2]夏勇.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2008(04).
篇7
我们可以把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成三个部分:阅读前的阅读活动、阅读中的活动和阅读后的活动。
一、阅读前的活动
读前活动也称为阅读课的导入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对将要阅读的文章作一些相关介绍,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文章产生兴趣,从而增强他们阅读的动机。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外语课文中不可避免要有反映外国文化的内容,学习外国文化也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但是,由于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存在差异,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是外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补充背景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料的重要渠道,它可以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事先把资料查询提纲布置给学生,把相关的网址告诉他们, 让他们上网收集有关资料。
一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进行预测。好的题目不仅能为人们预测文章内容提供重要的线索,而且能够激活人们的知识结构,使人们作出有效的预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重视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根据题目预测课文内容的意识和能力。现行的教材中许多课文题目都非常好,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预测。这也会大大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因为他们想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高效的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训练学生读的技巧,授人以渔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运用高效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能力。该策略通常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
二、阅读中的活动
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应该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为抓住课文大意而进行的阅读昌快速阅读,为寻找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叫寻读。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在日常阅读中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技巧。比如,在翻阅报刊时,我们也许只对某一栏感兴趣,而忽略报刊上的其它信息。在测试中,学生也许只被要求很快回答某条特殊信息,这就要求他们能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在阅读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建议:
⑴阅读读物的题目。
⑵如果读物有小标题,读者要阅读小标题,因为它们会提示读者文章的行文脉络,告诉读者文章从几个方面围绕题目进行了阐述。
⑶阅读读物的第一段,因为作者通常在第一段谈到自己的写作意图、他们打算从几个方面展开写作等。
⑷阅读最后一段,因为作者通常会在这一段提出自己的结论,对全文的思想进行总结。
⑸各个段落的主题句。主题句通常表明了该段的主题,抓住了主题句,这段的内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
在学生快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带有若干选项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选择,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旨大意。
2.和快速阅读一样,寻读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外语教学应当培养的一种技能。它的目的是寻找特定信息,我们在日常阅读中经常会用到这个技能。因此在外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训练学生运用这个技巧获取信息时,一定要首先把需要学生寻找的东西告知学生,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寻读。
3.识别功能、话语结构的技巧。指学生通过识别特殊符号,进行有选择的读,提高阅读效率的技巧。例如,For example 表明紧接着将是详细的例子,而As a conclusion则表明作者对全文的总结。
4.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技巧。学生可以对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生词或较难的句子,通过对上下文的猜测来理解其意思的一种技巧。
三、阅读后的活动
阅读后学生主要是练习、巩固他们在学习阅读课文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后的活动。
1.把故事类的课文改变为剧本或故事,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2.把说明文改写成专题演讲稿,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
篇8
摘要:面对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新形势,移动终端正在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各个行业生产。受到上述影响,高校在开展日常教学时也更多运用了移动终端。在新时期的课堂中,师生正在尝试着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性设备来辅助日常教学,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突显的实效性。由此可见,高校教学与移动终端的密切结合有助于从根源上提升整个教学质量,因此也表现为更好的综合效益。针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来讲,应当明确移动终端在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影响;结合新时期高校教学的真实现状,探求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移动终端;高校教学模式;具体影响
0引言
智能性的移动终端,指的是在整个系统中安装开放式的移动设备,其中的典型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目前的状态下,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行都不能缺少网络作为保障,通过运用网络化的手段和措施就能方便实时性的信息互动,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密切沟通也提供了便利[1]。相比于传统模式来讲,高校的新型教学模式应当建立于网络化的前提下,师生借助网络终端来分享实时性的信息和数据。因此可以得知,网络化与移动终端都能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提供更多便利,因而值得在日常教学中推广运用。
1探析具体的影响
1.1手机吸引力的增加
移动终端的典型就是手机,目前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转变为“低头族”,这种现状根源就在于手机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较长时期以来,教师都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中能够实现互动,因此专注看黑板就意味着同学们正在认真倾听讲授的内容。遇到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时,教师将会提示那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提醒这部分同学们专注所学的知识点。从目前来看,大学课堂逐渐表现为较明显的转变。这是由于,很多学生不再专注讲授内容,也不再专心看黑板,而是在课堂上喜欢低下头看手机。例如在课堂中,很多学生都倾向于在听课的间隙浏览网页、刷微博或朋友圈,甚至短暂沉迷于游戏中[2]。由此可见,面对网络化的新形势,更多学生都把自身注意力转向了手机。在新时期的大学校园中,很多同学都觉得单纯倾听教师讲授的方式具有枯燥性与乏味性,因此不再适合运用于现阶段的大学课堂。在技术改进的趋势下,更多学生选择了借助智能手机来获取新知识,因此也在客观上增大了手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吸引力。与之相比,课堂讲授的模式正在逐步减退吸引力,以至于“低头族”在课堂中占据了相对更高的比例。
1.2对于手抄笔记的忽视
同学们在倾听教师讲授的同时,如果能用心记录课堂所学的关键点,那么就能突显更好的记忆效果。这是由于,手抄笔记有助于增强印象并且加深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在课堂中的专注思维。然而受到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电话等终端的影响,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忽视了动手抄笔记。为了贪图省事,很多同学都会把教师给出的课件用手机拍下来,在后期进行复习时就可以直接观看。多数大学生认为,手机拍照相比于摘抄课件内容来讲,具有节省时间并且节省精力的优势。因此在当前的各个学科课堂中,用手机给课件拍照都变成了很常见的一种事情。一般来讲,对于文字叙述性较强或者相对较繁杂的课堂讲授内容,很多学生都倾向于拍照然后进行保留,这种现状逐步演变成了另类的课堂记录方式。针对上述现象,教师有必要在较大程度上予以禁止,只有面对特殊状况时才可以准许在课堂上拍照。
1.3师生沟通受到影响
在本质上,课堂教学就意味着师生密切互动。一旦遇到了疑惑之处,同学们有必要提出相应的疑问,教师负责对此予以解答。与此同时,教师只有收到了来自同学们的有效反馈,才能明确现阶段的课堂弊端与缺陷所在,对此进行全面的改进。然而近些年来,更多的大学课堂都覆盖了网络,同学们一旦遇到了疑惑,立即就能借助平板电脑或者手机来进行搜索。相比于课堂问答的模式,手机搜索表现为更强的便捷性特征,因此受到了更多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可以得知,移动终端运用于高校课堂的措施很可能阻碍了师生彼此的顺利沟通。在师生之间,移动终端设施构成了潜在的一种交流屏障。然而实质上,各种移动终端即便再先进,对于具有创新性的某些学术难题也无法完美进行解答,此类疑惑的解答仍有赖于师生展开密切的互动。很多大学生已习惯于依赖手机百度或其他上网方式,对于自身在课堂中的疑惑进行上网查阅。由此可见,长时期依赖于移动终端的现状很可能增强惰性,阻碍了问题分析与思维演绎的综合能力提升。
1.4改变评价模式
从课堂评价的角度来讲,微博与微信评价也在逐步取代直接性的课堂评价。微博本质上应当属于社交网络的广播式平台,借助这种平台,师生就能分享彼此的感受与体会。然而针对上述的社交平台如果给予了过度依赖,则很有可能表现为相反的作用。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喜爱刷微博,在微博中表述平日生活遇到的各种新奇事物,对于自身感受进行抒发[3]。由此可见,刷微博进行课堂评价已经逐渐构成了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方式,这种新方式取代了直接性的面对面评价。此外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刷微博或者运用朋友圈来完成课堂评价具有相对较低的风险性,对于自身来讲是十分安全的。在某些情况下,同学们对于某学科的课堂并没有真正达到满意,但又不敢直接向教师进行反映。遇到上述情况时,多数大学生将会选择借助微博发泄自身对课堂的真实感受,以此来期待引发更广的关注。
2更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措施
受到移动网络的强烈影响,目前很多院校都在全面转型。从教学角度来讲,建立于网络与移动终端基础上的新型课堂模式正在受到更多的青睐,这种现状也在客观上转变了各学科课堂中的师生角色。移动终端为师生分享知识与信息带来了更多便利,同时也方便了实时性的师生沟通。但是与此同时,移动终端也表现为多样的弊病与缺陷,对此亟待探求适当措施来消除缺陷。具体来讲,高校师生有必要结合如下思路来运用移动终端:
2.1对课堂中的移动设备进行全面规范
在各学科的课堂上,移动设备并非完全不应当融入课堂,而是有必要对其予以全方位的约束,确保其符合最根本的课堂规范。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来讲,很多学生都格外喜爱多样化的移动设备,同时也喜欢借助移动终端来辅助自身的课堂学习。面对这种趋势,学校如果一概禁止在课堂上携带移动终端,那么可能性将会是很小的。由此可见,管理者及教师有必要密切配合,针对课堂上的移动终端予以必要的限制和约束,确保移动终端能服务于各学科的日常教学。具体来讲,教师有必要明确告知同学们:在课堂中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来查阅资料或是记录课件,然而严格禁止借助移动终端来打游戏或查阅无关内容。教师一旦察觉到某些学员借助移动终端来聊天或者打游戏,那么对其应当予以提示并且禁止。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视情况准许同学们对课件进行拍照;然而多数情况下,教师最好把各个课节的讲义预先发给同学们,这种方式有助于课下进行预习。面对同学们在课堂中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都要予以细致解答,以此来增强师生互动。
2.2构建趣味性的课堂
移动终端之所以表现为很强的吸引力,根源不仅在于移动终端本身,还在于整体的课堂质量。大学生由于感觉到课堂讲授的很多内容都是乏味且无趣的,因此才会倾向于浏览网页或者私下进行聊天。在刚开始某个学期的教学时,多数同学对此表现出相对浓厚的兴趣;然而经过特定的时间段后,同学们针对该学科的课堂讲授将会逐渐丧失兴趣。因此可以得知,教师如果能尝试着构建趣味性更浓厚的新型课堂,就能把同学们的注意力从移动终端上吸引过来,确保多数学生都表现为浓厚的听课兴趣。要实现上述的全面转变,教师有必要真正认识到改进课堂质量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单纯关注自身拥有的科研成就。具体在构建趣味性课堂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堂讲授有关的视频或短片,将其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此外,还可以尝试着在课堂讲授中穿插趣味性的见闻或者背景故事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关注,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探究的热情。
2.3师生应当密切互动
目前某些大学生针对学科教学表现出淡漠或者厌倦的心态,根源应当在于欠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因此可以得知,师生互动构成了课堂质量的核心内容。师生只有确保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交流,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来源于教师的关爱,因此也开始转变自身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认识。为了提升各学科的综合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把分组探讨的模式运用于日常教学。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预先设置特定的讨论话题,然后将学员分成各个学习组。经过分组探究之后,再让同学们分享自身对于特定知识点的体会与感受。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大学生也要予以更多的关爱和扶助,以此来增进师生对于彼此的感情,消除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畏难心态与厌倦心态。
2.4优化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当构成学科教学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开展全方位的课堂评价,教师才能真正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的弊病与缺陷所在,然后对此给出相应的改进思路。由此可见,移动终端并不能在根本上取代直接性的课堂评价,后者仍然应当占据课堂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在评价某学科的课堂质量时,全体学员都应当能参与其中,对此给出自身独特的见解与意见。面对同学们给出来的改进建议,教师应当能认真予以听取,吸收其中的合理部分。
3结束语
从现状来看,更多高校都在尝试着密切结合日常教学与移动终端,在二者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构建了多层次的高校课堂。但是不应当忽视,高校在引入移动终端的同时,也面临着全面更新日常教学模式的挑战,对此有必要谨慎进行操作。在各学科的课堂上,师生针对移动终端都要转变认识,对此进行全方位的规范。移动终端与高校授课的结合应当能增添课堂上的乐趣,对于各学科课堂具有的吸引力进行了全面提高。截至目前,高校在转变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仍没有真正实现完善,因此有必要全面完成转型。未来在实践中,师生还需不断的摸索,因地制宜运用移动终端来辅助日常的课堂教学,确保在移动终端的辅助下提升整个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麟.大学英语E-Learning教学模式的探究[J].海外英语,2016(02):72-73.
[2]章慧,陈宏明,肖绍章,等.移动终端对高校教学模式影响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5(07):288-289.
篇9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学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已成熟很多,但自身的意志力还是有待加强,他的兴趣会受身边人的影响及对任课教师的情感态度。他喜欢你、佩服你,就喜欢上课,愿意听你的课,进而对这门课有兴趣。有兴趣的事情,人们在感觉上就会觉得简单。
我觉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时要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能嘲笑他们,不能过分批评他们,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感到丢脸,而应该鼓励他们,如果可以的话,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再找机会让他们表现,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就会喜欢你、佩服你,就喜欢上你的课,进而就对这门课。有兴趣的事情,人们在感觉上就会觉得简单。
二、上课时增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学生熟知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为教学素材。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对世纪的抽象与概括。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看得见、用得着,自然就会产生数学的欲望,这样学习数学。
2.课堂作业结合实践作业,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我要求学生统计家里这个月的收支情况,收入记为正,支出记为负,再计算出结余。这样不但巩固了课上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作用和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实践中把数学知识再次概括出来,这样也有效的增强了知识的趣味和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上完一节课后,还可以留给大家一个跟身边生活有关的作业,比如上完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全班同学上网时间的情况做一个调查,从而可以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在班会课上针对学生上网做一个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想此时该用哪种调查方式,是采用问卷调查还是口头询问,怎么做比较好,很多问题学生自然会去思考和比较。
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可以学以致用,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去学了。 转贴于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一下几点尝试。
1.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面带笑容,亲切自然,一进教师我就会送给学生一个灿烂的笑容,有时还跟同学开个玩笑或闲聊几句,看上去有点浪费时间或不够严谨,但实际上只需一二分钟,而且可以让学生消除对上课的紧张感,也可以然学生的身心得到适当的放松,毕竟学生天天都在上课,很累的,再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一上课就让大家感到身心愉悦,接下来自然能够进入状态了,这时候他们喜欢上了这节课。
2.在我上课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观察、发现,让学生来回答他的解题思路,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他们对数学这门科目,像一个小老师,我还引导他讲解时要面对着同学,还得边书写,感觉上他就是一个数学老师,讲的好的话,建议全班同放学为他鼓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他的能力,在效果上,有时比老师讲解还要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每个同学都在期待着他的表现嘛,其实这样做还有一个作用是:让学生也得到了放松,像一个小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身心愉悦,学生接受知识就很快了,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找对了研究的方法,克服困难就会变得轻而易举,自然会越来越喜欢数学了。
四、体验数学美感,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数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数学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81︰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勾股定理的证明可以通过几何图形的面积拼凑来证,体现了变化之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都使人产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五、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兴趣
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易于诱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尽量实用适合学生的较为熟悉、容易理解,而且具有诱惑力的语言,这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有良好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拨
一、案例背景分析
1.对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分析
“就业维权之道”是围绕着劳动者有哪些权利义务、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展开的。本框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中选取了与劳动者权益关系最为密切、现实生活中发生争议较多的几种,即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享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权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劳动者不仅享有劳动权益,而且应承担义务。并以流程图的形式归纳了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即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重点让学生了解劳动仲裁,引导他们在遇到劳动争议时积极地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本框内容既是对上一框“通往就业之路”内容的深化和延展,又是对下一框题“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即学生作为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如何参与市场经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终身受益的作用。
2.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专题第一框“通往就业之路”的学习,不仅对求职、应聘的方式和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明确了劳动者成功就业的第一步是要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它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这为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也存在着不足,一方面学生对求职应聘中存在的违法现象不能清晰地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信心不足。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合作,师生、学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双边教学过程。基于本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点拨来完成的。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案例、剖析案例,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分析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第一目“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并作具体要求:每一名小组成员课前都要认真预习书本57-61页的知识;要找一找生活中劳动者权利被侵犯的典型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一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师适时点拨)。
(2)学生在学习第二目“劳动者的维权路”时,师抛出“卧底维权”案例,让学生剖析案例,寻找解决的最佳方式,并从中一步步归纳出劳动者维权之路。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1)自主合作学习。这种设计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2)组织学生课堂交流课前研讨成果,师生共同探究疑难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答案,实现学生的客观需要与学生自身的主观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充分调研也能推动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精心预设课程,灵活地应对生成的问题。
(3)组织学生对案例深入剖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比较准确地理解劳动者的维权途径,正确地分析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运用法律相关知识论证和探讨劳动者有什么权利,应如何维护权利,政府应如何作为,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4)教师总结并延伸。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最新信息,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反馈情况
由于课前就布置了自由分组学习的任务并对小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每个小组最后在课堂上要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这无疑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促使学生课后通过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等方式来形成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特别高,对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学生直接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所以更多地体现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一小组从生活中选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正反两则材料(“天理何在”和“总理为我讨工钱”),真实、生动地说明了“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并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侵犯劳动者报酬的现象。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探究、教师的点拨逐步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使学生从细微处体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第二、三小组从现实生活的热点“被加班”、“童工现象”着手选取案例并与自己的亲友联系起来进行剖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维权意识。学生在明确“劳动者有休息休假权利”时,提出“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是不是意味着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班加点?”这种思辨式的疑难问题,说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形成也将促使他们去查阅《劳动法》法律条文,进一步加深对劳动者权利的认识。第四、第五小组“反材正用”,增强了课堂的轻松气氛,使学生明确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
在分析劳动者维权途径时,学生通过对“卧底维权”案例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并经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点拨,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行得出正确结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案例分析优势
这节课对“自主、合作、点拨”学习作了初步探讨,从本节课的反馈来看,案例分析有以下优势: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始终是围绕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进行的,没有把教师“抛开”,教师发挥了适时的点拨作用。
2.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现的独立学习能力,本节课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展示、讨论,课后总结的设计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了多种学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实现了主体之间的合作性
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实现了主体之间相互沟通、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主体之间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